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经济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经济探讨

时间:2022-11-15 09:21:2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经济探讨

在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时要解决如何激发民众自我传承文化意识和如何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并使承载地受益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激励公众参与,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鼓励人们在文化资源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资本,建立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推动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1)促进制造业发展。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制造业来提升区域经济,设计研发和制造产品进行销售来创造经济价值,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市场,成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增长突破口。另外还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播,形成良性循环。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图标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水杯、背包、雨伞、毛巾、湿巾等上面,依托旅游业进行售卖,逐步扩大产品类别,并提高产品销售范围,实现民族文化在制造业领域落地。少数民族还可以通过售卖与本民族相关的文化产品如文化书籍出售、印刷、文化用品制造,影像资料出售等获利,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及文化产品得到展示推广,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产品成为城市的名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各种要素进行配合,最终促进一个又一个产业的发展。(2)实现历史文化旅游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被越来越多的被消费者所选择。开发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可以吸引区域外旅游者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交通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可以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推动人们加大投入和开发,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以民族文化为内核,构筑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产业载体,促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以此来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并带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价值提升,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首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资源整合,并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比如独特的民俗、信仰、节庆、服饰、饮食、民居等,与影视娱乐、舞台表演、故事传说等相融合,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包装、演绎,拓展旅游资源的内涵。其次,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密切,可以实现产业集聚,拓展产业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少数民族旅游创意产业要主动与传统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并产生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带动更多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区域产业的综合实力。(3)加强政府主导,调动社会力量。通过政策优惠与相关行业扶持等政策,使行业与行业之间通力合作,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点,特色乡镇文化旅游。完善管理体制,与资源管理部门协调好,实行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严格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使少数民族经济逐步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型增长点和独特亮点。

2外国经验的借鉴

目前少数民族往往比较偏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比较完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文化旅游的主要项目。随着通讯、信息、交通的日益发达,闭塞的地区外部世界接触增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向往城镇繁华的物质生活,对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产生排斥。没有人认识到本民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未来将是多大的财富。如果不能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人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观念,那么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便会逐渐消失。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使手工艺品在机械产品的挤压下失去了往日的市场。同时,劳动力转移,农民涌向城市,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主体的流失,许多宝贵技艺面临后续无人的惨状。城市化过程中造成了对古城人为破坏,传统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逐渐变淡或消失,这些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1)韩国从全民参与到商业化操作。在韩国,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全国各地有很多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学习班,电视上经常播放民间艺人的技艺展示,街区广场、剧院、节日舞台上表演民族舞的比比皆是;很多传统祭祀、庆典等情景穿插进了韩国的电视剧里。商人们注重把韩国的文化遗产开发成商品、面具、戏装、玩偶和书刊等到处宣传并销售。车站广告栏,飞机座背上、外国游客服务中心,随处可见韩国非遗的宣传广告。在各大宾馆为外国游客提供韩国传统歌舞演出,传统技艺传承人的表演都有出场价目表。民俗节日、民间庆典等非物质文化成为韩国旅游观光开发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大量的文化资本,带动了区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2)日本的社区营造。日本比较重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日本的城市化要比我国早,城市化导致城乡差距过大,对于这类问题,日本进行了社区总体营造活动。把一个村庄、一条街道、一个小镇都当做一个社区,而居民具有共同体社区的认同意识。宫崎清教授认为:“社区乃是各自有其固有历史的人类生活空间”。该由热爱自己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部分人发起,通过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创造有独特文化气息,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们从内心深处想希望自己所生活的区域变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当地人民自发维护自己生活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民俗和节庆活动进行保护与宣传,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潟县津川町有狐狸娶亲传说,从当年要结婚的情侣中扮演狐狸和新娘,美容师免费化装,举行化装游行,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客们可以感受津川的历史风俗和品尝风味饮食,此外,还在生活工艺馆、举办生活工艺展上出售传统手工艺品。日本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实现了非物质文化在社区中延续促进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狐狸娶亲习俗使这个地方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本地民众也了解到历史、受到教育,看到了传统文化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积极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来,从而带来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社会可以成为地方产业转型的支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实现其活态传承,完成资本转换的过程就是文化资本化。随着通讯和交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与外界接触增多,不能停在原地不变,需针对当地特点进行创新,日本和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做法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少数民族经济协同发展的启示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产业化和创意产业之路。非物质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创新。采取合理的资本运作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发展与保护空间,获得新的价值。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重要模式。意大利政府为抢救和保护木偶戏,创建木偶戏学校等。制作精美的木偶成为西西里岛著名旅游商品,使濒危局面得以解决,又实现了经济价值。韩国通过将传统节日经过商业化开发,举办现代庆典活动,使全民参与到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1)注重对新业态的培育。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旅游创意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旅游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价格、质量的竞争,而是全新理念和创意的竞争,其中优秀竞争力便是文化创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可以以独立的形式存在,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的产业,也可以通过影响、改造、集聚传统产业的方式,拓展产业价值链。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凭借创新思维、创意理念以及数字化高科技手段的利用,创造地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以形成新产业的增长点。如东北的少数民族为例,可以在传统种植业基础上发展现代创意观光农业,即将种植业与传统民族歌舞、农事风俗节庆联系在一起,供游客观光体验。将各种民族乐器与种植业、渔业、牧业相关的舞蹈,甚至把劳作方式搬上演艺舞台荧幕,以情景剧来展示,在创意思维的建构下,少数民族农业耕种功能逐渐在弱化,不断提升其观光功能,挖掘依附于其上的创意价值。另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通过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引领并提升消费结构,在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以此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2)注重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科技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应尽快制定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培养数字软件开发人才,文艺创作人才和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支持大学和科研院所参与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发展环境等。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对旅游创意才能人才的引入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要做到对本土少数民族人才的创意性培养,同时兼顾企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3)注意将科技与民族文化创新有机结合。发展少数民族创意产业只有将科技与民族文化创新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形态的出现。科技与民族文化结合,衍生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制作等新业态,创造出艺术精品,还能衍生出新的艺术门类业态等;通过挖掘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民俗、传统建筑等资源,创造出艺术品交易等业态。通过商业包装、市场运作等,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获得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应该特别注意对创新成果的有效保障,激励产业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伦.基于实践视角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2]王兆峰.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3]齐丹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18(30).

[4]何昭丽,米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5).

作者:齐丹丹 周清林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史研究所 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