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

时间:2022-11-19 21:50:03

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1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当今社会设计

1.本文系重庆大学及重庆市研究生重点课程阶段性成果之一。时间:2011.12-2013.12

项目编号:0903005101501-110

项目名称:设计艺术史专题研究

2.第二批立项建设的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项目编号:32

项目名称:设计艺术史专题研究

立项时间:2011.10.30-2013.10.30

一、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后大批量生产和维多利亚风格的繁琐装饰造成设计水准的急剧下降,分别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和十九世纪末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均源于设计者对于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等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同时对于工业化批量生产造成的廉价粗劣设计质量的极端厌恶。

二、“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产生的目的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共同目的是:打破弥漫于整个19世纪的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对工业化大生产的反动。当时工业化的过程,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产生带来了极端分化的两个阶级的对立。当时的艺术家和设计者陷入了两极分化的双重矛盾之中。由于对工业化集约型生产的恐惧和不安,他们多数人选择了逃避机械,推崇手工艺和传统细作,但同时由于无法忍受过度装饰的维多利亚风格,急需创造出另一种新的设计风格,来终止这种混乱的艺术与设计历程的低迷与倒退。

三、运动改革的方式及影响

出于创造新的设计风格为目的,“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英国的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与福特等四位艺术家共同组成“拉斐尔前派”。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二,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莫里斯认为他的作品有助于改善劳动阶级的命运,他强调“生活的工业化使工人沦为可怜的瘦骨嶙峋的生灵,是艺术的殿堂为他真正设计了理智而丰富的生活模式。”

“工艺美术”运动为劳动阶级设计了理智而丰富的生活模式,认为设计师应忠于材料的自然材质和颜色,并使产品保持实用为主。可惜的是,理论的完美并未得到实际的完整贯彻。基于讲求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功能的思想,莫里斯等人选择了复兴中世纪哥特风格的设计。反对繁琐和华而不实理应是顺应当时社会背景的,但中世纪哥特式的设计形式与具有精细插图的版面编排太过具有复古倾向,使他们的设计逐渐被冠以逃避现实的嫌疑。莫里斯等人为追求手工细作和自然原始,并拒绝使用工业制造使产品造价过于昂贵,这与他“设计为大众服务”的初衷无疑是互相违背的。莫里斯等人的设计走错了道路,只是复制和再现了社会现实。

“新艺术”运动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处于19世纪工业时代来临阶段,艺术家与设计工作者各种探索寻找新出路的运动的总和。“新艺术”运动的开创人物是英国的阿瑟・马克穆多。他的设计秉承了“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推崇的自然主义及对东方艺术的吸收,成为了“新艺术”运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新艺术”运动在理念上总体与“工艺美术”运动相当,都是对传统的突破。它提出将设计散布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将设计活动同常常远离大众普通生活的艺术分离开来,讲求朴素、实用、自然和不过分矫饰的通用型设计。是基于“工艺美术”运动对设计风格转变的再次尝试。它选择在装饰上走自然主义风格,多用卷草等植物纹样,以曲线为主,并吸收了洛可可纹样、凯尔特装饰、日本传统装饰风格等。在这样混乱无章法的时代里,此类改变的确为当时的设计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从设计发展的角度看,它也并未提出与工业时代吻合且区别于传统设计风格的设计形式,而是对已有陈旧装饰的简单挪用,并不适用于当下的工业社会,是一种消极的改革,甚至是一种设计行为的倒退。

但是“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相比有新的突破和进展。由于19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文学界对于精神文明、道德的不安与对美学价值衰败的恐惧,通过复兴宗教思想和象征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们在对艺术的影响上是相互的,使“新艺术”运动多了理论支持与新的元素。由于印刷工艺的发达,起到了连接世界设计运动的信使作用。通过大量的印刷物普及,“新艺术”运动终于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未能实现的“普及大众,为大众服务”的理念。

四、“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工艺美术”运动在思想上是进步的、积极的,是对萧条设计的强烈刺激。它力图提高工业集约生产下的设计品位,为工业革命后的设计找到出路,使之为大多数人服务,成为美观、实用、经济的设计。“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作为转折阶段的过渡期,为后来“现代主义设计”的萌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为设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在思想上将艺术与设计逐渐分离开来。它们都促成了应用美术的发展,运用设计使美与艺术为大众服务,使高高在上的艺术逐步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从而带来了设计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英,2006.04.

[41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欧仁・德拉克罗瓦.欧仁・德拉克罗瓦日志:精选集(1980)[M].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1.156

作者简介: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2

“工艺美术”运动遵循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主张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他们的目的是“诚实的艺术”。他们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首饰设计、以及书籍装帧、纺织品设计、墙纸设计和大量的家具设计上。他们受到拉斯金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对于拉斯金强调的设计服务的社会主义的倾向,即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权贵服务这个立场却并不完全认同,他们一方面反对机器美学,主张手工艺传统,另外一方面则主张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的产品。这个运动大约开始于1864年前后,即莫里斯成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时期,由沃尔特・克兰和C・R・阿什比传到美国。

“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与背景

19世纪下半叶,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装饰使设计水平下降,从而促进了对设计的改良运动。这次对设计的改良运动的产生受到艺术评论家拉斯金等人的影响,参考了中世纪的行会制度,并得名于1888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

自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设计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与时代,这就是现代设计。虽然大量的工业产品投入到市场但是设计却远远落后,艺术与技术分离,二者不相结合,一方面工业产品外观简陋,设计粗糙没有美感,另一方面仍然使用手工生产为少数权贵使用的物品。

社会上的产品明显两级分化。但是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工业产品在消费中的统治地位,因为工业产品可大规模生产,成本较低,能为大众所接受。当时,设计师们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维多利亚风格的延续;二是不少知识分子对工业化来临的不接受。所以在1851年英国水晶宫举办的工业展品博览会成为人们对工业化设计认识的重大转折点。因为此次展览中,工业产品占很大比例,外形都相当粗糙,这引起了拉斯金等英国一部分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反感。他们通过批判机械化大生产,批判早起工业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倾向于回归中世纪古典传统手工艺。以莫里斯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在民众中倡导“手工艺与艺术结合”的理念,提出工艺产品要“美观与实用”的口号,打破艺术与手工艺的界限,努力使艺术与技术结合并创造出为大众接受的产品。

虽然工艺美术运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对工业化的反应,但是从总的来看它既不是反工业的,更不是反现代化的。一些欧洲艺术家认为机器是必要的,但是它们只应该被用来减轻简单、重复的工作的劳苦。同时一些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也认为产品应该是廉价的。这些试图寻找机器的效率与手工艺者的技巧之间的结合的人,觉得一个真正的艺人应该能够让机器做他想要做的事情。他们的这个想法与工业时代许多人相信的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的想法正好相反。

尽管在这个运动中设计师的个人特征比在古典式的设计中更突出,但是在这个运动中也有一些共同性的特征:“新哥特式”的影响、粗糙式和“乡村式”的表面设计、重复设计、竖直的和拉长的形状。为了表现出一个工艺内在的美,有些产品故意处于一个没有完成的状态,表现出一定的粗糙和坚固的感觉。在这个运动中也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背景。这体现在要让艺人从他们的产品中获得满足的目标,这个运动认为琐细的机器生产的工业化过程使得工人丧失了这个满足。

“工艺美术”运动寻求将所有的工作结合到一起。设计师也用他自己的手来完成创造的每个步骤。“工艺美术”运动中也有些艺术家,比如莫里斯更喜欢为批量生产做设计,但是他们要求生产过程不导致劳动分工和艺匠手艺的丧失。莫里斯本人就设计了许多极易生产的地毯。

威廉・莫里斯的思想与设计

威廉・莫里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大多数得益于莫里斯个人的努力。德国工业同盟和包豪斯同样是以莫里斯的思想为起点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从莫里斯到包豪斯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但是,莫里斯对现代设计起到积极带头作用的同时,他又努力使历史车轮倒转,背负着传统与现代双重任务走向设计艺术的征途。

莫里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红屋”的设计,使莫斯利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得到前所未有的造物。“红屋”是莫里斯为自己未来婚姻所做的准备,由他的好友建筑师菲利普・韦布设计,莫里斯负责室内设计。“红屋”外观采用清水红砖、红瓦屋顶,造型简洁单纯毫无矫揉造作。内部室内设计大胆不受拘束,包括壁炉在内的设计无任何时期的繁冗装饰,完全功能化设计,简洁质朴。莫里斯设计了一个大型的书柜与长椅的组合体,也叫高背长椅,白色漆,明朗大方,装饰简洁。这种“纯粹与自然,以本质示人而毫不掩饰”的气质,明确预示了二十世纪的风格。这种纯粹品质的获得,得益于普金和拉斯金的思想传承。

“红屋”的设计不仅仅是从功能出发,部分吸取英国中世纪特别是哥特式风格细节来设计住宅建筑,摆脱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建筑特点,同时还在于莫里斯从系统性设计方案出发,设计了整个建筑的室内、家具等等。“红屋”的建成引起设计界广泛的兴趣,使莫里斯感到社会上对于好的设计、为大众设计的广泛需求。他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设计服务。之后便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叫做“莫里斯―马歇尔―福尔克纳绘画、雕刻、家具与金属制品美术工匠公司”,这个公司的成立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发端。

莫里斯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主义者,他曾说过:“人既然要劳动,那么他的劳动就应伴随着幸福,否则他的工作就是不幸的,不值得的。”这体现了他主张社会平等和反对压迫的思想,但在其晚年却出现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他的社会主义理想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他的设计又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昂贵,他所接受的设计委托多是豪华宫殿的室内装修设计。这就导致了我们要想全面了解莫里斯,就必须将他的理论与他的实际工作分开。前者体现了他对未来乌托邦式的理想,后者又不得不与英国工业化的现实相适应。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正是这一时期设计改革家们的共性。莫里斯是一位复杂的人物,在政治上和设计上他是激进的,但他又深深地迷恋传统,间或还体现出强烈的浪漫色彩。他曾写道:“我的作品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实现了我的梦想。”

“工艺美术”运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对于设计改革的贡献是重要的,它首先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反对“纯艺术”,提出“工业产品要美观与实用”的口号,提出“艺术是所有人的艺术”,“艺术为大众”和“打破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界限”等一些可贵的美学思想。

在这场运动的影响下,美国在19世纪末成立了许多工艺美术协会,如1897年成立的波士顿工艺美术协会等。美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杰出代表斯蒂克利,受到沃赛作品的启发,于1898年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公司,并着手设计制作家具,还出版了较有影响的杂志《手工艺人》。他的设计基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但采用了有力的直线,使家具更为质朴实用,是美国实用主义与英国设计运动思想结合的产物。此后又相继出现了以法国、比利时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可以认为是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扩展到欧洲大陆, 例如在“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这种思想就被“新艺术”运动所借鉴和使用。以德国为中心的对于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式探讨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到格罗庇乌斯创建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无不受到“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艺美术” 运动以新的装饰反对繁琐的装饰,主张精致、合理的设计,并保存了手工艺,对现代设计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借鉴于此,我们的现代设计也应到古代传统造物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的设计元素。例如我们可以借鉴经典的古典图案如明清家具中含有的纹样图案,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既结合古典的美,又与现代相结合,充满人情味。尤其在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给人带来了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使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冷漠,缺少人与人的沟通,在此种情况下,简洁、舒适、清新、环保、自然、人性化就成了人们所追逐的热点,而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就越来越被现代的人们所接受。

结束语:

正如前面所说,“工艺美术”运动作为现代设计运动的先声,其影响较为深远,因而威廉・莫里斯也被称为“现代运动之父”。从整个现代运动的发展来看,受莫里斯影响的“工艺美术”运动更多从理论上做好了准备,虽然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但其思想的影响无法磨灭。后期因为英国传统手工艺的根深蒂固,现代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德国,通过“包豪斯”发扬光大,而真正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现代主义”却在美国落地生根。如此的转折反复,向我们展示了手工艺设计向工业设计过渡的复杂性。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3

1882年马克穆多在伦敦成立了“世纪行会”,世纪行会出版了自己的刊物《世纪行会玩具马》,以推广自己的观点。马克穆多为《玩具马》设计的封面元素,利用植物的叶子把底图挤满了,充分利用了负空间,同时营造出了一种水流的动感。这也是取材于自然的一个创意。马克穆多为“世纪行会”设计的标志,取材为火焰和花朵,里面还有CenturyGuild的首字母缩写,这种首字母缩写的形式逐渐普及起来。并且火焰和花朵也有一定象征性元素在里面,火焰代表改革,花朵代表设计风格追求自然。《玩具马》的封面,是插图画家西文•伊玛奇的作品,这是一个页内页,取材为植物和鸟儿,整版的大自然,让人能够想象设计师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于工业社会的不满。画面疏密分布合理,再加上点、线、面的应用,使作品生动、大方、耐看。甚至植物枝蔓的走势,也给人带来风吹鸟归的感觉。

西文•伊玛奇也为《玩具马》设计插图,他设计的插图采用的元素是鸟儿、植物、太阳。画面用线条和块面来表现,耷拉着脑袋的郁金香上面有一只振翅高飞的冲向太阳的鸟,这是否也有某种寓意呢?西文•伊玛奇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绘画和雕塑,而应该包括更广泛的内容。人类的很多产品都是和艺术相结合的,他的预言也证实了今后的设计发展的改革方向。赫伯特•霍恩设计的Chiswick出版公司的标志用各种水果围合而成,里面加上狮子和海豚,此时他设计的标志还是很复杂。后来他的设计变得比较简洁,注重传递功能性,装饰元素减少,更加满足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克姆斯哥特出版社主要通过展览、讲座,来普及“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

沃尔克在一次演讲中解释了中世纪手抄本的特点,对莫里斯影响很大,莫里斯首先设计印刷所需要的字体,这种字体清晰、整洁,容易阅读,被称为“金体”字。克莱因设计窗帘、墙纸等图案,他在插图上的绘制更有天份,他和莫里斯一起合作出版了《呼啸平原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读者的喜爱,供不应求。这种复杂、精美的花纹装饰和首写字母,以及插图和文字的排版方式,只有在中世纪的手抄本上才出现过,那时书籍的精美程度,是后来粗糙的印刷品一直难以超越的。克姆斯哥特出版社最杰出的作品是《乔梭集》,这本书从插图到字体到装饰花纹,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的设计,这是莫里斯一生中最后的和最杰出的设计作品。

莫里斯的复古设计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英国人刘易斯•戴依就最先在理论上给予批评,他发表文章,认为莫里斯的设计过分古旧和沉重,最终成了少数人的收藏品。戴依和杰西•金、格林纳威合作出版了一种为儿童设计的读物具有,轻松活泼的版式设计。在莫里斯去世后,阿什比收购了克姆斯哥特出版社,成立自己的埃塞克斯出版社,他的设计动机和莫里斯的很接近。但是由于比莫里斯年轻得多,所以也比较能接受新生事物。这点从他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出来。

英国也出现了注重功能而不是美观的多佛出版社,多佛的书籍设计的在当时人们看来绝对算不上美观,但是低廉的价格,也应该能够吸引一部分消费者。

二、美国的平面设计

美国和英国语言相通,传统关系密切。但是美国是一个崭新的国家,没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美国人从来没有厌倦工业化,只是希望在设计上能够锦上添花。

字体设计师高蒂设计了三大字体体系,第一个是铜板歌德体,这种字体有细小的陈线,是一种既有无陈线的时尚感,又带有古老气息的字体。

第二种字体是高蒂旧体字,这种字被认为是优雅的和匀称的,也被认为是最适合印刷用的字体之一。这种字的特点是小写字母i、j上面的点是菱形的,字体笔画呈现优雅的弧线,大写字母Q下面有一笔像书法笔画的曲线,大写字母J下面有个小勾。第三种字体是肯尼利体。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4

西方手工艺术运动当代主导思想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工艺即艺术”一词,这个名词指涉后现代时期工艺材料被提升为艺术,以及某些设计家的地位晋升为艺术家。作为西方当代艺术多元化的一支,西方当代手工艺运动是在艺术与设计的双重背景下发展起来。在艺术发展方面,20世纪当代艺术进一步发展,1917年杜尚的小便池和自行车轮等现成品雕塑在挑战艺术概念的同时,也将艺术发展引向观念艺术的方向,这就使得艺术脱离工艺与材料的束缚而与手工艺渐行渐远。在设计发展方面,随着包豪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设计的威望与日俱增,这使得设计与手工技艺的观念也进一步分离。这样一个设计和艺术与手工艺分离的情景并不是手工艺衰落的表征,而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再次兴起的前奏。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被工业生产的庸俗工业复制品所占据和破坏,概念艺术以来的艺术面貌越发地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自大与空洞。这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们对于实际技巧塑造视觉形象的渴望促成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再次兴起。这种脱离功能性的创作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的陶艺家,进而启发了60与70年代从事玻璃与金属的创作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文化成果也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同文化区域传递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西方当代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作为多元化艺术现象的一部分传到了中国。

中国的手工艺的复兴就同时具备“工艺美术运动”和“西方当代手工艺术运动”的特征。就是说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一方面反对工业化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反对当代艺术的空洞以及现代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复制。笔者认为只有从中国具体问题着手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起点。

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主要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手工艺的市场逐渐萎缩。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打开国门,大批量价格低廉的工业机械化生产的生活用品涌入中国,实用手工艺也迅速失去了其原有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辛亥革命的结束,手工艺也失去了封建皇室贵族对于手工艺的需求。就这样手工艺的市场逐渐缩小。只有高档手工艺品以仿古的形式一直延续到当代。

其次、手工艺的创作观念落后于时代,一直延续清代风格。诸葛铠先生归纳了三个原因我认为比较贴切。一是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逐渐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二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这种不平衡性就是近代社会上出现的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以仿古为上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手工艺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发展延续的同时,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条件也在逐渐形成,

首先,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离不开近代以来工业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工业与手工艺的关系并不是像第一次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宣扬的那样对立,也不似现代手工艺工厂生产所“标明”的统一。二者应该对立的部分是手工艺中体现手工语言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制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手工工艺直接作用于材料,而形成机械制品无法表达的那一部分内容。

其次,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也形成了人性的回归带来的手工艺需求。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人们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之后,消费需求开始转向了用的领域。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工业社会内部造就了一大批厌恶工业制品的手工艺簇拥者。

第三个条件是艺术多元化,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限制,

艺术表现形式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以此为背景,新工艺观念开始兴起。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的时候,也正是西方70年代的“多元主义复兴之时,它助长了后现代主义自身树冠状结构的蓬勃分杈,它包括:贫穷艺术、观念艺术、工艺即艺术、地景艺术等等”的时期,各种艺术观念也从此传入中国。此后,懂得历史且善于反思的中国人一定比较容易理解“多元”的意义,不再教条地把写实主义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人们对于艺术也更加宽容,这种思想方面的解放为当代艺术形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张道一先生“工艺美术综合之美”的提出是针对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研究中的纯艺术和纯设计倾向开出的一剂良药,从而把工艺美术概念放在学术研究中比较正确的位置。

第五、现代工艺教育为中国手工艺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基础。就在中国手工艺复兴条件逐渐形成与完善的同时,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实践与教学的探索也在逐步开展。在工艺即艺术的理念传入中国之后,高等艺术院校成为新观念的传播者,而陶艺成为中国当代手工艺术的先锋,就像白明说的“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这种新艺术观念首先在陶艺领域开始,笔者认为其原因应该有两个,首先,陶艺在中国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工艺基础。其次,陶瓷工艺是传统工艺美术中相对比较容易上手,作品生成效率比较高的一种,从而进行艺术表达时也更直接。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5

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就是英国,革命带给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荣耀,但却令其失去了传统的文化。例如田园风光和迷人的手工艺品,当时人们还沉浸在革命和运动的浪潮中,沉浸在理性和悲情交加的复杂环境下,设计水平急剧下降。要想扭转这种渐渐颓败的设计趋势,许多设计师就想到从传统的设计中和远东设计风格中汲取可以借鉴的东西。于是设计师们企图从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的自然形态中提取元素,借鉴日本装饰和设计中的改革,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设计理念中,更好地提高设计品质,目的就是为了恢复英国传统设计水平,因此称之为“工艺美术”运动。这一运动的直接起因还是要归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水晶宫”博览会掀起了“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完成,为了庆祝这场运动的伟大成果,维多利亚女王特意主持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将成果一一展示。这一世界性盛会的展览大厅是由近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建造的,第一次采用新型工业材料,使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无论在选材、造型、结构还是功能方面,都令人膛目结舌,赞叹不已,所以最终取名为“水晶宫”。它在现代设计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工业产品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造型、功能低劣,缺乏一种从总体出发的工业品统一设计。针对这一缺点,设计师们想办法去弥补、不断地创意改进。设计师们尝试着用一些传统的装饰纹样加以设计点缀,后来又将哥特式的纹样、洛可可式的纹样用在铸铁的蒸汽机上或者金属椅子上以及纺织机器上等。由此,掀起了“工业美术”的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时的设计师及其设计风格“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主要设计师是威廉•莫里斯,他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这场运动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设计思想理念来自于理论思想家约翰•拉斯金。拉斯金最先看到了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的某些弊端,认为工业革命发展到最后的结果会破坏自然规律打破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也会产生很多品质低劣的机械产品。一切机械化的产品他都比较抵触,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是拉斯金最推崇的。他认为最理想的生产方式应该是手工设计,设计理念与实践操作能够将产品的审美与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莫里斯汲取了他的思想,主张艺术与技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主张从自然和哥特式风格中找寻出路。他主张的设计风格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第二,在装饰艺术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第三,提倡歌德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性强;第四,主张设计纯粹、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第五,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在他的设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式的平面装饰元素,例如大量的卷草、花卉、鸟类等,有一种特殊的品味。

“新艺术”运动中的平面设计

1.“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带动发展下,19世纪后期,在欧洲爆发了一次设计史上的革命,这就是著名的“新艺术”运动。这次运动的发起中心是法国和比利时。这次设计史上的里程碑似的运动是当时对欧洲和美国影响相当大的一次装饰艺术运动,同时还影响到许多领域,不论是建筑、海报还是平面设计,甚至是绘画、雕塑都受到影响。新艺术运动被评论家、研究学者比喻是欧洲大陆在设计、艺术上的最后一次欧洲风格的再现,同时也是体现欧洲文化统一的运动之一。新艺术运动的目的在于解决建筑、室内装饰和产品的艺术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便能吻合时代精神。

2.“新艺术”运动时的设计风格在欧洲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习俗等因素的不同,新艺术运动所展现的艺术风格也会有所差异。但是,总的概括来说,他们都存在着共同点,那就是曲线形风格。各种曲线及弧线的设计使得新艺术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新艺术运动时期,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倡导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不反对工业化;提倡自然、率真和精巧,放弃了对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转而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装饰因素,用流动的线条形态和蜿蜒交织的分割来隐喻和象征大自然生命的活力。设计风格中展现了大自然的元素,直线与平面是用自然界不常见的,多将曲线运用在装饰上,完美地呈现出大自然中花草树木形态的曲线装饰。它的设计风格体现出一种引人憧憬、幻想的特色,常常采用流水、花草、孔雀、身姿婀娜的少女等元素,能够自然地呈现出优雅婉约的情调,并能够完美地将其运用到的曲线符号中,有着形象生动的唯美意向。

“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著名的法国平面设计大师——朱里斯•谢列特和尤金•格拉谢特两位设计师成功地推动了设计业一次变革,两位大师巧妙地将平面设计从维多利亚风格推向了崭新的设计时代之“新艺术”设计风格。在平面设计领域一次重大的事件莫过于1881年法国政府放宽和废止了一些宣传海报的发行、宣传方式,在法国除了神圣的教堂和政府宣传栏以外都可以合法的张贴和宣传。正是这次政府行政法规的制定导致了法国甚至是整个欧洲设计业一次重大的变革,掀起了一阵海报、宣传贴标的设计热。艺术从此在法国无处不在,从街头到小巷都成了艺术的天堂,因此许多艺术家们驻足于艺术领域,对于进行商业艺术设计再也不感到是低人一等的事情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已经是涉足到欧洲的各个行业。在英国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为商业美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法国许多设计师们在新的环境之下开始从事大量的商业美术设计。这一现象也极大地推动了“工艺美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以至于工艺美术运动在20世纪初影响到了北美和欧洲个别地区,这也是现代设计史上首次发起这么大规模的设计改革运动。期间,美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为现代的平面设计奠定了首要的基础。主张产品设计,反对纯艺术等等设计新理念,在现代平面设计史上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是,作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说它主张艺术可以由手工业取代,设计艺术中最完美的应该是手工,这些观点与新时代中的设计思想是不相匹配的。因为时代在变迁,设计也在进步和创新发展,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手工艺术的时代,所以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平面设计还是要根据现代的流行元素、设计风格进行与时俱进的设计思潮。新艺术运动就比较切合实际,是大众化的艺术实践运动,它和社会是能够同步发展的。新艺术运动正赶上欧洲其他文学艺术推陈出新、探索尝试的新时期,新艺术运动借机汲取其它艺术的精华和经验,发展自己的设计艺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证来探析新艺术运动的实质和发展的轨迹。例如新艺术风格中的曲线运用体现了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折射了当时哲学界部分人对科学的理性主义的怀疑,并产生了传统宗教思想的复兴,这种对美学价值、文学道德的思考,通过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新艺术运动中的设计作品受到自然主义风格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风格细腻,装饰性强,多为女士风格。大量采用了花卉、昆虫等元素,与工艺美术运动比较男性化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新艺术运动不依照历史风格,而独创出表达了自己时代的风格,体现了创新和改进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代平面设计就是要在固定的知识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创新思想通过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表现手法呈现出来。

结语

“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成就了现代平面设计在世界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角色不断变化,面对着现代高科技、高速度的社会,我们不得不以一个崭新的姿态面对未来。对于设计,我们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发挥无限独特的创造力,设计出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创新作品,独创出表达自己时代的风格。“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精髓就是创新和改进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设计者学习和借鉴。

作者:朱元吉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6

体育美学是研究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由于体育美的本质与体育的本质关系密切并受其制约,所以,在界定体育美的本质之前,应该对体育的本质作出科学的断定。

关于体育的本质归属问题,历来是我国体育界辩论的一个焦点,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认识流派,一直没能达成共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家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与认识正逐步趋于统一。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界定已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体育的本质特点规定着体育美的本质特点和内容,也决定着体育美的欣赏和创造的方向。由于体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健身教育过程,那么,体育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感性体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同时具有丰富可感的形式。它是体育运动实践的产物,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体运动,体育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融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美的理想化的形态。

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和统一的产物,是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的结果,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从主观上看,艺术美是按照本人的审美理想,对已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筛选和加工,再把个人的情感融人进去,从而使艺术美带主观性和表现性的特点。从客观上看,艺术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对现实中各种美的事物的真实反映和再现。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在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经过审美理想的过滤和情感融化,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集中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中,反映着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包含着一定的客观真理。因此,艺术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化了的物态化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解的感性体现.也是人的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体现。

2体育美与艺术美的特征体现

事物的本质必然会由现象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审美属性,成为审美对象。体育美和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就明显反映出了各自本质现象的特征。

创造性是体育美与艺术美所共有的一种特征,但它与体育美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体育运动的创造是实践的直接产物,而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带有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外射。体育美一旦创造出来,就能与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反映出一种积极、进步和肯定的趋势。另外,体育的创造主体即是创造者,又是审美对象;即主体、客体都是运动者本人。这与艺术美的创造特征有明显区别。

形象性是体育美的又一特征。虽然艺术美也讲究形象性,但体育美的形象性主要是由人体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实践中,人体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以匀称的体型、健美的肌肉,正确的姿态充分展示出体育美深厚的内涵。如:一套刚劲有力的健美操;一套优美双逸的自由体操;足球守门员一次飞身跃起扑球的空间造型;跳高运动员腾身过杆的英姿,这些具体生活并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体育美具有变易性和易逝性的特点。它受时空的局限,它始终处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可能被人们自由地观赏。如跳水运动员一连串高难动作转眼即逝,留给人们的是瞬间之美和极大的振奋。艺术美则能把现实美和人们的审美意识凝固在艺术作品中,使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欣赏它。如:许多古代的优秀绘画和音乐及雕刻艺术作品,至今仍能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它们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审美价值,这反映出了艺术美具有永久魅力的特征。

艺术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典型化,也就是说,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虽来源于现实美,但高于现实美;它集中和概括了现实美,从而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力量。

另外,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的时候.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中的美,并在集中现实美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融人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所以,理想化是艺术美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与体育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3体育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确认

3.1同出一源,相互联系

无论体育美或艺术美,探索其根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古代宗教礼仪中形成的原始艺术和体育萌芽,二者之间是没有区分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与体育、舞蹈、音乐之间没有界限。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的发展,体育和艺术才随着社会分工而分离,并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纵观历史,体育与艺术有过密切的联系和结合。古希腊奥运会的竞技场,为艺术家的创美活动提供了源泉,并由此创作出了许多流传百世的艺术珍品,如:《掷铁饼者》、(短跑者》等力与美、雄与健、韵与律融合的英雄形象。而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的技巧、风格的演变,又为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体育审美的价值。今天,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对艺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技巧、武术等。所以,正确地借鉴艺术,深人了解艺术,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对现代体育创美活动意义重大。

3.2本质迥然,不可替代

体育美是现实美,存在于现实生活领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情感、理想与生活美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融合,存在于艺术领域。体育美是人的全面本质的感性显现,是内体和精神,体力和脑力的全部功能的外显和确证。这与艺术美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精神本质对象化截然不同。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7

西方手工艺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察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iosh)、c·f·a·沃塞(charles francisannesley voysey)。这些成员看到工业革命后由于机械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活品质和工艺文化的破坏,倡导回归自然,强调材料使用的真实性和手工制作的重要性本文由收集整理,反对使用机械,从而形成了最早的西方手工艺术运动。该运动主张真正的艺术必须是美观而又实用的。他们看到,艺术家以及匠师的天下已经被工业化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要为恢复某种质朴、美观以及技艺的标准而战斗。该运动的诞生与影响反映了人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于工业生产的疑虑,进而产生出向自然和中世纪手工艺制品回归的心理。虽然从现在看来,这场运动对于机械的排斥似乎比较盲目,也没有一个比较成功的结果,但是其为后来的当代手工艺术运动发展开启了源头。

西方手工艺术运动当代主导思想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工艺即艺术”一词,这个名词指涉后现代时期工艺材料被提升为艺术,以及某些设计家的地位晋升为艺术家。作为西方当代艺术多元化的一支,西方当代手工艺运动是在艺术与设计的双重背景下发展起来。在艺术发展方面,20世纪当代艺术进一步发展,1917年杜尚的小便池和自行车轮等现成品雕塑在挑战艺术概念的同时,也将艺术发展引向观念艺术的方向,这就使得艺术脱离工艺与材料的束缚而与手工艺渐行渐远。在设计发展方面,随着包豪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设计的威望与日俱增,这使得设计与手工技艺的观念也进一步分离。这样一个设计和艺术与手工艺分离的情景并不是手工艺衰落的表征,而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再次兴起的前奏。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被工业生产的庸俗工业复制品所占据和破坏,概念艺术以来的艺术面貌越发地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自大与空洞。这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们对于实际技巧塑造视觉形象的渴望促成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再次兴起。这种脱离功能性的创作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的陶艺家,进而启发了60与70年代从事玻璃与金属的创作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文化成果也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同文化区域传递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西方当代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作为多元化艺术现象的一部分传到了中国。

中国的手工艺的复兴就同时具备“工艺美术运动”和“西方当代手工艺术运动”的特征。就是说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一方面反对工业化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反对当代艺术的空洞以及现代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复制。笔者认为只有从中国具体问题着手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起点。

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主要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手工艺的市场逐渐萎缩。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打开国门,大批量价格低廉的工业机械化生产的生活用品涌入中国,实用手工艺也迅速失去了其原有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辛亥革命的结束,手工艺也失去了封建皇室贵族对于手工艺的需求。就这样手工艺的市场逐渐缩小。只有高档手工艺品以仿古的形式一直延续到当代。

其次、手工艺的创作观念落后于时代,一直延续清代风格。诸葛铠先生归纳了三个原因我认为比较贴切。一是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逐渐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二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这种不平衡性就是近代社会上出现的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为上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手工艺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发展延续的同时,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条件也在逐渐形成,

首先,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离不开近代以来工业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工业与手工艺的关系并不是像第一次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宣扬的那样对立,也不似现代手工艺工厂生产所“标明”的统一。二者应该对立的部分是手工艺中体现手工语言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制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手工工艺直接作用于材料,而形成机械制品无法表达的那一部分内容。

其次,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也形成了人性的回归带来的手工艺需求。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人们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之后,消费需求开始转向了用的领域。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工业社会内部造就了一大批厌恶工业制品的手工艺簇拥者。

第三个条件是艺术多元化,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限制,

艺术表现形式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以此为背景,新工艺观念开始兴起。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的时候,也正是西方70年代的“多元主义复兴之时,它助长了后现代主义自身树冠状结构的蓬勃分杈,它包括:贫穷艺术、观念艺术、工艺即艺术、地景艺术等等”的时期,各种艺术观念也从此传入中国。此后,懂得历史且善于反思的中国人一定比较容易理解“多元”的意义,不再教条地把写实主义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人们对于艺术也更加宽容,这种思想方面的解放为当代艺术形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张道一先生“工艺美术综合之美”的提出是针对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研究中的纯艺术和纯设计倾向开出的一剂良药,从而把工艺美术概念放在学术研究中比较正确的位置。

第五、现代工艺教育为中国手工艺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基础。就在中国手工艺复兴条件逐渐形成与完善的同时,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实践与教学的探索也在逐步开展。在工艺即艺术的理念传入中国之后,高等艺术院校成为新观念的传播者,而陶艺成为中国当代手工艺术的先锋,就像白明说的“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这种新艺术观念首先在陶艺领域开始,笔者认为其原因应该有两个,首先,陶艺在中国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工艺基础。其次,陶瓷工艺是传统工艺美术中相对比较容易上手,作品生成效率比较高的一种,从而进行艺术表达时也更直接。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8

左翼美术青年群体,在高昂的革命热情驱使下,不仅在舆论上吁求着美术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而且他们还身体力行,为各个群众团体画宣传画稿,油印画报,并经常参加写标语、撒传单、游行示威等活动。他们把美术同革命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在两者之间,更倾心于革命,因为这些热衷于革命的美术家“一般由小资产阶级转变,投弃到无产阶级阵营里的”,他们希望并努力在生活方式、思想感情方面都同以往的美术家划清界线,急待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清除与克服“浪漫主义的倾向及左的或右的机会主义倾向”;(注:违忌:《普罗美术作家与作品》,载《文艺新闻》1932年6月6日。)急待在斗争中在伟大的劳苦群众的集体中脱胎换骨。他们心目中的革命的普罗美术家“决不是像资产阶级美术家那样蓄着长头发,躲在象牙之塔内为统治阶级豪绅地主资本家歌功颂德,或带着怜悯的调子,用‘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名来欺骗大众。而却是群众中的一员,他们的技巧与能力将由群众的斗争中获得”。  (注:违忌:《普罗美术作家与作品》,  载《文艺新闻》1932年6月6日。)

左翼美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一些资历不深、名气不大的青年美术家,他们充满改变旧世界的理想,他们既不眷念国粹艺术,也不迷信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美术,对“让我们起来吧!用狂飚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的呼喊更是不屑一顾。他们崇尚社会革命。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所以在大革命失败后,他们坚信革命不能不以暴力对暴力,作为文化运动的美术运动必须依附于革命阶级进行阶级反抗的斗争。他们热切地从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艺术论》、《文艺与批评》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吸取精神力量。以有“民族的苦闷、叫喊、血泪、豪壮”的苏联艺术和日本左翼美术为参照,企求建构起新兴的无产阶级的美术形态。鲁迅,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左翼美术运动的发起者和导航人。他领导成立了左翼文艺运动时期第一个革命美术团体“朝花社”,并对“一八社”的活动直接加以指导,对充满革命激情的青年美术家总是给予有力的扶持和热情的鼓舞。

在鲁迅的倡扬下,左翼美术运动不仅将创作的重点转移到木刻版画上,而且从30年代初期到30年代中期随着时局的发展,左翼美术社团的工作重心亦由以“进行对无产阶级的宣传教育活动”,转移到抗日救亡的宣传上。

紧密结合社会革命与现实斗争,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寻救艺术的大众化之路,是左翼美术运动始终如一的特点。抗战前的左翼美术群体大多数是美术学校的学生和青年画家,他们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并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来看待艺术问题,把美术运动看作是阶级意识的美术运动,将斗争性、宣传性作为评判艺术优劣好坏的最高标准,对非斗争的非宣传的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加以全面的否定、诋毁,对美术界众多的名家给以篾视与嘲讽,显示出相当强的排斥性和激进性。这实际上也在左翼美术群体和其他美术流派之间划出一道界线。当然,也给左翼美术思潮的传播设置了障碍。再加上左翼美术运动实质上已经演化为新兴版画运动,所以,尽管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美术思潮波及到北京、广州等地,但其影响并没有扩展到更多更广的层面。正如曾积极参与左翼美术运动的卢鸿基在抗战爆发后对战前美术发展趋势进行回顾时所说:

“虽然美术界这时发觉到有另一形态的出现,另一种理论的产生——宣传的、斗争的。但是没有给他们以丝毫的影响,也许是这支新军的青年都不在他们的眼中吧(只是他们忘记了一句话:后生可畏)。所以,新的理论的移植和新军的出现已有了差不多十年,仍是不能散播到整个的美术界来,一直到了民族的觉醒,开始了对日的抗战这一日,一般的情形,才承认艺术宣传及斗争是真理,也使先觉的鲁迅等成为一般所说的预言家。”(注:卢鸿基:《抗战三年来的中国美术运动》,载《中苏文化》抗战三周年纪念特刊。)

的确,左翼美术思潮的影响在战前虽不是全局性的,但是在抗战中许多萌发于左翼美术运动时期的观点、认识却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深化,并被普遍的认同。

(3)国粹主义与民族主义

学院写实主义、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绘画流派及左翼美术思潮之所以在中国传播流布,不仅是这些流派和思潮本身具有强大的辐射力,而且重要的是与中国社会内部的某种社会期待有关。也就是说,这些思潮或流派切合了中国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美术家的美学价值取向和社会现实需求,因而被中国美术界接受,形成了各种思潮交迭消涨的局面。不管各种思潮的渗透力与程度如何,但最初都是西方同类思潮传输的结果。

与来自西方的各种美术思潮相对应的是归属于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产物的国粹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艺术思潮。这两种思潮根本上是从中国的自身艺术问题出发,由固有的美术传统演化而来,一开始就显现出特异的民族色彩。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艺术思潮,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是完全不同的艺术思潮。国粹主义或曰国粹派是从属于20世纪初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文化保守主义是人类历史进入现代化阶段以后的普遍现象,既可能发生在现代化是由内在因素催发的国家,其保守主义是针对反传统的激进倾向而言;也可能发生在因外力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其保守主义既针对反传统思潮,同时也针对外来文化。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显然属于后一种类型。含有传统主义与民族主义双重因素。(注:参阅《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戊戌时期,特别是五四以来,在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猛烈冲击下,一部分美术家为岌岌可危的绘画传统而担忧,他们站出来,以复兴国画为已任,与革新派展开了唇枪舌战。他们强调东西方绘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体系,各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不能以新旧来评判绘画,“化其旧虽旧亦新,泥其新虽新亦旧”,中国画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不断精进,中国画家无须去接受西洋美术的洗礼。国粹派画家不仅全面肯定传统绘画的价值,而且还认为西方的传统绘画“可谓形似极矣”,“绘画之长,而不能不别有所矣。”总之,肯定传统绘画价值,寻求中国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国粹派的旨归。国粹主义实际上是西方艺术思潮刺激下的产物,是对异质文化挑战的一种反应模式,所以,国粹主义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毕竟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所以,划地为牢地谈论中西文化艺术的优劣,并试图在两者之间筑起壁垒,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国粹主义在与革新派的交战中不仅没占过上风,而且作为一种思潮其流布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

与国粹派不同的是艺术民族主义思潮在五四以后,特别是在30年代初,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成为强大的思潮,至今仍具活力。国粹主义一味褒扬传统艺术,拒绝走中西融合之路,其视向基本上是内收与回望的。而艺术民族主义虽体认民族传统绘画价值,但并不固守传统,主张“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融通中西古今艺术。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术界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已改变了对传统艺术采取全面否定态度,也不再对西方艺术俯首恭维,而是站在现代的立场上来反思清理艺术传统,立足于本土艺术来观照西方艺术之长,力求构起融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性于一体的民族美术形态,使中国美术不仅走出濒于“灭绝”的边缘,而且还在世界艺坛占有一席之地。民族危机。不仅激活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自尊心,也促使他们达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的觉醒。从而酿成了强盛的民族主义思潮,这一思潮激荡于各个领域,从而生发出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艺术)民族主义,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支持。不管那一种形态的民族主义都是抵御侵略,争取民族振兴的产物,换句话说,民族主义思潮是在外来势力和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艺术民族主义思潮同其他艺术思潮相比,可谓是渗透力最强、流布最广的思潮,可以说本世纪开始以来的所有艺术思潮都呈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抗战爆发后,中国的艺术家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将艺术民族主义推向高潮。

抗战前的中国美术界真可谓思潮迭涌,流派纷争。这些思潮与流派之间不管分歧有多大、冲突多么尖锐,斗争多么激烈,它们各自都与解决中国美术的现实危机相联系,都试图为中国美术指示、设计走出迷津之路。而民族的存亡是本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最紧迫最现实的课题,这一课题迫使所有的文化、艺术由杂多趋于单一,多元复归一统。特别是民族间的政治、军事冲突达到尖锐化程度的时候,一切社会资源包括艺术资源都必然要被统配起来,服从于民族存亡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美术思潮与流派必然消隐,现实要求所有艺术家的思想行为以救亡为轴心而运转。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9

1现代空间艺术在园林构景中的运用

现代空间艺术讲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美观性,要求艺术品给人以较强的空间上的艺术美感。在设计园林时,要将园林当做一件独特的艺术品,从整体上把握好园林的空间构造,注重园林中个空间的相互融合,把握好园林各部分的节奏和韵律。此外,城市园林注重对环境的提炼,通过缜密的建构构成,在小的空间内抒发大的空间表达,通过空间的感知,来进行园林语言的翻译,实现人与环境的沟通。“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者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就体现了通过借景有效运用园林空间,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2现代空间流动设计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

流动空间的目标是把空间视为一种积极流动而非消极静止地存在,创造出流动性的空间视觉感受,给空间以力量性的美感。现代空间流动设计要求空间设计,避免孤立静止地存在组合,并追求连续性的运动空间。通过采用象征性的分隔,使得设计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保持一定的交融性和连续性。为了增强空间的流动感,艺术家们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条,来达到其设计的最终目的。著名设计师密斯所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就体现了对流动空间理论的有效运用。园林设计向来讲究动静结合,而多元的时代对于园林空间的动态感官体验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要将流动空间理念引入,采用多种手法,创造出流动的园林感官体验。例如:可以有效安排树木、亭台与水流湖泊等,营造动态的环境,给人以动静协调的美感。事实上,中国古典园林构景就很讲究运用动静的方法,将山水园林的水面布局在全园中部,水面的倒影与岸上的景色虚实结合所构成的美景,只有在对岸才是最佳观景位置,于是环水的景致自然就形成彼此的对景。

3现代雕塑艺术在园林植物雕塑中的应用

现在,不少城市园林设计会通过对植物进行修剪创造出美的形状,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实际上是下年代雕塑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有效运用。看过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人,无不对男主角爱德华那双妙手的修建能力和创造能力惊叹,他的妙手可以修正出那么漂亮可爱的植物,创造出艺术感十足的植物雕塑,给人以强烈的美感,确实令人钦佩。人们对园林雕塑方法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并不陌生,只是,在设计园林时,植物雕塑的运用也要拿捏正确。植物雕塑不仅要考虑园林的整体风格,还要讲究韵律与意境。植物雕塑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园林的意境,造园的意境是一个审美的较高层面,例如园林所能折射出的社会思潮,人们的审美取向,能带给人们的情操的陶冶,能通过观赏园林景观引起游客的情怀抒发等都属于意境美的范畴。

4现代绘画艺术在园林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美术和绘画艺术而言,色彩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是表达艺术思想的工具。绘画艺术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因素。在园林设计中,引入绘画艺术的相关改建,就是要有效做好城市园林中的色彩设计。园林作为设计对象和艺术品式的存在,是对自然景观的典型化。将引入绘画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引入城市园林设计,符合园林色彩设计的要求。园林景观色彩组成包括自然色、半自然色和人工色。自然色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天空、石材、水体、植物的色彩。半自然色是指人工加工过但不改变自然物质性质的色彩,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人工加工过的各种石材、木材和金属的色彩。人工色是通过各种人工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颜色,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各种材料和色彩的瓷砖、玻璃、各种涂料的色彩。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要考虑园林的整体性,同时要确保园林的绿色基调,此外注重对点缀色彩的运用。在园林的景观效果的设计中,景观关键部位的点缀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景观的展示效果带来很大的突破。

5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先导城市中公众艺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园林设计的艺术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园林设计要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满足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可以通过有效运用现代艺术中相关概念和现代艺术的相关创作方法。将现代艺术与城市园林建设有效融合起来,采用现代艺术中的现代空间艺术、现代雕塑艺术、现代绘画艺术、空间流动艺术等有效运用在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创造出更多空间构景独特、视觉效果优美的高质量城市园林,不断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作者:曾志昌 单位:佛山市佳德仕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10

关 键 词:现代设计 装饰 设计风格 变迁

起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以大工业时代为背景的情况下变化和发展的现代设计历经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萌起、20世纪的发展和成熟进入21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装饰自人类之初就存在于创造活动中,在现代设计时期装饰更是设计活动中不可分离的构成要素和内容,它以形式美的审美特质,激发人类爱美的欲望和对审美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设计实践和设计理念中装饰动 机和形式的变化,表现为一种螺旋式的轮回。

一、自然主义装饰动机——现代设计萌芽期

西方现代设计萌芽期,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其设计理念中都强调了设计的形式美,通过装饰赋予设计生命活力,进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

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者莫里斯曾在1880年发表的《生活之美》说过:“不要在你的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是认为并不美的东西。”表明工艺美术运动虽然主张设计的诚恳,反对设计上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但亦重视设计的形式美感,手法上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形式的装饰,特别是日本式的平面装饰特征,采用了大量的卷草、花卉、鸟类等为装饰的动机。

工艺美术运动自然主义的装饰风格在染织品设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莫里斯本人最热心于纺织品的纹样设计,其设计图案往往采用植物的枝蔓和花卉为动机,枝条中有小鸟歌唱,充满浪漫的自然主义气息,其追随者莫顿·阿比延续了这种自然主义装饰动机,自己开设染织工场,生产各种地毯和挂毯,称为“汉姆史密斯式”。其次在书籍装帧、陶瓷设计、家具设计中都有体现。(如图1)

1865年,琼斯在《装饰的句法》一书中曾声称:“形式的美产生于波浪起伏和相互交织的线条之中。”预示了后来以弯曲线条为主要装饰形式的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新艺术风格在工艺美术运动之后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欧洲流行,新艺术运动的理想是为尽可能广泛的公众提供一种充满现代感的优雅,接受了工业材料和制造工艺,但在形式感方面不喜欢过分的简洁,强调装饰性。

新艺术运动风格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延续了自然主义装饰动机,但在装饰形式却避免对自然的完全模仿,表现为崇尚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主张保留其内在的某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装饰性因素,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本质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

新艺术运动在西方各国的名称各异,但是风格上保持了相对的统一,大批设计师参与到该风格的设计中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新艺术风格作品。如法国埃克多?吉玛德的巴黎地铁入口,比利时维克多·霍尔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室内设计,西班牙安东尼·高蒂居埃尔公园,美国芝加哥学派路易·沙利文“斯科特”百货公司入口设计等等。这些作品中典型的装饰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了内在的活力,体现出蕴含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中的无休无止的创造过程。(如图2)

二、形式追随功能,反对装饰——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奠定了现代主义运动功能主义的特征。“现代设计风格”是为全体大众服务的,通过倡导“功能第一,反对装饰”的设计宗旨使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民主的目的,这是现代主义运动批判“装饰即罪恶”的主要根源。

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历了德国工业联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发展到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成功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二战后传播到美国最后影响了全世界。

从装饰观念上来看,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形式为功能服务,但并非不注重形式,相反强调形式的简洁和理性,采用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和中性色彩计划,以适应标准化和批量生产。尤其是包豪斯学院在基础课程中三大构成理论的确立,为现代设计风格的无装饰的装饰效果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最后发展为单纯到极点、少则多、冷漠而理性、千人一面的国际主义风格,势必会引发对它的反对,以及装饰动机的再次复苏。

三、工业发展大潮流下装饰动机的延续——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与现代主义同时兴起的设计运动,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展开了对工业化、机械化的设计形式语言的探索,从而采用大量新的装饰动机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并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创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与之前的艺术风格有所区别,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风格,但本质上与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同为“装饰”运动。

在工业发展的大潮流下,装饰艺术运动能延续对装饰动机的坚持,这与它的精英主义,或者说为一小部分富裕阶级及权贵服务有关。我们可以发现,装饰艺术运动影响到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美国、英国等工业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但它的影响力是全世界的,甚至在中国上海也能找到装饰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点是物质丰裕,经济发达,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装饰艺术运动的这种传统设计立场与在意识形态上追求无装饰的,强调民主性、大众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有本质上的区别。

装饰艺术运动常用设计语言的源泉多样,使得装饰艺术运动不像复古主义那样抱着历史样式不放,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完全抛弃历史,它走的是全新的一条路。当时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传统艺术及原始部落艺术的启示、舞台艺术影响,给设计师众多的灵感。在设计形式上,装饰艺术风格往往以贵重金属、宝石或象牙等高档材料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新奇和时髦的造型感受,弥漫着贵族高雅的情调;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色彩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达到了绚丽夺目甚至金碧辉煌的效果;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的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过于直线;在色彩上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通过色彩的运用,使其设计达到了绚丽夺目金碧辉煌的效果。(如图3)

四、装饰动机强势回归,历史、折衷主义、戏谑、文脉主义表象下对个性、情感、生命力的追求——后现代主义运动

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在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少即是乏味”,成为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的宣言。

这场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70、80年展壮大,它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随着物质的不断丰裕,传统现代主义单调、缺乏人情味、理性而冷酷的面貌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由此引发了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以塑造多元化特征为目标,设计风格多样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从严格的理论上,后现代主义并未进行本质的变革,而是单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批判和反对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样式。

罗伯特·斯特恩曾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纳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在设计形式上喜欢用古典的建筑元素,因受大众化和通俗文化的影响,往往戏虐地使用古典元素,同时喜欢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广泛使用各种符号和装饰手段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领域主要是建筑设计,文丘里、查尔斯·穆尔 、詹姆斯·斯特林、迈克尔·格雷夫斯等设计大师都曾留下优秀而经典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作品。(如图4)

后现代主义以强大的包容力融合了多种装饰动机和手法,其开放性又使它并不排斥似乎将成为历史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运动逐渐消退后,新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术风格、新民族主义等等设计风格或流派层出不穷,以及当下对环境、人性的关注,我们的设计进入多元化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掀起对20、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研究风潮,相隔半个世纪的两种风格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验证了经典的设计风格和样式会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轮回一次,比如在西方传统设计史中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样式的复兴出现多次。

西方现代设计不到两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装饰动机和形式不断变化和轮回,这与社会物质和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基础是设计能够注重装饰的前提,不管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装饰艺术运动的服务对象都是有钱阶级,甚至到后现代主义阶段也是源于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对美的需求增强,而反对装饰的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追其根由是为了节约成本为更多没有钱的大众服务,因此,物质条件决定装饰动机和存在价值;另一方面装饰手法的变化与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英国传统田园式的浪漫主义情怀推动了现代主义萌芽期对自然主义装饰形式的热爱,而古埃及帝王陵墓——图坦哈姆墓黄金制品的考古发现、非洲原始部落艺术的推广甚至摇滚乐的传播都影响了装饰艺术运动风格,当下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提倡,推动了设计领域新民族主义风格的兴起。

总之,装饰是现代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装饰动机和形式变化规律的分析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当下设计的发展的动态和趋向,帮助我们找到与时代气息契合的装饰理念和手法,以适应现代人追求简约而不失细节的审美要求,引领人们走出充满诗意的、生活情趣的和生命活力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9

[2] 朱怡芳 宋炀.中外设计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

[3] 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敖力琦. 现代西方装饰艺术设计思维探源.东北师范大学2008.6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与艺术的涵义相得益彰。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从终极目标来看,二者是相通的。艺术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和谐发展,使理性道德的认识成为体现在感觉和情感中的东西。

一、艺术概念的一些内涵充分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专门活动,必然需要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以及大量具体的处理和操作技巧。方式方法是完成任务不可缺少的手段,是对方法灵活具体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说理、谈话、演讲、辩论、咨询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如果不讲技巧,不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之中。教育者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性情,必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时机。要因人而异又要观察时机,这种创造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有感情,随时随地处在变化中的。没有创造性智慧和才能,没有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低效的。(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具有审美性内涵。一切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各方面、各环节中都渗透着美的因素。这种对美的追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符合美的要求,表现美的要素。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受教育者早日进入“创造美感”的高层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艺术的一般要求和特征

(1)艺术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一门艺术首先要求它直观、感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如果他没有形象,晦涩难懂,那它将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和人们对它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大量运用活动、语言、动作、表情、体态、线条、色彩、图像、音响等各种直观生动、具体形象的载体手段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2)艺术具有典型性。典型是指有概括性或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它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艺术要靠形象,但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一般而言,这种典型性愈是鲜明突出,则该艺术形象就塑造得愈是成功。同样,恰当巧妙的运用典型,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艺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典型”就是榜样。通过塑造典型,树立榜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直观可感的学习效仿对象,起到巨大的示范、吸引作用,还可以形象地“显示真理”,增强说理教育的效果。(3)艺术具有情感性。诉诸情感,以情动人可以说是艺术区别于科学的显著标志。中国古代《乐记》中也讲,由于人心“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可见情感性是艺术的根本属性之一。同样,谈起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谁也漏不了“情感熏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思想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以情为先导,先入情,后入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4)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艺术的基本功能和价值。

艺术具有认知价值,即艺术能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生活。这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真实性是艺术的前提和基础。艺术具有育人价值,即艺术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道德意识。美是艺术的真谛,艺术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正是艺术的核心价值所在。艺术的其它价值如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美价值来实现的。

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上述价值。其认识和育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前面我们对其审美属性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具有审美价值。只有美的、艺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也必须成为一门艺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一方面,要在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要把艺术性要求如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等切实贯彻和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化的实践进程。

参 考 文 献

[1]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6-29

[2]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马恩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工艺美术运动范文12

摘要: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因此,美术又被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关键词:美术;造型艺术;纯美术;工艺美术;视觉形象

一、美术的主要分类

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题材来分,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常常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二、中国的传统美术

中国的传统美术是美术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包括中国画(国画)、抽象国画、内画、书法等。(1)国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被称为中国画,是五四以后相对西方绘画而产生的,又称国画 ,按表现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竹、禽鸟、畜兽、虫鱼、宫室等画料。按表现手段和技法,可分为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画法。按幅面样式,可以分为立轴、横卷、册页、扇面等款式。中国画十分重视笔墨,运用线条、墨色和轻重彩色,通过钩皴点染,干湿浓淡并用,来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阴阳向背;并运用虚实疏密结合和“留白”等手法来取得巧妙的构图效果。中国画的空间处理也比较自由灵活,即可以用“以大观小”法,画重山叠嶂;也可以用“走马看山”法,画长江万里。中国画物别讲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不但主张要“外师造化”,中国画在画面上还题写诗文,加盖印章,将诗文、书法、篆刻融为一体。(2)内画: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内画毛笔的发明,是内画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内画毛笔与原来的竹笔比较,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宜书宜画,极大丰富了内画艺术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山东内画艺术家们,从60年代开始创作了《水浒108将》《清明上河图》《红楼梦》《洛阳兴殿图》《百子图》《百兽图》《百美图》《百鹤图》《泰山雄姿》等一大批内画艺术珍品。这些作品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题材进行创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层次分明、刻画细微、工整蕴藉,人物生动传神,动物栩栩如生,工艺技法各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内画艺术特色,被国内外收藏家、爱好者和国际烟壶协会誉为“山东画派”。(3)书法: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而且也作为写汉字的方法。中国书法根据汉字的造型规则,运用点画构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有篆书体、隶书体、草书体、楷书体、行书体、燕书体等六种基本书体。书法美的基本因素是点画,其次才是由点画组成的结体。故书法用笔至关重要,是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等矛盾关系的掌握和运用,须讲究指忌浮滑轻薄。就能篇而论,书法美在于字里行间气势、节奏、韵律及其所传达的意兴情绪。各种书体均讲究结构横直安排有致,顾盼呼应;布局疏密得宜,首尾连贯。

三、美术的意义

首先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似,它具有教育意义,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术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从而增强审美素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这无疑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它是一种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又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范梦.东方艺术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