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交流材料

统计交流材料

时间:2022-07-31 22:45:33

统计交流材料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1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将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作为政府统计部门不辱使命,担当责任的关键要素,要求“必须把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在全面客观分析统计工作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判断,对于我们深入把握统计的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将作一探索,以供参考。

一、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含义

所谓公信力,就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据此,我们认为,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是政府统计部门能够获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政府统计部门以统计数据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公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统计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统计部门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统计公信力建立在社会公众对统计部门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社会公众是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主体,也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客观的说,多年来政府统计部门一直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永恒主题,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追求客观真实、优化统计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统计部门的辛勤劳动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承认。在计划考核中,各级大都采用作为“第三方”的统计部门的数据作为重要依据;在行风评议、有关测评等涉及民意调查的方面也多请调查队来开展,统计部门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威信。然而,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制约统计工作正常发展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统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统计数据的自身质量,对统计数据的使用,统计宣传等方面。

(一)真实客观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前所未有的增加

首先,统计调查对象的情况日趋复杂。统计调查对象面广量大,变化频繁,给搞全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统计调查对象的业态混合多元,成份多样,给搞准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由于这个原因,社会上对统计部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质疑时有提出。

其次,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度有所降低。心存疑虑,怕如实上报会产生不利后果。搪塞推脱,不愿意承担法定的统计责任。

第三,统计部门力量相对薄弱。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时间越来越早,指标越来越细,而统计部门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素质上都难以适应需要。

第四,统计制度难以充分支撑。先有定性的认识才有定量的反映。对于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于新经济的信息要求,统计部门有一个学习研究和认识的过程,才能制定出统计制度加以贯彻执行。例如,若对于“创意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正确的认识,便难以从量的角度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

第五,统计方法尚待不断优化。目前,对于限额(标准)以下的众多单位,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方法,而这种抽样调查的方法难以满足多目标和多层次的统计信息推断的要求。再加上抽样调查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误差,因而,需要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评估,但是,如果统计评估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不高,势必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并直接影响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第六,统计数据质量时常受到人为干扰。

(二)科学合理使用统计数据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首先,统计指标具有局限性。一个指标只能说明一个方面问题。以偏概全的使用统计数据是造成统计数据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能说明城市居民收入的平均状况,不配套公布相应的离散系数,是不能准确说明问题的。

其次,考核数据需要确定性。在考核所涉及的统计指标中,有一些是通过核算产生的,就其产生的过程和性质来看,其中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和加工、推算成份,存在一定的误差区间。因此,不应该选择有较大推算、估算成份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第三,相关数据存在匹配性。在使用统计数据时,必须要注意数据链的关联,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必须要在公布时即做出解释。如从全国范围看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水泥产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工业生产与电力供应存在相关关系等等,如果出现趋势不一,要及时进行说明。正如初建堂局长在内蒙古调研时所说的那样,“统计指标与指标之间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相互间有着高度的匹配性和协调性,统计数据就要符合这种匹配性和协调性。从本质上讲,统计数据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的必然性,统计数据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统计规律,才能让人信服,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才能真正树起来。我们的统计数据出来后,一定要先评估评估是否符合经济、自然和统计规律。如 果不相符,就要深入查找原因,作出充分说明”。

第四,部门数据有着协调性。在公布不同部门数据时,必须注明是什么部门、为着什么目的、搞的什么时间和范围的数据,指标含义与统计部门的指标含义是否相一致,等等。以避免误导社会公众并进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三)切实有效宣传统计成果的力度亟需持续不断增大

当前,影响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评价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主观标准的评判因素。这个标准是个性化很强的尺度,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实际体验。如对于平均工资的问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来自于自身的衡量标准,一旦差异较大,便产生不信任感。同时,这种不信任感还具有波及效应,使得他们由于对一个指标怀疑而连带着对其他统计指标也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拟态环境一方面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一些地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拟态环境”使一些社会公众产生对统计数据的怀疑,对于政府统计部门不信任,从而影响了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另外,一些地方新闻媒体的主持人,或是由于对统计部门存在一定的误解,或是对于统计指标不甚了解,在节目中,想当然的对统计数据进行不正确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统计宣传,统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显得力度不够,无论是宣传的方式、方法、应对技巧和宣传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与提高统计公信力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提高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途径

(一)统计的成果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部门的重要成果,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承载主体,社会公众对于统计部门数据的认同度,直接决定着统计部门的公信力。而对于统计数据的认同,一方面与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的质量和提供方式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社会公众对于统计数据的感知有关,这就决定了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就必须从统计供给方(政府统计部门)和信息接受方(社会公众)两个角度来狠下功夫。

1、从统计供给方的角度来说,统计信息产品的质量要高

(1)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

所谓真实,就是指统计资料跟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不是造假的结果。真实性是相对于虚假所说的。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统计部门的对外公布的统计资料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公众的假信息。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统计信息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它体现了统计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使社会公众获得可资依赖的各项讯息。真实性原则要求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借助何种方式,的统计信息(包括数字的和文字的)应当是以客观事实或具有客观事实基础的判断和意见为基础的、未曾被扭曲或修饰的方式再现或反映真实状况。它是用法律认可和统计制度要求的表达方式,“镜像”般的反映所要表述的客体的客观真相。失真的统计信息势必背离公众的感受,日久会极大地影响统计信息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

(2)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

对于不同的统计信息,准确性原则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统计信息划分为“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前者包括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统计公报、统计分析等;后者包括以统计指标为表达方式的各种统计年鉴、统计月报等。对于“文字信息”,准确性要求政府统计部门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或者重要观点等)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用某种表达方式呈现的客观信息必须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或感知的结果相一致。不得含有具有广告效应和模糊不清的语言,要减少误导性陈述和不实陈述的发生。而对于“数字信息”则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说明数据资料的调查目的和调查者。其次,要说明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指标的时间要素。在对公开公布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理解与解释上应当以一般社会公众的判断能力作为标准。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就与社会公众对于“收入”的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因为根据统计制度的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1],也就是说,农民自产自吃的蔬菜也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而这些一般人是不理解的。因而时常产生误解,需要在社会公众正常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细分。

同时,要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当社会上出现可能影响政府统计部门信息准确性的非统计部门的统计信息时,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已公开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就会动摇。

(3)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

政府统计部门应以最快的速度公开其信息,并保证所有公开信息的最新状态,不应给公众过时陈旧的信息。这首先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对于法律的严格遵守,是统计公信力题中应有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该条例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其次,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信息的时间价值,减少各种猜疑和误解,增强统计公信力的途径之一。

(4)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

完整是相对于《统计调查制度》而言的,一方面,在设计统计调查制度时,必须根据需求,将所有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充分考虑。另一方面,在公布某一具体统计信息时,必须对其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不仅要公开有利的信息,更要公开有问题的统计信息。因为社会公众的判断是对政府公开披露的全部信息的综合反映,如果政府统计部门在公布统计信息时有所侧重、隐瞒、遗漏,导致社会公众无法得到有关决策的全面信息,即便已经公开的各个信息具有真实性,也会在总体上构成整体的虚假性。

2、从统计需求方的角度来说,必须提高对统计产品的接受度

(1)加强统计科普,提高社会公众的统计素养。一是要向社会公众普及基本的统计常识。使其了解基本的统计知识(平均数、百分比、指数等)和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二是要学会鉴别使用统计资料。如对于统计资料在使用时要做到“五问”。即一问,这统计资料是谁说的?美国资料分析法创始人之一、普度大学统计学教授戴维.s.穆尔说,“好数据是人们智慧及努力的产物,坏数据则是懒惰、不了解甚至存心误导。每当有人丢个数据给你,你第一个该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数据是打哪儿来的?’”[2]。二问,他是如何知道的?三问,遗漏了什么(所公布的统计资料是否把各种因素公布齐全了)?四问,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五问,这个资料有意义吗?

(2)优化统计宣传,改进统计宣传的方式和途径。在当前“拟态环境”的形势下,必须要用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宣传统计的力度,注重提高统计宣传的针对性,及时释疑解惑,避免以讹传讹,消除对统计的误解。不仅要宣传统计法律法规,还要宣传统计科学常识。不仅主动统计数据,还要主动解读统计数据。不仅主动面上指标,还要主动配套内部构成指标。不仅主动统计调查的结果,还要主动公布统计工作的过程。不仅主动纳入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的统计信息,还要创造条件专项开展的热点调查信息。不仅主动统计横段面的状态,还要成因分析和趋势判断的分析。要建立以统计部门为主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计评论员队伍,对于网络上、电视广播上涉及到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误解的情形,及时加以解释、纠正和引导。

(二)统计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

高质量的结果离不开高质量的过程。要提高统计公信力必须要使统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公开透明,这已经为世界有关国家的统计实践所证明。如美国的政府统计公信力较高,就与这一点密切相关。美国劳工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向全社会做出了这样的承诺,“我们努力做到:……5、透明性和负责性:我们公开方法和过程,从而使你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信心。”[3]

首先,统计的调查制度和程序要公开透明。如4月7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座谈会,全面介绍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参加会议的,既有国家统计局有关领导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也有最基层的采价员、居民记账户;既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对统计工作提出尖锐意见的各界人士,也有京城诸多媒体。有关专家认为,“即使对此项工作质疑最强烈的人士,如果详细研读这篇报导(指对于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的介绍,作者注),也应该对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统计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公开透明,确是提高统计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4]。

其次,统计调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执行度要及时披露。

第三,统计数据的汇总和质量评估要让社会公众互动参与。对于重要的统计指标要开听证会,以此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三)统计的方法必须符合科学原理

统计方法的科学决定着统计数据的科学,它是统计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首先,统计的制度设计,必须要坚持按照统计规律办事,遵循科学的原则,不得为了验证主观意图,违反统计调查的科学要求,而有倾向的设计调查制度。此外,不能不顾基层单位的实际,要求统计调查对象过早的提供统计报表。其次,统计调查样本的选择必须要遵循随机原则的要求,同时,不得人为破坏样本的“后随机效应”。如在居民收入调查中,假定样本户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出来的,但是,为了提高地区的收入,仅仅只针对抽中户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其家庭人员就业,增加收入,结果就破坏了随机性原则了。第三,重大统计决策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国家统计局成立统计咨询委员会就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统计决策机制的有益尝试。“可以使得国家统计局在作出重大统计决策时,进行更为慎重周密的考虑,更多的听取国际统计界、国内经济和统计专家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意见,防止个人的价值判断、长官意志和行为方式主导决策,同时也防止搞封闭式、独断式的‘拍脑袋’决策。”[5]是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四)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

政府统计部门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所谓正当,即必须合法合理。这对于统计部门公信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统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知情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统计部门的部门利益。如统计部门不能为了商业目的,去搞企业排名信息的;未经当事人许可也不得编辑出版涉及统计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资料汇编,等等。如果统计部门统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则其公信力必然受损。第二,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行政合理性的原则要求。所谓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在统计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凡统计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统计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资料事务时,可以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但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如在公布统计资料时,究竟要公布什么分组的汇总资料,凡统计制度有规定的分组,必须公开,统计制度没有规定的分组,可以由统计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以及可能性自主决定是否汇总公布。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在统计资料的时候,必须完整全面,而不能为了所谓的“自身形象”,对统计指标有选择的加以公布,报喜不报忧,误导人们的判断。

(五)统计人员必须恪守求真原则

统计人员在提高统计公信力方面处于主导地位。首先,作为统计人员应本着只对数据真实性负责的原则搞统计。其次,作为统计人员要视统计数据质量为生命,敢于坚持原则,抵制干扰,依法维护统计数据的声誉,为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2

保密工作是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保守秘密是每位统计人的义务和责任。新《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为此,各级统计部门都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认真做好保密工作,维护统计数据安全。

统计要反映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态势,首先就要取得各个调查单位的真实资料。以前的统计法对调查对象的义务规定较多,而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义务规定较少。现行《统计法》加强了对调查对象权利的保护,如《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各个调查单位提供真实资料,如无可靠的法律保证,有可能极易泄露其经济隐私,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如未经同意,对企业资料、公民个人资料进行排队评价,对外甚至编制资料出售。所以,统计部门必须妥善处理,如实反映情况,保护被调查单位的经济隐私。

此外,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然要涉及国家秘密。统计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统计资料,有些资料可以公开,有些资料则属于国家秘密,不能公开。但是,统计工作者若不履行保密义务,不负责任地将此泄露给他人,政府公信力就会受到影响,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就会对国家利益甚至国家安全造成影响。

面对如此情况,各级统计部门要把保密工作作为保证统计工作正常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多管齐下,加强统计数据安全保密工作。

一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保密意识。加大保密知识宣传力度,明确保密范围,使每位干部职工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认真开展保密法知识和相关保密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掌握保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以重大泄密事件为反面教材,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增强保密意识和做好保密工作的自觉性,时刻绷紧保密之弦,提高做好保密工作的实际能力,做到懂保密、会保密、能保密。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保密制度。保密制度在统计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制度是规范行为的最好保障。只有以制度约束,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数字的保密才能落到实处,从根本上保证统计数据安全;要细化政务公开的有关内容,要求各专业干部严格执行数据程序,对未经上级正式反馈的数据一律不得公开,不得提供给相关部门、单位使用,增强统计保密工作的规范性;对各个管理环节提出具体要求,明确重点工作的保密范围、保密重点和措施,实现对文件保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三是加大技术投入,做好保密工作的硬件设施维护。做好计算机的管理,文件必须在计算机上操作,非人员不得操作计算机;对内外网计算机非法外联监控软件进行调试和完善,杜绝内、外网计算机的混淆使用,保证数据安全;做好移动u盘的保密管理,定期对移动u盘的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四是做好保密工作的软件维护,提升防范水平。加强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每台计算机必须安装指定的安全控件,做到定期更新升级,按时扫描硬盘,消除潜在的风险,用技术手段提升防范水平,确保计算机安全运行。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3

各部室、公司:

根据《企业档案工作管理规定》及我厂档案管理工作升“国家二级”的需要,各单位应将在2000年度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文字、图表、声像文件材料,加以收集、整理、归档,3月底前移交厂档案室。

归档材料应字迹清晰、签署完备、用蓝黑或碳素墨水书写,纸质优良、规格(A4纸)符合质量要求。移交文件材料目录一式二份(见附表),一份同材料一起移交档案室,一份本单位留存备查。望各单位高度重视,切实组织好资料归档工作,安排专人具体负责,对照归档类目进行整理、汇总、按时移交,确保各类档案资料归档率达到100%,为实现我厂档案管理工作升“国家二级”目标创造条件。

附件:1.XX年度档案资料归档类目

2.文件、资料移交目录表

二XXX年X月X日

附件1:

XXXX年度档案资料归档类目

根据电力部《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规则》,各单位应对以下资料进行及时归档:

办公室

1、 上级发文、各类公文、平行文(包括:传真、函件等)

2、 以厂党委、行政名义印发的各类上行文、下行文及重要的通知、规定、办法等

3、 本厂年度综合经营计划、月度工作计划、各部门年中、年度工作计划、总结。

4、 本厂党委会、党委扩大会、党委民主生活会、厂长办公会、生产调度会及专题会议记录形成的材料。

5、 参加上级召开的各种会议带回的文件材料。

6、 领导外出学习、考察材料。

7、 上级领导来厂视察、检查工作、专题研究所做的指示、及有关记录材料。

8、 专题调研工作材料。

9、 本厂荣获的各种奖励(荣誉证书、奖状、奖牌和报批材料。)

10、 以厂名义出具的各种介绍信、证明信存根。

11、 本厂内部组织机构变更、终止用印的印章。

12、 企业工商管理、法律事务、合同材料。

13、 电话记录。

14、 重要的信访、接待工作材料。

15、 收、发文件记录。

16、 党务、行政工作大事记。

17、 莱电动态。

政工部

1、 组织、宣传工作计划、总结。

2、 共青团、青年工作计划、总结。

3、 党员、团员管理(组织生活、组织关系介绍信存根)。

4、 组织建设、党、团员教育有关材料。

5、 党、团费管理。(收支、结存使用情况统计表)

6、 理论学习时事政策、法制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专题演讲活动材料。

7、 反映本厂重要活动的广播稿件、照片、音像材料。

8、 表彰优秀党员、团员及事迹材料。

9、 团代会文件材料。

10、 党员、团员名册、统计报表。

11、 外出学习、开会带回的文件、资料。

工会

1、 工会工作的计划、总结、通知。

2、 职代会文件材料。

3、 企业民主管理和班组建设(合理化建议)材料。

4、 劳动竞赛和评选劳模、先进集体、个人典型报批文件材料。

5、 重大文体活动材料。

6、 统计报表、简报、工会信息。

纪监审部

1、 纪检、监察、审计工作计划、总结。

2、 关于纪检、监察工作的指示、通知、规定。

3、 党员干部民主评议材料。

4、 专项审计工作材料。

5、 统计报表、工作信息。

保卫部

1、 武装、治安、保卫工作的通知、规定、办法等。

2、 年度统计报表。

人事部

1、 干部调配、人才交流材料。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干部调动介绍信存根、报到证)

2、 劳动定员、合同工、技校生、临时工、退役人员安置材料。

3、 职工调配、职工调动介绍信及存根、工资转移证。

4、 干部职称、技师评审材料。

5、 奖惩处分材料。

6、 干部、离休、退休、职工名册、劳动管理、社保、教培年度统计报表、简报。

7、 职工教育培训规划、计划、总结。

8、 教育培训经费管理材料。

9、 职工继续教育、技术比武材料。

10、 职工教育培训年度统计报表。

一流办

1、 重新修订的企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2、 企业创一流形成的文件资料。

3、 企业现代化管理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4、 QC小组获奖成果材料、证书。

5、 创一流考核标准、实施细则。

6、 重要的经济责任制考核材料。

计财部

1、 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办法、通知。

2、 固定资产的新增、报废、调拨、折旧等。

3、 流动资金核定、结算。

4、 专项资金的提取、分配(更改、大修、科技资金、福利、奖励资金、公积金等文件)。

5、 财务的收支、成本计划、经济分析、统计报表、编制说明。

6、 税收(含财政、税收、物价检查等)。

7、 价格管理。

8、 会计报表。

9、 会计帐册。

10、 工资单。

11、 会计凭证。

12、 会计档案移交、销毁清册。

生产部

1、 生产技术、科技工作管理的规定、办法、通知。

2、 技术革新、改造、设备异动的申请、报批、鉴定材料。

3、 设备技术管理材料。(设备可靠性管理、设备评级与可调出力、设备异动、完善化材料)。

4、 MIS系统技术资料及验收情况材料。

5、 节能管理工作材料、总结。

6、 生产技术监督材料(五项监督)总结。

7、 环保工作计划、规划、总结、自查报告、年度统计报表。

8、 粉煤灰综合利用合同 、协议、总结。

9、 科技工作长远规划计划、总结。

10、 科学技术研究实验报告、专题总结、鉴定、科技成果及专利申请材料。

11、 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材料。

12、 生产、经营工作计划、总结。

13、 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完成年度报表、典型日志。

14、 标准计量工作文件材料。

15、 全厂性试验、经济调度试验等。

16、 外出学习、开会带回的文件、资料。

安监部

1、 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办法、通报、通知。

2、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总结、报告。

3、 事故报告、调查分析材料。

4、 简报、年度统计报表。   

运行部

1、电气专业系统图。

2、值长运行记录。

3、运行技术材料、专题运行分析、技术措施、总结。

检修分公司

1、各专业修订的检修规程、管理制度、办法。

2、各专业系统变更、设备异动的图纸、说明书、合格证等材料。

3、各专业重大技术革新方案。

4、外出学习、开会带回的文件、技术资料。

实业总公司

1、年度多种经营计划、工作计划、总结、经济活动分析。

2、公司体制改革、机制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材料。

3、年度统计报表。

基建办

1、基建项目施工管理的规定、办法、通知等。

2、工程开工前办理的有关手续及证明文件材料。

3、厂办公楼、招待所、检修楼、连廊、室外检修间及莱城东区#2楼施工、竣工图纸、验收资料。

4、燃油泵房图纸。

5、小型基建项目的申请、批准、合同、协议、施工图、竣工图、验收材料。

6、外包工程项目有关材料。

物资分公司

1、物资管理的通知、办法、规定。

2、主要物资供应、招标、投标、合同、协议、来往函件。

3、年度统计报表。

燃运分公司:

1、燃料管理制度、规定、通知等。

2、甲、乙除木器说明书。

3、输煤系统现场除尘设备说明书及图纸。

4、甲、乙螺旋给煤器说明书。

5、年度统计报表。

附件2:

文件、资料移交目录表

单位:

序号

移   交   内   容

移交人

接收人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4

一、钢铁企业传统采购流程分析

(一) 制订采购计划

需求计划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生产计划,另一部分来源于仓库补充库存。企业一般在年末制订明年一年或半年的生产目标,采购员根据生产计划预计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需求量制订月份采购计划。生产分厂车间向仓库提交领料单,保管员根据领料单发放物资,如发现库存现有物资不足,或预计仓库会出现缺料,则列出缺料清单,并提交给相应科室采购员。

(二) 签订采购合同

采购员根据制订的采购计划选择潜在供应商,对多家供应商询价,通过多次讨价还价的沟通,从中选出比较满意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先后经过主管领导的多次审批,通过后开始生效。

(三) 物资到货入库

供应商根据合同一次或多次供货。供应商持合同送货到厂,通过仓库或质检部门的验收入库,记到货清单,如质量或数量出现异议,则通过采购部门和供应商进行协商,做异议处理。保管员把到货清单做登账处理,如果到货日期在合同有效期内且到货数量不超过合同订货数量,则登人到货账;否则拒绝登账,需要协商处理。

(四) 财务采购结算财务部门在收到供应商的发票后,对照质检部门的验收报告和采购部门送来的采购合同,核对三者的数量是否一致,并核对合同价格与发票价格是否相符,相符则审批付款:价格或数量如有出入,则不予以结算。

二、钢铁企业传统采购流程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战略采购理念,未区分差异性采购策略钢铁企业目前主要采取招标采购方式,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大多是短期交易和合作,尚未建立起系统、稳定的供应商信息库。而且针对所有物料均采用统一的流程作业,没有根据物料细分进行采购活动,因此。不论何种物料均要通过繁琐的供应商发现、供应商考察、供应商谈判、供应商矛盾纠纷等工作,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浪费。通常这种短期的交易关系不利于产品价格优惠、产品质量稳定、产品供应及时性等,也不利于战略供应商关系的建立和培育。

(二) 生产与采购部门脱节,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与预测和物料需求结合不紧,采购具有盲目性。即不能有效根据生产需要组织采购,实现物料的供应计划与当前需求的平衡,并与企业的库存投资和策略相一致。目前企业生产方式是订单驱动,以销定产,但采购还是传统的以补充库存为主的采购模式,而不是完全由生产驱动的采购模式。生产部门提供给采购部门的生产计划是月份甚至半年的粗略计划,参考意义不大,因此只能靠保持足够的安全库存,以免缺料,必然造成大的库存量、高额度的储备资金和过大的库存管理费用支出。

(三) 采购行为不规范,缺乏制约采购事务的授权、签发、批准、执行和记录没有按职位进行合理分工,采购行为规范缺乏制约,透明度不够。供应商的选择和合同的签订都由采购员完成,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其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而且采购过程中可能受利益驱动,发生暗箱操作,出现舍好求次、舍近求远的情况。

(四) 信息不能共享,质量控制不透明

由于组织之间信息私有化,未经集成,采购信息没有实现有效共享,包括采购方与供应方、企业采购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以及管理者与实施者之间。无法准确跟踪采购情况,包括请购单处理、采购凭证处理、询价报价单处理、运输处理、收货处理、质量控制等。企业将采购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对质量和交货期等一般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进行控制,相互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不透明,由此必然会导致采购部门对采购物资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加,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支付各种应酬、征询费用和其他开支,造成管理费用居高不下。

(五) 钢铁企业现行的经济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完全分离与割裂由于物资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的业务流程衔接不好,因此难以控制好物资流向与相应的资金流向统一;财务部门在收到供应商的发票后,对照质检部门的验收报告和采购部门送来的采购合同,只有当三者完全一致时才给供应商付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处理这三者之间的不吻合上,从而造成了人员、资金和时间的很大浪费,无法及时为供应商服务,有时造成与供应商的误会,影响供应商的供货积极性,给企业造成损失;另外,从钢铁企业传统业务流程分析中可知,在采购业务结束后,财务部门才对其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核算严重滞后于经济业务,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满足不了决策者对实时会计信息的需求。

三、基于价值链的钢铁企业采购环节业务流程设计

(一) 基本思路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给顾客而发生的一系列在顾客看来有价值的活动。对钢铁企业来说,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物料的采购、存储、物料的配送、钢铁的冶炼、钢材的轧制、产品的市场营销及服务;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价值链的各种联系是降低单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创新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价值链的观点为采购流程优化提供了分析工具。对采购活动来说,采购价值可以说是基于时间和质量的一种竞争,因此为节约采购成本,我们要尽量减少采购价值链中各环节的费用,改进一些环节,甚至省略某些不必要的环节来节约成本,全面减少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借助EfuP信息技术,为钢铁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1)面向企业的业务流程、核算作业,优化价值链。作业是构成业务流程的基本单元,是消耗资源、形成价值的根本所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收集作业数据,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获利率、顾客获利率,评价供应商绩效、流程绩效,同时通过资源动因、作业动因的分析,加强对流程的管理,最终实现对价值链的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结合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经济业务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源,经济业务流程重组必然会改变原有的业务数据传递路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与之相配合来实现会计与业务的一体化;另一方面,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地改进经济业务流程,优化流程结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只有依靠会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围绕经济业务流程进行过程控制。

(3)常规性的信息处理工作由作业层的员工处理。在许多企业,会计被视为一项专业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业务部门必须将

业务数据集中于会计部门处理。随着IT的运用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一部分常规性的信息处理工作可交由作业层的员工来完成。

(4)整体最优原则。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不是对原有流程的修补,不是追求单个环节或作业的优化,而是强调会计整体的最优,它要求从全局出发,甄别会计本身流程的增值与非增值作业,消除本位主义,到顺整个流程。

(5)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的权衡是流程重组所要考虑的经济因素。如作业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一项作业也并非只包含一项任务,从资源――作业――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不是越精确越好,而是要考虑到管理的实际需要和所带来的收益能否大于实施成本。

(二) 采购环节业务流程重组供应商价值链是企业价值链的源头,也是降低企业结构化成本的关键环节。建立钢铁行业交互、透明、高效的供应价值链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存货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应变能力,从而使整个价值链系统的综合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以建立起低成本的竞争优势。目前,钢铁行业已充分认识到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正在或即将采取供应链管理,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手段,对供应各个环节中的各种物料、资金、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调度、调配、控制与利用,形成采购与供应商的全部供应过程的功能整体。供应商价值链在钢铁企业现行的会计管理模式中主要表现在采购和应付款方面,供应商信息(如名称、地址、账户、价格、交易数量、金额及余额)仅在应付款和存货模块中得以反映,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钢铁企业供应管理的需要。

在充分考虑钢铁企业与供应商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以原材料采购为例,对钢铁企业的常规采购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图1代表钢铁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关系的业务流程图。

(1)选择供应商。此项作业包括供应商信息库的建立和供应商的最终确定。一是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供应管理首先应摒弃传统的招标采购方式而转向战略采购,战略采购的实施必须首先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信息库的资料主要有三种来源:采购管理人员所录入的已发生业务往来的供应商相关信息,如采购历史数据、询价历史数据、交货历史数据等;按照供应商评估标准通过互联网所收集到的供应商;通过招标方式所吸引的供应商。采购人员记录新增供应商的有关信息,及时更新供应商信息库。系统自动生成按照综合分数排列的最佳供应商序列表,或生成某种物料供应商的序列表,并编制供应商代码以便查询。二是采购人员、工程人员综合考虑库存情况、销售订单信息、生产任务安排等因素产生采购计划,按照供应商评估系统所设定的标准诸如价格、质量、交货、服务等。在供应商信息库中挑选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在此过程中,系统将与作业有关的资源耗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作业对象等信息记录下来,并驱动成本管理模块。

(2)制作采购单。该项作业的执行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选择的供应商与其属于非合作伙伴关系,该项作业包括采购单的填写、审核及发出等非增值作业。被授权的采购人员通过系统终端了解生产流程中的生产任务安排与存货库存情况,填写采购单,流程管理人员对采购单相关信息如申请采购的存货数量、类型等进行审核后向供应商发出采购申请。二是企业选择的供应商与其属于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因为企业已授权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供应商了解本企业与之相关的生产任务单,所以此项作业即刻转移给相关供应商。在此过程中,系统维护采购单以便复查,记录作业人员、作业时间等信息,并驱动成本管理模块。

(3)验收承付。被授权的验收人员接收来自供应商的物资材料进行入库前的验收,与系统终端的采购单进行核对和对照已拟定的物资材料质量标准,若核对相符,则在终端提交验收单;若核对不符则驱动退货程序,将物资材料退回供应商,或者与供应商协商作折让处理。根据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等级和采购单规定的付款方式,驱动相应的付款程序,同时系统驱动账务处理程序生成凭证并转入相关的明细账和总账,更新应付账款明细账。系统对已实现的采购单做出相应的标识,记录验收作业所涉及的作业人员、作业时间、作业对象等信息,驱动成本管理模块。及时将该作业成本分配到作业对象以正确核算材料成本。流程管理人员将交易和验收情况录入供应商信息库,以便核算供应商行为所带来的成本。

(4)搬运入库。物资材料验收合格后交由搬运人员搬运入库。仓库保管员核对入库材料与验收单相关项目(如材料数量、品种、规格等),标记已入库的采购单,系统记录作业人员(包括搬运人员、仓库保管员)、作业时间、作业对象、原材料入库情况、作业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材料损耗等信息,驱动成本管理模块,及时核算和反映材料成本、责任成本和作业效率。

(5)款项结算。财务人员收到供应商开具的发票后与采购单、验收单进行核对,若核对无误则开出结算凭证提交银行办理结算。或通过网上银行直接支付,结清货款后,财务人员对采购单做出标记,表明款项已付。若核对不符则应将该信息反馈供应商,及时查明原因。系统驱动账务处理程序,自动生成会计凭证,更新存货――原材料明细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应付账款明细账、应交税费明细账。由于财务人员的作业覆盖企业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对其以作业对象进行费用分配并不合理,所以暂不纳入成本管理模块的管理内容,但因为财务人员进行正确、及时的款项结算是维系企业与供应商战略联盟关系、保证双方建立“高效、互动”价值链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记录财务人员的作业时间来评价其工作效率,作为绩效评价的非财务信息,该作业也构成了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增值作业。

四、设计效果评价

在价值链思想指导下设计的采购流程最大的特点是以财务为核心,将计划、合同、订单、计量、质检、结算、资金等过程一体化处理,实现了经济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的协同,解决了采购因数据长流程审批、多部门重复汇报等多种问题,杜绝了重复采购现象,节约了库存采购资金,通过降低订单交付时间周期,资金周转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同时,实现业务信息透明化,高层决策者对下面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情况都能随时、随地有清晰的掌握,提升了钢铁企业物资的宏观管理水平。特别是从时间上把财务核算的月核算提高到日核算,实现了和财务日成本系统的衔接,达到生产单位日消耗费用的成本核算目的。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5

图1是棒线材的一般信息化管理流程,数据通过信息系统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并由信息系统约束、控制、推动整个销售发货结算流程的运转。

1.1棒线材的待销库存锁定棒线材的销售主要是现货销售,对于订货客户来说,他们希望最好当天付款就能完成提货,但是对于销售业务人员来说,下订单却不容易确定还可以签多少量。由于同时进行的签订并录入系统的合同很多,对于同一钢种、规格的材料也许查询库存量的时候还有很多,但实际上都已经签给某个客户了。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信息系统,在数据库里建库存资源跟踪表t1,以钢种、规格等为主键,在录入合同时,系统实时统计已签合同锁定库存量lock_wt,在产出材料和材料发货时实时增减统计实物库存量stock_wt,这样准确的统计可以给销售员在下订单的时候以准确的支持,只要查询可订货量allow_wt=stock_wt-lock_wt,就可以知道还可以签订多少订货合同。

1.2棒线材销售T+N优惠当销售合同录入系统后,经过审核下发,就可以发货了,但是由于运输距离较远,当客户收到货的时候可能时间距离签订合同时已经过去十几天了,而棒线材现货价格的波动有时很大,调价的频率也很高,收货时的价格可能比订货价格便宜了很多,为了对订货用户进行优惠补偿,在系统中增加T+N结算,设T为签订合同的时间点,N为实际交货时间点。首先在合同优惠交货周期维护界面根据交货地点、产品大类维护交货周期,其次发货之后在合同优惠批量处理界面筛选出已发货且需要“T+N”处理的合同码单,根据合同优惠交货周期计算优惠金额,并最终生成优惠后的结算单,抛送财务结算。

1.3棒线材销售合同的强制结案棒线材的销售合同在签订的时候由于是不指定到具体材料的,因此订货量在发货的时候不可能刚刚好正好发完,总是在发最后一捆钢的时候,要么超出订货量,要么不足订货量。不仅合同存在这个问题,提单也存在这个问题,总会在最后不能与订货量、提单量刚好相等。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我们在签订合同时是预付货款的,最后按实际发货量结算,因此为了避免资金风险,在系统中禁止超量发货,并在系统中设置自动结案比例,对于发货超过该比例的合同,程序自动运行对其做结案处理。

2棒线材发货信息化管理

订单录入系统后,销售部即可给用户开出提单,提单上指定了提货仓库、提货量等信息,由于计划员在开提单时如果不知道该仓库还剩余的可开提单量,就会开出超过库存的提货量,为保证仓库库存量满足订货量要求,提货时不会无货可提,在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建仓库库存跟踪表t2,以仓库号、钢种、规格等为主键,在提单开出时对仓库库存进行提单量锁定stock_lock_wt,在仓库产出材料、转库入库、出库、材料发货时实时增减统计实物库存量stock_wt,这样计划员就可以在开立提单时,实时参考该仓库实际可开单量stock_allow_wt=stock_wt-stock_lock_wt进行提单编制。棒线材是按合同订货量发货,并不指定材料号,这就决定了棒线材发货只要匹配合同属性,挑选材料即可,而基本上不需要倒垛。与板卷发货流程所区别的是,由于提单不指定材料,棒线材在系统中挑选材料一定是在实物先装车出库之后,发货员根据现场实物台账记录,在系统中挑选已装车发货的材料号,根据钢种、规格等匹配到相应的提单上,完成系统中的发货并形成码单信息。如果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管理,就不用勾选材料了,直接输入过磅发货重量,系统自动从满足钢种、规格等条件的t1、t2表相应跟踪记录上扣减库存重量。

3棒线材仓储信息化管理

棒线材的仓储管理主要分为入库、转库、发货等作业,倒垛作业相对板卷较少。大多数情况下,棒线材是现货合同发货,并且由于品种规格相对较少,可替代性强,因此产出入库后一般是按照钢种、规格等属性来进行堆放,这样有利于现货发货,减少倒垛,发货时只要从上往下发即可。棒线材的转库不同于板卷类的转库,板卷由于需要精确管理到每个材料号,因此转库前必须先编制转库计划,转库计划指定了目的库区、转库材料号明细,而棒线材管理不需要那么精细,因此转库前实际上是不用编制转库计划的,转库时直接先装车,再将需要转库的材料从系统中挑选出来,置上系统转出标记,并将转出材料明细清单打印出来作为交接凭证。在目的仓库入库时,根据材料明细清单核对后,将材料实物入库,并在系统中查询到转库清单号,进行入库确认操作。

4棒线材的寄售业务管理

寄存销售业务指的是对当前尚未实际发货的材料可以先行销售结算,等客户有需要的时候再对该材料进行实际提货的业务,即物权已经转移给用户,实物暂时存放在卖方仓库。区别于普通的先发货后付款结算的销售模式。解决方案:在信息系统中设计寄存销售合同类型,在寄售合同录入系统后,即可由系统自动生成虚拟的发货计划后,人工确认后,首先生成为销售财务结算使用的寄存码单,该码单仅用作财务开票结算。在后续实际发货时再根据用户提货情况生成实际发货清单,此时发货清单仅为指导现场发货使用,该清单不用于结算。这种方案中实际发货清单就与实际的装车情况相符。前提条件:在寄存发货流程中,因为产品会长时间存放在仓库里面,但是对材料进行实际发货时,仓库(包括厂内库、厂外库)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完全按照编制的发货计划来执行发货,在不单独划分寄存发货材料堆放区域的情况下,会存在仓库现场多次倒垛的风险,从而可能造成现场操作混乱、甚至无法发货。因此建议单独划分寄存发货材料堆放区域。

5棒线材的JIT业务管理

JIT(JustInTime)就是准时生产方式,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行提出的一种生产方式,它又称作零库存生产方式,对于钢厂来说就是即时供货,随要随交,用多少结算多少。要解决即时供货的问题,就必须提前备货,准备好用户所需的钢材。在系统中,我们将用户方仓库,设置为钢厂的一个虚拟厂外仓库,在用户要求供货之前与其谈妥,将备货转库至该厂外虚拟仓库,也就是说实物其实已经转移到了客户的仓库中,但是货权还是属于钢厂的,当客户随时要求供货时,只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发货出库确认即可完成货权转移,并生成码单进行结算。

6结束语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6

各有关学校: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将于2020年10月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价,为做好迎查工作,各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要根据评价内容,认真准备好各类档案材料,材料不全的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好迎查准备。各学校务于10月23日前将档案材料整理好,所有材料一式2份,学校自存1份备查,上报县教体局人事科1份,汇总整理全县档案。

根据评价指标,学校应整理以下方面的档案材料:

1.受援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受援学校根据选派计划制定支教教师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福利制度等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要求提供完善相关制度)

2.派出学校根据选派计划、方案等文件选派教学能力强、素质高、表现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提供《支教教师花名册》,《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要求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上报名人数要多于支教选派人数,从报名人员中选出优秀的去支教)。

3.选派学校、受援学校与选派教师签订三方协议。

4.支教教师按要求及时到达受援学校支教。(要求提供支教介绍信,并按介绍信上的报到时间到受援学校支教,有相应的报到记录或接待记录、照片、签到表、支教教师考勤表等材料)。

5.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时间达到2个学期。(提供支教教师签到表、考勤材料)。

6.支教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按照受援学校要求授课(带班),教学课时量达到学校规定要求,不低于省定标准,课时量达不到的将相应扣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两学期排课计划、教学安排,支教教师两学期实际上课课程表、上课到岗情况考勤表、教案等)。

7.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教学、专题报告、集体教研等形式指导和推进受援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提供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支教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材料)。

8.支教教师日常管理。受援学校加强支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援学校管理考勤到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日常管理、考勤材料)。

9.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受援学校对支教老师支教期间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运用的不扣分,考核结果未运用的扣分。(要求提供支教教师年度考核材料;所教课程成绩提升情况;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工作总结;考核结果运用资料等)

10.积极促进派出学校受援学校教学交流。受援学校通过支教教师加强与派出学校联系、交流,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得分;否则,不得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与派出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的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1.支教工作总结。支教工作结束后,支教教师对支教情况做总结,并形成工作总结。(要求支教教师提交工作总结)。

12.对支教教师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学管理、课时安排等工作中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实行统计管理。(要求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3.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生活和工作。受援学校负责人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其安心支教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4.积极配合派出学校和支教教师工作。组织受援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加强与派出学校的交流,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学习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先进经验,切实通过支教工作提高办学教学水平。(要求提供结对跟学、组织观摩学习相关材料)。

15.对支教教师生活保障落实情况。受援学校保证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的安全,为支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保障,为支教教师安排适宜居住的周转宿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提供保证支教教师安全、提供生活保障的相关制度及落实材料;周转宿舍照片(结合现场满意度调查情况);提供就餐方便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16.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要求提供班主任相关材料)

17.支教教师公开课开展情况。每位支教教师在受援学校开设不小于4 节公开课的,不足的扣分。(要求提供开设公开课计划、通知、课件或教案、开公课总结等材料)。

18.支教教师教研情况。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提供教学研究相关证明材料)。(结合对同事的调查问卷)。

19.带徒情况。每位支教教师与1-2 位教师结对,并言传身教,提高其教学育人和管理水平。(要求提供课程安排材料;结对教师名单、工作心得;支教教师工作总结;.受援学校考核)。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7

【关键词】 医院;卫生材料;管理;问题;对策

卫生材料是医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在为病人诊疗、检验检查过程中使用而消失或改变实物形态的物品,主要包括:手术用特殊材料、介入诊疗用特殊材料、手术用一次性卫生材料、一般诊疗用卫生材料等。

一、医院卫生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卫生材料管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内部控制通过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特别是不相容业务的分工,使相关岗位形成一种内部相互牵制的关系,能做到有效制止浪费,防止各种贪污舞弊行为,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多数医院为加强卫生材料管理,从耗材的招标、采购、入库到出库过程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由于相关部门对内控的作用认识不够或制度设计不够科学严谨,仅仅把一些业务规章制度当作是内部控制制度,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明确,稽核范围过于狭窄,影响了执行的效果。财务采购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岗位变动比较频繁,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及知识水平比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内控措施难以落实和发挥应有效用。

2.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管理需要。为了应对日益繁重的管理工作,当前,大多数医院纷纷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实行计算机管理卫生材料,由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目前仍无法满足管理上的需要,管理信息不能随着耗材的流转而流转,表现在:(1)科室领出耗材后的管理信息没有跟上,仍停留在器械科库房一级; (2)高值耗材收费系统没有和医院信息系统相连,无法监控材料是否用到患者身上,是否有漏费;(3)可收费和不可收费的卫生材料没有分别管理,信息较为粗糙,难以满足管理上的需要。

3.审计监督不力。审计具有监督职能作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开展卫生材料审计能够发现卫生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以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有限,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二、加强医院卫生材料管理的几项举措

1.加强卫生材料计划管理。在卫生材料管理中必须强调计划性,作为物资管理部门必须了解临床使用耗材相关信息,以及护士长管理下级库房库存情况,应主动配合各科护士长,根据历年消耗记录,结合当前工作量,按一定比例、系数编制季度、月度计划,物资管理计划部门汇同相关使用科室、职能部门审核、汇总,确定卫材计划品牌、数量、预算价格,并报给财务部门,作为使用资金依据;报给采购、仓储部门,作为订货、采购组织发货的依据。通过卫材用量计划,可确保采购部门将工作重点和工作时间放在价格高和数量多的卫材选择上。为降低库存,采购任务可一次完成,按月、旬交货。按计划批量采购,可使采购部门获得最佳价格机会,把握市场卫材价格涨跌脉搏,使医院病人得到最大实惠,也提高了库房记帐、保管人员工作效率,做到货票同行,保证临床科室成本核算真实性。

2.完善卫生材料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1)制定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降低采购成本。采购一般是各单位比较敏感的话题,医院更应该对采购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采购过程透明化。首先明确采购程序,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由保管部门汇总编制采购计划表报主管领导审批,然后交采购部门实施采购。对大额贵重材料的采购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

(2)加强卫生材料的验收及保管。卫生材料入库前,由验收部门检验签章。验收中发现与采购合同或采购计划有出入,应及时告知采购部门及财务部门,拒绝签收及付款。对于验收合格的材料,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入库后要按卫生材料的分类进行存放,便于领用和发放。发放过程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医院必须定期组织人员对材料进行清查盘点。对于过期失效的材料要及时清理防止流入科室。对于即将失效的要上报采购部门进行退换货,防止损失发生。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8

关键词:SPMAT;材料管理;成本控制

1实施材料管理对成本控制的意义

项目成本[1]就是指项目消耗和占用资源的数量和价格的总和。构成项目成本的部分有: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时间成本等。工程材料费用通常占项目成本中60%~70%的比例,其中管道材料费则占到项目成本的10%左右。目前石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外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国内市场投资环境紧缩等原因,各大工程公司均开始集中向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向努力。项目成本控制[2]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这是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为达到这个目标,不仅仅是依靠消极的限制和监督,而是通过积极创造条件,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的目的。由于材料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占据高比例,实施材料管理的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项目总体成本,因此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受到公司重视的程度逐渐提高。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其内容也经由粗略的材料量管理,拓宽到对材料状态的精细管理、项目进度的影响控制等方面。

2运用软件实现材料管理

材料管理是一项涉及内容众多,管理过程复杂的工作。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材料管理的活动中,引入相应的材料管理类软件,以其清晰的表达方式,辅助于材料管理,使得管理工作更加方便、灵活、高效,是达到提高材料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工程设计单位使用的材料管理类软件较多,本文针对SPMAT软件,对材料管理进行阐述。SPMAT全称SmartPlantMaterial,与广泛被设计单位使用三维的设计软件PDS、SP3D同为一家公司出品。SPMAT包含“设计&采购集成”、“厂商供应链管理”及“现场管理”三个模块。是材料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可实现询价、投标、评标、订单、催交、检验、监造、厂商资料跟踪、运输等过程的材料状态和材料数量的管理。此模块有专门的计划订单模块,项目控制人员可以编制请购单的计划,并定性、定量地跟踪与检测请购单与订单在各种里程碑点的执行状态。该模块是项目控制人员、采购人员与材料控制工程师的工作平台。SPRD[3]是用于创建、维护材料数据库(材料编码库、标准尺寸库、管道等级库)的数据库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建立管道等级,为SP3D输出数据库文件,同时为采购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材料表模块是专门用于管理材料表的模块,不同专业在项目各个阶段生成的各个版次的材料表,以及其中包含的材料数量、材料规格等其他属性信息可以该模块中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该模块同时兼顾现场材料发放工作,可以对材料按照装置、单元、设计分区、管线号、单根ISO图,分不同层次进行细致化的管理。最终将工程数据转化为采购清单,生成请购文件提交采购。采购模块可实现制定询价、管理报价、评标和定制合同等采购管理的需求。当设计请购单提交给采购模块后,系统便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针对材料供货商的供货范围,对请购单材料进行合理的分配,生成询价文件。供应商可以使用系统适配的清单列表,返回报价信息,导入系统后,对各厂商报价文件实施管理,进而由采购人员开展评标工作。SITE模块是现场材料管理工作模块。现场的材控工程师,可以运用SITE模块,对材料接收、入库、领料、出库等现场材料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SPMAT的工作贯穿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处理设计、请购、询价、技术和商务评标、采买、催交、运输、接收、仓库管理和发料过程等与材料相关的一切活动,是一个统一的平台。

3材料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核心

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材料管理,其核心是降低材料费用支出,减少材料设计、采购等环节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4材料费用

材料费用,是项目所用到的整体材料量的价格总和。从项目初期制定报价时对材料量进行预估,到最终用于现场施工的订货材料总量,材料量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阶段。“材料量”仅仅是宏观意义上的数字的总和,它所代表的是具有标准、尺寸、壁厚、端面形式等具有详细规格参数元件的集合。材料设计人员的工作核心内容,就是定义材料规格和确认材料数量。1)定义材料的规格,既是在满足设计需求和安全要求的条件下,保证以最经济的方式设计材料,减少过度设计。2)确认设计各阶段的材料量,制定合理的裕量原则,目的是对材料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避免浪费。

5进度控制材料

从设计到采买,再到运输至现场用于施工,中间的流程经历了材料的建库,材料表管理,请购单管理,采购的招标、评标,工厂的制造、检验、催交、运输等环节。材料管理过程中,会按照以上流程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实施阶段性管理,其目的就在于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工期被拖延的事件时常发生,这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其原因在于流程中部分或者整体环节由于管理或监督不到位,环节之间出现脱节,或是单一环节时间延长,从而造成工期拖延,导致成本提高。

6SPMAT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统一编码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材料编码系统是进入计算机设计时代,为服务模型设计、材料管理而生的,它的存在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材料管理系统当中。SPRD可以建立公司级或项目级的标准材料数据库,提供标准化的材料编码规则,按照每个元件的标准、材质、压力、端面形式等,生成一组由字母或数字排列组合的具有含义的材料类别编码(CommodityCode),一条编码对应一类材料。再对当前类别下的材料加上口径、壁厚等几何尺寸信息,则形成一物一码的材料标识码(IdentCode)。比较以往的项目,数据库通常仅是服务于当前项目本身,项目之间、各专业之间的材料数据库,材料编码规则、材料描述、执行标准并不统一,每个材料数据库的录入及维护都需要配置较多人力,建库时间较长同时效率也不高。建立统一的材料编码的优势就在于实现了项目和专业间的编码统一,使得管理工作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其更长远的意义体现在经历长期项目积累建立起标准化的材料编码库,使得项目之间的材料库可以相互参考甚至直接调用,大大降低了材料建库的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在实际工作中,建库节省的时间能够达到50%以上。以标准材料编码建立材料库,也降低了维护材料库的工作量,包含几何信息的材料标识码是由软件内置的标准材料信息自动生成,维护人员只需要对材料类别编码加以维护,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从而实现减少设计环节时间投入,压缩项目的整体进度,进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7材料量监控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由于材料量信息贯穿在整个设计采购施工过程当中,实施材料量的追踪,可以有效的控制材料量在各个进度下的状态,起到优化材料供应与分配过程,细化对材料管理的作用。材料表模块可以直接将用于询价的综合材料表,针对材料类型、制造标准、供货商供货范围等条件,分类成请购单,并迅速、准确的生成询价文件。通过系统对不同版次的请购单进行材料量的比较,计算出材料增减的数值,进而生成准确的询价材料量。通过采购模块,实施对供应商生产过程的监督,跟踪合同订单中每一项材料在制造厂中的状态,实现材料出厂至到货的材料量追踪。现场模块可以将到货材料量和订单合同材料量进行比对,及时反馈材料的“盈、缺、损”等信息,继而安排后续计划。现场施工时,软件系统可以按照ISO图,安排发料。也可以按照装置或区域间不同的施工进度,灵活的对入库材料量进行调配,预测材料的短缺状况,合理的调整材料发放计划。材料表的分包、材料量的对比、现场材料的发放控制,在没有依托统一的软件平台开展的时候,工作量繁重,同时由于人工操作导致准确率降低,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通过软件平台进行材料量监控的优点在于效率高,有助于缩短项目的采购和施工周期;准确率高,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避免材料的浪费。

8数据流传递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涉及到众多专业、人员、环节的交互,这其中包含海量的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过程。信息传递之间使用的文件格式、工具、标准等等基础信息不一致,会成为信息沟通中的壁垒。就如同外国人在中国消费只有将外币拿去银行换成人民币才能结账一样,这中间增加了“去银行兑换”的环节,导致消费的不便。SPMAT软件是一个集成的平台,它为项目活动中材料管理各个环节提供了统一的接入口,使材料管理工作在专业间开展的基础得到统一。信息在交换过程中减少了由于不一致而导致的“兑换”过程,在平台上可以全面共享。为协同工作创作了良好的条件,也使材料管理工作更加系统、规范、有序。起到促进材料管理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实现成本控制。

9结语

实施材料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项目整体材料量被合理、充分的利用,减少材料的浪费,降低采购的费用,提高项目进度,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目标。运用三维工程设计软件中的材料管理模块,建立统一的材料管理体系,夯实工程设计类公司材料管理的基础,能够在未来变化的市场形势下,使公司能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邱国林,刘颖春.工程项目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陈德平.浅谈项目管理中的进度与成本控制[J].西部探矿工程,2007(2):210-211.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9

关键词:变电站、接地网、新材料

中图分类号: U26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变电站接地网的主要作用及基本要求

变电站接地网的作用较多,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有雷电流的泄流、故障电流的泄流、工作接地三种。

(1)雷电流泄流

雷电流的能量频谱显著高于工频电流,泄流瞬间的电位差主要决定于电流变化率产生的感抗。

雷电流时间尺度为微秒级,相对而言电阻电压降很小。据计算8/20μs、1.5/40μs、10/700μs波型的90%峰值电流积累值分别出现在24KHz、87 KHz、和11 KHz附近。其频率为工频电流的1000倍左右。感抗变得十分重要。过长的地线对雷电流的泄放作用很小,因而主要用于雷电流泄流的地网其长度应满足防雷接地体的有效长度的要求。

(2) 故障电流的泄流

由于故障电流主要为低频段的工频电流。时间尺度为秒级,在上式中电感阻抗极小,而电阻阻抗成为主要考虑因素,地网设计中对故障电流的强度的分析计算,以及对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分析成为地网设计中的关键。DL/T 62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规范中有比较明确的技术规定,相对而言对地网的规模和长度限制较小,但对地网的接地电阻值经常有比较苛刻的要求。

(3)工作接地

作为设备工作的零电位参考点(使电气装置或设备的非载流金属部分保持在零电位);为维持设备的零电位,其基本要求是把所有接地系统连结起来,这就是共用接地的概念。

排放设备漏电流或静电电流,减小电嗓声 (电嗓声会产生干扰,引起精密电子设备的数据出错)。

综上所述,在设计地网时首先应确认其主要目的,并满足其基本要求。在实际中经常是同时有几个目的,应分析情况确定地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要点。

2 接地和接地电阻

接地是把导体(线路和设备)使用导线接到大地,并和埋在大地的接地极和地网连结。接地的主要目的是以大地作为电气设备的零电位,安全泄放雷电流或其它故障电流,避免地电位升高太大,通过均压和等电位联结以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

对于接地系统最重要的要求是接地电阻。它由三部份组成:

a)接地导体包括连接导体及连接器的电阻;

b)接地导体表面与其相连接土壤间的接触电阻;

c)接地导体周围土壤的散流电阻。

上述三部分中以土壤的散流电阻对接地的影响最重要,影响因素最复杂。土质、土壤含水量、接地体的形状、尺寸、长度、数量都对其有复杂的影响,接地系统的设计是地网设计的关键。

3 降低变电站接地网电阻值的方式

由于土地资源宝贵,变电站内电气设备布置日趋紧凑,尽可能压缩站用面积,站址周围空间越来越受到制约,导致接地范围狭窄,按照常规方案设计实施,要求达到规程所规定的电阻值难度大。

1)原始方式

传统降低接地网电阻值的方法有:利用现场各种自然接地体降阻;站外增设接地装置扩大接地范围;外引接地装置,即将部分接地装置引至土地电阻率较低的地方,如水底;深井降阻;人工改善站内土地电阻率。

以上各种降阻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就目前站址环境条件而言,要有效降低接地电阻,达到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规定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R≤2000/I-欧姆的要求,如此低的接地电阻值,即使采取综合措施如换土、使用降阻剂、外引接地网等,也是不容易达到的。

2)新的接地材料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研发出高效、长效、防腐、环保的接地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为优化和改进接地,有效降低接地电阻值提供了条件。

目前可供选用的新产品有防腐离子接地体,离子缓释填充料、铜包钢接地极、锌包钢接地极、物理接地模块等,下面的设计方案比较中以防腐离子接地体ALG为例。

4 设计案例分析比较

现对传统常规材料与新材料分别作接地进行计算比较。

方案一:采用传统的常规材料作接地

垂直接地体采用传统的2.5米∠ -50×5×5mm角钢,水平接地体采用-50×5mm扁钢;由于接地体存在屏蔽效应,垂直接地体布置在地网一圈才对降低接地电阻起一定作用,布置在地网内对降低接地电阻效果非常微弱。在敷设垂直接地体的间距大于其长度的两倍即5m才能提高其利用率,若要敷设391根角钢,则最少需要约1955m的长度来敷设。该站的地网一圈的总长度只有300米,由此可见没有足够的长度来敷设敷设垂直接地体。

方案二:采用新材料作接地

采用新型接地材料ALG防腐离子接地体降阻效果远远大于采用角钢降阻的效果,且敷设地网的面积也大大减小,可见采用新接地材料降低接地电阻的效果是显著的。

5 结论

由于土壤电阻率为估计值,以该值为基础对接地电阻进行计算,采用45套防腐离子接地体与水平地网并联就能满足≤0.5欧姆的要求,所以土壤电阻率的准确度直接与整个地网所采用的接地材料数量密切相关。

接地是确保电气运行、维护、测试人员的人身安全;是保障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接地的目的是达到安全和稳定。接地功能是通过接地装置或接地系统来实现。因此,在采用新材料优化和改进接地时,应从整个地网设计的科学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做多方面比较,使新材料达到降低接地电阻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10

一、问题的提出

在许多企业中,物流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很大,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水平以及竞争力的高低。随着企业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物流成本的关心日渐浓厚,降低物流成本、寻求“第三个利润源”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

物流成本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消耗在物流业务方面的显性物流成本和隐性物流成本之和。

(一)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不能准确反映物流的显性成本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因此,企业确认成本费用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实际发生,我们把实际发生的计入企业实际成本费用的各项物流支出称为显性的物流成本。

由于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费用没有单独的核算科目,有关物流成本是分散在各个成本费用科目中的。在这些科目中,汇集企业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而不仅仅核算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费用。例如,购买原材料所支付的物流费用是计算在原材料成本中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成本计算在主营业务成本中,自运运输费用等计入销售费用,仓库发生的相关费用计入了管理费用,另外与物流相关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都是列在了“材料采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等账户中混合核算的。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占压多数的物流成本在会计核算上被混入其他费用中,如不把这些费用核算清楚,很难看到物流成本的全貌,即形成了所谓的“物流冰山”。

(二)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不反映物流的隐性成本

那些并不是企业实际发生的,而是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中,游离于企业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物流成本则称为隐性物流成本,主要包括存货所占压资金的机会成本以及由于物流服务不到位所造成的缺货成本。按照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物流的隐性成本没有也无法做出反映。

二、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

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包括物流成本计算在内的企业成本管理,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当前,“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似乎成了共识,这种看法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阻碍了会计理论的发展。

(一)会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是国内对会计定义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会计信息系统论是把会计本质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而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逐渐分离及公司制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成为联系公司与资本市场的纽带,并对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财务会计主要承担了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的工作。“财务会计对外”也就顺理成章。但是,即使抛开很难用信息系统来概括的管理会计的内容不说,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内部控制制度、财产清查等无不显示出会计的管理职能。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

(二) 会计系统是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而财务会计的发展与改革也应当充分考虑到管理会计的要求,以扩大信息交换处理能力和兼容能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尽管在实务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处理方法与技术不同,但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多种科学理论和方法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对财务会计所生成和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改制和延伸。

(三)经济形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互融合已十分必要。

另外,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出自中介组织,企业的财务会计已作为配角而存在。在这一形势下,更应加快企业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的进程,以使企业的财务部门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带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三、借贷记账法中引入虚拟账户

(一)借贷记账法的优点及应用

由于借贷记账法对每项业务都在相互对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使各账户之间保持平衡,有效地防止或减少了记账中的差错,即使出现差错也比较容易核对查找,因此作为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记账方法。

(二)通过虚拟账户的设置进行物流成本核算

借贷记账法本身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但是由于受到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制约,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有些项目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反映,如前文所述的物流成本即为明显的例证。

1.虚拟账户的实质

虚拟账户从实质上讲是一个辅助性质的账户,该账户不纳入现行的财务会计和成本核算体系中,而是将物流成本在日常的业务核算中通过该账户以统计的方式计算出来,便于期末汇总出企业的物流总成本。

2.物流成本虚拟账户的设置

先设置“物流成本”一级账户,根据企业的具体核算和管理的需要,可以按照物流的领域设置二级账户,如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项目;再在该二级账户下按物流功能或费用支付形式设置明细账户,前者如设置运输费、保管费等,后者如人工费、材料费等明细项目。

3.物流成本虚拟账户的使用

设置虚拟账户之后,就可以对现行成本核算中已经反映但分散于各项目之中的显性物流成本进行账外的物流成本核算。设例说明如下:

例:企业购入原材料一批,材料买价10000元,增值税1700元,运输费1000元,材料已验收,款项未付。

正常的业务核算如下(运费的7%计入进项税额):

借:原材料1093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1770

贷:应付账款12700

这样处理的结果是把物流成本1000元隐藏在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之中,实务中虽然可以在“原材料”账户下设置“运输费”等明细账户来反映物流成本,但是当期末原材料部分或全部未耗用时,则当期发生的物流费用被部分或全部计入当期存货的价值中。

引入虚拟账户之后,对物流成本通过虚拟账户单独加以反映,(本文以物流成本的核算为例进行虚拟账户使用的探讨,由于该项目反映的是发生的成本费用,故不考虑其记账方向,如发生冲减费用时,则以负号反映即可,文中以“虚拟”字代表虚拟账户,以区分账户分类中的虚账户),对上述业务则可做以下处理:

借:原材料1093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1770

贷:应付账款 12700

虚拟:物流成本—供应—运输费930

四、引入虚拟账户的效果分析

(一)提高了物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引入虚拟账户以后,在涉及物流成本的业务发生时,将其中的物流成本费用进行了单独的记录。会计期末,将“物流成本”账户的各项记录汇总,可以得出企业当期物流成本的全貌,再加上适当的按照物流功能或费用支付类型设置明细之后,企业当期发生的物流成本及其构成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在管理者面前,可以为企业加强物流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二)提高了物流成本核算的效率

目前,有的企业通过统计方法,到期末时将企业本期的全部物流费用进行分解,计算出物流总成本。这种方法将工作集中在期末,工作量较大且容易出错。

引入虚拟账户之后,则是将物流成本费用的计算分解工作在费用发生时即计算完成,使其成为一项日常性工作,而不必集中在月末进行,提高了物流成本核算的效率。

(三)能够反映物流成本中的隐性成本

对于企业的隐性物流成本,如库存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缺货成本等,则可以通过虚拟账户的单独记录加以反映。

(四)促进了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物流成本的计算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物流成本这一核算结果来管理企业的各项物流作业。在准确计算企业物流成本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具体体现在:可以把握企业的物流成本总额,并根据企业物流成本数据分析企业物流成本的发展趋势;可以正确评估企业物流经营的绩效;可以正确评估企业物流或其他部门对企业的贡献。

五、引入虚拟账户的影响分析

(一)未改变现有的账簿体系

由于虚拟账户只是一种辅助性质的账户,该账户记录的内容不纳入现行的主要账簿体系之中,因此企业的成本计算和最终的财务报告仍然是按照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要求进行计算和编制,对虚拟账户中的记录单独通过辅助账簿进行分类统计汇总。

(二)对会计软件的要求

由于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业务已经通过会计软件进行处理。鉴于虚拟账户的性质,如果需要通过虚拟账户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则对会计软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在凭证的格式方面进行适当的改进。具体而言,可以在凭证上增加 “辅助核算”项目,再把涉及物流成本的有关账户(如原材料、管理费用等)增加一项辅助核算的要求。在日常账务处理过程中,当使用到上述账户时,系统可以自动提醒会计人员是否进行辅助核算,如此即可通过会计软件实现本账户的功能。

(三)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虽然虚拟账户不改变现行账簿和报告体系,但毕竟是在日常处理中增加了一个新的项目,需要会计人员对该账户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准确地进行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同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地掌握物流成本的内容和范围,能够对成本费用项目有充分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否则应该计入物流成本项目的却没有正确计入,那样设置虚拟账户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六、虚拟账户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除了物流成本核算之外,对企业需要从账簿记录中进行统计分析才能计算出来的一些项目,如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可能分解在人工费、材料费、折旧费等项目之中),也可以通过虚拟账户,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

此外,对会计不能明确地、至少无法全面和直接地反映“交易成本”的项目,也可以通过虚拟账户进行适当的反映。因为交易成本并不发生在生产过程之中,它发生于为生产做准备的各项交易活动之时,而财务会计的记录与报告、会计要素的形成则是以过去的(已完成的)交易为前提。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11

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系统有:方案设置、个人申报、单位审核、资格审查、指标下达、单位推荐、大学科组推荐、高评委推荐、聘岗结果确认等功能。系统流程图表达的是系统各部件的流动情况,而不是表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职称评审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二、系统架构模块

职称评审系统包括权限管理模块和申报人信息模块,权限管理模块包含有4个子模块:登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角色管理模块和菜单管理模块。申报人信息管理模块有2个子模块:基础信息维护模块、申报人信息维护模块。登录模块是给用户分配一个合法账号,根据登录用户的角色选择相应的功能菜单。用户管理模块是对系统用户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角色管理模块是对用户角色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以及对角色的功能的查看、添加、删除。菜单管理模块是对功能材料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

三、系统设计

(一)应用领域与使用对象

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系统运用于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相关工作,使用对象主要有: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老师、人事处的老师、学院相关评审工作的老师及学校相关领导。

(二)技术特点及开发平台

J2EE(Java2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是一个标准的体系结构,它主要面向使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基于Web的应用开发与部署。J2EE平台的主干是EJB体系结构,它规范了如何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与部署服务器端应用业务逻辑组件。J2EE平台的其他部分,例如JSP和Servlet是对EJB体系结构的补充,提供呈示逻辑及客户交互控制逻辑等功能。J2EE具有以下优点:1.平台无关性。用户不必将自己捆绑在某一种硬件或操作系统上,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硬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2.可移植性。J2EE作为一种组件技术,已完成的组建能方便地移植到其他任何地方。3.功能强大。J2EE作为中间件,提供强大的功能,使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业务逻辑,因而能加快开发速度,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4.节省成本。当用户更换平台时,由于基于J2EE的系统能方便地移植到其他平台上,而无需重新开发,因此能有效地利用前期的投资。5.广泛的支持。J2EE技术规范得到了从国际性大公司到自由软件开发者的广泛支持,SUN、IBM、ORACLE、NETSCAPE、BEA等纷纷推出了基于J2EE的软件产品。6.多层架构体系。基于三层或多层分布式计算结构已成为当今的主流模式,多层架构可以有效地分离数据层、逻辑层和表示层。J2EE架构允许开发人员将精力集中在应用的业务逻辑上,而不必关心系统的性能等问题。三层结构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优秀的扩展能力和负载均衡能力。利用J2EE平台,可以构建一个由小到大、可健康发展的系统,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得以持续地利用。

(三)运行环境和设备要求

1.硬件设备要求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services03/08,linux,unix。数据库:Oracle11G。应用服务器:ApacheTomcat6/7。运行环境:JDK1.6以上和100G以上磁盘空间。客户端:建议安装IE8.0或以上版本;建议安装有TCP/IP协议,能够支持网络功能;建议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2.支持软件支持WINDOWSXP/7操作系统。

四、系统实现

(一)申报人员功能模块实现

申报者以申报人的角色登录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系统。选择当前评审业务(即人事处设置的岗位聘用方案),选择要申报的专业技术职务信息并填写个人的材料有:基本情况、工作经历、教育经历、教学业绩、科研业绩、计划和目标等。资料填写完毕可以保存或导出申报材料,确认信息无误后提交申报材料。进入系统后,个人页面如图2所示:1.填写申报材料:单击“评审业务”出现如图2子菜单,选择“填写申报材料”。2.申报人员依次添加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学习经历、工作经历、教学情况、、出版著作以及获奖情况,如图3~4所示:3.填写完毕并保存提交申报材料,提交以后,院级单位负责对填报材料进行在线审核。

(二)审核人员功能模块实现

申报人提交申报材料后,首先是由学院审查所有申报者的申报材料。学院管理员可以设权限给本单位工作人员,指定审查申报资料的某一部分(如:工作经历),审查人员可以修改申报材料,系统记录修改痕迹。最后学院管理人复审申报资料,设置指标类型,提交复审资格审查结果。学院单位审核:授权的学院审核人,只有“单位审核”子菜单并且只有审核“该指定部分内容(如工作经历)”的权限。如图5所示:

(三)校级职能部门功能模块实现

学院在对申报者提交材料逐项审核属实的前提下,向上一级单位学校人事处提交资格审查通过人员名单,单位提交筛选合格名单后,人事处进行资格复审。人事处可以点击“申报材料”查看申报表和一览表。点击“单位审核情况”可以查看单位筛选后各单位的提交人数。点击“资格审查”可以看到申报人的申报信息如:所属“部门”、“系列”、“现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职务”、“申报岗级”,最后审核并填写审核意见后,提交审核结果。如图6所示:岗位聘用工作的最后一步,聘岗结果确认。人事处管理员登录系统选择“聘岗结果确认”,选择待确认列表中的“确认”按钮,填写聘期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最后提交结果并归档。

五、小结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12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交易成本;作业成本

abstract:the main target of 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 is transaction costs and activity costs.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we should adopt erp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or sharing of information,in order to achi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as for cost control of member enterprises,we should construct operation center in node,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cost control,and take elimination,improvement,recycling in order to realize improvement of supply chain efficiency.

key words: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transaction costs;activity costs

供应链管理(scm)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被认为是面向 21 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和应用的一个新的热点。wwW.133229.cOM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中, 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其说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供应链中成本水平的高低。也反映着供应链效率的高低.根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mercer管理顾问公司的报告,有近一半接受调查的公司经理将供应链成本管理作为公司的10项大事之首。美国kearney咨询公司同时指出, 供应链可以耗费整个公司高达25%的运营成本,而对于利润率仅为3%-4%的企业而言,哪怕降低5%的供应链成本,也足以使企业的利润翻番,由此可见其影响程度非同一般。可以说,把握住供应链成本就是把握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供应链成本控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如制造商的成本控制仍然以产品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只注重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忽视其他方面如采购、销售、设计等方面的成本控制,同时,信息技术也没有在成本控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成本控制效率低,效果差。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 发展 的今天,实现对供应链的信息管理,发挥信息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引入作业管理的思想,以成本动因区分各项作业,以作业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实现对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 供应链成本的构成

任何制造业都是根据客户或市场的需求,开发产品,购进原料,加工制造出产品,以商品的形式销售给顾客,并提供售后服务。物料从供方开始,沿着各个环节(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商品)向需方移动。每个环节都存在“需方”和“供方”的对应关系,形成一条首尾相连的长链,成为供应链。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因此,供应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一条价值链。在供应链上,除了物料的流动外,还有资金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信息流和资金流在链中产生作用,也就相应会产生成本。

在供应链中,各链节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各链节成员企业内部的作业成本的管理是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一,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所有与供应商和客户处理信息和通讯的所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的交易关系,因此,这些成本随着供应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共同受到影响。其二,作业成本。供应链作业成本主要是供应链成员中单个企业内部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所发生的费用。供应链作业成本依据成本动因不仅可以对产品,也可以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分配。

二、交易成本的控制

(一)建立以 电子 计算 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系统,解决供应链中企业间的信息交互问题

在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的环境下,由于信息传递方面的困难,制造商不能及时了解供应商原材料的生产状况,因此一次只好采购较多的原材料,从而造成原材料库存量过多,引起储存成本的上升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导致制造商成本的增加。而供应商由于信息渠道的不通畅,也不能即时了解客户(制造商)原材料的使用量情况,为了能足够地提供制造商的原材料使用量,供应商也只好多生产,由此也可能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双方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的。

为了解决供应链中信息交互问题,降低和控制交易成本,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系统非常必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信息交互的重要性随着网络 经济 的到来日益凸现,由于供应链在物流、资金流过程中也伴随着信息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便构筑了一张信息网,信息网帮助实现企业间信息交互和共享。如制造商利用edi系统可以即时了解供应商的供应情况,供应商利用该系统也可以即时了解制造商物资耗用情况,便于其准时将物料送到制造商手中,这样既保证了制造商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也降低了制造商的原材料的存储费用,同时也减少了制造商的材料资金占用成本。又如制造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可以对客户的详细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为其提供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不断加强与顾客的交流,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对产品服务进行改造和提高,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因此,信息不但在单个企业内部创造竞争优势,而且通过供应链提升整个系统的竞争优势。

(二)采用erp系统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企业采用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erp系统可实现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它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能够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它最大的功能在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产品或劳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同时也加强了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缩短了响应时间,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三、 作业成本的控制

(一)目标成本的分解及供应链作业预算的形成

现代 企业 应树立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全新观念,在此观念下改变传统的以产品成本的大小来作为产品定价依据的模式,构建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各成员企业首先根据买方效应确定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由价格减去预计的目标利润后推导出目标成本,进行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确定了目标总成本之后,应根据 经济 责任制的要求将成本控制的总指标层层分解至各项作业,形成各项作业成本预算,以此作为各项作业成本控制的目标。

成本目标分解可根据作业管理的思想,将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根据成本动因的不同划分为各项不同的作业,将成本目标按成本动因分解至各项作业,以形成各项作业的成本预算。以供应链中制造商为例,具体的做法是:按资源动因将成本总额分解到各项作业,形成各项作业的成本预算;参照制造商编制作业预算的方法,供应链其他成员企业也可以编制自身的作业预算,而且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作业预算是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整个供应链的作业预算体系。如销售商根据消费者的买方价值,确定其商品的售价,商品的售价减去其目标利润后,确定成本目标,将此成本目标按成本动因分解至商品采购、销售等作业,形成采购、销售等作业的成本预算指标。造商根据销售商商品采购的成本控制指标,确定其产品的销售价格,采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将其成本目标分解至采购、生产等作业上,形成采购、生产等作业的成本预算。应商根据制造商的采购成本控制指标,确定自身的原材料售价,根据原材料售价减去其自身的目标利润后,形成供应商成本控制的目标,采用与上述相同的分解方法,形成供应商各项作业的成本预算。因此,这种预算体系是由后向前拉动的一种环环相扣的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预算体系。

(二)作业成本的控制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供应链目标成本控制的要求,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及企业内部各个作业部门应对照自己的成本控制目标(即责任预算指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使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具体的成本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是消除不增值的作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根据各项作业对顾客的贡献,将其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的作业。由于不增值的作业耗费成本且其又对产品增值无益,应将其予以消除,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如一些企业从外部购入原材料,如果条件允许可直接由供应商将原材料运到企业生产场地,这样就可以减少原材料由供应商运到企业仓库以及再从仓库搬运到生产地点的这些不增值作业,缩短了运输距离,从而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是改善低效的增值作业以降低成本。在增值的作业中,有些是高效的作业,有些则是低效的作业。对于那些低效的增值性作业则应该进一步优化,提高这些作业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可以采用作业分享的方法,利用规模经济增进作业的效率。如新产品在设计时如果考虑到充分利用其他产品已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是改变作业之间的联系以及通过作业再造降低成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各项作业,这些联系是一种作业与另一种作业之间的关系。改变作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改变效率和成本。

此外,还可以对各项作业进行全面、彻底地改造,通过这种对作业的再造,形成比原来更有效率的作业,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企业的作业成本。如当企业某项作业和企业外部的相同作业相比不能拥有成本优势时,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外包、战略联盟等形式,将其他企业的作业转移到企业内部,与企业内部作业进行整合,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作业的效率,优选作业,淘汰成本高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结束语

供应链成本控制是构成该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全面参加和实施的成本控制,并不只是核心企业一家的事情。要使整条供应链管理有效,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需要各成员企业的共同努力。为了协调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工作,有必要成立一个供应链管理机构,统一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责任和组织管理模式,共同推进供应链整个系统的成本控制工作。

参考 文献 :

[1] 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j]. 会计 研究,2005(4).

[2] 翁君,张余华.供应链成本管理新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05(3).

[3] 陈建萍,杨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j].科研管理,2002(6).

[4] 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