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时间:2022-11-18 16:40:16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1

关键词:迹象论;迹;象;书籍装帧

一、何谓书籍装帧

何谓书籍装帧?有人说:是对书籍的结构与形态的设计。也有人说:书籍装帧是书的造型艺术,是出版过程中关于书籍各部分的结构、材料应用、印刷工艺等全部设计活动的总和。总之,书籍装帧艺术不仅是为书籍设计一张封面而是以书籍的整体形态为载体多层次、立体的、动态的系统工程。

二、书籍装帧的近现展

“书籍装帧”一词的历史不长,1909年《孽海花》等一些早期线装书的封面样式出现的时候,人们还称这种封面为“美术封面”。直到1928年丰子恺从日本引进“装帧”一词时,才被人们慢慢的接受。“书籍装帧”像所有的词汇一样,在几十年的使用中为公众所接受。索绪尔认为,能指(语言符号)与所指(概念意义)的连接方式是任意的,即非自然的联系。所以,尽管“装”有“装订”或“装裱”的意思。“帧”为量词,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然而,任何一个词汇的意义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书籍装帧”也是如此。

20世纪30年代开始,鲁迅、陶元庆、丰子恺等先后涉及书籍设计领域,并开始革新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形式。20世纪60年代《书籍装帧艺术简史》问世,标志着“书籍装帧”作为一个学术名词运用到了我国书籍的美术设计史的研究中。但这时人们对“书籍装帧”的理解仅限于封面设计。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明确的提出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概念。如今“书籍装帧”已被升华为书籍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书籍形态)到精神(文化内涵)的一系列艺术创造。

三、书籍装帧的“迹象”

钟孺乾认为,绘画的基本元素是迹象,迹+象+x=画,然而迹象论并不局限于绘画艺术,它一门面向未来学科,如同物理界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终结者――弦论,迹象论亦可以解释整个视觉艺术。那么,作为视觉艺术的书籍装帧亦有其迹象论的内涵与解读。

根据迹象论,绘画的迹象,即画的各个视觉因素的状态和质量。当分别谈迹与象时,“迹”即是画中“象”的质地;“象”即是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中表现对象的形状和态势。然而,迹象与视觉共存。凡是让人看到的,都是有迹有象的。这样一来,书籍装帧艺术也有其迹象。何为书籍之迹象?吕敬人认为书籍有其形态――形,则为造型;态,即是神态。杉浦康平认为书籍有“五感”――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如此一来,书籍装帧艺术的迹象大概是书籍从内容到形式,从外表形象到内心灵魂的塑造,是全面的书籍装帧设计。如要分开讨论,书籍的“迹”包含了书籍的纸张材料、印刷工艺、板式编排、字体、插图、色彩,肌理,质感等。“象”则包含了书籍的形状、开本、装订工艺等。

四、当代书籍装帧迹象的新变化

20世纪对于人类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代,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全球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使世界进入了传媒、信息的大爆炸时代。人类越来越以近乎持一种挑剔的态度去接受经济高度发达的物质性精神的享受。书籍装帧艺术的迹与象也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出现了迹的多元化和象的常量化。

1.工艺和材料的发展

书籍形态的形成也起源于作迹造象,书籍装帧的发展史也就是装帧材料与工艺的发展史。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100年,人们把文字符号记录在洞穴石壁、甲骨乃至青铜、竹简、帛上,逐渐形成了中国最原始的书籍形态。从西汉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的发明以来,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我国书籍依次经历了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装订工艺等“象”的变化。而今,现代科技的发展造成了纸张材料和印刷工艺的大爆炸。纸张材料,如铜版纸、哑粉纸、新闻纸、双胶纸等,层出不穷;印刷工艺,如丝网、胶印、上光、压光、烫金、烫银、“UV”等,层见叠出,造成了“迹”不断多元化。而“象”则在新装订工艺的进步和生产的国际合作分工下呈现出标准化的趋势,如常规书装有平装、精装、线装等形式,加工方法则有骑马钉、平订、有线订、和无线胶装四种类别。

2.书籍艺术审美价值的变化

书籍作为储存信息,文字、图片甚至影像等的容器,在向读者传递信息的同时,也通过视、触、嗅、听、味等为读者营造温馨与美丽,歌颂人类文化的灿烂与辉煌。70年代初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人们开始了对惯常审美方式的反叛,追求艺术语言的新颖化、标榜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主张改变和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设计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设计艺术也逐步向着锐意求新的国际设计水准挺进,在传承与创新,民族化与国际化,标准化与多样化的探索中赋予书籍新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这就更要求“迹”的不断多元化以适应人们对改变、差异、创新的要求;要求“象”的不断常量化以更好的适应书籍装帧设计的国际化、全球化。

3.商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如今,书籍的装帧设计被一些聪明的出版家看成是书籍增值、促进销售的催化剂。书籍这个特殊的商品,卖出的早已不仅仅是内容,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了一大趋势。要使受众充分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作为信息载体的书籍的文化内涵,要求“迹”的不断多元化,来以精美的材料、质感感染读者。要求“象”的不断常量化以适应现代工业流水化、标准化、的批量生产。然而,标准化,规模化的批量生产,并不意味着书籍装帧“象”的单一化、模式化而是在不断推陈出新、异化、个性的前提下拟定与建立国际化的生产标准,以节省劳动成本和生产时间。如从属于“象”因素的书籍开本设计中,789mm*1092mm规格的纸所切开的不同开本的书籍成品净尺寸国际标准如下:12开本245mm*250mm、16开本186mm*260mm、18开本175mm*254mm。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经济效益,促成了书籍装帧“迹”的多元化与“象”的常量化。

3.功能的实用性

书籍的诞生是出于传播文化的需要。书籍装帧的重要任务就是设计书籍的形态,以承载书籍的内容,它是为使用而产生的。书籍装帧的发展次序正是一个越来越适应需要、利于使用的过程。他需要“象”的不断常量化。因而,象的常量化下的迹的多元化是书籍装帧的艺术审美需要、经济价值最大化、功能的实用性三者的平衡发展的完美结合。

五.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了书籍的迹与象的研究范畴,并归纳总结和展望了现代书籍装帧迹与象在发展中呈现出的新变化以及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书籍装帧提出的新要求。钟孺乾先生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有什么样的迹象,进而就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同样,现代书籍装帧迹的多元化与象的常量化也会带给我们新的感官的享受。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参考文献:

[1] 钟孺乾《绘画迹象论》

[2] 毛德宝《书籍设计》

[3] 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

[4] 王珏《论书籍形态与现代装帧艺术的关系》

[5] 吕敬人《书的形态学探议》

[6] 刘辉煌《装帧艺术新论》

[7] 林华《设计艺术形态学》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2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kasatina”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汇报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开展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汇报材料

2021年1月26日,贵阳市南明小学副校长、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第一校长王玉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48岁,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2月3日,中共从江县委、从江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向王玉同志学习活动。为做好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从江县结合实际,按照“六个一”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工作。

一是开展一批典型事迹宣传报道。把王玉校长支教帮扶病逝的典型故事作为宣传从江脱贫故事、讲述从江战贫感人事迹、传递从江扶贫正能量的重点任务,积极对接省委宣传部和州委宣传部,主动对接央级媒体和省州媒体,精心策划做好系列宣传报道,先后在《贵州日报》《贵州新闻联播》《新华网》《中国教育报》《黔东南日报》《黔东南新闻联播》等媒体宣传报道,加强正面宣传,打造先进典型。

二是开展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为扩大宣传教育效果,拟定在全县“两会”期间举办一场王玉校长先进事迹报告会,安排贵阳市南明小学校长曹凤英、贵阳市南明小学支教教师赵发勇、省纪委驻大歹村扶贫干部林思宇、从江县大歹小学校长王绍东等作先进事迹报告,精心准备事迹报告稿,确保宣传教育效果。

三是开展一系列感恩感师宣传教育活动。由县教育工委和县教科局谋划安排“七个一”系列活动,即:一是开展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二是开展一次专题研讨会、三是组织一次师德师风演讲活动、四是开展一次宣讲活动、五是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六是绘制一次手抄报、七是树立一块感恩墙。各中小学校在春季开学后,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学习她以爱育爱、潜心育人的大爱精神,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情系苗乡、献身教育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忘我工作的担当精神。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感恩感师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四是编撰一部舞台剧目。由县文旅局和县艺术团牵头,以王玉校长患癌康复后到深度贫困山区大歹村支教先进典型事迹为原型,编撰一部多语言版本的舞台剧目,以情景舞台剧等文艺创作方式进行展演,作为大歹景区定时表演内容之一,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五是拍摄一部微电影。及时对接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以王玉校长先进典型事迹为原型,编写《大歹支教蝴蝶妈妈》微电影剧本,并筹集资金做好实地拍摄,以微电影的宣传影响力提高大歹3A景区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助推旅游经济增长。

六是编唱一首歌曲。由县艺术团牵头,对接邀请省内外知名词作家、作曲家撰写《我的蝴蝶妈妈》歌曲,争取打造成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扩大宣传效果,提高知名度、美誉度。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双争”活动的指示精神,区委宣传部充分发挥宣传工作优势,灵活运用各种载体,认真学习宣传xx同志的先进事迹,主动查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严格制定整改措施,“双争”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一、发挥工作特点,深入学习xx同志先进事迹

一是积极讨论,领会精神实质。在认真学习事迹材料、观看事迹录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讨论活动,从为什么学习xx同志、向xx同志学习什么、学习xx同志该做什么等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使全体党员深刻理解了xx事迹所蕴含的深该含意、看到了录像片所无法表现的一个一心为党分忧、一心为民造福、舍小家顾大家的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二是努力宣传,学习教育相互促进。我们把学习xx先进事迹做为基层各单位中心组学习、党员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指导基层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宣传工作优势,通过文化长廊、文化厨窗等载体大力宣传xx同志先进事迹,通过诗歌、书法、绘画、文艺演出等艺术形式讴歌xx精神,促进“双争”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三是结合实际,注重成果。通过征文的形式向干部群众征集“宣传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宣传工作者的表率作用应如何发挥、宣传工作者应具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感、怎样才能象xx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四个方面的体会文章。同时,各部门通过制定学习方案、提高工作目标,进一步工作积极性,树立宣传工作者形象,形成“争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好党员好干部,争创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好集体好部门”的良好氛围。

二、采取多种措施,认真查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和建议。活动中,向乡街、机关各委办局发放调查问卷180余份,被调查人有群众、干部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同时,组织乡街宣传委员、信息员座谈会2次,参加人数30余人。由新闻中心负责向各媒体记者征求意见10余人次,保证做到被调查人的数量到位、层次全面、不遗漏任何征求意见渠道。共征求到3个方面、5条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后)。二是结合具体工作任务式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工作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结合在一起,看有哪项工作还没完成任务,哪些工作还不符合要求,差距有多大。各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必须落实到具体工作上,特别是落实到为全区生态区建设、奥运安保、社会稳定等方面做贡献上。三是超前谋划,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在活动程序上坚持边学习边查找问题、边查找问题边制定整改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发现问题,随时分析、随时解决。同时,结合国庆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通过观看“改革开放30年”电视系列片、“xx解放60周年暨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进一步教育、引导干部党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培养干部党员的超前思想和发展意识。

三、注重整改实效,推动宣传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每位部领导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认真参加每一项活动,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严格制定整改措施,又从领导的高度对活动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双争”活动更好开展。整个活动从征求意见范围到明确整改措施制定,完全按照区“双争”办的部署认真落实,真正做到材料发放全、会议按时开、意见征求到、整改方向明。二是创新载体,提升质量。通过在《xx通讯》上开设“双争学教育活动”专栏、发送手机短信、向省市各家媒体发稿、举办书画展、演出文艺节目等形式宣传xx事迹、介绍全区开展活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xx通讯》刊载“双争”文章13篇、发送短信5条、向省市媒体发稿并刊载7篇;张贴宣传材料500余份;举办书画展2次,举办文艺演出6场。三是提升素质,促进工作。通过“双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干部党员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的热情,干部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激发了每位干部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全年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理论武装方面,《共产党员》、《党史纵横》等部级杂志分别刊登了介绍我区经济建设的经验性文章;新闻宣传方面,全年共组织各类宣传活动60余次,被中央、省、市媒体及互联网采用的稿件1800多篇,在各大媒体刊发专版6块,杂志刊发专刊专稿4期;社会宣传方面,向省市上报舆情信息570余条,在省市刊物上发表我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经验性文章等8篇;精神文明建设方面,xx区被市文明办推荐为xx省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区、全区涌现出74个区级文明村(社区、单位),7个省级文明单位,xx村和xx×派出所已推荐为全国文明单位,我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xx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区荣誉称号。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4

一、收集乡土文化,占有写作素材

写作实践表明,只有广泛地占有素材,才能保证选材的质量。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从乡土文化中汲取写作素材。漳州地处福建省的最南端,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建州,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漳州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创造了一个花团锦簇、花果飘香的富庶宝地,更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闽南金三角文化。闽南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多样而独特的风貌:方言中保留了古汉语音韵词汇;艺术方面有唐宋音乐遗响南音、宋元戏曲活化石梨园戏、傀儡戏等;有世界各大宗教与独有的地方信仰;工艺建筑有造船、瓷器、制茶、手工艺以及闽南民居、寺庙等。还有婚嫁寿庆、崇宗敬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行业习俗、礼仪习俗、民间歌舞、民间工艺以及方言谚语和传说故事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教师应重视这个资源,引导学生开发、利用好这个资源。

在发动学生搜集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放任自流,而应传授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在发动学生收集材料之前,笔者先把漳州本土文化设定为七个主题内容:名胜古迹、特色建筑、地方名士、漳州小吃、民间故事、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手工技艺、以及民间歌谣、方言、谚语)。让班上50位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前六个主题模块每个小组5人,剩余的人负责文化艺术这一模块),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模块,形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南山寺、威镇阁、云洞岩、古街石牌坊等景点,向学生介绍漳州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特点,并指导他们实地调查。他们或通过走亲访友了解古城历史、传说,或围绕古迹向知情人士问长道短,或通过图书馆搜集有关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或上网点击相关术语查找网络资料,或从乡土报刊、杂志、书籍中摘录、剪辑民间歌谣、谚语等资料。最后,指导学生将调查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制成课件,分批分主题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在班上交流、讨论,互通有无,形成资源共享。

二、思考乡土文化,探寻写作话题

学生搜集的素材是表面的、肤浅的,他们对于乡土文化中内在与本质的东西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样还是没办法好好利用搜集到的资源。有些学生写作时痛苦至极,抓耳挠腮,最后还是腹中空空,没法运用上搜集的文化资源。还有一些学生写作时不顾文章的主题简单罗列“大量而丰富”的乡土文化素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地思考,挖掘素材的思想内涵,写文章时自然就不知如何运用素材了。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从搜集的材料中提取话题,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再次加工,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文素材库。

笔者要求学生按不同的类型对搜集的素材进行整理。比如,按乡土文化的不同形式分类,可分为人物事迹、名胜古迹、地方小吃、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等。除分类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每一乡土文化素材能够适用的写作话题,并在素材后补上这个话题。假如任凭学生自己思考整理素材,有些学生可能会手足无措,教师的要求就会落空。所以,教师进行适当的介入是很有必要的。在他们整理之前,笔者先从每种形式的乡土文化素材中拿出一个事例做示范。例如,林语堂先生的生平事迹简略为:“山乡孩子”、“文化巨人”、“桑梓情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3]――勤奋、乡愁、文化融合、兼容并包等;土楼:斑驳厚实的土墙,历经风雨的黑瓦,土楼人艰苦奋斗的经历――土楼人团结、坚忍、勤奋、乐天的禀性;“猫仔粥”[4]――夫妻恩爱之情;《人心不足蛇吞象》[5]――知足常乐;“庭院难走千里马,花盆难栽千年松”[6]――自古英雄多磨难;一些民间故事表现的主题更是十分鲜明、深刻,大多反映了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做好示范后,学生或自己思考或小组探讨或向老师咨询,很快对素材进行了清晰而深刻的梳理。

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素材,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思考、挖掘素材的内质,做到一材多用。由于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一则材料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一材”可以“多用”。一材可以多用,但运用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应根据不同观点的要求,作一定的取舍,表述时要突出强化与所证观点有关的地方。如上文林语堂先生的事例,既可论证勤奋,又可阐释乡愁,还可用于谈论文化融合、兼容并包等话题。但在表述时要注意侧重点:论证勤奋时,重点叙述他由“山乡孩子”到“文化巨人”这段经历;阐释乡愁时,重点叙述“桑梓情深”;谈论文化融合时,侧重叙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与观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则应一笔带过。

对素材进行多思考深挖掘,不仅可以加深对素材内涵的理解,还能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素材,写出优秀作文的目的。

三、展示乡土文化,丰盈写作表达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的最佳办法就是对知识的运用。所以,在平常的习作中要让学生尽量地展现乡土文化资源。而学生在写作中能否用到乡土文化资源,教师的命题至关重要。好的命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师命题时,要根据学生掌握乡土文化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以激情去写他们搜集的素材。

笔者把乡土文化作文教学与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表达交流”模块结合起来,学生从“表达交流”模块中的写作专题可以获得很多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再运用上自己整理的乡土文化素材库,就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了。

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尽量写家乡人家乡事家乡景。每一块土地,每一处山水,都装点着不同的乡土胜迹,流传着荡人情怀的风俗民情,哺育出造福桑梓的志士仁人……教师应指导学生去展示乡土文化中独特的、积极的、美的方面,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乡土文化中不足的一面。在写法上学生可以从课本的写作专题中获得写法指导,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他们熟悉的名家的乡土文化作品,如鲁迅的《故乡》、《社戏》,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特别是漳州本土作家的一些作品,如《圣地三平》、《悠悠古文庙》、《千年古街大同路》等写的都是学生身边物、身边景和心中情,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

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地俗语、谚语,名人经历、名言等乡土文化素材作为论据来论证主题。命题时可直接采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表达交流中的练习题目,也可采用自拟题等形式,让学生做到灵活运用素材,自由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认识、追求和感受,反映学生对善恶、是非、美丑的鲜明态度和情感。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找米下锅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地方自豪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乡土文化,将其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就能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福建省级课题《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研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宗厚.漳州你好[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漳州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全四册・第一册)[M].华安县印刷厂,1991.

[5]漳州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M].华安县印刷厂,1991.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5

【关键词】综合材料;艺术表现;视觉效果

在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已有百年的历史,综合材料艺术的研究在中国是新的学科,无论在它的表现性还是技术性上都着实让人心动,也吸引了无数画家在此领域的探索,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传播与影响,艺术家们逐渐发现绘画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突破了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绘画观念、形式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促使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绘画艺术的独特语言进行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绘画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风貌。

认识综合材料首先要了解它的形式感。现在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在材料上使用了丙烯、油彩、肌理材料、拼贴、各类用胶和绘画用漆等。画面上斑驳的肌理呈现出粗糙的凹凸感,纸质拼贴产生的自然肌理条纹,胶类在画面产生的沉重流淌感,裂纹漆呈现的不同裂纹的变化,裂纹的渐变组合及偶然性给观者带来新的感受。这是因为绘画材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形式感。综合材料的应用给画面增添了趣味性,画面形式上的突破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赵无极也是善于在创作中将不同材料结合应用的画家,画面色彩相互覆盖渗透,变化微妙。当代许多画家因综合材料的使用,其画面形成了新的语言追求和画面样式。

其次,绘画形式要有再创造的过程。绘画形式有自己的生命,艺术家在行为的过程中让形式自己显现出来。各种材料有其各自的特性,而艺术家的生命意志也正是无意识的作画行为中通过形式显现出来。利用各种媒介的特点,用人工的笔触与笔痕是作品呈现形状的一种表现手段,正是这种人工的笔触和刀刻斧凿的痕迹语言被一些画家认为是绘画区别于照片和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帮助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增加绘画的特性,提高处理空间感、体积感与质感的表现力。

美术史上称为非定型注意材料派的主导者安东尼.塔皮埃斯,是西班牙非定型绘画大师。创作中常常使用非常厚的涂料,使得画面有极为立体的感觉,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更是直接使用了一些在当时的学院派看来难登大雅之堂的纸箱、废纸壳等作画。在他看来,这是要让这些“卑微的材料”经过他的手而呈现出神秘而崇高的光芒。他的画时常以“晦涩难解”而闻名,画布上屡屡出现的神秘十字架、眼睛、局部身体、数字或一些艺术家早期的创作符号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他用陶土烧制的橱柜、巨大的双脚等也都体现着他要为日常事物赋予尊严的主张。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材料的把握和使用材料的技巧,大理石粉、石灰粉、油画颜料匪夷所思地出现在同一画面当中,从造型观点来说,他的作品明显地展现出一种非定型主义时期所表现的极限法。

材料是静止的,当艺术家以自己的感觉进行创作时,色彩与媒介会跟着一起行动,直至达到材料与感觉之间的一种平衡,从开始到结束,这是一个从物理平衡到直觉平衡的过程。形状、方向、位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都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在一件艺术品中,那些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力,是可以看得见的。这就是为什么可以用那些无生命的媒介再现那些运动着的生命的原因所在。

绘制是制作在先,与以往的平面造型的手法做底子有所不同,在制做底子时,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进入创作状态了。在制作时采用堆、砌、抹、刮、压等形色同步进行造成一种丰富的视觉效果。这种办法由于使用的工具比较硬,容易产生死板的人工痕迹,为了避免手工痕迹过重,在底子半干的状态中罩上胶性的半透明色调,用于丰富底子所留下的制作痕迹,罩色可以采用油性、胶性的稀释工具同时进行。随着这些稀释的色彩的自由走动、变化,产生视觉的触觉明显的肌理效果。最后用油性颜料覆盖住一些平缓的地方,以造成对比层次以及色彩的饱和度等绘画感觉和所制作的肌理相互衬托。在绘制时强调画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笔之间的涂抹进程,用笔痕来描绘出视觉的肌理效果。这种描绘手法比较柔和、微妙、自然。同时也可以用水性的颜料浸或泡,更会产生偶然、随机、流动性等特点。水性材料(例如丙烯)由于干得快,渗透力强,适合于表现较为明亮、轻松的画面气氛,这种办法的特点可以重复一些制作过程。通过罩、洗、盖等手法,表现不同的视觉质感。

德国当代新表现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在画面中成功地应用了综合材料,他画了大量现已成为废墟的纪念性建筑,为了表现某种意义上的沧桑感和失落感,他的作品运用多种元素的堆积。画面中运用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他的画作外观看起来似乎经历过一场劫掠--大量厚厚的油彩和树脂、稻草、沙子、乳胶、虫胶、废金属、照片和各种各样油腻的东西堆积在一起,画面的厚重甚至达到浮雕效果,最后采用罩染;罩染技法的运用使其作品既粗犷又有细微变化之处,大气磅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材料是辅助于艺术思维的媒介,有好的作品就需要有独到的思维和意识,一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二是绘画本身,使诸多媒介及材料本身应有的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掌握了材料的性能、物感的特质、材质的语言就会为表达提供更恰当的形式媒介,成为发挥物性表达内容的丰富手段,同时在审美维度上增强视觉力度。材料与媒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确立、完善和发展个人绘画语言的过程中对技法材料加以应用,让材料为画面的形式与表现服务,而不应受其束缚。这样我们就不会停留在材料的表面,而是在现代观念的作用下,为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6

摘要 :色彩空间是一个多样变化的空间,意象色彩的表达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就造型观念的突破、工具材料的拓展以及非常态的色彩训练等方面加以论述,以促进培养更自由合理的现代设计色彩能力。 关键词 :意象色彩 造型 工具材料 非常态 作为视觉艺术形式存在的色彩设计活动,涉及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关系以及视觉与知觉的联系等等,在寻求“生理”与“精神”上的互动变化、建构合理色彩设计形态的途径中,仅凭传统的造型与色彩再现观念是不全面的。从众多大师、前辈们的造型及施色经验中分析,在设计色彩基础教学领域中,不能完全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事物的表象,而必须加以改造,融入意象色彩新思维,从而产生更为广阔的现代设计色彩空间。 一、以造型观念的突破推动意象色彩的发展 任何色彩的表现,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而独立存在,意象色彩同样依附和借助一定的形来表达,但这种“形”并非指向科学性“型”的含义,更多地指向于点、线、面、光色、肌理、笔触、材料、有机形和无机形等具有强烈抽象意识的内涵。全新认知物象,以表达情感意识为主体。形象建立在似像非像的“神似”状态,努力摆脱写实形的思维趋势,抛弃平面与立体的恒常性束缚,创造纯粹的风格特征,这种“纯粹”将使作品进入到更加抽象化、更加具有本质性特征的意象色彩空间。 现代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着我们的视野,这使得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显然,现代艺术不仅符合一切现代的进步,而且是在艺术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艺术大师们的造型及色彩观念更直接地表达着艺术的本质内容。学习大师的艺术思维方式,明确独立的艺术个性,鼓励主观感受的强化表达,引导学生在大师把客观事物真实的影像进行抽象变形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探索多种造型方式的可能性,并在研究色彩美、形式美规律的同时,提高并发展个人造型抽象化、色彩意象化能力。按自己的审美意趣重新构成画面色彩语汇,利用客观事物的多种再现过程,形成一个更为突出自由的抽象化意象色彩写生过程。 二、以拓展工具材料的表现促进意象色彩的表达 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中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现,它一直都在被新的观念、材料、科技等因素所引导着向前发展。材料的独立价值意义在艺术发展进程中已经呈现出不可或缺的位置。现代视觉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材料与表达技法的多样丰富性。在意象色彩表现过程中介入各种材料语言技法的拓展运用,会极大地加强表现力度和表达语言内涵。 在实践操作中,由于个人的常识、能力、修养及经验的差异,应多以鼓励的态度和试验的形式出现。主张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可能性,树立个人艺术表现自信心,排斥生搬硬抄、重复描摹。提倡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在“试验”新工具、新材料中敢于犯错,善于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反对呆板灌输式的教条现象。在艺术创造中没有“对”与“错”的概念,而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道理,没有“应该”与“不应该”的模式,只存在“也许如何会更好”的引导。新材料、工具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手工劳作的过程,一个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工具和材料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地放宽视野,寻求可能利用的工具材料,做尽可能的尝试利用。为了寻求更为丰富的视觉语言,表现更为独特的色彩艺术魅力,必须拓展突破传统工具材料的局限,寻求一切能产生痕迹的物质当做工具,寻求一切能承载痕迹的当做材料。举凡铅笔、炭笔、木炭条、炭精条、毛笔、油画笔、竹棍、刮刀、各种颜料、色粉笔、彩铅、油画棒、火柴、蜡烛、水墨、宣纸、皮纸、有色纸、卡纸、油画纸、三夹板、玻璃……一切均可能利用。只有合理而大胆地运用,才会感知到由新工具材料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色彩语言。 在依靠新工具材料进行意象色彩表达过程中,会有许多物理性的如轻与重、软与硬、粗糙与光滑等感觉,也会有许多生理、心理性的冷与暖、脆弱与强悍、明朗与缥缈、热情与压抑、酸甜与苦辣等感受,都应合理地利用与改变它们。审视、接触、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强调在意象色彩表现中的实验性,提倡训练中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以超越工具材料本身的实用价值范畴,纳入到合理的色彩意象表达意识中。 三、以色彩非常态表现引发意象色彩创造意识 首先,让色彩表现尽可能的单纯化、压缩化。利用有限的色彩表现丰富的画面效果,唯有意识的限制和不自由,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色彩表达自由,从而探寻色彩运用规律,达到设计色彩的合理运用。“少即是多”(密斯·凡·德·罗语),“越是严格限制调色板,作品的色彩就越丰富。因为掌握的因素一少,就会迫使你去表现本质。”(塔马约语)这种色彩的限制与压缩练习,将会引导色彩审美意识的积累,提高色彩表达更大程度上的创造开发。其次,鼓励并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7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会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巧用中外历史名作

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供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历史名作主要有: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徐悲鸿的《群马》、《田横五百士》、《新生命活跃起来》、《逆风》、《风雨鸡呜》,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在反革命后台》,王式廓的《血衣》,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蒋家王朝的覆灭》,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许荣初的《白求恩在中国》,古元的《人桥》、《人民的刘志丹》,刘开渠的《胜利渡长江》,滑田友的《》及大型泥塑《农奴愤》、《收租院》等。外国历史名作主要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间起义者被枪杀》,德拉克拉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伏蒂埃的《巴黎公社社员墙纪念碑》,波弗约干松的《共产党员受审》,夏达尔的《圆石块——无产者的武器》,珂勒惠支的《纺织工人的暴动》、《农民战争》,里维拉的《墨西哥的历史》,西盖罗斯的《新民主》等。

二、重视文物史迹的作用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史迹,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介绍或参观这些文物史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文物史迹主要包括:万里长城、敦煌壁画、云岗、龙门石窟、永乐宫壁画、兵马俑、十三陵、故宫博物馆及园林艺术等。介绍文物史迹应该以史迹中的艺术成就和在世界上的声誉与地位为中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辅以挂图、幻灯、录相、图书资料等手段,概要地介绍产生的年代与世界名家对我国传统艺术的高度评价等。四、运用中国美术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美术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它的每一发展历程都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光辉。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青睐,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评价。

三、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四、重视课业实践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蘑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

在课业实践方面,学习中国画是广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绘画种类之一。因为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到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此时此刻,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勉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能兴趣盎然地投入临摹与写生。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8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轨迹;现象;推动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 art”翻译而来,“fiber 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WWW.133229.coM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论文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推动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四)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9

《南社书坛点将录》一书酝酿于2009年。当时正值南社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由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伟林先生郑重倡议。

研究南社的行家不少,可是专门研究南社书法的实在廖廖。南社书法的研究,是个拓荒性课题。南社,不算新南社,就有1183位社员,其中书法的佼佼者到底有多少,实在不容易统计。我以参编过《南社百杰》一书为基础,参照柳无忌、殷安如的《南社人物传》,郑逸梅的《南社丛谈》,邵迎武的《南社人物吟评》,吴江政协文史资料《纪念南社成立八十周年专辑》等书籍,基本确定了诸如: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李叔同、朱少屏、姚光、高燮、吴梅、黄宾虹、于右任、姚鸩雏、徐枕亚、刘季平、傅屯艮、沈钧儒、王大觉、叶楚伧、朱剑芒、汪东、范烟桥、胡朴安、姜可生、蔡寅等70余位书家。

为了深入研究南社,我努力搜寻第一手资料。这第一手资料,最为珍贵的就是南社社员的未刊手稿和种种手迹。真篆隶草行,可谓百花齐放,众妙毕备。《南社书坛点将录》一书,主要是以吴江博物馆、柳亚子纪念馆、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3个单位的藏品为基础,再加如下单位的支持:苏州博物馆、国际南社学会、昆仑堂艺术馆、姚光故居、李叔同纪念馆、李根源纪念室、沈钧儒纪念馆、叶楚伧故居、青浦博物馆、金山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南社纪念馆、吴江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市南社研究会、苏州南社研究院。还有南社后裔及收藏家无私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材料,主要有:李学忠、陆贞雄、姜书凯、郭长海、蒋伟国、沈宪、沈愈、丁君彦、周文晓、华建平、王福、王金声等。总共得到南社书法手迹800余件,从中选择了500余件。

手迹图片搜得以后,不少需要释读,尤其是草书,需要一字不拉地释读到位,决不是欣赏一般艺术作品那样的轻松。再就是对各家各体的评价,比如各位大家对书法的贡献,一般书家的师承、流派、特色的鉴赏与评析,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凌在纯、孙俊良、王伟林、汝悦来、张明等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沈国平、孙荣观和汝孝德等几位对于图片的处理尤为尽心。

20lO年5月4日由王伟林先生主持,在吴江同里镇专门召开了《南社书坛点将录》一书的座谈会。会上,我得到了华人德、陈道义等老师的指点,获益匪浅。会后,得到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的不少帮助。

本书鉴评书法,不仅仅从艺术的角度,更注重社会内容。南社书家,多有积极用世之心,他们的书法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民风民俗乃至人的心理等众多社会领域及各个角角落落都留下了珍贵史料,产生过积极影响。本书就搜集到了不少这样珍贵的材料,内中不乏鲜为人知的史料,还有南社书家的遗闻佚事、鲜活生动的生活片断,本书将它搜罗进来,记录下来,料想对南社研究必将有所裨益。

《南社书坛点将录》一书,内中肯定有着不少错误缺点,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定更多。希望当今书坛的硕彦、高手,以及读者、朋友能够多多指教。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10

劳模事迹材料写作步骤 首先,着重介绍员工履历,扬长避短

关于员工的本身的一些信息,还有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不需要介绍的,可以大致提一下员工xxx,哪里人,就够了,主要是介绍职业经历,从业经验等等。泛泛而谈。因为在文章中,此人的定位只是员工。

其次,介绍员工的职业操守

先进的员工,肯定是在工作中非常出色的,换句话说如果工作不卖力,也就无所谓先进员工了,这里可以用大段的文采介绍下该员工是怎么工作的,有多少值得人学习的地方,千万不要惜墨。

再次,以职业为圆心,生活习惯为半径描写

员工先进事迹怎么写?刚才介绍过员工是怎么工作的,这里可以加上一句话,xxx不仅工作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也非常有人缘,然后可以举几个例子,或者讲他生活中的小故事,让看众信服。

第四,突出主题,把这次要评比的先进事迹娓娓道来

前面作为铺垫,足以让看众知道该员工是非常优秀的,是有资格评比先进员工的。这时候就可以把准备好的先进事迹写出来,如果你的要求比较高,这里也是可以艺术加工的部分,可以稍微美化下。

第五,激励,或者指出缺点

可以用企业(公司)的语气,对该员工进行鼓励,同时也是鞭策。或者指出缺点表现上层对员工的关爱,以及希望员工更快成长的苦心。比如说在未来,希望xx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诸如此类。

最后,收尾

主要就是注意扬长避短,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尽量让人物立体点,要基于事实,不要胡编乱造。

劳模事迹材料范文 ###,男,###岁,中共党员,现任###车间主任,多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全面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以党性最强、作风正派、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他平时刻苦钻研学习党务知识,注重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提高自身素质。他严于律己、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和党赋予的光荣任务。在政治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好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无论是在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学习,还是在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他都能站在党员群众的前列,以身作则做表率。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政治敏锐性较强,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能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模范地遵守纪律,自觉接受监督。平时助人为乐,为人正派,坚持原则,清正廉洁,敢于同违反党性原则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能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并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二、时刻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氧化铝生产属于化工冶金行业,而沉降车间又是氧化铝生产的心脏部位,管道多,工艺复杂,上接溶出送来的矿浆,经我们制成纯正透明的合格精液送分解工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叶滤工序又是氧化铝成品合格与否的最后一道关口,他知道责任重大,所以从他进入沉降车间那一天起,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扭转以前被动的局面,2014年12月,公司三期试车投产,从头到尾、从单试到水试,他一直在现场,他知道沉降难干,脏、累、忙、任务重、人员少,在这种情况下,他一身作则,事事为先,鼓舞士气,以情动人,经过反复试水找出了许多问题,为以后的投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14年4 、5月份车间经常出现精液跑浑、铁含量超标的情况,他为了解决此问题,他和技术骨干吃住在车间,经过几天的辛苦工作,终于保证了精液的正常,为生产合格的产品打下坚定的基础。对此,他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不计个人名利,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热衷于党务工作事业的坚忍不拔精神。

三、是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他深知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是新时期党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十分重视知识的更新,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本职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坚持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在平时的工作中,能自觉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善于敏锐洞察新的形势,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锤炼,具有不断增强做好组织工作的能力。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11

关键词:乡土教材 教学改革 美术教学

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和民间民俗习惯,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乡土美术教学材料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本地区地理知识和历史遗迹等内容。以下具体分析教学过程中如何选用乡土教学材料。

一、挖掘地方山水、古迹作为教学材料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遗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地方很多山水和古迹都以其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祖国璀璨的传统民间美术中,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彩。如何使这些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色的地方美术得以流传发扬,还须借助美术课程去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实情,对乡土美术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民间遗存的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文化底蕴。通过介绍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不是无生命的,它是和人及人性以及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五彩的文化光环,它们体现出的是与本地民族紧密相连的民俗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族文化艺术、民间美术,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启发学生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乡土教材

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独特的自然材料,尤其是对很多农村学生,利用自然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和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可以减少学生美术材料的购买,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

三、教师课前对于乡土教材的准备

乡土资源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发挥特色,首先要求教师熟悉当地资源形式及相关知识背景等,对教学条件有相当的了解和调查,并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理解、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课程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的灵活处理和深入研究。

因地制宜,开发体现地域特色的地方性乡土美术资源,摸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如为了让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法体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进行课题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课题教学中,具体方法可以是举行定期的关于本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以这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够结合书本教学材料进行学习,此间,作为教师应该不要过分地看重教材,而重点应该依据本地的实际教学资源,并结合学校周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美术课程资源的选择,这样就可以使美术课更具有乡土气息,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以上文章探讨的乡土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学生所生活的环境的同时能够通过欣赏乡土、关怀乡土而达到美术课程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认为乡土美术教学资源既是美术书本教材的辅助和补充,也是构建学校美术特色的有效方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利用地方的特色让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呈现出其丰富多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段安蜀.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态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2.李明顺.中职生自信心低下的原因及矫正方法[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05)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12

关键词:中学篆刻 教学 问题解决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在初二年级段美术课教学中开设了篆刻教学的内容,在初一年级中也实行了选拔性的训练。但由于篆刻艺术对一般同学来说都比较生疏,因此篆刻教学就比美术课教学难度大。我个人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总结,具体如下。

一、如何激发学生对于篆刻艺术的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注定效果不会好的,尤其是篆刻这样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艺术形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通常是――

1.提问:“你想拥有一枚自己刻的印章,而上面刻的是你自己的名字吗?”

当我每次向我的学生发问这个问题时,下面都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想!”,一片跃跃欲试的样子。下一步就是向同学们解释:篆刻并非“刻章”那么简单,我们马上要学习的篆刻艺术是一门艺术,它是刻章而又远远超越了刻章。我希望你们完成的自己名字的印章具有是一件高超的艺术品。

2.对学生讲述篆刻艺术的由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从古到今的通讯方式有很多种,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使用的E-mail,是用密码来保密;那么,古代使用竹简、木简的时候,又是如何使信件保密的呢?

当学生答出各种有趣的猜测后,我公布正确答案:封泥(如图1)。

中国古代对简牍进行保密时要使用“封泥”,封泥是指防止私拆时加盖印章的泥块,又称为泥封,它诞生于于春秋末期。封泥的具体做法是:在以简牍制成的公文、书信上加上一小块木头,用绳索捆缚,系结并封以泥块,盖上印章。等泥巴干掉以后,就因固结而无法私拆了。这就是篆刻艺术的最初用途。

篆刻艺术自起源至今,已经有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高度发展阶段是战国、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篆刻所用的材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到了唐、宋、元时期,篆刻逐渐衰微。

到了元末,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篆刻艺术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的高峰,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刻印的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丁敬、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大家,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3.篆刻艺术虽然看起来是雕虫小技,但实际上它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二、如何解决篆字的识别问题

篆刻一般都以篆书入印。篆字的识别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由于课程的时间很短,只能有一点粗浅的经验。

1.让学生认识到习篆的重要性。刻印和书法是共通的,书法运笔与刻印用刀的技法基本上相同,善于运笔的人使起刻刀来也易得心应手;写字讲章法,刻印亦然,熟悉字体章法,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如果不重视篆书,只专注于刀刻,只能成为一个刻字匠。

2.用篆刻字典查自己的名字,熟悉自己名字的大篆、小篆和缪篆写法。这个必须掌握,争取做到熟练。

3.查字典,至少掌握一首古诗的篆字写法,熟悉并记住。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的篆字写法趣味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牢,在笑声中加深对篆字的记忆。

4.平时有意识地练习,由偏旁部首开始,尽量多掌握一些篆书的写法。

三、如何解决印稿上石的问题

篆字印稿设计好以后,需要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将其复制到印石上。熟练的篆刻家可以用毛笔直接在石头上写反字,但初中学生因为年级太小,很难掌握。我主要让他们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将印稿上石。

1.反写法:其特点是方便简捷,容易掌握。先将印稿设计好,写在透明度较好的纸上。再翻过纸来,按照“反稿”用铅笔临摹到是石头上。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需要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镜子,对着石头随时修改。修改时不能使用橡皮,因为石头不同于纸,会将铅笔的痕迹弄得到处都是,一片模糊。如果铅笔稿发生错误,最好用小刀轻轻刮去。

2.水印法:其特点是能保证印稿的准确,但略显烦琐。步骤1:先将一小块宣纸覆盖到印面上,在手掌中压一压,压出痕迹,然后在纸上的压痕范围内用先用铅笔写印稿,再用浓墨描上。步骤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覆盖到印面上,固定,不使纸和石发生移位。步骤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抹上一点点清水,达到潮湿的程度即可。步骤4:将两三张宣纸覆盖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揭去所有宣纸,印稿便印在石头上了。如果印文不够清晰,还可以用笔再稍加勾描。

四、如何解决用刀的问题

中学生因为自我掌控能力弱,如果没有正确的用刀方式,不但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也容易受伤。刀法主要分两种,即冲刀和切刀。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切刀更容易掌握,也比较安全,因此我在教学上主张以切刀为主,冲刀为辅。

1.切刀:执刀先伏后起,一起一伏,连续切下,一个刀痕接一个痕地连缀而成,如人在沼泽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动。在一起一伏之间,刀痕十分清晰,要求前后衔接得浑成自然。在中国篆刻史上,浙派的作品是善于运用切刀刻印的典型流派。

2. 冲刀:刀的一角入石,按一定方向奋力运刀向前冲,手指与手腕须密切配合,用力要均匀,行动宜果断,沿笔画边缘运进,最好能避免复刀重刻。

3.为了进一步适应中学生特点,加强安全性,我主张学生在用刀时,刀向右侧斜卧。除了以拇指、食指、中指撮住刻刀外,还可以以无名指和小指顶住在石章的右侧一边,使运刀比较稳当,防止因用力过猛而失去控制(如图2)。

五、如何解决安全问题

篆刻的学习因为要用到刀具,因此必须避免受伤。我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学生用篆刻刀有的是双头的,刀的两端都有刃,而且其中一端是锐角的,学生年幼很难掌握,非常危险。我们告诉学生必须用纸和胶带将刻刀锐角的一端紧紧缠死,越厚越好,只使用直角的一端进行篆刻练习。

2.篆刻所用材料一般是青田石,这种石材虽然比较适合初学者,但也有一部分石质较硬,初中生力气小,不易掌握,一旦失手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在前几节课我尝试用雕塑泥暂时代替,再逐步过渡到用青田石。具体做法:将雕塑泥揉搓成团,切割成块状风干2~3天,即可使用。

3.让学生尽量使用印床。

一般学习篆刻者图省事,不喜欢使用印床,而且嫌其限制刻印者的动作,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我认为印床还是十分必要的。使用了印床的学生从未发生过意外伤到手的情况(如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