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时间:2023-08-17 18:02:56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1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湿地公园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人工手段对原有的自然湿地进行重建,使之成为一个以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并且同时兼顾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展示、科普教育和示范功能。其整体规划蕴含了文化和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研、游玩、休憩的一块特殊保护区域。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213处(试点),面积达到100万hm2以上。全国各类湿地公园更是不计其数,遍布我国31个省(区、市)。

但是由于湿地在我国属于刚起步阶段,人们对湿地认识还不够成熟,湿地科学理论不够完整,景观设计理论与应用相脱节等原因,导致目前仍没有比较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园内本身的湿地自然景观不明显,如河、岛、浅滩等湿地地貌特征受季节性影响会缺失;湿地景观设计未考虑当地的文化元素,与当地的文化脱节;植物景观设计单调导致生物多样性低,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景观。本文以湿地的分类及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结合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相关内容,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供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帮助。

二、湿地的分类及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

1、湿地的分类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我们经常提到人工湿地是由一种非自然环境形成,即有人工修建或人工操作与控制的湿地。

2、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及其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与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面为主体,以陆地为辅助,大部分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

(2)硬质景观设计的局限性

由于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环境,这就限制了硬质景观的出现,使之带有很强的造景局限性。

(3)湿地生态的脆弱性

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

(2)以人为本的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湿地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得到便利,而不是针对少数人,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四、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1、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强调的是湿地公园中的各个元素统一,形成有机体系,相互促进性发展。它要求的是从各个点到各个面的完美系统性的体现,是系统中的元素,如点层次的植物群落点、动物栖息点、建筑小品的设计,要有自己的内涵,同时与整个系统性设计相融合。要求湿地公园中的各个节点,如大型功能性场地、湿地性水域、块状植物群落,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体现,同时与整个设计风格相统一。湿地公园景观系统性设计,能够使我们的主体更鲜明、设计目标更明显,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2、湿地公园景观自然生态化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自然生态化设计,是在尽量保护湿地公园景观不受城市发展的破坏和影响为基本原则,在考虑自然环境的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种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关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主要由以下几点:(1)尊重自然,尊重原有的自然的生态环境,尽量利用原有的水系、乡土植物、保护当地的物种,从而从整体上,涵养水源、改善空气、增加湿度,使景观自然发展。(2)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观,能反映出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目标,自然生态的指标直接体现生态价值观。(3)我们要对湿地公园及整个城市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地理、气候、水文、动植物地表轨迹、景观变化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景观整体。在对湿地的植物配置上,首先要针对本地植物适宜生长的特点,所以首选是本地植物,同时还要适度的增加易于成活的新种类,以便于植物之间良好的搭配能对水体污染起到更好的效果。然后在植物的选择上还要有多样性,这样植物在视觉上才会有好的效果。

3、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是对湿地公园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人们对景观的旅游性,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肩负的使命:(1)保护湿地公园景观生物的多样性,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2)改善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状况,提供就业,以一种健康和谐的方式来维护当地的景观环境。(3)为湿地公园景观的维护和管理创造资金。(4)以保护型的旅游,宣传湿地公园的保护知识。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性设计,是建立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使湿地公园景观更好的发展。

4、水体植物景观

依据水体面积大小而言,针对不同面积的水面,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在水面较大处,应种植大而连续的植物,从而在量上给人以壮观的感觉,同时这些植物在配置时要分清主次,体形、特点等要相似,不能给人以杂乱的感觉,要适宜远观。但如果水面面积较小时,则对植物的高度则有更高的要求,较小的水面不适宜远观,所以在近景的情况下,对于植物的要求,则需要种类少、个体矮些,这样就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协调感,同时还能映衬出水面镜面的感觉。

水体的深浅对植物的选择也不同,水深的地方,如果离岸还较远,面积分应选择有净水作用的植物,但在数量上要控制好,以免其生长过快而影响水体的质量。同时对于浅水的地方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观赏为主,所以可栽植挺水、漂浮类植物。

5、湿地公园陆生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中的岛屿并不少见,在岛屿植物的配置上要注意所栽种的陆生植物要具有一定的耐水性能,这样才能适当岛屿上水湿性强的特点,所以各种陆生植物在配置上不仅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还需要有一定的观赏性,这样才能使岛屿上的植物群落和谐、优美。同时在植物的栽种上不能太单一,需要成群、成片的效果,要针对不同的风景地貌特征来选择植物的种类,这样所形成的景观才会有一定的层次性,从而形成景观的良好的群落结构。

五、结束语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复杂、综合、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俊玲 刘芳宏:《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探析》,《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4期

[2] 许婷 简敏菲:《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2

关键词:湿地公园;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32

作为地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湿地公园建设如雨后春笋,但由于认识不足,发展过程中良莠不齐,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从政经等方面扩展到湿地公园中,湿地公园可持续性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贯彻“十”提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1 湿地公园的特征及概念

从众多专家学者对湿地公园的描述及设计实例中可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强调湿地系统的生态性,突出湿地所特有的科研、科教功能,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及较大规模的湿生或沼生生态系统;强调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的重要绿地空间,是各种湿地植物展示、涉禽和游禽栖息活动的场所。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以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为宗旨,可供人们进行科研、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 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调研、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其营建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片面理解湿地公园概念:设计上机械借鉴水景公园等模式,没有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如水体营养化后植物大量死亡,湿地向陆地转化;缺乏科学的认知:缺少对场地原有土壤、水文条件和地域特征等限制因素的充分考虑,如对水位高度的分析,景观同质化现象普遍;人工痕迹过重:规划中大尺度改变原有场地,湿地公园的典型特征难觅踪迹,如生态群落面积缩小,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整治后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原有芦苇不见了踪影,鸟类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忽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性:缺少对场地中自然要素的代谢力、生物链和场地生态承载力的考虑,如盲目引进未经风险评估的动植物物种,位于江苏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华侨城”项目已取得预售许可证,违背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关于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禁止在园内从事房地产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的明文规定。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深入认识湿地公园

其设计要重视湿地环境特征,做到借鉴与因地制宜结合,还需保护好湿地原有主要景观要素。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资源保护、旅游开发、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3.2 控制过度人为干预

建构湿地公园需反映出湿地生态条件及景观特征,因此设计应针对基地条件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场地客观条件,保持原有空间特征,在适度开发之上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将湿地开发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营造湿地生境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中各因素互相影响,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优化景观结构以保证湿地空间、生态和生境上的完整性。调研阶段要充分考察场地环境,特别是原有生境条件,要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原有景观要素;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更注重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须对其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针对资源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做出最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案。

4.1 景观规划理念

以保护与修复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和完整性、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理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景观规划方法

先用遥感和GIS技术及现场踏勘、网上搜集的方式对场地情况进行规划前的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再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公园的规划方法,从保护入手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分区后再进行具体的道路等专项规划。

4.3 景观概念设计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是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因此规划必须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规划生态保育与修复、科普宣教等功能。

4.4 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区域不同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可能会有差异,其功能分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如水文等条件来合理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其功能分区一般应包括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区、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管理服务区,需结合其景观特色进行景观建设(见表1)。

表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功能分区 景观特色

生态保育区 作为核心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区内可针对特别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或临时禁入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

生态恢复重建区 以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修复、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科普宣教展示区 向游客展示湿地科普知识和湿地生态文化,包括湿地植物园、湿地自然探索体验园、湿地文化长廊、观鸟屋、湿地宣教中心等

生态功能展示区 主要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是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

湿地体验区 参与农渔等生产过程,包括湿地农耕体验、湿地人家、农产品采摘体验、文化体验和购物、餐饮等。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游客进行停车等活动的区域,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湿地保护宣传长廊、野生动物保护站等。

4.5 道路系统规划

分为园内和园外交通,这里讨论前者,它又细分为主、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主干道宽约7m,主要用于形成基地内游览环路,还担任消防等功能;次干道宽约4~5m,以游览车辆为主,通往园内各分区和主要景点;游步道宽约1~1.2m,用于补充功能分区,主要有田间小径等;水上交通线路作为延伸,如环保型的自驾木舟等。

4.6 水系规划

尽可能实现湿地水系的自我循环,保证较大水面节点以提供良好的水面效益,局部需根据现有地形进行改造,水位高差变化不宜过大,但得具可供流动的坡度,使水流缓慢均匀流动,还需注意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的调整;在水质改善方面可采取如建立区域内雨水收集系统、限制水上活动项目等措施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

4.7 植物景观规划

湿地植物是构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创造湿地公园生境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规划中应根据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以水生植物为重点,既考虑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季相与林相的变化,从水中向陆地可以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4.8 驳岸设计

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还可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和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设计中可用种植植被、树木等护底来增强护岸的稳定性,还需分析大众行为心理,保证岸上的视线通畅,以增强游客的亲水性;此外还可以依不同水岸的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阶梯式驳岸等设计。

5 结 语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公园的建设热情与日俱增,近年来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多,但由于湿地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性成为湿地公园新的发展方向,也响应了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所倡导的设计伦理观,实践告诉我们:一定不能沿袭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策略,湿地公园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3

“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不再只是局限于自身的衣食冷暖,大家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于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这个关系自身、关系子孙后展的领域。在这不断的关注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三大生态系统,分别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地球之肺”的森林、“地球之心”的海洋。在这三大生态系统中,湿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湿地中有大量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资源,能够对生态环境的循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主题的公园,在良好的湿地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的基础上,人类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对湿地的知识进行传播,对湿地的功能进行运用,对湿地的文化进行宣传,并且兴建一些可供人们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总之,湿地公园是一种集合了知识与观光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的建造过程,既是对原生态湿地的不断合理改造的过程,又是对公众普及湿地知识的过程。它既能够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又能够发挥出湿地生态的社会。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来说,差不多有两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总共面积预计应该有一百万顷。位于浙江杭州市区西部、距离杭州西湖5公里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与西湖、西泠一起被称为杭州“三西”。它的占地面积大概是11.5平方公里,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可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在整个公园内,约70%的地区是池塘、湖阳、沼泽等与水相关的地区,整个公园内有六条河流和水道,如交叉口,车道,河网,岛屿等,它们纵横交错,相互融汇勾通,使得西溪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集生态、城市、文化湿地于一身,不愧为中国湿地第一园。2009年11月3日,国际组织把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纳入国际重点湿地名录。

2.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湿地公园本身的自然属性比较特殊,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兼顾湿地公园中每一处河流、岛屿等等。同时,建设湿地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所以湿地公园的建设设计相比其他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2.1湿地在建设过程当中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

我国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果比较理想,但对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也还比较初浅。这样就导致了一部分湿地公园设计不合理,在遭遇一些独特的自然气候时容易导致河流,小岛屿等一部分的湿地缺失;并且建设湿地公园的初心是为了保护这种原始的生态环境,如果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设计时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统筹、全面、系统的考虑,而随意的进行,那么不仅不只是违背了最初的想法,还会破坏该湿地环境中的原来的生物多样性,得不偿失。如前文所述,湿地公园还有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作用,即它的社会。在吸引人们来游玩的基础上,使人们更多的了解湿地的知识。当然,若是湿地公园收售门票,那么它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应。因此,一旦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不到位或者不合理,极有可能导致其教育性、社会性、经济效益的大大降低,而起不到最初建设湿地公园的作用。所以,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合理的设计以小心翼翼的保护每一处湿地,要全面、科学的统筹以保护湿地公园中生物的多样性,还要在设计景观设计中顾及其他的诸如教育性、社会性、经济效益的作用,遵守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各种原则才能使湿地公园的各种作用得到利用。

2.2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内容

基于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建设湿地公园所要起到的社会作用,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以水体为主要对象,以陆地为辅助对象,对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作好充分的考虑,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重要前提。大部分湿地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中国第一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按照湿地公园的功能区划分,一般分为湿地保护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和功能示范区。并且对湿地公园内是否引进外来品种做好充分考虑,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又对人类起到了科普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除了对于生物的保护外,还要注意对于植物的保护。植物在湿地公园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左右,植物所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不容忽视。所以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同时,在保护原来湿地公园中所有植物基础上,保护原有植物生态平衡,提高植物竞争生存力,可以适当引进或种植更多的植物,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作用的同时,提高植物生存力。

3总结

湿地在生态环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而湿地公园是实现其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景观设计是湿地公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提高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的质量,能够让湿地公园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作者:董凯杰 刘佳 谢仲军 单位:北京中森国际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珊.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智能城市,2016,(12):229.

[2]徐伟标.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6,(04):93.

[3]龚京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2):164-165.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4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设计

1 湿地公园的植物选择

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选择中,首先要选择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一些植物,并且要具备防止外来物种干扰的特质,同时也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例如在选择水生植物的时候,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比如该种植物对重金属的承受能力,净化水质的能力等;其次还要考虑到植物本身的特性对于生态环境的正向作用,还是以水生植物为例,在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中应该选择根茎发达的植物种类,这样有利于防止水流的过快流速造成的泥沙流失,有稳定生态的作用,为湿地公园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第三,如果想要增加湿地植物的群落,还可以增加植物的物种,在进行多种物种选择的时候要经过一定的筛选,在进行湿地公园植物选择的时候最好的效果是种植后能够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这样湿地公园就可以作为多种动物的栖息地,形成整个湿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 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造景设计

2.1 对原有植物系统的合理保护

湿地公园不是字面上理解的湿地与公园两者的结合,而是利用城市中的湿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维护,让原本荒芜的湿地变成适合人们游览的景观公园。因此在进行湿地公园中植物的造景设计中,要以一种风景区的理念进行设计,要更贴近自然的湿地进行设计,在湿地公园中一定要重视原生态物种的保护,在进行湿地公园的选址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择游客可以方便出行的地方,并且保证湿地公园的安全性和游客的安全性,还要考虑的就是要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在游客对湿地公园景物进行游览的时候要按照统一的路线,最好要有相应的讲解人员进行讲解,这样游客在进行游览的时候不但可以欣赏到植物造景的美丽,也可以接受一些知识的熏陶,针对一些需要进行重点保护的植被,应该进行重点保护,在保证湿地公园不被破坏的基础之上让游客尽可量的欣赏到湿地公园的生态风景。

2.2 从美学角度进行植物造景设计

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中,美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进行单一的植物景观设计就没有多种植物造景设计来的美观,整体感强,进行多种植被的设计,会受到游客的喜爱,但是这样多种的植物景观设计也不是全然都会产生美观的效果,有的时候设计不当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主要也是针对湿地公园的具体状况来进行设计的,例如早水港沿岸,由于这个地域本身的特点,进行单一植被,像旱柳的大面积种植,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在进行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设计,这样才真正的展现出湿地公园的美来,为游客带来美的体验。

2.3 充分利用湿地公园本身植被的特点

针对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的设计中,不要将过多认为的造景设计应用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去,这样会导致湿地公园的景观没有相应的重点,所以在对湿地公园本身的植被进行建造的时候,要先以湿地公园本身的一些景物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这样就能凸显出湿地公园的重点,在辅以相应的搭配,最好的效果就是让人产生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在实际的设计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山、水等自然风景,以这些为主体,再进行一些植物造景的设计,这样不但不会喧宾夺主,还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让人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让游客流连忘返。

2.4 对于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

在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上,应该适当营造缓坡的视觉效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植物的局限,建造缓坡还有利于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并且有利于一些动物的栖息,增加了湿地公园物种的多样性。再有一点就是对于湿地公园中一些常见的枯木应该予以保护。我们从整个视觉效果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其实保留枯木可以让游客观赏到整个生态系统,而这些枯木的存在会和周围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就可以反映出整个生态系统,让湿地公园更具有灵动性;枯木存在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一些候鸟栖息,这也是一个独特的风景线,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非常有利。在进行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进行分块的设计,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并且让游客看到了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的多样性的物种,保障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

3 总结

湿地公园是一种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它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公园,它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环境的系统呈现。因此我们在针对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然后再辅以一些合理化的植物造景。我们进行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营造出一个动植物和谐生存的正向生态循环系统。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投身到大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感,欣赏到纯天然的湿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5

[关键词] 湿地;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

[基金项目] 文章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广西设计创意研发及人才培养”,项目小组成员:何璐。项目编号:YCSW2013094。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15-2

一、序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湿地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侵蚀、破坏。200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建立城市湿地公园,并颁布相关管理办法和设计导则。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极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

二、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顾名思义为有水潮湿的土地,“水”与“土”均是构成湿地的重要因子。狭义的定义把湿地看做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强调湿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广义的定义,即湿地“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广义的湿地定义有利于建立流域联系,以阻止或控制流域的不同地段人为地破坏湿地,有利于将陆地上所有水体和周边土地,以及受沿海潮沙影响的地带都被划入湿地的范畴,便于统一制定湿地保护、恢复、利用等措施。

湿地是景观美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是从一个地方或整个地区观看到的内容的总和。同样的,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它为视野提供了多样性,成为视线的焦点,具有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特点,减轻了单纯混凝土环境对居民的压抑感。城市湿地景观的营造,将大大提高现有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

三、案例分析――南宁市相思湖湿地公园设计

(一)项目概况

目前,中国城乡生态环境整体仍然在不断地恶化,我们也正在遭受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威胁。中国正在处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转变的过程,针对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建立相对完善和生态系统内部友好的岛屿独立生态,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条能够合理地解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行之路。基地坐落于南宁新城规划区域内,与邕江相接,具有亲水性和舒适性,基地内部的湿地生态系统处于水陆交界的生态脆弱带,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体现了生态可持续成为中国当下面对自然生境管理及利用的主要目标。

(二)设计理念及目标

这是一个环境再生、城市再生的独特项目,设计师试图为城市营造一个优质价值的生态核,其中包括高质量的生态基础设施,在解决基本生境优化的前提下使得相思湖景观价值得以进一步地提升。同时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一处郊野悠闲休憩地。规划扎根于对现场详实的分析,提出了以“水”为修复的核心,以地域性的“茶”、“农”为文化的先锋载体,以“仙”为设计意境的定位,尤其是巧妙地将香港湿地公园的设计概念引入本方案的设计中,以创造出令人脱胎换骨的身心体验。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生态进行修复,健全生态系统,改善景观生态过程,对景观各个要素进行重组规划,协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合理的景观安全格局,谋求其可持续性,同时追求物镜、情境、意境的审美意趣,对人为破坏的已有的生态生境进行修复与再生。尊重生态过程的景观生态规划才能真正为我们进行生态修复提供切实的方法和策略。

(三)规划内容

1.植物景观规划。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特性构成了湿地特有的自然景观,保留了原有大片的野生植物群落,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特点。乡土植物占主导地位,这样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而且能够将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相思湖湿地公园内部的植物配置时遵循物种多样化、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等。根据花卉的不同特性,选取恰当的绿化方式,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将现存的芦苇等植物予以保留,规划将湿地地形调整为自然曲线形,并实施鸟类、禽类生物的放养计划,恢复其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植物景观规划中对这一理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增加种群及群落类型,创造郊野、岛屿自然环境,成为标志性的城市湿地公园,突显农耕生态,形成低成本的养护体系,突显植物生境的疗养价值,把具有地域性文化的茶、刺绣融入到植物景观设计中们塑造独特审美特色的山地、水域植物风貌,烘托“仙”的意向。

2.驳岸设计。池岸处理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充分考虑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问题,园内充分考虑枯水期与丰水期的水源补充调节问题,模拟自然湿地中地表低温偶尔积水、季节性积水、常年性积水等不同的水位形态,创造不同的自然水位。长时间的养殖对相思湖水体造成了污染,景观修复部分以山地地形为基础,丘陵回填区过度均匀,大面积的洼地及池塘进行了湿地改造,在陆地边界形成一条完整的净化缓冲带。地形坡度的调整与改善,凸显坡脚轮廓,重塑空间形态,增加了观赏面。相思湖范围内湖潮防洪的亲水性设计,在保持防洪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增加了可以提供适当亲水的缓冲地带。

3.园路设施规划。园内建筑、设施等多为木质干栏建筑形式为主,具有与环境协调的色彩及形体轮廓,具有乡土特色。园内观鸟屋利用自然光和双层天窗来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使游客感觉舒适。原有的步道系统采茶种植道和人工防护堤步道给予其旅游价值,加强了自发式合理性的游览道线。木栈道引导人们跨过湖泊,达到以木质观鸟屋、浮桥和自然教育途径为景观特征的更加接近真是大自然环境的“地区”。户外照明装置仅限于入口广场和建筑入口坡道,在湿地公园的大部分区域没有照明设备以减少对野生生物的干扰和降低能源消耗。材料的再利用,包括混凝土碎石料、花岗岩废料、弃置的蚝壳等都被巧妙地运用在公园景观设计中。

4.水系规划。湿地公园以水景作为全园的核心景观,通过将邕江水的引入,形成水系并进行地形的处理,在景观空间上形成或开敞、或幽闭,形式不同的水体景观。并在水与岛、水与陆地之间架设形式各异的木桥,形成全园的景观骨架。目前,基地内部水库退化严重,水库大部分已经淤死,残存少量的池塘和湿生植物群落,另外,由于城市雨洪水携带污染物,长期积累后对湿地土壤产生污染,对库塘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较为严重的危害。在总体规划中欲借用相思湖优美的湿地和田园风光打造具有与周边开发的现代化现代化相思湖新城特色的“南方水城”,创建独属于南宁北部城区的园林城市。基地内部改造前无地表收集利用途径,以景观规划弥补园内原本缺乏资源的情况,例如雨水利用作为雨水花园设计,泄洪通道被设计为雨水排放至相思湖的过滤绿化通道。通过水系统的设计,原来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经过多种净化过程,重新流入邕江,使得来自于生态缓解区淡水湖的水,通过循环又回到湖中,从而仅在晚上使用,以降低蒸发和消耗,并能保证不与游客发生冲突。

四、结语

现今,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在逐步加快的过程中,与此同时,我们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自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水土资源、营造鸟类栖息地,公园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服务。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多学科协调,风景园林师应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带领团队完成建设任务,并在设计中注意生态学的科学性和风景园林的艺术性并重。当前城市湿地保护、恢复的人物婆在眉睫,但是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城市湿地的手段,其建设观念上普遍存在着“重装饰、轻整治”的思想,风景园林师不能在这种大环境下随波逐流,而要基于职业道德,做“整治领土景观的医师”,“急事慢做”,引导建设走向合理有序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浩,汪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成玉宁,张炜.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

[6]朱建宁.城市湿地保护与景观建设[A].见:建设部城建司主编.园林城市与和谐社会[C].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7]杨云峰.湿地的概念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J].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010.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6

1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理论及休憩设施分析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地球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涉及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许多学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再现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分布在城市周边、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2005年建设部城建司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湿地公园进行过描述,作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要具备如下条件: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公园;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公园;占地500亩以上的公园;具有天然湿地类型,或具有一定影响及代表性的公园。随着湿地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多,当湿地公园的休闲游憩设施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对其的生态型设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设计涉及环境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美学等领域。游憩设施是依据特定的环境,塑造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融合,根据设计的基本原理完成其特有的实用功能的产品。景区中游憩设施是供游客观景及休息的建筑物及坐具,它不仅是体能的休息,还包括人的思想交流、情绪放松、休闲观赏等综合的精神休息,同时它是城市湿地公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设施,也是景观要素的重要元素。

2 生态型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特点

生态型的游憩设施是景观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社会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而对于湿地公园来说其游憩性也是其首要的功能之一。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设施是处理湿地自然与人文、保护与利用、投入与产出等各种关系的集结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需要基于湿地的特点、现代休闲的趋势,并在整个城市游憩设施体系中对其准确定位。

(1)游憩设施的生态性。生态型的湿地公园游憩设施必须是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开发学、园林规划设计、民俗学、人体工程学等理论综合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其游憩价值是通过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来体现,其生态性在理念上要区分于传统的仅仅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以人为本,人地和谐”的理念融入设计之中,并以生态学理论做指导,尊重自然生态规则来设计湿地景观和游憩项目,在设计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所有湿地游憩项目都直接或间接存有生态、环保、教育功能。

(2)游憩设施的丰富性。为了保证湿地公园的游憩性,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游憩者,要做到丰富游憩设施,分区分类开发有吸引力的游憩项目,一个有生态功能的公园可能不要保证人们到达的次数很多,但是一定要在去过的人中有很深刻的印象,针对不同的地势特点和游憩路段设计不同的休憩设施,要以水空间为主,在水空间与人的游玩空间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共融。

(3)游憩空间的连续性。游憩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小空间,这样人们在其穿行时不至于感觉乏味、单调、呆板,尽量使其有一定的变化、多样统一,人们行走时,有步移景异的感觉,随处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观,满足不同游人的活动需求。这就要求保证空间在视觉上和线路组织上保持连续性,利用一些细节设计来联系空间。研究结果显示,多数人步行超过500m就会感到厌烦、讨厌,情绪低落。因此,行走空间不能一直连续,在一定距离内,就需要扩大空间,形成小公园或者广场,并设置安排相应的休息座椅。这样才能填补行走空间在休憩功能上的空白。

(4)亲水需求的可达性。湿地公园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水域面积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公园,植物也有很多的不同,植物的独特和人的亲水需求,使湿地公园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想把湿地公园的游憩性体现出来,在水的游赏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人的亲水性。

亲水性的实现一种是静态赏水。人们行走时,如果看到优美的风景,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停下来驻足观看、欣赏,放松身心。这就需要在设计高品质的景观环境的同时,还要给游人安排设置可以让其驻足观赏、合影留念的空间场所,给游人提供相应的亲水设施,使他们既可以亲水、观景,还可以利用亲水设施开展其他亲水活动。例如,散步、晨练、写生、拍照等。静态赏水设施,如亲水平台、栏杆、亭等。亲水性的实现还有一种是动态赏水。人们游览时,需要观水、赏水、戏水,在滨河空间中休憩、散步、欣赏风景。因此,起着交通功能作用的游步道就尤为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空间环境质量的品质,需要将此种设施安排在大面积的水域空间或者有较长岸线的沿河地带,并且使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视觉上形成一定的空间变化,可以进一步加深游人在此空间的场景体验感。动态赏水设施,如汀步、栈道、桥等。

3 生态型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设施是处理 湿地自然与人文、保护与利用、投入与产出等各种关系的集结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必须是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开发学、园林规划设计、民俗学等理论综合指导下进行,而其游憩价值是通过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来体现。

(1)亲水空间的游憩设施。湿地公园中最大的空间即是水,在水上的游憩设施要保证一定数量,设计可以在栈道上选择水上亭廊的方式,既不占用过多的水域面积,也在人们通行的过道上形成休憩的设施。例如,亲水平台、栏杆、亭、汀步、栈道、桥等。另外,驳岸的设计也是游憩设施生态设计的重要部分,传统的碎石、植物等驳岸方式满足基本的防护要求,但是湿地公园中可驳岸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把景与观景设施结合起来,同时保证其生态的功能。例如,舫是水边常见的景观,在湿地公园游憩设施中可以把驳岸的设计结合舫加入水生植物做生态的处理,在舫的下部做圆孔,保证水的流通性,避免水在设施的底端形成死水,最后形成以游憩性结构为载体,以植物为主导,通过过滤、吸附、植物的吸收与转化等过程,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护岸和游憩的功能。

(2)人性化的休憩设施。在湿地公园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对于不同的人设置各种各样的游憩设施,针对青年人,可以加强运动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突出野趣的设施,规范游憩者游憩行为,也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更好的便利;针对儿童,可结合水体和树林,开发有野趣的游乐设施,还可充分发挥郊野公园的教育功能、设施植物、动物教育场所及完善准确的植物解说牌;针对老年人,应在林下多设置座椅和活动空地,可以在其中练太极、下棋、健身;针对家庭,可以设置一些加深家庭感情的游憩项目。

(3)游憩设施的细节设计。在湿地公园中可供游人使用的游憩设施很少,湿地公园的主体是“人”,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如何让这两者之间和谐共存,是设计中最大的难点。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针对水体和人流做出精心的处理,水域和陆地之间采用自然的斜坡交接,陆地上建立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使湿地作为一个公共游憩场所,可以对参观者开放,让游客在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的同时,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坏湿地的价值。在湿地公园的设计时,要以“水”为灵魂,把“水”这个主体贯穿于整个公园,而且每一个水域都需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规划设计结构,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把开放水域和沼泽地、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和泥地区域结合起来,既相互独立又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形成生态型的湿地公园和游憩设施。

4 结语

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在自然与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趋势。生态型湿地公园游憩设施设计是解决当前湿地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走出“以人为本”,在生态与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化、和谐化,设计不同于传统公园的游憩产品,丰富和完善城市游憩产品结构,不仅能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挥公园最基本的功能,也能打造独特的城市景观,让湿地公园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研究表明,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设施的生态设计是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方法,在亲水空间、细节设计、人性化的角度综合设计的游憩设施对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有着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力.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 赵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

[3] 王辉,郭玲玲,宋丽.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11.

[4] 郭春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研究及实例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9.

[5] 黄洁琼.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7.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7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上世纪末,随着我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在全球对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视的大环境下,国内的研究者才开始关注于湿地,强调城市与湿地的和谐发展,强调湿地是城市生态结构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2005年,建设部出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同年5月,《中国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纲要》也诞生,这是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里程碑。当今,随着景观专业的发展,本领域的理论研究基本已经到达国际同步水平,国家已将城市湿地建设列为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以“恢复、保护”为重点、寻求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和利用程度逐渐提高。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成都活水公园、上海后滩湿地公园等。

但是,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过快的扩张,大量城市湿地被侵占、破坏、盲目开发、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功能丧失和退化等。湿地景观设计发展时间短、设计理论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如何最大程度的维持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让城市建设与湿地和谐共生共建,尽可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活动的破坏,让城市湿地成为城市生态安全的可靠卫士,作为设计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1 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概念

1.1 景观生态学

本文所阐述的生态,并非仅是生态学,而是现代景观学与现代生态学结合的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

1.2 景观美学

景观美学隶属于环境美学范畴。研究自然美的保护和加工、探讨自然美的成因、特征、种类以及开发、利用和装饰自然美的方法、途径等。范围涉及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湿地公园的水体设计

2.1 水对湿地公园的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同样也是园林艺术的“生命之源”,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同样离不开水景。然而,对于湿地公园这样的浩瀚工程来说,如何尽可能保护珍贵的水资源,保证打造出优美的公园景观,取决于巧妙的设计和园区的优质管理。中国人“流水不腐”的古老智慧以及现代建造技术对湿地水体景观的建设成果,为邛海湿地公园打造出了理想的设计方案。

2.2 水体分析之驳岸设计

驳岸有利于缓解内涝、补枯、调节水位、水体的自净等生态作用。湿地驳岸形式一般可分为:混凝土驳岸、石砌岸、水泥砖砌岸、自然式土岸、网箱式驳岸等。其中自然式土岸是一种对原有湿地驳岸改动最小的一种驳岸形式,只是在原有驳岸的基础上,按照景观设计的要求,对驳岸的空间形态、植物景观加以改造,使其在保持原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满足游人观赏游玩的要求。在邛海湿地公园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自然式土岸,堆石法、浚潭法、枯木法、植栽法等等,但堆石法在这里体现得最充分。

3 湿地公园的绿化设计

3.1 从美学角度分析

3.1.1 体现湿地植物的群体美。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应突出植物的群体美,强调远观,要成带状或是片状栽植,有一定的规模,才能突出湿地的特色。尤其对于河港纵深景观的营造,要以整体为主,突出整体美,然后再细致到局部。在邛海湿地公园的设计中,也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在芦苇荡这一片,以中间的芦苇为远景,前边的水草,睡莲等浮生植物为近景,一方面构成视线上的通畅,另一方面芦苇的片植起到了阻隔空间的作用。在芦苇中间架上木栈道,行走在其中,拥有了一种意境之美,同时也是因为大片的芦苇给人一种茂密,隐蔽的心理感受。

3.1.2 注意水面的留白。在适当的位置留出水面,不栽种植物,一方面不会让水面因为全面被植物覆盖而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就如同一幅山水画里面一样需要留白来增加想象力。在留白的同时,还应注意植物与水的交界线,对留白部分的造型。

3.1.3 营造优美的天际线。在邛海湿地公园,有远处的庐山,中间的邛海,近处的溪水和树木花草,这些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感。同时,相对区域内植物种类并不是很多,仰望或是平视都能看到这些简单植物所营造出的天际线,天际线的优美,可展现更加宜人的景色。

3.1.4 粗犷美与精细美的结合。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植物景观特色是生态、自然而富有野趣。西昌湿地公园在注意保留生态、自然富有野趣的植物景观之外,还在园路、休息点、商业点、游客集散等地方栽培了相对精致的植物景观。这样既没有削弱湿地的生态、自然,又通过精致与粗犷的对立统一,突出了湿地公园的生态美,游客不会因为景色单调而感到视觉疲劳。

3.1.5 虚与实的结合。画要讲究虚实,湿地公园也就像一幅画,同样讲究虚实关系,通过岸上的树,水中的倒影相互映照,通过天气季节的变化,雨雪风霜和环境构造成虚虚实实的场景。

3.2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

3.2.1 尽量从湿地的狭义定义出发:生态学中,湿地的水文地理环境、水成土壤以及喜湿生物是构成湿地的三大基本特征,而在邛海湿地公园中,并不是将湿地公园改建成水景公园,它是建立在对原有地区的水文、地理、土壤、动植物资源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营造了一个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

3.2.2 从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出发:不能仅以某一植物为主题来规划设计,不管在任何一个片区,都应站在一个景观群体的角度来分析处理问题。合理安排高矮灌木、草地等,就能构成一个合理的生态配置。

3.2.3 考虑与生态环境和周边景色的相容性:每一个区域都应保留部分原有景观,结合改造,才不会有景色之间格格不入的感觉,同时还应考虑植物的不同生长期构成的景观效果的自然性。

3.2.4 营造多样的湿地环境:在邛海湿地公园,创造了多样的生境,包括多样的池塘,人造沙滩,小广场,栈道还有港湾等等。

4 湿地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

公园中大部分动物雕塑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动物雕塑也是其中运用的一种,注重了动物形态刻画,并对塑像加彩,塑绘结合,互相补充,使得作品具有和绘画一样的美感和欣赏价值。或者直接用自然景观石做雕塑,免去了人工加工和过度开采,具有一种天地人神的自然情怀,石头承载着沧海桑田,用这种景观石做一种景区的名字,或是象征一个标志,都有它独到的乐趣。道路是公园的交通系统,每一个地方如何铺装也是有一定的考究,而在邛海湿地公园中,道路的铺装十分多样。大片草地,让人亲近自然;石子路,让人脚底按摩;青石板,间隔放置,有草有花,生态也清爽。

5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作用。它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态条件,创造舒适优美的园林环境,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除考虑满足教育功能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需求,还要特别关注对于景观美学的追求。景观美学主要通过自然景观资源整合以及人工设施如建筑、园林小品设施形态与构造与周围自然景观相结合所形成的景观艺术效果来体现。坚持园林绿化量质并举的方针,以乔、灌、藤、花、草相结合,构成多品种、多层次植物的绿地,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浩.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中杰.生态美学与美学生态[J].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1,(05).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8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

1 基本的概念

1.1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

1.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是指: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3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让社会民众亲近、感受、体验自然,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2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2.1湿地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的、甚至破坏的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对于新建设的项目也要以保护湿地为前提,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2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2.2.1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2.2.2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2.2.3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2.2.4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连贯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与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协调建设原则。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9

关键词:湿地;景观;作用

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人类与湿地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近年来大部分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应运而生。人们对湿地公园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而湿地公园在其特定的功能上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将以乐清市滞洪区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例,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1 工程概况

2 湿地公园的作用

该工程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提高城区的蓄洪、滞洪能力,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补偿城市建设过程中占用的水面,起到“补偿、平衡”的作用,更利于增加环境容量,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方便市民休闲娱乐,都将有积极意义。滞洪区水面面积约1105亩,最大滞洪量约270万方。乐清市常务副市长李银巧介绍,有了这个滞洪区,乐清城区乐成过程面雨量达到300mm,城区还能顶得住,不会出现大面积受淹。要是遭遇潮位顶潮的话,估计可以支撑4h,“要是以前,外面潮水一顶潮,城区就会受淹。”

滞洪区从2012年11月正式开工,根据城市防洪泄洪要求进行挖湖造岛,到2013年8月左右建成,今年汛期已经开始发挥效用。李银巧说,今年“菲特”台风期间,乐清城区基本没有受淹,离不开这个滞洪区。而以前碰到大的降雨,乐成最多时受淹三天,老百姓生活特别不便。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乐清市滞洪区景观建设工程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防洪治洪的实践成果。滞洪区公园的建设也保持了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3 湿地公园的建设

4 湿地公园植物的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是湿地系统景观体现的重要一环。滞洪区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二是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三是以落叶乔木(落羽杉)为主。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设计中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树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维持本地树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本工程,植物的配置,从层次上考虑,有乔木,如:落羽杉、香樟、女贞等;小乔木,如:花石榴、花桃、金桂等;草花地被植物,如:二月兰、阔叶麦冬、小叶扶芳藤等。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也能给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感。

湿地公园在植物的配置、景观的处理、造园材料的选择上,妙趣天成,通过具有地方性景观特色的净水处理,湿地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重建,以及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组成全园整体,对环境的主题进行了多方位的诠释,可说是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例子。

5 结 语

湿地是地球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施工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考虑。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安娜.浅析鉴洋湖湿地的保护与建设[J].城乡建设.2011(03).

[2]陈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7).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10

关键词:韵律;生命周期;季相;空间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4702

1 引言

四川省广元市南河湿地公园属于河流型城市湿地公园,200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是广元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健身、游览和科普教育活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园内植物的韵律在山、水、城、林等景观的动态变化中得到了深刻体现,突出了生态保护、旅游观赏、文脉传承的特色,展示了集生态、艺术和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南河湿地公园以河流湿地为主体,植物巧妙的布局与生态环境相统一,使原生态的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渲染出了女皇故里的历史人文。不同色彩乔、灌、草明暗搭配,各类植物高低大小巧妙组合,季节的更替促使植物和人文景观以形、色、线、块等方式整齐而周期性地呈现[1],从生长周期、植物色彩和空间配置方面凸显着韵律,赋予湿地公园更强的动感和生命力,给人们日常的休闲游憩带来了温婉跌宕的。

南河湿地公园内植物的韵律体现于时间和空间维,是在平淡节奏的基础上深化而形成的,既富于情调又具有规律,综合了连续韵律、渐变韵律、交替韵律和起伏韵律等特点。在园内景观中,韵律感主要体现在景观的疏密、高低、曲直、方圆、大小、错落等配置方面[2],河流、地形、山势、亭台和植物间的巧妙搭配使景观既有圆滑之意,又不乏高耸之势[3]。人们在欣赏园内景色的同时,可自然地从植物生长周期、植物色彩和空间配置方面感受到南河湿地公园植物的韵律,体味别样的意境。

2 植物生长周期的韵律

以天、月、年为时间单位,南河湿地公园植物规律性地改变着生长速度,以波浪起伏的节奏抒写着生命的韵律。园内植物以生命周期、季节性周期和昼夜周期为单位,进行着规律性地生长,但受到昼夜气温、光照强度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同植物进行富有变化且周期性地生长,展现出动态的生命力。木本植物的生命周期一般为5~100年,树高生长曲线呈“S”型(见图1a),可划分为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末期,以数学指数函数公式对其生长过程进行拟合,方程为y=a/(1+bρ-ct)。夏季广元地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树木的生长最旺盛;而冬季气温较低,落叶树的芽纷纷休眠,直到来年春季才萌芽。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命周期一般为3~11月,其生长过程为“∩”型(图1b),以数学公式对其生长过程进行拟合,其方程为y=a+bsin[(t-c)π]。草本植物的种子在春天萌发,历经生长、开花、结实的过程,在秋季逐渐枯萎。

3 植物色彩的韵律

南河湿地公园内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展现色彩斑澜的季相,在春、夏、秋、冬四季呈现鲜明的色彩和韵律,为城市园林景观增添色彩。春季白玉兰、桃花、樱花等争相开放,石楠新芽火红、女贞嫩叶金黄,色彩艳丽夺目,送来了春天的气息。夏季为植物生长的旺盛期,绿意盎然的梧桐树彰显了女皇故里的文化底蕴,青悠的水杉为广元带来了丝丝凉爽,粉红的木槿花点缀在绿丛中,清新亮丽。秋季硕果累累,气温日渐下降,植物的叶色也悄然变化,乌桕红艳夺目、银杏金黄典雅,为南河湿地公园披上了晚霞般的盛装。冬季,公园显得格外疏朗,落叶乔木的树冠千姿百态,坚贞的松柏依然挺立,在白雪的映衬下别有韵味。园内植物季相呈现出“春花含笑,夏绿荫浓,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意境,为南河湿地公园的景观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增添了色彩和神韵。

4 空间的韵律

南河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韵律感十足,以点、线、面的艺术构图形式孕育出园林植物生命的律动。从整体来看,公园以自然线性河流为主体,和水生、湿生、岸边和坡地的乔、灌、草共同组成了层次丰富的园林景观[4],植物将水生与陆生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公园的宁静感、v深感、空间感和韵律感。园内山坡地形起伏平缓,树木的栽植方式以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片植为主,植物的配置随地形的变化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园林景观的韵律感。在点的运用上,充分利用彩色和高大的植株对背景进行点缀,创造出轻松、随意和跳跃的美感,渲染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线的运用上,南河湿地公园充分尊重自然河流和山体地形的特征,合理配置道路和道路植物景观,将公园内部各功能园区有机地连接起来,道路植物景观也融合为公园植物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的运用上,充分利用草坪和山坡中的园林植物布局,既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又对改善局部小气候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5 结语

南河湿地公园充分利用植物的自然生态学习性,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多维的层次构建了复合的园林景观,从时间和空间上渲染了植物的韵律。园内植物群落在春、夏、秋、冬四季呈现出丰富的季相和外貌特征,色彩缤纷,姿态万千,给人们的休闲游憩带来了十足的新奇感和美感。公园将自然资源和人为景观相结合,以自然河流和山体为基础,合理配置高大乔灌木和低矮花灌木,使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活跃有序,既传承了女皇故里的文脉,又充分发挥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和社会价值。人们在这里既可以开展休闲、锻练等活动,又可以亲近自然、享受阳光和呼吸清新空气。

参考文献:

[1]墨 兰. 园林植物设计中的韵律[J].中国林业,2006(16):37.

[2]张哲溪. 谈园林植物设计中的韵律[J]. 建材与装饰,2016(2):70.

[3]陈秀芹. 简述园林植物设计中的韵律[J]. 中国科技投资,2012(21):246.

[4]程琳钰. 河流型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方法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4:21.

[5]左小丽. 园林植物设计思路及色彩的运用探究[J]. 现代园艺,2016(10):100~101.

[6]张 毅. 浅谈太原市园林植物设计误区及应对策略[J]. 山西林业,2016(2):42~43.

[7]谢朝斌. 园林设计中植物的品种选择和多样性问题[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6):136~137.

[8]许 斌,吕晓燕. 园林植物设计技术要点[J]. 门窗,2014(11):168,171.

[9]王春沐. 中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方向[J]. 山东林业科技,2010(5):85~88.

[10]罗丽筠. 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 河南科技,2010(16):117.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11

1 湿地与湿地园林

1.1 湿地及其功能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分布广泛、种类多且类型间的差异显著。目前一般采用《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地表水多,水是导致湿地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无水不成湿地;

(2)水导致了土壤潜育化,有明显的潜育层;

(3)受水的影响,生长有湿生植物、沼生植物或喜湿的盐生植物。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种质库,成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大面积的湿地、飞翔的水鸟、自然生长的水生湿生植物和蓝绿色的水面,自然宁静,给人以美的感受。

1.2 湿地园林的产生及其内涵

人类起源于水,在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留下了离不开水的痕迹,近水、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一池三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规律[1]。

水域滋养人类文明,是城市产生的摇篮。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如罗马、柏林、莫斯科、华沙、伦敦、巴黎等,都在河流岸边,并且河流穿城而过。全球范围的河流海洋沿岸,分布着一个国家大多数城市,形成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2~6],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为防洪抗潮而修建江岸、海堤,把人与水分隔开来,使之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岸边存在的各种设施或建筑以及道路的不合理布置,使人们无法方便地接近水面;更有海滩或湖滨的污染,淤泥漫漫,野草丛生,使人望而生畏。

近年来,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景观类型多样性,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湿地的潜力,并对滨水湿地拥有的开放空间、生态功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利用。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的“港口再建计划”,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海滨“1992奥运村Nova Icaria”计划,美国费城的德拉瓦河岸Penns Landing 开发计划,美国纽约曼哈顿哈得逊河畔的滨水游步道设计,日本富山的21世纪水公园神通川综合整治计划,日本的“中之岛”改修与滨水游廊计划以及新加坡的新加坡河地区更新计划等[2~5]。

我国滨水湿地区的整治和开发也在起步。上海市的苏州河治理,天津的海河沿岸整治,南京的秦淮河仿古建筑群,合肥的环城公园等都初具规模。其中苏州河治理是上海历史上最大的一项环境整治工程,也是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确定的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此外江南水乡镇的保护与更新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湿地也就成为了城市开发的重要资源,其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丰富景观类型等方面,将会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正如“大阪国际水都首长会议精神”中所表明的那样,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5~6];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受到了污染,特别是景观水域绝大部分富营养化,亟待治理;现在绿地过分的人工雕琢与堆砌倾向,使城市中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信息对现代人的身心涤荡作用受到干扰,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现代化城市需要建设城市大园林等等。正是在这种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湿地园林也就应运而生了。

湿地园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园林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园林还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

对城市的湿地区域根据其自然属性进行的园林绿化,即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是城市土地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往其作用没被认识,所以,湿地的园林绿化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伴随着城市大园林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城市湿地绿化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缔造优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大有可为[7~8]。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9],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例如,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截至目前,全国已划定了130多个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中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东寨港和香港米埔等,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目录。湿地风景名胜区将人与自然充分地融在一起,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的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游览。

2 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

2.1 湿地园林新增绿地,提高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湿地园林可新增绿地。例如,一些视觉质量较差和培植条件较差的低洼地、茅草地、洪泛区、滩涂等湿地,以往不被重视,或其部分被填平改造成陆地后再进行园林建设;湿地园林则要求对这些地方根据其自然生态系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建设,这样既可节省建设资金,又可形成特色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因为全球生物物种和生态类型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已上升到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地球的战略高度。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也就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极为缺乏,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我国城市大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我国水生湿生植物近2000种,通过引种驯化繁殖,将极大地丰富城市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构建的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湿生植物群落等,又将丰富绿地系统的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从而整体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2.2 湿地园林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重建和恢复的一个新途径

湿地生态因子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例如年内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幅大,而且年际间也不相同,所以湿地又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全球湿地约有8.6×106km2(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其中约56%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以往人们并没有认识湿地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约80%的湿地资源已丧失或退化,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有关研究和实践,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虽然起步晚一些,但发展步伐很快。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10~11]。对破坏严重的湿地,通过园林绿化工程和植物群落重建,可加快湿地植被的恢复。在多种重建和恢复方法中,湿地园林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必将受到重视。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湿地绿化就是一项极为必要又不可缺少的措施[12]。湿地素有“自然之肾”之称,湿地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式净化各种污染,人们利用湿地这一功能设计出多种人工湿地[11]。人工湿地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和较强的生态功能,在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及净化各种城市污水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湿地园林丰富了大园林的内容

过去,湿地大多没有按照其属性进行园林绿化,即使是水景也不具备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所以其园林绿化对象主要是针对陆地的,而湿地园林直接将湿地与园林建设联系起来,使大园林明确地涉及到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中的两大生态系统(陆地和湿地),也拓展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

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这些城市滨水区域的整治和建设,首先需要按照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建筑和园林进行规划。从中外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看,这些地方不仅需要草皮、大树、彩砖,更需要根据滨水区湿地生态和历史文化等特点进行园林绿化:种植水生湿生植物,营造湿地生态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滨水湿地区特有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4 湿地园林塑造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地跨温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从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降雨、湿度等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加上城市园林发展的基础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园林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由于造园手法和园林植物品种相对单调等原因,城市园林绿化的外貌却有趋同势态。

湿地类型多,但在全国分布极不均匀。各城市根据其拥有的湿地资源进行湿地园林建设,将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例如,上海市有沿江沿海大面积滨海湿地,那么建设滨海湿地景观、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和水景等,就体现了上海湿地园林的方向,塑造了上海园林绿化的特色,也进一步丰富了海派园林的内容。转贴于 3 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

3.1 湿地园林现状及其问题

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突出的自然特点是沿江沿海大面积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目前共有湿地面积5991.48km2,占海拔-5m以上总面积9123km2的65.67%,其中自然湿地2312.68km2,占总面积的25%以上,为全国平均自然湿地比率的近10倍,是一个典型的多湿地地区[13]。受观念、人才、技术和苗木来源等因素的影响,湿地园林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

(1)对于湿地或景观水体,没有遵循其功能和自然特点进行绿化,而是部分照搬陆地的绿化方式;

(2)景观水域几乎都有水泥驳岸(自然式和规则式),缺乏生物多样性高又具区域特色的沿岸带;

(3)湿地树木、水生或湿生植物苗木科技投入低,育种研究落后,除荷花、睡莲等少数品种外,上海地区乃至全国用于景观水域布置的水生湿生植物大多是自然种,而且数量较少,几乎难于满足沿岸带植物群落配置的要求。特别是适合滨海湿地生长、耐盐碱、兼顾景观和生态的树种更是少之又少;

(4)缺乏一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苗圃。由于没有一定数量的苗木,又对上述几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反之,上述几个方面的落后状态,又限制了苗圃的建设。

3.2 湿地园林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1)规划发展目标

新一轮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2020)以全市域为规划范围[14],为湿地园林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相关的主要规划措施有:

①环城绿带全长98.9km,2002年与道路同步建设100m林带,并启动400m绿带建设。以环城绿带宽500m为基础,局部地区扩大规模,采取“长藤结瓜”的形式,建设大型公园、苗圃、观光农业、湿地公园等主题公园。

⑺罩莺印⑻趾拥?条河流,总长232km。结合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控制两侧各50~1000m的绿化林带,规划绿地约为50km2;骨干河道352条(段),总长度3430km。规划控制两侧各30~50m的绿化林带,规划绿地约为100km2。其他河道规划控制两侧各不小于10m的绿化林带;加强对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的绿线控制,大力营造以黄浦江和苏州河水系构成的倒T形的城市河道景观带。

③规划建设南自杭州湾,北至吴淞口及长兴、横沙、崇明三岛长约470km海岸线(也称:一弧三环)的绿色屏障。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林带宽度3000~5000m的滨海湿地防护林。

④规划在黄浦江上游闵行、松江、奉贤等县区营造水源涵养林2.5~3km2。

⑤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等特点,规划了8个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它们是松江佘山风景游览保护区、淀山湖风景水体保护区、青浦泖塔区、大小金山岛自然保护区、崇明东平部级森林公园、崇明岛东滩候鸟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幼苗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

⑥规划营造12~15处成片林地,包括生态保健公园、旅游度假公园、体育运动公园、湿地公园等,总面积25km2以上。

(2)研究开发湿地园林建设理论和应用

上海是个多湿地地区,如何利用湿地资源优势进行湿地园林建设,成了上海市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热点。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绿化管理局2001年新立研究课题就有4项(上海湿地资源优势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城市空间特色绿化-湿地空间、水生湿生植物引种推广示范性研究、南汇滨海森林公园人工林建设示范性研究)。课题方向从理论研究、引种驯化繁殖技术、设计到示范区建立等各个方面。近几年来,市科委、市农委与湿地园林有关的研究课题和项目有4个,课题方向主要为湿地自然保护区、郊区人工林规划与建设等。

(3)苗圃是湿地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

规划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0m2,全市森林覆盖率30%以上。从苗木考虑,按5m2一棵树计算,仅乔木就需要3000万株以上,还需要大量的灌木和地被植物。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具有诱人的产业前景。在这一产业导向下,出现了大量以水生湿生植物或湿地树木为主要产品的苗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各类进行湿地苗木生产的企业或公司不下30家,品种50~80个,其中湿地树木主要有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落羽杉(T. distichum)、池杉(T. ascendens)、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等10多种,湿生和水生植物有菖蒲(Acorus calamus)、鸢尾(Iris pseudacorus)、花叶芦竹(Phragmites australis var.striato-pictus)、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tetragona)、花叶美人蕉(Canna indica cv.Variegata)、香蒲(Typha spp.)、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水葱(Scirpus validus)、灯心草(Juncus effusus)等多个品种。

(4)湿地园林建设初见成效

中心城区大型公共绿地,如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徐家汇公园、大宁绿地、黄兴绿地、华山路绿地等,都在绿地中设置了水面,面积占公园面积的10%~20%,其沿岸带几乎是自然式的土岸,通过水生和湿生植物种植和布景,丰富了城市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亲近水的场所,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过程中,水面也发挥了作用。尤其在大宁绿地建设的一块人工湿地公园,取得了显著效果。

新建居住区绿化也重视水景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如上海市爱建园住宅小区,建造4500m2人工湿地;万里居民住宅区在其北面横港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亲水的沿岸景观带;连房地产公司也要以 “亲水地带”作为房屋的卖点。

全市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大型湿地公园约7~8处。如南汇滨海湿地森林公园,占地近3km2,2000年初已开工建设;位于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压走廊下利用原有鱼塘建设的大型湿地公园,也于2001年底破土动工。

4 展望

湿地园林是一个全新的园林类型,不论是建园理论,还是应用技术,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广大的园林工作者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现代生态学理论、时代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湿地园林定会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外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保护和利用水生湿生植物及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认为,建设湿地园林是城市生态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此外,通过湿地园林建设,能缓冲城市硬质景观的压力,满足人们亲近、回归自然的需求。试想人们在紧张生活之余,留恋于水天之间,徜徉在阳光余晖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一大乐事。

参考文献

[1] 朱钧珍. 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Morris A E J. History of Urban Form: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M], 2nd ed.,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Burnt Mill, 1979.

[3] Bacon E N. Design of Cities [M]. Thames and Hudson, N. Y.,1978.

[4] Bonnes M. Urban Ecology Applied to the City of Rome [M]. Istituto de Psicologia,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1987.

[5] Bugess J, Harrison C and Limb M. People, Park and Urban Green:A Study of Popular Meanings and Value for Open Space in City [J].Urban Studies,1988,25:455~473.

[6] 李翔宁. 跨水域城市空间形态初探[J].时代建筑,1999(3):30~35.

[7] 陈向远. 现代化城市需要建设城市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1(5):3~6.

[8] 陈自新. 城市大园林-现代化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园林,2001(5):7~10.

[9] 宋朝枢. 城市绿色肾肺工程与可持续发展[A].第三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论文集[C],10~15.

[10] 任海,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1] 俞孔坚,李迪华,孟压凡. 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J].中国园林,2001(2):26~28.

[12] 阎水玉,王祥荣. 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应用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12

本文以虎丘(三角咀)湿地公园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案例,通过对其设计理念、结构布局、及功能设置进行全面阐述,为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实现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提升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0 缘起

近年我国不少原本属于乡村或郊野的自然湿地逐渐成为城市土地扩展的一部分,其用地性质和使用功能亦随之改变,除承载原有的生态功能外,还应满足一定的市民日常休闲活动之需,可以称之为城市湿地公园,系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其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1】2005年国家建设部城建司颁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界定为“在具有天然湿地资源的城区,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形成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湿地公园”。【2】

本文以虎丘(三角咀)湿地公园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竞赛方案为例,通过对设计理念的阐述,为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永续利用提供借鉴。

1、概况

虎丘湿地是苏州1996年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四角山水之一。到2012年底总共完成5.56平方公里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湿地特质的公园景观。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虎丘湿地公园周边的新区发展对公园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从而开启了第二个五年全面提升的新阶段。本次规划项目分为虎丘湿地公园未建区详细规划及已建区完善提升两个层次内容。未建区由东区、西区两部分组成,东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32.7公顷,西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37公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德国瓦伦汀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和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完成的方案在2013年度苏州国内投标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2、规划设计

2.1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基于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刻认识,在保护利用日益稀缺的湿地资源基础上,充分尊重基地环境的自然演进过程,与地域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滨水活动有机结合,让全社会都能共享湿地的乐趣和魅力。

2.2设计理念

本规划以城市到自然的“渐变”为核心理念,提炼基地本质的地貌语汇,如森林、湖泊、鱼塘的特色肌理,规划出具有地域特色元素主题公园。

2.3设计目标

(1)将“地方特色文化、园林湿地风光、生态娱乐休闲、城市主题商业”有机结合于一体,形成特色鲜明,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情、注重游客参与体验的国际性湿地主题公园。

(2)打造苏州西北部的生态绿肺和度假胜地。

(3)建设标志性空间,树立姑苏区与相城区的入口新形象。

(4)体现苏州历史文化与产业特色,为艺术文化旅游提供新型体验空间。

(5)开发体验活动,为周边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提升整体城区的品质和周边土地的价值。

(6)设计标志景观点与绿色廊道,在空间上与虎丘塔形成呼应,提升大虎丘区域内的景观品质。

2.4、总体结构

规划将虎丘湿地片区总体结构分为一心三区、公园十二景。设计强化形成了东西、南北两个渐变轴,以达到城市到自然的渐变、森林至湖泊的渐变从而形成自然与城市肌理的衍生,湿地公园与虎丘绿脉的相联。

图1 总平面图

图2 功能分区图

2.5 功能分区

(1)中央湿地景观区

公园入口位于基地东北角,采用引导性较强的轴线布局方式形成入口景观轴,增强礼仪感与阵列感,设置大型雕塑景观塔与空中景观走廊,强化公园标志性的同时,使游客在水、路、空等多种路线进行景区观赏;原有湖心景区植被较为完整,但交通串联不力,同时由于小岛过多,造成水流不畅,缺乏大面积亲水空间,规划设计并原有的“三湖”为一湖,在最少改动的原则下,方便水体流动,延伸景观视线,增加可用湖面面积,扩展亲水空间;湿地体验区整体风貌较好,加入部分休闲措施,如观鸟亭、景咖吧、湖边烧烤等,提升环境品质。

图3 主入口鸟瞰图

(2)文化商业区

园区东侧定位为文化商业区,分为三个主题街区。北部为新姑苏风情商业街区,与入口广场有机相连,采用传统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规划手法,打造一个符合苏州建筑与生活特色并与园区形成紧密的商业纽带;中部为文化体验街区,设有渔家文化体验区、吴文化展览中心、水稻之乡农家乐等项目。建筑风格上运用自由的形态,起到了衔接与过度的作用;南区紧邻沪宁高速,城北西路、虎丘公园景区等重要节点,区位优越,规划设计为高端综合商务区,在形态上与西侧森林疗养区的山地形成呼应,半周环抱湿地公园,三个片区形成不同机理组合,给整片东区商业带来了丰富与多层次的业态。

图4 文化商业区鸟瞰图

(3)森林疗养区

规划区域相对独立,设计定位为高档森林疗养区。贯通原有水系,同时将适度整合土方,结合密林围合,营造出国际级的生态别墅群。空间以一水两纵三环的交通路网进行地块划分,具有高档居住、疗养、休闲式度假酒店等多个功能,遵循“户户临水”的设计宗旨,更有江南水乡的民族文化特色。森林区域设迷你高尔夫、青年运动中心、拓展训练基地,森林氧吧等功能满足各类型业主需求。利用人行环道进行串联,方便人流到达各个景区。

2.6 交通组织

交通设计强调除通畅便捷的机动车交通外,考虑自行车和步行空间所构筑的慢行交通体系,贯穿滨水岸线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在可达性原则的基础上优化完善交通体系。规划范围共分成14米、8米、4米、2米等4个等级的道路,其中西塘河路在现状9米机动车道的基础上增设5米非机动车人行道,完善慢行交通体系。规划结合主要功能区出入口及组群建筑的地下空间设置旅游大巴停车场以及私家停车场。

规划自行车步行道路自成系统,串联起不同的景观节点。沿湿地的景观小路、步行桥、亲水平台、以及在周边分布的活动场地成为市民休憩交往运动的重要场所。

2.7 水体设计

针对虎丘现状提出水源保护、运行调度及人工湿地三项“正生态”技术对策,通过雨水收集等多种生态技术手段达到水源保护的要求、局部增压等方法实现水质循环与流动、人工湿地等生物措施实现水体净化和游赏的有机结合。对已建成的驳岸在不变动线型与不影响防渗要求的情况下,以软化装饰的方式,把水生湿生植物融进岸线,组合成多样化的景观水岸空间。

2.8 绿地系统设计

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停车绿地、滨水绿地、生态绿地、街头绿地、湿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地系统;“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上的植物,通过丛植、列植、群植等多种种植手法,运用丰富的造景技巧,如漏景、障景、对景等,营造丰富多样的绿化景观。

2.9游线组织

根据公园内部游览人群的行为规律推荐组织旅游线路,分为一日游线路即从公园主入口进入,途径渔歌广场、美食街、糖果沙滩、湿地观鸟区,到达湿地体验区;二日深度游游线:主入口开始,途径文化商业街,鱼米文化体验街、综合商业区,到达休闲湿地区,第二天高档疗养区出发途经湿地体验区、湖心景观区,到达文化商业区。

3、结语:

一个建设成功的湿地公园,首先要实现规划中所确立的目标核心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要具备生态完整性,能自我维持,实现低成本管理,避免成为“奢侈品”,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负担【3】。本规划希望在充分挖掘虎丘湿地公园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为实现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