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28 03:33:15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微课教学探索

【摘 要】将微课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当中,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文章首先分析了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然后提出了微课的设计应用原则。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微课 作用 原则

微课是近几年在教育界兴起的一个新词,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围绕课程中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趣味性强、知识点杂、操作性强的特点。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课这种依托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知识传播方式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

一、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

(一)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讲授型、实验型、探究型、问答型、启发型、小组活动等,归根结底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积极性低。微课打破了这种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资源融入到5~8分钟的短视频当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上获取更加直观、真实的科学体验,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短暂的特点,在微课的帮助下,能够自主提炼出课堂的重难点,从而充分融入到课堂当中。

(二)知识传播突破课堂界限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课堂只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微课则呈现在手机上、电脑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观看。微课可以延伸至教学中的任意环节,预习、复习、习题讲解、课外思考都可以借助微课。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内容通常都是碎片化、片段化的,而且一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组织的,在呈现方式上呈现出游戏化的特点,能够为学习者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将微课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充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其求知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要实现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充实微课内容。这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能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思路循序渐进,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在制作微课课件时,教师的软件制作能力也将得到锻炼。

二、小学科学微课的设计应用原则

(一)设计短小精悍

微课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和思考探索的过程融入到微课当中。微课的优秀在于一个“微”字上,要求微课时间短、设计精。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只有在短时间内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把所要传递的知识要点都传递出去,才能将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弱点转化为优势。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微课最大的价值,教师就必须在微课设计过程中突出“精”的特点,要精炼微课内容,优化表现方式。

(二)内容主题鲜明

微课时间短的特点决定了单个微课视频所承载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内容上必须突出重点,关注难点,解决疑点。一节微课不必讲授过多的知识点,只要解决某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即可。

(三)表现方式多样

科学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如果仅进行单纯的讲授,很难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课件时,要通过丰富的表现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小车在冰面和沙土路面上的滑动距离进行对比,以表现出摩擦力的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鼓励师生互动

教学情境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调整自身的定位,设计制作出符合学生期待目标的微课。可以采用提问、设问等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并把这种思考带入到微课之外的课堂教学当中,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

小学科学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为今后中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实现科学与生活的融合和渗透。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运用好微课教学,把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的情境用微课的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联系,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科学知识理论框架,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

三、结论

微课这种教学模式诞生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必将成为今后教育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天然的联系。把握好科W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微课为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必将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注入全新的力量。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本人在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践中 ,有几点体会: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科学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善于利用课外资源,自主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培养情感,培养素养,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体会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

观察是认识新事物的首要感知,观察也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那么观察具有哪些性质呢?客观性:这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教育学生对待科学要实事求是,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观察到的现象。持久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品质,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敏锐性:引导学生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性: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使其观察效果更全面。选择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抓住观察的重点,明确观察的方向。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准确、全面、细致地观察,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指导和点拨。例如: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学生在模拟实验时,指导学生认识到要观察必须先确定观察点。在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自转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四种实验中认真观察,观察点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点并没有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对出现的这些不同现象产生疑问,就更想了解,更想学习,老师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导到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培养学生观察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主动科学实践

科学教学的优秀是实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学习习惯。倡导“做中学”,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遇到问题,不是依赖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而是如何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自觉主动地去实践,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前先动脑,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活动中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认识空气》的教学中,空气和水一样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水占据一定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吗?怎么感觉空气的存在?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讨论、设计,先提出预测,提出实验方案,再选择方法和仪器、药品,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讨论后得出:刮风的时候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对于空气是否也占据一定空间的问题,意见不一致。同学们提出了几种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方案。拿烧杯、纸和胶布,在组长的组织下做空气实验,有条不紊地验证了猜想: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同时,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和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活动的感悟。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获取了有关空气的很多知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实践的快乐,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和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

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资源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可用资源,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家里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教学中,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与周围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用小制作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让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例如: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巧借身边的事物来解释。晚上将室内电灯打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看到的尽是室内物体,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就看不到室内物体了。由此,让学生自己^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摘要:摘小学科学课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探究精神的一门课程,所以教师千万不能把科学课上成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为学生将来投身科学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课;积极主动;探究意识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人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1.实验导人。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r,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2.多媒体导人。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悬念导人。

小学生好奇心强,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二、有效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1.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会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学生的认知是经历从已知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的循环过程,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设计问题时要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最近发展区提问,这样才能基于学生基础,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事实,但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提出“一刀切”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能面向全体,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探究。要尊重学生问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提出的大多是检测型问题,只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并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开展。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而要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摆脱固有思维的枷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如在学习《观察土壤》时,我首先让学生课下采集土壤,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采集土壤是为了研究,那么我们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展开认真而积极的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含有水分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课外有着更宽广的探究空间,更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更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如学完《树叶落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何变化?让学生展开长期而认真的观察,这样更利于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完《盐在水里溶解了》,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这些课外探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更利于学生综合水平提高。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放妥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一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微课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逐渐被应用到小学教育教学中。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为促进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对微课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微课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 应用

目前,微课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仍处于初步应用阶段,一些教师仍未熟练掌握微课教学的有效应用方法。基于此,笔者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微课。

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学的必要性

1.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小学教师在组织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采取直接讲解的方法给学生讲授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若长时间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导致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低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而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微课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所以说,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体验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科学教学的重要性,有利于端正学生对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科学课堂中去,最终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体验,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对教学关键点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

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微课教学的有效应用

1.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微课教学,能够加强科学课堂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来说,其最为显著的一大特征便是实践操作性较强,针对科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小学教师在组织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将微课教学的优势与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并借助“微课”这一载体来增强师生双方的互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举例说明,教师在对与“气象”有关的科学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把自然界中不同的风级当作主要对象,制作相关的动画视频,并利用微课教学给学生进行展示[2]。如:“蓝天下自云缓缓漂浮”,这一景象所对应的是一级风;“清风轻拂面颊”这一景象所对应的是二级风;“小树随风摆动”,这一景象所对应的是三级风……“树枝被挂断”,这一景象所对应的是八级风,等等。微课教学中,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活跃,学生的注意力也十分集中,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得到了提高。

2.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微课教学,能够将科学知识更直观地传授给学生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探索欲望强、好奇心重以及活泼好动的明显特点,基于这样的原因,小学教师在组织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迎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注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微课教学,把科学知识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知识。

举例说明,上述应用微课视频给学生传授“气象”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将不同风级的影响与学生常见的景象联系起来,制作微课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这样的微课视频,可以使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到不同风级所对应的景象,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难度、理解难度均比较大,通过应用微课教学,把科学知识通过图片、音频或者是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能够将科学知识更直观地传授给学生。

3.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微课教学,加强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对科学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并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小学教师在组织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有效应用微课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积累、巩固科学基础知识,构建科学理论体系[3]。

举例说明,教师在对与“岩石”有关的科学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为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不同岩石的颜色、硬度、成分等性质,就可以把不同岩石的碰撞试验当作主要对象,制作相关的视频,并利用微课教学给学生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更直观、清楚地认识岩石的性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有着非常多的优势特征,如用途广泛、主题突出、使用方便、情景真实以及交互性强等,因此,其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小学科学课堂中微课教学的有效应用,有利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教学情境为课堂探究铺路

【摘要】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这不利于目前新课程的教学。所以,需要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在科学探究中,最优秀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这一优秀内容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创设情境是课堂探究教学的开始,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关键词】科学课 教学情境 课堂探究

一、前言

许多学校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对创设情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然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但可能由于教师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没有通透的领悟,也可能存在理解的误区,导致出现一些形式化、绝对化的“伪探究”,使学生们感到索然无味,探究教学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创设完善的科学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这一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这也正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科学课情境教学的要素

(一)科学的引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良好的引导才能使课堂更楹托常才能使学生学习的劲头更为强劲。科学课的课堂探究,需要学生对科学课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样才能为探究活动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以正确健康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引导小学生喜欢科学课,愿意在课堂上去主动学习,去探究其中的乐趣。

(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科学课教学情境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相关的实际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学情境。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的影子,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学生喜爱的物品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科学课堂中适当创设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亲切感,在学习上产生趣味感,形成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习惯,从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使学生在小学时期就能为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觉发现与探究

小学生对自然科学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对未知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精心创设一些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发现真理。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围。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设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梯度的小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二)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之外,重点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解决了问题,这只是初步达到了教学效果;而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才是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好问,引导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四、教师创设科学实验情境和故事情境

(一)科学实验情境

在科学课上创设实验情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开展实验,发展学生“爱玩”的天性,培养学生勤动脑、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多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或小活动。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示范引导,然后让学生亲自操作,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使其全身心参与实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教于乐,从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故事情境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大多数小学生幼时都有听故事睡觉的经历,基本都有自己印象极深的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述一些科学家的经典有趣小故事,也可以给学生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例如,阿基米德看到浴桶中的水溢出来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从而发现了物体的浮力定律;“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等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

五、结语

小学时期的基础教育是后期教育发展的基石。只有基础打得牢,未来才能走得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自我探索与丰富知识的内在动力。而在科学课上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课堂探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创设教学情境有很多种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制造悬念。课堂探究能够让课堂气氛更为轻松愉悦,使学生学习科学保持持久的内在动力。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堂微课教学方式之研究

摘 要:科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微课作为课程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以视频为主要教学媒介,针对教材中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主要以教育科学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对小学科学课堂微课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微课;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微课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形式,展示小学科学教学内容。通过有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课件设计,进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下文中主要深入解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有效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利用微课,解析科学概念

小学教育阶段科学作为帮助学生解析外部自然科学的课程,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无法避免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如,教师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微课课件,帮助学生正确构建有关食物链的知识体系,使其能够自主熟练地书写食物链。首先,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特点及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具备浓厚趣味性的微课。如,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中心事件。如:蝉螳螂黄雀。在学生逐渐理解知识后,引导学生提出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如小草蚜虫瓢虫小鸟,以此来有效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其提出有关食物链的生物关系,剩下的皆由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问题的食物链图像,要求学生m正其中的错误。这样一来,有效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概念,进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此知识。

二、利用微课,解析重难点知识

小学教育阶段科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都是基础性知识,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则需要利用微课真实形象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将学习难点逐一击破。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课时,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消化系统中相关器官功能不理解,如,胃与肠道,甚至有许多学生将两者直接混为一谈。针对这一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课真实形象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其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事先设置一个微课主题,如,通过馒头的旅行这一游戏,跟着小馒头到人的消化器官中走一回,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消化系统的顺序及相关消化器官的具体功能。其次,适时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今天小馒头会带我们去人体内旅游,跟着小馒头会到哪里去?它会带我们经历怎样的旅行呢?”紧接着利用微课课件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并以小馒头的口吻讲述其旅行轨迹。以此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消化系统,如,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最后,再由教师对其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促使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加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从而掌握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特点。

三、利用微课,深入剖析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其实验操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课,为学生深入解析实验操作知识。

如,教师在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酒精灯的正确操作》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微课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示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方式,并引导学生依据实验操作提示进行自主实验。其次,教师利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记录。最后,将学生的实验操作与课件中的实验操作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且核对实验步骤,深化学生学习印象的同时,有效掌握学习能力。

四、利用微课,强化课堂教学趣味性

实践性强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最为突出的特质,教师在实际利用微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其教学特质,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效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天气》这一知识时,可以利用微课教学优势,将不同等级的风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如,一级风对应的是树叶微动,烟直上;二级风对应的是树叶和细枝摇动不息,旗能展开;三级风则是能吹起灰尘、纸片,小树枝摇动等。借助相关动画教学视频,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风级的大小,进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在将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事先对其教学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借助微课教学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合作学习作为启蒙式学习的一大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合作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表现形式及应用。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 教学运用

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改活动,小学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孩子能力的提高而并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向导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欢迎,它可以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探究中解决问题,然而在现实小学教育中,合作学习仍然存在弊端,下面就此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1.合作学习的概念及起源

作为目标导向活动的合作学习,是让不同资质的学生,通过某些目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达到一定的学习活动效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起源美国,20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在不断的推进中形成一种实效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改善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学习是老师课上引导为辅,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合作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

2.合作学习的现状及问题

对于新课程提倡的小学教育模式之一的合作学习,我们经常可以在小学课堂上看到它的影子,而在当今的这股合作学习的热潮下,由于缺乏对小组学习合作的理解,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存在错误的操作,这就导致小组学习效率的低下。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过于形式化,无实质性效果。

我们经常看到:当提出的问题无人回答时,教师便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完全尊重其他人的看法,有的甚至完全忽视其他人的想法,还有的把课堂讨论变成娱乐聊天的一种方式。这样的一种小组讨论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合作学习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2合作内容不够合理。

小组合作实验内容过易或者过难,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验中如果太过简单,学生会不屑一顾,导致积极性下降,不能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如果实验太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就会自信心受挫。例如在“电磁铁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不同的因素会导致不同的磁力,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要做大量的材料准备,而且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下无法对每个小组都进行很好的指导。

2.3合作仅仅是少数人的合作。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往往变相成为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的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很多学生懒于动手动脑,依赖性强,在小组讨论中完全指望别的组员,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只会让其中一人做代表性的发言,这样学生便很难很好地合作并发挥所长。

3.合作学习合理的解决办法

3.1合理有效的划分学习小组。

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讨论的方便,便把同学之间的前后桌作为小组的划分依据,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资质不同,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男女搭配小组比只有同性的小组讨论问题的质量高得多。因此,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应更注重小组成员的合理划分,让各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优点和长处,使小组学习效率和质量最大化。

3.2明确分工任务。

在每次分组实验或讨论之前,老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资质进行分工,在第一次实验之前可以适当根据各个学生的特长分组,在刚开始的实验中可以不进行各个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各个学生熟悉各自的任务角色,在后面的实验中进行不定期的调整,这样可以适当避免学生在讨论中的“搭车”现象,而且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3老师正确引导。

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活动中,老师都应全场巡视,适时做好监督工作。在每一次的活动中,以朋友的身份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教他们如何与其他人沟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观察参与活动者的广度,确保每一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

4.结语

合作学习这一教育模式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合作学习在小学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给了学生自主分析研究问题的空间,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应适当增加合作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

摘 要:科学教育是对科学发展的支持。在小学开展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对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现状;问题;应对措施

小学科学课程在全国各个区域均在实行,但由于不列入考试范围,它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通过分析它的现状,发现它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下面我将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现状

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专业的科学教师资源有限,甚至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没有专业素养较高的科学教师就无法正确引导小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另外,学校的科学技术设备资源有限,这不仅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小学科学课程中,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也是限制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原因。一味地以教师为主导,将会限制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现状,我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类。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科学课开展取得的效果不明显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并不列入考试的大纲,学校理所当然的就忽视这门课程的存在,而把语文、数学当作是重点。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其他科的学习成绩和效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也就从繁就简,对课本进行简单的介绍,并不做深入的理解。小学生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由于教师的不重视,他们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也没有太多的兴趣。

(二)科学教师的缺乏

小学科学课程由于不受重视,学校对科学教师的招揽也受到很大限制。大部分科学教师是由数学、语文教师兼任,他们没有科学的理念,只能照本宣科,对实践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无法解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科学知识有限,也无法给学生进行答疑。因此,造成了小学生科学课程的实施困难,使得小学生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

(三)科学设备资源的有限

科学课程必然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进行需要用到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设备。由于小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容易使科学器械损坏,造成很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学校不开放实验教室,而是单由教师从实验室取出器材进行讲解。小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事情,如果一味地让他们听教师讲解,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四)课堂氛围单调

现在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来授课,而小学生则端正的坐在座位上认真听教师讲解。课堂气氛单一,这种方式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使得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全面,不容易理解所学知识。这还会造成教师反复讲解,费时又费力,而且学习效率不高。课堂气氛也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会增加学生和教师对科学的探讨兴趣。

(五)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的好坏是课堂的重点。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科学讲究的是人人参与,动手能力的提升是科学课程的目标。现在的小学科学课程中,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内容对所学科学知识进行想象。科学讲究的是真实性,它具有一定的凭据,如果只是单一的讲解,而不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将不会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

要想使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首先要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了重视程度,学校才会加大力度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工作。学校将会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带动爱科学、重科学的节奏,让学生在科学浓厚的氛围里,潜移默化的提高科学创新精神,使小学科学课程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面至关重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对学生的负责。专业的科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课程和理论知识课程。并且在学生产生疑问时,能够运用专业的、真实的、合理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开疑惑。提升专业素养的最直接的方法即是对教师进行培训。

(三)增设科学实验设备

科学课程中实验环节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里,学校对小学生不够细心破坏实验器材的问题尤为重视。我认为,只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严格遵守纪律,将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另外,开放实验室,让小学生在真实的科学环境中实际操作,亲自实践,对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尤为重要。

(四)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小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过短,将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也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小学生是学习的主导部分,一味的听教师讲课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散。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应该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过渡,这不仅仅符合新课程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至关重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生接触科学的初始阶段,如果没有形成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理念,将会对以后科学人才的培养造成障碍。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本身对课程的不重视,往往导致了科学课的开展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影响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在科学教育中也会出现种种问题,找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将会使教学效果大幅度上升。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探析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面对预设的问题、形式、深度等,时常会出现“出不来”“达不成”或“走岔路”的现象,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通常和教师设定的目标低于或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制订出适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呢?科学课教师除了应认真分析教材的逻辑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深入研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因素外,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巧设“鱼饵”――探究问题的预设

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激发探究。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引发探究。实践证明,就探究活动本身而言,能引起探究的问题有着一定的特性和要求。人们一般把问题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三类。呈现型问题指由他人提出的,有现成的答案,也有现成的求解思路和方法,问题的解决者只需通过回忆就能得出与标准答案一样的结果;发现型问题是自己发现的或由自己提出的某种“疑难”或“疑点”,问题的答案有的已知,有的可能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或答案;创造型问题是一种全新的问题,此前还没被人类发现过。

鉴于此,笔者认为,引起探究学习的问题在性质上应该属于发现型。因为,通过回忆就能解决的呈现型问题不需要学生探究,也无法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与动力;而全新的创造型问题则超出中小学生的能力水平。成功的科学探究教学表明,引发探究的问题往往隐含着业已发现的科学概念或原理,而不是创造型问题。如“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教学前笔者播放了春天花的世界、秋天硕果累累的视频。精美的画面引发学生的思考:一朵花是怎样变成果实和种子的?在回忆花的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又提出了“雄蕊和雌蕊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让它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在研究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特点后,学生又生发出:“当雄蕊花药上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时,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呢?”这三个系列问题就属于“发现型问题”。实践证明,它们切合学生的实际,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进一步说,“花、果实和种子”一课中的三个系列问题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是真实性:问题必须由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教师只是创设问题隋境,帮助学生提炼探究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隋境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有关,而不能是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并且要与学生的亲身经历或即将获得的亲身经历相联系;问题应具有挑战性,隐含着未知,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二是可能性:探究问题是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不能独自解决的,但可以在教师或其他辅助人员的帮助下或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下得到解决。探究问题应具有挑战性,但并不是说越难越好,应把握好―个“度”。这个度就是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若问题过易,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就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失去探究的兴趣和勇气。因此,只有难度适当的探究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精织“渔网”――探究形式的设计

在学生的探究问题确定下来以后,就面临着如何组织探究活动了。众所周知,不同的探究活动,其组织形式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呢?一是可以根据探究活动内容来确定。如在教学“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笔者是这样组织探究活动的:先是带领部分学生考察学校对面的金华婺江,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然后让参加实地考察的学生结合图片和视频组织相关活动,对未参加实地考察的学生进行讲解。实践证明,这种生生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如三、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游戏,喜欢视频、图片等较为直观的资源;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可逐渐接受较为抽象的资源,能在科学性方面有所体现。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四年级“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时,除了安排模拟传粉和受精实验活动外,还随机播放了花的传粉和受精过程的视频。这使很难讲明白的花的传粉和受精过程,通过一段视频很形象地诠释出来了。三是可以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来确定。如在教学“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时,笔者结合自己喜欢和善于动手的特长,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创新陛改进,从而取得了更好的实验效果。四是可以根据活动资源来确定。如在教学“种子是怎样传播”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栽种的枫杨种子。当学生们看到长有小翅膀的枫杨种子,兴奋得不得了。

上述的设计和活动,让探究活动组织都具有有效陛和趣味性。之所以具有有效陛,是采取了合适的办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通过组织形式的变化,让探究活动更为有效,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促进作用。科学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求真,而只有在其“有效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而趣味性则是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很难长时间进行单一的活动。因此,教师不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巧妙地融入趣味性“元素”,而目还可在组织形式上变换“花样”,如游戏式、辩论式等。故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三、收放“鱼线”――探究深度的定位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一个活动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是广大科学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探究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科学概念,特别是科学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此,科学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探究的深度。

一是问题能否解决。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优秀,没有问题,也就无所谓探究。从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出发,把握学生的探究深度是―个方便可行、易于检测的指标。但也由于指标的单一性,容易导致探究活动的单调,故教师往往把关注点放在科学知识层面。二是目标是否达成。相对于问题指标来说,这是一种既实际,又科学的方法。因为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时,一般要考虑到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科学知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课教师在把握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就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探究活动也不会偏离科学课程目标。

还是以“花、果实和种子”一课为例,如果教学仅仅放在“一朵花是怎样变成果实和种子”这一问题,那学生定会显得茫然。为此,教师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转化或分解。如笔者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把握,把上面的问题分解成“雄蕊和雌蕊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让它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当花药上的花粉传到柱头上时,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呢?”这样两个更为具体、更容易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发现,雄蕊是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而花药中又附有花粉;雌蕊是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组成,而柱头上是有黏液的。再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花药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时,雌蕊柱头上的黏液便粘住花粉,神秘又神奇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也随之而产生。

仔细思考会发现,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达成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达到。就如“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问题的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基本完成。

除了从“问题能否实现和目标是否达成”可以探知学生探究达到的深度,教师还可以从指导程度探知探究的深度。如教师指导得过多,学生在探究中的自主成分势必降低,探究的深度也随之递减;如教师指导得过少,好像学生在探究中的自主成分得到了提升,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学生因得不到帮助和指导,探究程度不但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反而出现倍减。可见,学生探究的程度需要教师去设计、把握,指导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要恰到好处。

四、静心“垂钓”――探究成果的预育

无论是探究问题的预设、探究形式的设计,还是探究深度的把握,都是为了能让探究活动有效开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探究效果。但每一节课都有着预定的目标,不过在实际探究中,会出现因环境、资源、教师、学生等不同,其成果的指向也会有所不同,而并不是“教参”中所说的学习成果是唯一的。

对于这一教学目标(预设成果),下面看看两位教师是如何处理的。教师一:强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杜鹃花、百合花、牵牛花的雄蕊和雌蕊,发现花的雄蕊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以及花药上有花粉;花的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组成,以及柱头上有黏液。淡化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以视频告之花的传粉方式有风传粉、昆虫传粉和人工传粉,以及受精的过程。教师二:强化借助棉签和百合花,让学生发现花药上有花粉、柱头上有黏液,以及柱头上的黏液能粘住花粉,棉签相当于大自然中传播花粉的媒介。淡化认识雄蕊和雌蕊的构造,以图片的方式告之雄蕊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组成。

显然,教师的成果预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花已具有一定的了解,更何况在三年级“植物的一生”单元中,学生借助种植和观察凤仙花,对花的结构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此外,本单元第一、二节课分别是“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学生不但研究了花的结构,而且知道花可以分为雄花和雌花。由此可见,教师一没有正视学生的实际隋况,也就未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二对学生的前认知、前概念做了认真的分析,在教学成果预设上进行了很好的处理,让学生对花、果实和种子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可见,探究成果的预育不能局限于教参,科学教师应通过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或高于,或低于教参中的教学目标,以契合学生的前概念,从而让探究活动“生长”在学生的最佳发展区,获得良好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科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应认真调查、分析包括学生前概念在内的诸多因素,从而进行恰到好处的探究问题预设、探究形式设计、探究深度定位、探究成果预育,让科学探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探究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优秀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思维转化,智力发展,多快好省地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课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思维转化,智力发展,有利于寻求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怎样应用信息技术,多快好省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呢?

一、基本作法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科学课程整合

作为小学科学课,由于本身与各学科,人文、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及生活运用的广泛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认识,技能培养同时,还要考虑实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力求突破科学课的单一教学,达到与各学科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具有前瞻性,整体性,整合性。而信息技术环境正架起优化科学课程整合的金桥。如小学科学课《地球的引力》一课设计。是这样教学的:

1.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展播:在美妙的音乐中卫星航拍遥望地球,晶莹湛蓝,近观世界,森林河流、鸟语花香,生机勃蓬。接着显现树上苹果落下,落向地,跳高运动员跳高,皮球落地弹起却落向地面,启发学生观看现象,述说发现,把单纯的欣赏画面兴趣引各物体受力运动注意倾向,激起探索的欲望,帮助学生理解。

2.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地球的引力向着地心是本课难点,通过网络资源,地球剖分成园,上下、左右各方站8个人手中握球,引导同学观察,地球圆下面的人,脚踏的地面,为什么不掉入宇宙,再标出它的方向,发现每人抛出的球受到引力方向,指向球心。抽象,难懂的道理变得直观、形象。

3.丰富信息,思维拓展。老师组织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库,出现许多生动的录象画面:利用地球引力,地球上人们修养生息,用水向低处流的力量发电,航运,用抛物落地“扬场”,应用地球引力回收我们神舟5号航天飞船……

4.学生质疑,自主创新。引发学生思考,地球引力向地心所有的东西都向地心运动吗?有例外事物吗?同学们逆向思维积极展开,新奇的问题提出来:飞机为什么飞行不掉下来?宇宙飞船为什么不掉下来?星星为什么不掉在地球上?老师又启发,人类控制了地球的引力,又会有什么现象,同学举出空军跳伞,飞船克服地球引力,腾空升天,导弹的发射等。没有地球引力将是怎么样?老师运用网络课件配音乐“我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展示:地球上原来大气层,森森,海洋、城市、人类,逐一脱离地球,飞向宇宙,最后地球变成一个干涸的寸草不生的死球,在强烈的情感中,不但完成地球引力的知识建构,还对信息收集与整理有效地培训,还激发利用地球引力造福人类的志向,提升学生环保意识,进行美术,音乐的欣赏,对地球引力这一自然现象利害思辨,启蒙辩证唯物的认识观,达到各种素质教育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自主学习,注重对具体的科学课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科学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保持注意的认识倾向,主动探索的心理,进而形成自主学习动机。如《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是这样教学的:

1.视屏展示,激发兴趣。一开课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百花仙子”的竞赛活动,让同学把自己带来的鲜花先在小组评选,再推荐代表到班上通过视屏展示台,让全体同学看到,艳丽的风采,并主动附精美的介绍词,参加评选。各小组群情激动,兴趣盎然。

2.网上资源,丰富感受。引导同学评一评田野里花哪种最美,运用网络播录象,阳春三月、果树开花、桃红李白,油菜花开,金黄灿烂,碗豆花白中润紫,喇叭花紫中润红,再用特写放大,突出桃花的艳,李花的洁,油菜花的灿,碗豆花如蝴蝶灵动,喇叭花调皮向天,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展播校园的鲜花学生感觉又亲切,又激动,不约而同地大声说,那是升旗台下金汉莲,哪是科技楼外的金占菊,那是教室外面的月季花、瓜叶菊……

3.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开展“记住百花我能行”游戏,限时分小组调阅预制的百花形态资源库,展现各种鲜花并配有汉语注意的花名,让同学反复调阅,比赛谁记花名多,同学们汇报时讲了自学方法,有的记颜色,有的记特殊花形,有的记花瓣数,充满自豪与自信。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协作学习,信息技术环环境的特征与优势,正为学生这种分工、配合、负责、沟通、评估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达成科学性,有效性。如《鸟》一课的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1.演释特征,协作求是。老师由哺乳动物特征――对照 北京烤鸭实物,各种鸟类标本,辨别鸟不是哺乳类动物,鸟类有哪些共同性呢?分小组为单位,上网查询(本课网络资源库)开展“比比谁最细心”比赛,即同学们比较网络资料提供麻誉,鸟鸦、鹊雀,翠鸟等6只鸟的彩图,用图中设的确认圈,(可拉动到鸟的各部位、且标有1-6号,每号一式6个,如确定鸟类都有翅膀,就将6个“1”拉动到麻雀、乌鸦、鹊雀、翠鸟……的翅膀上,看哪个组特征找得快、准、多、小组同学积极性高涨,各自观察比较,归纳,协作讨论,综合,形成共识,拖移确认圈,推荐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发言,共享成果,热烈而自然。

2.个性归类,协作探究。网络游戏,比比“谁认的鸟最多”。网络课件展示4组每组6种鸟儿的头、翅、身、尾,啄和脚爪,放置在框外,同学把框外啄和脚拖入框中,鸟头,身,拼奏正确,鸟下就现了此鸟名称,规定时间完成,协作学习再掀高潮,既要根据鸟啄,脚爪组合联系合逻辑,又要符合鸟的个性,如猫头鹰,啄又尖又长带勾状,脚爪必状实,且坚利带勾,才符合它凶猛捕食老鼠等害虫独特个性,当啄与脚爪样式对了,此鸟图下即出现它的名字“猫头鹰”迅速记下特征参加全班交流,有的组不但讲出网上这种鸟名字啄木鸟,还讲出它啄又尖且长而硬便于打树洞捉虫。脚爪分四趾,前2后2,前后蹬在树干下,身子稳当便于除虫。

3拓展知识,协作创新。指导学生运用网络,点击资源库。识别益鸟及对人类贡献。如猫头鹰一年吃1000只鼠,一只田鼠消耗17斤粮食,为人类保住了17000的粮食,保护鸟之情由然而生,还可查询珍稀鸟类,查询特殊鸟类,又有新奇发现。

二、教学成效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教学,创造了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与创新的教学环境,增强了学习的选择性,协作性,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一是科学课上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科技小论文参加市级、部级比赛,均获大奖。

三、归因分析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教学,为什么效果显著呢?这是因为:第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思维转化,智力发展,多快好省地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第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优秀理念,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目标上,整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三维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越来越表现明显。这样一来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学从实际出发,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来发挥他们的长处,让彼此学会更多的知识,已达到教育目的。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交流,方能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想如何去做,以此增进彼此的感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喜欢和你交流,顺其自然的就喜欢你的课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一、学会蹲下来和学生交流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就好像树苗离不开阳光一样。现在的教育者已不再是以前那个高高在上的授课教师,现在以转变角色,成为孩子们的引领者了,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改变自己的思想,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放下以前高高在上的姿态,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喜欢你,进而喜欢你所教的课程。科学在大家的眼中只是一节不重要的学科,不管教师 家长都这样认为,何况是可爱的孩子们呢?开始,我第一次上科学课时,讲到种子和植物发芽所需的条件时:有一个小男孩,就在下面大声说,不就是阳光、水和土壤吗?其他小同学的目光不约而同的都转向了该男生,可能大家都在想,这家伙要爱老师批评了,顿时教室内鸦雀无声。我为了缓和气氛,我用赞赏的语气可定了他的回答,并当众表扬了他。顿时,气氛变得活跃起。这时我就想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了这些种子就能发芽吗?大家就开始讨论起来?最后,有我归纳答案。同学们通过和我多次接触,排除了内心的界限,慢慢的就成为了好友,所任学科也被容纳。

二、利用大自然学知识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对于科学课来说最恰当不过了,学生只有走进大自然才会发现自然界的魅力。如,在教学植物依据茎分类时,什么叫草本植物和什么叫木本植物。我就领着孩子们到校园中观察所有的植物。发现的植物有爬山虎、蟋蟀草、兰花、杨树、柳树、槐树、狗尾草等等好多植物。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像爬山虎、杨树、槐树有着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而像蟋蟀草、兰花、狗尾草有着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还可以用解剖的方法来对比茎,草本植物的茎比较柔软,容易切开,相反,木本植物的茎比较坚硬,切开时费力。就这样在大自然中让小学生学会了按植物的茎给植物分类。把大自然引入科学课堂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意义,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的学习,轻松的掌握知识,大自然中处处有科学的真理。

三、让生活走进科学实验课堂

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是本学科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快乐和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良好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懂得哪些是科学现象,哪些些不是科学现象。进行各种探究就必须使用器材,提到器材就会想到学校的器材室,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陌生,小学课本的实验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还在课下的生活中,用到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活用品。有一些实验需要孩子们课下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如在学习发霉所需的条件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条件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实验中改变不通风、温暖 潮湿这三个条件之一,进行试验。经过几天后会发现,这三个条件完全具备后东西容易发霉。通过探究活动,同学们知道如何去改变发霉的条件,来防止食物和衣物发霉。这样即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如何利用所学,应用与生活中去。又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因而科学教育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她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处处有科学。

四、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适当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课堂以外。新课程的作业设计应为学生的“再学习再发展”服务,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应与科学相关的实验、问题、科学故事、科学史料、新闻报道等大量地作为情景素材,既把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加以运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在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或规律进行探究,使作业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体验科学的曲折、充满乐趣的过程,成为学生运用已学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程科学教学中,将生活与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科学,用科学,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巩固了科学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科学课才富有生机,学生才能乐学。只有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学实效

摘 要:新课改中的科学课要注重引领学生乐于探究、动手实践,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教学中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精神,从而形成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问题;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改中的科学课要注重引领学生乐于探究、动手实践,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教学中以科学课程为载体,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精神,并形成科学素养。

一、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科学兴趣的培养很关键,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乐于动手进行操作实践,此时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阶段。教师是科学课的组织者、引领者,是学生探究活动中亲密的伙伴,教学中要抓住科学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科学探究情境,如,设置悬念、故事引入、实验激趣等,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受到启迪,拓展思维,在活动中发现规律,以此强化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科学课以探究为中心,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必须研究课标与教材,参与探究过程,精心设置探究问题,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讨论、去实验、去验证,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并得出正确结论。如,学习“沉与浮”这部分内容时,我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这些物体全部浮起来?二是沉与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真的习惯和科学态度。

三、优化科学实验教学

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多渠道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能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能熟练实验操作程序,能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小组内分工,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和目的,交代实验注意事项,为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引导学生尽可能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来进行实验探究并形成实验报告,通过实验中的分工与合作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发掘学生的科学潜能,并提高科学课的整体实效。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丰富教学材料,促进小学科学课教学

摘 要: 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中区别之一就是观察、实验、制作多。科学课的学习要以探究为优秀,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丰富的材料(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图片、教具、教学仪器)是上好科学课的物质基础,科学教师要有和教材配套的材料,自制教具、学具,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学校资源。

关键词: 教学材料 小学科学 教学方法

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中区别之一就是观察、实验、制作多,实践性极强。

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优秀。”“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动手做”作为科学课的灵魂,强调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动脑、动手“学科学”。

学生要亲历探究活动,动手做,这就需要有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相关的材料。实验制作所需的材料是实验、制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准备材料是科学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学校虽然通过了“普实”、“普九”的验收,小学科学的仪器配置相应充足了一些,但许多教学仪器不配套、不齐全,许多实验没有现成的材料可用,许多材料还是要靠教师自己去准备。现在的科学课没有材料不好上,甚至没法上。

丰富的材料(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图片、教具、教学仪器)是上好科学课的物质基础,因此科学教师要有工具箱,要有一定的制作工具,要有和教材配套的材料,要自制教具、学具,并且多多益善。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减轻工作量,还可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我的做法是:

1.师生动手自制标本

上级配发的标本终究有限,并且价格高。在教学前或教学后做好的标本随时可以拿出来使用,闲时制作,用时方便。

如:植物标本、叶标本(叶脉书签)、昆虫标本、岩石标本、矿物标本、种子标本、动物标本。

2.因地制宜,搜集材料,自制教具

科学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敢于做收“破、乱”的“垃圾王”。如:纸杯、瓶瓶、废塑料泡沫、玻璃、废纸等。这些废品样样都可以派上用地,样样都是科学老师的宝贝。一次材料的准备要花费老师许多心思,甚至自己要出钱买,但一次准备好后,以后还可以用到。如:

一次性纸杯可以用来制作土电话、做种子萌发实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实验。

矿泉水瓶(饮料瓶)去掉一部分当杯子用来测水温;可用来制作对流瓶模拟风的形成;制作旋转瓶、做三种土壤渗水快慢的比较;做沉积实验,等等。

一次性注射器可用来做压缩空气及性质、大气压力的实验,压缩空气枪。

玻璃: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橡皮筋可做弹性、弹力、声音的产生等实验。

木块(一面粗糙、一面光滑)可用来做沉浮、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牙膏盒可用来制作太阳高度仪、潜望镜。

塑料泡沫可用来制作船模、做磁铁指南北的实验、水土流失的实验等。

这些材料在实际生活中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进行实验、制作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充分挖掘教材,改进实验方法,制作方法

有的实验不一定按课本上的操作,可以改进。

①CO2的制取的改进

制取方法的改进:改为输液式,要多少白醋就放多少,便于控制。

②根的吸收作用的实验,棉花改为胶塞,省去用食用油。试管装上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两天左右就可看到根上有白色的绒毛――根毛。

③茎的运输作用

用葱来做实验效果更明显,容易看到导管。

④热传导的实验

用蜡将火柴粘在铁丝上改为用凡士林或护肤霜来粘。

4.充分利用学生及家庭、学校资源

完善丰富的教学材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一,有的材料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由学生准备。这是开发学生、家长的资源。让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既能减轻老师准备材料的工作负担,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亲历其探究过程。

①学生自带材料制作、实验。

如:指导制作指南针、电磁铁、太阳高度仪、潜望镜等。如果材料都由老师准备,那么不现实。学生自带物品当堂制作、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②学生课前自找材料、自制玩具、学具,用于实验。

学生课前自找材料,先制作并实验,上课时参与制作、实验,这样做比教师在上课时做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潜望镜、喷水船的制作。

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开展种植、饲养活动。

如:植树。没有条件,只能纸上谈兵。

课堂教学时间终究有限,认识的自然事物有限,实践的时间毕竟很少,学生的疑问、制作、观察、研究等大部分是在课外、在家中进行的,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十分必要。

学生通过自找、自带材料亲自参加动手制作、实验,在课堂上有用的、有操作的,课后有玩的。这样做到了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亲历了过程,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课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尊重教材,灵活处理教材

有的课按教材的顺序不好找材料,科学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教学。如:调整授课顺序。调整授课顺序后才容易找到材料。如:三、四年级的《养蚕》。在三月份,找不到桑叶。教学又不能在黑板上养蚕,只好调整授课顺序。再如:《植物的花》、《人工授粉》等。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授课地点,如:《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寻访小动物》到室外、到校园上。

6.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学器材

管理好科学仪器室是丰富实验材料的主要途径,新旧器材配合使用。如:沉浮实验盒中的潜水艇模型和沉浮块配合使用,热学实验盒同热传导实验材料配合使用。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小学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注重科学课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和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探讨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也相对较少,小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小学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而小学所设置的科学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满足当前人们对小学教学的要求,注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合理的设置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当前,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科学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小学生大脑思维的开发。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注重对优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轻视对那些差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小学生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1]。最后,老师在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实验步骤的演示,忽视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给小学生留有足够动手实验的时间,有时老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将科学实验相关内容直接告诉小学生,大大缩短了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小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小学课堂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实践和过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探究,但是最后的实验结果只有一种,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中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提升我国人才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1、巧妙设置疑问,引发小学生的思考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疑问的设置环节,巧妙的设置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合理的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切记不能太难,否则会打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2]。老师对科学问题的设置尽量要有层次性,由简入难层层递进,引导小学生逐渐深入的思考问题,发散小学生的大脑思维,不断加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老师在教授“光和热”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问“物体本身的颜色和它的吸热程度有关系吗?”“你们认为哪种颜色的物体最吸热?”老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猜想,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老师在让小学生带着自身的猜想结果来进行验证。老师要准备各种颜色的纸张和温度计,将各种颜色的纸张放到阳光下,等到一定时间内,让小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得出正确结果。根据温度计显示的结果老师可以再问“你们知道问为什么黑色的最吸热吗?”这样由简入难引导小学生逐渐深入的思考。

2、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只有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较少,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很新鲜,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里和求知欲望[3]。所以,老师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合理的设置科学课程的实验内容,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授“大气压力”的科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合理设置教学情境。老师在实验之前可以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手中的纸张能托住这杯水吗?”可能会有很多学生都会回答不能,这样让小学生带着疑问来与老师做实验;当老师运用大气压力原理,让一张纸将一杯水完全托住时,会让很多学生感到不可思议和神奇,进而对科学课程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引导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非常注重实验的一门课程,所以老师在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时,要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科学课程教学回归于实践教学中去。在科学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对小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演示,而是要注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小学生留有足够自主探究和实验的空间,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去,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老师在教授“水浮力”的科学内容时,老师可以给每个小学生提供一杯水和一块橡皮泥,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出能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最后老师在带领大家进行实验的验证。这样小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小学生的大脑思维。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老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设置疑问,引发小学生的思考;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尊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自主探究,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引言:在现如今的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威名已响彻大江南北,但目前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与能力对问题进行发散性评判的一种思维方法。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创造性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科学课作为是小学新课改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沃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小学生进行教育。

一、小学生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早在1903年小学科学课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直到2001年才提出要以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探讨的创造性思维来学习这门课程。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挑战与机遇并存,科技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是国家的优秀竞争力。世界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我们不应将人才视为科技竞争力的附属,应视其为主宰,所以必须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做好未来科学家、发明家的素质启蒙教育。素质教育是为解决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而提出的,其优秀内容就是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造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从狭义上来讲,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达成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承载平台,小学科学课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鼓励质疑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带有创造性的特点。怀疑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先怀疑才有找寻答案的动力。基于这个原因,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踊跃提问。

在以往的实际操作中,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举手提问,以《寻访小动物》为例,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要寻访小动物、到哪儿去寻访小动物、寻访小动物之后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可以在课程进行中让同学提问,以《大树的观察》为例,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树皮裂开之后会露出白色东西、为什么树皮自己会裂开、树皮裂开大树怎么办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以《我的观察》为例,学生会提出脉搏为什么会跳动、心脏为什么长在左侧等问题。青少年的求知欲很旺盛,只要开好头,他们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引发无穷的创造力。

(二)引起兴趣

兴趣是人做事倾向与追求的心理动因,对推动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寻根问底的潜力,总是会不满足自己所知的部分,由此就产生了创造性的意识与思维。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有许多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可以运用情景再现法、观察实验法、竞争机制法、故事叙述法等。

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大气压力》可以利用观察实验法首先进行“一张纸托住一杯水”的大气压强实验,使同学们在震惊之余产生兴趣,从而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电磁铁》中,采用竞赛机制法。准备四组不同的电池与导线,在实验之前让同学猜测哪个电磁铁磁力大,使学生自主思考,最终得出电磁铁磁力变化的规律。

无论用何种方法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兴趣引导为爱好,就已经达到创造性思维的初级阶段,学生有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达到开发智力、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三)引导探究

带有探索性质的实验具有开拓思维、创造灵感的特征,尤其是学生亲手进行操作时特征会更加明显。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便是凭借不懈的实验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发明了众多独具特色的科学产品。

以《水有浮力》一课为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待其下沉后询问学生有何办法让其重新浮起。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将其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后班级集中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将橡皮泥揉成长方形,有的同学将橡皮泥搓成船型,有的在橡皮泥顶上划出小洞,讨论激烈,既完成了老师的课题,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进行了思维拓展训练。

(四)激发想象

创造性思维更类似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反常规、反教条、从多角度展开思考的思维模式,在其中掺杂想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生即使进行标新立异的思考、异想天开的讨论,也要进行鼓励。事实像空气,想象像翅膀,只有带上翅膀,才能在知识的天空翱翔,所以想象是学生拥有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

以《登上月球》一课为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让同学思考宇航员所穿装备应为什么样,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月球缺乏空气,需要配备空气压缩装置,有的说月球没有引力,喝水需要水压。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还培养了创新性思维。

结束语:小学的科学课到目前为止,还是一门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积极响应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培养未来优秀的科技人员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