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时间:2022-04-23 09:23:33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1农业生态旅游能够将传统旅游与传统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两者相互促进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巨大的收入,从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使得旅游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得以提升。

1.2强调生态保护是农业生态旅游区别与传统旅游的的重要特征

很多旅游项目,特别是很多自然景观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使得旅游经济无法持续。而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强调绿色环保与生态保护,从而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1.3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是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之一

各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都与当地农业发展特色相结合,带有非常强的地域特征进行差异化发展,从而增强对游客的吸引。例如在我国新疆很多地区在葡萄、哈密瓜成熟的季节进行采摘体验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参与当地时令瓜果的采摘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瓜果的栽培等生产活动进行一定的讲解,通过增加游客的亲身体验来提高乐趣。

2农业生态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转移剩余劳动力,带动服务业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必然会带来庞大的人力资本需求。包括农事生产、观光表演、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周边产业等方面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都较为普遍。同时,农业生态旅游也能够促进品牌意识的形成,围绕品牌带动周边产业经济辐射,使当地的生态农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升知名度。

2.2促进优势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食健康和餐桌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态农业,作为健康绿色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广大民众中必定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而农业生态旅游,正是要抓住这一契机,打造优势拳头产品,通过游客对生态农业设施和场所的参观、体验,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游客树立健康、绿色的土特产产品形象。

3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3.1推进农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在于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又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要求大量掌握一定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石。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请农业院校的相关专家对当地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讲解与培训,也可以以“送出去”的方式选送当地的业务骨干到相关院所进行学习,从而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3.2合理布局,构建立体旅游体系

旅游产品的开发作为现代服务和消费的重要体系之一,在农业生态旅游中需要着重予以考虑,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是卖点,旅游是手段和途径,即使生态农业建设的好,如果对旅游产业发展认识不清,旅游设施和相关建设不到位,那么希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带动经济发展也是空谈。因此,必须在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同时,构建现代化的旅游产业支撑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管理部门的推介、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地方品牌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引导,与生态农业发展协调促进,共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3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业生态旅游的产品形式是游客的实际旅游体验,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农村地区,旅游类服务业仍处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农民对相关旅游知识了解不多,对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处置不当,容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在加大对农业生态旅游的投入的同时,也应留意相应的法规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规范农村生态旅游中的相关责任行为;另一方面,对农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中时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作者:闫观渭 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农业旅游论文: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1包头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以内蒙古大圣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伊利、蒙牛乳业集团、小肥羊和小尾羊餐饮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了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尤其是内蒙古大圣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把鹿的生态养殖、系列鹿产品深加工与营销链接在旅游链中,将畜牧业生产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在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畜牧业科技游模式。

2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发展无序

对农业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市场潜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业特殊的旅游价值及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认识不足。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和管理不明确,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明确,休闲农业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旅游部门与涉农部门参与管理和指导都不足。目前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

2.2缺乏规划,产业组织自发化

包头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组织自发化问题突出,缺少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存在随意开发的现象。产业者对休闲农业旅游是一种农业生产与休闲游憩相结合的新兴产业认识浅显,对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社会、教育、保健、社会、文化以及环保等功能理解不够,认识不足,在项目开发上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和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和地域特色,内容单调;缺乏鲜明的主题,定位趋同化;功能不明确或功能单一。项目建设多以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为主。

2.3季节制约,资源利用率不高

受气候和农业生产季节性影响,包头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象湿地观光渔业游、草原牧业游、田园农业游和观光采摘游的休闲农业旅游,容易受气候和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而开发的资源又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他时节缺乏旅游主题和项目,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2.4市场意识缺乏,知名度不高

普遍存在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景区(点)的社会知名度较低,企业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低的现象。所搞的休闲农业旅游,没有起到延续和传承农业、农村文化的功能,没有抓住农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传统农事和农耕文明等文化精髓,也没有打造出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文化内涵肤浅,吸引力不强,市场认可度低。

2.5建设水平不高,管理经营能力弱

目前包头市休闲旅游表现为起点低、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一,档次品味不高、配套设施不齐的状况。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农业休闲旅游点周边环境较差,水、路、电和卫生等条件制约其建设与发展。同时,经营者自身缺乏农业旅游策划、设计和包装等内涵的专业性知识,缺乏规范化运营管理能力,而从业人员又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下,整个产业存在管理模式混乱,管理水平差的现象。

3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

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区位、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前景广阔。但要注意避免盲目、无序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雷同经营、旅游项目和内容单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同时,政府要把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放到解决“三农”问题大局上考虑,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制定实质性的扶持政策。打好休闲农业旅游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为市民和游客开辟游玩的新领域,为农牧民增收培育新的增长点。

作者:霍清枝 李玉凤 赵永旺 乔爱霞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旅游论文:海林农场旅游农业生态论文

一、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现状

海林农场作为黑龙江省重点打造的12个“旅游名镇”之一,在农场旅游资源的发展上相对靠前,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小型农场,直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其地理位置优越,向南靠近美丽的镜泊湖,向北临近“中国雪乡”—双峰林场,一直有“林海雪原”之美誉。基于自身优势,海林农场修建了新海林公园、创新广场、三岛湖和绿色长廊和一系列集发展、科研和旅游一体化的景点设施,如糖甙厂、圣澳牛场、农业科技园、畜牧观光园、种子试验园、林海植物园和山水园林式度假山庄、新型的“北欧”园林式小城镇等景观。经过海林人的不断努力,海林农场的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成为游客眼中的“世外桃源”。如今,海林农场已经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但是海林农场并未因此而止步,为了迈向更高的台阶,其依托天然美丽的田园风光不断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设计,开创了特色的园林式建筑;加强基础设施及绿化建设,绿化覆盖率达42%;建设绿源沼气站,创造了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宜居城镇内在品位。被国家旅游景区评审委员会评为“AAA级北大荒度假村”,被国家环保部授予“部级生态示范区”,被建设部等单位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海林农场的接待能力在不断提升,来访游客也在不断增多,2009年游客数量便增长到近3万人次。与此同时,海林农场正在开发新的农业旅游景观,计划到2018年,海林农场将建成国际会议中心,与海南博鳌齐名,并建成美丽的北欧园林城镇,实现跨越发展,跻身于国际化行列。2011年8月25日~26日,中央党校关于“创新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暨‘海林模式’高层研讨会”就是在海林农场召开的。

通过对600人进行调查,总结其几大优势包括:一是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由于地处北方,季节变化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观光景观类型各异,加之地处双峰林场,原始森林广泛分布。海林农场还拥有独特的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市场极其广阔。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海林农场在扩大农业生态旅游规模的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生态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已建成多栋别墅及别墅级旅馆、15栋农家住宅楼和10户家庭式宾馆。同时,山上还在修建宾馆以及多条通向各景区的公路。这些基础设施为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突出。海林农场在经济发展上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农场率先打响了开发寒地沼气的第一枪,勇于尝试将牛场的牛粪尿和工厂污水用于生产沼气和有机肥,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央视新闻曾对海林农场在低碳经济和循环发展中取得的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效果进行报道,为其他农场或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四是创建自有品牌,明确景区分类,提升接待能力。海林农场自2007年起就将旅游产业作为其今后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并且把“北大荒北欧度假村”作为主打品牌。作为黑龙江省单体最大的进口奶牛生产繁育基地的圣澳合作牛场,仅奶牛存栏的数量就有3500余头,不仅生产能力有余,其作为旅游观光的潜在能力也是圣澳一笔不小的资产。因此,农场的景区发展划分应该在注重规模的基础上设立以“观赏奶牛”为主题的现代畜牧业观光区、在有机作物多种化的基础上设立以“感受有机农业”为主题的有机作物采摘区、在保存自然景物适当人工雕琢的基础上设立以“领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双峰山庄休闲和会议区、在倡导绿色循环经济的目的下设立以“鉴赏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展示区、在体验风俗风情发展旅游的基础上设立以“体验北欧风情”为主题的欧式新农村度假区、利用电影电视的呼应效应设立以“参观《闯关东(2)》主场景”为主题的影视观赏区六大景区。

二、海林农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对农场资源的开发情况而言,海林农场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仍然起步较晚,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并没有充分得到开发。农场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季节差异变化大,旅游开发难度增加

海林农场地处北纬44°15′~44°25′之间,为中高纬度,季节差异变化较为明显,旅游开发的难度增加。冬春季节冷而干燥,夏秋季节暖而湿润。多数游客都喜爱在气候相对怡人的夏秋季节旅游,冬春季节游客较少,这就使得许多旅游资源会闲置,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主要局限在牡丹江及其周围地区,是由于没有做好相关的宣传,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与游客数量不成比例。

(三)对外交通不便,不利于游客前来旅游参观

铁路是目前我国游客外出旅游大众化的交通方式,而黑龙江省的铁路主要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其他城市以哈尔滨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其车程根据距离的远近从1小时到10几个小时不等。对于黑龙江省众多的农场而言,前往还需进行转车,而海林农场即是如此。虽然海林农场内部经过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已经有所改善,但只是局限在内部的公路上,铁路的运输状况还是不容乐观,依然远远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面对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主要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一)多元开发,发展四季旅游

由于四季分明,季节变化明显,海林农场应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开发。如利用春季温和的特点增加对林木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等观赏项目的开发;根据夏季高温炎热的特点,大力开发冲凉、河流漂流、浴场洗浴、休闲垂钓等项目;利用秋季温凉收获的特点,主营有机采摘、农家收割体验、古树名木等项目;利用冬季严寒、气温低等特点,大力开发滑雪、树挂、冰雕等具有北国风光的项目,最大限度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建设“四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视宣传,提高海林农场知名度

海林农场应重视广告和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尤其是海林农场的网站及其宣传画册来加大宣传,大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看点,更好地吸引游客。同时,增加与周边其他旅游城镇交流合作,整体规划并整合旅游资源,增加旅游线路的开通,不断提高海林知名度,向东三省甚至全国推介和展示海林农业生态旅游的整体形象。

(三)加大品牌的开发建设

海林农场应该在大力发展“北大荒北欧度假村”作为主打品牌的基础上,打破品牌单一化的不足,加大品牌多元化建设,而且还有避免旅游产品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城镇风情,如铜管乐队、老年民族乐队、秧歌队、门球队和每逢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而举办的专场文艺演出以及每年冬季举行的冰雪文化展、冰上运动会、大型焰火晚会和秧歌表演等来提升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开发现代化机械农业观光景观等来加大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将现代农牧业与特色加工业和休闲娱乐业等有机结合,增加品牌项目的开发建设。

(四)克服铁路限制,发展快速公路

铁路属于国家中长期规划项目,修建铁路历时久、耗资大、成本高。目前国家在铁路方面的投资建设多集中于一线、二线城市之间的高铁、动车上,目的是加快这些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流通,而对于垦区各个农场之间的铁路修建程度较差。因此海林农场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高速公路的纽带桥梁作用,适当增加通向外界各大城市的高速公路,在很短时间内满足众多游客到海林农场进行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目前,国家对农业和旅游业进行大力扶持,海林农场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本文通过分析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季节变化、知名度和交通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发展四季旅游、增加宣传、品牌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等对策建议,为海林农场今后农业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佳通 安增龙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旅游论文: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一、信阳的旅游业发展基础

信阳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由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业发展也已初具规模。目前信阳市境内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有6个红色旅游景区进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个,其中部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3个。2013年全年接待旅游者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7亿元,已达到较大规模。由此可见,信阳已具备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条件,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向现代农业旅游发展良好的地区学习,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快速发展。二、元谋县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代表性元谋县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发现地。元谋县现代农业基础雄厚:县区处于低纬度、高原低海拔地区,尤其是坝区气候温热,光热资源充足,全年无冬,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誉,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以及反季花卉,特别是“冬春早熟蔬菜”种植质优种类多。元谋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蔬菜产地,元谋蔬菜产业成为云南最大的冬早蔬菜主产区之一,产品不仅畅销国内157个大中城市,每年还有3万多吨洋葱、番茄、菜豆、牛蒡、香葱等,通过成昆铁路转口贸易等方式出口到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各国,蔬菜外销量占云南省冬春蔬菜出省外销总量的四分之一。

元谋县注重蔬菜品种研发和品牌认证,增加在国内和国际现代农业的影响力,为现代农业旅游的造势奠定坚实的基础。截止到2012年,元谋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获得云南名牌产品称号2个。自2006年以来,元谋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成功举办了三届“蔬菜节”、四届“红军节”,随着各种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和一批批影视作品的拍摄,元谋旅游知名度及影响力得到了提高。元谋县赢得了“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冬早蔬菜之乡”、“中国天然影视基地”、“中国冬季旅游之都”等美誉,也使元谋县游客接待总量从2000年的14.05万人次发展到2010年的164.82万人次,年均增长27.9%;旅游总收入由2323万元增加到56193万元,年均增长37.5%,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以小丙岭村和热区作物研究所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旅游现如今发展的如火如荼。位于小丙岭村的小丙令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主要以种苗育苗及物种引进研究工作为重点,2010年在无任何旅游接待设施条件的情况下,该基地已接待了参观游览人员1万多人次,吸引了大批的学习参观及休闲游览的人员前来,后续当地进一步健全了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旅游设施建设,为接待旅游者提供了条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简称“热区所”)是位于元谋县南城的一家省级农业科研单位。1987年创建,目前已建成5060亩的3个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仅在蔬菜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热带亚热带水果筛选示范、生态恢复与治理及能源植物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也为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吸引了大量的慕名而来的旅游者,更是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另外,还有大水井—月胧村、橄榄村等地的乡村旅游也较具规模,形成了以农业带动旅游、以品牌带动需求的良好模式。

二、元谋县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元谋县正是找准了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也就是针对目前人们对绿色安全、生态养身的果蔬食品追求和需求,不知不觉吸引了大量的休闲度假型旅游者,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再利用坝区的光热资源、温泉水景、反季果蔬和花卉,以及良好的生态农业环境等,重点开发康体养生、避寒度假、农事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吸引外地和周边城区居民前来养生度假;充分凸显生态果蔬种植基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元谋“大菜园、大果园、大花园”的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游、绿色果蔬购物游、特色乡村休闲游、农作体验休闲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促成了自身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探索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参考:1、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有序发展,加强区域联合发展通过元谋县的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在旅游开发中应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进行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要按资源开发有先后,产品改造有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重点开发、逐步推进,以重点项目为契机带动发展;要加强部门协同和地区合作,有效整合“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统筹协调不同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配合、信息互通、客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要统筹协调城乡旅游发展,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旅游景区、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乡村的建设,促进信阳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

2、在规模效应基础上,培育宣传现代农业旅游品牌

在任何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规模才能产生更大的效应。元谋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很大,全县都是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品种多选择效益高的品种,且全县范围内各村之间因地域水文的差别,选种也有差别也有统一,观赏休闲体验价值高。在大规模的基础上培育和宣传现代农业旅游品牌,注重绿色、养生果蔬等食品的认证和宣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由旅游资源的竞争发展到旅游产品的竞争,并快速向旅游品牌竞争推进。加强旅游品牌培育,不仅能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且通过旅游品牌来展现旅游地形象,给旅游者深刻的体会并得到旅游者的认可,从而产生持久的旅游品牌扩散效应。因此,在信阳的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对旅游品牌的培育,通过科学构思和设计,精心打造和培育,努力把旅游产品建设成精品名牌,培育成唯我独有、难以模仿和竞争性强的旅游品牌。

3、注重科技研发与宣传

进一步奠定现代农业旅游基础元谋县先进的现代农业给其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在种植和输出规模上领先,在科技研发上也是国内国际领先的。元谋县热区所建有研究团队6个,专门进行果蔬新品种选育、生态植被恢复、生物质能等研究。20余年来,承担和参与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攻关与省基金等在内的各级重大项目70余项,收集和引进植物资源近2000余份,获得科技成果奖30余项,4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技术发明专利权11项,获绿色食品认证10个,申请注册商标3个,制定地方标准13项,相关作物技术规程20余套,科技培训1500余场次,培训6万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0万余册。科技创新与集成技术服务覆盖云南及四川攀枝花市共140多个乡镇,推广品种50多个,应用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示范面积100余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9亿元,为云南省热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还多次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积极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影响力,为现代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休闲旅游氛围营造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基于旅游体验的动机已超越商务、度假、购物、探险等旅游动机而居首位,说明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和期望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体现了旅游向更高的精神消费层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旅游开发中,既要重视对具有“体验性”的旅游新产品开发,并通过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增强“体验性”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又要注重旅游环境氛围的营造,在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突出营造热情、好客、轻松、愉快和良好“体验性”的旅游氛围,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到不同的旅游特色的目的。现代农业旅游正符合这种体验旅游的特点,既能让旅游者体验乡村风情、现代农业的发展,又能亲口品尝绿色果蔬和特色小吃。云南省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省份,早已营造出休闲的旅游氛围,赢得了旅游者的一致好评。因此,信阳要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旅游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也要注重休闲旅游氛围的营造。

作者:卢俊阳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农业旅游论文:休闲模式农业旅游论文

1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

目前已初步形成黄河牛场及小白河一带的垂钓渔家乐、土右旗和固阳县及市区近郊的“农家乐”、达茂旗的牧家乐等形式的休闲农业,但从农业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休闲农业旅游模式研究来看,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2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资源分析

2.1地区“农家乐”休闲游已具雏形

包头人有着深厚的“农家乐”情结。“农家乐”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形式,现已成为包头市民小假日出游的主要内容。黄河沿岸的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融入休闲游;达茂旗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草原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形成特色草原“牧家乐”休闲游模式;土右旗以二人台戏曲、漫瀚调为主要文化内容的“农家乐”为包头地区观光农业游和“农家乐”休闲游向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奠定了基础。

2.2旅游资源丰富

包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山河景观壮丽,文化古迹别具特色。人文古迹包括寺庙道观:五当召、美岱召、百灵庙、梅力更召、席力图如、哈布图哈萨祭奠堂、吕祖高、昆都仑召,乃春庙;文明遗址有中国最古老的战国赵长城和秦长城遗址、汉代麻池古城遗址、“阿善”遗址、汉长城遗址、阴山岩画、赵国人墓葬、匈奴人墓葬、秦直道、西汉古城、涸阳道、怀朔镇遗址、燕家梁元瓷窑遗址、元代阿伦索木古城(赵王城)、金堑壕、突厥石人墓等,都具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自然风光有:希拉穆仁草原、赛罕塔拉城中草原;包头黄河渡口、南海湖泊、昭君岛屿、南海湿地、九峰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旅游地有响沙湾、恩格贝、神光等沙漠景观;伊盟的成吉思汗陵园等各具特色。包头市深居内陆,气候处于中温带,夏季气温不高,蚊蝇少,不潮湿,非常适宜外地游客消暑避夏。包头市旅游资源内容多、分布面广,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自然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休闲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包头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2.3农业资源区域分布特色明显

土默特右旗是包头蔬菜、果品、葵花产区,具备形成大规模自然景区的农业旅游资源,可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等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固阳县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具有开发季节性油菜园、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在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结合现有的渔家乐,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活动的休闲渔业游。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开发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开发特色的主题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极其有利。

2.4经济环境优势明显

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国务院第一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了许多值得自豪的荣誉,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部级园林城市、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现已跃居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第34位,中国投资环境五十优城市。美誉度的提升增强了包头旅游的吸引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交通、通讯业发展迅速,优势明显的经济环境,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配套资源。

2.5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距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银川、兰州等中心城市较近,是呼、包、鄂金三角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京包、包兰铁路和包白、包神铁路在包头交汇,东行可达北京,西行可达兰州,南行可达太原、西安、上海、宁波等地;110、210国道穿越市区,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7条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北京—包头、包头—银川为东西轴线和包头—西安、包头—白云为南北轴线,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临近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络;可起降波音737、767飞机,至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沿海城市。便利的交通为进出包头旅游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服务,为休闲农业旅游客源的开发提供可能。

2.6旅游观念转变

短时间、近距离的休闲度假出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都市郊区、旗县区及乡村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多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足了游客对特色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也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包头市为例,其总人口为260万,城镇人口180余万,城市人口超过69%,渴望抛开紧张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回归自然、尽情放松的城市人不在少数,潜在客源市场较大。

3包头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的模式

3.1大规模景区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项目、内容组织各种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目标市场为城镇居民、大中小学生。

3.1.1田园农业游

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可在土右旗各大蔬菜、果品产区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形成大片自然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油菜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采摘、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在固阳县主要发展季节性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规模景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3.1.2湿地渔业游

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旅游活动的渔业游。

3.1.3草原牧业游

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

3.2景区依托模式

依托梅力更、九峰山等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客源来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在景点周围开发集吃、住、娱、购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与景区的登山观光、游憩、休闲度假、森林探险、地貌欣赏等项目形成互补,加强吸引力,协同发展。

3.3观光采摘游模式

针对温室和时令的各种名特优果品、特色蔬菜、新鲜品种,开展传统名果、蔬菜及其他农作物采摘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如土右旗的杏、李、果、葡萄、向日葵;城市郊区的草莓、蔬菜、糯玉米、甜瓜、西瓜;固阳县的土豆等,让游客体验采摘和丰收的喜悦。

3.4农事体验模式

以农业生产活动的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等和农业工艺技术、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通过农事参与,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挖掘和利用民间特色的作坊,如荞面作坊、豆腐作坊、榨油作坊等,进行参观、学习、操作,体会亲身体验的乐趣。

3.5“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民俗游模式挖掘各民族、各地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民谣民歌、农家菜肴、民族服饰等,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如开发春节的转九曲、十五的闹元宵、盏花灯、踩高跷、扭秧歌,结合传统农家菜肴,住农家热炕头,丰富市民春节休闲游的内容;端午节利用包粽子、做凉糕,插艾草驱邪、消毒和避疫的习俗为市民提供艾草休闲游。土右旗可将二人台戏曲、漫瀚调等纳入“农家乐”;黄河沿岸发展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纳入休闲游;达茂旗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发展特色草原“农家乐”休闲游模式。

3.6农业科技游模式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既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又可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包头市主要粮食产区、蔬菜产区的科技示范区,展示异地特色花草、蔬菜、水果和新开发的农业产品,展示当前已开始应用的滴灌、喷灌、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节水、节地、节能等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沼气池等应用的环境治理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让市民充分了解当前中国农业化的进程及发展前景。

3.7畜牧业科技游模式

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开展畜牧业科技游。伊利、蒙牛是全国乳业龙头,建设在包头的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参观其世界水平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学习其先进技术,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现代牧场是其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开发工业园区旅游与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旅游相结合模式,以产品生产、绿色养殖参观、购无污染的鲜奶、手工奶食品来吸引游客。借助小肥羊、小尾羊餐饮全国连锁的知名度,开发肉羊现代化屠宰、等级分割、成品肉分装等加工车间参观,火锅调料生产加工车间参观旅游,以品尝、购买优质小肥羊、小尾羊涮肉,购买正牌的小肥羊、小尾羊火锅调料吸引游客,形成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

4结语

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会出现新的特点及态势,各地区休闲农业旅游新模式也会应运而生。只有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突出地区特色,创新性地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才能使其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希望产业。

作者:霍清枝 赵永旺 李玉凤 乔爱霞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农业旅游论文:土地流转政策下的农业旅游论文

一、相关概念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农业政策的出台,农业生产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农业旅游的范畴和内涵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笔者认为,以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传统生产、新型社区与古村落为本底形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们进行农业景观观赏、农事活动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保健等活动的特殊旅游形式。

二、现代农业旅游现状

(一)经营和开发主体特征

1、个体经营

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现代农业旅游,在自家的地块或承包邻居的土地所进行的个体经营始终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个体经营的主体直接由农民转变为农业旅游服务者,形成了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长期存在;又由于农民个体投资的资金限制,形成了短视和硬件设施高低不一的现象长期存在;再由于农民生活习惯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客观存在,造成了饮食安全隐患现象长期存在。

2、涉农企业

由那些以种植、养殖、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等经营范围的涉农企业,借助生产设施、科技展示等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以丰富企业经营门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塑造企业的新形象而开展的现代农业活动。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依托农业大景观、农业科技开展的现代农业旅游活动体现出经营规模大、接待能力相对个体经营有显著提高;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与项目更新,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旅游的需要;经营管理企业化、标准化运作;近些年涉农企业开发的农业旅游景区发展势头迅猛。

3、非农企业

非农企业是指那些原本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企业的转型,或作为企业科技与生产的转化基地;或为企业相对安全的食品和畜禽产品;或作为企业内部培训和接待的基地等。目前来看涉足的企业有,能源类企业、房地产企业、旅游企业、矿产行业等,这些企业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大,注重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品味塑造。

(二)现状

1、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市人群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引发了人们对于原生态农业环境的向往,促使人们将旅游目的地转向农村以实现与大自然良性生态的互动目标,同时伴随新型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的提高也同样向往现代的农业旅游形式,实现在家门口即可旅游的模式,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市场需求旺盛。

2、市场定位模糊

农业旅游由最初的农家乐、渔家乐在长三角地区出现,蜕变到融入现代农业科技、现代生态休闲、乡村文化景观等多元一体的旅游形式。由于发展历史的限制及原有发展经验的制约,农业旅游的定位还局限于都市区人群,未把农业旅游提升到区域旅游的发展潮流中,未能在区域旅游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明确的市场份额;加之投资主体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间相互模仿、恶性竞争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观光休娱乐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等形式的农业旅游定位。

3、景观同质性严重

农业旅游的发展基础由原本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大景观、乡村文化为基础,区域内的景观本底差异较小,不同经营主体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景观的同质性,加之早期的农业旅游发展缺失统一系统的规划和规范,造成了区域景观的同质性严重。4、项目单一与文化深挖不够。现代农业旅游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的时尚产物,其实质是具有农业生态休闲、传统与现代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应该展现乡村文化休闲的体验项目;开发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娱乐项目;符合都市人群保健养生的生态项目;建设满足都市人群生活习惯的基础设施,从设施建设到项目设计上既体现农味又不失品味。

三、发展对策制约

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土地的权属问题、投资资金来源、从业人员的来源、专业的规划设计、相关政策的支撑等方面。

(一)引导个体经营为主的家庭特色农场建设

个体经营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初形式,在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比如,由于经营者的局限性,早期的农业旅游呈现出相互模仿,恶性竞争,开发档次不高、欺客宰客的现象严重。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合理规划布局,引导个体经营者按照规范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资金投入渠道,采取银行优惠贷款政策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丰富现代农业旅游的投资、融资模式,推动差异明显,精致化的家庭农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

(二)推进涉农企业农业生产与特色产业园建设

涉农企业是推进现代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涉农企业有资金的积累,并在种植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路开阔,引入高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意愿强烈,并以独立法人的优势投入到现代农业旅游体现的建设中。通过建立农业机农业旅游的专项扶持资金及项目支持,引导涉农企业依托已有的生产规模和格局进行现代农业旅游项目的更新和升级,形成既实现高科技农业的生产效益,又能在现代农业旅游体系中得到进一步的效益扩大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产业园,拉长纯农业生产的经济链条。

(三)打造非农企业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建设

目前,涉足现代农业旅游的行业有,能源类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行业、教育行业、矿产行业等,这些行业的涉足,既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又具备雄厚的资金基础,为现代农业旅游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能源类行业和矿产行业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为了实现企业转型、产业战略布局和企业内部的培训基地建设,争相进行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的建设。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和规范化的设计标准,指导这类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的建设。旅游行业在旅游产业的激烈竞争背景下,需要进行实体景区的建设来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体系,制定合理的规划引导旅游行业涉足的农业生态文化园向旅游产品的纵深发展。教育行业服务的学生群体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为了保障饮食安全,提供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既降低成本又保障安全的有效措施,目前教育行业涉足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的建设也纷纷出现。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还可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未来教育方式、模式的转变的特殊需要。

作者:鲍春裕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农业旅游论文: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论文

(一)国外的研究与实践

将农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农场旅游”起源l9世纪的欧洲的“乡村旅游”。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农场旅游起源于20世纪6O年代的西班牙,随着一座荒芜被改造成为简单的农舍,并规定农庄和农村也接待游客旅游拉开了序幕。20世纪7O年代后。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农场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二)国内的发展与探索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以及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我国的农场旅游业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作为自己外出游玩的首选,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到1997年之间,我国涉及观光农业的投资多达3O亿元。目前,全国农场旅游每年接待人数超过3亿人次,总收入超过400亿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占到了全国旅游收入总额的11.6%。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结合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以“农耕文化”,为主线,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使农业生态园区景观成为农业产业的门户,为游客提供生态、绿色的开放空房间。本文通过生态园区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解决农业生态园区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第一,如何将农业产业产品与农场旅游结合在一起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农场景观。第二,如何打造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农耕文化”。

(四)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理念

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名胜或综合性公园,它是一个多方面理论的的融合体。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是基于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旅游观光的经营本质,需要相互融合,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往往以封闭的农园和开放的景区作为建筑载体,而且往往局部的封闭的和区域的开放相辅相成,形成旅游体系,并以农园为优秀和重点;作为生产基地,生态农业园区必须遵从科学性,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满足人们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所以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关键点。在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时,应从多方面理论研究入手包括园区的功能、产业结构、景观美学、景观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五)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实践

1.项目背景

如意情基地地处武汉市东西湖西北部,北与孝感市隔沦河相望,西于汉川市以汉北河为界,东与东山农场接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规划已满足不了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辛安渡农场的建设与发展。辛安渡农业园区最大的特色是土地为国家所有,这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可实施性。除此之外,辛安渡农业园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十分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107国道由南向北穿过场域西部,拟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将由东向西穿过场域南部,连接湖北省东西部的汉渝铁路由南向北穿过场域东部。辛安渡农业园区地势平坦,气侯适宜,水源充足,为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农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资源。

2.总体评价及改进建议

如意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新特优果蔬、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的引用、科研、培育、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以高科技工厂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为先导;以绿色无公害果蔬、食品为纽带;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加销、农科游于一体;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企业,是综合外向型“部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始终秉承“科学创新、服务敬业、倡导绿色、促进生态”的经营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共享、如意情深”的企业文化内涵。在发展中中农业生产是主体,而饮食、娱乐等等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成为集团的优势项目。通过分析表明集团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契机,前景广阔。如意园林现有的景观完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景观改造势在必行:将单纯的观景功能转向集观赏、娱乐、互动等多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功能,并加入计算机技术。以农耕为主线,将企业文化融入整体设计,塑造地域性的文化景观。创造多样化的游览项目,提供更为丰富的农耕体验和休闲娱乐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

3.结论

如意情生态园区所做的景观规划设计,着眼于“农耕文化”,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作者:李婧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农业旅游论文: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休闲农业论文

1促进海南热带农业的创新发展

热带农业和旅游业为海南的两大支柱产业,而休闲农业是两者联动发展的完美结合。海南的可热作面积占全国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热带宝岛”,是我国热带高效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冬季反季节瓜菜与热带水果产地。发展休闲农业能有效推动海南热带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热带农业的创新发展和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使热带特色农业成为海南的优势产业和经济“王牌”。

2促进海南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海南要实现经济腾飞和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全面带动海南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扩宽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8]。截至2013年底,海南已建成文明生态村6000多个,年接待游客725万人次,休闲农业园区年营业收入4.7亿元,从业人员达2万人,带动农户1.3万户,休闲农业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755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业人均收入。

3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3.1优势

3.1.1热带资源异常丰富和独具特色

热带农业资源独一无二,海南热带水果、特色花卉、冬季瓜菜、南繁育种等享有盛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10]。海洋资源异常丰富,四周环海,环岛绵延着1580km的海岸线,分布着几十个风光秀丽的海湾,数不清的鱼类水产都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热带雨林独具特色,拥有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和4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物种基因库[6]。另外,还具有独特的侨乡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村落风情。

3.1.2生态环境一流,农业产业多种多样

海南生态环境优美,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水质优良、气温宜人,空气清新,拥有优美的热带田园风光和丰富的山野温泉,全岛森林覆盖率达60.2%。海南的农业产业体系别具一格,涵盖热带农业、渔业、药业、种植业、养殖业、晒盐业等多种行业,并呈现出许多亮点。

3.1.3市场前景广阔,交通发达便利

海南旅游业发达,国内外客源充足稳定,2011年以来每年旅游人数均超过3000万人次并以每年10%以上逐年递增。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推进,海南的国内外游客将大幅增加,这将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更广的国内外客源。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海南拥有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现有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大国际机场,开通航线200余条,通往国内外90多个城市和地区。粤海铁路、环岛高速公路和东线轻轨使得交通更加便捷。此外,海南还拥有海口新港、秀英港、三亚海港等多个港口,可直达国内沿海城市和东南亚国家。

3.2劣势

3.2.1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营销策略

目前海南休闲农业的开发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很多项目属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没有很好结合市场需求,充分扩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开发特色精品,以致产品创新不足没有吸引力。未从营销策略上进行精心包装和策划宣传,信息量不足,以致大部分的休闲农业园区知名度很低,没有与常规旅游路线连成一体,经营方式被动。

3.2.2缺乏科技支撑,产品档次低和特色精品少

由于缺乏科技支撑,不能有效、深层次的挖掘热带农业特233色,资源开发层次低,大多是钓鱼、采摘、观光等低档次产品项目,特色精品少。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科研成果未能有效投入到休闲农业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因此,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乏专业性,没有将农业高科技产品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形成科技含量高、档次高的优质精品[1]。

3.2.3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措施,管理服务水平低

海南的休闲农业缺乏专业人才,从业者多为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园区的经营缺乏地方特色和国际化管理理念,管理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制度,不利于休闲农业的科学、规范和平稳发展。

3.2.4资金投入不足,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

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农民自筹、政府投入、企业投资和社会赞助。海南农村较为贫穷落后,农民自筹经费自然是杯水车薪;休闲农业在海南的产业地位不突出,难以获得政府较大规模的财政投入;企业投入重点在度假旅游,社会赞助更是微不足道。其他的投融资体系比较落后,资金投入匮乏,导致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和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3.3机遇

3.3.1各层面的重视和支持

国家领导人到海南视察时,多次提出海南要以农业和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热带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为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这为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指明了方向。国家旅游局积极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出台了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并先后推出了“华夏城乡游”、“中国乡村游”以及“中国和谐城乡游”等活动,海南农业厅也率先在全国成立休闲农业局专门负责海南休闲农业的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海南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使农民脱贫致富,得到了各级政府、各界人士和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3.3.2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客源,并将大大改善海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人文环境、投融资环境等,国际旅游岛建设还将优化海南旅游业的结构,改善和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外出休闲放松、呼吸新鲜空气、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也是近年来休闲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3.4挑战

3.4.1海南的发展对休闲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海南发展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业和农业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海南的休闲农业只有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才能满足国建旅游岛建设的需要,而海南目前的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都较为落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给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主要是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和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等。

3.4.2同行业竞争激烈

我国自20世纪80年展休闲农业以来,很多省份休闲农业的发展都走在了海南的前列,特别是广东、广西、云南都具有独特的条件和良好基础,区位优势明显;而各方面与海南较为相似的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非常发达,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同行业激烈的竞争,同时还与本省其他占有主导地位的旅游形式存在相互竞争。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海南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着重大挑战。

4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根据地域特点和特有资源进行区域规划

根据海南的区域地理位置和特有资源,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落脚点,充分挖掘热带农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地理地貌、地方民俗和文化特色等,并与土地使用、农业发展、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统筹规划,将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规划为琼北、琼南、琼东、琼西以及琼中5个区域。

4.1.1琼北的“都市休闲和高科技农业区”

以省会城市海口市为依托,涵盖文昌、定安和澄迈3市县,本区域主要建成具有农业观光价值的专业化都市休闲农业区,并赋予高科技农业内涵,以观光休闲、观赏采摘、体验考察和科普教育为主要发展模式。利用海口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城郊型、参与体验型、农家乐型休闲农业;利用文昌作为国家航天基地的航天城为优秀,建设航天和太空科技特色休闲农业;利用本区域发展比较成功的文明生态村来开发特色乡村游休闲农业;利用定安美食节、澄迈龙水节和咖啡文化发展节庆型休闲农业和咖啡休闲农业。

4.1.2琼南的“农业科技示范和自然生态休闲区”

以三亚市为中心,涵盖陵水、保亭、乐东三县。利用三亚和陵水作为国家南繁种植基地的优势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区和设施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有机果蔬品牌和热带花卉展示,形成有机农业采摘及技术展示区和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依托三亚发达的旅游业和知名景点,发展景区周边生态农家乐群,以“品海南农家菜、听海南农家语、赏海南农家景”为特色,力争做到“一家一特色”、“一家一品牌”;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适当的港湾及岛屿,建设一流的休闲渔业胜地;利用保亭著名的七仙岭森林资源和丰富的山野温泉开发森林休闲游、森林科学考察和野外探险活动、采集野果野菜回归大自然活动。

4.1.3琼东的“文化休闲和热带农业观光区”

主要涵盖琼海、万宁两市,利用该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和热带香料资源,著名的博鳌亚洲论坛、万泉河和红色娘子军特色文化,建设“文化休闲和农业观光区”,以温泉度假的方式结合热作产业技术及产品展示,力求吸引岛外游客。建成以万泉河、红色娘子军为灵魂的绿色与红色休闲农业带,在万宁建设独具特色的香料及南药种植与展示植物园。

4.1.4琼西的“历史文化和水库经济区”

涵盖儋州、临高、昌江、东方4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该区是著名历史文人苏东坡的流放之地,大中型水库较多,较为出名的是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库经济圈发展水库养殖业、休闲垂钓项目;充分搜集、发掘东坡文化内涵,建设独具东坡特色的休闲农业文化园。利用本区域丰富的溶洞、矿山及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发展西部特色探奇体验休闲游项目。

4.1.5琼中的“黎苗族文化和热带雨林区”

以五指山市为中心,涵盖琼中、屯昌、白沙三市县,该区是黎苗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具有浑然天成的地形地貌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著名的五指山、独特的山地牧场和黎苗族文化是该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重点开发热带雨林生态游、山地牧场休闲游、热带休闲度假山庄和具有黎苗族风情的旅游小镇等[15];利用本区域闻名岛内外的白沙绿茶、琼中绿橙为卖点,建设白沙绿茶、琼中绿橙的产、摘、加一体化示范园区,充分展示海南热带农产品的魅力。

4.2提高产品开发档次和内涵

4.2.1突出热带农业特色,加强体验经济的开发

加强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必须注重发挥海南热带农业的独特性和农业的多功能性,尤其是加强海南农业、农村的体验经济开发,游客亲自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充分体验独一无二的海南热带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发展农场租赁形式的休闲农业,让游客和市民自己经营和管理,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并在园区内进行产品展示和参与经营分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出谋献策。

4.2.2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土文化

充分挖掘各市县、各乡镇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打造一县一品牌,一村一精品,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为手段,因地制宜和抓住重点,积极发展热带滨海文化、民俗文化、南洋文化以及黎族农耕文化等多形态的热带休闲农业产品形式,不断丰富海南休闲农业的内涵。

4.2.3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以科技支撑来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内涵在休闲农业园区构建科研、教学和推广“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企业来进行投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研成果显著提升,增加休闲农业的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来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内涵,打造休闲农业科技产品品牌,如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农业先进技术发展精品农业和有机农业,培育优质、特色动植物品种;利用机械化和现代农业设施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建设科学技术公园,使之成为科学人员进行农业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孵化基地;建成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生产与销售一条龙、农业景观欣赏、出口创汇等功能的科技园区。

4.3完善投融资体系及政策保障

构建灵活、富有成效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以吸引多方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加大对规划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搞好交通、水电供给、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采取宽松的土地租赁和税收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的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投入;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和成果入股,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信贷支持。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简化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等管理审批手续。

4.4加强规范化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

4.4.1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建立休闲农业旅游专业网站,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提高海南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通过网络扩大宣传和营销渠道,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资讯,让游客了解更多的休闲农业旅游信息和购买休闲农业产品,通过网上评价和交流等措施不断促进休闲农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4.4.2成立休闲农业协会,为行业的管理和运营提供

组织保障休闲农业协会是联结产、政、学的纽带,负责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组织进行资源整合、信息、宣传促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文化等。成立海南休闲农业协会,积极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交流和资源共享,维护会员正当权益,促进良性竞争,不断提高海南休闲农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

4.4.3加强休闲农业的立法、政策制定以及标准化工作

强调法制管理,使休闲农业产业依法经营,保护企业和游客的合法权益,促进休闲农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以立法来管理税收和土地的流转使用,避免海南休闲农业盲目无序开发;制定政策来规范政府的职能和协调管理工作,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价格制定、接待服务等方面来按章办事;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休闲农业园区的评估工作,实行检查认证制度,对不合要求和服务水平低的休闲农业园区进行淘汰或勒令整改。

4.4.4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海南目前从事休闲农业的主体主要是农民,整体上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匮乏,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服务意识强和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必然举措。大力依托本省内具有较强教育实力和科技实力的院校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琼中大学的优势资源,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

作者:陈燕羽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农业旅游论文:农业畜牧业旅游管理论文

一、发展旅游经济,创建红色旅游品牌,夯实旅游产业基础

1986年,在中央和陕西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建起了革命纪念馆,被中央和省上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全国红色旅游基地之一,每年到此观光旅游的人达5000人(次)以上,开发旅游业前景广阔。目前旅游就业人数达到5人以上,年可创旅游收入达到2.5万元。近年来,乡政府也加大了旅游开发的力度,探索发展旅游经济的新途径,但总体来看,旅游收入所占比重较少,还有诸多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开发出来,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建红色旅游品牌。

(一)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多设红色旅游经景点

目前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革命纪念馆等,相对于红色革命文化深厚的底蕴来讲,景点显然少了,因此需要整合旅游资源,重新增设新的旅游点,吸引众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比如根据革命纪念馆里的每个项目,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相关的主题,然后增设旅游景点。再如,我们可以根据文史资料,整合历史信息,设立相关旅游内容,突出历史的内涵,强调教育意义和社会效益。

(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经济效益

在增设景点、强化社会效益的同时,应当鼓励发展配套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比如政府鼓励群众发展民间特色菜馆,支持民间发展家庭式旅馆,支持发展旅游区商业、特色红色旅游纪念品,志丹帽、志丹手杖、志丹茶具等等。旅游区的民间商业、服务业可以采取减免税收的形式,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服务于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同时,政府加强管理,规范配套服务业的行为,做到诚信经营。此方式可以节约政府投资,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旅游景点开发上。

(三)加大宣传力度,创建红色旅游品牌

走出了刘志丹、等老一辈革命家闻名全国,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在的奋斗史,并不熟悉这片革命的沃土,因此宣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途径全方位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尤其的省台、中央台的电视宣传,效果更好。可以与电视台建立互利关系,乡里为电视台免费提供革命电视片场景,电视台对于红色旅游以优惠价格宣传。

二、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带动旅游观光与生产为一体的现代畜牧业发展

农业畜牧业发达,草畜为全乡第一大支柱产业,现在牧草面积9.8万亩,羊饲养量达17000只,牛饲养量达2450头,人民群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牧经验。在此基础上,应整合畜牧资源,把天然养殖和人工养殖结合起来,提高畜牧养殖经济效益,发展现代畜牧业。政府宜通过人工养殖补贴、无息贷款、养殖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扶持养殖大户,大力发展奶牛饲养业,不仅要提供羊肉牛肉等肉食产品,还要提供牛奶和内制品。目前,全国各地对牛奶的需求量较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趋势,绝大部分奶牛养殖基地,只需要和蒙牛、伊利、光明等牛奶生产厂家建立联系,企业就会上门收购,销路根本不用多虑。优美的自然环境,天然的草场,没有工业污染,在这片沃土生产的牛奶和肉品必然受到各地消费者的青睐。此外,红色旅游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在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同时,可以发展红色旅游观光畜牧业,一是要建立融旅游和畜牧为一体的观光产业,比如建立红色马队、红色赛马场等,增加旅游收入;二是充分利用红色旅游的名牌效应,引进外资,发展牛肉羊肉产品加工业,把牛羊肉进行深加工,设计红色老区品牌包装标志,突出天然无污染特色,产品不但可以推向陕西的大中城市,还可以走向沿海城市的大型超市。可以说,初级产品生产,我们只是为消费者服务了一次,而畜牧产品深加工使我们能够为消费者服务两次,经济效益不可同日而语。

三、以红色旅游节为契机,扩大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对工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改造

根据的红色文化的实际,每年设立三个红色旅游节日,一是五四爱国旅游节;二是中秋红色旅游节,三是红色旅游与经济发展研讨会,通过开展专题旅游节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参加相关活动,扩大外部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认识。以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吸引外商投资。一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到红色景区建设,投资到宾馆、饭店、商业等配套旅游企业;二是投资到农副产品加工业,创建红色生态品牌。森林、土特产品、草畜、小杂粮和石油资源丰富。白瓜籽、黑木耳、小杂粮等土特产品驰名陇上,被称为“白瓜籽”之乡、“小杂粮”之乡。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凭着坚实的农业基础,农副产品完全能够走向全国。关键需要创建品牌,才能更好地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一是需要树立品牌意识,进行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比如,黑木耳、小杂粮一些加工厂家还缺乏品牌,不能简单地以“瓜子”“黑木耳”出现,在“”的后面还需要增加生产厂家个性化的名字,突出企业特色。二是品牌应当突出“红色老区”、“生态健康”“天然无污染”等特色,突出新时期老区人民为提升各地人民生活水平的贡献,赋予农副产品更多的历史与红色文化内涵。产品包装设计、加工工艺都需要讲究。乡政府可以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引导,推动企业与产品品牌建设。三是政府牵线搭桥,引导产品走出陕西,走向沿海发达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群众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品味,红色老区的农副产品本身就意味着天然、绿色、健康食品,对自然环境优美地区的产品兴趣十足,关键是帮助企业建立销售的渠道,让人们熟知红色生态品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出机关,走向农村才发现农村发展天地广阔。挂职锻炼,不仅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让我开拓了事业,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农业旅游论文: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论文

一、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历程

我国观光农业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观光农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是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发展起来的,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相伴而生。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与观念不断更新,旅游观光农业能够解决很多一部分旅游者的需求,解决旅游者的问题,刺激旅游者的消费欲望,提高当地农业地区的整体收入。旅游观光农业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现阶段,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较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乡土气息与田园风味的旅游产品。乡村中原汁原味的农业文化是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其中,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别具一格的农村生产活动、各类农村生活方式以及淳朴的人文风情,都成为了吸引旅游者的独特资源。现代人们疲于工作与城市生活,对农村中的种地、除草、采摘等农事活动更为向往。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政府以及旅游业的开发管理者,越来越注重对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发与完善。我国地域广阔,农业资源丰富,并且分布在各个地区。例如,平原上的种植业,高原上的畜牧业以及草原上的养殖业等都是宝贵的旅游观光农业资源,我国多种形态的农业资源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大多数分布在距离城市较近的地区,大多数城市近郊的农业生态园依靠现代高科技农业,突出了当地农业的特色,具有观光旅游、示范推广等效应,游客还可以自己动手采摘农产品,自己制作,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劳动成果,使游客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游览、消费,并且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特征

(一)我国农业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

我国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以具有特色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目前,大多数的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绿色消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逐渐趋向于绿色、环保、健康、经济等,并且旅游观光农业更加注重旅游者的参与性、实践性、娱乐性以及知识性。[1]因此,在现代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中各种具有观赏性与可参与性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皆可发展为旅游观光农业,并以其独特的性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我国地域广阔,农业资源分布广,资源丰富,并且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政府与旅游开发者通过现代的农业手段与经营理念完善旅游观光农业,通过农业生产展示农作物的新品种与新技术,吸引游客自己动手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来,促进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农村形成了自身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且,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更是居世界前列,经过长期农业活动的智慧结晶,各地区农民在农、林、牧、副、渔各方面培育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为我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资源主要有资源型、技术型与产品型等,每种类型都把人文与农业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们充分参与到农业文化中去,感受其文化带来的感染力,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普及农业的相关知识,弘扬农业的相关文化。

(二)旅游观光农业保持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属性

以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现代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资源与旅游的最终目的,观光农业这种旅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一部分的劳动力,其不仅保持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属性,而且以有限的资源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农业生产活动作为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不能把农业生产活动形式化,要把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起来,保证旅游观光农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我国所兴起的旅游观光农业、各类旅游庄园等,不可一味的发展旅游而抛弃农业的本来面目,要保证农业生产在旅游观光农业中的地位,在旅游观光农业中保持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属性。

(三)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但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选择户外旅游活动的人们越来越多,推动了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工作者都有双休日与节假日,劳动者的休息时间更加充裕,促进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兴起。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旅游观光农业来消费,其发展市场的潜力巨大。[2]基于此,具有示范功能的现代农业庄园与农村生产活动等旅游产品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将农村与庄园的特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起来,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但是,就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水平来看,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农村的农民早期还自发组织过“农家乐”等旅游活动,把农产品、农业生产活动与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主动进行宣传吸引游客,从没有顺序的经营发展到有组织的把资源进行整合、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从规模上、旅游动机上与消费档次等还处在比较低级的档次,很多农业旅游项目还不是很成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三、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以农业生产、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为基础的,需要这些因素协调、融合发展,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够很好的融合起来,观光农业的发展就失去的宝贵的资源优势,很难对旅游者形成较大的吸引力。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所以农业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3]而且我国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多数开发者与政府更多的注重经济利益,对农业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对生态环境与自然平衡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在建设的过程中大兴土木,不顾当地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肆意的对其进行破坏,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旅游观光农业在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当地的旅游观光农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具体表现在山水、植被、农作物与耕地等方面。为了迎合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大规模的改造、重建,造成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以及自然环境的污染等。根据有关学者对旅游观光农业的调查显示,旅游观光农业会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与财政收入,但是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该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超出负荷,更严重的就是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改变了村落的生活习惯与民族文化等。例如,我国的丽江古城,其本来的面貌是一个古朴的小镇,但是由于旅游业在该地区的不断发展,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与生活习惯,给当地的发展带来的许多问题。

(二)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属初级阶段,竞争力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观光旅游农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市场发展状况的调查,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但是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规模较小,竞争力与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缺乏相关的合作企业,投入的资金也比较低,导致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不完善。例如,旅游观光农业除了能给游客提供必要的观光游览、放松身心、参与农事活动等与农业相关事宜外,缺乏提升服务水平的基础设施,游客没有很好的休息娱乐场所。另外,我国部分旅游观光农业的原始面貌是生产性的项目,经过简单的改造发展成为旅游观光农业,其休闲娱乐的项目较少,创新意识浅薄,尤其是管理者与开发者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把开发的重点放在农业特色与自然风光上。同时,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导致服务水平无法与消费水平相匹配。并且,在旅游观光农业的景区中,其工作队伍大多数是农民组成的,缺乏文化素养,知识水平不高,出现了游客对服务不满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旅游的形象,减少了前来消费的客源。

(三)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中,文化流失问题严重

我国有着独特的乡村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但是在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中,文化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现代旅游者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对传统的住户、乡村的独特环境与文化有着更多的向往。事实证明,大多数游客都喜欢地地道道的、原始的乡村生活,所以开发者与管理者要从乡村生活入手,开发、组织一些能够让消费者充分参与其中的乡村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旅游观光农业中,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消失殆尽,失去了其独有的魅力。由于在农村地区开展了旅游观光农业,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于是建起了一些现代的建筑,使农村原有的风貌造成了破坏,这就使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失去了可持续性。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会造成地方文化的扭曲甚至流失,阻碍旅游观光农业的不断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营销手段单一,宣传力度不够我国大多数旅游观光农业经营不善、盈利较低甚至不盈利的原因主要是相关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营销策略的重要性,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与研究,营销手段较为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目前,一些旅游观光农业存在盲目的跟风现象,模仿其他景区的建设与活动,缺乏创新意识。还有一些农业园区没有对市场进行仔细的调查,只是用一些低端的营销手段、狭窄的宣传面来吸引游客,其结果游客无法享受更好的体验,影响农业园区的整体形象,自身的利益遭到损害。[4]并且,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对宣传也不是很到位,目前的宣传手段大多是一些口头宣传,真正花费资金改变宣传策略的农业园区较少,其面对的主要是周围的一些游客,对距离较远的游客宣传力度小,影响力不大。一个旅游观光农业园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营销手段,提高创新意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树立形象,提高经济收入。

四、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在发展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我国旅游观光农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提高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能够提高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的整体形象,才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在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现代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侵蚀,保证独特的乡土气息,同时,对山水等进行保护,防止环境破坏与污染。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控制旅游观光农业周边工业区对其的不利影响,设置相关的垃圾处理点,防止有害物质污染景区,向游客宣传环保意识,让其有节制的采摘,保证农作物的生命力。相关工作人员树立环保意识,使农业园区的污染降到最低,保证观光农业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确定当地的特色与优势,提高竞争力与服务水平

1一个成功的旅游观光农业要进行充分细致的市场调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工作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与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要从当地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当地的特色与优势,确立发展的目标,做好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是要为游客提供配套的服务,为其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二是重点放在本地区的特色食品与土特产品的制作与销售上,为游客提供绿色健康的食品,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

2、赋予颐尚品牌高档感、高价值感。在传播品牌的过程中,处处彰显颐尚温泉的高档、高价值感,引导宾客坐拥山林,躺在露天泉池中,放松身心,仰望青翠的山崖,在温泉氲氤的水汽和雾气中,感受瀑布、青山、蓝天、白云……悠闲地沉浸在温泉乡的怀抱,抚慰疲惫的身心,把视觉交给柔和的光影;把听觉交给舒缓的音乐;把嗅觉交给芳香的精油,交给玫瑰、茉莉、熏衣草、洋甘菊……把触觉交给泉水,交给专业美疗师充满灵气和魅力的手指……。颐尚温泉人性化的硬件设计、高品质的装饰、精致而又贴身的管家式服务,无不体现以人为本品牌主旨,处处彰显着品牌优秀价值。

3、保持颐尚温泉合理高价格。对于情感型、自我表达型利益为主体的品牌,高价格的产品不可随意降价,否则会使消费者对品牌所定位的高档次产生怀疑,甚至是破坏消费者已经或将要形成的品牌价值观。情感型、自我表达型利益为主体的产品应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而适时提高价格,对目标消费群体来说卖高价品牌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单纯的让利促销能刺激销量上升但往往没有提升品牌力,甚至有损品牌价值,要坚决少用,战术性营销必须围绕品牌战略定位而展开。颐尚温泉作为休闲度假酒店,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客房的入住率从周一到周六递增,周日起又陡然下降,为了提高客房入住率,有人提出降价促销,但最终颐尚温泉还是坚持高价空关,确保高品质品牌形象。在黄金周还采取控制客人一次预订拿房5间以上的做法,将空房留给现场散客,扩大市场紧俏感,提升品牌追棒热度。以此“惜售”,达成市场“饥饿”,在上海客人中形成一房难求的跟风热潮。

五、颐尚温泉品牌建设的启示

与浙江、安徽等周边地区的温泉度假村相比,颐尚温泉采用了“高价格、优质服务”的策略高调入市,以其高档、一流、贴心的服务在华东地区消费者群体中留下良好口碑,逐渐获得市场信任,在“长三角”树立其五星级品牌形象,确立长江流域温泉行业领跑者地位,事实证明,“四合一理论”对颐尚温泉品牌建设,富有成效。颐尚温泉品牌建设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品牌整体的规划。品牌规划主要就是要确立形象目标,并为有效达成这一目标而设计出整体方案。四合一理论就是要保证品牌建设的各个方面能够做到协调、统一,将相关共识标准化、书面化,确保企业上下对企业品牌准确、一致的理解,通过品牌形象,展现竞争优势、体现竞争价值的基础。品牌定位可以在竞争中赢得客户更大程度的价值认同和选择倾向。

(二)品牌意识的培养。品牌管理的关键是人,一个成功品牌的塑造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要求全体员工都必须有品牌意识,有意识树立品牌形象、有意识维护品牌形象、有意识推广品牌形象,员工通过日常工作行为向客户传递品牌信息,即要进行“全员品牌管理”。

(三)持续不断的客户沟通。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客户需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持续不断的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让客户在体验中了解品牌的价值。所以品牌的维持和推广的挑战主要是如何让客户在最方便的环境下,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就可以充分了解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功能,这种让客户满意的体验可以增加客户对品牌的信任并产生购买的欲望。

作者:李美娜 单位:渤海大学

农业旅游论文:旅游农业与农业信息化论文

1旅游农业在农业信息化推广中的现状分析

各地区在发展旅游农业时应展现旅游农业特色,突出表现当地旅游农业的文化内涵,充分开发农民的聪明才智,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实现旅游农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通过近年来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1停滞于初级经济效益,缺乏二次生产旅游农业在近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得到了旅游消费者的普遍青睐,但是单一的运作模式使得旅游农业只停留在初级消费阶段。农民没有过多的销售手段使得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这也致使旅游农业的区分度较低,不能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果蔬采摘:每年只有在作物成熟的几天才有机会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即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更多果实,没有有效的保鲜或恰当的保存手段,也无法吸引消费者再次消费。

1.2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旅游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涉及农业、旅游已经规划等众多部门,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联系和协调,导致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很多地区的观光农业规划不合理甚至没有规划。[1]结果很容易导致没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项目,自然得不到游客的认同。

1.3行业范围内没有可依靠的信息服务在国外农业领域,信息服务是相当活跃的。在英国的信息概念中,凡是涉农部门、组织、机构都可以称作信息机构,他们既使用信息也加工和产生信息,因此他们都是农业信息源[2],他们会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想要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还远远不够,农民往往通过代代相传和相互交流获取农业信息,这就提高了信息的错误率也会造成信息的延后。

1.4相同地域不能形成产业链条式发展旅游农业,除了可以直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外,还可以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饮食、住宿等其他商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多数旅游农业场所不均匀的散布在城市周边的郊外农村中,无法提供相应的配套生活设施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器。这就导致旅游农业无力从单纯的生产性功能向附加值更高的二、三产业发展和渗透,也就阻碍了扩大旅游农业的经营和规模,使得产业链条被禁锢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当中。没有更多的第三产业服务岗位需求,农民也不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1.5缺乏相应的广告宣传就目前旅游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农业都是以消费者居住地为中心向周边小范围扩散,地域分布较不平衡,往往都是通过亲友、同事之间口口相传才得知旅游信息。而且,目前的旅游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的,客源的组织关系以当地散客和中小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主体——旅行社关系不密切。这对依靠旅游农业维持收入的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损失。

2旅游农业在农业信息化推广中的发展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促进农业全面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2.1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打造多层次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当前的主要内容。要想使旅游农业的信息成果普及到每个农村,每位农民身上,仅仅靠技术手段是不行的。尤其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特点,以及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指导农业生产活动。[3]要形成一个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组织服务队伍,实施有效的信息服务。

2.2实行信息化宏观调控,合理规划通过政府、民间甚至外资等多种投资渠道,建立并完善从省级到村级的宏观农业信息调控系统,合理规划旅游农业分配问题。让信息资源位众多分散经营的旅游农业者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信息含量以及旅游农业经营水平,减少盲目性给农民们带来的损失。

2.3加强宣传,引导旅游农业产业化普及千家万户旅游农业之所以一直小众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宣传。要加大宣传特色旅游农业的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旅游农业的认识及兴趣。通过对旅游农业的特色宣传,潜意识里引导人们首选旅游农业作为娱乐活动。

2.4打造自主品牌,形成流水式经营模式吸取国外旅游农业的优良经验,打造自主旅游农业农产品品牌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荷兰的薰衣草花海蜚声国际,但是也避免不了一摘下就会枯萎的命运,当地农民组成品牌流水线加工,将薰衣草制成香囊、沐浴液、精油等产品,可供游客自由选择。拿山东地区来说,流传着“烟台苹果,莱阳梨,赶不上潍坊萝卜皮”这样的说法。农产品品牌已经小有影响,但是农产品再好,游客也不会不考虑保鲜的问题而盲目采摘。如果形成农产品品牌在加工的流水线,苹果做成果酱,梨做成罐头,萝卜可以腌咸菜。让一个环节带动全局的被动局面,这样可以增加农村就业人口,农民收入会更多。

作者:赵芮 赵晓春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农业旅游论文:旅游规划下的休闲农业论文

1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探讨

1.1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笔者认为休闲旅游资源评价应包括农业基地资源自身条件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两大评价子系统。自然条件评价、资源价值评价、资源丰度评价是旅游资源自身条件评价子系统的主要内容。首先,休闲农业旅游依托原汁原味的乡村环境,建立在休闲农业的基础之上,因此,充分考虑基地自然条件很有必要;其次,旅游资源最优秀的就是吸引力,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保证,同时也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动力,是旅游资源价值的体现;最后,旅游资源的丰度标志着各类旅游资源的富集和丰富程度,是资源的自然属性,它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旅游发展方向。只有对旅游资源的自然条件、资源价值和资源丰度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了解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状况,三者缺一不可。旅游开发条件和投资开发意愿是评估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劳动加工,使其成为具有旅游使用价值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只有转化为产品,才能进行推销,为旅游者消费,而这一过程中,必须经过一定的人为开发,这是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必要条件,影响着开发的次序、规模和层次。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子系统应由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意愿和开发效益三大评价因子体系组成。其中开发条件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开发意愿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度考量,开发效益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力评判,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见图1。其中,以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为评价目标层A层,以旅游资源自身条件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为评价综合层B层(B1、B2),以自然条件、资源价值、资源丰度、开发条件、开发意愿、开发效益六大因子为评价项目层C层(C1~C6),再以各个因子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层D层(D1~D27),下层指标从属于上层指标,同层次指标相对独立。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小组法和几何平均权重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是:(1)选择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研究者、政府管理者、经营者、游客等不同主体代表,按其主体属性组成若干评价专家小组。(2)各类别专家小组各自依照AHP的准则,通过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评分完成各自的AHP判别矩阵,以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提高评分精度。依据AHP的判别准则,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属于隶属关系。如以目标层A支配的是下一层的B1、B2,根据B对于A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其相应的权重W1、W2,且Wi>0,∑Wi=1。在各指标的两两对比中,就上一层次而言,下层指标中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可用1~9个比例标度赋值,含义见表1。由此,对于总目标A,n个被比较的元素构成了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且满足下列条件:aij=1,(i=1,2,3,…,n)aij=1/aji,(i,j=1,2,3,…,n)(3)分别对各专家组的判别矩阵进行一次性校对,归化后得到各组关于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各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AHP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一致性,因此需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标准为相对一致性比率。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CI=(λmax-n)/(n-1)(λmax为特征向量)相对一致性比率:RC=CI/RI当RC≥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进行调整,直至满足一致性。当RC<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权重。(4)运用几何平均权重公式,综合各专家组的意见,得到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假设有s类专家参加评估,指标体系最底层有n个元素,此时,分别由各类专家的判断矩阵所计算出的初始权重分别为:{W11,W12,…,W1s,{W21,W22,…,W2n},{Ws1,Ws2,…,Wsn}综合考虑各组专家的意见,取它们的几何平均权重,最终权重即为:{(W11+W21+…+Ws1)/s,…(W21+W22+…+Ws2)/s,…,(W1n+W2n+…+Wsn)/s}研究中,成立由旅游规划专业的相关导师、研究生,有关旅游规划设计专家,政府旅游、农业部门相关管理者构成的3个评价专家小组,通过集体评议的方式分别评分,按照AHP法的流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各指标最终权重计算结果(表2)。

1.3评价结果的判别

(1)为了将评价指标层(D层)的各项指标进行分级量化,采用李克特量表尺度标准,把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系统中D层各因子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级尺度,并对其进行分级指标定量化,“好”赋予等级值10分,“较好”赋予等级值8分,以此类推,“差”赋予等级值2分。(2)对县域内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分指标因子评分后,按照AHP法获得评价因子权重,运用以下综合评价公式,计算各资源点综合分值。E=∑ni=1QiCi,其中,E为综合评分,Qi为某评价因子的得分,Ci为某评价因子的权重。(3)根据各资源点的综合分值大小评定资源等级。通常可将评价结果分为五级:一级:≥9.0;二级:8.0~8.99;三级:7.0~7.99;四级:6.0~6.99;五级≤5.99,其中第5级(即得分少于6分)的资源点欠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条件,为不适宜开发点。

2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

依据磐安县农办、农业局、旅游局等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实地调研,该县有各类果蔬基地、特色种植园、花卉苗木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家畜养殖基地、特种养殖基地、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示范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共98个。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指标赋值标准,邀请了部分旅游规划专家和当地相关部门管理者对上述98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进行逐项评分,得分满足6分以上的共有60个。再按照确定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等级划分规则,对满足条件的60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进行划分,共划分一级资源点两个,二级资源点10个,三级资源点18个,四级资源点30个(表3)。资源等级评价的确定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次序和开发级别的基础。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过等级评价后提出的总体开发序位和等级分别是:①一级资源点:优先开发,以综合开发为主,发挥休闲农业旅游战略集合体的地位与作用;②二级资源点:重点开发,以特色开发为主,为农业特色产业代表,起休闲农业旅游支撑的作用;③三级资源点:鼓励开发,以产业开发为主,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起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旅游群体作用;④四级资源点:后备开发,单项优势显著,是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后盾。

3结语

通过对浙江省磐安县进行旅游资源评价,证明了笔者所构建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希望该农业休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为其他地域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评价,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徐勤 魏艺 王婷婷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农业旅游论文:省域农业旅游园发展论述

作者:崔嵩岑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

完善园内设施设备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应立足于“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院内公共设施的建造,要以游客的舒适和方便为改造的第一要素,重点改造院内的公共厕所,设立专为社会特殊人群准备的公共厕所和其他设施,如为残疾人设置的专用通道等,派专人定时进行清扫、维护。真正实现景区的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与此同时,要加强园区的可进入性,景区的可进入性是衡量景区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的大前提[2]。提供园区内的公共交通设施(园区的观光游览车),以提高游客游览的速度,扩大园区的环境容量。使更多的游客可以观光游览。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在宣传方面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应利用哈尔滨市作为全国旅游重点城市及哈洽会、冰雪机等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贸易盛会的影响,吸引广大游客。尝试与大型旅行社合作,将园区作为常年的旅游定点景区;与省、市摄影协会合作,将园区作为拍摄基地;与大型影楼合作,作为新婚伴侣婚庆摄影的特定场所;通过与电视台合作,作为观众喜闻乐见、收视率高的电视节目的帕涉外境地,所有这些都将充分展现园区的风采。通过面向社会各个团体、单位、个人承办多种形式的联谊会、商务会使园区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通过报纸、电视、信息会、网上信息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园区的旅游特色,树立园区在哈尔滨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使园区成为闻名遐迩,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铸就哈尔滨形象的新标志。在促销方式方面,可以对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消费一定金额的游客和旅行社实行返代金券活动,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实行灵活的票价和票制,淡旺季浮动价格,淡季时在门票、食宿等方面进行让价,以缩小淡季带来的游客数减少的影响,旺季可适当提高价格,这样还可以使游客的数量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的环境容量范围内,使景区的生态得到保护。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紧跟国际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前沿,通过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拓宽研究领域,增强创新能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同时,大力引进人才,加强科研后劲,是园区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保持先进性、后续性。保持以往的各种观光元的优势,即使完善园区创意,通过具有特色的梨花节、南瓜节使游客感到新奇,体味大自然赋予的恩惠。充分利用智能化温室、日光节能温室、组培实验室等先进设施条件,开展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精品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多方面的创新和展示。控制园区环境容量环境容量:一个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并不是没有极限,如果游客过多,将会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即旅游区容纳游客人数存在一个极限值,通常,用环境容量表示,指每一个游客在其游览时间内有一合理面积。用公式表示为[3]:C=(A/A0)×D式中:C—日环境容量(人次);A—可游览面积(m3);A0—单位规模指标,即每位游客占用的合理面积(m3);D—周转率,D=每日开放时间÷游完全程所需时间。在我国,自然风景区中每位游客所需最小活动面积(A0)为20m3。据调查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可游面积(A)为200000m2,每日开放时间为8h,游客游完全程所需时间为5h,所以日环境容量为16000人次,年环境容量为584000人次。环境容量的确定,为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的管理提供了最直接的管理目标,科技园管理者可根据环境容量值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旅游活动制定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实现科技园对游客的科学化管理[5]。

从员工的建设方面着手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要实现真正的“人性化、专业化、国际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农业科技园的管理集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必须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以适应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的发展的需要。应做到先培训再上岗,培养一批懂管理、懂促销、懂法律、懂保护、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采用适当员工激励手段,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以激发员工的潜力[4]。强化员工队伍建设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要从以下方面强化员工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保障游客的安全是员工提供良好服务的前提。要对员工定期进行安全教育,使员工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二是从园区的形象建设上,树立员工的服务观,在园区建设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进行主题教育。主题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员工确立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导向,使员工真正意识到,园区的高档次设施只是吸引游客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靠人的素质和优质的服务去赢得游客。三是从园区的发展上,注重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6]。对在岗职工进行有计划的专业讲解、植物栽培等技能培训,有组织、有层次地进行动植物科研课题立项攻关,定期成果。使员工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不断创出佳绩,为园区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的员工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跟上新形势,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服务第一、游客至上”的意识,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为市民服务。

从游客对园区的认知方面着手

强化科普和环境保护功能农业科技园是广大市民了解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近距离体验农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更好的向市民宣传农业科普知识,所以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应依据自身优势,广泛深入地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把科普教育和旅游度假、休闲融为一体。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在原有的产品说明牌、导游图、导游讲解的基础上,还应对应其路线准备相应的旅游画册,对农作物进行更系统、全面地介绍,这样游客还可将此画册留作纪念,并给农业科技园作免费的宣传。园区还应针对一部分有特色的产品进行动态讲解,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屏幕,用电脑制作科普画廊,让游客在欣赏农作物产品照片的同时阅读文字,使其对不同农作物有较全面的了解。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介对全市进行农业生产过程的讲解,提高市民对农作物的兴趣。加强游客自我参与和举办公益活动无论何种形式的旅游方式都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旅游园的游客参与项目就很少,除了采摘节就没有其他的了,园区可以展开蔬菜种植基地,让游客客以定期来此种植蔬菜,瓜果,这样不但会增加游客的游览兴趣,还会大大的提高游客的回头率,游客可以吃到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的同时也可以达到科普教育的效果,可谓是一举数得。园区内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并可作为政府机关、学校、福利院、老人院等公益单位的活动场所,请一些孤儿、老人来此免费游园,以提高园区的社会影响力。

农业旅游论文:生态保护研究的农业旅游论文

1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的生态因素

1.1经营理念趋于雷同特色和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目前大部分活动内容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品尝、垂钓等农家体验层面,忽视了游客的多元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要,季节性明显,空间分布不均,重游率较低,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游状态和少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有的甚至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连正常的农业耕作都无法进行,直至荒废。许多景点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自发形成,各家各户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科学规划和详尽的市场调查,对生态文化、乡土文化等内涵挖掘不够,从提供的服务到推出的活动乃至出售的商品大同小异,特色不明。

1.2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林业、环保、建设、国土、水利和旅游等多个管理部门。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和法规。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意义,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各相关管辖对象的特点制定的,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各部门往往只考虑部门要求甚至利益,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管理交叉,助长了农业旅游市场的无序。甚至在自然保护区的优秀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活动,将生活服务环节引入环境敏感区,破坏保护区生态系统,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2农业生态旅游的提出

农业生态旅游是指在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态旅游是第一产业的诸多资源及产品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经营模式,二者之间互为促进,相辅相成。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它不仅满足人们欣赏、研究和探索的需求,更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模式具有“生态”当先的含义与特征,是一种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苏农村地区的山、水、林、果、野生资源种类齐全,低山丘陵连绵起伏,水系河网纵横交错,地域广阔,景点分布自然,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关资源也极为丰富;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均衡、交通便利,具有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央提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战略及江苏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强调,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友善交往,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3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江苏省农业旅游的发展总体成果丰硕,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正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期,前景十分看好。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为,围绕“水秀山灵、古韵今辉———美好江苏”的定位,发挥农业旅游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实现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3.1以生态保护为优秀,夯实农业生态旅游基础严格遵循“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现有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结合荒山、荒坡、河道、池塘等综合整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化肥和农药的农业投入品的替代使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加大“三清两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重点,“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目标,构建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重点控制农家乐型餐饮污水的直排,建立统一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三是鼓励建设低碳循环利用工程。充分利用沼气、秸秆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生态田埂、生态沟渠、旱地系统生态隔离带、生态型湿地处理以及农区自然塘池缓冲与截留等技术,建立新型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拦截吸附氮磷污染物,净化、美化沟渠、河塘。

3.2坚持以农为本理念,展现乡村原生态魅力不同于普通观光旅游,农业旅游对象应该是自然景物,规划设计时不能脱离农业主导产业,通过生态设计、生态补偿、生态产品及生态管理措施,真正实现农业生态旅游,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协同进化。强化农业景观的特色和差异性,充分体现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从“土”字上出发,从“新”字上下工夫。突出天趣、闲趣、野趣,以自然意趣、诗画田园为灵魂,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保持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气息,谱一曲宁静祥和的原生态田园牧歌;基础设施布局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兼顾美学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积极扩大乡土、适生植物的应用,严格控制规模、数量、造型、色彩、用料和风格等,展现农业的天然风貌和本地特色,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景观相协调。

3.3建立健全法规,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生态游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国外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制定生态农业标准规程和认证制度,设立管理机构,成立“农业生态旅游协会”,协调好相关部门、行业及农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一是严格控制活动范围。严格划分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控制,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资源要慎重开发。严禁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优秀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旅游活动,由于农业旅游时间的相对集中性,当游人过多超出其生态容量时,生态环境就容易遭到破坏。一般情况下,各景点的游客数量不超过其生态容量的30%~50%,还应避开生态敏感期,如植物的发芽期、野生动物的繁殖期等。二是严格限制开发强度。开发项目坚持“五不”,即不上破坏保护对象的项目,不上有碍保护管理的项目,不上破环生态环境的项目,不上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项目,不大兴土木、广建人文景观。景区内的奇花异草、中草药材、土特产品、野生动物等都会成为商品,应适度开发,限制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三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制度。评价内容包括以环境污染影响为主的自然质量影响评价、以生态系统影响为主的生态影响评价和以视觉为主的景观影响评价等,设置指标体系,量化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影响,为管理提供依据。除大气、水等常规监测项目外,应增加人类活动对植被、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系统、景观等影响的长期动态监测,建立“生态定位站”,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的引导和监控。

3.4加强生态文化融合,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外,农村地方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特定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独具魅力,也是生态游活动的原动力。一个村落,一棵古木,一个习俗,都让游客感到仿佛年轮倒退,光阴不再。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在原有的地貌、气候与生物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才能兴旺持久发展。农村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民宅临水而建,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江苏省农村别有情致的传统制造加工活动(如烹调、舂米、编织、雕刻等)、传统服饰、农具、民间工艺品、礼仪等有形文化活动,以及世代相传民俗、民歌、口头传说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这更增加了江苏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3.5以农民为主体,带动更多农户从中受益农业旅游根植于农业,应以农民为主体,服务于游客,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践证明,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会主动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参与是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得以兴起的根基。据测算,一个占地20hm2左右具有观光、度假等综合功能的景区,需要生产管理人员约50人,以及部分服务人员,可吸纳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发挥生态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把农业产品通过特色加工转化为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进入创业的良性循环,走上一条增产增收的持续发展之路。实践中,注意解决旅游者希望接触“原汁原味”景观与当地居民要告别“原始”的矛盾,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模式,有效保护村镇的传统生活氛围,离开了其中居民的活动,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了,解决自身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矛盾,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于生态环境因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喧嚣的城市生活使人们向往回归大自然,向往牧笛老牛,向往袅袅炊烟农舍几许的田园风光。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将会形成与“现代都市生活模式”相对应的“现代农村生活模式”,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对于曾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乡村生活的人,是寻梦,是体验。农业旅游必将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中,为丰富广大市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作者:白延飞王子臣吴昊王海芹沈建宁吴田乡管永祥梁永红单位:江苏省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循环农业研究中心

农业旅游论文:县域经济发展的农业旅游论文

1秦皇岛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1.1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目前,秦皇岛在发展农业旅游时,缺乏创新理念,没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受企业旅游开发限制,旅行社在进行旅游线路安排时,无法将一些特色的旅游景点纳入旅游线路当中,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兴致,不利于农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农业产品本身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较低,产品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游客。

1.2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管理标准不明确对旅游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综合各方面要素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在整合各方面要素时,企业不仅要做好资源开发工作,还要加强信息、人才、消费市场建设。同时,目前政府部门在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时,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目标,无法对其旅游产品开发与组合进行指导。此外,各类中介机构在农业旅游的开发及自身定位上存在一些误区,没有积极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有效推动农业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1.3旅游发展规划不合理加强旅游发展规划是保证农业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秦皇岛在综合各地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独具本地特色的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但总体来看,秦皇岛与其他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旅游发展规划不合理,没有突出本地的资源优势。同时,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还影响了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形成。

1.4旅游项目内容单一,产品吸引力不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旅游开发地区农民在进行资源整合与开发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旅游项目内容过于单一,产品的独特性、文化性、主题性、互补性不高,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同时,秦皇岛地区尚未建立起知名度较高的农业旅游区,产业分布较为分散,加之产品宣传与资金管理不到位,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1.5专业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不成熟目前,秦皇岛地区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存在人才资源不足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进程。受管理服务理念、主体开发、人才结构、产业转型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旅游发展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优秀的一线从业人员匮乏,阻碍了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企业而言,县域农业旅游项目规划不合理的直接原因为旅游人才资源不足。综上所述,在秦皇岛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调整与规划上存在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秦皇岛农业旅游发展的进度与效率。因此,秦皇岛地区要想推动农业旅游的健康长效发展,就必须积极发挥农业旅游的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应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采用适宜的开发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2秦皇岛市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2.1秦皇岛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在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时,旅游企业必须积极发挥地区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以提升其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企业可以利用农业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和完善农业旅游产业链,并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仅以秦皇岛市农业旅游为例,其农业旅游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开发模式:①农事劳作体验模式农事劳作体验模式是一种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开发模式,它主要包括农事体验、民俗欣赏、果实采摘及品尝等旅游项目,游客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有效增进其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强化其劳动意识和创造意识,实现放松身心和享受生活的目的。秦皇岛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盛产苹果、葡萄、花生、棉花、大豆、甘薯等作物,耕作方式多样。在进行农事旅游项目开发时,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地区农业发展优势,开发农业旅游专线,开放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供游客观光与体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农民种植作物的喜与乐,掌握农作物生产知识,尽享田园生产乐趣。②民俗文化交流模式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产生于民间,是民间民众一切风俗生活文化的总和。所谓民俗文化交流模式,就是一种依附地区民俗文化基础发展起来的旅游开发模式,它充分利用了旅游开发所在地区的文化优势,将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游客可以通过旅游,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同时树立起科学的文化保护观念。秦皇岛历史文化悠久,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间艺术流派众多,人才辈出。因此,秦皇岛可以立足地区发展实际,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进程。③科技示范模式科技示范模式是一种将现代生产科技应用至农业生产领域而形成的一种农业旅游模式。科技示范模式的推出一方面有效带动了旅游地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还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的旅游项目,使游客进一步了解农业发展进程,体验农家生活气息。近年来,随着农业旅游的逐步发展成熟,高科技农业园区越来越成为展示科技示范模式发展的重要窗口,它融现代旅游业、科技农业、观光特色的农业于一体,展现了旅游地的最新农业发展成果。秦皇岛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了最优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农业旅游。

2.2正确处理多种关系农业旅游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物流业、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旅游企业只有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兼顾,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推动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发展农业旅游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①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农业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旅游方式。因此,在发展农业旅游时,旅游企业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互补性,突出农业特色,并积极利用旅游地农业发展的一些积极因素,打造农业旅游产品。此外,企业还可以在现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农业旅游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村镇规划与旅游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在发展农业旅游时,企业还要正确处理好村镇规划与旅游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将农业旅游发展和旅游地的村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利用优势资源做好旅游开发与建设。同时,当地政府也必须积极参与进来,积极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业旅游区的村镇建设发展步伐。③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项目规划之间的关系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在整个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因此,在进行农业旅游项目规划时,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项目开发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一方面企业应该积极挖掘旅游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资源开发活动;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保护机制,提升民俗文化保护质量。

作者:郑金芳王颖金惠新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农业旅游论文:旅游观光农业管理论文

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3、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国内从事旅游观光农业的主要公司

1、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3亿元,全部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把观光农业引入传统农业中,将在基地建造“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设计规模600余亩,其中人造湖泊面积60余亩,修建278个独立单元,园区内种植苹果、葡萄、枣、珍奇花卉及高档蔬菜,既满足游客观光,又供应市场需要。

2、北京朝来农艺园

朝来农艺园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30公顷,园区共分五个区域:生产区、净菜加工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高科技示范区。其中休闲观赏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荷花塘、观赏池、垂钓、游船、农业回顾展等。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

朝来农艺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爱祖国、逛景城”陆上游主要景点之一。

3、深圳青青世界

青青世界于1995年5月开业,是一家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被誉为全新的第四代旅游产品的代表。青青世界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点有侏罗纪公园、蝴蝶谷、瓜果园、陶艺馆、园艺馆等,另建有欧陆情调的木屋别墅、酒店客房、中餐厅、游泳池、钓鱼池等。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休憩,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鹏城十景”之一;98年被评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99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旅游观光农业类上市公司

目前对观光旅游关注的上市公司较多,这其中以农业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为主,但真正在大规模行动并将观光农业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上市公司只有金荔科技一家,蓝田股份也正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项目。

1、金荔科技(600762)

基本情况:公司的前身是飞龙实业,从1999年开始金荔投资对其进行收购、更名和整体资产置换。金荔科技经过一系列重组后,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公司已经转变成一家以果树种植为主,并积极从事养殖和三高农业开发、休闲度假经营业务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企业。总股本10556万股,流通A股4326万股。

该公司目前的全部经营性资产是位于广州市增城的两个农场。金荔苑农场座落于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的增城市石滩镇,占用山地及水田3585.5亩。金荔庄农场已种植了优质荔枝(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等)、龙眼(古山二号、储良等)及其他果树30000多棵,果树已挂果。金荔苑农场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和龙门县麻榨镇交界处,占用山地以及水田31772亩。并进行了开发建设,部分山地种植了板栗、荔枝、龙眼果树,该农场还拥有一个较大的种苗培育地。

该公司的两个农场位于分别位于正在建设的广汕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旁,农场内的观光旅游设施部分已经建成,余下部分正在建设中,预计整个设施建成后将拥有日接待游客2000人的能力。由于广州市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而农场位于高速公路旁,因而游客源非常丰富,以每年的节假日100天、每天平均接待游客1000人、每人平均消费4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业观光收入4000万元,净利润2500万元。

公司还计划在湖南省衡阳建立金荔科技园,建成后的农业科技园将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功能融为一体。

2、蓝田股份(600709)

基本情况:主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兼营制药,卫生保健品和宾馆餐饮及烟酒批发,房地产开发。总股本44604万股,流通A股19975万股。

该公司最近的公告说,拟投资2000多万元在北京搞一个生态农业项目,从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经营。

农业旅游论文:旅游农业生态开发论文

摘要: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作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并对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的运行模式与经验,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论文网在线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论文网在线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优秀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论文网在线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论文网在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论文网在线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业旅游论文:生态旅游农业管理论文

摘要: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作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并对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的运行模式与经验,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优秀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