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悟生命的文章

感悟生命的文章

时间:2023-05-29 17:43:38

感悟生命的文章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用心感悟真情作文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心存感动便会作出优美的文章来。下面谈谈我针对学生作文时虚情假意、枯燥无味的状况,培养学生用心感悟真情的例子。

一、用心感悟生活的真谛

当前,学生作文时,叙述事情总是停留在记“流水账”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启发学生:我们评价一个人时,说某某人悟性很高,这实在是一种很高的赞赏。会感悟的人,对平淡无奇的事情,都会产生奇想,直至想到源头、规律,甚至生命的真谛。并举例:某同学写了篇《草花的启示》,写的是他和同学买草莓后,约好看谁的先开花。他把草莓种在花盆里,枝叶稀少、矮矮小小的,而同学的则种在地上,枝叶肥厚、雄壮高大。这使得他失去信心且被同学的草莓深深吸引,天天都去同学家看草毒。结果,想到他自己的草莓先开花了,这给他巨大的震撼:这小花在我丢弃它时却生长开花了,这不就像当时我和同学约定时我的必胜信念吗?只是我的信念早已丢失了,而它却生长着。这是它对我漠然处之的无声抗击。由此他感悟到: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自己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不要总是在与别人风景的对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自己这边风景独好!这就是“于微细处见精神”的注脚。看这样的文章,不会昏昏欲睡,不会“怨声载道”,给人的教育和启发绝不比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报告来得差。

二、用心感悟生命的意义

人生天地间,生命最宝贵。但学生却不能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我点拨学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肉体形式,让我们能在这缤纷世界走一走,该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与乐事。虽有坎坷不平,虽有怨愤连连,虽有酸甜苦辣五味瓶,但细下心来想一想,惟有这样,人生才觉得有滋味。只有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拨动读者心灵的琴弦,奏出动听的乐章。一代枭雄曹操的诗文被后人公认为站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境界,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充盈共中,读曹操的诗文,令人回肠荡气,痛快!我想这与其诗文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感悟有关,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登如朝露,去日苦多”,让我们感到生命太短暂了,就是活上一百岁,还是有“几多未了缘”;人生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天不助我也。在常人看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曹操还有什么痛苦?可活生生的曹操却有太多的“去日苦多”,正因为有这种强烈的生命感悟,曹操才写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鼓舞了多少老有所为者。如果我们把曹操的诗改成“对酒当歌,春风席卧,如水漾漾,快哉几何?"其味就不同了,境界也就不高了。再想想那些粉饰太平,歌舞升平的文章之所以失去生命力,也就是因为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所致。

三、用心感悟人性之善

有些老师总爱把同情怜悯看作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其实能怜悯有同情心正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亮点,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正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所缺少的。我启发学生:孟子强调人要有“侧隐之心”,要有一颗善心。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能保证明天会怎么样,因此人与人之间就应该珍惜友谊与感情。当人有灾难时,绝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幸灾乐祸,而要“掬以同情的泪水”,伸出友谊之手拉他一把。这种人性之善表现在文章中,就是要同情弱小,同情下层,同情下岗工人。只有有同情心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仅要同情人,也要同情动植物,因为从生命的本质看,人与动物是一样的。老舍的《小麻雀》,李叔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都表达了这一种思想;大诗人白居易写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都是同情怜悯的典范,都是一颗大善心。有善心的文章,自有境界,自成高格。

四、用心感悟人性之真

针对学生作文时的虚情假意,我启发他们:《红楼梦》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虽有各种理由可找,但其丰富的人性之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坡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文豪,是因为他把人性之真融合其中。在他的诗文中,有些看似消极的语句,却是充满人生至真的情,“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你看消极不消极?人生怎能“飞鸿踏雪泥”呢?应该“雄纠纠,气昂昂”才对,但细细一想,真的有道理。再看“人生如梦,早生华发”,但转而一想又是那么的真切和真实。有位高三同学写“百事可乐”,其文充盈着人性之真。她说:寻找,永远是件辛苦的事,何况是无形无色无味的快乐。中国人从来讲究一个缘字,万事随缘嘛。快乐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无心插柳”,随缘而来,随缘而去。只要我们每天生活着,就是人性之真、就是快乐。只要你有颗乐心,看到的自然是真景,久而久之,怕不成乐人也难。不信?试试。若你是一个又老又穷又病、垂死的老翁,如何?是否有些伤感?可有人不这么看,其中自有人性之真可言:“天地之间人为贵,我是人,此一乐;人以男子为贵(仅指古代),我是男子,此二乐;人难免一死,我却九十五岁,此三乐。至于贫,那是士之常,死是民之终,愁它作什么?"及而广之,就不难体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独得之乐,那种人性之真。

本来嘛,万事万物都具两面。高不成,那就试试是否低可就。逛街没钱,可至少饱了眼福。挤车不成,说不定下一辆就只有你一个贵客。“牙痛的人想,世界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不痛的人。”可你我都不会只因为自己有一口好牙而整天快乐。看来,快乐和美一样,不是没有,只是缺少发现快乐的眼睛。有时,享有也是一种快乐,可惜,我们的心常常麻木,反而不能用心去感悟人性之真了。

五、用心感悟人性之美

针对学生作文内容枯操无昧,我启发他们: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括》其实是他内心世界的“忏悔”、心声泪痕,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小说人物形象地表述出来,从而感染读者;卢梭更加直言不讳地用“忏悔录”作自己的书名。文学作品中感人最深的地方往往是作品人物灵魂深处的忏悔.把这灵魂深处的忏悔写出来就表达了人性之美。最近播放的电视剧《苏小小》,结尾处谢松斋内心深处忏海,真是声泪俱下,看到这里没有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2

(一)在阅读中融合生命教育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理解的过程,对作者表达出的情感的理解、对描述场景的理解,也是对自我的理解。阅读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生命境界,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古代文学作品占课本的很大一部分,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韵美、音乐美,还能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哲理。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带入感情的朗读,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还能让学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语文老师在讲解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时,这篇文章十分适合美读,老师应当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气势和节奏。

(二)进行对比研究,感悟生命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采用对比的方法是不可少的,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对比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事物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欣赏能力。比如同样是以生命意义为中心思想的,不同的作者肯定有不同的诠释,正是因为这样,老师应当教育学生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来欣赏文章,这样可以更深层次理解文章,领悟作者的情感。例如中职语文老师在讲授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这篇文章时,可以将其与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进行对比学习。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了作者沉痛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文章中人物的崇高人格,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前者音调铿锵有力,鼓舞人心,后者格调沉重忧伤。在对比中研究和欣赏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有为的生命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从而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建立崇高的人格和人生观。

(三)教学注意事项

中职语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注重言传身教,创建生命化的学习气氛,给中职生带来更多的生命感动和关怀,促进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心态。语文老师要保持教学的专业性和热情,努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打造崇高的人格。语文老师要教导学生尊重生命,要灌输给学生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相融合的思想,在阅读中领悟生命的价值。中职语文老师还应当通过训练学生写作,生命教育。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将生命教育过程和写作技巧进行融合。生命的诠释可以经过写作一一呈现,学生可以将自己年轻的生命鲜活地展现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想,释放生命的色彩,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格的教育,用心灵净化心灵的过程,是老师对生命对学生的启发和灌溉。中职学生是青春活泼的,语文老师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当把学生心中的善良、美、纯激发出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老师应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公平与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作者:管成红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3

《可以预约的雪》是台湾现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是“情”与“理”相融的经典美文。文章取名“可以预约的雪”,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台湾特有的菅芒花比作北国冬天的雪,由朋友相约看菅芒花,回想起两年前看花的情景,感慨万千。怎样面对生命中的“常”与“变”?怎样突破人生的困局?这就必需怀揣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文善用对比。

学习目标可以定位如下:知识与能力:诵读文章,梳理文脉,学习作者“一花一世界”的构思技巧;过程与方法:相互交流探讨,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品析作者流露于文本中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应该确定为:1.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2.品析作者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本文“情”与“理”兼美,重在感悟与品析,因此要注重情景问题的预设和问题情景的创设。围绕题目“可以预约的雪”,预设三个问题:1.为什么不用“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为题?2.你能品析“可以预约”的言外之意吗?3.既然生命的大部分都不可预约,那为什么要用“可以预约的雪”为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树。也就是说每一个细小的物体中,都包含着宇宙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将走进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事物,去联想,去体察,去感悟,从而衍生出人生的哲理。这位作家叫做林清玄。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疏通难解的生字词。学生个读,同学互评,教师再范读,提示情感的把握。

2.学生再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如下问题:

问题情景(一):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文章与雪景有关吗?与什么景有关?

明确:与雪无关,与菅芒花有关。“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暗喻手法,二者有何相似之处?明确:色彩(形似)、可以预约(主观愿望、期许相似)

问题情景(二):可不可以把题目改为《可以预约的菅芒花》呢?哪一个题目更好呢?

明确:应该说也可以,但是哪一个题目更好呢?雪是普遍的景物,菅芒花比较稀有,是台湾一种特有的植物,只有在阳金公路才能看到,所以为了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它的色彩和可以预约的花期,当然原题好。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便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于浅显,变特殊为一般。

问题情景(三):通过比喻的方式,由雪及花,文章主体就是写菅芒花吗?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文章主体并非写菅芒花,而是写看菅芒花的人。

问题情景(四):作者思维由花及人,由菅芒花可以预约的特点联想到人生怎样的情形?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经过两年时间的流逝,菅芒花又到了开放的秋季,可是看花的人却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而面目全非了,由看花人又延伸到所有的人,外在经历在变,内心体验在变。深深思索至此,一个沉重的疑问压在作者心头——“在我们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三、研读讨论

问题情景(五):面对生命的“常”与“变”,到底哪一个才是生命的常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13段)自然的景每一刻都在变化,人生也如此,而我们都希望并习惯于“不变”,这就造成人生的困局。

②(14段)其实生命的“常”是人生的面具,生命的“变”才是人生的眼睛,生命的大部分不可预约。

③(15、16、17、18、19段)列举生命的“常”与“变”:菅芒花(常)——看花人生(变);预约来生(常)——前世精魂(变);同学会(常)——同学(变);岁月定影,时空定格(常)——完全不可能(变)。总结:用众多事例,从自然、人生、佛教、生活等方面论述了生命中“变”是常态的感悟和道理。

问题情景(六):面对生命的“常”与“变”,作者提倡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破):对自身因缘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缘无怨无尤——人生课题;②(立):对“常”祝福,对“变”宽容;总结:懂得欣赏——美好的心、欣赏的心——保持预约的希望。

四、总结反思,形成积淀

问题情景(七):品析作者积极的心态!

①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只要心里充满乡音亲情,浪迹天涯、作客他乡又何妨?

②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历经病患折磨,才更加懂得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③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穿越生死不死,就更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④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妈妈的病故,倍感亲情无价,中年添子,人生幸福。

总结:懂得欣赏才会幸福!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重新审视人生的变故无常,却发现,人生绚丽多彩,生命缤纷灿烂!而作者的心境也由原来的感伤转变为豁达愉悦。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4

1.加强对中心句段的解读,把“文眼”作为切入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般都是从整体阅读开始,但是要想快速、准确、深刻的理解文本,就需要抓住中心句、中心段,切准文眼和文意,通过反复的解读中心句段,达到对文本整体的深刻理解。对中心句的解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主要着手点,中心句具有高度呈现文本意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学生深刻理解中心句,就能在文本的解读中有了主线,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就更准确。对中心段的解读是对中心句解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对中心段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就轻而易举。在理解中心句和段落的过程中,要抓住文眼作为切入口,所谓文眼,其实就是能够高度表达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生命的价值》这篇阅读中,学生在阅读过之后能够找到文本的中心句是“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能够找到文章的中心段落是最后一段,让学生抓住“看重自己”这个文眼,探寻到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尊重和肯定,在于乐观而自信的面对生活,不仅理解了中心句,而且也很好的理解了文本的主题。在对这篇阅读进行解读的时候,学生通过中心句的感悟快速的理解了文本,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

2.学会“窥斑见豹”,用丰富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联想和分析能力,从阅读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分析和解读都和对文本的联想、对已有知识的联想密不可分。由此,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掌握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联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学会“窥斑见豹”,“斑”就是关键词、关键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提炼出来的这些重点内容进行深度解析,联想自己既有的知识储备,拓宽对文本的理解;“豹”就是全文、中心主旨,学生在充分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题等再次感知全文,就能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全文,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和解读。例如《最贵的蛋是“笨蛋”》这篇阅读材料,学生抓住“善良”“纯真”“微笑”这三个关键词,理解到这三个词代表着对人的赞美,通过联想以前学过的内容,更深刻的理解这三个词对“弱智”这个词语定义的重新诠释,在接下来理解故事情节时,学生都被“笨蛋”所感动,也感受到善良的价值和动人之处。学生通过联想,完成了整篇素材的理解,感悟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的方式,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提高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促进小学感悟能力的提高,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能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吴慧芳 单位:甘肃省瓜州县渊泉小学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5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标对每个学段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品词析句中,教授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师的热议话题。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语言为基石,着重培养孩子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词语的精妙,体会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热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魅力。因此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每个生动词、每句鲜明句,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一、精读细品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不假,反复地读,使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如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这段语句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就是苍白对红润,作者想通过这对反义词表现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答:“能让读者清楚的了解小钱此时已病重,生命奄奄一息。”借着这位学生的回答,我顺势而上,我们该如何品读?学生从朗读中把苍白和红润体现得更加明显。“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在处理这句时,我故意说出这是作者在多此一举,如果把这句话删掉可以吗?学生表示反对,理由是:“这是一个比喻句,文章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能体现文章的美感,此其一;“凋零的”、“含苞的”,作者同时使用两个形容词来表现小钱危在旦夕此其二,使读者萌生出对小钱生命即将丧失的挽惜之情和怜悯之意此其三。基于这几点,这句话在段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如此解析文本,平时的积累相当重要,从这段解析中感受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学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课文的精华和亮点,因而,对文本每字、每词、每一句话都不要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抓主句,析关键词,品得有味精致。所以词句品析,在理解课文内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边读边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读文的精美和感悟词汇的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在必要的地方必须边读边悟有助于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如在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文中出现了这些语句:“满脸羡慕的神情”,“眼睛里闪着亮光”,“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这三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眼神的描写,学生起初对这三句把在一起表示出没什么特别之处,于是我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结合实际内容说出这三句话在每个情境中表现了男孩什么样的心情,从男孩的眼神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很顺利地了解这三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表达,学会从人物神情的描写中,只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再结合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这种无声的神情描写带给文章的妙处。再反复朗读,这样就从字里行间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倾心品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

学生的情感教学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美育的渗透,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在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进行美的教学,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学生鉴赏美的事物,实现美育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个性,推动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从读中感悟体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畅谈课文中所感悟到的道理。

总之,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要使它生生不熄,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挖掘语言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教授学生,与学生一起沐浴语言文字散发的光芒,享受语言文字在文本中展现的魅力。让品词析句成为阅读文章的主线,让我们用智慧带领孩子们跨越时空去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走得更加博大和深远。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生命 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过渡:重复使用一个词,作为文章的题目,这是很特别的,也很少见的。为什么要重复提到呢?这是谁在思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生命?摇?摇?摇生命》。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逐段朗读,相机指导。

(1)指名读文。

①第一小节独立成段,要抓住段末问号,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思索的语气。

②第二小节要指导学生读出这只飞蛾的可恶。

(2)相机正音:骚扰(sāo?摇?摇?摇rǎo)?摇?摇?摇动弹(dòng?摇?摇?摇tɑn)

(3)比较字形:震撼——遗憾?摇?摇?摇糟蹋——倒塌

(4)练写生词:糟蹋

2. 浏览课文,交流发现。

(1)课一开始,我们就发现课题很特别。其实课文里还有不少特别的地方。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你能发现几处?

预设1: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预设2:文章中多处使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预设3:文章列举了3个事例来谈生命是什么。

3. 自拟小标题,把握脉络。

小结:生命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明确回答。看来要把生命真正读到我们心里,还需要去细细品读这3个事例,破译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密码。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础,是“保底工程”。第一课时更要做到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在这个环节,教师舍得花时间,通过“指名分小节逐段朗读”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知程度。】

三、研读赏析,感悟生命

1. 走近“飞蛾”感悟求生。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你从飞蛾身上发现了哪些生命的密码?

(2)抓重点词语体悟交流。

感悟飞蛾生命的脆弱。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①飞蛾的生命非常脆弱。(板书:脆弱)

②在强大的人类面前,飞蛾显得十分渺小、柔弱、不堪一击。

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①你从文中还解读出了怎样的生命密码?

(飞蛾虽然弱小,却不放弃抗争,它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挣扎、极力鼓动、生命的力量、跃动等)

③指导朗读。

A. 抓住重点词,读出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B. 抓住感叹号,读出作者的惊叹。

C. 师生合作读。

师:就是这样一只渺小的飞蛾,此刻被杏林子抓在了手中(生接读)——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只要杏林子不放手,飞蛾的挣扎就是徒劳的(生接读)——(与上同)。

师:只要杏林子的手稍一用力,飞蛾就会失去生命(生接读)———(与上同)。

(3)研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①此时此刻,杏林子会想什么?

②再读描写飞蛾求生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惜。(板书:珍惜)

(4)指导学生背诵积累语句(指名试背——师生共同总结背诵方法——生激情背诵)。

【设计意图:以“你从飞蛾身上破译了哪些生命的密码”为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悟、朗读、背诵等方式的学习,去探究生命,感悟生命,从司空见惯现象中发现生命的密码。】

2. 走近“杏林子”感受坚强。

(1)出示图片,认识杏林子。

(2)引导学生针对人物质疑;教师补充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预设1:她得了什么病?

(杏林子十二岁就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

预设2:她为什么坐在轮椅上?

(杏林子的腿不能动,头也不能转,手不能抬,脚不能走,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在她患病的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3. 创设情境,表达心声:

(1)现在,你能理解飞蛾为什么让作者震惊了吗?她由飞蛾想到了同样面临生命困境的自己。动物尚且珍惜生命,何况自己呢。

(2)出示图片(杏林子那双变形的手)。

师深情诉说:杏林子就是用这双残缺的手,创作了四十多本著作,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她还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此时你想对杏林子阿姨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背景,才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一环节,教师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了杏林子的人生,让学生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体会杏林子的生命内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悟

1. 播放自然灾害图片。

2. 讲述四川汶川地震中彭国华的逃生故事。

小结:是啊,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在死亡面前所展现出的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总会让人肃然起敬的!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7

《秋天的怀念》用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感情表现了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他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之情及对生命真谛的感悟。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围绕在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上,但是我们仍旧可以从文章中得到很多领悟:

一悟是无限的悲伤。用史铁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母亲心里太苦了,上帝怕她受不住,就召她去了。对于死亡,人类都是悲伤的,更何况是深爱着自己的母亲离世呢?秋天一样是收获的季节,却也是一个失去的季节,母亲就如窗外那树叶,“唰唰啦啦”地离开了。“树欲静而风不止”恐怕是个遗憾的赞歌吧!文中的母亲如天下所有苦心的父母一样,在她儿子“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的时候她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用一颗慈爱、包容的心来关心他,虽然熬不住的时候会偷偷地躲起来抹眼泪。在《二十一岁那年》中,史铁生说“这是在医院,不是家里,这儿没人会容忍我发脾气”可就是这个人,这个会容忍他发脾气的人,已经离开了他,甚至在她离去的最后一刻心里想的还是两个孩子。

二悟是深深的感动。我们会为母亲无私的爱而感动,我们也会为作者心态的改变而感动。母亲生前一直想要和“我”去北海看花,可最终无果,可就在这个秋天“我”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花,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对于作者而言,他已经可以欣赏那些色彩鲜艳的、在秋风中开的烂漫的花朵了,他也不再暴怒无常了,他已经开始正常好好生活了,开始欣赏美丽的生命了。时间带走了他母亲,却也渐渐治愈了身体带给他的精神伤害,可相反,时间愈长,对母亲的怀念便愈加深沉。

三悟是满满的能量。《秋天的怀念》虽然描写了作者一些烦躁、消极的情绪,但多读几次就会感悟到它所要传达的一种正能量。文章不仅表现了母爱这一永久的主题,也表现了作者在面对疾病时的一种坚强、坚韧的顽强品质。作者用一种过来人的语气婉婉向我们述说:我们的不幸也是亲人的不幸,关心我们的人比我们更难过。教导我们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要正视生命的挫折,打开封闭的心去接纳这个花儿般的世界,“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用字数不多的篇幅教会了我们大爱,教会了我们坚强,它如同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着生命所需。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8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计划”课堂,教师不再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把握教学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养在动态中形成,在形成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最终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倡导多元感悟,尊重独特体验,出现了“日出江花一片红”的好景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还只是“几枝出墙的红杏”,“满园的春色”仍被关在“柴门”里边,虽然风景独好,但望眼欲穿,也欣赏不到美景,有时课堂上甚至启而不悟,竟看不到“一枝红杏”。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打开这扇“柴门”,让我们欣赏到“满园的春色”呢?我们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解剖课堂教学,寻找开门的钥匙;用呵护生命的理念,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悟,让我们欣赏到“满园的春色”。

一、读之愈深,悟之愈奇——关注朗读,在深读中生成多元感悟

对文本的理解离不开读,对文本的深层感悟离不开读,要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多元感悟更离不开读。因此,教学中只有对文本接触得越多,读的实践越多,感受才会越深,感悟才会越奇;只有读熟了,熟读了,情感得到了感染与熏陶,学生才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才对课文中的人与事、作者的立意、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否产生独特的感受与评价,才会从多角度去谈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才会开出“多元感悟”之花。

如《鸟的天堂》的教学片断。

师:“新的生命在颤动”到底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有关段落,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棵富有活力的大树,从它的每一片绿叶可以感受到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2: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一簇又一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绿得鲜亮,绿得发光,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生3: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灿烂的红霞照映下,发出了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就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就产生了这种感受。

师:多深刻的感受呀!那么,你们能读读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4:下文告诉我们,这儿鸟很多,这时虽然已是黄昏,鸟儿躲在大榕树上,但会偶尔扑扑翅膀。当鸟儿扑翅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此时,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生5:这是大榕树那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生6:这是作者对大榕树那顽强生命力由衷地赞叹。

……

一个问题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再读课文,产生情感体验,多元感悟也在深读中自然产生。

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注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多元感悟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教学过程就是以教材为中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三者愉悦的精神交流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独特感悟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了精神相通的愉悦,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如对《鸬鹚》一文中的“悠然”一词的教学。

师:你从“悠然”一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渔民坐在船上,非常悠闲自在。

师:渔民悠闲地坐在船上,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生2:我坐在这里,吸着旱烟,多舒服哇。

生3:等会儿我命令一下,鸬鹚就会给我捕上好多好多的鱼。

师:同学们再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这时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生4:这是渔人胸有成竹的流露。

生5:这是渔人对生活的满足与自我陶醉。

生6:这是渔人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案例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与情感交流,完美地展示了学生从对文本表面理解转化为对文本深层感悟的动态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把“悠然”一词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系统当中,感悟到了这一词所表达的深远意境,而且还闪现出了创造的火花,充分展现了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感悟的生命色彩。

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关注质疑,在释疑的过程中生成多元感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之火种,是燃起感悟的烈火干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认知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而应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教师质疑,向同学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彩池》时,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老师,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位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释疑、感悟文本的呢?

师:五彩池能游泳吗?

生1:能游泳,这里的水那么清,那么绿,肯定能!

师:真的能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说说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

生2: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有许多石笋,石笋尖尖的,到这儿游泳很危险。

生3:五彩池不能游泳,因为这儿的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可以碰到它的底部。这么小的池,怎么能游泳呢?

生4:你到这儿游泳,他也到这儿游泳,这样会破坏这里的环境,会污染这里的环境。

……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教师从学生突发的问题入手,引领学生走过了释疑的路,学生从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五彩池的美,感悟到了要注意环保,这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关注表达方式,在揣摩中生成多元感悟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表达同一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词语和句式,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读者在阅读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揣摩文章的篇章结构,揣摩作品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在揣摩的过程中,多元感悟文本。

如《燕子》一课的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典型的状物段落,作者改变了以往课文经常使用的“什么怎么样”的句式,用“怎么样的什么”这一独特的句式和明快的笔触来描写这只小燕子。教学时,我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这一自然段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言的精妙之处,进而感悟燕子的形象。

1.小燕子非常活泼可爱。一身羽毛乌黑光滑,一对翅膀俊俏轻快,还有一条剪刀似的尾巴。

2.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条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通过比较,学生感悟到,作者笔下的燕子“是一只机灵轻巧的燕子”“活泼可爱的燕子”“是一只充满活力、充满生命的燕子,是春天的象征,是春的使者”。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只燕子的活力与可爱,同时也领悟到了文章表达方式的精妙与魅力。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61-01

近年来,学生自杀、自残、吸毒、伤害他人等校园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处在花季年华的生命在一瞬间消失,令人触目心惊,让人心痛。药家鑫的事件,马加爵的悲剧,不由不让人引起深深的思索。究其原因,有学生本人、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多种因素,而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令我们遗憾的是当今的教育没把生命教育摆在合理的位置上,缺乏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缺失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还左右着我们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为了追求升学率,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学生的情感、心灵受到挫折,就出现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就会陷入精神的迷惘、情感的危机,就会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一幕幕学生轻视生命、推残生命的悲剧,引起我们的沉痛深思,在当今的初中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各学科任课教师必须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呢?

1.在语文教学的载体――教材中挖掘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教育"以人为本",就要凸现生命教育。初中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综合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而生动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生命教育的历史重任。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提炼语文教材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初中语文课文《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也是一首赞美生命的颂歌,曲调优美,节奏欢快,扣人心弦,发人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上,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感受春草生命的活力,感悟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奋发向上的情感。

1.1 创设感悟品味的情境。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让学生感悟海伦凯勒那种强烈的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对光明的渴望,她觉得林中的树,空中的鸟,地上的草都是那么的清新,有活力。假如给他三天光明,她会像迫切吮吸母亲乳汁的小婴儿一样把这些都看清•看细。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悟品味会体会到,一个健全人是多么的幸运•幸福,从而激起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如在《小巷深处》的教学活动中,创设这样的问题:瞎眼的英姨为什么收养弃婴?当你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遇见了弃婴,你该怎么办?通过问题的引领,认识生命犹可贵,千金难易买。 理解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我们的责任。 在"提醒幸福"一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即使我们的父母垂垂老矣,即使我们的父母一穷二白,就是他们病瘫在床,我们仍可以说,我们是幸福的。因为,在他们百年后,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当初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的快乐。人生苦短,让我们大家都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1.2 朗读感悟。"朗读"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语文学习的法宝,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的艺术。其作用在于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培养说话能力,加强记忆,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说明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这一扇窗口,体会作者的神思匠心,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加强朗读是一种重要的策略。例如,我在九年级语文下册《石缝间的生命》的教学中,利用范读、赛读、小组朗读,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抑扬顿挫,体会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体会生命的本能是如此的尊贵,生命就是拼博,就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锤炼自己、成长自己、完美自己。感受生命的意义就是给荒山枯岭的世界装点出层层葱绿。

2.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

写作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释放灵气、真诚袒露心迹,表白思想情感、真实反映自己的需求的过程。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依据生命教育的资源,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写作,领悟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受,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机制,应用赏识评价,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优秀的习作,张贴在学习园地上,或者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

大力开展语文课内外活动,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如果说生命教育是一架飞机,那么开展课外活动就是促其腾飞的原料和助推剂。语文教师要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溶入社会,如山涧溪水流入江河,如鸟儿飞向山林。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展览,让学生认识的种类,了解的危害,懂的预防的方法,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亚残运会录象,体验残疾运动员直面人生磨难,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自强不息,身残志坚,超越残缺,实现自我价值和维护人的尊严的经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生命是一朵花儿,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如何更好的呵护这些幼小心灵的成长,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把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和熏陶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出美丽光彩。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10

【关键词】德育生命真谛感受母爱 社会责任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作者是在双脚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的,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在地坛中沉思了15年,进行了“生?还是死?”的思考,最终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提高了自己的生命的质量,为我们写下了这不朽的篇章。所以,我认为学习《我与地坛》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德育教育。

一、感悟生命的真谛,珍爱自己的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对于《我余地坛》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层加深对史铁生感悟的生命真谛内涵的理解,促使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

老师:同学们,作者在自己的人生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古园的?为什么进入地坛古园?

学生:作者是在双脚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生死十字路口,难以抉择的情况下,走进地坛古园。走进地坛故园是为了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生死问题。

老师:好!如果作者的悲剧发生到我们在坐的某一位身上,我们会怎样想呢?

学生:难以承受,甚至于会想到死。需要静下心思考,才能做出正确选择;经过很长时间,才会走出这道阴影。

老师:作者和古园的景物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事物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作者发现了生命的真谛:象我们的出生不是由我们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的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老师:作者是如何从古园景色得到这人生真谛的?

学生:作者在古园景色中沉思了15年,古园的景物小到蚂蚁,大到夕阳,四百多年以来一直勃勃生长、生生不息,它们自然的生存,各自在生命的时空里奏着生命的乐章,他们的生命才使古园葱茏美丽。

老师:作者感悟到生命要自然的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谐安宁,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生命的自然生存,是指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的轨迹,每个人都应按自己的轨迹生存,不能刻意追随别人的生活轨迹,即使遇到挫折,我们也认为这是我生命轨迹的一部分,我们都会坦然对待。我们自然地生存,没有烦躁和悲伤,就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老师:作者选择了自然生存吗?

学生:是的,他再没有烦躁、焦虑、悲伤,而是安静地生存了下来,他不想给母亲等周围的人带来遗憾、悲痛。他认识到残废双腿是上帝安排给他的生命轨迹,但每一个生命轨迹都会放出光彩的。作者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中放出了光彩,为我们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

老师:同学们在人生中也遇到过失败、挫折,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学习了本文你有何启示?

学生:在人生道路中我们悲伤、失望、甚至有时轻生。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不管上帝给我们安排怎样的人生轨迹,都要珍爱生命,只要我们认真地生活着,生命就会放出光彩,生命就是很有价值的。

二、感受母爱,回报母恩,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与地坛》中写到,作者坐在古园静思的同时,母亲的身影、脚步、呼唤多次在古园出现,作者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的同时,也感悟到了深沉的母爱。他选择了生也体现他对母亲的爱,他不愿母亲为自己不坦然地活或者去死而挂念、悲伤。所以,教导学生感受母爱,回报母爱,增强社会责任感是很好的机会。

老师:作者走进地坛古园去,他母亲是怎样的态度?

学生:母亲没有反对,她知道儿子在最痛苦的时候,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对儿子会想什么,做些什么更担心、焦虑。

老师:课文哪些描写表现出母亲对儿子能否走出残疾自伤的阴影的焦虑、担忧?

学生:1、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2、有一回我要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3、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4、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5、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以上这些描写表现母亲对我能否走出阴影的焦虑、担忧。

老师:母亲希望儿子走出残疾自伤的阴影,希望儿子走怎样的人生道路?

学生:自然生存。上帝安排我残疾,我应坦然面对,只要我坚强努力,不懈奋斗,也能放出生命的光彩,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就叫遵循自己的人生轨迹。

老师:课文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

学生:1、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2、一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3、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老师:母亲给作者哪些生存的启发?

学生: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作者无所奢求的质朴,在作者残疾是,压住心头悲痛,在孩子面前表现的镇定、

从容等都给作者生存的启示:使作者感受到自己乐观的生是对母亲的安慰,绝望的死会使母亲失望、悲痛。所以作者选择坚强的生存。

老师:同学们都在母爱的沐浴中健康成长,但你们感受到母爱了吗?请用生活细节来说明你对母爱的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不需要多大的事件,就从母亲的一言一行中谈对母爱的感悟。)

老师:同学们谈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结合本文谈谈母爱给我们的启示?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11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策略中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达到对文本的感悟呢?

一、诵读感悟――心灵交流的平台

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很重要的方法。它通过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有感情的诵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睛”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朵”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带着感情的诵读能够调动人的多种情感,教师再适当地点拨,便能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结合起来,产生独到的见解。通过诵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的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获得收成。例如,在《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充分触摸文本语言,使学生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个性化品读文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理由。有了品读中对文本的理解,我第三次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中心段第6段,学生们好像经过了一次精神洗礼,读得入神而传情。一节课就在大家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达到了高潮,同时文本的深刻含义也在多次诵读中有了真切感悟,这节语文课也因多次的诵读而异常精彩。

二、品赏感悟―― 智慧火花的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把“品味、赏析语言美”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妙的修辞、最准的词语、最好的句子和最富哲理的话及最难理解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默读和寻读后,在书上作了旁批。完成任务后,纷纷举手发言。班上气氛非常热烈。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第2段着重写了紫藤萝盛开时的形态、色彩和气势,属于优美段落,其中‘流动’‘欢笑’‘迸溅’‘’等词,化静为动,生机盎然。‘欢笑’‘’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如闻其声,如见其态,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心”。他把词语、句子与修辞的美结合到一起评说了。另一个学生说:“第6段写的最富美感,它从细节上写了花的美丽和生命力的旺盛”。又一个同学说:“‘推’‘挤’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花的活泼热闹,写出了花强烈旺盛的生命力”。还有个同学说:“最富哲理的话是第十段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为它把花和人遇到的不幸,放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认识,哲理深刻。因为不论是花还是人,不幸对它们都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永恒的,人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应当珍惜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焕发出活力”。对难点的理解,大家都认为“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一句难以理解。我让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找来历史书,寻找与本文写作背景有关的“时期”的资料,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因为那时的人与现在的人审美观不一样,好像养点花就是不务正业,就是生活腐化,就该遭到批判。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与眼光,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在他们智慧火花的交锋与碰撞中,对文章的内涵做着最好的诠释,他们的语言有时比老师更精彩。

三、探究感悟――精神世界的熏陶

语文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主旨,拓展对文本的思考。

在学习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之后,我让学生探究:“高贵的灵魂是否仅存在于伟人身上?你们能从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找出具有高贵灵魂的例子吗?”讨论后,我让学生用“人高贵的灵魂在于 ”的句式,一人说一句话,分享彼此心灵的感悟。学生激情高昂:人高贵的灵魂在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质;人高贵的灵魂在于象白杨树一样平凡而朴素的精神;人高贵的灵魂在于农民林秀贞三十年如一日赡养孤寡老人的无怨无悔无私的奉献……一句句表达,展示着学生内心独特的感悟;一个个事例,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高贵的灵魂。夏D尊说:“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如果说数理化是教给学生做事的智慧,那么语文教给学生的则是做人的智慧。

语文课通过诵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品赏,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探究,展示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广博的积累。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12

一、运用“想象”填补文本空白。

学生接触的文本语文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白,也可以隐藏于文字背后的“空白处”。这些空白或者言外有意,让读者猜想;或者是言此意彼,让读者琢磨。教师要自Ⅱ造性地使用教材,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空白,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支点,引导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第八次》一文中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也负了伤,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停地唉声叹气,对战争几乎失去了信心。这一段课文的语句言虽尽、意未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融进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思考、来动作,引导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会唉声叹气说些什么?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通过学生的朗读,加上对文本理解后的动作、神态,学生深刻地领悟了当时布鲁斯的灰心丧气。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角色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尊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理解。适时地引导、鼓励、表扬,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抓住“亮点”充实文本空白

文章的“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在文章精彩之处。

蜘蛛结网的故事在《第八次》这篇课文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承接了课文起因与结果,是课文的一大“亮点”,也是课文教学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把蜘蛛结网的“七次失败”与布鲁斯战争的“七次失败”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发挥想象,体会布鲁斯的“几乎失去信心”的情绪与蜘蛛的坚持不懈形成鲜明的对比。抓住学生有喜欢画画并有很强的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画故事、展示作品,根据图画复述故事的学习过程巧妙地代替了课文讲析,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得兴味盎然,理解深刻。接着,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就是布鲁斯,看到蜘蛛结网一次次失败,你会想些什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通过读书、思考、讨论,深刻领悟到了蜘蛛结网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精神,鼓舞了几乎丧失信心的布鲁斯,激发起布鲁斯要干第八次的决心。此时文章的中心思想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中,学生精彩纷呈的答案告诉我们,引导学生抓住亮点进行体验,有效地充实了文本空白,既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领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升华了文章主题。

三、透过语言丰富文本空白。

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感动人的艺术。所谓“感人心者,奠乎于情”。只有感动生命,教育才有魅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感动自己生命的体验,何来力量去推动、摇动和唤醒学生,诱发他们的生命感动呢?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包含着浓郁的感彩。

《第八次》一文中,布鲁斯王子由蜘蛛结网的情境中受到感悟,喊出“我也要干第八次!”是一个拓展文本空白的支撑点。透过这句话,我让学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融入角色,说说此时布鲁斯心里在想什么?创设了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当课文主人公的角色。学生融入角色,充分体验,接受了情感的熏陶、感染,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言为心声,语言是从人物心里流淌出来的,我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境界,身临其境,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学生表演时也更加淋漓尽致。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样态。

四、挖掘资源拓展文本空白。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有时为了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课文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生态课堂中有新的发展,进行新的开拓,从而在探究发现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