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财经新闻论文

财经新闻论文

时间:2022-05-25 11:32:11

财经新闻论文

财经新闻论文:都市报财经新闻标题比较研究

摘 要:财经新闻是都市报的一个新兴版面,与社会新闻相比,它缺乏趣味性和通俗性;与专业的经济媒体相比,它又缺乏专业性和完整性。财经新闻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标题应该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本文将以《M商报》和《C商报》为例,对两者的新闻标题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预测发展趋势。

关键词:都市报;财经新闻;标题;比较

近年来,阅读都市报已成为多数都市人的一种习惯,而作为地方类报纸的“差异化竞争力”的财经新闻,已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所关注。报纸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始于标题的竞争。

同为都市类报纸财经报道,新闻标题的风格却大相径庭。《M商报》的新闻标题,厚题薄文,提要式的标题信息容量大,简练的标题模式适应了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C商报》的新闻标题文采飞扬,妙用词格,新颖别致,运用了疑问、反语等修辞手法,新闻标题具有爆发力。

一、《M商报》与《C商报》财经报道新闻标题比较

(一)标题长度比较

如上表所示,7期《M商报》财经新闻共有标题364个,最长字数为77个字,用得最多的标题字数为11-20字数之间,占标题总数的52%,其次是字数在21-30之间,占标题总数的19%。《C商报》5期共有标题372个,最长字数为94字,用得最多的标题字数是在11-20之间,占标题总数的46%,其次是字数在21-30之间,占标题总数的20%。

(二)标题中出现的数字

如上表所示,《M商报》和《C商报》都在标题大量使用数字来说明问题,分别达到了31%和34%,如:“深圳3月房价继续攀升 每平方米已近5万元”(《M商报》2016.4.2);“‘万恒’争雄:一季度销售额抛离其他千亿房企200亿”(《C商报》2016.4.2)。

(三)标题使用技巧比较

疑问句是以疑问或反问的方式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代表了一种语气和态度,如:“楼市‘虚火’会否向二线城市蔓延?”(《M商报》2016.4.1);“二手车限迁将取消利好市场?车商观望中”(《C商报》2016.4.1)。

冒号代表了一种句式,后面一般跟着人物的言论,在标题中起着提示作用,如:“国务院:守住民生底线和社会稳定底线”(《C商报》2016.4.1);“‘万恒’争雄:一季度销售额抛离其他千亿房企200亿”(《C商报2016.4.2)。

引号代表了修饰,在引用或强调时,常常使用引号,如:“徒手接人的蒋大伯伤情稳定下城区委书记病床前‘点赞’”(《M商报》2012016.4.1);“黄新初在调研‘北改’工程时强调今年努力攻坚 明年基本收官”(《C商报》2016.4.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M商报》的标题制作比《C商报》更具有变化性和多样性,形式较为丰富。

二、《M商报》与《C商报》财经报道新闻标题特点

(一)易受性

“标题的易受性指读者读标题时的费力程度最小。传播学家施拉姆称:‘费力程度’为受众接受信息时付出的代价(时间支出精力消耗)的大小。”[1]新闻标题是否被读者接受、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是标题是否具备可读性的重要标准。标题的“易受性”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二)可达性

标题“可读性”的要求,除了标题语言的“易受”外,还要做到标题内容的“可达”。“可达性简单地说”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2]标题的可达性,是指标题内容可以达到读者心灵深处的程度。标题的情感穿透力是标题内容可达性的重要因素。《M商报》与《C商报》财经报道新闻标题标题的情感穿透力表现在形象传神、新奇醒目两个方面。

三、财经新闻标题的发展趋势

(一)口语化、趣味化、通俗化

新闻媒体的繁荣与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市场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但使报纸与报纸之间相互竞争,而且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格外激烈,特别是网络对报纸的影响非常巨大。报纸新闻第一个映入人眼帘的是标题,标题能不能抢眼关系到受众的接受程度,它是受众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读下去的重要标准。如果因为标题做得不好而失去读者,报纸的新闻宣传效果无疑将无复依附,这是关系到报纸竞争与生存的重大问题。

所以,当现今报纸读题时代来临的时候,标题通俗化是顺应时代变化和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的举措,是报业生存考量后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做好新闻的标题,对于在一瞬间留住读者的视线,任何创新都不容易,新闻宣传的创新也是如此。在媒体样式多元、人们的利益诉求多元的现实情况下,很多报道还是抱残守缺,固守传统的观念和思路,一味地孤芳自赏、自说自话,其结果必然是失去了受众的信任,失去了舆论的主导权。

“有学者提出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不外乎创体、创格、创语,所谓创语,新闻是语言的艺术,要对语言有所贡献,也需创语,谓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创语尤其可在标题上下功夫,其目标就是视觉冲击力。”[4]都市报在市场中沉浮,在眼球中游走,守恒是不可能的,今日之特色只是今日之特色,标题应随时代之发展而发展,在变化中前进。

在“读题时代”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做经济新闻标题时,就像大厨烹调美味佳肴一样,讲究精心制作。制作新闻标题对新闻资源的进行二次加工和开发的过程,标题的成败决定着文章的成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条好的标题既能一语揭示内容,又能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财经新闻论文:“硬主题”如何做到“软表达”

电视财经新闻作为经济领域的专业新闻,报道内容大多与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热点、重要财经事件等相关联。而做好这类财经新闻报道,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话题专业性和通俗性的互相转化,在权威解读重大经济话题的同时,以小切口、微视角实现宏大主题的微观叙事,最终使重大经济话题“落地生根”,做得让普通百姓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

金华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百姓零距离》,是当地一档纯民生类的新闻栏目,该栏目开播10年来,除了每天报道海量的民生新闻之外,还及时关注财经热点和经济话题。栏目记者通过深入一线的采访,通过表达方式民生化和报道角度民生化的有效结合,从微观角度入手,从人们身边的现象入手,阐述宏观经济态势变化或者调控措施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既有财经节目可看性,又能深入浅出解读经济政策,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击中新闻“穴位” 财经报道“感性化”

经济题材常涉及比较多的专业名词和数据,财经新闻往往显得很枯燥。这就要求财经记者除了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学会深入浅出地诠释财经新闻。经济命题的要义,在于运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评价经济活动,深刻揭示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以通俗化的新闻面对观众,在易懂的前提下做到精深。

今年5月11日,央行宣布降息,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二次降息,消息一出,沪深股市在连跌三天后终于迎来股指上扬。记者在捕捉到这一现象后,立刻赶往股票交易大厅。此次降息,对于经历了八年熊市的股民来说,情感复杂。面对此次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证券投资机构分析师的分析判断大都理论味较重,专业性较强。如何才能让股民和普通百姓听得懂,能理解,会判断,就需要财经记者把专家高屋建瓴的评析和深奥的理论进行“翻译”,让股民和普通百姓充分理解此次降息带来的变化。

记者认真研究了央行历次降息政策出台的背景,感觉到每次降息都是国家在宏观数据分析后,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做出的政策调整,经济学上称之为“相机抉择,逆势而动”。有了这样的判断,记者心中有了谱。深入浅出的报道,把证券分析师深奥的理论转换成股民和普通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如“货币价格与敏感的股市往往像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让股民和普通百姓对这次利率调整有了清晰认识,同时也向电视观众灌输了财经知识,提高了他们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认知度,减少了一些股民的不良情绪。

小角度切入新闻 财经报道“故事化”

经济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传达的观点和道理相对生僻晦涩,有时甚至枯燥难懂,但经济问题的神经末梢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讲好经济现象中人的故事,将新闻故事化,着力挖掘新闻事实发生中与众不同的细节、情节,将其表现得生动有趣,更有利于讲好经济现象当中的深刻道理,激发更多观众的收视兴趣。

国际新闻界有一种新闻体例叫“华尔街日报体”,其基本特征就是在阐述重大非事件类题材时,把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作为人性化的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再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不难看出,华尔街日报体的优秀就是找到人物,讲好故事,借人言理。在财经新闻的采写过程中,我们可以加以学习借鉴。

去年年底,国家《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公布,国土部将牵头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可以共享。也就是说,老百姓手中的每一套房产都将纳入国家房产信息登记系统。此消息一出,市场哗然,普通百姓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贪官们的房产将会大量低价抛售,并引发市场连锁反应。记者先后到市国土部门、建设部门、房地产登记机构采访,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国家出台这项政策更多的是考虑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将为未来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如何讲好这个故事?记者通过走访,挑选了一家房产中介。在这家公司里记者发现,业务员几乎一个不在,中介负责人说,他们全都出门看房去了。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细节,随后以这个小故事为由头展开,不断挖掘新闻故事。再通过对房产中介负责人的采访,了解到近期该房产中介的挂牌量有所增加,每天大概增加六七套,其真正原因是手中持有多套房的市民,因为担心下一步房地产税等相关税收政策会出台,想早一点把房子卖掉。那么挂牌量的增加是否意味着金华楼市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红火行情了呢?记者又联系了房产专业人士做市场行情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对金华房价影响有限。因为即使卖房子的人有所增加,但是买房的人在当时没有得到政策利好,不会增强购买意愿。供给与需求没有达到市场平衡,房屋成交量因此不会有大幅增加。在这篇新闻报道当中,记者着重采访了房产中介负责人和房产专业人士,通过围绕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用生动活泼、丰富细腻的细节和语言讲好故事,同时把经济理论、经济规律渗透其中。

善抓新闻热点 财经报道“贴近化”

选择当前经济生活中观众最关心或最能引起共鸣的内容作为主题,进行深入的、生动的报道,往往能与观众的心理需求一拍即合。

每年的春节前夕,根据消费习惯,菜价、肉价也会随之上涨。这是物价按照周期有规律的波动。这个时候普通百姓也非常关心价格的涨跌,统计部门每个月都会公布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进行窗口指导,并为政府下一步经济决策提供依据。2015年2月初,国家统计局金华调查队了1月份的CPI指数。

CPI数据一般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对外,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数据的涨跌也直接关系百姓生活,受到百姓的关注。但是如果单纯看这份数据,没有统计学基础的人,很难搞懂其中的门道,环比、同比、累计、定基,对这些概念不知所云,表格里涉及到的内容究竟是涨是跌,真还搞不明白。这样一份表格对外公布,其实普通百姓是无法理解的。为了便于让公众理解,统计部门一般还会同时一份材料做补充,但通篇仍是罗列的数据,如“1月份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4%,为2009年8月份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8%,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下降1.1%、1.7%……”

这样的物价分析报告,媒体如果照搬照报,传播效果几乎为零。物价数据究竟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形势呢?数据涨跌之间又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变化呢?这一系列问题需要财经记者去做出解答。

记者在这份经济数据材料中,发现其中一句话“由于供应充足,猪肉价格并未因春节临近而涨价,反而下跌0.5%”,立刻产生了兴趣。在走访了市区果蔬批发市场和几家大型菜场后发现,无论本地还是外地蔬菜,价格都是上涨的,而且幅度还比较大,但唯独猪肉价格却是下跌的。本来春节期间应该是猪肉采购的旺季,为什么猪肉价格不涨反跌呢?记者先后采访了国家统计局金华调查队、生猪经营户、浙师大经济研究所和部分市民,发现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原来,临近春节猪肉价格不升反降,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因为市政府近些年正在进行“五水共治”,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关停了大批畜牧养殖场,导致生猪存栏数大幅下降,价格也受到一定影响。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居民饮食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了猪肉价格下跌。因为受到生猪养殖滥用激素的传闻,近期很多民众都不吃猪肉了,改吃牛肉或者其他替代肉制品。市场需求减少也加剧了猪肉价格下跌。第三,受到作风建设影响,公款吃喝大幅下降,进一步抑制了猪肉的消费量,从而拉低了猪肉价格。这样的解释性报道,满足了公众的求知欲,也消除了公众的疑虑。

财经新闻论文:如何用讲故事的形式写财经新闻

长期以来,有些财经新闻因专业性较强,语言较枯燥,文风生硬呆板,常常见事不见人,造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尴尬局面。如何运用形式新颖、读者喜闻乐见的手法写财经新闻?怎样把财经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眼球和阅读欲望?笔者认为,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把生硬的财经新闻写活,用形象来表达抽象,用特殊来表现一般,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

那么,运用讲故事的形式采写财经新闻,记者需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又该如何把故事讲好,把财经新闻写得鲜活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呢?作为财经类媒体的记者,笔者进行过一些探索。下面以笔者的两篇获奖作品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一篇是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主题宣传优秀新闻作品的长篇通讯《“汶川”重生》,另一篇是2013年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消息《先看病后付费 医患两相宜》。

转变观念,财经领域同样有故事

2011年,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中国财经报》特别策划推出了长篇通讯《“汶川”重生》。作品从财经视角,报道了财政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各级财政人为此所做出的贡献。该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篇通讯影响很大,除了稿件本身题材好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跳出以往采写财经通讯的固有模式,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报道,给人的感觉是平易而引人入胜,易读却发人深思。该作品通过运用大量的事实和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真实地记录了灾区“脱胎换骨”般的灾后重建成果和百姓生活“一步跨越20年”的巨大变化。一个个动人的细节,一段段感人的文字,告诉了读者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巨变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力量,是13亿人的守望相助,这其中与我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密不可分,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笔者2013年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先看病后付费 医患两相宜》,同样也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该消息报道的是山东济宁在全国率先推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破解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这篇报道以小见大,通过多点采访,用事实说话,将这项改革讲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回答了“为什么”。

记者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写作时,首先应培养对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兴趣和意识,要坚信财经领域同样有故事,这是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和兴趣,采访时记者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即使采访对象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他也会错失这个好素材。除了兴趣,培养讲故事的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讲故事的意识,在报道构思的过程中,记者才会以故事来组织文章;在新闻现场,记者才会主动寻找故事元素;在写作过程中,记者才会将故事元素纳入作品。

深入采访,新闻现场“挖”故事

财经新闻故事性报道的写作“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记者的采访过程就是还原事实,就是在组织材料、编写完善故事。采访过程,就是组织完善故事的过程。只有深入采访,才能获得典型的场景和细节,否则只能告诉受众大致的轮廓和一般化的概念。

充满现场感和典型生动故事的报道,需要记者深入采访,到新闻第一线,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以《“汶川”重生》的采写为例,为了把这篇通讯采写好,笔者把重点放在基层,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先后来到四川什邡、汶川、北川等重灾县以及汉旺镇、映秀镇等重灾镇,克服山峻路险等重重困难,走村入户,深入百姓,采访了很多位当地的干部群众。由于时间紧,很多时候都是在饭桌上边吃饭边采访。笔者在地震重灾区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一家“农家乐”吃饭时,不经意间听该镇财政所的同志讲到了老板娘刘晓荣的故事,于是趁吃饭的工夫,专门对刘晓荣进行了采访。地震让刘晓荣失去了丈夫,苦心积累多年刚刚建好的房子也顷刻间化为废墟。然而,生活还要继续。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重新建起了一处新房,并在财政的补贴下,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因为把重点放在了群众身上,才了解和掌握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笔者,也为笔者讲故事提供了保证。

再看看《先看病后付费 医患两相宜》这篇报道的采访。笔者来到山东济宁后,首先在市里详细了解了“先看病后付费”这项改革实施的前前后后,然后又深入到这项改革的首创地兖州市中医院,先后采访了患者、医护人员、院长以及普通群众,而后又走访了首批推广该做法的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在此基础上,采访了当地卫生、财政、民政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等等。

由于采访深入细致,才使得大量的素材鲜活地显现在笔者的脑海中,并落实到纸面上。可以说,没有深入的采访,就没有这两篇优秀新闻作品的诞生。

以“点”切入,小故事引出大政策

深入采访,会获得大量新闻素材,这些素材包括众多人物和事件。但在写财经新闻时,并不能将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列入文章内。这些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后面引出的问题或现象才是报道的中心和主题。能否有条理、有逻辑地把素材组织成文,考验着记者的功力,而要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需要把所有人物和事件,所有看到、感受到的内容综合再融合。这就需要一个切入点的问题。

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戏剧性,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以《先看病后付费 医患两相宜》为例,在写作这篇报道的开头时,笔者从一个人物切入,以小见大,引出一个问题,表现一种经济或者社会现象,解读一项政策法规。这篇报道的开头是这样写的:“12月14日上午,家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唐口镇魏楼村的崔秋宝,突发自发性气胸被家人送到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分文未交,医院便为他办理了住院手续,并很快做了手术,这让崔秋宝感到很欣慰。”这个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后面引出的问题或现象才是报道的中心和主题:“崔秋宝的‘欣慰’源于济宁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这就是寻找最佳切入点的技巧。

多抓细节,运用文字魅力叙述好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写财经新闻尤其是通讯,唯有大量生动而翔实的细节描写,才能使整篇通讯引人入胜、令人信服。有故事才有可读性,能感动人的不是大而空的道理,而是细节。每一篇新闻报道,记者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主题,主题是一篇报道的影响力所在,主题靠什么表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细节。新闻前辈穆青曾说,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好细节需要记者的“慧眼”,能见人之未见。笔者在《“汶川”重生》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地震了!快往外跑!快去看看家人!”而绵竹市财政局局长王锐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却从家里往单位跑,他想到的是大家的安危。他第一时间冲到第一线,冒着余震和楼房随时倒塌的危险投入抗震救灾。父母、妻子、女儿需要照顾,他抽不出时间回家看一眼。当他再次见到妻子时,已是十多天后。望着瘦了一圈、疲惫不堪的丈夫,妻子无言以对。

整篇报道中,像这样的细节描写有很多。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丰满了人物的个性,吸引和打动了读者,增强了感染力。

(作者单位:中国财经报社)

财经新闻论文:释意翻译理论视域下财经新闻英译研究

摘 要:与口译活动相同,财经新闻的翻译有时间限制。释意翻译理论虽然来自口译实践,但也可以借鉴到财经新闻翻译笔译中。在财经新闻翻译中,译者要通过源语能指领会源语所指,通过思维活动,脱离原语外壳,用目的语能指来表达目的语所指。当目的语能指与源语能指相通时,翻译可更顺利地展开。财经新闻翻译具有时效性和专业性,因此对译者要求更高。

关键词:释意翻译理论 财经新闻翻译 能指与所指

一、释意翻译理论

“法国释意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塞莱斯科维奇1975年出版的博士论文《言语、语言和记忆》与勒代雷1981年出版的《同声传译―经验与理论》标志着释意理论学派的形成。”[1]张吉良在介绍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时总结“…Seleskovitch 又把口译过程分解为理解/阐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一个发生在理解之后的隐形心理操作阶段)和重新表达三个步骤,并给出了一个很直观的三角模型。”[2]

图1:Seleskov itch两种版本的口译三角模型(Seleskovitch& Lederer,1984)

二、财经新闻定义

本文所指财经新闻涉及到宏观经济、行业产业、微观企业三个层面的新闻报道。宏观经济包括但不限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相关的新闻,如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利息升降),税收政策的调整(如为支持或抑制对某个行业的发展而减税或增税),货币政策的调整(由宽松到紧缩)等;行业产业包括由商业企业所构成的某个行业或产业。如房地产行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微观企业的重大新闻动态、如重大投资决策、高层决策人物更换等。从空间范围来讲,既包括国外的财经新闻,也包括中国国内的财经新闻。从传播媒介来讲,本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财经新闻。数据来源为金融时报中文版、宁波地产网双语新闻。财经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3]

三、财经新闻翻译

新闻翻译包括财经新闻翻译与口译,两者都要求译者尽快完成翻译,即都有时间紧迫性(time constraints)。出于竞争的考虑,译者通常被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文本的翻译。网络财经新闻更是如此。因此释意翻译理论虽然聚焦于口译研究,但对新闻笔译研究也具有借鉴价值。

张吉良在辩证评论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时总结到“‘释意学派一再宣称,释意理论虽然源于会议口译,但它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和指导其它所有非文学类文本的笔译工作,因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只有形式和手段的不同,其心理认知过程却是一样的。’在这里,释意理论试图将自己推介、宣传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翻译理论,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4]

Reiss Katharin把文本类型概括为四类:信息传达型(Informative text)、情感表达型(Expressive text )、号召操纵型(Operative text)、视听传达型(audio-medial text)。按照Reiss的文本类型分类标准,财经新闻以信息传达为主,属于信息传达型文本(非文学类文本)。按照前面张吉良所提,释意理论可以借鉴到财经新闻笔译活动中。[5]按照释意学派代表人物勒代雷的阐述,“虽然摆脱语言在笔译中不如口译明显,但在优秀笔译者身上它无处不在……”[6]

四、财经新闻汉译英中的释意行为。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借用索绪尔的所指(signified)与能指(signifier)的概念,具体分为原语能指(SL signifier),原语所指(SL signified),目的语能指(TL signifier),目的语所指(TL signified)。释意行为共分四个阶段。理解阶段:财经新闻具有专业性,含有行业术语和专业词汇,要理解原文,必须具备一定的有关中国财经的知识(包括体制、政策、特质、)并跟踪行业动态。译者在理解专业词汇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在头脑中生成中文新闻所要表达的含义(意思)。脱离语言外壳:思维方式、语言差别。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脱离原文的词句(SL signifier)束缚,将原文的含义(SL signified)放在目的语(英语)文化中考察中文财经新闻的意思(TL signified),即英语文化人群对中国财经特质的认知程度。这是思维活动,但需要知晓如何转换。表达阶段:在此阶段,译者要重新组织语言,用英文(TL Signifier)表达原文的意思,用英语文化人群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意思。在原文所指(SL signified)与目的语所指(TL signified)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实现翻译过程。

由于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链很长、很宽,既涉及横向的产业,也涉及纵向的宏观经济和个人理财。因此本文以房地产新闻翻译为例进行以点带面的分析。

(1)我市上半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量创新高。(Ningbo HPF loans soar in the first two quarters.)

例(1)中的“住房公积金”是原文能指(SL signifier),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强制性质的、由组织和个人参与的、用于为缴存者提供购房帮助的公共基金(SL signified)。在英语国家没有这样的公共基金(TL signified),故理解上存在障碍。需要译者脱离语言外壳,意识到公积金的本质类似英语读者容易理解的公共基金(Public fund)。在进行英译表达阶段,需要重新表达为“Housing Public Fund”,即用于帮助购买住房的公共互助基金。“住房贷款”的原文所指与目的语所指是相通的,容易理解。可以翻译为“house loan”。了解公积金的情况下,自然可以把“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处理为“HPF loans”。在源语所指(SL signified)与目的语所指(TL signified)相通的情况下,翻译过程变得相对简单。

(2)在这种情况下,住房公积金资金运行压力与日俱增。一些地方推出“公转商”政策,将有助于缓解公积金紧张带来的贷款压力。(In this case,some cities take commercial loans instead of HPF as the first option to reduce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in HPF running.)

此例中的“公转商”是公积金贷款转为商业贷款。译者首先要理解“公转商”这个能指(SL signifire)在原文中的所指(SL signified),然后脱离原文能指这个外壳,用目的语能指(TL signifier)来表达目的语所指(TL signified)。“商业贷款”在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所指相通,可以直接把源语所指“商业贷款”翻译为目的语能指“commercial loan”。

五、对财经新闻翻译从业者及人才培养的启示

学生及翻译从业人员在持续提高原语和目的语语言能力(包括跨文化意识)的同时,了解尽可能多的百科知识。除此以外,财经领域专业知识不足是大多数译者的短板。学生及译者可以通过网络自修(如世界名校开放课程),选修商学院课程(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跟踪宏观经济、行业动态、典型企业案例等方式来补充。翻译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选取世界主流报纸如“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财经类报纸的双语新闻作为训练素材,提高学生双语转换技能,巩固和扩充学生财经知识体系和词汇。外语专业也可与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进行跨学科协同培养财经新闻翻译人才。

六、结语

释意翻译理论不但对口译有指导作用,对笔译也同样适用,关键在于译者对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良好运用的前提是译者具备合格的语言能力、丰富的百科知识(包括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时对翻译人才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研究受“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课题资助。)

财经新闻论文:大数据时代财经新闻的变革与发展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其主要的特点在于:数据信息容量大、信息处理速度快、数据的价值选择难度大。对于媒体而言,大数据的优秀意义在于在海量信息的分析与选择中提高媒体的选择与鉴别能力,使报道更客观、多样、具有层次性。在大数据时代,财经新闻必须转变传统财经新闻的报道方式,创新报道方法,找到更全面、更快、更简单易懂的报道方式,将有用的财经信息传递给受众。

大数据时代给财经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人们掌握财经信息不再单靠以往单一的自身市场考察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获取的平台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财经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持续生成与传播的典型代表,数据的客观报道与分析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财经新闻的报道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发展机遇,勇于迎接大数据带来的各种挑战。

1.受众分析多元化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财经新闻报道中的重要资源,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对财经新闻的报道就是简单的数据堆积,而是需要为公众呈现更为清晰的信息表达、更为准确的数据分析和透过数据的表现完成更深层次的财经信息解读。信息的数据化促进了公众需求的多元化。数据平台的多样化,为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们关注到不同的财经信息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财经新闻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在报道的过程中注重通俗化和大众化,适应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变化,为订户找到更适合他们的财经新闻内容。

2.传播方式多样化

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直接决定了财经信息传播的精准到达与信息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财经媒体传播的内容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力和媒体的品牌建设。财经新闻的报道要面对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多种新技术的挑战,面对消费者选择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把握自身媒体的优势,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对受众群体精准地把握。创新财经报道内容,积极利用各种数据获取手段和分析工具,打造多样化文本表达,才能有效地占领财经新闻市场。

3.信息传播互动化

财经新闻强调的是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提炼完成对公众需求和行为的分析,通过互动机制的建立实现信息的精准化传播。公众大多保持着不同的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习惯,受众在自主选择的同时,还注重媒介信息的参与性。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信息接收后的反馈,表达自身对财经信息的接收和认可程度。财经新闻的报道可以根据互动信息的反馈,进一步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分析公众对市场、经济、民生等方面做出的反应,实时挖掘数据,找到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和最能接受的方式,创造性地、真实全面地调整财经报道内容。

大数据时代财经新闻的变革

1.报道内容客观性更强

在传统的报道中,大多数财经采编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全面和专业,在进行财经报道的过程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对信息的分析具有不确定性。大数据的到来,使财经新闻的报道内容更客观、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财经类媒体可以通过自身建立数据平台或与其他数据咨询公司合作的方式,利用精准的数据分析作出信息判断并进行相关报道。如《中国证券报》在某一经济现象出现后,采编部门的编辑记者能快速依靠自身拥有的庞大数据库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写出相关报道,与其他媒体的记者仅凭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写出的报道相比,内容更全面、客观性更强,分析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权威性。

2.报道的数据化、可视化程度高

大多数财经新闻报道停留在单一的文字报道阶段,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只解释某一经济现象,缺乏对现象所关联的精准数据的分析。大数据时代解决了财经信息知识点难以“落地”的局面。利用现代可视化的技术和手段,将与财经现象相关的数据以多样化的信息图表、多维空间图解、立体表格、全景地图等信息图表的方式传达新闻内容,能够将繁琐的信息图表化繁为简,通过分析目标受众的知识结构与兴趣爱好,找到与受众理解度更近的报道表达方式,借助声音、视频、动态仿真模型多种形式呈现数据,并根据受众的数据分析合成符合受众喜好的新闻故事,可视化程度更高。

3.传播手段多媒体化

传统的财经新闻主要是通过报纸和财经频道等媒体手段进行传播,主要从提供硬性财经资讯、评论和金融市场的变动等方面呈现。尽管很多财经媒体改变了传统精英受众的定位,通过创新节目的呈现形式,如采用访谈、讲故事的方式吸引普通受众的眼球,但这样的方式只能吸引少部分受众,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信息需求量的激增及各种媒介手段的多元化运用。社交媒体发展,各类报纸、杂志推出新闻APP应用,特别是各门户网站也纷纷开设了专栏进行财经新闻的传播,如搜狐开设“图说财经”、“数字之道”、网易开设“数读”专栏等,财经新闻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专业群集化传播,传播手段多样。

大数据时代财经新闻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财经新闻报道应以受众的需求为主,改变传统财经新闻报道高高在上,单向为用户提供信息的状态,提升服务意识。

1.注重数据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要求媒体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资源聚合力度,及时、准确、有效地对当下的经济热点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搜集、处理、分析和整合,这是财经新闻报道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财经媒体在大数据环境下更应该注重完善数据分析平台的建立,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资源整合,为进一步提高财经数据的准确性,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打下基础。如,美国《福布斯》就是通过一系列财经数据库的分析、指数等财经资讯产品产业价值链的开发,来开创、巩固并提升财经品牌竞争力。

2.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

由于竞争激烈,媒体在进行财经报道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寻找新闻线索。传统财经媒体需要改变单一的定时传播与灌输式的新闻观念,一方面通过数据平台的数据反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网站、即时通信工具获取受众关注的新闻线索,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私人定制财经信息,实现精准化传播;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受众看完新闻的行为与决策、信息浏览与评价的量化指标等观测、反馈投资者的情绪,构建市场的情绪指标,使财经新闻报道能更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体现财经报道的价值。

3.创新报道模式

财经新闻的信息虽然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往往涉及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经济学知识,公众很难理解高深的新闻内容,报道不像娱乐节目那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传统的单一报道方式不注重受众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已经不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需要创新报道方式,改变传统的财经新闻报道方式,在求得媒体发展的同时,注重突出新闻报道的个性化特征,在报道的过程中探寻出能够使受众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

财经新闻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国内财经新闻的可视化

【摘 要】大数据使财经新闻拥有新特色。在国内外数据新闻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下,本项目从财经新闻专业化的内容、可视化的形式以及大数据的思维三个维度,探讨国内财经新闻可视化的现存缺陷,并提出财经新闻营销专业数据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数字说”;大数据思维;财经新闻;可视化

一、“数字说”的优秀价值

(一)财经新闻可视化的特点是展现重塑数据,深度挖掘剖析,利用衍生信息,将财经新闻变成主动需求

“数字说”将大数据、财经新闻以及图形三者有机结合。数据可视化将数字具象化,让财经新闻更加可知可感。我们用“数字说”最著名的一个大数据作品《三公消费龙虎榜》为例证明这一点。《三公消费龙虎榜》记录了中国2010年至2013年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公车运行,公款出国以及公费招待的费用,上至国务院组成部分下至社会团体共94个部门。该专题数据新闻包括费用帮、比例榜、大趋势以及三公概况介绍。由比例榜和人均榜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车消费排名第一。

可视化作品只有具备了必要性、传播性、公开性三个要素才能最大化的影响到人们。它的必要性体现在人们对于新闻都有主动需求,尤其是财经政治类的新闻,不像广告需要用户被动接受,而是想方设法的;它的传播性就不言而寓了,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等,但展览展示在传播性上会显得弱一些;它的公开性体现在新闻的所有内容和数据都是公开的,是对大数据的整合。

(二)“数字说”的灵魂是开放

前《卫报》“Datablog”发起人现供职于Twitter的老派记者拉斯布里杰对“开放新闻”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完全织入世界上现存的信息网的新闻。“数字说”栏目是中国少数能将数据新闻达到开放效果的栏目。编辑充分挖掘新闻故事背后的完整数据,包括原始数据、统计和可视化数据,以开源理念制作,让公众有意参与。

新闻来源于大众而属于大众。这里最典型的案例是《北京污水处理藏猫腻污泥偷排达数年》。记者调查北京市及周边的污泥倾倒点,这些数据图片来源于百度地图,网民有意或无意参与,受众变成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今年两会刚过,偷倒行为又开始了,北排集团又有了新的污泥倾倒点。此外,该图形界面建立相当简洁丰富,图片右侧是图片链接,部分来源是财新网网站里的视频,这使受众用联系相关的眼光看整个新闻事件。

(三)“数字说”的表达渠道是讲故事

新闻工作者不总是专家和内行,在某些话题上总有人比记者和编辑更博学,因此某些领域的专家可能对该话题做出更大的贡献。记者此时略胜一筹的就是讲故事的功底。“数字说”用数字和图形讲故事的功力发挥到极致,在历次报道中,“数字说”或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域为角度,图文结合,加上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将整个事件还原地清晰而又有张力。数据与图形是财经新闻的利器,有了这把利器,新闻更加量化,新闻更加直观化。

(四)“数字说”的需要满足受众需求

首先,“数字说”在背景中说数字。不管是金融新闻、产业新闻、政经新闻、公司新闻还是社会生活新闻,都需要将事件放在横向与纵向的背景中说明,可视化作品因其特殊性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其次,“数字说”以“钱”为优秀。从某种意义上,人们关注切近自身利益的财经新闻,财经报道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告诉读者:钱去哪儿了?在谁手里?怎么变化?可视化可以帮助财经报道更好地完成这个使命。钱从抽象的数字变得更具体、更容易对比。人们能从报道预期收入水平并进行合理的投资理财。

最后,“数字说”绘制风格多元化。图形绘制生动会加深读者阅读新闻的审美享受,增加兴趣。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和新闻主题绘制不同的图形。比如普通受众倾向于活泼易懂的风格,在图片中添加幽默感的因素更能吸引受众,对于商务白领绘制简介严谨风格的图形,体现财经新闻专业化的特点。

二、主要内容

(一)内容――主要分类

1.房产类新闻。通过对上一年度房产市场情况数据性归类总结试图了解月度、季度的行业数据统计,政府与各大房产集团应对新的环境与预期,分析房产新闻的特点。

数据来源:采用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与Wind资讯(金融数据和信息分析工具服务商)提供的业内数据,通过标准图表与时间线解析房产政策和数据。

2.股市类新闻。总结包括近期股市的行情和板块变化,包括股市宏观指数变化、行业分析、板块分析、特殊时间点分析预测及历史股市盘点等内容的汇总报道。

数据来源:采用Wind资讯的资料和公开媒体的报道,通过一系列数据呈现的标准图表及近年概率等数据,支持报道主题。

3.经济类新闻。包括国家财政计划、GDP增长率控制、地方债务水平、地方经济发展水平、CPI与居民消费指数等

数据来源:主要采用政府报告,国家统计局,地方政府网站等官方渠道为主,图表与政策信息组合,和往年等信息相比较。

4.银行类新闻。以近期银行业与余额宝等金融理财产品之争为主,通过一系列数据图表和时间线等及必要文字说明,清楚的表述了两大行业在此的博弈。

数据来源:余额宝、银行等官方信息与数据。

5.IT类新闻分析方向。对IT行业竞争、上市等特别关注,包括BAT(百度、阿里、腾讯)最近收购、股价变化,手机软件竞争、赴美上市等动作。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与报道整理

6.富豪类新闻分析方向。通过福布斯的一系列数据,例举富豪排行和近期财富指数,富裕家庭消费倾向等,图文、关系、时间、数据等相结合。

数据来源:福布斯排行榜

(二)形式――可视化的应用

1.可视化表达的载体选择。(1)标准图表。标准图表主要有条形图、折线图和饼状图等传统形式,这些在“数字说”中使用最频繁。以上图形是可视化的最常规模型,可以反映经济走势与比例大小,但是标准图表的使用目的常常局限于数字表达和呈现,挖掘性不强。(2)地理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可视化是大数据与财经新闻可视化结合的典范。地图是动态而实时更新的,根据财经数字的变化,地图上的图标集合或分散,当动态地理信息与数据材料结合时,可以预测经济现象所指事件的范围大小、扩散趋势等问题。(3)层级树状图。通过颜色、尺寸、位置体现排名。两国商品的进口值对比条形图常使用该种方法,另外描述名人薪酬财富排名时会使用圆形点对比大小说明资产的差距。(4)时间线。时间线以时间为刻度叙述经济时间的发展历程,使财经新闻表现的事件得以还原。如2014年2月20日“数字说”制作的Facebook收购轨迹图,比繁琐的文字叙述更加清晰直观。(5)3D可视化。多维视角呈现财经新闻,三维立体效果不但有利于视觉上呈现,而且立体图形可以有效展现复杂化、综合性的财经报道视角。(6)关系图。在“数字说”中,关系图强调经济实体与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与架构。大数据的重要目的寻找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该种图示方法实际上是对大数据视觉上的诠释,可视化本身成为大数据的表达方法,这在财经新闻中确实非常新锐而具有延展性。

2.从“财经新闻”可视化的优秀特点。(1)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适用于“数字说”。新闻讲求客观真实,不论是文字型还是图片型。“数字说”的可视化属于新闻作品,特别是像财经新闻这样专业性较强的报道,包括公开数据、政策、文件以及统计等元素,更强调科学性。艺术性是调味料,财经新闻作品不是干巴巴的报告,要达到传播效果,可视化作品必定要追求艺术性。(2)思想性:可视化语言代表财经新闻立场。所有工具和语言是实现思想的途径。图片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语言,对坐标轴的确定,维度的选择以及载体的确定无不代表记者对财经新闻的新闻立场。如2014年3月19日《楼市:新博弈时代的崛起》从“钱紧”、媒体的楼市崩盘论以及房企策略三个角度制作了同比、环比和成交量的标准传统图,解释了楼市博弈的真相。(3)动态性:可视化的动态呈现在“数字说”,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探究。动态这一特点伴随大数据的运用将使传统静态图淘汰。动态互动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伴随技术更新和媒体思维的转变。(4)美观性:读者的审美与欣赏需要。“数字说”的作品风格非常多样,有的严谨大气,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深刻全面,有的活泼生动。这些既满足受众的阅读体验,又丰富了财经新闻表现手法,一改传统财经新闻难懂、冗长和数据繁杂的缺陷。(5)易懂性:设计手法表达数据逻辑。可视化设计师要懂得分析数据,具有一定的数学统计思想,视觉设计比传统平面设计要严谨,在视觉设计时,应用对比,平衡,韵律等设计手段,符合数据结构和数据关系。程序知识、编程思想可以建立结构化的逻辑思想,有利于前期理解数据和可视化设计,另外利用程序还可以用生成设计的方法来做可视化设计。

(三)理念――“大数据”思维

1.“大数据”思维与财经新闻。在信息不断提炼的过程中,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发掘其商业价值,并依此供受众获取、利用,在更好了解经济现状的同时,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财经新闻继而实现从本身并无优势的信息经济走向以大数据为中心的、可持续优化的反馈经济的转变。

2.“大数据”思维在财经新闻中的应用。(1)“大数据”运用于财经新闻的范围。①从财经“大数据”周期性了解使用范围。经济发展过程总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财经记者对财经“大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时也要把握周期性特点。如其3月31日的“图解中国有多少PX项目”“中澳自贸区谈判历经十年谈了19轮”等主题,皆是财经记者在搜集财经数据新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且耐心等待,从而在一定周期范围内更多地获取有价值的财经新闻“大数据”。②从财经“大数据”的可比性看使用范围。财经记者在报道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孤立、枯燥乏味的数据。财经“大数据”比较过程中一方面是单一的数据比较,另一方面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③从新闻角度看使用范围。财经“大数据新闻”可以真正体现新闻的专业化和敏感性,对可预见的数据需要衍生出来,同时对各种财经“大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挖掘,对异常数据使用进行有效的范围分析,提升财经新闻报道的专业性。(2)“大数据”运用于财经新闻的特点。①时效与深度的结合。“大数据”时代,财经记者既要把握财经报道的时效性,又要对新闻背后的深刻意义进行解读,保证“可视化”财经新闻的吸引力与实用性。如其3月19日的“楼市:新博弈时代开启”主题,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形象具体地为读者揭示了2014年初楼市的真相。②专业和简洁的结合。“可视化”财经新闻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更准确地挖掘财经规律,通过综合研究各种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处理,对科学合理报道财经热点、准确把握财经动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内容和视角的结合。财经新闻记者要不断发现时展中优秀财经问题,用全新的视角观察财经动态,撰写内容丰富的“可视化”财经新闻,为发挥财经新闻的社会价值奠定基础。④数据库建立与“大数据”竞争的结合。当今的财经新闻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建立与运用数据库的能力,由此,无论是从更好地构建“可视化”财经新闻的数据背景的视角来看,还是站在完善大数据时代媒体的盈利模式的高度来看,强调数据库建立与“大数据”竞争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三、国内财经新闻可视化的缺陷

(一)大数据应用方面的缺陷

国内对可视化的理解较为狭隘,“数字说”可视化仅局限于图形或动态图形的呈现。国外对中国财经新闻的数据来源有中国经济跟踪器、中国海外投资跟踪器等。大数据思维在“数据说”上使用初见端倪,但不是大数据财经新闻。只是运用大数据思维做得数据新闻可视化。

(二)信息管理方面的缺陷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部分信息不公开,可能存在政府虚报数字的情况。大数据的“可预见性”特点表现不明显。“数字说”主要以反映还原为主,分析预测性的新闻比较少。

(三)新闻业创新方面的缺陷

“数字说”在国内财经新闻的数据可视化算是首例,但创新性不强。缺乏专业的大数据公司提供信息源。媒体机构对财经新闻整合不够,没有探索盈利模式和未来前景发展的探索。媒体机构目前盈利方式主要依靠广告和产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新的盈利模式探索必将使媒体业发展前景深远,甚至引起媒体资本市场的动荡。

财经新闻论文:论财经新闻翻译从业者的素养

摘 要 财经新闻翻译由于自身题材和作用的特殊性,使译语选择的制约性尤其明显,在翻译财经新闻时,译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政治立场,术语和百科翻译要兼顾精确与通俗易懂,使译文更准确,更规范,更地道,更有吸引力,做到专业化水准和通俗化表达二者兼备。

关键词 财经新闻翻译 素养 立场 专业

财经新闻翻译既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翻译财经新闻,译者需具备多种能力和素养。说到能力,译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语言的转换感悟度高。谈及素养,首先是对待翻译的态度,译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行,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率尔操觚,胡乱翻译。概括而言,财经新闻翻译从业者须具备三大素养。

1 政治素养

财经新闻译者应具备极强的政治责任感、新闻敏感度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观察经济动态,重点突出地在海量经济信息中客观、公正地选择和处理有价值的财经信息。

财经新闻译者的政治素养主要表现为对涉及主权、领土、意识形态、宗教、民族、种族、性别、肤色等问题的翻译时,译者要正确处理。如新闻报道在涉及“大陆”、“台湾”等词语时,不可将“大陆”译为Mainland China,而应译为the Mainland of China。此外,国外新闻有时将台湾写成Republic of China,汉译应处理为“中国台湾”,而不应直译为“中华民国”。

在涉及领土问题时要注意争议地区的名称表述及其翻译。如在翻译我国的钓鱼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时,用词要彰显我国主权,而在翻译独岛、马岛时,则要体现中立的原则,在译名后添加括号做出相关注明,如独岛(日本称为竹岛)、马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刘其中,2009:54-56)。

财经新闻译者的政治素养还表现在:财经新闻翻译的取材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受众的需求,翻译内容的选取不应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利益集团利益所左右,受众不分等级享受同等服务。

2 专业理论和百科知识的素养

财经新闻翻译跨越多个专业领域,译者在具备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财经专业知识、新闻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需要熟悉并掌握英汉财经语言特征和习惯表达,了解国内外财经媒体生态。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财经专业知识,分为两类:一是经济类基础知识,二是对所报道行业领域的认识。经济类基础知识涵盖经济的方方面面,如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保险、消费等。对于此类知识,初学者必须不断地自我学习,加强积累,如阅读《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教材,多听经济类专业讲座,多看网络课程和电视财经点评。

除具备必要的经济类基础知识外,财经新闻译者还必须熟悉诸多行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如汽车、房地产、电子、生物科技等等。关于此类知识的获得,《财经时报》总编辑杨大明曾说:“参照自己的专长,或者说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行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进去,时刻关注该领域的动向,及时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并经常与业内人士探讨,久而久之,对于该领域或行业内发生的财经事件,……起码在专业角度方面,可以做到胜人一筹”(陈立敏,2008:62)。

其次,财经新闻译者还须掌握一定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财经新闻的消息、通讯、特写、评论、人物访谈等都具有各自的新闻特点,系统学习并切实掌握传播学理论知识,对把握以上新闻类别及其特点很有帮助。

最后,财经新闻译者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百科知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在急剧变化,财经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领域在广度与深度上也在不断地扩展,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新闻译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了解国内外各领域信息,用百科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3 语言素养

由于经济领域的广阔性、专业性和复杂性,财经新闻题材广泛,术语多,数字多,无形中给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令读者觉得陌生,费解,枯燥,常常陷入尴尬境地,“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所以,翻译文字的再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财经新闻译者来说很重要。

财经新闻汉英翻译由于自身题材和作用的特殊性,使译语选择的制约性尤其明显,专业词汇多,难懂,很多词汇的行业意义与普通用意相差很大,不仅很容易造成经验主义的错译、硬译或死译,使读者不知所云,而且,即便是正确的翻译,其独特的行业含义也容易造成普通读者的理解障碍。

财经新闻题材广泛,术语多,数字多,译者如若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不了解英汉财经新闻文本的异同,不熟练掌握英汉语言转换技巧,则难以胜任财经新闻翻译的重任。

深厚的语言功底表现为对汉、英两种财经语言正确的理解和纯熟的运用能力。正确理解指要透彻理解财经新闻原文,包括其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纯熟运用语言的能力,指能用地道的目的语言(财经汉语)传达原文意义。理解原文和运用译语都要求译者具备足够的汉、英语言修养,熟悉英汉财经语言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并知晓造成这些在选词、构句和谋篇层面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如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审美习惯等。财经新闻翻译的语言素养具体包括如下:

3.1 熟悉英汉新闻文本特征

熟悉英汉新闻文体特征,包括新闻的层次结构,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的表述逻辑,以及新闻的五个W(what/who/when/where/why)和一个H(how)等要素。了解英汉新闻文本在以上特征视点上的差异,对做好英汉财经新闻双语转换非常重要。另外,新闻语言用词平实简短、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多用普通受众使用的日常词汇和表达方法,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在句法结构上,多使用主谓宾结构,多用动作动词。导语与正文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衔接过渡要自然流畅,避免生硬唐突。很难想象,一个不懂英汉财经新闻语篇结构的译者,不懂财经新闻文本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的译者能做好财经新闻翻译。

3.2 编译能力

熟悉英汉财经新闻语篇的结构和各构成部分的功能,对做好财经新闻编译工作极为重要。财经新闻译者通常需要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方法处理英文翻译,也就是编译。编译是英汉财经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被国内外新闻机构广泛采用。英汉新闻编译集新闻写作、翻译、编辑于一体,三项工作都是创造性的劳动,而且几乎是同时进行。鉴于财经新闻编译的特殊性,财经新闻译者要做好编译工作,除要了解编译的特点和原则外,还应具有扎实的中英文功底,能熟练使用英汉双语进行写作、翻译与编辑,掌握东西方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包括客观报道、倒金字塔结构等,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为丰富的国内外知识,熟悉欧美社会和文化。

3.3 惯用法意识

翻译是文字的转换。文字转换一个是创造和循规的过程。所谓循规,也就是要按照目的语语篇的专业表达或者通俗表达来安排文字。把英文财经新闻翻译为汉语财经新闻,就要按照财经汉语和汉语新闻的习惯表达来组织文字,采用汉语中的惯用财经语言说话,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沿袭汉语新闻语言的表达方法,说内行话,不说外行话。如a sharp slow-down(大幅放缓),growth(增幅),consumer spending(消费者支出),a sharp weakening of the yen(日圆大幅贬值),rising stock prices(股市走高)等,也鲜明地再现了财经新闻语言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特征。

因此,在翻译财经新闻时,要在不歪曲篡改原文本意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地道的目标语,运用受众惯常使用的、最为喜闻乐见的词汇、句型和逻辑,向读者传播财经资讯。

3.4 数字意识

财经新闻中有大量的经济数据。数据表达越精细,报道也就越具有权威性。从事财经新闻翻译,要具有数字意识,熟练掌握各种数据的中英文表达形式和转换技巧。财经新闻数据有的表部分与总体,有的表定量与流量,有百分数(percent)和百分点(percentage point),同比(year-on-year)和环比(month-on-month),以及基点(basic point)、比率(ratio)、方差(variance)、指数(index)、平均数(mean)、中位数(medium)、众数(mode)等形式(周乃菱,2009:34-38),正确认识这些数字语言的表现形式、语义差异与表意功能,对做好财经新闻翻译意义重大。

3.5 双语转换能力

以上各种意识和素养,在翻译实践中都必须依靠财经新闻译者的双语转换能力得以落实,予以体现。做好财经新闻翻译,译者要具备足够的双语转换能力,涉及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译者熟悉英汉语言差异,包括形合与意合、刚性与柔性、物称与人称、繁复与简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主动与被动、静态与动态等,以及了解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如增词、减词、合并、拆分、转性、换形、换序等。实践方面就是能把以上理论知识具体运用于翻译实践,能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正确选词择义,熟练处理长句、难句,拥有高超的双语转换技能和技巧。理论和实践的双语转换能力对做好财经新闻翻译也至关重要。

财经新闻语言既要专业、精确、经济,又要通俗、易懂、充满人性化特征。财经新闻描述新闻事实,不含糊其辞,不模棱两可,不夸大缩小,语篇高度凝练,概括性强。财经新闻的这些特点对财经新闻译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财经新闻译者要具备极高的政治责任感,须掌握大量的财经专业知识,还须熟悉百科知识与英汉新闻文本特征,了解英汉财经双语的惯用表达,拥有较高的编译技能和英汉双语转换能力,这样才能胜任财经新闻翻译岗位工作,译出高质量的财经新闻。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中区域财经报道的立意深度化解析

摘要 随着经济类媒体的不断发展,专业经济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并对经济专业型报纸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以往浅表型的信息报道目前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经济类信息的认知需要,对报道的深入性尤其是在区域财经报道立意的深度化研究,已经迫在眉睫,不仅关系着报纸自身的品牌建设,对区域财经报道的未来发展也已然表现出其无可匹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 区域财经报道;立意深化;宽度维度

中国国际化速度的不断提升,对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助力,区域财经新闻以其贴近群众的切实生活的特性得到了民众的持续关注。在市场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区域财经报道一方面需要肩负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可靠的财经新闻的义务。另一方面要随时了解读者切实需要为其提供具有深度化的报道,因此,区域财经报道的立意深度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1 立意深度化和深度报道的关联性

1.1立意深度化和深度报道的差异性

深度报道源起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在80年代前后于我国开始正式繁盛,作为区域财经报道的重要手段,在增加舆论监督、增强媒体的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以及吸引受众群体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度报道以其“深度”而见长,运用角度新闻评论和动态新闻两者之间,将背景材料按照新闻现实的起因、经过、性质和后果等,延展到对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方面。同时深入事实情况,揭示矛盾本质,进而对新闻事实的宣传性和舆论监督作用进行因势利导。

区域财经报道的新闻立意,主要是媒体人在报道时期的新闻主题,也可以作为其在报道的过程中所确定的问题和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思想中心。在深度报道中,新闻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提炼已然成为记者自身的基本功,同样也是衡量财经报道的深度、宽度、广度等的重要标准。在区域财经报道中,就立意的深度、宽度以及广度等问题,则需要立足区域财经新闻事件本身的背景在对报道的边界进行把握的基础上,找准立意需要遵从的度,深度报道本身具有一定的准则和标准。针对立意自身来看,主要是在方向性引导中的边界,包括记者对区域经济政策、区域企业的发展与报道本身深度之间关系的把控,以及对区域财经报道的深入意义和价值的了解与认知。

1.2立意深度化和深度报道的差异性

与经济深度报道中所需要的理性逻辑分析、多角度、超时空、多侧面、深层次的解剖和反应重大经济事件不同的是,区域财经报道则是立足区域商业经济自身发展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报道形式,立意深度化则必须从宏观角度出发,按照宏观原则和微观的分寸来对新闻立意进行有序化定位,这对财经记者本身的专业化程度和经验实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需要财经记者从区域经济的宏观政策角度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角度进行“高度”和“宽度”两方面的调节,区域经济财经所需要的立意深度不仅包含深度报道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更需要对财经报道本身的“维度”拓宽方面和主题整体的深度性等方面进行确立。

2 区域财经报道立意深度化的把握

2.1以宏观经济政策为为立意的高度标准

财经的报道的立意深入化主要建立在对区域财经当前状况、未来发展趋势所进行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的基础上而出现的观念和思想认知,在报道中必须以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性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方向等作为报道的方向支撑,深度报道所使用的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主要从影响、历史发展、渊源、因果关系、整体的矛盾演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着手,将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放在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着重分析,并以此来“拔高”财经报道自身的着眼点,进而把握立意性的深化,才能真正对事件本身的发展趋势进行精准的判断。所谓“登高望远”记者的政治性思维和头脑对整个新闻事件的定性和深入探究,以及对运动趋势的把握有着极其直接的影响。

以区域财经报道中政府对出让的土地流拍和个别城市所出现的对新近出台的房地产政策“熟视无睹”“顶风作案”等问题所进行的报道,在采访和报道的同时,记者必须对这两种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房地产政策在该区域近些年的调整烂熟于心,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国家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房地产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所从属的地位和影响等,也许就会成为问题所在的真正原因。因此,以宏观经济政策为立意深化高度标准。

2.2以区域经济影响为立意的宽度标准

区域财经报道中其立意主要以区域经济的影响范畴为宽度,一般情况下,在重大财经类新闻的出处多来源于产业内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这些企业自身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多作为支柱而存在,一旦被报道出任何负面事件均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比如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这对区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也无法起到健康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区域财经的深度报道时,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在遵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真实性以及记者自身操守的前提下来对新闻报道进行立意的确定。财经类新闻记者不但肩负着对新闻事实进行揭示的责任,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有特有的服务要求,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拿捏以及对双赢甚至多赢的报道结果的预测等均是财经类记者在报道时所需要遵照的标准和目标。

就此方面来看,注意分寸,不肆意夸张,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不一棍子打死,从不同视角进行相应的层层揭示,尤其是在企业自身问题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可以在前期报道、后续报道中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自身原因、是否存在产业潜规则,是否具有市场的特殊性要求等,以防止对读者产生误导。当然,在立意的深度问题方面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也要客观对待,切勿出现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伪“深度”报道,立意本身的扭曲对报道所具有的舆论监督性本身就是一种恶意的误导。

此外,在区域财经报道的维度与欧战方面,则需要建立在价值功能的多角度和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上,这就需要记者在立意确定之前在思想认知、财经知识的储备以及批判性精神等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如果缺乏与区域财经新闻深入报道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储备,那么财经记者的逻辑和思维的表达就只能流于表象,而无法具有张力和深入性,由此,便更无从谈立意的深度化了。

财经新闻论文:我国财经新闻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摘要】中国经济的腾飞推动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进一步扩张,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欲望愈加强烈,新闻便成为人们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财经新闻由于其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成为近年来新闻业发展的重点之一。财经新闻的日益发展必然推动高等院校财经新闻专业的发展,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方向。本文结合我国财经新闻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财经新闻教育;现状;思考

一、中国财经新闻教育的现状

相关调研资料显示,中国最早于1996年在高校开办了财经新闻专业,由于当时处于新闻业的加速发展时期,财经新闻专业在此环境下以飞快的速度在各高校发展起来,甚至成为某些财经类、新闻类院校的“王牌专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随着财经新闻专业的迅速发展,在不到二十年的发展时期内,全国范围内开设财经新闻专业的高校已高于三十所,而且当前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纵观这些院校,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某某财经大学或者是某某新闻专业下面的某个分支,都与财经与新闻两者紧密相关。

财经新闻专业的发展可谓是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时间之短、质量之高。经过高校的精心培育,这些财经新闻专业类毕业生纷纷走向各种新闻媒体单位或者企业,向人们传递着每天发生的财经类新闻,充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新闻需求。为社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财经新闻教育随着财经新闻专业的发展逐步成熟,开设此专业的相关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与改革,借鉴外国的先进做法以及国内其他院校成功探索之后的成熟经验,形成各具特色的财经新闻教育模式。这不仅培养了更多专业基础牢靠、职业技能强硬的高素质学生,更是促进了此专业在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整个财经新闻专业的教育提供了科学合理而且成熟的借鉴经验,最终有利于促进新闻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二、我国财经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经新闻专业在中国得以存在的根基不牢,加上其发展速度之快,在其成长道路上必然存在着各方面的不足,也就是所谓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这对矛盾的存在既不利于财经新闻的健康长远发展,更是不利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制约中国新闻媒体业的进一步发展。各高等院校应当正视财经新闻专业之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集政府、学校、社会等综合力量弥补不足,改正错误,实现财经新闻教育的良性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开设财经新闻专业跟风现象严重

在十几年这段短暂的时期内,全国三十几所高校设立了财经新闻专业,进行大量的招生工作,并且此种现象还有蔓延之趋势,更多的院校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于此专业的设置之上,跟风潮流泛滥。跟风办学虽然为新闻业的快速发展供应大批人才,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培养的人才专业素养不全面、职业道德不到位等。纵观这些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或者致力于不久的将来开设的院校,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很多院校尚不具备开设这个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条件,只是为学校多赚取几个招生名额而已,盲目跟风现象极其严重。

(二)师资力量难以得到保证,教学效果不明显

财经新闻学专业是财经与新闻的结合体,其教育需要教师不仅懂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术,更需要教师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熟悉经济学的各种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于新闻报道之中,也就是说,对教师的要求是复合型的。纵观我国开设财经新闻专业院校的教师,既懂新闻学又有经济学知识储备的教师少之又少,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很多高校给此专业的学生配备的教师只是新闻学教师或者只是经济学教师,很难配置复合型的教师。因此,师资力量上的不足给财经新闻专业的教育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将此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难以得到较大提升。

(三)新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融合不够

当前财经新闻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形是这样的:财经与新闻相互分离,是两张皮。原则上来说,财经新闻专业是复合型专业,是经济学与新闻学的结合。可是实际情况却与之分道扬镳,截然相反,经济学与新闻学的教育相互分离,相关学校只是聘请某经济学教授或者新闻学教授进行知识的宣讲,将两者简简单单地割裂开来。这种割裂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实践性教学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

众所周知,新闻学教育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也需要实践检验教学成果。作为财经新闻专业的学生,更是应当对时事财经、国家的财政政策、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财经热点问题的分析论证能力、与财经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对话能力等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只有具备这些专业素质,才能够顺应时代对财经新闻工作者各方面的要求。而当前很好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包含实践这一环节,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已经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但还不能尽快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不利于他们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地运用,难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对我国财经新闻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加强财经新闻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师资力量是衡量财经新闻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的考核指标。要想某个学校财经新闻专业取得稳健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新闻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经济学知识,或者对财经专业教师进行新闻学方面的培训,以增强此专业教师的综合水平,为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提供保证,从而让财经新闻专业的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方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尽责尽职,奉献力量。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财经与新闻的融合

有了良好的师资是第一步,健全的课程体系才是教育的优秀。财经新闻专业的教育必须是新闻学和经济学两者的融合,而且应当是以新闻学的教学为主导,经济学知识为补充,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两者之间重要性程度,否则财经新闻专业的地位将难以界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顺应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做法,采取“二学位”的培养方案,让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辅修经济学的二学位,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新闻学知识,也能辅之以经济学常识,此课程设置方案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此外,中央财经大学采用的独特的财经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也有可取之处,其以“财经新闻概论”、“国际财经新闻”、“当代财经新闻实务”共三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值得相关学校的借鉴。

(三)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运用于财经新闻教育之中

新闻专业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巩固、充实和提高,否则,课堂上所学的“死知识”难以变成活的工作经验。与外国相比,我国高校财经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很欠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满足于工作之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之中,相关高校应当努力与相关新闻传媒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进行锻炼,从而提升他们的操作动手能力。只有让学生“走出去”和相关专家学者“引进来”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财经新闻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设置财经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践操作等方面做进一步提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此专业的社会意义,遏制此专业设置上的跟风随大流现象。

财经新闻论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经新闻的转变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伴随着云技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财经媒体的受众与日俱增,而对财经新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深层次的趋势。为了进一步迎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深度与广度两个维度充分满足用户对经济发展走势与数据的理解与获取,财经新闻应通过加强数据库的建立,强调数据竞争;建立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聚焦资本市场,做好舆论监督;提升行业人员素质,强化技术革新等措施,从而真正做到提升自己的优秀竞争力,延长品牌的生命周期。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化;财经新闻;变革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快速准确的嵌合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经新闻作为人们了解经济发展最新动态的工具,一方面直接影响虚拟经济的价格走势;另一方面因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联动程度的提高而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面对着数据的日益膨胀,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转变自身运营模式,定位运营方向继而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有效信息的获取的要求,成为财经新闻的变革的重点。本文则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财经新闻变革现状,提出财经新闻进一步的发展意见。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一)“大数据”的特点及机遇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的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其主要特点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

在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许多机遇:(1)预测性。大数据的优秀是预测,它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对有效数据的处理、分析,做到对所感兴趣事物的准确预测,进而最大限度上规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2)大数据时代广泛实现了事物的数据化,加强了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而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可以更大程度上分析事物间的发展走向;(3)“大数据”提高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可能性;(4)总体样本取代随机样本。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由此使得结果更加精确。

(二)“大数据”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变革总结为三点:一是总体样本取代随机样本,二是对不精确的容忍度增加,三是相关关系取代因果关系。而“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挑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数据化,使得数据膨胀,有效数据难以获取,进而阻碍了信息的流通。据统计,在大数据时代下,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如果不能正确的筛选与处理,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被利用。

2.用户的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信息数据化使得更多事物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得到相应预测结论,进而引发人们对数据获取的多样化加深,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机遇,另一方面,对用户需求供给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3.信息数据化使得事件间关联性变强,而如果数据处理主题(本文为财经新闻)不能充分的分析数据间的联系性,易造成报道的片面性甚至是误导性。

由此,为了抓住大数据时代所带了的机遇,同时应对其带来的挑战,继而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有效信息获取的要求,财经新闻的发展应该做出转变。

三、财经新闻的转变与发展

(一)传统财经新闻与当今财经新闻区别

传统的财经新闻主要以文字报道为主,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案例分析、文字理论分析或配以简单或用假设的数字给以解释。目的是为了解释经济现象总包含的经济知识点,解释经济现象。缺乏对精准数据的处理,各种图标的表示,以及事物发展方向的预测。

而当今财经新闻的工作流程是: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在信息不断提炼的过程中,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发掘其商业价值,并依此供受众获取、利用,在更好了解经济现状的同时,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财经新闻继而实现从本身并无优势的信息经济走向以大数据为中心的、可持续优化的反馈经济的转变。

(二)财经新闻的变革

经历了为了抓住大数据时代所带了的机遇,同时应对其带来的挑战,继而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有效信息获取的要求,将数据转化为商业资本,财经新闻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如下转变。

1.多形式、可透视化性。传统的财经新闻以文字报道为主,即使凭借视频、音频传播的新闻也多以文字稿件配合。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财经新闻开始用文字、图表、静态数学模型、动态系统仿真模型等多种形式处理数据,解释经济现象。可视化图形使得新闻故事变得更加新颖、美观、充实、高效。

2.多媒体性。传统的财经新闻多依托于传统纸媒、电视等媒体手段。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有效数据需求量的激增以及各种媒体手段的流行,使得社交媒体、门户网站专栏等开始承接财经新闻的传播要求。例如新浪微博、网易“数读”专栏,腾讯的“数据控”,搜狐的“数字之道”、“图说财经”等,而这些媒体的数据来源多出自于各级政府网站、专业或权威机构数据库、年鉴等,经过数据的整理加工而得。此外多种财经新闻的App也广泛应用,多媒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3.交互性得到提高。财经新闻可以解释经济现象与个人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受众点击数据图表中的交互式设计,可获知更多个性化信息。如BBC和《金融时报》所作的交互式预算报道可以帮助英国人找出政府预算如何对其个人产生影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年薪水平找出自己缴纳的税钱被用于哪些部门和领域。

(三)财经新闻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迎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深度与广度两个维度充分满足用户对经济发展走势与数据的理解与获取,财经新闻仍需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数据库的建立,强调数据竞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及时、准确、有效的收集、处理、分析与经济热点相关的数据,从而得出第一手资料,满足受众需求是财经新闻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当今的财经新闻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数据整合能力,由此,强调数据竞争,加强数据库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福布斯》、《时代周刊》等美国著名财经期刊就是通过一系列财经数据库、指数、排行榜等财经资讯产品产业价值链的开发来开创、巩固并提升财经品牌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像金融等具有持续数据形成机制行业的信息采集,用户数据信息在此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和地位。

2.建立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单一企业想构建完美的数据库的成本高,维护难度大。由此,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驱动下,多个媒体建立合作平台进行互动和资源共享,通过全媒体集团的跨媒体联动机制、协同效应、资源共享,实现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共通的资源数据和技术合作会提高财经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财经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实现共赢。

3.聚焦资本市场,做好舆论监督。财经媒体在新闻报道处理上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报道透析宏观经济走势,通过对虚拟经济的分析折射实体经济的运行;以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为报道对象和主体,注重对新闻事件作出独家解读和深度剖析;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参与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等等作为主要受众,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为受众快速、有效的决策提供依据是财经新闻报道最主要的目的和追求。此外,面对投资市场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财经媒体应充分发挥信息优势,挖掘资本市场中的虚假、欺诈信息,对上市公司进行舆论监督。

4.提升行业人员素质,强化技术革新。大数据时代,实现高效数据挖掘,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价值才是财经新闻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为此,为提高数据处理及预测准确性,发现事情之间的相关性,得出正确结论,财经新闻也应该增强分析人员机器学习能力以及大数据搜集和分析软件的应用、相应的硬件的配备,由此实现技术的革新,解决“大数据”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伴随着云技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财经媒体的受众与日俱增,而对财经新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深层次的趋势。因此,为在新时代中提升自己的优秀竞争力,延长品牌的生命周期,财经媒体正在经历一步又一步的变革。随着科技水平与人们需求的进一步提升,财经新闻的变革幅度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与时俱进,方能万古长青。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只有通俗化才能大众化

[关键词]财经新闻;通俗性;大众化

随着股票、基金和各种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财经新闻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需求。由于财经新闻的受众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而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财经新闻内容的专业性与表现形式的通俗化相统一,令专业人士读了解渴。一般受众看了明白。因此简洁明快、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财经新闻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市场化的时代,只有更多的收视率和发行量,才能获得更多的广告客户的青睐。让读者能够更方便愉悦的阅读,“通俗化”的财经新闻则更能收到读者的欢迎。“通俗化”就是指财经新闻应该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生动的引语、出人意料的结尾,追求有趣的人物、现场新闻以及趋势性报道。

一个好的财经“故事”,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新闻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故乡。

大量的直接采访、生动的细节、活泼的引语,是此类报道成功的关键。记者不但要寻找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还要亲自观察采访对象的动作、表情、态度、观点,并在成为吸引读者、切入新闻主题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记者要用热情写作,使之活跃,使用具有动感的语言。

概括地讲,财经新闻的通俗化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简洁明快

在新闻写作中,应避免使用被动语态,尽量使用主动语态。它接近于人们日常的说话方式,并且符合“像说话一样写作”的训诫。

比如,有的记者喜欢使用这样的说法:“记者昨天获悉,联想集团已与微软公司签订协议,购买微软价值17亿美元的正版软件。”事实上,下面的说法更为理想:“联想集团昨天宣布,公司已与微软公司签订协议,购买其价值17亿美元的正版软件。”

新闻中应尽量多使用动词,以增加报道的冲击力。而且最好选择更具动感的动词。比如“某某公司去年盈利100亿元”可以改为“某某公司去年赚了100亿元”。

而在动词之外,尽量减少华而不实的形容词、副词。广交会不必“隆重开幕”,你只需告诉读者,有9万客商涌入广州,平时200元的客房涨到了1500元。利润指标不要“胜利完成”,而应该告诉读者,这家公司去年刚刚换了CEO。并下调了盈利预测。

此外,为了使报道看起来简洁明快,要尽量使用简单句。使用短句、多用逗号。每一段文字最好控制在两道三句话。

2.通俗易懂

财经新闻应该通俗易懂。看不懂的财经报道,内容再好也无人赏识。白居易写诗以老奶奶听得懂为标准。要做到通俗易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在文章中使用太多的术语、陈词滥调以及公告式的文体,而这恰恰是目前很多财经记者容易犯下的错误。

3.生动活泼

《财经》、《商界》等财经杂志之所以能够吸引很多读者,生动活泼的写作是其中的一个原因。《21世纪经济报道》的《宏基系“交棒”专题》中对宏基创始人施振荣的描述:

“在一个日渐平庸的时代,伟大一词在现实中蒙垢,但是我们用它来评价施振荣先生却不勉强”,这些华丽的辞藻,给读者一种阅读过程中起承转合的韵味享受,像一篇精美的散文,娓娓道来。

关注了解读者的情绪,并通过记者的笔触,契合、调动、引导读者的情绪,确实是对财经记者的更高要求。在互联网时代,阅读报纸杂志的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量,还需要情感上的满足。

使财经报道变得生动活泼的另一个技巧或者说要求是:细节。没有细节的财经报道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而生动的细节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与报道中的人物进行互动。

4.少一点数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财经新闻应该有大量的数据。确实,没有数字的财经新闻往往不能让人信服,但数字不是越多越好,一大堆数字很容易让读者分心,而且阅读起来容易疲劳。

好的财经记者有选择性地使用数字。对一大堆数字进行筛选,这也是对读者负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读者每天都要面对无数难以及时消化的信息,记者有义务为读者对信息进行处理。

5.多一点直接引语

“没有直接引语的新闻就像没放盐的汤。”和数字一样,生动活泼的直接引语也是财经报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直接引语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可信度和可读性。看似细枝末节,实则关系重大。

好的直接引语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首先必须准确无误,不可有违原文,更不可违背愿意;其次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断章取义。切不可为了使新闻显得完美无瑕而修改自己的采访记录;第三不能杜撰新闻来源;第四如引述内容较多,用引号引起来的应该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6.背景

除了数字,直接引语。新闻背景也是财经新闻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背景的报道是单薄的,而充分、巧妙地使用新闻背景,可以大大扩展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新闻背景可从三方面理解:第一方面是记者的知识积累。没有背景知识,记者收集事实的行动可能是盲目的。第二方面不愿公开身份的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这种材料能否直接使用,取决于消息来源的意见。第三方面是背景事件。背景事件往往都是过去的新闻,而当它们成为新的新闻事件的背景时,记者需要对其进行高度的归纳和概括。

不断学习,是财经记者每天需要面对的挑战。

“财经报道的根本是把握钱脉”,影响资金流动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有宏观经济形式的因素,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的因素,也有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因素,十分错综复杂,如何保证新闻属实,同时又能捋出一条清晰的线,像讲故事一样吸引读者,让读者知道得清清楚楚是需要功力的。另外,新闻报道尤其是财经报道,不仅仅是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更需要是让读者知道,这件事发生以后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投资者们应该这么做才能获得利益,同时又在最大的程度上避免风险。因此,财经报道在把握钱脉的同时,又要能预测未来,告诉大家未来会怎样,而这无疑是具有较高难度的。记者作为“局外人”要把握这个钱脉,必须有大量的积累和对某一领域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否则就无法洞悉这一领域的问题,写出有影响的深度报道。

财经新闻论文:论新时期媒体财经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摘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财经新闻作为社会公器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财经新闻记者作为财经新闻的主要收集者和报道者,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财经新闻记者的工作职责出发,进而对其所要具备的新闻职业素养做出分析和探讨,以此来使财经新闻记者可以在新的媒体时代更好的发挥他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财经新闻记者;职业素养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新闻这一行业所从事的是由社会正义描绘人类文明的脑力劳动。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对经济新闻的报道需要依托财经新闻记者来实现。因此,财经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经济新闻的报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财经新闻记者的工作职责

新闻记者是对社会中的各类新闻及其进程进行及时的报道和传播。在新闻业中,有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多种类型。财经新闻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传播的就是经济类的新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经济活动的迅速崛起,经济方面的新闻报道不论是对普通的消费者还是专业的金融投资者来讲,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财经新闻记者来讲,其工作的职责就是充分地挖掘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现象,然后结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这些经济情况做出总结,通过现代新闻报道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由此也可以看出,财经新闻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传播经济信息、普及财经知识、解释经济现象、指导投资行为。

二、新时期财经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需要

1.职业敏感度和道德素养

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讲,其职业敏感度可以使其充分的将社会生活中新闻信息挖掘出来。经济的发展是以一个抽象的状态存在的,而新闻信息的报道又需要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就需要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这个角度来将,财经新闻记者在新闻的采集和社会生活中,职业敏感度

作者单位:130024东北师范大学

的存在可以使其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将经济新闻挖掘出来。从新闻记者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上来看,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在良好道德素养的支配下,财经新闻记者可以从国家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出发,秉持对社会、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负责的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到爱岗敬业和顾全大局。那么,在财经新闻的采集和报道上,其就可以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上对财经新闻做出正确的报道。

2.传播能力

新闻就是为了将信息传递给人们,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财经新闻记者具备良好的传播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现代新闻的传播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信息为支撑而逐步发展的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现代网络技术客、飞信、微博的发展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发展,手机在信息传播上的作用也被充分的挖掘出来。网络信息的发展和3G时代的来临早已为财经新闻记者在信息的有力传播上提供了新的角度,而在这个新媒体时代,财经新闻记者要想将新闻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出去,就应该时刻保持对新事物不断学习的热情,熟练的掌握各种媒介所具备的传播技能。

3.深层解读能力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财经新闻信息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财经信息的已经不是新闻记者的专利,相关的财经专家和研究人员也可以将自己的见解通过多种媒体途径进行传播。此时,财经新闻记者的工作职责就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其不仅仅是对财经信息的简单采集和,而是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评价,进行深层的解读、报道和评论。而只有对财经信息进行深层的解读,对整个财经方面的新闻信息和舆论走向进行宏观上的把握,财经信息才会更加准确,新闻记者才可以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才可以对财经信息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把握。由此可以看出,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不论是对财经类的新闻记者还是其他新闻记者来讲,深层解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4.较高的综合素养

财经信息记者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是多方面的,受其职业特殊性的影响,其在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广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底层的工作经验。一名优秀的财经新闻记者,其不仅需要具备新闻传播方面的知识,财经信息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采访的过程中才可以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财经新闻信息的收集需要多管齐下,新闻记者会面临各种不同的人和环境,这就需要记者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和事件正确的处理好各种关系。财经信息的采集不仅需要在城市中进行,一些偏远地区和底层群体的经济情况同样重要,而只有充分了解底层工作知识和经验的新闻记者,才是一名真正优秀的财经新闻记者。因此,财经新闻记者需要多做一些基层的实际工作,以此为自己工作的有效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的媒体发展时代,财经新闻记者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是多方面的。同时,在这个新媒体时代,财经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探寻新的经济信息,采取新的传播方式,将新闻更好的传递给需要的人群。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一定要根据媒体的发展趋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这样才可以成为新时期财经媒体中优秀的新闻记者。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受众分析

作者简介:杨帆,(1980.10-),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经新闻,网络传播。

摘 要:本文主要从财经新闻的传播功能出发,结合当前中国一些主流财经类报纸的受众定位,探讨财经类媒体的受众的主要需求,并结合目前财经新闻的不同受众群体,分别探讨了其所需要的财经信息内容和类型。希望通过对财经新闻受众的分析,更好的指导财经类媒体的信息报道,以期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建设服务。

关键词:财经新闻 受众 需求

对于财经类栏目而言,要想办好栏目,就必须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给予解答和满足。

一、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定位

道琼斯公司全球副总裁、《华尔街日报》副出版人理查德·托佛2003年在北京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认为:“对我们来说,工作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读者’。如果你能找到准确、关键的读者,广告就会随之而来,因为广告商也在寻找这些读者。”可见,准确确定目标读者对于财经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财经类媒体在主体传播功能上是单一的——即提供行业信息,帮助受众决策。财经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递、解析财经领域的最新变动,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大公司、大企业的动态,股市行情等,覆盖财经领域的各个方面。

尽管主体功能是单一的,受众却高度要求精确与深入。因为财经新闻的一部分受众是财经行业的从业人员,本身是该领域中的内行人,他们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之高自然非行外人可比,记者的高谈阔论常常只会贻笑大方,这也是财经类媒体与综合类媒体的又一个不同。所以,信息的丰富性、可接受性与整合方式,成了财经类媒体所谓的“优秀竞争力”的所在。

我们来看看中国财经类报纸的受众定位:《21世纪经济报道》明确其读者群为高端受众即收入较高,知识层次较高的“细分化”了的人群。而《经济观察报》则向我们勾勒了一幅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的“四有新人”的读者肖像。《每日经济新闻》以服务企业人为主。它的目标读者群年龄为20岁到45岁,以男性为主,中等以上收入,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企业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还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理念等提出要求。《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中国“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的“三最”人群。

可以看出,中国的财经报纸大都严格界定自己的读者,这也是由于在网络时代,媒体间相互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报纸若要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向着信息资源整合,不断发掘深度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财经新闻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必然更多的面向专业人士。

虽然这些中层以上的管理者具有高额稳定的收入,从消费力、决策力、购买力来讲是非常有影响的中高端人群,可是在中国这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他们所能消费的财经新闻还是非常有限的,即使《第一财经日报》还给自己设定了一部分辅助读者,包括对个人金融资产管理非常有兴趣的一般专业人士、MBA、EMBA学生,还包括一部分大学生,但还是无法改变消费有限这一事实。

目前,面向社会上的更多普通受众,电视类财经栏目不断涌现,弥补了报纸在面向普通大众报道上的无力和缺憾。目前,几乎每家电视台都设有财经新闻或栏目,每天从早到晚各个时段,我们都可以从电视上收看到不同栏目形式的财经节目,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有财经新闻需求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的需求。

二、财经新闻的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选择

受众中心论的研究者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恰如“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描述的: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而对媒体的满意程度则取决于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受众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已经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寻求信息,加之如今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是否能争取到更多的受众成为决定一个媒体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一)财经新闻的受众最需要的是实用的信息。

一个媒体要想长期取胜,就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整合、流程,满足受众的需求,形成专业化的公信力。

对于财经新闻来说,其中大量的最新信息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这些信息是受众自己搜集不到或者没有能力整合的。受众可以批评或抱怨财经新闻的评论,但是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他们还是要接收媒体提供的财经新闻,逐渐培养了阅读和收看财经新闻的习惯。当经济形势和政策有变化时,人们总要看看权威媒体的态度,从而为自己的决策作参考。

(二)财经新闻报道要具有大众色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经新闻的服务对象已经不仅仅是商业机构、企业组织以及专业的投资人士,而是整个社会大众。它涵盖了商业机构或企业组织,同时也包括社会上所有对此信息有需求或兴趣的个体。因此财经新闻的制作要兼顾大众的接受能力、专业能力,所以在表达方式等方面需要具有“易读性”的大众化色彩。

中国的财经媒体要想覆盖大众市场,除了要求记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报道的写作必须能够深入浅出,能够将“专业语言”转变成为一种口语化的“公众语言”。

(三)根据不同需求的受众提供不同类型的财经新闻

同样是收看财经新闻的受众,其身份、地位等社会属性也有所不同,我们将财经新闻受众进行细分后,大致有以下几类,每类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是不同的。

1、专业投资者

在这类受众中,又可细分为有决策权、话语权的高层精英者和中小投资者。他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财经资讯,以便更好的掌握经济走势和财经动向,他们是财经新闻的忠实受众,需要通过最新的财经资讯来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他们需要的是极其专业、具有一定深度的财经报道。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精英也可能通过操控财经新闻来影响财经市场。

2、高级知识分子和财经爱好者

这类受众大多拥有较高文化水平,拥有较好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属于社会的中产阶级,以性别比例来看,多为城市中的成年男性。他们关心国家实力和经济发展,希望通过财经新闻了解国家的经济动态。他们喜欢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财经新闻,也喜欢阅读和观看访谈类、评论类的财经报道。

3、有财经需求的普通大众

这类受众为社会上的一般大众,有普通的工薪阶层,也包括有创业意向的年轻人或失业人员。他们阅读和收看财经新闻的最终目的是如何理财和投资创业。这类人员可能不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他们只是希望从财经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理财指导,因此,他们需要的是简单明确的投资指引。股市行情、专家指导、投资创业故事,是他们喜欢的报道形式。

综上所述,财经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它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一个编辑记者起码的新闻专业素养,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财经专业知识,才能在财经新闻报道这个专业阵地上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财经新闻论文:让财经新闻“软着陆”

经济化的大潮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财经新闻,除了迅速崛起的专业财经媒体,不少市民类报纸也纷纷开辟和增加财经新闻版面。与社会新闻相比,财经新闻因为专业性强,缺乏天然可读性,因此很难吸引普通读者。如何让相对生硬的财经新闻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这就要求财经新闻工作者对财经专业问题加以诠释,实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联姻”,以提高财经新闻的传播效果。只有让财经新闻“软着陆”,才能吸引并留住读者。

一、紧盯风云人物、精英个案,契合受众心理

与娱乐明星一样,财富人物也是财经领域的明星。如同市民会追星、好奇明星生活,对于财富人物,读者也很有兴趣:好奇他们如何取得成功,怎样掘进第一桶金,以及如何应对市场竞争、事业危机。读者好奇,就会关注;读者关注的财富人物,自然是绝好的财经新闻选题。

1.商界顶尖富豪们成抢眼“猛料”

每年公布的《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一直为财经媒体所关注,榜单上的人物无一不是活跃在商界的顶尖人物,他们如何创造财富神话一直令人关注。而每一年榜单的名次更迭以及新上榜或者跌出榜单的富豪,都是很抢眼球的人物。

去年10月,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对外,本报迅速推出《湖北富豪在福布斯榜上的十年演义》,聚焦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10位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富豪,并透过富豪榜的10年变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与张力。

2.身边的精英个案为读者津津乐道

除了富豪排行榜上的顶尖财富人物外,那些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精英个案,同样令人关注。

本报2012年6月份的一组策划“教授与商人的‘角色联姻’”,就是关注精英个案的体现。大学教授,这个在常人眼中看起来似乎与商人扯不上关系,但实际上,光谷不少企业的领军人物,比如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很多是大学的知名教授;而与之对应的是,很多企业家在博取了巨大财富之后,也在尝试着以“教授”的角色进入高校讲堂,向莘莘学子传播自己的财富实践与理念价值。

本报以《按智分配 “教授”富豪渐寻常》、《角色切换 “客座教授”也精彩》两个整版的报道,为读者呈现了投身商界的高校教授是如何实践知识创造财富的,以及商人们在事业取得巨大成功后,将目光转向三尺讲台,担任高校客座教授这两类人群的生活,这些精英个案引起读者的很大兴趣。

除了成功案例,一些因市场变化遭遇困境的精英人物,同样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在竞争中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起伏涨落呢?本报推出的《南方炒家湖北被套千万元》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

二、故事化写作、小角度切入,增强新闻感染力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财经新闻报道尝试着用讲故事的方式作为表现形式——从各种财经新闻中挖掘故事,看人物怎样成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分析其中思想和观念的变迁,让人物和故事在新闻中“立”起来,血肉丰满地展现生活中的种种经济现象。

1.故事化写作,财经政策也能引人入胜

在财经新闻中,一些行业内的动态、政策法规出台也是记者日常所报道的范畴,如何将冷冰冰的政策法规写活,让读者愿意读下去呢?

去年7月1日,备受瞩目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本报围绕这一新政采写的《回收新政:拆解商的春天?》就通过写故事尽量将信息软化。作者是这样开头的:

7月3日中午,来自罗田的赵师傅骑着电动车奔波在武昌街头,电动车的篮筐上挂着“高价回收旧冰箱、旧洗衣机”的牌子。一个上午,他只收到了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空调窗机,这两台废弃电器如果卖给他位于司门口的上家,“最多能赚20元”。

老赵收旧家电已有好几年。他告诉记者,收货越来越困难。2010年他和表兄刚来武汉收旧电器的时候,最多一天曾经收过70台。现在,一天收个七八台已算很走运了。

老赵知道家电业的“以旧换新”政策已经结束。他不知道的是,新的替代政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已于7月1日起实施。这个新《办法》,对于他所在的这个似乎不太起眼的行业而言,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家电拆解行业等待此次“新政”的出台已逾半年。

对待这一新政,记者像讲故事一样给读者娓娓道来,吸引读者慢慢往下阅读。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2.小角度切入,满足读者“轻松阅读”心理

去年8月,记者将目光投向“劳动密集型行业如何应对并加速转型升级”这一财经现象。这一话题显然很“硬”,从哪里入手,才能让读者喜闻乐见呢?如果从宏观入手,很容易写成“大而空”的空洞文章。

记者最终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小角度切入这一选题——在餐饮、建筑和服装三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选择了三位民企老板当前的投资策略作为样本,通过管中窥豹,以飨读者。

整篇文章,记者的笔端涉及“进军地产 餐饮巨子的扩张”、“专注品牌 服装少帅的坚持”,以民企老板的生存感受、如何应对市场变化的举措,以及对竞争的认识,通过详细的事例,告诉读者劳动密集型行业是这样在转型升级。

同样是8月,一路走低的煤碳市场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着眼于煤炭熊市里的湖北煤老板,通过他们中有人5年砸入5000万,如今被煤套牢的鲜活例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煤炭行业目前的熊市,让读者有更直接的认知。

而在关注私人服装定制在汉艰难求生这个行业现象时,记者通过主写“私人裁缝”罗钒溪、张文辉,让他们用客户的类别、订单量等来说明目前武汉的高端宴会场合不多,有条件的人即使定制一件礼服,却没多少机会派上用场以及大众对私人定制还缺乏普及的认识,得出“眼下要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比较困难”的结论。

三、放大细节、善打比喻,让财经新闻生动化

抓细节是新闻写作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财经新闻中,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大好处是通过抓住人或事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有种置身事件中的感觉,使新闻更加生动、立体。细节可以是新闻人物的典型语言或典型动作,也可以是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或是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场景。这样的细节往往是生动的,可以表现新闻主题。

1.生动的细节可以“放大”新闻点

本报去年9月份推出的经济观察《谁在大肆购买实物黄金?》,就紧紧抓住读者感兴趣的部分作为新闻点,通过真实、准确的描写,把新闻点放大。

“最近的金价是多少?”昨日下午,在武昌某银行的保管箱业务中心,做外贸生意的老刘一边等待着工作人员打开保险箱,一面向同行的记者问道。

“每克357元。”记者随即告诉了他当天上午的金价,老刘呵呵一笑,说道,“这点东西这几年还涨了不少”。

几分钟后,老刘将一个栗色的小木箱从保险箱中取出,在银行的专用小房间内,他打开了木箱。在掀开一层绒布过后,一堆金条呈现在记者的眼前,黄灿灿的十分耀眼。记者细数下来,发现一共是20根,总重有10公斤。老刘说,这些金条自从买回来就进了这个保险箱,只是每年回来查看一两次。而记者注意到,金条的塑料密封都没有打开。

“在掀开一层绒布过后,一堆金条呈现在记者的眼前”、“金条的塑料密封都没有打开”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一个大手笔买金条的生意人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这个生意人整理黄金的一幕。

2.巧打比喻,引发读者共鸣

比喻是“语言艺术之花”,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令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在题材相对专业、可读性不够的财经新闻领域,巧妙运用打比喻的手法,可以激发读者的共鸣。

去年9月,本报推出系列策划《探访我省特种养殖潮》。记者在采写特种养殖金头蜈蚣时,写着活的金头蜈蚣能卖给餐馆、干的金头蜈蚣可以卖给药商,蜈蚣蜕掉的皮和断腿也能卖钱,而且金头蜈蚣一般生活在土里,所以最后将金头蜈蚣比喻成土里刨出的金蛋蛋。这一比喻形象贴切,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同样是《探访我省特种养殖潮》,采写马头羊养殖的记者,在写马头羊的“居所”时,这样行文:只有三面是墙,剩下一面是“真空”,落地的栏杆对着大山,是地地道道的“山景房”;羊圈的“地板”由一根根木条组成,羊粪便顺着这些木条的缝隙落到山下,成为很好的肥料。 “山景房”、“地板”,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字眼,出现在文中,读者细细读来,会觉得“真还是这么回事”。

随着财经新闻市场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媒体涉及这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对财经新闻的外在形式也有了不断创新的压力,尽量通俗化、尽量贴近大众,成为财经新闻的必然选择。

《华尔街日报》的一位总编辑说过,二流的记者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一流的记者则能同时把事情向二个小学生讲明白。归根到底,我们在运用不同写作技巧将枯燥的财经新闻事件具象化,便于受众理解的同时,还要牢记财经新闻首先要实用,要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既要使读者便于感性接受、爱读,又要力求广度、有深度,这样才能使财经报道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