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

时间:2023-05-30 10:43:41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1

【关键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表现;养成训练;途径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一个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主要在家庭里和中小学阶段。到了中专阶段,许多习惯已经趋于定型,而且良好行为习惯和偏差行为习惯的差距突出的表现了出来,让我们不得不为重新提出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以便拯救已经走向歧途的孩子。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我们中专的这部分学生里,行为习惯偏差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是应试教育甩出的包袱,但为了国家和孩子的未来中专必须接受和改造他们。

2. 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缺失的主要表现

2.1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从生源质量而言,中专生是升普通高中淘汰下来的学生,其学习成绩大多数很差,中考成绩三百分以下者占了60%以上。这也可以想象他们在学习上有多高的水平。其实,从表现看,主要是学习习惯差。表现在:不预习,不听课,不记笔记,不复习,不做作业,不总结,学习随意性的,没有计划,或者干脆就没有学习动机。考试时,完全靠抄袭,偷看蒙混过关。或者全凭瞎撞。有的上考场就睡,下考时不到两分钟已经填好空,交卷完事。

2.2 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在:一些学生不守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闲聊,说话、私自外出,上网打游戏无度、乱扔果皮纸屑塑料袋、行为放纵、脏话连篇,不讲卫生,清早不叠被子甚至一天不叠,几天不洗脚,懒惰成性。不正常吃饭,常是零食不断。可以说,这部分同学整个人处于非正常状态。而且,这些坏习惯相当顽固,屡教不改。甚至到了实习期间,仍然很差,迟到,旷工,散漫,不认真,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因而被工厂开除,完不成实习任务。

3. 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习惯来源于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要在生活中去找途径和办法。中职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可以大概分为学习、活动,实习、日常起居等。另外,还包括放假期间在家里和社会上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办法就围绕着这几块展开。

3.1 抓好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言传身教,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课堂教学是中职生系统学习文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担任各科课堂教学任务的老师在各自学科领域内都有一定的造诣,有的还有不少建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向老师学习,接受老师的影响,甚至模仿老师的某些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是极为自然的事。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什么样的老师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的作用之大。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影响。要把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中职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向。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育人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要严格要求大家,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出示范,让大家学会记笔记,学会听课,并定期检查。将优秀笔记进行展出,树立榜样。分层次布置作业,后进生的作业要稍简单些,而且也要检查。否则就不能督促那些惰性较强的学生。另外,要培养大家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读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互相推荐好书,营造读书氛围。这样的活动多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提高其修养,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

3.2 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培养其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宿舍管理员要抓好学生宿舍卫生和作息的管理,定时认真检查,组织卫生差的同学参观卫生好的宿舍,让他们自己比较提高。抓好作息管理,公共用品管理,设表扬栏和警示栏,培养讲卫生,有秩序,守时间的习惯。其次,餐厅管理员要加强学生用餐管理,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对乱倒剩饭的要严厉惩罚。可以惩罚他们打扫餐厅,并扣除相应学分,还要写出检讨。第三,政教处和团委、班主任集中抓好学生上课纪律,比如迟到,早退,睡觉、旷课等行为的检查纠正,对此类同学要多谈心多鼓励,一有进步就表扬,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惩罚。要多让他们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要给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丰富的活动,既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纪律,无形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培养他们的上进心,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是会注意自己的言行的。在这方面,班主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民主积极热烈向上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感染。比如,抓住运动会的机会,抓住辩论会的机会,抓住歌咏比赛的机会,让后进生让行为偏差的同学积极表现,会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3.3 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积极分子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中的作用,见贤思齐,是人之常情,应该承认,中职生是有分辨力的,什么好,什么坏,是知道的,只是管不住自己,或者积重难返罢了,所以,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对他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要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所以, 学校领导,老师,要善于培养发现学生干部和树立先进典型,尤其要把原来差的同学树立为典型,让先进势力不断扩大,落后势力逐渐缩小。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2

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所以,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讲,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一、明确要求,教育疏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每教一个班级或接任一个班,我都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班级实际提出具体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而这些规章制度必须是可操作性的,也必须是比较细致的。比如集会、集队时要做到“快、齐、静”;午休钟声打响时要做到“动作快、睡得好、守规矩”,寄宿生用餐时要求不出声,不弄脏桌面、地面,不吃剩饭菜,用餐完毕把餐具洗干净且放到指定位置;还比如教室里卫生洁具如何摆放,课桌椅如何排列;还有怎样抓好班级落实清洁区每周每一天一个小组完成,怎样才算认真做两操;课间如何活动;上课时要求;做作业时要求等等都有相关的细则。这样学生在具体执行中就可以按细则逐条对照,行动起来就有方向,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了。

而教育疏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及素质教育,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热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违反纪律,不遵规守纪,出现打架、逃学、搞恶作剧等等。所以身为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嘴勤”,经常给学生说理做人,有时要根据班规执行情况,作针对性的说教或提出要达到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该什么做,不该什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么做又会怎样?有时总结班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对表现突出、有进步的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而且汇报家长,进行嘉奖,而对表现不好的学生除了进行教育外,也不忘鼓励,千万不要当堂批评指责。至于经常违规的学生,就得采用个别谈心、交流的方法正面提出不足之处及危害性,要求其一定而且必须改掉身上的不良毛病。教师谈话应该是严肃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公正的,但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他们心服口服。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疏导必须不厌其烦,要滔滔不绝,循循善诱,“木鱼”要天天敲,警钟长鸣,这样才能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言传身教,促进养成。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比如要求做到的,老师没有做到,那可不行。就以讲究卫生习惯来说吧:以前没有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时,我总那么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考上初中,就阿米托佛了。回想当时学校到处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这就是忽略不重抓学生文明卫生行为而造成的后果。如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自从担任学校校长后,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确不容易。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我们要据他们善于模仿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在榜样示范的鼓舞下,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当你见到校园内有废物垃圾乱丢在地上时,随手就捡起,见教室零乱就主动摆正,见到有卫生死角立即动手去清理,老师这样做,无形中学生就会模仿效应,良好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三、善于观察,注意纠正。在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是少之又少,作为校长、班主任要经常观察学生,善于捕捉学生中间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然后抽丝剥茧,寻找根源,加以纠正。

四、严格训练,督促检查。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所以,无论班主任也好,还是当校长也好,我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校常规管理,实行每月选一条内容重点训练,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对照细则,严格要求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

五、家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都知道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一是经常与家长沟通,到家进行家访,反映其孩子的行为习惯表现,多提醒矫正,多鼓励养成。二是经常个别谈心,做好学生个人成长记录,定期单项训练、定期集中反馈,促进学生从小以“不文明习惯为可耻,养成良好习惯光荣。”的育人环境。三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

(作者单位:广西武鸣县宁武镇梁新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3

【关键词】行为习惯;实践;能力;乐趣;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一、习惯的形成

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习惯是注意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处理知识,引起事物的发生,把秩序带入到我们内在的生活和外显的行为中,这些都占用了注意力。注意对于处理情绪,制定目标,解决问题是必需的;对于阅读、谈话和驾驶汽车也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能完成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作。人们在特定时间内注意(即有意识的经验)投往何处,依赖于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习惯和价值。人们在生活中也获得了习惯,学会了忽略了某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这依赖于以往遇到它们时是带来痛苦还是快乐。

2、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种观点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独具特色,从这一观点出发,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时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4、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就是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

二、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于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

1、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2、"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3、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4

【关键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0-01

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基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少年儿童的教育实质上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关键的环节。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少年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二、当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

笔者曾对一所有近1000名学生的小学学校进行学生行为习惯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存在问题。

其中有30%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有20%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自己主动洗脸刷牙、穿衣不整洁,28%不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超过30%的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讲公共卫生。还有学生安全意识差,近半数的学生不遵守人际交往规则。同时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有约50%以上的学生说过谎话,与人交往不诚实、不守信。有的学生经常说脏话,有的学生利己思想严重。课堂上,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不能集中精力,他们不是左顾右盼,就是做小动作。家庭作业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根源何在?据调查,造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社会不良文化及公共道德素质滑坡造成的影响

少年儿童存在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等心理特点。而在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广大少年儿童处于交流文化逐渐扩大,多种信息影响以及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立体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其中各种思潮、黄赌毒和社会腐败等现象强力地影响着少年儿童,影响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1.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家长认为,无论从学识和品行方面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存在教育上的误区。表现为“两过”,即过多责罚,过分溺爱。由于现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使得大家对孩子同一习惯的评判标准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思想上产生混乱。

(三)学校教育的失误成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温床

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一些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未成年人对有关刑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这无疑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自暴自弃。

三、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丰富学习内容,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少年儿童具有极强可塑性,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小学生礼仪知识》等进行学习,提高认识以此来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应制定严密的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学校、班级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先入为主的规律,先给学生制定一套严密的礼仪、常规制度,并向学生宣传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在头脑中打下礼仪、常规制度的烙印。尤其是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教师还要为他们留出较为宽松的扬长避短的空间,通过爱心去浇灌学生这棵小苗,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助,通过成功教育创造的机会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甚至要允许学生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改掉一种不良行为习惯。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悉班规校纪,在多数学生和老师的提醒帮助下,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从而融入班级,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坚持常规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5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研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幼儿学习行为习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幼儿在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经常会因教育问题和学习问题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幼儿天性好动、思想活跃,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溜号现象,溜号的习惯性也属于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幼儿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诱因。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1.道德行为习惯教育

幼儿对道德的意识很模糊,其道德观念和信念很轻,但是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对其以后生活在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具体教育内容包括,讲文明、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在集体中生活时要遵守纪律,遵守交通规则、诚实守信、宽己待人、爱护社会公共财务、不要欺负弱小等。

2.行为习惯教育

幼儿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活动和事物进行反复训练,训练次数多了,幼儿自然会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相对于道德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方法较为简单,练习巩固、重复训练是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教育内容包括独立思维能力、社会行为能力锻炼等。

3.生活习惯教育

生活习惯教育包括幼儿的起居饮食、消费习惯、卫生习惯等,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观念,按时睡觉、按时吃饭、积极锻炼身体,勤洗澡、勤刷牙,饭前饭后洗手,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幼儿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

1.监督、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

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可知,要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积极的遵守行为习惯,必须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科学的监督机制去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长此以往,幼儿会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老师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告诉幼儿什么样的行为不道德,什么样的行为该遵守。并建立监督机制,让小朋友们互相监督。树立行为标兵,对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差的同学进行集中式的训练,并定期对训练效果进行抽查。

2.模拟行为训练

组织活动和游戏,设置趣味性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表演,表演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进行点评,告诉小朋友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幼儿在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中,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培养方式其教育意义重大。

3.采用激励机制,强化良好习惯

建立激励机制,老师可以通过语言奖励和物质奖励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鼓励,这种鼓励行为不仅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激起学生自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这种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竞争机制,为行为习惯教育带来很好的培养氛围。

4.家长和老师配合矫正不良习惯

与学校教育相同,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也非常大,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不容易,不良习惯的养成却只在朝夕之间,所以家长和老师应时刻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及时发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将不良习惯对幼儿成长的影响降到最低。具体矫正措施如下:①消除障碍,不要批评幼儿的不良习惯,以一种消极负面的心态告诉幼儿这样做不对,应端正自己的心态,以朋友的角度、换位思考的角度和孩子沟通,分析他们行为带来的影响,在孩子接受的情况下,帮助孩子一起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②持之以恒,反复监督锻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老师和家长应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坚持行为习惯培养教育;③及时强化,在行为习惯培养中,不仅要及时发现幼儿不良行为,还应找到其行为的闪光点和认可的地方,通过褒贬参半的方式,告诉学生怎样做可以将事情做到更好,怎样做可以得到人们的奖励和赞赏,不要过分依赖惩罚制度,让幼儿产生抵触心理,把握好奖励和惩罚之间的尺度。

结论:

常见的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从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三部分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知识渗透和活动引导,在开发幼儿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怎样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形成自有的文明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雯波.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3(08):113-124.

2.夏冬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操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3(08):109-114.

3.刘俊.农大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13(07):117-124.

4.董永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1,14(02):101-112.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6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B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要立足长远,但是也要抓住最佳时机,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初期发展阶段,受其成长规律的影响,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就容易形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的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例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

二、注重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学生要按时完成,家长要配合学生对作业进行检查,这也是让学生重视作业的一种手段,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1]。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学校需要根据小学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创建分阶段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细分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需要在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后,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内容。一般来讲,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还处在感性阶段,呈现出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对一些行为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知道父母或者教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么做,只是听从长辈的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逐渐提升,理解事物的能力会大大提升,渐渐走向独立。所以,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需要从不同阶段特点出发,在创建行为规范时,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级特点来逐渐提出要求,让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呈现出序列化特点。在制定培养目标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对目标进行正确的理解,督促学生根据养成教育的习惯去做,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

首先,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因此,要全面发挥好校园内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比如:利用好宣传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道德品质、校风校纪以及校园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营造校园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逐渐在校园内打造良好的行为风气。其次,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2]。对于小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家长之间展开通力合作,通过开展训练,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最基本的方式,在家长、教师的全面监督下,让学生做到有耐心、有决心。所以,家长、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的毅力、耐心,并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自我反省。

五、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

情感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效互动,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3]。如: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学生们站在国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以感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契机。国旗下,学生代表们进行相关主题的演讲,老师们强调的种种规范,都把各种道理和规范要求蕴含其中。每次升旗仪式完毕,教师都会问他们: “今天讲的是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这样“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 “守时惜时”、 “懂得感恩”、 “勤俭节约”、 “遵守秩序”、“勤动手动脑”、 “加强锻炼身体”、 “讲究卫生”等等。这些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形成了,又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师组织学生们把每期用过的废书废纸积累起来,到校园垃圾桶收集废纸,塑料瓶等,然后送到废品回收站变卖。把卖得的钱积攒起来买奖品,奖励给每学月评比优秀的同学。劳动往往创造美好,勤俭节约是美德。教师要鼓励学生时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充分发挥学校的力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7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应着眼于幼儿毕生发展的长远目标,应注重道德品德的养成,因为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尤其是农村幼儿,他们普遍行为习惯差距很大,离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很远,我们应从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出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将满足并引导幼儿生理、心理需要作为养成教育的切入口,让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教育的措施

(一)早着手。习惯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而非先天遗传。从生理机制上讲,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离开了人为环境的影响和有意识的教育,任何所谓的“习惯” 都可能是一种本能,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最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此时培养良好的行为就容易成功,而且养成习惯的速度很快,甚至有人认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态度、倾向、多半可以在六岁之前培养成功。”这时如果养成的习惯是好的,就会和本能一样根深蒂固;如果养成的是恶习,不仅会影响或阻碍发展,还可以导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

(二)有计划。做任何事情都得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应从简着手,从长着眼,小班、中班、大班,分段分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层层递进的计划,通过实际行动达到预期的、长远的目标。不能今天是这方面,明天又是另一方面,这样盲目频繁的变化,幼儿就很难适应,更难养成习惯并成为自然。

(三)重强化。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人之所以发出某种行为,是因为经验告知他们发出这种行为会产生令人愉快的结果,这种行为便受到正强化;人们之所以不发出某种行为,是因为经验告知他们这种行为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结果,这种行为便受到负强化。习惯是经过长时间的强化,在大脑里形成的一种牢固的“概念群”,在面临一种情景时,当事人只要一想到这个“概念群”,就会产生相应的欲望和行为。根据强化理论,如果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正强化,幼儿就会获得积极的、愉悦的体验。为了再次获得这种愉悦的体验,他们会重复出现这种良好的行为。因此在幼儿的习惯养成中,一定要重视良好习惯的正强化,让幼儿的行为一次一次的在正强化中形成良好习惯。

(四)齐合力。习惯的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的。对于幼儿习惯的养成来说,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利用有形的“硬环境”(如自然环境)和无形的“软环境”(如社会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等),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施加适当的教育,使之成为符合需要和规格的“自活的人”“自动的人”,从而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正如,教育家洛克所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配班老师齐心协力,步调一致,锲而不舍,尽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不着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小苗一年难成“材”,幼儿一年难成“器”,“百年之计,教育为本”,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并且不断坚持就会有希望,有收获。我们接触的大多数农村幼儿,他们平时谈论的话题几乎都是有关老家的,如:爷爷挖田地,奶奶种豆子,妈妈收玉米,鸡是这么叫,牛吃好多草……他们经常跟着家长在田地里跑,很难静下身安下心学习,但是只要努力培养,十天左右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新环境的影响下都会改变,因为幼儿的可塑性很强。

二、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要有针对性。由于幼儿家庭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幼儿行为意识、生活习惯和评价标准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首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环境,掌握每个幼儿的年龄、个性、特点,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盲目从教和一刀切。

(二)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矫正坏习惯。幼儿期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不良习惯养成的有效时期。教师要在挖掘幼儿身上闪光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及时发现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并采取措施进行矫正。我班的幼儿都是来自农村,多数的家长到了每周的星期五中午就请假带孩子回老家去,到了星期一早晨入园时幼儿的外貌、言谈举止等习惯就明显的差了,也坐不稳了,乱喊乱叫的。有的幼儿请两周假来后甚至于走路的姿势都变了,腿脚都僵硬了。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常常感觉到开展的工作好无奈,付出的辛苦没结果,总是前功尽弃。而我们又改变不了他们生活的环境,只能面对现实,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矫正那些不良的习惯。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8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前途”。良好的习惯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小学阶段又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始终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努力探索新路子。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科学,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更要有创新。

一、在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以身作则的原则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平时我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举止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做学生的表率。

2.注意第一次的原则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学生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教师或父母没有刻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所以教育学生一定要抓好第一次。

3.要从严要求,不要有例外

好习惯养成难,坏习惯养成却很容易。做老师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形成的时候,千万不准学生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习惯。

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有些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反复强化。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做法

1.故事启迪

小学生活泼爱动、自制力差,靠反复的说教和制度,可能一时有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厌烦。于是,我就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他们喜欢的故事里,寻找素材。如不乱动别人的东西,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外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总经理借故离开,结果一些年轻人因为乱翻资料,而没有通过面试,原来总经理用这样的方式来招聘员工,考察他们的行为习惯,这真让那些年轻人后悔莫及。

2.严格要求,规范训练

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回答问题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等。

3.个别指导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差距的。对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尽快养成好习惯。还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哪些不良习惯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4.强化反复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对不良习惯要反复抓,强化训练。如乱扔字纸等,就要反复纠正,发现一次,认真整改,反复强调。

5.对于行为偏差生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9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40―0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是增长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养成教育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无数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品质往往是从小打下的基础,而不好的,甚至坏的思想、行为习惯也往往是从小或者小学时期开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难。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小学生应具有专心听讲、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课外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和多发错误,让学生认真纠错。还要把好作业有意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向上心理,自觉纠正错误,书写规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养成教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配合做起,齐抓共管

1. 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10

一、习惯的养成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将每种习惯的内容细化为每个年龄段的目标,每种目标又包含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认识――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习惯”。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系统教学、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五种途径,遵循“将每种好的行为先让幼儿认识,再产生情感,端正态度,然后通过培养其能力和技能,最后变成幼儿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即形成好的习惯”的原则,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真正使幼儿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如针对“牙齿卫生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先让幼儿观察隔夜的变质的漱口水,知道牙齿内的残留物质会变质,闻起来又酸又臭;接着与幼儿一起做“醋泡鸡蛋的实验”(把一个生鸡蛋放入醋瓶中,两天后发现鸡蛋硬壳全部被腐蚀掉了,只剩了一层薄皮),实验结束后诉幼儿,蛋壳与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钙,如果不刷牙,牙齿内的残留物质也会像醋腐蚀蛋壳一样腐蚀牙齿。

二、习惯的养成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幼儿因年龄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也不同,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不同年龄区别对待。

1.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 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因为幼儿初入园,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同时,有许多幼儿在家中没有接触普通话,从家庭走到幼儿园,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在中班应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和审美习惯为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种种手段来感受和表现美。在大班应以学习习惯和社会往习惯为主:通过两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小朋友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出现一些冲突,矜持也是很正常的,要解决好矛盾就要学会交往;同时大班的幼儿面临升入小学学习,要搞好幼小衔接,应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同一种习惯在不同年龄段也有所侧重。如,礼貌用语的使用习惯,在小班主要学习使用,在中班会正确使用,在大班会主动恰当的使用,再如书写习惯,在小班主要通过绘画训练正确的握笔姿势,在中班练习书写数字,在大班学习简单的汉字基本笔画书写,并保持书写纸张和绘画画面的干净整洁。

2、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所侧重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多种感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参与来学习。在培养幼儿正确的洗手时,可以把正确洗手每一个环节的照片张贴在盥洗室内,让幼儿每次洗手时都能看得见。同时,在洗手的过程中配上一些好听的儿歌或歌曲,让幼儿边洗手边朗读边唱,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根据生活经验有所侧重 如使用筷子可以训练幼儿手上的小肌肉和大脑的平衡能力,在中班可以让幼儿学习使用。使用前,先发给每个幼儿一双筷子,让幼儿自由使用,教师通过观察将幼儿分成会使用和不会使用两部分,会使用的又分为正确使用和不正确使用两种情况。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活动区中提供筷子和有关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训练的学具: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从夹皱纹纸团到夹花生米再到大豆,最后练习夹玻璃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来会使用筷子的使用起来更是活了,原来使用方法不对的纠正了使用方法,原来不会使用的学会了使用,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

三、教师的身体力行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如幼儿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幼儿入园时,如果教师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并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幼儿在回答教师的同时,学会了用礼貌用语与老师交流;再如,要求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教师在给幼儿分餐前,用正确的方法主动洗手,同时提醒幼儿洗手,教师自己便后主动洗手等,都会给幼儿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比教师的言语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四、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11

【关键词】小班幼儿 良好卫生行为习惯 老师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163-01

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个性品质发展,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使幼儿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使其受益终生。

一 影响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幼儿自身发展局限性

第一,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是由大到小。小班幼儿还不能做特别精细的动作,如洗手时手上的泡沫还没冲洗干净就走了,或是系纽扣时不能将纽扣系进洞里,因为他们的手只能大概将手背和手掌的泡沫冲走,而指缝中的泡沫不能顾及;而系纽扣时只能将纽扣靠近洞边却系不进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幼儿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如教幼儿如何正确洗脸时,老师只讲解洗脸的步骤,而没有实际操作,那么幼儿就不会了解如何正确地洗脸。而且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洗到一半,会被周围其他的事物吸引,这对幼儿学习一些较刻板的卫生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三,幼儿的情绪。情绪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易受外界影响。如当老师教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时,洗得正确的幼儿得到老师的鼓励,而洗得不认真的幼儿遭到老师的训斥,这时,遭到训斥的幼儿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不喜欢洗手。同样是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情绪影响下,幼儿的学习效果很不一样。

2.周围环境存在的不利影响

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如果幼儿长期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会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小班幼儿好模仿,当看到周围一些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他们会模仿,如果这时没有立即制止,告诉幼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话,长此下去,不利于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小班幼儿的心智处于发育阶段,易产生对榜样的崇拜和模仿心态。对他们来说,老师的地位非常高,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老师吃饭前没有洗手,回到家后吃饭前家长要幼儿去洗手,幼儿就会拒绝,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老师吃饭之前也没洗手!”但如果老师在吃饭前带领幼儿洗手,幼儿回家后则会主动要求洗手,而且还会告诉家长:“我们老师说饭前要洗手,不然肚子会疼的。”可见,教师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之大。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果家园对幼儿所提要求不同,就会造成幼儿“无所适从”或行为表现两面性的局面。如在幼儿园幼儿睡醒后自己穿衣服、鞋子,在家中家长就包办。这种家园不一致的现象,会削弱或抵消了老师所做的努力。而且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卫生行为习惯,如上完厕所不洗手等,使幼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殊不知,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

二 培养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策略

1.利用游戏、学习活动,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每个幼儿都有着好玩的天性,要通过平时的一些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和做中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小班幼儿吃饭时容易掉饭粒,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可以通过表演游戏《漏嘴巴的大公鸡》,让幼儿在看、听、表演中学会正确的进餐方法。

2.正面教育,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表扬而感到喜悦,会使好的行为习惯保持,这是一种好的反复强化的过程。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鼓励、表扬是达到教育目的有效的方法。如幼儿在玩玩具时,常会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这时老师巧妙地鼓励他们:看看谁最能干,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拾回框内,然后表扬速度快的小朋友,这时其他小朋友也会急忙拾起玩具,从而获得老师的表扬。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重视同伴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最频繁的。所以,可将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卫生行为习惯好的幼儿中,通过同伴间的交往,使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让班里表现好的幼儿当值日生,检查幼儿的卫生情况,并进行奖励,共同促进幼儿卫生能力的提高。

4.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责任。”作为父母要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不溺爱孩子,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要求一致,相互支持。因为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较差,需要不断提醒和督促,这样才能使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得到强化,逐渐形成自觉行动。因此,幼儿园应经常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与家长交流,了解幼儿情况,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提出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方法,促进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1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12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道德的集合,让人的资本价值不断的增加。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还是思维习惯的养成的主要方式。基于此,作者根据自身的班主任经验并结合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实例,通过本文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用教育案例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某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严肃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常规的行为训练作为关键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该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的行为重点在于严肃的规范,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探析,另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非常浅,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一般,通过学校的训练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国的教育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关键点在于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锻炼之中,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以说,该学校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教育内化,成为规范学生的一种需要,这样才能再以后的发展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某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和在该小学的实际调查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仅活泼好动,并且才思敏捷,有一定的荣誉感能够给班级或者学校争得更多的冗余。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所呈现的问题是,在这个学校中,一般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程度非常强,因此学生都成为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在所难免,校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物品没有看管好,所以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学生不仅仅会丢文具用品,甚至自己的衣服也可能丢失,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主动性非常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出现了过分依赖家长的情况,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下,缺失自理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不长

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学习,认真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在该校学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此类实例,一节课以40分钟为例,学生可能在前半部分时间能够积极的相应教师的教导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后来的时间却一直在盼望下课、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的探讨

1.行为养成教育在该小学课堂上的应用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上,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演讲内容,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可以针对于本校的教育行为方案进行演讲内容的落实。例如,学生的练字行为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写字过程中要有哪些正确的书写知识,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积极的点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也善于听从教师的教导,这样教师就需要无时无刻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注意,联合学生的家长,做好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学生在放学以后或者上学以前要树立起清点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哪些物品是上课需要的,这样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够让学生减少丢失物品的次数,使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加强。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纠正者,也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该小学在这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的落实养成教育,让实践教育更具有指导性。例如,可以举行所有班主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集中全校的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结合理论实际,鼓励教师提升自己,深造自己。

2.发挥少年先锋模范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少年先锋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学生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要发挥好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起点还是最后的目标都是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实现,因此只有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培养才能实现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某小学的少先队志愿者在校园内部组织起了一些列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少先队的服务活动对行为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很多学校的课间管理都不是十分严格,学生在课间上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要引领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很多行为习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需要看这个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影响好则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不好需要积极的改正。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价值的实现路径,不能单纯的主观的从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行为的价值。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楷模,有成为学习上的楷模的、有成为行为上的楷模的还有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监督的楷模,因此这对于学生摒弃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在某小学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并且随之提出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以及在行为养成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阐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教育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积极的投入其中,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更好的行为,培养成今后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陆水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60秒养成一个好习惯[J].新课程・上旬,2014,12(6):70-70.

[2]魏永松.小议小学数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速读(中旬),2014,17(4):280-280.

[3]赵昌波.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25(6):146-146.

[4]徐维维.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8(35):334-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