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播电视专业

广播电视专业

时间:2022-04-28 02:27:08

广播电视专业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1

一、培养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基本思路与标准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使知识和文化体系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为了顺应大环境的主流方向,媒体行业的发展也需要融入多元化特征,以大环境作为发展的载体,进行科学的发展,借以促进媒体行业可以凸显其新媒体时代标志。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型人才必须兼具经济、科技、社会和法律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综合的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中。首先,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职业素养为可以将传媒中采集、写作以及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融于一身。这就要求他们在计算机应用和沟通方面的知识均需要熟练掌握。其次,就必须具备知识面宽的特点,必须能够使其自身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通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职业素养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可以独当一面,具备全能型人才的素质,对于此类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改革和更新培养思想,要以能够符合社会主流发展方向作为根本目的,培养他们在具备多元化素质的同时,也要拥有过硬的实践技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术业有专攻,并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要求其具备网络知识技能,注重对网络知识的应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应用能力,抓住受众的心理,努力塑造贴近受众内心喜好的节目。在广播电视编导培养模式上,必须加以改革,不能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养,除了对于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概论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之外,还要顺应新媒体环境,注重系统性全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能够精通网络知识,对网络传播有崭新的认识,熟练掌握网络营销技能,将这些知识融入自身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析

一般情况下,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次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学术界通力合作。二是通过借鉴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管理和培养模式。通过学术界通力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理解为:各大高校与传媒机构进行联手,从根源上对其专业职业素养进行培养。通过制度上签订协议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得到实践上的锻炼和学习,将课堂所学及时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利于专业性操作的熟练和实践,有利于专业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现阶段我国的一些传媒高校已经开始与传媒机构签订合同,对高校而言,可以提升知名度,可以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借助高校平台,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员工,投入较少的资金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实战应用型人才,节约了成本。这样,媒体不但可以作为高校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可以为媒体做出巨大的贡献,二者可以相互受益。另外,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需要在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国外媒体行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借鉴。在借鉴经验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我国自身的现状,分析和总结能够适合我国媒体行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先进经验,对于不适应的必须进行提出,结合经验的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一条适合我国媒体人才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独特道路,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借助国外媒体机构的丰富资源与之进行强强联合,使我国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加合理科学的发展。

三、构建起适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

新媒体时代,要求广播电视编导掌握综合性的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相互融合。高校一定要根据这个根本目的,建立健全一套新的教学体系,借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注重对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设立公共基础科目,有利于培养未来的广播电视编导掌握多元化的知识。设立专业基础科目,有利于未来的广播电视编导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还要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课程之间要做到延伸和融合。

四、新媒体环境下在职编导培养的重点

首先,对于在职编导的培养要注重思维的转换,不能被老旧思想所束缚,要创新思维。其次,从新媒体所需要的新兴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在职编导加强培养。最后,在职编导要注重在工作之余多多参加高校组织的再教育培训课程以及专家讲座,借以提高自身的新媒体意识。第四,在职编导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涉猎,借以适应新媒体大环境下的知识技能要求。综合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脚步的加快,对于媒体行业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的应用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流思想,因此,我们必须要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借以促进新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林文红 单位:汕头市广播电视台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2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9-0040-02

在各种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组织不断开展联合,媒介融合已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卫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向广播、电视、通信等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传统媒介手段的界限已不复存在,新型媒体终端一统江湖的局面已初见端倪。而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需求逐渐细化,促进了多媒体融合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发展和扩大,以往的媒介受众已从大众分化为分众,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趋势,多媒体的融合恰恰能满足媒介受众对各种信息元素的全面需求。

1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提出,其意义是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即将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手段、移动通信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介融合是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等各种媒体组织间的文化、操作、战略等方面的联盟,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报刊业、广播电视业以及互联网行业所采用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先进的卫星、电缆等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数据、语言、现象等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共同呈现,不同媒介之间的互联、呼唤作用日益增强,媒介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各种媒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各行业媒介内容制作、传播、接收等工作中,数字摄像机、数字压缩、非线编辑、数字分配矩阵、数字微波、节目复用、数字调制调解技术、数字机顶盒、数字视频音频接收器、数字视频存储器等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设施广泛应用,传统的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单一媒介形式逐渐向视听多媒体终端形式转化,过去只具备单一服务功能的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等可以同时承担其他网络职能,从而实现了媒介产业发展潜能和空间的不断扩大。

2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现状

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工作中,广播电视媒体起着重要的排头兵作用,在现今广播电视行业中,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的立体化、多层次发展使其自身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独占鳌头。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开放、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广播电视行业正经历着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过度的重要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专业化运作方面,各地广播电视行业通过将各种媒介手段加以整合和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媒介融合事业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网络电视这种形式的发展问题,大部分网络电视台刚刚建成,运营方式还很不成熟,由于资金问题而造成投入成本不足,无法完全实现独立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其它机构、单位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已脱离了过去那种传播内容和形式统一、集中的媒体环境,思想观念更加解放。而由于受到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单一传播方式和习惯的制约,许多信息和媒介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今宽松舆论环境下广大受众对节目内容和传达信息的个性需求,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中,普遍采用的服务方式是节目受众被动地接受广播台以及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无法对节目播出时间、节目内容等进行自主选择。而随着新型广播电视网模式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用户参与度的加强成为可能。在新型广播电视网工作模式下,用户可自由选择想要收听、收看的节目,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安排决定收听、收看节目的时间和方式。网络广播电视节目的电视化呈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专属化成为可能,形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受众的分众化趋势。同时,节目的收听率、收视率以及用户体验满意度也能直接决定节目制作的未来走向。这种节目播出方式,能实现节目制作与节目受众的进一步互动以及节目的多元化,带给用户全新的服务体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网络广播电视台客户端在电视机上的终端显示方式,用户可在电视屏幕上用遥控器对网络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选择。这种方式,通过互联网视频手段实现网、台互动互通,丰富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形式,从而提高收听率和收视率。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化领域的领路人,美国各大网络电台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示范。美国的各大广播电视网自己投资制作各种电视剧、真人秀、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并在电视网和电视频道上共同播出,获得了极佳的收视效果和良好口碑,如大家熟悉的《生活大爆炸》、《权利的游戏》、《破产姐妹》、《纸牌屋》等,不仅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取得成功,在各大电视台收视榜单上也名列前茅,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与互联网手段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不仅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广播电视行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4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广播电视是主要的娱乐工具之一,而网络是实现讯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终端融合是将这两种方式的信息传播作用和文化导向作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借鉴新媒体的形态要素改造传统媒体内容,以实现多终端传播。使用了新的技术,如果观念不转变,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生产旧形态的节目,或者将旧形态的节目嫁接到新技术平台上、链接到网络上,实现旧形态节目的网络到达,只是使旧节目有了网络接口,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化和网络传播。移动网络时代,需要具有移动网络传播特性的内容。随着媒介终端的多样化和新型化,内容形态要不断革新,适应多种新媒体的传播。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改造内容形态,开发新的盈利模式。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媒介手段的互通互联,广播电视除了具有实现节目传播的传统功能,还应当提供其他形式的生活服务。在未来的网络电视行业发展趋势中,电视线上交易将成为电视媒体手段的主要实用之一。用户通过遥控器操作电视屏幕来选择缴费项目,完成水电煤气等各种生活消耗的费用缴纳,机顶盒与银行建立用户信息对应、保障机制,帮助用户管理、处理缴费工作。新型广播电视网通过与互联网、电信网络的信息、数据互通,形成跨网服务工作体系,实现电视机与电视机、电视机与电脑之间的文件、音频、视频的传输。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撑下,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给内容生产者和媒介传播者带来新的信息、内容和数据,实现多次传播,带来开发盈利的方式和途径。

5结束语

在新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日益发展、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信息消费终端的个性需求为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互联网媒介方式的融合以及内容和终端的各种融合是所有传媒行业演变、改革都必将经历的演化过程。在各种先进媒介方式和手段大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要谋求发展就必先打破传统媒体界限的藩篱,以产业政策、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为依据,进行全面升级和转型,才能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雯雯,徐书婕.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瓶颈及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2015(3):29-32.

[2]张晓菲.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J].当代传播,2015(5):68-70.

[3]庞井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2):1-9.

[4]王长潇.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选择与拓展[J].国际新闻界,2011(12):11-16,119.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3

一、概况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在形态、内容、传播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态势,这使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新闻传媒界需要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新型传媒人才,而不再是某种单一的人才。

且看市面上广为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类移动媒介终端,它们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不同于以往的是,现在新兴的一切媒体都被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整合到一个媒介终端上,移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送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信息传输的同步化。尤其是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与平板,民众随时随地就能掌握大量新闻素材,这是传统媒介所不能比的。在这种情形下,公民新闻与公民记者大量出现,新一代人的媒介和媒介使用习惯转变……面对这些新的情况,那些以往建立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几大主流媒体上的新闻传播规则正在受到挑战。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讲授已经陷入一种困境:原有的大众传播理论明显过时了,但是新的关于网络传播的理论却还没有形成,只有现象的讲解,而且讲解性的描述也是过时的,因为赶不上传播科技发展的步伐,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再以媒介形态来划分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本质都是数字媒体,媒介形态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已。所有的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新闻教育对此做出迅速准确地回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须根据媒介大势和市场环境对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应变。

二、对教学的构想

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目前各大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存在两种专业建设模式,一种是以校内中文专业主要师资为依托建立的专业,另一种是以地方媒体业务精英为依托而开设的专业。这两种模式导致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在教学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误区。在第一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其主要师资来源是高校中文专业的自有师资。大多数教师没有传媒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认知倾向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 课时的严重缩水,从而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严重后果。在第二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在地方传媒精英组成的专业师资引导下,学生被引入到大量的专业技能操作学习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其直接后果是学生缺乏深厚的理论积淀,缺少理论创新,表现出上手快、但是后期发展缺乏理论支撑的倾向。这两种认知误区都受专业师资来源的影响,这两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都不具备理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结构。

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据学者调查称,美国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本专业课程占1/3,人文科学课程占2/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性地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成效显著。这说明掌握多方面知识、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新闻院系也已经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加强与文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通过联合培养、融合交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大多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基础。目前,地方教学型高校广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五大块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组成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组成了“专业课程”。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目前来看,课程体系比例总体上是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达到40%左右,体现了广电专业一贯的注重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说,注重通识教学,拓宽学科背景是目前媒介融合时代广电教学的一个总体趋势。媒介融合需要跨学科培养人才,和文学的交叉不失为一种跨学科的方式,将来还可以考虑开设像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等学科的主干核心课程,进一步拓宽并丰富广电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人文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精一门通数门的地步。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首先不能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两个媒介的范围,要更加重视新媒体课程的开设,增加网络类课程、文化创意类课程、营销广告类课程的开设。在新闻学、传播学等概论型课程中要增加微博、社交媒体、移动新媒体等最新媒介形态传播现象、特点与规律的章节;其次,要开设融合新闻学课程,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媒体环境中具备跨媒体的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再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对民主与公平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行正确的孕育和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的熏陶。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4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传媒专业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日益深入,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抑或是艺术创作层面都潜移默化地受时展与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这全新交互式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也必须紧扣时展脉搏,抓住发展机遇,做好专业发展转型与创新驱动准备。截至目前,山东省内有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等11所独立学院。新形势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新政的颁布与实施,独立学院的发展也逐步进入关键期。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作为山东省内独立学院之一,近几年来在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与努力,但总体而言还需不断吸取与借鉴国内一流艺术院校或综合高等院校的发展经验,进一步夯实根基,创新驱动发展。

一、师生双主体工作室教学

师生双主体工作室教学,是指校内以工作室教学的形式,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交互关系中将师生的地位同步提升到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从而构建一种和谐良性的新型师生关系。近几年,某些地市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签约率方面曾出现过低就业率的尴尬局面,曾经被人追捧的朝阳学科却面临发展瓶颈期。[1]反思种种原因,其中不无有学校在教师“教”与学生“学”方面忽略了师生的双主体地位,仅仅一味追求某单方面主体,同时强化理论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淡化了实践教学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2]人本主义思想注重人的全方位发展,而在教育层面便是指师生的双主体地位。[3]新媒体时代,知识的零散碎片化与可获取性日益便捷,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教(传递)——学生听(接受)”的固化模式。每个个体在当下融媒体时代皆为主体,可自由参与与开放接收。师生双主体工作室教学便以“工作室教学”这样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灵活自主、注重实践的教学形式将教育过程中的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目前国内诸多顶尖艺术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率先在影视传媒方面向师生双主体工作室方向成功转型,其后普通综合类高校也纷纷学习借鉴这一模式,并依据各校专业特色以及教师发展优势,创办各学科专业工作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按照不同形式可划分为不同工作室类型,如按创作类别可分为电视节目工作室、纪录片工作室、宣传片工作室、微电影工作室等;或按创作职责分工,又可分为策划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后期工作室、市场运营工作室等。

工作室教学一般采用师生合作项目的形式展开。在项目的获取方面,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基金课题,教师将申报成功的部级、省级或市级课题以工作室教学的形式与学生合作完成。第二种是社会项目,教师从社会机构或团体组织中获取商业性或公益性的社会项目,如微电影拍摄、广告宣传等。第三种是赛事活动,围绕不同等级或赛事以工作室教学的方式展开艺术创作。目前多数综合类高校在教学层面大致采用此种“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体系中,教师往往担任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首先,根据学生各自优势与特点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分配不同任务,因材施教。其次,依托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反馈程度有目的性地组织教学与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工作室教学通常以成绩考核的形式将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整体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其中不仅包括项目任务的完成质量,还要考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如此,师生双主体工作室教学模式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在艺术学科建设方面也在逐步向师生双主体工作室方向迈进。该校艺术设计专业已划分为室内设计工作室、陶艺工作室、漆画工作室,美术专业也细分为国画工作室、版画工作室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教学仍处于逐步建立与完善中,虽已拥有剪辑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两个工作室,但仅以日常授课教学为主,整体来说还未完全形成体系健全、师生双主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二、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与双导师制

融媒体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各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纷纷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项目机制。校企合作办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联手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并通常以双导师制的方式贯穿教学过程中,而且较后者更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影视传媒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专业定位着眼于为文化与艺术部门培养与输送具备理论功底深、实践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等综合能力较为出色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各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更为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媒体机构、影视公司的联系,建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发展来说,是个双赢的选择。校企合作办学能够较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学校向企业提供专业人才,企业为学校搭建实训基地,双方共同为人才培养搭建共赢的桥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校企合作办学与双导师制是同步进行的。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由校内与校外两位导师共同负责教育与联合培养。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学校内的理论学习指导,而实践教学环节则往往聘请一些在媒体机构或影视公司任职的专业人士来校授课,具体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校企合作办学,可利用学校资源与企业实操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打造理论与实践全方位发展的实训基地,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社会发展动态,更为学生毕业后较为快速地适应时展做好准备。近些年,国内知名艺术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在影视专业教学中做得较为出色,与各大影视基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纷纷签约合作培养人才。随后,国内的其他普通高校,甚至是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等也纷纷效仿学习,如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等。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该校自建校二十多年来,已向社会传媒、文艺、新闻等相关领域输送了数万名毕业生。盘点该校学科专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不难发现与其多年来日臻成熟与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有着紧密联系。

今年4月,河北传媒学院与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共同签署人才合作培养协议,7月又与河北电影制片厂举行续签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仪式。如此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学校与企业开展进一步深入合作交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人才合作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契机。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在广电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在逐步向专业院校汲取经验。多年来,该校与莱阳电视台、青岛圣瓦伦丁影视公司以及诸多传媒类工作室等建立了较好的关系,并定期带领学生前去培训学习。同时,该校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也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电视台专业人员与影视传媒公司的骨干来校授课。如今年春季,青岛某影视公司剧组来我校为学生讲授电影拍摄中的实践技能与实操经验,大大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外聘实践导师的加盟,不仅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品实践,帮助解决学校实践教学薄弱的现状,同时也可利用实践导师的社会资源,实现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各大媒体、网站或其他相应平台进行播放,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与专业水准。但总体而言,该校与其他专业性的传媒院校相比,在专业学科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着与社会各界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实践基地相对匮乏的问题,亟需学院扩大对外联系,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台,更好地实现该专业向学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在“互联网+”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可固守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模式,学会利用工作室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将师生的教与学逐步引向趣味式、开放式的模式,发挥好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共同助力培养新型影视专业人才,促进学科专业创新发展。

作者:刘伟段夏胤李稣单位: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5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播音主持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从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等几家,发展到目前的几百家,地方高校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而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而反观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生源?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方向为例,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入学考试与录取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对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一些意见。

一、方向建设,不是建设方向所代表的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即“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建设包括两大类的选择,一类是专业内部的方向选择;另一类是专业相关的外部方向选择。但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战略的选择,要做到“自下而上,上下兼顾”。笔者所提倡的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建设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基于社会、媒体对人才的要求而做出的,即“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方向是在专业基础上的方向,不能为了方向而方向,失掉广播电视编导这个基础。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方向要科学、规范地建设,笔者认为必先理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之间的关系。就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来讲,要兼容两个专业的优势,夯实电视编导的基础,发展播音主持艺术的专长。

二、方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

从专业发展、因材施教,避免“大锅饭”等来看,地方性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该拓展和强化专业方向的目标培养。

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大”和“全”。所培养的学生概括起来全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宣传部门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策划、制作、播音、主持以及摄影、摄像、音响、撰稿、编剧、广告、社教等方面的工作。这样的提法虽然有扩大就业出路、吸引考生的意图,但培养目标的“广撒网”就会全是重点而无重点可言,在教学上也会呈现出无系统、无规律等盲目教学现象。既然在战略上选择了方向,那就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向,重点培养、着重强调。

当专业方向战略确定后,以及专业培养目标这个大战术问题明确后,后续的专业建设自然也就有了方向和依据。

三、方向建设,专业考试与录取的设计要科学而有针对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在高考之前需进行专业考试。笔者参加过多次地方高校的艺术类的考试评委工作,在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地方高校考试内容“无层次、无方向”。“无层次”表现为一次初试定命运,而无复试或三试,这种做法使得所谓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不见得专业素质水平就好,而考试失利的学生专业素质就差;“无方向”表现为在一试过程中,所有专业方向兴趣爱好的学生混杂在一起,不同专业方向素质潜质的学生混杂在一起。这种“无层次、无方向”的选拔生源极易造成考试的走过场,看表象。再者这样的选择学生也是不符合广播电视编导本文所强调的方向建设的要求。

专业考试,地方高校不能急功近利,简单化、一刀切处理。对于地方高校专业考试笔者认为设初试和复试是理想的,既避免了一试带来的简单表象、走过场的考察弊端,又避免了选择三试效率与效果不明显的弱点。

初试的设计可以集中在学生基本素质的考察,测试学生是否符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本素质要求,例如笔试部分设文学艺术常识或综合文化知识等;面试部分自我介绍、编讲故事和艺术特长展示等。复试设计可以集中在学生方向选择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考察,以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来说“有声、上像、内涵深”即是方向人才遴选的原则,也是测试的重点。

录取方法上,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上要针对实际有所创新,不能一刀切。有的学校选择专业考试与高考成绩相加的形式由高到低录取;有的学校选择各考试的权值比重,有的侧重专业考试成绩,也有的侧重文化课考试成绩,然后各成绩相加由高到低录取;有的学校选择以专业成绩或高考成绩过一定分数线,然后以另一成绩由高到低录取等。这些录取方法各有其短长,但都有对优秀人才遗漏的可能。

地方高校要录取优秀学生,就必须吸收各录取方法的长处,避免其短处。笔者认为以下录取方法对于地方高校专业发展是有益的:

第一,高考成绩过国家线之后,以专业成绩由高到低排名,录取招录人数的20%。这样做就使得专业素质非常高的学生不至于因为文化课而掉落。

第二,专业考试过学校线之后,以高考成绩由高到低排名,录取招录人数的10%。这样做就使得学习成绩优异并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同学不至于掉落,也为将来报考研究生,积累生源。

第三,专业考试和高考成绩均过线的同学,以专业考试占60%,高考成绩占40%,然后成绩相加由高到低录取招录人数的70%。

此外专业男女生比例的问题也要重视。笔者看过这样的编导班,共31人,但男同学只有7人,这样的班级男女生组成除有特定的专业方向要求外,是极不合理的。所以在录取方法上是否可根据市场对编导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方向的实际要求,考虑男女生分别录取的比率构成。在教学经验上来看,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男女生构成中,以女生占6成,男同学占4成比较合适。因为这符合男女同学在报考上的人数比例,符合大部分女同学的生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大致符合一般地方电视媒体相应工作的人员比例构成。

四、方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要合理、有序、有保障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要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全面分析社会需求,职业特征,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制定合理、有序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突破固有模式,构建“专业实、方向突出”的课程体系结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往课程模块排序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按年级顺延下来,理论与实践脱钩,学生个性化培养不明显。在此情况下,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

要突破固有模式,前提是“专业实”,即专业基础教育要扎实有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精简、合并、缩小学时等方法作为所有方向的通识课,这样做即割除一些与实际工作脱节老旧的知识,也能集中精力让学生把

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精髓。“方向突出”即专业方向教育要有重点、集中、深入。在播音主持方向的教学中,要凝炼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并与通识课并列开出;在播音主持方向专业课的选择上,要深入地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媒体特点,努力做到播音主持方向的“地方差异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了方向突出,在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应以突出专业方向和“地方差异化”的选修课为主。

2 建立校内、校外实践体系,为就业服务

实践体系的建立是保证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更是保证就业的助推器。就笔者的经验来讲,实践体系可采取校内多维系操作,校外多合作的方式进行。

多维系中横线可把理论课中的实验部分单独设立课程,以小课的方式进行,并且方向小课以各自的内部特点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做即保证了大课理论的消化,也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系统完整所带来的提升空间的无限扩大;纵线可把不同年级的方向学生以通道班的形式统一起来,配备专业方向教研室的老师做方向导师,老师指导学生,学生带学生,老师再指导学生的流程完成各种专项任务;以校内资源为平台,为学生全面搭建模拟工作台。多合作即与当地媒体或传播公司建立共同制作节目、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互动机制。双方互通有无,建立双赢的合作局面。播音主持方向的学生从主持技巧在理论课上的学习,再到小课的巩固,再到选修课的丰实,再到通道班的提升,再到工作台上的历练,最后“出口”到校外媒体或传播公司具体实践。从这种多维系操作与多合作方式的运作,从内到外增强了学生的本领,就业目标也容易实现。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6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改革;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33-02

近年来,我国传媒事业迅猛发展,对传媒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加大,从而带动了高校传媒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还不完善。而在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广播电视编导的主要任务是集节目的策划创意、思想把握、组织安排等方面于一身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突出业务技能实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广编专业应把“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广泛的知识链接、较高的思想水平、较硬的业务能力、执着的创作精神和扎实的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现状及问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实践,大量课程是在一边讲授理论,一边进行动手实践的模式下完成的,因此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高校热衷开设该专业的趋势下,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明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教学中的实验设备数量不足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一再扩招,而学校投入的资金又有限,学生数量急剧膨胀,现有的教学实验设备已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变化。比如,在电视摄像课和影视后期的上机实验教学中,为了检验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保证每人一台机器,但是由于机器有限,一般只能采取分组的方法,学生轮流使用摄像机或轮流上机操作,这样无疑就缩短了每个人的练习时间,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技巧,以及运用仪器设备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了。

(二)实验设备已显陈旧

设备的数字化,制作和传输过程中的网络化,不仅是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更是对学校实验设备更新速度的新要求。但是目前,除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少数专业院校外,国内大部分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新院校,都普遍存在着实验设备落后的问题,这是一个硬伤。

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满足广播电视照明技术、摄像技术、播音主持、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建立设备完善的多功能综合演播室。该演播室的建设要考虑多功能和综合性,硬件和场地等也都要精心设计。

(三)实践教学模式有些封闭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仍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仅局限于课堂。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编导专业并不适用。因为学生需要自主动手拍摄、编辑片子,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堂的实践,下了课实践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并不是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

(四)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缺少联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中以实验课居多,而各门实验课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作用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但是由于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对于实践的要求不统一,讲述的内容过于单一,没有结合其他实验课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各自的实践环节完成后,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够熟练地进行系统的综合应用操作。

(五)教育模式过于理论化

在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项目进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虽然本科期间一般会有一两次综合性的实习,但各门实践课的要求普遍表现的过于单一,对于四年制本科的实践教学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的。

而在面对必须完成的单项实践教学中,比如《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摄像》、《电视摄影造型》、《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音乐音响》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时,我们又不得不以单项练习为主,这就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和制约。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创新

上述几个问题表明现在各高校中,尤其是新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应做出相应的举措,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专业素质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一)扩大实验室面积,增加学生机的数量,调整实验实训环节

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我校又新进多台高清摄像机,并增加了学生电脑的数量。

同时,逐步完善了演播室的各项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节目创作。在课外与节假日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安排了电视摄像实验室和后期编辑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从学习完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电视制作等相关课程之后,在所开放的实验室里,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校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挖掘提供了保证。

(二)提高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建立多功能实验室

周口师范学院先后引进高端电视节目制作系设备,建成了集数字视音频录制与编辑、广播节目制作的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40~50台高配置微机,实现局域网互联,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实作,各微机安装最新版本的PR、PS、3DMAX、FLASH等与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的软件。

高性能先进设备的引进及多功能实验室的建立,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针对广编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上就需要较高级别的硬件建设,因此要充分论证,通盘考量。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办学规模,不能盲目求大求全,也不能不舍得投入,还要做长远打算,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媒体,开拓学生实践范围

目前,在许多高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学生媒体,学校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与校园媒体相结合,组织学生分批进行实践,并将实践成果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部分。这样不仅能扩大校园文化的宣传效果,更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搭建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就专门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策划了电视栏目《周师新闻》。该节目由大二大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共同策划、拍摄与制作,在创作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将课程中所学到的采编播及创作理论知识应用到节目中,同时能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真实含义。“这种学习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个别化与协作化紧密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可以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的有效途径[2]”。

(四)紧密联系各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鼓励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在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操作后,应该着重强调综合技术的运用。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门实践课程中,授课老师应将实践创作理念统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加大综合实训的力度。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根据各年级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重点,划层次,分阶段的设置实践内容,并让学生协作分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其次,将每学期各年级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除常规的单项考核外,各门专业课分出一部分学时进行综合实践。以此,使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时,都能够联系到其它的相关专业课的知识点,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电视制作的操作系统[3]。

(五)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编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须首先培训出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浙江传媒大学的连横、内陪、外引的方法,给很多高校提供了模板。“连横即与媒体联系, 聘请资深媒体人作为兼职教师;内陪即选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老师去业界挂职锻炼,在专业岗位上进行实战训练, 向一线的编辑、记者学习;外引则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4]”周口师范学院借鉴了此种教学模式,与周口电视台长期合作,开展了实验教学教师定期培训、教师教学观摩与研讨等多项提高教师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活动。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定期给教师做培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促进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大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作品入围,学生可借此与评委老师面对面交流,增加更多专业知识。

而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几轮面试以及与学生不断地沟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及时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比赛,并采取激励措施,对在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结 语

综上可以看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实验课的比重在专业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部分。所以其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要适应当今电视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学校和教师也应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广电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J].今传媒,2005(7).

[2] 邓维彬,黄蜀江.开放环境下协作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7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美术基础 教学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新兴学科,主要是艺术与新闻两大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近年来,“编导”这一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到底姓“文”还是姓“艺”曾受到很大争议,但是无论姓什么,“编导”专业的建设是基于社会、媒体对人才的要求,是坚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学生需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这恰恰是一名优秀编导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美术基础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也就说明了美术基础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初、高中对学生美术基础素质的培养严重匮乏,在调查的300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中,有约90%的学生初、高中美术课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只有约10%的学生,是通过特长班或兴趣班了解少量的美术知识。因此,从客观上导致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美术素养偏低,基础薄弱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来学习和培养。对于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巧,以便于适应将来编导的学习和工作。然而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美术基础教育开展的时间短,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即便安排美术基础课程,也以美术作品欣赏式教学为主,再加之课程安排的学时量少,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因此,如何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素质,是近年来,美术基础课程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改革

美术基础的教学采用链条式和弹簧式的课程设置方法,链条式教学即横向的,是指课程设置内容成平行发展且课程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门课程,后面的课程将无法进行。螺旋式教学即纵向的,是指课程设置内容呈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形式,且层层递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素描与色彩、设计构成、字体设计和版式设计,四种课程环环相扣并循序渐进。

(一)素描、色彩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入学时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与那些具有一定美术基础学生的教学方式不能在一个层次上,因此,要把基础教学放在首位,素描和色彩恰恰是美术的基本功,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拍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绘制简单的分镜头,这就需要具备素描的绘画功底,当然,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分镜头并不毕绘制的惟妙惟肖,但绘制的分镜头需符合素描中场景的透视关系、物体的明暗关系、人物的比例关系等等,而这些知识是素描中最基本常识;如果在绘制好的分镜头中涂上颜色,这就上升到色彩教学,例如:在场景设计中,影片采用何种色调,人物服装的色彩是否与背景色彩相协调,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色彩学中补色对比、冷暖色对比、面积对比等常识。

所以,素描与色彩作为美术基础课程的基本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中除了理论的讲解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绘画能力,让学生画一些简单的几何石膏体和色彩装饰画,使其掌握透视关系和色彩关系等等,同时也要加强美术鉴赏能力,在讲授理论中穿插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弥补《美术欣赏》、《艺术概论》等课程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缺失,为学生以后创作作品提供丰富的土壤。

(二)设计构成课程。设计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其作为一种造型观念,在美术基础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素描和色彩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还要进一步掌握与其相关的美学法则,例如:在拍片过程中一个场景的设定,是由几种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人物、背景、灯光、色彩等等,而设计构成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元素,以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及规律,将其从组为一个新的元素,并赋予视觉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还要在实践中充分调动设计构成中的造型因素,通过设计一些小型场景的造型小品,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刻体会点、线、面、体的关系,懂得强调画面中视觉元素的形态美,从而充分培养与挖掘学生对美术造型的敏感性和感知性。

(三)字体设计课程。字体设计是视觉传达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学生对素描、色彩和设计构成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字体设计就是整合以上三项课程最好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利用素描知识记录下字体设计的草图,再结合色彩知识描绘字体的颜色,在设计与描绘的过程中加强文字笔画之间的设计构成关系,因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之前学习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且还能提高自身的视觉审美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字体设计课程设置的目的还在于,学生在影视或广告作品的编辑过程中,文字的处理即可打破宋体或黑体等传统文字的局限,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来设计文字,使得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更多的能量。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8

关键词:微传播;媒介融合;广播电视;实验室;发展

一、 前言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场所。高校实验室的发展近些年普遍存在停滞不前,找不到发展方向,固守思想等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室的发展,影响到学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更好更有效地进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时下流行通过智能手机、社交网站、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开心网、人人网等一个个社交圈关注和传播信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身移动设备随时可以刷新信息、事件,老百姓关注着新闻手机报、短信、视频、彩信、二维码、微信、微博里发的一个个信息,刷屏一族由此产生。高校本是教育教学的场所,新媒体不仅仅是技术层而或者物质层面的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丰富的教育理念[1]。科技的进步使大家把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相联系相融合,形成新技术、新媒体、新课堂。在当今微传播和新媒体与大众传统媒体相融合的背景下,作为自身与广播电视有关的高校广播电视实验室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学校、学生的需求,寻求出更实际更有效更科学的气候传播发展之道,提出了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就高校广播电视实验室的情况,结合当前形势与背景,探讨“微传播”及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广播电视实验室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 高校广播电视实验室未来的发展趋势

(1)高校实验室将呈多元化综合式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发展,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发展仍以自身资源的基础与学科特点出发进行的建设和管理,吸取他校经验与本校专业现状相互结合的发展方式。受到专业的影响与限制非常明显,高校实验室的很多优势没有开发出来。未来的发展中,由于当前移动智能科技与人们的工作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实验室与高科技智能技术的关系也将更加紧密,更加科学化在推崇“科学开发、合理规划、多元发展”的规划时代,我们清楚地感受到科技已经与各行各业联系密不可分。因此,随着实验室需要改革与发展被关注,未来高校实验室的开发将是多元化的,也就是集学校(本校与他校)、学生、社会需求、普通市民百姓、微传播、新媒体科技、移动智能技术、大众传播媒介等综合因素关注与利用一体的方向发展。

(2)随着文化传播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是也是学科、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一个有文化内涵和创意的专业,广播电视一直是走在前沿。高校广播电视实验室也是建设文化的好场所,当前文化传播的形势良好,在“微传播”及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家鼓励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员,广播电视专业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出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而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很大部分需要实践课程的培养与锻炼。广播电视实验课不能总停留原有的一些功能上,要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实验室文化和实验室为学生、学校、社会百姓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一系列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高校广播电视实验室完全可以支持学校、学生支持完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尤其是与广播电视专业相关的,视听出版、视觉艺术、广告创作、影视传媒、演艺娱乐、网络、体育、会展服务等活动。在发展活动的同时,实验室也会随着发展。

(3)数字媒介与“微传播”传播将成为使用实验室的预约渠道

当代传播媒介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以新媒体(电脑、手机电视电影、手机报、网络电视电影、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户外LED显示屏等)为首的数字时代潮流频繁更新换代,引领当下潮流。在信息量方面,众所周知,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以及其信源广、更新快、大众意见集散地等特点是之前的许多技术所不能企及的。传媒业手段更科技化,运作更市场化,理念不断潮流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微博、微信、易信、飞信等微传播以及各种社交圈的建立拓展了对任何事物传播渠道,成为传统电视的外延传播手段。在过去,高校实验室都是有老师学生上课使用才利用了实验室,有的需要提前预约,有的需要电话咨询,实验室本身没有得到开发和作用的推广,而实验室本身的功能还有很多,未来的实验室也会随着数字移动化的发展而具有快速预约、便捷使用、功能宣传与查询、资产透明、易查易借、普及时尚等特点。

(4)交流推介与整合与共赢

目前许多高校实验室都都是“各扫门前雪”,在一般不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交流学习”也只是少数关注实验室发展建设动态发展的专家及学者。在实验室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想象国内、国际的交流沟通、研究、探讨会增加,各个高校和高校之间的相互学习推荐增加。区域性的广播电视实验室之间的交流、推介、竞争、共赢也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当前由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带来的信息爆炸的形势下,源信息为使受众便于接受而呈现出的娱乐化、生动化的态势,信息传播与接受主体已呈现出被动与主动逆转的趋势,由此影响而形成的大学生接受信息习惯,使单一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对大学生构成吸引,因此,及时探索和更新教育教学模式,借助新媒体手段重新占领学生们的“兴趣点”将对大学能否达成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外,学校可以通过与外界媒体进行合作来促进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与传媒合办节目、合作研究项目把校外传媒日常节目的制作引进到学校中来,利用学校实验室来进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合作项目的制作过程都有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参与,这不仅使得师生都接触到最新的业界理念、节目形态和制作工艺,而且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锻炼了就业技能,这对于学生工作后很快的上手工作很有益处。而且这种创作使得学生将平时不同时期内学习的单个知识点与技能点串联起来,达到一种综合性的知识能力融合和素质集成。[2]在此问题上,运用多媒体手段在整合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上具有优势。一方面,从学生易于接受的程度来看,多媒体格式不仅集合了影、声、文等表现形式,同时还能够跨地域、时段的灵活展现多种主题,更易与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类别 ;另一方面,从氛围营造和传承方面来看,多媒体方式能够通过影像、声乐的形式更好的渲染出特定氛围,同时也能够以便捷的方式实现网络共享和传承,弥补了现场活动时效性差、影响范围有限的不足[3]。

(5)“低碳实验”和“低损耗”形式的积极提倡者

低碳和绿色是近年来全世界公认的环保型形式,在许多行业的到推广。目前高校广播电视实验室仅承担广播电视类课程的实验耗材及其他实验损耗数量不小,主要以录像带、刻录盘、清洗带等为主。以此推算理工科类实验室更是损耗数量大。“微传播”及媒介融合背景下,许多新技术已经更新成熟,我们应该让各种类型的实验响应低碳、绿色的口号,使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提倡降减消耗、低碳实验。例如:高校的广播电视实验室里常用的摄像机在当前仍然是使用小磁带式的录像带进行拍摄的,每盒录像带的录制时间多在60分钟,反复使用后常有拍摄不佳的情况,而后作废更新。但在近年,多家知名摄像机器材公司推出了可以直接使用SD卡和CF卡等储存卡进行录制的摄像机,完全不需要录像带的使用进行录制,并可以一次性使用多张储存卡,又可以直接连接电脑导出生成视频,不需要倒带机进行倒带处理,还可以将SD卡和CF卡随意反复使用,大大减少了实验耗材的支出与浪费,方便快捷。可见,实验室也可以进行“低碳实验”和“绿色实验”。

三、 结语

人们常觉得世界变化太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有顽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环境中运作自如。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对于高校实验室,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的整合众人之长集于自身之上,良性发展运作才是生存之道。在相互合作中能壮大自身,塑造核心竞争力是成功所要努力的方向。许多行业已经因为新技术的到来而彻底改变,正处于发展中的新媒体对高校实验室也将带来改变。高校实验室的发展本应顺应时代、科学技术、学生需求、社会需求、百姓需求而进行建设,在新形势下符合时代的发展。当然,如何改革,如何适应也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难题,需要进行考证、研究、探索。广播电视实验室作为培养优秀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重要阵地,在新技术、“微传播”及媒介融合背景下理应走在实验室改革的前列,积极探寻创新发展之道。(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毛道生. 新媒体与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J]. 四川教育, 2013 (2-3): 49-50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9

【关键词】MPEG2编解码;TS复用;QAM调制;ASI流;RF;CATV

1.前言

传统高职教育在目前社会大量实用人才需求面前越来越力不从心,故实训平台的建设也就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实训平台建设是目前高校培养实用型人才根本要求。考虑到目前广播电视运营商在网络平台应用上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特殊性。本文的实训工程平台将不做资源服务商前端的完全模拟,主要对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专业中的部份前端、传输干线与“最后一公里”入户的末端进行模拟实训。通过实训平台的学习,了解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现实环境情况及应用。基于现实中广播电视节目基本上采用24小时不间断播出,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也是如此。广播电视行业对信号的播出与传输在安全性、稳定性的运行上要求相当严格,它的中断基本上以秒级计算,有其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在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中开办实训平台尤其必要。

2.设计原则

完全仿真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环境及应用,所有实训环节严格按照DVB_C标准进行构建。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声像信息的传输功能建设及数字电视与广播网络实训室的建设进行设计。先期建成广播电视传输实训平台,二期完成互动业务模拟实训平台,模拟基于有线电视系统的交互式应用。

3.平台实现

1)信源工程实训平台

完成声像信息的采编、制作、存储及传输。信源:卫星、演播室自办节目、视频服务器。

2)数字电视系统前端与广播网络实训平台

完成数字电视信号的压缩编解码、传输、控制、服务功能.设备包括:测试仪器:标准视频信号发生器(如TEK TSG273)、标准音频信号发生器,标准视音频信号测试仪(TEK VM700A),码流分析仪(TS流)、光源、光功率计、场强仪等;环境设备:ASI光端机、MPEG-2编码器,复用器(TS流),视频服务器,MPEG-2解码器、QAM调制器、捷变频调制器、混频器等。

3)一体化数字音像实训平台流程图

此实训平台采用中央教育频道CETV1、学院自办演播室、视频播出服务器作为三个输入源。CETV1的信号通过卫星接收机直接输出TS流、自办节目输出A/V信号进入编码器形成TS流、视频服务器直接输出TS流或A/V信号可选。将三个独立ASI流进入复用器进行再复用,其中卫星接收的TS码流中含多套节目,这里只提取的CETV1进入平台。上述三个信源产生的三套节目重新命名为信息学院自办1节目、信息学院自办2节目、信息学院自办3节目。

附图说明:在校区通过卫星接收机将信号接收,视情况可选A/V信源输出或ASI流输出,前者通过一对模拟光端机将信号传送至校区机房;后者通过ASI光端机传送。因为目前广播电视电视传输主流为数字信号,故这里采用接收ASI信号进行传输。注:在A测试点可以通过光源及光功率计完成光纤信号的测试。学习可通过光功率计了解光纤的损耗;利用光衰模拟实际光缆受损情况下,光收端的接收灵敏度,学习光纤传输知识。E测试点可将模拟光路环境移至任一有ASI输出的位置。

在校区试验楼可通过哈雷编码器将模拟信号编码生成单节目码流,再将单节目码流输入数码视讯的复用器形成多节目码流,最后将码流输入华为的解码器,输出A/V信号。通过客户端软件对设备进行参数的配设置,了解现实中哈雷编码器、数码视讯复用器、华为解码器的使用。学员可以通过流程图中的测试点(B点)产生标准A/V模拟信号,测试(C点)完成复用后MPTS码流测试分析。测试(D点)的VM700分析仪完成数字视/音频信号的系统测试。同时通过编码器节目名、TS流名、视频PID、音频PID、PCR PID、复用器多码流PID映射等设置,了解编码、复用器使用及理解参数设置作用。通过码流分析仪直观理解PSI/SI表的组成及各表间的关联。同步观察在前端编码、复用参数发生变化时解码器的运行情况。在复用器中将映射输出的PSI/SI表关闭,让学员在解码端采用强制设定PID值进行解码,使学员进一步理解PSI/SI表在数字电视平台所产生的作用。

将复用后TS信号输入QAM调制器进行数字调制产生RF信号,将信号通过射频混频器与本地有线传输大网信号进行混频。QAM调制器产出射频信号电平值(通过手持式场强仪可测-测试点D)应比原有CATV信号电平低10Db。如果电平值过高可通过衰减器调节电平。通过对QAM调制器的设置,了解滤空包、PCR校正、NIT映射、PID修改、重映射、RS纠错编码、符号率范围、数字调制方式QAM等,结合《通信技术》理解学习星座图,掌握数字调制原理。

混频后的RF信号在本楼输出频率、输出电平的使用。特别是通过数字调制方式,层内通过75-5同轴电缆--分配器--双向放大器--无源分配器层层传送到各个接收终端。终端用户通过STB机顶盒进行解调。其间可在RF信号传输的各个环节,使用场强仪进行各个输入、输出点的RF电平测试,让学员计算链路电平损耗,总结电平损耗在各环节产生的原因。

可在结点通过机顶盒STB解出模拟信号,通过模拟捷变频调制器进行调制产生射频(RF)信号,模拟有线台在现网中的传送方式,掌握调制(模拟)原理。对比上述C点、D点直观区别数字调制与模拟调制。

通过实训平台中视频服务器节目播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视频服务器各中情况下的播出方式;如:紧急情况插播、预置节目内容、节目播出的同时动态实时的表单修改等。通过操作了解各类非线性编辑及视频采集系统,识别各类标准MPEG素材文件格式、播出素材的再次剪、在空白节目时间插入预置的垫片画面、素材源亮度、声道音量等的调节;熟练使用时钟、台标、角标字幕及临时新闻字幕插播等功能。

4.实训目的

1)通过节目在实训平台的播出,达到了解数字电视技术MPEG-2/DVB-C标准的发展与应用;初频了解广播电视视频系统前端的组建、构造原理;

2)通过对传输线路的模拟实训---模拟光传输环境,达到对光纤传输系统的了解,区分各类光纤接头类型,认识发光功率与收光功率的关系及线路损耗况;

3)通过自办节目的实时、录播节目实训平台仿真播出,达到对CATV系统的结构与设计的掌握;

4)通过对实训平台的断点测试,完成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专业中传输、视频测试设备的使用。将测试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广播电视网络各类技术指标,完成对数字电视标准清晰度、高清晰度和网络传输领域中各个环节输出码流的检测和特性分析;

5)通过实训平台学习、掌握广播电视传输中各类线缆接头的电气特性、接口特点;

6)掌握硬盘播出服务器节目录制、编排、上传、播出等应用流程;

7)通过视频服务器节目播出实训,达到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与视频编码、转换技术。

5.结束语

结合目前福建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网络专业的课程特点,设计如上实训平台。通过平台搭建完成声像信息的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的压缩编解码功能、CATV电视信号数/模调制各项功能的模拟、测试。这是一期实训平台的建设成果,随着广播电视行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深入,我们将结合目前在广播电视网络行业中的增值应用,推进二期的交互式互动实训平台的建设。使校办实训平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跟上广播电视网络新技术应用的步代,为广播电视网络行业输送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雯,翟希山,王志广,赵岩,金正编著.数字电视传输网络工程设计与维护[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很高兴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感谢广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为我们这群年轻人提供了成长的平台,感谢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对我们学习的严格要求,感谢网课老师提供给我们的通俗易懂的教案,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的大力支持。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家人们的帮助下,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两年时间年终于学完了法律事务专业,在过不了多久,我将获得我梦寐以求的大学专科毕业证。

由于我们进入社会较早,知识层次较低,对新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力不从心,很想参加学校学习来提升我们的知识层次,提高我们的知识能力,能更好的去适应我们的工作。偶然接触到广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专门针对我们这群青年开设的学校,既能不耽误工作,又能参加学习,提高我们的知识能力,还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很早就参加工作,多年没有看书,重新拿起书本来学习极不容易,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总是静不下心来、任何书本都看不进去。把自己的学习困惑和学习难处私下向班主任老师诉说,在班主任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我按照班主任老师的要求制定学习计划,严格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在网上学习2个半小时,对重要知识要点进行摘抄带到身上,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复习,认真思考网上老师所提的每一个知识要点,下班回家后翻开书本,结合早上在网上的专业学习,进一步巩固知识要点,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则全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实在不懂的地方请教班主任;然后认真做好课后练习,在学完网上和书本上的小结知识后,认真做好课后练习题、小结考核,对于在做作业中没有撑握的知识,做不来的题型,又返回去找相关学习资料重新学习,一直到撑握好相关学习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的努力,踏实认真的学习,辛勤的付出换来我学习成绩的质的飞跃。并且在学习之余响应学校的号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活动,既丰富我们的经历,又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陶冶了我们情操。

在没有参加学习教育之前,除了工作就是玩手机,工作生活不规律,自参加学习以来,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制定学习规划,长时间的坚持使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思考的习惯,法律专业的学习使我的工作能够更加胜任。通过这次学习,也让我深深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深入的专业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能更加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学习过程不得有任何浮澡,只有彻底的静下心来,端正好学习态度,才能够认真去学习,才能撑握好所学的内容。

再次感谢广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领导、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学习平台,好的学习环境、好的网课学习资料,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成长,从一棵小树长成大树,增长了知识、获得了友谊。对于一直徘徊在学校门口的社会青年来说,要想提高自已,你就赶紧报名,加入到我们学校,这里就是你们成长的摇篮。

最后愿所有的学姐学哥学妹学弟在广播电视大学都能有更大的收获!愿我们的学校的越办越好,成为我们社会青年成长的摇篮。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1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技能提升 职业素质

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说,要加深对于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满足多元化社会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从自身角度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行业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培养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基本思路与标准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文化体系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在这种主流环境下,媒体行业的发展也要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适应,认清大环境,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凸显媒体行业的时代特色。当前形势下,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者来说,需要具备的素质非常多,在具备坚实的专业技术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经济、政治、科学、艺术、法律等学科的知识,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融合,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首先,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复合型的技能,能够把素材收集、文本协作以及后期制作等技能进行串联。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又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软件运用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其次,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还要能够具备知识而宽的特点,必须能够使其自身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再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还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已经掌握的技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熟练的运用。所以说,当前社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性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能够独立完成本职工作。针对这种新的职业特点,其培养的重点也要放在对其思想的改造上,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主流方向,在具备过硬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的强化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全方位的提升自身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析

第一种模式是学术界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学校和媒体进行有效的对接,让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接受的课程更加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媒体的职业技能要求。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性操作的熟练和实践,有利于专业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而从媒体的角度来讲,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为媒体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媒体的人力资源成本投入得到有效的降低,但是产出数量和质量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属于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培养模式。

另一种模式是媒体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新闻媒体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学习,通过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发达国家媒体的丰富资源,与我国媒体进行嫁接,形成中国特色的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手段,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推动国内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养成。

三、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

在新媒体时代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掌握全面而系统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鉴于此,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教学体系的时候必须认清这一现实情况。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做到整体考虑、突出重点,既做到让学生拥有深厚的基础理论修养,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四、在职人员的继续培养重点

在职人员要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尽快转变思路,冲破原有的思维惯性。对于在新时期开展工作索要具有的技能以及综合能力,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逃避。多参加工作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会和再教育培训。同时也要努力加深自己的知识容量,不断充实自身,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形势下对于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来说,对于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正视,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来适应这种变革;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变革的洗礼,从业人员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有效的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事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从职业化到反职业化――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华文化论坛,2014.

[2]邢丽梅. 全媒体时代建立在“大数据” “微平台”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探讨[J]. 中国传媒科技,2014.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12

关键词:人才;应用型;创新

在我国开设的高等教育学科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有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我国对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素质和在电视编辑、策划、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广播电视编导行业急需许多经过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所负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但是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大,并且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被物尽其用,不得不思考怎样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崭露头角,设立此专业的高等院校队伍正在日益强大,已经从最开始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这些院校为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体系来看,目前院校的教育方法还有一些不足,对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产生限制,下面分析一下主要表现:

(一)设立的课程不够合理,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的课程包括公共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主干课、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其中公共通识课缺少艺术专业课程,学科平台课往往侧重原理、史学而偏离了基础学科的初衷等。因此,设置课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合理设置课程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此外,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动手和操作能力要求都很严格。目前的教育方式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型与其他理工科技能操作不一样,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出全方位人才的专业。

(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必然离不开高标准的师资队伍。院校需要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事人员的需求量在日益壮大,许多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才都留在了电视台等地方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高校工作,高校用人机制也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学,并且院校在职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缺少实践C会等都限制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意识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因此,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方向也在发生改变。专业在培养人才方向需要符合该专业特点,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实中的编导不仅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优秀的组织能力,创新的理念精神,还需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分析发现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区别在于缺乏组织能力和创新理念,可惜院校在这两方面教学上并没有侧重。

二、人才培养方法

(一)培养出达到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方向往往是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而变化着,对过去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做出调整,在确立培养目标时,主要按照三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其包括基础知识、组织能力还有创新理念。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既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还关系到学生们今后的发展。课程设置需要做到以需定学、以用定学,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二)将学习与社会结合,走校媒联合的道路

院校想要培养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级人才,一定要学会不断创新。很多院校的方法都值得借鉴,既连横、内陪、外引等。院校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就是联合办学,这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为重要。校媒联合方式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都有很好的成功价值。这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媒体,尽早的融入到社会之中,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将实践与学习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需要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验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可以逐步来学习实践课。首先是基础性实验,然后是验证性实验和创作型实验,再逐步加深对实践课的认识。教师应该对学生创作全程指导,作出记录并组织学生点评,做出实验总结。

四、结论

总之,为了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孟秋,张昊鹏.浅谈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J].才智,2011,26(0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