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

时间:2022-06-13 14:44:20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1

【关键词】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成效;建议

近几年各级金融机构响应国家服务三农、关注三农的政策号召,在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城市结算环境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现就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谈一些看法。

一、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成效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等结算的需要,农村支付结算的业务量有所增加,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已是迫在眉睫,各级金融机构克服困难在支付工具不全,条件艰苦,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做了许多有益于推广助农取款方面的工作,使一些农村地区以前根本没有支付网点的现象有所改善。一是农业银行推广的助农取款,使用“支付通”进行转帐和取现,“支付通”是农行专门为商户转账设计的一种支付工具,“支付通”签约商户通过“支付通”将要领取的现金金额转入商户账户,商户再向领取人支付现金,完成支取。这种安全、快捷的支取方式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群众。二是国库直拨。国库直拨是国库资金直接拨付业务,使国库到最终收款人可以直接入账,减少中转环节,加速资金周转,杜绝资金被占压、挪用等风险。三是利用“集中代收付”方式完成各项涉农补贴的发放和农村偏远地区水、电、煤费的收取工作。这种方式既方便了群众,又降低了清算组织及收、付费单位的运行成本。四是农村信用联社推广的助农取款,助农取款的模式是在农村指定合作商户服务点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提供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的业务,小额取款仅受理所辖信用社发行的银行卡(借记卡)。农村信用联社推广的助农取款的方式是在距离信用社较远的乡镇以下的行政村或自然村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为较偏远的村组村民能够进行小额取款或银行卡余额查询提供方便条件,凡领取惠农资金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村民,在信用社申请办理银行卡,同时开通POS转帐业务后,便可在就近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办理小额取款,让农民朋友就近享受农村信用社的贴心服务。

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面临的问题

1、农民群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较低

通过对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走访调查发现农民群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长期的现金交易使农民群众没有通过转账进行资金往来的意识;二是对银行卡缺乏“安全”感,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交易金额及存款余额,总担心交易是否成功,宁愿用传统的存折办理存取业务;三是有的自然村经济落后,没有支柱产业,很多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规模不大的“小作坊”阶段,资金往来全部依靠个人结算账户进行。

2、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较少,难以满足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需要

国有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了农村地区,导致农村结算服务载体减少,而农村信用社和邮储机构网点也多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居住分散的农民群众对支付结算的要求。

3、支付结算宣传不到位

结算工具虽说有很大增加,新型结算工具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支付结算知识和业务在农村的宣传成本高,收益低,各金融机构基本把业务的宣传集中在县城区域内,在农村地区只是简单的拉拉横幅、贴贴标语,宣传力度不大,社会影响力较小;有的农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有时听不懂,弄不透宣传业务的内容,导致农村地区的结算知识的普及程度非常低,大部分农村居民对支付结算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缺乏了解,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结算工具,从而也限制了支付结算业务在农村的开展。

4、支付结算服务城乡差别大,农村支付结算效率低

由于农村地区未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等,使得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众多功能在农村难以发挥作用,支付结算工具的单一、有限,清算渠道的狭窄、不畅,直接制约着资金使用效率,致使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量小且种类单一,票据化、电子化程度低,许多方便、快捷、安全的结算方式难以惠及农村地区。

三、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建议

1、建立适应电子和网络支付要求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

合理布局,适当增加农村服务载体。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网点布局,增加网点数量,借助农行改革服务“三农”的定位,积极引导网点布局适当回归农村,充分发挥其在支付结算方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增加网点,开办业务,延伸服务;打破信用社以乡镇政府所在地设置机构的惯例,引导其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村落设置网点,充分发挥其连接城乡的桥梁作用。

2、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元化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工作,改善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为其充分发挥安全、便捷的功能创造好的支付环境。二是积极鼓励农村使用新的支付工具,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网上支付等新业务,不断扩大使用面,从而提高支付结算水平和效率。三是积极拓展集中代收、付业务,方便农户缴纳水费、电费、保险费等各种费用。

3、加强业务宣传,普及支付结算知识

组织、推动支付结算知识下乡活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橱窗、宣传画、现场解说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活动,并把其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持之以恒,促使安全、准确、便捷的服务项目和产品深入农村,促进农村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推广银行卡业务,不断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进一步提高农民工银行卡、惠农卡、邮政绿卡等特色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农民群众尽快了解和掌握特色卡服务的操作规则及安全用卡知识,提高农民群众对银行卡的认知度。充分利用银行卡通存通兑、自动转账、消费结算、自助银行、代收代付等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方便农民使用。适当提高取款限额,降低或免收各类费用,让农民群众享有更多的优惠待遇。加强风险防范,保证用卡安全,改善用卡环境等,积极推进银行卡特色服务,构建有利于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2

关键词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改革建议

在全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工作会议上,苏宁副行长,提出了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构建新农村支付结算畅通工程的宏伟蓝图。因此,基层金融机构如何组织贯彻落实,改革现有的服务模式,加快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课题之一。

一、当前农村金融支付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农业人口11.59万人,占总人口的78.7%,共有13个乡镇、110个自然村。现有农村金融营业网点20家,其中:农业银行2家、农村信用社12家、邮政储蓄6家。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能办理的支付结算方式主要有:现金收付、转账、电子汇兑、委托收款,主要的支付结算工具为:银行卡(借记卡、贷记卡)、个人通存通兑业务以及连接全国人民银行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没有其他的支付结算工具。据调查,当前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绝对数量偏少

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商业银行大部分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只留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严重不足。据调查:全县是平均每3874人拥有1家金融营业网点,城区是每1668人拥有1家金融营业网点,而农村是5795人才拥有1家金融营业网点。

(二)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工具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承担起农村支付结算主力军的作用,但因历年积存的亏损难以弥补,导致前期金融科技投入不足,支付结算工具偏少。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网上银行、电话(手机)银行、全国支票影像系统等结算支付工具在农村都是空白,其支付手段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由于没有自助设备和刷卡设备(乡镇一级均无ATM机或POS机),银行卡业务难以推广,现金支付仍是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且只能在营业时间办理,与城关的自助设备24小时服务相比,相对比较落后。

(三)农村支付结算安全防范薄弱

①支付结算知识缺乏,对支付结算方式不了解,不知道支付结算的安全防范,根本无法使用和接受各类票据结算:②现金支付结算安全性较低,主要表现为保管安全无保障,假币的识别能力也较差,现金结算给农户造成的损失时有发生。

二、成因分析

(一)传统习惯的影响

由于现金结算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瞬间完成结算,没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倍受人们青睐。相比之下。票据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具有专业性强、手续繁琐的特点,再加上农村地区对此类工具认识不足,金融知识相对缺乏。因而应用程度较低;另外,农村收入远低于城市,而银行卡的年费、工本费和刷卡手续费率却和城市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运用。

(二)设施配备滞后

由于农村经济环境建设相对落后和金融机构的缺失。大部分乡镇的ATM机,POS机配备率近乎为零,且支付结算业务要全部集中在营业柜台,个别金融营业网点仅配备一台计算机,要用来办理储蓄、贷款、结算、账户管理等多种业务,造成顾客等候时间长,影响了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效益的发挥。调查显示,截止2008年底,我县金融机构共有ATM机、POS、商易通等支付结算工具386台,但真正在农村使用的机具仅124台。

(三)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大都只配备了2~3名的一绚临柜人员,而且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业务培训,操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现代化支付工具不能物尽其用。例如大额支付系统下,一笔支付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不到一分钟。这种快速清算模式要求每一笔发送的支付业务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将可能导致发起行垫付资金,而有相当一部分的柜员对该项操作不熟悉,或不遵守业务操作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办理或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改进农村金融结算支付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开创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支付结算体系

①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信用状况和农村的习惯、农民的意愿,加速开发和使用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②建立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支付系统为基础,以网上银行、银行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直接办理跨系统资金汇划,方便资金融通;③积极推广和运用支票影像系统,实现乡镇金融机构之间、乡镇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即时清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

①加强银行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加大营销力度,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支持农村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开发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体系,推广各类支付结算业务;②在增加ATM和POS机具的布放的基础上,通过免费办卡、刷卡有奖活动、加强银联与农家超市的合作等营销策略鼓励农民刷卡消费。考虑ATM机的投资成本较大,建议国家财政对在农村布放的ATM机给予适当补贴支持。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3

关键词:农村金融;支付现状

加强农村支付基础建设,是落实中央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质性举措,它对进一步畅通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渠道,改善农村落后的支付结算状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支付清算是金融机构为经济社会提供的一项基础,对社会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目前,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已经普及到县、乡(镇)一级。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尤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乡(镇)、村的支付结算体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实事求是的讲,农村支付结算仍无法摆脱农村金融需求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环境、服务项目的双层约束,影响了农村结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对西部某地区支付清算平台进行了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期望尽快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更好地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现代化的支付清算服务。

一、支付环境基本情况

西部某地辖区面积27000多平方公里,乡(镇)近120个,村、组10000多个,农村人口200多万。

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情况。2011年末,该地区辖内可办理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金融机构260多个。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近80个,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180多个。

现代支付工具布放情况。现有ATM机150多台,其中:工、农、中、建等大型国有银行120多台,邮政储蓄银行及信用联社30台。绝大多数ATM机布放在县以上城市,乡(镇)配置30台。有POS机1000多台,其中:县城900多台,乡(镇)近100台。转账电话160余部。

支付系统对接情况。各金融机构接入行内支付系统的网点,县城180多个,乡(镇)40多个;参与同城票据交换的机构,县城30多个,乡(镇)没有;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网点,县城50多个,乡(镇)没有。农村信用社参与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网点,县城80多个,乡(镇)近100个。

结算账户运转情况。截止2011年末,共有各类银行结算账户150多万户,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万多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150多万户。从办理结算业务来看,现金结算仍是农户收入和支出的主要方式,占58%,非现金结算业务中使用支票结算占27%,汇兑结算占6%,其他结算占9%。

银行卡发放情况。至2011年末,全辖共发出银行卡180多万张,其中:信用卡7万多张,借记卡180多万张。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支付结算系统建设滞后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离柜电子化支付平台,在时间上、空间上逐步满足了城市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但农村地区的电子支付系统建设普遍滞后,而西部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滞后更加突出。特别是乡(镇)金融网点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其电子化设备、网络设施严重匮乏,难以适应支付结算电子化快速发展形势。资金清算环节多,渠道不畅,客户资金清算速度慢,效率低。大额支付系统、行内综合业务系统、银行卡联网通用系统、邮政储蓄和邮政汇兑两网合一系统、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虽然上线运行,但各系统只覆盖到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此相关的小额支付、定期借记、票据影像等先进、快捷、方便的支付清算服务手段难以惠及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虽然开通了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同城清算系统,但在乡(镇)覆盖面为零,各乡(镇)网点跨省资金汇划必须先通过管辖的县级联社营业部“中转”,由营业部将该笔资金汇出,人为增加了手工处理环节,延长了资金在途时间。邮政储蓄银行也只有其营业部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乡(镇)网点的资金转账汇划业务受到限制。

(二)支付结算品种单一

落后的金融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发展。农村支付结算方式仍以现金结算为主,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是支票和汇兑结算,很少使用银行汇票,支付结算服务种类单调。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的使用寥寥无几。ATM自动存取款机、POS机、BST自动终端等新型银行电子产品在农村极少推广,导致提供给客户或企业的结算服务既不能满足离柜业务受理需求,也不能满足离柜支付结算信息查询,这与金融服务的客户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与客户数量不断增加不相适应。加之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现代支付清算系统推广难度大,速度缓慢,严重制约客户结算服务需求。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虽然点多面广,但农村信用社网络覆盖面小,银行卡发行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邮政储蓄产品单一,支付功能不全,主要以现金业务为主,单一性的支付结算工具无法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求。

(三)金融服务网点萎缩

农村金融机构的低经济效益,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网点锐减,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撤并方式远离农村。与2000年相比,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县城的机构减少了40%左右,在乡(镇)的机构减少了近70%,乡(镇)留下的几乎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日益发展的支付结算需求。虽然近年工行、建行在已撤并机构的县城恢复了机构设置和部分营业网点,但仍然难以改变网点少、服务滞后的局面。

(四)非现金结算成本偏高

一方面,农村绝大多数客户习惯于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结算方式,不愿使用电子化的结算手段,这就抑制了非现金结算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现金支付的零成本与金融机构名目繁多、标准各异的非现金支付收费形成强烈反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现金支付的应用推广,如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结算账户银行卡年费等,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无成本的现金结算与有成本的非现金结算相比,服务对象更多地选择用现金进行结算。

(五)现代支付结算知识宣传不到位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自身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部分结算人员对支付系统、票据等业务不熟悉,对外宣传解释工作开展不够。二是金融机构宣传面窄,主要以业务种类很少的柜面宣传和标语等简单形式进行,宣传效果不明显。据农户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农户了解或知晓银行卡业务,对大、小额支付系统、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异地支票影像传输等特色支付工具知之甚少,对汇票、银行本票、支票传统结算工具也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其优越性的掌握和使用。

三、制约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落后制约着现代支付结算工具的普及

农民收入的高低、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决定着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工具的普及程度,只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才有可能考虑使用非现金的支付工具。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实惠的惠农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强化服务“三农”工作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经济基础差,底子薄,问题较多,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落后。从调查情况看,西部农村自然环境恶劣,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农牧民收入水平增长较慢,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农牧民收入仍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其中近80%来自农牧业。农村地区的贫穷落后,直接导致农民对金融服务品种不愿接受,再加上偏远农村通讯条件差,网络发展缓慢,制约了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运用。

(二)传统消费习惯制约着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

农村金融文化缺失,宣传工作未能跟上,企业和农民的现代金融意识欠缺,金融风险意识不强,农存村、农民个人交易喜欢使用现金结算,没有使用网络进行转账的意识,转账结算的需求不旺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支付结算手段的广泛推广。农村传统支付结算习惯,使得农村地区现金的使用有其客观性和规律性。一方面,现金使用直接,面对面,低成本,交易简捷、结算安全,具有瞬间最终性,不存在付款人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另一方面,农村交易金额一般较小,交易主体不存在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内在驱动力。就农村交易结算整体而言,农民和农户转账需求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高效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

(三)金融组织体制不完善制约着支付结算系统的伸延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导致了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缺乏必要的机制保障。从目前的现状看,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设有营业网点或代办点,而且大部分设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政府所在地,设在村庄的网点基本是空白。农业银行虽然在个别经济较发达的镇政府所在地设有营业所,但数量极少。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不足以及金融网点布局不合理是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其结果就是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优质高效的现代支付结算服务。

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民生工程,是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保障机制,统一领导协调当地农村支付服务工作。地方政府应主动担当起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责任,成立相关部门、乡(镇)政府、银行机构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工作思路,打造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载体。针对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措施,确保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规范、明确。不断深化“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建设”,依托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尝试开展“银行卡助农服务”试点。推动部门联合开展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改善县以下农村银行卡使用环境。

(二)加强网点建设,合理机构布局

引导金融机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配合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金融服务网点,消除金融网点空白乡(镇)。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可结合农村地域面积、经济发展状况、交通运输等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乡(镇)设立服务网点。二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应发挥好农村网点资源的优势,扩充服务范围,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支付结算服务。三是引入竞争机制,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和推动村镇银行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机构设立,建立覆盖面广、服务手段先进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活跃农村金融市场。

(三)强化电子基础设施配置,大力推进支付系统建设

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硬件投入问题,积极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建设的支付结算体系。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农村信用状况和农村习惯、农民意愿,加速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支付结算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对城镇金融机构已经普遍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加大在农村地区推广和使用的宣传、推广力度,尽快丰富农村支付结算品种。二要依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立以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为核心,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内部支付系统为基础,以网上银行、银行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解决长期以来农村资金清算需“上级转汇”的问题。特别要注重强化小额支付等系统建设,积极推广跨金融机构转账、集中收付、定期借记、通存通兑、支票全国通用等业务,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解决农村结算服务手段单一的问题,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清算服务。三要积极推广支票影像系统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运用,实现乡镇金融机构之间、乡镇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即时清算,努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四要完善客户信息处理系统,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扩大各类非现场支付结算业务,开发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服务平台,逐步把农村网点纳入现代化支付系统范围。五是加大ATM机和POS机等电子服务设施配置,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村组安装ATM、POS、电话转账机具等现代支付结算设备,满足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结算需求,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四)拓展现代支付结算工具,充分发挥银行卡作用

一是不断拓展票据业务范围,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结算服务品种,大力开办和推广银行本票、商业汇票、个人支票等金融业务,丰富票据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需要。二是加大银行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统一、高效、便捷的银行卡信息处理系统,按照农村实际需要,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工程,开发“农村型”银行卡,充分利用银行卡的便捷性和实用性,为农村、农民提供各种快捷便利的交易清算平台。三是商业银行要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在增加银行卡功能上下功夫,扩充银行卡的一卡多用功能,引导客户以银行卡为载体开展理财业务,使银行卡成为客户清算、理财的安全、便捷工具。四是以推行IC卡为重点,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商业银行要针对磁条卡必须联机操作、安全性能差、容易仿冒的缺陷,积极推行复合型IC卡,充分发挥IC卡能够处理脱机交易、安全性能高的优点,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服务。

(五)强化支付宣传力度,引导传统支付观念转变

要营造农村现代支付清算服务氛围,使支付服务知识宣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在乡(镇)的网点,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设立支付服务宣传站,定期开展支付服务宣传,全面宣传支付结算知识,在宣传产品功能和使用方法的同时,注重对注意事项和风险防范的提醒,切实提高农村客户对非现金支付业务的认知度,扩大现代支付清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影响。二是对农民和农村企业进行不同层次的支付知识宣传,让农村企业和农户真正意识到现代支付结算体系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好处。要结合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金融结算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重点讲解支付结算知识,具体指导支付机具的使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事项,让广大农民切实了解和掌握金融支付结算工具的用途和好处,促进农村传统结算观念的逐步改变。三是组织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通过培训、讲座、交流、研讨等措施,不断提升员工支付结算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要以应知应会为基础,以规范业务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导、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使用现代支付系统结算,减少现金使用,逐步养成非现金结算的习惯。

参考资料

[1]翟冀.基于银行视角的移动支付发展探讨[J].金融电子化,2010,(5):33-34。

[2]廖福辉.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思考[J].支付清算,2011,(10):18-19。

[3]孟丽红.农业政策性银行支付结算手段现状与思考[J].金融经济,2010,(18):45-47。

[4]杨敏茜.关于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0,(6):14。

[5]邹伟.对银行卡业务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支付清算,2012,(4):22-23。

The Explor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Payment

WANG Kun

(Qingy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Qingang Gansu 745000)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4

一、“两制结合”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积极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结合,落实好中央、省厅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的同时,又体现出我市的特色。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保留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二)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体,集中核算、间接监管为补充的财政收支管理体系,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职分离,又协调配合、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内控规范,使之成为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防腐倡廉,提高效益的新型运行机制。

二、“两制结合”的主要原则

1、“明确目标,分步实施”。以建立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模式为目标,充分利用会计集中核算形成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整合平台,积极稳妥,分步过渡,结合实际妥善处理好结合过程中的机构调整、人员安排、业务衔接等工作。

2、“单一账户、日终清零”。对所有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各项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运作,并于每日终了及时与人民银行进行清算,保证零余额账户的余额日终为零。

3、“提高效率、方便用款”。在保持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设置支付程序,简化手续,合理安排人员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单位用款。

4、“强化监督、确保安全”。增强财务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控制机制,使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得到有效的监控。并按照“金财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力度,为推行“两制”有效结合提供技术保障,确保资金安全。

三、纳入改革的单位范围

实现部门预算改革及已实行集中核算的预算单位。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前期国库集中支付试点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市当前财政工作特点和实际,进一步深化“两制结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整合

机构更名

在单位原有人员编制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将“市会计委派管理中心”、“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按省厅统一要求,合并更名为“市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统一名称对外开展和联系工作。

职能整合

将会计委派管理中心原有的集中核算、审核、监督职能与国库集中支付职能予以有效整合,在业务上实现无缝衔接,并相应调整各科室职能。以“前台收付、后台核算”为主要模式,实现三个有效结合:国库支付和集中核算有效结合,集中监管与间接监管有效结合,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有效结合。为强化国库收付职能和财政监督管理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

科室设置

在原已批复设立的行政核算科、事业核算科、管理科、综合科与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设立的审核科、支付科、会计科基础上,另根据工作需要,拟增设信息科。

整合后的科室职责

1、审核科:主要负责指标及用款计划核对工作;负责受理各单位原始凭证、拨款单,依据相关法律、制度、规定等审核原始凭证、拨款单、报账单等工作。

2、支付科:主要负责管理市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及总资金账户;管理预算单位的预留印鉴;根据审核科审核后的原始单据,办理支付业务。

3、会计科:主要负责资金总账户的资金出入登记和“中心”总预算会计、津贴补贴专户资金核算及账户管理工作;负责财政资金的对账工作;协助国库科做好财政资金收支测算、统计工作。

4、行政核算科、事业核算科:主要负责对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并实行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负责对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未进行集中核算单位的财政授权资金的追踪问效及按照文纳入间接监管的二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5、管理科:主要负责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万元以上维修、工程项目决算审核、重点工程监管、公务用车修理现场鉴证和结算价格审核工作。

6、信息科: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建设、系统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负责搜集各类规章制度;组织业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办法、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中心”各类财务信息统计汇总、加工处理,为财政制定合理支出定额和细化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依据。

7、综合科:主要负责“中心”内部党务、政务、财务、事务及对外综合协调工作。

(二)按照《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收付程序。

第一、“两制接合”后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单位账户设置情况

在改革初期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及市财政国库收付核算中心总资金账户、过渡账户并存。

建立市级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按照《市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清理预算单位的所有账户,将改革后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作,同时财政局在人行景市中心支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清算备用金账户、特殊性专项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等。

对暂未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账户管理:

1、已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由市财政国库收付核算中心统一开设总账户,取消各单位银行账号,在总账户下为各单位统一开设分账户,预留单位印鉴,实行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统一结算的管理制度;

2、非集中核算单位,暂保留单位原来账号,作为过渡账户,以核算原账户结余资金及往来款项、非财政性资金。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相应取消各类过渡性账户,预算单位的所有资金将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实现由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所有政府性资金的收支,并通过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处理日常支付和清算业务。

第二、支付系统指标管理程序。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由市财政局预算科直接导入支付系统。因其他原因需要调整的基本支出指标、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指标及年度执行中的调整指标,由市财政厅相关业务科室根据部门预算草案和支出调整情况进行指标细化,并导入支付系统。纳入预算的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指标、预算外资金指标由业务科根据部门预算草案和单位收入缴库情况进行指标细化,并导入支付系统。国库科依据批准的部门预算,将分部门、分基层单位、分预算内外、分类、款(项)的预算指标,在扣除现行拨款方式指标后,传送“中心”审核科作为其控制支付的依据。

第三、用款计划管理程序。由基层预算单位录入用款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由财政局国库科初审、终审后下达。“中心”审核科依据批复的财政直接、授权支付季度分月用款计划,作为办理财政直接支付和下达授权支付额度的依据。

第四、支付拨付程序:

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资金拨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市财政国库收付核算中心提出支付申请,经“中心”审核科审核无误后,到“中心”支付科办理直接支付。由“中心”支付科向银行发出支付令,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与国库单一账户或非税收入财政国库专户进行清算。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向财政国库科申请授权支付的月度用款额度,经批准后,预算单位在月度用款限额内向银行开出支付令,银行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并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清算。

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结算,主要通过转账方式进行。预算单位需要现金支付时,可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规定,从“单位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

3、特设专户的支付。根据支出类型,按相关程序办理预算外资金的支付,逐步比照上述程序实施。

对实行集中核算,在“中心”开设分户管理的资金拨付程序:

支出经“中心”审核并加盖“中心”印鉴后,单位到银行办理相关结算手续。

对不实行集中核算,其在保留账户上的资金拨付程序,仍按单位原来模式运行。

(三)“中心”对财政支出的管理模式:

1、支付方式的确定:

(1)财政直接支付:对预算单位的工资支出、大宗物品与服务采购、大型修缮、大中型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等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通过转账方式进行。

(2)财政授权支付:对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含在规定限额内允许预算单位提取的现金)实行财政授权支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授权支付可逐步取消,全部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其中单位的零星小额开支,则实行“备用金”核算制,由“中心“根据各单位的情况,核定备用金额度,单位在额度范围内,自行开支,按规定予以报销。

2、审核权限的确定:

(1)对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且实行集中核算的单位,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单据全部纳入“中心”审核。

(2)对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但不实行集中核算的单位,直接支付审核仍由“中心”审核科审核;授权支付除工程造价、公务用车参照景会管[2006]6号、景财办[2005]7号文由“中心”审核外,其余支出由单位自行审核。“中心”将借助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查询功能,构建“监控—核查—反馈”的动态监控机制,并对其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进行实时监控,加大对单位财务监管与服务,保障财政资金的规范运行。

3、“中心”业务操作主要模式。

业务操作以“前台收付、后台核算”为主要形式。

前台收付—对财政资金的收付业务,通过国库集中收付网络平台进行集中收缴和支付。收入按规定的缴库方式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按审核无误后的原始票据、合同文件等,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

后台核算-财政资金在前台收付完毕后,由后台核算部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台核算部门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模式,编制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

(四)纳入“两制结合”改革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

应预算单位及审计、监察、税务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查账的要求,也由于“中心”办公用房紧张,历年滚存的会计档案难以存放等一系列问题,决定对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历年会计档案退回原单位管理。考虑会计核算的特点与会计期间的年度性,对当年会计资料仍由“中心”统一保管,会计年度满三个月后退回单位保管。各预算单位应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五、配套改革措施

为尽快在我市全面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体,集中核算、间接监管为补充的财政收支管理体系。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两制结合”改革部署下,密切配合,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进一步推进预算编制改革。

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学合理地反映各类财政收支活动。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细化预算编制,逐步使所有财政资金的支付建立在明晰的预算基础上,为顺利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创造条件。

(二)修订、完善配套制度和办法。

首先制定《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档案移交管理办法》、《财务间接监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保障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第二对支出标准滞后于现实的情况,结合我市经济状况,制定相应对策与办法。对一些不宜行文的,通过制定内部参考规定,统一工作规范。

(三)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财政资金专户管理。

首先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结合银行账户年检,搞好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清理和撤并,建立健全预算单位银行开户财政审批和备案制度;第二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的通知》(财办[2006]12号)的要求,加强财政资金专户的国库统一集中管理,各类财政资金专户的开设,需经同级财政国库部门核准后办理,凡未按规定程序开设的财政资金专户,一律撤销;第三按照同类专户归并原则,对属同一性质或相似性质的资金专户予以合并,进行分账核算。逐步实现财政资金专户的“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统一调度”。

(四)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围绕“金财工程”大平台建设和“两制结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完善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会计核算等为核心的财政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推进现有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成覆盖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联接财、税、库、行相关部门和全部预算单位。为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拨付效率,推进财政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加强监督制约机制。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及其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内部制约机制等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责任分工、加强监督约束。要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不能出现违规兼岗的情况;规范资金流转程序,资金拨付、账务处理、印鉴管理、资金调度等,一切按章办事,讲求程序。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六、改革的实施步骤

两种制度结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以点带面、自上而下、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方法进行。具体步骤:

(一)成立“两制结合”改革组织领导小组。为加强对“两制结合”改革的领导,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刘朝阳任组长,舒超英、章志昌、万金华、陈庆宁、吴黎明为副组长,国库科及相关业务科室科长、“中心”正、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为成员的市“两制结合”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雷希如任办公室主任。各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积极支持,主动配合,认真、及时地解决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市“两制结合”改革圆满成功。

(二)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办法,报市委、市政府批准。

(三)国库集中收付工作进一步扩面,由原来的民政、计生委两个系统增加8个系统,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具体名单:市委、市政府、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供销社、市规划局、市农业局。明年拟扩面50%,二零一零年争取全面铺开。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5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环境;支付结算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6-0113-03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网点配置不合理,重城市轻乡镇现象严重。一是由于多数工商企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金融机构在这里开展业务比较方便,并且容易产生效益,因此近年来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的布局上只重视开拓城市市场,逐步撤并在县以下的机构,经营重点进一步向城市倾斜。就南阳市的情况来看,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主要是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并且主要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村以下则几乎为空白。从下图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南阳市城乡金融机构网点都在萎缩,但乡镇减少更快。二是当前农村三大主力金融机构(农行、农联社、邮储银行)由于经营因素或撤并乡镇等原因,减少了机构或撤出农村市场。三是近年来国家一再鼓励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进展缓慢。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社会责任相矛盾,造成服务和支持“三农”的观念趋淡。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部门,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理应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逐步完成,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完全市场化,其经营理念转向以盈利为根本,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逐渐淡化。在当前国家强调金融支持、服务“三农”的情况下,若金融机构坚守商业化经营的理念。就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工、农、中、建四大行逐步撤去其乡镇机构后,保留在基层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也逐步受其经营理念影响,转变经营目标和策略;即使愿意承担其责任,也因受自身实力和规模的限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农村可供选择的支付结算方式相对狭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虽然当前金融机构都开通了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等现代化支付系统,但是这些系统并没有全面推广到农村乡镇营业网点,相关业务的处理需要通过行(社)内系统到县级营业部门后进行转汇处理,影响了这些业务在农村的推广应用。二是受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地区仍以现金结算为主要方式,多数农民认为用现金结算才是“真金白银”,双方都好接受并且不易产生纠纷。三是在乡镇以下可供选择的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是传统的汇兑、转账支票、现金支票等,乡镇农村可供选择的结算方式非常狭窄。下表是全市主要支付结算方式统计情况:

(四)乡镇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使用。现实中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支付结算系统和机具布放均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8年底南阳市的636个金融网点中,城市网点226个,乡镇网点410个;有161个县城网点接入行内系统,353个乡镇网点接入行内系统;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县城57家接入,乡镇227家接入;67家县城网点参与同城票据交换,无一家乡镇机构参与同城票据交换。县城特约商户1151家,乡镇23家,ATM机县城布放91台,乡镇7台,POS机县城布放184台,乡镇无一台,这就限制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下表是南阳市支付结算的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统计表:

(五)较高的支付结算服务成本,阻碍了农民接受新结算方式的热情。现在金融机构提供的各项支付结算服务不再是免费的“午餐”,收费项目繁多,面对农村地区客户也没有任何优惠政策,相反对小额账户和资金收取更高的费用(这应该属歧视性收费)。如目前,银行卡均执行年费管理,每户每年缴10元年费,同时,账户日均余额最低保持在300元,低于此额每月加收管理费1元。此外,办卡、换卡收费5元,挂失收费5元,还有银行卡消磁、同城跨行收费等。据了解,因收费项目太多,办理复杂,农村地区多数农户颇有微词,他们认为银行卡是有钱人的象征,是社会地位的体现,但作为农户想说“爱卡不容易”。

(六)风险防范措施滞后,影响了大众对新结算方式的认知。金融机构在对非现金支付方式特色服务的宣传和业务拓展中,注重强化其优点的宣传,却忽略其使用过程中风险性教育,使安全知识和基本防险技能本来就十分匮乏的农村地区人员对社会频频发生的资金被盗案件心有余悸,担心一旦发生丢卡、丢票而资金被盗窃怎么办?责任由谁来承担?在追要资金过程中是否漫长和劳心费神?近期某客户因银行卡资金被盗将其开户行诉至司法部门,后经公安部门侦查、破案,其案情为:一犯罪分子在该金融机构的一个ATM机刷卡口上方安装微型摄像机,将客户账户信息全部盗取,并克隆银行卡后盗取了该客户资金,使客户蒙受了财产损失。此类问题的出现更造成农村地区人员对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的不踏实感,不敢用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开展资金交易和往来活动,多数农户还是选择传统现金交易方式,直接影响了现代化支付业务的拓展。

三、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一)银行层面

1、增强支持“三农”意识,提高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感。“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每年党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相关文件对金融如何服务和支持“三农”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各金融机构要站在政治高度上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把支持“三农”建设作为本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制定政策、发展规划、技术开发和资金投入上优先考虑“三农”工作,并在具体工作中抓好落实。

2、合理布局支付结算基础设施,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支付结算服务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农村支付结算汇路的重要举措,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和业务需求,在农村地区增设分支机构,延伸支付系统,进而完善各种支付方式、支付工具,让现代化的支付结算服务真正走入“三农”,走向农村特色经济。

3、强化业务创新和风险防范并重原则,有效推动新结算方式的普及和发展。在强化现代化支付工具风险警示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同时加强对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工作职责,银行技术部门还必须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在“密押”、“密钥”等支付密码、口令上下狠功夫、硬功夫,让新支付结算产品具有较高的防风险功能及超前的防盗窃技术,不能等出现案件了才着急,形象受损了才去弥补,应该未雨绸缪,切实提高银行卡的安全系

数,维护广大客户利益。

(二)政策层面

1、科学制定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发展规划,有效助推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建议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发展状况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区域特征,设计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支付结算规划,制定明确的方案和目标等,以指导和推动我国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发展。在国家制定政策时应当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发展农村网点,鼓励建立村镇银行等新型中小金融机构,来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补充延伸,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支付结算业务,鼓励国有商业银行积极中小银行支付结算业务。

2、明确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能定位,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法规,明确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责、任务等,对于涉农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中的职责进行准确定位。要求农发行、农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认准本身的职责和服务方向,大力开拓和发展适合农村的各项支付结算方式,支持“三农”建设,在充分发挥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同时,获得双赢的良好效果。

3、实行优惠的财税政策,降低农村结算服务成本。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应把农村支付结算工具特色服务定位为一项政策性业务:制定统一的、价格低廉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支付结算行为,政府部门应当在政策制定和对“三农”补贴时把农村支付结算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在机构发展、现代化支付系统推广运用、支付结算收费等方面实行国家税收减免优惠、中央财政拨补等方式,对农村金融机构在扩展农村支付结算的基础投入和日常服务上进行合理的补偿,为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三)社会层面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6

关键词:支付结算;农村金融;市场细分

中图分类号:F8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4-0051-03

市场细分理论认为,一个市场的顾客是有差异的,他们有着不同的需要,企业应当对市场加以区分,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发适合顾客的产品。前些年,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细分理论,大规模退出了农村市场。这一时期,在人民银行的主导下,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建成了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和卡基支付系统并存的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而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无论是支付结算环境、还是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崛起,对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

一、 忻州市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

忻州市地处山西省中北部,所辖14个县(市),158个乡镇,农村人口240万人,占到全市总人口的80%,是典型的晋北农业地区。近年来,随着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兴起,农村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农村的支付结算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不适应:

(一)落后的支付结算水平与日益增长的支付结算群体间的不适应

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专业结算机构少,现代化支付设施建设滞后,而常年使用银行结算业务的人数逐年增加,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不能灵活自由应用,资金结算速度慢、成本高,农村地区银行支付结算现状与经济增长不协调,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陈旧的支付结算观念与不断普及的现代化支付工具间的不适应

主要表现为广大农村群众对银行支付结算的了解度不高,习惯使用现金结算。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地区的城市务工人员、学生、个体经营户以及新兴企业主、财务人员,对现代化支付结算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存通兑、银行卡、网上支付、借记业务、银行票据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村市场,现代化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的使用呈逐步上升态势。农村地区使用银行结算的群体逐年扩大,持有银行卡的人数逐年增多,网上购物、网上汇款等现代支付方式在部分人群中经常使用。

二、忻州市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市场细分分析

(一)地域细分

我们把农村地区分为四种类型:县城、有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的乡镇、经济较活跃乡镇和普通乡镇。其支付结算状况分别有以下特点:

1.县城。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较多,支付工具齐全、结算网络发达,支付结算环境与城市相差不大,客户群体除了县城范围单位和个人外,还有大量来自乡镇的客户。

2.有商业银行网点的乡镇。此类乡镇多数是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设有营业网点,虽然网点较少,但银行的支付网络能够延伸到乡镇所在地,支付结算渠道较为顺畅。缺点是商业银行网点不多,客户办理跨行结算成本较高。据统计,全市共有此类乡镇35个,占到全部乡镇的22%。

3.经济活跃乡镇。此类乡镇有自己的经济特色,某一产业发展比较突出,个体私营经济活跃,虽然没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但交通通讯便利,多数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营业机构,能够办理开户、存取款和其他结算业务。此类乡镇98个,占到全部乡镇62%。

4.普通乡镇。多数是山区偏远乡镇,没有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环境最差,人们办理结算很不方便。全市共有此类乡镇25个,占比16%。

(二)群体细分

根据人们对银行支付结算的依赖程度和需求大小,我们把农村地区的人群分为四个层次:常年需求层、定期需求层、偶然需求层和潜在需求层。各阶层人群的结算需求及结算方式如下:

1.常年需求层:主要是农村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及其老板、财务人员、外地常驻客商。这一群体现代支付结算观念先进,熟悉银行结算规则,资金活动量大,收付结算频繁,使用的银行结算工具齐全,习惯通过银行账户和银行卡进行结算,经常到县城办理业务。为了方便结算,许多人的银行卡开通了短信提示服务,部分企业和个人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以达到快速办理支付结算的目的。据框算,这一群体的结算资金量占到农村结算总量的80%左右。

2.定期需求层:主要是工资关系在异地的退休人员、异地上学的学生、外来打工人员及部分个体工商户。退休人员一般使用邮政绿卡或具有通存通兑功能的存折,学生一般使用银行卡办理学费及生活费用的汇划,外来打工人员通常使用邮政汇款,个体工商户主要是规模较大的批发、零售户,一般使用银行卡办理进货付款,付款方式有两种,一是个体户主动向供货方发起汇款,另一种是采取借记方式,借记结算主要是有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个体户,由烟草公司统一采用银行卡借记业务办理购货资金划转。使用借记业务的,即使个体户所在地没有商业银行网点,也不影响其划转资金,十分方便。据框算,此类群体的结算金额,占农村结算量的20%左右。

3.偶然需求层:即普通公众,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少发生银行结算业务,对银行支付结算的依赖性不强。

4.潜在需求层: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生猪补贴等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推行实施,相应的结算方式应当及时跟进,予以配套,广大农民必然需要便利的支付结算环境和灵活的结算工具。据调查,这一群体,大约占到农村人口的70%以上。

三、当前忻州农村地区各结算需求阶层满意状况调查

从结算地域细分可以看出,忻州市农村地区近80%的乡镇没有商业银行网点,经济状况较好的乡镇基本都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但是这两类机构的支付结算功能都不完善。邮政储蓄虽然不断扩展邮政绿卡的结算功能,使邮政绿卡实现了个人汇款、网上支付、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但由于邮政储蓄银行体制改革还处于试点推广阶段,多数营业网点尚未开办对公业务,不能为行政事业类单位、企业类单位提供结算服务,支付结算功能大打折扣。农村信用社在支付结算领域发展缓慢,尚未实现存款通存通兑,大多数信用社不通全国汇路,汇划资金需要由其他机构,很不方便。这种状况,造成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常年需求层支付结算的满意程度

据调查,忻州市各结算需求群体中,常年需求群体对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最不满意。其中除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外,95%以上的企业单位、个体户、外来人员不习惯通过农村信用社汇划资金。绝大多数企业将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在县城的国有商业银行,多数个人通过银行卡结算。这一群体对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要求最为强烈。

(二)定期需求层的满意程度

定期需求层中,退休人员的结算是以接收汇款为主,希望查询余额与取款方便,外出上学和外来务工人员多是以汇出汇款为主,希望汇款就近便利。由于这一群体人数较少,结算频率低、金额较小,对资金到账的时间要求不是很高,对目前农村结算的要求也较低,虽然汇款、查询不太方便,但多数人认为目前这种状况对其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四、发展农村地区现代化支付结算的思路

(一)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化支付结算业务

1.有重点地建设结算功能齐全式乡镇。对企业单位较多、常年需求层群体较大的乡镇,农村信用社应当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满足企业通过银行账户汇划资金的需要,弥补银行卡结算的制度限制。在工矿企业已经形成规模,具有支柱产业的地区,还可以考虑增设、恢复商业银行网点,满足当地企业多元化结算需要,减少农村地区社会现金流通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这类乡镇建设成商业银行网点齐全式地区,缩小支付结算的城乡差别。

2.大规模建设个人结算功能完善型乡镇。对更多的普通乡镇,要发挥邮政储蓄网点多、全国联网的优势,以邮政绿卡作为重点,大力改善个人支付结算环境,对外来务工人员多、外地上学学生多、个体工商户多的村镇,增加ATM等自助设备的投放,提高个人金融服务的自助服务能力,延伸营业网点,改善邮政绿卡的受理环境。农村信用社系统也应当加快联网结算步伐,提升对个人结算的服务水平。

(二)根据市场细分原则,为不同群体提供特色服务

1.对常年需求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要大力扶持,积极向其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扩大这一群体数量,以占据其高额的低成本存款市场与结算业务份额。各金融机构要对这一群体进行更细的市场细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各阶层的支付结算需要。针对外来购销人员以银行卡结算为主,其资金划转具有金额大,次数多,速度快的特点,基层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系统内汇款速度较快、费用较低的优势,通过直接向结算业务大的单位布放POS机、ATM机等方式改善银行卡的受理环境,延伸网点服务。乡镇农村信用社在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灵活的优势,大力推动商业票据业务,为本地区的优质企业提供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拓展支付结算功能。

2.对定期需求层群体,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要向他们推介网上支付业务,普及网上查询、网上支付及农民工特色卡使用常识,为他们开办网上支付业务。要借鉴烟草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借记支付模式,将借记支付扩展到水电收费、电话电视收费等公共事业领域,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结算业务。

3.对潜在需求层,金融机构要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协商制定补偿结算具体方案,积极介入到农村结算领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结算服务。例如收购粮食、向农民发放农业补贴,可以使用POS机刷卡支付的办法,避免找零的繁琐,加快结算速度。

(三)借助科技手段,向农村延伸结算服务

商业银行要依托网络技术,结合农村实际,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自助设备,以ATM机、POS机为重点,增加对农村地区自助支付设备的布放,延伸对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例如设计贴近农村实际的ATM机,取消现金存取业务,专门用于支付结算。还可推出ATM增值服务,如手机充值、缴纳交通违章罚款,销售等,以尽量不增设机构的方式,通过现代化自助设备,使银行结算服务在农村地区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覆盖农村地区,惠及农村群众。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7

【关键词】会泽县 农村地区 支付服务环境

一、会泽县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三省八县交界处,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全县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山区面积560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5.7%。辖23个乡(镇)、376个村委会(社区)、50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0余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县辖内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以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工行为补充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质量,是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准确把握会泽县辖内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情况,经过对会泽县农村支付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会泽县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存在以下问题:辖区内支付结算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支付结算方式相对单一、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整个支付结算中的比重严重偏低。

(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偏少,不能满足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

目前,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共7家,营业网点共计53个,其中,城区金融机构网点22个,乡镇金融机构网点27个,村级金融网点4个,平均每平方公里金融机构数约为0.01个,每个乡镇有营业网点1.29个,每个营业网点平均要为18868个农村居民提供服务,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已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支付工具单一,现金结算在支付结算中所占比例较大。

当前,农村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的收入由原先的仅仅依靠农业收入逐渐转变为以农业收入为主,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多元化收入来源的模式。此外,各种惠农补贴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使农民在进行日常劳务中获得了更多收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商品流通日趋活跃,对支付结算服务有了更高要求。但以之相对应的现实是农村地区电子支付设备缺乏,结算一般以现金为主,银行卡业务、支票业务占有一定比例,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使用较少。据调查,普通农民的经常性支出(如生产资料购置、购买生活用品、子女异地上学花费等)以现金为主;外出打工农民以现金结算为主,有少量银行卡结算。从农村营业网点办理结算业务情况看,现金结算占67%,非现金结算中支票结算占36.6%,汇兑结算占30.2%,其他结算占33.2%。

(三)自助设备不足,银行卡市场发育不健全。

据统计,县辖区内投放的自助设备大部分在县城内,乡镇地区仅投放了280台,平均每个乡镇有3.19台ATM、CRS和11.62台POS机。

(四)宣传工作不到位,致使农村地区百姓对非现金结算工具缺乏认识 。

在宣传发面,各金融机构把主要精力均放在城区,对农村地区的宣传较少,大多数农户对结算工具的认识仅仅依靠前往金融机构网点办理业务时的简单了解。加之,受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仍习惯于选择现金结算。

二、改善县辖内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一)合理布局,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

结合会泽县乡镇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和扶持金融机构合理增设网点。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对于符合要求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引导它们在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从而弥补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市场的不利影响。

(二)以“以折换卡”为突破口,大力推动非现金结算业务的发展 。

目前,农村地区农户主要用存折在银行办理业务,这一部分客户在农村金融机构客户存量中占了较大比重,可以积极引导他们办理“以折换卡”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银行卡在自助设备上办理日常业务。在今后发放的惠农补贴资金均使用银行卡发放,逐渐在政策上调整农村地区银行卡收费标准,商业银行也应该降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收费。

(三)以增投ATM、CRS和POS机为主导,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放。

一是充分了解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环境,对急需增投自助设备的地区,通过合理配备ATM、CRS和POS机等现代支付结算工具,改善当地支付服务环境;二是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协商,对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增设网点、支付工具的给予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和相应补助。

(四)大力宣传支付结算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支付结算环境。

加大在农村地区进行支付结算知识推广活动,逐步提高农村客户对非现金支付结算的认可度。可以在农村地区集贸市场、学校、广场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发放宣传折页、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多元化的支付结算方式,让农户逐渐接受非现金结算,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三农”的目标。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8

关键词:现金结算;非现金结算;支付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65-03

近年来徽县辖内的货币投放量从2012年的7.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9.4亿元,年均增长4.1%。与此同时,辖内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为主题的支付结算工作也在深入推进,支付结算方式更加多样快捷,为什么在非现金支付结算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辖内的现金投放量没有明显的下降?带着这个问题,课题组对徽县辖内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收付和非现金结算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深入基层群众和商户对结算习惯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究辖内现金结算特点,分析制约结算方式升级转换的成因,提出加快非现金结算发展的建议。

一、徽县经济及结算概况

2016年徽县人口22.3万人,全县完成社会生产总值45.5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6.7亿元,大口径财政预算收入8.0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8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设立营业网点43个,其中:城区网点18个,村镇网点25个。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共办理现金收入业务183.4万笔,金额总计89.45亿元;办理现金支出业务146.8万笔,金额总计90.75亿元。全年发行基金投放9.4亿元,回笼3.85亿元,净投放5.55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网点38个,未接入5个。全县共发行银行卡60.2万张,人均持卡2.7张,开通网上银行2.7万户,手机银行3.59万户,电话银行0.5万户,发展特约商户941家,布放POS机730台,ATM机36台,存取款一体机12台,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201个。辖区各金融机构全年共办理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519.27万笔,金额总计312.3亿元。其中银行卡及电子支付是使用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交易金额占全辖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总量的68.9%。

二、县域现金结算特点

(一)现金结算占比较大。2016年全辖金融机构共办理现金收付业务330.16万笔,占总结算业务量的38.86%,金额总计180.2亿元,占全县结算总金额的36.59%。考虑到社会流通层面现金结算的倍数效应,实际现金结算规模将更大,依然是辖内主要的结算方式。

(二)现金流向行业分析。2016年全县金融机构现金主要流向当地采矿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农业四大行业。徽县金徽矿业郭家沟铅锌矿采选、徽县至两当高速公路、徽县永宁河向城区引水工程等大型目建设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中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工程物资采购方面现金需求量大,约占金融机构现金投放量的28.9%。农业银行发放扶贫精准贷款2亿元,转化现金需求约1.2亿元。

(三)单位和个人流向分析。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3210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2.7万户。2016年全辖金融机构共办理单位现金存取款业务14.8万笔,金额18.5亿元。办理个人存取款315.36万笔,金额161.7亿元。居民个人现金需求量占总需求的89.7%,是现金需求的绝对主力军。

(四)办理现金业务形式分析。2016年度全辖金融机构网点柜面办理现金收付业务151.97万笔,金额总计148.9亿元,通过ATM机等自助设备共办理现金收付业务178.2万笔,金额总计31.3亿元。ATM机等自助设备业务量笔数占现金业务总笔数的53.97%,金额占13.37%。以上数据说明,自助设备逐i替代柜面,客户的用卡习惯已有所提高。

通过上述四方面对徽县现金结算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居民个人是现金需求的主力,人们也逐渐接受银行卡自助办理业务服务方式,为什么人们可以使用刷卡的形式从银行取出现金来满足日常支付需求,而不在日常的支付结算中使用刷卡等非现金结算方式呢?

三、县域现金与非现金结算分析比较

(一)便利性。非现金结算方面:从支付结算工具覆盖情况来看,辖内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1.67万张,每台POS机具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824.7张。据《2016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全国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6629张,每台POS机具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231张,辖内支付结算机具布放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支付机具的行业和地域分布分析,POS机主要分布在城区餐饮零售行业,农村地区主要以三农自助终端和转账电话为主,平均每个行政村0.83部,机具布放存在行业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当下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日益普及,而对辖内商户调查发现,在收银时认可第三方支付的商户不足2%。另外,随着辖内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撤并,客户排队等候的时间越来越长、非专业人员票据凭证填写困难,这些问题也制约了非现金结算的推广使用。现金结算方面,除异地和远期交易外,现金结算的便利性优势更为明显。

(二)结算成本。现金结算方面:辖内的金融机构除建设银行对每次取现金超过5万元的对公客户按超出部分的0.1%收取手续费外,其它金融机构柜面存取现金均不收取任何费用,ATM跨行取现按2元/笔收取费用,本行免费。非现金结算方面:近年来非现金结算费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各金融机构行内同一账户的存取款和转账、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均实行免费,POS机收费标准基本维持在0.38-0.4%,柜面跨行转账各行普遍按照汇款金额的0.5 %―1%来收取手续费,50元封顶。第三方支付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支付宝收取0.1%的服务费,微信与之相同,支付宝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微信为1000元。总体来看,非现金结算成本大幅下降,成本的竞争劣势正在逐步校正。

(三)安全性。现金在存储、携带等日常使用中发生遗失、盗抢的风险较高,而且还存在假币等风险;非现金支付在支付系统、支付机具等方面的风险很小,而且差错有记录可寻,纠错容易,其风险主要集中在电信网络诈骗方面。据了解,2016年全县公安部门共接到电信诈骗报案13起,金额总计82.5万元。随着ATM机转款延迟到账等反p骗新政策的实施,非现金结算的安全性较现金结算更高。

(四)支付习惯。现金结算作为传统资金结算方式,社会民众的使用和接受度最为广泛,使用习惯由来已久。非现金结算中银行卡的使用最为广泛,年均刷卡8.3次/张,助农取款服务点日均办理业务2.97笔/个,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客户分别占人口量的16.1%和12.1%,年均办理业务量为12.6笔/户和7.4笔/户,辖内居民非现金支付习惯待培养。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用户群在急剧增长,对城区居民的调查中发现,安装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1.6%,使用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线上购货、交友等方面。

四、加快支付方式升级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支付产品。 加大票据业务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推广使用,增加ATM、POS机、转账电话等现代化支付机具的布放总量,在布放时向更多的行业和农村地区渗透,为社会不同阶层提供多样快捷的非现金结算产品。金融机构应做细做实非现金支付结算的服务工作,针对客户的结算需求,积极向客户推荐质优价廉的非现金结算产品,对非现金结算流程陌生、凭证填写困难的客户,加强柜面指导。通过优化服务,提高客户对非现金支付的认可。

(二)加强现金管理工作。首先,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现金管理职责,把好现金流通的“闸门”。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严格现金支付合法性、真实性审查。重点加强对基建类临时存款账户的现金管理,争取更多的开户单位通过银行农民工工资。其次,应加强央行部门间的协作,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收付工作的监管力度。

(三)规范结算费用管理。一是加强支付结算费用监督检查,确保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国家的收费标准;二是通过在营业场所公示收费标准、收费前提示等方式,提高收费透明度;三是强化宣传工作,及时将支付结算费用变动情况进行宣传,打消群众的消费顾虑,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费用调整带来的便利。

(四)加快支付场景的建设。丰富支付场景,是扩大移动支付线下使用的关键。加大在全县商品零售、餐饮、娱乐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的支付场景建设,让更多的商家尝试到移动支付带来的结算便利,推动商家收银方式的变革。通过丰富实体经济领域移动支付场景,引领支付方式升级变革,开启出门“无钱包”时代。

(五)加大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地方政府加快对全县41个无电信网络覆盖自然村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全县通讯网络的全覆盖。加快推进公共无线网络在城区和重点乡镇集市的覆盖率,提高网速和信号质量。通过改善通讯基础设施,扩大现代化支付机具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布放,为移动支付提供更为便利的使用环境。

(六)加大非现金支付的宣传体验推广工作。一是普及金融知识,让群众放心用卡。通过金融知识下乡、设立金融知识书屋等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更多的支付知识,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钱包里的银行卡动起来。二是加强宣传的针对性。非现金支付品种丰富,要对不同的用户群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提高宣传效率。三是增加用户体验,培养支付习惯。各金融机构积极与实体商户合作,推出如移动支付享优惠等活动,提高非现金结算方式的市场渗透率,培养非现金结算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继玉.央行支付结算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6,(6):47,54。

[2]陆强华.支付清算行业发展若干趋势展望[J].金融电子化,2017,(2):56-58。

[3]王伟.互联网金融支付对央行支付清算体系引发的风险及其应对[J].银行家,2016,(7):112-114。

[4]邬娟晖.基层央行支付清算岗位风险防范的思考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4,(9):96-97。

[5]解小玲.做好基层央行支付清算工作的思路[J].时代金融.2016,(29):96-97。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9

“十五”期间,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财力的支持下,青藏铁路二期、青钾百万吨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43亿元。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海西州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引进签约项目296个,累计到位资金达100亿元;在全球性资源枯竭,能源告急的形势下,柴达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季节,产品销量和价格快速攀升,工业销售产值累计达到520亿;在国家重点项目和大规模资源开发的带动下,各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7l亿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辖内资金流量迅猛增加,此期间,银行支付清算体系日趋完善,为资金的安全、迅捷流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

“十五”期间海西州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经济的支持

(一)支付环境极大改善,支付体系日臻完善。2005年末,海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111家,基本遍布城乡,奠定了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机构网络基础。近年来,各银行机构依靠各自的网点、网络优势积极加快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各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卡基支付系统、邮政汇兑等并存的支付清算体系。这些系统基本上覆盖了所有支付工具的应用,为社会资金的快速运动提供了主要渠道。五年间银行资金结算量达到171万笔,其中签发87万笔,金额314亿元,交易84万笔,金额404亿元,票据清算资金89亿元,银行发卡量达到8万余张,银行自助设备56台,刷卡消费1.5亿元。

大额支付系统以电子化方式实时全额处理跨行及跨区域支付业务,是支付体系中的核心应用系统。2005年6月27日人民银行顺利完成了电子系统向支付系统的过渡,目前为止已接入直接参与者2家,间接参与者18家,该系统建成后,极大地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由原来的2-3天缩短到60秒,极大地提高了资金周转的速度和使用效率,实现了实存资金、即时划拨、头寸控制、集中监督的功能。截至2005年末,大额支付系统为各金融机构清算资金72亿元,其中发送往账33亿元,接收来账39亿元,日均清算资金0.5亿元,海西地区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能力迅速提高,进一步加速了社会资金的流转速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支付工具呈多元化发展,现金结算量趋小。海西地区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有支票、汇兑、汇票、银行卡和现金等。据统计2005年,非现金交易笔数12万笔,金额已近百亿元,汇兑在笔数和金额上均占到了非现金支付交易量的一半,其次是支票、本票和信用卡。青藏铁路二期于2001年开工后,非现金支付工具交易量和交易品种逐年增加,在2002年和2003年的建设高峰期交易金额均超过百亿元,显示了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性。

汇兑业务一直是当地笔数最多、金额最大和使用最频繁的结算工具,银行汇票自2003年起发展速度急剧放缓,受理笔数明显下降。银行卡业务自2003年开办以来,受到了客户的广泛青睐,开办当年发卡量就达到5万张,截至2005年发卡量已近10万张,占到全区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2005年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又先后推出了本票和信用卡业务,开办当年信用卡发卡量就达到近万张,金额超过3亿元,签发本票1.1万张,金额2.5亿元。异地物资采购和结算交易多采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异地委托收款、异地托收承付、汇兑等,本地结算主要以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为主,银行卡多为个人使用,企业使用银行卡进行转账结算的功能尚未发挥。

“十五”期间,现金净投放呈现出了不规则态势,在青藏铁路建设高峰期的2002年、2003年以及西格复线建设的2005年,现金净投放年均接近十亿元,其它年份均在6亿元左右,五年内现金净投放年均增长6.7%,如果剔除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影响,说明现金结算已不是主要结算工具,非现金结算工具占据了结算的主要地位。

海西地区的地域结构和资源分布结构决定了支付清算体系和支付结算工具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西部地区是资源集中、工业化相对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商业银行相对集中,银行体系相对健全的地区,机构众多,支付清算网络成形,基本保证了社会资金顺畅运行。而东部地区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经济不发达,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撤出,农村信用社系统由于没有自己的支付结算体系,与其他金融机构及异地资金的清算汇划均需通过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系统来实现,造成经济不发达县的资金清算渠道不畅、矛盾异常突出。

(三)银行账户管理更趋规范,结算监督更加严格。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于2005年6月30日在辖内推广运行工作圆满完成,清算核实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截至目前为止共清理核实各类银行结算账户729755户,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结算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2005年相继完成了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和会计事后监督系统的运行工作,在监督规范结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效完善的支付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从不发达县域的退出,导致近30%的地区没有建立银行清算网络,加上农村信用社机构尚未建立自身的资金汇划体系,使不发达县域机构的资金清算矛盾突出,大额支付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后,海西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尚未接入大额支付系统。

(二)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现金支付占整个支付交易金额的比重较高。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一些现代化支付工具还未被广泛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在企业交易中还未被认可,银行卡功能尚未完全释放,受理环境较差。广大的工矿企业、农村牧区还没有POS机及ATM自助设备,现金交易的大量使用为犯罪分子实施洗钱、逃税、贪污等犯罪行为提供了方便,商业承兑汇票等商业性支付工具的不发展,使大量结算风险集中子银行。

(三)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偏远地区农牧区和工矿企业资金汇划结算的需要。目前,信用社尚未建立本系统全省联行体系,从海西地区来看,异地资金汇划主要是通过三种渠道,一是通过省辖特约电子汇兑。为了解决异地资金汇划难的问题,部分信用社相继开办了省辖特约电子汇兑

业务,但覆盖面小,且仅限于县联社营业部使用。未开通省辖特约电子汇兑业务的信用社,结算凭证以信汇或人送票的形式划至联社营业部,再由联社营业部汇往异地,一般资金到账要超过几个工作日。二是委托商业银行代办。据调查,在异地支付结算中,大部分信用社仍委托基层商业银行代为办理;三是以县市联社营业部为单位,跨系统异地支付结算均通过当地人民银行转汇,但由于目前省辖特约电子汇兑网络未到乡(镇)信用社,只能汇至所在地农联社营业部,通过农联社营业部再转汇或人工送票,致使结算资金传递缓慢,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自身及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四)支付结算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2003年修订的《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规定,支付清算系统的监管权由人民银行行使,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由人民银行全国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其他结算纠纷、结算举报的受理和处置以及结算违规行为的查处由银行监督管理部门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支付体系的内在联系,弱化了支付体系监管的协调成本,削弱了支付体系监管的效率,对当前结算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五)落后的社会信用环境阻碍了支付工具的正常发展。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发展不均衡,银行积聚了所有支付结算的风险。不法分子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使银行机构遭受几次诈骗后,贴现行为更加谨慎,部分机构被勒令贴现停牌,企业也产生了拒收心理。

加快支付体系建设,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服务

2005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六部委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列入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得到了青海省和海西州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具体规划和一系列措施。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工业发展规划已初步安排项目152个,总投资906.74亿元。这些项目建设在海西州境内各地均有分布,循环经济建设必然需要多元化的结算工具和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支撑,为此提出如下推进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信用社支付体系建设。农村信用社担负着辖内三分之一农村牧区及偏远工矿区的支付结算服务,但农信社自身联行体系建设的滞后,无法解决偏远地区支付结算困难的现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应加快省内信用社联行体系的建设工作,并做好接入农信社资金清算中心的各项准备工作。人民银行要积极协助农村信用社创造条件尽快进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切实改善农村牧区结算环境。在农村信用社支付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商业银行应充分运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借助信用社机构分布广的特点,推行网上银行服务,把支付结算服务的柜台前移到农村信用社机构。

(二)大力推广应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建设以票据、银行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满足不同经济活动需求的支付结算工具体系。减少现金使用,大力推动票据业务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并逐步使商业承兑汇票成为企业融通短期资金的主要形式及主要的票据市场工具。鼓励移动支付、电子货币等支付工具及结算方式的创新和运用。政府应在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结合省情制定《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银行卡受理市场,在商业、旅游、餐饮、医疗、公用事业、航空、铁路售票等个人支付领域全面推广使用,在可能的范围内广布POS终端机具和ATM自动机具,加快推进受理网络延伸,积极向有条件的王矿集中区和农牧区延伸,不断改善偏远工矿区及农牧区的受理环境。农村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网络优势,为农村外出务工、求学、经商人员提供银行卡服务,推进农村银行卡市场的发展。

(三)推进金融生态建设,改善结算工具的使用环境。支付工具多样化、支付手段多元化是支付结算系统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海西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少数单位和个人为谋取不法利益,利用银行账户逃废银行债务、洗钱、金融票据诈骗、随意拒付、无理退票及恶意签发空头支票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支付结算秩序,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代码、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失信惩戒等一系列信用制度,把企业间支付结算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接受银行对企业诚信的监督,把信用社区、信用村镇的创建活动与企业结算信用有机结合、共同推广,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加快支付体系安全建设。国家应尽快建立支付清算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支付清算行为。建立支付危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灾备系统。人民银行支付结算部门要把保证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直接参与者的适时管理,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支付系统监测和维护制度。重视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使用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提高票据的防伪水平和鉴别能力,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结算工具进行诈骗、洗钱等犯罪行为。

(五)理顺支付结算监管体制。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部门应将安全和高效作为核心目标,由侧重具体业务管理向注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转变,由以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为主向以制定安全规则、调研分析、风险监测为主转变,由重事后监督向重事前防范转变。银监局作为支付结算的日常监管机构,应指定专人担任结算监管员或结算管理协调员,具体负责结算举报的受理、结算违规行为的查处以及与人民银行结算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人民银行与银监局要建立结算管理信息互通共享制度,定期联合召开银行结算工作联系会,形成监管协作机制。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10

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强

土地使用权不断集中,对非现金工具使用意愿增强。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农村耕地向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种粮能手流转突出集中。2009年末,黑龙江省累计流转土地面积245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3.6%,同比增长19.5%,比全国平均的8.7%高出9.4个百分点,参与经营权流转的农户94万户,约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20%。随着集中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大农业”生产形势必然引起农业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对非现金支付工具需求进一步加大。

农村经纪人队伍日益壮大,对非现金工具使用的频率增加。粮食市场放开后,黑龙江粮食购销呈现出个体粮商充当主力军的特点,一些农村经纪人开始出现,并活跃于农副产品收购中。农村经纪人除在当地进行大规模农副产品收购外,还常年跨县、跨地区甚至跨省进行收购,在本地集中后再销往其他省份甚至国外。他们经常一次性提取多达数十万元的大额现金。农村经纪人的交易地域范围较广,既有本地交易又有异地交易,对支付工具的需求较为复杂,一方面需要能够面对面交付且具有较强兑现功能的票据类支付工具,用于收购;另一方面需要异地汇划的支付工具用于其收购资金的划转。

养殖业发展迅速,对非现金支付工具需求迫切。近年来,养殖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黑龙江省畜牧业总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比例超过40%,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855元。目前黑龙江省饲养大户和规模牧场达到4万个,各类专业小区达4000个,规模化饲养比重达65%。养殖大户多采取“农户+企业”的模式,生产、销售环节中资金流量较大,如齐齐哈尔市郊区某养牛大户每3~4个月集中销售一次,每次销售收入15万~80万元,其销售收入及购买原料等交易全部使用现金结算,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对非现金支付工具需求较为迫切。

农村劳动力输出增长较快,对非现金支付结算需求增大。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2009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约510万人,同比增长2%,实现劳动力劳务收入约300亿元,同比增长14%。目前全省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力120.7万人,工资水平每月1000~2000元,向境外输出农民工16.3万人,年人均收入在5万~10万元。由于目前农村传统种养殖业的收入还比较低,为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农民工收入的60%~70%都以携带现金方式带回农村或以非现金结算方式回流农村家庭,大量非现金工具在农民工的务工地和家乡之间频繁往来,满足了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异地跨行存、取款业务,让农民避免了携带现金外出打工和返乡带来的风险。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多样化需求明显。目前,农村经济正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之路,一批立足本地资源的特色农业应运而生。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日渐扩大,以工业化、规模化等为特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服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不仅需要传统的支付工具,更需求发展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银行业务,需要快捷、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如齐齐哈尔市某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资金达3100万元,单笔支出20万~80万元,全部为现金交易,一次外出收购随身携带现金量最高达500万元,每次收购需要三四人陪同保驾,不仅交易不便,而且增加了交易成本。

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个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需求增加。近年来,在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上年增长6%。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强,消费支出额中,服务性消费迅速增长。农村居民收支水平的提高对农村个人支付结算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个人经济活动日趋活跃使农村居民产生了使用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办理转帐支付的内在需求。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建设滞后,非现金支付工具服务弱化

支付结算服务网点覆盖率低,结算服务功能弱化。随着商业银行对农村营业网点的整合,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乡镇村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或邮政储蓄网点,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邮政储蓄银行或邮政储蓄为辅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原有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竞争格局基本丧失,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盲区”。目前,黑龙江省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为5560个,农村每万人平均金融网点不足1个,县以下办理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的综合机构平均每个乡(镇)不到1.4个。农村营业网点的减少,限制了非现金工具业务的发展,尤其是使农村基本成为非现金工具的空白区。农民即使有银行卡,也无法在本乡正常使用,只能到距离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县城办理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非现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一是硬件设备配备不到位。黑龙江省POS设备几乎全部布放在中心城市,ATM机布放在中心城市以及部分县(市),乡镇以下没有布放,支付结算服务相对集中于营业柜台办理,结算服务效率比较低。二是农村信用社城镇以下汇路不畅通。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尚未惠及乡镇,农村信用社省辖电子汇划系统只支持“省辖”,不支持乡镇信用社与县(市)联社之间的资金汇划,乡镇信用社的信汇、电汇业务、同城清算业务全部通过县(市)联社营业部,异地汇款业务正常情况下需两天才能到账,同城清算(手工交换)业务一般情况下需三四天才能到账。由于资金在途时间较长,乡镇级金融机构几乎没有同城业务。种田大户、农村经纪人、企业老板普遍认为通过农村信用社办理汇划业务效率较差。三是没有开办银行卡跨行业务。农村信用社不能其他行发行的银行卡,农村经纪人从农村信用社取得贷款后,全部以现金取出存入邮政储汇局或农行卡账户,取得收入后先存入银行卡账户,再在本地邮局或农行提取现金存入信用社,每次存取现金达数十万元。

金融机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支付工具认知不足。农村银行机构特别是信用社在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普及方面较为薄弱,各农村信用社的农村网点均未组织过关于支付结算业务的培训,新的支付结算工具推出后,有时连一线员工和有关业务部门都不了解。同时,在宣传面上,知识宣传不够广泛和持续,对支付结算的宣传仅仅是每年分几次到个别乡镇发传单、贴标语、挂横幅,覆盖面有限且被动,只有到机构营业网点,才能了解到所宣传的内容。据调查,农村客户在支付结算方式上,银行卡占21%、汇兑占28%、支票占7%、其他工具占4%。在对支付工具认知方面,近40%人员不了解票据、银行卡等支付工具,近30%人员对填写和使用票据的相关规定不清楚,近80%人员对银行推出的“电子实时汇兑”、“网上银行”等金融新业务一无所知。

制度规定不明确影响农户账户开立和使用。《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未明确规定农户银行结算账户的性质及开户的有关条件,农户开户属于个人账户还是单位账户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将农户开立的结算账户界定为个人账户,显然与农户作为农村基本生产单位且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事实不符。因为农户并非个人,且农户特别是种田大户、养殖业大户等一次性销售收入一般超过5万元,属于免税范畴,要求付款人出具完税证明,影响交易双方办理非现金支付交易的积极性。如果将农户开立的结算账户界定为单位账户,则其开立账户所需提交的有关资料没有统一的规定,银行机构操作较为困难。

社会信用严重缺失使农民对非现金结算缺少安全感。受上世纪90年代粮食收购“白条子”等历史问题影响,农民中仍然保留着比较严重的现金至上的生活观念,有的甚至认为现钞才是真正的钱,银行存折和银行卡只是废纸一张,只有把现金带在身边才稳妥。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大量使用现金进行买卖交易,根本没有使用银行结算工具的意识。此外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不佳,缺乏应有的经济制度和道德规范,经济往来中的纠纷、拖欠、诈骗令缺少相关知识的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持谨慎态度。

加快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

加大投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非现金支付工具离不开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而支付体系建设需要高投入。因此,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在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要增加投入,在农村交易比较集中的地点选择交易量大的商户布放POS、ATM等机具。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为改进支付结算创造条件,为提高信用社整体的结算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及其支付结算体系和结算方式的改革创造条件。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优惠,并对农村支付结算各项收费服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公平合理的支付清算环境。要积极建立信用监督和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建立多位联动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农村金融机构资源,要在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结合农村经济、面积、交通等实际情况,对县以下乡镇营业网点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农村营业网点,扩大支付网点辐射范围,使农村居民普遍能够享受到金融网点的支付结算服务。要按照有关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规定,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手续,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问题。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非现金结算工具的覆盖范围。农村金融机构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加大技术和人才投放力度,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优势,尽快把基层网点接入,实现县级、乡级营业网点之间的业务畅通,促进农村金融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快支付结算系统建设,邮政储蓄银行乡镇网点要加快加入相关结算系统的步伐,开办对公业务,形成便捷的支付结算体系。增加特约商户POS、ATM的配备数量,在重点商镇、批发市场、医院或超市配置POS终端和设置电话转账机具,让银行卡取款和消费更加便利、快捷。

培育农村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习惯,提高农村支付结算质量。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逐步完善以“三票一卡”为主体、以电子化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适用多种农村经济活动的居家服务需要的支付工具,不断丰富支付结算品种,提高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量。一是现阶段要大力推广银行卡支付手段,重点发挥银行卡方便、快捷的功能,加大“农民工”银行卡业务的宣传,方便外出务工农民使用银行卡。二是在一些现金结算量较大的农村交易市场推行本票和汇票业务,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交易特点的个体和私营的结算需要。三是优化个人银行账户服务,扩大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跨行转账功能,使个人银行账户资金能够方便、灵活周转使用。四是提高小额支付系统利用率,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财政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农民养老金发放等业务,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捷和方便。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11

关键词:金融;支付工具;支付体系

为大力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积极推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普及,全面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水平,缩小农村与城市在支付服务方面的差距,如何加快农村金融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课题之一。

一、当前农村金融支付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绝对数量偏少。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商业银行大部分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只留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由于很多地方实行县镇撤并,信用社的数量也随之有减无增,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严重不足。

2.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工具不足。从农村金融机构的结构看,除了信用社、邮政储蓄的少量网点外,别无其他的商业银行,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网上银行、电话(手机)银行、全国支票影像系统等结算支付工具在农村都是空白。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支付结算的主力军,但支付结算工具偏少,其支付手段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由于没有自助设备和刷卡设备(全县大部分乡镇无ATM机或POS机),农村银行卡的推广使用面较小,现金支付仍是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且结算服务只能在营业时间办理,与自助设备24小时服务相比,相对比较落后。

3.农村支付结算安全防范薄弱。一是支付结算知识缺乏,对支付结算方式不了解,不知道支付安全防范,根本无法使用和接受各类票据结算;二是现金支付结算安全性较低,主要表现为保管安全无保障,假币的识别能力也较差,现金结算给农户造成的损失时有发生。

4.“三农”特色支付工具缺乏。目前除“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项目外,别无什么其他的特色支农支付工具,且“农民工银行卡”的受惠对象只是外出的农民工,真正服务于“三农”的特色服务还是个空白。

二、改进农村金融结算支付体系的建议

1.积极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支付结算体系

一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信用状况和农村的习惯、农民的意愿,加速开发和使用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对城乡金融机构已经推广和使用而农村金融机构没有推广和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丰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品种;对农村已经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农村金融机构要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农户等积极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服务能力;二是建立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支付系统为基础,以网上银行、银行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三是在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和运用支票影像系统,实现乡镇金融机构之间、乡镇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即时清算,提高资金运用效

2.加强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

一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加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营销力度,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二是积极鼓励增加ATM和POS机具的布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村镇安装ATM机、POS机等支付结算工具。考虑ATM机投资成本较大,建议国家财政给子适当支持。在农村地区推广银行卡的最初几年,可通过免费办卡、开展刷卡有奖活动、加强银联与农家超市的合作等营销策略鼓励农民刷卡消费,减少现金使用。另外,依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积极开发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体系,以推广各类支付结算业务。

3.加大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

金融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支付结算知识在农村地区普及和应用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在宣传支付结算知识时,要把握好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和宣传对象三个方面。在宣传形式上可通过新闻媒体、支付结算知识展览,通过宣传板、宣传栏、宣传单、服务公示等形式,使农村各阶层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了解;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支付结算的一般知识,包括支付结算种类、手段、程序等;要宣传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及其规定,支付结算中的风险防范等,使农村能够了解和使用安全、高效、多层次、低成本的支付结算工具。同时,配合开展的宣传活动,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使用非现金结算。如:免除年费和小额账户管理费、降低“特色银行卡”手续费标准等,并积极与社会劳动保障、劳务中介机构等部门建立联系机制,让众多的农民工熟悉进而乐于使用银行卡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12

【关键词】人民银行 支付结算政策 决策 优化 环境 机制 程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支付结算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对于确保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保持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承担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的重要机构,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负责规则的制定;二是负责支付市场的准入;三是负责结算的管理;四是向各金融机构提供公共支付服务。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方面的决策模式,从而提出符合当前金融经济发展需求的支付结算政策,以实现对支付结算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目标。

一、支付结算概述

(一)支付与支付结算

从金融体系来看,支付的定义为资金在收付双方的转移或过程,既包括现金的支付,又包括票据或电子转账等方式。从我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规定来看,支付结算主要是单位或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相关的现金、票据等结算方式来实现资金的给付与清算行为。从内容来看,支付的范围更广,而支付结算则依赖于银行等中介机构来实现资金等货币来完成给付行为。

(二)支付结算工具与支付系统

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是指支付结算的载体,如现金、票据、电子支付工具,银行卡等。从支付结算工具来看,非现金支付工具拥有更多的优点,如交易成本低,交易活动安全便捷等,特别是金额太大时,人民银行对企业之间的现金结算做出了专门的限额规定,超过此限额必须通过非现金方式来结算。

支付系统在今天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各金融机构如银行内部支付系统,票据支付系统,以及银行卡支付系统等。人民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整个支付系统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从2001年十国集团达成的金融支付结算体系中规定了中央银行的职责。一是必须明确支付系统的目标,并确保自身的工作任务与政策;二是确保中央银行支付系统的核心原则;三是对于非亲操作的支付业务必须进行监督,以履行其监管职能;四是从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上来确保中央银行与其他银行及国外银行之间的合作。

(三)支付系统的内涵

从支付结算体系来看,其主要包括支付工具、支付系统,以及支付清算组织和相关法律规定等。支付工具主要承载着收付款人的支付指令,并能够实现债权债务和货币的转移功能,而支付系统则是从提出支付申请开始,提供资金清算和资金最终转移的通道,支付组织是以提供支付清算、结算服务的金融机构,如中央银行,专门的支付清算组织等。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来说意义重大,支付体系的稳健,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还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在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下,支付体系能够密切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属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四)人民银行与支付体系的关系

从我国《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来看,我国支付结算体制是建立在人民银行的基础上的,作为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表现主要有:一是人民银行作为总行,统一制定支付结算制度,来全面协调、组织和监管全国的支付结算中心,以及调解和处理各银行间的支付纠纷;二是从人民银行下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结合自身的支付结算实际,提交相应的支付结算办法,并报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后执行;三是对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人民银行总行通过统一的支付结算制度来实现本行及银行组织间的协调与管理,以完成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间的支付结算工作;四是对人民银行总行的支付结算政策,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不得擅自修改或变更。

二、当前我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政策特点

(一)支付结算政策要素

支付结算政策主要包括政策的主体和客体,政策的目标,以及政策工具和政策效应四个要素,政策主体与客体,按照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规定,政策主体是人民银行,政策客体是政策的接受者,即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人民公众。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政策的根本目标是确保社会资金的高效有序流转,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的稳定,进一步细化则体现在支付系统的效率和支付体系的安全两个分目标上。从政策工具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一是支付结算规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及《支付结算办法》等;二是支付结算市场准入与监管;三是负责对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四是结合支付结算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与行业标准。政策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各项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效果,从政策主体到政策目标需要一个传导过程,而传导作为政策效应关注的焦点,以推动政策达到管理预期。

(二)支付结算体系中的政策传导

政策传导是结合政策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人民银行所制定的政策必须依靠经济主体来实现,而政策效用的发挥则取决于政策的传导过程。以货币政策为例,凯恩斯学派认为利息率是货币供给政策的关键因素,并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而费里德曼学派则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对整个传导机制的影响效果,由此可知,对货币传导过程的不同理解,其影响指标也不相同。而支付结算政策作为多目标决策体系,经济学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模型和指标体系,从而可以实现对各项指标的量化和监测,从而指导人们来推断货币政策的走向和趋势。

支付结算政策同货币政策一样,支付工具的不同,其影响政策目标的方式也不同,其传导过程如下。一是从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上来确保支付结算的安全性和高效率;二是从支付结算组织的市场准入制度上来控制各中小企业给结算市场带来的混乱,从而实现对结算市场的重新洗牌;三是完善支付结算体系,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四是分布规范性文件,制定行业发展标准,降低支付结算成本;四是确保利益的分配,无论是对于公众还是支付清算组织,从支付结算服务所提供的便捷性中获得的利润,因此,笔者认为对利益分配问题的决策是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总支付体系的结算效率。

三、对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政策的决策优化考虑

构建支付结算政策,必须结合人民银行的实际情况,从科学、全面、合理的角度来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为此,笔者认为需要从决策环境、组织体制,以及决策程序等三方面进行优化。

(一)构筑良好的支付结算决策环境

决策环境的构建需要人民银行从国家行政体制中的职责定位来着手,优化人民银行与国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同时,从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中,来完善现有的管理手段,树立人民银行的权威,从而确保各项监督管理权力得到有序的开展。

(二) 健全与现代管理相适应的组织体制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确保决策机制科学运转的前提,人民银行必须从其职责的定位上来优化组织体制,如对分支机构的扁平化,对员工层次的高素质化,对干部及薪酬体制的人性化等。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精简机构,增强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待遇,促进人才的流动,提升组织的决策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的设定是建立在决策环境和组织体制的完善的基础上,对决策程序来说,一方面是决策主体和决策理论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决策流程和实施步骤的确定。为此,必须从决策主体的决策活动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切实发挥决策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决策程序中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进行全面而严格的分析和探讨,做好情报的收集整理,做好决策程序的衔接和决策理论的改进,从而为支付结算政策的决策优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波.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政策的决策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罗艳.央行主导下的支付清算系统模式及相关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