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工艺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工艺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9 04:40:19

工艺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1工艺教育

工艺教育存在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从学生培养角度出发,将工艺教育理解为培养学生的手段,“工”即“工业”,“艺”即“技艺”,其中实利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顾明远在其《教育大辞典》中将工艺教育解释为在普通院校中设置相关科目以传授操作技术经验的教学方式”。[1]另一方面主要从工艺类学科专业出发,如美术工艺,“工”即“技工”,“艺”即“艺术”其中审美品质培养占主导地位。本文主要以前者理解为指导,探讨工艺教育影响下的实践教学。

1.1我国工艺教育的历史发展

受以往“师徒制”教育思想的影响,工艺教育在国内外教育教学模式中具有重要地位。日本于明治维新时期就意识到工艺教育的重要性,于1874年成立的“制作学教场”成为日本官方认可下的第一所职业教育机构。随后各类师徒院校、实业院校、专业院校相继出现,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新加坡以工艺教育学院为优秀的工艺教育是享誉全球的职业教育成功案例,其人才培养主要经历了从为制造业培养劳动密集型人才,到为高技能产业培养高技术人才,到培养迎合新时代科技业与服务业蓬勃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及服务人员。工艺教育对我国来说是也由来已久,通过对外国经验的借鉴、模仿与吸收在我国也逐步发展起来。我国工艺教育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值社会急剧动荡的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面临着利权外流,民生凋敝,失业人员急剧增多等外忧内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振兴工艺”应运而生。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掀起了一股工艺教育之风。1902年,清政府成立了京师工艺局,生源源于各省,根据工艺难易程度,分为一年班与两年班,学生结业后,可选择留局任职,也可选择返回各省,传授工艺,以振工业。1904年,光绪帝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提出学校可依据社会需要开设相应的“手工”科目,教授“简易细工”,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制作简易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劳烦之习”。[2]此为我国工艺教育之开端。但该科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决定开设与否。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依然沿袭清政府重视实业、兴办工艺教育机构等传统。据统计,截至1913年,覆盖全国各省包含各类技术的工艺教育局就多达751所,包含木工、染织、漆工等多种工艺。从1951年起,全国教育联合会曾极力推广职业教育预案,初期着眼于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员多转而倡导职业教育。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倡导、推行及研究职业教育的专门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1922年,平民教育倡导者晏阳初在湖南长沙开办了平民教育运动实践,包括工厂工人、作坊工人、木匠等各行各业的职业者都参与其中,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至此,我国工艺教育不断发展。工艺教育在清政府的“振兴工业,消纳流民”和民国政府的“发展实业,国富民强”两个阶段中,都比较注重实业,且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手工技艺为主,教学方式单调,注重学生技艺的掌握水平,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工艺教育的逐步发展,也对本国职业教育与当前实践教学产生了影响。陆费逵提出“职业教育是教人谋生的教育形式,是教人拥有一技之长的教育形态”[3]与上述顾明远提出的工艺教育概念相得益彰。可以看出工艺教育与职业教育无论概念、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有相似之处。而实践教学中重视技能提升、重视院校合作等理念也与工艺教育理念存在相似之处。

1.2工艺教育影响下的实践教学特征

1.2.1政府支持

工艺教育是从传统的“师徒制”演变过来的,起初政府为了兴国安民倡导发展实业,之后随着工业社会的急速进步,对劳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转变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一转变与发展与政府息息相关。我国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各类政策的指引与支持。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相关院校要认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对院校实践教学方向与方式的正确领导。“十三五”期间,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逐步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成功转型也有赖于政府的鼎力相助。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院校转型建设工程中,政府拟在全国范围内帮助100所应用型院校转型,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说,通过对全国600所新兴院校的分析,发现其中90%的院校都应走上转型之路”。政府将为院校实习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现有14所转型试点的高校,8所公办、6所民办。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表示,为了促进成功转型,广东省拨付了上亿元资金,将用于科研项目、实践教学配套经费等方面。可以看出,政府这一系列导向政策与帮扶手段大大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而政府支持也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特征。

1.2.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由来已久,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四种互助模式,分别为院校引进企业部分生产线模式、学工交替模式、校企互助模式、订单培养模式。从原有工艺教育中或多或少能找到以上四种模式的影子。如学工交替模式,即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可以以周为周期,一周几天在校学习,几天外出工作,或者以天为周期,半天学习,半天工作。近代由西方传教士在我国沿海地区创办的工艺训练班,主要招收孤儿,形式是半工半读,上午学习文化知识,如外语、代数等,下午学工艺,如绘画、铁艺等。又如订单培养模式,学生入学之初就已确定未来工作方式与工作环境,学生的培养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1902年由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工艺局,主要招收艺徒,学成后一部分留于本局,另一部分回到各省工艺局。受传统工艺教育的影响,校企合作既是我国实践教学的典型特征,也是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方式。它实现了教学与学习的空间跨越,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有机联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校企合作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合作途径,如企业代表就学校课程制定、教学质量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建议与支持;企业单位也会与院校合作共建真实学习情景,给予学生适宜的训练环境。同时企业在师资培训、创新课题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合理适度的校企合作,是保证实践教学有效性重要环节。

1.2.3就业为本

无论是工艺教育还是实践教学,就业都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与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晚清时期,清政府以“振兴工艺”为口号所开办的工艺局,目的之一就是消纳流民,使百姓最终有事可做,使社会有序稳定。民国时期由私人创办的工艺教育机构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享誉盛名的,其中以工艺教育学院最为突出。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于1992年成立,到目前为止已下设十所分院,每年招收约一万六千多名学生,具相关资料显示,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毕业生考取的部级职业资格证书是受国际认可的,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可高达100%,这也是它赢得世界赞誉的重要原因。有文指出,“适应社会需求是应用型人才培育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使所培育的学生能够直接为生产服务,具备“一线工人”能力”。[4]从目前针对不同院校的评估体系中,也可以看到就业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教育部信息,2018届的毕业学生高达820万人,为历史最高,比2017届毕业学生增长了25万人。将17年没有成功就业的与中职应届毕业学生统计在内,2018年待就业的学生就达到了1500万。[5]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也对相关院校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考验。实践教学有利于缩短学习者的职业适应期,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在其未来的职业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就业率也是评估院校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与工艺教育相同,就业为本是当前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特征。

2工艺教育思想对我国实践教学发展的限制

工艺教育到目前为止,有其存在的独特优势,受其影响,当前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及时间与空间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借鉴,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缩短学生职业适应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始终要铭记一点,人才培养单位并不是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的培养器而存在的,院校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就业率的高低上。杜威说:“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这样,教育将变成原封不动地永远延续社会现有工业秩序的工具,而不是改革这种工业秩序的手段。”[6]杜威在这里陈述了一个事实,学校仅按照社会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给予学生某种技术上的准备,根据现有工业状况对学生组织教学,那么这样的学校就不能称之为学校了,而是商业或制造业或其他社会职业部门的附属机构。当前院校实践教存在过分关注职业能力的不良倾向,不同类型的院校在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不能仅仅关注社会职业职能。弗莱克斯说过:“学校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学校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7]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实践教学不是学生未来职业的复模,也并不是训练装配线上工人的手段。时伟提出,当前院校应该转变过分强调就业的教育观念,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要将实践教学的空间仅仅局限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应将实践教学融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让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

3我国实践教学的变革策略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命历程,要让学生将视野放大至自己的实际生活,要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使学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改革实践教学观念与内容,让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中体验生活、感受社会。

3.1就业导向,技能提升

尽管实践教学过分强调其就业职能受到当下众多学者的批评,但是也不能忽略或否定其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重要性。学校具有中介的性质,一方面连接着专业,另一方面连接着市场。至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成立以来,就因其特有的学历与技能水平,在就业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即使放在现在,例如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毕业后也很难与市场接轨。因此,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环境,拥有在未来职业竞争中优势,也是学校人才培育的重要职责。当前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仅从学生职业生存技能考虑,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生活。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时要突出职业生活。除此之外,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入真实职业岗位,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为学生展现未来职业生活的蓝图,激发就业欲望。

3.2以人为本,生活教育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场景,加强学习者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就是所谓的生活教育。”[8]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实践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培育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而不是仅仅考虑单一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院校在组织实践教学时将学生的学业成就、性格养成、个性发展、社会适应与社会责任感统统考虑进去,这些要素即是学生生命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学生未来应对家庭、职业与社会各种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实施实践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生活教育。

3.3拓宽眼界,适应社会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是他们求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世俗脱离,是社会对当代大学在的主要评价之一,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往往都挂着“学生嘛,在学校时间长了,不懂很正常”的标签。因此,缺乏社会生活教育是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实践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师规定的实践内容,了解社会现状与社会热点问题,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方式。首先,学生应该带着问题去实践,除了教师所规定的内容与问题,对于专业热点与社会热点问题也应有自己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学识与文化,去尝试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对于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学生也应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去思考职业现状及问题,发挥自己作为有思想有批判思维的新时代学生应有的职业分析能力。没有批判与反思,安于现状,社会是无法进步的。因此,实践教学的实施,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实践,要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一所“象牙塔”,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服务,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适应性。

4结语

工艺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其“就业为本,实践为先”的教育理念值得当下借鉴与渗透。但是,必须深刻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贯彻我国“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将实践教学融于学生的生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命历程,变革实践教学理念与方式,从而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恩慧.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反思重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8(05):46-50.

[4]罗兴社.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架构性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26-27.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4.

[7]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飞,陈晓菲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8]时伟.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生成与运行[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5):1-6.

作者:李晖 郭利婷 张树苗 单位:肇庆学院 喀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