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徽建筑论文

安徽建筑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2:39

安徽建筑论文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1

关键词:徽派建筑;符号化;简约设计;意义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50-01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至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一、独树一帜的徽派建筑风格

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古徽州建筑素来以素雅奇巧见称,其色淡雅,粉墙青瓦;其形独具匠心,依山作墙,顺水成溪,墙外山水秀美多情,墙里庭院曲径通幽;并之以复杂多变的架梁构造,精巧繁复的纹饰雕刻,古朴大气的装饰摆设,形成别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如此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将它运用到现代的设计当中,以一种更加简约而不失去地域特色的图形语言来表达,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安徽。

二、将徽州建筑风格融入现代简约设计

(一)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式

提到徽派建筑,马头墙是其重要的建筑特点之一。高高的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在过去民居建筑密度较大的村落之间,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灾发生的作用。

马头墙一般呈两叠式或三叠式高低错落着,也有少数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在徽派民居那高大封闭的墙体上,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也因此显露出动态的美感。

色彩上,黑瓦白墙是徽州建筑的最大特色,在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黑白两色,错落有致,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寻求统一,既能体现简约之美、又能体现空间美和意境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就给人很充实而又深刻的含义。

虚实上,黑既是白,白既是黑,让受众这具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不单纯是虚的,但又是实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这样处理的设计作品,因某些启示和联想,使其更加的充实和丰富。能够做到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多样统一,这样就更加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设计。

(二)由“繁”到“简”

无论是徽州的建筑还是雕刻,剪纸等等装饰艺术图形,大部分实物都是较为复杂的,不易于被人们所认识,所了解。如何真正的做到继承和发扬徽派图形,最重要的简化我们所看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图形,将其运用在各类设计上。

简约设计越来越走近人们的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都要求简便,衣服要简约而不简单,素食主义者越来越多,住的要干净,行的要方便、快捷。所以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就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将传统融入现代。

在对徽州牌坊、马头墙、雕刻艺术的简化过程中,构成中的点、线、面的运用最能完美的简化图形,以最少的元素表达最多的信息,追求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趋“简”是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在抽象艺术设计中更把“简约”视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三)在现代设计中弘扬徽派建筑文化

保护徽派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事。随着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外朋友对“徽派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十年以来全国各地以古民居为建筑风格的办公、宾馆、餐饮、休闲等建筑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徽派传统文化,将其融入与现代设计当中,无论在建筑设计、视觉设计等设计类别中都能够看到徽派建筑风格的体现,这对继承和弘扬徽派建筑文化起到了推进作用,同时也为设计作品创造了新的内涵。

三、小结

徽州文化是历史悠久的,细细的品味徽文化的内在涵义,会发现是那么的儒雅,那么的和谐,从设计的角度上,不仅仅是将徽州的建筑风格结合当代设计,只要具有徽州人、事、物,都应将它们融入到设计作品当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安徽。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2

关键词:徽派建筑;艺术哲学;种族;环境;时代

1丹纳的《艺术哲学》重点强调种族、环境、时代的作用

《艺术哲学》是一本关于历史、艺术文化的巨著,作者丹纳通过自己的理解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2徽派建筑艺术的哲学内涵

徽州位于南北方交汇融合的地带,受多方文化影响,如吴楚文化,徽商文化,但最终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古徽州文风昌盛,徽商贾而好濡,崇文重学,聚集财力以求发展文化。这种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为民居的建筑艺术形式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理想的选址,巧妙的空间处理和精湛的雕刻艺术都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建筑的艺术形式不仅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朴素自然的美学特征,而且具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义。

3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在徽派建筑中的体现

3.1种族—徽派建筑艺术形成的内部根源

古徽州是在动荡中前进与发展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徽州居住的是古越人,受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古越人的民居属于干栏式,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建筑形式。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原人迁入,史上有三次迁移的记载(时期分别是东晋、唐末、南宋)。在迁移中,不仅产生了人口结构的变动,而且中原文化就此介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民居形式也开始发生改变,北方的院落建筑形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的干栏式民居。由于环境的制约,民居形式不可能彻底的改变,所以经过融合与交流,加上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清代时期逐渐形成“粉墙黛瓦马头墙”式的天井式建筑,独具当地地域特色。此外,宗族文化也作为种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徽州的古村落都是同族而居,有着严格的宗族制度,宗祠属于徽派建筑中的大型建筑,人们世代以宗祠为中心而居,整体村落呈中心放射向心围合式,形成独特的村落布局,体现了一种种族的归属感和向心的凝聚力。因此,种族因素可以说是徽派建筑形式形成的内部因素。

3.2环境—徽派建筑艺术形成的外部条件

外部环境造就了徽州村落与民居特有的形式。古徽州位于江南水乡和中原大地的连接地带,有着相当重要的地理环境。村落和民居的选址严格按照传统的风水理念进行,注意山脉的走向,重视对水的合理利用,遵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民居而言,最有特色的就是天井了,天井的设计别有考究,徽州地区雨水充沛,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水即是财,加上徽商聚财的理念,天井的设计就有了“肥水不留外人田”之意,同时还具备采光、通风等功能,真正的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也离不开环境等外部条件。徽州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进行建筑装饰,堪称一绝。通过精选坯料、严格的雕刻工序、精准的施工工艺打造出庄重典雅的艺术作品,实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其实从另外一方面而言也是源于徽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这一外部条件。徽州民居的雕刻装饰艺术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宝贵财富。

3.3时代—徽派建筑艺术发展的后天推动力

说起时代,文化首当其冲。徽州民居中的楹联是富有魅力的人文景观,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反应和承载了徽州的文化,独具时代特色。在徽州建筑的外观上,造型雅致的马头墙是一个典型特征,比例和谐形式美观,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面墙倾倒了六个时代”,马头墙从东晋延伸至清代(东晋、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4结论

徽派建筑艺术的存在有着自身的内部根源,外部条件及时代精神的推动,我们从丹纳的艺术哲学三要素角度进行了浅析,其实种族、环境、时代这三者在徽派建筑艺术中的表现并没有一个完全的界限,它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总而言之,文化是要发展与创新的,徽州文化会延续,会革新,但是无论以后会发生什么改变,我们要尽可能的去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继承好徽派建筑遗留下的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岳毅平,吴惠敏,郭其智.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5,14(6):103-107.

[2]程晖,汪坚强.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观探析.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3

一、徽州雕刻的演变与发展

徽州风景秀丽,在湖光山色红花绿柳中隐藏的徽州古建筑大都是人工造化与自然山水景致的契合。这些古建筑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选址布局因地制宜,建筑建造力求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皖南古建筑大部分都依山附水,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需要、人的需要、自然本身的需要,地域美景为徽州雕刻提供了无尽的天然素材。徽州的商人活动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繁荣于明清。[1]徽商虽富,但受传统建筑形式与文化的制约,其建筑不可能与官邸的恢弘威严相提并论,于是徽商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的装饰雕刻上,从而形成了素雅清新、繁复精美的徽州雕刻。徽州文化以儒家理论作为准则。传统思想的作用,让当地人坚信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能够抵御外族的侵扰。徽州居民分布,一般以家族成员或者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同姓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当地居民很忌讳杂姓混合居住。他们把同一村落的各族宗祠、村民居住的地域按一定条件划分。在建筑的格局与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制度、宗教制度的禁锢。在徽州,随便走到哪都可见门上、墙上、房梁雕刻着一些题额、图案和楹联。大部分都是勉励莘莘学子积极进取、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还有一部分是教导后人谦恭避祸、安身立命、退身养性的,其中虽夹杂带着诸多实用功利色彩,还有一些封建思想意识,但是有些名言警句说得很在理,让我们看到了徽州人高雅的文化素养。这些题额、图案和楹联成为皖南地域文化的又一道风景线和审美特征。理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儒贵商贱,农本商末”是当时人们固有的价值观,所以徽商们为了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就在建筑雕刻上做文章,改变商人“市侩”的形象,他们不忘自己先前的儒士身份,要求子孙以取得功名为理想发奋苦读。所以徽州雕刻中常出现渔樵耕读、二十四孝、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儒学方面的题材。经济的繁荣和外来周边文化的冲击,使得徽州雕刻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在历史上,元以后,徽州经济迅速崛起,手工技艺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人才辈出。雕刻工艺尤甚,雕刻工艺迎来了时展的高潮。然而徽州雕刻在明代初年,由于风格上比较粗犷,大多为平面浮雕的手法,没有多大创新。但在明中后期,由于徽商财富的雄厚,喜欢收藏的徽商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徽州雕刻艺术才逐步变得更加细致,尤其是木雕最为出色,以多层透雕镂空雕刻为主,逐步取代明代初期比较粗犷的雕法成为雕刻主流,并一直发扬光大。

二、徽州雕刻的风格及艺术之美

徽州雕刻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其坚实的文化背景为奠基。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徽州雕刻属于民间艺术,早期徽州土地出产的粮食不够食用,民间艺术家把徽州雕刻作为一种谋生辅助手段,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忠孝礼义”是儒学的精髓,在徽州雕刻中注重“忠孝礼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重新审视、发掘和传播其积极价值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儒学中积极的思想内涵。[2]徽州雕刻是徽州古建筑最重要的装饰品。由于程朱理学坚实的基础,从艺术原始的角度上来看,徽州雕刻应该属于民间艺术。徽州雕刻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它的雅俗共赏,它不像古典音乐,看起来离我们那么的遥远,它的魅力在于题材贴近生活,无论是文人雅士、高官富商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中获得乐趣、提高审美观。由于徽商有资本享受生活、主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适宜的湿润气候、还有丰富的原材料,使得徽州雕刻能够蓬勃发展。徽州雕刻在艺术上画面注重张力、构图饱满、图像抽象、雍容华丽,焕发出健康向上的气息,表现了徽州人的美好生活。从艺术角度看,徽州雕刻中木雕的影响最为深远,也最受欢迎。徽州木雕主要散布于徽州地区古建筑的祠堂、门窗、各种日常用品上,其木雕作品反映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思想。徽州木雕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用在整体建筑结构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观者在欣赏木雕时不难发现创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了解。徽州木雕内容广泛,活泼生动,艺术感染魅力极大,数百年来,木雕造型语言臻于纯熟,雕刻技术得到很好的评价。木雕在安装上,两边并不对称,但要调整两边使之对称产生平衡感,否则会有不协调的感觉。“欲严谨取对称,要轻巧保均衡”是最为明智的作法,也给徽州人带来美的艺术感受,更使观众心灵受到震撼。徽州木雕的雕刻技法是全面而多元的,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徽商的思想日趋开放,新颖构造与完善的技术手法被不断引进民居建筑中。徽州木雕以工艺精湛、造型纯熟著称,它兼顾了美观与实用,既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又有利于建筑的百年大计。以古名居窗扇为例,大面积采用镂空花雕,同时注重光源与空气流通。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一般采用纹理清晰、材质柔软、价格昂贵且不容易腐烂的材料如松树、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等,这些木材雕画是徽文化的一段辉煌的历史,描绘的是徽州人一段难忘的故事。作者工匠大多是普通人,记载的是他们周围的事物,不夸张、不做作。有的作品欣赏过后则终身难忘,这主要是因为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结合,也是徽州木雕的魅力所在。轻削重刻,削木如泥,捉刀如神,形象生动活泼,一切显得那样自然,一切却是那样艺术,木雕的历史价值是不朽的。

徽州地区至今完好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这些古建筑中有许多精美的砖雕,它们主要运用在建筑的门楼、窗户、墙面、屋脊、屋檐、屋顶、牌坊等,使得古建筑物变得更加庄重典雅、立体效果更加强烈。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装饰雕饰形式。徽州的砖雕起源于宋代,至明代,随着商业贸易流通的兴盛,地域之间文化传播的频繁,以及徽商和晋商之间贸易交往的流通,安徽的徽州地区和寿春地区出现了山西一带的先进砖雕工艺。寿春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砖雕工艺有着楚域风格,有些槽形砖、大方砖均雕有精美的纹饰。而徽州地区徽商充盈的财力加上徽州多出能工巧匠,使得徽州的砖雕艺术精湛隽永、自成风格,并日臻成熟,登峰造极。砖雕的使用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既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又具有挡住雨水下落、避免门上和墙体上雨水渗透潮湿从而影响到建筑物整体美观的实用功能。砖雕重点部位是在注重各题材内容的合理布局,情节、图案的主次分明,强调视觉的整体效果。砖雕制作的花窗不仅可以让院主透过窗户欣赏美好的风景,也起着很好的装饰作用,产生内外浑然一体的效果。砖雕在制作上第一道工序是创作初期选料和尺寸的大小也就是备料。第二道工序“磨面”,就是指用手工或借助机器的工具把之前雕刻粗糙的雕工磨圆。通常这道工序是由助手来完成的。第三道工序是修整,在画面上偶尔也会遇到砖内的沙子引起雕面残损的情况,修整就是必要程序,最后是安装。徽州砖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给人带来一种朴实华丽的感觉,非常符合当代的审美要求。明代早期的砖雕,由于受到秦汉的影响,画面简单粗犷,人物形象少没有变化,画面较单调。到了清代,徽商为了对外界显示自己生活的美好,相互攀比,砖雕的雕刻显得更加细致庄重,形成了砖雕的艺术风格。现在在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能见到剔透玲珑的砖雕艺术,会让人切身感受到砖雕的艺术之美,由衷敬佩那些民间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石雕在徽州地区很常见,主要在寺宅、牌坊、建筑门口,是浮雕与圆雕结合的一种艺术。

发展至明清时期,石雕多用于牌坊、龙柱、门窗、门楣、勾栏等。在雕刻上远远不能与木、砖雕相依并论,主要是因为石头坚硬不细腻无法细雕。由于地域文化习俗不同,在石雕选材上有着特别的不同,闽人自古就有着对蛇的崇拜习俗,蛇的形象来源于龙,故惠安人对龙的感情深厚。龙便成为人们喜欢雕刻的对象,广泛应用于石雕装饰中。除此之外,在选材方面惠安石雕也有与徽州石雕的相似之处,惠安的石雕也常以“梅、兰、竹、莲、松”等象征“吉祥、长寿、富贵”之意。从唐至明初,惠安的石雕艺术风格特点是质朴粗犷,人物造型端庄凝重,线条刚直简洁,尚遗留有明显的中原雕艺痕迹。从明代后期发展到清代,惠安石雕艺术改变了自古雕刻中的“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艺术风格演变为形神兼备,并富有强烈的动感和气势,艺术特征则突出精巧细腻和神奇。这种风格的转变让惠安石雕门窗与徽州石雕门窗的艺术风格又多了一份相似。徽州石雕题材受到材料的限制,没有木雕与砖雕复杂和普及,除了牌坊看起来比较显眼,其他的石雕经常会被人们遗忘,但并不妨碍细心的观察者的观察。石雕的题材主要是用动植物形象来雕刻出的高浅浮雕,人物故事与山水的题材不多见。其中,狮子是石雕的典范。在各个建筑或者构建中都能应用到大大小小的石狮子,民居门口的门枕石能见到头圆脸阔、形象夸张有形,相比北方威猛的狮子,徽州的狮子显得秀气一点。明代前期到中期,风格上相对朴实,刀法繁琐,体积感弱,不能和当时的砖木相提并论。徽州石雕取材是一件石雕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根据内容而加以选择,如石料的大小、石料的纹理、避免采用破损或者裂纹的石料。石雕作品完成后,剩下的步骤就是安装,一些需要组合的构建在安装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不同的时代,制造工艺会有不同,也就造成安装工序的不同。徽州雕刻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研究它不仅对我们现代雕刻来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它的每一幅图画,更是一个历史的浓缩,能让我们对三大地方文化之一的徽学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徽州雕刻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徽州雕刻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徽州雕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形式的多样性、题材的多元性、技艺的独特性都充分体现了徽州雕刻在艺术研究上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然而徽州雕刻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陈旧、琐碎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学习徽州雕刻的过程中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应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我们应以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为依据,按照建筑空间结构的变化,灵活地将传统造型结构中重复、繁琐的装饰元素加以转化,将陈旧的组合结构进行分解,简化原有的结构构成方式,从中挑选出最具有地域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和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造型元素,然后再进行重新组合与搭配,应用到现代的建筑内部空间,与新的环境进行有机结合。[3]徽州古名居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地域特色,是中国传统地域文化比较丰富和完整结合的体现,如建筑雕饰形式的丰富多彩、造型的精致巧妙。这种具有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建筑雕饰已经深深影响了当今的设计理念,传统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当今的设计运用中。应从建筑雕饰文化的精神实质、设计理念出发,将现代技术及审美融于设计之中,在现代人追求简洁、清新的主流下,重视对现代装饰空间的健康、环保及文化品位的塑造,努力探索出一条体现中华文脉传承的设计之路。[4]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徽州雕刻也面临失传的尴尬。所以我们要继续发扬它,要保护好徽州雕刻,而对徽州雕刻作品的保护,最完美的方式莫过于对徽州雕刻的承载者———徽州民居的保护。徽州雕刻工艺的传承要靠言传、物传、心传三种方式。对徽州雕刻工艺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为这个工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有了源源不断的自发动力,才能保持活力。徽州雕刻技艺的发展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徽州雕刻产品新功能的开发、徽州雕刻题材的创新,而徽州雕刻题材创新又需要有文化内涵,要经得起推敲。我们知道,经历过发展高潮的徽州雕刻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风格,它仍旧保持本质的风骨,它是民间艺术和文人艺术、审美情趣和教化功能的完美结合。最为重要的一点,它蕴含了徽州雕刻艺匠的独特思维,其独特地域性徽州文化的承载功能彰显了其存在以及发展的价值。只有利用好新时代的新机遇,徽州雕刻艺术才能发扬光大。

作者:刘建华1张善庆2工作单位:1.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2.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古徽州;廊桥建筑;徽派建筑;木构;砖木结构;建构

1廊桥建筑的研究价值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与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1]土木之功不仅仅是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对象,也是建筑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那么既是桥梁之作又有建筑构筑覆盖的廊桥,便是综合了二者特质的一类特殊建筑物种或者说是桥梁物种。它们既具备桥的功用又有着遮风避雨的建筑物的功能。处身于学科的交叉点,廊桥这样一个建构物在建筑学界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其自身却兼有建筑、桥梁和结构材料等综合领域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建筑学界对于大跨度木拱廊桥的研究从兴起到逐渐丰满。精巧的木拱结构在下部使得桥梁跨越水系,木拱上部结合地域建筑特色的木构架建筑覆盖其上为人们遮风避雨。这些研究基本集中于浙南以及福建北部地区,这些充满浪漫和诗意的“风雨桥”当然不仅是“木拱”这一类特殊结构的廊桥,我国民间仍有大量设计精巧、造型别致和富有文化趣味的廊桥建筑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本文所要初步探究的便是富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徽派廊桥建筑。

2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的独特性

古徽州是早年的行政划分之名,指的是如今的安徽省下辖的歙县、绩溪、黟县、休宁、祁门和江西省下辖的婺源六个县。当然,徽派建筑的辐射范围远不只局限于此六县。与浙闽廊桥不相同的是,古徽州廊桥跨越水系的桥体下部多为砖石结构,而上部覆盖的建构多为砖木结构或单是通透的木构架。上部结构的建构方式与徽派民居一致,所展现的外部风貌也与徽派民居风格相符,尤其是其中的砖木结构廊屋,因而笔者大胆称其为“徽派廊桥”建筑。徽派民居建筑的研究近些年成果已多丰硕,皖地内各学院和设计机构都花费大量精力在其上,富有徽派特色的设计元素也相应地多被运用在当今的各类建筑设计当中。布局自由灵活、相对内向的合院、狭长多进深、层层叠叠的封火山墙结合着灵活多变形式的坡屋面,远观白墙黑瓦自在错落的矗立于小尺度的村巷边,宁静秀美的建筑风貌与徽派浓厚的文化气息相融相渗,使得徽派民居建筑在我国的民间建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徽派廊桥建筑以其独特富有趣味的形式,并且廊桥建筑在徽州民居村落中多处于村落的水口处。水口对于徽州古村落来说不仅仅是防卫导向等功能上的意义,更多也包含了风水、文化和精神上的意义。徽州文化以水示财,进入村口的重要节点便是一座驾于水系之上的桥。而这座桥所承载的又不仅是交通空间的意义,它是进入桃源村落的开启之路,是离别与相会之所,处于对这个小小交通空间太多的文化与心理需求,便成就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廊桥建筑。徽派廊桥的内部空间多似徽派园林建筑的做法,桥内两侧栏杆扶手处设美人靠来提供座椅休憩,使得这个空间有了得以提供人们稍长时间停留的人性化构造。这些徽派廊桥的屋顶多为简洁的双坡,复杂的也只是局部抬高处理。而徽派廊桥建筑下部桥体的结构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砖石券拱,依据跨度不同分单券和多券;一类是间隔布置的石墩体。不论是以上的哪一类,桥体上部结构的建构及形式均与下部结构呼应设计。徽派廊桥的上部桥体的结构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和徽派民居一样的结构形式,砖木结构;一类是单纯的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桥上部建筑,用砖砌筑了部分片墙,结合徽派建筑马头墙、园林景墙等形式建造,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性,因而防风避雨的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其私密性更强一些。那么,第二类纯木构架的徽派廊桥上部桥体便更纯粹的体现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建构精神,如有建筑界学者所言“木建构文化则应该更适应温暖而潮湿的南方地域”[3]如徽派民居的结构特质一样,穿斗式的木构架多灵活的运用于这类廊桥上且不做任何墙体围合,纯粹的木构架梁柱体系加之屋面支撑木构系统,有的甚至做出了斗拱这样的中国建筑体系里的高规格构件。不论是从建筑的建构角度还是建筑的风格角度,徽派廊桥建筑都具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3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的现状

古徽州地区廊桥建筑现存的遗迹已然不多,多数为近代仿古复建,少数为遗迹修复保存。因而意识到其宝贵价值并予以重视保护便是本文原旨之一。在古徽州地域范围内的如婺源县、黟县、歙县、休宁县均有廊桥遗存,且部分仍处于使用之中。笔者列举的徽州廊桥建筑保存状况依旧堪忧,由于风雨桥地处位置和木构建筑的不耐腐蚀性,对于桥身来说雨水的侵蚀是致命的,尤其是纯木建造的廊桥上部桥体(如图1)。

4古徽州地区廊桥的建筑

4.1上部木结构廊桥

4.1.1黟县屏山村水口廊桥

屏山作为黟县的一个千年古村落,尚存有百余栋古民居和七座古祠堂,村口的廊桥给人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别致味道。屏山廊桥为近代修建,下部桥体为石构单拱券桥横跨于水口之上,上部桥身为两侧共八根立柱的四榀小型抬梁式木构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由此当地工匠的精巧手艺可见一斑。廊桥的立柱立于方形石柱础之上,比例修长,两层梁架的月梁均有着柔和的曲线且在梁头雕刻象鼻。斗拱构建富有皖南地区的建构趣味性,如计心造斗拱中用卷云式构建填实。桥内部沿柱边设美人靠座椅,柱间雀替简洁精美,壁板为网纹。其一侧挂有三幅神像,彩绘画像已然失色,其中两幅为雷公和电母,祈求风调雨顺桥体稳固。

4.1.2歙县呈砍镇水口廊桥

呈砍镇四面环山,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小廊桥,体量不大,名为环秀桥。近年来古建筑修复专家对于该桥被打捞发现的原构建进行了编号整理和修复工作,使得这座元代的精美小廊桥的风采还能够为我们一睹。环秀桥桥下部为石板叠砌的石墩,上部为四榀穿斗式木构架,典型的南方建筑构架方式。每榀构架以穿枋穿起四根细长立柱,使得桥体显得轻盈空灵。呈砍廊桥可以说是典型的徽派纯木构廊桥的代表。

4.1.3江西婺源彩虹廊桥

婺源的彩虹桥建于南宋,距今已八百余年,是古徽州最古和最长的廊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这座廊桥历代都有维修,桥长140m,桥面宽3米多,桥体下部结构为四个石构墩础,廊桥桥身在石墩处做了高起的着重处理,使得百米长的桥身形成有韵律的高低错落。桥体上部为穿斗式加局部抬梁式的木构架,沿桥做美人靠,桥身纯粹木结构,远观宏伟壮观,可以说是皖南地区廊桥建筑的杰作。

4.2上部砖木结构廊桥

4.2.1歙县北岸镇廊桥

北岸镇廊桥建于清代中叶,是徽派廊桥中造型较为另类的一座。桥体下部为石砌三拱券,桥长33m,宽4.7m,高6m。桥体上部是砖木结构,两侧桥身均建以白墙,很似徽派民居,由马头墙造型的山墙面上桥。临水面开有小型的观景窗,可以说是徽派廊桥立面较为封闭和保守的做法了。当然这座风雨桥的避雨效果自然是好的。

4.2.2歙县唐模村廊桥

唐模村有“水口园林第一村”之名,水口之上的廊桥名为高阳桥,建于明代,高阳桥为檀干园十座石桥之主桥,是古徽州仅存保留完整的双孔廊桥。桥体下部为石砌双孔券,桥体上部建有五开间的屋子。这座廊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展现了原有的砖石砌筑墙体,并未附加白色灰泥,且桥体一侧有石构栏杆、一侧俨然是间宅屋的立面,使得建筑外观丰富有趣。

4.2.3歙县许村廊桥

许村源于东汉,位于村口的这座歙县廊桥亦名为高阳桥,初建于元代,是一座双孔石墩砖木廊桥。明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年间重修时增建了廊桥。清康熙年间再修后基本为现在之形。桥体下部为石砌双拱券,造型非常优美。桥体上部为徽派民居白墙黑瓦中间一间高起的做法,桥临水侧开几扇圆形、方形和六边形的窗扇,细致秀美。桥内设佛龛以供远行之人祭拜。

4.2.4休宁县拱北廊桥

作为今安徽省内最长的古廊桥,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均有重建,和婺源廊桥下部结构相似均为四个石砌墩,不过长度较之不及,此桥长七十余米,宽5m。然而此桥的上部结构为砖木结构,局部木结构开敞,桥墩之上均做了廊屋。因而形式上虚实间隔,非常的雅致。

5古徽州地区廊桥的建筑研究价值

汉宝德先生在其论著里提及:“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初创的时代,科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谈中国的建筑文化而不谈结构体系,等于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核心。”[2]这篇文章笔者对于徽派廊桥建筑做了简单的列举和归类,所采用的分类方式便是定义每座廊桥上部建构的结构体系及构造材料。本篇作为探索之引,行文粗浅,举例挂一漏万,然而徽派廊桥建筑的学科研究价值是远远值得学界重视的,因而还待再行深入田野调查与大量的学科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绪论》,写于1964年,收入《梁思成文选》第四卷,第340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5

关键词:徽派;艺术设计;时代性思想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徽派艺术一直是中国艺术设计的骄傲,徽派建筑、园林、书法、版画等都是人人赞赏的艺术精品,多年来赢得了无数中外游客、收藏家的青睐。面对新时期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赋予徽派艺术新的时代思想,让徽派艺术继续发光出彩,对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徽派建筑艺术的重点研究分析,提出徽派艺术在新时代的设计思想。

1 徽派艺术概述

1.1 徽派艺术概念

徽派艺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目前学术界对其定义众多,其中普遍的观点认为,徽派艺术从南宋时期开始成形,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之后,宋高宗大兴土木,极大地刺激了当时徽州的商人进行竹、木、漆的经营,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当时的园林、建筑、雕刻、书画等艺术设计快速发展,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徽派艺术。明清时期,徽州经济发展迅速,大批商人开始兴建园林、住宅,并把徽派艺术设计风格传播到附近地域,促进了徽派艺术的发展。由于独特的地理文化特点,徽派艺术以精致、细腻著称,其中徽派建筑艺术更是达到了顶尖水平。

1.2 徽派建筑艺术的特点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作为原材料,以木头构架为主。多数的建筑梁架用料硕大,而且装饰精美。由于横梁的中间部分微微拱起,所以民间把这种架梁方式称为“冬瓜梁”,两端雕有扁圆形或圆形花纹,中间雕刻出不同图案,使建筑的整体显得宏大、精美、壮丽。立柱的选材颇为粗大,上端稍微细小。在明代时,立柱一般为梭形。在梁托、爪柱等上面雕刻花纹等图案。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精美装修使工艺技巧与艺术手法相融合,让建筑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刷彩漆而是用桐油代替,显得格外典雅、古朴。墙角、照壁、天井、漏窗、栏杆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截成石条、石板建成,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使建筑显得自然大方。建筑墙体基本用小青砖砌成。

除此之外,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和石雕,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使建筑更加美观。在门罩、窗楣、照壁上镶嵌砖雕,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雕刻在大块的青砖上,装饰效果极好。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平盘斗上的莲花墩,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楼层拱杆栏板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都是木雕装饰。木雕内容广泛,人物、花鸟、山水及八宝、博古。传统戏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都可以作为木雕的题材。木雕的表现手法因建筑不同而各异,有圆雕、浮雕、镂空雕等,这些木雕都不上油漆,通过使用高品质的木材,使雕刻显得更自然、生动。石雕主要用来修饰祠堂、寺庙、牌坊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等。内容也多是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

1.3 古代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底蕴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徽州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体现。人们日常行为遵照儒教礼仪规范,建筑的风格也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为了增强宗族同胞之间的凝聚力,保持血统,抵御外来侵犯,徽派建筑往往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而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同样追求 “天人合一”,“天”就是指自然的、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众多,建筑也根据山水分布,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使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在构思建筑风格上也是借用山水自然环境。在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重视周围环境,根据不同的地貌、水系特点,或依山傍水,或依山跨水,追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效果,居家环境幽雅如诗如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徽派建筑依自然而建,同时也融合于自然,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徽派建筑艺术的现代思想

2.1 徽派建筑的当代文化价值

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大量保存着优秀的徽派古建筑,它们奇葩般的装饰着灿烂的徽州文化。在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住宅、商业、休闲、娱乐等建筑蓬勃发展,徽派建筑的设计思想和技巧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现代建筑形式。当代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房屋建筑时,总是会被它的神韵所吸引,刻意的去模仿徽派建筑的建造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徽派建筑文化氛围,实现了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徽派艺术设计思想能“古为今用”,将其神韵与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徽派建筑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

2.2 徽派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通过对徽派建筑艺术的研究不难发现,徽派艺术设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依山傍水”的总体规划思想;马头墙的单体建筑形式;“地孔”利用了地气来起到调节冷暖的天然空调效果和“天井”来改善室内的气候环境;利用当地特有的青砖、石灰、山木等材料,这与现代所推广的利用当地材料的节能、环保、节材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这种设计手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态理念的杰出建筑艺术,它不仅代表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优秀文化遗产。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徽派建筑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设计模式,通过选择最佳的空间和时间,使人与自然在最大程度上和谐共处。这种建筑形式也是可以获得安宁、繁荣的理想模式,为当代生态建筑提供了实例典范和理论基础。徽派建筑艺术设计所蕴含的科学生态思想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已经给我们现代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最好典范。作为自然环境最忠实朋友的人类,在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上,徽派艺术设计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方向。

3 结束语

徽派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代建筑的奇葩,同时也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艺术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学习徽派艺术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现代艺术设计的目标与方向。

参考文献: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徽派建筑 传统 现代应用

Abstract: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been gloriously enrolled on build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enres, is in southern anhui architecture form, color is very distinct regional, cultural and natural landscape is highly harmonious and unified model. Construction site layout in feng shui concept as the basis,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for courtyard, inhabit declined Lord, has been gloriously enrolled on white wall of the building with black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the beauty of the pla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s has been gloriously enrolled on, put forward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how to reasonable use of these buildings sign elem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design, so as to bette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gloriously enrolled on culture.

Keywords: has been gloriously enrolled on traditional building modern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徽派建筑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建筑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安徽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安徽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徽派建筑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着非常 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师多模仿国外的建筑风格,而轻视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但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中,慢慢的开始重视传统建筑风格,出现了一大批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优秀建筑作品。其中,代表中国传统特色的徽派建筑影响很大。本文重点研究徽派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融合和应用的。

1徽派的特点: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刻工艺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典雅质朴。徽州地形比较复杂,依山傍水,所以徽派建筑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开间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与两侧房屋合围之处称“天井”,采光通风,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画。在建筑设计中,庭院和天井的设计突显了它的特点。徽派建筑中的天井不仅具有明显的园林化特色,还有生态化特色。它的天井更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点。天井的设计,从风水观念的角度讲,符合古代“四水归堂”的风水观念,同时天井的构造还有放火的功能,天井将房屋的布局分隔开来,即使某一个单元失火,在天井的隔离下不至于殃及全宅,同时天井内的聚水池可以用于景观观赏。

2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徽派建筑的和谐之美,不仅仅是它用于居住,更是精美的艺术。我们从点,线,面,色彩来解析一下徽派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点。传统徽派建筑民居在周围四面封闭的高墙内设置天井采光,外墙较少开窗,开的也是较高的洞口大小的小窗,在整面白墙中黑黑的小窗就成了人们视线的中心点。这种方法既通过加上小窗对建筑立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建筑的立面主次分明,又为人们提供建筑形象的美感和认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经常用到这样的手法,如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中,在塔式建筑的顶端,往内收缩形成一个尖尖的塔尖造型,视觉上形成一个重要的中心点,这些醒目的建筑造型构成了一道现代建筑“点”的风景线。这塔尖一点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也形成了建筑造型的闪亮点。

2}线。线是构成视觉感知形象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要素,因此也是建筑师创造流畅建筑形象和表达自己建筑素养的建筑语言。从东方还是西方,从古至今的建筑都不约而同的运用线作为建筑的主要造型特点。木结构建筑有很直观的结构概念,也就是线的概念,柱、梁、襟、斗拱的组合就是线条完美的配合,形成统一的形式美。在皖南徽派建筑中处处体现了建筑工匠对线条美的执着追求:屋顶的高墙顶是流畅、粗犷的水平线;白墙面是干净、挺拔的垂直线;坡屋面是柔美、圆滑的弧线;马头墙是坚硬、力量的水平直线;月梁曲线圆润,角柱的曲线有圆润优美的节奏感,梁架纵横交错穿梭交错是线条流畅、挺拔、圆润的组合。由此看来,徽派建筑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线条的长短、曲直、硬朗圆润组成多样、统一、具有特色的结构形式美。

3)面。面是建筑给人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建筑通过它的表面来给人以最直观的印象,它以自己的特点体现出建筑的特色和个性。传统的建筑形象大多是面的造型(立面设计)。徽派建筑的大片白色墙面是经典的“面”的构成,马头墙的造型也是典型的“墙面延长面”,建设时凸出在墙面之外,形成飘板,使徽派建筑显得轻盈、飘逸。这些手法与现代建筑的设计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体现建筑特色的妙方。

4)色彩。色彩是一种最直观、人们感受最大的建筑形式。徽派传统建筑在整体色彩上一直比较和谐,没有花哨的颜色,只有“黑、白、灰”这三种最常用的灰色系,在徽派建筑民居的色彩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徽派建筑群整体黑色的瓦面,暗色的漆门,青色的门头,斗拱,与之对比的是大面积的白色墙壁,这些构成了既明快又沉稳典雅大方的建筑色彩艺术,同时也达到简洁使用的效果。现代建筑中的色彩大量采用色彩鲜明、淡薄典雅的色调。在现代居住区建筑中,很多都采用这种色调。如深圳万科第五园很好的融合了徽派建筑色彩的特点。这是浅色系的色彩在现代居住建筑中运用得比较好的实例。

以现代建筑万科第五园为例,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徽派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中的成功应用:

徽派建筑的天井是非常有特色的,它的天井设置,实质上是很好的运用建筑的灰空间。灰空间概念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用这个空间以达到室内外环境融和,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扩大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过度空间。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多的运用了增加“灰空间”的设计手法,形式多以开放和半开放为主。合理使用的灰空间能带给人们带来平和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室内外空间进入到“灰空间”时可以体验到空间的自然过渡,享受在室内外空间中体验不到的半封闭状态即封闭与开放的完美融合。

在第五园,我们深刻体会到设计师对于灰空间的偏爱。中国传统思想上人们渴望有自己的“一片天”,所以现代建筑设计讲究院落的藏风聚气,也是中国民居内敛含蓄的气质的体现。多层及小高层的围合则成为大型院落。如果说内院、六合院、四合院代表了早先中国民居的居住传统的话,大院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居民的典型居住方式。大型院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民居独有的“内向”性格。在万科第五园的院落里,建筑与院落,环境完美结合,由开放到半封闭到封闭的空间转换自然丰富。大院落之间以小巷联络,大院、小院、内院的组合在空间过渡上形成第五园小区的院落网,在提供住宅建筑私密性的同时,也形成了院落邻里间交流活动空间,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民居保守、封闭的特点和现代生活追求更好交流的效果结合起来。从而使万科第五园整体上形成一个由单体别墅、联排别墅、多层住宅之间相互围合,从小院到大院,从大院到小区组团具有徽派建筑特色风格的现代村落。

3结语

徽派建筑的文化体系和建筑艺术形式影响着现代地域建筑和特色建筑的发展。将徽派建筑的特色元素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徽派建筑”已成为我们当代建筑师的重要使命。

引文注释:

1. 高寿仙,徽州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陈安生, 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兼谈徽派建筑的继承和弘扬(M),中国勘察设计 2008

3. 周喜增,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的美学价值(Z),美与时代,2004年

4.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徽派建筑文化 住区环境艺术设计

一、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以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目标,从宏观的自然环境中,限定出一个用于居住生活为主的区域所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探寻居住区域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开放性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及能量流动的过程,并通过一定的设计整合进行艺术处理,使得居住区的景观及其建筑等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设计风格,打造出一个舒适、美观,又充满人文精神的人居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居民对住区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而且对住区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引发了房地产和开发商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提升住区环境设计的高质量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徽派建筑发展脉络的启示

古徽州主要由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这六县组成。秦至元代,为躲避战乱曾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西晋末年、唐代末年、北宋末年),北方望族也因而纷纷南下迁徙徽州。由此,官式建筑技艺被带入徽州,对古徽州传统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基本呈阶段性发展的官式建筑技艺与连续发展的地方传统的双重影响下,融合形成了新的“徽文化”结构框架。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徽商崛起。发展至清代,传统的徽派建筑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中国建筑史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末民初,鸦片战争开始,社会动荡徽商衰落,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来思想和文化传入。传统徽派建筑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出现材料工艺上保持徽州建筑要素和气质,但建筑形态、语汇上效仿西式建筑,或是基于徽州本土建筑,包容性地吸纳若干新建筑因素的建筑形式。例如,以徽派建筑传统形态为“体”,采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孝思楼”,就有“小洋楼”之称。由此可见,徽州建筑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融合演变着。虽然在近百年中已经不再有较为稳定的进步和演变,但这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一个使地区建筑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迈向新里程的一个机会。

(二)徽派建筑形成因素所凸显出的特点

“慧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王安石《孙抗墓碑》),徽州位于九华山脉和黄山山脉的东南,山岭环绕较为封闭,由于交通运输困难,当地优秀的林木、石材资源极又极为丰富,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客观地影响了徽州建筑的形态特征,为徽派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徽派建筑中房屋的木架结构,精美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等的资源材料大都是源于本地,再加上本地工匠高超的技艺,成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传世佳品。

徽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核心,与当地本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理学大师朱熹和程颖、程颐兄弟的祖籍所在地就在徽州,朱熹也多次回到徽州讲学,所以自南宋以来,徽州地区就被世人誉为“程朱阙里”。而“程朱理学”也深受当地徽州人民的推崇,在徽州得到了深远的贯彻,这种思想也赋予了徽州建筑内敛的品质和淡薄的色彩。无论是儒家思想观念,还是程朱理学哲学观念,都直接决定了相应的伦理制度与生活习俗,间接影响了徽州古民居建筑空间环境、艺术风格及其人的审美趋势。由此,徽州建筑讲究顺风顺水、择吉地而居的风水学说的由来也就有迹可循了。

(三)徽派建筑应用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优美的住区环境能够对居住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同时折射出居民的审美情趣和对思想境界的追求。在传统的建筑审美观点和现代的住宅需求下,很多住区设计都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但大都显得过于苍白简单,缺乏一种和谐性,不协调的设计导致建筑与景观产生了视觉上的对抗。当下“功利主义”的盛行也使得传统徽派建筑设计元素和规划布局被不严肃、不经揣摩地滥用,导致大批住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案例陷入了窘境。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不但没有有效地融合,生拉硬拽地强行组合反而导致徽派建筑风格与住区实用性需求的日益脱节。有趣的是,虽然目前两者之间的磨合导致问题不断,但深入骨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理念,又引领着中国人拥有对传统住区环境的强烈需求。这就对新徽派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使其不断尝试区域建筑文化探索,思考如何将两者更好地有机结合。

(四)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以黄山德懋堂为例

黄山德懋堂,地处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老梁上的丰乐湖畔,是当地一处经典的旅游地产项目。建筑所在的丰乐湖与黄山一脉相承,建在丰乐湖畔的德懋堂有机地融合了黄山的秀美和丰乐湖的灵气,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黄山德懋堂的建设过程中,创新采用了原拆原建的科学做法,将散落在徽州的民居以原拆原建的方式进行异地的复原保护,并重新组合成为聚落群体。同时,在保留原有建筑形式的基础上,秉承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理念,萃取古徽居蓝本中灵魂元素,融合现代建筑文化元素,对德懋堂内部进行适度装修和现代化改造,以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同时,建筑装修的风格、选材、颜色等注重与古民居整体的格调相协调,使其成为可居、可赏、可游的休闲度假精品,创作出别具特色的新徽派度假别墅群,堪称新徽派建筑的典范。

(五)徽派建筑文化对现今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来看,已经很难单从景观及其建筑的视觉上辨别城市的名称。由此,只能解释说,世界性的文明压抑住了地区性的文化。我认为,作为一个有源远流长建筑历史的国家,我们不仅要积极地摄取世界多元文化用于保持自身先进性,也要将目光放在本地区传统建筑的文化中。例如,从传统徽派建筑风格中进行吸取再创造,提炼出仍然符合现代需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元素,进而通过有效的应用保护地方建筑文化的活力和特色,做好继承和发展工作,避免地区性文化和其所包含的地区建筑流派逐渐泯灭在历史长河中。

三、在住区环境设计中活用徽派建筑元素

在住区环境设计中利用好徽派建筑元素,需要我们充分阐释做好吴良镛先生所阐述的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区化的概念。把握徽派建筑设计对所规划区域内因地制宜的布局和形态,充分考虑地域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等相关因素,摒弃一些已经不适宜现代生活和技术的景观及建筑设计方式和封建迷信,秉持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传统,充分发扬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哲理和实施的具体途径,让徽派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技术先进性在摩擦碰撞中融合出新的设计方案和理念。

在具体实施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行深入认识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载体――住区空间布局、细节体现和教化精神。在住区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注重徽派元素的合理运用,也要把徽派建筑风水学中具备科学性的一面展现到设计规划方案中。例如,在建筑组合上注重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建筑与景观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的土地、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资源条件及其建筑的装饰构造做法等,实现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力求营造宜人的现代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的关系,谋求三者之间的和谐有机统一。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应注重对徽派符号进行合理的简化、抽象化设计,使其在保证居住区肌理、色调和神韵传承徽派建筑文化核心精髓的基础上,能够合理使用相对于传统徽派建筑更廉价的材料和简明的建造工艺,并发挥新材料的功能与特色,打造出新一代具备徽派建筑特征的生态住宅区域。

四、结语

研究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旨在积极保持徽派建筑特色的同时,有效降低住区的建造成本,加速徽派住区规划设计的普及率,继承和发扬传统徽派建筑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徽派建筑设计理念,进而达到创新徽派建筑,发扬徽州文化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韦鹏昊(1990―),男,安徽淮南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本科生在读。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782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卫鹏.徽派建筑传承文化在桂北建筑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3(7).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8

论文 摘要:徽州“天井”,是当地的 自然 环境和 历史 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适应自然,实施建筑可持续 发展 的手段。它在满足古徽州人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其审美需求和社会需求,是

论文关键词:天井;空间设计;实用需求;审美需求;社会需求

“地球村”的概念出现以后,在 经济 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设计所提倡的功能性设计,在逐渐抹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开始让人产生一种文化层面的忧虑,对功能性的设计产生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人们开始呼吁地域性文化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充分表达。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对一的,从材料的选择,到功能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文化的建设,都应该体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居住,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当今城市,建筑几乎是千城一面,只能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的空间,至于住得是否舒适,那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正是一个由 工业 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期,长期的工业文明,唤起了人们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本性,人们越来越要求居住既满足功能需要,又能接近自然。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

天井的设计,体现了

天井的设计,使徽商在社会上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一方面,古徽州人为了安全,在自家宅院内修建的高大封闭的墙体,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却让人的心理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社会“重农抑商”,徽商虽富甲天下,却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家中设天井,顶天立地,使徽商在被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天井的设计,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3天井的社会性对 现代 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徽州人聚族而居,随着人口增长,房子就以天井为基本单元,采用“二进制”法则,一进一进地套建,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徽州最大的民宅,歙县棠樾村的保义堂,共有108间房,36个天井。这种大集居、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满足传统大家族追求多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的聚居需要,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体现了?礼乐”文化在伦理关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

天井,体现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建筑,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环境气候、审美观念,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社会伦理关系。受儒家文化影响,徽州民居,多以天井为中心,依山而建,一进高一进,意为“步步高升”。每一处民居,严格按照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进行分配,形成严明的“礼制”,形成了古徽州特有的“尊儒崇礼”的宗族文化,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民居,在这里成了为宗法社会服务的一种工具,不仅要求宗族邻里之间恪守礼制,村落、民宅的功能布局,也要合乎礼仪。天井的设计,优化了建筑空间,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以“礼”待人,形成礼仪与法治并重的文明风气。

天井,是在炎热、潮湿的皖南山区,为衣锦还乡的徽商,创造出了安全又舒适的居住场所。天井所营造的围合式的空间,虽增强了住宅的私密性,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按“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分配住房,在讲究人人平等的今天,已不适合时代的 发展 。但是,天井,把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结合起来,展现了古徽州人对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9

关键词:徽派建筑;语义符号;室内设计

徽州古称新安,地处安徽南部,横卧黄山脚下,毗邻江西、浙江,是个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1]徽派建筑是皖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在当代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作品已经逐渐被世界文化所同化,人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盲目追求,反而忽视了对这些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文化本身的传承。徽派建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徽州特色的特征符号,将这些富有民族传统特征的符号巧妙地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把握符号的文化本质,合理地进行提炼和再创造,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是我国设计师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众多设计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1 徽派建筑语义符号种类分析

徽派建筑注重人文精神,重视整体布局和周边环境的相协调。建筑外部造型设计简单,色调简洁明了,如粉墙、黛瓦。在每户居民的墙体连接上注重安全性,如具有防火作用的马头墙。下雨天起蓄水作用的天井,以及当地丰富的砖、石、木原料,在徽州能工巧匠的雕刻技术下,造就了三雕艺术的发展。

1.1 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语义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元素之一,既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具有实用性和研究价值。墙体上突出的墙檐屋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古徽州建筑师在建筑这种墙体时,最初是为了防火,因为当地地少人多、多山多水的自然条件限制和建筑本身的砖木基本结构因素,故而马头墙又被称为防火墙,墙角略有翘起,呈马头状,“马头墙”便由此而来。

1.2 天井

天井是徽派建筑语义符号中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构成之一,在现存在徽派建筑中,不论是普通居民还是祠堂都有天井的存在,天井从民俗传统来讲,寄托了徽州人“四水归堂、聚财不散”的愿望。在过去,天井的作用是使封闭的空间能够有采光、通风和排水的功能,天井的使用不仅可以起到延伸堂屋空间的作用,也在视觉感受上扩大的人们的活动范围,是集自然气候、儒家思想、风水结构为一体的成功设计。

1.3 徽州三雕

砖雕、石雕、木雕是徽派建筑语义符号的组成部分,也是徽州的传统工艺,古徽州人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寄托在建筑内部装饰上,通过徽州能工巧匠的雕刻技艺,雕刻出具有艺术美感和精湛造型的画面,通过二维、三维以及点线面的合理运用,将一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故事人物场景以树叶、花枝、云纹等图案进行串联,造型多样典雅、题材丰富,也形成了徽派建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2 徽派建筑语义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方法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精神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注重室内基本物质条件以外,更加注重室内空间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现在室内设计中的传统徽派语义符号的运用不再局限于对过去空间的模仿,而是将更多的徽派建筑语义符号通过借用、夸张、抽象、重构等创作手法运用到室内空间中去,通过对室内整体空间氛围的把握,营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特色效果。

2.1 借用

在室内设计中,借用就是将徽派建筑语义符号片段移植借用,通过新旧文化的承接,将空间打造出古色古香的韵味。例如,在室内餐饮空间吊顶设计中,运用天井的符号形式,截取天井符号的造型元素,借用它的形式与结构,结合现代的工艺手法进行审美上的处理,配合其他的材料和施工工艺,打造出既有传统徽派文化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及功能的特色空间。

2.2 夸张

夸张就是将徽派建筑语义符号在原来的基础形象上对某一局部做特殊处理或改变,借此来强调突出这些元素符号在室内空间中所表达的意向,增强空间氛围的营造,引起人们对空间的关注和联想。在不同的室内空间中,由于环境的不同,使用建筑符号元素所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对这些元素在形状和尺度上做适当的调整和夸张。

2.3 抽象

在室内设计中将徽派建筑语义符号进行抽象是指对其符号元素所表达的形象进行简化加工,使其具有更深广、更典型的内涵。徽派建筑语义符号中有很多典型的细部特征,将这些特征符号在室内空间中再进行适当的抽象处理,更能够烘托出想表达的传统韵味,甚至再结合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的融合。

2.4 重构

重构是徽派建筑语义符号在室内设计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将这些符号元素进行打散分解,根据设计师的创作想法再进行重新构造,将一些徽派建筑装饰构件以不同的形式结合现代的设计材料和设计手法巧妙地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例如,将马头墙的元素通过对其材质的变换,使用一些不锈钢、亚克力等材料进行装饰,重新排列马头墙的造型图案做出凹凸的效果,这样表现出来的效果既有徽派的古典韵味又有现代的时尚感。

3 徽派建筑语义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创造方式

3.1 仿造简化

仿造简化就是将传统的徽派建筑语义符号的形态、结构进行简化并用其他材料来进行仿造,直接应用在室内空间中,可以作为装饰构件来烘托整体空间的氛围,也可以是将整体室内空间的布局结构按照传统的徽派建筑布局风格进行设计布置,在一些室内空间的设计和改造过程中,遵循造新如旧或者修旧如旧的设计准则。

3.2 改造创新

改造创新就是将传统的徽派建筑语义符号的形态、结构进行抽象创造,再应用到室内设计中去。例如,对马头墙、天井等元素的抽象变形,或者改变这些元素的自身功能和材料的使用,再结合夸张、拓扑、借用等表现手法,注重徽派建筑语义符号应用过程的再创造。

4 结语

将徽派建筑语义符号融入室内空间中,进行再创造设计,往往会给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感受。现在,很多的设计师在进行方案构思时都在将一些外部地域建筑元素引入内部空间,在提取这些元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产生一定的疑惑:这些传统的元素是否能够完全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是否会导致设计的雷同,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传统地域元素与现代元素如何完美结合,如何通过一些方式和方法对这些传统元素进行创新,这不仅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也是为未来的室内设计注入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的手段。

参考文献: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徽州 古建筑 雕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徽州古建筑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遗留下来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徽派雕刻之美为徽派建筑增添了无限的光辉,各种部件上雕刻的动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1.徽州古建筑雕饰艺术的成因

1.1地理因素

徽州地处安徽的南部,有许多的名山风光秀丽,如黄山、齐云山等,曾有人这样形容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群山环绕,徽州位于山区,所以交通不便,但民风淳朴,战事也少,吸引了许多北方人人到这里来避乱,形成了徽州村落。大批中原望族的南迁为徽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建筑工艺。徽州是朱熹的故里,儒学由此深入到民间,出现了“十户之内不废诵读”的景象,儒学从此成为徽州文化的精神支柱。再加上徽州地处山区,耕地较少,许多徽州人外出经商,衣锦还乡之时在家乡大兴土木,以光宗耀祖。明清时期由于徽州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徽州文化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先后出现了陶行知、胡适等大学问家,徽学从此兴起。

1.2人文因素

1.2.1与自然相结合

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生活节奏与春夏秋冬四季相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微妙的关系,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深层次的哲学观念,即天人合一。徽州古建筑不论是村镇的选址、空间形态还是局部雕饰,都体现了这一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民间的雕饰艺术喜欢用龙、凤为题材,龙、凤是中国原始图腾发展的代表,用于装饰中,它们的身躯长短、繁简都可以随意变化,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装饰。而徽州古建筑也同样多用龙、凤为题材,并与各种纹样组合。徽州古建筑的装饰纹样并不是以圆形、方形等这种单纯的几何图形构成,而是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引入装饰纹样,例如植物、动物、山水等。这些图形不仅曲线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1.2.2宗法伦理因素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为核心,从大的方面来说,皇族世袭,他们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农业的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都是有祖辈遗传下来,而由子孙继承。这种宗族信仰和先祖崇拜的宗法观念是连接徽州人血缘的纽带,民居的分布、设置都是以家族而居,徽派建筑及其雕饰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体现了徽州人光宗耀祖和尊卑有序的观念。

1.2.3迷信和吉祥图案

在我国,吉祥意识自古就有,许多事物都会被赋予象征意义,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到明清时期,系统的吉祥图案形成,运用借形、借音等手段,寄寓了百姓的迷信思想,并符合百姓对于吉祥幸福的祈盼,因此深入民心,并从此大量的运用于工艺品装饰和建筑雕饰中。此外,还有一些吉祥图边沿的连续纹样,也有吉祥的寓意,如寿字纹祈福长寿等。

吉祥图案之所以深入民心,是基于古代人民独特的语言表达。自东汉以来流行的迷信意识,立足于政治之上,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束缚了百姓的思维,但是却寄托了百姓对于生活的理想和情感,并得以在雕饰艺术中含蓄有趣的表达出来,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使得耐人寻味。

2.雕饰艺术的特色

2.1砖雕、木雕、石雕

徽州古建筑的砖雕艺术主要用烧制而成的青砖,经过雕刻用于门头、窗头、屋脊和墙的一种装饰艺术。而门头砖雕保存至今数量最多,富有当地特色,而且艺术水平非常高,使得游客不需要入内,便能够驻足欣赏。所谓的门头砖雕,实际上就是在外墙大门上用砖雕刻出的造型,题材不少是源于对象的象征性意义,如联想、象征等。但是它所强调的不是雕刻出来的形象之美,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吉祥之意。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时期的砖雕,民居装饰受到限制,这为砖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砖雕的材料价格低廉,所以砖匠们可以任意想象,自由发挥,这些砖雕无论是在构图还是在雕刻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徽州地区盛产木材,所以徽州的建筑雕饰中以大木作梁架和小木作装折的木雕数量最多,以分隔内部空间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艺术价值也极高。一些民居在大小木作雕刻之后再漆上或金或红或黑的颜色,使之更加富丽堂皇。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把山水、花鸟、草木、鱼虫等自然生物描绘的栩栩如生。

徽州盛产“黔石青”等石材,因此石雕取材非常多。石雕主要见于牌坊或者抱鼓石狮、门墙、台阶等,题材多样,立意新颖。牌坊是元、明、清时期特有的装饰性建筑,一般是设在村口、要道口,或祠堂、寺庙的入口处。元明时期,牌坊柱子多为方柱,数量不多,砌楼也较少,雕饰非常简单,仅仅是日、月、卷云等;后来,柱子增多,砌楼到了三、五层,屋顶到七、九个,雕饰以高浮雕为主,甚至还出现了镂空雕饰;到清朝时期,造型和图案就更加复杂化了。

2.2彩绘

徽州地区地处江南,气候温和,受环境的影响,建筑装饰的色彩淡雅如同国画一般,这有别于北方地区受萧条的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色彩凝重的装饰。明代时期彩画多绘作锦袱(梁、柱等上的雕饰如同包袱围裹),色彩清冷,与暖色调的木构架形成了鲜明的冷暖色调对比,富有装饰性和趣味性。而到清代时期,彩画多直接绘于民居的天花板上,或者先糊上纸在往上画,色彩依旧清新淡雅。

3.雕饰艺术的价值

3.1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人们诗意的生活态度

徽州古建筑的雕饰艺术中所描绘的都是一幅幅轻松、快乐、安逸的乡村生活,反映出的是人们诗意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仍然是徽州居民坐在自家的门前闲谈,宁静、和谐的生活令我们可望而不可即。自徽州古建筑及其雕饰艺术发展至今,徽州居民一直本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我国自古流传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使得他们过着自然简朴、安全、健康、和谐的生活。而作为回报,自然也赋予人们健康的身体、无尽的收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3.2古民居的精华,供后人学习和利用

徽州古建筑及其雕饰艺术是我国民间建筑艺术的精华,凭借能工巧匠的自由想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雕刻形式,保存了我们民族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文化。徽州古建筑的许多建筑形式被南方民间建筑所运用,也有利于后人研究明代乃至前期的建筑形式,同时栩栩如生的雕饰艺术也为工匠们生动的想象和创造留下了物证,令我们为之惊叹,为之感动。徽州古建筑的雕饰艺术之美,美在它是寄托了人们情感的精神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习徽州人这种审美的生活态度,从古建筑、雕饰艺术中提取富有文化意蕴的符号,并运用到现代化的建筑和艺术之中,这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要理解它的精髓,这样才能创造出富含本土气息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气派。

参考文献

[1] 王明居,王木林.《徽派建筑艺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2] 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

[3] 王其钧.《纤巧神韵古民居――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建筑美;徽州民居;江南民居;福建土楼

Abstract:Chinese architecture is the wooden structure of the Kingdom, with Liang Zhu as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with brackets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key. As an architectural type of the earliest emergence in verities buildings, folk dwellings are numerous and widespread. As the key point of southern residence, this paper will compris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Huizhou folk dwelling, Jiangnan and Fujian Province, and then reached " and different" conclusion and finally suggests the culture of each oth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 together .

Keywords:architectural aesthetics;Huizhou people residence;south of Yangzi River people residence;Fujian tulou

中图分类号:TU3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037-03

1 徽州、江南、土楼民居审美文化内涵的“和”

1.1“天地人和”的和谐思想

“天地人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顺应自然和师法自然。对民居建筑而言,就是要使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的统一。而强调人居环境的“天地人和”理念正是客家围屋建筑、徽派民居建筑、江南民居建筑的追求。

客家围屋建筑较重风水,每建新居,无不借助风水理论,对选址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和自然景观进行综合优选,如果缺少某项风水标准,客家人则通过人工改造的办法来改造周围的环境。如宅前没水便挖水塘,以完善屋字的环境。

徽派民居建筑多是依水势而建,山环水绕。徽派古民居建筑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的格调。明清时期,古代徽州堪舆学说盛行“徽州居民对风水文化顶礼膜拜” 的风水理论, 风水文化对徽派民居建筑形态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同时徽州风水理论认为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其形成的地形轮廓所包含的寓意和内涵是宗族文化的标志,讲究群和水的营造,在宗族最高利益的制约下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至天时地利人和。

江南传统建筑也始终是基于地形条件、使用要求,特别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所生成的,建筑布局和构造追求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追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参天地,赞化育”的思想普遍体现在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文化中,从建筑选址,从空间到门窗灶厕、中心的道路走向、建筑安排、与自然的关系包括适应和改造制约着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文化传统。

1.2“学而优则仕”的儒学思想

建筑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客家围屋和徽派民居建筑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其建筑的文化内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的“学而优则仕”的人世理念在两派民居建筑上往往都是通过雕刻的图案、题额和楹联等表现出来的。如皖南西递古村“履福堂”的堂联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反映了该堂主人对“学而优则仕”儒学理念的追求。

客家人崇尚“重贵”人生价值观,深知“学而优则仕”的好处,这在客家围屋建筑中也有反映,如福建龙岩懿德楼门联是“立志在能传世业,文章华国自馨香”,充分表达了客家人对“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

江南水乡素有文化发达之乡之称,诗书文化气氛很浓厚,文人雅士云集。“纸笔墨砚”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东西,“读”在民居平面布局中有很大的体现。如东阳卢宅的“田”字形的平面布局,就有之意。

图1-皖南黟县宏村

图2-冬瓜梁

2 建筑风格的“异”

2.1 徽州——典雅大方之美

2.1.1造型美

任何建筑都通过各种结构、造型自己的建筑形象。明清以来,徽州的建筑匠师们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这些建筑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2.1.2结构美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徽派建筑中的梁柱、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徽派建筑的结构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饰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了完美统一,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2.1.3装饰美

外观朴素几乎是所有民居所共有的特色,但在内部的装饰装修上,则并不是所有民居都如外观一样平淡、朴素。徽派民居在装饰方面有着大量精美的雕刻,包括砖雕、木雕、石雕,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处。其内容广泛,手法多样。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2.2 土楼——质朴奇特之美

2.2 .1结构美

土楼名字虽为“土楼”,但实际上却是外“土”内“木”。坚固的外墙与内部舒适的木构件共同组成了土楼特殊的结构系统。外墙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外墙便没有土楼,土楼外墙厚实而坚固。墙基以大块河卵石垒砌,并以小河卵石塞缝然后再向上以土夯筑。但外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柱、梁共同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个部件都不能构成土楼。正是因为这样巧妙的结构框架,使顶面与楼面的重量通过横梁结构分散到外墙和立柱上面,使得外墙除了作为保护结构外,同时还与立柱构成了承重结构。

2.2 .2空间美

与庞大、封闭的土楼外部形象相比,其内部空间却是另一番景象。当你置身于这巨大的圆形空间里,仰望被圆型屋顶圈成的天空。不由让人感觉身在另一个独立而神秘的世界里。在走马廊向院内俯瞰,一层层充满节奏与韵律的的内廊和门窗,形成了一排排均匀的曲面,使得人们的视线在不知不觉中运动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向心力。这种理性与感性的高度融合,是客家人空间审美思想的最佳表达方式,也是客家人崇尚封建礼制中心地位建筑布局上的表现,这也正反映了客家人以“像”求“意”的建筑审美精神。

2.2 .3装饰美

客家土楼无论是从装饰的材料、题材上看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其装饰风格整体给人一种自然、质朴之美。一般不会精雕细刻,也很少采用艺术和漆油等处理方法。与粗放、毫无粉饰的土墙一样,土楼内的木构件也都是保持其自然属性的,比如棚枕、橼条。几乎都是不做任何处理地暴露在外面。土楼的大门,大多以石板做门框,除了门额雕刻门楼号或偶见门联之外,大多以毫无雕饰的整块石板做门框。门板也必以老硬杉木或杂木制作,一般在外表钉一层铁皮,也无装饰。在它们上面看不到繁杂的线条,而是注重在大的轮廓和镂空上的处理,不仅和土楼周身环境相协调,而且巧妙的以画龙点睛的手法美化了檐口屋角。

2.3 江南——清雅淡泊之美

2.3.1布局美

江南民宅多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等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如江南地区的通用形式厅井式庭院,是由数个院子组成中轴对称式的狭长民居。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或园墙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庭院由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形成了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走进一个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朴实素雅的形态,优美协调的比例,富于变化的尺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2.3.2结构美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

2.3.3装饰美

在装饰上,江南 民居较多的渗透出一种文人的味道。江南民居无论室外的木作所有部位的油漆都只采用单一的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彩画,正好与粉墙黛瓦的建筑外观表里一致、浑然一体。表现出文人崇尚简约、含羞的审美情趣。屋顶部分很少用砖雕来装饰,一片小青瓦通过不同的砌法就可以巧妙的使用在屋面、屋脊、烟囱、封火墙等不同的部位。砖雕部分则主要用在砖门楼上,但也很注意保持适度,避免繁琐,总的造型仍不失优美与简洁。木作部分主要集中在梁头、枋尾、牛腿、雀替等部位,很多采用透雕后深浮雕,图案饱满具有创意,但在雕刻以后仍保持原来的单一色彩,江南民居室内不作天花,而是把外露的屋面或楼板底部做较细致的加工和油漆,构成朴实无华的本色天花,大面积本色部分与少量精雕细刻部分的对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图3-木雕

图4-福建土楼

图5-土楼结构

图6-江南园林

图7-水乡

图8-瓦墙砖雕

3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全球村的文化发展背景下,各地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和国际化,民族化的建筑文化遗产益发显得弥足珍贵。民居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物态不仅在建筑表现形式上大放异彩,作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对游客也极有吸引力,而客家围屋和徽派古民居、江南民居建筑也已成为游客开展乡村旅游或古色旅游乃至是文化旅游的好去处。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在建筑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发掘充实各自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让中国的南方民居文化能够源远流长,走向更辉煌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曾伟.徽州民居浅析[J]. 福建建筑,2006年.

[2]李斌.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文化的回归[J]. 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C].2000年.

[3]白宁.乐山乐水古民居——徽州民居巡礼[J].国土资源,2006年5月30日.

[4]牟德厚.福建土楼[J];丝绸之路;2004年12期.

[5]肖林.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思考[A]. 1999年.

[6]周学鹰,马晓.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安徽建筑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功能形式;徽派建筑;传承发展

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既是矛盾的,同时也是相互统一的,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功能是核心,形式需要简洁。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徽派建筑作为民居建筑艺术,是反映当地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徽派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提出对于徽派建筑不应只进行延续传承的研究,更为迫切的是对它进行创新发展的研究。

一、 建筑的功能和形式

建筑的功能是指建筑体现使用价值的本质内容。包括建筑应当提供的各种使用要求及人在使用建筑中产生的艺术审美方面的精神要求,是建筑设计的最直接的设计目的。不同的建筑因其各自的目标人群和使用性质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目标和要求。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功能要求,并保证这些功能要求的实现。建筑的起始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居住要求。建筑功能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空间的组成、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和疏散、建筑环境。

建筑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创造与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密不可分,相互依托,彼此关联,共同成就一个完美的外部空间形式。建筑应具有鲜明简洁的形体,严谨的比例推敲,精细的细部处理以及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建筑的形式是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内容各部分的组合方式。建筑作为艺术类中的一种,其艺术形象是形式美的主要体现。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元素中,主要有有: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功能是核心,形式需要简洁,同时对功能具有反作用。形式最好有二次可塑性或可变性,能符合使用者的身份、审美观及情趣。功能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最为广泛,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和研究,来实现在实际的创作中发挥追求真理、消除谬误的作用,同时,借助对功能和形式的讨论,增加对建筑的形式与功能关系的深层次认识。建筑的形式和内容和谐相配,建筑形式体现真实的生活的时候,才是杰出的作品。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脱离具体使用功能的建筑艺术创作必然陷入形式主义,而只注重功能不注重形式的建筑,就会枯燥无味,使人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同时注重形式和功能、使两者相互协调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

徽派建筑是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所派生的基本造型秀美灵动,其优美形式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这些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二、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1、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民居的典型代表,他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经过观察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

(1)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 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群房一体,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 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 精美的细部装饰。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3、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功能和形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般来讲,总是最先考虑建筑的功能,一般建筑都遵循这个原则。然而徽派建筑在设计开始的时候就把形式与功能都考虑进去,不仅满足人们的基本审美,而且符合徽文化的特殊属性与人文特征,从而使得徽派建筑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三、徽派建筑的发展研究

徽派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满足新时期人们居住生活要求的基本功能的前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其艺术表现,将新时期徽派文化的元素加进去。

2、在现代社会追求奇异的潮流下,徽派建筑要保持自有风格,而不要受潮流的冲击。

3、探索新的徽派建筑符号,从而在徽派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得其更具地域性与文化性。

4、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前提条件下,抽象出符合地域文化的艺术元素,从而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表现出深刻的艺术性。

四、结语

徽派建筑的历史是辉煌的,但是它所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几个雕刻,几片碎瓦,真正徽派建筑包含艺术性,又不仅仅是艺术的附庸品。在“美观”的外表下,同时包含“实用、坚固、经济”的功能要求,当今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前提下,考虑到对环境影响,不能盲目沉浸于征服自然带来的成就感,毕竟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各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徽派建筑的发展也不能拘泥于过去,要在继承以往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适宜的生态、科学技术,探索出适合现实情况的生态之路,为徽派建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