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湿地文化

湿地文化

时间:2022-08-10 08:13:25

湿地文化

湿地文化范文1

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华夏“龙”文化,至少已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龙虽是虚拟之物,但绝非凭空捏造。起初,龙仅是一种夸张的蛇。到了汉代,作为祥瑞灵异之神的龙,已具四足。有人认为蛟即是龙,楚大夫屈原在《九歌》中早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的诗句,从古文字看,“龙”字形如恐龙,但更似蛟鳄,这是一种曾分布于中国华南湿地、体长约十米的古老鳄类,可惜随着人类对湿地的破坏和对动物的过度猎取,最后一只蛟鳄已于1912年在香港灭绝,中国境内从此再无蛟鳄。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龙是自然现象与社会象征、现实世界与抽象臆造的集合体。在远古,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动物图腾,黄帝统辖各部落后,成为总酋长,便会盟各部落,结合各种图腾动物的特征,拼组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鳞似鱼、掌似虎、耳似牛、爪似鹰、腹似蛰”的神通广大的共同图腾:龙。《说文解字》中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能登天、秋分能潜渊”。作为华夏民族亲和力的代表和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合一精神的象征,龙,便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夏朝的图腾。

尽管龙被描述得神乎其神,但终究离不开水――湿地,至少,在人们的灵魂深处(传说龙宫在海底)是这样。古代中原,但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潭池渊泽,均有龙王之庙,所供龙王司职该地的旱涝丰歉。在中国,龙王庙几乎成了与自然湿地形影相伴的一道人文景观,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湿地与龙现象的一致性和互利性呢?

湿地是地球上仅次于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龙的形态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这便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湿地是地球上惟一的四圈交汇之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龙则下可潜渊、上可驾云、遨游四极、俯临八荒,便表现了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生态上的多样性;湿地作为众多动植物、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物种的重要基因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且变化无方、物不能治,恰恰体现了这种遗传上的多样性。

那么,曾经是凝结炎黄儿女情愫和认知纽带的中华巨龙,是否也可作为亲和人与自然、人与湿地、人与动物关系的精神纽带呢?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湿地有关的诗文早已是浩如烟海,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俯拾皆是。湿地,不仅是经济的、科学的、游憩的资源,更是哲学的、宗教的、诗歌的源泉。湿地对自然生态的稳定意义和对人类心态的慰藉作用一样,却被现代人忽视已久。

现在,人类正以“文明”的技术力量,冲击那曾经哺育文明的湿地。湖泊干涸,草木枯萎,物种绝迹……“一江污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臭”。须知,自然不仅是万物滋生的襁褓,亦是人类重获新生的摇篮,尽管我们在不可避免地与自然对抗,但若远离自然,我们亦将失却生存的根基;没有湿地的润泽,我们的灵魂亦将居无定所,人的心智就会像失水的湖泊一样枯槁,人的感情就会像沙化的土地一样漠然。面对作为生命源头和古老乡愁的湿地,回望那在水一方的龙王庙、渔歌唱晚的催眠曲、雁字当空的老词牌……能否唤起你对往事流逝、自然隐退、信仰迷失的惊悸呢?

湿地文化范文2

湿地油画地域文化地域差异

作为黑龙江人文地理资源的一个体现,湿地文化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湿地自然风景的表现具有地域文化的特点,存在着与其他地区文化特征的差异性。中国美术史上早已存在南、北方画派的画风文脉区别。无疑,所谓的“地域性”和“差异性”都不是浅层面的一些表象,还承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需求。笔者力求从地域差异的角度去探讨黑龙江湿地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在油画表现中呈现出的面貌与南方湿地风景在油画表现风格中存在的本质上的不同。

湿地一般分五大类: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黑龙江省的沼泽湿地是我国沼泽湿地分布最集中、最广泛的地区之一。扎龙湿地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中保留最完整、最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天然的物种库和基因库,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以芦苇湿地广泛分布最具特色。可以说,以黑龙江扎龙芦苇湿地作为典型元素,研究黑龙江地域特色的湿地风景油画创作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黑龙江地域特色的湿地风景油画创作首先要理清湿地的色调对我们的视觉的影响,以及自然景物承载的光与色彩的地域性文化差别。

一、季节性的色彩变化

黑龙江芦苇沼泽湿地景物的固有色,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变化。黑龙江省的沼泽湿地,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霜冻期较长。因此,黑龙江芦苇沼泽湿地颜色随着季节的交替而呈现出季节分明的色彩变化。春季和夏季黑龙江芦苇沼泽湿地整体颜色呈由浅到深的不同绿色,而秋季和冬季湿地颜色呈现出从黄绿色到土黄色的不同变化。在霜冻期,由于冰雪覆盖,整个湖区呈现银白色,这是与南方湿地终年存在绿色的最大不同。那么,根据黑龙江扎龙湿地整体存在的固有颜色的变化,创作者可以确定表现芦苇沼泽湿地风景的油画基本用色,分为绿色调和黄色调以及白色调等,是具象油画表现色彩的基本色调。

二、亮丽的色调

除了考虑景物固有的颜色,在绘画中创作者还要思考光源色对画面的影响,不断丰富其光色的变化内容,不仅使画面本身的色调和谐自然具有层次感,还能使单调的色形呈现出空间体积感,增强了画面的可塑性及欣赏性。

我们都知道,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是红色的,就连被它照亮的云层底部和边缘也变成红色了。原因在于空气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色、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不多,那么就不难理解光线在水里面会折射。由于无数个水珠存在,光线就要折射无数次,光线在折射过程中是有损耗的。就南北方的空气湿度来分析,南方湿度大,空气中水分子含量高,太阳光到达地面时会受到水分子的折射,所以南方的天气经常会给人烟雨蒙蒙的感觉,这也是南方的特色。在常人眼中这种微小的变化几乎没有区分,但在画家挑剔而又敏锐的观察中就不可能无动于衷,南方风景画家早已把这种朦胧含蓄之感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世人交流了,并形成了整体的风格。已故绘画大师吴冠中是江浙人,不仅从色彩上表现江浙一带的风景特色,同时又在中国画当中吸取了许多抽象元素运用于油画当中,为我们中西文化融合拓展了思路,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广西画家张冬峰所表现的风景画,色彩细腻而甜美,温润之感沁人心脾,这就是南方画家所捕捉到的南方水乡景色的魅力。而北方则不然,气候干燥,光线感强烈,景色更像叙事诗一般的壮丽,以感情的豪迈气魄而动人心目。北方的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优美简洁概括,别具视觉冲击力,呈现亮丽的色调,也是笔者所强调的黑龙江省与南方各省市地区地域性的光线上的差别。

三、蓝色的和谐

环境色是物体表面受到光照后,除吸收一定的光外,也能反射到周围的物体上。环境色的存在和变化,加强了画面相互之间的色彩呼应和联系,能够微妙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作为黑龙江湿地元素之一的扎龙芦苇沼泽湿地,地处黑龙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从表现内容上有蓝天、白云、芦苇、各种水鸟、冰雪,还有季节变化所赋予的颜色等,虽然没有南方景色山水相依的婀娜多姿,但绝不会缺少坚毅、苍劲、豪迈的气魄。这里我们可以分析表现内容之间色彩的相互影响。天空作为必不可少的元素,其色彩对其他景物色彩的影响较大。我们知道,北方比南方各省区云量少,日照时数多,而且辐射强度大,用湛蓝形容北方的天空一点也不为过。而这种天空的颜色对芦苇湿地其他景物的色彩产生影响,也会带有蓝色的倾向,其他景物的色彩必然与天空的颜色相呼应,形成整体的色彩和谐,而不是孤立的色块存在。由于平原地区物象相互遮挡现象较少,光影关系直观、明确,表现内容时更应该注意色彩的层次性变化与分布。

通过以上分析与论述可知,扎龙芦苇沼泽湿地作为黑龙江湿地特有元素在油画表现中色彩的应用规律。首先,应抓住季节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及自然光色的特点,表现具有强烈色彩对比关系的画面效果。其次,以此为出发点表现以黑龙江湿地为特色的北方地域文化,以色彩的独特性表现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最后,色彩可以抽象为具体的地域文化符号,体现不同地区、地域的文化差异。黑龙江湿地风景油画表现的风格就可以体现这种色彩,使其抽象为具体的符号呈现给观众,使观看者体会到符号的象征意义——地域文化。

(注:本文为大庆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SK17)

参考文献:

[1]张亮.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岛状林植物区系特征及多样性分析.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2] 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艺术上海——76名家作品展》座谈会纪要[Z].

湿地文化范文3

[关键词]游客心理;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86-03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及生存环境,它能为人类提供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水源,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蓄洪防旱等重要的生态作用。不仅如此,湿地更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湿地生态文化而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邛海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泊,其海拔1510.3m,面积29km2,平均水深11m,蓄水量近3m3,湖泊集雨区面积307.6km2,湖中有40多种鱼类,沿湖植被丰茂,常见植物有61个科,每年有近25种鸟类来此过冬。据《湿地公约》中的分类系统和标准,邛海属于淡水湖泊及相邻沼泽地型湿地。随着近年来生态旅游热的兴起,邛海湿地的建设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目前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方法多为评价量表评分法。主要以专家评价打分之后构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本文基于游客心理对邛海湿地的生态文化开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了旅游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费宾斯多属性态度模型对游客心理进行调查。费宾斯多属性态度模型是一种基于游客心理感知与评价的模型,因此立足于游客这一主体要素,避免了单纯从开发者角度进行评判,充分了解游客对每一项生态文化开发项目的态度,以此找到生态文化开发的现状和不足,针对性地找到符合游客需要的开发方向及策略。

1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调查

1.1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说明

首先,笔者对邛海湿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了一级类别划分和二级文化项目因子选取。每个文化项目因子选项对游客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每项文化项目因子的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很好”“好”“一般”“不太好”“不好”“很不好”“不了解”七个选项,由高到低分别赋予分值+3、+2、+1、-1、-2、-3,其中“不了解”选项为0分,“不了解”选项只看其所占的比例。若游客在调查时给予该项文化因子的“不了解”选项的比例达到50%以上,则该项文化因子是游客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文化因子,称为“没有被激活的文化因子”。

其次,在所有激活的文化因子中(即该问题游客都给予了具体的分值选项中),再次对这些文化因子选项进行提问:“您认为该文化项目因子开发对邛海湿地旅游的总体开发来讲重要程度如何?”给予“很重要~很不重要”,分值从高到低为10~1分十个档次,游客根据自身认为的重要性在相应分值后画钩。通过该提问获得游客心中的每个文化项目因子选项的权重(即重要性程度)。

最后,运用公式A0=ni=1biei计算出每个选项的分值,即将每个选项的评价和权重值相乘,就得到游客对每一文化项目因子的态度。若要知道游客的总体态度,则可将每份问卷的18道题的分数累加。本文着重考察游客对每一项文化项目因子旅游开发的态度。并按照每项的分值由高到低分为五个档次即“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由此得到每一项生态文化项目因子在游客心目中的开发状况。笔者在邛海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四期因三期需要收费入园,五期、六期还在筹建之中。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175份。

1.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问卷调查的计算部分省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的情况大致如下:

①笔者选取的文化项目因子中没有没被激活的因子选项,说明被调查的游客对邛海湿地的旅游开发状况都比较了解。(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满意”和“不满意”选项所占比例为0,因此,在表二中没有列出。游客对邛海湿地生态文化项目因子中的8项感到比较满意,对6项感到不太满意,对4项感觉一般。具体而言,游客对大部分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当地方言及湿地景色都感到比较满意,对景区的建筑文化、大部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景区观鸟不太满意;对景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彝族餐、餐厅风格、水上渔船感到一般。③总体而言,游客对所调查的44.4%的生态文化开发选项比较满意,对33.4%的生态文化开发选项不太满意。满意的文化生态项目数量还没有过半,说明了邛海湿地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档次还亟待提升,努力做好生态与文化结合,自然与人文结合,既要符合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又要满足游客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2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2.1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特点

(1)区位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旅游开发定位。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邛海山、水、城相连的绝佳地理位置。邛海湿地景区距市中心仅5公里,与泸山仅一条公路之隔。由于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俨然这里已成为本地市民的后花园。邛海湿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这决定了邛海湿地旅游开发定位是城市公园类型。

(2)资源条件。多样的资源结构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邛海湿地自然资源种类众多,不同门类的资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不同的素材。目前邛海湿地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利用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游人提供观光、休闲和健身旅游。同时,邛海湿地丰富的鸟类也可开展季节性的观鸟游和摄影游。

(3)经济条件。邛海湿地建设总预算投资40亿元,规划搬迁村民9000户,3万余人。现已累计投资15.3亿元。前期恢复建设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但维持湿地建成后的正常运转并能实现其不断发展,就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市场的运作方式。目前开发项目中,能使游客消费的游娱项目太少。部分区段虽实行门票,然而由于区内项目单一,景观单调,设施配套不太完善,大部分游客不愿花钱进入游玩,持续开发的经济条件不容乐观。

(4)客源条件。除本地游客外,邛海湿地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和邻近省市,且淡旺季形成鲜明反差。虽以打造国家重要湿地为目标但邛海湿地在国内尚未形成社会关注并支持建设的舆论氛围,因此,以近距离市场为主的客源市场不利于邛海湿地公园的建设与长远发展。因此,应进一步调整客源市场,提高客源市场的层次形成中远近市场的协调发展的格局。

2.2对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1)加大对湿地的生态恢复及保护力度。从对游客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游客最为认同的是湿地的自然风光,部分游客甚至认为应严格控制邛海湿地的人工设施建设,减少邛海水面活动,将湿地定位为生态保护区而非休闲公园。从目前邛海湿地的旅游开发定位来看,虽然是将其作为公园类进行开发,但由于邛海是天然淡水湖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吸引人们的也正是邛海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加大对邛海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应该作为开发的前提和重中之重,所有在建项目和即将开发的项目都应围绕保护这一主题进行。

(2)注重对湿地活文化的建设。笔者在调查中所列选项均几乎全部是通过湿地设施、建筑、商品等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进行的调查。物化的载体固然是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但较之人本身及音乐、绘画、语言等形式而言,其文化传播显得干瘪而缺乏生气,生命力和吸引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例如,在第11选项中,就有51.9%的游客认为当地方言非常有意思。因此,加大湿地活文化的建设才是邛海湿地人文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例如,可开辟一块地方供音乐爱好者在湿地演奏。笔者观察到但凡遇到有人在湿地吹奏萨克斯或者一群年轻人搞个小型乐队演出的时候,总是会吸引非常多的游人驻足,悠扬的音乐在提升湿地文化气氛上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同理,开辟一个小角落供摄影爱好者交流,也可由摄影爱好者免费给有兴趣的游客讲解一些摄影知识,比起单纯的只是搞搞影展效果会好得多,这样的文化活动,可以由自愿者参与,逐渐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这种活文化必定会成为湿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湿地文化品位,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3)综合协调开发湿地各类文化。邛海湿地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更是一个内涵丰富,承载了地方历史和文化精神的人文生态系统,邛海湿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将是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头。邛海湿地文化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然而,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开发的较好的只有景观文化、气候文化、饮食文化,其民俗文化、方言文化、渔业文化和山水文化等均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并且其文化展现方式单一,现有的文化载体没有深入展现邛海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和人文精神。

(4)文化项目及配套设施需完善和创新。目前邛海湿地景区的配套设施已经相对完备,但还是有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例如调查中发现景区没有残障通道,在旅游旺季时,自行车还车点太少,造成还车处拥挤不堪。附近停车场不能满足自驾车辆停放,游船太少,供不应求。“梦里水乡”湿地景区内的小路非常蜿蜒狭窄,虽然这样的设计确实很生态、自然,但在游客多的时候就显得太拥挤了。再者,从调查表中发现游客对景区内的建筑设施普遍不太满意,认为保留的传统民居太少,新修建的诸如亭、台、廊、桥、门、茶社等建筑风格单一,缺少特色。民俗活动开展频率较低,更加缺乏有品牌号召力的持续开展的民俗活动,旅游商品类型也比较单一。这些均需要进一步规划,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为湿地生态文化旅游注入生命力。

生态文化旅游是一种高级的旅游形式,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多新的要求,本文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研究即是想要尝试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生态文化旅游的实践需要结合旅游地的现实情况,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主要针对邛海湿地而言。总之,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前景相当广阔,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昌邛海湿地恢复工程(一期)修建性详细规划[Z].2011.

[2]庄大昌.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23(4):554-557.

[3]黄桂林.青海三江源区湿地状况及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5(4):35-39.

[4]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5):82-86.

湿地文化范文4

关键词:湿地公园;开发;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S92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湿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城市湿地是城市形成自然生态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城市湿地公园加速了城市生态恢复的进程,有效地恢复和保育绿色生态,使城市生态得到了恢复和再生,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

1、湿地的定义

《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什么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如下定义: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的一种典型,因其处在城市边缘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类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审美、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等价值。

3、湿地景观的定义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式

1、水面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除具有一般公园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广阔的水面。水域不但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调节空气湿度的生态功能,而且构成了园林景观的要素。单独的、平静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当搭配了植物的种植,能给辽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生机。按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营造湿地水面景观时,应遵循湿地植物设计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科学处理植物与水体的关系,模拟再现自然水景,充分展现水生植物的丰富色彩与姿韵。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风吹过,荡漾起层层微波,使水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如本人参与建设的河南三门峡天鹅湖湿地公园,在湖中建造浮山岛,种植水生植物,浅滩部分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在白桥下的水池中种植荷花等植物。

2、自然式水岸线景观

湿地公园的水岸线应采用自然式护坡的营造方式。湿地具有过滤和渗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护岸将会破坏它这种功能。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如本人参与建设的河南三门峡黄河公园就是利用了黄河自然水岸和原有的生态景观加以种植部分湿生植物营造出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3、乡土植物景观营造

不同地方的湿地公园,由于地域条件和环境气候的差异,适合栽种的植物也有所不同。乡土植物在当地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存活率极高,对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的营造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乡土植物早已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种植成本较其他外来品种要低,符合湿地公园生态园林的要求,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植物设计原则,顺应节约型园林的发展趋势。

配置乡土植物时,应选择色彩丰富,姿态优美,能随着季节更替演变的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群落。乡土植物的观花、观叶、观果、观枝等众多的观赏特性在植物配置中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美景观。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长地利用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植物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信息的总和,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乡土植物景观的营造,使各地的湿地公园创造出独特的植物景观,也是对本土悠久历史文化的展现,传承与发展了地域的植物文化,使游览者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远的认识。

4、小品、建筑、构筑物周围的植物景观

栈道、亭廊水榭、小桥、建筑等都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在这些地方配置植物时,要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在这类硬质景观附近不宜栽植繁多又复杂的植物,应在附近适宜位置留出水面,植物分界线与水面形成柔美的曲线景观,给空间赋予了生机,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

5、专类植物园的景观

科普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专类植物园的特定植物种植能良好向人们展示湿地植物。专类植物园是指专门用于收集、展示某类观赏植物,营造以植物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题的园林。它主要是介绍所收集植物的物种资源分布、物种组成特点、物种使用价值与文化趣味、生态习性与栽培技术等,还可介绍该园在物种保护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成就等,并兼顾一些环保和生态问题的常识教育。

三、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1、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此建立生态文化和提高全民生态素质

古语有云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由此可以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能将民众的力量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城市人民的积极作用,还要对企业进行及时的引导,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企业和人民强强联合,共同为城市的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还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但这间的管理和调控,使其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这样一来,就可以构建出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居民心态和社会氛围,切实的增强人民的环保思想和生态意识。

2、明确城市功能定位

“生态城市”首先是城市,要进行城市定位。一个城市的定位要准确,主要应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情况;第二是城市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比如是某一省的省会城市还是某一个区域的相对中心城市,或者是居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等;第三是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现代城市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地,更应当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地,这一点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看显得越来越重要;第四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的,城市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就是城市顺利发展的经济条件。

3、建设生态城市,健全的政策法规是保障

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必须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综合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一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科技支撑、“绿色GDP”考核等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二是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而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现。地方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制度,形成以坚持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引导城市建设遵循生态型的战略方针。

4、促进城市人口均衡发展,缓解城市人口压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最近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了城市,这就使得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长,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就要解决好城市的人口压力问题和人口均衡发展问题,随着人口问题的解决,社会经济、资源、就业等问题也都会得到很好的缓解,将会使生态的城市的建设更加的顺利。人口均衡发展是说人口数量要处在合适的范围、人口素质要全面提高、男女比例构成要协调、人口分布要均衡等等,此外人口的发展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的承受能力配套,避免出现拖后腿的现象出现。

5、保护乡村文化,保持城市魅力

城市建设既要绿化 、亮化 、美化 ,更要文化 ,尤其是特色的文化 。一个 比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极大促进城市的发展,使其更有活力,更具魅力 。 因而在加快发展的同时, 首先要促进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 将该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其次,要避免 “千城一面”, 着力保护农村特色文化 ,含特色街区 、建筑群等;第三,新增建筑 、设计等需考虑文化内涵 。不能因过分强调个性 、追求形式上的独特而少考虑它与环境的文化关系,导致民族传统 、地方特色的逐渐失落 。第四,农村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不断提高 自身历史文化素养, 合理设计城市传统历史区域和新兴现代区域, 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

四、城市湿地保护的对策

1、用“卡尔多改进”处理城市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卡尔多改进”是指受益量大于受损量,并通过受益者向受损者的补偿,实现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改进方式。城市管理者应控制保护区内湿地资源的利用强度,并对受影响的社区居民给予经济补偿。这里的社区居民不仅指城市湿地附近的民众,也指企业等一切因城市湿地保护而受影响的组织。补偿制度的安排应能够协调城市湿地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城市湿地保护和社区发展关系的关键,并非立即改变社区居民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而是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减轻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对城市湿地的冲击,并对实行资源利用管制所造成的影响给予经济补偿同时用经济扶持的方法诱导社区居民进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使维系传统资源利用方式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进而使放弃传统资源利用方式成为具有经济学理性的选择。

2、以经济利益为诱因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湿地保护

协调城市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的重要目标是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湿地保护活动的积极性。城市湿地保护应通过建立有全体社区居民参与的联合管护体系制度来实现。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社会的所有力量参与保护湿地,加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秋月,贲东生.浅谈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J].山西建筑,2010.

湿地文化范文5

关键词:城市湿地;保护;可持续利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S3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湿地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城市湿地保护也已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新的资源利用方式的采用和传统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创造增加了收入流,并产生了减轻资源压力的间接效应。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城市财政收入的增加,又提高了城市管理方对受城市湿地保护影响的社区居民给予补偿的能力。因此,城市湿地保护日益得到重视,并获得财政支持。必须要明确的是,城市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互相排斥,关键在于实现城市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寻找一个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城市湿地作为公共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自我再生。如果每年使用量不超过资源存量的年增加量,资源的长久利用是可能的。资源再生的速度越快,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越可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城市湿地保护的关键是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城市湿地保护则应基于对城市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护。依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对国土功能区的划分,城市管理者可将城市湿地规划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合理配置、利用资源,及时掌握湿地的演变趋势并适时地进行动态调整。对湿地的开发利用应注意保持湿地的基本结构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加以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城市湿地的概念及其特点

由于湿地性质的复杂性、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科学界对此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际上使用比较广泛的是《湿地公约》中关于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这是一个以管理为目的的广义的湿地定义。从定义可以看出,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的生态交错带,最突出的特征是由水因素主导的生态系统。城市湿地是一个新的概念,诞生也就十来年,它是城市化进程中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提出来的。对于城市湿地的内涵有多种理解,但其共同的观点是:城市湿地是分布于城市(镇),受城市影响,在生态学属性、景观格局和功能服务等方面已明显不同于自然湿地的人工、半人工或城市建设中残留的自然湿地。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城市湿地包括了城市区域之内的海岸与河口、河岸、浅水湖沼、水源保护区、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水陆过渡性质的生态系统。

城市湿地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乡村或荒野的“自然湿地”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物质生产功能弱化,非物质生产功能相对增强。二是安全防护地位突出。由于城市人口聚集、经济发达,城市湿地在环境调节和自然灾害防控方面的意义更为突出。三是文化教育优势体现。提供体闲娱乐和环境教育方面服务。因此,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或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不仅影响到城市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可以充分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以生态效益为根本,充分体现湿地功能的重点责任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湿地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首先,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作用。它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物种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显著,是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重要载体;在降解污染物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第二,湿地具有强劲的经济功能作用。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重要的水资源、独特的矿物资源和能源、水运等重要资源。第三,湿地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作用。它既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直接功能,还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总体来看,湿地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功能主体,是其三大功能交替作为的自然综合系统。

三、城市湿地保护与城市湿地退化

城市湿地保护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与城市湿地退化密切相关的。湿地退化是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生态系统相关联的生境的破坏和丧失。城市湿地的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过度或不合理的利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功能衰退、湿地生产潜力衰退以及生物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和现象。城市湿地保护的目的是防止湿地退化,因为处于城市化地区的湿地资源未被利用或其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只能说明人类还缺乏利用湿地的能力,及未能正确认识湿地资源的效用。如果人类有能力选择更有效的城市湿地利用方式之时城市湿地退化已经发生,这就是自然资本的浪费。从全国与重点区域城市湿地退化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湿地退化的影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利用、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不同因素发生的主要区域与主要影响方式并不相同(表1)。除湿地开荒明确受到政府限制并有相应的退田还湖等措施外,其余各种影响因素仍在起作用,这将对湿地退化造成严重威胁。可以说,近期湿地退化的趋势仍难以迅速扭转。

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同时降水量逐年减少,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了“三江源”地区的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

城市湿地退化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一览表(表1)

城市湿地退化的人为因素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对表1城市湿地退化的人为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对城市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城市湿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技术缺陷、管理不善是使得城市湿地资源退化加剧的管理因素。城市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技术缺陷和管理不善往往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伴随。威胁城市湿地资源的两大因素,是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所有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城市湿地作为废弃物的垃圾堆和廉价资源的来源地。如果法令或政策不禁止这类湿地破坏的话,经济增长可能会更快。但是,城市湿地吸纳废物的能力及提供资源的能力都是有限度的,而且随着收入的增长,可接受的城市湿地污染水平呈下降趋势。城市今天的快速发展如果对湿地退化造成重要影响,就将减少未来的社会福利,并带来治污和修复的费用支出。因此,城市湿地保护有其迫切性。

四、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目前,对于国内外城市湿地保护的研究集中在建立湿地生态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加强湿地立法建设等方面。但仍有一些不合理的湿地开发行为导致城市湿地面积减少、污染严重和湿地功能退化,削弱了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1、快速城市化与湿地保护的矛盾日益激烈

20世纪初至今,城市人口增长了近10倍,城市人口比例从14%增长到50%。快速城市化不仅使湿地面积减少,生境破碎化情况加剧,也导致了城市湿地生境的丧失。快速开发建设、城市建筑、垃圾、噪声、水体和大气污染都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另外,众多的堤坝阻断了湿地内水体的水力联系,使湿地的水环境状况发生了物理改变和重组,将湿地的功能人为地紧缩于堤内,削弱了湿地的天然功能。

2、城市观光旅游对城市湿地的破坏十分严重

近年来随着湿地开发及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接待的游人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另外,从游客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出,作为城市型湿地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本地游客比例较大,这使其旅游市场的波动性减弱,在旅游季节,只有高峰而没有低谷,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恢复。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若干扰超过生态阂限,将使整个生态系统趋于崩溃。

3、经济利益使湿地利用过度,破坏生态平衡

保护湿地近年来才提上日程,大量的城市湿地因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而遭到破坏,部分湿地被改造为耕地或鱼塘,湿地植被过度采伐利用造成湿地物种锐减,频繁的水系清淤、滩涂改造使得湿地水陆环境发生改变,湿地生境被破坏。

五、城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措施

1、合理规划保护城市湿地资源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应列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湿地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推动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加大湿地调查研究力度,建立系统的湿地信息库,依据不同的城市湿地功能特征,确定不同的治理目标和措施;采取前瞻性的规划理念,以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达到维持城市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和确保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按城市湿地所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进行综合规划,科学的提出最佳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方案、整治目标和可操作措施,正确指导城市湿地的开发利用,实现城市湿地的功能性开发,发挥城市湿地的综合功能效益。

2、推动公众参与有效保护城市湿地

湿地复杂的生态系统为生态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场地,休闲和娱乐是城市湿地主要的功能之一。利用湿地进行生态教育是国际通行且广受欢迎的做法。只有让公众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湿地保护。因此,要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湿地、认识湿地,想尽各种办法、利用各种机会,把湿地的重要作用告诉社会大众,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湿地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物、生态、地理、土壤、水文、环境、乡土文化等,既可作为大众化科普教育,也可作专业化教学,在城市湿地可规划建设自然馆、湿地馆、生态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积极融入生态文化内容,从整体上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湿地科普宣传要重视大众媒体的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广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作用和保护意义,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如每年通过湿地日主题进行大力度的宣传,让大众感受到湿地的价值。

3、以适当的制度安排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湿地保护

除了以经济利益为诱因,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外,还可采取合适的制度安排,以非政府组织为依托,鼓励民众参与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根据科斯定理,环境的不同使用者之间会就资源的配置进行谈判和讨价还价,从而实现自然环境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由此可以设想,市场中存在三个利益集团:民众、企业和政府。具有生态消费理念的民众监督政府,防止其失灵,并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督促其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政府严格履行环境监控的政府职能,督促企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道路,并对民众增收生态消费税,实现政府基于生态保护的第二次分配,为大众供给诸如环境教育等更多的公共品;企业则要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以更有效地保护城市湿地。这三个利益集团重复博弈,最终将实现帕累托最优。在这个利益三角中,民众为“顶角”,而政府和企业则分别是三角的两个“底角”。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主的进步,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作用日趋明显。相对于政府而言,非政府组织与基层民众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能够更便利地对城市湿地保护的热点问题进行探索,继而完善政府的政策体系,并由政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当前,民众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因此,政府应建立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赋予非政府组织更多的社会职责和参与城市湿地保护的权力。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引导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城市湿地保护。

结束语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和恢复退化湿地,建立良好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

[2]张永泽,王恒.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1(2).

[3]李春晖,郑小康,牛少凤等.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

湿地文化范文6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湿地,温室气体,水文条件,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3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湿地和全球气候变化概况

我国湿地面积大约有7.0×107hm2,占国土面积的2.6%。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h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为2%,酸沼为30%,碱沼为26%,森林沼泽为20%,洪泛平原为15%。红树林覆盖了约2400万hm2的沿海地区。

湿地是一个生产力巨大的生态系统。湿地由于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特有的边际效应使得其中的物种种类和数量都是其他生态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而且湿地还是有些动植物特有的栖息场所,为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巨大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同样具有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可以达到某种功能上的稳定,而这种相对稳定则来源与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即对外部环境压力的适应。

由于大气中CO2及其它温室气体(CH4等)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在对温室气体不采取减排措施的情况下,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每10年升高0.2℃,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1~3.5℃,海平面相应将上升约15~95cm。我国在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预计2013~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将增加0.45℃,降水增加3%;而2033~ 2042年气温将增加0.75℃,降水则减少5%。

2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2.1对湿地水文条件的影响

不断变暖的气候将导致大气降水的形式和量的变化,而这将通过改变湿地水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从而显著地改变湿地的生态功能。气候的变化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特征来影响湿地整个生态系统。

除了地貌外,降雨和蒸散作用也影响景观单元中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降雨入渗和地下水的直接蒸发对与地表水体相连的景观部分有动态影响,包括湿地形成的位置。水位通常与地表水体和湿地的岸线相交,以致该点没有不饱和区的存在。

2.2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海岸湿地,海平面的上升会增加其被淹没的频率与深度,从而改变其生态学过程。海平面升高所加大的冲蚀和淹没会失滩地,这些湿地的失去和功能的变化无疑会削弱其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价值,同时这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减少,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威胁。

湿地对沿海地区的生态和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的生产率等于或超过任何自然或农业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很强的生产力,同时,湿地具有特殊的储水性能,地蓄水空间巨大,可以储存过量洪水,起着降低洪峰高度的功能。在雨水丰沛期,面积广阔的洪泛湿地接纳雨水并渗入地下含水层,恢复地下水的供给能力。湿地的特殊结构可以使水中悬浮物、有毒物、营养物通过沉降、吸咐、降解等方式,得到净化。湿地植物拦蓄、吸附减缓水流速度,使得湿地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把上游的水过滤了一遍。

由此可见,湿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单元,特殊的边际效应使得生物多样性超过任何生态系统,所以由于全球气候上升所带来的影响是超过其他生态系统的,由于升温所造成的降雨量下降,蒸发量提高,在减少湿地水容积的同时影响沉积和营养物的输送、并增大沿岸洪涝灾害的频率。在这样的生境中,生物的生存无疑是困难了许多,这样肯定减少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3.1湿地中的CO2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地表经常性积水,土壤通气性差,地温低且变幅小,造成好气性细菌数量的降低,而嫌气性细菌较发育。植物残体分解缓慢,形成有机物质的不断积累。不同类型的湿地碳累积或分解的速率不同,碳密度相差很大。影响湿地中碳的形成的有植被(有机质输入量、物质组成),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土壤性质(结构、粘粒含量、矿化度、酸度等),以及其它因素如施肥、灌溉。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中关于碳的准确计算还有待研究。

关于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可以以下图为例:

图1天然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由图可知,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模式是: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物;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腐殖化作用和泥炭化作用形成腐殖质和泥炭;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矿化分解产生CO2,在厌氧环境下产生CH4释放到大气中。在经常性积水条件下,湿地是CO2的汇。假如能够通过控制湿地的条件,使大规模的湿地生态系统一直保持在“汇”的状态,那么这中情况下的湿地生态系统则能够很好的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通过对碳源的控制来延缓升温的趋势。

3.2湿地中的CH4和N2O

CH4和N2O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CH4 从湿地中的排放是发生在土壤中的一系列生物和物理过程的结果。在厌氧环境条件下,CH4通过甲烷产生菌的作用而产生;在氧化条件下,CH4通过甲烷营养菌的作用而被氧化和迁移。

大气中绝大多数N2O来源于生态系统N循环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高温、湿润、高碳氮含量的土壤是N2O产生的最佳环境。而湿地恰好满足N2O产生的理想条件,因此,湿地生态系统是N2O的重要“源”。

受植物生长状态、根层深度及植物传导气体的效率的影响。根际氧化作用仅发生在生长季,植物对气体的传导效率影响根际 CH4 的氧化作用和排放通量。水位下降时,由于氧化层增大,土壤中氧化作用增强,导致 CH4 排放量减少,同时水位降低,根际氧化作用减弱。在植物生长季,水位降低 15cm,将导致土壤中 CH4 氧化作用增 25%。

4总结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同时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水文条件的改变又可能诱发湿地中的温室气体CO2、CH4等的加速释放,失去了“汇”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温室气体的“源”,并且,由湿地中释放温室气体的潜力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

湿地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关系,两者都不是孤单地存在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我们要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不仅要着眼与温室效应或其他气候原因,同样要考虑到全球的像湿地生态系统一样的各种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的正面或反面作用。同理,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湿地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对整个全球系统的影响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编译.湿地公约履约指南(A).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编.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彭少麟,李勤奋,任 海.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7.1153~1159.

湿地文化范文7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类型;存在问题;建设对策;湖南长沙

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城市发展演化的漫长历史也表明,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立地条件,依托河、湖湿地建市是一条普遍规律,著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是起源于河流两岸。

城市湿地作为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稀有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巨大。但是,由于对湿地的功能与价值缺乏认识,湿地常常成为城市建设与扩展过程中首先被占用、填埋和改造的对象。研究表明,湿地是伴随城市化过程消失最快的成分之一[1-2]。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等湿地景观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探索出一条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途径。通过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湿地,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发挥湿地泻洪防洪、净化水质、补充水源、美化环境以及生态旅游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3]。

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以生态教育、休闲旅游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

此类湿地公园的特点是以湿地生态教育、培训与旅游为主,在有条件的城市生态敏感地区新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难度较大。WwW.133229.Com其投资渠道、管理模式多样。公园的建设导致周边湿地地产大幅升值。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我国香港的米埔湿地和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

1.2以湿地处理污水为主要目标发展的人工湿地

此类湿地景观的特点是新建的湿地工程项目,公园建设规模较小,以企业投资为主,以污水处理、净化水质作为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同时结合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将湿地生态教育、旅游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综合起来,成为社区公众参与性很高的活动场所[4]。如美国的雷通湿地花园(renton,washington)以及哥伦比亚(columbia)湿地废水处理项目。

2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类型

2.1湿地公园

位于城市区域,以湿地科学性、艺术性为基础,以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为载体,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仿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科学与文化价值的场所,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旅游观光向人们展示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由多样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类型、特色的湿地休闲娱乐、湿地商品、湿地人文风俗、湿地生态建筑样式组成的特别的主题区域,是市民和青少年接受生态环保教育以及健康向上的休闲旅游胜地[5-6]。

2.2人工湿地处理景观系统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是人为创造的一个适用于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生长的,用于处理污水的一种工艺。其处理原理利用了湿地本身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自净能力来去除污染物质,由于不需要外在的能源(仅需太阳能),所以是一种低消费和低耗能的处理方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2.3农家乐湿地景观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消费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紧崩的思绪,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目前农家乐主要分为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景区旅舍型和花园客栈型4种类型。长沙市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在近远郊区仍保留了大量的人工鱼塘,近年兴起的农家乐主要是以鱼塘为基础,集垂钓、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3长沙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

从1998—2007年的10年间,长沙城市湿地面积迅速下降,从5 734.28 hm2减少至5 212.47 hm2;河流作为长沙最主要城市湿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湿地的密度愈加不均匀,城市中心区湿地愈加减少。湿地斑块最小面积与周长均大幅度减小。此外,局部湿地景观破碎度有所增加[7]。一是长沙城市湿地由于被城市的建成环境包围和侵蚀,形成了面积不断减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状特征。二是长沙城市湿地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生态平衡和循环受外来的因素干扰,导致原有的自然属性和景观价值逐渐随之消失。三是各个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形成了孤岛式的群落。从水文学角度来说,和其余水域少有地表径流有关,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从生态学角度来说,被建成环境包围后,城市中的湿地生物种群和其他种群之间缺乏生态学上的联系,导致繁衍物种的渐渐稀少。

4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4.1 指导思想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为背景,以统筹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五大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系统)协调发展为前提,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湿地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原理的指导下,立足长沙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宜景则景、科学规划、分类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

4.2建设方针

在建设中,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湿地公园的方针,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湿地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体现其公益性;盈利性的项目主要靠社会融资,由此加快景点开发建设,挖掘内涵,提升品位,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基础、以招商为手段,以多元化为目标的旅游开发模式。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的建立,将会在珍惜天然禀赋湿地资源的同时,以保护湿地景观为基础,以挖掘湿地文化为底蕴,以带动生态旅游为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深化城市文化记忆,使之成为长沙形象的金字招牌,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5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对策

5.1湿地资源开发要保证生态优先和永续发展

尊重自然和自然保护优先是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也是景观生态学理论构架的思想根基。在景观建设中,与其他功能(经济、历史、文化、审美)相比,湿地的生态功能要先得到重视和考虑,并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统一规划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做好湿地管理,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湿地旅游观光和健康人居的需求,又不超出湿地生态功能阈值的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城区的建设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发展。

5.2湿地资源开发要传承湖湘文化,展现乡土气息

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的理学思潮。理学思潮是一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它以比以往更具综合性的新儒学姿态在湖湘繁衍、发展,最终导致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崛起。湖湘学派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湖南本土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对湖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文学、绘画、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在湿地景观建设中应当体现湖湘文化的元素,这样能够激发长沙市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湿地植物配置方面也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乡土物种,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也避免了由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而对长沙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6参考文献

[1] holland cc,honea je,gw in se,et al.wet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in the rapidly urbanizing area of portland,oregon[j].wetlands,1995(15):336-345.

[2] 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3] 刘国强.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21-24.

[4] 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5] 骆林川,管永健.湿地公园与建设模式初探[j].科学研究月刊,2005(4):38-40.

湿地文化范文8

关键词:滨水生态 湿地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湿地主要是指水陆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并且湿地一直被称为“地球之肾”。然而城市滨水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肾”。通过对滨水湿地的景观营造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2、滨水生态湿地的相关定义

滨水区是指水域和陆地之间的交界的地带,并且也是人工景观和自然地景之间融合的区域,因此在城市中,滨水区是最具生态价值的组成部分。

根据《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可以看出,湿地主要是指天然、人工、长久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或者水域地带,并且在湿地中主要伴随着静止或流水,还包括了低潮时的水深低于6米的水域。在世界各地都分布着湿地,并且湿地也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从而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滨水湿地是一种自然湿地,它具有属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属性。

3、滨水生态湿地的设计思想、原则以及途径

3.1设计思想以及原则

滨水生态湿地设计思想主要是指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以及恢复性设计。滨水生态湿地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性原则。在营造滨水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并且要按照每一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策略,与此同时要注重保护设计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做不仅能够维持区域的原始属性,而且能够使得原有的动植物生态链不会遭到破坏。第二,功能性原则。在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满足人类的相关需求,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人文环境对人们的不同需求。第三,文化性原则。在营造湿地景观的时候,要注重保留、发掘以及对当地的历史文脉进行恢复。

3.2设计途径

3.2.1设计硬质景观

在进行铺装工作的时候,要采用渗水资料,比如:植草砖、透水砖等,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得铺装的透水性能增强,而且能够为周围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然而,生态驳岸处理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原型驳岸,在这个处理过程中,保护岸堤的时候通过采用植物材料,从而能够保护岸堤的自然属性。第二,自然型驳岸,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要采用天然石材或者木材护底等,从而使得岸堤的抗洪性能得到增强。第三,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进行自然护堤过程中,要通过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相关的材料,从而使得护堤的抗洪能力得到提高。

3.2.2植物景观设计

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并且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土壤以及人文景观条件,从而使得耐污净化能力增强,并且促使湿地有充足的植物覆盖。在选用水生植物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从而不仅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丰富岸线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营造滨水湿地植物景观的时候,要不断增加鸟嗜植物的种类以及数量,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鸟类,从而使得湿地的生机得到增加。通过鸟嗜植物不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以及筑巢的场所,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3人文景观设计

滨水湿地的人文景观就是指与湿地景观有关的文化景观,并且人文景观要素的根本就是指湿地的历史文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设计滨水湿地型景观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历史、民族以及地方的文化,而且设计人员要用心灵感悟,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对滨水湿地的历史连续感以及乡土气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终促使湿地不仅具有归属感,而且也要具有文化意境。

3.2.4水环境的设计

在设计湿地景观中,水是灵魂,与此同时要注重水景观的设计,并且要注重水环境的设计以及修复。在设计水岸的时候,要通过使用天然材料以及软铺装的构造做法来进行,并且要让雨水渗入到地下,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系统,起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河流的微地貌以及水动力的相关作用,从而能够将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园林造景技术充分的结合起来,达到修复水环境的作用。

在水环境修复过程中,滨水湿地要选用污水净化物理系统以及人工湿地系统的方式,从而使得滨水河流的生态修复得以实现。人工湿地系统的净水过程主要是一个自然生态过程,从而能够为造园艺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4、滨水湿地的生态保护

4.1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野生植物以及动物资源比较繁多,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动植物的特点。与此同时要保护以及恢复环境,为动植物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从而能够使得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要对各类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湿地水体、生物以及矿物之间的平衡性以及稳定性得以保持,以防资源的枯竭。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不断促使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4.2促使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得以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要素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复杂的生态过程中,比如:水体净化过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流动过程等。通过这些过程可以促使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得以维持,因此要注重湿地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从而为各种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4.3促使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得到保护

在规划以及建设湿地的过程中,要严禁排放污染物,从而能够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处理过程中,要使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保护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

5、结束语

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顺应自然规律,从而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保护。与此同时要考虑到环境效益,并且充分发挥湿地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在规划湿地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而且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会民.城市公园的生态重塑——以玄武湖公园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1(06):67-69.

湿地文化范文9

关键字:湿地公园; 生态; 旅游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etland park rise increasingly, these wetlands in the edge of town area, is the back garden of the great city residents, in close touch with the natural forest oxygen bar, also offer provided many biological species thriving there good environment,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park how to better will wetland resources and cultural tourism, combined with local features make card.

Keyword: wetland park; Ecologic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太湖湿地公园背景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苏州高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丰富了苏州高新区旅游的构架和内涵,已成为苏州旅游的新地标。

2、功能定位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苏州宏观生态恢复战略的重要一环,作为苏州西郊最完整的生态湿地之一,保护和修复这块湿地意义尤为重大。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依据现有规划,加快建设,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核心吸引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同时在规划的中后期逐步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功能的转换,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建设科普教育设施,使之成为青少年生态科普教育中心。届时,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将建成为一个城市边上的湿地恢复区,主要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地,恢复太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同时拥有保存和传承太湖文化的“太湖博物馆”,成为城乡居民进行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基地,为游客提供近距离了解和欣赏湿地的机会。

3、整体评价

在积极发展以生态湿地旅游的同时,景区也开发了其他方面的旅游品类,以求旅游业态的多样化。如熊猫主题广场,湖滨沙滩浴场等,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旅游品种方式的新花样缺乏固有的地域特色。

整体来看,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功能是其他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太湖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滞洪纳洪、降解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应该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公园的生态体系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一定的人工生态保育措施予以弥补。

4、生态旅游模式

在延续苏州太湖湿地特色和保育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地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特色,在最小干预的原则下,建立一套功能多样、主题鲜明的游憩体验系统。一方面满足了市民和游人感受自然山水、领略田园风光、接受环境教育等多重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提升公众的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促进对太湖湿地资源的全面保护,是一种积极保护的策略。针对太湖湿地公园的几种旅游模式探讨:

(1)定点体验模式

该模式强调在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优势明显的节点,形成以某种特色为主题的游憩吸引物,及配套的服务设施,提供游人在固定地点的游憩和体验活动。根据太湖湿地资源分布特点,规划形成农田展示、农业体验、古村寻访、文化交流、湿地展示、科普教育、科研监测、山地活动、宗教游览、度假休闲等多个主题节点,分布于湿地公园各处。

(2)线性体验模式

该模式强调以某种线路为核心,串联不同的主题景点,并在线性移动过程中,得到丰富多样且富于变换的视觉感知体验。体现在规划中,一方面是满足基本游憩通勤的交通系统,包括机动交通系统、自行车道、木栈道、登山道,以及水上交通线路等;另一方面则是根据不同体验主题,通过连接符合该主题特征的多个景点从而形成的主题游线,如历史文化主题游线、渔耕文明主题游线、民俗文化主题游线、宗教体验主题游线、湿地教育主题游线等。

5、市场开发模式

(1)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做出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游湖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虽历经千百年岁月的变迁,依然保留着一些浓郁的吴地习俗。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游湖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虽历经千百年岁月的变迁,依然保留着一些浓郁的吴地习俗。如何把环境做优做美,关键在于挖掘当地的文化个性,提升文化品位,拓展地域文化体验的形式,弘扬地域特色。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多次指出:“文化是城市的品位和魅力所在”。城市如是,生态湿地亦如是。

(2)发展深度游,突出主题,引导建立各种特色休闲度假项目

在太湖生态湿地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挖掘特色,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民风的保留。特色是景区旅游的生命,也是这个产业能否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特色既可以是自然景观的特色,乡土文化的特色,也可以是服务项目的特色,旅游产品的特色,这样才能使景点资源或项目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此为品牌效应,开展与苏州太湖渔文化发展相关联的一系列旅游项目,如每年的捕鱼节,可让游客参与互动,体现娱乐性。通过寻求与各方的合作,建立各种特色休闲度假项目,如各种帆船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游艇俱乐部等。这些主题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吸引一大批中高端消费的客源,还能因为这些活动本身的性质,体验性和参与性较强,使得游客能够长时间逗留,大大延长游客旅游时间。这类主题休闲产品或活动,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非常明显,也使度假休闲的特色更加鲜明,更能提高景区的层次和竞争力。

(3)融入现代元素,体现古今交汇,打造自身特有品牌

世博会闭幕后,世博苏州馆被移建回苏州,高新区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成为了世博苏州馆最终落户的永久展示地。作为苏州独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此前,在为期184天的世博会中,苏州馆曾以缤纷多姿、古典雅致的形象接待了世界各地的125万游客;如今,市民们将可以在自己的家门口领略它的风采。湿地公园的开发可坐拥新鲜血液,与时代接轨,打造自身特有品牌。

当前苏州旅游经济转型升级,整个旅游业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太湖生态湿地公园可以抓住新契机,把握当下,谋划未来,创造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邝奕轩,杨芳.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问题, 2008 (3

屠苏莉.苏州城市湿地景观构建初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6(3

湿地文化范文10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南宁580028)

摘 要:文章介绍了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域的湿地资源情况,阐述了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浩坤湖湿地公园建设所具备的资源条件、资源利用条件与管理条件,认为浩坤湖湿地公园规划区域已具备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基础与管理的条件要求。湿地公园建成后的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较好。

关键词 :国家湿地公园;可行性;浩坤湖;凌云县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简介:覃世赢(1980-),男(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人,工程师.

1 湿地公园概况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百色市凌云县,范围包括浩坤湖、浩坤湖上游澄碧河地下河段及浩坤湖周边喀斯特石山第一汇水面坡范围内的山地。地理坐标为:106°39’05”~106°43’33”E,24°10’55”~24°15’33”N,南北长约9.Okm,东西宽约7.Okm。湿地公园总面积1312.0hm2,湿地面积459.lhm2.湿地率35.0%,详见表1。

永久性淡水湖是湿地公园湿地的主体,主要为浩坤湖水域;喀斯特溶洞湿地为浩坤湖上游澄碧河地下河段;草本沼泽为分布于浩坤湖西侧浅水区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

2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浩坤湖湿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缘,上连广西凌云洞穴鱼类自然保护区,下接广西澄碧河水库国家重要湿地,属全国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桂西南石灰岩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浩坤湖位于澄碧河中段,处于百色市重要水源地澄碧河水库的上游,蓄水量达3.24亿m3。澄碧河为右江一级支流,是珠江源头之一,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99亿m3,占珠江多年平均径流量6230亿m3的0.2%。浩坤湖湿地的水源涵养和饮水供给功能重要,其充足且优质的水资源,不仅能够保证湿地公园及周边居民生活、生产用水,而且还能有效满足下游澄碧河水库国家重要湿地、右江乃至珠江的生态用水安全。不仅为百色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也为区域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保障。

2.2 是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动物及其栖息地的需要

浩坤湖湿地是凌云平鳅、凌云南鳅、小眼金线鲃、凌云金线鲃和鸭嘴金线鲃等多种珍稀濒危特有洞穴鱼类的栖息地之一。但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外来物种入侵、污染等因子的影响,区域内珍稀濒危特有动物及其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栖息地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导致了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有必要建立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在严格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其栖息地和周边环境,构建良好的栖息地环境,恢复种群数量。

2.3 是提升我国湿地保护影响力的需要

浩坤湖湿地地处我国南部桂西边陲百色市辖区北部,所处的区域是全国三大植物特有现象中心之一。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浩坤湖湿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对于提高我国湿地保护和管理能力和提升我国湿地保护在东盟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意义重大;同时,还可以为我国以外的其他东盟国家的湿地保护,提供借鉴和成功的经验。

2.4 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浩坤湖湿地公园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洪蓄水、保持水土、调节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湿地公园是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2.5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浩坤湖湿地公园区域自然条件优越、风景优美,是广大人民群众亲近大自然、休闲和度假的理想场所,也是开展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的优良基地,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 湿地公园建设的可行性

3.1 资源条件

3.1.1 湿地资源典型、独特,具有代表性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区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荟萃了峰丛——洼地、溶洞、地下河、天窗、天坑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与地下喀斯特溶洞湿地构成独特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类型丰富且湿地演替系列完整。在我国南部石灰岩地区具有典型性,在全国范围内极具独特性和代表性。

3.1.2 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独特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已知有脊椎动物245种,其中,哺乳类23种,鸟类139种,爬行类23种,两栖类11种,鱼类4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其中,湿地动物有大鲵1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7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种1种,濒危种1种,易危种14种,近危种5种;CITES附录I物种1种,CITES附录Ⅱ物种17种,CITES附录Ⅲ物种1种:广西特有鱼类为凌云平鳅、凌云南鳅、小眼金线鲃、凌云金线鲃和鸭嘴金线鲃5种,其中,凌云平鳅、凌云金线鲃2种为凌云县特有。

湿地公园内已知维管植物336种,其中,湿地植物74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广西重点保护植物8种,CITES附录Ⅱ种类8种,主要为兰科植物;红色名录评估的物种有11种。

3.1.3 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价值显著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喀斯特森林、湖泊、河流和沼泽形成了独特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此外,人文景观丰富,与之相互交融、交相辉映。湿地公园景色兼具稀、奇、秀、幽等特点,极具观赏性和宣教价值,在环境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风情旅游资源中独树一帜。

3.1.4 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地下河系统发达,生态环境优良,澄碧河和浩坤湖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区域内充足且优质的水资源不仅能保证浩坤湖湿地周边以及下游百色市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也能保障下游澄碧河水库国家重要湿地、右江等的生态需水。

3.2 资源利用条件

3.2.1 交通条件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凌云县城与百色市城区之间,西北距凌云县城不足30km,西南距百色市城区约50km,有二级、四级和村级公路通达,外部交通便利。目前,湿地公园交通不便利的浩坤湖东岸区域也已规划修建村级公路。

3.2.2 通讯条件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区域通讯条件很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在湿地公园以及周边区域设立了移动基站,无线通讯信号可覆盖整个区域。区域内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无线电话和有线网络。

3.2.3 水电条件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区域天然降水较为丰富,地下水系发达,水资源充足,水质良好。湿地公园所需的水量、水质均有保障。湿地公园附近供电量充足,通过配置配电房便能有效满足用电需求。

3.2.4 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完善

凌云县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完备。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至凌云县城和百色市城区均不足1h的车程,可充分利用和依托凌云县和百色市完善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开展生态旅游服务。

3.3 管理条件

3.3.1 具有明确的土地权属关系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水域部分土地权属均为国有,山地部分土地权属为集体,权属明确,无土地使用经营权争议,能保障湿地公园建设用地。

3.3.2 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分布有3个自然村,区域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已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没有利益纠纷和矛盾。

3.3.3 运行维护投入制度健全

凌云县林业局是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单位,近年来在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生态恢复、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已具备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生态旅游开发等能力,运行维护投入制度健全。通过市场运作、政府指导运行、维护和投入等方面相结合,能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3.4 当地政府建设湿地公园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

凌云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浩坤湖湿地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在申报期间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湿地公园规划区域的道路、绿化等基础建设。当地政府也将湿地公园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西建设和提高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4 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4.1.1 恢复良好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生态措施,保护和恢复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结构完整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浩坤湖湿地生态功能和自我维持功能,提高湿地公园区域及下游澄碧河水库国家重要湿地和右江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构建百色市良好的生态系统结构,维护桂西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生态安全,为百色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为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保障。

4.1.2 改善生态环境,为洞穴鱼类、鸟类等提供栖息环境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水源和水质、洞穴鱼类和水禽栖息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保护现有的洞穴鱼类和水禽栖息地安全并提高其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动植物栖息生境改善工程、水岸恢复修复工程的建设,营建满足区域内洞穴鱼类和水禽需求的栖息场所,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和优良的柄息环境,保障洞穴鱼类的繁衍生息和扩大种群,保障候鸟迁徙生态通道的安全。

4.1.3 有效保护和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通过采取一定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措施,一方面将提高现有生物栖息生境的质量,从而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扩大了生物栖息生境的数量和面积,并适当引进区域缺失的乡土物种,进一步丰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构建完善的生态链和生态网络。

4.1.4 有效调节气候

湿地是重要的水源,通过热量和水汽交换,使其上空或周围附近地带上空空气的温度下降,湿度增加,降低地温。湿地的冷湿效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影响范围,形成局部冷湿场。浩坤湖湿地通过水平方向的热量和水分交换,使得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的气候比其他地方温和湿润。

4.1.5 有效调节洪水,防灾减灾作用巨大

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是连接区域内水系的通道,一方面具有调节澄碧河径流、防止旱涝灾害等功能,包括蓄积洪水、减缓洪水流速、削减洪峰、延长水流时间等;另一方面通过水岸的建设,改善湿地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高涵养水源能力,保障周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1.6 净化水体,为湿地公园及其下游区域提供水安全保障

浩坤湖湿地良好的湿地生态体统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其生长良好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湿地内的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净化水体,能够为湿地公园及下游区域澄碧河水库国家重要湿地和右江提供优质的水资源,保障百色市人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4.2 社会效益

4.2.1 促进湿地文化的提升和传播

湿地公园的建设,游客通过参观与旅游,在享受优美的湿地景观和良好环境的同时,可以体验和感受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渔猎文化等,丰富群众湿地文化知识,满足其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唤起公众自然保护意识,促进自然资源保护,推动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湿地文化形成,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4.2.2 科研、科普、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基地

浩坤湖湿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科学研究基地及科普教育、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浩坤湖湿地周边居民以其特有的民族习俗和历史传统文化,将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4.2.3 提高人民群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湿地公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增强社区群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丰富和提升湿地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使保护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和光荣职责。

4.2.4 丰富区域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通过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进一步挖掘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填补区域湿地生态旅游空白,优化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提升品质,促进百色市乃至广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4.3 经济效益

4.3.1 直接经济效益

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项目。浩坤湖湿地公园内丰富的自然景观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良发展空间,是一处极具旅游吸引力的休养、度假、游览、观光之地,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可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测算,预计到规划期末,在合理控制游客数量的情况下,每年游客量可达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将超过2000万元。湿地公园生态种植、养殖等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实施,可以为湿地公园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湿地公园社区群众生活水平,促进湿地公园社区共管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为投资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4.3.2 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主要由湿地所蕴含的巨大生态功能转化而来。如:调蓄洪水,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净化水质,向周边和下游地区持续供应无污染的优质水资源;调节气候,为社区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优质无污染绿色食品的研究与生产,促进环境、生物、医学等学科高新科技产品的研究与发展;潜在的科学研究价值等。这些潜在价值,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5 结论和建议

湿地文化范文11

关键词:会昌县;湘江;湿地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013年,赣州市会昌县启动了百里湘江湿地公园项目,该项目起于该县县城林岗大桥,向南途径6个乡镇,止于筠门岭大桥,总长约112.6公里,以百里生态湘江为湿地主体,强化其县域“湘江生态廊道”地位,以中亚热带独具特色的集河流、沼泽、水塘、森林等于一体的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为基础,以湿地资源保护为核心,以湿地清洁型小流域保护管理与开发为手段,以湿地文化、乡土文化等多元文化为支撑,以市民近郊湿地休闲、湿地科普宣教为特色,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为基本目标,集湿地保育、水源保护、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游览观光及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为、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休闲观光道路、主题公园、驿站、亲水平台、娱乐设施和绿化带等,以原生态山水休闲观光为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康体、民俗展示、农家体验、产业集群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项目。

如此巨大的工程,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全面研判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产生的影响和效益。本文就该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初步分析。

一、生态效益评析

百里湘江湿地公园是一个集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等多种天然湿地于一体的组合湿地公园,具备强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湿地公园的目的,一方面是出于保育公园湿地及森林生态系统,通过严格控制和管理,防止过度人为破坏与干扰;另一方面保护和营建多样性的湿地环境,对于丰富湿地景观类型和保障湿地生物的栖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效益。

1.生物栖息地

百里湘江湿地公园内天然湿地面积较大,且水质较好,植被丰茂,有浅水、沙滩、草洲、灌丛、密林等完整的生物栖息环境,整个湿地公园十分适宜多类生物的生存、繁衍,是不可多得的动物乐园。

2.降污净化

众所周知,湿地有“地球之肾”的誉称,这主要是由其生态功能所赋予的。湿地具有降低环境污染、分解有害物质的功能,当然这与湿地公园中的水生植物及湿地泥炭等是密不可分的,水生植物与湿地泥炭等能有效吸收、代谢和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并积累和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以达到净化生态环境的目的,尤其是对大肠杆菌、酚、氯化物、重金属盐类悬浮物等作用明显。例如,当水体进入湿地时,凭借水生植物的阻挡,使得水体流速缓慢,这样一来有利于沉积物的沉积,同时污染物质吸附在沉积物上随同累积起来,有助于储存、转化和分解污染物。

3.保障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百里湘江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使其生态系统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对调节气候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调节气温,净化空气:一方面,湘江的水量充沛,水能吸收太阳热能,热容量大使得地表增温困难,从而保障湿地公园有较适宜的气温;另一方面,湿地系统可改善周边区域的气温和湿度等,通过湿地蒸发和库区植物蒸腾作用,将大量水分送回大气,使得周边地层湿度增加、温度偏低。与此同时,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加之植物的屏障作用,较其他地方湿地区域空气更为清新,让亲临湿地的人们有一种心旷神怡、如沐春风之感。

(2)平衡水量,改善水质: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通过湿地植物的生态修复作用净化水质,保障会昌县城用水安全以及为下游的农业灌溉提供持续水源,对于保证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4.有效调节水资源,防灾减灾作用

百里湘江湿地公园的建设,一方面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均化洪水的能力,能减少和滞后降水进入流域的流量与时间,降低洪水期间的洪峰,减少洪水径流,防止洪涝,确保城市防洪安全;另一方面在枯水期,湿地公园可以逐渐地释放植被中蓄积的水分,增加河道径流量和流域的水量,缓解下游的旱情,减轻旱灾。

二、社会效益评析

1.提高会昌县知名度

会昌县在旅游休闲、历史文化价值、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与价值。百里湘江湿地公园建设秉持保护性利用开发原则,坚持其独有的社会公益性特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与环境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以此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带动会昌县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扩大湘江湿地公园对外知名度,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湿地科研科普的理想基地

百里湘江湿地公园具有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可以合理利用进行教学实习。一方面,可以通过广泛收集和发掘野生植物资源,结合教学研究进行分类鉴定、评价、繁殖、栽培、保存及利用,选育出适合推广种植的新品种,丰富我国栽培植物种类与品种,并扩大其种植面积,保存植物种质资源,为农、林、园艺、医药、环保等相关产业实践服务;另一方面,可开展植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之所以要开展百里湿地公园建设,除了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外,也是保护和研究濒危植物的重要举措,使之成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此外,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有助于科普湿地保护、环境保护等知识。通过在湿地公园设置科普宣传栏、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等,让参观者了解和学习到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等知识,从而唤起和增强大众的环保意识,达到保护湿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用。

3.传播湿地文化和生态文明

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百里湘江湿地公园也是一个寓教于乐的重要场所,游客在享受湘江优美湿地景观环境的同时,也能体验和感受到浓郁的湿地文化及农耕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也唤起了内心深处返璞归真的情怀,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湿地资源保护与文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三、经济效益评析

首先,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湿地资源,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以保护湿地独特生态环境为基础,合理利用湿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休闲游产业链,扩大百里湘江湿地公园知名度,形成湿地生态旅游品牌地,带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提高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鉴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百里湘江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湿地这一稀缺的自然资源起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来看,水禽、湿地植物等在数量上也有显著增加,这从侧面肯定了湿地公园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

最后,百里湘江湿地公园有效保障了湘江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生态功能,可带来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作者单位:江西省路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余畅.美国绿道网路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13.

[2] 赵兵 谢园方.江南水乡休闲绿道建设-以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76.

湿地文化范文12

关键字:生态理念 湿地旅游 发展规划

一、某湿地发展概况

某湿地为淡水湖生态湿地,水域面积为57.2平方公里,水域需水量为6亿立方米,属于我国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湖区鸟类数十种,主要景观为水、荷花、芦苇、沼泽。该湿地在涵养水源、区域气候调节、维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自然功能,同时具备文化、历史与旅游等社会功能。然而在该湿地发展中,受人类活动影响,其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湿地景观逐渐弱化,其旅游特色逐渐丧失,因缺乏有效管理,湿地旅游带来了水体污染,导致湿地生物物种减少。为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态理念与湿地旅游概述

(一)生态理念概述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理念最为重要的是,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资源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生态理念将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认为生物圈中各种构件之间具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整体性与关联性特征突出。生态理念坚持以下法则: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化法则,即自然界属于人类改造对象,也必须尊重其客体;第二,发展观念生态化法则,保证其生态潜力,保障生态环境基础良好;第三,科学技术生态化法则,要求正确认识科技发展对自然界带来的副作用;第四,生活方式生态化法则,体现在消费方式中,则为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与循环消费。生态理念涉及自然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四个方面。

生态规划理论主要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湿地旅游,重视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保证湿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状态。生态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切入点,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一种科学,重视生态经济系统平衡与效益。

(二)湿地旅游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湿生、中生及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要素构成,包括非生物与生物两大要素。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脆弱性、效益综合性、易变性等特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流量控制洪水、补充地下水、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观光旅游、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湿地旅游则是将具备观赏性湿地作为旅游点,围绕湿地景观、生态环境、物种、历史文化等所开展的旅游活动,湿地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于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独特的文化内容,是具备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开发模式,让游客在认识与了解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保护意识,协调湿地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湿地旅游综合效益。生态、景观、人文及交通等要素属于影响湿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态要素包括水质、水量、植物及驳岸,景观要素包括空间结构、视线通廊、游览设施、滨水界面,人文要素主要为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与建筑设施等。

三、湿地旅游的生态理念研究

当前,湿地旅游发展面临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湿地旅游缺乏合理规范,管理较为混乱,如营造过多人造设施,严重破坏自然景观;湿地旅游超容量超范围开发;湿地旅游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超出湿地自净能力;社区居民参与程度较低,利益分配不公平。为保护湿地生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复合生态理论,对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生态理念进行研究。

(一)自然生态理念

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充分认识并强调湿地自然性,坚持湿地自然原生态,避免大面积开垦造成湿地破坏。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以自然资源为核心,应用天然材料,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现景观特性;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重视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按照物种保护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种群结构优化与组建技术,利用湿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生物种群相克性,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

(二)景观生态理念

在湿地旅游发展规划中,应保证景观生态整体性。景观生态理念在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指导作用体现为:功能分区及生态分区,通过分区避免旅游对湿地保护对象造成破坏,优化配置湿地资源,合理分流游客;提高湿地管理科学性,在景观生态理念指导下,合理规划景观格局,控制游客数量,在空间与时间上对游客进行划区引导;推动实现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效益,协调旅游经营与景观生态系统维护效益,推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生态理念

经济生态理念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为核心,强调综合性与整体性,其内涵主要为: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保证生态环境持续性,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四)人文生态理念

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坚持人文生态理念,应用文化生态学及社会生态学观念及方法,推动湿地旅游人文特色的延续与创新。

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

湿地资源具有脆弱性特点,建立于生态理念基础上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应进行湿地景观功能分区、重视湿地生态恢复、进行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强化湿地旅游生态管理,完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湿地生态环境教育。

(一)湿地景观功能分区

按照景观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进行景观功能分析,建立核心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区、缓冲区、户外游憩区、湿地旅游服务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应重点保护恢复湿地机能,严格控制开发规模与人为干扰,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区展示生物多样性及自然景观,开展教育活动,加强湿地生态恢复。

(二)湿地生态恢复

湿地生态恢复,其目的是再现自我维持的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恢复内容为:湿地生境恢复,进行生态系统地表基地稳定性恢复、自然水系、土壤、生境多样性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应提高植被覆盖率,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三)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其景观生态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完整性原则,其设计要素主要为湿地水体景观、植物景观、人文景观及小品设计。

(四)加强湿地旅游生态管理

通过生态管理提高生态安全性,维护湿地旅游区经济协调发展,保护湿地旅游居民与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还应加强湿地旅游产品开发,如建立旅游文化节,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健全管理机制,保护湿地资源,加强湿地生态环境教育等。

在该湿地发展中,面临着较多问题,为实现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理念,以生态理念指导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湿地实际情况,进行湿地景观功能分区、重视湿地生态恢复及景观生态设计,完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湿地生态环境教育,实现了湿地旅游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结语

湿地在气候调节、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在人口增长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坏,为加强湿地保护,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在概述生态理念与湿地旅游的基础上,重点对湿地旅游的生态理念与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的策略进行研究。实践证明,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在实现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园园. 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2]李悦. 哈尔滨松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