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

时间:2022-03-13 14:36:21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1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味苏州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苏州园林视频。)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苏州园林很多,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苏州许多园林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他一次次地与朋友游 林,在园林中听昆曲、结诗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走入“苏州园林”。

活动一:设计苏州园林

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以设计者的口吻简介苏州园林的建筑设计。

预设:“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追问:仅仅做到了“四个讲究”,是不是就一定能保证苏州园林无论在哪个点上都能呈现出“完美的图画”?

预设:“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色彩淡雅”。

小结:设计园林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设计园林规划布局,也要局部落实,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展示特色;既要注意主要的物景布置,也要注意细部次要的物景布置,园林展示的才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

活动二:游览苏州园林

再读课文,以游人的口吻谈谈游览苏州园林的感受。

1.填空。依照“苏州园林有_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谈游园感受。

预设:①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让人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②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池沼的边沿不是齐整的石岸,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东边几块玲珑的石头,西边有花草。③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池沼里漂亮的金鱼和鲤鱼游来游去,荷花也开放了。④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藤萝花满眼的珠光宝气,使人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2.仿句。“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作者引用诗句形容园林的景致,你能仿照这句话,选择园林中的一幅图画,引用合适的诗句来形容园林中的其他景致吗?

投影提供相关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庭院深深深几许”,“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听雨入秋竹”,“芭蕉叶上潇潇雨”,“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曲径通幽处”,“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

预设:①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游览者看“庭院深深深几许”,又是入画的一景。②墙上蔓延着蔷薇,蔷薇花盛开,游览者看“满架蔷薇一院香”,又是入画的一景。③白色墙壁边上几竿竹子,游览者看“月光穿竹翠玲珑”,又是入画的一景。④白色墙壁边上几棵芭蕉,游览者看“芭蕉叶上潇潇雨”,又是入画的一景。……

点拨:苏州园林以中国画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安排亭台楼阁、布置假山池沼、点缀树木花草,整体和谐,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意境深邃,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充分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造诣。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活动三:介绍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如此之美,令人神往。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去游览苏州园林。一个热爱园林的苏州人,想对外界宣传苏州园林,向没去过苏州、不熟悉苏州园林的人介绍它,让读者神游园林感受园林之美,该如何介绍呢?

提示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讨论: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介绍,还是站在游览者的角度介绍?

明确:站在设计者的角度,介绍设计意图,便于说明设计原理;站在游览者的角度谈感受,其实是说明设计所取得的效果:两者相结合,有虚有实,才能充分说明园林的特征。因为园林设计是虚实结合的,所以介绍内容上也应虚实结合。

提示二:选用恰当的语言

讨论:说明设计意图、设计原理与介绍游览的感受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以第5段为例品析语言。

明确:用简练的语言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从而突出苏州园林假自然之理创造园林意境,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

提示三:合理地安排顺序

讨论:园林属于建筑物,以前学习的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如介绍纪念碑、中山陵、凡尔赛宫等的说明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如果介绍众多园林的共同特点,按什么顺序比较合理?

明确:依照设计思路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比较合理。课文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局部由主到次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具体说明互相照应,结尾一句“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留有余地,使人感到言己尽而意无穷,前后提挈,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非常精巧。

小结:叶老抓住整体特征从多方面说明,内容虚实结合,结构精巧严谨,语言简练生动,为我们提供了说明文写作的典范。

活动四:鉴赏苏州园林

提示: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神游苏州园林,有没有似曾相识之感?苏州园林与我们七年级学习的张岱的《于园》一课中介绍的于园有相似之处吗?

(1)讨论:于园与苏州园林设计思想上的共同点。

明确:都有自然之趣,深邃的意境。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之间的联系正好印证了作者在课文中的一句话:“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追问:无论于园还是苏州的一百多处园林,在古代大多是私家园林,主人为什么要费尽心思设计建造这样的园林呢?

明确: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置身园林,怡情山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园林成了心灵的栖息地,灵魂的家园。

点拨:苏州的园林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发迹,可以说,苏州园林和苏州古城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几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是前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艺术的瑰宝,是历史的画卷。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美礼物。苏州占典园林作为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投影):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活动五:设计自己的“园林”

借鉴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上的特点,为自己设计一处理想的后花园。学习《苏州园林》的写作方法,向大家介绍自己设计的“园林”。

结束语

叶老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其实可以写的很多,比如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法、雕刻、装饰等,它们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涵都极其深广。游览园林,把园林当成一本大书来读,细细品味,感受中华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你一定会获得人生的更多养分。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说明文 写作教学 教授方法

一、引言

说明文作为写作文体之一,对学生来说历来是较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难写、难把握的,老师在说明文文体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偏重于说明方法的解说,而未有一个系统的统整,这就导致学生写不好说明文,一般不愿意写说明文。究其原因,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学生对说明文文体把握不够全面、到位之外,老师在如何教授说明文这种文体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本文从说明文的写作教学角度切入,对此文体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老师教授和学生理解说明文文体提供借鉴。

二、教授方法

(一)教审题,明确说明对象。

如何依据题目判定说明文文体呢?

例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与好书交朋友》、《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爱的种类》等,我们发现这些题目分别要说明的分属人――孙中山、事――与书交朋友、物――石拱桥、景――苏州园林、理――爱有哪几种等五类,说明文就是解说事物(人、事、物、景)、阐明事理的文章。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关系、效能、用途等,而解说的重点则是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上述五个题目如果符合这些特征,那么可以判定为说明文。

(二)教立意,确定说明内容和重点。

不同的事物、事理,说明的侧重点不同。当说明对象确定以后,我们就要锁定说明对象的特征,即确定要写该对象的什么内容,哪些需要详细描写,哪些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这就是确定说明的重点。

例如《苏州园林》,作者在确定了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后,锁定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围绕这个特征展开对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的描写。在布置这些内容的时候有详有略。比如写苏州园林的建筑只以“不对称”三字带过,并没有详细描述各个建筑的外观和构造,但在介绍假山池沼的时候却详尽地描写它们的艺术美和图画美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安排,既能让人一眼感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色,又能领略到苏州园林内的各个景观设计,可谓层次鲜明,不会让人读后产生不知所云的混沌感。

(三)教选材,寻找可用材料。

写说明文就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说和介绍。传授知识是这类文体的主要写作目的。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道理有限,下笔时往往觉得不知道写什么好。这样看来,学会寻找可用的材料是写好说明文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

写作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亲身经历过的,或者是亲自看过、听过、观察过之后获得的第一手感性材料;间接经验是从别处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第二手的材料,可以是查工具书得到的,也可以通过百度、新浪等网络搜索工具获得电子材料。

有了这些材料储备,我们要做到有目的地选择材料。这就要依据说明对象的固有特征和本质属性选材。说明文写作以抓住说明对象最突出特征的一两个方面进行写作为宜。因为每个对象都有很多个特征,每个特征有许多个方面的表现,若统统不加选择的照单全收则写出来的文章势必杂乱无章,让人不知你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就无法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以《苏州园林》为例。作者在文中提到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而自己到过的也有十几处,这么大的范围,这么多的地点,有特色的一定有很多,可选的内容一定也有很多,那么究竟选取哪些内容写,哪些该重点突出详细描写,哪些只需三言两语带过即可呢?叶圣陶先生选择摒弃细枝末节抓整体特征的写法,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切入点,所有选材都是为了突出这个特点而服务,不管是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人文景观的设置,作者的写作角度都是紧紧围绕“图画美”展开,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突出了这个特征,我就写下来,哪些最具代表性,我就写得尽可能详尽,哪些表现不突出就写得粗略一点,这样即使是没来过苏州园林的游客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也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风采和整体风貌。

(四)教组织,说明要有条理。

说明文不外乎解说事物(人、事、物、景)和事理两大类,怎么说明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呢?这就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使之条清缕晰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安排文章结构

一般情况下,事物(人、事、物、景)说明文可采用时间式(包括顺序、倒序)、空间式(包括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往后、由内到外)、总分式(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递进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组织作文,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安排行文。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先主后次、先因后果、先整体后局部、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等。

例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总写“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分别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这不仅给予读者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机会,更在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加以叙述,帮助读者清晰了解园林的规划,同时主体部分的描写又采用了并列式的手法。如第三段到第九段,每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一个小构成部分,相互独立又相映成趣,让人读来仿佛真的跟着作者在游园似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

2.选用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列图表等。

例如《苏州园林》一课就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作比较,将建筑的对称与苏州园林的不对称比较,北京园林与苏州园林的比较;举例子,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等无一不是苏州园林可作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的例子;做引用,如“鱼戏莲叶间”,等等。

3.语言简洁准确

说明文以实用为目的,因此它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该用确数的地方不用约数,该用约数的地方不能用确数,引用要确切不能模棱两可,推论要合乎事物的规律和人类的认知,比喻要清楚明了,不能晦涩难懂。

例如《苏州园林》中开头作者写道:“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这一句中“据说”、“一百多”、“十多”等表明了作者的不确定性,苏州园林到底具体有多少处景观,作者并没有信口胡诌,而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大概认知,但这并没有影响本篇文章的质量,相反更可以见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且不论说明文本身就要求语言应准确,任何文体的写作,我想少了一份真实和真诚都是不可取的。

三、结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介绍事物特征,阐释事理的文章,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事物,明白事理。无论是写作还是教学过程,都要有清晰的说明文文体的观念,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学生不会写、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教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曲洪r.浅谈说明文写作快速上路的方法及练习设计[J].教育艺术,2013(11).

[2]黄琼.为说明文写作打开选材之源―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能力[J].写作,2012(10).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3

摘要: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较为集中的地方,我们通过苏州的经典园林体悟文人园林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本文以最集中的天人合一与阴阳中和的思想论述阐释苏州园林流露的传统文人思想。

关键词:苏州园林 天人合一 阴阳中和 传统思想

苏州园林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质量高,数量多,较为集中。现存最早园林始建于10世纪,今日所见园林多为上世纪后半叶。[1]苏州园林总体为江南造园的特色,多以文人园林存世。文人园林体现了造园主文化品位、价值观念。本文将苏州园林典型的传统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中和,蕴藉之美”具体在苏州园林中的表现进行论述。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2]中国的山水园林遵循了老庄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文人在千年的文化中熏陶,对于自然与天的追求不言而明。园林是文人的心灵天地,是浓缩山河大川的载体,园林的建造目的是人在园林中生活仿佛融于自然。

天人合一的体现:“数点梅花天地心”(沧浪亭)、“月到风来亭”(网师园)、“活泼泼地”(留园)[3]。文人多有“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等直观感受,从诸多题跋、楹联、诗词等可以得知。拙政园有“澄观”阁,体现园主卧游山水的理想。园林的环境景观设计是灵活多变的,疏密相宜、曲径通幽、虚实相生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天趣,浑然天成,把自然美与人的设计巧妙结合,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充满自然妙趣意味的有限空间。

园林中有丰富的建筑类型,其中不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筑更多的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接,“危楼跨水,高阁依云”体现于此。园林中不少建筑都开向自然(如亭、廊),半包围开阔的面水的形制(如厅、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为四面厅的形制,四周皆长窗,四周的景致映入眼帘。[4]又如狮子林中的湖心亭,亭两侧以简单的石板桥连接,观者坐于亭中独享园中精华——池中荷花、狮子林假山、沿池的长廊,长廊高高低低有如山道,将观者情思带入远山之间。这就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置观者于一亭焉,使观者思绪于远山之外。沧浪亭借园外的葑溪水,以复廊亭台相连接,借山溪之气息。[5]园林设计者还用其他器物辅助借景,例如镜子、漏窗、洞门等。

“借景”这一手法常常用来具体表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据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对借景手法的分析,共分为远借、临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表现手法。[6]园林中的借景是接用真实的景观,随四时不同时、四季不同季,又能产生更多元的风景,真正体现“壶中天地”,自然浓缩的精华,让士大夫文人时时感受到山水之乐,以期达到宗华白所言:“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二、阴阳中和,蕴藉之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卷八《隐秀》)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中国文人偏爱含蓄之美,同时也体现在园林中。园林设计中往往通过“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等形式安排景致,还有通过营造距离来营设最佳观点,体现含蓄之美。园林的景致与中国山水画相仿,皆是营造一种意境,具有起承转合,通过危桥、林木、曲径穿插,营造内敛含蓄的中国意境美。[7]

观者于狮子林先入立雪堂、燕誉堂,后经小方厅,有“收”之式,从指柏轩穿过进入真趣亭,眼界豁然开朗,边欣赏最佳的景致边从长桥走过,可在湖心亭中小坐,坐赏园中集聚美景,可谓“放”,最终经过御碑亭长廊收束整个园林。狮子林的整体设计体现“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实现不偏不倚,阴阳中和。

苏州园林中多借用曲线和有意识的不规则,即所谓“斜入歪及”。通过开放与封闭、空间的对比、明暗之变、高低相错、大小不一、地面标高不规则变化来体现阴阳中和。罗伯特·福琼指出,要懂得中国园林风格,就必须懂得那种使小的事物显得巨大,使大的事物显得微小的本领。即所谓“小中见大,实中有虚”。[8]阴阳中和思想是一种辩证思想,应用到园林中实现园林的和谐,一种属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内敛。不论从色彩还是形制上来讲都是收放自如的、理性与感性并存,充满智慧。

苏州园林的石头也体现中和思想。米芾提出品石的四个标准“瘦、皱、漏、厚”,后来成为品评石头的标准。后来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写道:“言山石之美者,俱有透、漏、瘦”。通过品评石头的标准可知,石头在园林中出现的形象并非厚重敦实,而更偏爱于灵巧之美,通过“透”“漏”对其密不透风的特点削弱,通过“瘦”对其敦厚的特点消减,其最终的呈现形式便是中和之态。

古人的智慧通过诸多形式传承,园林是其中的载体。我们在每一个回廊中体味文化之味,在每一个厅堂触摸先贤灵魂,在每一个亭台感受古典的滋养。园林不是简单的建筑与绿植的综合体,只有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熟悉古典文化,更要用心体悟园林的每一个角落,才能真正的理解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童俊.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明)计成著、陈植校注.《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曹林娣.苏州园林-凝固的诗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宗华白.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97

[7]张淑娴.明清文人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8]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园论》,第50页

[2]《庄子》外篇《知北游》

[3]《中国园林文化》,第437页

[4]《中国园林文化》,第439页

[5]《中国园林文化》,第441页

[6]《园冶·借景》,第243页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4

园林是由“囿”、“苑”、“台”发展而来,最初的形态是将自然界的山水圈围起来,供帝王狩猎和娱乐享用,也兼作征战演习、军事训练。为了观天象、通神明,用土堆筑成高台,象征高山,帝王登上高台,便可通达天上的神明,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望察灾祥。殷商、周代时期,帝王诸侯“美宫室”、“高台榭”成为一时时尚。为满足狩猎和通神的功能而出现的囿和台,其本身已经包含着风景式园林的物质因素。这是中国早期的意识形态在园林中的反映,即天人合一思想、神仙思想、君子比德思想,它们一直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方向,成为品德象征和精神寄托。春秋战国时期,周文王在长安建灵囿、灵台、灵沼,开始了皇家园林的兴建,已大体上具备了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建筑、动植物。另据记载,吴王夫差在苏州修建的姑苏台,也已经是一座以游赏为主、功能完备的园林了。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宫苑。汉武帝修建的上林苑,更是空前绝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山、水、花木、建筑齐备,而且都经过严谨的规划布局。到了唐朝,山水诗和山水画开始影响造园艺术,诗情画意开始渗透到园林艺术中,从利用山水,到人工叠山理水,造园“四要素”被参与造园的文人概括、提炼,形成了独特的文人山水园林的风格。

古代文人造园“四要素”(包括山、水、建筑、动植物)。他们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造园者的精神物化,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山水的移天缩地,建筑的丰富多彩,花木的意蕴隽永,人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构成了变化无穷的景色,这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也是我们打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殿堂之门的钥匙,值得研究和借鉴。在中国园林历史上,园林建造最鼎盛的成熟时期,应为宋、元、明、清。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诗画意境运用到园林艺术中,进一步促进了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发展,并逐步成为造园艺术的主流。最典型的例子是宋徽宗亲自参与设计建造的“艮岳”,无论是规模还是艺术手法,均可称得上人工山水极则。北宋时期苏舜钦的“沧浪亭”,是文人写意山水园的一个典范。元代“文人画”的兴起,山水题材的意兴更加浓郁,“山水”成为文人移情寄兴的对象和文人自我人格与个性的表现,并对明清两代山水画影响极大。这一艺术的时代风格,自然也在园林艺术中凸现,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园林,如苏州的狮子林、拙政园、艺圃、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耦园、退思园。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建造讲求“意境”,追求一种闲情逸致的境界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园林意境(poetic imagery of garden)主要指园林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不同西方园林的规整如一,苏州园林更讲究意境。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园林意境是园林景物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一种境界,景是实的,而境是虚的,是变化的。境是由景的存在而产生,景是“肉体”而境就是“灵魂”。境的虚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园林意境的空间想象和时间想象。这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是物我的交融,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

二、苏州古典园林意境之美在于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无限的精神艺术

文人写意园林是士大夫退隐安居的私家住宅,它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模式,是营造艺术生活的典范。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苏州园林的精神鼻祖无疑就是晋代隐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悠然二字点出了挣脱官僚体系的藩篱后那种浮游江湖的状态。因此,历代文人皆以陶渊明为师,构筑心灵栖居的园地。例如,拙政园中“一池三岛”的构园格局,形象地堆砌了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在精神上给人们提供了隐居避世的人间仙境,真正让人体会到了传说中的“天人合一”。 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苏州古典园林的着重强调一个“幽”字,“幽”又通过“曲”来实现,“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中国古代风水思想也追求环境的意趣,追求山水、道路的“屈曲有情”,古书云:“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博山篇》“论水”中对水的要求是:“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 《论阳宅》中说:“路要环,水要缠。”可见风水理论中极为强调形局奇巧、山环水抱道路弯曲、视景幽深,风水中有两句总结性的话语,就是强调“屈曲有情”,最忌“直去无收”,这与园林追求的“幽曲奇巧”的景观特点有着明显的共性。

三、许多园林学家称苏州古典园林为“芥子园”,意境深邃

他们常用“芥子纳须弥”来比喻园林境界。这本是佛家故事,大意是在佛面前,芥的种子和佛国世界最大的须弥山虽然在物质性上有天壤之别,但在佛性上却是平等和相容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它的引申义,即物质世界的有限和精神世界的无穷。苏州古典园林的园墙围起来的世界渺小如芥子。“芥子纳须弥”从一个侧面高度总结了苏州古典园林在人造自然和大自然、人和自然、人文生活和自然生活三方面的和谐统一的特点。人们常说在苏州园林欣赏中,只有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的非凡体验。所以,苏州园林常被称为“芥子园”。

在众多苏州古典园林中,拙政园无疑最具代表性,它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苏州拙政园是苏州人的骄傲,它代表了明代疏朗优雅的园林艺术成就,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园林学家称之为“天下园林之母”。园林建于明中期,园主王献臣官场失意回乡建园,借西晋潘岳的《闲居赋》,“筑室种树,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的意境为园名,表示要像潘岳一样退隐于林泉,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全园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也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园是其主体和精华所在。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则入别有洞天。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处。小沧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西园的主体建筑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两馆共一厅,内部一分为二,北厅原是园主宴会、听戏、顾曲之处,在笙萧管弦之中观鸳鸯戏水,是以“鸳鸯馆”名之。南厅植有观宝朱山茶花,即曼陀罗花,故称之以曼陀罗花馆。馆之东有六角形宜两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听阁。西园北半部还有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等景点。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5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爱好自然、钟情园林的文化传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谚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苏州、杭州之所以称得上天堂,主要是得力于两地园林风景之美。苏州是园林精品荟萃之地,国宝一级的古典园林有一多半其中在此地.....

关键词苏州园林艺术山水自然私家园林

园林是人们为了休憩游览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与建筑一样,园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也极其密切,两者可说是同步发端且互补互映的。然而,他们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建筑是完全由人工创造的,而园林却保留了许多自然的东西,那些绿树、芳草、清泉、美石,充满着山野的自然气息。由于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风景的理解和偏爱也有所差异,因而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园林。

中华民族有着爱好自然、钟情园林的文化传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谚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苏州、杭州之所以称得上天堂,主要是得力于两地园林风景之美。苏州是园林精品荟萃之地,国宝一级的古典园林有一多半其中在此地;杭州以湖光山色著称,整个西湖及四周的群山本身便是一个大园林。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喜爱山水林泉、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园林是一种社会性较强、极其普通的艺术活动。实际上,中国园林是利用山石、花木等自然之物,经过巧妙的构思来美化生活环境的艺术。人皆有爱美之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园林是一种自发的大众性的艺术。因此,留存至今的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的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私家园林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江南园林。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赞语“江南园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园林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称颂和向往。在园林发展史上,对园林艺术理论贡献最大的是明末计成,他以毕生的经历撰写了《园冶》一书,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书中,作者明确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宗旨,表明了园林造景应该以自然雅致、宛若天成作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在具体的园林创作中,必须做到“巧广固借,精在体宣”。计成以这两条中国园林创作的重要法则为主线,以江南私家园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论述了园林艺术的规划布局、园林选择、堆山理山和借景对景等设计方法,同时还对建筑的“立基”、“栏杆”、“铺地”、“叠石”等具体的造景手法进行了详述。

苏州园林有人称为文人园,有传统文化修养、读过些古诗古文的人游起园来会更有兴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提名、匾额、楹联就是景物与观赏者相通的语言。如拙政园,这是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诗文兴情以造园,园中必然少不了读书的书斋,有吟诗品文之吟馆,有挥毫涂墨的画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处处皆有景,无处不入画。苏州园林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结晶,研究中国园林要懂得一些中国的古诗文。景能生情,情能生文,抒发心声,情景交融,文心想通,这便是游园者与古代造园者超越时空的交流。

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要素。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把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园林里许多植物与建筑物相互匹配二者共同构成美景,许多亭、榭、楼、阁的命名都是和植物相关。在园林意境上引用植物来陪衬渲染气氛,耦园的“城曲草堂”一副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可谓既含蓄又明白地把屋前的松树、芭蕉的配景作用形容地淋漓尽致,种植物可谓寓意深远。在苏州的园林中,树木除了重姿态也很讲究品种,讲究四时的景色,讲究有落叶和不落叶的树,很少用香樟、扁柏这些常绿树,这些树木树冠浓密,挡景遮荫,愈大愈难控制。院子里需要满园阳光,用落叶树及稀疏的白皮松、古松等不会造成阴森的感觉。

苏州园林是在城市中的构作,模仿自然的山林,“虽是人工,宛如天开”。大自然虽大,只是缩小比例而造就成“咫尺山林”,这是苏州园林的妙处。古人又想出搬一些天然的石头来点缀装饰园林,因苏州地处太湖之滨,苏州园林选石头,首选太湖石峰。这些自然石头经过精心的布设,主人们再将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加以拟人化的诗意的提升,于是这些假山石峰就更鲜活起来。古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就说过,园林里的太湖石美就美在四个字:瘦、漏、透、皱。秉承中国古人爱石的传统,苏州园林里的假山石峰不仅是园景点缀,而且已成为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石不成园,已经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独特规则了。

江南园林中的山水都是后天营造的,凿池堆山。这些园林都要叠山理水而成景致,运用造园的技艺和手法,以小中见大。“一勺一水一梦千寻海浪,一石一峰以梦万仞高山”,在江南的园林里的水,有条件的都想方设法与园外河道大水体相通,以求活水之源。例如网师园和艺圃,园中的水池面积其实不是很大,但感觉水面宽敞,房舍、楼阁都退到后面去了。而且园中水面的流转、水池的岸线都是不是生硬呆板的石驳岸,而是做成凹凸有致的港、汊、湾、坞,使水面有不尽之意。

我国的山水园林风景具有独特的风采,不仅是地理环境造就的山岳河川风光,还有许多独特的人文景观,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常引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仙”就是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人的代表与化身,是这些名山风景的发现者和欣赏者。古人知道自然天地里不能有人工的干扰,这成了古代艺术家共同遵守的守则。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6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古城,私家园林始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代城内外有园林11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虽然发生空前绝后的变化,但仍然保留着苏州古色古香的都市风格。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虽然不能给这座古城做贡献,但我们可以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当我们在游玩时,不该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画,看见别人在损坏的时候要上前阻止。

我们应当为生活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文化古城,而感到无比自豪。那么,无论在苏州的某个角落,都要自觉保护美丽的古城风光,不让它受到任何伤害,也为了能让苏州人民的后代都能看到古城风光,加入到保护美丽古城的行列中来吧!多一份保护,就多一分力量,亿万分力量结合起来,就会把这美丽的古老城市的风光保卫起来,让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圆满举行!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7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视觉元素;苏州园林 

视觉元素是园林景观设计效果得意体现的关键,也会对人的心情带来感染。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氛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依靠视觉元素来加以烘托,因此,视觉元素应用的范围也逐渐广泛。 

1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技巧 

园林艺术是环境艺术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当人们想去享受园林环境时,就必定会关注山石、水体、植物等园林环境中的视觉符号或者是其余的视觉元素,以此来获得深层次的体验。第一,“点”的巧妙运用,可以让画中有诗。园林景观各有特色,如多姿的杨柳、苍劲的松树、典雅的兰草等,当它们共同组成在一起,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缺少一点意境,我们就可以利用“点”的方式来弥补。如在绿树成荫的区域点缀一个小亭,这样就有了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第二,多角度增“面”,这样可以让园林妙趣横生。园林设计一般都有人工拱桥、天然河流,但却不能单独地讲究古树名木、叠山理水,还需要一点“天然图画”的风韵存在,让植物配置拥有更多的自然景观支持,这样的园林生态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一份自然趣味。 

2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苏州古典园林称为“文人园林”,我们也能从其中发现无穷无尽的视觉元素。 

2.1“点” 在整体园林景观设计中,点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元素,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对于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而言,需要亭子、植物、湖泊等作为其点,而具体的摆设与方位就决定了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点可以拥有一定的功能,如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进行视觉信息的传递。考虑到点拥有聚积的特点,所以,在出现点的景观时,无论是在某一个园林角落,还是处于整个园林景观的中心,都会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一点设计运用最好的是苏州园林的景观设计,在苏州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书画、摆件、家具陈设等无一不是精美的园林点缀艺术品,无一不蕴含着古代的哲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意识。 

2.2“线” 线,即按照某种顺序进行点的排列.并且具备一定的方向性。而线的本身可轻可重、可粗可细、可直可弯,不仅拥有极大的可变性,也具备一定的可塑性。这样的可塑性更多的是表现在速度、连续以及力量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效果,巧妙地运用,可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当然,不同的背景所带来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在园林景观中,小径、小桥等元素,都是线的组成,不过,线的方向不同、长度不同,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效果也有着直接的差异。从数量上看,留园内建筑在苏州诸园中占据第一的位置;从空间上看,留园内建筑做了突出处理,将古代造园家的技艺与智慧充分体现了出来,占据苏州园林的冠军宝座。整个留园共包括4个部分,在同一个园林中能同时领略到4种不同的景色,即山水、山林、田园、庭园;东部以曲院回廊的线性排列获胜,景致尤为突出。 

2.3“形体” 苏州园林设计中大多以假山称奇,自然堆砌、土石相间;同时配以多变、丰富的景观建筑,配置精致、错落有致的园林植物,曲折而起伏,紧凑布局、可分可合。在一个空间之中,当点线面相互的连接,就会形成形体。在园林景观中,拥有房屋建筑、假山、雕像等多种形体,而这些形体的出现,让园林景观更具多样性,正是因为其特异的结构,就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因为它具备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同很多元素相互组成,并相互协调。这种相对的存在感,会给人带来空旷而又舒适的感觉,引起人们的遐想。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8

一、“透明性” ·山水造园

“透明性”一词最初由柯林 ·罗于 1964年提出,抽象于立体主义绘画( Synthetic Cubism),暗示人们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同时感知 。柯林 ·罗将透明性分为“物理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物理的透明性来自于材料形成的透视效果,深景深(深空间),强调焦点透视,具有单一或少量的空间信息阅读量。现象的透明性来自绘画中的多层次,浅景深(浅空间),强调平行透视(散点透视),消除单一视觉焦点,重视画面的秩序和组织结构,具有多义的空间信息阅读量。柯林 ·罗将透明性用于解读西方建筑(包括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一方面透明性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它让理解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作为工具,在设计过程中引发关于形式的理性处理。

无独有偶,中国古典绘画,特别是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平行透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画意”是中国园林所共有的审美诉求,造园名家如计成、李渔等都指出山水画和绘画理论对其造园的影响。基于此,用透明性来解读中国古典园林成为可能。中国古典园林涵盖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又可分为建在城镇之内的宅园、建在郊外山林间的别墅园。随着古典园林发展成熟,别墅园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仅探讨城镇之内的苏州私家园林。

二、“边界原型” ·空间尺度

空间是园林的本质,研究苏州园林的空间结构原型,首先需要找到限定园林空间的元素。与西方面向街道开敞的外向性庭园相反,苏州宅园面向街道的是隔离内外的墙,景物藏于墙内。通过墙的围合来限定宅园的边界,墙分为建筑外墙和院墙(围墙)。

“原型”(Archetype)概念引自心理学术语,用以揭示城市在物质形态构成上的本质(即不可再分的最小构成单元)。中国历代城市的边界从城郭到里坊、从闾里到院,院墙与城墙同构、呈现等级化的“院套院”自相似形城市结构。因此,中国城市空间在物质形态构成上的最小单元是“边界原型”(Edge archetype)——墙的建筑 ,强调内外分隔性和内向性。作为住宅建筑的外延空间,中国古典私园具有典型的边界原型特质。边界原型内部空间反映出时空同构——中国建筑最为深刻的内在特征,整个世界被理解成一张具有方位感的结构空间。宅园恪守南北向布局,反映自然宇宙四时轮回的图景。

边界多以粉墙围合,源自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粉墙在光照作用下消解了质感,视觉上形成留白,影以竹石芭蕉,形成图底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留白的功能在于产生阅读的多重性,延伸想象空间,这与透明性现象中多义空间所达目的一致。

千尺势、百尺形,普遍应用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尺度的“形”和“势”是风水形势说中的核心概念,千尺从周尺到康熙量地官尺,折算成公制,约230米到 350米。现代研究表明,千尺势正暗合了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科学尺度,这一尺度既能保持步行的愉悦又控制在人远观视距的限制值内。百尺约合现代尺度 23米到 35米,这一尺度也正契合了当代建筑理论中标准近观视距的限制基准,可以看清物体的细部。从外部尺寸看,宅园边界内面积从大型的拙政园 20667m2到中型的艺圃 1300m2,再到小型的畅园 665m2,尺寸大小不一,平面轮廓各异。建在城镇之内的私园,一则由于用地面积的局限性,难以实现皇家园林千尺势的规模,而多以百尺来控制主体园林要素的尺度;另一则由于宅园作为住宅的空间延续,需要安宁、亲切、宜人的尺度。

“法自然之方寸,缩天地于盈亩” ,山水尺度的合宜是造园成功与否的基石。水面视觉感受的空旷及透明特质,使水面有扩大空间的功能。不足 1000m2的小型宅园,通常以水为宅园中心,且水面以聚为主,只在东南角或西南角的水口用小桥略做分割,沿水周边设置环游步道、园林建筑。同时为避免空间局促感,仅在局部叠石为山,通常叠山所占比例小于宅园面积的15%,水面比例大于 15%。

1000m2以上的中型宅园通常以百尺为度,划分主次分明的多个虚边界空间(无明确边界但普遍被感知的相对独立视觉空间),尽管所侧重的山水比例有别,但主要空间依然多以聚合水面为中心。超过 1万平米的大型宅园对水面的处理开合有致,作为中心的聚合水面被水中岛屿切分开,形成了更多层次的虚边界空间。通过测量,这些大中型宅园划分后的心理空间的尺度基本都符合百尺形的近观视距,观景视距基本控制在 30m左右,分隔对景的水面宽度控制在 20m左右。如拙政园中心景观“一池三山”,山将南北跨度 50m,东西跨度 120m的水面切分为满足近观视距观赏的若干虚边界空间,对景视距控制在 30m内,园内对景建筑(主要是亭)高度基本控制在人体 3倍身高之内。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人普遍认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园林中这一理念体现尤为明显。大体量建筑物是对这一和谐关系的破坏,因而苏州园林建筑显著反映了“适形”原则——适应人的活动特点,尺度与人体比例相宜。苏州宅园中的建筑普遍兼具观赏点和点景的双重功能。园中建筑形制多样,以厅堂为主,高处置亭,水际安榭,各就 其位。建筑高度在与人比例相宜的基础上,取决于作为对景时与最佳视距的比例。

人的视域最佳水平视角约 45-60°,垂直视角约 26-30°,在这个范围内能看清物体细节而无变形失真感。维持最佳视角的视距为最佳观赏视距,水平视角下的最佳视距为景物宽度 1.2-1.5倍,垂直视角下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 3-3.7倍。在标准近观视距限制值之下,苏州园林的对景多为屋脊 5m左右的建筑或类似尺度的树木叠石。

三、空间结构原型

苏州园林空间结构原型可以描绘为:在边界原型的内部空间,以百尺尺度的虚边界空间为控制单元,以标准近观视距为控制基准,设计层化的浅空间结构。层化的浅空间与立体主义作品的视觉效果类似,表现出物理透明性、现象透明性和空间渗透的特质,以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突破空间的局限性。

在虚边界空间尺度划分基础上,进行空间层化。对造园要素进行取舍布置,设计层层花木、山石、廊桥、亭台等具有“透明性”的障碍物,形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层化空间。空间层化对应山水画中的“推”,造园要素彼此之间近似平行排布。空间开敞处,次第铺展的要素之间,模糊前后层次、形体尺寸,错落有致。如以聚合水面为中心的小型宅园,形成水面、步行道路、边界墙体从内而外的同心圆空间结构。空间狭窄处,不能避免焦点透视时,一方面限定视角,引导视线,遮挡视角外的透视参照物,另一方面利用在视角范围内次第展开的层化空间,遮挡易形成焦点透视的参照物和灭点。然后进一步在主要观景位置巧设前景框,利用门窗洞口、柱、楣、檐口、核扇、栏杆等形成景框,遮挡容易形成焦点透视的参照物,同时避免成角透视,引导观赏者从限定视角去看框内景致。焦点透视的参照物不可见,使得视角内景物所处空间位置失去参照,从而难以判断景物的实际位置以及真实的空间深度,导致了视觉上的迷茫和心理上的疑惑,观赏者进而从解读这种矛盾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形成浅景深特有的视觉漫游体验。

四、苏州博物馆“大山水” ·象山校区“溪山行旅图”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中延续了苏州园林百尺形的尺度,与以水为中心的小型宅园空间原型一致,水面近似方形,平均宽度 30m左右。因使用功能需要建筑体量较传统园林略大,观赏视距约 35m,取标准近观视距极限值。其中东北角“大山水”设计尤为匠心独具。体量较大或数量较多的山石会使本不宽敞的空间显得更加局促,只石片山反而可寓山的形象于意象之中,“一峰则太华千寻”。同时,在标准近观视距下,赏的是山之“形”,山石嶙峋、老树盘根的山麓或峭壁。“大山水”对“形”予以简化,离形得似、遗貌取神,既得苏州园林叠山置石的精髓,又进行了突破与创新。

又如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三号楼设计了一个 6m高的门洞,透过门洞形成的观景框往象山看去,发现一幅神似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画面。王澍在此化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入空间,形成透明性中典型的“浅空间”,园林要素层层掩映,门洞限定的视角消除焦点透视参照物,视线在模糊空间中漫游,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体味古画中的自然观。

五、结语

不同切入点看到的苏州园林不一,以透明性来分析苏州园林固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基于现象的分析数据自然并非苏州园林设计的初衷,平立面图纸亦非苏州园林建造的依据,而是当代实地测绘所得。胸中自有丘壑的无图纸境界毕竟难达,也不适用于当代的社会环境。同时,历经千百年历史沉淀,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和探索由简入繁,剥除表面的繁复,从迷雾中破局而出,还原本质的结构原型,把握结构原型才能真正意义上继承传统,进而扬弃创新。

注释:

柯林 ·罗等.透明性.金秋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朱文一.空间 ·符号 ·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9

一、自然整体之美

师:“本文在追求自然整体的美感方面非常有新意,同学们思考文中如何体现的?”

生:“园林中的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计使游人‘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桥梁安排‘绝不雷同’,石岸高低曲直任其自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没有人工刀斧修理之痕,达到鬼斧神工之效。”

生:“规划者在整体上追求的美表现在园林设计者对整体和谐的美学追求。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生:“从整体构思可以看出,园林讲究整体上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这些是全面规划的整体和谐之美,与现代有些设计者‘胸中无丘壑’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突出了苏州园林的设计注重了调控、整体把握,让园林从大方面形成一幅巨型优美的画卷。”

师:“先从整体上概括景物的美,让读者对景物特征有初步了解,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这种写法同学们在具体写作中要灵活运用,突出文章的实效性。”

本节围绕园林追求自然整体之美,让园林从整体上构成一大幅优美的图画,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及介绍景物的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细微精致之美

师:“文中对园林中每一处细微点非常有讲究,各学习小组互动展示,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学生交流后展示。

第一小组:“文中的‘假山池沼布置几块石头,或者种些花草’,产生一种图画美的效果。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我国的园林中许多都会设置假山池沼以增加美感,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池沼中会再添加一些石头或花草,你看那娇艳的荷花,青绿的叶子,清清的池水,还有其中的鱼儿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的玩耍,这是非常惬意的游鱼图画,给每位游客以身临其境的美感。游人在专注的欣赏一幅画的同时,未曾想人游鱼图又重新构成了一幅观鱼图的画卷,非常绝妙。”

第二小组:“又如‘园中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幅古藤画很有韵味,只见她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整体上还泛着银光,吐着芬芳,不停地生长着,流动着……这是紫藤萝给人们整体上的美感,是一幅生动的图样。再从细处来看,一朵朵小花各有所不同,你看,那满了帆的紫藤萝小花像一条船,船舱鼓鼓的,满载着琼浆,正在扬帆起航。每一点又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藤萝花的优美风韵,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烘托整个园林的繁华氛围,令人不禁掩卷遐思。”

本节重要探究了对景物中细微点的描绘,抓住景物中的细微之处,让每一个小点也成为一幅图画,让学生在欣赏苏州园林美的同时,也学习到具体的写作方法,这对学生写作水平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语言运用之美

师:“本文的语言运用恰当自然,体现出大师的风采,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指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与交流。

生:“词语准确简练、有亲切感。如‘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就好像与作者面对面拉家常一样,容易让人接受。”

生:“运用贴切。如‘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栽、补、蔓延’避免了用词呆板,又突出景物的生动,作者功底可见一斑。”

生:“生动传神。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你们看,高大点的树正低头看着下面的矮个子小树,小树正抬头注视着高个子大树,好像在窃窃私语呢!一俯一仰词语运用,生动地描绘出园林中树木的具体情态,传神至极,又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生:“在说明方法上运用全面恰当,条理清晰地介绍园林具体特征。如‘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通过作比较地说明方法,较好地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美,也体现了作为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苏州园林;时间;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观,是一种很独特的时间观,它不同于西方的传统,认为时间是“一维”的。在中国古代士人的眼中,“时”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时间观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重大。宗白华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这是对中国艺术境界的精彩概括。在中国艺术里,没有孤立的空间意象,任何艺术意象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以时间的生命之流融会艺术意象,是中国艺术的基本法则。中国的诗、书、画都把创造时空统一的意象作为最高的追求,苏州古典园林更是如此。园林本来是一门空间的艺术,但是苏州古典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准则,园林创造要表现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苏州古典园林的三维空间因素中就必须渗入时间的因素,将空间投入到时间的生命变化之流中,使园林结构体现出自然大化的生机。

苏州古典园林充分利用四时的季相变化、昼夜的时分变化、雨雪的气象变化,使时间和空间互相融合、互相交感,而时空交感又使有限的空间意境无穷、生机盎然。

一、四时变化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眼中,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不仅是一种时间序列的问题,更是一种生命循环往复的模式。人们对四时变化的关注,本质是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关注。

对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要“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园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5l页。),“收四时之烂漫”,就是含纳生命,将园林空间投入到时间的生命变化中,生机无限。苏州园林的四时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花木四时有序的转换;二是景点四时有序的设置。

1,花木的四时有序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四时变化,最典型且敏感地体现在花木的有序转换上。花木随四时变化,“四时有景”:“每至春日,则繁英璨然,如入桃源,鼠姑数丛,天香馥郁……入夏,则方池荷花,荡漾绿波翠盖间,红日朝霞,掩映可爱。秋月皎洁时,丛桂着花,芬郁袭人。冬日将尽,腊雪飘漾,缩袂仙人,若招我于罗浮山顶也。”(吴嘉淦《退园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春夏秋冬,四时景色皆不同。春有“繁英璨然”、“天香馥郁”,人人园中,如临世外桃源;夏有“荷花荡漾绿波翠盖间”,花红叶绿,清香满池;秋有“秋月皎洁”、“丛桂着花”,月桂芬郁,如临月宫;冬有“腊雪飘漾”,如仙人下凡,邀我同登仙境。又如,范成大《吴郡志》中所记宋代苏州的四照亭:“四照亭,在郡圃之东北……为屋四合,各植花石,随岁时之宜:春海棠,夏湖石,秋芙蓉,冬梅。”春海棠、秋芙蓉、夏湖石、冬腊梅,时不同,景亦不同。

以上两段古人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的记载,都把景和人置于时间的流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美学思想。此中“乐亦无穷”,就来源于四时的生命变化之流。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四时景皆异,而复年又是一轮回。园林空间在时间的变化之流中,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而循环往复地变幻着。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幻使得园林空间突破了有限的桎梏,体现出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自然“乐亦无穷”。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总是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园林的四时花木,培育和增进了人们的“四时模式”的审美意识,而人们这种审美意识,又不断改善着园林四时花木的配植。因此,苏州古典园林在植物配置上,很注重选择足以表征四时季相变化的花木,如苏州拙政园就很好地利用了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时不同的园景。玉兰堂的玉兰和绣绮亭的牡丹,成为园中最灿烂的春景;天泉亭侧的紫薇和池中的荷花,构成了最赏心悦目的夏景;待霜亭的橘树,园中的桂花、秋菊,以及池中的睡莲,构成了清逸温婉的秋景;至于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雪香云蔚亭侧的梅花,以冷艳点缀了寂寥的冬景。

春水之腻,夏水之浓,秋水之静,冬水之寒,与四时花木,朝夕光影,构成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风光。由此,园林的三维空间得到扩展,转为四维的时空结构。同时,这种季相变化又是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使园林呈现一种循环往复的空间变幻,体现了宇宙大化的无限生机。

2,景点的四时有序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四时变化还体现在景点的有序设置上。如苏州拙政园中部环水建筑的安排,分别有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四亭。绣绮亭是一座三面开敞、一面粉墙空框的长方形亭子,周围景色绮丽,取杜甫诗“绮秀相辗转,琳琅愈青荧”之意,以豪华的丝织品比喻周围景物的绮丽。亭内悬有对联一副:“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此联以红、紫描绘园中的花果,突出色彩之绚烂。绣绮亭是赏春景的佳处,亭下花坛上种植各种名品牡丹,阳春三月,牡丹怒放,异彩缤纷,烂漫似锦。

荷风四面亭是一座六角亭,坐落于池水中央,三面环水。池中遍植荷花,亭内有“荷风四面”匾额;在面东柱上有楷书对联一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荷风四面亭是赏夏景的佳处,人在亭中,只觉清风徐来,荷香满亭。正如李鸿裔有诗云:“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

拙政园中部水池中,还设有东西两座土山小岛,划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间。两山以土为主,以石为辅。两山之间隔一小溪,溪上石桥相连。东面土山较小而高耸,上有待霜亭;西面土山略大,坡度平缓,山巅有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是赏秋景的佳处,原有十余株橘树,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色。

雪香云蔚亭又是赏冬景、早春景的绝佳之处,亭旁遍植梅花。“雪香”是形容花香色白。“云蔚”是形容花朵繁茂。这里的“雪香云蔚”是形容梅花绽放,暗香浮动。梅花生性耐寒,天孕花蕾于隆冬寒风之中,率万木之先开花于冬末,因此称为“傲雪寒梅”。冬季至早春,万物凋零还未复苏,唯有梅花打破这寂寥,为园林增添几分清幽。

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这四亭,集中体现了春、夏、秋、冬“四时行焉”的时间流程。各亭的题名,也分别用浓缩的语言暗示了四个季相的某种最佳意象,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时空交感,使得原来静止的园林空间更富变幻。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使得空间体现出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律。

二、昼夜变化

昼夜变化同四时变化一样,不仅是一种时间序列的问题,更是一种宇宙周而复始,变通运动的生命模

式。人们对昼夜变化的关注,也是对于生命变化运动的关注。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昼夜的变化造成景观朝暮的变幻,拙政园绣绮亭内的“晓丹晚翠”就点出了朝暮景色之美的殊异。园林景观的朝暮变幻,使得静止的景观变得生动起来,体现出宇宙大化周而复始、变通运动的生命力。

苏州古典园林的昼夜变化,主要体现在日光、夕阳、夜月光照的不同所引起的园林景观的变幻。日光、夕阳、夜月有着不同的魅力,它们能变移现实空间原有的色、形、情调和氛围,创造出种种不同的境界美。

1,日光的渲染

日光的美,渲染的是一种火、热、灿烂的气氛。当太阳一出现在东方,一切向阳的或者朝着太阳照耀的大气的固体的表面,都会渲染上阳光或大气光的颜色,园林中的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也都会在日光的照射下染上一层金色。

苏州园林的美离不开日光的渲染。如苏州拙政园中,绣绮亭“晓丹晚翠”中的“晓丹”就是日光染上的颜色。至于在“荷风四面亭”之晨,也许还会使我们联想到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来。

2,夕阳的渲染

夕阳的美,渲染的是一种温和、诗情画意的气氛。落日的颜色有一种引人注意的光辉,一种赏心悦目的温和或魅力,古老的苏州园林,夕阳淡淡地撒播在青山石亭之间,小桥花丛之间,游廊绫窗之间,给人一种别样的温和感觉,还有一丝有别于日光照射下的淡淡的愁绪。可见苏州园林的美离不开夕阳的渲染。翻开陈健行的摄影集《姑苏名园》,有很多特意捕捉的是夕阳下的苏州园林:斜日到窗前[拙政园]、回廊挹爽映斜阳[沧浪亭]等等。

3,月光的渲染

月光的美,渲染的是一种幽静、淡雅的气氛。宗白华在《美从何处寻?》一文中,曾引用张大复的一段文字来描写月光对于景物的渲染:“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则深,蒙之则静。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这段文字,生动地揭示了,在月光的作用下园林空间的变幻,月光变移了园林空间原有的色、形和情调,创造出一种不同于日光和夕照的幽静、淡雅的意境。

苏州园林的美离不开月光的渲染。如苏州网师园的著名景点“月到风来亭”,是赏月听风的极佳处。每当碧空月明时,但见池中睡莲疏植,明波若镜,天光、山色、屋廊、树影倒映池中,虚实相生,云水变幻,使人联想到邵雍《清夜吟》中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在月清、水清、风清处,人心也自然而清。

存在于空间的具体景物,本来是静止不动的,但在朝暮时景的流动中,呈现出“转瞬即逝”的变幻。这种变幻使得园林结构富有生机,体现了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

三、气象变化

风雨雪月,烟雾云霞,这些属于气象系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气象的变化往往带有某种无序性和偶然性。而正是这种“转瞬即逝”的变化,显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趣。可以说,“风雨雪月,烟雾云霞”将宇宙的盎然生意,带入到了园林的空间结构中,园林空间因此而获得了生机。人们在园林中,如果适逢这些气象变化,那领略到的不仅是风花雪月、烟雨蒙蒙的时景美,还有值得赞叹的宇宙无穷的生机和变幻力。

苏州古典园林的气象变化对空间的呈现,主要是借大自然时间流程中的雨、雾、雪的变幻,追求一种云烟雾霭之妙,追求一种“虚”和“空灵”,即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腾起云烟,招来雾霭,表现大自然微妙幽深的韵味,体现志在渺远的襟抱。

1,雨境

雨能给景物带来一种飘渺隐约、素雅艨胧的特殊意境。苏州园林的美是和雨分不开的。雨是云的化身,烟雨朦胧,犹如仙境。最具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远离尘世的意境。苏州古典园林中,几乎每一处都有烟雨缭绕之态。如苏州艺圃:“博雅腾声数杰,烟波浩淼,浴鸥晴晖,三万顷湖栽一角;艺圃蜚誉全吴,霁雨空蒙,乳鱼朝爽,七十二峰剪片山。”(艺圃对联之一)再如苏州网师园:“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网师园对联之一)。

苏州园林中,雨别有诗意:细雨垂杨、疏雨戏鱼、斜雨落花……雨使得园景中的平常物体有了动静之韵、虚实之韵、藏露之韵,构成了一个微妙幽深、生机勃发境界。

2,雾境

雾最能给景物带来一种缥缈、空灵、虚幻的感觉。雾和水面相对应则更美,是因为有水之处,雾气更重。水气和雾气的交融,使得有限的空间烟云缭绕,蕴藉了无限的生命感。人在其中,超越了世俗的羁绊,体会到宇宙大化的无限生机。

苏州园林的美不能离开雾。雾霭笼罩的苏州园林有着别样的意境。有雾降临,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远山近水都随风而动,时隐时现,神秘柔和,深邃幽静,滞重低回,令人不可言诠。奇妙的雾,活泼的雾,奥妙无穷的雾,给人以迷离的幻觉,一派白茫茫,烟溟溟,如同滞重飘荡的音符;满天满山的飘飘渺渺,构成一种别样的朦胧美。而这种朦胧美正是体现了大自然的微妙幽深,使得苏州园林同自然大化同韵味。

3,雪境

雪能变移世界,飘雪霏霏,白雪皑皑,使得水天一色,直指瑶华境界。一人独行于茫茫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之感,喟叹宇宙之无穷。

苏州园林因雪更美。苏州很少下雪,因此需要用审美的眼睛去捕捉。有雪降临的苏州园林犹如瑶华仙境。雪花纷霏,白雪皑皑,长天一色,犹若进入那飘渺、虚幻的境界。雪同雨、同雾一样,都能在有限的空间里,造成烟云缭绕之感,使原本静止的空间有了动静之韵、虚实之韵、藏露之韵,从而生机无限。

气象变化所带来的雨、雾、雪的变幻,将宇宙的盎然生机带入了园林之中。园林空间在雨、雾、雪的变幻下,显得飘渺、朦胧、隐约。实中有虚、封闭中有空灵,有限的空间呈现出烟云缭绕之妙,从而原本没有生命的园林,拥有了自然大化的生命感。

四、结论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11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苏州博物新馆在中国著名园林拙政园旁落成,是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华裔贝聿铭先生建筑生涯中的封刀之作。

新馆以其大胆和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现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建设,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并且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的苏州博物馆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成为一座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她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妙相辉应,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正是因为如此的特殊的地位与意义,苏州博物馆震惊了业内外人士,成为备受人们注意的焦点。建设筹备之初,有人认可,有人观望,有人质疑,甚至有人激烈反对。但,当它最终落成,并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人们激动,人们欣慰,人们赞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成功,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通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成为引领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典范。同时,它把古城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苏州博物馆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带着这些问题,由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北京博物馆学会陈列设计委员会、苏州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题目为《博物馆建筑与陈列》的研讨会在苏州博物馆召开。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水 苏州园林 苏州民居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苏”字是草字头下一个“鱼”一个“禾”,苏州的鱼,苏州的水稻,无论哪样都离不开苏州的水。水是苏州的灵魂,以“小桥流水”为主的水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水灵魂,水文化,才成就了苏州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人间天堂。而居住在苏州的人们更加离不开水,择水而居、缘河而筑,基于原有的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在河流和街道两侧形成了苏州城的基本骨架。

1 苏州水系

苏州水系发达,河网密集。主要有面状水域和线状水系两大类,面状水域有阳澄湖、澄湖、三角咀、石湖、澹台湖、金鸡湖、独墅湖等,这些湖面位于城市的四角位置,形态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线状水系有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水系、护城河及古城内河道等历史河道,自西北向东南贯穿苏州城的京杭大运河以及元和塘、西塘河、娄江、浒光河局部、吴淞江局部、河局部、清秋浦、老运河、江南运河等。正是这纵横交错的水网,星罗棋布的湖泊构成了苏州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孕育了苏州市丰富的水文化底蕴。

2 立足于水的城市规划

苏州城重湖环抱。城市结构以水为中心,八座水陆双城门、内外双护城河、河道与街巷平行相邻,纵横交织成双棋盘式的水城格局。水在古城中萦回贯穿,千姿百态地与居住街坊、街巷、民居、园林各类建筑相融合、相渗透,创造出水与城市浑然一体的空间,构成众多优美动人的水景观、水环境,使苏州成为玲珑秀丽的水城。

当代二十多年经过了从“假山假水,城中园”到“真山真水,园中城”再到“青山清水,新天堂”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成了新的水城格局。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三角咀分别从东北、东南和西北位置呈楔形切入苏州城,大型的湖泊网将苏州包围在水环境中,“四角山水”融入到城市内部空间,塑造了当代水城形象。

3 水与苏州园林的结合

苏州城内纵横交错的水道为园林的建设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先决条件,加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苏州的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的水源多来自大运河的城内水道,小部分来自苏州地下水。园林离不开山,更离不开水,如果说,山是园林之骨,那么,水就是园林之脉。

所以在苏州园林中,理水是至关重要的,理水的意境和手法也是源于自然界的水体,从大自然的山水之中汲取灵感,效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园林本是自然山水的缩影,也是造园家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情。

而一般中小园林的布局几乎都将整个园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使空间具有开朗,宽阔之感,如畅园,鹤园,网师园等。再加上水池和建筑之间留有的空间,见山花木,假山掩映,水面倒影依依,加大了空间的视觉,听觉范围,使空间更富有自然情趣。

4 水与苏州民居的结合

4.1苏州民居建筑群布局

苏州民居建筑空间布局以线性空间为主,节点空间为辅,随河流、道路蜿蜒曲折,形成一街一河、两街一河等平面布局形式。民居与街道空间,水空间相互渗透,线性街道百转千回,两侧民居毗邻相联,在不经意间的承启转合中出现井台、庭院、古树、池塘等节点空间。

4.2苏州民居建筑特征

“轻、秀、雅”的建筑造型以及“黑、白、灰”的颜色基调是苏州民居最主要的外在特征。苏州山水灵秀,孕育出温润的文化个性,无论是建筑整体和细部处理上都体现了苏州民居轻巧、秀美和雅致的风格。体量较小、屋顶陡峭、建筑四壁洞开等是苏州民居基本造型特征,与北方民居相比少了厚重多了轻盈,少了封闭多了通透,少了庄严多了活泼。

苏州典型的传统民居通常是占满一个长方形的基地,较窄的边面对街道或者小河。建筑主要面向南向,迎接夏季的主导风,但位于南北走向的街道两边的建筑则为东西朝向。在城市和乡村,街区或者建筑群通常由狭窄的巷子来划分。这些狭窄的巷子在夏季可以遮蔽阳光、加强空气流动,再通过开向巷子的窗为建筑提供更好的自然通风。

4.3苏州沿河民居的布局形式

苏州民居因多沿河而建,形成了它所特有的三种布局形式。

第一种称为面水民居,建筑在河滨的一侧,门正对水巷。即门前石街人履步,屋后河中舟楫行的前街后河格局。民居一般是深院大宅,面水沿路排列成线,四进五进或是七进八进不等,后河一般为厨房、柴房、储藏房等,与河道联系密切,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例如寒山寺附近,运河岸边的小区,前河后街的格局很明显,是一个典型的面水民居。

第二种称为临水民居,这类民居往往是造在河滨与街道平行的中间地带上。其布局特点是紧贴河道叠石,临河而建,进深浅占地少,布置紧凑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平面和立面的处理均较为自由活泼。目前,这一类型的建筑较为普遍,步行在古城中,随处可见一幢幢老式茶馆、饭铺、商店,在狭窄的石子街两旁依次延伸,构成了一幅只有江南水乡城镇才能看见的朴素古老的画巷。

5 水与建筑,水与人的关系

苏州双棋盘式水城格局的总体到水路交融的居住街坊群体,再到民居建筑的单体,均以水为纽带,密切结合,构成苏州水城独特的城市肌理。这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创意的十分科学、合理的规划模式,也是中国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居住街坊规划。苏州传统民居就植根于这一传统的“因水制宜”居住街坊格局中。形成了水与民居建筑、水与人的亲密关系,也成为苏州传统民居的重要特征。

苏州历来的规划和建设都体现了民居不只是居住,它还有个舒适、美观、环境问题,桥梁不仅是交通结拘,它也需要艺术造型; 河道不仅是运输的空间,它还有河型、栏杆、驳岸、踏步等造型艺术问题等等。 所以,凡构成城市的物质要家,只要是合适的,都能使文化艺术予以融合,既发挥功能作用,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6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统一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建筑,经过时代的变迁而没有被历史所淘汰,都有它一定的生存能力,它对于该地区、该民族的自然特点、生活习惯是最能适应的,往往也是别的任何一种建筑所不能完全代替的。

现代建筑既要充分体现混凝土、钢、玻璃等现代建材的特性,也要尽可能使用石材、青瓦、石灰等地方建筑材料,以点、线、面为主要构图原则,使造型更具现代感、人情味和乡土味,传承江南传统风格,体现村镇建筑的地域特征。但决不是照抄照搬追求形似,而是要追求神似。总之,在新农居建设中,要以呼唤居住者地域情结为目标,使建筑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凝聚精神力量的有效载体之一,更具地方性与亲和力。

传统民居,不但为保持文化传统,也为地方多样化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苏州传统建筑从选址规划到单体建筑的建造运行全部依托水来展开,很多建筑都存在与水体相适应的构造。而苏州传统建筑将大自然的水和绿化引入庭院,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一种富于变化又具诗情画意的人工自然环境;重视建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优良居住空间环境整体;传统建筑对于文化艺术给予高度的重视,文化艺术,融合于建筑的实体与空间之中,提高居住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升华民居建筑的文化品位等等。

总结

当前建筑科学正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和谐发展观的指引下,它已不单纯是技术与艺术的问题了, 建筑本身要和自然、环境、人有机的密切联系起来。我们要学会适应自然,去建造现代化的人类居室与城市,走向建筑乡土化,在规划与设计中,因地制宜的表达出人与自然、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协调统一,用最经济、最天然的手段达到抵御各种不利因素,并获得舒适生活空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俞绳方. 论苏州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和继承发展[J].

[2] 袁柳,赵蒙旸. 乡土建筑,城市的“生活记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