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石化专业论文

石化专业论文

时间:2022-02-09 21:24:04

石化专业论文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 石油专业 教学内容 教材体系 教学方法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88-01

理论实践一体化是石油专业开展教学创新,推进培训改革的信息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以岗位实践和课堂学习相结合,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石油专业建设,提升石油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增长石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为中心,在正确认知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的基础上,从石油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创新等环节入手,更好地发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在加强石油专业建设的前提下,为石油专业学生发展铺筑教育、教学、实践、理论方面的坚实基础。

1 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机械

传统石油专业在进行教学中存在简单机械的缺点,在教学形式上出现注重课程内容,忽视石油专业技术与专业特点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石油专业知识的构建。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机械地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离,使教学内容和实践不能得到统一,失去二者有机衔接的练习,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全面问题。

1.2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偏重理论部分,而对于实践部分往往是敷衍了事,导致实践基地、实训场地的教学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学生不能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操作能力,出现理论与实践、学习和生产相互脱节,影响石油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1.3 传统教学模式针对性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根据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教学,导致石油专业教学出现针对性和有效性偏低,石油专业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学生专业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影响到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工作。

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对石油专业教学和培训模式的重构,是将石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发展相互统一。作为一个系统,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石油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关节,以此来确保石油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全面地发展和促进。总的来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具有如下一些主要优势。

2.1 新模式的教学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将石油专业的教学和培训统一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理论学习和操作实际两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把握,既调动了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2 新模式的综合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符合石油专业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统一起来,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和培训中眼睛、头脑、手脚得到综合运用,在开发学生心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 石油专业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实践的措施

3.1 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

石油专业应该根据学校的师资、实训基地设备等情况,周密研讨,形成对石油专业教材体系的创新实,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石油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石油专业特点编制和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以便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和培训。

3.2 变革石油专业教学内容

应该提高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强学生专业经验的积累。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具备石油专业普通工作和特殊工作的能力。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匹配性和一致性,通过优化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内容,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发展的保证。

3.3 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

应该根据石油专业的实际发展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与认知特点,建立起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当前具有良好教学质量的方法有: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式教学,这些方法的主旨就是通过对教学和培训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的定向,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3.4 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训穿行,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如何适时的穿插录像、投影、演示、实物拆卸、板书、讲述,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

4 结语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石油专业开展教育变革,进行石油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清楚地看到传统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要看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种种优势。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从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探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更好地应用于石油专业的新途径。在加速石油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下,促进石油专业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岚.浅析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其他专业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2] 刘少伟,淡心广,孔祥义.石油专业紧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石油教育,2009(6).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岩石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09-02

岩石力学作为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体的力学以及力学相关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也就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1]。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基础课程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港澳台地区主要使用英语教学或加大英语授课范围。随着高校自身国际化建设及来华留学生的增加,研究生在从事各种学术活动中,英语是必须掌握的国际通用的科技语言。采用英语传递信息已成为全球文化与科学的主要形式[2,3]。全英文教学,即在课堂上使用英文进行学科的讲授,它已经成为实施全英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英文教学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4]。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高校特别是石油类高校研究生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岩石力学建设全英文课程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研究生岩石力学课程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由于岩石力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大,影响了学习的自觉和主动性,只通过单纯讲授式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5-8]。同时岩石力学的理论推导的要求比较高,并和实际工程结合比较紧密,因此仅靠传统的教学讲授方式,不能提高研究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对教师教授的知识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批判性能力不高。

(二)教材内容相对落后

随着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工程投入,包括高铁建设、非常规油气开发、核废料深部处置、可再生能源开采利用等领域,使得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室内外试验、现场检测和经验积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9]。但是,目前岩石力学的研究生教材内容存在落后实际发展的现象,存在理论和现实脱节的情况,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使学生们不能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引用欧美全英文教材或译著类教材已迫在眉睫。

(三)教学对象更加多元

随着高校国际化建设和留学人员数量不断上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一般研究生教学班由本土学生和来自亚、非、欧及拉美洲的留学生混合组成。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特别是语言基础会影响到接受能力,以普通话或双语方式的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现有情况的需求[10,11]。

(四)教学语言需求更多

随着国内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本土研究生英文基础的逐步提升,研究生有较好的英文写作和阅读能力,而亟需提升口语和听力的能力。不少研究生在就读期间还要进行国外访问交流等活动,更加需要直接运用英文进行学习和交流。

(五)教师队伍缺乏多元

面对高校生源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的状况,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国际学生的文化背景及思维习惯等与本土教师有较大异同。邀请国外岩石力学相关领域专家前来讲学或讲座,也成为提升本土研究生及来华留学生专业水平的迫切需求。

二、采用全英文进行岩石力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采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手段,提升研究生课题研讨能力

在岩石力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要以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对于小班教学规模并且具有本科岩石力学基础的研究生,通过涉及岩石力学的外文资料包括课件、原版书籍或文献等,提出岩石力学的关键概念和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侧重方向及工程课题给予自学并研讨,并在课堂上用全英文给予探讨和讲述。

(二)采用全英文教学语言,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学术能力

在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要以国际化学术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授专业知识同时,普及岩石力学专业英语词汇。选取教材可以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添加外文辅助教材,以及译著教材作为参考,以此跟进国内外岩石力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专业词汇的解释并提供给学生外文资料包括文献进行自学参考。

(三)采用全英文教学材料,提升研究生英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首先,全英文教学的实施可以为研究生打下岩石力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打下科技英语写作的基础。国际化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查阅国际期刊、出席国际会议、主讲国际会议口头报告或海报、留学交流访问以及接待外国专家等。通过课程讲授发现,大学英语及研究生英语课程,主要不涉及专业英文及科技类专业英文写作,因此对于研究生的专业培养而进行的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是充满必要性的。其次,全英文教学中也可实施中英文专业词汇对照,帮助研究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认知。专业词汇的定义和表述习惯按照英文更加准确,可以使学生避免直译成中文后误解问题的出现,而对英文词汇构成方式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英文类似生词加强理解。

(四)采用全英文教学手段,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影响的提升,来华留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数量逐年增加。以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为例,来华留学生具有较好的英文基础,但中文基础薄弱,通过全英文教学手段使得来华留学的研究生,迅速进入岩石力学课程学习状态,并展开专业学习和研究。

(五)采用全英文教学方式,方便外国专家直接受邀讲课

随着国内高校国际化水平的迅速提升,直接邀请国外专家讲学的做法日臻成熟。以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为例,邀请美国和欧洲相关石油工程领域的外国专家定期来访,给研究生国际班学生授课,并开展相关研究。

三、采用全英文进行岩石力学教学的可行性

(一)高校教师的英文水平可以胜任全英文教学要求

目前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占很大的比例,其需要通过英文发表学术成果。因此,这些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是全英文教学的重要保证。

(二)岩石力学的教学资源

例如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方向有很多国外经典的原版教材或专著,这些教材不仅包含了理论、概念或原理讲述的基础教材,也有反映国际前沿的专著或文献。

(三)高校的国际交流可以为全英文教学提供支持

目前,高校开展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访问讲学的质量和数量逐年提升,邀请国际岩石力学方向的知名学者为研究生开展学术报告是全英文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的亮点和点睛之笔。

(四)高校的本土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目前,高校本土研究生一般都具有六级英语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雅思、托福或者GRE等国外高级别英文语言水平考试,完全具有直接接受全英文专业教学的能力。

(五)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具有较强的英文表达和阅读能力

目前,高校来华学习专业的留学生逐年递增,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为例,来自中亚、南美和非洲的研究生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英文表达和阅读能力强,为开展全英文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以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国际化学术能力和全英文学习及研讨能力为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全英文教学水平,加强全英文教材建设,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让研究生在自主学习的理念下掌握课程内容并提高英文水平。通过课程学习,为进一步扩大专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跟踪国外专业领域研究动态和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明奎.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82-85.

[2]张广清.岩石力学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21-222.

[3]刘豫,周爱国,郭学锋.普通高校中双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0,(12):41-43.

[4]冯晋豫,詹健.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的比较与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2):32-38.

[5]王渭明.《岩石力学》教学改革与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221-215.

[6]勾攀峰,宋常胜.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9,(15):82-83.

[7]苏堪华,龙芝辉.“油气井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58-159.

[8]刘开云.探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171.

[9]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研究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3):79-82.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55-03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国家计划五年内调整为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比例各占 50%,计划十年内调整为专业型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培养总量的 70%,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型。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起步于1997年,经历了试点培养、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三个阶段[1],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40个授权领域,200多家培养单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类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我国首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9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128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577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比2009年增加3.5倍。作为石油行业院校,具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化学等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领域,承担着培养石油石化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试点单位,努力打造专业学位教育品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生成为能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它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工程实践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与工学硕士在培养体系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和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基础薄弱,对于如何提高实践能力、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失衡,体系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收对象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学生入学第一年首先进行课程学习,课程也就成为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中介与桥梁。因此,课程设置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能否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3]。

经过多年发展,学术型研究生在课程教学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之初,石油学科的课程设置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思路,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严重缺乏。选修课程偏少。除政治、外语和专业基础课外,选修课程所占学分相对较少,有些领域选修课学分仅占学生总学分的1/4。

(二)“双导师”指导效果欠佳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直接指导者,在研究生各个环节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采取“双导师制”,研究生不仅有校内导师指导还拥有由企业专业人员担任的校外导师指导。双导师的设定就是为了弥补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达到共同指导的目的。

石油学科聘请10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但是校外导师因对人才培养认识不足,而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较少。即使在企业实践基地,工程应用工作并未让研究生过多参与,甚至个别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放羊”状态,实践能力培养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部《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应届本科生要参与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对学校而言,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加,增幅较大,而实践教学平台数量与学生规模相比明显偏少。管理部门对已建立的实践基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一是学校和企业相距较远,与企业沟通不够,从而对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掌握不及时。二是培养基地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实践方案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影响培养效果。

(四)毕业论文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学位论文的选题强调应用性、开发性和实践性,考察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所依托的课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但在学位论文完成阶段,很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相似,在工程实践方面涉及较少,并且与专业实践环节相脱节,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石油学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暴露的问题,结合实践能力培养实际,构建由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工程背景等方面为组成要素的培养体系,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支撑,逐步形成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学位论文为载体的培养体系(见图1)。

(一)发挥石油学科优势,构建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满足石油石化企业人才需求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该意见强化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1.优化课程结构,广泛开设选修课。结合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知识结构需求,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科领域和专业的性质,制定培养方案,着力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适当调整开设的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在选修课方面强调涵盖内容广,除开设油味浓的专业课外,还开设交叉课程,包含现代管理、技术经济、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知识面得到扩充。

2.改变教学模式,增设实训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石油学科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授课”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校内实训课程,采取理论学习、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例如:地质工程领域开设“油气勘探地质综合技术实训”、“油藏地质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实训”和“地球物理测井综合实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开设“油气田开发设计与应用”、“油气井工程设计及应用”、“采油采气工程设计实训”、“油田化学工程与应用”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有机融合,培养研究生初步具备分析工程实践问题和掌握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导师”指导

学校在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大力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导师”指导作用,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1.加大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遴选力度,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主要采取每两年对在岗导师和申请新增导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遴选。采取能上也能下的制度,对不符合当年遴选条件的导师实行停止招生。将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在企业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选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更加结合实际。

2.加强企业导师培训,充分发挥企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企业导师对行业工程应用方面深入了解,对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通过对企业导师培训,明确包括授课、讲座、工程实践、学位论文、实践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导师职责,使导师充分认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发展规律,激发企业导师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热情。

3.全面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石油主干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导师,应逐步提高校内导师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校内导师参与石油石化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参与应用型课题研究,也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三)深化与石油石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构建综合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载体和依托。经过几年的发展,石油学科建成了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相互依托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见图2)。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是依托学校建设的,科研实力较强的研究所、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或者校办企业,除了开设一般实验课程,校内实践基地还着力建设高仿真训练系统,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学校逐步在胜利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等石油石化企业建立石油学科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近40个,包括企业实习基地、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

图2 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后,如何有效管理、最大化地发挥其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问题。校企双方协商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其全面负责培养基地的运行。管理委员会人员来自校企双方,通过定期协调、沟通和反馈,有效保障培养基地的运行。培养基地如果连续三年没接纳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或不具备培养条件或管理混乱,协议将取消。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基地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使研究生能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企业同时将大量的科研开发资金投入到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来自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内在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将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

学位论文阶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应和专业实践阶段紧密结合。首先,论文开题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此时学生对生产实际、行业现状有了一定认识,可以结合专业实践内容,选定论文题目,边实践,边开展论文。其次,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工程背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是导师已立项以及准备立项的技术课题,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最后,审查专业实践完成情况。学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的,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需要重新参加专业实践环节等。评定研究生论文还应参考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综合评定论文成绩。

通过专业实践环节,明确生产实际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论文选题,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校企联合科研项目的支撑下,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最终由企业专家为主导,进行质量把关。通过这些学习环节的衔接,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升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目标。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为石油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为其他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树立了典范。培养体系建设不仅巩固了研究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研究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

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职工培训;企业管理;有效性

前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石化企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石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职工能力和素质的竞争。石化企业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石化企业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针,而企业职工培训正是实现这一原则的重要举措。石化企业要科学地规划职工培训大纲,以提高职工能力和才干为目标,全面建设学习型组织,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

1、国内石化企业职工培训的现状

石化企业属于资本、技术和职工密集型的企业。一方面,石化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要求职工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石化企业往往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职工居住分散,并且职工大多数以接父辈的班为主,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企业开展培训往往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石化企业开始有目的的组织大规模的职工培训。很多石化企业斥巨资开展职工培训,部分石化企业专门成立了职工培训中心,在职工培训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大部分的石化企业深深地认识到:职工培训的收效往往与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极不相称[1]。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对职工培训的意义认识不充分。在思想认识上,石化企业领导和部分职工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误区。首先,部分企业领导只关注眼前利益,认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职工培训收效不明显,难以切实地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传统观念认为,职工通过培训获得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可能跳槽到其它企业发展,这对原有石化企业而言得不偿失。另外,职工认为培训学不到真正的专业技术,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还耽误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因此,他们消极地应付企业培训,敷衍塞责,少数职工甚至对企业培训产生了抵触情绪。

1.2培训形式缺乏多样性。部分石化企业积极投入建设经费,健全了专门的职工培训机构,但是培训方式缺乏多样性,也难以达到较好的职工培训效果[2]。例如:多数职工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培训班,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少与资深员工的交流和互动,更缺少亟需的实践技能。长此以往,职工对培训活动丧失了信心,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职工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1.3企业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严重地脱离生产实际;或缺乏对职工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人生观的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化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有必要有计划地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组织职工培训的过程中,石化企业应该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当前企业的生产情况。但是,部分石化企业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选取不当,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际,职工感到枯燥乏味。部分企业的职工培训缺乏长远规划,侧重职业技能培训,却忽略了对职工进行企业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据研究报告显示,职工接受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为百分之二十,而对职工进行核心价值观、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贡献率却远大于前者。现在的普遍情况是:职工获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后就立即选择跳槽。因为,职工们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核心价值知之甚少,所以职工对企业普遍缺乏认同感。这样的企业内聚力很弱,形如一盘散沙。

1.4培训机制缺乏规划性[3]。由于部分石化企业严重地忽视职工培训工作,因此职工培训往往缺乏系统性。只有石化企业发现生产确实需要的时候,才会临时抱佛脚,组织临时性的职工短期培训。这样的职工培训往往缺乏连续性。

1.5缺少对职工职业生涯的关注[4]。石化企业往往具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职工普遍具有专科以上的文化水平,对自身职业的期望值较高。部分石化企业的职工培训片面地强调企业自身的发展,不注重将企业发展与职工自身发展结合起来,结果损害了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提高石化企业职工培训有效性初探

石化企业职工培训首先需要进行严格的专家论证,然后才能逐渐地形成一个规范的培训体系。在职工培训的探索中,石化企业应该结合日常生产的实际,不断地规范职工培训的活动;采用职工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提高职工的培训效率,并开展职工岗位能手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大练兵活动。

2.1科学地确定培训的需求,确定培训的目标。石化企业要开展长期的职工培训,必须要科学地确定培训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培训的方向不出现偏差。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职工培训任务,有效地节约培训经费,石化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开展需求分析。在石化企业中,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需求分析、岗位需求分析和职工需求分析。企业需求分析需要搞清楚开展职工培训的必要性,培训旨在解决目前企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岗位需求分析是根据不同职工的岗位职责和技能现状等方面确定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分析职工个人需求旨在根据职工的具体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培训活动。

2.2根据职工的层次,确定培训内容。职工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培训、业务素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职工层次,石化企业应该开展个性化的职工培训活动,比如企业管理人员偏重于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价值的培训,而青年职工应侧重岗位技能培训。另外,石化企业应该以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为指针,充分地关注职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石化企业应该将职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集团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根据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职工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个性化的职工职业培训活动。

2.3全面地评估培训效果。培训评价工作是指对培训后的职工进行考核,根据培训考核结果来全面地评价培训活动的有效性。考核方式不要局限为笔试,也可以包括动手操作和岗位技能竞赛等方式。培训评价不仅是考查职工是否掌握了某种技能,也能全面地反映出石化企业培训组织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便建立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

3、结语

完备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能够保证石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石化企业职工培训属于企业的日常性工作。我国石化企业职工培训过程中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职工培训将日益地受到石化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戈莉.探索如何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J].商业文化,2011,(8):45.

[2]武寒松.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果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5):255.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课程体系

一、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出现了中职与高职衔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等模式,围绕衔接的政策与机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等问题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在教育及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与保障下,单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对专业群的中高职衔接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搭建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同类专业之间开展“三二分段”,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而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设计是“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高职应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衔接不畅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理论基础水平较差

高职理论教学提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而中职教育偏重于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因此,当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难以吸收、消化和应用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差,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中高职专业理论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相互独立,依靠自身师资力量的资源进行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教材等的开发,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缺乏有效的沟通,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造成了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高职技能训练定位较低

在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比重低,技能训练定位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没有体现中高职技能实践教学的层次,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往往还会出现技能实践教学“倒挂”的现象,使学生失去求学、求练的动力。(四)衔接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判断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的依据。由于中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具有不明确性,中高职课程内容存在一定比例的重复,导致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教师无从把握、诊断、调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难以系统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的反馈回路。

三、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方案设计

(一)厘清石油化工专业群职业能力

石油化工专业群所面向的企业众多,各企业的岗位设置特点各有不同,具体工作任务有很大差别,对人员的具体能力要求与企业的性质、生产、设备、安全等条件密切相关。根据石油化工行业、中高职学校、企业共同调研的结果,对石油化工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石油化工专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石化企业一线工艺操作、设备操作、质量检验、化验分析、仪表维修、设备维修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中高职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层次上的差异,以中职职业能力的技能培养要求为抓手,以高技术技能、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石油化工专业群职业能力衔接、职业岗位群衔接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

石油化工专业应根据石油化工行业的职业与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中职专业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设置,划分较细、知识面较窄;而高职的专业针对的是岗位群,专业划分可以较粗、知识面较宽,高职专业的设置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广东省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包括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化工装备技术、化工自动化技术等专业,而中职衔接的专业则选取与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如:化学工艺、石油与天然气储运、工业分析与检验、机电技术应用、精细化工、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专业。专业群衔接方式主要采取“相近对接、拓展对接、宽口径对接”等衔接模式,提高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

(三)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会影响中高职课程是否有效的衔接。中高职同属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一致性,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体现培养层次上的差异,从而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石油化工专业中职重点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并能达到高职阶段所要求的文化素质要求。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必需的石油化工应用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检验、分析、服务、销售及生产辅助管理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和再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毕业后需获得本专业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的人才培养以中职毕业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提升岗位职业能力。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胜任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操作、设备操作与维护维修、产品质量检验和化验分析、石油化工生产管理、产品营销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获得本专业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采用中高职院校互认、互通制度。

(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以石油化工产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以满足中高职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以实践为导向,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开发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避免中高职专业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尝试高职预科教育。高职预科教育是面向中职学生,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尽早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中职高课程与技能训练的重复,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性。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体现“纵向递进、横向拓展”,实施“中职课程+高职预科课程+高职课程”,它们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高职预科课程是中职教学的补充,又是高职教学的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延续和提高。中职课程侧重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课程侧重文化知识的应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预科课程是上述两者的联系与纽带。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体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课程教学内容衔接递进,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根据学生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些中高职课程名称相近或基本相同,如中职的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高职的化工制图及CAD,两者都是基于Autocad应用软件制图教学,但两者在内容、难度与深度上不同,中职学习内容是简单的制图能力,而高职则在此基础上加深、加宽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识读、绘制工艺流程图(PFD图、PID图)、设备结构图的能力,能力要求是递进、螺旋上升关系。知识层次的提升和高端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五)突出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与监控的层次性

根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标准和监控评价制度,评价的层次体现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的语言确切、有梯度。在监控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体现中高职交叉互监、互评的特点,并引入第三方如相关石油化工等用人单位的评价,实现以监控评价促课程建设与改革,切实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院校实施了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落脚点,目前大多数院校进行了初步的设计,课程内容与衔接教材的开发还有待细化与深入研究。参考文献:

[1]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2]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11-13.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部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7

 

一、引言

 

自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成立以来,全国石油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海洋油气专业的成立象征着高校石油专业教育迈向海洋石油,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随后几年来,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华东)等石油院校率先成立了该专业的硕博点。随后的几年里,2013年,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海洋油气工程系毕业生,该届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彰显了海油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然后,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尤其跌破30美元以来,石油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考验,而海洋油气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严峻性较石油工程类老专业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冰点。因此,低油价下的海洋油气工程系的未来何去何从?如何在低油价新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系进行常态化的发展?这是本文待讨论的问题。

 

二、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从总体规划来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海油和海工两个方向,其综合性集成了海上油气藏开发、钻、采、集输四个环节。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海洋油气工程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将陆上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领先技术与海洋石油、天然气相关技术结合并考虑海洋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特殊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海洋油气工程的研究基地与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基地。但就其专业教师队伍而言,西南石油大学的海洋油气工程系专职教师仍存在不均衡状态,专职教师仅8人。无独有偶,我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龙江学者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占18%,副教授占37%(图1)。从师资上,目前硕博比例相当,博士比例占55%,硕士比例占45%。从平均年龄来看,整体年龄偏小,平均年龄不足35岁。而在研究方向上,海洋工程方向占40%,海洋石油工程方向占60%。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国内石油院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师资上面临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是普遍的现象,教学梯队健全难;二是师资专业结构不均衡,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石油工程等院系调配过来的,而海工方向教师又多出自非石油院校,师资专业结构偏差较大,导致海油与海工互为独立,往往造成海油和海工严重脱节,难融成一体。因此,在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考虑油田企业人才需求,一方面加强深化与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企业交流与合作,听取油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风向,邀请企业高层领导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低油价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因地制宜,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引进相应的人才;

 

另一方面推进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对优选出的骨干青年教师,可以推行“2+2”合作模式,或加强硕博研究生访学模式,借鉴其他院校海洋工程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其他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国际高校的先进经验,填补海洋油气工程的空白。最后,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对于偏远地方的院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如对发表高级别的文章等成果进行奖励,提高安家费等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任教。

 

三、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订单式”培养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顺应海油油气开发形势下的产物,但亦不可仅拘泥于海油企业,还需胜任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应建立以海上石油为主、陆上石油为辅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还要兼顾海油和海工方向的均衡,让学生既能掌握石油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熟练掌握海油油气专业特色领域本领。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把握好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分寸,加强与油田现场交流和合作。建议在课程设计上增开与油田现场研讨式课程(如16学时),任聘现场领导来校进行讲座,传授和交流现场的先进生产经验,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专业感情培养。最后,强化与油田现场的合作,尤其是中海油企业的合作,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签订相关协议,为企业输送人才提前签署“订单”,建立长效机制,等等。

 

四、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理论实践相结合,反作用于课堂

 

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课堂教学,也要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因此就要求任课教师在专业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鼓励高校教师承担各类纵向基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开展课题的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进取,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炼专业技术新观点和新认识,在学术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推进专业知名度,亦可反作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教学知识点,同时也能了解油田企业科研领域,使本科生就业后社会适应性较强,从而提高了毕业生源的质量。

 

(二)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材规划上,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思路。近几年来,我校和兄弟院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2012年,我校联合兄弟院校海洋油气工程系,在教材编写上结合各自优势,联合编写了《海洋采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概论》、《海洋钻井平台设计》、《海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国家“十二五”规划多部教材,教材内容贴近海洋油田及平台设计,符合油田发展实际需要,有别于传统的石油工程类教材,更加强调内容“海味”的特色,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海洋油气工程的学科特色和知识点。同时,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已建成了《海洋石油工程》等精品课程公开网络课堂,利用特色专业和建设成果,完成了公共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在网上实行资源开放,本校及外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外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课堂。

 

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石油工程类的大赛,如近几年来的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大赛,此类比赛既能体现教师的专业功底,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导师督导,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如我校近两年自发连续举办2届东北石油大学海洋平台设计大赛,形成了我校特色专业的校级比赛,赢得了学生一致好评,参与该类大赛除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外,还积极鼓励油气储运专业、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知名度。

 

五、结语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全国石油院校几乎同步开设的新专业,几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在当今低油价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授课阶段、毕业设计以及论文撰写等环节抓起,需结合现场实际经验不断修正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发扬其专业结构特色,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其真正成为海洋石油的接班人。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合作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7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实践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高等学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既能紧跟时展和科技进步,又能够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石油行业院校中的省级重点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需要,对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前身为油田应用化学专业,是1973年石油部最早设立油田应用化学专业的三所本科院校之一。依托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和石化两大学科的资源优势,背靠大庆油田的地缘优势,形成了油田化学和精细化工两个特色专业方向,结合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构建了创新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首先,将实验教学体系整合为三个层次:基础化学实验(第一层次)、专业实验(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第三层次)。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四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单独设课,增加创新实验学时,改变了过去侧重于验证性实验,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与生产实际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应用化学专业发展前沿、体现应用化学应用性特点的特色实验,内容涉及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学、油田化学等领域。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着重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内容应包括文献调研及实验方案设计、物质合成及提纯、结构表征、性能评价,做到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学科知识的交叉性。

二、依托地缘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模式是校企(研)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或不同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东北石油大学原隶属于石油部、中石油股份公司,地处大庆油田,其行业院校属性决定其与石油石化企业结合紧密,校友遍布于石油石化众多企业,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东北石油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应用化学专业也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本着边改革边实践的原则,根据不同单位的特色和优势,先后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石化公司等企业联合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习基地、科研中试基地。这种模式大大地提高了企业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稳定、互利、互信的产学合作关系。另外,还与大庆富杰化工有限公司、大庆庆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了研发中心,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培养人才质量的提高和产业部门的发展。

三、强化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近年来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承担的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各类基金项目、大庆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近200多项,坚持教学、科研工作齐头并进,形成了以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活动的良好局面。实践表明,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毕业后融于企业时间,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明显优于未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企业对这类学生的满意度高、就业竞争能力强。现在出现大学三年级同学主动联系教师,积极要求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的良好趋势,如应用化学专业2010级彭玉龙、董亚萍等同学参加了李杰老师的大庆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横向课题压裂液部分,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动手能力,在2013年就业面试中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成功应聘于大庆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和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表现出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另外,加强毕业设计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导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确保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时间与精力上的投入。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年提高,每年都有论文获得学校挑战杯优秀学位论文,且有多篇论文在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目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通过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与评价的体系,其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4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促进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过程考核提供重要依据。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应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实践课程体系的特点出发,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条件、实践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监控和评价,建立考核内容层次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考核模式。

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化学学科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在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人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翠勤,王俊,李杰等.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66-167.

[2]王俊,李翠勤,李杰等.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12,(3):21-24.

[3]秦惠洁,刘建民.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1-14.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工程实践 教学模式 综合实验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84-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工专业)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加工利用为背景进行人才培养,满足国家能源化工发展重大战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化工专业具有鲜明的石油石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加工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包括“石油加工工程I”、“石油加工工程II”与“有机化工工艺”3门专业限选课,“近代炼油技术”专业选修课,以及40学时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必修课;2.在国有大型石化企业设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专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3.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有着良好的石油实践背景,不仅讲课案例多与石油有关,而且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及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题目也多与石油相关;4.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石油石化企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单位。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我校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进行培养,其中在专业实验与实习方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模式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是我校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实验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能力,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石油加工工程实验的开设以项目研究为导向,主要内容包括30学时的油品综合评价实验和10学时的中试演示试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协作意识与表达交流能力。

油品综合评价实验以原油评价为核心,先通过对原油的实沸点蒸馏切割得到汽油、煤油、柴油、减压馏分和减压渣油等不同馏分油,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各个馏分油的性质测试,最后小组内部汇总各位同学的测试数据,撰写综合实验报告,提出原油的可行加工方案,并答辩汇报。[1]通过这一研究式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原油蒸馏和馏分油性质测试的基本方法,模拟了石化企业对原油评价的整个研究过程,体会了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的内涵,学会了针对原油性质确定合适的加工方案,不仅学习巩固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并通过最后的答辩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中试演示试验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大的科研平台和化学工程学院中试科研基地而开设,主要内容涉及原油的二次加工过程,包括渣油溶剂脱沥青、多功能提升管催化裂化、固定床催化加氢、碳四烷基化以及冷模流态化。学生分组参加中试演示试验,指导教师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讲解各中试装置的用途、原理、特点、工艺流程以及相应技术的工业应用状况等,并进行现场提问与讨论。通过中试试验的训练,引导学生了解了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放大意识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热情。

二、“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

实习是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我校化工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三部分。其中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分别在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进行,主要依托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来开展。但是目前大型石化企业的自动化和技术集成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安全第一”的要求下,学生几乎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企业现场的实习“只能看,不能动”,致使实习效果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学校在校内建设了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践基地,包括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学生首先在校内实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炼油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最后回到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操作训练。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炼油企业,对企业、生产车间、生产装置有个初步的印象和概念,简单了解主要的炼油工艺过程、原油及石油产品,掌握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泵、风机、压缩机、管道、阀门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主要用途等,并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认识实共2周时间,首先在校内花约2天时间学习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机泵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主要用途。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周的现场实习,主要是在炼油厂参观典型化工设备,如泵、风机、换热器、过滤机、精馏塔、反应器等,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解设备的操作、维护与保养。另外,简单了解石化企业对原油的加工流程、典型加工过程,如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重整装置等。通过现场学习,使学生对石化企业单元过程设备以及由其组成的工艺过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回到校内的设备拆装实验室,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场的参观实习,对照图纸进行设备拆装实习,了解化工设备内部的实际结构及特点,如蒸馏塔的塔盘及装填方式,压缩机活塞、进气阀和排气阀、离心泵的轴承座等的机械密封结构,安全阀和控制阀的执行机构的特点等。通过拆装实习,学生对设备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有了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二)生产实习

我校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炼油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原油特点、实际加工方案及主要加工过程的工艺流程,了解或掌握某一生产车间的原料与产品、工艺流程与原理、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与控制方法,加深理解主要工艺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为《石油加工工程》、《有机化工工艺》和《近代炼油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产实共4周时间,具体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结合炼油企业的具体实习车间,在校内用两三天时间学习原油加工方案与主要工艺过程的原料、产品、工艺流程、操作参数等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两周的现场实习,并采用“集中-分散-考核-集中”的现场学习模式。[2]第一个“集中”是指学生进入企业后,请企业培训人员向学生集中介绍企业概况、车间概况、安全与环保规范及案例等,并到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接受与企业员工类似的安全培训。“分散”指的是将学生分配到具体的车间进行岗位实习,熟悉学习车间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原料处理、产品精制及用途、装置特点及作用、工艺操控、事故处理方案等。“考核”是指岗位实习一段时间后,由指导教师逐一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核。最后一个“集中”是指现场实习结束前一两天,由指导教师分组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各车间以及其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通过现场实习,培养学生的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了解石化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生产车间与岗位的工作环境与规范要求,熟悉工艺过程与生产原理。最后回到校内的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学习主要炼油工艺过程的原理、流程,特别是产品收率与质量调控方法,并进行操作模拟,了解装置的开停工操作,掌握工艺参数调整对产品收率与质量的影响规律、生产事故的排查与处理方法。通过仿真实践环节,解决了现场实习“能看不能动”的缺陷,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运行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要完成生产实习报告和仿真培训报告,按照标准绘制现场实习车间与仿真单元的详细工艺流程图。

图1 生产实习实施步骤示意图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质量与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3]为更好地实践三段式实习模式,我校在校内建设了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燕山石化、华北石化、石家庄炼油厂等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与燕山石化共同建设了部级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一)设备拆装实验室

设备是拆装实验室的主体。为此,从石化企业引入了一批典型设备,如换热器、压缩机、热油泵(单级与多级)、计量泵、螺杆泵、控制阀、安全阀等设备;专业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蒸馏塔盘;设计建造了加热炉、往复泵、轴流泵、蒸馏塔、反应器等有机玻璃动态演示模型。

(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于2010年建成了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和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两部分。

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基于霍尼韦尔先进的ePKS(即Experion过程知识系统)DCS控制系统及Unisim模拟平台。该系统与目前石油石化企业仿真培训系统一致,与企业保持技术零距离。该系统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一套ePKS DCS控制系统;第二部分包括5套Unisim仿真模拟系统和5个标准工艺模型(常减压CDU、连续重整CCR、柴油加氢DHDS、加氢裂化HCU、催化裂化FCCU),其中催化裂化FCCU模型为定制开发,与所建设的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装置匹配。

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按照真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进行8:1比例缩小建设,包括反应再生设备、塔、压缩机、机泵、换热器、空冷器等设备构件,体现提升管反应、两段再生、外取热、原料掺渣油、小回炼、催化裂化产物分离、液化气生产、汽油处理和稳定等过程的特点。装置内不运行实际物料,部分重要输入输出数据与真实DCS相连接,以DCS控制系统为中心,获取操作员仿真培训系统中催化裂化五套标准工艺模型的数据,反应―再生和分馏系统的重要数据在实物装置上显示,重要阀位数据可现场显示和调节双向传送。

(三)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是我校与燕山石化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建立的。在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燕山石化公司的设备、人力、场地、师资条件,并融入学校在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该实训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实训基地位于燕山石化教育培训中心,包括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三部分。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包括个人防护基本技能实训室、抢险救护基本技能实训室、安全监测技能实训室、公用工程现场模拟实训室、危险品标识实训室五部分。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包括电气安全实训室、危险化学品物性测试实训室、现场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应急救援能力实训室、事故模式预测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包括人机工程安全实训室、设备危险性预测实训室、综合现场管理实训室。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对工程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强化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有良好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更要有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专业创建了良好的专业实验教学条件与稳定的大型国企实习基地,并拥有中试研究基地、设备拆装实验室、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等特色校内实践基地,以及石油化工安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如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校内―校外―校内”三段式实习模式。良好的工程实践硬件设施与可行的实践模式相结合,必将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瑞丽, 徐春明. 石油加工工程综合实验的教学与实践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4): 108-109.

[2] 孟祥海, 孙学文, 周亚松. 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S2): 124-126.

[3] 刘淑芬. 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提升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J]. 大学教育, 2012, 1(8): 27-28.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非英语专业学生 写作

在笔者从教的11年中,经常发现有些大一新生入校时英语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然而却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失利。还有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自进入大学以来英语水平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有的甚至越学越差。固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将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作为切入点,以相关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剖析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中介语及石化现象

中介语(interlingua)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的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之中。Selinker 在1972年正式提出了中介语理论,确立了该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地位。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指外语或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目的语所构建起来的一种知识的连续体,是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独立语言。

Selinker继而提出了中介语语言语石化这一概念。此外,Ellis也在1999年提出了石化的概念。中介语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输入本应当不断向目的语靠近,但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某个阶段,即使面对目的语的持续输入但中介语的结构体系仍停滞不前甚至处于后退的现象,我们说这时的学习者就处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之中。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分类

根据Selinker的观点,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可按照两个标准来分类。从形式上可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个体石化指个别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某个阶段学习水平的暂时固定化,表现为错误石化及语言能力石化;而群体石化指石化了的中介语在某个群体的学习者之中由于普遍性并被长时间使用,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洋泾浜化、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菲律宾英语等就是群体石化的具体体现。根据其性质石化现象又可划分为暂时性石化与永久性石化。顾名思义,永久性石化对目的语的学习非常不利。但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只要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完全能够使他们避免这一现象。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并提出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的现象的原因。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介语石化的原因可归纳如下:语言迁移,目的语过度概括,训练迁移,文化迁移,交际策略,相互作用理论。

1.语言迁移。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不是很熟悉,他们往往会借用头脑中母语的已有图示来帮助他们写作。如果母语中类似的规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迁移称之为正迁移,然而有时这种迁移会阻碍学习者学习,具体表现为用母语的思维创造出一些错误的语法规则,词法和句法,并长时间使用这些错误的语法规则,写作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种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的过度概括。当学习者已经对目的语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后,他们往往倾向于将学到的语法规则当成普遍的规则加以推广使用,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不存在的结构。如将名词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则用于一切名词,忽略了不规则变化形式的存在。

3.训练迁移。当学习者面对一些不正确的目的语输入并在头脑中固化这些错误的输入知识时,就会产生这种石化现象。教师使用的一些不正确或不标准的授课语言,或是来自于外界或网络的一些不地道的表达方式都是这种石化现象的原因。

4.文化迁移。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导致其语言结构和篇章结构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二语学习者或外语学习者面对这种文化差异,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在有限的目的语输入下,许多学习者在写作时,只能以母语的句式结构或篇章构建方式来辅助自己写作。如长期使用这种不完善的中介语作为写作的基础,势必会造成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

5.交际策略。这是学习者在自身目的语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和他人交流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在口语方面表现为遇到不会说的句子采取避而不说或变换说法的策略,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则表现为只使用自己能想起的简单词汇或简单句,不免造成文章句势单一,词汇不能很好地达意甚至产生歧义,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会使学习者自信心下降,写作水平很难取得进步。

6.相互作用理论。Vigil and Oller( 1976)提出了相互作用理论。他们认为,一定形式的反馈可以促使学习者修正他们的第二语言,而有的反馈则只会起到反作用。他们将学习者接受到的反馈分为两类: 认知反馈和情感反馈,同时认为积极的认知反馈和消极的情感反馈会造成语言石化,而消极的认知反馈和积极的情感反馈则会使学习者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如学习者长期在写作的过程中得不到教师的积极反馈,他们的自信心必然会受到影响。

四、写作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对策

针对以上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外语教师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目的语的输入量,帮助学习者用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母语迁移对于初学者有帮助,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往往是一种负迁移,会对他们的写作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习惯于用目的语思考并不是短期可以达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用标准的英语授课,重视文章背景知识的讲解。讲授课文时要重点分析课文的篇章类型,结构及写作技巧,使学生熟悉每种类型的文章应该如何来组织。在详细讲述文章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画出短语及精彩的句子以便在课后诵读。另外,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英语文章。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2.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之所以学不好英语就是因为没有了学习英语的动机.他们觉得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即可,学习英语实在没有多大的用处。因此课前不预习,课后也对所学知识置之不理。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英语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可有效地辅助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用英文写作的兴趣,如鼓励他们写英文日记,播放一些英文电影让他们用英文写观后感,一学期撰写一本英文小说的阅读报告等。

3.注重写作课的有效组织,加强反馈。布置完作文的题目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列出作文的提纲,再在班里进行交流汇报,使学生能够进行资源整合,写出自己的提纲。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每次一一批改的现象,教师可让学生之间交换批改,也可采取分次分批批改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弱点,以加以改进。另外,对批改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错误,教师要在讲评作文时提出让全班同学注意。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一种让学习者感到迷茫,令教师感到头痛的现象。但如能采取一些得当的方法,相信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敏,蔡育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24-27.

[2]刘琳.英语专业写作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调查与分析[J].边疆经济文化,2012(3):141-143.

[3]周伟.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66-67.

[4]梁伟,郭红.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及其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7(22):58.

[5]刘芳.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大学英语写作[J].科技信息,2008 (27):258.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改革 应用化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88-03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素质技能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理论扎实,能力突出,职业素质优良”。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既不同于“轻理论、重技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强理论、重研发”的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虽然我国大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还不长,但近年来各地各院校都在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许多值得推广借鉴的改革成果正源源不断涌现。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该院石化产业链(钻、采、炼、制、销)专业群中的骨干专业,有着20多年的办学历史,承担着为行业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本专业年均招生150人左右,生源来自全国,在江苏省同类专业中规模最大。近年来本专业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实施“四个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其目标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高职人才培养要素的正确定位及有机协调与创新。“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行业区域优势等特点,并遵循化工高职教育规律改革的成果。

“四个三”即:三个导向、三个融入、三个平台、三能并进。

三个导向: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化工生产运行岗位群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

三个融入: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

三个平台: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形成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体系。

三能并进: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并进的方式实施。

二、“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三个导向”是本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立的依据

石油化工行业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石化行业将重点发展三个产业带,即沿海石化产业带、沿江石化产业带、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扬州市地处沿江化工产业带中部,东承沿海石化产业带,北接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西接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临苏锡常镇化工产业园,境内有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上下游产业配套优势明显。扬州及周边地区拥有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企业近400家,许多大型石化企业都坐落其间,形成了以油品、烯烃、芳烃、氯碱、聚酯、农药、医药等为主的石化产业群。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化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条件,必须充分利用。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决定了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必须坚持“立足扬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工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设置定位。

根据这一专业设置定位,近年来我们深入分析扬州及周边石化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优先选择了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扬农化工集团公司等数家骨干企业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健全校企双主体专业共建委员会,全程参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专业建设创新改革,解决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脱节的弊端,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周边各类型石化企业,以本专业目标岗位(群)中的化工生产总控工为主,兼顾产品分析、工艺管理、生产调度、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生产及安全管理等,进行岗位调研,全方位分析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归并出本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点的属性,解构并重构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本专业学习领域,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成长规律,建立健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系统完善的“基于化工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新课程体系,见表1。

在新课程体系中,我们不仅安排了许多职业基础和职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还安排了人文知识、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等课程,这些课程无论从课程名称到课程内容上都是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设立的,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更强。

(二)“三个融入”渗透到核心课程内容选择和师资素质规范过程之中

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为石化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宗旨,“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即充分进行“三个融入”是本专业近年来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组建由区域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本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对新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学习领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情境依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内容(“项目化”课程),并按照完成该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内容,充分融入职业标准,增强职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兴趣性,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例如,化工产品合成学习领域共设立了十四个学习情境(章节),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具体的化工产品合成项目(任务),产品范围覆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染料、农药等众多领域,每个产品以一个化工合成“单元”理论知识为主要支撑。这些合成“项目”选择自企业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进行学习内容编排,突出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的融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与此同时,我们特别重视能够适应新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采用送外职业技能培训、赴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锻炼、自行开发实践教学平台及积极开展横向科研服务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我们每年都从周边大中型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内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广泛的校企互动,可以将企业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带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另外,近年来我们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校企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除在师生教、学行为中强化企业文化熏陶外,还在校园内、教学楼及实训室内外进行环境布置,充分营造企业式的工作与文化氛围,使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更加贴近。

(三)“三个平台”为本专业教学实施和技能培养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

在新课程体系设立和“项目化”课程改革推进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实施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平台载体相配套。近年来,本专业投入巨资建设并完善了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三个平台”)。其中,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共有8个实训基地(见表2)50多个实训室,总资产达1200多万元。

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功能齐全,许多都是校企合作,自行开发,国内首创的产物,富有特色。例如,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实训基地内含包括流体输送、传热、过滤、精馏、吸收、萃取、干燥和反应器等8个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型、职场化”特色浓郁。应用化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有一套完全工业化DCS自动控制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训装置,可进行低成本全循环化工生产运行综合实训操作。石化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是一座占地500平米,高10米,投资400多万元的工业化规模的石油加工炼制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采用仿真与实物互动的方式进行技能综合训练。

此外,本专业还在扬州化工园区及周边行业企业中选择相关骨干企业,共建了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厂中校”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努力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通过校内外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从基础到专业,从单元到系统,从单一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的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平台体系,有效地满足了本专业教学实施需要,切实强化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三能并进”确定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行动宗旨和质量评价指标

本专业学生通过三年六学期的专业学习,最终要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兼备的目标,学生毕业后不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较强的职业迁移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沟通与适应能力。

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获得必须是贯穿于每一个学习阶段、每一门学习课程和每一项学习任务之中,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行动宗旨。除了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项目化”课程内容改革及多样化技能培养创新平台建设中需要进行有效设计外,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实施和人才质量评价过程的贯彻也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计划制定中,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环节中实践性课时的比例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安排,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提高到51%,安排在每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实施,形成项目化课程能力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实践体系。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教、学、做一体,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内整周形式安排的纯技能综合实训环节,强化专业综合技能培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外企业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各课程任课教师广泛采用学生主体法、引导文法、案例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工学交替法、网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推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努力促进“三种能力”并进提升。

近年来,我们还不断推进人才质量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对“三能并进”宗旨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撰写调研报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注重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评价;考核主体的变化,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考核,主要由学生完成相互考核,要求在课堂完成的工作考核由专业教师完成,两者结合构成整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总之,近年来通过努力实施“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个以扬州及周边石油化工行业及企业为依托,以岗位群需求为先导,具有先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课程体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生产型、职场化、虚实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多元化考核机制,着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能并进,为石油化工制造一线培养适应生产操作、运行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全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经逐步形成。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能力强、素质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和欢迎,我院已成为苏中及长三角地区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基地。其成功的专业建设与改革经验值得国内同类院校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陈 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2]张光跃,张 萌.基于产业和行业链的高职专业建设探索[J].职教通讯,2012(22)

[3]王晓江,殷锋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2(9)

[4]黄秀川,王 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5]李 鹰.高职化工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6]谢丽辉.“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7]岳贤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9)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高校美术院系;传承开发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54-01

曲阳是我国北方汉白玉雕像发源地和雕刻之乡,目前,曲阳石雕正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全县雕塑企业2300多家,规模企业50多家,大型雕刻集团7个,分布于9个乡镇,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值40亿元,产品远销8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曲阳石雕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 年2 月,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首批部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该园区目标是建成“中国雕塑文化产业基地”和“世界雕塑文化艺术之都”,到2020年,该园区将完成全部建设,实现总产值115亿元。

一、河北曲阳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曲阳石雕的品牌、版权保护不力

目前“曲阳石雕”这一区域品牌尚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版权保护方面,曲阳石雕只有2项外观设计专利,在区域品牌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用力不多,石雕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石雕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这种恶性循环正损害着曲阳石雕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曲阳石雕面临大规模、小产值的困境

大规模、小产值是曲阳石雕目前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曲阳石雕企业以产值数十万元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居多,数量虽众,但实力不强,石雕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二是曲阳石雕多为来料加工,利润的大头被设计者和经销商拿走。曲阳石雕总体是:工艺靠世代流传,管理靠自己琢磨,市场靠别人开发,产品创新能力、开发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很有限。

(三)曲阳石雕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存在人才瓶颈

曲阳石雕匠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部级工艺美术大师极少,从事石雕行业的农民占大多数,他们大都只能充当石雕匠人,成不了石雕艺术家。曲阳石雕艺人在设计上没有实力,作为省级贫困县的曲阳,很难引进外地的知名雕刻人才。

二、河北曲阳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高校的意义

(一)高校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

地方文化传承大多经历过封闭半封闭模式阶段,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式教育、民间师徒式传习或以文化交流为主的社会教育。对于曲阳石雕而言,青年人不愿学习和从事这项技艺,老一代曲阳石雕艺人的石雕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学校教育就成为传播石雕技艺的重要阵地。

(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著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曲阳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将曲阳石雕技艺通过河北高校教育传承和开发,有利于促进曲阳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河北省艺术院校教育自身的内在发展而言,曲阳石雕地处河北省境内,对于省内艺术院校雕塑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曲阳石雕艺术本身就是雕塑艺术中的瑰宝,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教育中将石雕作为一门技艺课程传承下来,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河北省高校美术院系参与曲阳石雕非遗保护工作的优势

河北省艺术高校结合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河北省目前共有艺术院系高校50余所,分布在全省11个市区,具有独到的优势: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纳入到整体的教学体系当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石雕雕刻技巧,有完善自身艺术水平和传承作用;高校教师参与,有利于将实践转化为理论,相关专家、教师具有很强的挖掘、整理等基础实践工作转化成理论研究的能力,并对研究对象加以继承和发展,所以理论研究正是高校的优势所在;曲阳石雕是河北省的艺术瑰宝,对于它的开发与保护,本省艺术院校有直接的便利条件,也容易掌握相关非遗项目的真实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信息,以及对此项非遗的理解和认知,当地高校都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厅,课题名称:河北曲阳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美术院系传承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SZ12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