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时间:2023-05-29 17:49:25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1

【关键词】福建卷 全国卷 书面表达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的教学目的表述为: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而学生必备技能有: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可见,写作是综合运用语言的思维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词汇,语法,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对学生的分析思考,文字组织,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考查。

面对2016年高考,福建考生压力尤其大。下面笔者从福建卷和全国卷写作的对比展开,探讨下福建考生如何备战。

二、福建卷与全国卷高考写作的不同

首先,从词数上看,福建卷比全国卷多。前者为120词,可写100到140词。后者为100词,80到100间均可。词数差距较大。学生易出现字数过多,太嗦的问题。

其次,在考查内容上有显著差异。福建卷注重考查记叙文和议论文。以09到14年为例,有汶川地震三周年“Great changes”征文;对外出游玩不文明现象的看法等。而全国卷作文以应用文为主,如约稿,征稿,写信等,更贴近生活,注重人际交流。而2016年高考更是明确了是书信。

三、全国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就2015全国卷试题分析看,写作旨在考查考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评价其能否运用相关常识和语言知识进行有效文字表达,完成特定交际任务。基本要求是切题、完整、准确、连贯。考生要认真审题,精准把握写作任务主旨,确保内容切题;内容要完整,覆盖各内容要点;表达要准确,语言运用贴切、得体,能有力支撑交际目的的顺利实现;行文要连贯,各要点间关系紧密,脉络清晰。

四、福建考生如何备战全国卷高考英语作文

1.给现高三学生的备战建议。现高三福建考生面临挑战最大。前两年,他们积累了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复杂句式。而在全国卷中,容易因超出字数而被扣分。那么他们应注意什么呢?

(1)背诵高考范文。模仿是最有效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范文句子用词简洁准确。如2005年全国II卷的范文中以下句子可模仿:

Recently, our class have made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 Some of my classmates are in favor of ... However, other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idea, saying that...

(2)多写多练。只有亲笔写,考生才知道自己词汇和语言表达不足,审题不严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多找老师面批。课堂上老师的讲评,往往针对群体性问题。个人最好在课后找老师面批,让老师指出自己的问题并给出个性化改进建议。

(4)规范书写和卷面。漂亮的书写和整洁的卷面是学生水平的体现。考生要在平时认真练习书写,做到卷面整洁。

2.给高一高二学生的备考建议。对于高一高二学生而言,可按照句子-段落-篇章顺序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1)写句子,辨成分,体会英汉语言差异。高一阶段,学生们对英语句子,成分等比较困惑。除课文外,教师还可利用《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简称新2)让学生认识句子结构和成分。新2中句子从简到长难,适用于高一学生。汉语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一节节连下去;而英语句子结构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果实附着在上面。新2中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英汉在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直观呈现给学生。

(2)写段落―话题与课文话题和语料相关。高一下始,教师可设计与unit话题相关,能利用语料的作文题目,以激发学生思维,提供语言运用机会。如学完高中人教版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后,笔者根据词汇keep a balanced diet, take exercise, benefit from, lose weight等设计了“My diet”的题目。下为学生习作:

I’m very fat because I like eating hamburgers. I know my diet is not healthy so I decided to lose weight. Every morning I get up early to take exercise and try to keep a balanced diet. To my delight, I find myself slimmer and fitter. So you see, I benefit a lot from it.

(3)篇章写作―先解读范文,后构建篇章,逻辑。到高二下,学生可进行篇章写作。教师可把近10年全国卷高考范文给学生。根据话题分类,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范文语言特点及连接词,逻辑关系等。这样,学生可提取有用词汇句式和段落及篇章。长久下来,就可架构自己的文章。步骤如下:审题(明确文体)―列提纲(明确内容要点)―准备表达(罗列所需词汇句式)―输出句子、段落―添加连接词――整合段落,输出篇章――检查修正。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比较、分析,归纳出语言运用规律,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理念。

五、结束语

从福建卷到全国卷,考生和老师都要调整好心态和学习策略,做到从容应战。面对写作,我们应多研究全国卷的特点,从高一起,循序渐进地学习句子,篇章和高考范文,夯实基础,灵活运用,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2

为了让研究更为客观、精准,本文采取的是封闭式语料库统计分析研究。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3年,我们共收集整理了277套高考语文试题,并以这些试题为语料建立语料库,对高考语文中汉字考查情况进行分期并分析相关问题。

在这277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210套试题对汉字进行了单独考查,68套试题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拟题考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1977年的29个省份的33套试卷中,没有单独对汉字考查的试卷有25套之多。如果把1977年的数据不计算在内,那么在1978年后的244套高考试卷中,只有43套试卷没有单独对汉字进行考查,占高考试卷总数的17.6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单独进行汉字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主流方向。

在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的210套试题中,125套试题有单独考查汉字字音的题目,134套试题有单独考查汉字字形的题目,32套试题有对字音、字形、字义等进行复合考查的题目,7套试题有对汉字字音、字形、字义之外的内容的考查题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汉字单独考查中,高考中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是主流题型,且所占总试卷数的比重基本相当。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高考试题中汉字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分期,考查其各时期的特点并研究其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一、1977年:各省分别命题,单独考查汉字的试题套数偏少,但考查题型变化多样,考查内容以字音、字形为核心。

197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29个省市区各自独立命题。我们共收集到33套语文试题,其中单独考查汉字的试题仅有8套,没有进行汉字单独考查的试题为25套。该年度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给汉字注音

河北、辽宁、吉林3个省份的试题考查了给汉字注音,其中河北、吉林卷是复式题目:河北卷要求给词语注音并解释词语,吉林卷要求给形近字注音并用所给汉字组词。3个省份注音试题各有特色,河北卷要求给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辽宁卷要求给一整句话注音,吉林卷考查给两对形近字“侮和诲”和“仰和抑”注音。

(二)改正错别字

河北、江苏、广西、甘肃和四川五地试题考查了学生改正错别字的能力。其中,河北、江苏、四川卷考查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广西和甘肃卷考查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就题目难度而言,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的难度要高于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的难度,因为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学生搜索范围大、改错目标性不强。特别提出的是,河北省的改错题把改错字和改使用“不妥当”的词语放在一个题目里面,是字词同考的复式题目,学生既要在一个句子中找错字还要改正“不妥当”的词语,相比单纯的改错题目,难度有所加大。

(三)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湖南卷考查的是根据注音写出汉字,考查了完整的一句话。在这几种题型里面,是难度相对较低的一种题型。

(四)给汉字注音并组词

要求用所给汉字组词的省份只有吉林省。由于吉林卷是在要求给汉字注音的情况下用所给的汉字组词,所以该题目也是一个复式题目。这个题目集中考查了汉字识、读、用的能力。

二、1978~1980:高考命题开始恢复为全国统一命题,汉字考查以完形填空为主,稳定统一,细微处稍有变化。

从1978年开始,高考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1978~1980年这3年的汉字考查题目都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并统一要求为“在下面的括号里(横线里)填进最恰当的字,每个括号(每道横线)只能填一个字”。1978、1979年卷是补充完整词语中所缺少的某一个汉字,1980年卷的4个小题中,第1小题的6个空给了拼音提示,是根据拼音写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算是相对降低了试题难度。

这种题型对学生的阅读面、词汇量、词义辨析能力都有所考查。据当时的阅卷老师回忆,在学生的答卷中往往出现知道读音而不能够正确写出字形的情况。这几年对汉字的考查,体现了当时对“双基”的严格要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这种命题形式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三、1981年:一题多考的复式题目出现,要求对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981年的考试题目,是要求给多音字注音,并根据不同的字音组词或造句。从命题上讲,这个题型比前几年的用拼音提示填词前进了一步,不仅要求直接书写拼音,而且要求辨清多音字,重视多义词。题目考查“哄”字的三个读音,可这三个读音只有声调不同的区别,这就给方言区或普通话不标准的考生带来了很大困难。这个题目可以说是1977年以来汉字考查难度最大的,也是区分度和信度不高的一个题目。据当时湖北省对考生的答卷情况调查,“从文科考生抽样的14个试场中,得满分(3分)者只有25人,占文科考生抽样的6.5%,而得零分者却有47人,占抽样的12.2%;得0.5分者97人,占抽样的25.2%,得1分者有106人,占抽样的27.52%;得2分者32人,占抽样的8.31%;得2.5分者21人,占抽样的5.47%。”[1]另外,山西省当时的统计分析认为“这个题难度颇大,失分率很高。完全答错的考生就占到56%的样子。许多考生不知此字是个多音多义字,或者虽知但不知‘多’在何处。因此,写一个拼音,标一个声调,组一个词就算完了。其次是读法与词义不一致的错误。有的考生把声调标对了,组词搞错了。把形似字与音近字混淆滥用造成错误者最多。例如,哄桥(哄、拱不分)、防哄(哄、洪不分)、哄托(哄、烘不分)等等,都属音篡义改,张冠李戴。从试卷中可以看到,城市考生成绩较好,农村考生普遍差些。说明城市中学比较重视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2]

四、1982~1985年:在汉字考查中,以字音、字形的考查为核心,根据拼音写汉字成为主流题型,这种题型既能考查考生运用汉语拼音的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1982~1985年的汉字考查题目主流是根据拼音写汉字。1982年的题目是过渡型的,既采用了1978~1980年的填空题型和命题模式(单字填空),也开始进行了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型探索。1983~1985年,只考查了根据拼音写汉字。1982~1985年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不同在于:1982年是根据拼音句子(一长句一短句)写出汉字句子;1983年是根据拼音语段写出汉字语段,1983年在1982年的基础上突出了正词法问题,因为这一年的评分标准规定没有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汉字书写有错误的以词为单位计算,每错三个词扣一分;1984年是根据拼音句子写出汉字句子;1985年是根据词语所缺单字的注音写出该单字。就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型来看,这几年的整体情况是考查难度逐渐降低。据当时的命题人讲,这主要是考虑到全国范围内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上还不平衡,各地考生掌握普通话和拼音的水平不一的现实情况。[3]

另外,上海于1985年开始单独命题,对汉字的考查放在了现代文阅读题目中,既考查给汉字注音又考查了汉字造字法。对造字法的考查形式比较新颖:要求考生写出6个阅读材料中没有的以“贝”为形旁的形声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个复合考查了汉字字形和造字法的复式题目。对造字法这一考查题目,一些人当年就从阅卷角度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种题目加大了阅卷的劳动强度,需要对考生写的五花八门的各种疑似形声字进行核查,为了提高效率和阅卷质量,这种考查方式需要改进。[4]也许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迄今为止,这种题型没有被再次采用。

五、1986~1992年:选择题型成为汉字考查的主流,复式题型较多,考查内容和形式都处于探索阶段,字音、字形分题单独考查的主流题型模式出现。

从这个时期开始,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一般占3分。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其范围界定为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难读字等。

(一)1986年是高考考查汉字采用选择题型的第一年,全国卷和上海卷都对读音进行了考查,并且都要求选出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不同之处在于:全国卷是辨别词中汉字注音的正误,1个小题给出的四组词各不相同;上海卷是辨别句子中词的注音正误,两个小题各给出1个句子中两个词的4种注音的排列组合,让考生选出正确的一组。就难度而言,如果从考生需要识读的字词数来看,全国卷比上海卷稍微偏难;但全国卷的题目,完全出自教材中的词语拼音,而且都有注释,所以对南方的考生或普通话不是很好的地区考生而言,即使有些方音影响,但影响也不是很大。据当年湖北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考生能够做对这个题目。另外,全国卷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字义,第二道题目共3个小题,要求考生为加点字从所给的4个释义中选择一项正确的,这个题型后来没有再出现。根据当年山东省的抽样统计,这个题目的3个小题当年全部答对的仅有36.8%。[5]

(二)1987年,全国高考有了三套试题: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该年度的3套题目都有要求选出字形或字音“全对的一组”,只不过全国卷要求选出字形和字音全对的一组,这是首次出现的音、形同题混考的复式题目,也是后来经常被采用的一个经典题型。上海卷是字音、字形分两题独立考核的题目;广东卷除考查读音外,在新高考时期首次以独立题目的形式考查了造字法:让考生选出“全部是形声字的一项”。全国卷的这道题目虽然是个创新,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当年山东考生答卷全错率占71%以上,是历年来失分最多的考查内容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学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教学仍非常薄弱。另外,该题在正确选择项中出现的“盘姗”一词,只见于课文注释,考生由于平时阅读不细、记忆不清,也应该是失分原因之一。[6]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在类似题目命题方面,一定要考虑到语料选择的客观性、常用性等具体问题,以提高考查的信度和效度。

(三)1988年的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这3套试题相对之前都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新的汉字考查方式和题型都在这一年出现了。全国卷考查了字音和字义:第一小题是辨识并为形近字或同声旁形声字选择正确读音,第二小题是选择同形汉字字义相同的一组,这两种题型在全国都是首次出现;上海卷除考查了一组4个词的正确读音的选择外,还在全国首次考查了诵读中句中停顿的问题;广东卷该年度的两个题目都是1977年以来的创新题目:一个小题是以让考生选择音、形、义“全对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音、形、义的复式选择题目,另外一个小题是考查汉字构造问题,让考生选出“构造各不相同的一组”。

(四)1989年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的题目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对汉字注音进行了考查。不同的是,全国卷以选择字形和注音“全对的一组”的形式对汉字字音、字形进行了联合考查,是1987年全国卷曾经采用过的一种复式题目。

(五)1990年的高考,全国卷和广东卷是同一套试卷,汉字考查采用了1988年广东卷选择题综合考查汉字音、形、义的复式题目的形式。上海卷设两个题目考查了汉字:第一个题目是以选择注音和解释“全对”的一项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义,是复式题目,第二个小题是让考生在4个选项中选出有4个错别字的一项,且要求考生标出这4个错别字,这是首次在选择题中要求考生标示错别字的题目。无论是要求考生选出具体有几个的选项还是要求对选择项进行关键点标示,这应该是命题人为了防止考生猜选答案而做出的对策。据当年对全国卷答卷情况的抽样调查,虽然题目中的字词全部出自教材,但这一题目的平均得分仅为1.10分(满分3分)。从这个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基本识记能力都需要加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对待这类阅读量相对较大、内容复杂的题目时,解题思路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认为这种题目赋分少,考查项目较复杂(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义),是否在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上也存在问题,这种考查是否应该避免类似题目的命制呢?对于该年度上海卷的第二个小题,当年陈仲梁先生提出了表扬:“正确书写汉字,历来被认为语文知识中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中基本的基本。由于印刷上的局限,以往考试往往只考别字而不考错字,因为印刷厂的铅字里不可能有错字。然而写错字的现象的确不同程度地在大部分中学生中存在,命题者大胆采用楷书编题,制版印刷的方法,终于使这道题醒目地出现在考生面前。这道题目的优点有三:1.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题中共有13个错别字,考查面较广,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每个考生都将亮出自己实际水平的真相,较为有效地抑止了猜测正确答案的可能性。2.具有切实的教学指导意义。常用汉字有三千多,容易写错的汉字约有二百多,倘能以此形式每年考查一次,可以连续命题十年而内容各不重复。这种题目的出现势必引起广大师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高度重视,于是乎,这方面的教学可以出现令人满意的局面。3.丰富并发展了题型。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A,同时还要求把A中的错别字一一标出。评分标准还要求:‘标错一字扣一分,扣完为止’。因此这是一道选择题型和判断题型相结合的题目,丰富并发展了题型,而这种丰富和发展而并非刻意求奇,摆花架子的做法,而是一种提高考试效果的切实的进步。”[7]

(六)1991年的题目有三套:全国卷、“三南”卷和上海卷。全国卷有两个题目考查汉字:第一个题目是以选择字形、注音“全对的一项”的复式题目形式综合考查音、形;第二个题目考查笔画数,让考生选出笔画数不全相同的选项,这是1977年以来首次考查汉字的笔画数。“三南”卷的3个题目都属于创新题目:第一个题目考声母、第二个题目考韵母、第三个题目考汉字书写的起笔(第一笔笔划)。上海卷该年度的题目相对平稳,一个题目考字音,让考生选出“注音全错”的一项,是在全国首次出现的题型;一个题目考字形,但字形考查是让考生选择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也是首次出现并在以后的字形考查中成为主流题型之一。上海卷设两题分别考查字音、字形的模式,成为1991年后20余年的主流模式。本年度全国卷对笔画的考查是有争议的,因为在当时,一些辞书中对某些汉字的笔画数界定不统一,这让考生无所适从,自然也就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在这个问题上,当年的媒体已有议论,如李敦才、周如松分别撰写了《谈高考语文试卷的一道小题》《一道值得商榷的高考语文试题》,刊发于199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上,表达了类似我们上述意见的观点。

(七)1992年的全国卷、“三南”卷和上海卷各有特点。全国卷命了两个小题,第一个小题以选择字音、字义“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义,第二小题考查字形,让考生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三南”卷也命了两个小题,第一个题目以选择字音、字形 “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第二个题目考查字形,是判断题,要求考生判断句子中是否有错别字,如果有,标示出并进行改正,这一题目也应该是命题人为了弥补选择题考生猜答案的不足所为,但这也是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是197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题目。美中不足的是第一小题也进行了字形的考查,略显考点的重复。该年度上海卷的题目可以用“色彩斑斓”来形容:有选择,有填空,既有字音、字形的传统考查,也有规范、笔划和汉语拼音方案等的考查,是上海卷命题史上迄今最为繁杂的一年。它的3个选择题分别考查了“字形符合规范”、错别字、汉字笔画数,填空题明确要求考生“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它给出的是两个词语。给汉字注音,应该是上海考生的薄弱环节,况且在该年度题目中的注音,是要区分韵母的前后鼻音和声母的翘舌和平舌,这个要求应该算是高了些,但是当年的《考试说明》也规定,“能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给常用汉字注音。”

六、1993~1997年:中国高考标准化考试进行多年,题型开始相对稳定,语文试卷中对汉字考查内容进入以汉字字音、字形为主的时期,但具体考查形式和内容仍处于探索时期。这个阶段的试题基本以全国卷和上海卷为主,在汉字考查题目形式选取和内容命制上各有特色。

(一)1993年有三套题目:全国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和上海卷。这三套题目在汉字考查方面都是音、形分开命题,全国卷、新高考卷都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形式考查了字音,这也是这种类型的读音考查题首次出现,和以往的“音、形、义”或“音、形”等混合考查相比,降低了难度,但考查重点突出了,对多音字这种汉语学习的重点内容的考查却深入了。这种适当降低试题的综合性和难度,突出考查测试重点目标的命题方式值得肯定。全国卷和上海卷都考了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的题目;上海卷对语音的考查是以把汉字用“汉语拼音的音序排列”的形式出现的,也是一种汉字读音考查的新题型。另外,上海卷本年度还考查了汉字用法,让考生选择错用“或”字的一句话。新高考卷单独考了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这也是一个创新,但相对全国卷和上海卷而言增加了难度,命题人也应该是出于防止考生猜答案的目的。整体来看,1993年语文高考试卷中对汉字考查的题目的创新点比较多。

(二)1994年,全国卷的两个小题中,第一个小题是传统的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但这种复式题目相对于1993年的汉字字音、字形的独立考查,并不一定合理。将两者合成在一起进行考查虽有在同一题目中考查内容覆盖面比较大的便利,但也会有考查重点不突出,信度、效度、区分度等指数不科学的不足。第二个小题是首次创新题目:选择正确的汉字填空。该年度上海卷的题目是比较传统的两个小题,第一个题目是选择正确读音,第二小题是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该年度还有一套试题是上海的试点教材卷,但该试卷没有进行汉字的单独考查。

(三)1995年度的全国卷两个小题都是复式题目,第一个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字形、字音。据当年的抽样调查,这个题目的得分率仅为27.02%,原因在于考生对多音字以及同音近义字的辨析能力不高,还有就是根据声旁来推断其读音,往往读错;同时也暴露了这种复式题目在考试中信度、效度等参数不高的问题。第二个题目以选择字形、字义“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字形、字义,这也是首次进行汉字形义的复合考查,这个题目抽样调查的得分率也不是很高,仅为46.11%。上海卷的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是以“选择注音正确”的一组的形式单独考查了汉字字音,第二个题目是借用1994年度全国卷的第二个小题的题型: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词填空。

(四)1996年的全国卷和上海卷都设了两个小题,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不同的是在考查字形方面,全国卷要求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上海卷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就难度而言,全国卷应该是高于上海卷,但全国卷却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识记汉字的水平。因为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如果考生采用排除法,即便不能够完全正确辨识所给汉字字形,却也能够选出正确答案,从而影响了考试的信度。

(五)1997年的题目,全国卷字音题是要求选出“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字形题是要求选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这样字形题的难度就相对有了提高,题型上继承和发展了1996年度的题型。上海卷的两个题目中,第一个题目要求选出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第二个题目是填空题,要求给汉字注音,这个题目就回归到上海市1992年“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的题目上去了。

七、1998~2003年:上海卷开始抛弃汉字单独考查题目,全国卷一直坚持汉字考查题目的命设,但在字音、字形考查的选择上一直处于摇摆状态,对字音、字形考查进行选考或全考,具体题型在以选择题为主导题型的基础上稳中有变。本时期共有23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上海的10套试题没有单独进行汉字考查,9套试题分别对字音、字形进行了考查,5套试题只选考了字音或字形。在选考的5套题目中,只有1套选考了字音。

(一)1998年,全国卷汉字读音的考查是以选择“加点字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对多音字读音进行的考查,这也是1977年后首次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多音字的考查;字形题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对8对容易混淆的词中用的同音、音近字的使用进行的考查,如“求实”“实事求是”“直接”“直截了当”等。这是全国卷采用选择题题型以来,最具创新的一年,也是知识点比较明确、考查目的性比较明白的一年。与往年相比,这一年明确降低了考查难度,比如汉字的读音由1997年综合考查语音误读的多个特点,简化为只考查其中的一个特点――多音多义字误读;命题人员应该是考虑到对普通话推广程度不是很一致的原因,不同方言区学生对声调的区别可能难以精确掌握,所用语料中的考核中心字是声母或韵母不同的多音字;同时所选多音字又都是比较常用的,没有出现生僻字。汉字字形考查由1997年的四组16个词语里涉及到的7个错别字变为四组16个词语里只识辨一个错别字(同音异义词易写错),简化了考题的综合性,突出了考查重心。由于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即它们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词语,所以其中的一个语素必须使用不同字形的汉字,这些词语大多是常用的,这也有效降低了试题难度。

(二)1999年,全国卷考查的是汉字字形,要求选出选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难度系数相对提高。高考汉字考查由以前的汉字字音、字形等进行“全面”考查进入到“选考”阶段,也应该是一种进步。在考试中如果强调考点的面面俱到,特别是机械识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无形中可能会加大试题难度、增加学生答题负担,反而对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能力不利。

(三)2000年全国卷只考查了字形,且是要求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这是全国卷1993年以来汉字字形考查题目难度最低的一年,整个题目中只有3个错别字,量上比上年有所减少,意在降低难度,给学生和语文教学正确的导向;题目形式也是相对单纯的一年,该题型成为以后汉字字形考查的主要题型之一。该年度首次出现了北京和上海的春季高考试卷,上海的春季高考卷和夏季高考卷一样,也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的考查,北京卷只考查了字形,但难度比全国卷要高,它是要求选出4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北京卷,都注意了从使用频率高且错误几率也较高的语料中提取命题材料,以更有效地体现“考”的价值。

(四)2001年,全国卷以选择“读音有错误”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北京春季高考卷跟进了全国卷2000年的模式,只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形式考查了字形,上海卷和上海春季高考卷依旧是没有单独进行字音或字形的考查。由于我国各方言区之间的语音差别较大,不同地域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别能力有一定差异。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1999年、2000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没有对汉字语音进行单独命题考查,只选考了字形,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可以不对语音作要求。2000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把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这一国家法律,2001年度教育部的《考试说明》也将语音列为考查的内容。与过去一些年份对汉字语音的考查一样,试卷中只要求考生对汉字字音进行识记,不要求进行拼写。今年为了降低难度,命题组专家在考查形式上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一是由以往的选正确项改成选错误项,也就是说选项中只有一项的读音有错误,这就有效减少了错误读音在识别时对考生的干扰;二是只考查声母的误读,不涉及因方言不同而造成的声调问题,以往考查往往是对多音多义字的读音进行考查,而且多音多义又是语音中相对比较复杂的一项内容。

(五)2002年,全国卷首次以选择每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形式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对字形的考查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进行的。北京卷和北京春季高考卷题型相同:以选择加点多音字读音与所给该多音字读音“完全相同”的形式考察了多音字读音,是1998年全国卷采用该题型以来首次被其他试卷采用;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该年度全国卷汉字语音的考查与往年相同的是,试题不要求考生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字音;但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试题中没有给出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包括没有给出一组词语中相同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形声字的字音是否相同。关于命设这种题目的目的,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说“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现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形声字辨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从考试角度说,这也是对是否可能采用其他不同形式来进行汉语普通话语音试题命题的一种尝试。”[8]

(六)2003年,全国卷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字形,其中对字音的考查是考察了一组异形同音字,这也是高考首次考查同音字;命题人命设这类题目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虑到每年语音试题的题型应有一定调整,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异形同音汉字的误读也是语文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年山东省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年度的语音题目平均分为2.11,难度系数为0.704,得分不算理想,主要原因是该题目考查汉字所列词语是常用词语,但词语中的汉字不都是常用字,这就无意中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全国卷的字形题,是当年争议最大的题目之一,山东考生的平均得分仅为0.47,难度达到了0.16,考生仅误选“伶牙俐齿”一项的就有43%之多。“伶俐”义为“灵活”,是个连绵词,在这里被拆开了。“牙齿”,即口齿,意思是说话的能力,“伶牙利齿”即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不少考生不确知该词语的含义,片面地认为“利齿”似乎是“锋利的牙齿”;但没注意整个词语的含义,也没有注意“伶牙”不可理解。既然出现了这种考查结果,从一个方面也提醒命题人员在题目命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汉字考查对象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考查性,以免有偏、怪之嫌。

北京卷和北京春考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完全正确”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字形;该年度首次出现的安徽卷分别以选择同声旁形声字“读音全都不同”的形式考察了字音、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形式考察了字形。

八、2004~2006年:高考分省单独命题的省份增加、高考语文试卷份数增多,汉字单独考查呈现出考与不考、音形分题同考与音形同题共考、只考音或形与音形都考的多元化模式,但以选择题形式对字音、字形同时分题考查成为本阶段汉字考查的主流形式。

本阶段共有高考语文试卷53套,没有对汉字的字音、字形等进行单独考查的有7套,选考字音或字形一项的有7套,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的有39套。在只选考字音或字形的7套试题中,1套选考了字音,6套选考了字形。

在部分进行分省命题后,以前全国统一卷尽量避免的对一些语音的详细区分点的考查却成为一些地方题目的追求。一些人认为考虑地方语言面貌设题可以对汉字语音起到纠偏和引导教学的作用。如在湖北省的试题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湖北许多地方不分n、l;在韵母方面,前鼻音‘in、en’和后鼻音‘ing、eng’不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不分等。考查这些内容对纠正该地人的语音发音能起到很好的指向作用。2005年第一大题第一小题就选择了这样的字词:‘羚羊、邻居、可怜、孤苦伶仃;质问、桎梏、幼稚、炙手可热’;第一组加点字分别读líng,lín,lián,líng;第二组加点字均读zhì;2006年第一题选择了‘晨曦、妊娠、赈灾、海市蜃楼、振奋人心’;2007年第一题选择了‘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就是为了区分前后鼻音的发音。”[9]

(一)2004年,全国共有15套夏季高考试题和两套春季高考试题。在这17套试题中,除上海夏季和春季高考试卷均如以往不单独考查字音字形外,其余15套题都分别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考查,赋分情况一致,均为字音、字形各3分。在字音考查方面,15套试题中,全国3卷、4卷和辽宁卷、浙江卷、福建卷,这5套试题都是以“选择汉字正确注音”的形式进行的字音考查;全国1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天津卷、重庆卷,这6套试题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一组的形式,考查易误读的汉字读音识记;全国2卷、北京春季高考卷、湖北卷,这3套试题以选择“读音完全不同”的形式主要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是否相同;湖南卷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判断,题目形式与2002年北京卷相同。该年度15套试题的字形考查都完全一样,即选择“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本年度一些汉字考查的题目也是有争议的,如全国卷的汉字字形考查,试卷认为包含有错别字的词语“毛骨耸然”“天随人愿”等在市面上某些成语类的词典中曾被收录,而试卷认定包含有错别字的词语“班配”在一些版次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作为“般配”的异形词予以收录。考虑到这种情况,在实际阅卷中相关省区对选择这些选项(即认为该项没有错别字的考生)也是给分的。既然有的词典收录了这些写法,命题者在命题中就应尽量避免选用类似的词语来考查汉字字形。

(二)2005年,全国共有16套夏季高考试题和两套春节高考试题,除上海夏季、春季卷两套试题外,另外16套试题对字音、字形进行了单独考查。全国的3套试题只单独考查了字音或字形中的一项,其余13套沿用了2004年度的模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在字音考查中,北京卷、北京春季高考卷、广东卷、天津卷、重庆卷,这5套试题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一组的形式考查易误读的汉字读音识记;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的形式既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读音异同又以是否是同音字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读音;辽宁卷让考生选择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组”,难度相对比其他省份或全国卷题目偏高;全国卷2卷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让考生判断每组3对、共4组12对词语中多音字的读音异同,选择“每组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这也是第一年出现的新题型;山东卷比较保守,沿用2004年度全国3、4卷的题型模式,让考生选出一组词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浙江卷和2004年度一致,还是选择给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在字形考查方面,只考查了字形的全国2、3卷与其他省份试题一样,都是让考生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在语料选择上,除北京春考卷和江苏卷给出的是句子外,其余试题给出的都是词组。在句子中找出错别字与在词语中找出错别字有所不同,在句中辨析错别字,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应用角度出发设计考题。当然,命题方式的变化,加之错别字的模糊度相对较高,因此这种题型应该比在词语中辨析错别字难度要大。在汉字语音考查的具体语料来源上,一般试卷大多数是选取教材中出现过的,也有一些选取了社会热词,如“斡旋”“福祉”等,这基本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在语音考查方面,一些地方的试卷考查了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等,这对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是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的得分率也相对较低;在汉字字形考查方面,一般都没有出现当时争议比较大的“异形词”的考查,也基本没有出现地方色彩比较浓的方言词语,多数试卷取材朴实,一般都是选取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中的汉字。

(三)2006年度,全国共有16套夏季高考试题和两套春季高考试题,除上海夏季、春季卷、福建卷这3套试题外,另外15套试题对字音、字形进行了单独考查。全国的两套试题、安徽卷、山东卷只单独考查了字形一项,其余11套同时考查了字音和字形。在字音考查上,北京卷沿用了2004年全国3、4卷和2005年山东卷的模式,让考生选出一组词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广东卷是以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重庆卷是以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形声字读音和部分易错读字的读音,试题难度相对较大;湖北卷是以选择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形声字读音;湖南卷考查的是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让学生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江苏卷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即每组给出多音字的一个具体读音,让学生选择加点字注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这与2002年北京卷的题型模式一致;江西卷以选择“读音全都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学生辨识易误读字的字音能力;辽宁卷、四川卷是让学生选择“注音全部正确”的选项。在字形考查方面,这15套题中,两套全国卷都要求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难度比往年全国卷、比同年度其他省份试题都有所加大;湖南卷和重庆卷考查了“有错别字的一项”,其余11套题目全是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本年度试题中,浙江卷在一个题目中复合考察了字音、字形,让考生选择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一种复式题型,这是一种题型的回归,与1987年全国卷的模式完全一致。

九、2007~2013年:与前一时期相比,本阶段的7年中,汉字考查的题型基本和上一时期一致,多数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分别考查字音、字形,但本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不单独考查汉字的试卷数量增加,只考查字音或字形一项的试卷数量整体上升。

本阶段的128套高考试卷中,28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44套题目只选考了字音或字形,56套题目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在44套选考字音或字形的题目中,35套选考了字音,9套选考了字形;在56套同时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中,有5套是以一个题目联合考查字音、字形的复式题目。选考字形的题目数量下降,是和最近这些年加强在作文中和名句默写题目中错别字扣分要求有很大关系的,这也有效地避免了考点的重复考查。

(一)2007年度,全国共有19套高考试卷,其中只有上海有1套是春季高考卷,其余18套是夏季高考试卷。该年度上海两套卷、福建卷、宁夏卷都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全国1、2卷、浙江卷,这7套试卷只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其中浙江卷是以复式题目的形式考查了字音、字形,其余6套试卷有3套选考了字音、另外3套选考了字形。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这8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分别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在字形考查方面,安徽卷、北京卷、全国1卷、辽宁卷、山东卷、天津卷、四川卷,这7套试题考查了“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在这7套试卷中,北京卷考查的是同一个汉字在每组词中是否被正确使用,在全国高考中首次出现这类题目;湖北卷、湖南卷考查了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江西卷和重庆卷考查了选择“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这种题型最早出现在1993年的全国新高考卷中。在读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天津卷以选择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识记;山东卷、四川卷以选择每组或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形声字、多音字和其他易误读字的字音,比较复杂,这种题型也不多见;江苏卷以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的辨识,这种题型也是第一次出现;湖北卷以选择“有两种读音”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全国2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重庆卷,这5套试题是以传统的选择所给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汉字的读音。浙江卷是复式题型,让考生选择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这种复式选择题型最早出现在1987年的全国卷中,与2006年浙江的题型一致。在命题中,有人强调要回归课本,但就目前多种版本教材并用、主要考查学生能力而言,过分强调课本似乎并不合适。比如本年度江西高考试卷第2题的汉字字形考查,语料全部出自教材,但学生得分率也仅仅为36%,可见降低难度与语料是否出自教材,关系也并不十分密切。

(二)2008年的20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辽宁卷、全国1、2卷、四川卷、延考卷,这9套试卷分别有1个题目单独进行了汉字的考查,且全是对字音进行的考查。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这7套试卷都有两个题目分别考查了汉字字音、字形;上海两套、宁夏卷、海南卷、福建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安徽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广东卷是以选择每组中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察了形声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读音,这与2007年度四川卷的考查形式一致;江苏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形声字的读音;四川卷式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四川卷在题型上有了改变,相对降低了难度。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全国1、2卷、山东卷、天津卷、延考卷和重庆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或选择“读音有错误”的一项(只有重庆1套)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汉字的注音;浙江卷是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的读音。在字形考查方面,湖北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都考查了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只不过浙江卷所给的是完整的句子,其余试卷所给的是词语;湖南卷考查的是选出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重庆卷考查的是选择“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相对而言,重庆卷的难度较其他试卷要高。北京卷是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的形式在1个题目中复合考查了字音、字形。

(三)在2009年的19套高考试题中,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江西卷、全国1、2卷和山东卷,这8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这8套题目中,北京卷是同时对汉字字音、字形联合考查的复式题目,其余7套试卷有6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这6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两套试卷、福建卷、辽宁卷、宁夏卷,这5套试卷没有单独进行汉字考查,可见不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的题目数量有所上升。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湖北卷、浙江卷以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音近字、形声字、多音字、同音字等的读音;四川卷以选择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音近字、形声字、多音字等的读音;江苏卷则以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湖南卷、全国1、2卷、天津卷、重庆卷以选择注音“全部正确”或“有错误”(只有重庆一卷)的一项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的读音。在字形考查方面,安徽卷、湖南卷、浙江卷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句话的形式考查了易错字形;湖北卷、四川卷、天津卷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的形式考查了易错字;重庆卷以选择“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词语的形式考查了字形。北京卷和山东卷都是复式题目,在一个题目中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让考生选择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选项,这是一种题型的回归。

(四)2010年,全国18套试卷中,安徽卷、广东卷、北京卷、全国1、2卷、重庆卷、江苏卷,这7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这7套试卷中,北京卷是同时对汉字字音、字形联合考查的复式题目,其余6套题目有5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浙江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这7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辽宁卷、福建卷、新课标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形考查方面,安徽卷、浙江卷以选择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的形式考察了字形;湖南卷以选择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的形式考查了字形;湖北卷的考查形式比较新颖,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4组12对形近、音近、义近的词语中汉字的字形,这是往年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四川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对字形的考查比较传统,是以让考生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一些词语中的字形易错字。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四川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形式混合考查了音近字、同音字、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特别是考查了当地方言和普通话混读的一些词语中汉字的读音,这是这两地近几年的考查特色;湖北卷是以选择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了同音字和形声字的读音;湖南卷、全国1、2卷、浙江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形式考查了一些易误读的汉字的读音;北京卷的题目是以“选出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形式对字音字形进行的复合考查。

(五)2011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北京卷、福建卷、广东卷、湖南卷、江苏卷、全国大纲卷,这7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7套试卷中,福建卷考查的是根据“拼音写汉字”,其余6套题目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其中5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湖北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这7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辽宁卷、新课标卷,这3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安徽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广东)或“完全相同”(安徽)一组的形式混合考查了音近字、同音字、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这是广东卷多年的考查特色,安徽卷加入到这种考查形式中来的同时,四川卷在这一年放弃了这种形式;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全都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湖南卷、江西卷、全国大纲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以选择“全都正确”或“有错误”(浙江卷)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字的注音,这也是比较传统的考查方式之一。在字形考查方面,福建卷在多年不单独考查汉字后,本年度单独考查了汉字,且“根据拼音写正确的汉字”的题型,是1985年以来这种题型的首次回归;北京卷依旧是在一个题目中复合考查了字音字形;湖北卷、江苏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浙江)的形式考查了字形;重庆卷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

(六)2012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这5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其中4套单独考查了汉字字音、1套单独考查了字形;山东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这8套试卷都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福建卷、辽宁卷、全国新课标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山东卷、江苏卷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相同”的形式对音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进行了考查;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全部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湖南卷、江西卷、全国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字音,这也是历年来比较传统的字音考查形式之一。在字形考查方面,山东卷、安徽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天津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浙江)的传统形式考查了字形;重庆卷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北京卷和往年一样,是以选择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复合考查了汉字的字形字音。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3

关键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高考语文考试 区别

引言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华民族的标准语,是我们日常交流、交际的载体。近年来,中国的汉语教育教学呈现出“外热内冷”的局面,在国外,对汉语的学习热潮日渐升温,国内英语的地位备受尊崇但是汉语的身份却极其尴尬,国人“母语荒”的现象非常严重。中国人汉语应用能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担忧,也引起了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关注,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庆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的大会上曾提到“要全面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听说读写的科学评价体系”,广大汉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此受到了鼓舞,决心要加紧开发汉语言综合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 研制出部级的测试题目,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被称为“汉语四六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应运而生了。

ZHC是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的我国目前唯一的职业汉语应用能力的部级测试,ZHC主要考查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当中最重要的职业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此类考试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应考者根据成绩的不同可获得不同级别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和高考语文考试都是目前我们国家面向全国的权威的汉语水平考试,同为汉语能力测试,二者都关注应考者汉语的应用水平,都有指挥棒的功能,对汉语的教学有导向的作用。如何让考试发挥积极的作用,进而提高母语教育教学的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的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一、测试的目的:各取所需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测试目的:一是发展职业核心能力;二是促进母语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ZHC测试可以检测一个人在特定的工作场所的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预测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绩效和发展潜力。可以给高等学校考核评价大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参考,为企事业单位评价相关人员职业汉语能力提供依据。很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著名企业把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作为人才招聘选拔的重要工具。ZHC项目于2006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推广母语的理念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共鸣,目前ZHC在人力资源测评领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参加测试的人员逐年增多。

高考是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是全国性的公开、公正的大规模选拔考试,具有测量和选拔的作用。高考的功能有:检测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检测教学的效果;选拔人才,而人才的选拨是它的最终目标,作为中国大部分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考试,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高考仍是我国当前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文是高考中最主要的科目,检测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测量,区分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水平,为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二、测试的内容及要求:各具特色

ZHC测试内容是应试者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题分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阅读理解测查的是考生对给定语料的理解,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也考查考试者的阅读速度。书面表达测查考生对汉字和语句的正确书写、组织句段的语言习惯和书面表达的格式及方法等。题目类型相对固定,全卷总共考102道题目,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各有50和52道题目,前100道是客观题,后两道是主观题,第101题为作文,第102题为读后写,分值共计10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而高考命题目前采用的是国家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都以高考考试大纲作为指导,以全国卷为例,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分为五大部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大纲要求全卷采用 150 分制,考试时间是150分钟,答卷方式为闭卷笔试。2014年全国约有18套高考语文试卷,题目类型都大同小异,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构一般分为第I卷的客观题和第II卷的主观题两部分,主要有:单项选择题、文言文翻译、古诗歌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等。

两类试卷根据自己的考试目标来设计,形式上有些不同,各具特色,但是都关注应试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都讲究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力求能准确地检测出考试者的语言实际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科学性。

三、考查的能力:各有侧重

ZHC主要测查应试者的信息筛选能力、概括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高考语文考试对能力的要求近几年基本没有变化,考查的能力分为五个方面: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由低到高形成一级级台阶。虽然两类考试都关注能力的考查,但二者考查的能力侧重点不一样。

(一)对识记、理解、分析能力的测试

ZHC 着重考查语言能力而不是语文知识,所以对语文知识的识记的题目基本没有,其中有一道题是别字辨析题,算是考查汉字的辨识能力。而高考语文考试还是很注重语文基础知识、作家知识和作品知识的识记和积累的。ZHC 着重考查职业活动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所以试卷当中的语料就是一个个特定的职业语言环境,ZHC把理解概括能力、言语推理能力等都放在语料的阅读理解当中考,考生有一定的语境,理解会更准确。ZHC书面表达中对词语的应用、别字、病句的辨析、语言的表达应用的考查,也都是有职业语言环境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注重试题的语境化和情景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客观题当中选项与选项之间基本没有关系,都是独立的词语或成语;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虽然也放在要求阅读理解的短文当中去考,但是试题的语境意识还不强,难以考出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测试

ZHC试题中并没有像高考那样涉及对作品的鉴赏评价,原因在于鉴赏评价更多的是应试者的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而职业汉语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在职场交流沟通当中对语言规范的遵守和对普遍语感的尊重。高考语文考试没有ZHC试题中测查考生的演绎推理能力的题目,但是在阅读理解题当中会涉及到一般推理能力的考核。

(三)对写作能力的测试

ZHC在书面表达的考查中, 主要考的是应用文写作,考查职场中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得体,是否流畅、条理清楚, 着重考“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考“立意构思”。ZHC作文试卷一般分“读后写”和“应用文”两部分,“应用文”写作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应用文的规范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却多侧重人生感悟、人格教育、时代生活等,除了考查考生的基本表达能力外,更看重的是考生的感悟力、思辩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等,看哪位考生更有思想,思辨更深刻,想象更丰富,更有文采和创意。

四、关于两种测试的思考

与过去的测试题相比,两类试卷的科学性、信度和效度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还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改进。

(一)应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因为它特有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参与,已经逐渐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赢得了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信任与支持。高考语文考试在评估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是最权威的,作为一项语言能力评价工具,高考的可信度无可替代。两种考试都是对于母语运用的测试,母语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应用”,所以两种考试都应侧重于能力的考核,尤其是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测试的标准应更科学有效,测试体系应更完善,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母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可增加口语和听力的测试

两种考试虽然都可以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测查语言能力的专业试题,二者都缺乏对听说能力的考查,只注重书面的测试。高考语文试卷只涉及读和写两种能力的考查,没有考听、说的能力。仅仅靠书面测试对一个人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高考语文成绩不足以反映考生的语言能力,著名作家王蒙、莫言等都曾试答过高考试卷, 成绩都不高。高考中要求考听力和口语的只有考外语专业的学生,而事实上很多中国学生母语的听说能力是非常糟糕的,有的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不会说标准的汉语,所以高考仅仅通过读和写去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全面的。建议对填报了汉语、教育等与汉语言密切关联的专业的考生要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在ZHC测试中,也建议增加口语测试和听力测试,使 ZHC 的测量更为全面和科学。

结语

无论是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还是高考语文考试,都为中国汉语能力水平的测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管是哪一种测试都应该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汉语测评体系,以实现母语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北京华美杰尔教育研究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谢小庆.HSK的设计和质量控制[M].考试研究文集(第4辑),2008.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4

关键词:综合;综合程度;跨学科;综合题

综合科目的设立,有利于鉴别和选拔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的优秀学生。近几年的文综跨学科综合题呈现了以下特点。

一、选题的包容性

跨学科综合题的选题都有很大的包容性。选题的主题涉及交通、经济(贸易、产业结构、农业粮食安全)、能源、科技、文化、生态等内容,这些主题涉及政史地三科的内容。如交通:全国一卷2006年通商口岸;全国二卷2006年青藏铁路;四川文综卷2009年秦直道、昆曼公路、四川交通枢纽等。

二、问题设置的综合性

所设置的小问只要稍加转换,不改变题意,可以由这一科的题转为另一科的题。同时,答案的语言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样才有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例如2006年全国二卷文综卷40(7)题运用经济常识,分析青藏铁路将如何推动青藏地区经济发展。这是一道政治题,我们稍加修改,变为“从地理角度,分析青藏铁路对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答案语言的一致性

答案语言的综合程度非常高,这门学科问题的答案语言在另一门学科的教材语言中完全可以找到。即完全可以从另一门学科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2009年四川文综卷政治部分“39(7)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答案】打造西部交通枢纽,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市场;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工业中支柱产业的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对此问题加以修改,则题目变为:“从地理角度分析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对四川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答案】打通四川的快速通道,有利于加强区际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加工工业、商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扩大内需,缓减就业压力;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加快货物流通、商品交换、促进市场发育,成为西部物流、商贸和金融中心,促进西部的发展。

【评析】这两道题属于政治部分,其答案语言与地理教材语言一致。两个问题和答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类似的例子还有:2006年全国2文综卷政治部分40(7);2006年全国2文综卷历史部分40(2);2007年山东文综卷地理部分29(4);2009年四川文综卷历史部分39(2)。

四、教材案例的相似性及知识语言的共通性

政治教材(旧人教版)高一下册第五课第一节财政的巨大作用和地理教材(旧人教版)选修第二册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2节)所选用的案例都是“南昆铁路”。所以,关于交通作用意义类的题,政地综合程度非常高。政治科目的政治经济学常识的知识和地理科目的人文地理知识(特别是经济地理部分:产业结构、贸易、交通经济意义等)可以互融互通。而历史部分需要借鉴资料结合政治、地理的内容可以作答。

如2009年四川文综卷历史部分“39(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答案】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沟通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评析】这道题属于历史部分,它的答案语言与地理教材语言的综合程度很高。地理教材语言:必修下册7・2节铁路建设“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安全。”“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选修第二册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2节)“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经济优势。”“南昆铁路的建设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它对于巩固国防、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五、解题思路的同一性

由解题思路的同一性,导致提取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多角度性。这样,融会贯通运用知识,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就具有可操作性。在读图分析时,解题思路的同一性同样得到了良好的体现。由此数据、表格、曲线图的判读,可出现在政史地任意一门考查中。例如2007年全国卷历史部分40(2);2007年全国卷地理部分40(5);2009年四川文综卷历史部分39(3);2009年重庆文综卷地理部分39(4);2009年全国2文综卷政治部分(6)。在这些例子中,政史地三科在数据图表设问上涉及“发展”“变化趋势”“特点”等共同语言。同时,在答案语言中对应的出现“减少”“增加”“上升”“下降”“超过”“发展”“扩大”等词语,故解题思路明显是相同的。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5

关键词:洲国;满语国民读本;教科书;国民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054-04

洲国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前清废帝溥仪侵占我国东北、肢解我国版图而建立的殖民政权。政权将教育作为其政治之延续、军事之后援,利用教科书编造事实、篡改历史,泯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宣扬侵略有理。在此期间,“教科书作为意识形态控制与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发展已经偏离了自身的独特追求,而直接成为政治的工具。” [1 ]《满语国民读本》是中小学“国民科”教科书,在其“国民教育”中充当重要角色。

一、《满语国民读本》的编写出版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教育的统治,政权于1937年5月公布“新学制”之敕令,是年10月伪民生部①公布以该敕令为基础制定的《学制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规程》,并自193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学制”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洲国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的重要措施,《学制纲要》明确提出了其奴化教育方针,即“遵照建国精神及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孝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陶冶德性,并置重点于国民生活安定上所必需之实学,授予知识技能,更图保护、增进身体之健康,养成忠良之国民,为之教育方针” [2 ]。

根据“新学制”,东北原有初等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改为“国民优级学校”,“国民科”在初等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质上,“国民科”打乱了学科的逻辑体系和系统知识,将修身、历史、地理、自然等学科生搬硬凑为一门科目,使其成为宣扬洲国“国民道德”、制造“国民”的重要工具。并把“汉语”改成“满语”,而日语则“依日满一心一德之精神,作为国语之一而重视之” [2 ],妄图以此手段逐渐用日语完全取代汉语,以利于日本殖民统治。由于“新学制”改变了原有的学校体系及课程设置,教科书相应地也需要全面重新编撰。

“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一至八卷)、“国民”优级学校《满语国民读本》(一至四卷)作为初等教育“国民科”教科书之一于1938年至1942年陆续出版发行,正式登上洲国教育的舞台,并承担了制造“国民”的重任。

《满语国民读本》由伪民生部编审官室(编审部){2}负责编撰,采用右侧装订,封面设计简单,封面正中间为学段、书名、卷数、“满洲国帝国政府”字样,文字竖排楷体。版权页的编著者是“民生部”,印刷兼发行者(发行所)是“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3}。课文由汉语白话文编写,通俗易懂。课文中出现大量图画,内容多为学生、士兵、国旗、日本国旗、日本天皇、日本历史名人、动植物及自然景色等。

《满语国民读本》通过重新定义“国家”、“国民”,以及“满洲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来达到培养其忠顺“国民”的终极目的。

二、强势推行“满洲国”的国家观念

在政治学视野下,国家观念即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每个权力体系“都会试图并培育人们对其正当性的信仰” [3 ]。洲国的“国家观念”是以“建国宣言”、“回銮训民诏书”精神为基础,教育学生“做满洲国民的要谛,即彻底地体得国民精神”,“在这个无国家传统的新国家里,毅然脱掉其民族主义的积弊”,而同归到洲国之“大理想的国民精神” [4 ]。

《满语国民读本》教科书中大量出现“满洲国”、“建国”、“我国”、 “国防”、“国旗”等为中心的宣传话语,以此塑造“国家形象”、宣扬“国家观念”,使东北民众认同洲国国家政权,逐步形成“国家观念”,增强洲国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如:“国民”学校第三卷第三课《建国节》、第七课《建国体操》、第二十五课《国旗》;“国民”学校第五卷第六课《建国》、第十九课《纪元》;“国民”学校第六卷第六课《我国的都会》;“国民”学校第七卷第五课《满洲国》;“国民”学校第八卷第二十二课《满洲国前史》;“国民”优级学校第一卷第一课《建国》、第二课《皇帝陛下》、第三课《我国之概观》;“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一课《国防》、第二课《国防歌》等等。

教科书内容或明显强化或潜移默化地渗透“满洲国”的国家观念。《建国节》课文写道:“今天风和日暖是明朗快乐的建国节呀。学校的式典完了……村庄里家家的门前都挂着招展的日满两国旗。许君不觉的大呼‘万岁’,他的朋友们也随同大呼‘万岁’。恰巧那边山上也同样的大呼着‘万岁’。……此唱彼和一片欢呼的声浪惊醒了沉默的村庄也好像发出同样的呼声‘万岁万岁万岁’。” [5 ]《满洲国》一课写道:“一看这地图也就知道我国是个完美的国家了吧。……我国主要的都市有新京、奉天、哈尔滨、抚顺、安东、营口、鞍山、吉林、锦州、牡丹江等,近来随同我国的进展,这些都市的人口都有显著的增加,各种设备也逐渐的完善了。……我国是在大同元年三月一日诞生的,受日本的承认是在当年的九月十五日。……更在康德六年加盟于日、德、意的防共协定,国势就更一天比一天隆盛了。” [6 ]通过教科书将此种新的“国家意识与观念”灌输给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深处打下“满洲国”的烙印。

三、竭力宣扬“国民”责任,激励青少年报效“国家”

“国民”作为人的身份属性,更多强调的是对国家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政权认识到“国家的兴衰实际上是由如何健全地培养第二代国民来左右” [7 ]。《满语国民读本》大肆宣扬“国民”责任,不断描绘“满洲国”未来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美好前景,激励青少年为之奋斗牺牲,以期将其形塑为彻底服从统治的“满洲新国民”。

在“国民”学校阶段,“国民”教育注意培养“国民”责任之基础,即传授生活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养成忠良“国民”性格。如《好孩子》一课写道:“我下了决心,一定要严守先生和父母的教训,去勤勉读书、努力运动,成一个好孩子。” [8 ]《舍身报国》一课写道:“敌方的炮火很猛烈的袭来,队长一方用机关枪拼命的扫射,一方激励部下道:‘我们宁全数死在这里,绝不能退让一步。’于是部下的勇士都忘却生死,向敌方猛击。……战友们不但钦佩他那忠勇的精神,更赞叹他那悲壮的战死。” [9 ]而“国民”优级学校则主要教授关于实务知识与技能,培养劳作习惯,注重灌输“国民”责任。如《国民的任务》课文:“为国家都是必得尽力去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人之所谓为人,也就是国民应尽的任务。……明治天皇的御制曾说:‘身在阵前与敌后,衷心卫国无差异。’” [10 ]《模范国民》一课:“人生最要紧的是得知道怎样才能叫做好国民。第一要明白建国精神。所谓建国精神简言之就是日满不可分离的关系,实现民族协和,完成王道乐土,创建道x世界。满洲国是以日满一德一心为基础而生成的。……为增进建国精神更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国民的身体一方系属于自己的同时也是属于国家的。” [10 ]通过灌输“国民”责任,以使青少年成为洲国效忠的“国民”,无条件地忠诚和服从。

四、重新定义洲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满语国民读本》重新定义了洲国与日本、东亚及世界的关系,宣扬所谓日本侵略东北有理的谬论,“教育他们对新政权忠诚,培育他们对‘满洲国’的国家情感,还要增进对‘日满不可分离关系’的信心” [11 ],做政权统治下的“忠良之国民”。

《满语国民读本》大量篡改历史事实,歪曲侵略占领,美化日满关系。譬如:“国民”学校第四卷第十二课《九月一八日》;“国民”学校第七卷第五课《满洲国》;“国民”学校第八卷第二十二课《满洲国全史》、第二十三课《我国和日本》;“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八课《日满交通之今昔》、第三卷第二十一课《日满之交通》;“国民”优级学校第四卷第一课《世界》、第二课《东亚之黎明》、第九课《支那旅行》、第十课《兴亚之歌》等等。

《九月一八日》一课:“九一八纪念日,日本帝国真仗义,打到恶军阀,造成新天地。民族协和庆太平,彼此相亲密。你爱我我爱你,一德一心如兄弟。手拉手儿向前进,共往光明道上去。唤醒东亚同胞们,大家同心齐努力,齐努力齐努力,东亚光明无尽期。” [8 ]《满洲国》课文写道:“我国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土地,而日本人实有向海外移植的必要。我国和日本是兄弟之邦,不但这样得受他的指导以促成我国的进展,并且应该欢迎日本人民来开垦我国广阔的土地。……巩固国防的责任,当然是由我国军队和日本皇军结成一体而去共同担当的。……将来东亚新秩序的建设完成,日、满、支结成一体,我们这东亚便要成为一个大乐园了。” [6 ]《我国和日本》课文写道:“满洲国自日俄战争后经日本极力开发各方面都急剧的发展起来。……以日本为盟主,互相提携,努力东亚新秩序的建设,以谋东亚民族的永久幸福。现因欧洲动乱,世界将发生一大变革,我们须乘时奋起,以尽满洲国忠良国民的责任。” [12 ]

五、大力推崇日本文化和封建“忠孝思想”

“一个强国,要是兼并一个新兴国家,那是很容易的事体。但是要凝结他人民心悦诚服的意志,那就绝对不容易了。” [13 ]因此,政权企图用日本的思想文化精神最终彻底同化中国人,极力尊崇日本天皇、日本语言及文化风俗。以此培养东北民众对日本天皇、皇帝的崇拜,对日本的感恩和对洲国的认同,教导学生要做“良好的国民”,要具有亲善、忠孝、守法等责任和义务。

《满语国民读本》课文中大量的日本历史上的将军、武士、忠孝人物及文化风俗的描述,如“国民”学校第六卷第五课《二宫尊德》、第二十一课《武藤元帅和他的母亲》;“国民”学校第七卷第十五课《小林大尉》;“国民”学校第八卷第十八课《中江藤树》;“国民”优级学校第一卷第十九课《野口英世》;“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十四课《乃木将军及其夫人》等。政权妄图以日语取代汉语,规定45%~50%的“国民科”课程必须用日语授课 [14 ]。从《日本语》一课中可以看到其粉饰侵略的野心,“只有日本是存心道义,向来没有恃强凌弱的事情。……满洲事变发生以来,日本军奋力将旧政权逐出,救出我们三千万民众,又仗义援助建设了新国家。……我们实因依赖日本,才得享受这样安居乐业的生活。……据日本的理想,日本满洲支那三国,既属近邻,就应当像弟兄一样联合起来,以日本为中心,互相援助,亲善提携,以谋东亚民族的幸福。我们现在的急务是要把日本语学会,以便能和日本人自由谈话。……我们在学校每当学习日本语时,要格外用心,能早些把日本语学好,多结交日本朋友,互相亲善起来,同谋国家发展才是。” [15 ]

另外,《满语国民读本》还注重用封建思想道德来束缚、教化学生,宣扬“皇帝”是顺应天命的,民众应该顺应天命成为其统治下的忠顺“国民”。如“国民”学校第四卷第二十一课《不忘恩》;“国民”优级学校第一卷第二课《皇帝陛下》、第二十课《孝经抄》;“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十二课《孝道》、第十五课《忠君》等。《忠君》一课写道:“忠君者乃为我国民普通、最高、绝对之道德也。……原夫忠君之道其最纯者,乃完全否定自己以归一于皇帝陛下也。因既以生命奉之于皇帝陛下则其他自无不可贡献之理也。” [16 ]

六、结 语

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教科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教科书也是一种政治文本,它是建构在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境之中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科书既是主流阶级意识形态和权力渗透的结果,又是主流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科书在这个由日本侵占我国东北、肢解我国版图而制造的“洲国”中充当了重要的统治工具。

“人与强权的斗争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一个大国要想完全彻底地占领一个弱国,它所采取的方式就是遗忘,也就是剥夺一个小国的国家意识,摧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强加给自己的文明。” [17 ]政权至始至终都在向中国人强加“满洲国”的国家意识,妄图制造忠顺“国民”。如何制造“国民”?答曰:国民教育。通过国民教育,对国民施以工具化的规训和控制,制造合格的同质化的“国民”。“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18 ]政权深刻认识到“教科书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之良否,且于国民之意识统一上,亦有极重大之关系” [7 ],因此极为重视“国民科”教科书――《满语国民读本》的编纂,使其紧贴政权的奴化教育宗旨,承担起宣称统治合法性、规训“国民”之重任,成为培养无思想、具有奴性人格“国民”的工具。

现今我们离日本侵华时期硝烟弥漫的日子已很遥远,但在中外文化激烈碰撞的国际背景下、在日本右翼势力频繁活动的形势下,这段特殊的教科书历史值得我们去回顾和深入研究。

注 释:

① 1932年3月,洲国民政部下设“文教司”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文教事业。1932年7月,“文教司”扩司为部,洲国国务院总理郑孝胥兼任第一任伪文教部总长。1937年7月,取消“文教部”,设立“民生部”,掌管教育、保健、卫生、社会设施、宗教等。伪民生部下设大臣官房、教育司、厚生司、劳务司、保健司等。其中伪教育司掌管学校教育、教科书编撰及审查等事宜。1943年4月,政权为强化“战时教育体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取消民生部下设的“教育司”,重设“文教部”。

② “编审官室(编审部)”属于民生部教育司,是洲国教科书编撰和审查的主要机构。

③ “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是洲国教科书出版发行的指定机构,出版发行了大量中小学教科书。

参考文献:

[1]石 鸥,吴小鸥.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学制纲要[J].满洲教育,1937,(6):1-3.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M]. 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王野平.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5]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3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38.

[6]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7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7]武 强.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二辑)[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8]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4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39.

[9]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6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10]伪文教部.国民优级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4卷)[M].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11][英]F.C.琼斯.1931年以后的中国东北[M].胡继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8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13]钱定钧.满洲建国之精神[J].文教月刊(创刊号),1933,(1):1-2.

[14]杨家余.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制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5]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5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3.

[16]伪文教部.国民优级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2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3.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6

一、望文生义,指根据字面想当然地理解熟语的意义

1.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广东卷第2题A项)

“间不容发”指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句中将其理解为“空间容不下,十分拥挤”,属望文生义。

2.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全国卷Ⅱ第2题B项)

“间不容发”的意义如上例所述。句中将其理解为“时间紧,不容拖延”,属望文生义。(可改为“刻不容缓”)

3.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广东卷第2题D项)

“南辕北辙”指要往南去却驾车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句中将其理解为“‘他’与‘我’考虑问题的方法不同”,属望文生义。(可改为“大相径庭”)

4.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未了。

(辽宁卷第4题C项)

“大人不见小人怪”指“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句中将其理解为“大人(经理)不怪我,小人(你)反而怪我”,属望文生义。

二、张冠李戴,指忽视熟语的适用对象,把本该用于甲事物上的熟语用于乙事物上

1.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安徽卷第2题D项)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句中用来形容“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用错了对象。(可改为“淋漓尽致”)

2.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北京卷第3题D项)

“含英咀华”指嘴里含着花朵,品味花的芬芳。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该成语适用于“人”,句中用来形容“花蕾”,用错了对象。

4.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江西卷第4题C项)

“情不自禁”指感情激动,无法控制自己。该成语用于描写“人的感情”,而句中用于描写“眼睛”,用错了对象。(可改为“不由自主”)

4.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全国卷Ⅱ第2题A项)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该成语用于“人”,句中用于“作品”,用错了对象。(可改为“精彩纷呈”)

5.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安徽卷第2题B项)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篇幅很长或“谈话”连绵不断。句中用来形容“中华地方文化”,张冠李戴。(可改为“丰富多彩”)

三、褒贬误用,指无视熟语的感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1.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风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全国卷II第2题C项)

“风毛麟角”,是指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句中用来形容“不自觉者”,系褒词贬用。

2.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全国卷I第2题B项)

“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句中用于选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身上,系贬词褒用。

3.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江西卷第4题B项)

“不堪设想”指(对将来的情况)不能想像。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该成语用于消极方面的事,而句中用于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系贬词褒用。

四、断词取义,指只断取熟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撇开熟语中其它词素的意义,撇开熟语意义的整体性

1.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江西卷第4题A项)

“休养生息”中的“生息”即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句中断取成语头尾二字,且望文生义,显然不当。

2.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辽宁卷第4题B项)

“不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句中断取“置疑”,丢开“不要”,导致成语在意义上与其原意完全相反。

五、形似混淆,指因熟语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语素而使用混淆

1.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安徽卷第2题C项)

“完美无缺”指十分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句中用来表示完整地取出化石,则与“完好无损”混为一谈。

2.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湖北卷第3题D项)

“鱼目混珠”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句中用来表示“网络歌曲创作好坏参半”,则与“鱼龙混杂”混为一谈。

3.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广东卷第2题B项)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句中用来表示对我国篮球运动盲目高估,则与“妄自尊大”混为一谈。

六、不合语境,指熟语与所处特殊语言环境(上下文)不协调、不吻合,甚至自相矛盾

1.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宁夏卷第19题D项)

“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而句中表达的意思是丛飞心胸宽广、宽宏大量,故成语与语境不合。

2.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融。

(湖南卷第3题D项)

“水融”指像水和乳汁一样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而句中只是说画面上各部分“具有内在联系”,故成语与语境不合。

3.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增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四川卷第3题A项)

“僧多粥少”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配。而句中说的是商场营业面积扩增(实际就是商品丰富),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僧少粥多”,可见成语与语境自相矛盾。(可改为“供大于求”)

4.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辽宁卷第4题D项)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7

一、要了解文言文阅读选文与命题特点

第一,选材范围较广,选文内容丰富。选文大都体现“浅易”的特点,阅读难度有所降低。选文类型以史传文章为主,兼顾其他体裁。打破史传类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风格多样化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各套试题的选材十分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和思想的导向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传统美德。以2013年为例,江苏卷的李丰为官不贪财,辽宁卷的王尧臣为人正直,天津卷的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接济他人,全国课标Ⅱ卷的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等,这些材料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第二,阅读量有所加大,篇幅略有增加。2011年17套试题选文的阅读材料平均687字,2012年18套试题选文平均749字,2013年18套试题选文平均746字。近三年篇幅最长的是2011年山东卷,选文节选自《管子》的“桓公问治民于管子”,912字;篇幅最短的是2012年湖南卷,选文为郑思肖的《自戒》,415字,另外,考查断句的第9小题材料另选,四个选项共计196字。

第三,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个别试题独具特色。三年来,大部分试题都是3至4个选择题再加一个翻译题,分值在19至22分之间;考查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文言翻译等题型,在翻译之外,部分试题考查文言断句,定位为“赏析”的鉴赏分析题也在个别试卷中开始出现。部分省试题还涉及《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

二、要扩大文言实词关注范围

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由于文言实词多为一词多义,因此必须根据特定语境,结合文意判断其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情况。答题时要将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根据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加以推断。

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的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敲。两者合一,则可迎刃而解。复习策略上,许多教师把力气花在早年《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上。通过对考卷分析,这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全国各套试题中覆盖率并不高。2013年18套试题中,文言实词一共考查了72个,在120个实词范围内的只有“疾、恨、谢、属、知、假、度、及、质、堪”10个;2012年文言实词的考查,考点在这个范围内的只有“度、就、举、鄙、善、易、假、胜、绝、卒、固、坐”12个;2011年文言实词的考查,考点在这个范围内的只有“归、顾、易、当、修、徐、病、劝、从”9个。考生如果只盯住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显然是不够用的。

三、要区别对待18个文言虚词

关于文言虚词的考查,《考试大纲》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将常见文言虚词界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主要是判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对常见文言的考查,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部分试卷比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句不再涉及教材内容,只选用考查文本的句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以”出现的频率最高,共计考查19次;其次是“而”13次,“之”12次,“为”11次,“其”9次,“于”7次;“乃、且、所、则”5次,“因”4次。2011年“乎、若、焉、也、与、者”6个虚词没有考查,2012年“何、乃、若、焉、也、因”6个虚词没有考查,2013年“乎、若、焉、与”4个虚词没有考查。据此统计,我们对18个常见文言虚词进一步分类,以便在复习指导中有所侧重:

常考一级文言虚词:以、而、之、为、其、于;

常考二级文言虚词:乃、且、所、则、因;

少考三级文言虚词:若、也、何、乎、者、与、焉。

文言虚词试题中,命题涉及课内语句比较意义和用法的,每年都覆盖了中学语文课本十几篇文章。选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说》《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归去来兮辞》等篇目。2011年四川卷和湖南卷不约而同地选用《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作为考点。2012年天津卷和四川卷不约而同地选用《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一句,分别考查“其”和“而”的意义及用法。2013年安徽、湖南、山东卷不约而同地选用《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一句,并同时考查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据此,我们提出文言虚词复习策略――回归课本:找基础、找规律、找方法。人教版必修教材中,这10篇课文的基础知识要抓牢夯实:《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游褒禅山记》《劝学》《过秦论》《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不仅文言虚词复习可以抓住这些课文,文言实词、句式和用法、断句和翻译的知识基础,也可以通过这些课文的复习,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四、要重视文言翻译考“点”覆盖面

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语法特点是综合体现的,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能够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应该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在文言文阅读考查客观题逐渐减少,主观题分值逐渐增加的环境下,对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往往都是通过文言翻译来体现的。

近三年各套高考语文翻译题中,包含了多种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分析。举例如下: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2011年浙江卷,“监”通“鉴”,引申为“教训”。)

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2013年江西卷,“家”,名词作动词,“居住”。)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2012年福建卷,“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找准具体语境,仔细斟酌,强化得分“点”的意识,小心措辞,才能准确恰当地把句子翻译出来。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

五、要强化信息筛选和文意分析能力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不同的变化。2013年全国大纲卷要求考生筛选“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要求考生筛选“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2011年湖北卷要求考生筛选“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2013年江苏卷要求考生筛选“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2013年福建卷要求考生筛选“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分析题干的要求,这是筛选信息的前提和目标;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要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信息。命题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强拉到另一个人物的身上。考生稍有疏忽,就会失分。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是建立在读懂全文基础之上的。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设题方式基本稳定。

解答这类题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迅速找出文段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并画线,仔细对照字句;二是关注硬伤,即人物事迹张冠李戴、时间顺序前后颠倒、原则性的翻译错误;三要关注软伤,如篡改文意、人物评价不当等。平时做练习,不要只关心错了什么,一定要分辨出错误的类型。

六、要关注部分试卷中的特色新题型

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总体比较稳定,少数试题在命题和考查方式上也展露新意,值得关注。2011年湖南卷第8题:“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命题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文言文阅读主观题逐渐增加的趋势下,这种思路很有借鉴意义。2011年上海卷第25题:“本文(苏轼《稼说送张琥》)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试题将阅读材料与高中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分析两篇文章写作手法的相似之处,注意到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2013年文言文阅读命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考查,主观题有明显的增加。北京卷第10题:“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准确解答本题,一要结合文本,审清要求;二要议析结合,自圆其说。四川卷第11题:“第一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命题一改往年传统,把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考查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简要概括传主金履祥的为学与为人,不仅考查了理解分析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

浙江卷连续三年将“对原文的理解分析”提升到“赏析”的层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语段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考查指向三个方面:一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二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三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每年高考都有五六套试卷考查文言断句,或者对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断句,或者另选一个精短语段进行断句。湖南卷2012年第9题设题如下: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8

关键词:成语;高考;语境

一、成语――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借助成语可以了解服饰文化,如“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只能“短褐穿结”,儒生负“方巾阔服”的儒雅,士大夫是“峨冠博带”的尊贵;喜事“披红挂彩”,丧事“披麻戴孝”。可以学习历史,如“破釜沉舟”“乐不思蜀”“完璧归赵”。可以体会农业生产,如“精耕细作”“躬耕乐道”“解甲归田”。也可以知晓中国古代建筑民族文化的特色,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亭台楼阁”“舞榭歌台”“琼楼玉宇”“蓬门荜户”。还可以学习教育中的经典,并不断地完善道德价值观,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自强不息”等等。总之,成语知识囊括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朗朗上口,以高度浓缩、意义的丰富性为人们喜爱、乐诵,此题考得好,它继承并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二、高考成语知识的考查形式

据《考试大纲》看,近年各地高考题中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且考题不再机械地考查成语的使用,而是选三个近义成语让你选填,考查了考生对成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如,2010年天津卷第3题,2011年江西卷第3题,2012年江苏卷第2题,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2题、四川卷第3题、福建卷第17题,2014年江西卷第2题、湖北卷第3题、江苏卷第1题。这样的题型设置越来越多,由简单的四个成语的辨析到六个成语的辨析,要求学生不仅知某成语的意义,更要辨析相近成语的差别意思。但不论形式如何变,成语的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成语知识,更要使其学会应用成语、辨析成语。

三、成语误用的类型

历来对成语误用的类型,有多种理解,有的认为是五种,有的认为是十种或十二种。但不论多少,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即“不合语境”。当我们教学生如何判断成语正误时,要理解成语,分析语境,所有成语误用都可以归纳为不合语境。因此教者须仔细辨析、透彻理解,莫把病因简单归于“不合语境”,我认为常见的误用类型有八种: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2014年大纲卷第2题C项)

2.用错对象、对象不当(2014年大纲卷第2题B项)

3.误用褒贬、褒贬不当(2013年大纲卷第2题B项)

4.颠倒尊卑、谦敬适当(2010年全国卷Ⅰ第2题B项)

5.语义重复、自相矛盾(2013年安徽卷第16题D项)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2011年大纲卷第2题B项)

7.夸大其词、不知轻重(轻重失当)(2010年北京卷第2题B项)

8.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两用)(2012年辽宁卷第13题C、D项)

四、从真题中辨析“不合语境”

纵观近五年(2010年―2014年)高考真题来分析成语误用类型的不合语境。

2010年高考试题,全国卷一第2题D项,答案分析为(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合语境。)其实这里犯的错误应是望文生义。“依附它,使自己风雅、高档”。全国卷二第2题B项,答案分析:“姑妄言之”,不合语境,而成语中“妄”的意思是“随便,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就与整个句子的意思相矛盾了。湖南卷第3题C项,问题应是“津津乐道”,指饶有兴味地谈论,它后面不再跟谈话,因此重复了。辽宁卷第13题C项,答案分析为不合语境,但“耿耿于怀”含有贬义,语境需褒义,褒贬失当;安徽卷第16题A、B、D三项均分析为不合语境,其中A项“别无二致”,应该是望文生义,B项“等量齐观”这个成语一般用在否定句中,因此属于“搭配不当”,D项“首当其冲”放在句中也是望文生义而误用。江苏卷第2题A项C项均解析为“不合语境”,我们知道A项“满城风雨”是贬义词,而句中是对张师傅冒险救乘客的事迹的报道,应用褒义词,因此是褒贬不当。C项“信手拈来”指写文章不费思索、很快,但句中说垃圾,则是对象不当。

看2011年高考试卷,大纲全国卷第2题的D项,分析问题为“不合语境”,由“不绝如缕”的意思可知,放在句中应为“望文生义”。辽宁卷第13题B项解析为不合语境,我们看“东山再起”它的意思是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恢复地位,而命题者的意图应该是考生可能会简单“望文生义”为某种事物再次发展。北京卷第2题B、C、D三项为不合语境,仔细分析,B项“不期而遇”,由其意思及语境可见是不合事理习惯。C项“江河日下”由句意可见理解为江河水一天天向下流去,典型的望文生义或对象不当;D项“兵不血刃”则是与句意矛盾或轻重失当。湖南卷第2题D项分析为不合语境,“活灵活现”指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但句中说的是兔,因此是“对象不当”。山东卷第4题A项“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或指谈话写文章没有中心,而句中说“漫无边际的史料”,则是搭配不当。

2012年高考试卷分析。新课标全国卷第13题D项“从一而终”说的是爱情婚姻观点,而句子则谈的是“记忆”,应为对象不当。大纲全国卷第2题C项“渐入佳境”指的是境况或兴趣爱好,但句子说的是家具,对象不当。江西卷第3题A、D项分析为不合语境,A项“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说的故事十分熟悉,句子中说的则是地震家舍的情况,所以“对象不当”。D项“茹毛饮血”指原始生活,但句中则说的是战争的残酷状况,望文生义。山东卷第4题A、B两项为不合语境,我们看A项“巧舌如簧”是贬义词,但句中演讲者只能为褒义,则是“褒贬不当”;B项“瓜田李下”比喻引起嫌疑的地方,句中说的是田园生活,可见是望文生义。

2013年高考试卷分析如下,新课标全国卷一第13题A、C项答案解析为不合语境,A项“振振有词”,是个贬义词,由句意可知表扬他上课水平,可见褒贬不当。C项“电光火石”形容速度快或变化快的事物,句中形容话,对象不当。浙江卷第3题B项“细大不捐”指大小都不抛弃,而句意说不捐款,因此望文生义。大纲卷第2题A项“历历在目”指对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楚地出现在眼前,而句中说的是亲情,对象不当,B项处心积虑,则是褒贬不当,C项“求全责备”,褒贬不当。

最后看2014年高考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3题,答案只是笼统地解释了成语,并没有深入分析。“当仁不让”指应该做的事主动做,只有第3句相符。“责无旁贷”指不能推卸责任,教育子女就是一种义务责任,当仁不让,重在一个“仁”字上,只符合第1句医务人员的天职。大纲卷第2题D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但句意是普通人惊叹,因此望文生义。答案解析为此处用于说明普通人感叹买不起价格不菲的演出,其再细点分析应是望文生义,“惊叹看到的事物”。大纲卷第2题D项,安徽卷第17题D项,当仁不让,说不合语境,但句子中用于商务竞争,对象不当。山东卷第4题B、C项分析,均为不合语境,看B项“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而句中说的是军事演习中,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典型的望文生义。C项“广开言路”,一般用于上级。而句中用于代表们相互之间,因此是对象不当。浙江卷第3题C项答案解析为“此处应用,不温不火”,而成语的意思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而句中说的是写字楼的状态,只能是对象不当了。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9

关键词 《江藩集》 校勘 商榷

分类号 G256.3

Discussion on the Proofreader of Jiang Fan Ji

Gao Mingfeng

Abstract Jiang Fan Ji reorganized by Qi Yongxiang i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on the research of Jiang Fan and Qing Dynasty’s academic history. There are complete data and discreet punctuation in general. However, the book exists a number of problems due to various reasons. Let’s discuss the problem on the proofreader. There are seventy-four problems, which include errors (twenty-nine), lacks (thirty-three), redundancies (ten) and reversal (two). Thes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usage and the reformulation of Jiang Fan Ji.

Keywords Jiang Fan Ji. Proofreader. Discussion.

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漆永祥先生整理的《江藩集》。是书资料详备、校点审慎,可谓研究江藩乃至清代学术史的重要文献。在笔者查验、利用《江藩集》的过程中,陆续发现该书在文字校勘方面存在一些疑误之处。今撰文提出,祈请漆先生和学界同仁指正。

据不完全统计,《江藩集》存在校勘方面的疑误74处,其中讹误29处,脱误33处,衍误10处,倒误2处。这些问题,多是由整理、刊印者抄不当或排印疏失而造成。

1 文字讹误

(1)《隶经文・明堂议》:《礼记・丧大记》:“君夫人卒于路寝。小敛,夫人,带立于房中。”郑《注》曰:“此盖诸侯礼。带麻于房中。则西房。”[1]4

按:据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正义》,“带立”作“带麻”。依其后所引郑玄《注》文,亦当以“带麻”为是。漆氏未校改。

(2)《隶经文》卷三《较说》:按《左氏》昭公十年《传》云:“陈、鲍方睦,遂伐乐高氏。……”[1]45

按:《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十年”“齐惠栾高氏皆耆酒……陈、鲍方睦,遂伐栾高氏”下孔颖达《正义》云:“齐惠公生公子栾、公子高。高生子尾,尾生子良。栾生子雅,雅生子旗,旗是栾孙,良是高孙。孙以王父子为氏,皆出惠公,故曰惠栾、高氏。”据此可知,“乐”字本作“栾”,形近而误。

(3)《隶经文》卷四《释车制尺寸》“兵车自较而下,凡五尺五寸”句“自”字后有注云:“漆案:‘自’原作‘之’,据《考工记・舆人》改。”[1]61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元年刻《隶经文》,本即作“自”,不知漆氏所言何据。

(4)《隶经文》卷四《原名》:国氏人名字子(《公羊传》),书爵书官爵,从周也[1]68。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元年刻《隶经文》,“公羊传”作“公羊疏”。

(5)《续隶经文・顾命康王之诰辨》:子谓天子诸侯未即位皆称子[1]81。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元年刻《隶经文》,第一个“子”作“予”。

(6)钱坤《江郑堂河赋注》:赤水出东北耳取[1]134。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藕香零拾》本《河赋注》,“东北耳取”作“东南耳取”。

(7)钱坤《江郑堂河赋注》:《上林赋》:“汹涌滂■。”[1]137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藕香零拾》本《河赋注》,“滂■”作“砰湃”。

(8)钱坤《江郑堂河赋注》:所竭忽移,商、周更递[1]145。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藕香零拾》本《河赋注》,“所”作“忽”。

(9)《半毡斋题跋》卷上《群贤小集》:方回《瀛奎律髓》云:“卖书陈彦木,亦曰陈道人,宝庆初,以‘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诗,为史弥远所黥。诗祸之兴,捕敖器之、刘潜夫等下大理狱,郑清之在琐闼,上之。”[1]157

按:据元方回选评、李庆甲汇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①,“彦木”作“彦才”,“上之”作“止之”,甚是。属形近而误。漆氏未校改。

又按:清查慎行于“彦才”后有校语云:“‘彦’当作‘秀’。”(《瀛奎律髓汇评》第1536页)可信从。陈起,字宗之,号芸居,亦号陈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事见元韦居安《梅诗话》卷中、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四十二等。以“彦才”指称陈起,仅此一见,殊为可疑。陈起开肆卖书,亦能作诗,因乡贡第一名,时人亦称陈起为“陈解元”。清朱彭《南宋古迹考》载:“陈宗之,钱塘人,宁宗时乡贡第一,时称陈解元。事母至考,居睦亲坊,开肆卖书以奉母。”“四灵派”诗人赵师秀曾称陈起是“卖书陈秀才”。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载赵师秀《赠卖书陈秀才》云:“四围皆古今,永日坐中心。门对官河水,檐依柳树阴。每留名士饮,屡索老夫吟。最感春(赵师秀《清苑斋诗集》作“书”)烧尽,时容借检寻。”后有方回注云:“陈起字宗之,睦亲坊卖书开肆。予丁未至行在所,至辛亥年凡五年,犹识其人,且识其子。今近四十年,肆毁人亡,不可见矣。”在《瀛奎律髓》卷四十二卷末收录刘克庄《赠陈起》一诗,后有方回注,即上文所引“此所谓卖书陈彦木【才】,亦曰陈道人,宝庆初,以‘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诗,为史弥远所黥。诗祸之兴,捕敖器之、刘潜夫等下大理狱,郑清之在琐闼,上【止】之”云云。由于之前引录赵师秀《赠卖书陈秀才》一诗,此处方回有“此所谓卖书陈秀才”之语,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若作“此所谓卖书陈彦才”,则毫无史料支撑,且行文突兀,与所录赵师秀《赠卖书陈秀才》诗及方回注文多有不谐。故“彦才”当作“秀才”。

(10)《伴月楼诗钞》卷上《仆札墨庄述天平之游墨庄有诗忆山中禅客见示仆次韵答之》“淮南子升之不能大于石也”句“之”字下有按语云:“‘之’原作‘子’,据《淮南子・说山训》改。”[1]187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抄稿本乙丙集》、清抄本《伴月楼诗钞》,原本即作“之”字,乃漆氏误认。

(11)《伴月楼诗钞》卷上《王郎歌并序》:隔院忽闻铁拨声,郎疑名吕郎姓王[1]189。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抄稿本《乙丙集》、清抄本《伴月楼诗钞》,“铁拨”作“铁”,“吕”作“昌”。

(12)《伴月楼诗钞》卷中《梅窗独坐忆文洲归舟遇雪用山谷竹轩咏雪韵寄之》:幸有破腊梅,未花傲夜月[1]205。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抄稿本《乙丙集》、清抄本《伴月楼诗钞》,“未”作“末”。

(13)《伴月楼诗钞》卷中《春风有感寄墨庄远斋》:峰放衙时催蜜课,伎成围裹窃花权[1]206-207。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抄稿本《乙丙集》、清抄本《伴月楼诗钞》,“峰”作“蜂”。

(14)江璧《伴月楼诗钞跋》:予今于公故人处,与予兄筱素搜罗公之旧作,得百余首[1]227。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清抄本《伴月楼诗钞》,第二个“予”作“余”。

(15)顾广圻《扁舟载酒词序》:清真典雅,流丽诣婉[1]228。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诣”作“谐”。

(16)《扁舟载酒词・八归汪大饮泉招同人集东柯草堂送石大远梅返吴门》:祝布帆无恙,棹回射渎冻波皱[1]232。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皱”作“皴”。

(17)《扁舟载酒词・玉簟凉・雨后见新月有感》:愁红衣乱草,早雨冷莲房[1]240。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草”作“落”。

(18)《扁舟载酒词・六州歌头・出古北口有感》:单车出寒,山色马头前[1]247。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寒”作“塞”。

(19)《扁舟载酒词・采绿吟》附江藩按语引周密《采绿吟序》云:“余得‘塞垣春,翁为番误’数字,短箫按之,音极谐婉,因易今名云。”[1]253

按: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据《村丛书》本《洲渔笛谱》收录该篇词序,“番误”作“翻谱”,甚是。漆氏未校改。

(20)《扁舟载酒词・齐天乐・同汪容甫访江豫来留饮》:渊渊细剖,渐暝色苍然,月窥虚牖[1]310。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第二个“渊”作“源”。

(21)漆永祥《江藩交游资料汇编・江顺铭・周易述补识语》:周易述补识语[1]369。

按:此处所引题名“周易述补识语”应改作“节甫老人杂著识语”。该《识语》主要叙述江藩的生平学行以及刊刻《节甫老人杂著》的缘由、经过等,并未提及《周易述补》,且《识语》中有云:“补其残缺,重修而汇萃之,颜曰《节甫老人杂著》。”据此可知,该《识语》乃为《节甫老人杂著》(含《周易述补》四卷附清惠栋撰《易大义》一卷、《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隶经文》四卷《续》一卷,计五种二十二卷)而作,非仅为收入《节甫老人杂著》且位列第一的《周易述补》而作,故当题作“节甫老人杂著识语”才是。其致误原因,当是因《识语》亦居《节甫老人杂著》卷首,以至漆氏误题“周易述补识语”。

(22)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渊渊细剖,渐暝色苍然,月窥虚牖[1]376。

按:漆氏未对整理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所用底本加以说明,但据《江藩集》所附《炳烛斋杂文续补・与焦理堂书一》后注明的出处――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第122册第598页,可知整理《江子屏先生年谱》所用底本当是《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此本乃影印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今核校《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渊”作“源”。

(23)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文勤大怒,谓藩与君互相标榜[1]378。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藩”作“先生”,“君”作“稚存”。

(24)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每相遇,辄日旰望食,夜分不寝[1]380。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望”作“忘”。

(25)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恐魂魄一去,将同秋草[1]385。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同”作“安”。

(26)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海内学者惟先生及顾君千里二三人[1]386。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者”作“友”。

(27)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皇情颜忻悦,召传俞未谴[1]390。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颜”作“颇”,“谴”作“遣”。

(28)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惟《续隶经文》粤雅堂及《经解续编》皆无之[1]390。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皆”作“并”。

(29)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蝇须馆杂记》(计五种,为《枪谱》、《叶格》、《茅亭客话》、《淄流记》、《名优记》,见《扬州画舫录》)、《舟车笔谈》、《舟车闻见录》十卷[1]391。

按:据中华书局点校本《扬州画舫录》,“茅亭客话”作“茅亭茶话”,漆氏未校改。

2 文字脱误

(1)《隶经文》卷二《公羊亲迎辨》:言继先王之后为天地之主[1]16。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元年刻《隶经文》,“言”前脱“此”字。

(2)《隶经文》卷四《释车制尺寸》:注又云:“大穿实五分毂长去二,则得六寸五分寸之二……”[1]58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元年刻《隶经文》,“去二”后脱“去二”二字。再查引文出处,《周礼注疏》卷三十九《轮人》“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下郑玄注云:“大穿实五分毂长去二也。去二,则得六寸五分寸之二。”可知江藩引文无误。

(3)《续隶经文・用然后郊解》:卜不从,乃免牲,不为失礼[1]91。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元年刻《隶经文》,“卜”后脱“郊”字。

(4)《炳烛室杂文・六安州沿革说》:《汉书・孝武纪》:“五年冬,行南巡狩……”[1]101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积学斋丛书》本、《滂喜斋丛书》本《炳烛室杂文》,“汉书”前脱“考”字。

(5)《炳烛室杂文・与张原书》:《朱博传》,博家贫,小时吏之田,非民田也[1]106。

按:漆氏于“小时吏之田”下有按语云:“《汉书》卷八三《朱博传》:‘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江藩所引,遍检《前、后汉书》不得,不知其所据者何书也。”漆氏《江藩集》“前言”提到整理《炳烛室杂文》乃“以《积学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滂喜斋丛书》本”。今查《滂喜斋丛书》本,上引文句作:“《朱博传》,博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又云博本武吏,不更文法。据此,武吏即亭长也。亭长,县令所属也。然则豁然表陈者,乃武吏之田,非民田也。”可知漆氏于此处并未校以《滂喜斋丛书》本《炳烛室杂文》,以致未发现上引大段脱文。

(6)《炳烛室杂文・尔雅释鱼补义》:,《说文》本作“■,也。从。”何也[1]129?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积学斋丛书》本《炳烛室杂文》,“从”前脱“■”字。另外,此处标点亦误,依《说文》,“【■】从”非《说文》释“■”之语,故应在引号之外。

(7)钱坤《江郑堂河赋注》:,蛟龙四灵也。故谓之灵[1]142。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藕香零拾》本《河赋注》,“”前脱“”字。

(8)《半毡斋题跋》卷上《宋本四书》:又《孟子》今本“古之为市者”,宋本作“古之市也”,与《注》石经同[1]150。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功顺堂丛书》本《半毡斋题跋》,“注”后脱“疏”字。

(9)《半毡斋题跋》卷上《国语》:是本钱士兴取宋刊宋庠补音本、明道二年刻本参校,甚精[1]151。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功顺堂丛书》本《半毡斋题跋》,“明道”前脱“与”字。

(10)《半毡斋题跋》卷上《群贤小集》:壬寅岁,读《群贤小集》[1]158。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功顺堂丛书》本《半毡斋题跋》,“壬寅”前脱“至”字。

(11)《半毡斋题跋》卷下《孔子见老子画像》:据《隶续》之说,则孔子后人,南宫敬叔也[1]163。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功顺堂丛书》本《半毡斋题跋》,“人”前脱“一”字。

(12)《扁舟载酒词・莺啼序》:憎秋到垂杨,梦远江天,挂帆北去[1]233。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憎”前脱“生”字。

(13)《扁舟载酒词・暗香疏影》:倚声之难也如此[1]244。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倚”前脱“嗟乎”二字。

(14)《扁舟载酒词・彩云归・记湘云事》:爱河翻割柔肠[1]249。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割”后脱“断”字。

(15)《扁舟载酒词・彩云归・记湘云事》:当乍晴乍雨,心情恶如酒,转侧方床[1]249。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如”后脱“中”字。

(16)《扁舟载酒词・采绿吟》:如第七句当填“平入平平”[1]253。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平入平平”作“平平入平平”,漆氏整理本脱一“平”字。

(17)《炳烛室杂文续补・汉延熹西岳华山碑序》:汉延熹西岳华山碑序[1]271。

按:核校漆氏辑录此篇文献之来源――《丛书集成新编》本《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卷首,“序”前脱“考”字。

(18)漆永祥《江藩传记资料选编・江郑堂象赞并序(黄承吉)》:属伯道之嗟嗣,旁治罔获先畴,浮沉筲斗[1]282。

按:核校漆氏辑录此篇文献之来源――燕京大学1939年铅印《梦陔堂文集》卷一,“嗣”后脱“从”字。

(19)漆永祥《江藩交游资料汇编・江顺铭・周易述补识语【节甫老人杂著识语】》:侄顺铭敬识[1]370。

按:核校漆氏辑录此篇文献之来源――道光九年重修《江氏丛书》卷首,“侄”后脱“孙”字。

(20)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儒林传稿》既载《续碑传集》中筱珊先生一传,已从删汰,不识果何意也[1]371。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筱珊”后脱“入民国复为清史馆撰儒学传余尝假得其手稿观之”二十一字。

(21)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居江都[1]372。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居”前脱“后”字。

(22)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二录》、《三录》当通其可通者,不可强通其不可通者[1]373。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二”前脱“读”字。

(23)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受学于元和惠氏[1]373。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受”前脱“先生”二字。

(24)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此依吴子修《续疑年录》年四十七,与《汉学师承记》合[1]374。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脱“续疑年录”四字,本作:此依吴子修《续疑年录》。《续疑年录》年四十七,与《汉学师承记》合。

(25)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示次仲,有先生[1]376。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有”前脱“中”字。

(26)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绎其意,疑“豫来”即先生[1]376。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意”后脱一“义”字。

(27)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先生又有《秋江听潮图》,见汪《雅安诗集》[1]377。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汪”前脱“歙”字。

(28)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又“藩于六月间自豫章归吴……”[1]377。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藩”前脱“藩启理堂先生足下”八字。

(29)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原作录下:“鼠姑香残过雨……”[1]379。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原”前脱“先生”二字。

(30)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且昔年谓笥河师太丘道广[1]381。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谓”前脱“先生”二字。

(31)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文达于道光乙酉退息里门,殆先一年归里矣[1]386。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于”后脱“丙戌六月调云南,而先生侄孙顺铭则云”十六字。

(32)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侄顺铭等请于先生[1]389。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侄”后脱“孙”字。

(33)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博览九流,精史学[1]389。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精”前脱“尤”字。

3 文字衍误

(1)《隶经文》卷四《释由》:此甲字之倒文,同倒子为使之例,象形也[1]64。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元年刻《隶经文》,衍一“使”字。

(2)顾广圻《扁舟载酒词序》:善用宫律而辞句兼美者,吾友江藩子屏,方今之一也[1]228。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衍一“藩”字。

(3)《扁舟载酒词・采绿吟》:粉香熏到了,搔头里。歌声出花园,围拨琵琶,吴丝紧依稀。词苦韵凄[1]252。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江氏丛书》本《扁舟载酒词》,衍一“园”字。

(4)漆永祥《江藩交游资料汇编・江顺铭・周易述补识语【节甫老人杂著识语】》:复为王文定公延入幕布府[1]369。

按:核校漆氏辑录此篇文献之来源――道光九年重修《江氏丛书》卷首,衍一“布”字。

(5)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至周旋窈窕归周窈窕二韵[1]377。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衍一“窕”字,本作:至周旋、窈窕归周、窈二韵。

(6)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未及平山堂而返[1]379。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衍一“堂”字。

(7)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从游者若鹜若蚁[1]380。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衍“若蚁”二字。

(8)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墨庄寄食江上舍藩家,闻余至扬,偕江来访,因同至傍花村看菊。明日,因携之谒扬州太守伊君秉绶,属为之地[1]382。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衍二“因”字。

(9)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尽以易端石砚[1]386。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衍一“以”字。

(10)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阮文达《高密遗书・序》云:“黄右原言幼读书,入安定书院,曾宾谷先生异之曰:‘尔勿为时下学,余荐老师宿儒一人与尔为师,乃甘泉江郑堂子屏藩也。’右原以重修礼延之馆其家。四年,子屏老病卒。” [1]388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北京图书馆珍藏年谱丛刊》本《江子屏先生年谱》,并参校民国十六年江都闵氏刻本,衍“郑堂”二字,所引曾宾谷之语本作:尔勿为时下学,余荐老师宿儒一人与尔为师,乃甘泉江子屏藩也。查《续修四库全书》本《研经室再续集》卷三《高密遗书序》,作“尔勿为时下学,余荐老师宿儒一人与尔为师,乃甘泉江郑堂子屏藩也”。漆氏若是于此处径改,亦应出校说明。

4 文字倒误

(1)《隶经文》卷四《原名》:画经界使之树艺,名之曰井田,则共财矣。(《祭法》)[1]66

按:核校漆氏整理时所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元年刻《隶经文》,“祭法”在“共财”之后,本作:画经界使之树艺,名之曰井天,则共财(《祭法》)矣。

(2)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遍游齐、晋、燕、赵、闽、粤、江、浙[1]380。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10

【关键词】高考作文 命题特点 评分细则 强化训练

每年高考过后,第一时间备受关注的是作文。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无论是身边的学生,还是老师,议论纷纷的还是作文。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人批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不作为,或者“不肯有作为”,这个观点我不同意。语文教师谁不想把学生的作文教好?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有作为,怎样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应试作文和常规作文存在较大的差距。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我的看法是:深入研究高考作文命制特点,准确把握应试作文评分细则,强化应试作文训练。

一、深入研究高考作文命制特点

我们如果研究一下2010年高考18道作文题对文体的要求会发现,有的省市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比如湖南卷、江西卷;有的明确要求文体特征鲜明,比如山东卷。这是为什么呢?从1999年话题作文出现,到2004年话题作文达到全盛,话题作文在给了考生无限的写作发挥空间的同时,由于在文体方面都是“自选文体”,没有任何限制,结果出现了许多“四不像”作文,这该是话题作文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议论纷纷。如果限制文体,那么就限制了考生的发挥,那又该怎么办?于是有了山东卷的文体特征鲜明,有了湖南卷、江西卷的两种文体任选一种。

对文体的要求,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一些作文题允许考生写这写那,但是就是不许考生写诗歌。如天津卷、重庆卷、北京卷、安徽卷、上海卷、浙江卷、江苏卷、山东卷,共8套试卷不允许写诗歌。18套试卷中有一半要求诗歌除外,如果写成了诗歌体裁,判分20分以下。

2010年高考18套作文中,新材料作文题有10套,它们是全国1卷、全国2卷、海南宁夏卷、福建卷、四川卷、辽宁卷、湖北卷、安徽卷、上海卷、山东卷;新命题作文7道,这就是湖南卷、广东卷、江苏卷、重庆卷、江西卷、北京卷、浙江卷;话题作文1道,天津卷。

这里需要说一说新命题作文。新命题作文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标题+要求型,二是材料+标题+要求型。重庆卷(以“难题”为题)、湖南卷(以“早”为题)属于前者类型,2010年江苏卷属于后者类型。在材料+标题+要求型题目中,特别应该重视的是材料。因为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标题,认真阅读思考所给材料,便能顺利打开思路。2010年南京市期初考试出了两道作文题:第一道作文是标题+要求的命题作文,第二道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没有采用08.09.10年江苏三年未变的材料+命题+要求的作文模式。

二、准确把握应试作文评分细则

准确把握评分细则,对我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写作文,大有裨益。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的基本原则是:作文须坚持立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对那些紧扣文题、概念准确、判断恰当、论证严密、富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赋分时尽量打高分。淘汰切入分的做法,采用分类打分形式:一类卷原则上63分以上:二类卷原则上56~62分;三类卷原则上42―55分:四类卷原则上28~41分;五类卷原则上27分以下。五类卷对应的审题、立意方面的要求应为:一类卷切题,二类卷符合题意,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四类卷偏题,五类卷严重偏题。对于内容方面的要求是结合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详细注明。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做到言之有物,内容便是充实的。记叙文叙述具体,描写到家,表现手法多样,突出表现中心思想,你能说内容不充实吗?议论文论述充分,论据丰富,论证方法灵活,有力论证中心论点,你能说内容不充实吗?所谓语言通顺,就是要求语言表达规范、准确、连贯。所谓规范,是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没有病句;所谓准确,要求语言表达恰如其分,能切合原意;所谓语言连贯,指句子之间语意贯通,顺序合理,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至于文体要求,如果让你写记叙文,就要以记叙为主,就得有六要素,就应展开合理的描述,写出的文章像记叙文的样子。如果让你写议论文,就要以议论为主,就得有三要素,就应进行理性的论述,写出的文章像议论文的样子。

三、强化应试作文训练

强化作文教学,突出作文训练,是高三应考复习的重中之重。建议结合专题复习进度,单独拟定作文复习计划。根据每单元的写作要求,从“审题、选材、立意、布局、语言”等方面进行有重点、序列化的作文训练。重在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考场时间内(60分钟),用800字左右的文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题旨的独特理解。在写作之前,可以做适当的指导,在认真批改之后,更重要的是做好讲评。

还可以采用一些有效地训练方法,提高复习效率,提升作文水平。比如:

1.积累材料法。

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渠道,获取新颖的写作素材:可以是名人故事,可以是新闻报道,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俗语谚语。起初用笔记本记录下来,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和回忆。积累的素材应以小故事为主,多义性的小故事最妙。写作时要想一想自己积累的材料有哪些可以入围写作范畴。

2.语言训练法。

每周确定一个话题,每堂课课前3分钟,要求学生写好提纲或文稿,有准备地进行口头表达。也可以复述自己积累的材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佳作欣赏法。

结合作文讲评课,把同题作文中的优秀作文作为范文,请习作者朗读,师生共同点评,评一评有哪些优点,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借鉴,以此拓宽写作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4.分层目标法。

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按照下等、中等、上等制定入格标准和精作标准,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确定不同学生的写作目标,学生只要按照这等要求写作文,就是好作文。

5.提纲训练法。

目的是增加训练的密度,节约训练的时间。围绕题目,只拟提纲,打好作文草稿,沉着为文。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同时,在写作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11

【考情剖析】

一、以名家为主要对象,以诗歌为主要体裁,重点考查情味悠远、意境丰富的作品

1.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其作者基本上都是名家,3套全国卷的诗歌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和曹翰,虽然曹翰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与之相比较的篇目却是辛弃疾的作品。另外,北京卷的诗歌作者是陆游、江苏卷的诗歌作者是辛弃疾、浙江卷的诗歌作者是刘克庄、天津卷的诗歌作者是王维。这些作者都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大腕”,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所选的作品大多是大家较为陌生的,以便在“熟悉”的“陌生”中考查大家的阅读鉴赏能力。

2.除了江苏卷选用的是词和山东卷选用的是曲外,其他省市的材料形式都是诗,主要是唐诗和宋诗。如全国卷Ⅰ选用的是唐代李白的《金陵望汉江》,全国卷Ⅱ选用的是唐代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国卷Ⅲ选用的是宋代曹翰的《内宴奉诏作》,北京卷选用的是宋代陆游的《西村》和《游山西村》,浙江卷选用的是宋代刘克庄的《北来人二首》,天津卷选用的是唐代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可见,唐宋诗歌在高考语文命题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3.凡被选入试卷题目中的都是情味悠远、内涵深刻、意境丰富、语言优美的作品。在这些诗词曲中,边塞、山水、咏史、咏物、咏怀、送别、思乡均有涉及,但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最多。写景抒怀诗主要包含两大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味悠远,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诗歌,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抒情议论的特征较为明显。

二、考点分布广泛,重点难点突出,强调基本能力,难度系数稳定

1.考点广泛,但重点突出。今年的9套试卷涵盖了“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考点,考点集中在思想内容、情感、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几大方面:

(1)考查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如:北京卷要求将陆游的《西村》与《游山西村》进行比较,指出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新课标全国卷Ⅱ第8题:“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Ⅲ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江苏卷:“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考查意象意境。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8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要求概括景象并阐述意境的作用。

(3)考查语言。这里主要指考查炼字(词)。如:新课标全国卷Ⅲ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重点体会诗中“弱”“昏”的含意及作用。浙江卷第21题:“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重点对“残”和“泣”字进行赏析。@些题都以考查字、词为主。考查炼字的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同学们一定要体会特定的字在诗句中的特定内涵及用意。

(4)考查技巧方面的也较多,根据表达技巧的种类可分为四个方面: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新课标全国卷I:“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即寓情于景与用典)新课标全国卷Ⅱ第9题:“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考查衬托与铺垫)山东卷要求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中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考查拟人和排比)浙江卷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考查对比与叙述视角)对于这类考点,同学们一定要积累一些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备考策略】

根据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考查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备考工作。

一、重视课本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往往和教材紧密衔接,所以抓好课本的复习至关重要。立足课本,储备知识,提升能力,是做好诗歌鉴赏复习、真正提高鉴赏能力的关键,是答好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一要强化诵读,增强语感。如果能够将课本中的诗歌熟读以至背诵,增强阅读诗歌的语感,就能更好地应对高考鉴赏题。二要了解诗人所处时代及主要经历。了解了诗人的生活时代及生活经历有助于理解诗歌,鉴赏诗歌。三要熟悉诗人的风格及作品的特点。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作品了解诗人作品的主要风格,同时对诗人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鉴赏时更好地把握诗人作品的特点及抒情基调。四要把握诗人的主流情感。生活时代、生活环境会影响诗人的思想,因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也要就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应抓住诗人的主流情感大做文章。五要总结诗歌中出现的典故。诗歌鉴赏题中常常考查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大多在课文中有所出现。如果课本知识学得扎实,遇到这类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基础积累,注意分类突破

(1)积累常见意象。识记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景物形象和常见的人物形象,如送别类的意象、思乡类的意象、抒怀类的意象、战争类的意象等;再如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人物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人物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人物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人物形象等;还要注重通过分析相关诗句内容,掌握赏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分析诗歌形象的社会意义和蕴含的作者情感。

(2)掌握诗词内容分类。如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还应了解各类诗歌所表情达意的一般方向。

(3)注意各种题型的有效突破。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有概括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表现手法型、鉴赏语言特色型、炼字炼词型、分析词句内容型、分析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型、比较阅读型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不同的答题模式,这样才能了然于胸,运用自如。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12

1.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生词的特点

有关阅读中生词量问题,Nuttle (1982) 提出阅读中存在一些生词是可以接受的。根据她的意思,这儿的‘一些’就是2%~3%。而且原《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阅读文章的生词量应低于3%。尽管《教学大纲》已被取消,不过它所提出的阅读文章生词量标准仍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分析阅读文章生词的特点主要依据了《教学大纲》(简称《教纲》)、《考试大纲》(简称《考纲》)对高考词汇的要求。那什么样的词汇才属于生词呢?有关生词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两种:第一就是指纯粹的生词即超出《考试大纲》范围,且词根和词缀在《考试大纲》里都未作要求的词;第二是指超出《考试大纲》范围的词即超纲词(即《考试大纲》词汇表里没有列举的词)。在对超纲词进行统计时发现,超纲词中含有大量的复合词、派生词和转化词,为了更全面了解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生词特点,文章对生词,超纲词,以及超纲词中的派生词、复合词和转化词都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

2003~200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理解生词与超纲词汇总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平均

生词%1.301.431.741.121.541.511.491.45

超标词%3.893.113.492.573.063.123.563.26

派、复、转%86.279.178.983.787.086.087.584.1

本文通过对2003~200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文章的生词和超纲词的分析发现高考英语阅读文章生词体现如下特点:

第一、分析表明无论是每年还每套试卷,高考英语全国卷生词量均在1.5%左右,远低于《教学大纲》规定低于3%的要求,而且15套试卷的75篇文章中有72篇文章(占96%)的生词量控制在3%范围内。因此可以得出,2003~2009年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在生词量的控制方面较好地符合了《教学大纲》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控制文章的难度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如果把生词界定为超出《考试大纲》范围的词,结果显示高考英语阅读文章中超纲词所占比重较大,基本都在3%左右,远远大于纯粹生词的比重,而且15套试卷中有12套试卷(80%)生词比重超过《教学大纲》规定的3%,另外3套试卷的生词比重也在2.5%左右。

第三、在对超纲词进行分析时还发现,超纲词中派生词、复合词和转化词占了很大的比重,几乎都在80%左右,而绝对的生词(词根词缀都不认识)很少,其中最大比重为94.0%,如2006年全国卷Ⅰ,最小比重为66.6%,如2004年全国卷Ⅳ。以2006卷全国卷Ⅰ为例,总共有33个超出大纲的词,其中有31个是复合词、派生词和转化词(以下用斜体表示),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actually, misunderstanding, normally, yellowish, especially, meaningful, showroom, pickup, payment, arrival, reasonable, grammarbased, selfdefeating, activity, timetable, halfway, rethink, watercolor, rediscovered, enjoyable, regretful, untold, attractively, coastal, highway, guided, personalized, wildlife, higherup, overview, skybox, ultimate, bay

2. 启示与建议

以上分析得出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文章生词量适中,很好地符合了《教学大纲》规定低于3%的要求,然而在对超纲词进行统计时发现,阅读文章中超纲词远大于生词比重,而且超纲词中复合词、派生词和转化词占了很大比重,纯粹的生词很少,这表明构词法在高考英语阅读测试中的重要性。据此本文为以后的阅读测试和日常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第一、增强考纲意识,日常教学要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通过对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理解生词的分析发现,绝大部分词汇都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因此日常教学应加强考纲意识,重视《考试大纲》对教学和考试命题的指导作用。

第二、阅读测试中恰当运用构词法推测生词词义。在阅读测试中遇到生词时,考生可以利用构词法方面的知识,通过所学词根或词缀结合语境推断生词词义,而不能见到生词就望而生畏,甚至放弃阅读。在阅读测试中如恰当运用构词法,不但有助于克服阅读中的生词障碍,还有助于考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第三、日常教学应注重构词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构词法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不能只把它当成一种教学任务,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扩大词汇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训练,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组织一些有关构词法方面的活动,如造词竞赛,猜词比赛等,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词汇量,提高学生猜测生词的技巧和阅读理解的水平。

第四、教材应加强构词法方面的练习。高中英语教材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有关构词法的内容,但涉及练习较少且练习形式比较单一。因此建议教材在编写时应严格反映《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重视构词法的作用,适当增加构词法方面的练习并丰富练习方式,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构词法并促进他们的外语学习。

3. 结语

尽管生词是影响阅读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但面对阅读中的生词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除了平时机械重复的记忆之外,在平时的阅读训练或阅读测试中,学生都可以利用构词法去扩大词汇、记忆词汇、巩固词汇,推测词汇意思。因此,只要在平时的学习和教学中有意识注重对构词法的了解和学习,外语学习的效率就能提高,外语学习的兴趣也会因此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