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时间:2023-05-30 10:28:49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1

1、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4、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5、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9、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0、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11、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2、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3、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4、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18、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6-02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形象鲜明,能充分表达诗人内心的爱憎情感,这些精巧优美诗歌中所蕴含的情韵,能最大限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立足古典诗歌进行情感教育,一方面迎合了新课改和素|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故十分重要。

1 诵读渲情,体味古典诗歌的独特情感

“诵读渲情”是古典诗歌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诚然,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最初只能以诵读的方式去体味和感悟,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渲染途径。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提高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与熟识程度,继而对诗歌的情感能够独到把握。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策略指导学生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李商隐《锦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诗歌每字、每词、每句,并从词句中体悟诗歌所表达和渲染的情感。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运用多元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朗读渲情”的兴趣。一般来说,诵读的方式有教师泛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竞赛读、学生单个读、有感情背诵等方式。诗歌《锦瑟》属于七言律诗,句子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教师可通过运用以上诵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情境美等,继而让学生在诵读中循序渐进地体悟诗歌独有的艺术情韵。第二,教会学生诵读技巧。也就是说诵读要标准,要处理好节奏快慢、声调高低,要把握诗人情感起伏,在抑扬顿挫中感悟情感,提高诗歌的诵读魅力。

2 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感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或者场合中突然爆发,如愉悦、欣慰、愤懑、懊恼等情感的体现必须基于特定的场合。因此,在借助古典诗歌实施情感教育之时,教师要善于创设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心真挚情感,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歌是讲究情境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教师要基于诗歌所展示的意境和情境,创设与之相融合、相协调的课堂情境,达到“以境生情、以境育情”的诗歌教学目的。一般来说,教师可巧用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合作探究教学法等方式营造趣味活泼、生机活跃的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心真挚情感。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渲染了一种肃杀荒凉、孤凄冷漠的独特意境,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该意境,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意境相似的图片,或者动画,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感悟诗歌的凄凉肃杀的情感,从而真正体会到诗人本身孤寂与落寞的心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小组合作氛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从诗歌的每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感受诗人内心真实的情感,继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3 发挥想像,真正领悟和体会诗词情感

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像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古典诗歌所表达深邃情感最初只停留下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而学生如何体会和领悟诗人所体现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在深刻理解诗歌意像、词句、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发挥自我的想像与联想,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表达的情感进行加工,重新体悟。

一般来说,发挥想像,体会古典诗词情感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指导学生寻找“悟情点”。想像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而为,在发挥想像作用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悟情点”,提高想像的针对性。这些悟情点就是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例如,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可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作为想像的一个“悟情点”。第二,尽情联想与想像,通过想像悟情、生情。古典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或感人、或秀丽、或激昂的生活画卷,如何将这些静止的文字转换为活泼生动的画面,这就需要学生基于诗词内容进行联想与想像,在想像中体悟、感知诗歌情感,继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 品析鉴赏,把握并不断升华诗歌情境

诗歌是一杯纯酿,读来清香扑鼻,品来意味悠远,令人唇齿留香。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反复推敲,反复斟酌才造就的古典精粹,必然地,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在不断的推敲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故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经得起推敲与品鉴。从该层面上说,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品析鉴赏诗歌,以科学把握不断升华的诗歌情感。

品读鉴赏诗歌,把握诗歌情感,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意象分析,科学把握情感。意象是古典诗歌情感的主要载体,要想探究诗歌情感,认识意象,把握意象很重要。柳永的《雨霖铃》中通过对几个特殊意象的描绘,展示了一种凄凉、暗淡、愁绪绵绵的意境和情感。例如,上篇中的寒蝉、长亭、骤雨、兰州催发等典型意象对整个文章情感基调的奠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重点把握诗歌名句,细细品味情感。名句自古以来流传千古,定有其独特之处,以名句为突破口进行情感把握十分必要。例如,学生可通过把握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深刻把握杜甫《望岳》的情感。第三,从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突破。一些诗歌是“托物言志、状物抒情”,还有一些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些诗歌巧用比喻拟人,一些诗歌善用比拟、双关。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有时需要从诗歌的技巧来着手。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是语文课堂中的一朵奇葩,其错落有致的语言、情韵绵绵的意境、饱满深刻的情感无不吸引和感染着学生的内心,故教师要善于借助古典诗歌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具体来说,笔者可试着通过诵读渲情、创造情境、发挥想像、品析鉴赏等方式渗透情感教育。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借助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多元多样,各高中教师可以此为参考,并在自身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寻更科学的情感教育法,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3

关键词:语感培养 文言文 教学评价

发展语感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语感,是一种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素养。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决定性因素。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规范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强化文言文教学评价,对于发展语感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语感培养的文言文教学的评价范畴

基于语感培养的文言文教学的评价,主要应该考察语感构成的五种能力,即感悟语义的能力、感悟语脉的能力、感悟语韵的能力、感悟语势的能力和感悟语势的能力。

1.考察语义感。语义感,是对文言文文字表面意义及其隐含意蕴的感受能力,它是语感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阅读语言材料,首先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在此基础上,将对文本关键词句的处理直接指向语义感的培养。“一词一境界,一语一乾坤。”“一句话惹人跳,一句话惹人笑。”这都说明关键性的字、词、句的在文章中的重要价值所在。众所周知,人有人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所谓“诗眼”、“词眼“、“文眼”,就是就诗、词、文中最精炼最传神的的字词句,它们是诗文的灵魂所在。一般情况下,诵读文言文时,如果能捕捉到文言文的“文眼”,也就能抓住文言文的主旨内容。文言诗文的关键词(“文眼”),或许是一个字,如《登岳阳楼》中的“悲”;或许是一个句子,如《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考察学生的把握文言文的语义感,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寻找“诗眼”、“词眼“、“文眼”,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2.考察语脉感。语脉感,是对文言文构成的脉络线索的感悟。语脉,就是文言文的架构脉络与逻辑关联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铺垫”、“自圆其说”、“前后呼应”等都属于语脉范畴。考察语脉感,就是要考察学生对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文本信息的逻辑联系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如果说语义感的培养和形成更多依赖于即时的直觉思维,那么语脉感除此之外,更需要逻辑思维积极参与。诵读文言文往往随着文本内容(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一词一句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而产生的意义越来越丰富而深刻。比如,通过《口技》的诵读,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抓住表明时间概念词汇的提示,可以考察学生对叙事文一类文言文语脉的把握;通过《核舟记》的诵读,按照内外远近、上下左右、主次顺序等词汇的提示,可以考察学生对说明文一类文言文语脉的把握;通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诵读,按照抓论点、找论据、寻主题句或中心句等途径,可以考察学生对论说文一类文言文语脉的把握。

3.考察语韵感。语韵感,是对文言文语言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的和谐性。对文言文准确性的考察,关键是考察语言的分寸感。它可以体现在众多文体的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词语辨析、选词填空之类的考察形式,检测学生对文言文准确性的把握。至于对语言节奏与韵律感的考察,可以通过古诗词的诵读活动进行。教材中的古诗词,往往是语言精练、意象生动、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具有诗情美、诗意美、诗韵美的特点,容易背记,属于学生最为喜爱的文言文读物。文言文较之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提倡“涵泳工夫韵味长”,采用“吟唱”方式诵读诗文。如今虽不要求“吟唱”,但要求学生读出语调、理解文意、体悟情感、感受意境、展开想象,仍是文言文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诸如《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一唱三叹式的诗句,富有形式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4.考察语势感。语势感,即对文言文文字表达的语调、气势、风格特性等的把握。语势,指的是语言表达的语调气势。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咀嚼出语言文字的语调气势、风格特性。比如,考察《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晏子的语气与神态,模仿晏子的语气神态来朗读晏子的话语,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结果发现,学生诵读的语气语调会出现多样化的倾向。比如,有人认为,晏子其实在讥讽楚王,故以讥讽的语气读之;有人认为,晏子对楚王充满鄙视,故以鄙视的语气读之;有人则认为,晏子具有绅士风度,故以慢条斯里的语气读之;等等。如此这般,按照文言文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角色的身份背景、性格特点等,甄别与揣摩人物语言特点,然后依据其身份背景、性格特点,分角色、分人物进行“舞台表演式”的诵读,就可以考察学生的语势感。

5.考察语味感。情味感,指的是能披文入情,品味语言文字材料所蕴含的情感意味,犹如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乃思想情感;味,乃审美情趣。文言文作为一种符号载体,在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同时,也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意趣。而这种情感和意趣在语言文字中并不是明白直露,一目了然,往往是将其奥妙之处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需要诵读者依据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想象,进行品味,进行咀嚼,才能感知与获取。对文言文的这种隐含、暗示的情感与意趣的感悟与领会,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考察学生这种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意味的揣摩咀嚼能力。《岳阳楼记》、《蜀道难》等篇什,就是一些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文言文作品。考察这类文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表情有节奏的诵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读出情味,读出韵致,读出气势,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契合。

二.基于语感培养的文言文教学的评价策略

读中悟,悟中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考察文言文教学效度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方式检测文言文教学效度的方式很多,诸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多人交替读、快读、慢读、高声读、轻声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甚至摇头晃脑的唱读、指手画脚的吟读,等等。

1.通过熟读,考察感悟能力。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感悟能力。因此,培养语感能力,关键是强化b读,过好诵读关,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诵读和背诵是感悟语言的重要方式,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通过口、耳、眼、心并用,逐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文言文往往是藏锋不露的,即所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与想象,仔细揣摩,即可品悟出文言文中那富含深层意义的"七分"用意,从而感悟这“三分”语言之精妙。考察文言文教学,应考察吟诵,通过吟诵考察学生的句读、语气、语音、语调、语速、停顿、重音以及音准等等的把控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

2.通过研读,考察领悟能力。研读,带有思考揣摩意识不断反复地诵读。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有效措施之一。考察学生对一些典范文言文的研读能力,可判断学生对语义感和语法感的把握。首先是考察诵读。一般平常注重文言文诵读的学生,往往会一气呵成地将一则文言作品读下来,而且还可以把作品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语感。其次是考察默读。默读有利于将精力集中于对作品的领悟。考察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在考察默能力读过程中,要注意考察对作品细微处的把握,从而考察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性认识与把握。

3.通过赏读,考察品悟能力。赏读,即对经典文言文进行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欣赏与品析,在赏析的过程中,考察学生的语感。朱熹指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欣赏文言文,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还可以是表达方法方面的。运用赏读考察时,可以采用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说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听的方式进行。总之形式自选,表达自由,教师力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悟。此外,还可以考察学生背诵优秀经典的文言文佳句、佳段、佳作情况。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4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我一直在书堆中寻寻觅觅,及时掌握教改信息,认真学习领悟课改理念,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借鉴先进、前卫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多次创设条件,走出去观摩聆听名师大家的经典课例。好多位名师的教学经典一次次吸引了我。他们的课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连课堂过渡语也仔细推敲、精心设计,使听者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之感。我现在如同一个习武者获得了武功秘籍,教学中边读边操练,借鉴名师经典,落实课标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成了师生交流、互动、展示的舞台。于是学生们发现:先前一本正经、总是板着面孔的我有了诚挚的微笑、宽容的目光、协调的动态语言,课堂多了一些轻松,多了一些真实,多了一些笑声,多了一些灵动。为此,我略有感悟,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向名师学哪些呢?我认为要向名师学习以下两点:

一、学习名师的一颗童心

名师共同特点是:他们关爱每一位学生,一颗永远的童心。名师是幽默的,在恰到好处的夸张中点拨迷津,在意想不到的诙谐中激励导行。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名师是孩子化的,他们的语言总能与孩子的语言碰出火花。他们尊重人、欣赏人,即便是独到的见解,也用商量的口吻道出。

许多名师精彩的教学片段使我终身难忘,不断引领着我去模仿、创新,促使我从困惑中走出来,从反思中醒悟。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古诗《草》,最后安排学生回家汇报,老师转换角色,分别演妈妈、哥哥、奶奶,对汇报学生或赞赏,或引导,或考察,或归谬,情境生动,寓教于嬉,令人忍俊不禁;而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抓住重点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来了个“来来回回读重点”。文章共四个故事,读完每个故事后,老师就事论事,不作点评,然后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段话。学生感悟一次次加深,深切的怀念之情写在师生脸上,令人动容。

支于恒老师在教《匆匆》一课时,根据文本的特点,运用了诵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学中支老师让学生充分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整个教学环节为“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来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创作”自己的格言或警句。教师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写出立意或语言独特的句子,以表达自己对课文、对时间和生命个性化的感悟。我听后真正感到,支老师把课堂时间真的还给了学生,把黑板真的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难怪听课老师异口同声说到:支老师的课堂是读书的课堂,也是艺术的殿堂。使人听后久久难忘,既给我们艺术的享受,又引领着我们去模仿、去探究……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捶捶乐》,教学如同拉家常一般,口语交际、表演、现场交流、推销产品等教学环节层层铺设,学生领悟到了“语言有魅力”的真谛。是啊,作文,不正是以“语言的魅力”作基础吗?窦老师授之以渔,这堂课,能不让我们对“超越课堂,超越生活”作点思考吗?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春望》时,引来杜甫的另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详学一略读。诗言志,诗人的悲之切、熹欲狂的情怀让学生深深感动。读书感悟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赞叹教育者的独具匠心。

二、学习模仿名师的教学方式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5

关键词:文白对读;文白对写;拓展学习

小语人教版现行教材到了高段就会出现一两篇短小的文言文。这种文选方式既体现了中小学衔接的必要,又体现了这样的理念: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一句经典的文言表达里,既有中华民族传统道家文化、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深沉感悟,又有汉语独到的音韵和谐之美。这样的文字经过历史岁月的见证和沉淀,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真正的人文经典,汇聚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现今我们学习它,不仅要从中感悟先哲们的思想智慧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传承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可是,不难发现,当今学校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学的难点,通常情况下文言文教学会变成古汉语教学,师生拿着相关文章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解词释义、串句成篇;硬译强译、死记硬背所谓经典文言名段、名篇的现象屡见不鲜,失去了感悟、品味古代汉语文雅、精当、灵韵独具之美的机会,更不要说注重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感悟语言等兴趣、能力的培养……反观诸多此种现象,不得不说,这是汉语教育即国语教育的悲哀!

纵观小语教材,随着年级的升高,还有不少具有这样文言背景的课文陆续出现,结合学校开展的《新经典诵读――经典小古文100课》课题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经典是汉语言最纯粹、最肥沃的土壤,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经典是汉语言的言语典范,其特点有二:

其一,质朴有力,简洁文雅。比如,人教版五(下)《晏子使楚》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而在《战国策・晏子使楚》原文中则是这样写的: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对比阅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的《晏子使楚》这一片段,在质朴的语言中充满着力量,行文简洁却不失温文尔雅。今天很多类似的文言经典被翻译成白话后,却很难还原这样一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貌。

其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比如,人教版小语低段课文《乌鸦与狐狸》是孩童时期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它的原文是这样写的: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对比阅读之下,我们会发现:文言文单音节词多,且用法灵活,更易于编排语句的节奏。古人非常讲究节奏,有时候为了声音和韵味的整齐或充沛,要在句中尤其是句末加个不表示意义的语气词。因此读起来大多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这些有文言背景的课文还原的浅近文言,蕴含着温柔敦厚的气质,充满了文雅可爱的力量。

“中国人说话,天生就像唱歌。”强调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像旋律一般的声调。汉语言的音律如同乐感,幼年的接受和积淀同样十分关键,它也是汉语言里关于语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如此,诗词、韵文的诵读并不能替代汉语文言文的诵读。一个人在蓬勃生命的初期,扎根到最深厚、最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里汲取着母语的精华,和中华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血脉联系,今后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哪怕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在孩子们的心田里自由呼吸,自我成长。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力量和魅力。

也许有人担心,这些文言文跨越漫长的历史沟壑,孩子们能读懂吗?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纠结在懂与不懂之间而因噎废食!相关研究证明,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而非分析性的。再复杂多变的新事物,儿童可以把它作为整体,一样样加以同化,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它们的整体特征。在教学中,可以尝试根据学段和学情,有计划、有梯度地利用文白对读、文白对写的形式,随文、随课进行课内和课外相关的、浅显的文言文拓展学习,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中国的孩子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窗,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华文化底子;也为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和阅读架设桥梁和纽带。

综上所述,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种文化积淀与内化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尝试运用文白对读、文白对写的方法引领孩子体会文言的韵味和节奏,感受文言的情趣;在这个浮躁喧哗的世界上,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安静下来,重新发现母语之美,寻找回归民族精神故园的小径,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同时为他们今后在中学的文言文学习和阅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7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灿烂文化;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中国诗歌不仅情感丰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诗歌鉴赏,一定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诗歌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应教会学生分析诗人选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高超的诗歌创造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之美。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具体诗歌感受这些手法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效果,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这些艺术手法的妙用。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7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都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精练优美、深刻含蓄,不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在吟诵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实际上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掌握三个方面:1. 理解其基本内容;2. 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运用;3. 感悟、赏析,提高欣赏品位。本人认为,对古诗词教学在了解背景和作者后,只要做到解析、吟诵、 赏析这三步,就能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一、 解析理解内容

虽然古诗词创作年代离我们较远,但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音乐美、图画美,适宜学生积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我们应该使学生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样才能形成记忆并灵活运用。如《过零丁洋》一诗中,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如果不理解内容,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对“干戈”“寥落”“四周星”这些词语的意义几乎不懂,此时老师必须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具体可以这样做:1. 结合书中注释,弄懂其大意。要求学生明白“一经”就是儒家经典,“起一经”就是起于一部儒家经典,意思是从读书做官开始。“寥落”就是稀少的意思。“四周星”就是四年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译出并理解其内容:我的苦难经历都是从读通一部儒家经典而进入仕途开始的,起兵以来与元军苦战已经四年了。2. 在学生基本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翻译诗词时适当地释字扩充,尽量做到文通句顺。3. 古诗词语句优美,富有音乐美、韵律美,在译诗词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保持其韵律美,尽最大可能地押韵。这样学生就容易把“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译成优美的语句: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历经四年的艰苦岁月。归结来说,译诗解析内容可以从释字扩充、解说诗意、尽量押韵这三个方面入手。

二、 吟诵传情达意

学生在理解了诗词的基本内容后,再吟诵诗词就容易感悟其情感。具体做法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诵读节奏,采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反复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一诗,抓住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同时,扣住诗中“辛苦”“寥落”“柳絮”“浮萍”“说惶恐”“叹零丁”这些词语进行反复朗读,要求学生分别读出“凄楚”“悲愤”“激昂”的语气语调, 这样学生就容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从心灵深处理解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爱国之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诗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祖国而献身!

三、 赏析深入评说

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应该学会赏析诗句。诗词中的名句是诗词的主旨和情感的体现,因此,对名句的赏析很重要。具体的步骤是:1. 先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等;2. 结合具体的语句,能够准确理解该句表达的意思;3. 最后分析蕴涵的哲理,或创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如赏析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的切入点是“破”和“深”这二字。该诗中的“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百姓离散无家可归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痛苦及忧国忧民之情。再如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大宋的江山分崩离析,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战事败局已难挽回;“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诗人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抒发了作者悲怆辛酸的情感,表示了作者为国牺牲的决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关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在涵泳中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格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8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 审美教育 鉴赏方略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宋词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打开《唐诗宋词选读》这本教科书,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殿堂,你一定会目眩神迷,流连忘返。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言说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年轻一代似乎越来越少吸取古人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陷于窘境。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

从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教师把古典诗词当文言文教,将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翻译成苍白无味的白话文;二是有的教师“满堂灌”,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生平,从思想内容讲到语言风格。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乏味,对学生的古典诗歌审美培养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曾经说:“现在教古诗文像教第二外语一样,是不行的。”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古诗文对有的语文老师来说就像是一门外语,另一方面说明在古诗文的教法上存在问题(这也是后面将提到的古诗文变成了一种操练的一个原因),以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收效不大。而高中学生尽管对学习古诗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同,对学习古典诗歌的目的也似乎很明确,但远远不是古诗文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他们对语文科的学习似乎也只有“以硬对硬”,用书面作业形式或考试测验手段来“坚守阵地”,结果他们的古典诗歌的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枯燥的字、词、句的操练,少了诵读,没了感悟;少了赏析,缺了品味。尽管学生在这种操练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并不大,学生本来有一点审美情趣,但最后练弄得兴趣索然,变得十分功利。这样,学生厌学古诗文就是不足为奇的事了。在这种心态下学习古诗文,收效又怎么可能大呢?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是一个从语言入手由景入情入理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传统文化,领略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

二、古典诗词鉴赏方略

1.感悟、诵读是起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应加强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展示其内在的韵律,显示其音乐性,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在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可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朗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阅读,愿意阅读。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同时也可作一定的示范朗读。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带着感情,学生们会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学生感情投入,再结合教师对意象、意境的适当点拨,也可以播放相关情景的幻灯片或者辅以音乐,从而拉近学生和古典诗词的距离。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感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体会诗的美感。

2.联想、想象是介质。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载体,古典诗词就像一个经“压缩”软件处理的“文件”,阅读时,需“解压”还原,即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词中的情境并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可以联系诗人本身,想象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处境(环境),也可以联系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由己推人,分析形象。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亡诗,写的是对亡妻的思念。首句写难忘,次句写难见,再假设写十年来自己变化之大。下面“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夜来幽梦,“明月夜,短松冈”是妻子安身之地。因思而入梦,梦见妻子;因梦而料想妻子思己,想妻子也会梦见自己。假如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词中那超越生死的人间至情是很难领悟的。一般说来,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刘勰所说的“情动而辞发”的过程,由意象进入,终结于言语形式。而我们的解读过程刚好相反,我们是先从言语形式入手,终结于意象,也就是刘勰所说的“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诗词鉴赏是一个由理解到评价的过程,而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或缺的介质。

3.鉴赏、创新是关键。

首先,引导学生变革传统的诗词解读方式。

赏析唐诗宋词,如果泛泛地用“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语言的生动”等语词和概念解读,难免造成被周汝昌讥讽的“取粗遗精”的结果。我们应引导学生变革传统的诗词解读方式。比如鉴赏唐诗时能否突出其丰盛热烈的风神,鉴赏宋词时能否突出其精微细腻的韵致?同样是唐诗,赏析盛唐诗能否充分感受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赏析晚唐诗能否充分领略其感时伤怀、余晖绚烂?同样是宋词,欣赏婉约词能否体会其浅斟低唱的情韵,欣赏豪放词能否体味其昂首高歌的气势?……唐诗宋词各自的诗化内涵和不同的形式美感,都需要在教学中细加咀嚼玩味。

其次,处理好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要按照他们的心理结构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处理好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编排大致以诗歌发展阶段为线索,注重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

最后,让学生明确诗词的鉴赏目标。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9

古诗文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中华五千年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而且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其中包含的思想性特别是古圣先贤的“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古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品行、“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亲美德,都是今人缺乏的,很有必要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传承下来。

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人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 ,如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其次,在练习的安排上,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这些题目一般首先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然后是文章写法上的,或最具特色的或结构上的,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学习写作方法;第三个主要是语言方面,如一些精彩语句的品味,文言文有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练习,重在积累,帮助学生领悟语言魅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

古文学习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懂课文之外,还要学会方法, 怎样学习呢?首先要端正态度。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宝库。欧美人远涉重洋,尊孔子之思,悟老庄之道,学韩非之法;日本人商海独步,凭《孙子兵法》,运筹于帷幄,百战无不胜。吾辈如果有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则为东方巨人;反之,则是忍气吞声的乞儿,因何不学呢?孔子学院在国外很受尊崇,而在中国却视而不见,有个母亲抱着孩子路过孔子像,孩子兴奋的指着说,妈妈,看那个圣诞老爷爷。期间大肆批判“孔孟之道”让国学一度受辱。改革开放造福了中国,但是也滋生了很多毒菌,首富大亨高官贵族侵吞占有中国的大量财富,完全丢弃了仁义礼智信,肆无忌惮不择手段的向着顶尖级突飞猛进,讲的是仁义道德,实际上男盗女娼学习古典作品就是要学习古圣先贤的大同思想和平等理念,抱着这样的思想理念学习古典作品就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要明确目标。学习古文,无非不是诵其文――悟其义――懂其法――明其思――晓其理――创己新。也就是说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学习古人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这是目标也是学习步骤。如果有几十篇优秀作品储存在脑中,那么阅读和写作就不必发愁了。古人不是说过“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理不言而喻。所以我们第一要诵其文,即熟读成诵,烂熟于胸,甚至可以过目不忘,进而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第二,悟其义。古人的文章远离我们所处的时代,单独抽出一个词、一个句子,不易确定词义、句义,因此必须把它们放回原文中去理解,即要分析语境。怎样分析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瞻前顾后,前思后想,才能真正领悟它们的含义。如“其实”一词,在“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应理解为“它的果实”;在“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中应理解为“他实际上”;在“自以为得其实”中应理解为“它的真相”。必须结合语境,搞不好就会张冠李戴,大相径庭,甚至还会贻笑大方。第三,懂其法。法即指古汉语语法规则和读法。此步的要领在于掌握古今不同,贵在以近推远,以已知推未知。古今不同可简化成“四字词”、“四句式”,四字词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句式即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通假字每篇文章平均十个左右,只要找出记住即可,否则会影响理解。如“将军禽曹,宜在今日”中禽通擒,意为抓住,还有雷―擂、炎―焰、张―涨等。古今异义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一句,应理解为“刚一交战”,要理解为“大年初一交战”,就会闹笑话。一词多义以课后题为准,不赘言。还有有人把“君子成人之美”理解为“君子长大成人就变得美丽了”闹出很大笑话。词类活用如“左右欲刃相如”,刃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就要变成动词,意为“用刀杀”。这种现象很多,应小心处理。再如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是难点,而给文言文断句,即句读,则是难中之难。而断句能力标志着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是每个中学生急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学习古诗文要首先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文时,即使多读几遍也不能感受到作品的感彩,这就需要教师在授新课前介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讲述作者写作前发生的故事,每个人特别是孩子对故事有着特殊的爱好和倾注,利用这种心里状态和感情基础把握作者在写作前的思想感情基调,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讲解古诗文大致的意思,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大概内容,为感受作品思想感情做一些铺垫,接下来教师通过富有感表情的朗读和表演,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感情,当教师、作者、学生三者的感情逐渐形成互动沟通时,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就会循序渐进的渗透进学生的内心。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悟感受的古诗文描绘的美丽景象、美好事物、美好感情,学生在整体感知的情况下,凭着中国人的从下到大的汉语环境、汉语基础和语言积淀,凭着人性相通的感情共鸣,抓住学生对美好事物欣赏的角度和美感,寻找学生对古典美文描写的美好事物的敏感点,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要点燃学生在学习古典美文中的火星,让火星堆积连片,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让理解随着感情循序渐进最终感染和激发学生。当然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认识水平不同、人文环境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家庭及家乡背景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虽然不能按照每个学生的认识和感情角度欣赏作品,但是可以大致归纳出几个不同的群体类型,选择作品的不同角度和切入点,按照古典文学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特色,设计好教学思路方法,借异曲同工之妙,收殊途同归之效。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

古诗词的积累,不仅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这种积累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

1 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自悟自得是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自悟自得的方式很多,可以在校内查,亦可以在校外查,可以询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笔者经常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自主学习报告会”、“自悟自得心得交流会”、“自悟自得方法评比会”、“自悟自得资料展示会”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自悟自得获得不少知识。朦胧式的理解还可以促使他们在阐述意见时能够“旁征博引”,表达自如。接下来,通过环环紧扣的“预习检查”来引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再借助字典、文中的注释,在弄懂文字含义的过程中体会文字的精炼,玩味其中的韵味。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内容以后,再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文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带入了文言文学习的意境和情趣之中,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 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 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 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 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离别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2 通过熟读,熟知潜藏的韵律

“诗词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一首古诗词,作者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对古诗词意思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随着学生慢慢成长,他们的生活经历慢慢增加,他们会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理解,在诗词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在学生有了学习古诗词的自觉性后,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反复朗读的重要性。写诗词的人按照要求来用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词的旋律美,平仄则体现语音的抑扬顿挫。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告诉小学生这些深奥的知识,而可以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内化。通过反复地吟诵感受诗词的外在形式美,同时用心体会诗词的内在情意美。在读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古诗词的韵脚,但是强调韵脚并不是特别地加大音量,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提高嗓门,涨红了脸蛋,使劲地突出韵脚。殊不知,强调并不是大声嚷嚷就够了,不是有句谚语“有理不在声高”吗?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古诗词的发音来处理,这样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

3 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尤为重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教学《梅花》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吟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并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同时还可以合理运用“扩”、“说”、“补”、“挪”的方法理解诗意。“扩”就是要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具体化。如:“遥知兄弟登高处”中的“遥知”,这一词就必须扩展开来,解释为“遥远地知道”。这样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说”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在讲解时要把这些不同点向学生讲清楚。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的“可怜”我在教学时向学生讲明它不是“怜悯”“同情”的意思,而是作“喜爱”讲。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学生自然容易掌握了。“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诗中“青箬笠,绿蓑衣。”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挪”即“挪动”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的“七八个星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话,我在教学时进行颠倒词序讲解,“天外七八个星星,山前两三点雨”学生一听就明白了,这两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落了两三点雨”。

总之,语文教师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让这古典文学的精华,从学生口中融入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11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两种,一是“三步曲”: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感悟重点段落内容悟读,体验作者情感;二是“四步曲”:“读”“思”“议”“练”。无论是“三步曲”,还是“四步曲”,教师都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学生的“悟”—感悟、悟读,怎么“悟”呢?教师往往是先让学生默读勾画,写批注,然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呈现出一片“你读,我读,大家读,一读到底;你说,我说,大家说,说得天花乱坠。”的热闹景象。在所谓的相机指导过程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个性阅读,对学生的交流反馈,常常是当好好先生,不管对与错,不置可否,只管按自己的教案讲,这样的“悟”,学生又“悟”到了什么呢?难怪不说“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呀!

“悟”是感悟的“悟”,。“悟”是理解,是对语言材料的深入内核的接近和解构,也是困惑,是怀疑,是否定,是期望,是对作者的亲近认同或批判否定。那么学生究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内容:语言材料蕴涵的信息;语言材料负载的思想内容;语言材料组织的方式效果;语言材料渗透的情感韵味,简而言之就是悟意(把握字、词、句、段,揣摩含义,尤其是言外之意,理解在全篇中的作用等)悟形(感受语言的形象、生动、有趣)悟法(字、词、句、段的读法以及写法)悟境(体察语言描绘的意境)悟情(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悟理(语言所揭示的道理)悟异(提出与作者的不同见解,求真、求美)。明白“悟”的外延,这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前提条件。自我感悟是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是对文章进行主动的、参与的、个性化的研究性阅读,从中获得新的语言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它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和培养。

一、联系生活领悟

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引导、激活学生的生活库存,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触类旁通,具体感受学习材料的内涵。教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学生对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大概了解了,但若要实际运用仍有困难,说明学生还是浅层次理解。此时,教师让学生回忆曾经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特别害怕的事例。学生纷纷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一位学生这样讲:有一次,我作业没做好,偷看电视,被妈妈狠狠打了一顿,以后我看电视总是战战兢兢的。又有一次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忽然有人敲门,我连忙站起来跑回卧室去写作业,我简直成了惊弓之鸟。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打上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烙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使学习材料更有现实感,学生更容易领会词句的意思,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展现形象顿悟

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积累的限制,对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难以理解;教师可借助直观事物、模拟情境、具体动作把学习材料内涵化作具体的形象。如教学《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学生对“暖”和“寒”的内涵难以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言语直观以及录像直观感受“暖”和“寒”的含义。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发放的有关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从中感悟到了红军没有费一枪一弹,智取金沙江后的高兴心情,推测到“暖”字烘托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然后播放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学生看着画面上红军艰难地攀着铁链,桥上是敌人的枪林弹雨,桥下是惊涛骇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向前推进真叫人胆战心惊,“寒”的内涵不解自明。教师提供了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学生心中忽然开启学生感悟之门。

三、引导比较彻悟

比较出真知。小到一个标点、一个词语,大到篇章分析,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求异比较,鉴别优劣,多向比较,展开求异思维,实现思维创新;也可以求同比较,归纳共同规律。教学《慈母情深》一文,在全班交流环节,,学生提到这样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常见的教法,教师会问学生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学生说读出了母亲工作的“辛劳”等等以后,教师又会问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最后要学生把体会到的感觉在朗读声中表达出来。读了以后说内容的理解,再付之于有声朗读。这样的“悟”只是停留在了“得意”这个阶段,如何“得言”“得法”呢?此时在学生“得意”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在原句的下面出示句子:“母亲的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引导学生与原句进行比较,思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这不同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把两个句子对比读一读,找一找感觉。学生便能自主地发现原文不仅抓住了母亲的动作来下,而且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当课文中的句子读得脑际浮现出一个瘦弱、贫苦、辛劳的慈母形象时,你会泪眼迷蒙。你会感到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母亲的“辛劳”、母亲对“我”的爱都会刺痛你,使你刻骨铭心;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都饱含“我”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爱和崇敬!“我的母亲”字字泪声声情。而我们所写的句子这些丰富的内涵,失去了,只剩下单纯的人物形象描写。就这样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不知不觉间就“悟”到反复这一手法的表达魅力。

四、联系前后省悟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12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语段;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76-01

1.什么叫做典范语段诵读写作训练法?

典范语段诵读写作训练就是选出课内外的典范文章中的优美语段,熟读成诵,同时借鉴语段的写作技巧,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质兼美的小语段,从而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精品美文,这些作品形神俱佳,熔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音乐美、自然美、哲理美于一炉。每篇选文都有重点美文语段,它们或精巧点睛,或传神描绘,或精辟论说,或酣畅抒怀。诵读,其要诀是"天天来读诵,每天五分钟。"诵读典范美文语段,重在训练语感,重在积累文句,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完成相应量的句段背诵,或一段散文,或一首小诗,或几句名言警句都行。读诵自己爱好的经典语段,不会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也富有情趣。写作,不是提出条条框框,规定一定字数的所谓作文,而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把多味人生中的有趣、有诗意、真善美的发人深省的事物,以随笔的方式,诉诸笔端,自觉不自觉的借鉴诵读过美文语段的写法,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触展示给自己和读者。

2.典范美文小语段的诵读训练法的优点

2.1有趣、省时、灵活,易于操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这种训练方法是一个充满情趣、理趣的审美过程。学生在课文上勾画筛选,搜集整理自己认为典范精美的语段时,就体现了自主乐学的理念。课前五分钟的齐声朗诵,抑扬顿挫的韵律、优美的意境,营造了一种"万籁此俱寂,唯余钟磬音"的气氛。学生的思绪大为净化,宁静的氛围带给人的是一种净明的体悟。之后,授新课效果非常良好。因为此时,师生的意识是很专注的,思虑是很明晰的。

读写训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自制一个诵读写作登记表,项目设有背诵的篇目,作者、作品出处、背诵的日期,检测的人员等项目。学生随时可以背诵,随时可以自测、互测,灵活机动。

2.2注重语感训练,注重积累,快速提升语言能力。这种训练法,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从而快速形成并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学生接触了大量范文,积累了大量词汇的情况下,作文水平自然大幅度提高。

2.3开阔阅读视野,加强人文素养。人世间真善美慧的精神总是以优美的文学形式为载体呈现于世人的。因此,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文素养的必要手段。诵读法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而且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为大量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诵读各方面各领域的典范之作,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宇宙的深邃,欣赏星空的灿烂,体悟道德的高尚,定然会熏陶出真善美慧的人格。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学习语文的经验是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

2.4美文小语段读写训练是一个闪耀个性光芒的审美活动。在训练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与做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个体素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在挑选美文、熟读成诵、随笔展示、点赞评说的各个环节中,都是学生自主参与,不断发现美、品味美、创造美的过程,无不闪耀着学生个性之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何为真善美,何为假丑恶,不断的求真务实。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比较品味语段的语言美,展开想象联想,欣赏文章的画面美,联系语境体悟文章的意境美,反复朗诵感受语段的音乐美,认真赏析感知文章的形象美。

3.操作美文语段诵读法注意的问题

3.1重视语言积累,适当进行写作技法指导。笔者将读写技法概括为一句话"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情景交融的感悟"。"实"是指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是观察世界。"虚"是指抒情议论和想象,是自己对世界的感悟。让学生带着这样简洁朴素的语文方法去大量阅读,大胆写作,写出自己的童心、童真,在广阔的社会人生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3.2注重人文修养,防止精神污染。在训练中,先入为主。用典范的美文,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武装孩子的头脑,培养文化小巨人。大量的典范美文的诵读能使学生尽快的取其精华,造就外儒内王的秉性,自动防止不良思想的渗透。正如儒家典籍《大学》所阐述的君子的志向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天下太平,使世界祥和,这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