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

时间:2023-05-16 11:09:07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构建小组 组长人选 具体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4-01

素质教育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一纲多模唯美课堂”。其核心在于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改变学生“被动消极、死水微澜”的学习状态。在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发展能力。这些恰恰体现了21世纪课堂的灵魂与核心特点。

2013年是我们学校继续推进课程改革,构建“一纲多模唯美课堂”模式的关键一年。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一纲多模唯美课堂”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给予广大历史教学同仁更多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切实提高文科尖子生的历史修养造诣。

一、确定合作小组组长的任选,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内容

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走进每一个合作小组,认真聆听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想法与意见,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每个小组的组长就必须充分承担起小老师的角色,调节整个合作小组的自主探究方向以及讨论活动进程。因此,敲定合作小组组长的人选,就成为了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内容。

作为尖子生合作小组的组长,仅仅具备较好的历史成绩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其它几方面的素质,比如,懂得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保证小组成员之间不同思想以及观念的相互碰撞,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鉴于以上原因,我综合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以及自身潜在的一些行为特征等因素,为七个合作小组各自挑选出了一名小组长,并在此基础上又挑选出两名历史学科组长,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与指导,如此一来,每个合作小组都具备了较强的团结精神以及合作力能力,保证了其自主合作学习行为井然有序的运行以及开展。

二、借助“自学导航”,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学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不但可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同时还可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其自主学习的水平与能力,这就为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进行有效评价,以评价促学习,还制定了自主学习评价量规。量规的制作、修订是在学科组长带领下,所有小组长研究拟稿,由全体同学审查通过的。

三、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实现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很多老师都认为“只要小组构建好了,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合作学习了”、“自己只要当个轻松的‘甩手掌柜’就行”……其实,这都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片面理解以及错误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批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要求学生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相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一职的老师应当充分履行自己引导、启发的责任与义务,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扶持,这才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长以及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对新课标的这一精神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与分析,并将其灵活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

如学习“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部分知识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举措。试着结合当时汉朝的历史文化背景,谈谈其产生的影响。以下,即为学生小组自主讨论、自主探究知识点的过程:

一组:经过提前预习教材内容,我们总结得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一举措统一了当时汉朝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这对于构建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汉朝大一统帝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组: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众多仁政、爱民的思想,如“提倡孝道”、“限田”、“薄敛”、“省役”等等,这对于规范人们的言行、减轻社会底层人民的负担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学生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但是,他们的讨论范围却仅限于积极、有利的一方面,却忽视了其存在的众多不利影响。为了引导他们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启示与指导:俗话说“有利就有弊”,刚才大家讨论的都是这项措施的积极影响?那么,它的不良弊端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组: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一措施虽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是它更强调封建专制王权的维护与巩固,而这势必会加重人们的君主等级观念,严重削弱底层人民的力量。

四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高度尊崇儒家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主要思想潮流,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这一举动却必然导致其它思想以及文化的逐渐衰弱,不再像“百家争鸣”一样具备一个自由言论、活跃融洽的学术氛围。

五组:就像老师之前说的那样“凡事有利就有弊”,作为汉朝时期一项重要的的政治、思想措施,“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诚然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不可否认它存在的巨大负面作用。我们一定要学会全面的看待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切不可孤立的分析它。

……

经过我的点拨与指导,学生明白了要学会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这不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这一部分知识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这对于他们日后进行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历史尖子生学习成绩优异,又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我探究具体知识点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来讲,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开历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新课改的潮流,进而推动历史尖子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育教学 尖子生 培养策略

纵观历史发展不难发现在高中英语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尖子生能够让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最高教育教学水平,也能够让学生在出国后留学提供坚实的语言基础]。从整体学校的升学率来看,每年高考后相互比较的都是尖子生数量。新课标改革之后提出相关要求,针对高中阶段学习英语的学生必须具有多项选择,让学生的差异化以及个性化充分的体现出来,继而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管是对于学校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应该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针对尖子生的培养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高中英语尖子生培养的原则以及要领

1.培养原则。尖子生本身被区别于普通学生,其出色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能够让其更加的渴望学习更丰富的知识。所以为了满足尖子生的相关需求,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尖子生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化以及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学校坚持不懈对尖子生实施课外培优,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是:“重积累以及重细节”。让尖子生在试卷上的得分能够保持平稳之外,还能在口语以及听力等方面的能力有更大的提高,使其具备综合素质。

2.培养要领。培养英语尖子生不仅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需要教师寻找更为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尖子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通过教学经验的不断累积,继而总结出培养要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立和谐友好德尔关系;其二,扬长避短;其三,计划行动;其四,指导心理以及方法。

二、高中英语尖子生培养策略

1.分层教育教学方法。新课标改革之后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差异,上述要求充分体现出了分层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要求。分层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继而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能够从中找到最适合学生吸收以及消化相关知识的方法。在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时,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尖子生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有别于其他普通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普遍强于非尖子生,高中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尖子生设计比较经典的例句以及例题,并且在课后布置难度比较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在每周以及每月都进行的考试中也要适当的加入难题给尖子生解答,日积月累之后尖子生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思维能力也会越来越活跃,与此同时加上尖子生本身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我胆量的发展,教师此时需要往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指导,防止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2.关注尖子生的心理情绪变化。俗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尖子生相比起普通学生来讲具有虚荣以及自负等心理特点,往往尖子生的自尊心比较强,过于自我,所以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因此需要广大教师密切注意在此时产生心理情绪的学生。教师需要在充分尊重尖子生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让尖子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虚心接受改正错误,不让尖子生有一种天之骄子的错觉,培养尖子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我认识的能力。

3.成立学习小组。集思广益往往会比单打独斗起到的学习效果更理想,在尖子生学习班中成立学习小组能够让小组成员根据教师上课所需要的内容进行预习,在基础上教师积极的赞扬与鼓励会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此氛围中更快的吸收英语知识。在课后,小组成员中的尖子生代表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评比作业,既减轻了英语教师的压力,又增强了尖子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扩大尖子生的阅读量。俗话说量变达到质变,对尖子生的阅读量需要作出一定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中也提到过需要学生能够阅读一定量的英文报纸,并且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因此,尖子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该要高于非尖子生的16万字,达到22万字左右。例如,可以让尖子生每天看一部英语电影或者英语类的杂志,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将四次词汇灌输给学生阅读学习。与此同时,让学生逐渐养成看英语标题或者商标的习惯,在电视广告中以及电梯中注意英语单词,如断电故障修复(Fault recovery due to power failure),安全保护(CWT safety protectionCWT)以及智能卡系统(Smart card access system)等电梯词汇的掌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英语尖子生的培养是一个比较系统化以及综合化的过程,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时间来教育学生,也需要学生自己多多努力。总而言之,对于尖子生的培养目前来看仍然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振平.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尖子生的培养措施[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11(12):71-72.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3

关键词:原因探究;湖湘文化资本;文史专业教师;文化创意人才

作者简介:谭献民,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一、 问题的提起:“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的“一号提案”!

早在1989年和2001年,湖南就提出“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文化产业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成为湖南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增长点。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值925.35亿元,增加值446.22亿元,占GDP比重达4.9%,成为全国首批率先突破GDP比重4%的5个省市之一;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速。

但是,作为文化强省之源头活水的湖湘文化近几年的发展却不尽人意。2012年1月8日,在湖南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民盟湖南省委通过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而向会议提出“一号提案”:即我省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正在消退。它是由以下五个原因所致:一是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资本不足;二是文化资源优势分散,文化资本积累不厚;三是人才资源松散、重复,特别是人才尖子流失严重,造成本土创意稀缺;四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相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有些滞后;五是湖湘文化走出去底气还不够足,实力较为单薄。为此,“提案”建议:“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并“推动湖湘文化资本国际化”。具体措施为:(1)整合优势,打造文化企业航母,搭建湖湘文化资本平台。(2)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急需紧缺的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领军人物、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文化专门人才。(3)创新文化体制,激活湖湘文化资本活力。(4)促进中外文化融合创新,推动湖湘文化资本的国际化。 [1 ]

二、问题的思考:“唤醒”湖湘文化资本的关键何在?

民盟湖南省委“一号提案”无疑是一个整体性的有针对性的提案。它将立足文化创意作为根本措施;培养文化人才作为关键环节;改革文化产业体制以激活湖湘文化资本而使湖湘文化走向世界作为必由之路。为此,笔者认为落实“一号提案”的重点应当转向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化魁宝。无论是其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兼收并取、锐意创新的思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气魄;还是其勤勉笃实、百折不挠的人格,都具有无穷的历史魅力和历史价值。毫无疑问,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长期的专业研究,就难以创作出摄人心魄的湖湘文化的作品。目前所看到的一系列有关湖湘文化的电视、电影作品中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但并不算多。与此同时,有些作品含意不深,自以为是,甚至白字迭出;有些作品低级媚俗,张冠李戴。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文化创作队伍良莠不齐,单兵作战。它不仅难以使湖湘文化作品走向世界,而且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作思路的转换,应将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作为湖湘文化创意之高端人才加以组织和培养。

其一,他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素质和修养。湖南高校一批长期研究湖湘文化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其中的资深学者(诸如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长期研究古代、近代和现代湖湘文化及其人物,各自对自己研究的领域如数家珍。他们从事创作或是指导创作,完全可以避免历史时间或是历史事实的差错。其二,他们具有清晰的历史原则或是党性原则,可以从每一历史阶段的性质和地位上来把握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历史人物的朔造,即把握好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度”,从而使作品实现历史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当然也是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其三,他们具有将意识形态与大众化相结合的理性认知,既坚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又将之融合在人民群众之各个阶层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审美之中,从而将文化创作纳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之中。其四,他们具有文化创意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而从文化心理学和历史心理学的角度寻找国内外文化市场所中意的湖湘文化的创作题材。例如,编撰一套少儿图书版的近现代湖湘著名的革命人物故事系列,或是湖湘历史的重大事件集成等等。“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湖南高校文史专业教师成为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

所谓“关键环节”,是说它是解决“一号提案”所提问题与对策的关键措施:

其一,有助于解决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资本不足的问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之所以比较低,资本之所以不足,归根结底是文化作品创作的质量不高,良莠不齐,在文化市场中的信用度和占用率不高,从而导致资本投资不足。组织高校文史专业教师创作湖湘文化作品,可使湖湘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形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分散性向系统性转变,并经过十数年的努力而解决人才资本不足的困境,再以雄厚的人才资本和优良的文化作品吸收资本投资,扩大和占领国内外文化产品市场,从而以整合、优化国内和省内创意文化资源为目标,成立湖南省文化创意集团,打造湖湘文化资本国际合作的企业航母。

其二,有助于解决文化资源优势分散,文化资本积累不厚的问题。文化资源优势之所以分散,文化资本积累之所以不厚,归根结底是对文化创作的组织和文化市场的培育重视不够,致使单兵作战,重复劳动,追求“短、平、快”而忽视创作质量,而使深厚的湖湘文化资本显得七零八落。组织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从事湖湘文化的作品创作,就必须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调查湖湘文化的各种资源优势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就必然会逐步积累各种文化资本和文化实力。例如,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叱咤风云的近代文化、改天换地的红色文化、以及人文地理和各种非物资文化遗产等等,从而使湖湘文化整体性和多维度地走向中国和世界。

其三,有助于解决人才资源松散、重复,以及人才尖子流失严重,造成本土创意稀缺的问题。人才资源之所以松散、重复,是因为湖湘文化创作的人才队伍缺乏组织和统一的规划,从而导致创作题材重复、雷同、单薄。人才尖子之所以流失严重,除开工资收入与沿海地区相比相对较低之外,也有文化产品创作的质量不高和文化市场占有率不高等原因。由此而造成本土创意稀缺。组织和帮助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从事湖湘文化作品创作,是解决人才松散重复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他们也可以培养一批研究生从事湖湘文化的学习和创作,并从中培养出一批人才尖子,而避免人才尖子流失的问题出现。

其四,有助于解决湖湘文化走出去底气还不够足,实力还较为单薄的问题。湖湘文化之所以走出去底气还不够足,实力还较为单薄,归根结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辨证法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交流。有些学者指出:当今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体大量兴演言情的“宫剧”或是格斗的“功剧”,这股陶醉与欣赏皇权、盲目“崇古”之风,垄断媒体,主导讲坛,整日耳濡目染,必然会潜移默化对年轻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经常接受这种腐朽思想与封建文化的浸染与影响,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素养、法治精神、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这种矮化人格、僵化思维、孱化意志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灌输,具体表现为:一是“向内看”,即丧失了改革开放初期主动地、积极地、谦虚地向外国学习的精神,片面强调“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只承认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内生性,眼睛向内,自我膨胀,只看到自家院里、影壁墙内的那片风景。二是“向后看”,即一味倡导千百年前的四书五经、礼教纲常。 [2 ]另外,有些影视剧、片,虽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名,却使用丑化、贬低、恶搞的手法,把敌人描写得极端愚蠢与无知,以此来衬托我方的威猛与强大。这种沉迷于幻想、通过歪曲与伪造历史事实获得满足的创作观念,辱人自辱。 [3 ]而组织和指导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从事湖湘文化作品的创作,可以运用他们对中西文化比较深入透彻的理解,逐步解决文化作品底气不足和实力单薄的问题。

其五,有助于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近代湖湘文化转变的规律和现象。湖湘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以谭嗣同、蔡锷、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湘藉资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和以、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湘藉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但无论是性质、程度和范围的体现都是不同的。前者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后者是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他们对于工农群众的政治态度和实际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归于失败,后者取得胜利。正是以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及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相结合,才实现了湖湘文化的历史转换和时代更新,使近代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湖湘文化转变为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湖湘文化。这既是湖湘文化发展的必然,又是湖湘文化资本价值的生命力所在。

湖湘文化的历史性质的更新,是民族传统文化之爱国主义精神转变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革命客观规律发展的历史必然。它使湖湘文化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以其历史的辉煌而踏实地向中国和世界迈进一大步(例如海内外研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人数,远比研究黄兴等近代湘藉人物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为多。同时,湖南本地革命历史陈列的比例也是如此)。其中需要认识各种规律和现象的交汇,诸如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使湖湘文化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得以彻底实现?湖湘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何在?等等,这既是理论问题,也能够通过影视剧本的创作而予以回答,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湖南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就能够以其专业知识和理论予以回答,相对而言,一般影视创作人员回答的深刻性和准确性就难以与之相匹敌。同时,湖湘文化的历史更新还会由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这种转换是唤醒湖湘文化价值资本的必由之路,也是以文化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4 ]

三、问题的解决:如何促使高校教师成为湖湘文化创造的尖端人才队伍

湖南高校文史专业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其主要任务,要耗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不可否认,创作历史和文学作品既是他们的专业优势的体现,也与他们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相通。只要解决好一系列的认识和体制问题,是可以通过政策机制和体制机制激发他们成为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的人才尖子的。

就当前湖南文化界的认识问题而言,主要是对文化载体双重性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管理文化事业单位的思维定势,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和生产力的载体分开来看,认为文化事业单位(包括高校)就是承担着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至于文化作为生产力的载体,是文化企业的事情。因此,在看能力、评职称、定待遇的问题上,对于高校教师创作的文化作品不是将其纳入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一类,而是认为不务正业,或是个人创收而不给以学术性的肯定和评价,对专业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分析。以新闻出版业为例:它是长沙的优势文化产业,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不仅在数量上存在差距,而且在专业化、发行渠道、印刷规模、经营收入和销售范围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从刊物拥有量来看,湖南有杂志社260家,而上海有535家,湖北有423家,广东有523家,四川有484家。仅从这一项数据就可以看出,湖南的文化建设和跨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湖南省教育厅曾在2010年8月15日召开全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研讨班透露,我省将进一步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职称评定不能光看发表的论文数量,改变主要依据来鉴定科研成果和评聘教师职称的做法,即将产学研结合作为评价教师职称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带职带薪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或创办学科性的创新企业;对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做出贡献的的科技人员,给予股权、期权、提成等奖励。 [5 ]文科专业更应当给予重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误区,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就当前湖南文化的体制问题而言,主要是文化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政府与文化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清,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落实“一号提案”所说:(1)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一旦经营性的文化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单位之后,他们将会主动地与高校有关单位和有关专业联手开辟市场,进而做大做强。(2)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文化行业管理模式向文化资本管理模式过渡。一旦实现文化资本管理模式之后,对于文化的人才资本将会高度重视,进而改变单一地从学术角度看待人才的静止观念,将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学术(著作)论文的创作视为同等重要的事情。(3)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即将文化产业结构由满足于初级形态(服务型的文化需求)调整为重视于高级形态(创造性的文化作品),使思想内容深刻而又生动的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文化业态,从而将急需紧缺的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领军人物、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文化专门人才纳入一体。而且,就湖湘文化创作而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并重点引进急需紧缺的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领军人物。湖南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的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由单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在人才选用上注重由单靠“相马”向借重“赛马”转变;在人才引进上注重由“刚性”向“柔性”转变;在人才激活上注重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建设了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高素质的文化领导干部队伍,形成了一群热爱文化工作、甘于奉献、敢于承担重任的文化骨干,涌现了一批业内知名、全国影响的文化领军人物。政府2011年在全省100多万文化从业人员中通过网络海选,评选出100名文化发展的代表人物和16位领军人物,并在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北京文博上集体亮相,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是,这100名文化发展的代表人物和16位领军人物中,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非常之少,也反映出有关部门还没有将培养文化顶尖人才的目光立足到本省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之中。

就湖南文化市场的问题而言,主要是文化产业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例如,湖南红色文化具有全国性和世界性的影响。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从韶山到西柏坡,从精神到雷锋精神,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画卷,哪一页没有湖南人心忧天下的风采!哪一页没有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独步!尽管湖南近几年来建成了393个红色文化的乡镇文化站,红色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9个,红色文化艺术馆、文化馆140个,红色文化图书馆120个,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67个。红色文化综合人口覆盖率91.99%。出版红色图书7 525种,图书出版量3.12亿册。但是,湖南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与高校文科专业的联系却少之又少(出版业比影视业好)。致使一方面影视创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尽管高校对大学生红色资源教育比较重视。但这种宣传教育仅仅体现在课堂和社会实践比较表面化的形式上,宣传力度不够,手段也比较单一;就大学生而言,也并没有把红色精神与自己的理想信念联系起来,缺乏对红色资源的关注;就家庭和社会而言,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也非常不够,方式单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的红色文化常识缺乏。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校园气氛;二是在课堂上接触甚少;三是当代大学生追求富有新时代气息的科技文化、通俗流行文化的兴趣过于强烈;四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社会教育的滞后。要取得强化大学生对红色资源认知的成功,可以从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端正学生的理想信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强化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方面着手。 [6 ]必须采取红色文化产业的创作与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专业授课之密切合作,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才能扫除高校人才成为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之主力军的各种障碍。

总之,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要以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作为文化创新的人才队伍,并以此作为认识转变和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参考文献:

[1] 胡跃丰.“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N].潇湘晨报,2012-01-11(A05).

[2] 韩颖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红色经典”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81-85.

[3] 於 曼.红色经典改编的“世俗化”和“人性化”问题[J].中国电视,2010,(1):12-16.

[4] 谭献民.建国后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湖湘论坛,2011,(6):43-46.

[5] 胡跃丰.把论文写在 大地上车间里[N].潇湘晨报,2010-08-16(A04).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4

一、”以人为本,重在发展“。

1、以发展的眼光看备考:

整个高三工作是非常艰辛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任务来完成是很累得。如果处理不好上课、复习、模拟考试等各种关系或资料的新陈代谢就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精心选择资料,把高三的工作看成是一个教师自我提升,发展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为高三师生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校方给高三老师订了《中学教学参考》,另订04《高考说明》,北京海淀、湖北黄钢两套资料,班主任订了《今日方略》,下学期订一套模拟试卷。老师们还要从兄弟学校、网上等搜集资料,归纳提炼备考经验,研讨复习方法,把备考工作做到家。

2、以发展的眼光看队伍:

我们把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化为学校班子成员及课任教师的自觉行动,主管领导要”上好一门课,管好一个口“,做到”抓教学手不软,说教学话不短“。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考上大学,为了使学生考入大学,我们对高三老师的配备上慎重再慎重,本届高三老师除了历史、地理外,全都是带了2~3届以上的富有经验的教师。

二、明目标—质量为上。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针对本届学生实际(整体比上届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届高三人头和高考目标。

1、高考升学率争取与去年持平(95.4%),其中本科保6人,力争8~10名;高考单课成绩也力争比去年上一个台阶。

2、具体落实到班级:人头目标

单科成绩目标:

三、措施:

1两有数:班主任对学生心中有数,任课教师对学生心中有数,纵横比较、探索规律、培养目标心中有数。

2、两结合、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培养尖子生与差下生相互结合。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相互结合,取得立体效应。

3、三个加强:作息时间加强,保证时间,12月后高三晚自习延长到8:30(多一个小时);加强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加强训练(如作业量、资料)。

4、两个重点:突出重点学生,突出重点学科。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5

一、“以人为本,重在发展”。

1、以发展的眼光看备考:

整个高三工作是非常艰辛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任务来完成是很累得。如果处理不好上课、复习、模拟考试等各种关系或资料的新陈代谢就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精心选择资料,把高三的工作看成是一个教师自我提升,发展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为高三师生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校方给高三老师订了《中学教学参考》,另订04《高考说明》,北京海淀、湖北黄钢两套资料,班主任订了《今日方略》,下学期订一套模拟试卷。老师们还要从兄弟学校、网上等搜集资料,归纳提炼备考经验,研讨复习方法,把备考工作做到家。

2、以发展的眼光看队伍:

我们把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化为学校班子成员及课任教师的自觉行动,主管领导要“上好一门课,管好一个口”,做到“抓教学手不软,说教学话不短”。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考上大学,为了使学生考入大学,我们对高三老师的配备上慎重再慎重,本届高三老师除了历史、地理外,全都是带了2~3届以上的富有经验的教师。

二、明目标—质量为上。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针对本届学生实际(整体比上届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届高三人头和高考目标。

1、高考升学率争取与去年持平(95.4%),其中本科保6人,力争8~10名;高考单课成绩也力争比去年上一个台阶。

2、具体落实到班级:人头目标

单科成绩目标:

三、措施:

1两有数:班主任对学生心中有数,任课教师对学生心中有数,纵横比较、探索规律、培养目标心中有数。

2、两结合、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培养尖子生与差下生相互结合。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相互结合,取得立体效应。

3、三个加强:作息时间加强,保证时间,12月后高三晚自习延长到8:30(多一个小时);加强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加强训练(如作业量、资料)。

4、两个重点:突出重点学生,突出重点学科。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6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县第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表彰会议,这在我县进入新世纪以来还是第一次,也是我县人才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表彰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促进我县人才资源开发,为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到表彰的19位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近年来,我县确立和实施了“工业立县”战略,通过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多项经济指标连年居全市前列。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我县专业人才队伍也不断得到壮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次受表彰的19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就是众多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优秀代表。刚才,几位受表彰的同志作了发言,他们围绕我县“工业立县”战略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从自身的岗位实际出发,讲了意见,谈了打算,也提出了建议,都说得很好。我们也要根据大家意见,及时研究新情况,认真总结新经验,完善机制,加大力度,推动我县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讲3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做好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今年8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在北戴河专家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确保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当前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这一讲话,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党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习贯彻好这一讲话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并努力落到实处。

1、充分认识知识分子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历来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工作。、邓小平同志对知识分子工作都曾作过许多重要论述,同志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论断,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广大农民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人才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的形势下的拓展和深化,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深刻认识知识分子工作是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增强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政治责任感,把中央提出的党管人才原则落到实处。

2、充分认识知识分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最多、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依靠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我县情况看,随着“工业立县”战略的深入实施,经济发展正加快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增大,知识分子和人才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今年初,县第十次党代会又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提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将“工业立县”战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人,尤其离不开人才。今年5月份,县委组织部对我县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县近年来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是可圈可点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目前我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还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紧缺;聚才、育才、用才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政策优势不明显,有些政策的落实不够理想,有的用人单位认识也没有真正到位。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3、充分认识加强知识分子工作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强调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今年5月23日,中央政治局人才专题会议提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任务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贯彻“四尊重”方针,实现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党委、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不论从人力资源宏观配置角度看,还是从当前的人才工作机制看,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整合方方面面的工作力量,形成各方积极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才能将人才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把握形势,认清差距,切实增强做好我县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致力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在人才“引、育、用、留”上下功夫,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到看到,我县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从全县的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一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目前,我县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全县从业人员的6.93%,分别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的2.12和2.72个百分点,占衢州市人才总量的11.2%,列全市第4位,人才总量明显不足。据全省科技统计监测报告表明,常山县“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在全省84个县(市、区)中名列第79位,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4-5个百分点。同时,我县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流失现象,特别是在教育、卫生两大系统,人才外流问题十分严重,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初级职称多,中高级职称少;传统的农业、文秘类专业多,现代经济急需的法律、外经外贸、计算机、企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和服务经济人才严重短缺。三是人才分布不均衡。全县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绝大部分集中于县城,集中于行政事业单位和教育、卫生部门,企业和农村第一线科技人员相当缺乏。调查显示:教师和医疗卫生人员占了人才总数的51.3%,而经济类人才只有142人,仅占2.3%。从现状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县的人才队伍建设不容乐观,我们必须立足常山县情,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构筑人才高地,为常山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其次,从拔尖人才队伍现状分析。我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到目前为止共开展了三次,包括今天表彰的这一次。第一批拔尖人才于1992年1月以常委(92)6号文件公布;第二批于1997年12月以常委(97)54号文件公布。前两批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15名,其中现在在职的只有10名,其他5名现已退休或离岗。目前市里已面向全市选拔市级拔尖人才共计五批,有88人入选,其中现在在岗位上的有44人,而常山在职的10人中只有常化的余建伟1人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和市级拔尖人才,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第三批原定选拔20名拔尖人才人选,由于各方面原因,这次也只确定了19名,也就是刚才受表彰的19位同志(其中常化的余建伟是市级拔尖人才,按照选拔条件直接入选县级拔尖人才)。而这19位同志中,毋庸讳言,有的在专业技术方面不是特别优秀;有的前几年业绩比较突出近年来有放松现象;有的专业技术方面是优秀的,但在单位管理上或者自己的业余生活处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是县里兼顾到学科平衡或者为了激励该学科发展才被选拔进的。这次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公示后,就有好几个人被群众反映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总之,从拔尖人才整个队伍现状分析,高层次拔尖人才不足,学科带头人队伍已严重青黄不接,许多学科都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断层现象,这些都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县各行业各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我县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不断创新载体,不断加强我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我县的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努力创造一流新业绩

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县要达到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但实现这一目标,是民心所向,形势所需,县委决心很大。广大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切实增强以发展常山为己任的意识,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加快常山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1、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精辟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我们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广大知识分子既要自觉投身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第一要务,工作目标要始终着眼于促进发展,工作任务要始终致力于促进发展,工作措施要始终围绕着发展,工作成效要始终用促进发展的实效来检验,要坚持把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联系,与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相联系,在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与全省提前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继续勇攀科学高峰,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方面再立新功。实施科教兴县,是县委在深刻分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进程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与全省提前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举措。广大知识分子要自觉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县的伟大实践,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照常委办[2002]85号文件《常山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要求,下一步县委将与每一位同志建立拔尖人才目标管理责任制,以项目促提高,以考核促管理。大家都要有一种危机感,要实实在在做出卓越的成绩出来,决不能拔而不尖。首先,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创新,就要敢于攻克难关,敢于承担风险,以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站在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努力占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二要多出精品。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者及专业技术人才的智慧结晶和价值体现。要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立足县情,突出重点,精心选题,潜心钻研,埋头苦干,充分发挥团体协作、联合攻关的优势,力争多出成果,出一流成果。比如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认真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教育领域拔尖人才,要积极创新教书育人新机制,提高我县教育质量,努力提升教育竞争力;卫生系统拔尖人才,要勇于攻破医学难关,既要致力于提高医疗水平,又要降低医疗成本,既要让人看得好病,又要让人看得起病。三要注重转化。科研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座的每一位拔尖人才,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都是颇有建树的,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发扬优良传统,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在下一步市里组织的市级拔尖人才选拔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入选。要大胆探索科技创新、多出成果、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在专业技术方面再立新功。

3、注重人才培养,努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当今世界上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十六大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需要全社会首先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知识分子既要在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中当好排头兵,又要自觉地、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历史重任。在座的各位同志,有的来自教育系统,有的来自医疗战线,有的来自科研站所,有的来自非公有制企业。虽然部门不同、行业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但在培养人才、造就英才方面所承担的使命是共同的。前几天,县委下发了《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意见》,希望同志们要带头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紧密结合“工业立县”战略,围绕培育建材、化工、机械、纺织、钙产品、绿色食品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进程中,率先垂范地作出突出贡献来,特别是在人才培育的传、帮、带上要下足功夫。一要善于通过授业育人。现在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才称号许多都带了个“师”字,如工程师、主任医师、会计师、经济师等,我认为这个“师”不仅尊称,也包含有为人师表、授业于人的意思,不能认为只有教师的“师”才是教书育人的,我们各行各业的“师”都要强化这一意识,以诲人不倦的精神,积极传道授业,把个人的知识、技能传授给自己的科研团队,尤其要对年轻人多给予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鼓励他们尽快赶上和超越自己。二要善于通过实践育人。要大胆使用年轻人,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尽快成长成熟起来。三要善于通过环境育人。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倡导学术民主的风气,促进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机制的建立,努力营造鼓励年轻人干事业、支持年轻人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四要善于通过作风育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以良好作风带队伍,把创新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传给年轻人,把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传给年轻人,把热爱常山、热爱事业的高尚情操传给年轻人。希望大家既能为加快我县发展建功立业,也要为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优秀人才多作贡献。超级秘书网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7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装施工企业 高技能人才 培养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18-02

石油化工安装施工企业,所施工的石油化工装置,多数是生产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腐蚀等产品的装置。施工中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广泛,工艺复杂、标准要求高。随着国际化市场的开拓,越来越多的队伍进入境外市场,面对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要求石油化工安装施工企业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施工作业的支撑,尤其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提升安装施工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技能人才开发的经验与实践,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开发的领导与协调

企业应当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总体发展战略之一,建立人才开发目标体系,把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开发,作为建设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的系统工程统筹考虑。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安装施工企业更是如此。加强高技能人才开发,必须从强化制度建设人手,从基础做起,充分发挥企业领导的决策作用与工作主动性,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机制。

1.层层考核,强化技能人才开发的领导工作。实践证明,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主要领导的支持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强化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领导工作,应当根据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新老交替等情况,深化企业领导及各级干部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立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技能人才开发目标,纳入企业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之一,并严格考核兑现。同时,还要将其纳入企业及下属各单位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分解工作目标到基层,建立逐级考核机制,把压力层层分解。不仅上层领导有压力,中层、基层领导干部同样有压力,形成上下同心、共同努力开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机制,为企业培养出专业齐全、数量充足、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持续提升企业在安装施工领域内的核心竞争能力。

2.齐抓共管,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协调机制。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这项工作要在各级党委、行政领导下,人力资源部门、培训部门、生产技术部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通力配合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整个人才工作的统一协调,负责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的制定,高技能人才资格审定考核,高技能人才的动态考核,有关激励政策的完善,有关待遇的兑现工作,技能比赛的组织等。培训部门负责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象的业务培训,指导培训人做好“传帮带”,加强高技能人才技能项目培训开发以及继续教育。生产技术部门要在人才使用、人才岗位能力要求、人才开发教材编写、方案开发等方面配合做好工作,并在人才使用方面做好组织技能人才攻关克难,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等工作。工会、共青团等其它组织也要从各自的角度配合做好鼓励员工立足岗位锻炼成才、激励人才快速成才等方面的工作。

3.延伸岗序,拓宽技能人才发展空间。为给技能人才以充分的发展空间,企业应建立起科学的高技能人才岗位序列,对技能人才,不应再仅仅局限于技能师、高级技师层次。要把技能人才的岗位序列从技师向上延伸到主任技师、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序列,从而提升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就启动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实验项目,目的是让广大技能人才时刻有更高的目标可以去追求,有更大的向上发展的空间。因此,企业应将此作为一项制度建立起来,纳入企业标准。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同时要将国家劳动奖章、省部级技术能手、企业技术能手、技术工种带头人评选形成制度,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通过这些工作不断推出一批批高水平优秀技能人才,使他们走人企业优秀人才行列,去完成其担负的历史使命。技能人才岗位序列的延伸,必将会为企业留住一批高端的优秀技能人才,也有利于对各层次技能人才的进一步开发。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技能人才开发力度

1.培养与创新相结合。一是创新培养方法:应克服自然成熟论和重考评轻培养的倾向,把重点培养作为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核心环节。实践证明,多年来各企业培养后备干部的做法,可以借鉴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之中。定培训对象、定培训方向、定培训人、定培训时限、定培训措施,做到培养方法针对性强,以人为本实施培养,培养实效突出。二是创新培养观念:各级领导、各级业务管理部门及各基层队(班组)都要树立“培养人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培养投资的重点放在优秀人才身上”的人才培养新观念。有培训,首先要考虑主体专业(工种)、关键岗位、骨干人才是否需要培养,要舍得把他们从岗位上调整下来,进行必要的脱产培训,甚至外送深造。尤其要安排培训对象到大型项目、国外项目进行现场历练,提供攻关克难平台,创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三是创新培训方法。有效利用Stag机、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大力进行培训方式创新,推广远程教育、计算机软件教学、人机对话培训等新式培训方法,对各类人才实施跨时空的全方位培训。有效利用远程培训平台,提高企业培训规模、能力及培训覆盖面,节约培训投资,提高人才成长速度及人才开发的投资效益。

2.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一是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考评、鉴定标准,严把高技能人才人口关。石油化工施工行业,新技术应用更新快,对于知识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对技师、高级技师的评审采取职业技术鉴定和综合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技能鉴定采取考试或现场模拟方式进行。综合评审则通过个人申报资料、日常业务、技术总结(答辩)等方式进行。要特别重视对考核对象的工作业绩、职业道德和潜在能力的考核。分别设置《工作情况评价标准》、《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和《潜在能力评价标准》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评,要把专家考评和群众考评相结合,得到客观准确、群众公认的考评结论。二是完善高级技能人才选拔评价体系。对于企业安装施工中起到拔尖带头作用的技术工种带头人、技能拔尖人才、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优秀技能人才,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高级技能人才选拔体系,立足岗位能力要求建立能力考评指标体系。人才选拔过程中要重能力、重业绩、重实战经验与解决生产一线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企业技能工种带头人、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选聘工作,切实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技能高超,能在安装建设施工中打硬仗、克难关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

3.重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础。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应当系统思考而不能孤立进行,要推动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就要制定长期

的人才培养规划,立足企业长远发展,提前预测与储备人才。重视基础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高级工的培养,为高级技能人才的开发培养肥田沃土。要正确处理普及培养与技术尖子重点培养的关系,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没有普及难有高水平的尖子。整个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会促进优秀技能人才的大量涌现,高、优秀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又可以拉动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要科学设计技能人才生涯发展规划,分阶段实施针对性培养。循序渐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持续提高。

三、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导向

技能人才培养,既需要措施,更需要机制。企业要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技能人才立足岗位成才、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技能人才,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1.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高技能人才首先关注的并非待遇,而是使用问题。他们最需要自身的价值在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实现。社会地位得到承认,人格得到尊重。因此企业应当准确把握每一名高技能人才的特长,找准每一名高技能人才的最佳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建议在大型项目设置技能总管(首席技师);在建筑安装队,配备技师,班组长应具有技师资格。适合从事管理工作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可以提拔到管理岗位甚至领导岗位。

2.切实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地位与待遇。为激发高技能人才不断创新、提高技艺,发挥骨干作用,企业应建立工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公开竞聘机制,增加基本工资待遇(包括出差、用车及其他福利待遇)应与所在项目的效益挂钩。目前,部分企业实施首席技师、技能大师的遴选制度,将这些技能人才的薪资标准提升到企业副总水平。这些措施。对于企业优秀人才的成长,能起到积极的鼓励与引导作用。不仅如此,在进行企业技术攻关、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也要给技能人才一定的倾斜政策,让能为企业创造巨大效率的技能操作创新项目也能进入企业科技进步奖评选系列,对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也享受相应的优秀人才待遇。让广大技能人才想干事的能干成事,有才能的能有发展,业绩好的待遇就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吸引广大优秀技能人才立足岗位苦练成才的良好机制。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8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深刻认识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形势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部、江苏省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南京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各项办学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这为南京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面对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学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共性和个性并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例如,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仍然需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决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成效显现,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理念日益清晰,但以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为目标的总体性教育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具有南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水平不高、动力不足、活力不强等现象,引进人才与学科建设的契合度不够高、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拔尖青年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在原创性科研能力提升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多,科研创新体制及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待推进,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还有待提升,文科在前沿领域、国家层次的话语权还有待加强;在学科竞争力方面,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优势得到巩固,大多数学科位居国内高校前列,但“金牌学科”数量明显不足,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可持续性、前沿竞争力有待提高,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亟待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系统集成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科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的关联还不够紧密,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重点工作的联动和配合还不够充分;在办学支撑条件与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方面,以仙林校区为主校区的多校区办学格局有待优化,改革带来的民生“红利”还不够丰厚,服务保障体系有待配套完善,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校园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精心培育。

以创新精神为内核,不断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未来五年,是南京大学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南京大学全体师生正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作风,迎难而上,踏石留印,勇攀高峰,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探究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不断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

重视文化传承,弘扬南大精神。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国家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道路,大学发展也应当如此。为此,我们提出要植根南大辉煌灿烂、生机勃勃的历史沃土,科学梳理学校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南大人的精气神、自信心和荣誉感。要植根南大渊源深厚、生生不息的学术土壤,接续好、传承好、发展好南大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坚持以科学名世的学术根脉,充分体现当代南大人的文化坚守、科学追求和学术自信。要植根南大独一无二、一以贯之的价值基因,弘扬“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优良传统,恪守“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发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博采众长融会百家的开放精神,充分展现南大人“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品格和风范。

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在过去单项改革、局部改革的基础上,南京大学正按照“一体、两翼、两支撑”的总体思路,推出实施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机制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五大改革。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的综合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学校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实力和发展竞争力。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我们提出要深入推进“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硕士研究生分类协同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形成“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推进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努力构建“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博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主动式、多样化招生模式与机制建设,构建具有南大特色的招生体系,不断增强我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通过以上努力,建成完整的具有南大特点的人才培养新体系,着力培养各行各业创新拔尖的领军人才。

转变人才观念,打造一流师资。努力建设一支跻身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国际影响力、体现南大风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分系列、分层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充分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突出目标导向,提升原创能力。“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是这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原创性科研培育与激励机制,既鼓励引导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自由探索,又大力支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集群攻坚,坚持“双力驱动”,整体提高原创科研能力和水平。

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内涵建设。启动实施“文理工医特色发展战略”,以新一轮国家重点建设计划为契机,推进学科建设从“高原”到“高峰”的转变,形成一批真正体现南大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处于国内顶尖发展水平的学科。尤其是深入实施“金牌战略”,继续保持传统文理学科基础研究的先发态势,通过改造和调整,力求形成新的前沿特色优势。完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支持机制,重点建设若干个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交叉学科群和新兴学科。加强现代工科、新兴学科和应用文科建设,大力提升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发展水平。

加大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吸引更多世界顶尖学者和国外高层次专家开展深度合作。例如,重视选派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青年管理骨干出国研修,提升教师、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大力推动学生参加境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高学生交流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加快建设若干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国际化示范学院”,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课程,稳步提高留学生的规模和层次,大幅度提升学历学位生比例等。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支撑服务。积极做好仙林、鼓楼、浦口三个校区的规划布局和统筹发展工作,努力形成历史定位清晰、学科结构合理和教育功能互补的办学格局。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障

加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南京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立从严治党新常态,从而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加强党委治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重点,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引导领导班子成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自身建设,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以《南京大学章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积极宣传和组织学习章程,教育和督促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强化法治思维、规则意识和制度自觉;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一步规范选拔任用工作,注重选拔任用有思路、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切实加强民主管理,紧紧依靠师生办学治校,积极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共谋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进一步加强师德学风建设,坚持尊重人才和人才自重相结合,将师德学风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及时发现和处置不良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强化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根据高校党员特点,着力探索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加强党内民主,完善党代表常任制,进一步明确权利与职责,拓宽党代表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充分维护和保障党员权益;健全党内的激励、关怀、帮扶制度,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党员,坚持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更好地服务党员成长,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9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发展路径“‘双一流’建设再次把高校放在时代的浪尖口上。入围者,昂首挺胸,落选者,虽谈不上垂头丧气,却也显示出‘望洋兴叹’的遗憾。”[1]过去“985”和“211”工程的建设来说,对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壁垒,为地方高校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2]由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进一步探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与举措,为推进西昌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指导个案。

一、彝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是西昌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在四川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所依托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并由此奠定了该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十余年来,本专业根据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确立“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应用实践,彝汉并举并重”为本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彝区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彝汉双语人才,获得了较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目前正朝着全国一流专业的目标而积极努力。(一)狠抓优势特色专业。1.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雄厚、条件优良。本专业的前身是1989年开始招收的彝语文专科,2004年更名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本科,2007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取得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评议权、2011年取得教授(研究员)职称评议权。本专业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7名拔尖领军人才为支撑引领的优秀师资队伍,拥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建有彝语言多功能实验室1个、彝汉英同声传译室1个、彝汉影视摄录编实训室1个、彝语言文化综合实验室1个、彝族文化展厅4个,同时建有共享实验室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1个。2.科学研究对接需求与特色,成果丰硕。针对西南彝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对彝族语言文学、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汉双语教育等方面开展研究,初步凸显了突出的学科优势。本专业专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省社科重大项目2项,以及其他科研项目28项,出版《当代彝文文学研究》《彝族克智译注》《支格阿鲁:彝族英雄史诗》《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勒格斯惹的故事》《支格阿龙1~5》《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1~5辑》《彝族传世民歌》《凉山彝语词法学》等60余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10余篇,获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12项。3.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强化实践、质量优良。本专业拥有部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民族地区实际需求,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研究,承担了省级教改项目10项,建立了彝区顶岗支教的“6+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巩固彝族母语、强化彝汉双语、拓展彝英汉三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致力于新时代“彝语文+专业”滚动式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版教育部规划教材和资助教材1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多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4.社会服务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效益显著。本专业通过建设研究中心、研究示范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构建了“振兴优秀文化、注重应用效果”的成果服务模式;积极为民族地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发挥智力优势,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智库支撑。通过校地合作、成果推广项目、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社科普及、政策咨询等多种途径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主动融入凉山州“全域旅游”、打造“世界彝族文化中心”、脱贫攻坚、“人才兴州”以及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为关键领域的咨询和服务,特别是在推动彝族地区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扩大国内及区域行业影响。1.彝族母语文学研究一直引领学科前沿。2001年阿牛木支教授的《当代彝文文学研究》,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彝族母语文学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在彝族母语文学学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于2002年获得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14年依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承办的“中国多民族母语文学研讨会”首次在西昌学院举办,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80余名代表参会,对本专业前期开展的彝族母语文学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6年在成都召开的“世界少数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上,3名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作为彝族文学研究专家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或专题发言,凸显其彝族母语文学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9年在西昌召开的“《当代彝文文学史》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当代彝文文学史》的编撰考述、民族文学观、研究价值和意义等进行专门探讨,大家一致认为,由阿牛木支教授主编的《当代彝文文学史》是彝文文学历史研究领域的首部专著,在彝族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此见证彝文文学繁荣发展的历史记录,更彰显彝族母语作家才华的珍贵档案。该书总结了当代彝文文学的创作成就与发展规律,清晰地体现了当代彝文文学的发展脉络与创造活动,对当代彝文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归纳、整理,为呈现出文献性、资料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优质文学史文本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研究凸显中国影响。本研究运用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坚持宏观与微观、主位与客位相结合,从多视角多维度研究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和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彝族克智译注》《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勒格斯惹的故事》《支格阿龙1~5》《凉山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1~5辑》《彝族传世民歌》等一系列在国内及区域行业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其中,阿牛木支、吉则利布等的《彝族克智译注》选取凉山彝族民间广为流传,民间最普及、老百姓最喜欢、内容最精彩的彝语“克智”翻译成汉语,对所涉及的彝族传统民俗事项、历史人物、古代地名、历史事件、典故渊源、民族迁徙、文献释义、天文地理等进行详细、确切的注释。该书作为一部文化厚重的彝族民间文学精品,是当前四川彝族非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并于2013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洛边木果、曲木伍各等的《支格阿鲁:彝族英雄史诗》对四川、云南、贵州地区的多个版本进行整理整合,反映了古代彝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历算等方面,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在人类学、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认知意义,并于2019年获得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吉则利布、阿牛木支的《勒格斯惹的故事》是从民间艺人和毕摩手中采访和调查所得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而成,全面讲述了勒格斯惹及其儿子孟获、孟优、孟铁等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业,反映了历史上西南地区原住民部落与外来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化、民俗礼仪、部落战争、宗教信仰等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并于2012年获得四川省第七届巴蜀文艺奖。

二、彝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和民族地区社会需求,为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良好机遇,加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1.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需求。新世纪迎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办是基于彝族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需要,也是存续文化多样性的切实举措。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再次得以凸显。繁荣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2.培养优秀双语人才的常态要求。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是提升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四川省教育厅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于2017年5月出台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双语教育持续协同发展的通知》,对四川省双语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健全、规范一类模式学生学籍管理、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完善考试招生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该文件明文规定,从2017年开始,举办彝汉双语特需专业本科班、二类模式彝语文纳入高考科目统一考试,高考统考语文科目满分仍然为150分,按汉语文和彝语文各50%计入等。这一系列招生考试政策的改革将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强化文化传承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就业渠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学科建设立足凉山本土的服务定位。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委关于围绕脱贫攻坚聚人才用人才的决策部署,结合凉山实际,提出了精心打造凉山州“全域旅游”战略、打造“世界彝族文化中心”战略、脱贫攻坚“人才兴州”战略以及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为此,着力造就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双语双料人才队伍,为凉山州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我们今后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二)面临的挑战。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1.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彝区社会的传统历史文化日益受到国内外其他文化的影响。2.传承与发扬彝族传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沟通,培养更多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有历史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目标。3.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能否准确把握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和质量的需求,将直接影响到本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关系到本学科的长远发展。4.学术团队的梯队建设尚需加大力度,教师知识结构尚待优化,科研意识、忧患意识亟待加强,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仍然不多,引进国内高水平专家学者、优秀拔尖人才力度尚需提高,国内交流合作深度广度亦待加强。5.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人才培养是打造学科国内影响力的关键之一,亟待探索结合彝语言文学学科优势特色创新课程体系、培养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机制体制。

三、彝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一)以本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特色办学思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方向、一流专业、教学团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实训基地“五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项目为载体、团队为主体、创新为核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优化本科生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校校、校院所、校地”等多元化本科生协同培养新模式,全力推进“民族学”申硕工作进程,进一步提升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学历层次。(二)立足特色,加大基础学科研究。积极开展与民族地区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全面开展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横向课题,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学科研究水平保持省内一流,力争国内先进。针对西南彝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对彝语言文学、民族教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进行研究,并在彝族母语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强化研究,保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提供专项经费加大学科所依托的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平台建设力度,提升省级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教研科研促教改、以教研科研带队伍、以教研科研强服务”的方针,积极配合凉山州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着力推进教研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继续发挥科研区位优势。(三)面向实际,增强民族地区社会服务功能。通过科学研究、成果普及等多种形式,依托国家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哲学社科基地、省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等多个载体,培养一大批具有应用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高端人才,解决我国彝族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彝汉双语教育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通过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成果普及、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为彝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立足凉山,面向西南,不断创新产学研推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成果转化、文化培训、政策咨询等多种途径为彝区文化教育发展做贡献。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彝区地方政府的工作,充分发挥我们在地方决策中的咨询参谋作用。向西南彝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输送合格民汉双语教师,培养能够以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为主业的文化人才,以及能够开展创新创业的人才。进行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社会推广应用;加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和四川省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彝族语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的建设。结合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基本情况,通过文化和教育精准扶贫,为2020年全面脱贫提供智力支撑。(四)以文化人,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通过课程、讲座、典型事迹宣传和榜样带动,弘扬和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学科人员奋发图强和改革创新。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彝族文化,培育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的国内影响力和传播力。具体来说,一是开设《彝族文学概论》《彝族古典文献导读》《彝族传统文化》《凉山彝族礼仪与民俗》等相关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水平;二是继续实施“天光月影彝学讲坛”,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大力开展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专题系列讲座,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培养彝族“非遗”传承人,丰富彝族地区精神文化生活;三是随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围绕地方性和应用性开展专业实践技能竞赛,每年举行彝族传统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五)多措并举,加强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理念,实施“学科领军人才计划、拔尖人才计划、优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三大人才计划,采用“团队带头人+研究骨干+青年教师”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进,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激励奖励政策及软硬件平台的支持力度,着力制定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完善以教学科研创新、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六)拓宽事业,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和联合办学等途径,扩大本学科的国内影响力,培养具有彝汉语言文学兼通的高素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通过人才建设,造就一批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活跃在国内学术前沿的杰出人才。大幅提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国内和区域的影响力。以研究团队与基地为平台,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等项目或政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与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深入开展多方面合作。改善科研环境,创造更多交流机会。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合作的形式和领域,切实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合作。综上所述,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按照学校近期和远期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立足民族文化传统,追求一流业绩,尽早实现“省内一流、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既定目标。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10

关键词:昭阳区;古树名木;保护;复壮1 研究古树名木的意义及价值

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仍在生长的活立树;名木是指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是活文物,历史的见证,具有很高的生态、科学、历史和观赏价值,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它既有生物学价值,又具有活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关系到我国生物资源和历史遗产保护的双重意义。古树名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它既有生物学价值,又具有活的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2 昭阳区古树名木的调查

昭阳区的古树名木保存尚多,经调查有以下几种:

老榛树:现存于昭阳区布嘎白石村龙坪子有1株800多年的珍惜古树――华榛,树高11.6m,胸径2.1m,1990年曾遭炸药轰炸受伤,至今仍然活着。

东瓜杨:东瓜杨又名水冬瓜树,杨柳科杨属。在昭阳区盘河乡放马坝有1株250年树龄的东瓜杨树高39.5m,胸径1.51m,主杆端直,中下部茂盛,梢部枯萎,每年3月开花被当地群众崇拜为“神树”。

皂荚树:皂荚树属苏木科皂荚属,昭阳区守望乡葫芦坪村宋家山有1株400多年树龄的皂荚树,高15.7m,胸径0.94m,3.5m以上分3大枝,主干下部端直,枝叶茂盛,东面有少量枯枝,距离地面2m处有空腐长0.75m、深0.45m、宽0.48m,但仍有长势。

古银杏:昭阳区旧圃镇何家湾有1株700多年树龄的大银杏,树高15m,胸径2.23m是昭通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株银杏树,当地人称为“神树”树下建有小庙,庙内供有佛像常有人前往求神拜佛。

核桃树:昭阳区守望乡葫芦坪村,海拔1960m处有1株300多年树龄的古核桃树,树高7m,胸径0.94m。三大主枝已枯腐折断树显衰老但仍然活立。

大黄梨:昭阳区守望乡葫芦坪村野猫洞沟边有1株200年树龄的古老大黄梨年产2000kg树高14m,胸径0.73m,主杆距地面1.3m处分发多枝向四面铺展覆地、枝叶茂盛、长势旺盛。

山楂:昭阳区守望乡葫芦坪村野猫洞沟边有1株293年树龄的“山楂王”树高11m,胸径0.93m,冠幅17.7m×29.5m,树冠如伞,年产山楂1200kg。

古槐:昭阳区多所学校都有古槐如区二中300多年的中国槐高16.3m,胸径1.31m;市一小的中国槐高15m胸径1.03m;师附小的200多年树龄的中国槐高19m,胸径0.91m,距地3m以下同直。

华山松:昭阳区布嘎乡新街小闸马家坟的1株263年树龄的华山松高24.5m,胸径0.71m,距地6.2m处分枝,8m以上分两大枝。另外昭阳区实验中学里状元桥、汉碑亭旁,望海公园恩波楼旁都有200年以上的华山松。

昭阳区还有国家珍惜植物银杏、水杉、云南山茶、黄杉、雪松、椴树、山茶、四瓣辣子花8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云南红杉、黄杉、蓖子三尖杉及云南榧属植物。

3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

古树名木不要随意搬迁,也不应在古树名木周围修建房屋,挖土,架设电线,倾倒废土、垃圾及污水等,以免改变和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昭阳区如此繁多的古树名木如何保护、养护、复壮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工作。

通过调查环境条件和树体状况找出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例如土壤板结、通气不良,并按照濒死株、极度衰弱株、衰弱株划分衰弱等级,然后针对衰老原因确定主要复壮措施。古树名木生长在不利的特殊环境,需作特殊养护,进行特殊处理时需由管理部门写出报告,待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施工全过程需由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并做好摄影或照相资料存档。

3.1 古树名木的复壮

3.1.1 改善地下环境。开沟埋条:目的是增加通气性,可采用环形沟、辐射沟(昭阳区很多孤立古树就很适合用辐射沟)和长条沟;设置复壮沟-通气-透水系统;进行通气铺装或种植地被植物;对他人进行改良,掩埋发泡剂:2cm×3cm颗粒距树干70~200cm范围,深40~70cm,铺5~10cm后覆土;土壤翻晒;施用生长调节剂。

3.1.2 土上保护。土壤密实、透水透气不良、土壤含水量大,影响根系的正常生命活动,可结合施肥对土壤进行换土。含水量过高可开挖盲沟与暗井进行排水。城市公园里游人密集,地面受到大量践踏,土壤板结,密实度高,透气性降低,机械阻抗增加,对树木的生长十分不利,设围栏及培土防露根;病虫害防治如昭阳区病虫害种类较多害虫主要有7个目30多个科70多个属;修剪截去枯枝及腐朽的枝干,改善其供需不平衡状况,同时也给根系生长的机会,视其生长情况进行轻重不同的修剪,特别是长势极差或濒临死亡的古树更要加强修剪。

生生死死是生物在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保护复壮并不能使古树长生不老、返老还童、永不死亡,而是让树木顽强生长的特性得以恢复,使古树的生命尽量给予延伸。据此,保护是形式,复壮是措施。墨守成规,顺其自然。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11

“人才”,由“人”和“才”两个字组成,他体现了既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又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性的“才”的结合。“杰出”或“拔尖”人才,相比较而言,是人群中相对优秀的人。他们是自然存在的,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相对杰出或拔尖的人出现,这里无须所谓教育与培养。但是,我们这里是特指那些在事业上做出非凡业绩的人,在造福社会、民族,甚至在增进世界文明中,他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这“非凡”是一般平常人所不能够做到的。

杰出人才有知识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军事精英、艺术精英等之分,他们分别在社会、国家和人类的某个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不同时代的杰出人才其面貌、贡献也相差很大。既然都是杰出人才,他们就具有成长的共性和个性。

一般说来,杰出人才的成长条件有动力、意志与方法、机遇等三条。“动力”体现在做一番事业的志趣、理想、目标、使命、愿望、爱好等,或者像我们当下常说的“有一个梦”。“意志与方法”包含勤奋、刻苦、自信、坚持不懈的毅力,并具有良好的学习、思维、表达、交流的能力和卓越的工作态度与方法。这两者都是成就杰出人才的主观条件。这主观条件也可以说就是人的“素质”,它应该是人的体魄、待人接物处世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的总和。“机遇”则主要是客观条件,其中包含大时代、形势需求、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个人机会,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机遇”也含有个人的主观成分,即一个人是否对自己和客观事物及环境具备知己知彼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从而能在客观与主观条件相碰撞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机会。

具体说来,不同领域杰出人才的成长条件还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要成为一流的杰出科学家大体要有以下五个主观条件:1. 强烈的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激情;2. 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明晰准确的科学概念;3. 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计算或实验技能,娴熟的交流、合作的态度与能力;4. 勤奋与刻苦;5. 顽强的意志、毅力和自信心。这里我没有提到科学所首要的创造性,它是上面条件的综合产物。而客观条件则仍是时代、环境(包括科学氛围、物质支撑、与一流学者交流的条件)和机遇。从这些条件里我们看到,真正可以通过学校“教”出来的条件只有一条或一条半,这大体可说是“智力因素”,而其他条件也许可以概括为“情商”。尽管“情商”的先天因素作用较大,但也可在儿童少年时期通过适当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培养塑造出来。不过,除了启发学生自我修养以外,眼前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似乎对情商培养还缺乏规范化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这里有一个根本的观点:时势造英雄。产生杰出人才要有时代和客观需求的条件。比如,一般说来,当国家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想取得诺贝尔科学奖就是一种奢望。因为杰出的科研创新是需要科学家们在足够的经费和物质保障下静心寂寞地长期钻研才能奏效的。

“杰出”人才是在造福社会和人类的事业中取得突出业绩而产生的,因此,这类人才基本上不是从学校教育中直接走出来的。试想古今中外,有哪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是学校里刻意“培养”出来的?孔夫子?苏格拉底?康德?华盛顿?孙中山??牛顿?爱因斯坦?钱学森?屈原?雨果?莫言?他们中有的人确实在学生年代已经锋芒毕露,在学习中显示出特殊才华,但他们取得的骄人业绩,却都是在事业上经久打拼而“冒”出来的。历史上,著名英才的呈现既具有主客观条件成熟的必然性,但在众多相似或相仿的条件下偏偏却只是某人“冒”出来了,却也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即“机遇”的作用。因此,要想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时期对某个特定学生进行准确的前程预测,肯定他将来能取得突出业绩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人的前途是否比较“有出息”,我们即使根据他求学时期的表现做出大致的估计和猜度,这种“算命”往往也是难以准确的。因此,要对特殊“杰出”人才做出“定向”的专门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谓“培养”杰出人才实际上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将来成长打造基础,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创造共同的条件与实现机遇的可能性。在这里,家庭和学校的任务就是为“杰出人才”制造“毛坯”。至于将来是否真正能在此基础上做出突出贡献,成为杰出人才,就得靠他们在事业的实践中打拼和细致雕琢了。因此,不能认为这种打基础就是对“杰出人才”的“培养”,至多只能说是为人才成长做好了准备,并帮助他们根据个性差异提供了发展方向的选择。

当下的问题是:在人们追求早日圆“中国梦”的急切心态下,期望短期内迅速出现大量杰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并且还专门聚焦于某些特定方向,比如诺贝尔奖等。于是,学校特别是还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高中,甚至更早,就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特殊“培养”措施,以冀早出人才、多出人才。这些措施大体都是对少数特殊选定的学生,在指定领域(如科学)里采取集中优质资源加以“重点培养”。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人的兴趣、特长的多样性,对这种特定领域的选择和特殊的“重点培养”超出了“因材施教”的界限,这将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从长远来看是会损害基础教育的。

成才主要取决于事业上的实践,而事业上能使人脱颖而出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这里不仅涉及工作条件,而且还跟社会人事制度、行业间待遇差异与利益分配制度、对人才及其贡献的评价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等复杂因素有关。因此人才的成长道路确实是非常错综复杂、各不相同、难以设计的。历史上我国在许多领域和许多单位都曾经多次实施过“重点培养”的举措,但是成功者寥寥,多数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正成就了杰出人才的却并非是当初看好了的“重点”。这并非“培养”的具体措施不得力,而是违背了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

如果可以通过某种教育方式保证“培养”出杰出人才来,“杰出人才”早就满天飞了,我们今天也就根本不必再来讨论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了。由此可见,“培养杰出人才”是一个假命题、伪命题,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会损害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我们应当摒弃这种简单武断的做法。可是当下这股热风甚嚣尘上,这反映教育界一种急功近利、投其所好、人云亦云的非理性情绪。这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为人才成长打基础、制“毛坯”的。同样的“坯子”,有人能做出世界知名的业绩,有人却默默无闻,这里就有一个“机遇”的问题。“机遇”包括大时代、大形势的需求,加上小环境、局部氛围和各种物质条件,等等。一般说来,有大时代、大形势的需求而人才迟迟出不来的情况是不大会有的。恩格斯早就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894年1月25日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198-199页)社会一旦有需要,科学家迟早总会出来。当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准备过程。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康德语)的事业。这前一个“人”是指一个具体的自然人,后一个“人”是具有人性、个性和工具性的社会人,大写的“人”。“才”是指致用之材。“材”是物,可以制成可用的工具——“器”。教育把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人才”。但是这里有一个谁是第一位、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才”放在第一位,把哪一个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

党的十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把“立德树人”和“育人为本”写进了重要文件。这就是说,要以“人”为出发点、落脚点,“以人为本”。可是实践中却往往难以落实。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才”,因为“才”能产生实际效益,取得功利,彰显业绩;而“人”则似乎比较“抽象”,难以捉摸,甚至还会惹出点麻烦。

“育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使人在德、智、体、美等全方位和谐成长,丰满而舒张地养成独立人格,展现个性,发挥才能,张扬特长,彰显潜质。人是最活跃、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而社会也是复杂、多样的,具有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需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说,没有一种专长会在社会中遭到埋没、得不到施展机会和途径,问题在于常常碰不到合适机遇。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保障信息的灵通交换和致用途径的广泛铺陈,学校也应当给学生提供进入社会的门路,以便人尽其才。

因此,“因材施教”是有充分根据的:不仅能使学生的特殊才能得以发挥,而且能使他们对社会做出别人所不能取代的独特贡献,从而打造出色彩斑斓、万紫千红的繁荣世界来。为此,基础教育阶段要能做到早期识才知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其优势潜质,使他们发挥而不致湮没。这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学校还要给学生以适当选择的权利和相应条件和设施。不过,基础教育毕竟是要给学生打好全面基础的,中小学规定的基础课程的知识和能力是成为一名现代高科技社会合格公民所普遍需要的,因而不能以“因材施教”为借口而使学生过于偏废。在这样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志趣、爱好、特长和潜能,适当开设一些选修和加修课程,鼓励他们参与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都是合理的、有利的。对于个别天赋优异、特殊早熟的少年,哪怕是采取提前毕业,让他们早日接受高等教育,参与科研实践也是应该允许的。但是,如果试图通过特殊的加压和“强化”措施,给少数学生以优质资源的特惠“照顾”,增负担,“吃偏饭”,以冀单纯通过“重点培养”拔出苗子、尖子,则会适得其反,摧残人才!

教育属于文化,使人教化,达到“人化”。只要时代、社会和环境能提供条件,使人在事业上取得非凡业绩,就能产生“杰出人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它的本源。还是袁贵仁部长的“中国教育梦”说得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12

一、班级概况:

本班学生在这学期仍是39人,男生16人,女生23人。通过一学年的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班里大多数孩子已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有一些学生需要更加努力。根据班里孩子的情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热爱学习,团结友爱,做个文明的孩子是我工作的重点。在上个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很多情况我都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都有了解,因此在制定这个计划时,对班级的情况我做到了心里有数。

二、管理目标班训:

对集体——关心热爱

对师长——热爱尊重

对同学——团结互助

对学习——认认真真

1、行为习惯

(1)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2)认真听讲。

(3)排队快、静、齐。

(4)认真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5)保护教室校园环境卫生。

2、学习能力

(1)善于思考,积极发言。

(2)作业规范书写,准确率高。

(3)勤于阅读。

三、工作重点:

1、结合晨间谈话、队班会加强班级管理,树立班干部的威性,在班级中树立榜样。

2、加强班级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4、成绩、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5、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

四、具体措施

1、设立“三簿”制度,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设立“行为规范记录簿”,规范学生的行为。小学生好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课堂纪律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设立了一个“行为规范记录簿”,记录每个人平时行为的点点滴滴,即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上课、课间,还是站队、做操,只要能遵守纪律,不追逐、打闹,表现优秀的将获得一个“行为规范奖”(一个红花),反之,如果破坏纪律,违反规范的将扣掉一个“行为规范奖”学期结束时,根据个人所得红花数,评出班级“行为规范标兵”,并推荐参加学校的“行为规范标兵”评选。

其次,设立“卫生记录簿”,加强学生保持环境卫生的习惯。孩子年龄小,在家从没干过什么活,在学校里值日也是随便应付,简单一扫,更谈不上自觉的保持了,教室里、卫生区里一会儿就是垃圾成片。为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打扫卫生,我设立了一个“卫生记录簿”将每个同学的值日质量及保持情况记录下来,能积极、自觉的去打扫,并且一直保持很干净的奖励一个“卫生奖”(一个笑脸),反之就扣掉一个,每月一评,得数最多的发“环境保护小卫士”奖。对于每天的值日工作,要求组长认真负责督促每一名学生认真做好值日,卫生委员随时检查,做好记录。

第三,设立“学习记录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孩子年龄小,贪玩,自制力较差,上课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认真听讲,发言不积极,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气氛不够活跃,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积极性,我们设立了“学习记录簿”,学习主动、积极的,勇于发言的奖励一个“学习奖”(一个五星),反之,不按时完成作业将扣掉一个五星,每月一评,评出“优秀学习奖”。

在学期结束时,将上述三方面综合考评,从中选出“三好学生”人选。

2、班干部的培养方面。

班级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人来管理是不够的,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小助手。这学期我将采取班干部轮流制(包括班长和组长),使班级管理再上新台阶,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培养有个性的人,使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管理。

3、协调与家长的关系,开好家长会。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在校外,我会经常和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优缺点不夸大,也不缩小,采取与家长共同研究和商讨的态度,争取和家长配合,推动家庭和校外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家长会中可以打破以前老师说学生听的模式,家长可以谈谈教育的心得、心中的疑惑,学生也可以说说自己学习的心得、自己的感受,做到人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