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团课学习材料

团课学习材料

时间:2022-09-30 07:10:55

团课学习材料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材料专业;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

目前,材料科学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半导体材料、结构材料、高分子材料、敏感与传感转换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及复合材料等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主导方向。我国材料科学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将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材料科学领域持续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对材料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造力是最核心的要求。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限制了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发展。

近年来,我校充分依托学科优势,在材料类本科教学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逐步确立了“启发创新思想、强化创新基础、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了“四阶递进,三体并举”的材料学科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一、“四阶递进,三体并举”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与实践“四阶递进,三体并举”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通过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依次递进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想、训练实践技能、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的知识结构,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先进的研究平台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开展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三体”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强有力的保障。该体系旨在推进和加强创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切实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改革教学计划,“四阶递进”,培养创新人才

我校针对新材料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设立了强化数理基础的“理科班”、与国际接轨的“国际班”和瞄准前沿方向的“纳米班”,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分类培养,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完善课程间的衔接,去除陈旧重复内容,并将工艺教学内容纳入自主学习平台和创新实践过程中。强化“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基础课程,增加计算材料学、集成计算材料工程、材料基因组技术等材料研究新方法的内容。在保障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必需的基础上,在教学体系中引入“四阶递进”的创新思想培养方案,解决了教学体系中涉及的知识面较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及“灌输式”课堂教学等问题。

一是依托优质师资力量,名师导学,激发学习动力。我校材料学科目前拥有教授189人,其中包括院士5人,首届部级教学名师1人,部级教学团队1个,长江、杰青等领军人才10人。新生入学伊始,依托材料学科教学名师、科研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最新科研成果,按“一班一师”由知名学者小班授课,讲授“材料科学工程导论”课程(1学分),使学生初入大学就有机会接受名师指导。通过与名师进行课堂交流,使新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执着热爱和钻研精神;通过名师讲授,开通“本科生课堂”与“世界一流科研工作”之间的“直通车”。同时,授课名师担任该班大学四年的学术导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动力。通过该课程的设置,在大一阶段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确立正确学习目标。

二是依托学科国际影响力,创办中国材料名师讲坛,启发创新思想。我校材料学科在美国的ESI检索中始终排在全球前1%,特别是已位列第9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依托学科国际影响力,2003年在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我校创办了“中国材料名师讲坛”,至今已邀请65位(国外33位、国内32位院士)世界顶级材料大师来校授课(可获1学分),为广大学生创造聆听大师教诲、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中国材料名师讲坛(第一辑)》于2012年出版公开发行。

三是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开展创新活动训练实践技能。我校材料学科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一流的科研平台(1个国际研究机构、7个部级研究平台、1个部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教授,开展课外创新活动,每年组建80个左右的创新训练团队,完成项目的学生可获1学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SRTP)全部来自学院教授的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通过实践锻炼和检验,使学生接受基本的科研创造训练,增强实践技能,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发表文章或申请专利。

四是依托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改革毕业设计环节,提升创新能力。学生第七学期在教授指导下开展调研,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研究方案,第八学期直接进入实验环节。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延长了学生毕业设计时间,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使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真正与教授的最新研究进展相结合。教授积极将自己的最新研究内容应用于本科生毕业设计,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和取得创新成果的几率。

2.完善培养体系,“三体并举”,提供强力保障

在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方面开展创新,通过构筑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三体”建设,建立了将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本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机制,探索出将科研平台服务于学生自主创新平台的有效途径,以满足学生自主创新的需要。

一是通过团队建设构筑优质师资体系。完善考核制度,将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32学时作为教授年度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实现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率达到100%;设计了以课程或课程体系为单位,高水平科研团队向高水平教学团队“转变”的战略。以课程体系为单位组织教学团队,开展教改研究,在岗位评聘和职称晋升方面向优秀教学团队倾斜。例如,材料学教学团队(首届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部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中3位教学名师的带头作用,借鉴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建设经验,定期开展集体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高团队教师队伍的教学工作水平。

二是通过课程改革丰富专业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纳入本科生教材,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实现“以研促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曲选辉教授将课题组在粉末冶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每年申请到该课题组开展创新实践的学生络绎不绝。康永林教授在本科生课程“轧制工程学”中引入“新一代钢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国家“973”课题)的研究成果,并编写出版了教材《轧制工程学》(北京市精品教材)。

三是通过平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体系。建设“材料科学基础”等自主学习平台(该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材料虚拟实验室,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主学习和开展创新研究;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8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平台以及46个团队实验室,建设了51个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在实践环节中,组织本学科特色比赛,主办全球显微结构摄影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提供成果展示平台;与美国“量子设计”公司、德国“卡尔蔡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在材料测试、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合作。

3. 面向未来,“未雨绸缪”,多模式培养

创新型人才成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科研、工程建设中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更需要不间断的教育实践。为此,我校进行了多模式培养的探索。2007年,“理科实验班”探索数理基础对高水平创新人才成长的作用。2008年,“国际班”探索国际化视野如何促进人才成长。2010年,申请“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并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探索“厚基础、大科学、融合创新”的培养模式。

各模式下的成功经验相互借鉴,不断凝练,共同促进,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材料学科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相关经验对提高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

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时代的呼唤,“四阶递进,三体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进一步完善和探索高校本科生创新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该体系着重解决了在材料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问题:传统课程以知识讲授为主,教学体系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内容相对陈旧,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缺乏对于学生创新兴趣、创新思想的启发以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将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本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机制;受实验教学资源制约,专业课实验教学缺乏将科研平台服务于学生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创新的需要;教学设计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校实现了材料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对新时期材料专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受到其他高校和社会的好评。该成果也获得了2014年度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形成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中国材料名师讲坛”已成为我国材料领域最重要的讲坛之一,吸引了一些著名学者主动要求前来讲学。学院累计万余名学生聆听了世界大师的教诲,同时还吸引了清华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近20所高校、科研院所学生参加,达到了以世界大师为我校之大师、以科学之思想为创新之思想的目的。同时,高水平多层次的科学论坛、学术交流和科技竞赛培育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2.搭建了长效实践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5年来,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从46%提高到65%,特别是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大等国内外著名单位深造的人数从每年80余名增加到了220余名;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参与率从不到40%增加到80%以上;获得了30个部级和北京市级创新项目奖,其中5项获全国“挑战杯”奖项;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79篇,申请专利79项。缪成亮同学获2011年度“Charles Hatchett”奖(Nb微合金化领域国际最高奖),这是该奖项设立33年来首次由中国研究团队获得;王乐在Nature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Express等杂志上发表13篇论文,总影响因子达50.5。

3.体系应用情况良好,示范作用突出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93-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1]。而复合材料是建立在三大传统材料基础之上的新型材料,是新型材料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2]。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可设计性强、抗疲劳性能好、耐腐蚀性能优越以及便于大面积整体成型等显著优点,显示出比传统钢、铝合金结构材料更优越的综合性能[3]。它目前广泛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具有复合材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复合材料专业的主要目标之一。《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是高分子材料和材料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对复合材料工艺发展及趋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而,随着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当务之急是通过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革,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本专业培养出优秀的复合材料研究和生产技术人才。

二、课程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课程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

该课程全面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他类型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与设备。以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与设备为主,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由于缺乏高效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难于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助教学,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课程教学资源需要加强;教学团队人员不够稳定,团队建设中还缺少具有高瞻远瞩的建设性建议及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加强,新知识、新技术与实际工程问题不能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大纲未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强化;教与学的协同性和互动性还存在单一性,大多作业模式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写作业、教师改作业的环节,学生有应付和厌烦情绪;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需要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4-6]。其中,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和传承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团队意识。要求团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科研经历,能够将科研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形成一支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从而为学生传授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

紧密联系当前复合材料工艺的发展,动态跟踪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科研促进教学的方法,将在国内外高影响因子期刊和国际期刊上刊登的科技文献引入课堂,将复合材料的不同工艺采用专题报告形式,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材料和工艺发展的最新动向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和考核,培养学生思索和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例如,每次上课时都要给学生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去查阅资料并在下次课上展示或以小组形式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开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体参与者,积极性得到了大大提高。这一教学方法已经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同事们的好评。另外,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适应,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采用激励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将不同成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及设备形象和直观地表现出来,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和寓教于乐的目的;建设网站,加强网络教学的互动平台。加强与企业密切联系,获取实时工艺与设备资料;加强网络资源共享与开发互动平台,以积累丰富教学资源,使得学生打开眼界、思路开阔,与国内外最新技术相接轨[7-10]。

本课程组成员之间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根据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方案的要求,定期修改教学大纲及相应的教学内容,使该课程既符合本专业的学科体系要求又能够反映本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水平。

(三)实践教学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学科,通过实验可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项目明确,针对常用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编写实验指导书,开展有代表性的复合材料工艺,如手糊成型平板玻璃钢、蜂窝成型、层压成型、RTM成型等;走到企业中去,对复合材料不同工艺进行观摩和实践。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考试考核是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阶段的一项重要学习活动,正确运用考试考核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能评估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引入多项分数评价机制,建立有效、可信的考试机制,同时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是学校课程建设水平以及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本课程主要针对不同工艺及设备的应用,仅以期末试卷考核难以正确衡量学生的水平。为此,本课程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成绩评定积极推进多元化。比如平时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个人展示和小论文等都可以算作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从而达到课程要求达到的目标和目的。

四、结语

教改是一项可持续的工程,通过不断完善和改革课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也使课堂的教学效果更高。增加实践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并提高了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使之成为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谈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江苏教育研究,2011,(2):3-9.

[2]曹阳,朱世范,果春焕,等.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装甲防护复合材料[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37(6):122-128.

[3]徐东明,刘兴宇,杨慧.低成本真空辅助成型技术在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上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4,(23/24):87-89.

[4]许珂敬,杨新春.工程技术类课程教与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164-165.

[5]刘琨,金胜明.“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88-89.

[6]直妍,王春欢.对《材料成形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8(04):25-26.

[7]杨丽颖,聂东林.工程材料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04):68-69.

[8]周敏娟,田岩平.关于高职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72-74.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3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摘 要:如何使得卓越工程师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目标,而专业课教学改革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基础。文章以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为试点,对专业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教学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贯穿工程实例、强化主干结构、理论素质并重、注重创新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旨在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材料工程师培养途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52-03

收稿日期:2014-11-27

作者简介:汤玉斐(1982—),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材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西安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应用试题库建设”(xqj130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西部地方高校,是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2010年来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印刷工程)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重点学科、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教学传统,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本专业“重工程实践,重应用培养”的传统特色,致力于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西北地区经济的需求,辐射全国新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学材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试点,针对如何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下,应试教育的风气仍然浓厚[2],特别是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全部精力都倾注于课程考试或者撰写实践报告,以取得学历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这些都阻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课任课教师在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以及考核聘任标准的驱动下,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略了对其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训练。

(二)与实际生产脱节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与实际生产要求脱节,部分知识点严重落后,同时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而不是具体的应用和实践,实验课又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针对工程问题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内容,随后的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的时间较短,感性参观多于动手实践。此外,毕业设计内容陈旧或来自于基础研究课题,导致材料工程师培养易于成为“材料研究生”培养。

(三)单一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目前专业课基本是在教室通过黑板或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灌输,缺乏与实际生产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列举的实例也不能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使得多门专业课程独自为战不能有机结合,课程的考核常采用期末一次性试卷考试,使得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最终沦为基础理论课,无法发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而且,试卷多以填空、判断、问答、计算等为主[3],很少涉及应用系统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只能考查到知识点的记忆和特定假设条件下知识的熟悉度,这都与卓越材料工程师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缺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教育产业化的作用,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在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的限制下缺乏弹性,难以出现杰出的创新型人才[4],虽然高校通过多种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纯校园式的科技活动容易使得学生将比赛成绩化,过分追求奖项而忽略了竞赛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

二、开展“贯穿工程实例、强化主干结构”的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对工程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静态的课堂教学无法直接满足企业对于材料工程师的要求,我们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对学生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工程意识培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入最先进的专业技术,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是卓越工程师班教学改革中最核心的部分。

(一)强化主干课程,更新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通过走访与材料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校友、教师和部分在校学生,邀请企业专家、校友、教师座谈等形式,对材料卓越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具体方案为:首先,强化材料科学的主干课程,特别强化实践环节,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新课程体系直面工程,在强化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提高专业知识点讲授学时与工程实验实践学时的比例。其次,新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精简,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关联知识间的孤立讲授,特别整合和削减部分选修课,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及适应新材料发展的趋势。同时,教学内容大量增加相关专业技术进展,更新或重构相关知识点以适应快速的技术发展。

(二)实施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卓越材料工程师班进入专业课学习后,采用小班教学、单独授课的模式,实行理论与实践或实验相结合,开展典型工程产品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要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具体以工程实例为对象进行讲授,工程实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金属材料的相关专业课中,以典型的轴承、齿轮、钢件等产品为实例,从各零件的选材、金属的熔炼、成型、设计加工、热处理、性能测试和表面处理等六大部分贯穿了第3学年14门专业课程(图1所示),任课教师通过教学法研究或集体讨论备课将产品涉及的知识按照制备工艺主线有机结合,通过产品的制造过程驱动学生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特别注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还强调讲课与实践同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同步在实验课进行验证,然后在第4学年前往本专业的实践基地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在实际车间对该典型产品应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生产,掌握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和手段,达到生产实践以及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考核可以判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的目的[5]。目前有关考核方式的改革呈多元化趋势,其方法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报告等多目标综合评定,形式又大都以开卷、闭卷、多试卷交叉等,来满足差异化专业课程的要求。本专业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推行全程化的评价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性较强的章节采用小工程案例设计、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等方式,学生组队分工完成设计并进行答辩考核,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60%。例如在“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在金属的结晶、铁碳合金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等章节设计3次工艺设计,要求卓越班学生每5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报告,并随堂进行答辩,成绩占总评的45%。此外,降低了期末试卷考试的比重,同时结合行业的要求,以工程实例的方式命题,取消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记忆类题型,增加判断、计算、论述以及产品设计等,使得考核重点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为主,让考试更好地服务于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卓越材料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专业教研室聘请了6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卓越工程师班的兼职教师,协助完成日常教学、讲座以及实践环节,同时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必须前往大型国企、工程训练中心、实验中心等锻炼3—6个月,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例如,新进教师在培养环节必须前往东方电气集团、吴江工业园企业等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这些举措使得卓越班专业教师队伍日趋合理,为培养高质量卓越材料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体系构建时强调理论与素质并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原有实践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方式上进行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训练,同时注重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模式的培养。与此同时,培养过程中还穿插进行专业课实验教学、开放性课题实验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卓越材料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第1阶段在材料卓越班学生入校后即进行专业认识教育,主要安排参观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初步了解专业内涵,培养专业兴趣,树立卓越工程师的目标;第2阶段首先在西安理工大学部级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基础工程训练,培养基本的车、铣、刨、锻、磨各类材料工程师的基本功。随后进入2+4+16+18模式的企业实践环节,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其中2周的认识实习与大型国企(金堆城集团、西安远东公司、西安西电集团、陕鼓集团、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合作建立训练基地,以短期实习等方式与目前材料工程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工程实践教育的目的;4周的生产实习在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践训练基地,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等环节,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连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积累工程实践经验;16周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时,与大型国企构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平台,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每人配备1名企业导师,使卓越班学生能够借助该平台,在机械设计、热处理、表面强化、粉末冶金、分析检测等方面全面训练,培养与提升创新意识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最后18周的本科毕业设计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选取企业目前面临的工程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创新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推进卓越计划,本专业在构建、改革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内容方面均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包括长春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东方电气、济南二机床集团,西北轴承股份集团、陕鼓集团、西安福莱特热处理公司等,同时,企业每年会派遣2—3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为卓越班学生教学,内容涉及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第4学年实践环节中企业会为每名卓越班学生配备1位企业导师,类似于师徒的传帮带模式,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二)开展以创新意识为导向的科技活动

鼓励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竞赛活动,通过竞赛项目的启发式专业教学,提高解决工程或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教研室积极帮助学生联系指导教师制定参赛课题,动员专业课教师开放专业实验室,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仅2011级卓越材料工程师班29人中就有3人获得国家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5人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人入选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人获得省级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70人次获得各类课外学术活动及其他奖励。

(三)开放专业实验室,引导自主实践创新

增加材料卓越班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锻炼的机会,为学生资助开展和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提供条件。材料系积极与学院协调采取措施,加大公共及专业实验室向卓越班本科生开放的力度,鼓励教师吸纳卓越班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解决企业难题等,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先进陶瓷材料实验室开放了陶瓷材料成型创新综合实验,方案具体为: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合成小组,自行设计一些常见陶瓷材料并能制备出样品,即提出使用材料的性能要求,设计配方,进行基本的样品制造(粉体混料、成型、加工和烧结等),最后做出一个样品(产品),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学中做,做中研,研中创”的基本条件和环境。目前,通过该实验卓越班学生已有9人申请了中国专利,4人在部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实施完全学分制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以典型工程产品或实例贯穿整个专业课教学体系,突出工程性、设计性、创新性的教学思路。不仅可以为实现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提供实践经验,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可以为其他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阳勇福,林海燕,王晓峰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8).

[2]李永斌,张同心.大学考试方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3]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 科研; 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59-0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大学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最先由法国“百科全书派”提出,其实质是欧洲对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但真正在办学实践中贯彻并使之闻名于世的是19世纪初洪堡所领导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从创立之初就坚持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一切教学均应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学之中[1]。千百年来,我国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进入现代社会,应该对这一定义进行拓展,变更为:师者,所以以传道、授业、解惑、创新也。二十世纪初,蔡元培以德国大学的Seminar为蓝本,在北京大学首创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北京大学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2]。蔡元培认为:“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因此,设立研究所,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也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发现,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对长期流行于学界的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伯顿·克拉克基于自己对美国大学多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于1987年描述了当时美国大学中教学和科研日益分离的现状:“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者们俨然是大学中声望卓著的优等公民,而那些整日奔波于本科教学的知识传授者则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大学的学术生活必须进行重构”[3]。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微弱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不相关,甚至有的认为成负相关。根据对西南科技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学生反而喜欢科研能力居中的老师。他们认为科研能力居中的教师,不仅具有相当的科研素养和水平,对课程内容理解充分,而且对学生也能细致体贴,讲解认真负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能过多地将时间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同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智商高,能轻松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也能轻松理解,而不注重认真细致地讲解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科研能力差的教师可能存在自身对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因而难以给学生深入细致地讲解,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这就说明科研和教学相融相长并不是必然关系。因此我们就需要寻找到一些途径,以促进科研和教学的融合,切实达到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重视课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也要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研工作。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就会对所研究领域的动态和前沿比较熟悉,就能把所讲授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本人所研究的方向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使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最新科技进展有所了解,从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的讲授,提倡学生以“研究”方式学习,强调理论教学、文献查阅与实验教学三者的结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学团队经过长期努力,建成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堂布置、课外查阅、课外小组讨论、课堂学生PPT讲解与讨论四个环节,成功实现课堂教学与科研的融合[4]。比如说,《材料物理》教材中有“高温超导材料”专题,2011年是超导现象发现100周年,Nature Materials与Science等权威期刊都发表了重要评论,教学团队相应地建立了文献资源“超导百年回顾与展望”,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了超导的历史与发展方向。《材料物理》课程共建立了约20个专题、约80篇国外权威期刊论文为主的文献资源,并逐年随着相关学科发展而完善。通过对《材料物理》各个专题的研究式学习,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听、说、读与写以及文献查阅总结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通过学术讨论,许多专业问题越辩越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深入。

二、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一些基础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却在运用综合实验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将现有科研中与本科实验教学相关的研究工作纳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可有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西南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是依靠生态建筑涂料课题组长期的科研和开发的技术建成的,应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对应用化学、材料学等专业十分对口,在基地的设计时就明确了教学、科研中试和生产三个功能,现在已完成应用化学生产实习、“化学建材”和“涂料加工工艺”等课程实验教学任务[5]。化工涂料实训基地通过编写生产实习指南,明确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并布置个人作业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作业。个人作业主要包括:学习和了解建筑涂料的基础知识,涂料车间布置和设备概况,涂料的配方设计和配料计算,涂料生产的分散、砂磨、调漆、调色等训练,记录各工艺环节的速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学习涂料各工艺环节的质量判断方法和生产经验,涂料基本性能检测,涂料有毒有害指标分析,等等。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使科研有效服务于实验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开拓进取精神,增强了同学们从事产业开发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通过将科研成果上升到中试和生产级别,大大提高了相关的科研研发能力,研究成果更接近于生产和应用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三、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凝炼为适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原则,应该遵循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西南科技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借助承担的科研课题,较好地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支持了学生高质量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该实验室完全是在导师所争取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建成的,该实验室从大一新生中开始吸纳成员,培养其科研兴趣,但核心成员是6名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导师指导下开始从事实验工作,导师在黑板上画图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从根本上把握实验。特别是学生参与各种标液配制和材料制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所研究的材料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各种材料的名称。学生还学会了一些测试分析软件,如X-pert,origin,Search match等。在学生毕业设计阶段,导师将一个较大的科研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毕业设计题目,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到问题解决、成果总结、论文撰写等环节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通过课题任务的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解更透,把握更牢。学生通过无机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的实验,学会了如何分析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并在样品的分析测试中,熟练掌握了X射线衍射、拉曼散射、扫面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原理,增强了感性认识,使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加直观、真实、具体。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科研转化为教学环节,使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做科研的过程,并充分利用投入的科研设备和器材,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系统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积极组织各种创新实践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作为科研促进教学的补充

李政道先生曾说,科研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为了更广泛地让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更多学生受益,我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先进机电技术创新实践小班、材料与工程学院创新人才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等。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在全校每届选拔30名以工科为主、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配合完善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其培养过程采用基础训练、专题研究、系统设计等研究性教学方式,以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导师为主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科研实践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技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首届“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33名毕业生经过两到三年的创新班课程学习,修完规定学分,并顺利通过了由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H.Stark、T.Wong、Dr.Y.Yang等三位教授参加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学校宣传部进行现场录像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获得了结业证书,毕业论文良好率达100%,优秀率达到50%,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李海南同学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王卓然同学主编的教材《深入浅出AVR单版机:从ATmega48/88/168开始》2008年6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开展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我校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是为了解决实践课程受益面广但不够深入、个别学生科技活动较深入但受益面较窄的矛盾而采取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实行“教师指导技术方案、研究生指导技术细节、本科生负责技术方案实施”的三级技术指导和文化交流体制,采用“一个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多个科研方向、若干个课题小组”的三级“集中-分散”模式进行管理。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开展活动两年多来,在参与科技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表现突出,共获得四川省苗子工程项目13项,学生获得各级项目经费共计228,800元[6]。

五、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还需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关系。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已经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因果关系和本末秩序进行了明确定位。但批判了多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即使在非常注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也没有明显改观,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重在科研;高校实行聘期考核,3年左右一个聘期,科研“硬指标”层层落实,易于考核,教学“软任务”软软绵绵,得过且过;高校要上台阶,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甚至大学排名等,都极其看重科研。宏观和微观环境都给科研以较高要求,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想挤进研究型大学,向985高校、211高校靠近,本无可厚非,只是有些本末倒置。在高校,科研终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掌握的关键。

(二)建立高校教师进入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尤其是为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须推动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目前我校引进的部分青年教师学历虽然都高,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可是却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仅有理论是不够的,没有见过生产线、如何讲解工艺流程?因此,可考虑轮流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每次至少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对教师教学任务不再进行考核。我校已经选派科技人员组成项目技术工作组到中核集团821厂挂职,以“玻璃固化”项目为接入点,进行项目合作工作对接,在帮助厂方消化吸收进口技术和设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参与集团公司一些部级重大项目的编写、申报等工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有效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校企双赢。国防科技学院为改变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涉核专业核心课程缺乏具有工程背景专业教师的现状,也拟派遣青年教师到中核集团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原五〇四厂)锻炼,这种作法值得继续推广并深入。

(三)继续加大力度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积极组织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行业合作编写教材。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不同研究领域,因而教学应该和科研一样,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团队逐步挖掘和积累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科研资料和素材,将团队科研成果应用于该团队对应的课程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加强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多带学生深入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让学生接触行业一线,了解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并逐渐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给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1] 董方,杜志强,王力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1(5):135-137.

[2] 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67-69.

[3] 梁林梅.国外关于本科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0(3):67-70.

[4] 魏贤华.与科研相融合的“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A].涪水华章-西南科技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教学成果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44-248.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5

1.使用英文原版影视材料培养学生的听说学习能力

听和说是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职场最常用的英语职业技能,但这种职业技能的获得需要有较为完整的语言环境做基础,这恰恰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所欠缺的。但是,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来培养学生的听说学习能力。很多英语教学研究都验证了英文原版影视材料对英语教学是有帮助的,有计划地呈现英文原版影视材料能够起到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模仿意愿的作用。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很多教师常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说多练,但是学生得到的练习模板往往只是音频材料。如果能够找到相应的视频材料,使学生感受到听说练习材料中的环境氛围,则学生的模仿练习会更有深度。久而久之,这种学习模式必然会使学生形成分析语言环境、选择口语方式和理解重点的学习习惯,这就是学生快速适应职场英语的能力的获得。

2.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学习能力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最适合于进行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教材和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受学校教育的惯性限制,往往是那些与职业要求相关性极强的比较枯涩的商业型文章,这些阅读材料虽然能够直接强化学生在某一领域上的英语能力,但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完成关于产品介绍的资料的阅读,却不一定能够对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深刻的理解。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动阅读。我采用的方法是组织自由阅读课堂。例如,在学习英语国家概况时,请学生主动寻找一些与英语国家最新发展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互相交流阅读材料,最后通过小组报告的形式展示各组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涉及的单词用法和语法等。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学习需要,还能够使学生在准备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进行完全的自主学习,而小组学习的方式也能够使学生同时接触到多种阅读材料,直接提高他们对不同文章的理解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英语社团

英语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练习和不断的巩固。但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学生原本的素质就不高,年龄也较小,还不能形成一定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有些学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将上课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打游戏或者上网聊天,根本不再进行与英语职业能力获得相关的活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花费很多心思,结果却不一定尽如人意。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英语社团,使学生通过多样的社团活动不断地去应用英语,则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速度会更快;另外,英语社团的成立能够带动那些根本无心学习的学生,使他们的学业步入正轨。英语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集合那些能够主动学习英语的学生开始,使学生们能够主动在学校里进行一些英语演讲赛、英语话剧演出等活动,以此扩大社团的影响力,逐渐形成以英语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社团。

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制订学习能力培养计划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分布、不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不了解学生获取知识通道的特征,一厢情愿地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无论教学多么精彩,学生的反馈也是无力的,因为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英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职业意愿、对英语知识的感兴趣的角度、对不同英语学习内容(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的接受程度入手进行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

2.从多种角度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6

材料学院材料0912班团支部全体团员向您提出郑重申请,我们渴望加入优秀团支部的行列!材料0912班团支部,是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大家庭,是一个处处体现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自强自信的团支部。在学院团总支部的带领下,我们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勤奋学习,挥洒汗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我们团支部始终以学院的团支部为中心,处处向优秀的团支部看齐,为早日进入优秀团支部而努力!因为先进团支部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我们的工作的肯定!因此,我们材料0912班团支部全体团员向组织提出申请!在开学以来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材料0912 班团支部在学习及工作中,没有一个团员受到通报批评及其他处分。无论是在团支部建设,团员的思想道德修养,班风、学风的树立,还是在志愿服务,社会活动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 团支部的组织建设

我们团支部是在班主任及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由同学们民主选举成立的。成立时间虽然还没有一年,但是大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积极上进,勇于创新。学习上,刻苦认真,态度严谨,成绩优异;思想上,要求进步,不断提高,积极响应院团委的号召。通过班主任、辅导老师的指导,大家逐渐明确了工作,分工合作,团结一致,班团委之间密切配合,组织了很多次活动,不仅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截至目前,我们材料0912班团支部有团员41名,占全班总人数的100%.其中申请入党的有近20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广大团员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为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做着不同的努力。

二、团支部的思想建设和知识学习

为更好的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我团支部特意制定了有关工作计划,每月都会召开主题班会,了解同学们的近期思想情况,平时多留意,多关心,充分调动广大团员的积极性。使大家自觉养成学习先进理论的习惯。在注重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开展各项团的工作,为我们班团支部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和精神基础。

在学习方面,辅导员老师在入学之初便向同学们强调学习重要性,因此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在班委和团委的带动下,我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课前同学们很早就会赶到教室,上课时认真听讲,有不明白的问题会及时向老师提问,并有专人负责拷贝课件发到班内QQ群,方便同学们学习。课下同学们也经常在一起上自习或讨论问题,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尽自己所能帮助暂时落后的同学,排除他们在学习上的障碍。在临近期末考试期间,同学们更是鼓足了干劲,力争上游。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我班同学出色发挥,各科平均成绩均在80分以上,其中高数的平均分达到了优秀。我相信,有了这样出色的成绩,我班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仍将继续保持和发扬班风学风,靠自己的努力在今后的日子里争取更大的成绩。

三、 团支部的活动组织

作为当代青年,死读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为丰富课余生活,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次组织活动,我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出席率在95%以上。我们通过各种团日活动,从思想上团结同学,最终希望大家能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让大学生活成为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即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增加相互了解与信任,又丰富了同学的课余生活,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国庆节期间,我们组织游览了革命圣地,去爬英雄山感受革命气息。在元旦与圣诞来临之际,我们邀请了班主任来参加晚会,期间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在德国做研究时的照片,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同学们在晚会上表演了各自的特长,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大学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底蕴。并且,在我们每个月的班会期间,都会组织一些关于学习和生活的小游戏,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不仅如此,我班团员还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活动。其中在“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我班学13-517女生宿舍获得两项三等奖;在学生会组织的辩论赛中有两名同学获得了最佳辩手称号;在12.9演讲赛中又有两名同学双双获得第三名;在学校举办的雷锋月诗歌朗诵比赛中,有一名同学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植树、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协勤助警、美化校园等公益活动。

四、团支部的成果

虽然我们刚进入大学半年时间,但在这半年时间里却收获颇多。

1、团支部成员间的沟通和发展使计材料0912团支部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更张显出我们的特色。

2、通过对大家进行实事和思想精神道德的

教育,大家的爱国情怀都有所提高,并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更关注。

3、对大学生活的半年探索,大家也都有所进步,思想有所进提高,更为关注父母亲,更为关注身边的人。

4、通过这半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我办团支部取得了很多的荣誉(荣誉已在上述提到,在此不再赘述),大家也都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向着自己的理想奋进。

就半年来我们所经历的坎坷,收获和成就,所有支部成员决心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并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做了进一步的计划和设计:

1、重点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陪养团支部成员的吃苦耐劳精神,无私奉献精神。

3、加强对大家关于党的认识,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到党的先进性,自愿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

4、加深大家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大家对所在城市和学校的情感,对济南的历史与文化特殊性有更透彻的了解。

5、促进团支部成员间的感情,使集体更加的牢固,更加的温馨,大家能够同心协力地把我们团支部建设的更好。

五、坚持不懈再创佳绩

总结过去的各项工作,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地方,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更好的成绩。

1.对于团支部的生活方面,要注重了解同学的思想和心声,征求同学意见,对支部的问题展开讨论,计划定期召开几次团体活动。

2.组织班团干部深入同学之间,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反应并及时解决问题。与同学们谈心,尽最大努力使班集体更融洽和睦。

3.组织同学参加社会活动,让其在活动中锻炼社交能力和人格修养,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回首过去,我们为我们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展望未来,我们满怀希望,信心十足。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不断创新,勇于挑战,温馨甜蜜,热情等等这就是我们的特色,这就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将做好准备迎接明天全新的生活。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全班同学的汗水,我们将更加锐意进取,齐心协力,秉承“弘毅 博学 求真 至善”的校训,用我们青春的热情,创造更好的成绩! 恳请学院领导与老师监督与指导!

此致敬礼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7

教学能力大赛方案

 

一、比赛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引导学校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引导我省中职学校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持续提升学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引导各中职学校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二、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落实课程思政有关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1+X证书制度试点,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能力;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比赛时间

(一)报名截止时间:5月10日。

(二)上传作品时间:6月28日-7月5日。

(三)网络初评时间:7月8日-11日。

(四)现场决赛时间:7月22日-25日。

四、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4.教学应变。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资源提供等,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

五、比赛分组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专业技能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专业技能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六、参赛作品及材料

(一)参赛作品文档材料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以PDF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

1.参赛教案

教学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侧重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处理、教学活动及安排。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2.教学实施报告

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习效果、反思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突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5000字以内,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一般不超过12张。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团队提交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有关要求修订完善。参赛内容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只需提交实际开设该课程的其中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提交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等。多个授课班级只需提交其中一份附有某一班级授课计划表的课程标准;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课程标准。

(二)参赛作品视频材料

教学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3—4段课堂实录视频,原则上每位团队成员不少于1段,应在实际教学(含顶岗实习)场所拍摄,参与教学的应是授课班级的全体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等情况设计实施分班教学的需有专门说明)。课堂实录视频每段时长8—15分钟,总时长控制在35—40分钟;每段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分别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二组、高职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的视频中须包含不少于2段反映团队成员关键技术技能教学操作与示范的教学实况。

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摇臂、无人机、虚拟演播系统、临时拼接大型LED显示屏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费用昂贵的录制手段),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每段视频文件以“教案序号+教学活动名称”分别命名。

视频录制软件不限,采用H.264/AVC(MPEG-4 Part10)编码格式压缩;动态码流的码率不低于1024Kbps,不超过1280Kbps;分辨率设定为720×576(标清4:3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采用逐行扫描(帧率25帧/秒)。音频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码流128Kbps(恒定)。

七、现场决赛程序

(一)赛前准备

1.入围决赛的教学团队赛前一天报到并熟悉赛场,抽签决定场次。

2.决赛当天,教学团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赛室,在参赛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两份不同教案,自选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准备。

3.教学团队在备赛室可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现场提供网络服务),限时30分钟。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教学团队按时进入比赛室,首先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然后由两名参赛教师分别针对所抽定的两份不同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

2.介绍教学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6分钟,两段无学生教学展示合计时间12—16分钟。期间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5分钟。

(三)答辩

1.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介绍和无学生教学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包括参赛作品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评委讨论时教学团队回避。

2.教学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八、比赛办法

经资格审核通过的参赛作品进入评审环节。各赛项均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现场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时,对参赛作品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入围现场决赛的作品。

九、其他

1.每个教学团队限报1件参赛作品,团队负责人不得同时主持2件以上作品。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

2.参赛团队由2~4人构成,成员须为中职学校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的在职教师(在职教师包括职业院校在职在编教师、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并连续全职在参赛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聘教师),参赛成员可以跨校组队。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获得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教学团队全部成员不能报名参赛;获得二等奖的教学团队需要调整成员方能报名参赛(原4人团队至少调整两名成员;原3人团队至少调整一名成员,并可以再新增一名成员;原2人团队可以保留两名成员,但至少新增一名成员)。

3.除公共基础课程组外,每个教学团队可有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

4.教学团队成员所在学校均须在近2年内实际开设参赛作品教学内容所属的专业(须依规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和课程,成员须实际承担有关教学任务。以虚假内容(身份)参赛的,一经核实,取消参赛资格,并追究责任。

5.参赛作品应为原创,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其责任由教学团队承担。除教学团队事前特别声明外,比赛执委会拥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共享的权利。

6.本届教学能力大赛报名采用网上报名办法,各参赛学校应指定专人扫描如下二维码填写电子版报名信息,参赛报名时间:4月26日—5月10日。

7.比赛采取匿名方式进行,除《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之外,所有参赛作品材料及其文件名(属性)、现场展示和答辩时使用的所有材料和画面等,均不得出现市、学校和参赛团队的任何信息。决赛时禁止参赛教师进行学校和个人情况介绍。故意透露相关信息的,取消参赛资格。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8

探究主题一:贫穷落后开放变通

【幻灯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材料一:《邓小平文选》中对外开放的原因阐释。

材料二:中国1970年代的三大外交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相关内容。

材料三:教材中对外开放的阐述。

【设置问题】

1.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2.中国为什么能对外开放?

3.概括对外开放的含义(基础、原则、内容、目的)。幻灯片展示材料。

探究主题二:初步形成硕果累累

【结合幻灯片的动态示意图和提示问题,由学生分组对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进行讨论,总结并派代表发言。】

材料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动态示意图。

材料二:特别行政区的含义和权力。

材料三: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优势。

材料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和分布。

材料五:深圳、浦东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数据。

【设置问题】

1.中国是如何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经济特区“特”在何处?特区的创办有何影响?

2.这里的经济特区与港、澳特别行政区是否一样?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3.经济特区创办以后,星星之火是如何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的?(1980年代――1990年代初)

4.课本中提到,继经济特区之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请谈谈其特点和影响。

5.1990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在哪?有何优势?目的何在?结果如何?

探究主题三:特色鲜明长期发展

【回顾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总结特点】

【设置问题】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有何特点?

【幻灯片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两大战略,引导学生探讨深化对外开放的出路】

材料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签字”的图。

材料二: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图片。

材料三: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数据、图片。

材料四:中国走出去的经典案例:海尔集团、格力集团。

材料五: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设置问题】

1.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我国的对外开放该何去何从?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如何融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潮中去?

在上述课例中,笔者将“对外开放”这一课设计成三个探究主题,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提供多样的史料,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对外开放的知识体系。

结合以上课例,笔者总结出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渗透于历史教学中的几个策略:其一,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新的收获。其二,选择适切的历史资料,鼓励学生自由思疑。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就该适当放手,做一个引导者,给学生提供适切的历史资料,鼓励学生积极自主进行思考,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三,开展多样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释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得出最终的正确结论。其四,布置后续的延伸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布置后续的探究性学习作业,作为课后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到家庭和社会进行力所能及的访问、考察活动,既是对课堂的补充,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9

所谓“三维”教学团队是指:以促进专业建设为根本目标,依照电视剧的编、导、演过程,将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教学、课外辅导等纳入教学团队建设内容,进行整体分工、合作,形成三个子教学团队,即:“课程编写团队”(相当于电视剧的“编剧”),主要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标准与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课程技术团队”(相当于电视剧的导演),主要负责教案编写、声像材料与课件制作等;“课程表现团队(相当于电视剧的演员),主要负责课程讲授、实习指导、课外辅导等。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进行了高职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广而不精,教师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突出问题。并通过“三维”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利用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激发团队活力,促进了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经。

一、课程编写团队

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中的课程编写团队,就是在三维教学团队中,主要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其中专业建设工作,主要包括社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方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等;课程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提炼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融课程建设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从而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教材建设工作主要是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课程建设情况,编写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理实一体化教材。该团队的成员必须掌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熟悉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1.专业建设。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课程编写团队”,进行社会调研,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课程编写团队依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按照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思路,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于课程之中,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制定课程标准,建设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使精品课程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和更强的辐射作用。

3.教材建设。注重突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特色,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判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重心,根据新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增值税暂行条例,并充分借鉴、吸收有关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修订现有的自编讲义,出版各类规划教材,重新构建以“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为特点的实训教程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二、课程技术团队

课程技术团队在“三维”教学团队中扮演相当于电视剧的导演角色,主要职责是:根据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情况,开展教案编写、声像材料与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工作,从而将课程和教材内容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表示出来。因此,课程技术团队的成员要求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较好的美学基础,熟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表达学习内容。在多媒体课件中,学习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并且也是为了某一层次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应通过多种媒体的信息建立一定的关联,借以形成具有个性鲜明的知识结构体系。

2.反映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选择和组织、系统结构、教学程序、教学导航、问题设置、诊断评价等方式来反映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一般包括知识讲座、举例说明、媒体演示、提问诊断、反馈评价等基本部分。

3.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交互接口是学习者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信道,学习者就是通过交互接口进行人机交互的,一般课件中主要的接口有菜单、图表、按钮、窗口、热键等。

4.具有诊断、反馈和评价功能。由于计算机有判断、识别和思维的功能,利用计算机这些特点,在课件中通常要设置一些问题作为形成性练习,供学习者思考和练习,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并作出评价,使学习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程表现团队

课程表现团队就是在“三维”教学团队中扮演相当于电视剧的演员角色,主要负责课程讲授、实习指导、课外辅导、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该团队的成员要求口才好,表演艺术强,应变能力强,具有亲和力。

课程表现团队各成员在具体表演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熟而活。“熟”,就是要熟悉各方面情况和内容,包括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场地、教学管理制度等。“活”,就是要在熟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不死搬硬套、照本宣科,即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法律法规的变化,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组合、变换、重构,做到有所发展,有所创见,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课程技术团队制作的课件进行讲授。

2.精而深。“精”,就是要精讲,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详略得当。“深”,就是要深入分析,不就事论事,并把重点知识的教学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查而馈。“查”,就是检查,包括教师自查、检查学生(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测验等)。“馈”,就是通过反馈检查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将检查和反馈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管而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备好课、讲好课之外,还要加强管理,而且管理要严格。首先,教师要管好自己,做到行为端庄、语言文明,不迟到早退,起好表率作用;其次,教师要管好学生思想、管理好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避免学生放任自流;最后,严格管理要讲究一定方法。语言要幽默、风趣,禁止用讥讽的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否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对该门课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还不能完全按照理论上的“三维”教学团队模式进行实施。但我们相信,随着条件的好转,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建设定能获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文件.

[2]张德良,李德才,关立军.基于大学本科“质量工程”意义的省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J].高教研究,2008-01.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10

关键词:光电材料实验 教学改革 双师型团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81-02

“光电材料实验”是材料物理和光电材料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强、动手能力高的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实验相关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性能检测的方法和标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1-2]。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和加强对有关专业理论的理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该实验涉及的光电器件原理较难,如LED、人工晶体、太阳能电池等,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再动手操作,造成理论教学时间长、实验操作时间短的特点,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兴趣点降低,教学效果低下。笔者从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增加学生的兴趣点、把专业的知识深入浅出,分享自己的科研实践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向往进步,体会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鉴于此,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光电实验课程进行改革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1)课程架构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兴趣,乐于思考,学以致用;(2)实验内容联系科研,聚焦实验过程,崇尚科学,深化知识;(3)引进“双师型”团队参与教学,适应新常态,弥补教学短板。

1 教学方法改革

1.1 课程联系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科技源于自然。感悟蕴含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如翠鸟与子弹头列车,鲨鱼皮和减阻涂层,壁虎足与攀爬技术,植物光合作用与CO2环保等,每当我们留意生活,原来专业学习与之密切相关。看到路灯,原来供电系统竟然是深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灯泡变成了新型LED,这些其实就是光电材料实验所设计的课程内容,每当给学生介绍课程时,笔者都会联系生活来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动手的动力――原来自己也能做出专业的器件。课程中涉及器件的基本原理和构造部分,笔者会演示PPT和实物,其实生活中已经见过,复杂的基本原理往往被拆解成几个部分来讲解,这样深入浅出,学生更愿意接受知识[3]。如对于LED的制备环节,笔者会将一个灯泡拆成两个大部分――芯片和荧光粉,而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同的物理原理,电致发光的芯片是发射蓝光的,光致发光的荧光粉是发射白光的,整个器件的封装将会用到点胶机,这样的环节更加生动,也更容易掌握。

1.2 鼓励组团实验

实验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4-5],而团队的相互学习和督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该课程主要采用的是4人一组,协作完成各自的任务。但是,每个人的实验内容是不同的,环环相扣,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共同完成实验内容。如在太阳能电池的制作环节,实验内容包括4个步骤:二氧化钛粉体的预处理;二氧化碳浆料的刮涂;电池的封装及光电性能测试。分别由4名同学分别完成,但最终器件的性能优良和每个人都分不开。实践表明,这种分组教学模式,既充分培养了学生个人的动手能力,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组员之间分工协作、互学互助,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1.3 科技前沿促进实验

应用是教学之本,在应用技术转型的大背景下,笔者学校拟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用性的应用技术人才[6]。同时应加强前沿学术和课程实验的匹配度,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科技知识,用科技手段服务企业[7-8]。笔者对每一个实验的设定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不仅将前沿的进展进行展示、分析,还将个人的专业技能予以分享,让学生了解科研和技术的协同性。该课程实验建立从材料制备到器件制作的过程,注重实验过程,去繁就简,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个人竞争力。如在指导制备LED器件实验时,不仅要介绍光电二极管的鼻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还要教会学生去查阅最新文献,了解LED的发展趋势,指导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

2 教学手段改革

建设双师型团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研究项目,与企业紧密结合实施校企协同创新,服务本土,开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新途径。实验教学团队是为了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验教学任务组合的教学群体,是教学的实施者,也是质量的保证者。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上,按照“用好现有的人,引进急需的人”的建设思路[9],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将企业技术人员引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在课程建设上,采用双导师制,项目面向校内和企业,使学校与企业实现实质性融合,构建了科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同时修订了《应用型本科材料物理专业转型发展方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3 结语

光电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光电材料研发与制造则是整个光电产业的基础和先导。高校亟需向这些企业输送大量熟悉光电材料的一线工程师人才,而该课程则是培育光电材料人才的重点课程之一。让学生成为专业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通过课程改革可以促进专业发展,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将来的就业做好良好的基础。笔者愿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积极发挥实验教学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雪春,王毓德.材料类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J].实验科学技术,2016,14(1):153-157.

[2] 张士磊,孟昕元.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技术,2014,12(1):149-152.

[3] 金双玲,张睿,金鸣林.复合材料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J].科技资讯,2015(24):149-150.

[4] 卢秀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5(302):40-42.

[5] 夏静萍,王瑛.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159-161.

[6] 高来勖,付丽,艾春鹏,等.光电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71-72.

[7] 刘宏达,马忠丽,路勇,等.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7):14-19.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11

【关键词】合作学习;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为基本形式,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的相互性学习,是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途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花样翻新,是时代对语文的要求,是未来对语文的呼唤。同时,合作学习也是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学习者虽然有一定阅历,但个人的阅历毕竟有限,存在种种不足,需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只有共同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只有相互讨论,各抒己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合作学习的好处

语文学习的材料具有很大的思考空间,是较为感性的开放过程。学习者能根据自己阅历,对学习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推理和判断。把合作学习的观念引入语文教学中,能使不同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风格的学生互补;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使学生养成互相协作、共创团队的精神。就教学而言,不仅能发挥群体化优势,改善语文课堂模式,提高学生互动频率,而且能互相交流思想,使学生认识丰富起来,思想深刻起来,教学的情意功能和教学过程双主体的模式凸现出来。

三、合作学习的设置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为基本单位的,小组或团队的设置,应视具体任务灵活而定。任务简单,比如学习材料中的字、词、句子、修辞等基础知识,前后桌组成小组即可。有争议性、探究内涵的问题,小组或团队的设置就不能盲目随意,教师要在摸清、掌握学生底子的情况下,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精心搭配。必须考虑不同类型人际合作,即组合人员是“异质”的,也就是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甚至不同民族的学生组合成小组或团队。合作者之间要存在互补性,而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或团队是这个班级的截面或缩影,保证小组间公平竞争。

四、合作学习材料的设计

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学生的层次,可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合作学习的材料:

1.字、词板块

识字、释词是学好语文的基础。面对每篇课文,先让学生把课文注释里的拼音标注到课文相应的文字处,为下面的朗读做准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手上别忘了拿着笔,遇到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把它圈出来,不明白意思的词画出来。读完后,学习小组成员把自己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在小组中提出来,让学生查字、词典和运用注解讨论解释。

现代文的学习使用此方法,文言文学习也不例外。不同之处是,学生在正音、释词以后,教师要联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用现代汉语译文言文时,注意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注意课文中出现的某些词古今意义的差别;注意文中的通假字;注意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2.句子、片断板块

研究课文时,可以要求合作小组的成员找出各自认为最好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以是含义深刻的,可以是生动形象的;可以是幽默风趣的,可以是富有哲理的。随个人“口味”而定,只要是自己喜欢并加以体会,能说出喜欢的理由即可。

文章的精彩片断,有的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一般为主旨所在;有的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有的用语精练,好词迭出,佳句层现……在学习时,合作者充分发表对精彩片断的理解。有时也可以由合作者提出几个问题由合作成员加以研究,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研究的问题,各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提出研究的结果。通过这样,从多方面获取信息。

3.辩论板块

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正反辩论,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比如苏教版课文中“探究、练习”的很多题目,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为了让双方的见解充分接受挑战,可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为了使自己一方观点成立,理由充分,学生就会合作协商,交流讨论,挖掘课文的内在信息,查找有关资料,学习热情高涨。

合作学习材料的设计不止以上这些,只要教师把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那么课文中很多问题都可以设计成合作学习的材料。

五、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提倡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淡化,被边缘化,甚至置身于合作之外,讨论变成了“放羊”,合作变成了“聊天”,教师变成了“看客”。相反,合作学习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从教的角度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是主导。老师在合作学习时不能不“教”,不能不“导”。“教”、“导”体现在:1.及时点拨的深化。当学生处在疑难之处,一定要引导思考,及时点拨,把问题引向深入,以期获得智慧的火花。2.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掌握入门的钥匙,最终达到不需要指导的境界。3.要补充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4.要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调动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要有针对性地点评和总结。要注意引导学生揭示阅读规律,提炼要点,归纳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5.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他人长处,学会体谅,学会宽容,学会一起协作,积极去寻求融洽合作的途径。最后要对各小组提出的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澄清、集中、归纳、调整,使讨论有明确中心和正确的方向。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12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大赛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引导学校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引导学校师生更好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持续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引导各地各学校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持续提升学校在确保质量型扩招等新形势下常态化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引导各地各学校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二、竞赛内容要求

(一)竞赛内容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4.教学应变。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资源提供等,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

(二)参赛作品及材料

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鼓励推荐落实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要求、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和中外合作办学、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实施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的参赛作品。

参赛作品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3—4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另附参赛作品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关要求详见附件1-1)。

(三)其他资源

教学团队可选用竞赛执委会免费提供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职业院校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相关资源可从竞赛教学资源支持平台(智慧职教icve.com.cn、爱课程网icourses.cn)获取,或登录竞赛官方网站有关链接。

三、竞赛分组及参赛限额

(一)竞赛分组

分设3个组别。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五年制高职后二年课程以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课程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组竞赛。

(二)参赛名额

各代表队在组织校级竞赛的基础上,推荐参赛作品。

1.公共基础课程组限额3件,同一门课程上限为1个作品;

2.专业课程一组限额5件;

3.专业课程二组限额3件。

公共基础课程组作品各自不能出现课程的重复,专业课程一组、二组作品不能出现专业大类的重复(同一专业大类作品不能同时参加专业课程一组和二组)。

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限报8项,省级“双高工程”建设学校限报6项,其他学校限报4项。2019、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学校,增加1个参赛名额(同组别);2019、2020年曾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学校,再增加1个参赛名额(不受组别限制)。

(三)其他事项

获得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作品,其教学团队所有成员的所在学校不能以同一公共基础课程报名参加公共基础课程组或以同一专业报名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比赛。例如,甲校某专业的语文课程作品参加2020年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组比赛获得一等奖,2021年该校所有专业的语文课程作品都不能报名参赛,但该专业开设的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报名参赛不受影响;乙学院和丙学院联合组队的护理专业某门专业课程作品参加2020年高职专业课程一组比赛获得一等奖,2021年乙学院和丙学院护理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作品都不能报名参赛,但该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报名参赛不受影响。

四、省级竞赛程序

根据报名情况分为若干评审组。各评审组均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组织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时,评审参赛作品材料,确定入围决赛的作品,初定拟获得三等奖的作品。

决赛时,教学团队介绍教学实施报告、针对抽选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回答评委提问(有关要求详见附件1-1)。评审参赛作品材料和教学团队现场表现,确定竞赛成绩。如因疫情影响,决赛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2019、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学校,可以明确1组选手不参加初选,直接进入决赛;2019、2020年曾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学校,可以明确2组选手不参加初选,直接进入决赛。

五、报名方式与要求

(一)报名方式

1.参赛对象应为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竞赛。每个教学团队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组成。

2.各代表队可在本区域范围内跨校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不得混合组队参赛。除公共基础课程组外,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纳入《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结对关系的受援方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可引进1名援助方的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

3.获得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教学团队全部成员不再报名参赛;获得二等奖的教学团队需要调整成员方能报名参赛(原4人团队至少调整两名成员;原3人团队至少调整一名成员,并可以再新增一名成员;原2人团队可以保留两名成员,但至少新增一名成员)。鼓励部级和省级的教学名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教学成果奖主持人以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

4.教学团队成员所在学校均须在近2年内实际开设参赛作品教学内容所属的专业(须依规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和课程,成员须实际承担有关教学任务。

5.参赛作品应为原创,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其责任由教学团队承担。除教学团队事前特别声明外,比赛执委会拥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共享的权利。

(二)报名要求

1.各代表队应指定专人认真填写《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附件1-2、1-3),加盖公章后于2021年6月3日前寄或送至协办单位,并在竞赛官方网站( 网址hnjnds.com)按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工作。联系人需加入赛务交流QQ群:836768765,用户名和密码在群中公布。

2.2021年6月5日前,按要求完成所有参赛作品材料的网上提交工作,并及时与竞赛官方网站技术支持方联系人电话确认。

3.除《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之外,所有参赛作品材料(含文件名及其属性)和决赛现场的介绍、教学、答辩,均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故意透露相关信息的,取消其参赛资格。

4.不接受教学团队单独报名和材料上传。各代表队应认真做好审核工作,核对专业备案、人才培养方案网上公示、课程开设、授课班级人数、教学团队成员身份、实际授课、省级竞赛遴选等情况,并附相关佐证材料;同时,认真检查参赛作品材料是否泄露信息。参赛作品及教学团队成员的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由所在代表队负责核查、反馈。

5.欢迎社会各界对违背职业教育规律和客观实际、以虚假教学内容或虚假师生身份参赛、基本依靠校外公司打造包装等行为予以监督,一经核实,取消其参赛资格、竞赛成绩以及所在代表队团体奖评奖资格(奖项评出后发现的,依规追回奖项),减少代表队下一年参赛名额,暂停参赛教学团队所在学校下一年的参赛资格,并通报大赛组织委员会,责成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各学校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统筹做好2021年教学能力竞赛各项准备工作。省赛决赛时间和组织形式,根据疫情情况及我省相关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协办单位、联系人及电话:

公共基础课程组报送: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寄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前程路9号,邮编451460。联系人:梁明亮,13603984577, 邮箱:103510871@qq.com。

专业课程一组报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人:邢广彦,电话:0371-23658034、13783785793;材料报送地址:开封市东京大道西段1号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5号实训馆2楼东SY5230房间)。

专业课程二组报送: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寄地址: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编451460。联系人:娄松涛13592509065,邮箱:41946584@qq.com。

附件:1-1.参赛作品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1-2.参赛报名表

1-3.参赛汇总表

附件1-1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

参赛作品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一、参赛作品文档材料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以PDF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

(一)参赛教案

教学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侧重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处理、教学活动及安排。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二)教学实施报告

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习效果、反思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突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5000字以内,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一般不超过12张。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团队提交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有关要求修订完善。参赛内容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只需提交实际开设该课程的其中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提交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等。多个授课班级只需提交其中一份附有某一班级授课计划表的课程标准;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课程标准。

二、参赛作品视频材料

教学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3—4段课堂实录视频,原则上每位团队成员不少于1段,应在实际教学(含顶岗实习)场所拍摄,参与教学的应是授课班级的全体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等情况设计实施分班教学的需有专门说明)。课堂实录视频每段时长8—15分钟,总时长控制在35—40分钟;每段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分别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二组、高职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的视频中须包含不少于2段反映团队成员关键技术技能教学操作与示范的教学实况。

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摇臂、无人机、虚拟演播系统、临时拼接大型LED显示屏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费用昂贵的录制手段),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每段视频文件以“教案序号+教学活动名称”分别命名。

视频录制软件不限,采用H.264/AVC(MPEG-4 Part10)编码格式压缩;动态码流的码率不低于1024Kbps,不超过1280Kbps;分辨率设定为720×576(标清4:3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采用逐行扫描(帧率25帧/秒)。音频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码流128Kbps(恒定)。

三、决赛程序

(一)赛前准备

1.入围决赛的教学团队赛前一天报到并熟悉赛场,抽签决定场次。

2.决赛当天,教学团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赛室,在参赛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两份不同教案,自选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准备。

3.教学团队在备赛室可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现场提供网络服务),限时30分钟。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教学团队按时进入竞赛室,首先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然后由两名参赛教师分别针对所抽定的两份不同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

2.介绍教学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6分钟,两段无学生教学展示合计时间12—16分钟。期间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5分钟。

(三)答辩

1.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介绍和无学生教学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包括参赛作品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评委讨论时教学团队回避。

2.教学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如因疫情影响,决赛时间和组织形式另行通知。

 

 

附件1-2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

参赛报名表

 

参赛作品基本信息

中等职业教育组

高等职业教育组

公共基础课程组

专业(技能)课程一组

专业(技能)课程二组

 

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

课程名称

 

作品名称

(教学任务精确表述)

 

课程总学时

 

参赛学时

 

授课班级人数

 

参赛教师基本信息

学校(单位)全称

 

姓名

 

性别

 

民族

 

教龄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职务

普通教师 教研室负责人 系(分院)负责人

校领导

1寸照片

(可使用电子版)

职称

未定级 初级 中级 副高 正高

学历

大专及以下  本科  硕士  博士

身份

在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

承担教学任务

 

拍摄视频名称

 

参赛承诺与说明

本校本课程作品未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是  否

本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作品未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本人未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是  否

以上填报作品信息、个人信息均真实无误

是  否

参赛作品材料没有泄漏地区、学校名称

是  否

保证参赛作品无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

是  否

同意比赛执委会拥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共享权利

是  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网址

 

参加省级竞赛情况

 

请确认以下情况是否符合竞赛要求并提供佐证材料(提交电子资料,如班级花名册):

专业备案  实际招生  课程开设  教学团队成员参与教学  授课班级学生参与拍摄

个人签字

 

(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盖章)

日期: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处室签署意见并盖章)

日期:

附件1-3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汇总表

                   学校

序号

组别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作品名称

(教学任务精确表述)

学校名称

(规范全称)

教学团队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填表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附件2

 

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

教学创新大赛活动方案

 

为引导广大青年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制订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简称课堂创新大赛)活动方案。

一、竞赛设置

(一)竞赛分组。按参赛专业课程,设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课程一组、专业课程二组等3个组别。

1.公共基础课程组。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就业与创新创业课程及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

2.专业课程一组:专业基础课程。

3.专业课程二组: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4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二)参赛对象。参赛以教师个人为主,也可以小组形式(2-4人)参赛。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一线教学,原则上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课堂教学效果优秀,担任主讲教师3年以上。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参赛。鼓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竞赛活动,可以单独参赛,或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开展校企“双元”教学,探索“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模式,教师分工协作教学,促进校企“双元”育人。

近三年我省教学能力大赛、课程创新大赛一等奖及以上获奖选手,不再参加课堂创新大赛。2021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参赛选手,不再以个人或小组成员的形式参加本次青年课堂大赛。

(三)参赛名额。省级竞赛的3个组别,各学校均可以推荐2人(组)参加。

二、竞赛内容

以“上好一门课”为竞赛理念,竞赛内容由教案、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分数分别为20分、75分、5分。

1.教案。教案是指以1个学时为基本单位,对教学活动的设想与安排。基本要素有: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思想、教学分析(内容、重难点)、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安排等。

(1)参赛课程12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主题名称、课时数、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评价、预习任务与课后作业等;

(2)参赛课程12个学时相对应的12个课堂教学节段的PPT。教学节段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内容。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为20分钟,用普通话授课。小组合作教学,须体现分工协作教学。竞赛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语言与教态、教学特色等4个方面进行考评。然后由评委进行现场提问,以考察老师的课堂教学现场应变能力。根据各自参赛课程需要,选手可携带教学模型、挂图等,白板笔、翻页器由承办学校统一提供。竞赛安排观摩室,课堂教学全程录像,视频版权归主办方所有。

3.教学反思。参赛选手结束课堂教学环节后,结合本节段课堂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时间为5分钟。要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做到有感而发。小组合作教学,须体现教师分工协作教学理念、方式、效果。

4.注意事项。(1)参赛课程的实际学分要求不得少于2个学分(含2个学分);(2)在课堂教学环节以及报名时提交给评委的所有材料中不得出现选手姓名、学校等信息;(3)课堂教学环节一般不允许学生进入。

三、竞赛安排

课堂创新大赛面向全省高等职业学校,分为学校竞赛、省级竞赛。

(一)学校竞赛。各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组织校级课堂创新大赛,一般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应参加。组织方式自行确定。在学校竞赛基础上,根据学校教学需要、教师成长需要等情况,推荐教师参加省级竞赛。

(二)省级竞赛。省教育厅聘请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后,前30%进入省级竞赛决赛。

承办省级竞赛的学校,应提供智慧化教学环境,能够实现竞赛现场直播。赛前开放竞赛场地,供选手熟悉竞赛环境。

四、省级竞赛材料

(一)参赛选手参赛作品

1.电子材料(以“学校+组别+姓名”命名)。包括:

(1)教学大纲。主要包含课程名称、基本信息(课程性质、教学时数、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建议阅读文献等要素;

(2)教学设计。12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格式为PDF文档通用格式;

(3)教学节段PPT。与12个学时教学设计方案相对应的12个教学节段的PPT,格式为Powerpoint演示文稿16:9大小,分辨率为1600*900;

(4)教学节段PPT的目录。12个教学节段PPT的目录。

2.课堂实录视频。个人参赛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一个学时的课堂实录视频;小组参赛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分工协作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每位成员均须出镜参与课堂教学。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内容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活动实况。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允许另行剪辑、不加片头片尾和字幕注解,不泄露学校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

以上材料均为匿名。如发现参赛学校、姓名等信息,将取消教师本次参赛资格。选手的竞赛材料一经提交,不得更改或调换。

(二)纸质材料

1.参赛选手身份证复印件1份;

2.自评报告。参赛选手撰写不超过3000字的自评报告,包括个人简历、工作思路、育人实效、经验总结等。以小组形式参赛的,各成员均需按以上要求撰写自评报告。

3.《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参赛选手报名表》(见附件2-1)一式两份;

4.学校校级竞赛实施方案和竞赛情况报告;

5.《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参赛人员推荐汇总表》(见附件2-2)。

五、材料报送

各学校于10月20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报送材料,逾期不再受理。以上纸质材料均为A4纸打印,分类分组报送:

公共基础课程类报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寄地址:商丘市神火大道南段566号,邮政编码:476005。联系人:侯迎春、董存仁,电话:0370-3182177,手机:13937022318(侯迎春),13803978666(董存仁),邮箱:sqqnjsds@163.com。

专业课程一组类报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邮寄地址:漯河市源汇区大学路123号,邮政编码:462000。联系人:胡晓颖,电话:0395-6866991、13603850556,邮箱:lzysgbgs@163.com。

专业课程二组类报送:开封大学教务处,邮寄地址:开封市东京大道开封大学教务处,邮政编码:475000。联系人:王艳玲,13781180708,邮箱:13781180708@139.com。

省赛竞赛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附件:2-1.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报名表

2-2.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汇总表(电子文档Excel报送)

 

 

 

 

 

 

附件2-1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

创新大赛报名表

 

学校名称:

姓  名

 

性 别

 

本人照片

(1寸)

出生年月

 

政  治

面  貌

 

民  族

 

职  称

 

学   历

 

学  位

 

高校

教龄

 

所在院系

 

专  业

 

联系方式

手机号:

邮箱:

参赛课程

 

参赛章节1

 

参赛章节2

 

参赛组别

 

近三年

主讲的高职课程

 

学校推荐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附件2-2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汇总表

 

推荐单位(盖章):               单位联系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高校

教龄

学历/学位

职称

专业(学科)

参赛课程

参赛组别

联系方式

(手机)

电子邮箱

备注

 

 

 

 

 

 

 

 

 

 

 

 

 

 

 

 

 

 

 

 

 

 

 

 

 

 

 

 

 

 

 

 

 

 

 

 

 

 

 

 

 

 

 

 

 

 

 

 

 

 

 

 

 

 

 

 

 

 

 

 

注:1.参赛课程:需为高职课程; 2.参赛组别:公共基础课组、专业课程一组、专业课程二组(具体界定见文件)。3.表中序号按“项目号+人员号”形式填写,如某校公共课程组报送2个团队参赛,每个团队是3名老师参赛,则汇总表中参赛教师的序号依次写为:1-1、1-2、1-3、2-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