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食文化论文

美食文化论文

时间:2022-05-23 10:42:41

美食文化论文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1

一、花生的起源、传播和在华的发展

传统的著述只笼统地介绍花生起源于美洲新大陆.这样就太简单了。现在,具体的起源地仍在研究中。比较占优势的说法是起源于南美。具体的地区一说是巴西(1),一说是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中海拔地区(Midele- vation)。现在阿根廷的胡胡伊省还生长有野花生(2)。其具体的年代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在四千年前的秘鲁就有了花生的人工栽培(种)(3)。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700年这段时期,花生的种植利用已有了一些发展(4)。到15世纪末哥伦布航渡美洲、开创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花生大量种植于南美的巴拉圭、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地区。

16世纪伊始,葡萄牙人从新大陆的巴西把花生引入旧大陆的非洲(5)。西非离南美较近,故成了旧大陆首先进行农田栽培花生的地区。到16世纪60年代,花生已大田种植于塞内冈比亚(Senegambia)。到16世纪末,花生在西非广大地区的种植导致培育衍生出一个独特的非洲新种(6)。最为戏剧性的是,花生在西非栽种,收获利用,再运上贩奴船作为食物,导致它于18世纪又传人北美美国东部。在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的一些黑人社区,人们至今仍知道花生的非洲名称彭大(Penda)和古伯斯(Coobers)(7)。所以美国的花生主要是由西非黑奴传去的。

欧洲文献中最早的花生记载见于西班牙著名史家奥维多于1526年在托莱多出版的《西印度博物志》(Ia natural historia de las Indes)。16世纪伊始花生已传人了欧洲。由于花生的植物形态上的特异性,欧洲人经过近两个世纪的观察研究,到1693年出版的《美洲植物志》才对花生有了明确一致的认识。但由于气候、农业生产条件和习惯的限制,欧洲人并未在生产上经济上大量利用(8)。我想这大概也是《剑桥欧洲经济史》、《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丰塔那欧洲经济史》等著名的大部头欧洲经济史著作几乎未提及花生的原因。

花生本来公认起源于原产于美洲,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才传播到世界各地。但近年来中国有学者提出,花生可能也起源于原产于中国。其理由是:浙江吴兴钱山漾和江西修水山背遗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出土了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种子;而元代贾铭《饮食须知》(约14世纪中期成书)已有“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的记载。而且中国花生还先后传到欧洲、日本、南亚和非洲,故花生在欧洲有“中国坚果”之称,在日本至今仍有“唐人豆”的称呼(9)。

我认为,上述理由证据并不足以证明花生也起源于原产于中国,亦不足以否定它只起源于原产于美洲。第一.只发现有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种子(花生米),而没有3000年前、2000年前、1000年前、500年前的标本,在考古学上就不能构成系列,就缺失了许多重要的环节,就不能证明所想证明的事情。第二,由此可反推怀疑把它们鉴定为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种子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三,花生也被老外称为中国坚果(Chinese nut)、唐人豆并非意指中国是原产地;而是意指它从中国传人的。它的得名是因它先从美洲传到中国,再从中国传到欧洲、日本。例如《苏联大百科全书》“花生条”便明确指出这点(10)。起码是作为大田种植栽培的优良品种是从中国传去的。花生被日本人称为“唐人豆”也不能旁证花生原产中国在唐代就有并已传去了。因为在近代以前日本一直以唐指中国,近代又以支那指中国。例如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梅毒病从美洲传到欧洲,又传到亚洲、中国,又从中国传人日本。故日本也称梅毒为唐疮,意指由中国传来的皮肤病(11)。而且日本学者也明确指出,花生古代在南美洲栽培,16世纪传人旧大陆,17世纪从中国传人日本,因此花生在日本有“南京豆、唐豆、唐人豆、蕃豆”等名称(12)。第四,退一万步,即使那些发现物真是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米,那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中国花生此后就绝种了、灭绝了,中世纪晚期才重新从美洲传人,并推广开来。第五,元贾铭是这样记载落花生的。他先说:“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接着才说:“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最后还说:“同生黄瓜及鸭蛋食,往往杀人。多食令精寒阳萎”(13)。研读这段记载,可知,1、近出的诡名长生果的落花生只是传统落花生的一个新品种,并非否定美洲起源派学者所以为的是新发现或新起源或新传人的花生。2、花生米的味道丝毫不辛辣、苦涩,而是香,脆(炒熟吃),滋润(生吃),可口,好吃;花生入药也不性冷,而是性子;3、花生同生黄瓜及鸭蛋一起吃,并不杀人;多吃也不精寒阳痿,而是精暖阳壮。所以,可知贾铭所记的落花生并非今日我们常吃的花生.而很可能是一种芋类。例如清初陈误子的《花镜》就是把马铃薯误记为落花生(14)。《康熙台湾府志》也说“香芋,长尺余,大至数?,番人所种”(15)。可知香芋不是花生。

1706年(宝永三年)是日本文献有确切年代记载的花生从中国传人之年,因此可推知在17世纪便已从中国传人了。但到明治初年花生才开始广泛种植。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种神奈川的“南京豆”,则是由中郡大矶町国府的寺阪庆次郎在1871年(明治四年)从横滨的朋友那里得到的叫作“异人豆”的几粒种子,进行培育而形成的。从此这种豆(花生)的种植得到大范围的普及(16)。

花生是在16世纪初由葡萄牙人从海路传人中国的(17)。16世纪30年代,花生在距今上海不远的一些地方栽培,引起一些士大夫学者的注意。明嘉靖年进士王世懋曾记:“香芋,落花生,产嘉定。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18)。明嘉靖年举人黄省曾也说:“又有皮黄肉白,甘美可食,茎叶如扁豆而细,谓之香芋。又有引蔓开花,花落即生,名之日落花生。皆嘉定有之”(19)。这些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对花生的明确记载。花生首先传人东海沿岸地区也符合情理。因为花生是在地下土中结果实,所以最初人们把它归人芋类,称为“香芋”。

进入清代,花生的传播、栽培、利用开始广泛起来,甚至像台湾这样的徼外蛮荒后进之地也有了种植利用开发。《康熙台湾府志》载:“菽之属:……落花生,即泥豆,可作油”(20)。而且台湾居民还率先加工利用花生榨油食用。到乾隆时代,台湾居民对花生的认识栽培加工利用又有了发展。《乾隆台湾府志》载:“土豆,即落花生。蔓生花开黄色,花谢于地即结实,故名。一房三四粒。堪称果品,以榨油,可代蜡。北方名长生果”(21)。是书又引南明《赤嵌笔谈》曰:“田中艺稻之外,间种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实。充衢陈列,居人非口嚼槟榔,即啖落花生。童稚将炒熟者用纸包裹,鬻于街头,名落花生包”(22)。由上所知,台湾居民乾隆时代对花生的认识利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花生的几大用场都排上了,诸如生啖、炒熟零食、榨油食用、点灯代蜡照明。

人清以来花生在大陆也有了广泛的传播普及和开发利用。清乾隆年檀萃《滇海虞衡志·志果》说:“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其资于民用者最广。……粤估(贾)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粤人)呼棉花为吉贝,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滇日落花松”(23)。以上“为南果中第一,其资于民用者最广”说明至少在中国南方,花生已成为主要的干果零食食品和菜肴。清中叶还有了花生栽培法的记载描述。清中叶《南越笔记》载:“落花生,草本,蔓生。种者以沙压横枝,则蔓上开花。花吐丝而不能成荚,其荚乃别生根茎间。掘沙取之,壳长寸许,皱纹中有实三四,似蚕豆。味甘以清,微有参气,亦名落花生。凡草木之实皆成于花,独此花自花而荚自荚。花不生荚,荚不蒂花,亦异甚”(24)。可见此时花生的大田种植已相当普及,在农产品中已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士大夫们才对它的生产农艺加以总结,对它的特性予以概括。

大陆居民也很快发现了花生的食用油料作物属性并加以利用。清中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5年成书)在大陆首次记载了“花生油”这个名称:“落花生,一名长生果。……出外国,昔年无之。……康熙初年,僧应元往扶桑觅种寄回,亦可压油”(25)。这里所说的由应元从日本引进的花生大概与16世纪初传人中国的在品种上有不同,富含油脂。

当然,花生最常见的用途还是零食。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于18世纪s0年代曾在首都北京看到“友朋燕集,杯盘交错,恒擘(掰)壳剖肉,炒食殊甘。俗人谓之落花生(26)。所以,中国喜好零食花生的习惯在清代已形成。

清嘉庆年进士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则有了花生的枝株蔓叶和荚果的线条图画。其画形象逼真,线条简洁,布局错落有致,堪称佳作。似乎这是中国最早的描绘花生的植物图谱和美术作品(27)。

到了清末,国人对花生的认识了解栽培利用、开发加工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据《甲午台湾澎湖志》载:“落花生,俗名土豆。蔓生,花黄,谢时花心人针,人地即成子,故名。形如荚豆,一荚三四子。性宜沙土。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澎(湖)人植此尤多,以榨油。其渣为[米+凡](糁),可粪田。藤可为薪,可饲牛羊,利尤溥焉”(28)。是书卷10又载:“花生油,豆[米+凡](sh*n)。内自讼斋时注,花生可为油,其渣可粪田,曰油[米+凡]。[米+凡]音莘,俗读如枯”(29)。所以,到清末日本侵华前,花生的各种主要用途,如食用、榨油、油渣肥田、藤枝为薪、枝叶为饲料等,都已被中国人民认识开发加以利用了。

二、向日葵的驯化、传布和在华的普及

葵花或向日葵也起源于美洲大陆。具体的起源地大概是在北美今美国地区,现在美国仍有野生向日葵(30)。不过南美秘鲁人认为他们那里也是向日葵的故乡,故今天还把它定为国花(31)。所以,向日葵的起源驯化、人工栽培也可能是在美洲各文明中心独立进行的,如北美、墨西哥、秘鲁等地(32)。在加拿大的边远地区,发现有古印第安人用向日葵种子制粉和榨油的痕迹,在南美洲也发现有向日葵种子的炭化物(33)。所以只说向日葵起源于美洲便太笼统了。

野生向日葵在古印第安人的培育和选择下,花盘逐渐变大变圆,籽粒增多增重,分枝习性逐渐退化,渐渐只开一朵花,结一巢果,最后终于进化成了栽培向日葵。

西欧冒险家于15世纪末登上美洲大陆,很快就被向日葵那硕大而美丽的花盘和朝阳转动的特性吸引住了。1510年,向日葵被西班牙人带到了西欧(34)。种植在马德里植物园,作为花卉观赏。16世纪末,向日葵作为观赏植物已传遍欧洲。17世纪末,欧人才采摘向日葵花盘上的嫩花朵,加上佐料做凉拌生菜吃,并把籽粒采来作咖啡粉代用品和鸟饲料。1716年英国人A.布尼安(Bunyan)首次从种子中提取油脂成功,获得了《向日葵油提取法》专利(35)。18世纪初向日葵从荷兰传人俄国。]9世纪初,俄国沃罗列兹省比留奇区间列克塞耶夫卡村的农奴波卡略瓦首次把它引人大田种植。1829年,波氏从葵花子仁中榨取得到油;1833年,首座葵花子榨油坊在阿列克塞耶夫卡村建成投产。到19世纪中叶,由俄国人育成的各种盛产油的向日葵栽培品种又从俄国回传人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36)。

向日葵起源于原产于北美洲,这本来是公认无疑的。但近年来的一些著述则有意无意地传播一些容易引起混乱的信息。例如,杜甫有诗曰:“葵藿倾太阳,物性故莫夺”;《元诗纪事》卷4]有诗曰:“葵藿有心终向日,杏桃无力谩随风”。有学者把上引诗句中的葵藿都释为向日葵(37)。再例如,北宋梅尧臣《葵花》诗曰:“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苏辙《葵花》诗也曰:“葵花已开阑,结子压枝重”。南宋刘克庄诗《葵》曰:“生长古墙阴,……不改向阳心”。有的著述把上引诗文中的葵花、葵也都释为向日葵(38)。按以上所说,中国早就有了向日葵,中国也是向日葵的起源地原产地之一。这就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加以辨析。我认为,问题其实很简单,不必使用繁复的文献学训诂学考证,也无需使用旷日持久的植物栽培观察试验.便能予以解决。只记载了葵花向阳或葵藿向阳并不能说明向日葵也原产于中国。因为许多植物的花都有向阳性,葵也有好几种,其花也有向阳性。只有记录了人们食用(零食和榨油食用)其种子,才能说明向日葵也原产于中国。因为难以想象:人们既已了解认识栽培了向日葵,却又不把它的种子用于禽畜的饲料,进而用于人类的食物。那样的话就不可理喻。可食用其果实的记载明以前从来都没有,所以就只能说明那些“葵藿”“葵花”“葵”不是今日之向日葵。所以也就无法证明中国也是向日葵的原产的起源地之一。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1498年达.伽马首航印度,1521年麦哲伦从西欧航行到美洲再航行到菲律宾。从此海道大通,世界连成一体。向日葵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南洋传人中国。明万历年间赵?缰?吨财贰肪矶?岬剑?蚶?昙湮鞣酱?淌看?肆讼蛉湛?39)。万历年从1573年到1619年,按常规它应先传人东南沿海,再传人内地。赵?缥?挛鞅T??人。他了解看到搜集到向日葵当是它已在华传播了若干年后,所以可推断它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人的。

稍后,明万历年进士王象晋便较为翔实地描绘了向日葵:曰“丈菊,一名西番菊,一名迎阳花。茎长丈余.干坚粗如竹。叶类麻,复直生。虽有旁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盏,单?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已转紫黑而坚。取其子种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40)。今日植物学家把向日葵归人菊科葵属。由上可知,王象晋的记载比较准确,分类比较科学。明末文震亨1639年的《长物志》首次使用了“向日葵”这个名称。他日:“葵花种类奠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41)。

虽然明后期向日葵便已传人,但明末两部农学植物学巨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尚未提到向日葵,所以可推那时它的栽培还不普遍。据以上《群芳谱》的记载,估计主要同作观赏植物和药用作物。

清代向日葵的栽培进一步传播、普及。清初陈?B子1688年(康熙25年)进一步描述:“向日葵,一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刻缺。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黄?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结子最繁,状如蓖麻子而扁。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曰之异耳”(42)。陈?B子的描述表明人们对向日葵的特性、形态等已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花镜》卷6《花草类考》另列了“西番菊”条,从而把向日葵与西番菊区别开来。上引中“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一句值得重视。“备员”意即充数、凑数。它充什么凑什么数?窃以为大概是充凑款待客人的干鲜果品糖果糕点之类的零食之数。由此可推知清初葵花子已进入中国干鲜零食干果的行列。

乾隆年间,台湾地区也有了向日葵的种植。《乾隆台湾府志》有“向日葵,又一种名秋葵”一语(43),可证其事。嘉庆年间吴其浚又把它归人花类菊科。并在《群芳谱》基础上补充曰:“按,此花向阳,俗间遂通呼向日葵”。又明确记载:“其子可炒食,微香。……滇黔与番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44)。书中首次明确记载向日葵用于零食并已零售。书中还绘有向日葵花朵盛开的明细画,写实隽永,惟妙惟肖。这大概是中国首幅描绘向日葵的图画,也是历史名画。说明此时葵花子已成为中国的主要干果零食食品之一,中国人嗑瓜子的嗜好和习惯也逐渐形成。

清末光绪年何刚德则记下了向日葵的农时栽培法和综合用途。“葵,名向日花,…一春初种。小满后结盘,夏至开黄花,立秋满盘结实,秋末可收。沟边田畔随地可种,生长极易”(45)。又说,“拣选饱满葵子,纳于耕熟畦内。纵横尺许,数子一科(窠),覆之以土。待叶大如钱时,留佳者一株,余悉拔起。四周有草亦宜拔尽,忌用锄。种时以熟粪和土覆之,后偶灌于粪水”(46)。这大概是最早对向日葵生产时节栽培法的细致科学总结,至今还可以借鉴。同时说明清末向日葵的种植利用已很广泛普及,所以农学家士大夫才对此详载并总结概括。何刚德还总结了向日葵的多种用途和开发利用,包括以茎作菜,作纺织原料,用作火把(炬),洁净空气等.在种子的吃食方面是书曰:“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47)。这是中国首次记载葵花子用于榨油食用。表明中国人对向日葵的认识了解开发利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工业化利用的阶段。

三、花生、葵花在中国的作用影响和开发利用

由于花生、葵花本身具有的许多优点:富含油脂、蛋白质、其它各种营养等;香,好吃;可生食可熟吃;可予以加工制作的方法吃法多样;对土壤气候灌溉的要求也低,适应性强,所以花生、葵花一传人就受到中国人的

欢迎喜爱,迅速发展起来普及开来。也由于中国从明末起即17世纪以来就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物质匮乏。广大人民缺乏副食品,严重营养不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才根本转变。故花生和葵花逐渐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干果零食食品。成了中国人重要的菜肴副食品和植物烹调油油料之一.现在,中国的花生、葵花产量位居世界前几名,中国是最主要的生产国之一。花生在全国南北种植都很普遍。向日葵性喜干燥、寒冷,故在北方、西南种植很普遍。但在南方,特别是在炎热、多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台湾、海南等地种植有限。中国更是数一数二的花生、葵花的消费大国。花生在中国饭桌上作为菜肴的吃法有:油炸花生米、卤花生米、盐水煮花生米、宫保肉(鸡)丁(即花生米炒猪肉或鸡肉)等名莱或保留菜肴;有花生炖鸡、花生08肉、花生稀饭等饭菜;作为零食吃的则主要有炒花生、生花生、花生糖、花生糕、鱼皮花生、花生占等果糖;作为烹调材料和辅助调料吃的则有花生油、花生酱等;作为喝的有黄豆花生混合制作的花生豆浆,等等。

花生米炒肉丁、鸡丁这道名菜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晚清四川总督丁葆桢出巡川南到邛州(今邛崃),邛州官员厨师为款待他而临时制作、炒出了这道菜.因他位尊宫保,又是吃这道菜的第一人,故而得名为宫保肉(鸡)丁(48)。

葵花子主要用于零食,在餐桌上虽有葵花子也用作零食品而非菜肴。但它在零食上的地位超过一切零食品,成为中国的干果零食之王。在零食方面葵花子的花样也很多,有炒瓜子、生瓜子、盐瓜子、奶(乳)香瓜子、甜瓜子等。近来又新推出了去掉壳的瓜子仁,也分炒、生、盐、奶、甜等类,吃起更加赶口,方便,过瘴.另外.葵花子油也是极好的烹调油。

葵花于、花生现已成为中国人最大宗的干果零食食品。其原因也许还包括喧瓜子剥花生比较适合中国人温文尔雅热情好客慢条斯理的性格,同时花生葵花的介入也从一个小侧面促进中国人性格向那方面发展。中国人今天闲暇时间大增也促进了葵花子、花生的大量消费,把它们用于休闲零食。

花生和葵花不仅成了中国人最大宗的干果零食食品,而且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在这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谜语中关于花生的就不少:如“麻(一说黄)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打一食品);桃李门墙(打一食品)。桃李为“花”,门墙泛指师门。故桃李门墙为“花的学生”,扣“花生”,屑会意/正扣(49)。又如,在玩笑中,有一说法:花生英(俄、日、法等)语怎么说?答(快速地):剥了壳壳吃米米。花生米有时又成了子弹8别称(因子弹特别是手枪子弹外形很像花生米)。在特定场合说“给(赏)他一颗花生米算了”,意即给他一枪(把他打死)算了。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还总结出一些农谚。中国农谚是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总结和结晶。花生传人后也构成中国农谚文化的一分子。如,花生苗齐八成收;沙土花生粘土麦;花生过路去.不可年年种;若要花生好,磷钾不可少;等等(50)。

葵花子对中国语言也有影响。例如“瓜子”一词本指炒熟作零食品的瓜类种子,如西瓜子、番瓜子(51)。但葵花子后来居上,反客为主,习非成是。今天,不加限制词的瓜子就指葵花子,如成都有名的傻瓜瓜子、颗颗酥瓜子、老八号瓜子,番瓜子西瓜子反而要注明是番瓜子西瓜子才不会引起歧义。

葵花还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活中扮演了特殊的重要角色,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1949年起,中国成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中国又有个人崇拜的传统和习惯。故长期以来,在宜传上,在文艺作品中,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教育中,都把伟大领袖主席和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比作太阳,把人民群众比作向日葵,歌曰“葵花朵朵向太阳”。明喻人民紧紧团结在和共产党周围,向着他(们)转动,跟着他(们)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摒弃了个人崇拜。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坚持无产阶级即人民民主(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故仍把共产党比作太阳,把全国人民比作向日葵,明喻人民紧紧团结在共产党周围,在她的坚强领导下奋勇前进。随便举点例子,今天,中小学生就还经常举行“红心向党向日葵行动”(52)。中央电视台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就演出了一个节目男声小合唱《老前辈》(车行词)。歌词云:“前辈面前咱是永远的向日葵”(53)。

由于中国是最大的花生、葵花生产国之一,是数一数二的花生、葵花消费大国,所以中国今天对花生、葵花的加工制作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不仅早就有了先进的花生脱壳机。这几年又新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花生米脱衣机(54),葵花子脱壳机,从而使这两种干果零食更受欢迎,吃起更方便、赶口,使它们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今日中国对花生、葵花的育种研究也居于世界前列。例如今天台湾澎湖种植的花生品种便主要是从西方引进又加以改良而形成的新品种,如台南选9号、台南9号、台农4号、澎湖1号、澎湖2号等(55)。

花生、葵花传人中国后,还激发中国中医药学家加以研究开发,成为重要的常用的中药材。花生的功用主治:润肺和胃,治燥咳、反胃、脚气、产妇奶少。花生炖猪蹄子给产妇吃喝成了催奶的常见偏方,我内人也用过,很有效果。当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血友病、慢性气管炎、冻伤。其中花生衣(皮)的药效更强,更是重要的中药材“’。而花生油和花生枝叶也可作药,前者治急慢性菌痢、蛔虫性肠梗阻、急性黄疽性传染性肝炎、传染性急性结膜炎,用于麻醉;后者治疗失眠、高血压(57)。

向日葵全身皆可人药:向日葵子功用主治为治血痢,透痈脓;用法为内服煎汤;外用捣敷。向日葵叶治高血压,水煎内服;向日葵壳治耳鸣,内服煎汤;向日葵花祛风,明目。治头昏、面肿,又可催生,内服煎汤;又治牙痛,吸食(抽烟)。向日葵根治胸胁胃胱作痛、二便不通、跌打损伤、内服煎汤,外用捣敷。向日葵花托治头痛、目昏、牙痛、胃腹痛、月经痛、疮肿,内服煎汤。向日葵茎髓(梗心)治血淋、尿路结石、乳糜尿、小便不利,内服煎汤,外用捣敷(58)。

苏联著名植物学家、农学家瓦维洛夫曾说:“假如没有了向日葵、玉米、土豆、烟草和高地棉之类的作物,则难以想象今天我们的存在。而它们都是不久前才从美洲引进的”(59)。借用这句话,我们似可说,假如没有花生、葵花之类的作物,我们今天则没有了剥花生吃、嗑瓜子吃这些口福和乐趣。今日中国已普遍推行五日工作周、八小时工作制,所以人们的空闲时间大增。而品茶、嗑瓜子、剥花生、抽烟、搓麻将等成了中国人独特优雅的重要休闲方式。所以葵花、花生的作用在中国还在增大。

纵观花生和葵花的传播史、发展史,还会发现,世界各地各大文明区的人们都对它们造福于人类做出了贡献。美洲印第安人的驯化栽培,欧洲人的发现和传播,非洲黑人对优良的花生品种的培育,中国黄人对优良的花生品种和向日葵品种的培育……近现代北美大量种植的花生良种是从西非传回的,日本最早的花生本是从中国大陆传去的,但中国大陆最早用于榨油的花生品种又是从日本传回的。苏一俄、东欧大量种植的向日葵良种是从西欧辗转传去的。到19世纪中叶,俄国人育成的盛产油的向日葵良种又回传到它的故乡北美。中国今天大量种植的向日葵主要又是20世纪中叶从苏联引进的良种。花生、向日葵的起源驯化地本是美洲.但今天美洲已不是主产区和主要消费区。例如花生原产于南美,但今天最主要的生产国消费国却是印度、中国、美国、印尼、塞内加尔等;向日葵本起源驯化于北美美国地区,但今天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排在美国前面的有俄罗斯、阿根廷和中国。真是千年沧桑,山转水转,河东河西,时移俗易。

所以交通交往交流促进了生产和消费的发展,生产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交往交流,这样相互促进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为文明发展都做出了贡献的各种族各民族人民都得以共享地球村的文明成果。

注释:

(1)cf.N.I.Vavilov:The origin,variation,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New York,1951,P.43。

(2)(3)(4)cf.J.R.Harlan:Crops and man,Wisconsin,1975,P.232,table,Arachis;P.229;P.230。

(5)cf.J.C.Arthur Jr.:Peanut,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0s,Vol.21,P.451。

(6)(7)cf.J.A.Carney:African rice in the Columbian exchange,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42,2001,N0.3,P.381;PP.392—393。

(8)参《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上》第239页,1991年版。

(9)参王达《花生栽培史》,《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1995年版,第145页;林乃?觯骸吨谢?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22_1.shtml>文化通志·饮食志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等等。

(10)CM.Д.T.Ymeн,B.H.Bexob:《ApaxNc》,《Boлъщaя CoBeгckaя ЗHЦNKJOЛeД—Nя》,MockBa,1970 ΓoдьI,Tom.2,C.162。

(11)见北村包彦:《ぱぃでく梅毒》,《世界大百科事典》,平凡社1981年版,第24卷,第284页。

(12)见星川清亲:《ラツカセィ》,《大日本百科事典》,小学馆1980年代版,第22卷,第525页。

(13)《饮食须知》卷4《果类·落花生》。

(14)参《花镜》卷5《藤蔓类考·落花生》,以及伊钦恒先生的校注引言及注解。(15)《康熙台湾府志》卷7《风土志·土产·蔬之属》.杨州古旧书店复印本。

(16)参 间宫广:《なんきんまぁ》,《世界大百科事典》,第23卷第179页。

(17)参拉塞尔·伍德:《五个世纪的交流与变化:葡萄牙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植物传播》,载《通向现代世界的五百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0页。

(18)《学圃杂疏·菜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谱录类》,齐鲁书社。

(19)《种芋法·一·之名》,《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附录》,万有文库本。

(20)《康熙台湾府志》卷7《风土志·土产》。

(21)(22)《乾隆台湾府志》卷17《物产一·五谷》,第20册。

(23)(24)《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16《果类·落花生》注引。

(25)《本草纲目拾遗·果类·落花生》。

(26)《晒书堂笔录·长生果》。

(27)《植物名实图考》卷31《果类·落花生》,商务印书馆。

(28)《甲午台湾澎湖志》卷l0《物产·五谷》,第10册,杨州古旧书店复印本。

(29)《甲午台湾澎湖志》卷10《物产·杂产》。

(30)cf.N.I.Vavilov:The origin,variation,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New York,1951,P.45。

(31)参《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附国花、国鸟》,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8l页。

(32)см.П.Г.Семиxненко:《ПодсолнеЧнИк》,《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Мос—ква,1970 ГоДы,Том.20,с.134。

(33)参吴存浩:《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88页。(34)см.П.Г.Семихненко:《Подсолнечник》,c.134。

(35)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下》,1995年版,第592页。(36)см.П.Г.Семихненко:《Подсолнечник》,c.134。(37)见李夏等六人编:《警语名句词典》,长征出版社1988年版,第420—421页。

(38)见张秉戍、张国臣主编:《花鸟诗歌鉴赏辞典·花部·葵花》,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版。

(39)参王毓瑚:《中国农学书目》,农业出版社1964年版,第175页。

(40)《群芳谱》卷10《花谱·葵》。

(41)《长物志》卷2《花木·葵花》,丛书集成初编本。

(42)《花镜》卷6《花草类考·向日葵》。

(43)《乾隆台湾府志》卷18《物产二·草木》,第21册。

(44)《植物名实图考》卷28《群芳·丈菊》,商务印书馆。

(45)(46)(47)《抚郡农产考略》卷下《草类四·葵》,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

(48)参《成都民间文学集成·传说·土特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9—991页。宫保即太子少保、少保之通称。因系东宫大臣,故名。清代不立太子,以太子少保、少保为高级官员的虚衔,对加有太子少保衔者,习惯上尊称为宫保。

(49)参《中国灯谜辞典》第194页,齐鲁书社1990年版。

(50)参文汇、刘爱荣编:《佳句秀语大辞典》,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第654页。(51)这两种瓜子也是外来的,一是从西域来的,一是从美洲来的。

(52)见《成都教育周刊》2002年12月24日2版载《“向日葵”在行动》。

(53)中央电视台一频道2003年1月31日晚10点播出。

(54)脱去花生仁表面的红衣,这样更好吃,当然不脱衣也可以吃。脱去的花生衣用作中药材。

(55)参《寰华百科全书》第7卷,第475—476页,台湾寰华出版公司1982年版。

(56)(57)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2—2324页;第2326—2327页。

(58)参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31—932页。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2

吴文学副局长在致词中首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美食旅游首先是美食文化的寻觅,认知传统的中华饮食文化、地域民族文化、差异民俗文化、能工传人特有文化,还有东西饮食文化,融合众长的复合文化。其次是美食文化的体验与享受同旅游活动相伴而行,以美食为主要吸引物,通过消费极大地调动味蕾的兴趣,既健康体魄,也让人处于无限的享乐之中。美食旅游是一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旅游形态,从本质上讲,映射了以美食为主要吸引物的体验过程,体现了以文化旅游为内核的市场价值的诉求,兼具社会和休闲的双重属性,代表了旅游从大众观光向休闲度假为特征的发展方向。我国是旅游大国,美食旅游资源一流,市场需求广阔,开发潜力巨大,美食旅游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希望通过论坛的举行,为两者的完美集合建言献策,为开放旅游和美食产业的繁荣提供理论支持和有效办法,促进美食与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邢颖常务副会长在致词中对向有关各界对论坛举办给予的关注与支持表示感谢。他从美食资源开发与建设的角度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构架“一带一路”美食走廊,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为落脚点,搜集整理美食信息,挖掘美食故事,点亮美食符号,构建区域性美食旅游高地;二是推动美食符号品牌战略,建设美食城、美食一条街,形成美食集中展示地;三是让美食成为旅游产品,推出“一带一路”沿线美食旅游产品、特色美食旅游线路,让美食促进旅游,让旅游带动消费。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振刚首先向国内外到场的嘉宾致以诚挚的感谢与欢迎。他讲到,旅游与美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旅游和美食传播中国文化是一项重要举措。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通过旅游、美食加强与亚洲各国的联系与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在促进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推动旅游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张广瑞,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力,美国拉斯维加斯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Billy Bai,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吴忠军,国际奖励旅游精英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姚红,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授屈海林,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江金波,四川旅游学院教授杜莉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姚红女士、屈海林教授、江金波副院长、杜莉教授分别就“基于区域发展与合作的旅游与美食协同发展”、“美国饮食业发展与顾客行为解析”、“中国自贸区背景下区域旅游发展动态与趋势”、“‘一带一路’美食文化与资源开发”等话题分享了精彩纷呈的观点。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讲话全文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致词

吃、住、行、游、购、娱,是人们对旅游描述最多的六大要素,美食作为旅游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构成要素,不仅是游客生理需要满足的基础,更反映了旅游者对于文化、社交等体验需要的满足,在国内外以“美食”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美食旅游活动日益得到重视和推广,不断成为带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加快旅游业与餐饮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和扩展消费,已经成为旅游业与餐饮业相伴共赢的融合点。

在我国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阶段,旅游业与餐饮业相伴共赢,让“美食旅游”的概念脱颖而出。首先是美食文化的寻觅,认知传统的中华饮食文化、地域民族文化、差异民俗文化、能工传人特有文化,还有东西饮食文化、融合众长的复合文化。其次是美食文化的体验与享受,同旅游活动相伴而行,以美食为主要吸引物,通过消费极大地调动了味蕾的兴趣,既健康体魄,也让人处于无限的享乐之中。美食旅游是一种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的旅游类型,从本质上讲,映射了以“美食”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体验过程,体现了以文化旅游为内核的市场价值诉求。美食旅游兼具社会和休闲双重属性,是人们的一种重要休闲娱乐方式。一方面,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另一方面,是一种具有休闲属性的社会行为,也代表了旅游从大众观光游向休闲度假为特征的发展方向。

旅游业与餐饮业相伴深度融合,共同提升,共赢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对美食旅游的认知。在温饱型阶段,“民以食为天”是一种当然;在全面走向小康型阶段,“民以食为乐”也是一种必然。旅游靠产品增加竞争力,美食靠品质增强吸引力,两者完美结合,提升消费力,最终实现发展生产力。因此,美食旅游是远远超过生存需要的享受型旅游活动,我们应该从发展休闲、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美食旅游。

第二,要依靠“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建美食旅游产品体系。“一带一路”是国家经济新常态下“三大战略”之一,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为构建全国区域性美食旅游高地提供机遇和可能。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出美食旅游线路,并在全国范围内构筑美食之都。这些美食之都是开展美食旅游的产业集聚区。建设美食城、美食一条街,形成美食集中展示地;开发美食旅游线,形成深度美食旅游产品;挖掘美食发源地、汇集形成美食原辅材料基地,让美食历史文化、美食人物、美食名店等完美结合;开发深度美食旅游产品,由点成线,形成专题美食旅游线。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美食旅游环境产品。美食旅游者对美食的追求超越生存需求。吃的是品位,体验的是文化,享受的是环境,甚至对就餐文化的追求超过了食品本身。通过硬件设施建设,形成基本的美食品尝环境;通过深入挖掘美食文化,展示这种文化来提高美食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服务员对菜品历史文化、制作工艺、风味特色,甚至吃法的介绍来丰富餐饮文化,营造独具特色的就餐环境产品。

第四,要实现美食与旅游的良性互动。美食与旅游不可分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食既是旅游产品中吃、住、行、游、购、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独立的旅游产品。因此,可利用旅游地的名气来带动当地美食旅游的发展,也可由著名的美食带动当地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3

2017年6月25日,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主办、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企业家委员和旅游饭店餐饮委员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届“美食无国界・全球好食材”论坛在北京召开。

本届论坛以“破壁联赢+中餐国际化”为主题,旨在探讨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助力中餐企业走向国际化。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监事会主席武力、世界中餐联合会企业家委员会主席孙晓春、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政府美-中大使先后致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旅游饭店餐饮委员会主席高福主持。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监管处副处长王雪莲,美国餐饮商会执行会长张天心,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企业家委员会副主席、阿五黄河大鲤鱼品牌创始人樊胜武,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旅游饭店餐饮委员会副主席金辉,西班牙厨神阿曼多,美籍自由媒体评论人周瑞婷,哈尔滨马迭尔集团总经理高晓骅,上海敏慎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凡,中福万家CEO,优品悦动CPO庞景博等出席此次论坛,并针对“美食无国界・全球好食材”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来自美国、西班牙、泰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餐饮企业家及食材供应商齐聚现场,共享经验。

论坛第二个环节继续延续高端对话模式,邀请了花舍咖啡创始人郑金燕,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企业家委员会副主席白玉清,泰美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耿秀彬,北京宫、厉家菜董事长王尚礼,最美食会员卡投资人张儒,长江会基金合伙人张耀等6位餐饮酒店及资本方大咖,对资本如何助力中餐“走出去”和“做大做强”以及餐饮行业与Y本联姻的路径与模式两方面展开了讨论。

在全场200余位餐饮企业家及食材供应商的见证下,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旅游饭店餐饮委员会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携程旅行网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未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旅游饭店餐饮委员会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就共同推动“中国好食材走出去、国际好食材引进来”将绿色有机与美食完美结合,并借助中华美食带动中餐企业和绿色有机食材企业的良好发展与合作。与携程旅行网就更好地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展现舌尖上的“一带一路”饮食文化,贯彻落实国侨办海外中餐繁荣计划,以旅游为切入点,为全球游客提供主要目的地的优质美食推荐,共同推广中华美食,打造各地美食名片,弘扬中华美食文化。

活动中,著名书法家姚景林大师为将要启动的“一带一路厨艺创业大赛”赠予了书法作品,为“美食无国界・全球好食材”国际论坛画上圆满句号。

本次论坛也得到了营口北魁生态酿酒有限公司、中福万家、优品悦动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今后该会议还将在海外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知名城市相继举办,这一举措必将促进中西美食的交流合作与对话共赢。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4

伴随经济的飞快发展,居民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美食旅游成为大家非常喜欢的一种出行游玩的方式。成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盛产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资源成为成都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开发成都美食旅游资源意义重大。美食旅游在的快速发展,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对美食旅游的研究,为其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则显得至关重要。根据成都美食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多元化的宣传,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科学的开发,带动成都旅游业整体的发展。

美食旅游的普及和进步表示一个地方的生活富裕。成都这个具有饮食特色的地方,更应该把握自有的餐饮文化,将餐饮与游玩结合,这样就可以吸引愈来愈多的游客,加快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美食餐饮来树立城市品牌,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都的特色美食和悠久的文化大招成一条精品的“美食旅游线路”,并通过开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餐饮节、烹饪擂台赛等活动,将提升成都的国内外知名度。

“天府之国”的美誉是美丽的成都,因其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盛产个性化的食物。“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就是对成都最好的美誉,因为这里的旅游市场繁荣,国内外的游客都络绎不绝,对成都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成都美食旅游的开发如果想迅速开展,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结合旅游业一同发展。旅游业和美食结合开发的目前有两个项目,两个一条街:一个是锦里,一个是一品天下。目前来讲,这两个项目都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先说“锦里”一条街,这个项目的创新点是正确和值得肯定的,就是在参观地理文化的同时,可以让游客欣赏四川的古物品化和美食文化,一举三得。正式这样的创新设想而建成的旅游景点,因为范围限制等因素,这条街太狭小,而且1000米左右,实在是难以容盖成都的一些特色美食,很多的美食无法进入,太小了,游客们本想在这条街游览到成都的特色美食,不必再寻他处,但这里范围太小难形成完整的美食街。

另一条街就是“一品天下”了,这条街的优点弥补了锦里的规模小的缺点,这里非常大,美食都可以入住,但是缺少了地理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内涵,就是文化氛围太弱,这样就像缺少一个零件,美中不足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还有个因素就是开发过程中没有体统的规划,所以入住的美食店比较分散,不能形成美食特色,进而吸引了无法凝聚,外边的一些旅游者还是觉得不太适合旅游胜地的称号,看来美食和地理文化的结合才是硬道理,单独一方面的发展并不能形成气候,也很难长久的发展下去。

隋唐五代时期,川菜继续发展,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大,到了两宋时期,川菜已经传遍了成都各个地区,并拓展到了全国的行政中心,在当时信息闭塞的年代,川菜的大名已经飞遍大江南北。在清末的成都,他的饮食文化在那个时期没有被关注起来,所以文化内涵很难得到充分的挖掘。那时候的旅游专门的对地理文化的开发,而对当地美食根本没有理会,使得美食方面的收入只占整体收入的很少一部分。对旅游业的开发很重视,但是没有把饮食或当地美食特色挖掘出来,就是没有重视到一定高度,在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附带着餐饮的发展,但是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设计,美食文化也没有包括到旅游业的开发范围,所以饮食特色还是没有突出

美食旅游这种形式是从古代就有的一种由来已久,古代就有很多诗人对美食的赞美。以品尝美食为主要旅游动机,到异地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要旅游经历,同时欣赏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自然风景的这种美食并具文化的旅游方式。

成都美食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成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都人民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丰富的美食资源,带动整个城市的休闲消费。成都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比较浓厚的城市,比较重视人在美食文化中的主人翁形象。饮食发展向符合居民要求的方向努力,利用成都自身饮食习惯的特点,多种多样的美味餐饮就形成了。成都人以吃闻名,成都小吃传遍大江南北,而中国有有句名言,“民以食为天”,而成都人则是地地道道的赢得了“吃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称赞。

成都美食旅游资源形成有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和移民因素。成都美食资源的特点:以麻辣为主的味觉元素;以锅煮为主的风味元素;以小吃为主的地方元素; 历史悠久的名茶;享誉中外的名酒。成都美食旅游开发现状:体现成都特色的饮食布局分散;产品宣传与经营方式创新不足;缺乏带有游客参与性的餐饮餐品。提出成都美食旅游开发战略对策:成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要:保持成都饮食文化特色;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创新;满足顾客“体验”的需求。成都美食旅游开发对策:开发具有成都饮食文化特色的集中性饮食区;开发游客参与性美食旅游产品;经营方式多元化; 规范市场秩序以提高服务水平。

本文以川菜为主要的美食研究对象,围绕成都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成都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对策,本研究对成都的美食地位和旅游的开拓进步都是一种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本文论述了成都天然环境和文化相结合,体现人在旅游过程中对美食的活动的体验感受。对美食旅游定义进行不断完善和开创,为成都美食资源的开发途径提供办法的更新。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5

宁德市蕉城区背山面海,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饮食文化资源也极具特色。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能进一步研究并挖掘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将其与旅游发展很好地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蕉城区乃至宁德市的文化品牌,也将更加促进蕉城区的旅游业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展开调查分析,并提出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inventionof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3]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6

在本刊参与承办的“一品景芝杯”好客山东贺年会济南鲁菜美食节暨2011鲁菜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专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春节,从来都是中国人的狂欢盛宴;鲁菜,从来都是齐鲁大地民俗文化的凝练。而当最能体现中国民俗的春节遇上最能体现中国味道的鲁菜时,会撞击出怎样绚烂的火花?“一品景芝杯”好客山东贺年会济南鲁菜美食节暨2011鲁菜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正以其浩大的声势为我们揭开谜底。

继2010年首届“好客山东贺年会•鲁菜文化美食节”成功举办以来,山东省旅游局继续推进山东“年文化”的发展,以弘扬鲁菜文化,打造“好客山东贺年会”品牌为导向,精心组织筹备了今年的贺年会内容,而由山东省旅游局、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等主办的本次论坛则正是此次活动的开幕重头大戏。

群策群力打造鲁味饕餮年膳

2010年12月31日,“一品景芝杯”好客山东贺年会济南鲁菜美食节暨2011鲁菜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济南舜和国际酒店盛大启动。

本次论坛由山东省旅游局、济南市旅游局、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山东省烹饪协会主办,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游世界》杂志社、山东舜和酒店集团等承办,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旅游世界》杂志社社长宋德利主持召开了论坛,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会长杜文彬、山东省烹饪协会副会长李光璧、济南市旅游局局长王铁志一同为论坛进行了揭幕。会上,来自省内旅游、餐饮业界的相关领导、企业负责人、鲁菜专家等齐聚一堂,共同就鲁菜的发展与创新之路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作为好客山东贺年会的重要活动,鲁菜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旨在通过专家对鲁菜的发展与未来进行深入探讨,有效引导鲁菜的迅速健康发展,使鲁味与年味相融合,打造出山东的鲁菜品牌贺年宴。这是继2010年第一届鲁菜美食节后山东餐饮业界的又一盛事,也是山东省旅游局振兴鲁菜、扩大鲁菜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百家争鸣:重擎“北食”之大旗

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在会上指出,山东走向世界的有形的东西,一个是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另一个就是鲁菜。在做好了舆论、人才和历史文化等一系列准备之后,2011年,我们一定要打造出鲁菜品牌,让我们的鲁菜承载着山东的历史和文化走向世界。

于局长在会上提出了关于鲁菜发展的四条建议,他说,鲁菜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养生,要以健康饮食为理念,使养生文化在鲁菜中发挥统帅和灵魂作用;大力挖掘、扶持鲁菜老字号,依靠老字号来传承、光大和延续鲁菜;企业要加快自身建设与发展,为创新鲁菜搭建好稳定的载体;在产业链方面,我们要加大开发研究鲁菜的品牌原料,从鲁菜基地的绿色和生态抓起,真正实现主原料的“鲁菜化”。

随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晨光,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烹饪系副主任赵建民,山东省鲁菜研究会会长王兴兰等8位专家分别就《关于鲁菜品牌化发展的另类思考》、《山东省鲁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千年鲁菜吃出名牌品出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演讲。

为了促进山东省旅游业发展,使从业者深入了解山东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省旅游局还编撰、出版了反映山东旅游现状的行业白皮书系列(《鲁菜产业发展白皮书》等三本),并在会上举行了仪式。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山东省旅游局巡视员梁文生、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会长杜文彬、山东省烹饪协会副会长李光璧、济南市旅游局局长王铁志分别为与会的10位嘉宾赠送了该书。

本届美食节将从元旦一直延续到元宵节,除了此次的鲁菜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外,还将联合省内各大酒店推出独具特色的鲁菜“贺年宴”以及美食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鲁菜大展:

色香味形开启味觉盛宴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7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中国 美国 饮食文化 差异

一、中美饮食文化特点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它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体系。最著名的是中国的菜系―鲁、川、粤、闽、苏、浙、徽。其次,它有着季节性。此外,它还具有药食结合的特点。中国人常常通过食疗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后中国的饮食还强调了审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萝卜等雕刻出花朵、鸟等各种造型去修饰装点饭菜。总之,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例如美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差异。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2.饮食内容差异。中国人主要以素食为主,因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中国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饭和面食是他们主要的食物,蔬菜是常见的食物,肉食一般只有在庆祝节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才会出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饮食结构也在慢慢地变化。除了素食外,中国人也喜欢熟食和热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加可口。对于一日三餐,中国人认为午饭最重要,因此午饭在一日三餐中最为丰盛。而对于晚饭他们则认为吃不吃都好。

在美国人看来,素食仅仅可以填饱肚子,而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是肉类。因此饮食结构以肉为主,许多菜的食材都来源于牛、羊、鸡、鱼等。几乎每年吃牛肉、喝牛奶,因此饮食内容十分单一。但是他们不喜欢吃动物的某些部分,例如皮、头、脚、肝脏等。

3.赴宴礼仪差异。

(1)赴宴时间。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请,中国人习惯于在晚于邀请时间的半小时内到达。主人并不视这为不礼貌,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此这段时间内,他们会安排一些活动去消遣时间,增进感情。例如玩牌、喝茶、聊天。

而在美国,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必须准时到达。迟到被视为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正式的宴会。客人应该准时或者不超过规定时间的十分钟内到达。如果不能到,要提前表示抱歉并说明原因。

(2)座位安排。中国人喜欢用圆桌进餐。年长和尊贵的客人要坐上座,另一些客人依次而坐。主人应该面朝门并且挨着上座的人。然而,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因此在过去的传统的中,进餐时妇女不可以上桌,尽管有位置她们也必须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但现在社会开放了,女人们的地位大大提升,她们不仅要出席而且会优先上座。

在美国,男主人和男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两边,女主人和女客人依次坐在男主人和男客人右边。当没有贵客时候,女人和老人优先。就餐前,男人应该主动为女人拉出椅子。但是大型的宴会上,客人们可以随意在地上走动、碰杯,座位也可以随意选择便于更好的交流。

(3)餐具。在中国典型的餐具是筷子,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相一致。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不能将它插在米饭或者面食中,因为这类似于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外,碗、盘子、牙签也是常见的餐具。碗用来盛放主食。盘子的大小不一,其用法也不一。大盘子是用来放主菜,每个人还会有个小碟子,可以用来让人们放从大盘子中夹来的菜。

然而,美国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这与他们肉食性的饮食结构有关。在开饭前,刀叉应该按照左叉右刀的顺序摆放在盘子两侧。进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在进餐过程中想要停下来,应该刀叉交叉摆放,刀尖朝向自己。用餐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汤匙和甜匙还有各种各样的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饮食,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根基。通过分析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发现问题并取长补短。现在,中国的饮食越来越强调食物的营养搭配和烹调的合理。而美国的饮食也越来越注重对色香味的追求。随着中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两国的饮文化将产生新的特点并出现新的改变。但是每个人始终都应该有着辩证的观点去理解文化、吸收精华,使两国的饮食文化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饮食方面;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TS971.2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其实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饮食,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外,更是交流情感,建立了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历史文化为主要背景,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重点介绍。

一、中西饮食文化简述

1.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色:中国菜讲求颜色搭配,色泽诱人,给食客的视觉系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香:香则是菜肴烹饪后的香气,喷香扑鼻是中国菜追求的至高境界。

味: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味,饭餐的味道要咸淡适口,酸甜相宜。不过古话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不同的地域,依据不同的地方特色,菜肴的口感也随之改变。

养:中国菜讲究的是通过荤素搭配来均衡营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讲究吃的饱,更要吃的好。菜不仅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健康。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饭菜养生是中国菜追求的更高境界。

2. 美国饮食文化

冷:无论到美国哪个州或小镇的餐厅或酒吧就餐,都会免费提供一杯白开水,特点是无论冬夏,水里都会加冰快。这恐怕是刚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适应的,尤其是恰逢冬季,你又身处美国的北部小镇,当室外温度在零下20多度的时候,一杯含着冰块的水放在桌上时,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单点上一杯热水,而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请求,在美国餐馆里的服务生眼中会显得非常的奇特。

生:众所周知,美国人不仅爱生着吃菜,就连牛排都是爱吃带血丝的。在美国,任何蔬菜都可以生吃,芹菜,洋白菜,菜花…都可以沾上Ranch组合成一份丰盛的蔬菜沙拉。

甜:美国人吃饭,甜点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正餐的结尾必备甜品。蛋糕,派,冰激凌,布丁.....为每顿饭画下完美的句号。如果时间不够或实在没有准备甜点,哪怕是从便利店买来一包迷你奥利奥,美国人都不会错过甜点的诱惑。

除此之外,美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烹饪工艺不同。中国料理常用炒锅和旺火炉灶,而正宗美式料理基本依赖于烤箱并且少油。区别与中国的煎,炒,烹,炸;美式料理中的烤,熏,h,扒是使其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

2.调味独特。美国西餐调味用品种类与中餐大相径庭。例如中餐炖肉用的肉桂,在西餐里却常用来烘焙甜点和蛋糕,或者是放在咖啡中。被中国人当做水果的苹果和柠檬,却在h饭,烤肉时作为调味料重点使用。

二、中美饮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美文化的渊源

1.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玉米小麦,畜养牲畜。在饮食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上,中餐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组成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主要指粮食作物,副食为肉,蛋类和蔬菜,其中蔬菜又占据着主要的副食地位。一顿饭,主副与副食相搭配,蔬菜和肉类的组合处处体现出融合统一的民族追求。

2.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的源头应该成为欧洲文化,它的源头来自地中海地区,由于天然生活资料的稀缺,人们必须通过探索自然来寻求生存,这就导致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中的肉类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由于不发展农耕业,自然粮食的产量也不高,自然人民对此的需求就随之减少。一个土豆就可以是他们搭配牛排的主食。正如这种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样,西方人更多是讲求的是个人本位论,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饮食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蔬菜沙拉中的蔬菜绝不会随着牛排一起制作。甚至在用餐顺序上都会彼此单一分开,开胃菜,主菜,甜点,一道吃完上下一道。

(二)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美国人的饮食观念更趋向理性化,不过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主要追求的是口味的清单和膳食的均衡。大多数的蔬菜采用蔬菜沙拉的形式呈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再例如燕麦片,开水冲泡的燕麦加上一点葡萄干,坚果,或者香蕉片就可以是完美美式营养早餐的代言了。

在美国,正式的晚宴或者派对上。厨师长会把对食物的注意力集中在餐具的使用与摆放上,配料的新鲜与颜色的搭配上,装饰盘子食物的艺术性上,而不会过多的关注食物的味道的组合和创新上。例如,在烹饪上厨师长是绝对不会把肉和蔬菜互相混合,即使为了菜肴颜色的美观,也是在装盘的时候进行。小牛排搭配有金黄色的玉米粒,或者三文鱼搭配明艳红的小番茄。各个原材料的口味分口明确,绝不混合。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10

“你吃什么就成为什么样子。”营养专家经常使用这句话来倡导更好的饮食习惯,入嘴的东西确实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我们所吃的反映出我们自己――不论就人或文化而言。你想了解另一种文化吗?那么你应该去了解它的食物。了解美国食物可以让我们得知美国文化的精髓。

何谓“美式食物”?乍听之下你可能认为答案容易得很。对许多人而言,美式食物就是汉堡、热狗、炸鸡和比萨。如果你好吃甜食,你可能会想到苹果派或巧克力片饼干。美国人确实吃这些东西,但这些就是你在美国唯一找得到的食物吗?

除了感恩节火鸡以外,挺难找到典型的美国食物。美国是个移民之国,所以美国人吃的食物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当人们移居美国,他们也将自己的烹饪方式一起带来。那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你几乎可以看到所有不同民族的食物。在某些时候,美国人把外国的食物视为最爱。美国人喜爱意大利的比萨,墨西哥的玉米饼和中国的春卷,但是这些东西的美国版味道却不太地道了!

和许多大国一样,美国被划分为数个区域,每个地区都以自己特有的食物种类为傲。走访美国南部享受乡村式的烹调:到路易斯安那州品尝辛辣的凯郡式料理:走一趟新英格兰试尝它美味的海鲜:再到中西部“美国的面包之乡”品尝可口的烘焙食品:乘船游览至西南部尝试一些好吃的墨西哥式德州小吃,最后到太平洋西北岸,啜饮极品咖啡,作为美食之旅的句点。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美国人通常只能“很快地吃几口”。快餐店为赶时间的人提供各种食物,从炸鸡到炒饭,应有尽有。微波炉晚餐和实时餐点使得在家烧饭省事又快速。当然,最平常的美式快餐之一就是三明治。任何能夹在两片土司中间的东西,美国人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份三明治,花生酱和果酱更是一直都深受美国人的喜爱。

忙碌的美国人也趋向于吃一大堆“垃圾食物”。炸薯片、糖果、汽水和其他甜食都颇受欢迎。许多人吃了太多这类不健康的零食,但是其他人则选择较健康的饮食习惯,有些人甚至选择“全天然”的食物,他们拒绝吃任何含有化学制品或添加物的食物。

美国文化是“你吃什么就成为什么样子”这句话的最佳写照。美国人代表了背景的广泛性和思维的多样性。在美国可享受到的各式食物正反映出个人品味的多样化。这食物可能是国际性也可能是地区性的;有时是快餐,有时也不见得;它可能是垃圾食物:也可能是天然食品。然而无论如何,它们都是美式的。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11

食品化学是建立在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基础之上的一门涉及食品中各种成分结构和特性,以及在食品加工、贮藏和利用过程中食品的化学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起至关重要作用、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议的课时理论教学为36~54学时,实验教学为36~42学时[1]。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应适时将基础理论与某些食品化学的进步及成果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食品专业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好坚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为借鉴国外食品化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全英语)教学师资,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并兼顾上海海洋大学为二本院校,学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选拔优秀的学生(控制在20人左右)采用全英语授课,其余学生采用双语授课;而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差,采用中文授课。根据精品课程的含义及其建设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疑惑,现总结如下,供借鉴和参考。 1课程建设实践 1.1师资队伍建设 食品化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在上海海洋大学已有20余年的历史,由在美国留学多年的教师主讲该课程,并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能够比较深入地掌握英文原版教材各章节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为采用双语和全英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各高校大力提倡有条件的课程进行双语和全英文示范性教学建设的前提下,该课程由于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整合优势资源,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历层次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整体业务素质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引进长期在美国从事食品科学与营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东方学者”主讲全英文课程,将年轻科研成果丰硕的本校“海燕学者”吸收入教学团队。目前,食品化学课程教学队伍完整,共有6名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并配有实验师1名。6位教师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其中,4位拥有博士学位,另有1位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6位教师年富力强,学术思想趋于成熟,对教学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除东方学者外,5位主讲教师都具有在国外不同高校或研究所6个月以上的访问学者工作经历或进行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基础课双语教师研修项目”培训。 1.2教材建设 选用王璋等编写的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化学》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为美国OwenFennema主编的《FoodChemistry》第3版翻译简装本。由于上海海洋大学属于二本院校,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按一本招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教学内容太深,学习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将中文版教材改用汪东风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食品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食品经济管理及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学生选用刘树兴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采用双语授课的学生英文参考教材选用较浅显的《FoodChemistry: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ChristenandSmith)。而全英文班每人配发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Fennema′sFoodChemistry》。将王璋等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作为推荐参考教材。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只有15学时,共有5个实验,为该课程的一部分,若选用现成的《食品化学实验》教材,由于很多实验内容和《食品分析实验》重复,学生未必能够接受。笔者教研室编写了《食品化学实验讲义》作为配套教材使用,每年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及时修订。 1.3教学内容整合 食品化学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酶、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色素和着色剂、食品风味、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中有害成分[3],食品化学和多门食品专业课程内容有交叉,比如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风味化学等。而国内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缩短理论课学时,目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化学理论课授课学时仅安排40学时,再加上双语和全英语教学的压力,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通过借鉴国外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和先进教学经验,比如大量直观、精美的图表,简洁的PPT授课方式配备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大量的教辅辅导答疑工作,力争做到授课内容既能与美国同类高校教学内容相接轨,重点和难点突出,又能使教学内容简练而丰富,需要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由于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相关物质结构、性质等及酶学讲述较为详细,因此食品化学相关内容采用直观、生动的PPT演示只做简要复习和重点学习相关专业词汇。因为另开设有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等课程,所以酶和食品添加剂2个章节省略不讲,而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和食品中有害成分这2个章节分别放到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学课程中讲授。积极调动各种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能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 1.4教学方法改革 1.4.1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专业的食品化学课程由专任教师中文授课,由于学生未学习过生物化学,所以课程内容设置需兼顾二者,并适当降低难度。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双语授课学生,每章节制作相对应的全英文PPT,采用以中文为主穿插主要英语专业词汇的授课方式。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差异非常大,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花费了大量心血。课堂上采取各种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学习,课后及时布置小练习、答疑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强化学习效果。如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由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共同完成作业。再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与教师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调整授课方案。全英语授课班采用全英文PPT,英文为主的授课方式,重要专业词汇用中文解释,各种实例用中文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巩固英文专业词汇。为提升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听、说能力,上课经常采用讨论的形式。每次上课先用英文总结上一次课讲授主要内容,每章节授课完成后抢答做几道练习题,考察授课效果。邀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食品化学教授给学生讲授脂质这个章节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国课堂的授课方式。期末时让学生上讲台宣讲选定内容,充分展示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抓得比较紧,平时经常有讨论和提问加分,所以大部分学生每堂课前都做了充分预习,和教师互动效果较好。#p#分页标题#e# 1.4.2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分段授课。食品化学教研梯队各位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各有所长,因此通过分段教学,让每位教师分担不同的教学章节,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所长,使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讲授不仅理论扎实,而且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把每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动态更好地体现在授课内容中。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为食品化学课程授课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不仅讲授食品各组分的相关概念、结构和特性,还涉及到许多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变化,且学时数有限。因为每位教师主要准备1~2个章节内容,所以有充裕时间进行准备,授课量也比较大,授课内容较丰富,学生觉得学习比较吃力,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此外,各位教师授课英语讲授也存在口音问题,教学风格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于双语和全英语授课,较难以适应多位教师同时授课的教学方式。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比较能适应学生的教学需求,还需要进行总结和探索。 1.4.3分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督促学生学习。食品化学的学习本身难度较大,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包括食品组分的化学结构、特性以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变化等,采用双语和全英语授课时还需要同时掌握专业词汇,如果全部集中在期中和期末进行测试,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复习,另外也使学生平时的学习比较松懈。为了督促学生平时抓紧时间学习,分段掌握所学知识点,对课程考核部分采用分段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因为平时每个章节已经进行过测试,学生知道需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对掌握的薄弱环节也有时间再进一步学习,并且对适应英语考试题也是有一定帮助,此措施效果较好。 1.5实践教学改革 食品化学实验共15学时,分为5个实验,采用性质实验、定量分析实验与食品制作相结合的形式,对上课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巩固。因为学时数有限,所以选择合适的实验是每年实验课程安排需考虑的重点。蛋白质这一章节蛋白质变性为知识难点,可逆和不可逆变性理论较抽象,通过“蛋白质沉淀及变性”实验,让学生在各种条件下直观感受到蛋白质变性的可逆和不可逆,再从理论上探讨原因。果胶凝胶的形成机理也是重要知识点,综合性试验“果胶的提取和果冻的制作”,从桔子皮中提取果胶,然后学生用自己提取的果胶制作果冻,将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果冻,在一定条件下凝胶形成,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将“植物色素的提取及性质实验”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合并为一个大实验,增加了“食用植物油的过氧化值测定”实验,脂质氧化问题是食品化学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分别测定植物油及在烘箱加速氧化实验后油脂的过氧化值,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脂质氧化理论的理解。新增了美拉德反应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不同的糖和氨基酸之间进行反应,以及改变反应条件,考察对美拉德反应速度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对上课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的不断改革,各章节筛选出反映重要知识点的实验[4],达到实验内容少而精。 2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笔者经过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方法进行食品化学教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带来一些困惑,如食品化学课程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身授课内容涉及面广、有难度,是否适合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授课。总结今后需要再进一步努力的方面如下:目前该课程已经挂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浏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相关网站、实验教学大纲、作业习题等内容。上传到平台上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和查漏补缺。在网络平台上各章节的习题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但是平台上的讨论、答疑等与学生互动环节使用频率并不高,需要教师腾出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并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偏低,专注度也不够高。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关注教师教多少授课内容、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多一点“我要学”,少一点“让我学”。 美国本科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10~15h,每上1h的课,学生一般需花3h学习消化其内容。而目前我国的本科生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20~25h,学生课后学习消化所学的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不仅不适合食品化学这类授课内容涉及面广且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如何大幅度提高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不是单门课程的教学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教学体制的改革问题,这需要各位高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采用英文原版《食品化学》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尽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还存在很多困难,短期很难看出效果,但是从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且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因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选修全英文的学生都是英文程度高、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本科毕业后绝大多数将读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将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而比起英文科技文章来说,英文教材要简单易懂,让学生尽早接触英文教材,为学生将来从事具有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12

1.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Favorite Food》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上册Unit 5 Food中的阅读课文。本课被设计为本单元的第2课时,它即对第一课时所学的单词进行了复习,又为下一课时所要进行听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文以“喜爱的食物”为话题,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各国人们所喜爱的食物食物类型;第二部分着重讲述了中国北方的典型食物――饺子;第三部分介绍美国快餐食物在中国的流行,同时教育学生不要吃太多的快餐。

1.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in the north of…, get together, by oneself, order…from…, have to和junk food等六个语言点,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对话、阅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对本课的全面理解与掌握。

3) 情感态度: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美食的爱好。

1.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改要求和本篇课文的难易程度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理解课文,掌握语言点。

2)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

1)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美食――饺子和一种美国快餐食品。

2)讨论:Do you think fast food is healthy?

学生通过做口语对话,阅读课文、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和课堂总结等多种方式来解决教学重难点。

2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刚入学不长时间的学生,他们主要是九零后出生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热衷于肯德基和麦当劳,但是独立生活能力差,不会烹饪。本篇课文,正是针对他们的特点,教育他们不要吃太多的快餐,注意健康饮食。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

看图对话法来达到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目的;阅读法和分组讨论法来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师生合作探究法,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达到了本堂课的高潮。

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主要采用了录音机和多媒体。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纳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 教学流程

4.1 复旧引新

课堂一开始,我就展示了一些食品图片,并且给出问题:

1) What’s this?

2) 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3)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4) 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和图片,两人一组,做对话练习,

我所展示的这些食品的名称正是上节课学过的单词,通过这种看图对话方式复习单词,十分新颖,不但训练了学生听和说英语的能力,而且这种图片演示法和对话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课堂也十分自然的进入了新课的呈现阶段。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6分钟。

4.2 新课呈现

在新课的呈现阶段,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法、小组讨论法和师生合作探究法。

阅读课文之前,我给出了五个问题:

1) What kind of food do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like?

2)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food in the north of China?

3) When do people usually make dumplings?

4) What kind of American food do you know?

5) Do Children like fast food?

带着问题,学生们听录音,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从而达到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会遇到一些较难的短语和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针对他们进行讲解。

学生对课文全面理解后,教师给出本节课的主题问题:

Do you think fast food is healthy?

针对这个问题,全班讨论,师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吃太多的快餐对健康不利。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20分钟。

4.3 练习提高

在本环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Reading Comprehension的练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回答练习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8分钟。

4.4 总结提升

让学生介绍中国的饺子和一种美国的快餐食品,并对其发表看法。学生在介绍这两种食品的时候基本上阐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了主要的单词和语言点,使学生对课文达到了全面总结的目的,对所学知识达到巩固运用的效果。而学生个人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9分钟。

4.5 家庭作业

1)学习并且帮助父母制作中国传统美食――饺子。

2)预习新课,学生分组编“餐厅点餐”的对话。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2分钟。

5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