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悟生命的作文

感悟生命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10:08:54

感悟生命的作文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个庶民的生活规律,也是我的生活规律,但最近被一些毫无意义的工作打乱了我的生活规律。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一天到晚忙得天昏地暗,焦头烂额。但心里总感觉自己所作的工作没什么意义,但还不得不违心的去做,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你想要的不一定得到,你不想要的硬要给你;你想做的不让你做,你不想做的非要你做;你喜欢别人,别人比一定喜欢你,要不说人就是一种“怪物”。

最近我和一些战友、同窗或者朋友聊天,这些既发富又发财的同窗、好友、战友很少陶醉于先富起来的成功之中,而是喜欢回忆历历往事,这也可能是人到一定时候的一个共性,走过一定人生路程后,总想回首一下往事,哪怕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哪怕是淡如凉水的往事,也都会认真的津津有味的回忆一番。

有人说“人生如戏”,其实一点也不假,人的一生就像在舞台上演戏,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扮演的都是主角,身边其他人都是配角,每个人都会想尽办法将自己的主角演好,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梦醒来已到暮稀之年,不管你高贵与贫贱,来去赤条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有两种情况是无法选择的,一种是生,一种是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细想起来人生百年又如何,也不过区区数日,你来到世上得到了什么?享受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很难说得清楚。到头来两眼一闭,四大皆空。

但人性就是人性,一生下来就开始奋斗,为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奋斗,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甚至发动战争,但到头来都是一个去处。有的可能还给后人留下一些东西,比如:诸子百家留下了不朽的学说,科学家给人留下了促进社会发展的结晶,就连双目失明的阿炳还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一曲委婉凄楚的二泉映月,记录了人生坎坷,唱响了一曲生命之歌,不屈之歌。有的草木一生,无声无息的来,悄声无息的走,没留下任何东西。花开花落,春去春来,想我一生如茫茫人海中一颗不起眼的小草,走着自己的人生轨迹,追求着自己的向往,寻找着人生的精彩,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也觉得其乐融融。我觉得自己做着自己感觉愉悦的事,虽然清贫点,平淡一点,甚至苦一点,只要精神愉快,自己高兴,此生足矣。不能攀比,也不需要对自己强求,常言说:“人比人气死人”,一切随缘,一切随其自然,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是强求不来的。有的人就是因为做事强求,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碰的头破血流不说,搞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不亦乐乎。所以说我的人生信条就是一切随其自然,把任何事看开一点,不去计较,不去较真,在烦恼中寻求快乐,在繁忙中寻求解脱。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情,力争使自己过好每一天。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2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一句古往今来有名的诗句。刚开始我并不太懂得里面的意思,但自从我养蚕后,我才体会到了这句诗的含义。

去年,同学送给我几只幼蚕,并给了我一些桑叶让我养它们。小小的蚕每天拼命地吃桑叶,过了几天它们就慢慢地长大,身上的颜色也由黑色变成雪白雪白的,非常可爱。又过了几天,桑叶吃完了,我不想去买,就没有去管它们了。可是我没有想到,在没有任何食物下,它们依然努力地吐丝、结茧。虽然蚕茧很小,但是却让我感到了一股生命的力量:蚕在饥饿之下还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默默地贡献出最好的丝。噢!我明白了,蚕的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天,它们不分昼夜地吃桑叶,直到死了它才把丝吐完。它出生下来的责任就是要吐丝、结茧,这种生命是多么有价值呀!

如果说一只小小的蚕给了我极大的生命感悟: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要珍惜生命,对生命负责。那么,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一个个挽救生命的场景,却更加震撼了我的心灵!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遭到了8.0级大地震的袭击。许多地方都变成了一片废墟。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刻,一瞬间,草木失色,山河含悲,黑色的五月,让我们的悲伤奔流成河!多少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失去孩子的父母,多少失去亲人的人们、、、、、、原本生机勃勃的家园顷刻变成断壁残垣!

在这场灾难中,我被这两个故事深深感动着: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个学生而遇难。当救援人员扒开废墟时,那是怎样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谭老师就像一只大鸟一样扑在讲桌上,他的两只手臂牢牢地抓住讲桌,讲桌下面是四个幸免于难的学生!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当地震来临时,她弓起自己的身体,撑起一片空间给自己襁褓中的孩子。妈妈离去了,孩子却毫发无损。医护人员在孩子身上发现一部手机,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着,妈妈永远爱你!”多么无私的老师,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灾区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为了保护学生和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倒塌的楼房、、、、、、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下一代生命的延续。这不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写照吗?

哦,我真正明白了生命,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3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就被主人公“艾迪”和“德诺”所感动,他们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这句话说明德诺很孤独,只有艾迪跟他玩耍。艾迪也曾尝试给德诺喝用花草熬成的汤,可是他的身体也并不见好转。“艾迪的妈妈也不让他找德诺玩了,她怕一家人都染上这种可怕的病毒。”可是艾迪不顾妈妈的反对,还是经常来找德诺。有一次,艾迪在杂志上看到奥新尔的费医生找到了可以治艾滋病的植物,便不顾一切带着德诺去奥新尔,但由于路途遥远,药和钱不够用了,所以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了不久,德诺住进了医院,艾迪就常常去看他,也常常搞恶作剧,有病的德诺躺在床上装死,艾迪就到医生那里说他的好朋友死了,看到医生紧张的样子,他们就开心地大笑不止。又有一次,他们还是用这种方法来骗医生,可是德诺这次真的死了。

友谊,是世界上最真挚的爱,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吧!让我们一起给别人送去生命的药方。

河北石家庄新华区国泰街小学六年级:张萌清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4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庆幸,感激上苍给我们的这一次生命,感激上苍赐予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哪怕只是不起眼的一分钟,都有它的意义,因为这一分钟里可以发生好多事情。

也许你会觉得浪费了这一分钟,还有下一分钟,可我们的一生有多少时间可以任凭我们浪费呢?如果你问我,在生命里你会选择先甜后哭,还是先哭后甜?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会选择先哭后甜。也许,你还会问我为什么?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我希望我的一生像一杯暖暖的咖啡一样,刚喝的时候苦苦的,慢慢地品尝,细细地品味,喝着喝着就慢慢地变甜了,慢慢地也就尝出了味道,慢慢地也就尝出了价值。

人的一生就像一个五味瓶,五味瓶里有酸甜苦辣,谁也说不准下一秒能尝到什么味道,当我们尝到酸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涩涩的,没什么特别之;当我们尝到甜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生命是惬意的,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当我们尝到哭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活着就像是在受罪;当我们尝到辣的时候,我们的眼泪已经哗啦啦的流了。不管是酸甜苦辣,这都是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一生应该无悔的过。

人的一生就像一排音阶,一首歌的旋律必定是有高有低的,不就像我们的生命之歌吗?高低起伏的旋律,就像我们的情绪有高涨也有低潮,当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会跟自己说:“这也许就是我的人生吧!”

人的一生更像一颗流星,幸福的时光往往很短暂,流星再美也只是瞬间,可中间的美景,却是让看到的人惊叹不已,那些美景会让看到的人终身难忘吧!一个愿望还未许,流星可能已经划过天际了。于是我就幻想着能有一场胜大的流星雨,愿望怎么也许不完。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后花园,当我们感到烦恼困惑时,打开后花园,里面春光明媚,行云流水,里面搭着逍遥桥,留着忘忧水,飞着天堂鸟。走进里面,心灵飞放,走进里面,每一分钟都有生命的感悟。

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碣北中学 八3班初二:郑舒妙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生命活力;阅读感悟;策略思考

平日的初中语文教学,我们普遍看到的现象是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牢固的,基本技能训练也是能够令人满意的。但存在的问题是多半数量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现不出生命活力的迸发,这就需要我们做出比较认真的思考。

一、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积累

进入初中的学生已经受过6年以上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无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都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具备着一定的初中语文阅读感悟的基础。但就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古诗文感悟也好,现代文的感悟也好;对本土化作品感悟也好,外国文学作品感悟也好,其所储藏的能量都经不起消耗的需要,是那样的有备而不足。课堂教学的阅读感悟中,人们所追求的学生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感悟往往总会遇到荆棘。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以为初中学生都已经具备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的必需。作为语文教学,必需努力为学生去弥补不足。弥补学生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之不足,其主人还应当是一个个必须具备强烈欲望的学生,没有他们的颇具兴趣,没有他们的不懈追求,是很难达成目的的。对此,为学生弥补不足,就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上进行弥补。但又必须看到,学生不够进行广泛而有效的阅读实践毕竟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必须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可以结合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解决迫在眉睫的课外阅读问题。像学习古诗文,可以让学生专门去阅读与古诗文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尤其是主题、体裁、时代等相联系的。阅读着与之有联系的作品,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视域就会无比开阔起来。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让学生去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应当说,学生在阅读了这些作品后,缓解了一定意义上的阅读感悟的燃眉之急。

二、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阅历

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形,那还是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应当说教学这样的外国文学作品,让初中学生能够感悟韩麦尔先生这个作品中比较典型的爱国主义之人物形象当没有任何问题。可在学生神游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时,本以为学生的感悟是完全可以与教师的预设相一致,但事实却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相反。学生中有不少学生而且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两个,他们并不以为韩麦尔先生就是十足的爱国主义者,反而以为其就是比较十足的懦夫。学生出现这样的感悟有道理乎?也并非就是那样的没有点滴道理。说实在的,在让学生具体说出自己的相关思考时,就连本身似乎也让其洗了一下自己的脑子。学生说,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怎么就不去带领学生走向街头去振臂唤醒广大的民众?又怎么不去带领广大学生去对敌人进行某些意义上的破坏性的打击?而在最后一课的课堂结束时书写“法兰西万岁”,其意义何在?结果又当是如何?学生的感悟错了吗?就文本到文本根本就没有错。那学生就没有错吗?错!甚至就是某些意义上的大错而特错。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误?并非就是学生的智力和智慧出现问题所致,而是学生社会和历史阅历浅薄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感悟着实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历。初中学生的阅历从何而来?就自己平时语文教学的实情看,还应当多让学生去关注教室窗外的天空,还应当多让学生去关注学校以外的世界。让学生多关注窗外的天空和校外的世界,需要学生能够跳出这封闭的教学环境,去多多欣赏外面的精彩。

三、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素养

事实上,一个学生对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持着怎样的观念,对作品中的人物是同情还是无所谓?是点赞还是那样的厌恶?应当与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俗语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个对外界的人和事物根本就没有理解和同情心的人,或者根本就没有较为正确人生观的人,那么对作品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产生比较正确的印象。譬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对于勒这样的人物形象就产生着比较严重的分歧,其分歧的分水岭很简单,于勒是败家子还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其实,这样的问题本身就不是怎样十分复杂的,但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就显得复杂起来。倘若学生能够对于勒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着比较十足意义上的理会,那于勒是败家子还是完全意义上的值得同情就完全可以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在学生阅读感悟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作为教师当应关心学生良好素养形成的问题。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所能够获取的途径比较广泛,任何学科课程的学习都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作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建立起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学习的关系网,让学生在诸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起科学的世界观、理想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当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念时,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感悟将完全可能绽放出靓丽的奇葩。

总而言之,学生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感悟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理想目标,而阅读感悟的学生充满活力也应当就是一个比较具体而又实在的实践过程。这就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实践是重要的,实践也应当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6

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自觉、灵感等的产生都在领悟中突发,这种突发的领悟就是“顿悟”也可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定义强调的是“自悟,顿悟” “自悟”,即告诉我们“悟”的主体是“自我”,即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悟”,但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引”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的目标,制定阅读步骤;“导”则是指导阅读方法,组织交流,进行评价。

二、感悟教学法的基本规律

1.感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将这种感知特点形象地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阅谈《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林黛玉这种寄人篱下的弱者形象以及趋炎附势故作姿态的扭曲形象有所认知。再调动自己记忆海洋中的这类形象,于是在认知中产生认同感,调动起同情和厌恶的情绪。“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感知与情绪活动高度和谐,学生的感知力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激发。

2.凝思。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要正确的理解事物,牢固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感悟教学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引导学生会思。会思即要敢于质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是长进”。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思考出问题,然后质疑,解疑,就是他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3.过程。感悟重在过程,即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很多文章不是一读就懂的,感悟首先在于读感,有所得。如读《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词佳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朦胧的月色”“幽幽的荷香”“斑驳的树影”“渺茫的歌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颇不宁静”的心思,去感受“独处的妙处”。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来容易,学生读来便难了。一要认真读,讲究心定,二要仔细领会,讲究慧悟。三要寻根问底,

讲究毅力。

三、感悟教学法的策略: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大胆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确定了这一前提,那么,谈的便是策略问题。

1.引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例如我收集古诗词中关于月的吟颂的诗句,把这些诗句分成四类主题(1)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2)望月怀人,包含有情人之间的怀念之情,征戍之人对亲人的怀念。(3)月的阴睛圆缺变换的规律。(4)月的永恒存在。(5)月的多种意象。如“月明如镜”“残月”“朦胧月”“松月”“水月”“烟月”“霜月”。从其形状特征中领悟人生百相。根据这5例主题,用电脑制作出各种“月”的画面,再配上诗句,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对月圆缺变换的规律,学生悟出“阴”与“睛”,“圆”与“缺”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阴”与“缺”是“睛”与“圆”的基础,而“睛”与“圆”又是“阴”与“缺”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坚定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地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又如“月的永恒存在反衬出人世的短暂,让学生悟出生命的重要。

2.引发联想。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给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7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堂; 体悟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体悟式阅读教学适应新课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理论中找支撑

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对文本的感知、体悟和感悟的过程。

1.心理理论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倡导在教育实际中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些主张与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所强调的是一致的,因此,有必要利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知识的习得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其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的建构过程。

二、尝试中寻途径

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叙述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悟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它是师生在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生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特别是体悟式阅读教学模式。

1.模式尝试

体悟式阅读教学的两种模式尝试。

(1)对话。在品味语言把握思路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生活经验与作者对话:即“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

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阅读的重点应是:

①对“月亮”和“荷花”的印象。(导课)

②月色下的荷塘如何。(感知文本)

③荷塘上的月色怎样。(感知文本)

④作者有哪些感受。(感知、研读文本)

⑤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研读文本)

⑥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受。(感悟——文本生命和自我燃烧)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尽的宝库。体悟文本中生命是基础,感悟生命的意义是目的。从感知、研读文本到学生的独特感悟,文本中的和学生自我生命发生燃烧,从而产生出人文的结晶。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及同学的对话中,语文课“工具性”(感知、积累和研读)和“人文性”(感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自我角色化。与文本中人物一起经历、体悟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即“自我角色化”。

在美国的理论中,有一个“自我角色化”理论,是指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与作品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自我角色化”的过程中,文本生命和自我生命融化,会起到真正有效的人文教育。

学习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角色化”。实际上,这是学习主体心理上的角色认同和情感迁移,即在体验中,“角色”与“我”的心理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或“主人公即我,我即主人公”的境界。这种把自我移入到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这一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缩短,甚至接近于“零距离”,既能直接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进行体悟,又能间接地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检验和知识。

语文课本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角色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2.方法尝试

创设情境,激活生命。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入。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引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课堂之始初步构建注意体悟的学习情境。出于这个环节处于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所以它也正是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良好的课堂状态、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能使文本生命和学生学习生命都得以激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抓住了引入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学生如果能通过引入的环节,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气氛,并且会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生命得以激发。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缺失了学生对文本的参与,语文阅读教学也就丧失了本真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2期)

[2]《语文体验阅读的实施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

[3]《阅读教学心理学》(马笑霞 河北教育出版社)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8

摘 要: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以尊重人的生命和发展为目标的。语文学科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学科,结合生命教育理念的内容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源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强调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理念。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来看,应该绽放生命光彩的语文课堂往往却忽视了生命的完整性。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出发,探讨生命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给学生独特体验,让其感受生命的意义

情感和感悟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并不是说要老师去传授。语文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借助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学生的发展也是因为个体的不同而独具个性。教育就是需要在尊重这些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上进行。小学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可以通过给小学生提供一些正能量的阅读,通过这些阅读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或者,通过学生写作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比如,教师让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申请成功的视频后让学生自由写作。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赞美祖国的伟大,有的学生对祖国充满了信心等等。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得以提高,而且还发挥了自己的见解、感受。体验使得语文学习进入了学生的生命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生命的意义。

二、尊重学生观点,让学生生命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师缺乏尊重学生感受的意识,最终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和生命力被扼杀。在教学《司马光砸缸》后,教师不仅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还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有学生提到:小孩子不应该在水缸旁边玩耍,而且有人掉进去以后不能直接跳下去救,而是想办法砸缸,还有其他学生说要尽快告知大人,我们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跑掉,应该向司马光那样学会处理问题。对于这样的见解,教师应该予以鼓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辨别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借助课堂学习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语文课堂是丰富的,通过生命教育理念来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生命、感悟生命是可行的。而且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完整生命,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参考文献:

[1]王燕.基于现代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06).

[2]王秀芳.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1).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9

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应该是积累知识、领悟感受、品味语言、实践运用。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怎样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新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和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融为一体,使之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曾努力探索过一种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所谓自主合作的方式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第5条中所说的:“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在合作中建立生生平等、生与文本平等、师生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是新的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回顾教《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我先是引用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和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说的“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等关于生命的名言导入新课,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弄清作品的结构层次,再讲述课文。在讲述“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部分时,我以表格的形式给学生提示了一江春水的起源、经历和归宿三个要点,要求学生在进一步阅读中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解读感悟文本,全面细致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由此,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出现了学生精彩的发言,比如:“生命的起源是最高处的冰雪。”“生命起源是渺小、微弱的,也是纯洁的,它起源后合成了一股洪涛。它经历了岩前阻、细细的平沙,它遇到了暴风雨,看到了晚霞和新月。”“生命的经历是困难重重的也是幸福叠加的,它的归宿是汇入大海。”“当一个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它是平静的,有一种面对死亡的淡定和坦然。但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江春水的起源是冰雪和许多的细流,生命就如一江春水,需要聚集许多的能量和经历。”“人生虽然曲折,但我们应该奋勇向前,不断进取。”“人的一生不应碌碌无为,应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为社会,为他人”……正是交流时产生的思想火花以及老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们渐渐地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并能把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联系起来,在品味文章优美语言的基础上,加深了自己对生命历程的分析和人生真谛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提倡“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并指出“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诵读是自主活动的主要过程。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教《谈生命》这篇课文中的“一棵小树”部分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创意诵读。用小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现阅读教学的特征。我感到学生通过创意诵读后,能更深切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较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真切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正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和感悟,学生大多能引用形象的比喻说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如“生命像鲜花”“生命像小船”“生命像太阳”……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妙语之真谛。正是通过阅读,学生理解了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领悟了“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的文章主旨。所以,我认为诵读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诵读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的感悟,创意诵读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当然,除了“阅读”外,“写作”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阅读是为写作做准备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只有让学生自主地把“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学习型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把心里的感受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在这节课的结尾布置了如下作业:学了这篇课文,大家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理解,请写一段话,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写下来。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学生是主体,是赋予课堂生命色彩的主人。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是的,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活泼,才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十一道南山外国语学校高新部)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10

“情感体验”就是在独立阅读中,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所强调的“读出作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体悟作者的启发价值及联系生活按要求写出类似的生活体验。”就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

一、重视阅读,倾听心声

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全部生命全部情感的再现:《史记》承载的是司马迁忧愤屈抑的一生;《红楼梦》纪录的是曹雪芹人生的心酸与沧桑;《复活》是托尔斯泰个人灵魂的重生。认真阅读作品,倾听作者的心声,能够引导我们丰富内心世界,从中获得最纯粹最美好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采用课上朗读,课下间隔一段时间后复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朗读是一种传递精神、交流信息的方式,通过朗读引领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情感有所感悟和理解,然后通过对作品抑扬顿挫的节奏处理,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的情感中,从而加深个性化的体验。例如朗读《轻点关门》一文,学生较容易的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和善、友爱、尊重与理解;朗读《青木瓜之味》学生会被年轻女子的真诚与热情所打动。而间隔一段时间后的复读,会让学生每次都会有新的体验和发现,这种新的理解会随着他们的知识和阅历的逐渐积累而更深入。

二、情境投入,加深体验

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章所揭示的思想感情对接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的情景,把自己想像成文章中的人物,设身处地的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在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一文时,我设置了以下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假如你是文中的里克,你面对突然出现的一条河“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等跑到河边,自己也害怕极了”时,你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啊,水流这么急,我真不该来呀”“我是回去呢,还是试一试?这可是我的最后一次机会了。”“我一定要试一试,要学会游泳,要赢到姑姑的10先令,不能白白放过这个机会。不能让他们嘲笑我。”从这些回答中,足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感受到作者此时恐惧、犹豫但又不肯轻易放弃的微妙心理。这样学生再深入理解主题时就容易多了,很自然的理解了题目中的“河”即机会,看到了,抓住了,就有可能成功;对它视而不见,它则会象河水一样“流”走。再如:阅读怀念母亲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母亲的爱与作者对母亲的爱融合起来,从而体验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并在现实中实践对亲人的爱。

三、联想比较,丰富体验

在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倾心体验,将种种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繁多,鲜明深刻。例如关于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首先形成自己的生命体会,再去阅读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在阅读中互相印证,加深理解。学生读到《生命的一抹》时自然会联想到前面读过的《生命的暗示》《为生命配乐》两文,他们在别人的文章中了解到:生命是蓝天中淡淡的一抹云,表现的是对平淡纯真美的追求;还可以告诉我们只要是生命,就应该实现自己的价值;还可以是,给自己的生命配乐,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联想比较,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逐渐完备的认知,他们或多或少的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高了认识的境界。同时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阅读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可见,只有用情阅读,用心体验,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飞扬,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灵动起来。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61-01

近年来,学生自杀、自残、吸毒、伤害他人等校园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处在花季年华的生命在一瞬间消失,令人触目心惊,让人心痛。药家鑫的事件,马加爵的悲剧,不由不让人引起深深的思索。究其原因,有学生本人、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多种因素,而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令我们遗憾的是当今的教育没把生命教育摆在合理的位置上,缺乏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缺失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还左右着我们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为了追求升学率,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学生的情感、心灵受到挫折,就出现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就会陷入精神的迷惘、情感的危机,就会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一幕幕学生轻视生命、推残生命的悲剧,引起我们的沉痛深思,在当今的初中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各学科任课教师必须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呢?

1.在语文教学的载体――教材中挖掘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教育"以人为本",就要凸现生命教育。初中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综合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而生动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生命教育的历史重任。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提炼语文教材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初中语文课文《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也是一首赞美生命的颂歌,曲调优美,节奏欢快,扣人心弦,发人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上,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感受春草生命的活力,感悟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奋发向上的情感。

1.1 创设感悟品味的情境。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让学生感悟海伦凯勒那种强烈的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对光明的渴望,她觉得林中的树,空中的鸟,地上的草都是那么的清新,有活力。假如给他三天光明,她会像迫切吮吸母亲乳汁的小婴儿一样把这些都看清•看细。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悟品味会体会到,一个健全人是多么的幸运•幸福,从而激起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如在《小巷深处》的教学活动中,创设这样的问题:瞎眼的英姨为什么收养弃婴?当你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遇见了弃婴,你该怎么办?通过问题的引领,认识生命犹可贵,千金难易买。 理解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我们的责任。 在"提醒幸福"一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即使我们的父母垂垂老矣,即使我们的父母一穷二白,就是他们病瘫在床,我们仍可以说,我们是幸福的。因为,在他们百年后,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当初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的快乐。人生苦短,让我们大家都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1.2 朗读感悟。"朗读"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语文学习的法宝,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的艺术。其作用在于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培养说话能力,加强记忆,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说明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这一扇窗口,体会作者的神思匠心,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加强朗读是一种重要的策略。例如,我在九年级语文下册《石缝间的生命》的教学中,利用范读、赛读、小组朗读,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抑扬顿挫,体会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体会生命的本能是如此的尊贵,生命就是拼博,就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锤炼自己、成长自己、完美自己。感受生命的意义就是给荒山枯岭的世界装点出层层葱绿。

2.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

写作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释放灵气、真诚袒露心迹,表白思想情感、真实反映自己的需求的过程。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依据生命教育的资源,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写作,领悟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受,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机制,应用赏识评价,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优秀的习作,张贴在学习园地上,或者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

大力开展语文课内外活动,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如果说生命教育是一架飞机,那么开展课外活动就是促其腾飞的原料和助推剂。语文教师要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溶入社会,如山涧溪水流入江河,如鸟儿飞向山林。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展览,让学生认识的种类,了解的危害,懂的预防的方法,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亚残运会录象,体验残疾运动员直面人生磨难,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自强不息,身残志坚,超越残缺,实现自我价值和维护人的尊严的经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生命是一朵花儿,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如何更好的呵护这些幼小心灵的成长,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把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和熏陶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出美丽光彩。

感悟生命的作文范文12

《可以预约的雪》是台湾现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是“情”与“理”相融的经典美文。文章取名“可以预约的雪”,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台湾特有的菅芒花比作北国冬天的雪,由朋友相约看菅芒花,回想起两年前看花的情景,感慨万千。怎样面对生命中的“常”与“变”?怎样突破人生的困局?这就必需怀揣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文善用对比。

学习目标可以定位如下:知识与能力:诵读文章,梳理文脉,学习作者“一花一世界”的构思技巧;过程与方法:相互交流探讨,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品析作者流露于文本中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应该确定为:1.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2.品析作者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本文“情”与“理”兼美,重在感悟与品析,因此要注重情景问题的预设和问题情景的创设。围绕题目“可以预约的雪”,预设三个问题:1.为什么不用“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为题?2.你能品析“可以预约”的言外之意吗?3.既然生命的大部分都不可预约,那为什么要用“可以预约的雪”为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树。也就是说每一个细小的物体中,都包含着宇宙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将走进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事物,去联想,去体察,去感悟,从而衍生出人生的哲理。这位作家叫做林清玄。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疏通难解的生字词。学生个读,同学互评,教师再范读,提示情感的把握。

2.学生再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如下问题:

问题情景(一):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文章与雪景有关吗?与什么景有关?

明确:与雪无关,与菅芒花有关。“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暗喻手法,二者有何相似之处?明确:色彩(形似)、可以预约(主观愿望、期许相似)

问题情景(二):可不可以把题目改为《可以预约的菅芒花》呢?哪一个题目更好呢?

明确:应该说也可以,但是哪一个题目更好呢?雪是普遍的景物,菅芒花比较稀有,是台湾一种特有的植物,只有在阳金公路才能看到,所以为了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它的色彩和可以预约的花期,当然原题好。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便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于浅显,变特殊为一般。

问题情景(三):通过比喻的方式,由雪及花,文章主体就是写菅芒花吗?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文章主体并非写菅芒花,而是写看菅芒花的人。

问题情景(四):作者思维由花及人,由菅芒花可以预约的特点联想到人生怎样的情形?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经过两年时间的流逝,菅芒花又到了开放的秋季,可是看花的人却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而面目全非了,由看花人又延伸到所有的人,外在经历在变,内心体验在变。深深思索至此,一个沉重的疑问压在作者心头——“在我们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三、研读讨论

问题情景(五):面对生命的“常”与“变”,到底哪一个才是生命的常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13段)自然的景每一刻都在变化,人生也如此,而我们都希望并习惯于“不变”,这就造成人生的困局。

②(14段)其实生命的“常”是人生的面具,生命的“变”才是人生的眼睛,生命的大部分不可预约。

③(15、16、17、18、19段)列举生命的“常”与“变”:菅芒花(常)——看花人生(变);预约来生(常)——前世精魂(变);同学会(常)——同学(变);岁月定影,时空定格(常)——完全不可能(变)。总结:用众多事例,从自然、人生、佛教、生活等方面论述了生命中“变”是常态的感悟和道理。

问题情景(六):面对生命的“常”与“变”,作者提倡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破):对自身因缘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缘无怨无尤——人生课题;②(立):对“常”祝福,对“变”宽容;总结:懂得欣赏——美好的心、欣赏的心——保持预约的希望。

四、总结反思,形成积淀

问题情景(七):品析作者积极的心态!

①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只要心里充满乡音亲情,浪迹天涯、作客他乡又何妨?

②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历经病患折磨,才更加懂得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③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穿越生死不死,就更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④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妈妈的病故,倍感亲情无价,中年添子,人生幸福。

总结:懂得欣赏才会幸福!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重新审视人生的变故无常,却发现,人生绚丽多彩,生命缤纷灿烂!而作者的心境也由原来的感伤转变为豁达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