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团课教案

团课教案

时间:2022-03-04 10:43:39

团课教案

团课教案范文1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重温】回顾已学乙醇的化学反应,从而总结乙醇的部分化学性质。

2.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结合前面的复习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氢氧键和碳氢键的断裂,根据醇的结构特点分析并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并能够熟练写出相关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3.结合前面的学习,能够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4.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体会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一)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4个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分析:考察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B.乙酸

C.水D.苯

分析:考察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3)(II)的反应类型是。

分析:考察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10山东)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烯和苯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休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BI的反应类型为。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考察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官能团和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能够列举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课堂小测和交流订正检查学生对乙醇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乙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十一、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的1、2

【投影】学习目标1、2

1.醇、酚的区别;认识几种常见的醇

2.总结饱和一元醇的通式、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订正答案,提出质疑。

【教师活动】【投影】【目标1评价】

1.醇酚的区别(填序号)

下列物质属于醇类的是 属于酚类的是

【目标2评价】

2.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

下列每组物质的沸点高低比较不正确的是()

A.乙二醇高于2-丙醇B.丁烷高于丙烷

C.乙醇高于甲醇D.乙醇低于丁烷

3.【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活动】学习目标3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明确下一个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二、醇的化学性质

小组结合57页的【交流研讨】及以前的知识基础,以乙醇为例,预测醇能发生哪些类型的反应,反应时生成何种产物。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举出相应的实例,填写58页表格。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醇在不同部位断键发生反应的类型:

⑴与金属钠发生取代反应

⑵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⑶消去反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羟基中的取代反应:引导学生从反应进行的条件和反应过程中断键的角度来区分分子内脱水和分子间脱水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巩固】写出1—丙醇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1.羟基的反应:

团课教案范文2

Abstract: Case analysis method can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of real-life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innovative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 in classroom for using team-based management case analysis. All details of the pedagogy ar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posed pedagogy are examined.

关键词: 团队;案例分析;综合教学法

Key words: team;case analysis;comprehensive pedagogy

0 引言

早在古代就出现了案例教学法的雏形。1920年以后管理案例教学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得到广泛应用。如今,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都在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方法理论上适合于通过揭示案例事实,然后让案例进行逻辑和严谨的分析,来训练学生如何识别和解决企业问题(Desiraju & Gopinath,2001)。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掌握那些现成的原理、规则。这篇文章就是描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一种基于团队的案例分析的综合教学方法。

1 基于团队的案例分析的组织准备

这种方法理论上是为2个学时的案例分析来设计的。为了有效地组建案例分析团队,首先让学生根据几个方面的能力(如综合分析能力、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其评价结果将学生分成几个团队,每一团队中各方面的能力大致相当。每次案例讨论主要由两个团队来进行,一个团队上讲台进行案例分析报告,另一个团队对其案例分析进行讨论。在合适的案例中,每一个决策方案中应具有均衡的赞成和反对的论据,同时存在影响行动方案的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为了更好地组织案例讨论,可由报告团队专门来组织案例讨论,并确定案例讨论步骤。讨论前,报告团队应将其讨论的要点发给各个团队。

2 准备案例分析的原则

①实际有效性。

鉴于人的有限理性和经济性,应根据满意原则进行合理的假设和判断。②论据充分性。注重观点合理,论据充分。寻求所有可能的有理有据的解决方法。③现实可行性。方案不要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注重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④分析具体性。避免做抽象笼统的判断,要运用管理学知识和原理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⑤观念创新性。不要迷信企业实施的方案。强调提出新的可行方案。⑥团结协作性。促使团队成员团结协作,既要独立思考问题,又要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3 与案例相关的课外作业

讨论前,报告团队和讨论团队应试图识别关键问题和分析案例提供的数据。要求其他学生阅读整个案例和完成课外作业。设计的课外作业应要求学生阅读读完案例后才能完成。课外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如培养某个方面的案例研究能力或者着重思考案例中某些重要的因素以得到最终的建议。这种分派的课外作业被证实在开放式的提问和回答的案例讨论中,能有效地促进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

4 基于团队的案例分析

报告团队和讨论团队要进行全面的案例分析,并在报告日期两天前完成。报告团队准备一份用于报告的演示材料;并复印或发e-mail给指导老师和讨论团队。讨论团队要讨论报告团队的报告,并与自己的进行比较。讨论前,指导老师收集课外作业。报告团队有20-25分钟时间来陈述案例分析,然后讨论团队有20分钟时间陈述。在进行案例讨论时,指导老师需要充当促使学生学习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传授正确方法。指导老师有必要让学生来主导案例讨论。指导老师要善于在恰当的时间提正确的问题,关注每个学生的评论以及针对问题结果的课堂讨论来引导讨论。课间休息后,报告团队回答讨论团队提出的问题,或进行其它的补充(如 “反驳论点”)。随着这个辩驳,整个班的学生都可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做出评论前,要求学生对报告团队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评价。 5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用于评价报告团队的分析、讨论团队的讨论、报告团队的辩驳和同学评论等四个方面。用于评价报告团队的分析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是否吸引听众、演示材料是否清楚、观点是否有说服力、是否遵守时间要求及其他规则等。讨论团队的评价标准与前述标准相似,但还应包括是否尊重报告团队的分析成果、提出问题的合理性、新结论的价值等方面。辩驳的评价标准应着眼于反应的内容,如完全性、简洁性和逻辑性等,以及对讨论团队的问题的尊重和考虑。同学评论的评价标准项目着眼于内容而不是评论风格。

6 案例分析的考核

案例分析的考核单独针对每个学生。赋予团队和个人努力的权重因人而异。一种可能的方案是团队的工作为40%(20%为报告、5%为辩驳和15%为讨论)和个人的工作为60%(20%为课外作业和40%为案例作业的考核)。通过一个学期的案例分析,学生应具备问题解决能力。

7 结束语

基于团队的案例分析允许学生控制学习过程和确保全班学生参与。除了前述的好处外,该教学法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团队选择方法提供了类似于真实的项目团队,它们具有均衡的技能。第二,对于任何给定的案例,学生至少有两个不同的观点,强调争辩。第三,课外作业和同学评价促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第四,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工商类主干课程的学习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五,提出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用于团队成员分配的能力、评价标准的每一个项目和评价权重能比较容易地应用于各种管理类课程。最后,案例作业的考核可对每个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Anne M.Greenhalgh.(2007).Case method teaching as science and art:a metaphoric approach and curricular applic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April,181-194.

[2]Ramarao Desiraju,C.Gopinath.(2001).Encouraging participation in case discussions:a comparison of the MICA and the Harvard case methods.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August,394-408.

团课教案范文3

如果说利润来源于创新、风险与垄断,那么在风险一定而垄断力越来越薄弱的情况下,创新就成为一个企业利润的核心乃至唯一的来源。但企业家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通过其创新能力为企业获取这种熊彼特利润。现代企业对团队的依赖性,根源于两个事实。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即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行有机的协作,劳动越来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者之间与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越来越强化。这样,任何一个生产者包括企业家都必须依赖稳定的或松散的团队力量才能完成生产。二是知识大爆炸。马克思(1844年)与恩格斯(1883年)提出,科学发展速度具有同人类积累的知识量成正比、同时间的指数函数成正比的“加速度规律”。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史家德里克•普赖斯通过实证构造了知识增长的数学模型,表明科学知识(文献)总量将随着时间的无限推移其增长率为无穷大,从而正式确立了“知识爆炸”理论。尽管人们已经发现,文献增长曲线的陡度已有缓和的趋势,知识爆炸理论也受到了质疑,但“知识大爆炸”一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以说明以下事实:知识在不断增长,知识的数量极其庞大,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全部触及的,亚里斯多德式的全能人才已经永远不可能存在。一个企业的全局性正常运作所牵涉的知识总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单独拥有的,而只能以团队的方式加以拥有。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团队生产完全可以实现与私人生产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只要满足某些条件,合作组织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可以高于私人生产中的雇员。但是,由于监督的不完备性与考核成本的高昂所导致的激励不足,团队生产往往又难以产生出较高的生产效率。不过,无论是团队合作的实现,还是团队合作效率的提升,其首要前提是团队成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而作为企业团队之核心要素的企业家和准企业家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其中的前提之前提。

二、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类型

课堂教学模式是特指在课堂中实施的某种教学模式,是一套相对稳定的组织、设计和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总体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大类型,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讲授模式、直接教学模式、概念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合作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课堂讨论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教师急于和盘托出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引导;注重教学结果的标准化,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对于课程的掌控欲望过强,把学生的服从、所谓“配合”看成教学的条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价值;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估单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简单的教和学生简单的学,而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将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反对教师在课堂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角色更多样、作用更重要,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困难提供必要、及时、有效的帮助,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既指出不足,又鼓励其不断进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能够以组织者、管理者、控制者、观察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估者和排难者等身份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发挥各种角色的不同作用,引导学习者走向知识的彼岸。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基本上呈现为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是管理者的两种核心素质要求,能否促成这两种素质的形成,就成为其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基本标准。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本科工商管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直接教学和概念教学为主要形式,其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形成知识系统。相对来说,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方面显得不足,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多工商管理课程都有完备的理论体系,高校中通常注重学理的教师往往比较强调传授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理论性,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性。尽管教师大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由于教师大多缺乏相关的实践训练与经验,往往也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讲授。加上高校教师的学术任务繁重,教学改革往往缺少一种外在的压力与动力。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往往感觉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相去甚远,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与时展的要求脱节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来源于管理实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的知识和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存在一些严重滞后于管理实践的情形,比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甚至还存在一些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知识。

(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新世纪的大学生呈现出跟以往学生不同的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如独立、自主等。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强的自主性,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迫切希望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在就业压力之下,其学习的目的性更为直接与短视,在获得专业学分后,更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但这种程式化的甚至官僚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方法单一通常的方式是“一本教材、一张嘴巴、一个PPT”贯穿整个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过多。其理想的状况是教师讲课条理清楚,概念表述准确,内容完整充实,PPT漂亮花哨,时间掌握精确,生动活泼更好。而学生则认真倾听记录,课后完成作业。

(五)缺乏互动这种教师为中心的听讲模式,不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而且学生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因为每一个学生通常都是孤立地听讲做笔记,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无条件也没必要。这些问题,归总起来,集中体现于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方面的缺失。管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学中紧跟时代的节拍以及对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教学方法的多样变革,实际上都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积累。如前所述,创新能力是对新知识的获取与运用的能力,而这种被动的听讲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忽视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与熏陶。而学生之间互动的缺失,则又放弃了一个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欧美工商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沿用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这种模式,有两个典型的基本特征,一是以案例研究为中心,二是以小组学习为载体。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可以分为诠释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诠释性案例研究,是指运用概念与原理对某一案例的现象进行理性诠释,它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验证性案例研究,是指运用某一案例的材料或数据对某一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它属于知识创造即研究的范畴。国外通行的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属于诠释性案例研究。从理论知识的运用来看,其案例研究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局部性案例研究,即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列举一些企业个案以说明某一个概念与原理,或让学生针对某一原理或某一些原理进行案例研究。一门课程拥有众多的概念与原理,因此也往往会采用多个比较典型的个案分别加以说明。即A理论用典型的甲个案加以诠释,B理论用典型的乙个案加以诠释,C理论用典型的丙个案加以诠释,以此类推。

这种诠释性个案研究,每一案例只对一门课程的理论体系中的部分概念与原理加以诠释,而某一概念与原理也只对某一研究对象(如企业或品牌)的局部现实或现象加以诠释。另一种是整体性案例研究,即用一个案例对一门课程的整个理论体系加以诠释,或用一门课程的所有理论对某一案例中所涉及的所有事实或现象加以理性诠释。如,以某品牌为研究对象,教师或学生运用品牌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全部基本概念与原理对该品牌现象与事实加以诠释。这种案例研究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它既可以使理论与实践实现较好的结合,也可以弥补教师在管理实践经验上的缺失。二是学生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即以作业的形式,将理论运用于某一个实际案例加以剖析,这直接引导了学生对新知识获取与运用的兴趣与压力。

(二)小组学习

即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案例研究。由于案例研究任务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系列工作组成,任务相当繁重,往往不是一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了,因此对团队的依赖性由此产生。小组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建,也可以由教师随机组合。小组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共同学习与探讨。由此,由教师进行随机组合,从而锻炼学生的人际磨合能力,是最佳的选择。参与小组学习,学生有机会向组内的其它同学学习。接受特定学习任务的小组与接受特定管理任务的团队具有相似的模拟情境。所以参与小组学习,是练习并评价在管理团队中工作、管理、解决问题、作出战略策略决定的有效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强调了对管理者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其中案例研究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对新知识获取与运用的能力,而小组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团队学习,可以直接培养学生在未来管理实践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意识。

五、结论与讨论

团课教案范文4

关键词: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33-03

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建设课程项目是上海市教委保证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重点课程的建设,教学负责人可以系统地进行课程改革,教学单位可以有效监督课程的建设进程,并确保课程设置与建设与时俱进;同时,重点课程的建设也为进一步建设上海市级精品课程,进而建设部级精品课程夯实了前期基础。“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是2015年度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建设课程,属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中澳合作,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办学)专业和物流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也是澳方的替代课程(即澳方学校和中方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都开设的课程,这样就以中方课程代替澳方课程)。因此,重点建设“国际商务环境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建设现状

“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是基于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及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愈发频繁的背景下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本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学生不仅要掌握国际商务的相关理论,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国际商务活动,了解全球及国别贸易与投资的政策变化及国际商务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的时效性也很强。这就要求课程团队把握国际商务前沿理论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课堂讲授内容,筛选最新案例。例如,近年来,由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而引起的国际商务模式、国际贸易对象等的变化,国际商务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些都需要在课堂讲授中及时体现。基于这个理念,教学团队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案。

1.课程目标:通过“国际商务环境分析”的学习,学生领会国际商务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国际商务环境的分析框架,并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具体分析国际商务环境对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2.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一门研究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面临的全球商务环境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商务环境的基本背景,各国商务环境比较,国际商务运行体制,世界金融环境,国际商务管理功能等。

3.参考教材:约翰 ・D.丹尼尔斯等《国际商务环境与运作》,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9月,第13版;John Daniels,Lee Radebaugh,Daniel Sullivan(2013)International Business:Global Edition,B/E,Pearson Higher Education。

4.授课方式:主要采取有重点的课堂讲授、小组案例分析、课堂展示及企业导师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组织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提倡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籍、文章及资料,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核方式: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开卷)(5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课堂参与、小组案例课堂展示和书面报告等组成; 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采用开卷考形式。具体题型包括不定项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或论述等。

6.作业要求:(1)本课程对理论和实践性的要求都比较高,但由于课时有限,对学生课余的学习要求较高。学生在上课前必须预习教材的相应章节以及相关资料,同时还要进行课后复习,并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学好本课程,除了关注课本知识,学生还要求关注财经新闻,阅读相关文献。

(2)为了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与案例分析,并进行课堂展示。每个小组在做完课堂展示之后还要提交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并说明小组每位成员的贡献。课堂展示与分析报告的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改革策略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国际商务环境分析”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并于2015年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在建设的过程中,课程团队进行了以下建设与改革探索。

1.修订教学计划。“国际商务环境分析”在2013年以前面向国际商务(中澳合作)专业和物流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该课程与两个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有很多重复的内容,由于课程学分的原因,教学内容难以深化,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于是,综合考虑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商务环境分析”于2013年调整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并相应调整了教学模式及内容。经过三年的教学试验,教学团队欣喜地看到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同时将“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调整到一年级后,学生早期接触到专业课程,初步了解了专业课程学习的方法,对其高年级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也有很大帮助。

2.改革教学模式。“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较高,然而课程调整到了一年级,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及课外的学习中,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通过问卷及课程调研,教学团队大胆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即由原来的教师“满堂灌”的讲授模式改革为“教师讲授+小组案例分析+课堂展示”。每学期开学第一次课介绍课程框架及要求,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小组阅读任务。从第二次课开始,课堂安排按照第一节课教师讲授重要知识点,第二节课一个小组进行课堂展示。课堂展示内容一般是上一章的相关案例分析。案例展示建议多种形式,例如:视频、采访或者表演等,内容上要求先介绍案例相关背景,然后分析案例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模式探索下来,教学团队感到对增强学生课外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加强团队合作的优势非常明显。但由于课程学分较少,课时紧张,加之班级容量较大(达90―95人),在展示的过程中非展示同学参与程度会受到一定限制。这个问题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3.健全考核方式。一般来说,专业及必修课程通常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也往往采用闭卷的形式。由于“国际商务环境分析”的课程属性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平时作业按照小组案例分析和课堂展示的形式,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课程组大胆尝试期末开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国际商务环境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鼓励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督促学生关注国际商务最新发展动态。这种考核方式实施以来,受到教学团队和授课对象的欢迎,考核结果严格服从正态分布,有效地检验了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题型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设立之初只有一名任课教师,教学团队力量薄弱。通过近三年的建设,教学团队目前有四名专职教师,其中三名教师已担任课程的全程教学。教学团队师资力量明显加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人顺利晋升教授,其余三人皆为副教授职称,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从学历来看,团队成员中有两名博士、两名硕士。团队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获得过多项校级及以上的教学成果奖励。在以后的建设期,争取引进两名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团队梯度将更加合理。同时,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开展教学调研,撰写教学论文,编写教学案例,完成习题库和案例库的建设。如果条件成熟,教学团队将组织编写一本“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的相关教材。

5.开展教材建设探索。教材建设是重点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的“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教材。课程开设之初,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教材,最后选定约翰・D.丹尼尔斯等著的《国际商务环境与运作》作为参考教材。这本教材在很多国家畅销,每章都有一个启发性案例,覆盖了该章的主要话题,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该章的主要话题;每章结尾也都有一个详细的案例,涵盖了该章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设有思考题,便于学生深入思考与讨论。另外,每一章还会设立辩论的话题,引入正反两个观点,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每章“展望未来”部分提供了一个未来的场景,促使读者去思考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综合考虑之后,教学团队选用了这本书作为参考教材。在使用了几轮之后,发现,这本教材优势明显,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相关内容,同时案例分析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课程只有两个学分,而本书有20个章节,前十章属于环境分析部分,后十章属于商务运营,教师不可能讲授全部内容,而其运营部分和其他课程的重复率也较高。另外,本书的环境分析部分也仅仅是从全球的角度概括地探讨国际商务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环境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教学团队在酝酿编写一本“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的教材,教材设想是前四章介绍国际商务环境通用的“PEST”分析方法,即重点介绍“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并补充法律环境、自然环境、金融环境等。后面章节则按照国别环境分析的思路进行安排,即选取各大洲典型国家进行商务环境的具体分析。目前,教材的编写正在讨论与探索中。

6.开发课程网站。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学的开发。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教学团队还实施了课程网站的开发与建设。课程网站的建设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的完善、课程资料的整理与上传、测试与讨论区的建设、习题库和案例库的开发等,同时还要提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及推荐浏览的网站等。通过课程网站的建设与开发,“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的资料将得到及时更新;测试与讨论区的建设与监督也将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真正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互补,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教学实例

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必然要面临不同国家的商务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金融、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环境。其中文化环境对企业开展跨国商务活动的影响很大,但由于“冰山理论”的存在,人们往往只会关注到文化表面的趋同,而忽略文化深层次的趋异。众所周知,如果没有跨文化意识,就无法认识到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就很容易发生文化冲突,进而影响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对于多数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如果可以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展开讨论,学生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就会有一个感性J识。文化环境无疑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课程设计时,教学团队决定在“全球化与国际商务”背景介绍之后,首先讨论文化环境对国际商务的影响。课堂讲授时先以麦当劳在印度由于使用牛油引起的文化冲突作为开场白,启发学生们思考文化环境对企业商务活动的影响,并由此引出文化环境的相关概念。要了解文化环境,首先要清楚“文化”的概念。而对文化的界定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介绍19世纪70年代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对文化的定义,再通过举例设问方式引出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理论。这样学生们对文化的概念及理论就会有一个框架性的认知。然后教师再适时地提出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冲击、逆向文化冲击等相关概念,并提出国际商务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文化冲突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

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更能加强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因此这一章较多地使用了案例分析。文化环境对国际商务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但是芭比娃娃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玩具,选用芭比娃娃的案例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听课兴趣,调动大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于是在介绍完相关概念和理论之后,课程组精心选择了芭比娃娃在中东开拓市场时由于跨文化意识的缺乏而遇到的文化冲突。通过该案例分析的启发与引导,学生们理解了引起文化冲突的原因,即缺乏跨文化意识,而具体表现在芭比娃娃的例子中即没有充分意识到美国与中东国家由于风俗习惯、宗教、民族文化等的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案例分析结束,再提出如何解决或者减少商务活动中可能会面临的文化冲突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引出“民族中心主义”、“多中心主义”、“全球中心主义”等概念。这堂课的知识讲授就结束了。课下作业由小组学生分析章末案例,即“美国水电设备公司在乌干达”,教师建议小组以多种形式进行案例展示,但这一章的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效果最好,不仅能提高小组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还能调动班级其他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案例思考题,并展开讨论。这样,本章通过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讲解,使学生们熟悉文化环境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案例分析及课堂展示的形式融会贯通。

本科重点课程的建设是上海市教委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自立项之后在教学计划的改革,教材选用的权衡,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模式的多维探索,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建设与改革探索,教学效果良好,为将来进一步申请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当然,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 “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仍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芳.《国际贸易实务》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J].知识经

济,2016,(5).

[2]陆继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探索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

[3]孙桂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

[4]蒋和平.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学术论坛,2014,5.

团课教案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工程合同管理;TBL教学法

1前言

团队已经成为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团体可以凭借集体的知识、技能等各种优势完成个体不能解决的大型复杂问题。团队学习与情境认知理论、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传统一致,他们共同的理论背景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互动和真实的情境,这些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模型、工程合同类型、工程合同索赔,以及了解FIDIC国在准备阶段,学生首先自行阅读教师提供的工程合同案例,使得学生在上课前对合同案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合同的目标,以便进入下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案例研究阶段,学习小组首先对自己小组的合同案例进行分析评价,然后需要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对案例进行反馈交流。同时,教师应将小组讨论中选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合同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改进。第三阶段是合同概念的应用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对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此时教师充当指导、引导、管理的角色,重点强调本案例中使用了合同中的哪些条款,调动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凸显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

2TBL教学模式的实施

建立学习小组在T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本文选取宁夏大学2013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全班中组成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单位,将全班44个学生分为8个小组,成员由学生自愿组成,每组5~6人。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对合同案例进行充分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基础。布置合同案例任务在开展案例讨论前2周将收集的工程合同案例下达给各个小组成员。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及准备工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讨论,用来强化对工程重要合同条款的记忆及使用。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所要求达到的综合性任务目标,通过小组团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及合同规范来了解相关合同案例的背景,掌握与案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与合同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强化合同案例的难点和重点,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对合同案例进行进一步思考。

3学生满意度调查

课程结束后,本文参考李荣梅等设计的问卷,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见表1)。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使用TBL的方式进行工程合同管理教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最低比例为43.08%)。这就说明通过以团队为基础的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学习,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为全面、牢固,能灵活地运用学到的合同知识,文件查阅检索制定得当,资料收集详尽完善,得出的结论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专门人才。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工程合同中的重要内容,以便他们以后在实际工作环境下更好地准备类似的合同文件。此外,案例教学给予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课堂外更愿意花费较长的时间巩固课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TBL教学模式在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发现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主”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以学生作为主体,让他们以发散性思维的角度以及团体的力量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案例分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培养了学生分析工程合同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较强的实践价值,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空间,最终受到他们的欢迎和认可。

作者:任杰 单位: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守波.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2):51-52.

[2]裘莹莹.“国际商务合同”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63-165.

团课教案范文6

关键词: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 项目化教学 考核方案

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在我院推广已有几年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考核方案的制订是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的设定为例,提出了结合项目特点、学生参与评价、个人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兼顾教学过程监控的考核方案,希望对热衷于项目化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一、成绩构成总表设计

项目完成评定成绩构成总表

说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评委,学生评委不对本组评分

二、针对项目特点设定评分标准

每个项目的实施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不同的项目可根据项目特点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

1.承保项目

2.定损项目

定损项目评分标准

3.理赔项目

理赔项目评分标准

三、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组长考核组员评分标准

组长考核组员评分表

个人得分计算说明:

1.小组项目得分=学生评委根据评分标准评分的平均分*50%+老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50%;

2.小组成员所得总分=小组项目得分*小组人数;

3.小组成员个人得分由组长根据成员在团队表现评分,但每个成员得分总和=小组成员所得总分。

通过以上方案可知:要想得高分,团队要表现好,个人也要表现好。此方案将个人与团队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学生参与课堂点评

课堂点评评分表

本表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使用,每一位学生随时可能被抽到对其他组的表现给予评价,评价的准确度与个人的得分一致,要得高分就要评价准确,要评价准确就要求学生上课时聚精会神、积极参与。

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以上考核方案,纵向贯穿于每个项目、每节课,横向覆盖了每个团队、每个学生,而且学生参与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Vol 18,(5),(10).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团课教案范文7

《美国的利益集团》这一节课的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梳理”、“课堂探究”、“知识建构”、“学以致用”五部分组成。其中“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整理”是放在课前让学生独立完成的,“课堂探究”是放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完成的,因为导入环节视频过多导致“知识建构”匆忙结束,而“学以致用”是放在课后完成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对于该老师设计的学案以及学案的使用我认为还有改进的空间。

一、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问题1:“导学”立意太低

该学案课前“导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学习目标”和“基础知识梳理”。“学习目标”来自于《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它的呈现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这部分设计类似于我们教学中的“预习提纲”。“基础知识梳理”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对“学习目标”进行地毯式的罗列,填空排列顺序是按照教材上的目题“名目繁多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来设计的。通观整份学案,前两个环节类似于预习提纲,要求学生照抄照搬课本知识,而且一、二两个部分的环节功能重叠。

对策1:关注学情,提高立意

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学科思维能力,假如“导学”还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缺乏学科思维训练及学法指导,感觉“导学”立意太低。对于课前导学部分,我们不妨按照学习目标设置几个带有思维性的问题,如把学案中“课堂探究”部分两个问题作为课前预习的问题则很好。“面对美国民众的控枪要求,全国步枪协会会采用哪些方式影响哪些国家机关来阻止控枪方案的制定、实施?”这实际上是把知识点问题化,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同时还复习了三权分立。“美国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会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美国的决策,因此,只要利益集团存在,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一定是不利的。你怎么看?”则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利益集团的作用。这样设计的话,学案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指导作用就会更强一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罗列上。

问题2: “导教”功能缺失

学案,不同于课前预习提纲,也不同于课后练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学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思考;对教师来说,先学后教,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在二次备课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解决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通观整份学案,没有一个环节是为老师有针对性教学而设置的。

对策2:追求有效,以学定教

在课前预习部分减少一个纯粹知识性的环节,设置一个“预习检测”之类运用知识的环节,内容可以是体现易错、易混淆、重难点的选择题和判断题,根据课前学生的填写内容,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疑惑点,而且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二次备课时能做适时调整。这样的教学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不会出现罔顾学情、教师通讲的现象。这也是我们为追求高效学案而倡导的以学导教。

问题3:学案环节僵化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的学案环节设置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通病是学案环节设置固定化。具体表现为:不管教材难易、不顾学生特点,学案环节固定不变。《美国的利益集团》这一学案环节的设置也是沿袭了《文化生活》学案的模式,没有根据所教内容的变化而做适时适度的调整。学案模式固化僵化的背后透露的是教师不关注学情,不关注教材,又回到了照本宣科的老路上。

对策3:明确目标,做活学案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在设置学案时,首先要明确这份学案的设置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环节的设置上应该是学案功能的固定,环节则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如《美国的利益集团》这一教学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美国的利益集团,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并了解一至二个利益集团作为课堂探究的内容。

对于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的框节在课前导学部分设置“自构体系”、“预习检测”;对于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具学生生活较远的框节,在课前导学部分最好设置一些“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环节,以补充解释教材上的一些专用名词,如“初次分配”、“再分配”、“转移支付”等,这一环节在经济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同样在哲学教学中对一些哲学家、哲学观点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理解和把握该哲学家的观点。对于高三一轮复习的学案,教师往往把它设置成练习卷,其实教师若做活一轮复习学案,有效导学会产生高效导教的作用。一轮复习学案设置中,必定要含有“明确考点”、“体系建构”、“自我检测”、“复习疑惑”、“解题指导”等环节,另外的环节则视具体的教材内容而定。

二、听课反思

1.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学案教学应该坚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不同的学习模块学案设计应有所不同,同一模块不同框节的学案设计也应该有所区别。“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假如固化理解学案导学、僵化使用学案,最后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在编制学案时,教师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吃透教材内容,弄清教材编排体系,这样的学案才是有效的学案。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只有立足学情、把握学情,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学案的编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课型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设计。对于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案,学案设置的环节肯定是不同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学案的编制也必然是不同的。如 “知识构建”这一环节对于高三一轮复习的学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知识构建”的要求更高,不应局限于一框一课而应扩充到以单元为单位;到二轮复习时,“知识构建”则应以一个个专题的形式出现,如“价格”、“消费”、“公民”、“政府”等。但“知识构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则要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来设置,否则一刀切是不能达成编写这一环节的目的。又如,知识点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框节内容,可以设置“学习目标”、“挑战自我”、“知识构建”“学习困惑”、“自我检测”等环节。对于理论性强、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学习内容,学案则要做相应的变动。譬如课前导学部分可以创设情景,用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补充一些专业名词解释,某种现象说明等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查资料做些适当的了解。

只有通过分析学情,立足学情,有针对性的调整学案,才能减少学案编制的盲目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案不能等同于课前预习提纲、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对于学案环节的设置不要固化,要灵活,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调整学案的环节,不能墨守成规。

3.从教师的实际出发

学案的编制还应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变动。“学案导学”中含有课前预习的环节,假如每一框节的学案都要教师批阅从而进行二次备课,教师若精力不济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学案导学”要根据教师自身情况而定,课前预习环节也可以调整到课堂上进行,在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规定的时间、限定内容、依据要求进行,这样不仅可以给教师、学生减负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应和了“先学后教”的模式。

对于不同的教师在专业上也有长短,有些教师比较擅长查资料、有些擅长教学、有些擅长专研教材等等,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这样编制的学案才是高质量的学案。

参考文献:

团课教案范文8

(一)课题的界定

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普及性极强,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

训练策略:训练策略就是体育教师给1-6年级健美操社团学生制定健美操训练的具体实践方案,以小组合和短套路作为健美操教学的主要教学手,结合健身、身体功能训练等的方法制定的锻炼周期计划。根据锻炼者的身体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以体检数据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身体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提高健美操艺术展现为根本目的,以训练策略的形式,以此为出发点,掌握其方法和手段,培养运动习惯以便达到增强学生在健美操比赛的实力为目的。并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抗压力和抗困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比赛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健美操社团训练策略的实践研究就是通过以社团实施训练策略,在健美操社团课中运用小组合、短套路为教学基本手段,并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的具体动作,即固定时间、练习次数等进行在课堂当中进行实践锻炼,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健美操的专项身体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美操的展现能力。基于对教育目标、结合“立德树人”的理论基础并将德育和美育教育融入到训练策略的事实上,一个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课题研究随之确立。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原则论述的一个核心是要创设情感融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由学习。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等。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各种智能的生理基础,具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根据力量训练的特点,可使学生的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得到充分发展。

3.“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关于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和“爱满天下”等思想,就明确地指出了“培养怎样的人”的正确方法,而“生活教育”、“民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则指出了“怎样育人”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在南湖小学1-6年级健美操社团学生中开展。

(一)研究目标

1.梳理总结系统的健美操训练方法和策略。

包含健美操社团授课教案、小组合、短套路健美操教材开发、社团训练的实践安排、社团训练的进度、提升健美操队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以及健美操社团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技巧梳理等。

2.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健美操组合的教材和提升健美操队员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

(1)自编小学乙组健美操动作组合教材开发。

(2)自编小学甲组健美操动作组合教材开发。

(3)提升健美操队员健美操基本素质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通过组建对健美操社团学生进行训练策略的实施,形成健美操教学案例,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策略的练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学校健美操动作组合教材,教学内容坚持学生主动探究,重视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2.探索提升健美操素质的具体实施方法。

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健美操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合适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健美操教学领域已经取得经验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提炼我校健美操小社团的实践操作体系。

2.调查问卷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我校学生对健美操这项运动的认识程度,以及通过课题实践研究后学生对健美操的再认识。

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集体和个体的不断提出计划、组织实施、反思修正,总结评价,使课题在行动中得到深入,取得实效。

4.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健美操社团的行动研究,探索我校健美操社团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20年9月开始,到2021年6月结题。

(一)准备阶段(2020.09――2020.10)

(1)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验前调查分析,与教研组同事组织讨论、分析有关健美操社团建设中的实践策略有关的素材及因素,发掘已有的健美操社团的经验,收集、提炼第一手资料。并建立组织、查阅文献、寻找理论依据。

(二)实施阶段(2020.11-2021.04)

(1)1-6年级选拔喜欢、热爱具备健美操体质的学生,组建健美操社团。利用健美操社团创编各个组别的组合动作或短套路,形成健美操训练教材;根据健美操队员基本素质要求,制定提升健美操身体素质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法。

(2)在健美操社团课堂实践中逐步融入音乐、健身、历史等文化元素,多角度多视野的拓宽学生练习健美操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谈话法,对学生在训练过程的感受进行调查。

(3)创设健美操社团展示的人文校园环境,通过开展健美操展示比赛活动营造出锻炼的良好氛围。

(4)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类研讨活动(包括实验论文随笔交流、做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总结和交流研讨,为下一步探究提供范例和有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加强开展中途实验研究。

(三)成果形成阶段(2021.05――2021.06)

(1)撰写研究报告,将一年的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以利用下一年的更深入的研究。

(2)逐步完善《健美操社团组合动作》教材,装订成册。

(3)逐步完善提高健美操社团学生健美操专项素质的锻炼方法。

(3)撰写训练策略的教学论文集教育案例,编印成册。

(4)形成健美操训练的实验对比数据,建立学健美操队员的成长档案,包括运动成绩成长档案和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成长档案。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

2.形成《健美操社团组合动作》教材;

3.提高健美操队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方法集。

团课教案范文9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学习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49-02

一、改革总体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总体指导思想是关注专业英语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关注知识传授与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兼顾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设置。体现课内与课外、模拟和面向岗位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思路,在符合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达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地。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岗位技能、科技文献翻译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基本技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旨在培养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必备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岗位技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印染厂生产技术交流、产品销售及技术支持、国际展会产品技术交流、产品检测、产品说明书撰写等。从行业职场需求和应用角度,以职场工作的具体情景、工作过程,行业技术术语、文件和职场交流为背景素材,把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与职场工作情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英语科技文翻译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英语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翻译和科技论文撰写,旨在拓展学生视野,了解科技前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创新人才。通过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专业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纺织印染行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2.课程教学方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优化组合精讲、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灵活运用教师讲授、辅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Seminar等多种教学模式。课堂外教学采用组建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开放实验室、查阅文献学习等主动探索学习的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具体实施细案

1.单元1?摇Fibers。单元知识点:(1)Overview;(2)Natural fibers;(3)Manufacturing;(4)Chemical fibers。教学模式:教师精讲+任务式+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扩展阅读。创新点:精讲与任务式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实施任务,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阅读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2.单元2?摇Textile。单元知识点:(1)Textiles;(2)Yarn and spinning;(3)Weaving;(4)Knitting;(5)Nonwovens。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学习团队+任务式+Seminar。创新点:通过组建学习团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深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学习心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全面发展。

3.单元3?摇Fabric preparation。单元知识点:(1)Desizing;(2)Scouring;(3)Bleaching;(4)Heat setting。教学模式:精讲+学习团队+交际式+任务式。创新点:交际式教学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兼顾了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将前处理工艺分解成任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焦点和目标,可以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组建学习团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报告讨论的主动探索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4.单元4?摇Dyeing。单元知识点:(1)stock dyeing;(2)yarn dyeing;(3)piece dyeing。教学模式:精讲+启发式+案例法。创新点: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并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5.单元5?摇Printing。单元知识点:(1)flat printing;(2)rotary-screen printing;(3)pigment printing;(4)digital printing。教学模式:精讲+团队学习+任务式。创新点:围绕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由表达、获得知识和乐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协调,强化学生团队意识。

三、课程学习团队实施方案

1.组建理念及方式。组建理念:组建学习团队,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以及与别人的交流构建新的知识,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探究自身思考和行为模式,使教师由主导变为指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研究性和拓展性学习。组建方式:将每个班分为6个团队,每个团队人数5~6人,采用随机自由组合方式,小组长通过小组成员讨论产生。

2.课程学习团队运作及管理方案。①教师作为学习团队的指导者,参与和指导团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学习团队的创建、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讨论的参与、团队活动效果的评价。②团队小组长负责负责定期组织讨论学习活动,负责团队的沟通、协调和考勤,组织团队成员就团队目标、计划方案、任务分配、合作方式等达成共识,参与团队成员考核评价,与其他团队沟通等。③制定团队学习活动记录表、团队成员个人成绩评价表、团队成绩评价表。

3.考核方式。期末总成绩=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平时成绩=个人平时成绩(10%)+团队成员个人成绩(30%)。其中:个人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报告、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构成。团队成员个人成绩=团队成绩(10%)+个人成绩(20%),团队成绩由老师评价、团队互评共同组成,权重分别为50%、50%;团队成员个人成绩由个人自评、团队成员互评、团队组长评价共同组成,权重分别为40%、40%、20%。

轻化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应体现知识本位和素质本位相结合的原则,体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使专业教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杰,迟宇风.任务教学法在IT行业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5):93-94.

[2]汪静.基于德国“行动导向”理念的案例教学法模式研究[J].世界技术职业教育,2013,(3):11-14.

团课教案范文10

关键词:产品设计;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典型案例

一、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通过计划和创意思考,在工业化和市场条件的限制下,提出具备合理功能与独特审美观的产品设计提案的能力[1]。因此,通过分析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的归纳如下。

一是通过学习用户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产品的用户需求,取得详实、准确的用户数据并进行分析,即让学生具有设计调研的能力;二是通过大量由浅入深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正确掌握形态构成方法,并培养学生对形态的想象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通过讲授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并选择典型产品作为学生设计实践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设计问题及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四是是引导学生开拓产品设计的视野,进行创新产品设计及未来提案设计的构思及实践,并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五是通过学习认识产品的系统化特征,将产品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通过典型案例的设计实践,了解影响产品系统设计目的、手段和思维方法的综合因素,从而获得驾驭产品系统设计的能力。

二、产品设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性强、实践性强、交流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产品设计教学更需要、也更适合采用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及以学生为主的人性化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2,3]。通过深入研究及教学实践,将产品设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归纳为:整合设计观念、横向课程体系链与纵向课程体系链相结合、设计项目引入制、设计团队制、跨学科交流制等。

整合设计观念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认识和系统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去研究、分析和解决产品设计问题,同时树立学生对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的系统性认识,并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中。

横向课程体系链是运用全局观念,研究系列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不仅强调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良好协同与衔接,而且可以避免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重复或漏洞。纵向课程体系链是教师安排多个设计主题,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并将横向课程体系链上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及灵活运用,以完成课程设计。

设计团队制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研究并完成设计课题,创建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性教学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组成设计团队,团队内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同时设计团队之间可以交流及竞争。

设计项目引入制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早接触设计实践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与客户的需求直接挂钩。通过完成设计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市场对设计的真实需求,并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

跨学科交流制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设计视野,而且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术资源。交流要打破学科、院系、甚至学校的界限,并鼓励与国外知名院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跨学科交流制与产品设计课程具有的交叉性强特点相辅相成。

三、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某企业“Design For Yourself”项目的用户研究与设计为例,进行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该设计项目是某企业与全国开设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几十所高校合作开展的设计项目,总计有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参与。设计主题是为大学生群体设计笔记本电脑,项目名称也由此而来。该项目要求每3-6人组成一个设计团队,并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设计。

该项目是设计项目引入制、横向课程体系链与纵向课程体系链相结合、设计团队制等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到产品设计课程的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其具体要求是依据某企业规定的时间节点,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方案筛选、设计方案深入等多个环节的产品设计工作,学校师生通过网络与某企业的相关设计部门进行设计交流。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在“Design For Yourself”项目实施中的具体流程总结为:一是设计团队可以跨越班级、年级的界限,依据团队成员自身的特点自愿进行组合,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二是团队成员需要集思广益完成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设计合作能力。例如,低年级学生主要承担用户调研及用户研究等设计任务,并进行辅助方案设计,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具体方案的定位、构思及设计,并进行完善的效果图表现。三是运用设计调研、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开发设计等横向课程体系链的知识体系及设计方法,系统地并层层递进性地完成设计任务。四是通过“Design For Yourself”项目企业团队组织的网络讲座和讲评平台,与企业及其他院校的师生及时交流设计调研与方案设计的相关信息,吸取企业丰富的设计经验,听取 企业及同行师生的设计建议,不仅有利于该项目的顺利完成,还让学生增长了设计见识。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第3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郭芳.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2,(3):94-95.

团课教案范文11

一、PHT复合式教学法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PHT复合式教学法即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teaching)、启发式教学(Heuristicteaching)及团队式教学(Teamteaching)的结合。由于将三者结合起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掌控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对课堂的协调管理能力。PHT教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多元性PHT教学法综合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的思维诱导及学习中的团队力量等教学中的多种元素,表现出与传统教学法完全不一样的特点。1.问题的多元性。因为成人学员来自于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不同行业,这些学员结合他们工作性质及工作岗位,所提问题有的涉及管理岗位、有的仅是营销业务问题、有的是生产作业管理、有的则是资金管理等,由于问题的多样性,要求教师作全面而周全的准备。2.思维的多元性。正因为成人教育学生来源的多元性,导致其个体思维存在极大的差别,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会出现多种答案,甚至观点完全不同的答案。虽然PHT不主张有统一而标准的答案,但对同一问题的解决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方向,用同一个原理去解决。3.团队组建的多元性。在运用PHT教学法中,团队的组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一个团队的人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单位、职位,再加上老师希望学员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一般会根据学号顺序来进行组建团队,这样组建的团队成员之间性格、角色、工作经验、工作性质具有很大的不同,于是,他们会在各自己的观点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处理措施多样化。(二)综合性PHT教学法要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要对不同问题、不同观点进行有效的综合,然后形成与教学课程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点,但这种理论知识点又不是独立的,而是多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渠道管理的单一的问题,还必须结合产品特点、公司制度及中间商发展战略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提出适合于企业特定情况的措施。(三)实用性PHT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摆脱了纯理论教学及引用第三者案例教学的模式,既解决了课堂纯理论讲解的枯燥,又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而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是很大一部分学员学习的主要目的,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他们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但在发展阶段又很难分出资金请专业公司诊断,而通过课堂讨论,集众人智慧,将对公司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四)互动性PHT教学法要求理论与实际互联,学生与教师互动,既要求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要求教师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案例背景、问题提出及解决途径等等方面,要求学员更侧重于公司职员身份来积极参与互动,通过积极互动,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使学员真正能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问题。同时也有效地吸引学员来到课堂,解决成人教育学习纪律散、秩序乱、效果差的问题。

二、PHT教学法的实施模式

由于PHT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运用在成人教育中将更加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这一方法具体的操作,本文提出了“2PTC”的实施模式,即规划(Plan)、问题(Problem)、理论(Theory)、团队(Team)、案例(Case)和结论(Conclusion)。(一)有效规划(Plan)———内容、过程与团队的设计PHT教学法是将内容、过程及结果预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法,既提高学员兴趣、又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在接受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就必须进行整体规划,从小组人员组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安排。1.学习团队人员组成。由于参加成人学习的学员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他们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经验不同、学习目的不同,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为了保证每个团队之间的力量大体平衡,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得做好相关工作,进行团队的合理组建。2.教学内容的确定。授课教师必须整合相关知识点,将启发教学的问题组成知识链,在开展教学时一般主张初学时在内容上确定与学员实际最相关的单个知识点,然后完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知识结合过程。3.教学流程的设计。流程设计是PHT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流程也将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选题到提出问题、从讨论问题至最后结论、从理论引用到团队组建等等,都需要精心设计与安排。(二)案例准备(Case)———背景资料的选定任课教师必须提前对学员提出案例准备要求,然后对不同案例进行综合比较,选择那些与所教学课程内容相关、能运用课程理论去指导和解决问题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相关性原则。即选择能明显体现课程理论知识点、与课程紧密结合的案例。因为企业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很多,会涉及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如财务、法律等,而每个教师都是从自己专业角度去进行分析的,所以,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必须选择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案例。2.普遍性原则。即所选择的企业案例具有代表意义而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的特定问题。也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对学员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重新编写,提炼出具有代表意义的背景与问题,组织学员讨论并引导得出有意义的结论。3.有效性原则。即所选择的案例最好是目前发生且通过启发、讨论后能得出有用结论的案例,排除那些过期了的、没有讨论意义的、以及一些无法通过启发和讨论能解决问题的案例。(三)精选问题(Problem)———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PHT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讨论问题的设计。教师在组织PHT教学之前,要对案例背景、涉及的理论知识及提出讨论的问题进行综合测量,然后选定有意义的问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要求做到:1.针对现实中的企业热点问题。如前所述,参加成人教育的学员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文凭,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企业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结合企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分析、讨论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2.针对学员关心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必须是引导学员对某一问题思考并寻找不同的答案,如果所设计的问题是学员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问题,学员就不会积极去思考,参与度就会比较低。3.针对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问题。每门课程都会有每门课程的内容体系、重点难点,实施PHT教学时就必须根据所教课程内容设计问题,使设计的问题涵盖课程主要知识点,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参与的形式加深学员印象,提高教学效率。(四)用准理论(Theory)———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堂与市场互动PHT教学法是通过问题提出并利用团队智慧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手段。课程教师在运用PHT教学法时必须学会抽丝剥茧,厘清思路,将最能体现课程理论的问题及最典型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起来,引导学员运用某一具体理论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学习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直接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中讨论,使课堂学习与市场对接,能够更快速地反映市场情况。(五)组建团队(Team)———知识互增、性格互补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保证团队人员都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必须事先对所有学员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其知识基础、工作岗位乃至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权衡,以保证每个团队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进行知识相增、性格互补。(六)结论与启发(Conclusion)一个单元的PHT教学法实施完了之后,必须对本次学习过程、讨论结果及解决的问题、总体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这一总结既包括理论知识点的概括,也包括对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措施的梳理,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总结、引导,使每个学员都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运用同样的理论解决企业实际运作中碰到的不同问题。可以说,总结是基础,启发是目的。

三、实施PHT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成人学生而言,PHT教学法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提供背景资料涉及公司的商业机密问题由于PHT教学法要求由学员提供讨论案例,这些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有可能是企业不便于公开的,因此,在以这样的案例为背景进行讨论时必须作相应处理,既使企业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又保证企业商业机密不至于泄露。(二)团队组建问题PHT教学法强调团队的组建,要求综合考虑人员职位、岗位、行业等方面的因素,但鉴于学习的便利性,有些学员又希望本单位同事分在同一个团队,而有些则更倾向于与其它企业的学员交叉,以便于开拓视野、了解同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发展信息。这就需要课程教师全面了解学员需求,在尽可能满足学员要求的基础上,从学习有效性角度考虑,组建最佳学习团队。(三)结论的有效性问题由于PHT教学法中的背景资料来源于企业实际,且解决之策也是围绕企业实际问题而所提,这就导致其结论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特定性。即便所使用的理论原理具有普遍性,但如果学员简单地将解决问题的办法照搬到自己所在的企业也会存在偏差,因此,学员在运用理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结合自己所在企业的具体情况,以保证结论的有效性。

作者:石青辉 张贵华 单位:湖南商学院

团课教案范文1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着力点,在应对疫情影响、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育训并举、确保质量型扩招等新形势、新要求下,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提升教师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停课不停学”条件下组织教学的能力,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水平提高,持续提升职业学校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常态化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二、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

2.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结合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

3.教学设计。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专业课教学应体现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式教学实施),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

4.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积极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5.教学应变。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资源提供等,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

三、比赛分组

本次比赛分设2个报名组别。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鼓励包含实训教学内容的作品参赛;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五年制高职后二年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也可参加。

四、参赛作品及材料

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涉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鼓励推荐落实体现劳动教育特色、疫情防控相关的思政、1+X 证书制度试点有关专业、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实施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的参赛作品。

参赛作品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2-3 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另附参赛作品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关要求详见附件1)。

五、比赛办法

各系初赛,校级决赛根据报名情况分为若干评审组,采取现场评审方式,教学团队介绍教学实施报告、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回答评委提问三部分。评委评审参赛作品材料和教学团队现场表现,确定比赛成绩。

六、奖励办法

学校按参赛教师团队数量的10%、20%、30%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根据各系推荐参赛团队的数量评出最佳团体组织奖一项。

七、  材料报送要求

1.请各系填写《参赛报名表》和《系参赛汇总表》(见附件2、3)纸质版一份,于3月31日前报送至教务处。

2.各教学团队需提交教案、教学实施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堂实录视频的电子档,于3月31日前报送至教务处邮箱,纸质材料须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并用档案袋单独封装后交到教务处。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2021年1月2日

附件1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一、参赛作品文档材料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以PDF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 100M。

(一)参赛教案

教学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侧重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二)教学实施报告

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习效果、反思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突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5000 字以内,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一般不超过 12 张。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团队提交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有关要求修订完善。参赛内容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只需提交实际开设该课程的其中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提交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要求与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时间进度安排等。多个授课班级只需提交其中一份课程标准;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负责人所在学校的课程标准。

二、参赛作品视频材料

教学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2-3段课堂实录视频,应在本校的实际教学(含顶岗实习)场所拍摄。课堂实录视频每段时长 8-15分钟,总时长控制在30-35分钟;每段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分别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鼓励专业课程组参赛作品包含反映团队成员关键技术技能教学操作与示范的教学实况的视频。

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摇臂、无人机、虚拟演播系统、临时拼接大型 LED 显示屏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费用昂贵的录制手段),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采用 MP4 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 200M。每段视频文件命名需有明显区分。

视频录制软件不限,采用 H.264/AVC(MPEG-4 Part10)编码格式压缩;动态码流的码率不低于1024Kbps,不超过1280Kbps;分辨率设定为720×576(标清4:3 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采用逐行扫描(帧率 25 帧/秒)。音频采用 AAC(MPEG4 Part3)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码流128Kbps(恒定)。

三、决赛程序

(一)赛前准备

1.入围校级决赛的教学团队赛前提前抽签决定场次。校级决赛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2.决赛当天,教学团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赛室,在参赛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两份不同教案,自选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准备。

3.教学团队在备赛室可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现场提供网络服务),限时30分钟。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教学团队按时进入比赛室,首先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然后由参赛教师分别针对教案中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

2.介绍教学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6分钟,两段无学生教学展示合计时间不超过12--16分钟。

(三)答辩

1.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介绍和无学生教学展示,可以提出2—3个问题,参赛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

2.教学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评委可以追问。

附件2

2021年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报名表

参赛作品和教师基本信息

公共基础课程组

课程名称:

专业课程组

专业大类: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总学时:

参赛学时:

授课班级人数:

作品名称(根据教学任务凝练)

 

姓名

民族

教龄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职务

职称

学历

身份

承担具体

教学或教研任务

 

 

 

 

 

 

 

 

 

 

 

 

 

 

 

 

 

 

 

 

 

 

 

 

 

 

 

 

 

 

 

 

 

 

 

 

 

 

 

 

 

 

 

 

说明

“职务”栏可选填:普通教师/教研室负责人/系部(分院)负责人/校领导

“职称”栏可选填:未定级/初级/中级/副高/正高

“学历”栏可选填: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

“身份”栏可选填:在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

标注为团队负责人

 

 

附件3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汇总表

系(盖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组别

公共基础课

或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作品名称

(根据教学任务凝练)

教学团队

负责人

联系电话

 

 

 

 

 

 

 

 

 

 

 

 

 

 

 

 

 

 

 

 

 

 

 

 

 

 

 

 

 

 

 

 

 

 

 

 

 

 

 

 

 

 

 

 

 

 

 

 

 

 

 

 

 

 

 

 

 

 

 

 

 

 

 

 

 

 

 

 

 

 

 

 

 

附件4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能力大赛评分标准

(一)公共基础课程组

评价

指标

评价要素

目标

学情

20

1.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安排,强调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准确预判教学难点及其掌握可能。

内容

策略

20

1.联系时展和社会生活,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融通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培育创新意识;思政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他课程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2.教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

3.教材选用、使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配套提供丰富、优质学习资源,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考虑周全。

实施

成效

30

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内外教学实际。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实行因材施教。

3.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活动开展有序,教学互动深入有效,教学气氛生动活泼。

4.关注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考核与评价。

5.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

教学

素养

15

1.充分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发挥教学团队协作优势;老中青传帮带效果显著。

2.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3.教学实施报告客观记载、真实反映、深刻反思教与学的成效与不足,提出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改进设想。

4.决赛现场的内容介绍、教学展示和回答提问聚焦主题、科学准确、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研究深入、手段得当、简洁明了、表达流畅。

特色

创新

15

1.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 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

2.能够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3.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研科研能力。

4.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实践。

(二)专业课程组

评价

指标

评价要素

目标

学情

20

1.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符合教育部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顶岗实习标准等有关要求,涉及 1+X 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 标准。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职业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准确预判教学难点及其掌握可能。

内容

策略

20

1.能够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及时反映相关领域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针对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实训教学内容源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或工作流程、过程等。

3.教材选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探索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根据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需要,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考虑周全。

实施

成效

30

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内外教学实际,落实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技术技能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强调知行合一,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源特点,体现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活动安全有序,教学互动深入有效,教学气氛生动活泼。

4.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考核与评价。

5.合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仿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与 实践方式、提高管理成效。

教学

素养

15

1.充分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实践能力 和信息素养,发挥教学团队协作优势;老中青传帮带效果显著。

2.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3.实训教学讲解和操作配合恰当,规范娴熟、示范有效,符合职业岗位 要求,展现良好“双师”素养。

4.教学实施报告客观记载、真实反映、深刻反思理论、实践教与学的成 效与不足,提出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改进设想。

5.决赛现场的内容介绍、教学展示和回答提问聚焦主题、科学准确、思 路清晰、逻辑严谨、研究深入、手段得当、简洁明了、表达流畅。

特色

创新

15

1.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 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

2.能够创新教学与实训模式,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与实践体验。

3.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专业知识、积累实践技能、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和教研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