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意农业论文

创意农业论文

时间:2022-12-16 19:37:05

创意农业论文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1

1生态文明视角下创意农业的内涵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创意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创意为纽带,以动植物自然生长习性为依据,充分融合现代工业、农业、信息、艺术等产业的先进技术要素,遵循生态规律,不断完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形态。

2浙江发展创意农业的必要性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资源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长期以来,浙江农业依赖于资源高强度开发,当前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发展创意农业,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投入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变,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化解农业安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浙江发展创意农业的有利条件

浙江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通过实施“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全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1创意资源条件比较优越

浙江南北跨4个纬度,南北之间存有明显的热量差异。浙江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存有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土壤、植被和农业布局变化多样,有3个比较明显的农业高度层。浙江东面临海,陆上多丘陵山地,农业受地貌的影响十分深刻,拥有沿海海洋岛屿类型、沿海平原类型、河谷盆地类型、丘陵山地类型等4种农业类型。整体上看,浙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已登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有450多个品种,已知植物3800多种,有中国的“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3.2创意思想基础十分雄厚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既是浙江发展的经验,也是今后浙江发展的总体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地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克服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制约,紧紧围绕“市场”,全面依靠“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意经济。资源总量小,但全省有120多个“中国特产之乡”;不产木头,却有全国最大的林业产业;不产羊毛,却有称雄国内的羊毛衫市场;没有皮革,却有驰名全球的皮革城。浙江人敢闯敢试,勇为天下先,催生了新时期的温州模式、台州现象、宁波经验,并将诸多“第一”写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辉煌历史,如全国第1批个体工商户、第1批私营企业、第1批专业市场、第1座中国农民城、第1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第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所有这些,都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社会思想条件,塑造了差异竞争的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蓝海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也将推动着浙江创意农业从创意农业产业向创意农业经济演进。

3.3核心产业实力日渐强大

现代农业科技是创意农业发展的核心产业,也是创意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浙江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科技推广工程,构建新型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实力日渐雄厚。近年来浙江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服务的各个领域;浙江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服务推广,在农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性成果中不断涌现出生物技术产品,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生物制剂层出不穷。在理论和应用研究,许多农业科技领域都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水平,较好地支撑了创意农业的发展。

3.4创意平台建设突飞猛进

农业“两区”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正在浙江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两区”建设是“十二五”时期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阵地。截至2012年,全省公布确定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137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394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921个。2013年,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两区”建设要与适应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作制度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这一发展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化部署,加快进程,通过改善设施、提升科技、做深服务、创新模式等手段,在“两区”建设上再迈新台阶。到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省级农业综合区4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40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达到18.7万hm2。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面积11.01万hm2。产销对接平台成效显著。多年来,全省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举办和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展示会、展销会、展览会、产品推介会、新闻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有力促进了产销对接。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省各地共举办和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150个,现场总销售额为8.1亿元,合同订货总额达92亿元。省农博会通过面对广大客商开辟客商专场,吸引国内外客商到农博现场洽谈订货。2010年美国、日本、菲律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国内近1300个农产品采购集团、主要出口企业(商会)的代表到农博会现场参观、采购。2005年,浙江根据“数字浙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以用促建”的原则,建立了“浙江农民信箱”。现系统拥有271.4万户真姓实名注册用户,有网上摊位16832个,建立了农机、粮油、畜牧等5个专业平台和28个农产品供求专场,累计发送信件27亿封,短信25.9亿条,日点击量200万次,基本构筑起信息真实、诚信可靠、方便实用的网上农民社会。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农民信箱的功能越发凸显,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广阔。通过农民信箱,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农民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快速、便捷、免费地获得各种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农产品买卖信息和系统提供的其他服务。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2013年全省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100亿元,农产品电商卖家累计达到3.7万家。继遂昌在淘宝网建立全国首家县级馆-特色中国遂昌馆后,衢州、丽水、临安、龙游、德清等市、县先后在淘宝特色中国栏目等大型电商平台建立了特色馆,免费为农户及网商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及旅游产品的展示和交易服务。此外浙江还通过农展会、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客商专场,以及农商对接等多形式、多渠道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既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打开了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也降低了商家的采购成本,实现了农产品直销,降低了市民消费支出,实现了共赢。

3.5农业创新活力日益强劲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推进,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和外来劳动力成为浙江农业劳动力的主体,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日前突出。浙江各级政府和部门深刻地认识到,科技支农、智力帮扶、新型农民培养,特别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领军现代农业高级人才是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996年以来,浙江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按照“重点资助、滚动培养、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培养措施,加大投入保障,全省约0.78万名德才兼备、引领作用突出、创新实力强劲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得了“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证书,为促进全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人才引领和支撑。通过实施“浙江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省0.5万名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轮训;通过实施“浙江省农业系统跨世纪农业人才培养规划”,100余名农业行政管理人才、100余名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0余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各种措施的综合培养下,脱颖而出;2001年以来,浙江通过组织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省有0.1亿农民接受了各类培训。2013年,浙江省围绕“建平台、促转型、重提升”,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管理服务人才,提出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规划到2015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左右。在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同时,多年来,浙江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契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实施差异性的农业发展战略,积极创新农业发展的模式,具有高效生态农业本质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如数字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等迅速发展,产品供应、生态保育、休闲观光、保健养生等生活服务的多功能性,不断在农业发展中得到重视和体现,农业转型升级进展迅速。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和多样化功能的体现,工商资本投资各种高效生态农业的基地建设,省内外的科技要素投入到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之中,使得浙江的农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依靠功能转变和模式创新,浙江农业活力弥新。

4生态文明视角下浙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4.1北京密云多元组合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2004年北京市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全市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以观光农业为抓手,充分依靠创意理念,创造出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服务价值,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包括品种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功能多元的创意农业园、影响广泛的创意节庆活动等。北京紫海香堤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建设“紫海香堤艺术庄园”,成功打造了在我国影响广泛,被各地普遍模仿的创意农业模式,在国内创意农业领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汤河村的“紫海香堤艺术庄园”,核心区占地面积20hm2,园区分为“香草体验休闲”“汤河亲水休闲”2大功能区,种植了薰衣草、紫苏、马鞭草、洋甘菊等200余种世界珍贵香草品种,设计开发了“5大香草休闲”“4大爱情体验”“汤河亲水休闲”3类DIY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是一个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艺术创作、婚纱摄影、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也是集“情景式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都市型农业”、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模式。香草园借鉴法国普罗旺斯香草文化,以爱情为主题,浪漫为形式,以创意为切入点,通过对香草文化的包装和利用,极力塑造浪漫氛围,打造“长城脚下的普罗旺斯”,通过主题创意、经营创意、营销创意等多元创意组合,实现了生产、经营、营销的多元组合。该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业园区种植、观光、采摘为主的经营模式,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运用地理纬度,通过引进异国风情,创造出了新的现代农业资源,开发出了现代农业的浪漫、时尚元素,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诱导游客消费,增加收益,避免因趋同现象导致的不必要竞争。近年来,浙江通过不断引进农业新品种,促进全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在全省的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可以借鉴该模式的成功经验,实现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转型升级。

4.2上海奉贤空间集聚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上海是我国较早探索和实践创意农业发展的地区之一,多年来,上海各有关部门积极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服务等多重功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市场化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水平,逐步建立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意农业已成为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奉贤区依托其现代农业和旅游良好基础,积极开展融合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的各类创意农业活动,成为上海最早开展创意农业的地区。奉贤区以“东南西北中”5大农业旅游集聚区为创意农业发展基地,构建起以上海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创意农业核心区,以庄行农业园区、柘林绿都园区、青村申隆申亚园区、海湾都市菜园等4个创意农业特色园,即“一核四园十线”为主体的创意农业发展格局框架。一核,即形成了以上海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创意农业核心区。四园,即庄行农业园区、柘林绿都园区、青村申隆申亚园区、海湾都市菜园等4个创意农业特色园。把庄行农业园区的整体生态创意农庄和创意产业、柘林绿都园区的以鱼虾养殖创意与生态环境创意配套、青村申隆申亚园区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森林创意公园、海湾都市菜园的提供蔬菜生产过程创意和创意产品,包括蔬菜精深加工创意产品等创意特色融为一体。十线,即将一核四园等创意农业主体,串珠成线,形成了10条创意农业观光休闲自助体验路线。奉贤充分利用自身的现代农业先发优势,不断丰富旅游农业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激发了奉贤现代农业的内在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经过整合全区的50多个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出森林度假游、市民体验游、民俗风情游等10条旅游线路,成功打造了“菜花节”“品米节”“黄桃节”等乡村旅游知名品牌,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效应显著。近年来,浙江省德清、安吉、临安等县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观光休闲农业群。但整体上还存在集聚度不够,园区或基地之间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在未来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中,全省各地可借鉴该模式,实现区域观光休闲农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观光休闲农业的转型升级。

4.3四川成都区域联合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成都“三圣花乡”景区占地12km2,以红砂村的“花香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5大景区整合形成的“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内外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获得“全国4A级旅游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花香农居”景区所在的红砂村花卉种植历史悠久,村民世代以种花为生,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村花卉种植面积达200hm2,分为科技示范区、苗木种植区、精品盆花区、鲜切花展示区、川派盆景区、彩色植物区等6大花卉生产、观光片区,有茉莉园、百亩玫瑰主题风情园、维生花卉园艺等众多景点,以及近百余家休闲娱乐场所。通过发展创意农业,红砂村农业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赏花等主题为一体,花卉品种培育、技术研发、花卉生产、包装装饰、旅游休闲等全方位开发的复合型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幸福梅林”景区所在的幸福村,位于成都市成龙路西段,相传为纪念一位舍己救人的美丽善良姑娘“梅”而遍栽梅花,由于梅花又称“幸福之花”“五福花”,同时又是快乐、健康、幸福、顺利、和平的象征,故后人命名该村为幸福村。幸福村土地面积200hm2,现有梅花种植面积100hm2,面积堪称中国4大梅花之首;有梅花20余万株,且有许多生长良好的高龄梅花树;栽有品字梅、江梅、宫粉、玉碟、朱砂、垂枝梅、杏梅、樱李梅等梅花品种200余个。“东篱菊园”所在的驸马村,面积200hm2。“东篱菊园”景区内地形以浅丘台地为主。目前种植规模67hm2,品种100多个。大田栽种的春、夏、秋、冬四季,形成了独有的四季菊园景观。景区内有用扎制而生成的创意景点众多,如大熊猫、七彩风车、帆船、驸马桥等,在这里,人们可在花海中漫游,感受乡村田园风光,同时园中还收集了众多与有关的经典诗句、典故,提供菊园独特的菊蟹等美食。目前的东篱菊园已经是一处既有美景,又有丰富菊文化的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度假胜地。“江家菜地”景区位于江家堰村,江家绿色蔬菜品牌在成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均极高。“江家菜地”景区总面积200hm2,在提供优质蔬菜产品的同时,还为游客提供认种土地、认养蔬菜等服务,让游客能体验乡村生活的惬意与悠闲,感受农业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享受农业丰收的喜悦与乐趣。实践表明,江家菜地这种农家生活已经转变成为现代都市人体验生活、修身养性的极佳生活方式。“荷塘月色”景区所在的万福村,区域总面积约71.6hm2,现有荷塘种植面积40hm2。“荷塘月色”景区依托数百亩荷塘形成的优美风景,利用自然的田园风光打造独特的人文环境,在景区内道路两边设立姿态各异的艺术雕塑,吸引大批油画家、国画家等艺术创作人员入驻从事艺术创作,逐步形成了万福春光画意村,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景区内种植以“睡莲”“晚莲”等观赏性荷花品种,形成大面积的生态荷塘景观。景区内有收获季节赏画廊、精品观赏荷塘、莲花广场、乡村天空、万福春光画意村等景观,荷塘、水岸生态景观与乡村酒店、休闲会所、艺术村相互呼应,形成了荷塘月色独有的生态、人文景观。景区内还形成了书画加工,画框、画具生产,颜料、画笔、油布批发销售等产业。该模式在城乡结合部的几个行政村,建设成了以“五朵金花”为品牌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定为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等数位中央领导亲临视察。该模式不仅整合了成都市城郊区域之间的农村旅游资源,而且通过创意设计,将农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古镇旅游、节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农业生产、农家乐、乡村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旅游古镇等为主体的农村旅游发展业态,在不断提升城市旅游总体实力的同时,还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呈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推动了各地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各地区各自为政的倾向比较明显,区域之间的联合和合作缺乏,导致景点重复、景区孤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聚效应无法充分发挥。浙江省创意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地理区位比较紧密的地区,可以借鉴该模式,打造更具特色,更能发挥各自优势的更大区域的创意农业联合发展区,实现创意农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平衡和协调,更进一步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4.4四川大英城市农业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四川省大英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县境内的“大英卓筒井”被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全县森林覆盖率37.3%。近年来,大英县围绕“新型工业县、优秀旅游城、生态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努力把大英建设成“成渝走廊上快速崛起的现代产业高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现代生态田园宜居城市”。构建城市与田园和谐共生、城市有机生长、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集山水景观、特色丘陵地貌景观、生态田园特色为一体的自然绿色生态、社会公正和谐、城乡有机相融的生态田园城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新途径,全力塑造城市发展新业态。2012年大英县与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开发基金会合作,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业科技博览及休闲体验园区为目标,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生态旅游为主题,打造汇聚现代农业展示、农耕文化传承、农业休闲体验、精品花卉展示、餐饮会议接待和儿童游乐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英县城市农博园。城市农博园引入创意农业理念,综合应用现代农业、农艺、园艺等技术,通过立体栽植,为植物提供更多空间,用农作物扮靓街道,用充满生机的绿色遮盖生硬的钢筋水泥,为城市增添美感与活力,生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大英城市农博园计划通过建造城市绿廊、绿色墙体、屋顶花园、盐华寿乡特色景观、农业科普长廊等系列设施和景观,呈现豆绿稻黄、瓜果飘香,可观赏、可消费、可体验、可养生的都市田园美景。还将依托城市农博园举办城市创意农业博览会、创意农业发展论坛等主题活动。大英县城市农博园结合大英农村发展实际进行规划设计,把现代农业与商业相结合、与旅游相结合、与传统民居相结合、与城市相结合。大英城市农业博览园是集综合性城市会展、城市农业展示、农俗文化展示及商业街区、渔业养殖及展示、原野“活水公园”生态农业种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项目。其核心是模拟一个微型城市聚落,探讨、展示、实践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融入农业种植,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野外大田农业种植。它包括城市阳台农业种植、城市住宅家庭微农业、城市建筑屋顶农业、城市建筑单体立体循环农业种植经济、城市公共景观“微农田”农业种植、城市建筑外立面农业种植(生态建筑范畴)等新科技、新技术、创新性农业新概念,探讨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及能源消耗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一定程度探讨一种都市里自给自足的业余生活模式,倡导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达到城市生态平衡。通过探索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新途径,塑造城在田中、田在城中、城景相融、产城相融的城市发展新业态,为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夯实底部基础再探新路。近年来,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特别是大量习惯了耕作的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进入城市后,其对田土的眷恋依旧,对农作的旧情尚余。而城市生活能提供给他们的,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浙江省各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借鉴大英城市农业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推动城市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文化的更好传承,更进一步满足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4.5安徽临泉技术突破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建构主义;农村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26?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一伟大决策,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农业、农村、农民构成的“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它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而“三农”核心是农业,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多元化、产业化的新阶段,这就需要懂技术和会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农村创业型人才恰好能担当此时代重任。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鼓励并扶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这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又能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值得我们思考。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皮亚杰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张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提出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是在认知主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斯腾伯格、卡茨和维果斯基等把建构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近些年,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构建对所学知识意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倡导创设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情境和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1]。

大多数学者认为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论是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基础,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有利的。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农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农村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在我国农业已进入多元化、产业化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仍沿用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论为我们当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应用性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建构主义课程观是与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1]。显然,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这与农村创业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首先,农村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到农业领域的就业能力,以便他们顺利地在广阔的农村创业。其次,农村创业教育培养是为“三农”服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相对高层的管理和研究人员来说,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整合校内外社会资源,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如大力创办学校科技创业园区,同时,学校与当地政府经济开发区、创业园区的通力合作,与养殖厂和农产品加工厂等农业类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为学生学习创业提供实践平台。最后,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创设一种文化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文化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目的[2],这为培养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将来有能力主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 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3]。而我们认为,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或院校农业(生命科学)院系或高职农业院校在农村创业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培养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及服务农村为培养目标,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使学生达到农村创业型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意识及其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内涵:

(1)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农村创业意识的培养关键是从思想上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难的形势,从生存压力上认识农村创业的重要性。同时邀请一些成功的农业企业家到学校来现身说法,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信心,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2)强调创业品质的形成

创业知识结构涉及到多学科知识,涉及心理学、法律、财务、营销、税务、环保、保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涵盖了学校开设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踏入社会所需的社会学知识和能力,这都是构成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4]。

2. 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了解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提高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对准确选择、设计或施行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1)系统性

农村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到农村创业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2)实践性

实践性是高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构建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学校应尽力加强学生实践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创业设计大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丰富大学生们的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是培养模式形成的基础,只有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培养模式,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推广价值[5]。

(3)时代性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在探索和构建模式过程中不但要做到与时俱进,而且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大量劳动力需要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党的十七大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了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连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6]。因此,农村创业教育应运而生,符合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保证了人才的时代性,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 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按照市场需求和目前我国当前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经验及成果,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服务农村经济原则

创业型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创业型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可以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之一是为农村培养综合性创业人才,并使之成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符合社会需求原则

培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为用人单位所接受,是检验该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原则是符合社会需求。农业是立国之本,目前中国的农村,机会多、潜力大,等待开发的领域很多,急需大批人才到农村创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也是响应“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国家号召,符合我国当前社会要求。

(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中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7]。所以高校要加大基础投入,打造创业平台,帮助大学生开展以专业为核心的自主创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另外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

4. 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

(1)制定强调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的教学计划

创业是智力和能力并举的创新实践活动,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具有很强社会实践和创造性特征的综合能力。创业素质是创业者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因素的总和,是创业所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创业教育要把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作为重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农村创业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2)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在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培养服务“三农”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农村创业型人才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新农村建设所不可缺少的。农村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农科类高校在开展农村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在校内举行一些创业设计大赛和邀请一些成功的农业企业家来学校演讲,来提高该学生创业信心和创业意识;三是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为提高人才质量,尤其是学生实践动手技能,各高校要构建校内校外“双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外挂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养殖场、饲料厂、饲料兽药经营部、兽医门诊、食品加工厂、科学院部分的实验室、实验基地等。要让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体,教师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其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学科结构、水平结构,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8]。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的培训,使教师接受创业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使教师成为学生创业教育的领路人[9]。最后,学校还要不定期请一些农村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开讲座,介绍各种类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理论与实践水平。还可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10]。

三、结论

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加速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各类人才。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人才宝库,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既可以为农村输送大批专业人才,提高乡村干部队伍素质,又可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多赢之举[11]。大学生农村创业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机遇。因此,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农村创业精神与农村创业能力[12]。

参考文献:

[1] 李诺娅. 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高职教学改革的意义[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41-45.

[2] 甘成英.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6(1):49-51.

[3] 陈祖福.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996(5):3-5.

[4] 刘芬.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证研究[ D].暨南大学,2008.

[5] 李国志.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3-25.

[6] 周宇飞.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基于面向农村创业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0(4):180-182.

[7] 李旭,秦 彤.知识、能力和素质兼俱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6(2):42-43.

[8] 段宁,苏培安,刘仁道,等.农村创业人才专业素质结构与培养模式研究[J].2001,18(1):68-73.

[9] 徐铁辉.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9-42.

[10] 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创意农业旅游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农业旅游经济以乡村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和农民生活方式等为旅游资源,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观光开发和布局进行营销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为目的,集合了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村旅游,展现了生态农业建设、农事劳作、体验农村风土人情,是获取农业知识和地域文化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项目。从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旅游树立品牌、创新农业旅游形式、提升旅游品质,以及制定农业经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些创新理念、措施和规划为我国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1农业旅游经济

农业旅游经济是以乡村原始的生态环境为平台,以生态农业生产和乡村民俗文化和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资源,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观光开发和布局进行营销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为目的,集合了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村旅游,展现了生态农业建设、农事劳作、体验农村风土人情,是获取农业知识和地域文化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项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体制变革和技术的运用,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保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满足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要的不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涵盖了农村、农民、农业以及生态环境领域,强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

3创意农业旅游

3.1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提出

创意农业旅游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的不足,找出一条创意+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笔者认为:创意农业旅游是以农业创意环境为背景、以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创意学、旅游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乡村文化的整合,将创意元素作为农业旅游的核心,以创意农业生产和创意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创意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创意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参与创意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创意旅游活动。[2]

3.2创意农业旅游的内涵

由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创意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到农业创意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的开展以创意元素为核心;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创意农业可持续发展。

创意农业旅游实际上包含了上述创意旅游、创意农业和农业旅游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从农业旅游的角度对三者的优化结合。从创意旅游的角度,它强调在旅游者参与互动、以创意元素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活动。从创意农业的角度讲,它把旅游产品贯穿于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创新效益、高价值含量的“三高”创意农业生产中。从农业旅游的角度讲,它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它把创意农业观光、农事劳作、农业研修、乡村度假、农家旅游、乡村民俗风情旅游、手工艺品制作和购物等旅游活动建立在创意农业的基础上,是创意农业生产、创意旅游活动、创意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创意型”旅游方式。

作为农业旅游的一种形式,创意农业旅游与传统农业旅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建立的资源基础已由一般农业转变为创意农业,它以创意学、旅游学、农业景观学、美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具有旅游价值的创意农业资源和创意农业产品的开发和布局。

4创意农业旅游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关系--以海南为例

海南省1988年建省以来。一直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以此带动省内经济发展1988―2009年海南 省旅游产业总收入连年均以两位数字递增 (其中2008―2003年为17.03%,2003-2009年为13.41%)。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旅游以形式多样、功能齐全、服务范围广泛不断地将农业与旅游联系起来。特别是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推动海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农业旅游资源的形成,各种创意农业旅游应运而生。目前,海南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有农家乐、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等几个模式。

创意农业旅游形式即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同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创意的构思活动、新颖的主题,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购、娱的旅游区形式或者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在示范同的展示与示范,游客观摩、农民学习模仿,使农业技术推广由行政命令型转变为示范带动型,为农业科技 成果辐射推广做贡献。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011年就有33家,其中著名的有: 海口绿枫农庄、文昌龙泉乡园、香世界庄园等这些示范点每年接待客流量达上万人次。使当地农村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千多元以上。 创意农业旅游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作用有以下几个共点:

首先,为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参与现代产业分工和分享现代产业利益找到了有效途径。据海南省旅游局统计,2008年底海南现有农家乐近50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7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l500多万元。在农家乐工作的农民每年净收入在1.0―1.5万元之间。

其次,提升产业层次。创新农业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促进发展。在创新农业旅游中,既要做到发展生产,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由单纯提供农产品向提供生态产品、文化产品、休闲产品的转化升级,从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商贸旅游业等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最后,实现协调发展。创新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旅游业的复合型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顺应了城乡社会融合的要求,促进了城乡互动、市民与农民的交流。[3]

5创意农业旅游如何可持续发展

创意农业旅游带动着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旅游如果缺少统一规划、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的出现,必将导致当地农业经济陷入困境,因此如何使创意农业旅游得以循环发展至关重要。

5.1利用市场机制,优化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是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要改变农业旅游园区职能不清、角色不明的命运,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人手,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合作,优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宏观调控机制。依托市场,通过制定规划,政策引导,依法管理,经济激励,科技发展和教育宣传等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保障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5.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农业旅游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规范农业园区与旅游景区开发和建设的政策法规,颁布《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草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

5.3依托高新技术,大力推进环保技术在农业旅游中的应用,保持“农游合一”特色

从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始就要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及其配套技术的应用;在产业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修复技术,及时对农业旅游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修复。因此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变先污染后治理为“源头削减和事后修复并重”的模式,建立环境保护协调机构,优化环保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加快农业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旅游环保产业体系的建设,最终达到农业旅游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5.4开展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不应当仅是专家、学者或政府的事情,它必须落实到企业、单位和个人,只有全社会真正理解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并将它贯串到生产和生活当中,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实现[4]。旅游企业应加强雇员教育,通过培训,使雇员具有环境意识,能够识别绿色材料和绿色产品,尽量少采购一次性产品,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使之资源化,实现垃圾的新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桂霞.创意农业旅游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上海农业学报,2012,28(1):97―101.

[2] 关明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农业经济 Agricultural Economy,2013(2).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4

史正宪等(2010)的《近年来中国农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把“农民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农民就业与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之一”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农民创业教育也是近几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才兴起的,国内关于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农民创业教育就是帮助农民发现和捕捉刚刚出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机会,从而在农民创造新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时培养必备素质的过程。农民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受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因此创业教育在指导农民如何创业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 21 世纪,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创业者具备“创业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创业素质,而农民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的这种类型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对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农民创业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创业教育的主体方面,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相比大学生而言,参加创业教育的起点较低,参加创业教育中会因为创业理论晦涩难懂而难以继续下去等。创业教育客体方面,如创业教育环境方面,具体而言,像政府对创业的支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等,这些因素会使参加创业教育的农民不能学以致用,打击他们参加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农民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将是致命一击。 因而,各级政府、农业院校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要不断增强农民的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环境。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对我国农民的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导致这种现状的成因。其次结合山东寿光市的调查,分析山东寿光市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最后就生态农业视角下如何大力推进农民创业教育提出基本对策。本研究的创新点就在于选择生态农业这个视角进行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研究农民创业教育,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思路。由于对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本来就少,而且目前还没有学者从生态农业这个角度对农民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笔者没有可以借鉴之处。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也是研究的难点所在。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农民”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奴隶社会,可分为自耕农和隶农。封建社会则有自耕农和佃农之分。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农民的分化成贫农、雇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①由于农民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多维性,很难对这一概念作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国外在讨论“什么是农民”时也面临很大困难。在当达国家,农民(Peasant)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是经营 Farm(农场、农业)的人。关于农民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从职业的角度界定,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195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实施以后,“农民”的含义逐步演变为拥有农业户口的人。当前我国有许多来自农村的在读大学生或已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拥有农业户口,但是他们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具有干部身份,所以笔者不把这一群体归在农民之列。本文所界定的农民首先是拥有农业户口的人,不仅包括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也包括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论,它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 21 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研讨会上提出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能够独立谋求职业出路,具备开拓型和创业型特点的人才的教育。1991 年,在东京召开的创业教育国际会议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人的教育。它通过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它主要包括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两大方面。”

……………

(二)理论基础

1. 创业理论

创业教育研究包括创业的基础理论、外部环境、创业者、创业过程以及创业结果等方面。创业基础理论较多,包括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领导理论等。目前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是创业者行为,行为理论也因此成为创业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行为理论认为,与成熟组织的管理者相比,创业者面临的不确定性要大。创业者通常采用直观推断的思维与决策方式,并试图使其决策方式的潜在影响达到最大化。行为理论则侧重于从行为角度研究创业,这点与其他基础理论不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酝酿者、初学者、熟练者、持续者、习惯性创业者、拓展者。赫费(Hofer)和比戈维(Bygrave)认为创业过程包括 9 个重要的方面:始于人的毅力行为、发生于单个企业、涉及状态的变化、不连续性、整体性、动态性、独特性、先行变量以及对变量初始状态产生的敏感结果。然而,从过程的角度,通常认为创业过程包括机会识别和信息搜索、以及资源获取与经营战略两部分。②创业的外部环境。创业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单个创业者的特征和行为,而将创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作为外部变量。因此,考虑外部环境的社会系统观点更有助于解释创业过程。目前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创业结果由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绩效及创业退出组成。目前对创业企业绩效的研究较成熟,对后者的研究还不多。而且,创业动机的多样化、创业者类型的差异以及组织

形式的不同,构成了创业的异性质,因而对创业者绩效的衡量极具挑战性。权威人士认为,为避免测度中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不匹配,可以通过新创企业成功的数量和比例或者它们所创造的总价值来分析创业者的“创业生涯绩效”,据此来进行研究也许更为合理和有效。 ……………

三、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探析......13

(一)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的现状........13

1.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 13

2.创业教育投入不足......... 14

3.创业教育对象整体素质偏低..... 17

4.创业教育目标忽视可持续发展....... 20

5.创业教育师资缺乏......... 20

(二)我国农民创业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21

1.农民的培训教育发展缓慢......... 21

2.义务教育普及太晚......... 22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5

“中国三农问题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指出,在世界经济进入到创意经济时代的今天,中国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构建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生产体系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创新之路。

创意农业成增收“法宝”

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阿栗村旧寨组里有一棵果树,树上结了12种不同的水果,桃子、李子、杏子……它的主人李仁贵介绍,该树使用了人工嫁接技术,每年都能结出不同的水果,他家因此有了吸引游客的“法宝”,农家乐生意非常红火。

创意农业是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据了解,目前北京已有创意农产品30余种,年产值1013万元;有一定规模的创意农业园113个,年接待游客505.6万人次,收入6.16亿元。

目前,全国已有各种类型农业科技园区近3000个,其中部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而这36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开发新品种数9544个,园区人园企业2707家,创造社会效益5000亿元以上。

提升产业结构“绿色通道”

创意农业产业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创意农业首先强调发展农业,通过科技手段生产出创新的农副产品,然后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发展旅游业、饮食业等第三产业,再将文化融合到产业里形成品牌,延伸到其他产业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群的协调发展。”厉无畏说。

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正是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示范园观光长廊里,金灿灿的大南瓜、碧绿修长的黄瓜,让人们既能感受浓浓的农家生活气息,又能欣赏到“瓜果满天”的景点奇观。目前海南已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00多个,其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至近48%,这样的成绩与近年来创意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创意应彰显文化特色

有专家表示,目前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创意农业发展势头非常好,因为他们将创意农业当作一种充满文化内涵与创意的新型生活方式,而我们国家对于创意农业的发展多停留于概念,在文化含量、产品创新方面仍有许多不足。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6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从分析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入手,探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提出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文化元素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从文化创意、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渠道建设和个性化等多方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优美产业,推动生态建设、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同步发展。

1.分圈层差异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按照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来差异化发展。城市圈层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氛围为主,在适宜区域发展景观创意农业。近郊圈层以休闲农场、乡村庄园、市民农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发展社会生活功能型创意农业;远郊圈层以设施农业、精细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兼顾创意生活功能。近郊和远郊在发展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时,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有所不同,如近郊首先要解决交通和停车问题,而远郊则更关注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差异。但不管哪个圈层,都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突出体验性、娱乐性,做到精致化、生态化。

2.分区域功能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时必须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哪些是当地原住民的保留区域,如核心生活区域,游客不得前往,也没有前往的兴趣;哪些是游客的专有区域,主要进行乡村文化体验、娱乐;哪些是原住民和游客的共有区域(分享区域),既能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服务体验,又能为原住民所用,甚至参与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只有增强原住民的认同感,原住民的参与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

3.规划先行,过程管理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先进行整体规划,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和利益冲突问题事先解决,尤其是大量游客到来之后不能给原住民带来生产和生活上的不便,在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管理上的平衡,使游客和原住民的幸福感都得到保障。然后,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将创意设计、广告营销、零售流通、管理培训等前瞻性地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产生的每一个环节。

4.注重新媒体营销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渠道建设,包括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等。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乡村的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景观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和品牌创意都要通过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向外传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获取旅游信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将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营销宣传的新阵地,通过社交媒体将乡村优美的意境和养心养美的场景传递给游客,是一种情感营销。总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走一条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发展之路,发动民众的创新力量,形成叠加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0-3433.

[3]张硕,吴上上,陈跃雪.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3):83-86.

[4]李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J].科技咨询,2014(2):220,240.

[5]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6]王璇璇.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4):28-29.

[7]于莉.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26):156-157.

[8]金虹.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建设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6(8):32-34.

[9]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136-140.

[10]罗光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231-236.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TRIZ;理论;农业产业联盟;推行方案

一、引言

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时代创新的大背景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方法的产生及推行应用,TRIZ理论是源于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通过对大量发明专利进行研究、归纳所得的一种创新方法,其涵盖了解决发明创造、创新技术问题过程中可寻的科学规律,并在随后的逐步发展中明确了基本原理与法则、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后传入西方国家并随之发展成为各国家、各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所重视的国际性创新方法。农业产业联盟是由多个涉及农业生产相关环节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组成的一种农业领域的产业组织形式,联盟各伙伴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设备等相关资源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旨在通过多方合作促进各联盟伙伴在技术、经济上的有效发展。农业产业联盟应用TRIZ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开拓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将TRIZ应用于联盟的创新管理过程,形成完备的创新管理体系,为联盟各伙伴的创新合作提供合理的指导思想。因而本文针对农业产业联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农业产业联盟在应用TRIZ理论指导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旨在设计推动TRIZ理论高效运行的相关方案,以提升其整体创新水平。

二、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

TRIZ理论的创始人指出创新不是一种随机性的行为,创新发明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通过对大量发明创新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得出创新所遵循的基本规律;TRIZ理论正是基于这种思维下的创新办法,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理论的不断研究、完善,其现下已经形成了蕴含一整套系统性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的理论体系。在解决创新问题、破解创新矛盾时,可以运用TRIZ理论体系中的创新工具与方法,具体包括ARIZ算法、矛盾矩阵、39个工程参数和40个基本原理、物———场分析法、最终理想解等;通过创新者将实际遇到的具体创新问题抽象化为TRIZ问题,并将TRIZ问题整合到TRIZ理论体系中,运用相应的创新工具解决TRIZ问题从而得出创新问题的TRIZ解,对此再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将其转化为有针对性的具体解法。

三、TRIZ理论作用于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特性

现下,TRIZ理论在管理创新方面的应用主要针对于具体企业,而其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中的应用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在农业产业联盟中更好的应用TRIZ理论解决创新问题,就必须明确农业产业联盟这一特殊主体区别于企业的创新特性。

(一)农业产业联盟的组织模式

由于农业产业联盟是由多主体构成的产业组织形式,其伙伴选择的多样性、合理性及适应性决定了联盟的创新方向;联盟内部在整合资源、集成创新的过程中依赖于创新项目组的引导与促进,创新项目组内的高层领导对创新流程的顶层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推进整个创新管理流程的关键力量;同时高层领导与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传达,关系着创新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支撑,此外能否将创新指导意见落实为创新思维,与项目组内部成员对创新问题的识别与抽象化为TRIZ问题的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创新过程中的难点,能否统一整合各伙伴项目组成员的相关意见、增强项目组成员的团队意识、提升知识转移效果以及各成员对农业领域知识、TRIZ理论的掌握程度等,都体现了农业产业联盟组织模式上的创新特性,对其创新过程的科学性、流畅性以及透明程度带来一定影响。

(二)农业产业联盟的运行机制

影响农业产业联盟有效运行的相关因素诸多,其一是联盟的组织者需要具备行业内的相关领导能力,能够联合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化解决共同面临的技术问题、应对行业风险,及早识别联盟伙伴中的“搭顺风车”行为,确保联盟各伙伴针对自身能力提供相应资源、制定适应于各伙伴的运行模式,确保各方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创新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助于提升联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各伙伴的创新思维,通过晋升、利益分配等激励手段增强联盟各伙伴合作解决创新问题的信心与意愿,推动联盟创新的科学有序运行。

四、TRIZ理论推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过程中的问题

TRIZ理论的创新思维以及系统性的创新工具与方法是推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特性,结合现下TRIZ理论的应用现状,得出TRIZ理论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过程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研发人员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人员作为创新的主体,是整个创新管理流程各环节中的把控者,承担着识别创新问题、规避创新风险等一系列的任务;更好地应用TRIZ理论推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就要求联盟内部研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了解时下农业领域市场相关环境、熟悉农业产业生产链各个环节,以此能够准确分析现下的市场状况,据此有效联合联盟各伙伴规避行业风险、推动技术发展及把握市场机遇。但现下农业产业联盟的研发力度不够,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研发人员的专业知识基础不足,此外对于创新问题的转化、抽象能力存在欠缺,不能及时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抽象为TRIZ问题,影响了整体创新进程。同时,研发人员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不足也反映了联盟内部整体创新意识不够,相关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成员创新积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缺乏部分TRIZ专家的指导和对员工的TRIZ培训,使得对TRIZ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仍停留在表明层次,难以发挥其有效的创新效率。

(二)知识转移渠道不畅

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主体多、专业性质强、创新问题复杂,这些创新特性都要求农业产业联盟内部各伙伴需要更高标准的知识转移渠道。各农业产业联盟发展仍不够成熟,各伙伴建立起的协调沟通机制并不完善,其中一方面在于缺乏相应的契约机制来保护技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是成员间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机制,没有为TRIZ理论的应用搭建良好的创新平台;沟通与交流的不足阻碍了内部各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及合作,减慢了创新进程。此外,TRIZ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创新理论仍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相关产业领域联盟应用TRIZ的相关经验、农业企业运用TRIZ理论进行创新的示范效应等都值得借鉴学习,脱离外界而只闭门造车的理论本就脱离了创新的本质,有效推动TRIZ理论的创新效率还应积极加强与应用TRIZ的外部单位沟通交流。

(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质量较低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在迅速发展,其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有助于联盟创新绩效的提升,但其提升的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其服务质量水平较低,仍未与联盟内部的创新需求速率相平衡,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创新人才及发明成果等数据库的建设不够完善,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下高效信息处理方式上仍有不足,其较低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介服务机构对TRIZ理论的推广和有效运行。

五、农业产业联盟中推行TRIZ理论的建议与方案

综合上述对TRIZ理论推动农业产业联盟创新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分析,提出关于农业产业联盟中推动TRIZ理论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TRIZ理论的培训

通过对联盟内部成员进行TRIZ理论的相关培训,以此培养其创新思维及增加对TRIZ理论的了解和运用。具体的培训形式有,一是增加对培训讲师的技能要求,率先对其进行筛选和培训,确保培训讲师对农业领域创新现状、农业市场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确保培训讲师对TRIZ理论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将TRIZ理论体系系统、具体地传达给联盟成员;二是加强对员工创新技能的培训,建立线上线下的学习机制,使得员工有更宽阔的渠道和自由时间接受TRIZ理论的培训,也可以通过定期邀请相关TRIZ专家开展教育讲座,对TRIZ理论进行现场实际指导。

(二)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在联盟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推动联盟内部成员将TRIZ理论的创新思维发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的形式可以为:一是联合各伙伴定期参与由联盟创新项目组开展的好点子创新方法大赛,鼓励联盟内各成员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创新问题、创新机会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经创新项目组内的专家评审,对于提出具有可操作性、效益性强的创新点子的成员给予奖金、晋升机会等奖励,以此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二是将创新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作为年底奖金、晋升渠道中的一部分,同时开拓员工创新渠道,形成联盟内整体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搭建有效知识转移渠道

知识转移渠道是联盟内部各伙伴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保证良好畅通的知识转移渠道,有助于科学整合各伙伴的创新资源、发展创新技术以及更好地实现创新目标。搭建有效的知识转移渠道,一是要从组织和制度层面进行规划,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契约机制来增强联盟内各伙伴之间的信任程度,同时提升联盟各伙伴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确保各伙伴的创新技术、创新办法得到有效保护,确保相应的资源共享,以此实现其共同的创新目标、达成共赢;二是要建立相应的学习机制,一方面联盟内各伙伴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提升内部成员的学习意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应用TRIZ的外部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对TRIZ理论的理解及实际运用能力。

(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水平关乎着农业产业联盟的创新发展进程,因此要着力于创新和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层面需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投资、鼓励创办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模式来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各农业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要积极响应政府相关政策、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成思源,彭慧娟,李苏洋,向孟群.TRIZ的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广东科技,2013(7)

[2]何翔.TRIZ理论在管理创新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5(2)

[3]谢玲红,毛世平.中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6(5)

[4]杨小玉.农业产业联盟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村,2012(7)

[5]林艳,陈伟.TRIZ理论应用于R&D联盟并行创新管理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

[6]王珊珊,王宏起.产业联盟应用TRIZ加速创新的机理与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2(5)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8

【文章摘要】

本文对重庆市高校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究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路径,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重庆市;高校;农村;创业

高校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蓬勃发展,但针对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重庆市高校有大量来自基层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农村发展人才中的优秀群体,其创业实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符合需求,广泛深入开展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教育。

1 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适应同学需求

重庆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为16万,从2014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中获悉,重庆市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8.45万。我们选取了5个不同层次和地域的高校(其中985高校1个,普通本科高校3个,专科高校1个),每个学校随机抽取1个毕业班级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籍大学生平均占比为42.47%,其中某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班级农村籍学生比例高达73.24%。在关于是否愿意到农村创业的问卷调查中,有23.5%的同学表示愿意,44.1%的同学表示没有考虑清楚,32.4%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综上数据推算,重庆在校大学生中,大量同学有意向到农村创业,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人群进行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必要性,又符合同学需求。

1.2 拓展创业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在成熟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领域创业已经不易。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提升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拓宽创业领域的重要路径。

1.3 降低创业风险

农村创业相对于城市创业风险较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资金投入相对不大。农村创业主要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为主,投资往往不用太大,适合于没有资本积累的大学生。其二,创业成功率较高。国家持续对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农业发展,农业已成为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特别是特种养殖以其投资少、周期短、市场大、效益高成为创业首选项目。第三,竞争压力小。农村市场发育很不充分,许多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这就为广大到农村创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熟的市场相比,在农村创业竞争压力较小。

2 重庆市高校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 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新农村建设给大学生农村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调庆市高校在面向农村创业教育中发现诸多的不足之处,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缺乏农业技术类课程。在非农业专业的学校中,几乎没有开设此类课程,也缺乏相应的师资。二是缺乏农业、农村、农产品市场信息课程。同学对于“三农”没有系统的了解和及时信息来源。三是缺乏农村创业实践实训课程。目前重庆市高校建立的创业基地和孵化园中,少有和农业相关的基地,也就无从开设相关实践实训课程。四是缺乏农村创业意识教育课程。针对重庆市的特殊情况,在基层就业政策的大背景下,应该把农村创业意识教育作为重要教育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各高校有创业意识的教育和氛围的熏染,但缺乏面向农村的针对性。

2.2 农村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形式

在我们走访调查的五个高校中,没有学校单独开设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在创业就业指导课中适时灌输这部分内容。也没有高校开设和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方面的选修课。

2.3 农村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效果

农村缺技术,农村缺人才这是目前社会的共识,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带着技术回到农村参与建设。但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虽说愿意到农村去创业的大学生绝对数量较多,但23.5%的占比明显偏低,证明高校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 重庆市高校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3.1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要提升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从技术理论、创业意识、实训实践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农村创新创业的技术理论类课程。主要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让同学能了解掌握农业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项目理论课程应该优先开设。其次是建立农村创新创业意识类课程。通过成功案例分析,专家讲座,政策解读等给同学讲明农村创业的优势,树立农村创业信心和意识。最后是建立实训实践类课程。通过农村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园等平台让同学进行实际操作,也可通过聘请农村创业成功者为创业导师,给同学提供创业观摩机会和讲授创业经验经历。

3.2 设计丰富的授课形式

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授课形式上应该尽可能丰富。应该建立如下授课形式:1)选修课,农村创新创业教育针对的应该是有需求的这部分人群,教育效果会更佳,因此应开设选修课。2)跨校选修,有些学校缺乏师资,在这方面应该资源共享,学分互认,让同学到有这方面课程的学校进行学习。3)网络学习,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整合技术骨干建设面向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学习平台,将农业技术类、农业信息类信息网络化。4)专题讲座,把一些农村创新创业好的理念、成功的案例等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传递给同学。5)实训实践,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创业实践等课程机会,实地接触农村创新创业,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理论结合实践。

3.3 加强农村创业意识教育

农村创业意识教育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从创意激发,创造性开发,“三农”信息搜索,农村商业机会判断等农村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入手激发同学兴趣。从成功案例分析等激发同学农村创业信心和热情。从政策解读让同学感受到农村创业的优势。从农村创业的方案设计、农业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农村创业氛围。

4 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和建立有效的实践平台密不可分。对于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需要建立三大平台。1)活动平台。通过学生在商业机会选择,创业计划书,资本筹集方案, 组织创业团队,创业企业建立,危机管理等创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2)创业基地。在农村创建创业基地或者见习基地,使其在真实创业的环境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与创业成就感的获取。3)建立孵化园。成立重庆市大学生农村创业孵化园,在技术、资金、风险控制等方面扶持指导学生创业,提高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率。

5 建立农村创新创业追踪机制

教育效果好不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建立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追踪机制,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农村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

6 结束语

通过对重庆市高校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意识、课程、实践等还相当缺乏,但是新农村建设给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与实践体系,实现农村创新创业理论实践双驱发展与互动反馈,最终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业教育与实践路径,帮助大学生实现农村成功创业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赵悦平,李爱民 创业教育在高等农业院校中的重要性研究及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969-17972.

[2]刘月秀,顾美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157-160.

[3]周宇飞,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基于面向农村创业视[J].湖南社会科学2010(4)180-182.

[4]刘自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林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体系的构建[J].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27-429.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9

7月5日,中外农业大学校长高层论坛在河南农业大学举行,30多位中外农业大学校长围绕“高等农业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在题为《农业的文化创意化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创意农业是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应把科技、文化、产业、市场和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创新农业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创意农业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本刊特将厉无畏关于创意农业的精彩论述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创意农业是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在广大的乡村区域提出农业文化创意化的思路,其实质内涵在于从单纯的关注农业的产能,转向全面挖掘农业的潜能和创新农业业态。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日臻成熟,其理念和模式为城市乃至乡村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

在世界经济步入创意经济时代的今天,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产业体系,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一条创新之路。

创意农业的新思维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并举的“双创”战略是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思维,是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驱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双引擎。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引擎作用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价值。

安徽汪芳生茶业创造工艺型茶,把茶叶编成各种花样,不仅市场价提高了七八倍,还被用做国礼。浙江武义“寿仙谷”利用大棚种植灵芝和铁皮风斗等中草药发展生物医药,取得良好效益。

要强化文化创意的新理念,运用文化创意的新力量,实施科技与文化并驾齐驱的“双创”战略,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开发文化创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推动新农村全面发展。

创意农业的新模式

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以创意产业的手法将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

以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功能建设农业产业链

创意农业不仅仅是指生产若干创新农产品,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相对于目前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在于能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

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在利用生物科技手段改变农产品形状、色彩和口味等物理功能时,融入文化元素,增加农产品的文化艺术含量。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新理念把农产品变成艺术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充分发挥人的创意、创新构想,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耕文化博览馆和各种相关文化活动,扩大市场知名度,促进发展。

发展创意农业要活化文化资源,将其转化成能为农业带来增值的资本。此外,还可以结合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生产活动等,以“秀”吸引消费者,秀出古往今来的农耕文化、秀出新农村新风貌,从而起到吸引旅游者、塑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销售的作用。

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能以多种形式与不同的产业相融合,形成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系统和价值实现系统。

就创意农业而言,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核心,可以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产业群,通过创意农业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让人们充分享受农业价值创新的成果。

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传统的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时尚创意产品的载体,发挥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种功能,可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空间。

目前国内创意农业一些项目仅停留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良种上,或是以开发观光农业为主,有待进一步增加文化含量,完善产业链,形成创意农业庞大的产业体系。

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

应调整思路,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确立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战略,制定创意农业发展的综合规划和发展的新机制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变农业发展局限于单一的生产功能,进一步全面挖掘农业的潜能,把科技、文化、产业、市场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农业业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只有突破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界限,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

发展创意农业的关键在于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发挥创意,整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构建起较完善的产业系统,从而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因此需要事先做好综合规划和具体项目的策划。

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而农村不仅缺人才,还缺投资,这就需要城市大工业的支持。为此,需要制定一套鼓励工业企业、文化企业、科技企业投资和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农业科研;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27

Impac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mployment Competition

ZHENG Ting-yi, HUNAG Ze-wen, XIANG An-qia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 Recent years, graduates from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an increasingly fierc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mong th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ctivities play a most important role. The several main activiti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for students on campus include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directly participating in the tuto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working on thesis according to tutors’ research projects. Having agricultural research activities help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enrich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engthen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promote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lift their teamwork capacity, improve their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so on. Thu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ctivities benefi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s well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occupational self-dire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graduate; ability in employment competition; impact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年代的结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遵循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1]。农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资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现今,由于我国农业高校的盲目扩招、高校教育改革不能及时跟进、教学培养方式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等,导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如专业知识欠缺、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性思维较低、沟通能力缺乏等,致使较多农业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断下降。

因此,农业高校毕业生要在招聘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能力,首要的任务是要把自身培养成为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产品”。在农业高校中,农业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打造”高质量人才“产品”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升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缩小进入社会的适应差距,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由此可知,农业科研是农业高校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大的影响。

1 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2010年逾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挑战[2],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农业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而社会上每年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并没有随之增长,导致人才市场上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状态,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突显,农业高校毕业生的体现更为明显。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农业岗位非常有限,且专业性较强,导致了我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差距越来越大,农业高校学生就业面临很大的竞争。

此外,农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下降,不能达到社会所需之人才标准,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很多地区、单位的招聘计划都未能招满[2],出现了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共存的矛盾现象。农业高校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知识运用较少;基础实践能力较差,理论知识转化能力不高;创新性思维较弱,知识扩展能力欠缺;沟通能力不足,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团队合作能力缺乏,责任意识不高等。

2 影响农业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影响农业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人才供给与需求方面。在人才需求方面,就工作数量而言,农业类单位的工作岗位增长缓慢且有限,与农业高校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的反差。此外,从就业结构而言,存在着大量农业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存在众多农业高校大学生因能力不足而难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在人才供给方面,核心问题在于农业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由知识、技能、社会资源、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组成的综合素质的水平较低。现今,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影响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农业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需求人才能力的重心上移,使得就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成为了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自身素质过硬,即使没有较好的社会关系,用人单位也很乐意接收[3]。

3 农业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的主要方式

3.1 参与课外的农业科研活动

农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农业科研活动的方式较多,主要的方式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科研小团队,申请相关的科研课题。在进行科研活动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阅读相关的理论知识,共同撰写申请表,进行课题论证,进行科研试验,以及完成研究内容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准确地解决。现今,农业高校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科技创新活动与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两种。农业高校大学生在参加科研活动中可获得学校相关的基金支持,并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田、实验室、科研基地等资源进行科研活动。学生参加课外的农业科研活动,虽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但其组建的科研小团队拥有较大的活动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学生在进行农业科研活动过程中受到的束缚较少,扩大了科研活动的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自身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3.2 参加教师的农业科研项目

学生参与教师的农业科研项目是农业高校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学生与老师进行科研交流的常见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农业科研活动,让学生承担科研项目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能够使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相关科研工作,促进学生对科研活动具体操作流程的认识,开阔视野、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3.3 毕业论文与教师农业科研相结合

农业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每个导师负责指导数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因此,把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农业科研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论文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又有利于学生利用撰写论文的机会参加相关的科研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又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

4 农业科研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现代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学校、家庭等外因的影响,又有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综合素质能力等内因的影响。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个人因素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对自身的就业有直接、重要的影响。综合素质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重要的个人内因之一,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关键的作用。人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毕业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4]。农业科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学生个人方面看,农业科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创新性思维,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沟通能力等,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社会需求方面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很多教学、科研单位,甚至一些外企公司,在招聘大学生时不光注重学习成绩,而且很在意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5]。农业科研活动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 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丰富与否,对工作完成的效率、质量等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农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因此,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视,对理论知识丰富的毕业生有较大的兴趣。由此可知,农业高校大学生要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本要素。

农业科研活动是农业高校学生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水平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毕业生突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优势,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标准的农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农业高校学生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必须要对其研究项目内的理论知识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并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及吸收。其次,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对科研试验的相关理论知识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要利用理论知识支撑科研试验,使得学生能够在科研试验的过程中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再次,农业科学研究活动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较广,因此,学生在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科内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通过科研活动提高自身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外,老师在科研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吸收。

4.2 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农业是一门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应用型行业,因此,农业用人单位要求农业高校毕业生要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重要体现方式,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社会单位的工作极为相似,实践能力的高低可作为毕业生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参考标准。由此可知,实践动手能力是农业高校学生就业能力中最为直接的、外显的竞争力,具有相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的学生会比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喜爱。

农业科研活动是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经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为主要方式,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现实,以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其次,实践动手能力是农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业高校学生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资本,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农业高校科研技术活动通过让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农业高校的农业试验田、实验室等进行科学研究,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自开展试验科研,有助于学生对实验操作流程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相关科研器材、设备的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转化能力等。

4.3 提升创新能力与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人才类型之一。创新型人才可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到企业当中,不但可促进企业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类型。因此,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农业高校毕业生很受农业企业的青睐。此外,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农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就业竞争力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并不能有助于农业高校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农业高校科学研究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并对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工作,能够对已拥有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可对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以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此外,科研活动与教学实验最大的不同之处为,教学实验是学生按照书本或老师已设定好的步骤进行操作,没有独立自主思考的空间,而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地进行相关的科研操作,可以在总结相关科研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更新过时的操作步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可独立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解决,并可提出多种新的解决方式,能够锻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提高。

4.4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用人单位是一个组织架构较为完善的组织,要求单位内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团体合作的能力,因此,团队合作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另外,在团队能力中体现的责任感是完成工作、达到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在团队合作能力层面,企业最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责任感,是否有为团队服务与奉献的精神[6]。因此,拥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大学生的责任感较强,比较受到用人单位的喜爱,就业竞争力较高。

农业科研是培养农业高校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使自身的团队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等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农业科研活动是一种团队性的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在科研活动中,各参与人员的分工较为明确,分别负责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并且各部分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因此,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其是团队中的组成分子,感到自身在科研团队中的工作对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

4.5 提高个人沟通能力

单位是由众多人组成的组织,工作人员要融入到单位之中就必须拥有积极的沟通能力,因此,企业对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最为看重[6]。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之时,希望大学生拥有能清晰有条理地陈述自身思想、观点,以及传达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希望大学生能够迅速精确地把握交谈的重点或核心要素。因此,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高低,对其就业竞争力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与农业科研是农业高校学生提高个人沟通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农业科研团队中,每个人都需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对自身的研究进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不定时地进行汇报。因此,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用词的精确程度等,力求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在听取别人报告时,可训练自身把握他人传达核心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准确程度。因此,农业科研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积极主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肖力华.大学生择业准备与择业指导全程化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03,2(7):71-73.

[2] 阮影芙.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30-31.

[3] 王金梅.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与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51-54.

[4] 王金梅,李德波.从云南农业大学看当代农业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6):32-34.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11

依据湖北黄冈、荆州、仙桃、恩施农民工的224份有效调查问卷,以SPSS17.0为分析工具,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人口较多的其户主创业的意愿较小,另外打工年收入高的农民工回家创业的意愿比打工年收入低的人强烈,同时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于农民工回乡创业也有重大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愿明显强于基础设施落后、位置偏远的地区,同时有无社会保险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愿产生影响较为显著,而对打工环境的满意度、打工年限、文化程度等并无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农民工;回乡创业;Logistic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0303

1引言

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大量沿海企业破产,民工失业;农民工返乡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出现返乡潮现象,这只是一部分被迫返乡,现阶段也有大量民工在城里积累一定财富后,跟随国家对于农村的扶持,回乡创业已成为农民工回乡的趋势。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创业现状如何?创业中有哪些困难?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了顺应这一大学术潮流,顺应国家总理同志的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唤,本文尝试研究是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化解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2文献综述

随着外出农民工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返乡创业人数将必然增加,并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群体。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社会背景、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时经济因素也起着很大作用。温敏(2014)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符合新农村建设目标,有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缩小城乡差距。张秀娥等(2013)曾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李含琳(2008)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因为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外出打工只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孵化器;同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关小燕、张明林(2008)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各种农民资源禀赋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作用,其中农民人力资本是最关键的影响要素,经济资本对农民工创业行为也有显著影响。赵曼等(2008)提出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税赋重等挫伤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热情,破坏了当地的创业环境。此外,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缺陷也极大地限制了外出劳动力返乡创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杨群红(2008)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四大难题,创业启动资金不足,是返乡创业者遇到的最大障碍;创业环境不够宽松,影响返乡创业者的积极性;创业者文化素质偏低,发展后劲不足;创办的企业技术含量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黄建新(2008)提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政策的扶持。第二,社会合力的支持,返乡创业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社会组织建设的加强。第三,创业者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要成功,除了要有技术、资金、市场外,还要有创业精神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本文利用SPSS17.0的回归模块,构建二元回归模型,以深入研究湖北地区回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影响因素。

3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分析

3.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为一手调查资料,源自2014年寒假期间在湖北省黄冈市、仙桃市、荆州市、恩施州地区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结合入户访谈,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24份,回收率747%。受访农民主要来自黄冈、仙桃,其中性别结构中男性647%、女性35.3%,婚姻结构中,已婚者862%,未婚者13.8%;年龄在25岁以下的24.3%,25岁~40岁之间的64%,这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同时受教育程度中小学21.6%、初中51%、高中23.3%、大专及以上6.1%。

3.2样本统计分析

(1)家庭人口特征。

在224份农民工调查样本中,家庭人口数在3口之内的为39份,占样本总数17.4%,3~4口为100份,占样本总数的44.6%,而5~6口为73份,占样本总数的32.7%,6口以上的12份,占样本总数的5.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人口主要是3~6口之间。在农村家庭人口的多少也是影响户主是否敢于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2)农民工务工年收入及打工年限。

从样本数据来看,由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工在外打工的年限为3~6年,这部分农民工常年在外,在务工期间也可以学习一些技能,增长社会见识,对于市场信息的掌握要优于常年在家的农民,而由表3可以看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主要收入区间集中在2~5万,占47.8%。务工期间的收入对于后续创业来说是一种资金的积累,收入越高尤其是在2~5万间的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越高。

由表4可知,47.8%的农工认为其家乡的运输条件一般,而37.1%的农民工认为家乡的运输条件较好,而认为困难和非常好的所占比率不到20%。运输条件好对于节省运输成本方面具有优势。

4农民工回乡创业影响因素模型

在农民工创业行为的研究中,被解释变量为农民工创业意愿,即0-1型因变量,1代表愿意回乡创业,0代表不愿意回乡创业。因此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回归模型的一般表现形式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nXn(1)

P=F(Y)=1/1+e-Y(2)

式中:Y为因变量,X1、X2、X3……Xn为自变量,β0等为待估参数,P为农民工愿意创业的概率。设因变量为是否回乡创业,自变量依次为X1家庭人口特征,X2性别,X3文化程度,X4外出打工年限,X5外出打工收入,X6对政府政策的满意度,X7对打工环境的满意度,X8家乡物流运输条件的好坏,X9有无社会保障。

由上表显示可知,在显著水平0.1下,家庭人口特征X1,性别X2,务工年收入X5,家乡物流条件的好坏X8;有无社会保障X9与是否回乡创业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二项Logistic回归方程为:

P=11+e-(-0.474x1+0.629x2+0.333x5+0.412x8+0.527x9)

上式表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概率,当以下任意一个情形:家庭人口增多,性别为女,务工年收入减少,社会保障不齐全,家乡物流状况不佳时,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愿明显降低,其中家庭人口特征和家乡物流运输状况的好坏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上表显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对于其是否回乡创业并无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回乡创业,多半并不是科技型或者技术性,主要是一种养殖或其他粗放型的业态为主。

5结论与相关建议

依据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一个家庭的人口数越多,其家庭成员的创业意愿就越低,家庭人口多,家庭成员更多的是寻求安稳的收入而不愿去冒险创业。(2)基于对有创业想法的人的性别来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由此得知,性别也是影响农民工创业的一大因素,男性普遍具有闯劲,创业意愿更加强烈。(3)对于创业,资金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农村这种粗放型的创业中,而农民的资金主要源于自己的积蓄,而打工收入的多少则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积蓄,农民工务工收入越高,其回乡创业的意愿越强,收入越低,其回乡创业的意愿越弱。(4)家乡物流条件越好其物流运输成本越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愿越强。(5)有无社会保障也极大的影响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热情,社会保障齐全的区域,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愿强烈,而社会保障不齐全,导致农民工后顾之忧更多,其回乡创业的意愿减弱。

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了顺应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减轻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压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内需,缩小城乡差距,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需要建设农民工综合服务体系,包括加强改进农村医疗卫生,加大补贴力度,积极推行农民工各项改革工作等,解决农民工创业的后顾之忧。(2)农民工资金出现困难时,政府需要及时的为农民工创造小额信贷的便捷方式,在乡镇各个农业银行、农村信合社和邮政银行等均开通农民工创业的小额贷款便捷服务,同时设立营业网点或调整其存在的营业网点,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信贷服务,缓解农民工创业过程中资金紧缺的问题。(3)适当的列举一些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的典型例子,从思想上给予农民工创业鼓励,然后在行动上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做好时事市场分析,建设服务平台,让农民工知晓现在市场各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并且宣传当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创业优惠政策,为他们创业提供较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此来带动全民创业。(4)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运输体系,降低农民工创业的成本,以提高农民工创业的信心。(5)提高农民工的保险意识,分化风险,降低因不测天灾人祸带来的影响,释放农民的小农意识与保守观念,以提升农民工创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温敏.新形势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义、问题及对策探析[J].农业考古,2014.

[2]张秀娥,孙,韦韬.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经济学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3.

[3]李含琳.对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4]赵曼,刘鑫宏,顾永红.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规律、制约瓶颈与对策思考――基于湖北省15县67名返乡创业者的纪实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6).

[5]黄建新.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研究――结构化理论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6]杨群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11).

[7]罗剑朝,李毅.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538.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