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国二卷语文

全国二卷语文

时间:2023-05-30 10:56:20

全国二卷语文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1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英语作文范文及赏析二

Dear Lesile

How are you? I have learnt your progress in your Chinese with my help and your hard work. I am writing to tell the plan that what should you do in advance.

First, let's make it at eight o'clock in school library. We can consulted a number of books about the subject there. Second, the next theme is about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the Tang poems that are full of history and act. I believe you will be attractive once you put your heart. Third I need you to perpare some work. The Tang poems are based on the Tang dynasty

so you should to look through the history and great happening.

As the saying goes no pains, no gains. Chinese is so beautiful and difficult that you need be involved sincerely.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tarting our study.

Yours,

Li Hua

点评:本文要点覆盖较全面,文章结构较清晰,有恰当的衔接词使用,长短句运用较合理;同时恰当使用了一定的常用句式及谚语,如as the saying goes,no pains,no gains等。

建议:1 文章要点方面,建议时间更精确些,比如具体是哪一周哪一天的8点;2 语法方面,注意细节语法的错误,如can consulted改成can consult等;3 逻辑方面,注意词和词之间的单配逻辑,如you will be attractive once you…逻辑上不是很通顺;4 单词拼写上,注意拼写的准确性,如perpare改成prepare等。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2

日期

时间

语文

6月7日

9:00-11:30

数学

6月7日

15:00-17:00

文综/理综

6月8日

9:00-11:30

外语

6月8日

15:00-17:00

【莱芜高考2018年使用什么试卷】2018年山东高考全部科目均使用全国Ⅰ卷,新课标一卷,也就是全国乙卷。去年,山东语文和数学是自主命题,今年全部使用新课标一卷,大家要多做历年全国1卷真题。

通常情况下,全国Ⅰ卷会比全国Ⅱ卷稍难一些,但考全国卷的省份都会根据考试大纲命题,不会因地区或教材等因素而区别对待考生。文史类考生:语文、数学1(适用于文史方向)、外语、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

理工类考生:语文、数学2(适用于理工方向)、外语、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莱芜高考怎么改革】1、取消批次,合并一二本录取

2、综合评价招生高校或增加

3、取消少数名族加分项目

山东省除语文、数学科目高考考卷仍是山东版外,其它科目使用全国卷。

2017年秋季是首批受改革影响的学生,2020年迎来新高考。

合并批次主要为了淡化现在高校批次的概念,不再人为的把高校分批分层。虽然批次之差将不复存在,但是学校办学性质、办学层次还是有区别的,此时考研的就是考生和家长的眼力了。可能以前二本的院校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以前的二本。。。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3

日期

时间

语文

6月7日

9:00-11:30

数学

6月7日

15:00-17:00

文综/理综

6月8日

9:00-11:30

外语

6月8日

15:00-17:00

【日照高考2018年使用什么试卷】2018年山东高考全部科目均使用全国Ⅰ卷,新课标一卷,也就是全国乙卷。去年,山东语文和数学是自主命题,今年全部使用新课标一卷,大家要多做历年全国1卷真题。

通常情况下,全国Ⅰ卷会比全国Ⅱ卷稍难一些,但考全国卷的省份都会根据考试大纲命题,不会因地区或教材等因素而区别对待考生。文史类考生:语文、数学1(适用于文史方向)、外语、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

理工类考生:语文、数学2(适用于理工方向)、外语、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日照高考怎么改革】1、取消批次,合并一二本录取

2、综合评价招生高校或增加

3、取消少数名族加分项目

山东省除语文、数学科目高考考卷仍是山东版外,其它科目使用全国卷。

2017年秋季是首批受改革影响的学生,2020年迎来新高考。

合并批次主要为了淡化现在高校批次的概念,不再人为的把高校分批分层。虽然批次之差将不复存在,但是学校办学性质、办学层次还是有区别的,此时考研的就是考生和家长的眼力了。可能以前二本的院校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以前的二本。。。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4

新疆高考使用全国2卷,即新课标二卷。高考满分是750分,文科生考语文、文科数学、外语、文综,理科生考语文、理科数学、外语、理综。

新课标全国卷简称全国卷,它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从2016年开始,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

2019年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

2020新疆高考日期

语文:7月7日9:00-11:30

文数/理数:7月7日15:00-17:00

文综/理综:7月8日9:00-11:30

外语:7月8日15:00-17:00

(来源:文章屋网 )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5

摘要:《史记》中的成语历来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但多是讨论《史记》中成语的形成方式以及句法构成,在讨论《史记》中成语的来源时缺少具体而明确的语料支撑,也忽视了成语的使用对《史记》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本文即从《史记》中的成语入手,先考证其成语的具体来源,再论述其作用。

关键词:成语;《史记》;来源;特点;作用

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文学作品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史记》相比前代的史书作品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其最大的文学成就在于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开端,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从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动作、思想品质、生平遭遇等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历史的画卷,将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而在对人物的刻画过程中,成语的运用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司马迁以高超的语言技巧,用简洁而凝练的文字,或承袭前人引据史料,或自成体系善于创造,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史记》成语的来源

《史记》中的成语来源于前人著作典籍据统计有五十二个,绝大多数来自于《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尚书》、《左传》、《战国策》等,也有少部分取自于前人优秀的散文奏疏如贾谊《过秦论》、李斯《谏逐客书》等。下面就笔者的统计逐一作以说明:

(一)《战国策》

1.百发百中(《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3.以一当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

4.废私立公(《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5.犹豫不决(《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6.披坚执锐(《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二》)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7.天府之国(《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8.痛入骨髓(《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9.前倨后恭(《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

10.势不两立(《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12.不遗余力(《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13.图穷匕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4.无可奈何(《史记卷一百二十・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二)《左传》

1.退避三舍(《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唯唯否否(《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三)《礼记》

1.亡国之音(《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

2.发扬蹈厉(《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3.喜怒哀乐(《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5患难与共(《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出自《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6.流言蜚语(《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出自《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

(四)《国语》

1.山崩川竭(《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出自《国语・周语上》:“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2.众口铄金(《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五)《韩非子》

1.一鸣惊人(《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2.论功行赏(《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出自《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

3.良药苦口(《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4.道不拾遗(《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6.危如累卵(《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出自《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7.兔死狗烹(《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六)《老子》

1.天道无亲(《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无为自化(《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出自《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尤物将自化。”

(七)《庄子》

1.一日千里(《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出自《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2.白驹过隙(《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s,忽然而已。”

3.善始善终(《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出自《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八)《荀子》

1.后发制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2.变心易虑(《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出自《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3.博闻强志(《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4.顺风而呼(《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出自《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九)《淮南子》

1土崩瓦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出自《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2.攻城略地(《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十)《墨子》

1.不可胜数(《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十一)《论语》

1.社稷之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季孟之间(《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出自《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3.言信行果(《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

4.无所不至(《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出自《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十二)《楚辞》

1.短兵相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2.延年益寿(《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出自《楚辞・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3.怀瑾握瑜(《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4.弹冠振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十三)《谏逐客书》

1.随俗雅化(《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出自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地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2.土壤细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出自李斯《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十四)《过秦论》

1、同心并力(《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2.瓮牖绳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上》:“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m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揭竿而起(《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通过以上对于《史记》中成语来源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史记》中有些词语首见于《史记》以前的古代典籍,这些词语在当时不一定是成语,由于以后不断地使用,就成了汉代成语宝库中稳定的一员。从《史记》如何继承和使用它们的情况来看,又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是《史记》从古代著作中,以一个固定词组的形式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完全继承下来;其次是古代著作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经司马迁在实际运用中加以修改提炼,后来在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逐渐发展为成语;还有就是古代著作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史记》继承其原意,文字上有较多的加工,后在长期运用中逐渐凝炼为四字格的成语。

二、《史记》中成语的特点及作用

(一)《史记》成语的特点

可以说,《史记》文学成就上的闪光点主要在于对人物的描写,作为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著作,它所撰写出的一系列人物传记,以历史和当时的人物为中心,在宏观描绘历史画卷的同时,也微观地表现出个别人物的具体情态。这其中,对于成语的使用则是一大亮点。

首先,《史记》中的成语有一部分是根据故事传说而来的,这些丰富的文学素材通过书面文字的记叙或者是人民群众的口耳相承,而变得为大家所熟知,从而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史记》在运用这些故事的时候,往往会对其进行文学性的加工,使得《史记》出于表意的需要,在用这些历史故事时,用最精炼的语言把它们概括成后世常用的成语典故。这一类成语使《史记》的叙述更加形象传神,因为读者一看到它们,自然而然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生动完整的故事。而成语背后的故事又是那么耳熟能详,无须多费笔墨,仅靠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令人对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言外之意能够心领神会,《史记》的语言也因此而更为简洁精炼。

其次,《史记》中的成语数量颇多,内容涵盖面广。《史记》有五十余万言,形成了成百条成语,数量颇多,内容涵盖天文、星象、地理、动物、植物等。《史记》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使得书中各式各样的成语层出不穷。《史记》成语从内容来看,以表现人物特点为主。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成为它的一大特色。“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从王侯到将相,从权贵到平民,从君子到小人,从政治大家到文人学士等都能在《史记》中找到相应位置,表明了司马迁对那些人物的态度。对人物细致生动的刻画,呈现出丰富的人物特点,是《史记》成语的另一大特点。

(二)《史记》成语的作用

1.《史记》中成语使用的意义

1.对前代文学的继承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道:“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于太初而讫,百三十篇。”由此可见,司马迁的著史抱负是宏伟的,他要著述的是一部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当时社会的长篇巨制,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史记》的思想内容和编撰体制也反映了司马迁的著史抱负:从记述的人物看,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从反映的社会面看,既有反映政治、社会生活的纪传,也有反映文化、科技、军事、经济的八书;从涵括的疆域看,既有汉朝的统治区,也有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异族生活区。而司马迁要建造这样一部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大厦”,就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砖瓦”。在当时“诗书往往间出矣”、“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身为太史公的司马迁可以“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查阅大量的文献。但是在早期发展的各民族中,它们最初的历史总是以‘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史记》通过运用成语记述等方式最大程度的保存了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

另外,先秦文献资料先天不足,后来又大量散失。如《尚书》所的各种文告,不载日月,算不上合格的历史著作。《春秋》是以鲁国十二国君为编年线索的大事纲要,它记事非常简单,类似于今天报纸的新闻标题,且还残缺不全,严格地说来,也难以称为一部合格的史书。到战国时期,史官制度渐趋完备,史料也渐趋丰富,但“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保存下来的史料极为有限。楚汉之争的战火又进一步破坏了先秦的文化典籍。司马迁的《史记》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这些文献典籍的筛选和总结,其中成语的使用也可以说是对于前代文学的继承。

2.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成语,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

《史记》中的成语扩大了汉语语言的词汇量,出自于史记的成语故事也成为后代文学的源泉和养料,《史记》的许多成语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据博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树增,《史记》语言的艺术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88(05)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6

关键词: 高考语病题 并列结构 语病辨析

在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专题时,我发现因并列结构使用不当而导致句子产生语病的情况很多,也比较复杂。结合近五年的高考题,我把这些语病分为五大类进行了一些归纳与分析。

一、并列结构造成句子歧义

1.并列结构与数量词搭配产生歧义

例1.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2006四川卷)

句中“维生素和矿物质”与“三分之二”搭配有歧义:“三分之二”既可以修饰“维生素”,又可以修饰“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2.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2008安徽卷)

句中“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几十个”既可以修饰“报社”,又可以修饰“编辑记者”。

2.并列结构与表示范围的词搭配词搭配产生歧义

例1.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2008山东卷)

句中“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歧义。“许多”既可以修饰“老师”,又可以修饰“老师和同学”。

例2.今年4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2009安徽卷)

句子“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歧义。“许多”既可以修饰“美国”,也可以修饰“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

3.并列结构与定语搭配产生歧义

例如: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2010山东卷)

句中“迅速赶到的”修饰“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

二、并列结构造成相关成分搭配不当

1.并列的名词与相关动词搭配不当

例1.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2007江苏卷)

句中“意识”不能与“提高”搭配,可改为“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明显增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例2.去年六月以来,成都市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千米路程。(2009四川卷)

句中“走访”与“三千多千米路程”不能搭配,可以将“和三千多千米路程”改为“行程三千多千米”。

2.并列的动词与相关的宾语搭配不当

例1.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2006江西卷)

句中“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3.并列的动词与并列的宾语搭配不当

例1.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2007四川卷)

句中“推进和挖掘”中的“推进”不能与后面的“创新和内涵”搭配,同样,“挖掘”也不能与“创新”搭配,应改为“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挖掘特色文化内涵”。

三、并列结构造成句意不合事理

1.并列的名词的先后顺序不当而不合事理。

例1.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质量安全,而且对粮食数量安全至关重要。(2009天津)

句中后面两个分句顺序不合逻辑,“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数量安全”调换语序。

例2.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收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2009湖南)

句中“群体、社会、他人”并列顺序应该是“他人、群体、社会”。

2.并列的动词的先后顺序不当而不合事理。

例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安徽卷)

句中“发展和重视”不合事理,应先“重视”后“发展”,可以改为“重视和发展”。

例2.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2009全国二卷)

句中“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不合逻辑,应该是“命题、海选、决赛到颁奖”。

例3.有专家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复建,哪怕是“部分”复建,而是研究、发掘后她展现出的遗存或废墟的价值。(2010浙江卷)

句中“研究、发掘后她……”不合逻辑,应为“发掘、研究她……”。

3.并列的两个成分存在种属关系而不合事理

例1.一些房产中介表示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一定要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可盲目跟风。(2008天津卷)

句中“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能并列,二者是种属关系,“地理位置”属于“房源条件”。可将“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改为“房源条件如地理位置”

例2.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放到各社区。(2008湖北卷)

句中“拼图、棋类、卡拉OK”不是体育活动,不能与“跳绳、羽毛球”并列。

例3.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2009湖北卷)

句中“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

4.并列成分中的成分与动词搭配不合事理

例1.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版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2011年四川卷)

句中“广泛推行……服务忌语”搭配不合事理。

四、并列结构造成语意重复

并列的词语意思上有重复之处,造成语意重复。

例1.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的生活。(2007年全国一卷)

句中“邂逅”的意思是偶然遇见,与“相逢”在语意上重复。句子可去掉“邂逅和”

五、并列结构造成句式杂糅

并列的结构为不同类型的短语或句子,从而造成句式杂糅。

例1.某些商家违背商业道德,利用中小学生具有的好奇心理和在考试作弊并不鲜见的情况下,为“隐形笔”大做广告。(2006北京卷)

句中“利用中小学生具有的好奇心理”,是一个动宾结构,而“在考试作弊并不鲜见的情况下”却是一个介宾结构,“利用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理和在考试作弊并不鲜见的情况下”应为“利用中小学生具有的好奇心理和考试作弊并不鲜见的情况”。

例2.那跳跃着鸣禽的绿林,树上缠绕着藤蔓的绿叶,以及时隐时现的山岚雾霭,把我整个心灵都吸引了过去。(2008重庆卷)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7

关键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高考语文考试 区别

引言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华民族的标准语,是我们日常交流、交际的载体。近年来,中国的汉语教育教学呈现出“外热内冷”的局面,在国外,对汉语的学习热潮日渐升温,国内英语的地位备受尊崇但是汉语的身份却极其尴尬,国人“母语荒”的现象非常严重。中国人汉语应用能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担忧,也引起了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关注,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庆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的大会上曾提到“要全面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听说读写的科学评价体系”,广大汉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此受到了鼓舞,决心要加紧开发汉语言综合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 研制出部级的测试题目,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被称为“汉语四六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应运而生了。

ZHC是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的我国目前唯一的职业汉语应用能力的部级测试,ZHC主要考查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当中最重要的职业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此类考试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应考者根据成绩的不同可获得不同级别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和高考语文考试都是目前我们国家面向全国的权威的汉语水平考试,同为汉语能力测试,二者都关注应考者汉语的应用水平,都有指挥棒的功能,对汉语的教学有导向的作用。如何让考试发挥积极的作用,进而提高母语教育教学的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的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一、测试的目的:各取所需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测试目的:一是发展职业核心能力;二是促进母语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ZHC测试可以检测一个人在特定的工作场所的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预测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绩效和发展潜力。可以给高等学校考核评价大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参考,为企事业单位评价相关人员职业汉语能力提供依据。很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著名企业把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作为人才招聘选拔的重要工具。ZHC项目于2006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推广母语的理念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共鸣,目前ZHC在人力资源测评领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参加测试的人员逐年增多。

高考是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是全国性的公开、公正的大规模选拔考试,具有测量和选拔的作用。高考的功能有:检测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检测教学的效果;选拔人才,而人才的选拨是它的最终目标,作为中国大部分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考试,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高考仍是我国当前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文是高考中最主要的科目,检测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测量,区分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水平,为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二、测试的内容及要求:各具特色

ZHC测试内容是应试者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题分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阅读理解测查的是考生对给定语料的理解,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也考查考试者的阅读速度。书面表达测查考生对汉字和语句的正确书写、组织句段的语言习惯和书面表达的格式及方法等。题目类型相对固定,全卷总共考102道题目,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各有50和52道题目,前100道是客观题,后两道是主观题,第101题为作文,第102题为读后写,分值共计10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而高考命题目前采用的是国家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都以高考考试大纲作为指导,以全国卷为例,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分为五大部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大纲要求全卷采用 150 分制,考试时间是150分钟,答卷方式为闭卷笔试。2014年全国约有18套高考语文试卷,题目类型都大同小异,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构一般分为第I卷的客观题和第II卷的主观题两部分,主要有:单项选择题、文言文翻译、古诗歌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等。

两类试卷根据自己的考试目标来设计,形式上有些不同,各具特色,但是都关注应试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都讲究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力求能准确地检测出考试者的语言实际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科学性。

三、考查的能力:各有侧重

ZHC主要测查应试者的信息筛选能力、概括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高考语文考试对能力的要求近几年基本没有变化,考查的能力分为五个方面: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由低到高形成一级级台阶。虽然两类考试都关注能力的考查,但二者考查的能力侧重点不一样。

(一)对识记、理解、分析能力的测试

ZHC 着重考查语言能力而不是语文知识,所以对语文知识的识记的题目基本没有,其中有一道题是别字辨析题,算是考查汉字的辨识能力。而高考语文考试还是很注重语文基础知识、作家知识和作品知识的识记和积累的。ZHC 着重考查职业活动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所以试卷当中的语料就是一个个特定的职业语言环境,ZHC把理解概括能力、言语推理能力等都放在语料的阅读理解当中考,考生有一定的语境,理解会更准确。ZHC书面表达中对词语的应用、别字、病句的辨析、语言的表达应用的考查,也都是有职业语言环境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注重试题的语境化和情景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客观题当中选项与选项之间基本没有关系,都是独立的词语或成语;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虽然也放在要求阅读理解的短文当中去考,但是试题的语境意识还不强,难以考出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测试

ZHC试题中并没有像高考那样涉及对作品的鉴赏评价,原因在于鉴赏评价更多的是应试者的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而职业汉语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在职场交流沟通当中对语言规范的遵守和对普遍语感的尊重。高考语文考试没有ZHC试题中测查考生的演绎推理能力的题目,但是在阅读理解题当中会涉及到一般推理能力的考核。

(三)对写作能力的测试

ZHC在书面表达的考查中, 主要考的是应用文写作,考查职场中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得体,是否流畅、条理清楚, 着重考“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考“立意构思”。ZHC作文试卷一般分“读后写”和“应用文”两部分,“应用文”写作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应用文的规范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却多侧重人生感悟、人格教育、时代生活等,除了考查考生的基本表达能力外,更看重的是考生的感悟力、思辩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等,看哪位考生更有思想,思辨更深刻,想象更丰富,更有文采和创意。

四、关于两种测试的思考

与过去的测试题相比,两类试卷的科学性、信度和效度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还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改进。

(一)应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因为它特有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参与,已经逐渐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赢得了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信任与支持。高考语文考试在评估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是最权威的,作为一项语言能力评价工具,高考的可信度无可替代。两种考试都是对于母语运用的测试,母语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应用”,所以两种考试都应侧重于能力的考核,尤其是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测试的标准应更科学有效,测试体系应更完善,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母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可增加口语和听力的测试

两种考试虽然都可以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测查语言能力的专业试题,二者都缺乏对听说能力的考查,只注重书面的测试。高考语文试卷只涉及读和写两种能力的考查,没有考听、说的能力。仅仅靠书面测试对一个人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高考语文成绩不足以反映考生的语言能力,著名作家王蒙、莫言等都曾试答过高考试卷, 成绩都不高。高考中要求考听力和口语的只有考外语专业的学生,而事实上很多中国学生母语的听说能力是非常糟糕的,有的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不会说标准的汉语,所以高考仅仅通过读和写去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全面的。建议对填报了汉语、教育等与汉语言密切关联的专业的考生要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在ZHC测试中,也建议增加口语测试和听力测试,使 ZHC 的测量更为全面和科学。

结语

无论是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还是高考语文考试,都为中国汉语能力水平的测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管是哪一种测试都应该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汉语测评体系,以实现母语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北京华美杰尔教育研究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谢小庆.HSK的设计和质量控制[M].考试研究文集(第4辑),2008.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8

关键词:文言文实词解读方法

一、课本知识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虽取自课外,但多数知识点是分布在所学的教材中的,因此,我们可以联想已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辨别异同,据此正确理解词义。

①亦不能夺之矣。(2011江西卷)

②邓愈镇江西,数延见。(2011全国卷)

③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2010安徽卷)

①句中的“夺”在《陈情表》中有“舅夺母志”,注解为“改变”;②句中的“延”在《桃花源记》中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理解为“邀请”;③句中的“行李”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行李往来,共其乏困”,解释为“使者”。

二、语境分析法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就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

①而顾与暴秦乱君竟为奢侈。(2011湖北卷)

②则相与笑之曰:鄙。(2010湖北卷)

③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2008湖北卷)

①句中的“顾”,可根据前文所说的陛下仁慈宽厚,应弘扬汉家的天德等内容,分析得出该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所以“顾”在此应为“反而”的意思;②句中的“鄙”,可以根据前文的“农者,天下之本也……而今之为吏者不然”,推断“鄙”应理解为“见识浅薄”;③句中的“受业”是考生易错点,在很多情况下“受业”可以理解为“传授学业”,如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根据具体语境可知“陈氏族子之幼者”的身份是去求学,所以,此句中的“受业”应理解为“从师学习”。

三、词类活用法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释时,我们可以从词类活用角度来考虑。

①先生赎而归之。(2011安徽卷)

②凝议上将士功状。(2010全国Ⅱ卷)

③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2010山东卷)

①句中的“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的意思;②句中的“上”是难点,在此处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奏”的意思;③句中的“师”是名词作状语,理解为“像对待老师一样”。

四、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语在文言文句子中的位置,作语法分析,可以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①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训之。(2011重庆卷)

②请者必当其人。(2011广东卷)

③贼非吾主敌,盍趣降。(2010全国课标卷)

①句中的“籍”带有宾语,应为动词,“登记”的意思;②句中的“当”在句中作定语,应为形容词,理解为“恰当”;③句中的“趣”作“降”的状语,应为副词,理解为“赶快”。

五、结构对称法

文言文由于受到诗歌形式的影响,一般讲究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这类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词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文言文句式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由已知词语推知未知词语。

①俾其守约束。(2011浙江卷)

②法天道,顺人心。(2010全国Ⅰ卷)

③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笑。(2008重庆卷)

①句中地 “俾”,可根据原文“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故赠以带,俾其守约”,句中的“俾”和“欲”二者意思相近,都为“想要,使”的意思;②句中的“法”和“顺”都为动词,解释为“效仿”;③句中的“傲”与“崇”为反义,理解为“轻视”。

六、辩明通假法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实词常见的语言现象,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和假借字。通假字和本字往往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通假字。

①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2011重庆卷)

②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2010山东卷)

③治国不失秉。(2009天津卷)

①句中的“趣”通“促”;②句中的“卒”通“猝”,“仓猝”的意思;③句中的“秉”通“柄”,意为“权柄”。

七、借助成语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词组。成语比较完善地保留着文言文词汇、语法等特征,可以说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解读文言实词时,如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解释起来就容易多了。

①泽命不渝,信也。(2011山东卷)

②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2010全国Ⅱ卷)

③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宁夏、海南卷)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9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信度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英语写作极其重要。董亚芬(2003)认为“我国的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写是比较难的,但它最能使学生有成就感,也是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好方法之一。①但目前对于作文评阅信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打开学术期刊网站,相关研究屈指可数。在介绍相关概念后,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提高其信度的对策——教师与计算机结合阅卷的可行性,对其他全国统一的英语作文考试评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信度的概念及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评阅要求

1.1 相关概念

信度,指的是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也就是说,测试的成绩是不是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语言水平。例如,如果同一套测试在对同一测试对象(即受试者本身没有变化)进行的数次测试中,受试者的分数忽高忽低的话,则说明该测试缺乏信度。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题型主要是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一种主观题型,阅卷教师的操作流程直接关系到写作考试的信度。

1.2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作文部分的评分要求和阅卷流程

目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按档次计分,作文部分的总分大概为105分,把105分按语言的能力,篇章结构以及综合水平划分为5个档次。譬如最高分的那档就要求语言几乎没有错误,篇章组织好,作文条理清晰等。这个评分标准基本保证了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评阅的信度,但还是有一定的缺陷。从阅卷流程来看,首先教育部在全国主要高校选拔认真负责的大学英语教师参加阅卷,然后进行相关培训。阅卷是按小组划分的。过去集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或上海交通大学阅卷。现在把阅卷权限放到了各个省的省会城市主要重点大学进行。总体流程比较规范,但由于时间紧迫,任务大,差错难免。

2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评阅中信度的问题

(1)阅卷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减少了阅卷的信度。尽管存在统一的评分标准,目前网络阅卷便利快捷,但由于教师人数有限,很多大学英语四级作文的阅卷时间少于1分钟,加上有少数教师责任心缺乏,使其信度大大打了折扣。

(2)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作文评阅模式存在诸多缺陷。③

(3)有些阅卷教师阅卷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或过多的拘泥于语法和评写等语言错误而忽视总体内容,可谓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住局部忽视主体。

3 人工与智能机器结合阅卷的可行性

要提高大学英语四级的作文评阅的信度,我们可以采纳国外同行的经验,将人工与智能机器结合阅卷结合起来。近年来,国外考试研发机构均将传统由人工进行的作文评阅环节纳入计算机评卷系统。2007年,美国麦克劳-希尔加州考试中心研发的Writing Roadmap TM 2.0在线英语教学软件进入中国,该系统不但可以为学生在线提交的作文作出及时评分、生成分析报道,也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提供多维分析报告。此外,“托福、GMAT这类全球性、大规模的国际性英语考试也已开始广泛应用机器自动化作文评阅系统”。④计算机评分系统虽然省事,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它只能对学生的语言水平作出评定,而始终无法对作文的风格,内容等进行公平的打分。基于此,特推荐一种人工与智能机器结合阅卷方式,来提高大学英语四级的作文评阅的信度。

第一步为机器阅卷,给出考生的语言分,该项占大约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第二步,教师按照大学英语四级的作文评阅的评分要求按档打分,重点看写作内容和篇章布局及修辞等。第三步为不同阅卷小组对在线交换评阅作文,有争议的考生作文在线由阅卷组长定夺。以2011年6月的全国大学四级作文话题online shopping为例,首先电脑对学生的语法,拼写和字数给出一个基本分,再有教师按评分要求分档次记分,最后阅卷组复核。有时要掌握灵活性,如对语言功底好的考生可以总体加7分,当年一位考生的结尾这样写“The foremost is to enforce establish som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with strong supervision oversome shopping websites being reinforced as well. Then, the consumers also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more alert in case of being trapd…”。由于其表达很地道,最后小组决定多加7分。

总体说来,教师与计算机结合阅卷有切实可行性,节省了时间和物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部分评分的信度,对其他全国统一的英语作文考试评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 吴斐.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评阅的信度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11).

② 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10

一、取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关注文化现象

语用题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生活性,这在2013年的高考试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类题目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材料内容涉及时事、社会生活、自然生态、经济、艺术等多个领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例1 (重庆卷第21题)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解析 这道题针对社会热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富有生活性、时代性和实用性。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主要讲述“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要求根据这一情景,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考生答题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情景,拟出的宣传语要有针对性。

答案示例 红绿灯下见修养,黄白线间现文明。

遵守交规从我做起,保障安全依靠大家。

此外,辽宁卷的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湖北卷的谈莫言与郭敬明的作品销量、全国新课标卷一的中国环境标志、全国新课标卷二的国家节水标志、江西卷的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等,都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文化气息,生活性强。这些试题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体现新课改理念,重视语言环境,考查表达质量

语用题在命题思路上仍注意“语境”的限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语言表达的质量:①依托具体语境,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如江苏卷的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句子的含意,广东卷的对志愿者的问卷调查等。②依托具体语境,要求考生修改错误,如全国大纲卷的修改读者来信、湖北卷的修改《雷雨》台词、天津卷的修改来信、福建卷的修改句子等。③依托具体语境,要求考生谈自己的看法,如福建卷的谈谈对校门建筑的看法等。

例2 (四川卷第19题)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解析 本题生活性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题干中的语境给出情景模拟的对象(访谈老师)、主题(如何与陌生人交往),考生设计问题时要扣住主题,要考虑访谈的对象为老师,用语应当有礼貌,措辞要得体。同时,题目的要求有两条,要特别注意三个访谈问题“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的要求。

答案示例 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②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

③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哪些建议?

三、落实语文基础知识,重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1.加强对考生正确运用修辞能力的考查

2013年高考,多道语用题直接考查考生运用修辞的能力,试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

如全国大纲卷、天津卷仿照示例写话,要求使用比喻等修辞方法;重庆卷、辽宁卷仿照示例写话,要求使用拟人等修辞方法;浙江卷要求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一组事物。这些试题都注重落实语文基础知识,重视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2.加强对应用文写作的考查,注重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天津卷对一封书信的修改、四川卷的学生会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等,考查了应用文的写作和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例3 (安徽卷第20题)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李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

李华: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小伙子,你讲的在理。下次会注意的。

李华:谢谢您,再见!

路萍:也谢谢你,再见!

解析 此题明显是模拟角色,要求考生把自己设想成剧中人物,与其他角色进行情景对话和情感交流。这样的题目,既扣了考纲中扩展语句、语言得体等考点,又灵活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还紧扣社会生活,可谓一箭三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人文性,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答案示例 ①阿姨,您好!刚才是红灯,您怎么就过来了?

②跟车抢红灯,多危险啊!再说,大家这样抢红灯,也容易影响交通。这不,堵上了。

③人人遵守交规,大家出行才会安全、顺畅。阿姨,您看我的话对吗?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11

【考情剖析】

一、以名家为主要对象,以诗歌为主要体裁,重点考查情味悠远、意境丰富的作品

1.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其作者基本上都是名家,3套全国卷的诗歌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和曹翰,虽然曹翰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与之相比较的篇目却是辛弃疾的作品。另外,北京卷的诗歌作者是陆游、江苏卷的诗歌作者是辛弃疾、浙江卷的诗歌作者是刘克庄、天津卷的诗歌作者是王维。这些作者都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大腕”,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所选的作品大多是大家较为陌生的,以便在“熟悉”的“陌生”中考查大家的阅读鉴赏能力。

2.除了江苏卷选用的是词和山东卷选用的是曲外,其他省市的材料形式都是诗,主要是唐诗和宋诗。如全国卷Ⅰ选用的是唐代李白的《金陵望汉江》,全国卷Ⅱ选用的是唐代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国卷Ⅲ选用的是宋代曹翰的《内宴奉诏作》,北京卷选用的是宋代陆游的《西村》和《游山西村》,浙江卷选用的是宋代刘克庄的《北来人二首》,天津卷选用的是唐代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可见,唐宋诗歌在高考语文命题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3.凡被选入试卷题目中的都是情味悠远、内涵深刻、意境丰富、语言优美的作品。在这些诗词曲中,边塞、山水、咏史、咏物、咏怀、送别、思乡均有涉及,但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最多。写景抒怀诗主要包含两大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味悠远,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诗歌,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抒情议论的特征较为明显。

二、考点分布广泛,重点难点突出,强调基本能力,难度系数稳定

1.考点广泛,但重点突出。今年的9套试卷涵盖了“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考点,考点集中在思想内容、情感、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几大方面:

(1)考查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如:北京卷要求将陆游的《西村》与《游山西村》进行比较,指出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新课标全国卷Ⅱ第8题:“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Ⅲ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江苏卷:“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考查意象意境。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8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要求概括景象并阐述意境的作用。

(3)考查语言。这里主要指考查炼字(词)。如:新课标全国卷Ⅲ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重点体会诗中“弱”“昏”的含意及作用。浙江卷第21题:“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重点对“残”和“泣”字进行赏析。@些题都以考查字、词为主。考查炼字的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同学们一定要体会特定的字在诗句中的特定内涵及用意。

(4)考查技巧方面的也较多,根据表达技巧的种类可分为四个方面: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新课标全国卷I:“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即寓情于景与用典)新课标全国卷Ⅱ第9题:“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考查衬托与铺垫)山东卷要求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中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考查拟人和排比)浙江卷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考查对比与叙述视角)对于这类考点,同学们一定要积累一些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备考策略】

根据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考查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备考工作。

一、重视课本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往往和教材紧密衔接,所以抓好课本的复习至关重要。立足课本,储备知识,提升能力,是做好诗歌鉴赏复习、真正提高鉴赏能力的关键,是答好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一要强化诵读,增强语感。如果能够将课本中的诗歌熟读以至背诵,增强阅读诗歌的语感,就能更好地应对高考鉴赏题。二要了解诗人所处时代及主要经历。了解了诗人的生活时代及生活经历有助于理解诗歌,鉴赏诗歌。三要熟悉诗人的风格及作品的特点。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作品了解诗人作品的主要风格,同时对诗人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鉴赏时更好地把握诗人作品的特点及抒情基调。四要把握诗人的主流情感。生活时代、生活环境会影响诗人的思想,因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也要就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应抓住诗人的主流情感大做文章。五要总结诗歌中出现的典故。诗歌鉴赏题中常常考查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大多在课文中有所出现。如果课本知识学得扎实,遇到这类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基础积累,注意分类突破

(1)积累常见意象。识记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景物形象和常见的人物形象,如送别类的意象、思乡类的意象、抒怀类的意象、战争类的意象等;再如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人物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人物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人物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人物形象等;还要注重通过分析相关诗句内容,掌握赏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分析诗歌形象的社会意义和蕴含的作者情感。

(2)掌握诗词内容分类。如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还应了解各类诗歌所表情达意的一般方向。

(3)注意各种题型的有效突破。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有概括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表现手法型、鉴赏语言特色型、炼字炼词型、分析词句内容型、分析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型、比较阅读型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不同的答题模式,这样才能了然于胸,运用自如。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12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近年来,古诗词鉴赏题在题型、题量与分值方面都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命题趋向。通过分析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可以为古诗词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201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命题特点;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21—03

一、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整体概况

2013年,全国共有17套语文高考试卷,要研究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就需要对这17套试卷的试题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从作品作者、主题、题型、题量和分值等方面对2013年全国古诗词鉴赏试题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

2013年的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选篇依旧以唐宋诗词为主,共15首,占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选篇总数的83%;另外,还有两首清代诗词和一首金诗,所占比例很小。作家大多是不同朝代较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或词家。在题型方面,以主观问答为主,北京卷、浙江卷与湖南卷出现了客观题;浙江卷与湖南卷各有一道填空题;北京卷中有一道选择题。在分值上,多为7~8分,江苏卷为10分,而新课标卷与辽宁卷达到了11分;福建卷分值低于其他省份,只有6分。各省市古诗词鉴赏题题量也多在2~3题。从整体上来看,古诗词鉴赏题在题型、分值、题量方面与往年相比都比较稳定。

从考点分布上来看,很多省市注重对诗词情感进行整体性的考查。如新课标卷1和卷2、江苏卷、安徽卷、江西卷、福建卷、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共9套试卷,都要求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或心境,其中江苏卷有两道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把握。除此之外,表现技巧与字句理解同样是古诗词鉴赏题的重要考点,有7个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题目包含了对古诗词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考查,而字句分析题在3个省市的试卷中出现。

二、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命题特点

2013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的古诗词鉴赏题都有各自的出题方式和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命题面貌,然而,不同之中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题型设置固定化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题在题型的设置与安排上与往年基本相同,多以主观问答题为主,17套考卷中有14套全部是主观问答题,只有浙江卷、湖南卷和北京卷中出现了客观题。问答题的特点是答案具有灵活性,侧重考查学生在理解与领会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浙江卷和湖南卷的客观题部分要求学生补充填空,把古诗词补充完整,看似是简单的背诵识记,实际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诗词的内容,回顾已学知识,综合把握。

(二)考查内容确定化

1./

关键词

古诗词注重“炼字”,很多诗人写诗会推敲字眼,仔细揣摩,分析一字一句的意味与情趣。例如,贾岛作“僧敲月下门”一句,对于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可是经过了一番思量和琢磨的。有些字词的使用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够增添诗句的形象性,加强诗词的感染力。因此,分析关键字词的用法成为古诗词鉴赏的重要考查内容。2013年的17套高考语文卷中,有3套试卷的古诗词鉴赏题要求考生分析某个字或词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或是其运用的妙处。而历年高考题也有不少问题涉及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如2009年山东卷、四川卷,2008年天津卷、全国卷1、全国卷2、安徽卷,2007年全国卷2、广东卷、天津卷,2006年江西卷,等等,反映出出题者对古诗词关键字词的重视程度。

2. 注重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体悟

古诗词抒情性很强,“诗者,根情”。古诗词看似咏物述事,实则咏情。诗歌情感或豪迈奔放、汪洋恣肆,或婉约细腻、隽永绵长。鉴赏诗歌要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回味。由2013年高考语文考题来看,新课标卷1和卷2、北京卷、江苏卷、安徽卷、江西卷、福建卷、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都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读诗人的情感或人生理想。古诗词鉴赏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体会,并能合理言说。

3.强调学生分析古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

在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中常常看到“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这样的字眼。即使题目中没有出现这些字眼,很多考题的答题思路还是会向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靠拢。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新课标卷2、天津卷、辽宁卷、山东卷、安徽卷、浙江卷、湖北卷、重庆卷和四川卷都考到了诗词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或是指明让学生分析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如四川卷第二题“‘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上的运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浙江卷第二题“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天津卷“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或是从诗词整体着手,要求学生逐条分析和阐述,如新课标卷2中的“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山东卷中的“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重庆卷中的“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类型的题目已经成为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必考题目。

三、由古诗词鉴赏题看古诗词教学

(一)正确理解和分析“诗眼”与关键字词

孟浩然的著名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用“淡”和“滴”两个动词把微云、河汉、疏雨、梧桐这几个平常之物巧妙地串联起来,组成了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红杏蓬勃绽放、春意盎然的景象,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这几句诗中,“淡”、“滴”和“闹”都属于“诗眼”。准确、传神的“诗眼”有助于增强诗歌描写对象的形象性,增添诗歌情趣。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写出了春天的脚步渐渐临近,江南两岸生机复苏、生气勃勃的景象。春意的降临是有层次、渐进性的,“绿”字将这种变化和情态生动地体现出来。

能否准确定位和理解诗眼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重要考查内容,旨在评判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与体察敏感度。如2006年江西卷要求学生找出所给古诗中的诗眼。很多试题也会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句中某一关键字词的能力。如2013年天津卷、福建卷和湖南卷分别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地阐释“嫩”、“绿”、“净”3个字的含义。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感知古诗词关键字词的能力呢?首先,要让学生多读诗、多朗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语言敏感度也会相应提升。古诗词本身富有音乐性与节奏性,通过抑扬顿挫的吟诵或朗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

另外,理解和分析关键字词要从整句诗、整首诗入手,而不是单单对这个字或词进行肤浅的解释与说明。刘勰《文心雕龙》有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这段话指明了字、词、句与文章全篇的关系,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字、词、句运用得恰当、传神,文章就会显得文采斐然,浑然一体。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

关键词 的时候,要从全诗入手,着眼全局,而不能只在一字一句上做文章。

(二)知人论世,掌握诗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的风格特点

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诗作的风格特点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同一诗人,生存境遇的改变与社会的变迁也会对其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如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中关于杜甫的《岁暮》一诗所设置的考题,要求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细品读,还要了解诗人的主观志向与生活境遇,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的有关杜甫诗歌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与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写作特点相关的知识。一些处于动荡时代、思想深入反映现实的诗人,或者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写作风格出现巨大转变的诗人,都可以作为教师重点分析的对象。了解诗人的生平境遇,对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心理,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把握古诗词情与景的关系

王国维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是诗歌鉴赏的两大要素,景中见情,情不离景。诗人因物触情,移情于景,总会触动诗思,引发诗兴。

景与情的关系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考考点。有些考题要求考生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如2009年福建卷《江行》(严羽)第二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还有些考题单独考查诗中的景或情,但这种类型的考题相对较少。如2009年湖北卷中关于《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的两个问题均是对诗中写景的考查,只不过角度不同。

要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情景关系的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金开诚在《漫谈“想诗”》一文中将联想分为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所谓预期的联想,是指“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期望欣赏者产生这种联想,为此而在诗中作了巧妙的限制与诱导,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循着作者的意图进行联想,这种预期的联想虽然‘意在言外’,却是作者所要表现的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非预期的联想并非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表现的内容,只是因为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因此在欣赏中产生他所特有的联想”。一些古诗词鉴赏题,尤其是一些包含双关义、象征义的古诗词,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的预期联想。除预期联想外,非预期联想也必不可少。学生亲身经历和感悟的事情,印象会更深。诗词教学要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感情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讲解送别诗词,教师可以唤起学生送别的生活经历,加深情感体验;也可以通过绘画、音乐和表演等诸多学习形式引发学生的非预期联想。

(四)合理开展主题式组诗教学

张志公先生有这样通俗的说法:“在教学中,不能教给学生三篇课文,学生就会这三篇课文;而是教给学生三篇课文,学生就能学会三百篇。”学习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技巧性。以古诗词学习为例,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数量是有限的,教师应根据诗词的特点,有效拓展,积极延伸,让教材中的古诗词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更壮丽的诗词天地。

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与山东卷的古诗词鉴赏题中都涉及到了“凤凰(鸳鸾)”意象的分析。虽然两首诗的作者不同,但凤凰这一意象的特定内涵是基本确定的,凤凰自古就被视为祥瑞,是仁爱善良、品行高洁的象征。由此可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某一意象为中心,进行主题式的组诗教学,以一带多,促进学生对古诗词某一特定意象的深入理解与领会。同是2010年高考语文卷,江苏卷与天津卷选择的都是别离主题的诗词,天津卷更是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考查。江苏省的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王昌龄的《送魏二》,第一个问题是:“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如果学生对两首诗词理解不到位的话,这道题答起来就会比较吃力。包括该题的第三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如果学生能由考题联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用法,这道题答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主题式组诗教学也是如此。主题式组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诗歌间的联想与比较,发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互相融通,加深理解与体会。

参考文献]

[1]刘勰著.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文史知识编辑部.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戴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6]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试论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7]牛红梅.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漫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