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19 10:19:27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新闻学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

摘要:新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作为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建议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入手,构建出一套系统性的新闻实践教学模式,探寻适合当今新闻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全新发展之路,使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关键词:新闻专业 课堂实践教学 实践方式 专业素质培养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高速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各类院校遍地开花,呈现出超常态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类专业批量生产和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不能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在媒体工作人数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如何在新的业态环境下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既懂新闻业务知识,又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趋势,也是现实所需。

新闻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

所谓实践教学是包括理论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综合实验及课堂内实践能力培养等教学环节的统称。

新闻学专业实践能力指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操作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例如表达能力指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能够规范地写出各种体裁的文章,尤其是各类新闻作品,新闻采访、采写、评论写作等;适应环境能力指对新事物的反应情况,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项能力分三个方面,分别为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专业素养方面,从新闻的专业素养来说,这可以用来考核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自学能力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定自主情况下的学习。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包括学生对电脑某些软硬件操作的自学能力、自己学习摄影摄像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指与他人沟通时能进行有效交流,并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作为采访者能使采访对象尽快地进入主题,与之协作,进行有效交流并获得有用充足的信息,在团队中与队友合作良好;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指在实践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交流获取信息,用英文写稿、阅读、主持,运用计算机、网络快速有效地获取资料和进行编辑、宣传;组织管理能力指能有效调动团队的力量,对小组或团队进行组织管理等。

当前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学院式”教育方式、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教学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新闻专业理论建设和媒体实践脱节、非新闻专业知识与应用实践的脱节、高校与业界互动不够等。

“重理论,轻实践”是许多院校的新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现象非常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偏低;实践课课时分配不科学、实习时间短;课程本身缺乏紧密联系,实践模块设置注重单项、缺少融通与综合,进而造成实践教学内容未形成体系化;实践教学未按照由基本技能训练到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效果差。另外,新闻学专业教师应是“双师型”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教师,然而目前“书本型”教师很多,非新闻学专业的教师大量存在,缺乏对新闻的感性认识和敏感程度。

新闻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基础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动笔、动口和动手的三动能力。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把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突出实践教学,使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到1∶1,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学分比例。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渗透于课程教学与活动中,建议所有课程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新闻实景采写、版面编辑创新评价等新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新闻素质。同时要关注社会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策略,适应社会需求。

实训模拟操作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建立模拟实训、第二课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环境。在开展理论教学如《新闻采访学》、《新闻摄影》、《新闻写作》、《网络新闻实务》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邀请著名媒体人讲座;鼓励、组织学生举办参加各种新闻活动,比如参与院报、学报、学院网站、大学校园网建设等。

实习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教学成果。建议将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预防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现象。小实习是利用课余时间和零散实践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中期实习是利用寒暑假集中实习。如安排学生到指定实习基地,深入地参与到各种新闻工作中,由新闻单位工作人员带着学生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的最后实习,同时为就业和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

社会实践环节。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应具有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两种形式。社会调查适合于任何一个学习阶段。由院校(系)组织,并选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到媒体一线,开展各类调查,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交流经验、讨论发现的问题。社会服务是指学校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到新闻一线开展服务。

毕业论文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全方位锻炼学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环节应强化教师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紧密配合。

(二)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各类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依法治学,制度是保证。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工作条例》、《本科生实习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对教师要突出奖励机制,奖励高水平的实践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要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制度,鼓励学生关注实践。

引进和培养“双师型”师资。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引进教师,不光要重视学历,还要注重其新闻从业经历;鼓励在校教师从事业界工作,到电台或报社等做兼职,还可以进行内部培训,使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或邀请外部专家、理论素养高的媒体从业人员进行授课,实现师资的内外融通。

完善媒体相关实验室建设。新闻学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实行全方位、全天候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发挥实验设备的最大效能。

调动大学资源,为新闻专业学生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校园媒体活动,在进入新闻单位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有效演练。

结语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势所趋。实践性教学课程作为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的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关系到新闻教育的成败。要提高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必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毕业生上岗前的适应期,通过实验、实习,完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发辉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有的功效。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报纸、电视、广播、出版以及广告等行业呈现出全媒体的发展态势,对新闻从业者的素质与能力也要求更高。在现实背景下,积极探索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需求

全媒体时代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满足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化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满足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在各种媒体融合、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成为具有创新发展意识的优秀人才。

依笔者所见,新时期媒体的发展需要三种人才,即全能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独具创新型人才。

1.全能复合型人才

新媒体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一专多能,具备跨行业汲取知识和知识再学习、再组合的能力。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既需要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影的技能,还需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

2.专业型人才

有较深专业造诣的人才,如经济院校的经济新闻专业学生,外语学院的国际新闻专业学生,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等等,这类人才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有深厚的专业基础,这是新闻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知识储备。我们提倡“一专多能”,这类人才较复合型人才更具有“专业”特色。

3.独具创新型人才

这类人才是三种类型中的优秀人才,具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才思敏捷,目光敏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善于捕捉新闻点,判断当今新闻报道的热点,并能准确捕捉用户的心态,引导用户的潜在需求,在宏观上能够准确判断未来一个时期媒体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各类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按照传统媒体的人才选择路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对于新媒体优秀人才的选择则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地发现。只有那些对新媒体的技术有热情,对新闻热点敏感,喜欢探索新兴领域的人,才是推动新媒体发展的优秀精英人才。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目前,我国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也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闻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实验教学还停留在基础实验阶段,缺乏一个“大视野、大格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概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几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提升、综合、发展”的理念,在新闻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值得探讨。

归纳起来,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课程实验、阶段实践、媒体实训三个层面,三者各有特色,相互渗透融合。

1.课程实验:打破单一课程实验的束缚,注重多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

课程实验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完成,相对独立,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部分,这是一个基本技能的认知过程。

从各高校的新闻专业来看,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无外乎采访、写作、编辑、摄影、评论,考核方式也多是以理论部分为主,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而且对理论也是死记硬背,缺乏实际的工作能力。一些高校即使开展了新闻采、写、编、摄、评的实践教学,但是也往往只偏重于课程的单项教学实践,而忽视作为记者、编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依然不能适应媒体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全媒体时代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能写会摄(摄影和摄像),又能编排懂评论。我们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期末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项新闻专题摄影任务。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从寻找新闻线索、前期采访、现场拍摄到编辑排版,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有标题、文字报道、多张图片及文字说明,最终作品就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新闻图片专版,以促使学生通过新闻摄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对各项新闻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将专业课程“点”的培养转为对学生多种能力“面”的培养。

2.阶段实践:强化团队合作和工作成效

阶段实践以学期为单位,针对各专业所学的课程,由院系组织开展综合性的专项实践,这是一个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

以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除了做好各个专业的课程实验外,我们在低年级开展了“短片创作工作坊”、“电视编导训练营”,引入导师制,目的是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基本技能。高年级的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实验电视台”的专项阶段实践,由所有三年级广电系的新闻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轮流担任记者、编辑、主播,部分兼任采编部主任、助理,以专业电视台的方式运作,各专业课老师参与管理并指导。这对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能在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合成、播音、主持、播出多个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

当然,我们实施的实践项目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专业其形式也不相同,可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择参加,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教学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报纸工作坊、影像创作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学术研究工作坊、广告兵法训练营、广告策划工作坊、市场调研工作坊等,这些都是列在教学计划中的,每个项目都有学分,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3.媒体实训:培养学生敏锐的新闻触觉,提升分析问题、发现新闻的能力

媒体实训是校内外相互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学生到媒体参与工作,深入了解业界的实际运作,在媒体专业人士带领下进行实战训练。这是一个综合水平的锻炼过程。

我们通过与广东省内多家媒体的合作,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以强化学生传播理念和思维能力为重点的专题培训,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提高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策划能力。导师是来自业界的采编精英,结合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尽可能体现出新闻专业课程内容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通过专题探讨式的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对传媒工作的专业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营专题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不同项目的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到媒体接受实操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新闻嗅觉、观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就收到了好的效果。学员分赴《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系列报刊,跟随记者进行“一对一”的采写实践,从报道题目选择、新闻线索发现、报道模式确定,到报道素材的梳理和提炼,都得到了业界老师具体的指导,学生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专业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结 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好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按照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来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使新闻专业的实验教学真正发挥作用,以提高学生新闻工作的实际能力。只有把新闻教育做专、做精、做强,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培养出的新闻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笔者以为,只有加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教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一弊病,达到创新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实践教学;新闻阅评;项目合作

目前,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弊端重重,具体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缺乏必要的延续性和承继性。而现代教育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循序的、系统的、连贯的,因此不能割裂系统的学习过程,任何零散的、截面的教学都无益于学生获得整体全面的认知。新闻写作实践教学活动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教学内容构成了整个新闻实践教学体系的焦点。故笔者以为,《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整合当今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之趋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一根红线、一个有效载体。而以《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是要从体制内和体制外改革两方面下足工夫。

一、体制内的教学改革

(一)以课外阅评培养学生的新闻分析能力,做好实践教学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斯亦诚然。为全程优化《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写作能力,授课教师应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教学平台,督促新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报活动来为本课程打好深厚的实践基础,为推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写作实践教学模式做好知识积累和前期准备。这要求《新闻写作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每届新生入校时期即编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阅报指南,倡导新闻学生课外多阅读报纸,为《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全面铺开做好充分的素材准备和积累。该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务课程,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学生积累必要的人文知识和理论素养,而课外阅报活动涉及到各大经典新闻作品以及广告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同时还可以广泛涉猎到国内国外各大主流媒体。一方面通过阅报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加深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阅评制度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以及丰厚的专业功底。为督促学生将课外阅报活动落到实处,可以在新闻学专业教师中挑选专门成员成立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在专业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几次读报阅报回顾总结活动,以此巩固阅评效果并夯实新闻写作实践教学的前期基础。

(二)引入“项目合作”主导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项目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协作、概括等综合能力,并能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共同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巩固提高《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实训教学环节中除了要适当引入“项目合作”理念外,还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比如,在“项目合作”模式驱动下,《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训教学穿插引用的方法有:

1.抛砖引玉: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真实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宏观背景,必须包含真实的新闻事件或问题。真实的新闻事件或问题应与学生的经验相关,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新闻写作学》课程中所选取的案例一般是代表媒介前沿领域最新动向的新闻事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各大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的不同标题、导语和体裁的比较,这样的案例,足够的新鲜和复杂,并能引起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2.他山之石:对比鉴赏法。诚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的实习实训作品,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闻写作理论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互评互比。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进行有机地穿插点评,加深学生对应用知识的巩固程度。授课教师一方面将初步探讨得出的理论原则作为《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方法加以实践,并根据实训的效果对理论原则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加重示范性教学,将实训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实施效果好,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师树为榜样,认真总结其经验,并加以推广。另外,在实训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重点培养学生对于新闻写作学原理内在逻辑关联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参与整个知识体系建构的兴趣以及实际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

3.互动协作: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指导,一是要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二是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学生是新闻写作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是行动的指导者,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相互协作;三是在真实的、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探讨研究。在实践探讨的过程中,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为主要任务,让行动者(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者(教师)参与实践,相互协作。面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行动计划,解决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形成一个个循环,不断往复,最后达到探究的目的。这种方法适合指导教师在场的实训教学情境,比如在《新闻写作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协作,并不断地修正,共同完成一项项具体的实训任务。

(三)构建多层次实习架构,整合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把《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全面渗透到新闻学专业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个不同层次的架构,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新闻洞察能力、新闻策划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

1.初级实习梯队:专业考察。专业考察主要是指新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的比较零散的社会调查和实践。为使新闻学子对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每期安排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到本地或生源地新闻单位去学习实践。对于《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来说,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去多多了解新闻稿件的写作流程,让学生对新闻作品的成稿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下一个阶段《新闻写作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浓厚兴趣,并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2.中级实习梯队: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在做好课堂实训教学、专业考察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新闻采写实践的了解,并通过身体力行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同时通过专业实习,促进学生对《新闻写作学》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新闻事实和新闻写作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把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式提升。

3.高级实习梯队: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毕业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可以广泛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改革的实际情况,将在学校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对接起来,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实践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并为撰写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作品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设计做进一步的素材和阅历积累,也为学生毕业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奠定良好的认知和写作基础,这也是为了全面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素养而进行实战打磨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体制外的教学改革

(一)引进和培养优秀实践教学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要大力革新高校用人制度,走跨界融合和引才、育才的道路。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业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闻实践教学要想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采取“引才”措施。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大都缺乏一线的媒体从业经历,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因此,面向新闻单位,引入资深人才是丰富补充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关键举措,尤其是对于《新闻写作学》这类实务课程来说,更需要来自媒介鲜活的案例和一线新闻从业者的感性体验和实践指导。把业界的资深人士请进课堂,承担《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并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行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掌握与媒体同步的信息,并全程跟踪指导学生新闻作品的写作流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和写作想象力。另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教师应该加强与新闻业界的联系,双方开展多领域的合作。要加大在校专业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每年输送《新闻写作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到媒体一线去进行实践写作锻炼,特别是优先安排那些没有新闻学专业背景和新闻实践经历的授课教师,实习锻炼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弹性安排。同时改变以往的“一次性合作”模式为“日常性合作”模式,即《新闻写作学》课程授课教师每年安排一段时间全程参与媒体的写稿组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新闻写作技巧和新闻写作范式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最前沿最高效的新闻写作实践指导和实践服务。

(二)重视校园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校内媒体作用

注重实践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秀。在美国,大多数新闻院校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校园新闻媒体,大量实践证明,建立校内媒体是培养锻炼学生新闻写作实践技能的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我国大部分新闻院校都拥有自办的校内媒体,如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报、内部报纸等等,这些校内媒体给新闻学生的实践写作和课外练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因此,《新闻写作学》课程的专业授课教师应该与校内媒体进一步联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开展一些新闻写作竞赛活动,比如新闻标题制作大赛、消息写作大赛等等,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刊登展示发表,以此扩大对外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新闻写作竞赛,形成良性循环。例如目前本校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团体——记者协会在新闻学专业教师以及优秀资深媒体人才的共同协助下成功举办了八届校园记者大赛,推出了不少新闻学子的优秀新闻作品,获得了广泛的校际影响和社会知名度。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摘 要 实践教学体系是新闻学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整套教学结构理论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资金来源单一,其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表现出整体缺乏设计、没有特色、缺乏保障、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而笔者力求从目标、内容、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构建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新闻学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1 民办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资金来源单一。不少仍然是独立学院,沿用着所依托的公立院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师资力量匮乏,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整体设计。新闻学专业需要一整套从简入繁、由理及用的实践教学方案,涵盖广博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及全面而专业的实践技术的训练。 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新闻学专业也教授采、写、编、评等基本业务,但仅仅是散落于不同学期的几门课程,彼此独立;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案例过于老套,往往新闻写作的课程上完了,学生依然不太会写稿子。有的专业课请的是资深的摄影记者讲授,但由于三本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觉性差,往往让学生出去拍东西,学生随意敷衍,到了最后交几张照片应付差事。学生虽然寒暑假都在外面实习,但由于媒体实习的学生众多,单个学生训练的机会太少,再加上又是三本的学生,带实习的老师也不太重视。

(2)实践教学缺乏保障。新闻采编设备投入成本较高,不少民办高校摄像摄影器材都使用多年,几近淘汰;且数量有限,学生只能分为多个小组轮流使用。硬件设施好一些的学校,有专业的演播厅、摄影棚、编辑室,但是只在上课时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开放,周末及晚上学生都不能使用,学生实训的时间非常有限。实验室的实验员仅限于设备管理和人员登记,工资待遇不如教师,所以即便有操作仪器的能力也不愿意指导学生。学校虽然都签约有实习基地,但可接收的学生一般最多不超过5个,杯水车薪,大部分学生都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学生到毕业时忙于找工作或考研,毕业论文流于形式。

(3)双师型教师匮乏。由于待遇及发展等诸多问题,民办高校“双师型” 教师引进困难。带学生校外实践,涉及交通、安全等诸多问题,待遇低责任大,不少教师只喜欢上理论课。教师的薪酬标准与职称挂钩,教师忙于发论文、搞项目、评职称,疏于顾及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几年下来,离媒体行业实际的工作流程越来越远。不少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稳定,甚至大量依赖“外援”;年青教师生活负担重,私人事情多,对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学习有限。

2 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与方法

(1)搭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对于三本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定位在理论上要高于高职高专,在实践上要强于公立院校,这决定了民办高校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全能”的媒体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要有特色、有目标、有实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三本学生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笔者在此推荐“2+1+1”模式,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应该学会采写编评的基本技巧,在大三期间应该自由选择主攻方向,如果想进网络媒体,则可以选修“网络新闻制作”、“图片与图形后期处理”等课程,并要求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如果想进电视媒体,则可以选修“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片头设计”等课程;如果想进广播电台,则可以选修“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音乐欣赏”等课程;想进纸质媒体的学生可以选修“新闻与艺术摄影”、“新闻写作与评论”等课程,时间都在大三上学期,下学期可去相对应的媒体实习,避开暑期的实践高峰,实习实训紧密结合,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四则可以让学生专注于考研或是毕业作品设计,以学生创作的毕业作品代替七拼八凑的毕业(下转第129页)(上接第92页)论文,将是对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完美收官。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应该充分发挥自由创新的优势,敢于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学生成才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契机, 制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 突出实践教学, 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确保实践教学水平提高,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构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媒体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学分等环节。课内实训是指在大一期间,所上的“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新闻评论”等课程中,在课堂内完成的基本写作和评论任务;课程实践是指在大二期间,在“新闻摄影”、“新闻编辑”、“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室完成的实践任务,主要培训拍摄、后期编辑等实践技能;综合实践是指在“2+1+1”模式中,学生在大三上学期,进一步学习某一方面的媒体从业技能时,所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媒体实习是指大三下学期学生在自主选择的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关公司等单位进行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是指无意考研的学生为了进入某一媒体从大四上学期就可以在完成相应课程的情况下提前进入媒体实习工作;毕业设计是指学生在大四下学期独立完成的电视片、系列图片、系列广播节目、系列深入报道等作品,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第二课堂、学术活动、社会知名媒体上发表作品并获奖而获得的学分。各门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确保学生在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实现培养目标。

(3)强健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没有一支年龄、职称、性别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好的课程体系都要大打折扣。学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鼓励理论教学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提供学习机会,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学校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地开拓实习实践基地,针对三本院校的特点,主攻地市级、区县级媒体,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确保学生在实习中取得实效。最后,要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机制,对每个环节的实践都要有严格而规范的实施细则和考评标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有章可循;且要改革教师的薪酬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指导的相应待遇,激励教师发挥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以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例,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新办新闻学专业发展的共同问题,从而构建了其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测度体系,并分析了评价方法的使用,以期为地方本科院的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评价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测度指标;模块化;主成分分析法

一 现状梳理

最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新办新闻学专业迅速膨胀,以安徽省为例,从2005年起,黄山学院、合肥学院、宿州学院等11家地方本科院校都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为了突出新专业的技术性和应用型特征,这些院校新办的新闻学专业大多选择了网络新闻、广播电视等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同质化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以下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传统院系及专业的转型。以上述地方本科院校为例,新办新闻学专业大都隶属于中文系,由于专业拓展、招生及就业等方面的考虑,中文系的传统专业进行全面转型并进行了一些重大拓展,重大举措就是上马了新闻学等一批应用性突出的新专业;同时,许多院校的中文系也改名为文化与传媒系、文学与传播系等,以示转型。

其次,由于申办院校自身的在专业开设上软、硬件上的提升所致,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6月底,在我国高等学校设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达到了创纪录的877个,其中新闻学267个。在全国有267个新闻学点的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大多数都是近六、七年时间内申办成功的。

第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最近几年在吸纳人才上普遍的高要求:211高校甚至985院校,有的甚至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这对新办新闻专业地方院校的本科学生就业形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近几年,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却异军突起,对技术型、应用型、乃至全能型的新媒体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据专家估计,2010年新媒体产业链人才需求超过200万,并势必以每年高达82%的幅度递增。新媒体产业链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其中网络、动漫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媒介的融合趋势使得复合型或全能型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大多数新办新闻学专业发展方向都选择网络新闻、广播电视等方向;

最后,招生便利性及就业优势。新办新闻学专业,由于和社会人才需求上的紧密相连,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双重欢迎,所以各校目前的新闻学专业生源都比较好。

然而,各校的新办新闻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却遇到了两大共同难题: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因其独特专业性质及新兴的专业发展方向,各校非常重视其实验教学,实验学时设置也是较高,平均都超过了30%以上,却遇到两大难题。

一方面是软件问题,即师资力量的薄弱,尤其是具有新闻从业背景、懂技术、能进行实验教学的复合型教师尤其缺乏;3-5个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支撑一个新专业的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严酷的现实;

另一方面是硬件问题,即实验设备的严重匮乏,学生人均使用试验器材数、试验室占地过低、设备老套等诸多问题。以合肥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多功能实验室为例,目前总投资达100余万元,基本建成了新闻摄影摄像实验室、报纸与电视编辑实验室和模拟演播厅,也只能保证每届50位学生的实验需求。

二 创新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课程设置创新:模块化设置

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征,专家认为现行老化的课程体系难以应对融合新闻的挑战,因此必须进行组织再造、重新定位、观念革新、队伍涅、课程重构。模块化教学是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教改经验结晶,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和其有着许多相同的定位,比如地方性、应用型。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模块化教学的依据和体现,结合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模块化教学课程设置经验及新办新闻学专业实际,拟定下述九大模块组,并设置对应的课程群组和能力培养目标组,目的是实现模块组下辖的课程组培养出对应的学生技能(能力组),具体设置及其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模块设置和能力培养目标成正比,其函数关系为Y=KX。

2 实践教学过程实施创新

(1)实用性与案例鲜活的多体系教材选用

黄旦等在总结1956年复旦新闻系教材建设的意义时指出与其说为编几本教材,不如说是放眼世界,兼收并包,总结经验,从教材入手,以创建、推进新中国的新闻教育。因此,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长期以来,新闻学教材建设相对于高速发展的新闻事业及传媒产业明显滞后,现实大量鲜活案例没有及时融入到教材中去。因此,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教材不应盲从权威,而应实现教材选取的开放,注重实用性与案例鲜活的多体系教材。

(2)“应用型”课堂教学

“应用型”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在新办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因此,这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应用为上”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甚至是合作完成项目式,通过此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3)“全媒体型”专业技能实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传媒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靠技术规律、行业规律、市场规律和资本规律等内生力量。这同时,也将推动媒体用人标准的“技术化”、“市场化”、“专业化”及“复合型”。在此背景下,新办新闻学专业应围绕全媒体时代所需,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录、播、传等综合能力,强化学生审美、采写、设计、摄录播传、经营管理、策划创意及调查分析等专业技能实训,使其成为能适应全媒体所需的新型人才。

(4)开放课程考核

以合肥学院采用“N+2”课程考核模式为例,其目的增加课程应用性含量,提高课程实验学时所占的比重,并进而细化出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实验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所占的比重。例如,《新闻采访学》的“N+2”考核设计:

N,即平时成绩(50%),主要包括:期中考试(10%)+实验成绩(20%)+课程论文(10%)+出勤、提问、讨论等(10%):2包括:期末考试(40%)+课堂笔记(10%)

这一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平时积累,有效地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于这种模式执行过程中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该校便将N+2模式的N中的课程论文以及课程实验完成的次数、质量等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统计和监管,既调动了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又保障了工作的有序和规范。

3 多类型、多层次实习体系建设

(1)建立多类型媒体实践教学基地

正如前述,实践硬件设施不足是地方本科院校新办新闻学专业的共性问题,最近几年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摸索出来的

一个有效解决途径就是建立校外媒体实习基地,和地方媒体合作办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解决了院校自身软、硬件的短板;另一方面,媒体通过此途径也选拔和培养了其后备人才,实现了学校与媒体合作办学的共赢。同时,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覆盖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广告等多类型媒体,并有配有专门人员进行相互规范化的管理。

(2)多层次专业实习设置

各大高校对新闻学专业实习都是非常重视,且模式多样,以“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为例,其模式是从二年级本科生与一年级研究生中挑选进行专门的新闻实践训练。从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系列讲座;第二阶段是暑期实习。

因此,学校在实习时间安排应注重认识上的层次性,“初期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实习。大一为“初期实习”,主要在校园媒体锻炼,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站、模拟电视台等校内媒体资源,了解新闻的基本流程;“认知实习”由第4学期后的暑期构成。学生进入正式媒体,锻炼独立采、写、编、评、播等业务能力,真实体验媒体,加深专业认知;大四设置为期半年的毕业专业实习,通过最后的综合强化训练,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挂钩。

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必须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得以保证实施。实践教学队伍方面,许多地方本科学校按照学院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构建自我“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聘请传媒资深人士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由于这些业界人士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素材及经验感受,在课堂上可以新闻现场情景再现,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新闻感觉,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新闻敏感;

其次,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实行校内教师和媒体记者的双重指导。实习期间,校内教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指导,校外媒体记者则最主要负责学生的新闻采写实训;

最后,选派新闻专业的青年教师轮流到合作媒体挂职锻炼或者技术部门进行系统的技术学习,以提升教师自身新闻业务能力和技术素养。

三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测度指标是对实践教学资源、潜力和结果的综合定量衡量,由于各个院校之间差异较大,因而相关测度指标的设立成为业界的难点。

下述指标体系是在结合了前述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并结合实践教学整体流程进行提炼,重点关注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过程、实习体系、师资队伍等四大块。

在指标选取过程中,本研究注意整个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又关注到单个指标的独立性、动态性和代表性,力求能真实、全面、客观地衡量和评价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体系,详见表2。

2  评价方法

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借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进行因子分析法比较研究,其方法原理如下:

首先,对原始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这是因为各指标量纲不同,在对这些指标综合集成前,首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其中,X1为标准化后的数值;X1为原始数据;X为原始数据均值;б为标准差。

其次,确定因子变量。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根据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

第三,进行因子旋转,使每个变量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载荷。一个因子变量就能成为某几个变量的典型代表,因子的实际含义就更容易解释。一般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因子旋转。

第四,计算因子值。将因子变量表示为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据此计算因子值。有了因子值,后期的分析研究就可以不再针对原有变量,而以各因子值作为研究的基础,从而简化为对各因子变量的研究,起到降维的目的。

第五,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以因子变量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新办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得分。

使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因子得分,既可以进行地方本科院校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总体实力的比较,又可以在通过二、三级指标体系的得分发现实践教学体系中一些和问题和规律,从而有助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四 结语

新闻学专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新办专业,其软硬件的问题一定时期内仍较难克服。一方面,我们尝试着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又在这一体系之上建立一套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实现二者相互配套和校正,并最终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办新闻学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