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

时间:2023-05-30 10:08:54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1

[关键词] 价格变动 定价影响因素 竞争导向 产品组合定价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在市场自身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讯为主,众多增值业务提供商和ICP参与的多元化竞争的市场格局,呈现出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各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如火如荼,从早期的卡费打折、时段优惠、节假日优惠模式,到包月制和各种业务组合套餐,再到无月租、移动商务电话、手机补贴、佣金等模式,另一方面这六大运营市场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增强在国内外竞争环境中的实力。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层出不穷,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双寡头”进行着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在固网领域,由于受到移动业务的分流和替代,市场容量日益萎缩,各个固网运营商之间市场争夺的激烈程度也与日俱增。为争夺市场,在推出新业务的同时竞相降价,价格成为最有效的市场“利器”之一。同时,在激烈的价格战下,市场上存在着各种相似的价格套餐,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以,在产品购买过程中,除了产品性能、服务种类等因素外,价格一直是影响用户是否选择某项业务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电信运营市场上,价格成为市场上一个关键因素,对一个运营商的赢利程度、市场份额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往往一个正确的定价能准确地抓住市场中的消费对象,能准确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二、电信行业的成本结构特点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成本降低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能够实现社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电信行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其特点如下:

首先,从成本的角度来说,电信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产品,除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电信产品的边际成本近似为零。在电信业务中,通常是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兴建网络,一旦网络建成,大部分成本变成沉没成本,电信企业的资产构成以固定资产为主,在电信产品成本中,固定成本所占比重相当大,而且随着产品量的加大,其单位固定成本就越低。

其次,从整个电信市场来说,观察我国目前电信市场的商品形态、生产商数量、竞争和垄断状况等,可以发现我国电信市场目前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类型。

因此,在电信行业来说,边际成本近似为零,而用户数量的增加有利于企业销售额的增加,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定价总高于其成本价格。因此,电信运营商通过不断降低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来扩大销售额,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中国电信价格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不同的厂商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在政府许可下,从企业自身出发,以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增加企业销售额和利润为目的,制定符合企业和一定市场的价格。不同厂商在产品价格定制上会存在差别,即使提供相同服务也可能价格有差别。电信价格在逐渐开放的市场上呈现混乱状态。

第一,竞争的加剧。整个市场的竞争态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各大电信企业的价格相应变化,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逐渐由完全垄断转变为寡头垄断。以前的价格过于从单个企业来进行考虑(当时的环境是只需要从自身出发),但是现在各大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必须改变价格政策,使价格更具竞争力和争取更多的客户。

第二,目标客户群整体状况和个体特征的不断变化要求对电信产品价格进行合理化。从初期的目标客户主要是政府公务人员和高收入人群到现在几乎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通信服务,目标客户群发生很大的变化,也要求价格策略进行较大的变动和改革。

第三,技术的变革。由于新技术的引进,从而引起成本发生变化,成本的变化要求价格相应的做出调整。

四、电信产品定价原则及影响因素

1.定价原则

电信市场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从电信的发展历程可以知道,电信属于国家垄断行业,政府对电信行业实施政府管制,虽然市场在逐渐开放,但总的来说,电信产品的价格制定还是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在制定电信产品价格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电信企业定价策略与电信管制的要求一致;

原则二:电信企业定价策略应与企业的定位和目标相适应;

原则三:电信企业定价策略应与企业的效率一致;

原则四:电信企业定价策略应与顾客的需求和偏好相适应。

2.影响电信新产品定价的因素

尽管影响产品的定价因素有很多,但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包括竞争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服务因素和政府管制因素。

(1)竞争因素

现阶段市场上不断上演着价格战,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为同质竞争,而且在竞争过程中,由于不同企业其企业资本、实力状况不同,在竞争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同,所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也有区别。在定价过程中,需要对市场中所有企业的产品、价格统计分析,然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定价方法,然后根据竞争因素对定价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最终定价做准备。

(2)市场需求因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价格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供求。电信产品的定价也不例外,用户的需求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从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来看,电信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虽然不算很大,但是消费者的需求还是会随着价格的变动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电信企业必须从顾客最大合理满意的角度出发,站在公司甚至是整个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寻求资源整合,以期制定出满足消费者期望的价格政策。 在前期的市场调查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了解哪些是主导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序,综合评比,为后期产品定价做准备。同时,对于主导需求采用什么样的定价方法,对于次级需求采用怎样的定价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3)服务因素

电信行业是作为服务业出现在市场中的,这类行业最能赢取客户的关键就是企业的服务。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服务在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服务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服务行业,也体现在非服务行业,如制造型企业等。现阶段,从成本角度来讲,良好的服务有利于用户的增加,客户忠诚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知名度的上升,因此,由于电信的成本弱增长性,用户的增加可以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所以,良好的服务有利于企业产品价格的下降。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良好的服务水平是建立在良好的培训和具备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基础上的,而这些需要通过选拔人才和多轮培训等才能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这些同样需要资金的投入,这些均要考虑到成本中,因此,服务水平的高低也间接影响了产品价格的高低。

(4)政府管制因素

政府对于电信产品的定价管制分为以下几种:价格上限管制,价格下限管制,政府直接定价等。随著市场规范化,价格下限管制和政府直接定价逐步淡出舞台,如今价格上限管制占主导地位。在本地网及长途漫游这一块,政府采用的是上限管制的手段,而针对移动业务等其他业务,政府采用直接定价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电信细分市场,政府对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价格管制,避免价格过于混乱。很多电信业务价格调节之后,都要申报备案,方便政府对电信市场的控制管理。

五、电信新产品的定价方法分析

基于对成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电信产品的定价策略是以政府政策为依据,以竞争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根本目标的产品线组合定价法,也就是在进行产品定价的时候不能考虑单一的产品而是要从企业的提供的所有产品组合出发,以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产品的利润最大化。

1.对产品进行分类

按照产品需求规模和产品竞争力对产品进行分类,市场吸引力主要考虑目前的需求规模和盈利;产品竞争力则根据企业提供的差异化服务来测定。

图1 产品细分图

2.根据产品类别分别定价

对于电信企业来说,一是和一些传统行业不一样,不是每一种产品都要制定相同的价格策略以保证企业形象的统一,二是因为其寡头垄断性的市场特点,要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产品组合和价格策略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客户;三是由于其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最大化客户群体能保证更好的盈利水平,所以服务的差异化也非常关键,而服务又影响到产品价格高低。所以本文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的竞争价格策略。

(1)对于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都小的产品,应该使用最低价格维持一段时间后,如无回转可能,则应放弃产品或者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

(2)对于竞争性产品,虽然企业竞争力很强,但是由于市场规模不大,企业应该用这类型产品塑造企业形象,所以此类产品应该用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3)投资性产品,此类产品市场吸引力比较高,竞争性企业做的比自身企业要好,因此应该应用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吸引客户;或者比竞争对手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但价格不变。

(4)竞争性产品,这类产品是企业的主力军,由于此类产品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很强,因此在价格上要和竞争对手不相上下,适当的促销吸引目标客户的注意力,扩大客户群。

六、结论

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电信行业的价格现状,分析了现在价格的混乱状态;然后通过对电信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分析,得到了客户群的不断扩大有利于企业盈利的增加;接着分析定价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产品组合的定价策略来最大化客户群体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永涛:电信业竞争性定价模型与策略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16

[2]林锟陈昌伟:中国移动市场的双寡头竞争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5:80~81

[3]马慧朱治国:浅析我国电信业务定价[J].通信世界,2005,29:19~20

[4]轩言:电信企业产品定价的理念、策略和方法[J].信息网络,2003,8:1~4

[5]曾进唐守廉:基于消费者差异的拉姆齐定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4):67~70

[6]刘立:电信市场营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70~161

[7]郭志斌:论政府激励性管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9~90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2

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的特点

(一)同质化竞争为主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特征是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同质化,都是面对电信整体市场;竞争手段同质化,价格战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由于历史原因,除通信法规的限制外(不同通信公司,业务种类有所限制),电信运营商在服务对象、服务种类、竞争手段等方面大同小异。由于经营许可的限制所造成的通信技术差异,被相互进入和替代所模糊,比如,移动通信运营商,利用2.5G、3G技术进入互联网市场;其他电信运营商,通过IP电话进入固定长途通信市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价格竞争激烈

各种通信业务市场以同质竞争为主,各电信运营商的营销重点是以资费下降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争夺低端用户市场,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在电信业务领域,一直以来都以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并没有形成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不正当竞争

任何市场竞争应当遵守规则,但现在的电信市场竞争夹杂着许多不正当竞争内容。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在广告宣传上,内容虚假或含有诋毁竞争对手的内容;在业务推广上,采用不正当手段挖走竞争对手的用户;在互联互通上,人为设置技术障碍;在通信建设上,阻挠竞争对手的工程;在通信资费上,大打违规的价格战。

电信市场竞争主体的变化

电信技术的进步促进电信业务全球化,这又促进形成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随着电信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泛,趋于全球竞争。

首先,除了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铁路、能源、电力等部门也加入电信市场竞争。其次,以前许多运营商一直希望能提供集固定、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于一身的“三合一”业务,如今“四合一”服务(即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加上无线服务)也具有了现实的发展基础。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多领域的运营商开始参与到融合服务的队伍中,其中包括固网运营商、无线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尽管其间有管制的因素,同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领域的运营商都有机会开展这种“四合一”的服务,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白热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融合类服务将为运营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已经成为全球通信业发展趋势,这将促使更多的行业有机会参与电信业务市场竞争。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逐步开放,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电信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也将进入我国通信市场,参与通信市场竞争。

电信市场竞争趋势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引起了运营商、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国外投资者的共同关注。运营商们一方面痛恨价格战,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以降低价格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电信收入结构表明,新增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成本的降低。过量的价格战,导致通信企业增量不增收,每客户的ARPU(AverageRevenuePerUser,每客户平均收入)值迅速下降。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很明显,高端用户越多,ARPU越高。在这个时间段,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来看,ARPU值高,说明利润高,这段时间效益好。投资者不仅看企业现在的盈利能力,更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ARPU值高,则企业的目前利润值较高,发展前景好,有更好的投资价值。

恶性价格战,不符合国家通信发展规划,随着3G时代到来,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将由目前的价格竞争,转化为差异化服务、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和渠道竞争。

(一)通信差异化服务和产品竞争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产品丰富、消费需求多元的时代,消费决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由从众型向个性化发展。电信市场竞争重点将转向细分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各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其核心价值相同,所不同的是性能和质量的优劣,市场竞争重点体现在差异化的产品上。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目前移动和固定通话业务发展相对成熟,运营商们为了提高ARPU值,纷纷致力于开发电信增值业务,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各运营商试图不断开发新的电信增值业务,从而使产品差异化竞争,成为电信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如韩国SK电讯公司,在进行市场细分时,以5岁为一个客户群进行业务设计,从18岁以下到60岁的客户都有专属的业务。其中Nemo项目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地铁票,也可在指定餐厅、百货公司刷卡消费,费用与手机账单合并计算。SK电讯公司在推出此业务的一年时间内,客户就发展到300万,占韩国移动客户总数的近10%。可见,通信业的竞争已开始由网络技术、价格竞争,逐步演变为差异化服务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趋势。

(二)通信市场品牌竞争

品牌要完全摆脱价格战的阴影。目前电信运营商在品牌战略方面,还是以资费要素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新的品牌就是一个新的资费套餐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品牌不会产生溢价,反而成了价格竞争的精美包装,目前,公认比较成功的“动感地带”品牌,也没有脱离价格的影子。未来电信市场的品牌竞争,就是要通过建立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摆脱价格战影子,让通信品牌给企业带来品牌溢价。如韩国SKT是品牌经营的典型,SKT的资费在韩国三大运营商中最高,但是,其用户流失率很低,这得益于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运作要处于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电信企业的品牌分为企业品牌、客户品牌和业务品牌。运营商的品牌运作,目前更多放在战术层面上,宣传的重点主要放在业务品牌上,目的在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运营商的品牌运作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品牌建设,重点是企业品牌建设。战略意义上的品牌,不是推出多少种业务品牌,因为业务品牌会随着业务的升级换代消失,而企业品牌可以长存。

品牌要体现独特个性。在市场品牌竞争中,各个运营商的客户品牌,其目标用户群应该互相避开。业务品牌内涵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名称”和“品牌内涵”两手抓。运营商打造品牌,进行新业务宣传,既要强调品牌名称,还要增加用户体验传达品牌内涵。如中国联通公司品牌图标是中国结,其品牌内涵是情感沟通。

可见,品牌战略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信运营商要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领先战略,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但是,电信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通信渠道竞争

渠道是宣传业务、发展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渠道的优劣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电信运营商渠道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改造自有营业厅。电信运营商的自有营业厅承担了对全部渠道体系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我国现有主要运营商均有自有营业厅体系,这些营业厅除销售之外,还承担了客户服务功能,在视觉信息传播、市场信息采集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对现有营业厅进行VMD(可视化营销策略)的改造。我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种类多,结构复杂,因此运营商需要付出大量的营销努力以构建品牌忠诚。业务设计和资费吸引,只是用户造访店面的必要条件,而VMD则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关键。VMD不仅仅是华丽的橱窗与装修,更重要的,它是渠道,是促销体系,是差异化营销战略体系,能够提高营业厅和产品形象,营造令人愉快的店内气氛,并能提高销售效率。

体系改造。体系渠道占据了目前销售体系的最大比重,它们数目众多,且在形式、规模、紧密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渠道的所有权不在通信运营商。商和运营商之间是一种供销合作关系,经济利益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运营商需要通过这一类渠道,增强渠道竞争力。商通过业务获取销售收入。商行为是否规范取决于商的素质。素质较差的商,甚至不惜在电信业务上降低价格,其目的促进终端销售业务增长,这样可能导致通信价格体系混乱,损害电信运营商的声誉。

另外,数据业务种类繁多,变化速度快,结构和功能复杂,不易被用户理解,用户要求提供服务咨询活动,这是产品延伸价值,即服务价值。为此,要求对以销售为主的渠道进行管理体系的改造,并转化到销售和服务并重的经营形式。

增值合作商渠道。体系仅仅在业务下游与运营商合作,而增值合作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更加紧密,其范围不仅包括销售和用户服务领域,还包括业务设计、内容提供、网络运营、市场运作等。最早的移动通信业务主要针对行业用户和公众用户,通信公司为他们提供无差别的服务,此后通信公司逐渐与其他行业联合,共同开发新业务。如中国移动在动感地带业务上与麦当劳合作,中国联通在BREW上与建设银行合作,这些是品牌和业务设计上的联合。在未来大融合时代,各个行业实际上是趋同的,针对用户需求,广电、传媒、金融、电力、汽车等行业的企业,完全可以提供相同的用户解决方案。借助于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在电信运营商处办理银行业务,也可以在银行办理电信业务,目前的手机钱包业务已经表现出这一趋势。这种渠道类型实际上更是一种战略资源,适合所有的电信运营商。

直复营销渠道。所谓直复营销,就是消费者通过非人员的媒体接触商品或服务后,通过电话、邮件、电视、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来完成订货和购买的销售方式。直复营销的形式有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个性化营销、关系营销等,其共性是利用多种途径,针对个体沟通进行非店面式的销售。目前的电信运营商均具有成熟的客户服务热线体系,客服热线作为渠道,既方便了用户,又为现有的渠道体系做了有效的补充。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3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理论,总结分析了我国电信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推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业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动机的原因。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通信经济学等理论,对电信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这种现象展开理论分析,并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实例证明电信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技术浪潮席卷整个世界,我国电信业在信息化浪潮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间,我国电信业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不断延伸,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业务;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大大增加了电信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这种现象表现为伴随着电信技术进步产品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本文结合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行市场条件下,电信技术进步与电信产品多样化的内在关系。

1 电信技术进步的涵义

电信技术进步是发生在电信产业内的技术进步活动,因此需要首先界定电信业的概念,然后依据本文研究方向对电信技术进步概念进行界定。

1.1 电信业的概念

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结合国际电信联盟所用术语定义,将电信产业的概念划分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电信业是指提供电信服务或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电信业,可简单的将其划分为电信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两大类。电信制造业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和电信产品制造,前者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设备。电信运营业主要是建设电信网络,提供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等服务。而从狭义的角度看,电信业仅包括电信运营业,不包含电信制造业。

1.2 电信技术进步的概念

依据技术进步的概念,电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广义电信技术进步和狭义电信技术进步。广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指我国电信企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大力引进新设备、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狭义的电信技术进步是指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原有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及引进新设备的现象。

从本文研究出发,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电信技术进步的狭义概念。即将电信运营商依靠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升级、更新旧设备的现象定义为电信技术进步。

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的界定

产品多样化又称产品多角化或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即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

本文研究的产品多样化是指通信提供商利用现有的核心通信技术,开发出多种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现象。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是同心多样化,即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提供多种产品用数字传输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服务产品,从基本的通话业务、短信业务,到电子钱包、在线支付业务等等。

3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动因分析

3.1 电信业产品多样化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运营商生产经营自身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且电信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都对电信产品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 电信运营商生产特征推动产品多样化

电信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边际成本不相关性及成本分布不均性。电信产业内部的这些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电信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送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送计算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比独立建设形形色色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

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性就是指电信网络、设施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电信产量的增加,电信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故运营商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容量,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不相关性指的是边际成本与业务量的不相关性,是指在既定的网络容量条件下,业务量的增减与边际成本的关联程度不高。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容量范围内,利用边际成本不相关的特性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不会使电信运营商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反而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综上所述,电信产业内,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及电信业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特征。

3.1.2 电信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多样化

加入wto后在来自国外电信巨头加剧国内电信业竞争的同时,国内电信业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宣布对中国电信业进行第三次重组。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但是实力都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整体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三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重组后竞争主体的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重叠和通信业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后,出现了基本业务市场饱和甚至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下运营商原有基本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营业重点从增加原有业务市场份额转变为,在保持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新业务增大市场容量,来推动经营利润的增长。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动力,推动了电信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

3.1.3 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品多样化

消费者是电信业产品的最终购买者,电信运营商利润的源泉,是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消费者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需求多样化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种类的通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通信产品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趋同性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电信运营商出于为获取利润、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考虑,必须适应这种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运营商通过电信产品多样化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 电信技术进步下产品多样化分析

通过前文对电信业产品多样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得知运营商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生产特点、市场竞争决定了运营商多样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市场。

3.2.1 成本优势动机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点的存在,在现有市场需求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大而递减。电信运营商不能采用边际成本制定资费,否则会出现亏损,假设运营商依据平均成本制定其资费。如图1所示,ac0、mc0是运营商在原有技术生产条件下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d0为市场需求曲线;而ac1、mc2为采用新技术后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需求曲线为d0,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尚未提供新产品,但是由于成本下降使得资费价格得以下降,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市场需求;ac2、mc2的进一步下降,则是因为运营商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多样化生产,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市场容量扩大。d2表示的需求弹性较d0大,是因为电信产品种类的增多,导致了消费者需求弹性变大。因此在电信运营商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下,电信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

3.2.2  市场竞争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市场竞争的表现分为价格竞争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两个方面。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导致了电信产品资费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没有企业能高度偏离成本进行定价,因此电信资费的降低最终归因于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能通过两个阶段有效降低运营商平均成本,导致产品多样化,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因为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短期成本优势,从而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优势。因为电信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行业生产设备昂贵、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能有效、快速的回收设备购置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新技术支撑下运营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业务,获得先发优势、率先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方面,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新技术,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使降低成本。

3.2.3 需求多样性下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多样化分析

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电信产品,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u1和u2分别表示未采用新技术前和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的总效用曲线,s1,s2则表示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后,电信运营商供给曲线发生了从s1到s2的移动。假设在引入新技术前消费者支付p1价格,可以享受到产品种类数为n1的产品组合;当服务提供商采用新技术后,消费者在支付原有价格p1的情形下,可以得到产品种类数为n2的产品组合,而对应n2的产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c大于未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a。如图2所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需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电信运营商具备了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

4 结论

通过分析可见电信运营商产品多样化生产是内外力量共同推动的。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电信业技术进步影响了内外三种力量,使得企业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成为电信业技术进步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来自企业内部的推动力量归结为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动机。技术进步从两个层次影响了产品多样化。第一,运营商通过引进新技术缩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第二,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运营商有能力提供新产品,并且电信运营商生产的经济及成本特征决定了运营商有产品多样化的动机。

其次,技术进步通过来自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推动了电信产品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成本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运营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在技术进步后进一步降低电信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就是产品多样化。这种来自于市场的外部动力作用于企业产品多样化的过程和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动力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最后,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了产品多样化。这种作用过程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多样化化需求,而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提供新产品。在原有生产技术条件下,运营商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其必须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进步活动。即表述为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其整个作用过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运营商多样化生产的动机主要是由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及电信企业生产特征三种内外力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了满足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技术进步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产品多样化动机,并表现为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产品多样化生产一方面在市场中满足了消费者,另一方面应对了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由于电信行业的生产特征、市场竞争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都会促使运营商产生多样化生产的动机,电信运营商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这种动机,从而带来产品多样化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 yang,x.and h.shi,1992,“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2):112-116.

[2] 辛 利.关于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几个问题[j].国防科技工业,2005,(9):23-24.

[3] 张广利.热点聚焦.世界产业技术进步的5个趋势[j].现代焊接,2005,(2):56.

[4] 刘国亮,赵英才.区域电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贡献率测算[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18(3):43-47.

[5] 徐碧祥.我国电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初探[j].技术经济,2006,(3):45.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4

1.1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经营范围的影响

1.1.1企业内部的商务模式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以Intranet为平台,将企业内联网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商务工具,用来自动处理商务操作及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并为企业内部通信和联系提供快捷的通道,加强内部联系。

1.1.2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商务模式(B2C)

B2C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借助Internet开展在线销售,消费者借助网络在网上商店进行采购、支付。比如,亚马逊的在线销售书店。

1.1.3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B2B)

B2B指企业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除了在线交易和产品展示,还可以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1.1.4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商务模式(C2C)

拍拍网的强势介入让C2C领域形成了电商战国时代,淘宝、易趣、拍拍、有啊等,几家各有千秋,而又强弱分明。

1.1.5生活服务平台的电子商务模式(P2C)

中国雅虎整合口碑网、谷歌中国推出生活搜索平台,在互联网行业逐渐兴起。生活服务领域市场潜力巨大,互联网巨头看到了转型生活服务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走向P2C的模式。

1.1.6政府采购电子化商务模式等

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扩大了企业的市场。

1.2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资源配置、协同效应的影响

电子商务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可以定义为基于Web环境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企业信息化基层系统。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打破了组织间的障碍,降低了企业群实现协同、创建协同效应的组织成本。

1.3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分析,电子商务有助于企业建立以下竞争优势:

1.3.1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可以成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降低采购费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降低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生产,降低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和存货跌价损失。

1.3.2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实现与客户的双向交流,为企业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品定制或服务,实行一对一的关系营销。

1.3.3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集中一点的竞争优势

借助于网络,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企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调研、广告宣传,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开拓市场。

1.4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竞争模式的影响

对于工商企业而言,主要的市场竞争策略包括市场主导者竞争战略、市场挑战者竞争策略、市场跟随者战略和市场补缺战略。(科特勒)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用的电子商务业务市场,在识别主要竞争者的过程中,应结合电商产品销售的特点,把产品细分、市场细分、主要竞争者的态势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企业的内部报告系统、电商情报系统、电商调研系统、电商分析系统都是基于互联网和数据库,因此应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2动态竞争战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战略选择

综合上述电子商务对企业环境的影响,考虑到电子商务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的动态性,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战略应是一个动态的竞争战略体系。

2.1动态竞争战略的原因

2.1.1经济全球化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专业化、商业化、网民需求的个性化趋势,使任何一个网站也不可能“赢者通吃”,像可口可乐一样提供一类产品满足所有网民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企业填补市场缝隙,进行融合和联合,这种发展趋势,使市场更加开放,合作和贸易机会增多。

2.1.2市场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通过全球化营销来解决产能过剩,需要准确把握企业实际,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在这种大背景下,就需要国际国内市场统筹规划,把企业经营的背景放到全球市场的大平台上去。国际贸易业务突飞猛进,使得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流速不断地增大和增快,国外的商品也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这种国际化的商品交易业务必须有电子商务的支持。

2.1.3技术进步加快

服务的外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企业需要与更多的业务伙伴打交道、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业务,因此,就必须采用电子商务技术与模式来完善对业务的管理。

2.1.4竞争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进行竞争是大势所趋。由于电子商务系统的双向交流机制,可以为企业建立更加细致客户数据库,可以进行更精准的市场细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2.2战略制定应关注的重点是竞争互动

2.2.1竞争主要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

由于电商竞争环境的动态性,不论采用科特勒所说的市场主导的竞争战略、市场挑战者竞争策略、市场跟随者竞争战略、市场补缺战略,还是迈克尔•波特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或焦点集中战略,通过电商信息平台,长期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尤为重要。而且,竞争对手之间再也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的商战,为了共同的利益,完全可能走向战略合作和战略联盟。

2.2.2竞争对手只能够在互动中寻求暂时优势

由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开放性、自由、共享,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并根据态势调整竞争策略,也只能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暂时的优势。

2.2.3寻求暂时优势的办法包括改变规则和创新

企业在竞争互动中,谋求在一些方面做出适应市场、消费者的调整,取得暂时的竞争优势,方法上主要是凭借敏感的市场视角,暂时改变市场规则和进行营销、管理、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局部、一个期间内处于领先地位。

2.2.4企业的表现不仅取决于对手之间的静态实力,更重要的是竞争的互动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竞争是动态的竞争,企业由于改变规则和创新等获取的竞争优势很难长久保持,因此企业的业绩表现不仅取决于静态实力,更主要的是在竞争互动中发现市场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2.2.5动态竞争的策略

由于电商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加强与竞争对手的互动、与受众的互动,实施动态的竞争战略,动态的竞争战略,包括战略联盟、信号的管理与使用、有效利用资源的难转移性、采用多点进攻战略、提高执行速度和反映速度、尝试通过资源在价值链上的调整改变游戏规则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和竞争态势,组合应用。

2.3动态竞争战略的实施

2.3.1发现变化的机会

战略思维也必须适应变化、率先改变,以有效地策划进一步的改变、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取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2.3.2制定实现变化策略

为了创造优势,推陈出新、发现竞争中的变化,就需要做出相应的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制定实现变化的策略包括改变竞争规则、表明战略意图的艺术、同时和连续的战略进攻等。

2.3.3培育实现变化的一般能力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5

(一)输、配电价格监管的刚性需求。尽管电力产业经历了市场化改革,但输、配电领域显著的自然垄断特性仍决定了其价格监管需求的刚性。在包括电力产业在内的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以限制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在规制产业中称为收费)水平和价格体制进行规制”。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且拥有业务专营权和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强市场垄断力,很容易使其滥用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使消费者承担较高的价格,从而产生一种扭曲分配效率的潜在可能性,这也是价格监管的最根本原因。具体来看,若按照电力企业定价的利益取向,即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定价,将形成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但电量偏低的垄断电价,很明显,这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所不能允许的。但政府进行的电价监管也并非一味地关注消费者利益而置企业的生存于不顾,公平地说,政府对电价的监管是试图兼顾到双方的利益。因为如果按照公众所期望的理想电力价格,应该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将避免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从而形成帕累托最优。但由于自然垄断企业的成本是递减的,因此,这种定价必将导致电力企业亏损,除非政府给予长期特别补贴。而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长期为某个行业提供补贴,所以这种令消费者满意的定价又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的电价监管必须围绕如何解决电力产品的企业最优价格与社会最优价格之间的矛盾展开。总之,政府对输、配电垄断环节的电价监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力求既能抑制垄断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又能在保证企业正当利益的同时,有效刺激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逐步放开的发、售电价格监管。随着技术变迁等因素所导致发、售电领域自然垄断特征逐渐弱化,其电力价格应由市场竞争形成,从而使其价格监管需求降低。按照规制经济学原理,在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内,政府应放松规制,力求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政府对售电价格监管政策的放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由于电力产业的发、输、配、供四个环节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性,电力产品的生产价格及输、配电价格会通过转移价格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因此,在售电领域还没有被完全放开的阶段,政府对电力零售供应小的环节仍实行价格监管显然是必要的。其二,电力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监管的需求。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价格变动的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公众的敏感性强,政府对电价的监管关系着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电价监管是电力产业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出于这种考虑,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出在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情况下,电力准公共品的特性也会使售电的价格受到较多限制,不可能也不应很快放开。

二、电力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

(一)确保规模经济的发电市场准入监管。在电力产业发、售电领域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之前,电力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资本沉淀性),决定了它一直以自然垄断产业而存在,并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发电市场的准入有政府监管的需求,并一度受到政府严格的进入限制,目的是确保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我国实行电力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大中型电力建设项目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批,小型电力建设项目由省级计委审批。而且,由于电力生产具有的规模经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倘若政府对电力生产领域的准入不加限制和监管,很容易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及效率低下的小水电厂、小火电厂的大量出现,造成资源配置不当和环境污染。

(二)可竞争市场与电力准入监管的放松。随着电力产业发、售电环节自然垄断特征的淡化,其可竞争市场潜质日益显露,政府对发电领域的准入监管理由也开始变得不充分。同时,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电力产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政府对发电领域严格的一74一进入控制经常导致电力建设投资短缺、电源建设不足及出现寻租、腐败现象。由此,各国开始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逐步重视并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电力产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和售电领域与原来纵向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产业分离开来,成为竞争性电力市场。由此,各国政府进一步解除对发、售电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维护有效竞争与发、售电准入监管的重建。电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非意味着发、售电市场准入的监管需求完全消失。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同时,对电力市场的发、售电环节的准入进行了监管制度的重建。即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现了再规制的需求。对于引入竞争的电力产业而言,尽管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宽松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各类发电公司进行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可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但有效的竞争必须依赖于结构完善且有组织的市场,而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总是会利用市场中的每一个弱点和漏洞。如,电力产业的在位发电厂商往往可以利用其在位优势,设置限制竞争障碍,对电力市场开放后的新进入者进行排挤,或卖方价格联合,以及恶性竞争或兼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垄断状态,损害公众利益。这意味着,政府为电力市场确立一套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规则,创造一种公平的比赛环境成为必要。

因此,在可竞争的发、售电市场,政府放松原来对市场准入严格控制的同时,以公平、透明的准入条款限定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并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来规范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可以促进竞争性领域的电力企业公平进入市场,且维护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确保竞争的活力和效率,这也正是电力准入再规制的理由和目的。

三、正外部性与电力安全、普遍服务的监管需求

(一)电力系统安全监管。电力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它的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长。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此外,电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是企业和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而言,电力体制处于调整转换的过程中,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既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如中央与地方、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企业内部的主业和辅业之间。而且,由于不同地区间能源丰缺的差异及国家范围内电力供应的不均衡,必然存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这些因素都将对国家的电力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有义务和理由全力保护、维持和增进电力产业的这种正外部效应,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对电力进行社会性监管的首要内容。

(二)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电力产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必然性。电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

务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基础、普遍的服务需要。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也决定了政府应通过贯彻执行电力普遍服务方面的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平等服务以及社会福利不受损害。从本质上看,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属于政府的责任。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社会性监管的一个内容,如何设计普遍服务机制,更好地监督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政府监管政策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四、负外部性与电力产业环境监管需求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6

一、美国电信法规变革历程

一般认为,美国电信法规变革是规则不断放开、不断自由化的历程,其实不然,其演化迄今大致经历了“放开――重组――再放开――再重组”这样四个变革历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并且也相应地提供了可供我国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早期自由放任竞争

全球的电信产业起源于美国的私有企业――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它由电话发明人贝尔1877年亲自创办,后发展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即AT&T公司。当时,美国政府及立法机构并没有意识到电信产业的特殊性。于是,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对技术的专利过期之后,根据1890年制定的反托拉斯法,美国电信产业进入了早期的自由竞争阶段。

(二)美国电信法规第一次变革

1934年美国颁布了《电信法》,联邦政府设立了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该机构独立于政府,只对议会负责,并由议会任命,通过介入法规对电信产业进行管理,在这一法律的规制下,AT&T的垄断地位得以维护,独家垄断了美国电信市场近70年。

(三)美国电信法规第二次变革

1982年美国地方法官Harold Greene做出了最后判决修正案(MFJ),并于1984年生效,对AT&T进行了拆分,结束了AT&T公司对美国长途电话、市话以及国际长途通信长达70年之久的垄断。1996年美国又通过了《电信改革法案》,允许市话运营商和长途电话运营商相互进入对方的业务市场,电信运营商、有线电视、无线广播和卫星通信等公司之间业务相互进入,并不再排斥国际电信运营商对美国电信市场的渗透。这些标志着美国电信业进入了全面竞争的时代。

(四)美国电信法规的第三次变化

2006年美国电信法规又做出了重大调整,联邦通信委员会经投票通过了AT&T对南方贝尔公司的收购议案。这次合并使得美国电信市场又一次形成了由AT&T主导的寡头竞争局面。

二、美国电信法规改革原因初探

(一)自然垄断性和网络经济性促使第一次变革的发生

早期自由放任的竞争给美国电信产业带来了一些好处,新的独立电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AT&T在竞争者的压力下开始降低服务价格。然而,自由竞争也给电信产业发展制造了严重的障碍,其揭示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第一,自然垄断属性使得分散经营的独立公司无法盈利,无法持续经营。一般认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从而由1个企业大规模生产,比2个或2个以上的小企业同时生产相同数量产品更有效率。在电话、电力、自来水以及天然气等公用事业行业内,投入的固定成本比较高,但增加1个电话或多发1度电的边际成本却相对很低,这些行业拥有一直下降的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具有持续递增的规模收益,因此在某些行业里只能允许1家企业存在,它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排挤或吞并对手,最终形成自然垄断。电信业在当时绝对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自然垄断特性,而且由于各公司提供的服务并无太大差别,竞争企业难以按高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定价。这样一来,大部分的竞争者都坠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压低价格――再扩大规模”的恶性循环,最终资金链断裂被垄断者吞并。

第二,美国电信业早期自由竞争导致了网络严重的重复建设。由于独立公司竞相成立,竞争开始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国就出现了6000余家独立电信公司,许多城市都存在数家独立电信公司,甚至出现了数个运营商分别使用相互独立的交换系统服务于同一个社区的状况。几十年的自由竞争即将过去的时候,美国不同电信网络之间仍存在严重的互联互通障碍,不同网络的用户往往无法进行正常通信,而基础电信设施的共享更是无从谈起。运营商在相同的地区进行重复建设,不仅在资金上是一种严重浪费,也给地区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自由经济“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局面根本无法实现。随着这些独立公司倒闭或被收购,产业得以整合,情况才逐渐好转。

第三,市场发展受阻,需求难以增加。在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行业实行自由竞争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尽管在竞争初始阶段电信价格大幅下降,然而,分散经营导致单个企业运营成本过高。同时,由于自由竞争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最终电信价格不能达到预期下降的目的。因此,在历经数10年的自由竞争结束后,美国电话入户率还不足40%,直到管制垄断时期电信公司通过长话补贴市话,电话普及率才得到大幅提升。

(二)新技术的应用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弱化了自然垄断属性

是什么导致电信产业自然垄断属性逐渐减弱,演化为有竞争的产业,从而诱发第二次规制改革?

第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改变自然垄断边界。产业自然垄断的属性与生产成本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是生产者面临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技术条件约束下的结果。当生产或提供这些服务的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或者由于新技术的实行出现了替代原有自然垄断产业生产或提供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时,原来自然垄断性质产业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甚至连要素投入的相对价格也会受到根本性影响,那些符合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技术特征的环节就成为瓶颈。瓶颈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它将随技术变革改变,因此,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就可能被弱化,甚至由此消失,原来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现在可能就不再具有自然垄断性,或者不是在整个产业链条上都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如光纤技术的发展、卫星技术的应用和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都为新企业进入电信产业创造了技术和经济条件,电信产业当然也就面临着由于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自然垄断性质的削弱或消失。

第二,需求因素的变化也可以改变自然垄断边界。市场容量和需求范围的扩大也可能使由多家企业来分割整个市场成为理论和现实的可能。对自然垄断特征的界定和判断都假定需求因素不变,而实际上需求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当需求发生变化时,自然垄断边界也可能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同一价格水平下当市场需求较小时,只能够维持1家企业的存在,此时具备规模经济与成本弱增性共

同制约:而当需求扩大到足以维持更多企业存在时,该行业的自然垄断性就会因需求扩大而弱化。结合第一点所讨论的技术创新因素,如果技术创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产品或服务价格的下降理所当然会刺激需求的增加,这样就可能导致进一步突破原有行业成本弱增性所产生的局限,该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也就会进一步削弱甚至消失。

(三)第三次变革是电信产业自然垄断属性及其弱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国电信法规的第三次变革是在互联网、电信网和电视网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发生的,原来的有线电视行业也开办了电信业务。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包括AT&T在内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那些传统的电信公司,而是直接同有线电视运营商进行竞争,相当于引入了新的竞争者。如果不对传统电信公司进行整合,在行业依旧带有自然垄断色彩的情况下,单个公司面对新的领域、新的竞争对手,将难以达到盈利的目的,重蹈自由竞争时期的覆辙。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突飞猛进地增长,削弱了电信产业自然垄断的属性,市场容量使得多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共同竞争成为可能,因此,美国并没有采用1934年《电信法》的做法,保留了竞争的空间。

三、美国电信法规变革对中国的启示

在谈美国电信法规改革对我国启示之前,必须要重视中美两国国情的巨大差别。美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信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资本充裕,各项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尤其是美国对电话、电信产业的开创性地位,是世界各国都无法比拟的,其电信产业从一开始就控制在私人公司手中。

我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第一,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电信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推进要求仍然很强烈,政府相关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监管职能不能截然分开。第二,我国电信业国有产权占主体的微观市场结构亦要求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因此,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现阶段仍然需要坚持并强化“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即“政监合一”的政府职能模式。

(一)既要防止垄断行为,又要防止过度竞争

一般而言,垄断容易影响电信产业提高服务水平,而过度竞争则使电信企业无以为继,两者都会对电信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美国电信产业的发展证明了同质替代和异质替代都能形成竞争,如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形成的竞争和替代,GSM和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竞争等方式。因此,必须推动电信产业内部的合作竞争,形成集约化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作用力的不断推动,电信产业市场内各厂商之间的关系已经由传统的相互对立、相互竞争转化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阶段,通过合作竞争实现双赢是现代电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电信产业的未来发展也要向着这一目标迈进,在做大做强电信业整体市场的同时,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实现多赢的局面,不断推动电信产业向着合理有序、充满活力的有效竞争格局发展。

(二)依法加强电信监管机构的权威性

美国电信法规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法律赋予了FCC和州公用事业委员会相应的地位和权力。但我国目前一方面,在国家层面上电信监管职能分散,电信管制权分割造成责、权、利不对等,遇到问题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在地方层面上电信监管机构由于独立于当地政府,监管权力和手段不足。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之本,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电信法》,界定电信监管部门的权限,既能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应有的监管作用,又不干预电信市场主体正常的商业活动。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市场和企业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监管的透明性和可监督性。从而制约电信市场实现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竞争。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电信市场,同时推动电信监管部门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立法监管来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同时还要根据电信市场的变化来适时调整监管政策,引导电信企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快《电信法》立法步伐,强化监管手段,增强监管权威性。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7

[关键词]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175-01

引言:电力产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存储性,是集生产、供给与销售为一体的,因此,供电企业在营销策略、营销组织以及营销思路上和一般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供电企业逐渐的增加,给供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用电营销管理作为供电企业管理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加强对用电营销管理的研究,对于提高供电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供电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电力营销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发展,当前供电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形势,及时的调整用电营销策略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工作的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电营销策略缺乏市场调查

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然会对产品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根据市场调查的实际情况,明白市场中产品的供给信息和客户的实际需求,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但是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部门在制定用电营销策略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市场调查这一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客户需求调查,使得供电企业制定出来的用电营销策略并不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用电营销策略也不能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因此,也就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供电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不利于供电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用电营销策略比较落后

面对当前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加强管理改革和营销策略的改革,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但就当前的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策略来看,还相对比较的落后。目前的供电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用电营销策略,没有从客户的实际角度出发,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和利益。同时,供电企业的用电营销策略也没顺应当下时展的形式,没有实现现代化管理,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全,存在管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不但影响了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对用电营销策略没有引起重视

供电企业是属于国企行业,也是一种垄断行业,相对于其他一般的企业来说,竞争压力较小,因此企业管理者没有重视用电营销策略,没有认识到用电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因此,现在大多数的供电企业缺乏服务意识。虽然部分供电企业为客户制定了一些优惠的政策,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落实用电营销策略管理,这严重的影响到了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

2 对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思考

供电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存在着国有企业的通病,在机构的设置上还不完善,机构职称设置也并不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随着供电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机构上面临着重组的问题,没有树立起统一的用电营销管理策略,缺乏竞争意识和激励政策。在信息上,人员、材料以及财务等信息沟通不畅,使得供电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到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当前供电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供电企业对客户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用电管理能让客户满意,提高服务质量。

3 加强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用电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用电的客户也越来愈多,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供电企业也越来越多,供电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就越来越大。面对当前这种新形势,供电企业要加强用电营销管理。

(一)完善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制度

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市场,供电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用电营销管理制度,根据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充分完善原有用电营销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二)提高客户服务意识

面对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客户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谁赢得了客户,谁就赢得了市场。因此,供电企业在制定用电营销管理策略的过程中,要完善原有用电营销策略的信息服务系统,增强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效率。同时,供电企业还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个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供电企业整体信息资源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在提高供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实现供电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用电营销策略

供电企业在制定用电营销管理策略之前,还要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力度,通过市场调查,认真的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做到综合的把握,再结合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度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和客户需求的营销策略。一方面供电企业要加强用电宣传,鼓励客户使用清洁无污染的能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供电企业可以设置浮动电价,根据客户不同用电需求,制度出不同的电价,可以为供电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增加客户的数量,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总结

供电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供电企业面对当前在用电营销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要认识到用电营销管理的重要性,健全用电营销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完善的用电营销管理策略,提高营销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晓琳.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4:111.

[2] 刘万臣.在供电企业中用电营销管理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3:136.

[3] 鲁郓,王成强.浅析供电企业的用电营销管理问题[J].电子制作,2014,02:262.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8

关键词:电力行业 SCP 市场结构

一、导言

从20世纪80年代起,电力工业在改革中不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改革开放前,出现全国性缺电局面。到1978 年,全国发电装机缺口达1000 万千瓦,发电量缺口达400亿千瓦时。由于中央独家投资办电资金有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电力建设的需要,改革电力投资体制已经势在必行。集资办电应运而生。198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在听取水电部党组汇报时,明确了多家办电、集资办电的方针。此后的10多年间,我国电力装机增长240%,净增装机2.4亿多千瓦。首次达到了供需基本平衡。电力工业在取得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这一历史性成就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经过一年多的双轨制运行和平稳过渡,电力部于1998年2月撤销,实现了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性转折。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电力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力行业属于自然的垄断性行业,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经营业绩较为稳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特点。自然垄断的特点决定了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输配电环节必须实行垄断经营。但对不需要垄断经营的环节,应当探索引入竞争机制的办法,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特别是通过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逐步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性的发电市场。国家电力公司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采用SCP 理论分析总结电力产业组织的现状,并为电力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二、市场结构分析

所谓市场结构,通常定义为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市场需求增长率、一体化程度、政府介入的强度、规模经济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个因素。考虑到电力行业产品的同质性,本文对电力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行业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一体化程度三个方面。

1、集中度

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市场集中度是表示在具体某个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前十几年,为了解决严重缺电的局面,我国实行了“集资办电”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许多产权多元化的新电厂,但主要还是由政府控制,省份区域市场集中度很高,首先,其他产业的企业不能进入电力行业;其次,现有的电力消费数量大致保持稳定;再次,电力作为一种消费品,没有替代品。这三种因素总体上导致了中国电力业区域的高市场集中度。

2、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仅指新进入厂商才须承担、而在位厂商无须承担的(即额外的)生产成本.即指新企业进入特定市场所遇到的一切经济、技术以及法律、行政制度障碍的总和.电力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集中在资本规模和政府管制两方面.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自然垄断产业,进入电力行业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并允许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投资办厂,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联合办厂的局面.但这种投资多以央企和省企为主,一般的投资者无力承担筹措巨额资金的成本,被限制在电力产业之外.

相对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管制是一个更高的进入壁垒.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中央财政拨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历了20 世纪80 年代的“拨改贷”,资金筹措渠道虽然拓宽,但国家仍执行严格的进入管制.如在发电环节,虽然市场准入一度放开,并下放项目的审批权和定价权鼓励地方的积极性,但1998年,中央收回了发电项目的上述权利,发电环节的市场准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中央制定电力发展各种相关规划,据此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批;上网电价由中央管制部门根据还本付息的定价原则来制定;售电则实行供电营业许可制度,售给终端用户的电价也是“捆绑式”电价。

3、一体化程度

在2002 年电力改革前,电力行业的双向排斥问题严重.通过“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体制改革后,上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在纵向排斥方面,厂网分离后,输电企业不再有基荷发电资产,在输电网络的接入方面不存在纵向排斥问题.但是在零售环节,由于输配一体化的电力公司拥有输电和配电资产的垄断权,大用户在直购电过程中需要使用电力公司的输配电资产,这可能造成电力公司采取歧视性策略,以此影响价格,损害市场的有效竞争.在横向一体化方面,当前体制并没有打破省级区划壁垒,省政府对代表终端用户购电的省电力公司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不排除优先购买本地区电力企业的电能.这与建立一体化市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我国电力产业仍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市场的竞争程度虽然较电力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处于高管制和低竞争的态势之下。

三、市场行为分析

电力市场行为,从类别上可分为定价行为、兼并行为以及价格协议行为等;从行为主体上可以分为发电企业行为,配电企业行为和用户行为。对于竞争性区域电力市场而言,可以研究发电企业的市场行为。对于多买方和多卖方的市场结构来说,对于配电方的市场行为也可以进行探讨。而对于零散的电力用户,虽然他们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且电力属于需求弹性很小的商品,但是其响应行为或者不响应行为也会给市场造成波动和影响。且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和电力市场的发展,用户的响应以及其他行为也会构成影响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用户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也是需要探讨的内容。

1、发电公司的价格合谋

发电公司的报价策略对其利润、市场的总体运行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由经济学可知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发电公司的最优报价策略是将电力价格设定为发电机组的边际运行成本。但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更接近寡头垄断市场,则参与市场竞价的发电企业在进行定价决策前,最重要的是对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进行判断。在充分认识现实市场中的市场需求和整个行业供给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降价或提价的竞争策略。在竞价中,结合机组的耗能特性曲线、单位电量的变动成本、社会用电需求、未来一天的可能出清价格等因素,并且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机组组合以及检修、市场力、风险分析等问题来研究发电和报价的优化方案(刘宝华等,2006)。

在寡头垄断的发电市场中发电企业在进行报价时,可能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网络阻塞等约束条件来通过降低成本以外的方式取得高额的利润回报,即行使市场力。同时,几个发电企业之间也可能为了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而联合报价,即共谋。但由于发电主体的多元化和企业作为一个利益人的特征,实际上共谋是非常脆弱的,容易形成但也容易打破。企业之间很难维持一种所谓的共谋均衡。但是,一旦形成即使是短期内,对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也会很大。因此,为了避免共谋带给市场的波动,一方面要完善和健全市场规则,从规则上限制共谋的发生;另一方面,尽量合理的设计市场结构,从市场结构方面避免共谋的发生。

2、配电企业报价行为及共谋行为

配电方的收入一方面来源于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产品的需求弹性很低,在短期内需求基本保持固定;另一个方面从对发电方的压价中获得。我国目前的销售电价是受到管制的,因此,购电公司的利润只能从降低自身成本和压低上网电价来获得。对于共谋,较发电商的共谋来说,购电方的共谋相对坚固。由于购售电的区域特点比较强,不同的购电主体的竞争性相对较弱,彼此为了达到一致的目标,同时又不会形成利益冲突,自然更容易形成长期共谋(沈剑飞,2004)。

3、交叉补贴

省电力公司基本上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建设的老电厂,是电网公司的内部核算单位,直接接受电网公司的行政管理,包括人员、财务、技术改造及设备更新,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计划管理模式。发电厂的经营目标主要是完成电网公司的发电任务,特别是日常运行的安全目标,技术创新及投资主要由电网公司进行。电网内部各电厂发电成本差异很大,但在电网公司“大家庭”内,通过各发电企业成本的交叉补贴,各电厂并无“吃不上饭”的担忧。这种网省电力公司内部的“大锅饭”,使效率较高的电厂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也就是所谓“鞭打快牛”的效应(沈剑飞,2004)。而网省电力公司的地区垄断地位,以及地区之间的“坚冰堡垒”正可以使这种内部机制得以维持,从而使整个地区电力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职工积极性不高,电厂内部缺乏活力。

4、用户响应

在发达的电力市场中,普通用户也可以参与市场活动,而不是被动的做价格的接受者。用户可以按照价格、可靠性、供电质量、服务等标准自由的选择不同的供电商。用户拥有这样的权利,必然会影响到电力市场的供应和价格,尤其是价格会逐步接均边际成本,从而实现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而且,由于用户的交易目标都是成本最小化,而且用户彼此的目标都不冲突,为了实现其成本最小化,用户更有可能形成坚固的联盟组织。

在我国目前的电力产业中用户虽然是被动的价格接收者,但是用户的响应或不响应行为也对市场产生影响。比如用户对峰谷分时电价的响应会影响市场对峰谷时段的确定,也会影响发电公司和供电公司的收入和对各个时段价格的确定。比如在用电高峰时,由于电力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并且没有价格信号的传递,因此用户继续用电,于是出现拉闸限电、甚至像加州电力危机的产生等。这就是由于在规则上没有给用户相应的权利和机会,从而用户的不响应给市场带来了不良影响。应该从规则上不断考虑并且完善用户的需求响应。

四、市场绩效分析

1、供电标准煤耗

近些年来,我国的供电标准煤耗、线损率和发电厂用电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国家不断推行节能降耗政策,同时企业也不断革新技术促使技术进步。虽然如此,我国的煤耗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热效率及线损率

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发电热效率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输电线路损失率逐步降低,但是其仍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电力损失水平居高,线路建设与管理有待于提高。

3、单位电量GDP

电力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单位电量实现GDP 近些年来由升转降,说明我国实现一定经济增长的能耗由降转升。这与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能够依靠低电价而生存有很大关联。

五、结论及建议

基于上述SCP 的分析,本文认为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电力产业的固有特点,全面考虑该产业发展需要面临的因素,完善相关机制。

1、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电力产业链的特点,在发电和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在发电环节,拆分占市场份额过高的发电厂商,结合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应用,达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的均衡,实现真正的“竞价上网”;在售电环节,分拆地方电力公司,打破横向壁垒,赋予最终用户选择供电商的权利,打破现行体制下的完全卖方垄断市场。强化输电和配电两个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环节的服务职能,电网和配电部门不参与电力交易,而收取电网维护和系统调配的相关服务费用。这既打破了电力交易的垄断行为,又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电力产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总体上使整个自然垄断产业处于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状态。

2、确定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承前所述,上网电价改革的方向是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价格由供需各方竞争形成。在过渡时期,上网电价主要实行两部制电价。其中容量电价由政府制定,其作用是能够为投资者提供部分收入保障,并引导电力长期投资;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其形成机制既要促进有效竞争,也要避免价格的非正常涨落。

3、健全电力监管体制

要实现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保持产业发展顺畅,还要健全电力监管体制,对电力市场实行间接的电价和准入管制,维护竞争上网的公平、公正性,防止卖方垄断的形成。要对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进行监督检查,建立电价听证会制度。输配电价是电价监管的重点环节,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合理成本、合理盈利、依法计税、公平负担”原则制定。

参考文献:

[1]林森.基于SCP 分析框架的我国电力产业改革思路探讨[J].产业观察.2009;12

[2]刘宝华,姚鸿男,王冬容.华东电力市场发电公司理性报价策略分析[J].华东电力,2006

[3]沈剑飞.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结构分析[J].现代电力,2004, 21(2).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9

关键词:电力营销;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都在市场的调节下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作为直接影响到国民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电力企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激烈的竞争,这是因为在科技的推动下,新能源在不断的被应用推广,占领了部门电力市场,而在电力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这些都促使电力企业不得不开始改变经营模式,摒弃原有的传统观念,开拓新的营销服务经营模式,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通过电力市场营销,还可以提高供电利用效率,降低电能损耗,这对于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力市场营销呢?笔者认为,应当从分析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特点开始研究,来探讨电力营销的具体策略。

一、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特点

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电力营销的目标市场是具有一定特点的,只有把握住目标市场所存在的特点,才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取得最佳的营销效果。笔者在对电力营销目标市场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其所具备的特点大概可以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整体性。这主要是从电网覆盖的角度来讲,因为电力的供应是需要通过电网来实现的,那么电网所覆盖的区域就是一个整体的电力市场,电力企业对于这一个区域是进行整体销售的,因此可以说电力营销目标市场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2、差异性。这是从具体的角度来分析,即尽管在同一区域内,但不同的产业对于电力产品种类的需求是不同的,主要可以体现在计划安排、电力需求量、电力需求时间短以及消费方式等四方面。其中计划安排的不同是指每个客户对电力的需求方式是有着一定差异的,比如有些客户需要长期供电,而有些则需要临时供电;需求量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客户所用电力需求的大小有很大差异,如大企业需要用电量非常大,而居民用电则相对非常小;电力使用时间段的不同是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来讲的,有些需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供电,而有些需要白天供电,一些需要晚上供电;消费方式的不同则主要是指电能的热转化消费、动力转化消费和照明消费等都属于消费方式不同的目标市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电力企业的不同目标市场的依据,是研究电力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3、相对稳定性与不可放弃性。由于电力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广且相对应用较为稳定的能源,因此电力目标市场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且因为电力企业需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即使某目标市场不能盈利或者开发难度较大,也不能放弃该市场,是具有一定不可放弃性的。

4、受国民经济产业调整的影响。电力市场几乎涉及到我国所有的国民经济行业,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等,因此电力营销的目标市场是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这些产业若发生了一定的变动,那么电力营销目标市场也需要随着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目标市场的电力需求。

二、电力市场营销的策略

在了解了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基本特点后,我们就可以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方案,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从指导思想出发,对电力产品、电力价格以及电力服务等几方面进行营销策略规划。

1、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

供电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输变配售过程是同时进行的,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作才能完成这一业务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具有全员参与性,因此供电企业必须树立一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协作的生产与销售理念,即全体员工营销观念。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关键。供电企业开发市场应该立足于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个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开拓潜在市场,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这是供电企业永久不变的主题,也是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的源泉。最后应当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人的能动性,这是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障。

2、电力产品策略

在目前电能与替代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电能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供电企业要采取的产品质量决策是: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以提高企业收益和市场占有率;为了迎合广大用电客户的不同需要,以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开拓用电市场,供电企业要不断增加电能产品组合的深度。目前供电企业主要面临下列两类竞争:在与其他替代能源竞争时,电能产品本身有其特殊之处,可以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在电力行业内竞争时,电能产品在核心产品层次上来讲,是一种同质品,而由于不同供应企业在质量、服务、形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差异。所以在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层次上,电能产品又可以看成异质品,故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

3、电力价格策略

当前我国的电价水平与一些用户的承受能力相比还相对较高,并且电网日负荷峰谷差较大。因此,供电企业可以在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电力销售成本盈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定价原则,采取一些价格策略:减少用电管理中间层;继续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实施优惠折让电价,对于某些特殊用电企业,如高能耗企业,供电企业在能够足额补偿配电成本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必要的让价;推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推行可中断电价策略;供电企业还可以实行差别定价策略。

4、电力优质服务策略

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电力优质服务是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销售的重要手段;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电力优质服务是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信誊及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而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需要提高营销人员素质、服务管理水平和营销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入手。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10

关键词 中国电力;电力市场化;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08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这一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了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电力产业也成为了助推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有研究表明,电力产业增速与GDP增速是基本同步的[1]。电力产业,是由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几个环节组成的电力供应链条,它并不是自然垄断产业。所以,电力产业如何围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电力产业的市场效率、确保供电需求等进行改革,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1 电力市场的特点及其我国电力市场运行情况

电力作为商品,具有和其他商品相同的基本属性。电力市场也和一般商品市场一样,具有买卖双方,构成了电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其中的卖方就是电力生产部门和配电部门,买方就是广大的电力需求者,而电力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凭借的就是输电网络这一载体。然而,由于受电力生产企业单机容量、所处的位置、事故时的电力支援能力等影响,电力商品不是同质的,而是有差异的而无差别的。卖方,即电力生产企业,抢占市场,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使得电力市场存在着垄断和竞争。电力市场的特点就是垄断和竞争并存,属垄断竞争型市场。

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南方六大区域电网互联,形成了全国统一电网的局面,这也使得全国的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力度进一步提升。全国的电力供应能力、输电能力得到加强;各类用电客户也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全国各类用电客户超过3亿户[2]。

我国电力市场也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改革道路,这一段漫长的改革道路可以大致可分为集资办电、公司制改组、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这期间的电力市场改革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间断性成果。尽管如此,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仍存在不足,如我国电力市场化进程缓慢,不能很好的发挥市场这一“无形的大手”的作用;电力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效益不高;缺乏对于电力生产企业监管的相关体例制度;公众还没真正意义上购电自主选择权。

2 进一步推进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1)采取有限制的竞争机制,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必须走适合中国电力发展的具体国情的道路,应该采取在政府监管下的有限制的竞争机制,提高电力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效益。电力产业是一种投资大、价格变化有限、运营效率平稳的产业,如果实行无限度的竞争,将会引发价格战,造成资源浪费,制约电力产业的发展,更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的破产,而最终引发电力资源短缺,供不应求。然而,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在政府监管下的适度的竞争可以使电力生产企业增强活力和实力,并形成提高效率的压力和动力,最终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实行有效监管,建立监管体制,确保电力市场化的有效运行

在实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实行与电力市场特点相符合的有效监管体制,规范电力市场行为,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模式,从而确保电力市场化的有效运行。在建立对电力市场的监管体制时,应该要注意保持监管体制与市场化改革进程相符合,助推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监管有法可依;构建大监管框架,并将监管重点放在市场准入、规则、电价审批、交易、调度等方面,其中,同时,积极吸取别国对于电力产业的监管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完善监管体制;此外,注意保持电力监管体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相一致,让监管体制服务于政府转变职能,而有利于为新型政府的建立。

3)推进电力市场化的全面改革,实现电力产业各方利益均衡

电力市场化改革涉及面广,不能单纯地就管理体制和交易方式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是片面的、肤浅、不成功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应该囊括电力市场规划、市场准入、电力价格审批、投资运营、市场交易、监管体系等方面。在进行市场化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之间的影响、协调。系统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将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进程,使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为电力最终实现市场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利益方面,电力市场化改革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要努力调整各方利益格局,使各方利益均衡。随着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日趋增加,既是各行各业的生产资料,又是重要的生活资料,电力市场化改革就要应该要调整其与人民利益的均衡;其次,制定宏观的调控政策,调整电力产业与气电、煤电、油电产业的均衡;再次,电力产业包括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售电各个环节,要调整好电力产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利益均衡。对电力市场化改革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分摊,调整各方的利益均衡,有利于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顺利开展。

3 结论

电力产业正进入了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出一条符合实际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要很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提高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对电的需求。总之,系统而有效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措施,有利于实现电力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红.浅谈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和建议[J].科技信息,2007(12).

[2]刘树杰.进一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0).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11

关键词:电子金融产业 结构优化 产业组织理论

电子金融产业的前后产业联系

电子金融产业有着复杂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金融业,与金融业务、金融管理、金融制度相联系;后向联系it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比如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媒资讯、生物特征识别等相联。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考虑电子金融,有利于电子金融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我国现有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不能适应该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中央实行大部制,就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产业间关联度迅速提高,传统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思路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相互关联的职能部门必须整合。同样,确立电子金融的主导地位需要政策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整合、产业相关资源的整合。电子金融产业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资金、技术、扶持政策、法律、人才、教育形成横向配套,纵向的it产业、金融产业、传媒产业、其它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样电子金融产业的发展潜力才能够发挥出来。

电子金融具有复杂的前后产业联系,是战略性行业,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为电子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机遇。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要意之一就是要主动,通过计划与市场手段结合的办法来加速电子金融创新的速度、质量、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战略利益。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133229.COm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明了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优化的方向。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电子金融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人数、技术能力、潜力挖掘等方面。我国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所以,我国金融软件升级需要不断推倒重来,这种方式使大量的人才集中于终端开发,缺少基础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电子金融下游产业(金融业)内部人控制,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国际化乏力,衍生业务开展少,金融产业化发展不足。电子金融产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电子金融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金融it工作的人员来说,并不难。但是,由于it治理结构原因,我国金融业没有cio机制,在决策层缺少电子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电子金融没有相应的地位,发展起来束手束脚。电子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it技术分工、金融it产业链优化、金融it前沿分析等等重要工作没有相应人去做。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金融it安全所需要的核心技术需要依赖国外,金融it的主要利润也由外资企业获得。所以,电子金融高级化非常必要。建立电子金融品牌,研发、推动、总结相应电子金融标准,研发高端电子金融技术,提高电子金融监管能力,是未来努力方向。

(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

纯市场机制。这种模式利用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电子金融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成长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公平竞争,政府在多数时期内不对产业结构的成长施加任何直接影响:有发达的市场机制为基础,产业结构的成长侧重于依赖结构内部的自均衡、自调节过程。外部的政策力量的作用是间接性的,是一整套以价格、税收、利率等为主体的市场参数体系。产业结构政策大部分侧重在需求方面。

市场垄断性模式。我国电子金融市场基础薄弱,表现为:市场主体规模偏小,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不足,技术创新的能力弱;市场环境不好,如中介机构功能体系不完善、融资困难、产权保护不力,等等,导致企业单从市场竞争难以获得充足的成长资源,企业必须寻求市场之外的力量,以便生存和发展;政策环境不够理想,要实现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使产业成长摆脱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短缺的束缚,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规划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扶持企业成长,同时又要给产业以创新求生存的压力,大棒和胡萝卜相结合。

计划模式。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和国家直接配置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等手段,带动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家出面弥补电子金融产业的薄弱点,消除瓶颈,以使产业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目前,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都有相应资源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电子金融创新。目前,我国依托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手段,已经实现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突破。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述

产业组织由三个要素构成:企业个体、企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市场关系和产业组织环境。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市场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具有两个相反的研究发展方向,一是微观;二是宏观。微观经济主要侧重个体(企业和消费者)经济行为及其经济性问题的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侧重宏观经济要素(包括供给、需求、价格、利率等)与整体经济发展(就业和收入)关系问题的研究。而产业组织理论则以产业组织为其研究对象,主要从中观角度研究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经济行为特性、相互作用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和经济性评价,产业组织合理化标准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

根据传统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制度的基础涉及两个基本范畴,产权和公平竞争。产权多样化,并且以私有主导,有利于解决企业间竞争的根本动力。西方传统经济学特别肯定竞争、否定垄断,垄断与竞争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而对垄断与竞争的研究又细分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本方面。对市场结构的研究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成本(费用)、垂直结合等,对市场行为的研究有价格策略、广告和销售、研究开发、合并等,对市场绩效的研究有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技术组织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等。

根据垄断与竞争关系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关系的不同,西方先后有五个流派研究产业组织问题。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影响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与市场绩效(p),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市场结构又是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对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包括反托拉斯、贸易管制、公共事业管制等,对需求的研究包括可替代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增长率、周期性等,对供给的研究包括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工艺技术状态、原材料、工会组织制度等。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处在垄断或者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只要市场绩效良好,政府就不需要进行产业管制。因此,芝加哥学派又被称为效率学派。斯蒂格勒因对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而荣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研究认为,从短期看,市场的垄断势力和不完全竞争会影响市场绩效,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不存在政府进入管制,市场高度集中产生的高额利润会吸引大量新企业进入,从而打破原来的垄断。因此,从长期看,竞争的均衡状态在现实中是能够实现。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企业进出市场的唯一壁垒是沉没成本。在沉没成本为零的完全可竞争市场中,哪怕完全垄断也是有效率的,因为企业必须选择超额利润率为零的价格。提高市场绩效的关键是降低沉没成本。降低沉没成本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制度应该得到鼓励,同时,避免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新产业组织经济学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并建立了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对于分析市场参与双方出于利益动机而采取的应对行为十分有效,对于行政权垄断主体(政府)、经济垄断权主体(垄断企业)、人力垄断主体(工会)、思想垄断主体(传媒)、技术垄断主体(专利等)之间的博弈分析,可以运用于政策效果的预测和政策失效的诊断。

后scp流派,即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研究企业与市场,打破从技术角度研究企业、从垄断角度研究市场的思维模式。新制度经济学从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我国的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出特殊性。我国电子金融行业自2003年以来获得了爆炸式增长。我国金融改革在不断深入,金融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电子金融的供给如何改善呢?这就要考虑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

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规模企业少,除非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it部门。我国的金融it公司无法达到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金融研发、维护、数据中心各千人规模的程度,独立金融it厂商质量和数量不足。我国的金融it公司大量的人力消耗在产品销售和维护方面,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少。金融it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胜任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金融it公司关门倒闭。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培育了一批金融it公司,如恒生电子、信雅达、金证股份、华胜天成、浪潮软件、中国软件、东软集团等,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对于行业垄断来说,外资企业垄断了高端市场,根据绩效原则和高科技it企业规模优势的实际,培植国内的规模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才是上策。人为限制国外公司由于技术优势原因导致的垄断,对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绩效提高并不利。企业集团、网络型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是解决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论

充分认识电子金融产业的重要地位。电子交易是使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参与主体增多,交易规模扩大,投机性增强。金融市场的灵活性、风险性、创新性要比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更加优越。发展电子金融,降低手续费、佣金等成本,创新期货、期权、股票等金融产品是金融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电竞行业市场需求范文12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市场营销;新理念;实施策略

新的电力市场竞争模式以及新的电网电厂分开的电力市场改革机制的不断进行,给电力企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形势下,做好电力营销工作已经成了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的工作内容,对促进企业发展、扩充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自从电力市场施行市场竞争的模式以来,电力营销工作就已经成为了电力企业的核心工作内容,电力企业应该以更好的完成电力营销工作,在客户心目中树立更加优秀的企业形象,进而获取更多的客户数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开展自身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针对以往的电力市场营销概念进行更新,提出新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保证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优秀的工作成果。

1、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新理念

1.1针对以往电力市场销售工作中的错误理念进行删除或者改正

在电力市场改革尚未实行以前,电力市场的营销模式一直存在着电力企业势大压人、电力客户必须接受电力企业的种种要求以及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竞争过程中丝毫不受到其他外来企业的冲击这一现象,而在当前电力市场改革进程不断加快、计划用电的企业工作模式逐渐转换成为市场开发用电的工作模式以及电厂电网分开经营的市场经营新模式等情况背景下,电力企业必须对以往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中存在的营销理念进行更新。针对以往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不重视电力客户的实际需求、电力营销工作基本不进行或者进行的非常被动、电力营销工作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较差、电力市场的营销模式基本不会受到外来企业的冲击等错误的营销理念,电力企业必须紧紧跟随国家政策的变化,根据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反馈,积极淘汰掉上述不合格的营销理念,真正的将自己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份子去展开电力市场营销工作。

1.2不断加强对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新理念进行学习与更新

电力市场施行新的竞争模式的时间并没有多久,但我国施行改革开放的时间却已经有了三十年,国外企业施行电力市场竞争模式的时间更是远远超过我国,因此在电力市场营销工作新理念的确定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在摒弃了落后的营销理念以后,电力企业应该讲国外的先进电力市场营销理念结合当前国内的实际市场营销模式,综合转变成为适合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中国式营销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电力企业应该根据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实时反馈,不断对自身的营销理念进行更新,以电力客户为主体,确保电力营销工作能够适应客户的需求,确保电力营销工作能够为企业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

具体来讲,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新理念应该包括将客户作为电力营销工作的主体,积极满足电力客户的正常工作需求;根据市场反馈随时调整自身的营销工作模式,积极学习市场上先进的电力营销工作模式;跟随国家政策的改变积极调整自身的营销工作模式,保证营销工作能够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而不断进步;不断的对变化中的电力市场进行评估和分析,加强对潜在电力市场的开发和已有电力市场的深入挖掘;树立优质服务的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在注重电力营销工作成果的同时注重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

2、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强化策略

2.1不断采取模式多样化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自身实力和功能的宣传,针对企业在电力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作为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主要策略,开展丰富多样的电力市场营销活动,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知名度;其次,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做好相关的市场反馈和市场营销活动,根据市场反馈以及市场调查中电力客户的需要进行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保证电力市场营销工作能够有效的满足电力客户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客户关系,保证电力营销工作能够在客户心目中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

2.2加强电力市场营销的渠道建设

我国电力企业的工作过程中,企业在进行渠道选择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遵循由发电企业作为起点、输电企业和配电企业作为实际运行企业、最终完成向客户输送电能的工作模式。事实上,企业在市场营销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电力输送的渠道进行优化,在面对大型用电企业的电力需求情况下,由输电企业直接面向终端客户,形成符合法律意义的用电合同,或者在发电企业和输电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建立由发电企业和输电企业共同合作建设电能输送渠道的模式,进一步减少电能输送的价格,更加有效的减少客户电力产品的价格。

2.3加强自身产品的质量建设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营销的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电力产品的质量建设,始终以电力产品的质量作为电力营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宣传点完成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事实上,电力产品的质量一直都是电力营销工作中电力企业的重要砝码之一,是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始终屹立在市场竞争前列位置的重要基础保证。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对电力产品清洁、高效、快捷、价格、可靠、安全等产品特性的建设,依靠电力产品的优秀质量吸引更多的电力市场客户。

2.4做好价格策略的制定工作

价格也是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电力企业对电力客户之间最基本的冲突因素,电力企业应该针对电力市场的价格标准进行清晰明确的调查,针对电力客户的不同规格和不同品行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保证价格策略能够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保证电力产品的价格策略能够更加灵活和具有可控性。

3、结语

新的形势下,电力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电力市场营销理念进行更改和优化,提出更加适合当前电力市场发展情况的电力产品营销策略,积极做好电力产品开发、电力产品质量保证、电力产品售后服务以及电力产品的销售等一系列的营销工作,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在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