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时间:2023-05-29 17:48:53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1

关键词:行为习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48-02

青少年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立品德、增智能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从小抓起原则。学生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使学生从小就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容易养成好习惯。

2.目的性原则。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行为、食宿管理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对学生贯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尽量做到目的明确,坚持不变。

3.创设情境原则。学校除了结合教学进行教育,还应创设能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

4.潜移默化原则。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发展,思想观点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塑造。树人树德,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日积月累。

5.持之以恒原则。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重在严格要求,贵在长期坚持,需要作艰苦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校长、教师应当严于律已,作好表率,事无巨细,都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奖优惩劣,同时还要反复、反复检查,常抓不懈。

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几个有效措施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生一天要上六七节课,除此之外,还有辅导课,辅导课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所以,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学进行养成教育具有经常性、系统性、规范性及整体性等特点,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教育,各学科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要特别注意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解题书写格式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记》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生有涯而学无穷,学生总要走上社会独立工作,如教会他们掌握了知识宫殿的金钥匙,就能使他们打开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宝库的大门,自由地探取知识财富。但要注意各学科教学任务的不同,这方面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要防止脱离学科特点牵强附会地进行说教。

2.组织好班级活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活动,主要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所以,一定要选好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班主任。实践证明:一是班主任的思想水平、工作水平、道德水平往往决定着班集体的建设水平。二是各种活动都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主题班会的形式要求新颖、多样,要能引人入胜,寓教于乐,不能总是一种形式,单一说教,枯燥无味。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三是班级活动要有针对性。学生年龄、个性、个人兴趣、爱好等差异,都不可忽视。低年级的学生知识面窄,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爱好活动,天真烂漫,在活动安排上要注意趣味性、实践性。高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强,他们乐于探索创新,活动内容要带有更多的科学性、哲学性和创造性。班级活动还可以与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起来,如妇女节开展“帮妈妈做一件事”活动,植树节开展“爱树苗”活动,儿童节开展“争做三好生”活动,教师节开展“爱老师”活动,国庆节开展“爱祖国”活动等。四要邀请科任老师参加活动。科任老师在自己所教学科中有较深的造诣,学有所长,并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很了解,而课外活动与各科教学活动联系又十分紧密,科任教师也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活动。

3.优化育人环境。优美整洁,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无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绿化、美化校园,在校园内要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能反映出浓郁的育人氛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这方面,学校要在有限的资金内舍得投入,但要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求学生做到“静”:课堂静、自习静、列队静,遵守学校校规。“净”:个人净、教室净、校园净、讲求个人环境卫生。“敬”: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究公共道德。“竞”: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人人赶先进,个人争上游的集体舆论。爱护公共财物,做到不损坏桌凳,不在墙壁上乱画,不攀摘果实和花草,不乱扔果皮纸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教师的要求:一要以身示范,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教师是学生心中理想的道德形象,教师的个人品德修养,治学精神,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是最有感染力的人格力量,也是学生的样板。因此,教师要讲文明、有礼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二要尊重爱护学生。老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做人的工作,如果教师没有关心和爱护是很难开展工作的。热爱学生是教师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动力。教育,总是植根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三要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讲究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精神愉快,健康地成长。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2

关键词:隔代教育 幼儿习惯

幼儿时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都说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于幼儿时期的培养,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家长与幼儿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行为教育,及时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现阶段幼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因为家庭养成教育和隔代教育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这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导致很多幼儿形成了很多不良习惯。那么应该怎样发挥隔代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1.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内容

1.1道德习惯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道德习惯主要是指在某种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行为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观念得到确定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人形成了非常良好的道德习惯,这个人就能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1]

1.2活动习惯

一般我们所说的活动习惯主要指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多次练习与巩固之后,变成自己内心需要的一种活动行为方式。

1.3生活习惯

对于幼儿来说,生活习惯主要是指幼儿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关于卫生、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习惯。

2.不良行为习惯的内容

2.1不良道德习惯

不良的行为习惯主要有:不关心他人、不礼貌、不遵守纪律、不热爱集体、不注意个人安全、做不到诚实守信,对公共财物不爱护、欺软怕硬、欺凌弱小等等。

2.2不良活动习惯

不良的活动习惯主要包括:不积极思考问题、不独立解决问题、不主动参加集体习惯等等。

2.3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主要有:不积极锻炼身体、饭前便后不洗手、不按时起床、早晚不刷牙、乱花钱、不按时睡觉等等。

3.如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1规范幼儿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

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应该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教育,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各方面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2运用奖励机制,对良好习惯进行强化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出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做的好可以给奖励,使良好行为得到强化。也可以通过小红花等方式进行强化,形成一种奖励机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家庭与幼儿园密切结合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因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将家庭作为第一课堂,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幼儿园的老师配合,对幼儿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二、隔代教育与幼儿习惯的养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因为家长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教育孩子的重担落到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身上,这些祖父母们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孩子们的“现代父母”,这种教育形式称为隔代教育。从长远来看,这种隔代教育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客观存在,所以对孩子的习惯养成以及个性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隔代教育中的利与弊进行充分的认识,充分发挥它的长处,与家庭教育情况相结合对其进行改进,保证孩子可以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下面让我们就怎样使隔代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行具体的探讨。[2]

1.祖辈应该与父母的意见相一致

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中,两代人在教育孩子的认识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父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以及智力培养,而祖辈更看重孩子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教育,这样就形成了两代人的代沟,所以应该将二者之间的认识达到统一,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二者之间的分歧,在孩子面前充分维护父母的威信。

2.祖辈家长的感情应受到理智的控制

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中,祖辈家长应该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分清爱与溺爱之间的界限,只有爱的适度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此之外,祖辈家长还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他们的父母接触,多进行感情的疏通,两代家长共同努力为孩子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3.父母应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

孩子家长应多与祖辈家长进行沟通,只有两代人做到了统一认识、步调一致、明确目标,才更加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教育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祖辈家长应该怎样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

1.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幼儿不良习惯的养成往往是因为他们有不满的态度,周围的人际关系混乱,这时候祖辈家长应该注重幼儿人际关系的调整,让他们模仿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还可以通过不断夸奖鼓励幼儿对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校正。

2.祖辈家长要有耐心

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校正更不是简单的事情。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祖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做到不急不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幼儿什么是不良行为,并督促幼儿对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改正。祖辈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在旁边进行督促,使幼儿的不良行为得到改正。

3.对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肯定

在矫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祖辈家长不能忽视幼儿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们的良好行为,突出幼儿的良好行为,及时批评并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3]

结语:

良好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在幼儿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应该坚持一贯的要求,帮助幼儿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记,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对于幼儿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祖辈家长与孩子父母应该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断督促幼儿进行反复的练习,使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加强与巩固。总而言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抓起,并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将幼儿培养成勇敢自信、善与探究、有责任感的新世纪儿童,在这一过程中,在以隔代教育为主的中国,祖辈家长的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长娥,张红丽.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研究”综述[J]. 山东教育,2013,(3).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3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研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幼儿学习行为习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幼儿在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经常会因教育问题和学习问题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幼儿天性好动、思想活跃,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溜号现象,溜号的习惯性也属于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幼儿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诱因。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1.道德行为习惯教育

幼儿对道德的意识很模糊,其道德观念和信念很轻,但是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对其以后生活在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具体教育内容包括,讲文明、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在集体中生活时要遵守纪律,遵守交通规则、诚实守信、宽己待人、爱护社会公共财务、不要欺负弱小等。

2.行为习惯教育

幼儿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活动和事物进行反复训练,训练次数多了,幼儿自然会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相对于道德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方法较为简单,练习巩固、重复训练是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教育内容包括独立思维能力、社会行为能力锻炼等。

3.生活习惯教育

生活习惯教育包括幼儿的起居饮食、消费习惯、卫生习惯等,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观念,按时睡觉、按时吃饭、积极锻炼身体,勤洗澡、勤刷牙,饭前饭后洗手,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幼儿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

1.监督、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

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可知,要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积极的遵守行为习惯,必须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科学的监督机制去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长此以往,幼儿会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老师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告诉幼儿什么样的行为不道德,什么样的行为该遵守。并建立监督机制,让小朋友们互相监督。树立行为标兵,对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差的同学进行集中式的训练,并定期对训练效果进行抽查。

2.模拟行为训练

组织活动和游戏,设置趣味性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表演,表演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进行点评,告诉小朋友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幼儿在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中,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培养方式其教育意义重大。

3.采用激励机制,强化良好习惯

建立激励机制,老师可以通过语言奖励和物质奖励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鼓励,这种鼓励行为不仅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激起学生自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这种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竞争机制,为行为习惯教育带来很好的培养氛围。

4.家长和老师配合矫正不良习惯

与学校教育相同,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也非常大,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不容易,不良习惯的养成却只在朝夕之间,所以家长和老师应时刻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及时发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将不良习惯对幼儿成长的影响降到最低。具体矫正措施如下:①消除障碍,不要批评幼儿的不良习惯,以一种消极负面的心态告诉幼儿这样做不对,应端正自己的心态,以朋友的角度、换位思考的角度和孩子沟通,分析他们行为带来的影响,在孩子接受的情况下,帮助孩子一起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②持之以恒,反复监督锻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老师和家长应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坚持行为习惯培养教育;③及时强化,在行为习惯培养中,不仅要及时发现幼儿不良行为,还应找到其行为的闪光点和认可的地方,通过褒贬参半的方式,告诉学生怎样做可以将事情做到更好,怎样做可以得到人们的奖励和赞赏,不要过分依赖惩罚制度,让幼儿产生抵触心理,把握好奖励和惩罚之间的尺度。

结论:

常见的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从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三部分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知识渗透和活动引导,在开发幼儿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怎样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形成自有的文明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雯波.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3(08):113-124.

2.夏冬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操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3(08):109-114.

3.刘俊.农大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13(07):117-124.

4.董永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1,14(02):101-112.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4

一、明确基本要求

我认为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主要有十二项: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卫生健康、锻炼身体、勤奋学习、课外阅读、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注意安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园“八无”的要求:地面无垃圾、教室无脏物、公共设施无损坏、用水用电无浪费、活泼文明无脏话、团结同学无斗殴、完成作业无抄袭、学风端正无作弊。

二、多种途径落实

1.利用升旗讲话“导”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根据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计划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领导给学生讲清怎样做对,怎样不对,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如《培养良好习惯,做文明学生》《谈行为习惯养成》《谈读书》等。

2.利用校园广播“引”

我校建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二、四中午准时开播,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在全校征稿,由学生负责播音、编辑工作,四至六年级的班级轮流主播,主要介绍校园新风、好人好事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网站、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行为养成的沃土。

3.利用日常检查“督”

人都有惰性,学生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检查,我校采取教师督学生查的办法,实行教师学生轮流值周制,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通过“督”使不良行为失去发展的空间。

4.利用主题活动“促”

我校重点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以“轻声、慢步、礼让、右行、问候”为校园文明十字公约。以“楼道文明、出行文明、集会文明、用水文明、活动文明、居家文明、课堂文明、购物文明、出操文明、就餐文明”为十个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5.利用学科教学“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校各学科教学都把习惯养成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来抓,如,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等。特别是语文、思品课中有许多感人的人物事迹,他们的良好行为能感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6.利用学校文化“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文化环境的感染,我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诚信、博爱、励志、自强”为校训。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乐学、善思、勤奋、好问”的学风。教学楼内每个楼层都设有一个文化主题,一楼“爱的教育”,二楼“行为习惯养成”,三楼“我们爱读书”。学校还设计了校徽,创作了校歌。学生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5

【关键词】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父母;重要性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低段孩子正处于学习的萌芽阶段,对于很多事物都产生浓厚的好奇心理,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甚至习以为常,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一、培养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低段孩子正处于人生旅途的重要时期,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理的年龄阶段,同时,也是培养低段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萌芽时期,也就是说,低段孩子在这一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未来人生的发展。然而,人的好习惯或者不好的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以及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培养的。低段孩子在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后,就会自然的顺着已有的轨道前行,一旦形成就会很难改变。因此,对于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要非常重视。行为习惯是伴随孩子一生的东西,对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生活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把金钥匙,可以开启孩子的成功之门。

二、父母在低段孩子行为习惯培养上的重要性父

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自身的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像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成长成什么样,因此,父母自身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低段孩子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骄纵现象严重

就目前社会现状来看,当代家庭大多都是“6+1”模式,在二胎政策的鼓励下,有很多家庭步入了“6+2”模式,在父母生下孩子时,都充满了无限感恩和欣慰,沉浸在新生命到来的幸福中。也正因为如此,导致现阶段低段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骄纵问题,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总是在孩子需要任何东西的时候,一味地给予,却丝毫不考虑其对于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不利影响;另外,孩子的到来,几乎占据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位置,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孩子是第一位”的理念,父母对孩子所有的生活几乎一览无余,孩子也就成为了“小公主”“小王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于生活中的事情一概不知,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能力,在成长后的年龄阶段也一味地养成索取的习惯。

2.父母对于自身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不明确

有时候会在一个孩子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影子,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除了基因遗传的影响外,还因为孩子的行为举止受父母影响的原因。在部分家庭中,许多父母对于自身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坚持自身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习惯,当然,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如果是不好的习惯,父母又不加重视,只会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许多父母都有说脏话的习惯,因为对自身习惯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中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的原因,导致其在孩子面前也丝毫不避讳,仍然脏话百出,导致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也出现脏话连篇的现象;还有一些家长有长期沉溺游戏的习惯,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这样做,导致孩子也跟着学,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利的影响。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现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然而,对部分家长而言,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学习,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在父母的教育中,总是让孩子去上补习班,学习各种知识,占取了孩子很多时间,也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最终导致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中,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面对这种现象,父母却不以为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二)低段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改良措施

1.家长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低段孩子行为举止上尤为明显,往往是家长做什么,孩子都会模仿什么,因此,要加强对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家长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要求家长摒弃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小到说话带脏字、不讲究个人卫生、不喜欢打扫卫生等,大到处理问题的方法,部分家长由于脾气暴躁,在处理问题时过于急躁,和别人的沟通总是出现不愉快的现象,低段孩子在这时就会模仿,甚至学习家长的行为,导致在与其他孩子玩耍时,总是采取暴力的行为处理俩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求家长改变处理问题急躁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感染孩子;二是要求家长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给孩子树立爱学习的榜样,也能让孩子在一个积极、进步、有追求的环境中成长,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2.重视对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

就现阶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现状来看,很多家长认为低段孩子年龄太小,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再进行教育,然而这部分父母却忽略了孩子在有认知功能时就已有了学习的能力,不教育不代表不被教育,反而放任低段孩子的教育,会容易让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父母应加强对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其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纠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父母在低段孩子行为习惯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父母要从完善自身素质出发,加强对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促进低段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曼.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张立波.小学新生行为习惯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5.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6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好习惯决定人的一生。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应通过正面的引导、榜样的示范,以加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在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反对比,引起幼儿对行为习惯的注意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理解、认知、辨别等能力相对有限。又因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动且行为意识较差。因此,部分教师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可能感到一定难度。对此,相关教师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培养的技巧,采用有效的培养方式,从而提升培养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正反行为对比的方式,引起幼儿对行为习惯的注意。在行为对比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直观的形象引导幼儿,以不断强化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以洗手的习惯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中,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如:“小兔子和小乌龟是好朋友,小兔子有勤洗手的好习惯,而小乌龟没有。一天,小兔子和小乌龟在玩泥巴的时候,妈妈喊小兔子和小乌龟回家吃饭。小兔子吃饭之前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而小乌龟忙着吃饭,说吃完饭再洗手。下午,小乌龟突然肚子疼,妈妈带小乌龟看医生。医生伯伯问了情况,摇了摇头说:‘孩子,你这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了,吃饭前没洗手吧?’小乌龟脸红地笑了。”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将“小兔子”与“小乌龟”的行为习惯进行对比,让幼儿自己说一说谁的习惯好,自己应该向谁学习。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行为习惯的注意,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树立榜样,引导幼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研究表明,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意识与能力,且部分幼儿喜欢和其他幼儿进行对比。根据以上两个特点,在当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树立榜样的方法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榜样树立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为幼儿树立不同的榜样。

首先,教师自身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熏陶幼儿。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课堂提问时,可以说:“下面,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回答问题”“请说”“请坐”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行为熏陶幼儿,如:随手捡起教室的垃圾;为幼儿打饭之前洗手;在学校之外的地方遇到幼儿主动和幼儿打招呼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将这些内容引出、放大,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另外,除了为学生树立榜样之外,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寻找幼儿中的榜样。如:卫生习惯。教师经观察发现班级中幼儿A卫生习惯特别好,他的衣服、小桌子上总是干干净净的,而且对于身边的垃圾他会主动捡起扔到垃圾桶。对此,教师可以适时在教室中表扬幼儿A的这一行为习惯。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行为训练,强化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反对比与树立榜样属于教育引导,其目的是让幼儿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事实上,为使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离不开行为训练。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在行为习惯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细节的训练,并将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组织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课堂教学中。以洗手为例,教师在幼儿游戏后、吃饭前、吃饭后、上厕所之后应要求幼儿主动洗手。为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式,教师可以为幼儿编制相关的儿歌。如:“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我的小手真干净。”在教幼儿正确的洗手步骤之前,教师可以边唱儿歌,边为幼儿示范,以此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行为习惯融入游戏中。如:“水彩笔找帽子”。教师经常发现一些幼儿在美术课后水彩笔乱扔,不盖笔帽、乱盖笔帽的情况。为改变这一情况,每次美术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水彩笔找帽子”的游戏,并将学习工具整齐、分类归位。第三,生活好习惯。幼儿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除校园生活外,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培养幼儿珍惜粮食、远离浪费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担负起监督、引导的责任,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行为习惯多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相关教师、幼儿应加强重视,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朱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7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在培养小学生和培养其他人群时,是具有共性和差异性的,一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来自环境和他人的循循善诱与熏陶;另一方面,小学生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来说,身心成熟程度不足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掌握教育的核心方针,采取适当的策略是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下文就如何适当地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

良好的行为习惯,即生活在社会公共环境下的人类在处理日常问题和为人处世时,自觉遵守伦理道德与社会约束,履行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义务。对于小学生来讲,或许不足以上升到公民义务的高度,但履行一个合格小学生的基本义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勤勤恳恳,诚实待人做事,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众所周知,习惯的养成在于日久天长,而作为接触群体生活的第一步,小学生活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程度和价值观走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理所应当的,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并切实采取实际措施加以引导和强调,成为这个时代对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二、具体实施策略

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一重要性贯彻到学生内心深处,并用适当实用的方法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下文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供读者参考并实际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去。

1.科学制定行为习惯培养的层次性目标

帮助每一个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心愿和每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而这一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小学生群体内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在实施培养策略时,应先制定符合每一层次小学生的科学目标。传统意义上具有从众思维的培养模式,将各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制定培养目标,采取这样的培养策略,势必会在某些层次的小学生群体中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更有甚者会导致个别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然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清楚认识到各年级层次小学生间的心智与性格差异,并提出针对性的层次目标。例如,在针对低年级、心智发育处于较低层次的小学生时,教育其了解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爱护国旗,在家和在校都要尊老爱幼;针对中等层次的小学生时,要求其理解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将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基本处世观念灌输到学生心中;面对发育程度处于较高层次的高年级学生时,则可以让其从日积月累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中总结经验,加以教师的引导,促进其养成珍惜r间、做事有条不紊等良好习惯,这就实现了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时的层次性。

2.加强氛围的熏陶

古语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氛围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影响自古以来得到人们的重视,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一个发掘不到正能量的环境必将使小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熏陶和引导,反之,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与向上精神的校园环境却能在无形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耳濡目染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学习生活。更多的黑板报、宣传栏等传播平台应该在学校中得到开设,利用这些平台对好人好事和社会礼仪等进行宣传,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周围环境氛围的熏陶,唤起自己内心积极向上、渴望道德的追求。在这一基础上,教师的教导和引导势必在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3.培养教师以身作则的意识

为人师表,则应当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学生。小学生身处身心发展程度不高的阶段,其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需要学习长辈和老师的做法,以汲取经验和心得。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所作所为便变得尤为重要。例如,若一名教师酗酒无度,醉醺醺地教导学生远离酒精,珍爱自我,学生会自然而然将这一行为习惯和自己的老师联系在一起,老师尚且没有做好,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教育的效果自然不堪设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教师心中以身作则的意识,并作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总之,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不仅应得到教育工作者充足的重视,更需要得到适当的策略加以实施。学校不仅要教给小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其学会如何做人,唯有德才兼备、品行端正的小学生,才能在成人之后,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需求的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吴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100.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8

【关键词】 培智生;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生活,做人或处。他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特别是自闭症和弱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将来融入社会独立生活终身享用不尽的才富。一个不良的习惯也会给人的一生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对于我们培智学生更是如此。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养成习惯。”培智学生刚来到学校没有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样子真是难以想象,乱得像一盘散沙。

行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途径。长久养成的习惯必然包含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包含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道德品质的好坏。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必须做,又该怎么做。行为习惯养成也是智育的途径。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到了知识,智力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那么培智学生需培养哪些行为习惯,应该如何培养呢?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培智生需培养的行为习惯

(一)生活习惯

教学生刷牙、洗脸、洗手、洗澡,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规范学生用餐、上厕所。吃饭前和上完厕所要洗手,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口渴要喝水,冷热要穿脱衣服,定时上厕所。自己穿衣服、鞋子,东西用过后要放回原处、不能乱丢。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早上来到学校像个小花脸,便后不洗手,天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天冷了不知道穿衣服,口渴了不知道喝水,这都需要我们去提醒。有的甚至不懂自己去上厕所,一急了就脱下裤子随地大小便。因此老师和家长都要定时叫他们去做某事,以期他们慢慢养成定时做某事的习惯。有的学生还会乱丢东西,书、书包、衣服、鞋子和袜子等。在这些行为将发生时,我都会及时制止。如果已经发生了,就让他自己捡回放到旁边。

(二)文明礼仪

和别人见面分别懂得打招呼,能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再见”等礼貌用语。和老师同学见面,知道问好,离开时说再见。爱护周围环境,不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诚实节俭,热爱劳动。不打架,不发脾气。尊敬他人,爱护同学,学会感恩。被叫到时,要应别人。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要学会分享。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从刚入学就开始培养学生打招呼的习惯,现在他们基本都学会了,虽然很多学生还分不清是早上和下午。懂得了爱护环境,也学会了和他人要友好相处。记得有些学生刚来学校时,爱打闹,连老师和家长都敢打,经过长期的教育培养,现在有了很大改善,基本没有这些不良行为了。

(三)学习习惯

上课要遵守纪律,坐立端正,抬头看老师,认真听老师讲。一起朗读,回答老师问题。保持安静,不能走动,不能吃东西,认真写字,不能乱写乱画。养成回家写作业、复习功课的习惯。按时交作业、试卷,做作业、考试不能作弊。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培智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行为。有在老师讲课低头、不看黑板的,有师提问不看老师的,有拿出书和笔乱画的,有写5字从竖下头开始逆着写两个笔画的,还有的根本就懒得写字或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

学生眼睛不注视,就让学生到黑板前回答问题。上课拿出书和笔乱画的,就叫他把书、笔放回书包里,再把书包放得远远的。写5字时,将笔头放在竖的上面该同学就能按笔顺笔画写对。学生不写字,给他看小朋友认真写字的图片,看到别人能写,他们就有了写字的动力和欲望。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就对其严格要求,乱画的要擦干净。

其实这些严肃的纪律培智学生是很难遵守的。因此上课要趣味化,多些活动、游戏和引人入胜的视频,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累了要让他们休息和放松一下。

二、培智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则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情况

培智生注意力差,多动,理解、记忆力不好,有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要对学生的行为认真观察,随时发现,随时记录,认真研究,做到了解情况,行动有针对性。掌握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走进学生心里。知道学生说话不清楚、多动,就要对他多进行语言训练和纪律性培养。如果学生是自闭症,就不要希求他注意力很集中、刻板行为完全消失,因为这些就是自闭症的特点。这些特点只能是有所改正,并不能完全消失。有的学生一次只能学习一个词,有的两个词,因此教育、训练他们不能有操之过急,违背了他们学习的规律。

(二)早发现,早干预

不良行为早发现,早训练,就能早控制、早消失。当看到学生有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制止。我们大人,健全人都有很多不良习惯,很难改变,甚至是一辈子也不能改正,更何况是特殊儿童?就算能改正,克服力量顽强而巨大的习惯,必须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和艰辛。所以我们要在培智学生不良行为刚出现、没有形成习惯时,就加以控制和改变,效果应该是明显的。如以前有个学生开学时出现吐口水的现象,发现后告之家长,大家严肃对待,不到一个月功夫就消失了。

(三)小步子,多重复,严要求

学生很难学会,学会了又很快忘记。因此对他们进行小步子教学训练,多重复、多复习。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有的学生会走很长的平台,很长时间看不到一点进步。可有时他们又进步惊人。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训练。

放假回来,有些学生不良行为程度变重了,是因为家长在家教育得少或松散,不够强度,导致了退步。和家长交流中,发现有不少家长对学生太溺爱。学生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他人的教育,不懂得是非对错。这对我们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害的。

(四)运用行为训练、矫正法

面对培智学生各种缺陷和不良行为习惯,运用一些成熟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应用行为分析法(ABA),ABC行为分析法及各种行为矫正法。正负强化、惩罚、厌恶法、消退法(冷处理)、系统脱敏、饱足法、行为替代法等行为矫正法对学生行为的矫正和习惯的养成都是有很好功效的。培智生行为矫正的文献中提到很多,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培智学生来学校学习以后,听话、懂事了很多。但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远没有结束,还需不断探索尝试,在这里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做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吴秋霞.浅谈智障儿童的养成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15.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9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活动事关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阶段农村中小学中,学生的文化水平与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问题,这是与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环境教育分不开的,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需要从学生、家庭与社会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1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其成因

有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生在上课、课间、课后等各个时段,其不良行为习惯都较为普遍,包括不讲文明礼貌、不重视安全、欺负同学、不尊敬师长、浪费粮食、不遵守纪律、乱扔垃圾、不讲卫生、说脏话等行为,这些行为对于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提升与修养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1)环境方面:农村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管理较为混乱,学生所接触到的人员通常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都不高,这就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2)家庭方面: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使得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溺爱,对其予取予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孩子专横跋扈的性格,凡事过于依赖父母,缺少自主行为能力。而许多学生的家长本身就不具备好的修养和素质,有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也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农村中有很多留守儿童,由家中长辈抚养,家庭的缺位也是造成学生缺乏教养的重要原因;(3)学校方面:学生行为方法与人格品质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学校影响的,学校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因此许多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都是由于教师并没有认知到学生行为品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导致的。

2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1学校教育

中小学生还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人格品质方面都还没有成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对于教师而言,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方法是“身教”,而非“言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良好的言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于道德品质。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争取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此外,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平等,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日常的课堂教育与课后辅导过程中,教师都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不随意驳斥与评价学生的想法或言论,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并加强对于学生的了解。针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教师需要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其家庭背景,认知其心理世界,并寻找其症结,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并解决。例如,学生习惯说脏话,教师在了解情况之后需要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考察,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与学生父母进行沟通,来了解其不良习惯的成因,如果原因在于学生父母本身就脏话连篇,给学生做了不好的榜样,则需要与父母充分交流,帮助学生父母认知到这种行为对于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从而加以改变,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明确习惯与素养对其整个人生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认知到人们对于不良行为与习惯的评价与感受,从而使其产生羞愧心理,主动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要求学生一切从小事做起,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才能够使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中树立良好典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以调整。

2.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最初教育,学生的许多习惯于爱好都是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及亲人影响而养成的,部分家教较为严格的家庭会对学生的行为与习惯严格要求,并时常提醒,会使学生产生时刻警醒的意识,下意识地远离不好的行为与习惯。而部分素质不高、家教又不好的家庭中,即便在学校经过了教师的严格要求与以身作则的示范,学生有所好转,但一回到家中,脱离了教师的时刻督导与教诲的学习环境,学生反而会觉得非常放松,原本已经被抛弃的不良习惯一下子又重新拾起,例如,部分溺爱孩子的家庭当学生回到家中之后,父母出于怜惜心理,就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极为放纵,许多孩子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书包乱放,鞋子乱扔,不讲卫生,而父母往往选择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丝毫不能放松。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来明确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其情绪波动的原因,并加以调节。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尽量保证双方平等,避免由于父母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孩子故意挑战父母的权威而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2.3环境教育

中国自古就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的行为与活动通常都会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格。通常经历过军队生活的人都会有很强的纪律性,而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在监狱中生活了四十余年,被假释之后确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在打工的店里,出于习惯使然,其一举一动都要向店长报告,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深。明白了这一因素,在调整并纠正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时,对于环境的改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可以从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就校园环境而言,学校需要向学生提供更加良好、更加具有学习氛围的校园环境,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帮助学生养成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在班级中,班主任教师也需要尽力打造更加平等、更加自由和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并保持班级中的整洁与舒适,能够帮助学生自觉维护班级卫生情况。学校还需要在校园中营造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更加独立的性格与良好的人际交流习惯,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就社会环境而言,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改善经济环境、加强社会责任教育等方式来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来进一步实现法治社会的公平性与平等性。

3结语

农村中小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家庭、环境与学校之间密切合作才能够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够实现,绝非一日之功,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向更好的行为习惯靠拢,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向芬.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现状及原因剖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5):12~13.

[2]苏静梅.中职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J].学周刊,2016(23):68~69.

[3]倪丽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08):7~9.

[4]李慧.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3):50~51.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10

[关键词]思想;行为习惯;《弟子规》;养成训练

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是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研究认为,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一、影响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自我管理能力表现为半依赖半独立的状态,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教育能力表现为自主性与随大流并存,自我教育效果不明显,学习上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自我服务能力表现为物质欲望多于精神追求,服务意识不够强。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中,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求刺激,因而表现出逃课、早退、迟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不好等现象;部分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的行为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影响大学学习期间的生活、学习和处事待人接物。

(二)家庭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会表现出向上、乐观、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反之,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姑息迁就、管教不严等会对学生造成恶劣影响,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气。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家长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因缺乏家庭的温馨和关怀,致使其感情非常脆弱,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部分家长缺乏教育敏感度,未能及时纠正子女的行为习惯;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很忙不及照顾子女而产生内心愧疚感,不忍心严格要求子女,只重物质的互动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需求。

(三)社会教育的影响不可轻视

大学生已有独立的思维判断能力,会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调查发现,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良社会风气弥漫身边,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假冒伪劣公开化,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思想日益泛滥,暴力电视进入大多数人的生活世界。这些都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所传授的正道产生怀疑,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失去对未来不懈追求的进取心,因而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起关键作用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长期升学压力、分数至上的环境中,容易只重视学习知识,而不愿意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什么都以成绩论英雄,不太注重全面发展。在重智育而轻德育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得不令人满意。此外,教师自身的修养、身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非常关键。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与教师对立。有些教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嫌弃成绩差的学生,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二、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分析

(一)从思想上入手是根本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大量接触有正念、正思维的人和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外古圣先贤的智慧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思想引领自己的行动。

(二)在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习惯

在学习中要引入更多的活动,让学生明白,活动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可以改善、增进人际关系,促使学生很快融入集体中。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参与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分享,注意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弟子规》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应用

《弟子规》是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为整篇的纲目来进行开解的。《弟子规》教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待物以及应有的基本规矩和原则,教我们与人和谐相处,能帮助我们扎下德行的根基。

(一)孝敬父母,做有道德的人

“百善孝为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先从百分之百落实孝道开始,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使其体会到父母的生育之恩、哺育之恩、养育之恩、教育之恩、培育之恩。《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敬父母要怎么做,《弟子规》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生活中要做到时时观察父母的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做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作为大学生,要做到让父母开心、放心、安心,不断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11

关键词:

养成教育,小学新生;家校联系;有恒训练;积极评价

内容提要:

小学新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小学新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可塑性大,重在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还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620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具体的工作。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刚入学的孩子意志力比较差,他们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要求,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目标,并且只有在教师或家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的完成任务。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破涕为笑"的情形时常见到。为此,他们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有很大的可塑性,很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就像一张白纸,等待教育者在上面勾勒出丰富的内容。

自己多年的班级管理及对周围同事的观察使我懂得,小学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然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是坏,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行为教育的"最佳期"是学生迈入小学大门的那一刻起,他们一旦迈入校园,进入教室,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很快适应小学生活,需要密切联系家长,求得其协同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注意在家作息时间安排,给他们讲述优秀小学生的故事,让他们向高年级的优秀同学学习,树立身边的榜样。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随时加入游戏,让他们逐渐的适应学习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地完成由学前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角色转化。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在于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这是因为一些大道理他们一时半会还难以理解。但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训练要持之以恒,不反复训练就形不成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两个月的事,需要反复抓,抓反复。训练还必须要严、要狠,要准,要不见实效不收兵。训练还要具体,要配合纪律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能凭自觉,要做到家长、教师、同学的三方统一。

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评价是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故此教师不要吝啬赞美语,口头和体态语言的表扬和暗示要经常用到,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不经意地对头的抚摸,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晨会、班会课不能形同虚设,要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鼓励学生对照要求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班主任进行专题指导,同学给予评判,树立典型并在全班"评星"活动中给予表扬,做到以点带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有点事就找家长告状,次数久了会引起家长的反感,还引起学生的逆反,有违教育的初衷,家访多谈学生的闪光点,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不要抱怨,不要指责。只有当学生"屡教不改"时,我们才能找家长共商教育之计。为此要利用好校讯通或"家校联谊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以便让家长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并参与教育和管理孩子,同时班主任通过家长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矫正学生的行为,当然,还是和家长面对面交谈效果最好。

总之,新入学的儿童,他们的行为随着兴趣而转移,就如一棵小树苗,可塑性大,可变性强。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更需要教师不断地督促指导和精心培养。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12

1.从小抓起原则。学生年龄越小河塑性越强。使学生从小就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容易养成好习惯。

2.目的性原则。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行为、食宿管理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对学生贯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尽量做到目的明确坚持不变。

3.创设情境原则。学校除了结合教学进行教育还应创设能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

4.潜移默化原则。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发展思想观点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塑造。树人树德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日积月累。

5.持之以恒原则。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重在严格要求溃在长期坚持,需要作艰苦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胶长、教师应当严于律已作好表率事无巨细淆仔要严肃认真厂丝不苟奖优惩劣同时还要反复、反复检查,常抓不懈。

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几个有效措施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生一天要上六七节课,除此之外还有辅导课辅导课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所以掌生在校的一切活动庄要都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学进行养成教育具有经常性、系统性、规范性及整体性等特点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教育洛学科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要特别注意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焙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解题书写格式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记》曰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生有涯而学无穷掌生总要走上社会独立工作加教会他们掌握了知识宫殿的金钥匙就能使他们打开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宝库的大门启由地探取知识财富。但要注意各学科教学任务的不同这方面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要防止脱离学科特点牵强附会地进行说教。

2.组织好班级活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活动庄要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所以,一定要选好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班主任。实践证明卜是班主任的思想水平、工作水平、道德水平往往决定着班集体的建设水平。二是各种活动都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主题班会的形式要求新颖、多样,要能引人入胜属教于乐不能总是一种形式单一说教枯燥无味。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三是班级活动要有针对性。学生年龄、个性、个人兴趣、爱好等差异都不可忽视。低年级的学生知识面窄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爱好活动天真烂漫在活动安排上要注意趣味性、实践性。高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强他们乐于探索创新活动内容要带有更多的科学性、哲学性和创造性。班级活动还可以与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起来加妇女节开展“帮妈妈做一件事”活动植树节开展“爱树苗”活动,)L童节开展“争做三好生”活动教师节开展“爱老师”活动,国庆节开展“爱祖国”活动等。四要邀请科任老师参加活动。科任老师在自己所教学科中有较深的造诣掌有所长并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清况很了解而课外活动与各科教学活动联系又十分紧密科任教师也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活动。

3.优化育人环境。优美整洁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无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肩利于学生学习肩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绿化、美化校园,在校园内要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能反映出浓郁的育人氛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这方面掌校要在有限的资金内舍得投入但要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求学生做到“静”:课堂静、自习静、列队静,遵守学校校规。“净”汾人净、教室净、校园净、讲求个人环境卫生。“敬”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究公共道德。“竞”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人人赶先进冷人争上游的集体舆论。爱护公共财物做到不损坏桌凳不在墙壁上乱画不攀摘果实和花草不乱扔果皮纸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教师的要求卜要以身示范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池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教师是学生心中理想的道德形象教师的个人品德修养治学精神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是最有感染力的人格力量也是学生的样板。因此教师要讲文明、有礼貌始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二要尊重爱护学生。老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做人的工作加果教师没有关心和爱护是很难开展工作的。热爱学生是教师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动力。教育总是植根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三要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讲究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精神愉快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