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系统动力学论文

系统动力学论文

时间:2022-05-04 06:02:03

系统动力学论文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

 

供应链是一个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动态系统,它包含了不同节点企业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些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非常复杂。供应链运作希望能够藉由这些相互作用实现更低的成本、更短的生产时间、更小的库存、更多的产品品类、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准确的送货时间、更高的顾客水平和更有效的合作。这就需要一种更有效的建模技术来表达供应链中跨组织的复杂关系。特别地,供应链系统各节点企业间的交互存在着诸多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非线性关系,对于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描述和研究。而系统动力学研究系统如何随着时间而动态地改变,讲究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研究的系统构建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其对系统的影响。不仅如此,系统动力学仿真更提供了一种分析系统的直观方式[1]。系统动力学是一种有效地分析供应链结构和行为的方法。在所有的研究方法中,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复杂和多变量非线性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的理想方法[2]。

实际上毕业论文ppt,在理论研究领域,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最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教授于1961年在其《工业动力学》中提出。Forrester[3]最先观察到了结构、策略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需求沿着供应链下游向上游逐渐放大,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Sterman[4]最先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供应链系统,并建立了简单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Ovalle O.R.[5]完善了这一供应链节点企业模型,分析了共享不同信息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但并没有给出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国内学者黄丽珍[6]和张立菠[7]都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尝试从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广到多级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

1、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建模

供应链上贯穿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决策流和商流等流程,本文的建模重点研究物流和信息流两种流程。这是因为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能够很直观地表达供应链上的物流和信息流。本文一方面对所研究的供应链系统链环节进行了简化,主要讨论订货、库存和发货三个环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另一方面对其决策进行简化,以牛鞭效应(订货量波动比)作为重要的对比指标[6]。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通过订货和发货分别实现与上下游节点企业联系,从而使得系统的有效地运作。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在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的基础上,因此建模前须分析得出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

1.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的因果回路图(Casual Loop Diagram, CLD)

本文所研究的供应链是一种没有信息共享的运作模式,MIT的啤酒游戏很好地再现了这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最重要的流程是对上游的订货流程和对下游的发货流程。对上游的订货决策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销售预测和库存控制策略的基础之上,即各节点企业根据过往的数据,运用简单移动平均或指数平滑等方法来预测t期的销售率,并同时考虑t期初企业的渠道存量和库存状况来进行订货决策。对下游的发货决策则是权衡下游的订货量和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量来进行的。图1给出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用k节点表示)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其中包含了九个反馈回路,即两个正反馈回路和七个负反馈回路。其中第七和第八个回路是正反馈回路,除此之外都是趋于平衡的负反馈回路。

图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

1.2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

回路图,可以得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作流程分为物流和信息流。物流始于进货(即上游节点的发货),从而形成渠道存量毕业论文ppt,渠道存量(Pipeline)指的是因为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过程中引起的库存。对于生产商来说,进货指的是进原材料,渠道存量包括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引起的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进货都是成品,渠道存量指的是运输延迟引起的库存。收货后渠道存量减少,同时库存增加。对于生产商来说,收货指的是原材料经生产加工后变为成品,进入成品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收货指的是成品到达该节点企业仓库。对下游的发货取决于下游节点企业的订货和该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率。发货使得各节点企业的库存减少。此外,模型还受到其他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受研究问题所限,在此不多作分析。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自动化专业英语;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07-02

一、引言

英语是国内外从事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人员的通用语言,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以控制类学科及其应用领域为例,国际企业的自动化产品和设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用英文编写,优秀的控制仿真软件、控制领域的研究论文、自动化专业国际经典教材、互联网上的自动化技术信息等多数资料也以英语作为写作语言。如此大量的自动化专业信息被非母语国家的理工科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必然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知识[1]。因此,开设“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或有选择地开设其他双语教学课程成为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2]。合理地配置“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而且更有助于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具有“一石二鸟”的人才培养效果。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为自动化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分两个学期教授,总课时量为64学时。目前,“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在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如下几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部分学生对学习“自动化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学生学习的课堂积极性不高[3];(2)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主要以科技文章翻译和生词讲解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内容死板,以自动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英文原版教材节选的章节为主要学习内容,各教学内容之间彼此相对独立,教学效果等同于普通的“英文阅读理解”,无法形成对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宏观认识和专业认同感。鉴于以上自动化专业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课题组提出以“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为主线重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新思想,在统一的“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引入高等数学、电路、液压传动、信号系统、系统建模和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强化各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努力使学生在掌握“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大纲所要求的科技词汇和科技文献翻译能力的同时,对“动态系统理论”体系融会贯通,为进一步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动态系统理论”思想指导下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结合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科技文献阅读、研究论文写作以及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体会,笔者深切认识到:“动态系统理论”是自动化课程的方法论核心。动态系统理论最初来源于经典力学中对于物体运动和动力过程进行数学描述的需要,美国数学家G.D.伯克霍夫发展了法国数学家H.庞加莱在天体力学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基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对动态系统的研究,使其应用从经典力学扩大到一般意义下的系统,并成为应用于工程学、经济学、生物学、乃至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那么什么是动态系统呢?动态系统是指按确定性规律随时间演化的系统。严格地讲,任何有记忆的系统都可被称为动态系统,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目前,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几乎所有工科专业,广泛开设被称为“系统动态”(System Dynamics)的英语教学课程,涵盖的内容包括:信号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电气、力学、机械、化学、生物过程的动态建模、微分方程的时间域和频域求解、控制理论基础知识、非线性系统理论基本知识、典型动态系统的仿真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控制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本质的理论核心,和由这一“系统动态”观点派生出的理论体系及其在各科学领域的应用,从而加深对系统理论和控制论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开展以“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为指导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借鉴国外工科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经验,并顺应当前我国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厚基础宽口径”方向改革的趋势,课题组提出加强以“动态系统理论”思想为主线的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以深化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本质和前沿动态,在增强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本专业知识应用的认同感。

我们在自动化本科双语教学过程中明确和强化“动态系统理论”教学这一主线,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建设。

(一)整合现有“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提升课程的教学内容至方法论水平,将其统一到“动态系统理论”这一宏观框架下。课题组尝试使用一种具有连贯内容的“系统动态”讲义来进行专业外语教学,这一新颖的形式在“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学时内讲述了“系统动态”课程,学生既学习了专业英文词汇、翻译技巧,又掌握了“动态系统理论”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获得了专业知识的提升。授课讲义以自编部分为主,同时参考“系统动态”方面的国际经典教材(如,Katsuhiko Ogata教授编写的《System Dynamics》)[4],吸收了这些经典教材中大量的有益内容,讲义涵盖动态系统理论的大多数内容,不求精,但求逻辑上的连贯性和理论体系上的系统性。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矩阵论、电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等主干课程的核心内容统一到动态系统建模、分析、仿真这一完整框架中进行概括总结。

(二)改革了过去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安排学生就某一理论、观点、概念进行专题讨论(内容涉及:系统、信号、线性向量空间、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可观测性、鲁棒性等基本问题)。鼓励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发表形式,学生根据课前调查、研究,在课堂讨论中明确表明自己对某些理论问题的观点。课下采取大作业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师的科研成果,广泛介绍“系统科学”发展的前沿及其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重点结合系统生物学和飞行器控制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实例,来进行“系统动态理论”的讲授。科研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在掌握系统科学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的同时,还切实体会到本学科理论知识在其他各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本专业所学方法论的强大力量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四、结语

本教学改革研究为促进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提高他们对本专业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认识,提出在现有的自动化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以这一主线来改革课程内容安排和调整教学方法,帮助自动化专业学生构建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加深对系统理论和控制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采用双语或者英语教学方式来进行“系统动态”等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参考国际经典教材,编写了英文课件和讲义,不但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笔者希望,这种双语教学改革的“理念”能引起国内教育、教学管理层面的重视,从而推动其他工科专业的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使广大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于宗艳,王丽,孟娇茹.“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48-149

[2]王海泉,王东云,马薇.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1,(4):67-69.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系统工程;毕业论文写作;霍尔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42?04

一、毕业论文与系统工程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锻炼大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能够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汇集知识以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毕业论文写作是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技能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毕业论文也是对大学生所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其解决问题的水平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1]。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性,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考评环节。从国外的情况看,国外大学生毕业论文成果常常是对一个学生全部大学生涯的一次终结性体现,对于学业成绩的等级划分、学位的授予,以至劳动就业市场上雇主的决定和研究生导师的选择均是至关重要的显性成果[2]。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下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探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现有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乃至学生培养模式,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急需研究和加以解决的课题。

在大学教学研究中,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CNKI中国知网搜索“本科毕业论文”,2000年以来有700条文献在讨论和研究有关毕业论文的问题,并且呈现研究数量逐年增加、研究质量逐年提高的现象。对于目前大学教育作为一种“国民教育”,毕业论文是一种大学生从学生走向社会的学习阶段检验,对于教学主导型大学来说尤为重要。

作为特定实践范畴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集成的实践体系或行动体系。它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技术,将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工作,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即“系统”,进而针对系统的目标,高效地综合集成各学科、各领域的成果及资源(如法律、制度、标准、人才、技术、设备、信息、文化、艺术、资金等等),认识目标系统的规律,并努力使特定的目标系统变得最好、最佳或最优。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国的神舟载人航天计划等,都是具体的大规模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是针对某一领域问题而探寻规律及解决办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 缺乏研究问题的辨识与界定能力

选题是确定实践问题的内容选择,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如果不能够确定一个研究的科学问题,那么后面环节的意义就无从谈起。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选题环节,目前通常由专业教师依据制定的培养目标,根据现实社会存在的客观问题来拟订,或者由大学生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共同商定,很少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的。学生不直接参与选题,不是自己去发现现实社会中的科学问题,导致大学生缺乏科学问题的辨识能力。表现在选题时常常是选择的问题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明实质,找到一些伪问题来研究,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好的成果和创新观点。如《某产业市场营销战略分析》,学生往往集中于市场竞争战术的分析,对营销手段、广告方式等的分析耗费了大量篇幅,到了“战略”研究,却一笔带过,忽略了企业市场竞争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创新等竞争战略问题,从而缺乏对问题的辨识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目前,在我国中学和大学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理论学习,以学习的知识为中心去找问题,而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中心,形成为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集合,这也是我们常讨论的系统工程,是把社会系统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集合。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大学生目前恰恰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辨识和以问题为中心来形成理论和知识的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 缺乏论文的谋篇布局能力

论文结构和问题功能分析是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缺乏研究问题结构和功能的分析,不知道“为什么?”谈到论文,很多学生对论文整体模糊不清。缺乏毕业论文问题的实际认识与分析能力。选题意义是什么?问题的结构是什么?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如何定?对这些问题没有“成竹在胸”,所以就不知解决问题从哪里开始。找不到专业知识和理论对问题的解释,更难形成自己应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系统分析问题和科学表达问题能力下降,突出表现在论文谋篇布局上,不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清楚问题的逻辑结构,无能力进行问题的系统分析,写出来的论文令人无法判断其问题的系统结构,论点与论据偏离,归纳演绎等混乱,立论、本论和结论无法统一等。

3. 缺乏对所研究问题的系统思考

大学教育在理论学习阶段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不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缺乏针对实际问题来综合集成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是以问题为中心,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以问题为中心来综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表现在虽然学生已经获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常常无法发现现实问题,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够以问题为中心集成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没有主观能动性。

4. 缺乏研究问题的建模能力

建模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建立起变量、参数之间确定的关系,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建模是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成为大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桥梁。目前,大学生对建模的兴趣和热情较高,但由于缺乏建模相关系统理论的指导,集成知识和理论的能力欠缺,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他们没有能力构建所研究问题的模型[4]。

5. 缺乏搜集资料的方法与手段,不会搞调查研究

对于选题的资料收集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由于大学生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仅仅是通过查阅期刊、借阅图书或查询网络资源等手段获得第二手资料,不注重实地调查,没有第一手材料的支撑,无法形成对选题准确定位,导致论文不符合实际,也无法形成切实的论证,毕业论文既没有理论意义也无实践意义。直接观察法是指对所发生的事或人的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记录,是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例如,在进行商场调查时,调研人员并不访问任何人,只是观察现场的基本情况,然后记录备案,一般调研的内容有某段时间的客流量、顾客在各柜台的停留时间、各组的销售状况、顾客的基本特征、售货员的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的调查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石,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占有和文献资料收集是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5]。

三、用系统工程理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

1. 系统方法论是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论是研究现实系统或者可能系统的一般规律和性质的理论。系统概念已普遍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不仅应用于技术方面,而且也被应用于研究社会系统上。系统论的整体性、系统与环境、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决策等对于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破思维瓶颈,提高科研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系统工程概念与毕业论文选题的辨识能力

顾名思义,“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就是科学地认识和运用特定事物或问题(即“原型系统”)的规律,使特定事物(即“原型系统”)达到满意状态或特定问题(即“原型系统”)得到满意解决的工程实践,当然也包括这个工程实践全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因素。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往往善于抓住问题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把局部研究的结论等同于总体问题的结论。其实不然,因为局部因素的特征和规律无法替代和代表整体。

在质量管理中,常常用鱼刺图来分析解决问题,产品质量是由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测量六大因素组成。当分析机器对产品质量所产生影响时,我们会把研究中心专注于机器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产品质量整体因素,机器与人、材料、方法、环境、测量都是相关联的变量,它们的整体才是产品质量的整体。毋庸质疑,整体性的思考才是思考的科学方法,系统概念的整体性和系统工程概念的运用将是我们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3. 系统逻辑思维能力与毕业论文研究问题逻辑

逻辑关系是任何系统中的基本关系之一,逻辑结构也是任何系统中的基本结构之一。思维的逻辑性,是思维的品质之一,指的是善于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如因果逻辑、并列逻辑、时间逻辑等。在人的各项素质中,逻辑思维素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系统工程的这一法则要求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把握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逻辑结构。培养系统的逻辑构造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写作论文时的思维更加缜密、更加流畅。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使表达者思维清晰,语言精练,结构紧凑,具有逻辑性。强化系统的逻辑构造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毕业论文将是一个培养系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系统分析的目的,就是构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模型。根据系统的关联性,系统内部与外部间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任何单个关联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最终在整体上影响系统的特性与功能。发现关联性,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重要手段。数据挖掘、预测科学、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与技术的关键,就是探寻系统内外各要素(包括数据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对任何事物、问题或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时,必须显化并理清其关联性。

4. 系统结构与层次的分析和毕业论文研究问题结构与层次

马克思提到:“系统的结构表示的各要素之间组成的形式。结构是系统的构成形式,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研究问题的对象系统,它有不同的结构,毕业论文问题界定的系统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本质的变化,在研究中如果想要系统功能优化,必须注重系统的结构分析。

任何系统组成都有着自己的不同层次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成为包括该系统在内的更庞大系统的要素,同样,作为系统的要素也具有内部结构,相对于下一层次它又是一个系统。企业的公司系统包含了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系统等。人力资源系统包含了招聘系统、考核系统、培训系统等。毕业论文的问题层次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善于划分问题的层次,并能够根据问题的层次性来构造和研究问题[6]。

5. 系统工程定量方法的应用

任何事物或任何系统,既具有质的规定性,也具有量的规定性。17世纪,数学研究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人类创造出了变量(变数)概念,得以研究事物变化中的量与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图形间的相互变换,从而使数学成为描述运动规律和辩证规律的工具。数学理论和方法往往具有非常抽象的表现形式,但正是这种非常抽象的表现形式,极其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和人类活动的所有其他领域,通过构造和运用各种数学模型,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先进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把握事物或系统,自然比单纯定量地把握系统,更进了一步。正如马克思所言:“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定量化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引入数学方法后出现的新术语,是指将原先只用定性方式描述的问题,也用数学的定量方式来描述。定量化的成果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问题的表述更加科学、更加完整,也是人类科学(尤其是仍以定性描述为主的自然科学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常用的数量化方法有指数法、累积分数法、统计分析法、综合判断法等。定量化革命是在原先定性描述、定性研究基础上质的飞跃。它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程度,提炼一些普适性的规律。研究问题只进行定性分析不能准确描述一个系统,只有运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后,人类对事物或系统的认识才能由模糊变得清晰,由抽象变得具体。

6. 霍尔三维模型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

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式(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又称硬系统方法论(Hard System Methodology,HSM),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它的出现,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为我们系统思考毕业论文的写作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时间维度上,我们系统思考学科培养计划和培养过程,分析存在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问题。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培养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7个逻辑步骤,也是我们论文研究选题的逻辑。知识维表明我们研究问题所需要的经济、管理、商业、法律、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以问题为对象,形成理论和知识的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7]。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又可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这给我们思考各层次的论文写作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范式。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见,系统工程理论应该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因此,大学本科课程学习阶段应加强《系统工程》理论的学习和系统工程方法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集成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将是一个提升,能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新厅,付宗堂,周伟,等.本科毕业论文系统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32-153.

[2] 张平,贾伟.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四阶段三层次全程质量监控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7(01):31-35.

[3] 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02):88-90.

[4] 曹成茂,李玉洁.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05):113-118.

[5] 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78(02):18-20.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4

自组织理论 师生关系 耗散结构论 协同学 突变论

一、师生关系概述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这句话说明了学校内部的关系系统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保证,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1]。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而且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特征的关系。[2]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和成败,也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和谐。但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却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师生校园暴力、师生关系淡漠、教师体罚、辱骂学生等,这些现象如果不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发展。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要在教育系统内部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以有利于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良好教育活动氛围中健康成长。在新的形势下,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3]它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养成、品行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身心和个性等的全面发展和促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有效应对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使之和谐发展,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为此,复杂性科学领域中的自组织理论可以为我们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自组织理论及其内涵

自组织理论是复杂性科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认为,如果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即系统有序化的原因主要是内部的,这种有序化就叫做自组织。自组织系统与他组织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组织力的来源。他组织系统的组织力来自系统外部,系统本身无进化的动力和可能(如机械系统);自组织系统的组织力来自系统内部,即系统元素间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和系统元素对外界输入的物质、能力、信息的反应方式和过程(如复杂适应系统),其“微观组元都是具有自身目的的积极活动的主体,它们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协作推动了系统的发展”。[4]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自组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它是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自组织理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它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揭示复杂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消亡的一个理论群。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论组成,但基本思想和理论内核可以完全由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给出。[5]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和自组织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方面即“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和“突变论”来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我们知道,教育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所共同组成的,其中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师生关系共同构成了教学系统内部一对主要的关系。教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由特定的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教师和学生构成了这一复杂适应系统的教学主体,二者以教育中介为交往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复杂适应系统。教育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自组织的涵义和研究指向,我们发现教育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这一自组织系统的组织力来自于教学系统内部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系统外部之间各组成要素和组分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教学系统在这些组织力的作用之下,在有序和无序之间来回变动和转换。在教学系统内部运用自组织理论来处理和研究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尝试,运用得当将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面笔者就从自组织理论的三个方面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耗散结构理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LPrigoging)在热力学的基础之上于1969年提出来的。后来这一理论被推广到包括社会系统在内的各种系统,用于解释系统进化的动力、方式、途径等问题。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会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会形成一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一旦系统的某个参数达到一定的阀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以由原来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有序结构,这种非平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6]也即是说 ,一个开放系统在处于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有可能突变为一个稳定有序的结构,这种具有有序结构的系统就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并保持一种稳定性,且不会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它是一种“非平衡状态稳定有序结构”。系统这种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和相干性,被称之为自组织现象,所以,耗散结构理论又被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一个系统由混沌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形成耗散结构,至少要满足和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开放系统;(2)远离平衡态;(3)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4)涨落导致有序。

学校教育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育中介等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形成有序是需要条件的,作为教育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师生关系这一主要关系,要想形成新的非平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也需要具备和满足一定的条件。那么教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是否满足和具备耗散结构所需要的条件呢?首先,师生关系这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要形成自组织结构,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系统开放,因为只有系统处于开放状态才能使系统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交换,使系统朝向有序的方向转化。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系统中一对关系,其有序和和谐的程度如何,既与师生内部之间如情感、心理、教学内容、课程、手段等有关,还与这一系统的外部环境有关,教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所面对的还有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下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对教育系统中的师生产生各种影响,使师生关系的有序结构不时发生着转化,从无序结构走向新的有序结构。系统论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也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处于开放的教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必然随着与外界进行各种能量和信息交换,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自组织现象也随之出现,这样就会使师生关系不断趋向有序和和谐稳定。其次,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要想形成新的系统和结构,系统还必须要远离平衡。因为只有在远离平衡时,系统才能实现不断地与周围和内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保持系统内在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反过来又维持着系统的交换过程,如此来往反复,使新的结构得以自发形成。所以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师生关系在与内、外界进行各种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师生关系产生震荡,使师生关系系统内部的不平衡性加剧,这种不平衡又进一步促使师生关系系统与外界进行进一步的开放和交换,从而形成师生关系的新的有序结构,这样就使师生关系这一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使师生关系充满活力,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此外,要想实现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离不开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共同作用,系统内部要素作用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即推动系统有序化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在于各要素不是单独作用的累加,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师生关系受到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师生关系不断出现涨落和起伏,师生关系系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也不断地使师生关系从一个个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个新的有序状态。

所以,作为耗散结构的师生关系系统,是可以经由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因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角色概念,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主要受教与学指导与被指导职能活动的结构制约,而这种职能活动的结构,又因课程编制及其他相关因素有异。”[8]为了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系统,我们需要使教育系统进一步与外界开放,不断地使教育系统与外界进行尽可能多的能量和信息交流,教育及其行政机构要不失时机地对师生关系系统施加积极影响,使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不再仅仅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而将其与周围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不断地为师生关系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使师生关系不断实现涨落和起伏,从而使师生关系不断走向新的有序和和谐发展。

2.协同学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协同学(synergetics)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激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关于多组分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的协同行动而导致结构有序演化的一门自组织理论。哈肯认为,协同对系统的进化尤为重要,他认为“协同学”就是“协调合作之学”。[9]协同学研究的是那些极不相同类型的系统所普遍存在的共同特点,即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系统,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从而在宏观上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产生新的有序状态。[10]哈肯把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归纳为三个方面:不稳定性原理、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不稳定原理指出,一个系统同时存在稳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其中稳定因素使系统保持稳定结构,不稳定性因素使系统产生震荡,倾向于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结构,不稳定因素是系统发展演化的革命性因素。序参量在系统失稳时,能够对系统中的其他参量进行综合集成,使系统行为特征更加趋于持久稳定,它作为系统中的起决定作用的命令参量,一旦从系统内部自组织中产生出来,就成为支配系统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系统的组织者,支配着其他子系统和组分。在系统的稳定状态下,系统各参量[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力量之间对比均匀,均无法主导系统的模式。但系统组分间的差异及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使系统产生涨落,对系统产生扰动,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这时,系统内部会出现变量来推动和役使系统朝新的结构和稳定性发展,使系统内部出现涨落,从而使系统趋于新的稳定和发展。这就是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协同和竞争是系统内部组分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也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竞争使系统内部组分互相争夺,努力使自己成为系统的序参量;协同使系统内部组分和各要素相互合作,共同行动,共同决定系统的状态。竞争使系统内部各要素产生差异,使系统内部失稳,失稳产生序参量,序 参量导致新结构的形成,使竞争成为系统进化的动力。与竞争相比,协同使系统内部各组分和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行动,使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新的整体。“协同导致有序,有序需要协同。”协同是序参量实现对系统支配的重要手段,序参量支配系统的过程就是使系统组分与其协同运动的过程,因此,协同与竞争构成了系统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协同学解释了多组分系统通过组分间的竞争与协同产生有序结构的机制。

“协同学”作为一门“协调合作之学”,它对促进系统的进化和有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系统内同时存在着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它们各司其责,共同维护着系统的发展。要想在系统内部实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进入不稳定状态,而不稳定因素是实现系统发展演化的革命性因素。在系统处于震荡和不稳定状态下,需要发挥序参量在系统中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对系统中的其他参量进行综合集成,使系统行为特征更加趋于持久稳定。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系统内一对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内部也同时存在着稳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师生关系系统中出现不和谐、不稳定状态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利用这一系统中的“序参量”对师生关系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和协调,如师生关系僵化死板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辟蹊径,使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乐于接受和理解,这样就会使师生关系得以缓解和改变。此外,为了使师生关系不断走向新的和谐状态,需要创造条件改变师生关系系统的结构,推动师生关系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状态。为此,需要在师生关系系统中引入协同和竞争机制,发挥二者在自组织演化中的动力作用。协同要求师生系统内的教师和学生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合作,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和行动;而竞争使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互相争夺,都努力成为系统内的序参量,这样就会使系统内部产生差异,使系统失稳,产生序参量,使其成为系统进化的动力之源。为此,构建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和班级管理者强化同学们的团结协调意识,保持教育系统稳定,一方面要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奖惩措施激发同学们的前进动力,合理拉开差距,在班级内部形成你争我赶的良好局面,推动师生关系走向新的和谐和有序。

3.突变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是法国数学家托姆(R.Thom)在1969年提出来的,它是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生态学等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除了渐变和连续的变化现象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如种群动态的突然爆发或突然崩溃等。突变论是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它与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一起,在系统的有序和无序的转化机制上,把系统的形成、结构和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成为推动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突变论特别适用于用来研究系统内部作用尚属未知、但已观察到不连续现象的系统。突变论的方法就在于试图用数学方程来描述这种突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内容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组态的现象和规律。突变论的基础是结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的丧失,就是突变的开始。所以要保证系统结构不致发生突变,就要保证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系统内部一对重要的人际关系系统,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持师生关系的稳定性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变论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系统内部,除了存在大量的渐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突变的开始源于系统内部的结构稳定性的丧失,要保证系统内部结构不致发生突变,就要想方设法来保证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要保证师生关系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师生关系系统内部结构包含有很多方面,既有物质层面的因素,也有精神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师生关系系统的内部结构,也影响着系统内部的稳定和功能发挥。“师生关系观的构建,必须从多个视角出发,其中,人性论和教育学是两个最主要的视角。”[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12]所以,对师生关系系统中所观察到的那些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萌芽因素,师生双方要从尊重和民主的角度出发,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其化解在萌芽之中。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由于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心理结构等的不同,针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做法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师生关系产生矛盾。师生双方要经常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难处,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习和生活所发现的各种问题。要尽量避免对发生于萌芽状态的影响师生关系的不利因素置若罔闻,防止这些不利因素经过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而在师生关系系统中发生突变,从而改变师生关系系统的内部结构,使师生关系的稳定性产生突变,这样就会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

参考文献

[1] 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教育评论,1998(4).

[2] 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教学研究,2006(1).

[3] Morganett L.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A key element in classroom notivation and management.Education,1999.

[4]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 http://baike.baidu.com/view/4719481.htm.

[6] 乌杰.系统辨证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 伊·普里高津,伊·斯唐热,曾庆宏,沈小峰.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

[8] 陈桂生.漫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1(9).

[9]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 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7.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教学方法;专业能力;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舒辉(1976-),女,湖北嘉鱼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讲师。(湖南 长沙 41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培训教学重点建设项目“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73-02

“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是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2年度立项的精品课程,是从学科体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演变而来。该课程是我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学习领域支撑平台课程之一,是联系该专业学习领域公共平台与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纽带,在课程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对完成专业教学以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课程内容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到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该课程相较“电力系统分析”课程都做了改革。本文重点探讨“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大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产生,传统教学方法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和冲击。但笔者认为对新方法、新理念不应生搬硬套,传统教学方法也不应一概否定,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注意适用性,即教学方法要由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方法好坏的标准。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应大胆继承和发扬,要处理好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例如多媒体使用与传统板书的关系、任务驱动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

1.多媒体使用与传统板书的关系

目前,我校所有教室都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如在课程最初认识电力系统时,展示不同类型电厂、变电站、配电房的图片或现场视频,给学生生动直观的映像,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概念感觉更亲切,更容易接受,有利于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在学习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时,向学生展示现场的变压器中性点接线图片,就图片提问,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与实践联系的紧密性,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但不要因此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教学。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误区。多媒体教学不是把教材搬到屏幕上,而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信息量,一堂课下来似乎讲了很多内容,而学生真正吸收的知识却很少。针对“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公式、图形都很多的特点,多媒体课件展示要与板书相结合,设备实物或者难以绘制的复杂图形用课件演示,对原理的分析、公式的推导借助板书,目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进而运用知识。

2.任务驱动法教学与传统讲授法教学的关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1]它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2]任务驱动教学法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和身体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况、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教育,易于控制教学。讲授法较适用于学习陈述性、事实性知识。“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大量的术语、概念、理论,如电压损耗、电压降落、等耗微增率准则、正序等效定则、等面积定则等等,这些术语、概念、理论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辅以传统的课后书面作业练习及复结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需要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实际问题,如某发电厂正常运行参数分析、某变电站正常运行参数分析、某系统调压方式的选择和计算等,都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所以,“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课程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传统讲授法教学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中,由原来的单一讲授转向使用多种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自学指导法等交替使用,加强教学的启发性,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向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电力系统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影响重大时,可以引用美加大停电、俄罗斯大停电、印度大停电案例,引导学生课后查找美加大停电、俄罗斯大停电的文献资料,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电力系统故障运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短路故障的案例,并以PPT的形式做汇报,分析短路的成因及危害。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学习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方法的改进也秉持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始终强调与工程实际应用及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力图打破原来学生普遍反映“电力系统分析”课程难学且用途不大的局面。例如,在进行潮流分析教学时,利用变电站、电厂运行综自画面的现场截图,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正常状态下系统潮流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潮流分析的实用性,也为将来学生走上运行岗位打下基础;在进行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教学时,强调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和不直接接地系统的区别,首先将两种系统发生单相接地的本质(前者是短路,后者不是短路)讲清楚,同时与高压入网电工证理论考试试题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然后引入现场运行规程中对两种系统发生单相接地现象时的不同处理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实用性,学习兴趣更高,学习效果也就更好。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实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实验教学。现代电力系统的电网规模达几万个节点和几十万个支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控制和理论研究等都离不开数字仿真。为了达到“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的教学目的,建立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和电力系统分析仿真实验室是有必要的。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MATLAB仿真软件搭建系统模型,仿真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潮流状态,仿真系统故障现象,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时电气量变化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也让学生从计算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三、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应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

1.广泛采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谈话法、讨论法是课堂易于实施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又称回答法,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能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在“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课程中较多地被应用。如学习完电力系统的调频调压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调频调压在原理和措施方面的不同;学习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提高静态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的具体措施的异同。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短路故障学习时,收集短路故障案例做小组汇报的形式提高了专业学习效果,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资料收集、文档编辑、口头表达、与人协作等综合能力。

2.善于运用迁移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成功的教学学一知一,成功的教学举一反三。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在学习简单闭式网潮流计算时,先让学生复习开式网的潮流计算方法,然后比较开式网和闭式网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闭式网的潮流计算方法的思路:将闭式网的潮流计算转化为开式网的潮流计算,从而找出闭式网的潮流分析计算的关键点,即确定功率分点。功率分点确定后,简单闭式网打开为两个开式网,按开式网的潮流计算方法就可以确定潮流。在学习不对称故障分析计算时,比较对称的三相系统和不对称的三相系统的电压、电流的不同,对称的三相系统只需计算一相,其他两相的电压、电流根据对称关系就能得出,不对称的三相系统不能那样计算,那么能否将不对称系统计算问题转化为对称系统计算问题呢?从而引出对称分量法。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不熟悉的、难以解决问题转换为自己熟悉的问题模式,利用熟悉的方法解决。

总之,“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课程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探索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提高仍在不断进行中。

参考文献:

[1]吕慧芳,罗志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探析[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2005,(4).

[2]伍文庄.“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

[3]李芳,胡斌,等.《电力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J].文教资料,2006,(14).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3G手机; 远程答辩;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80-001

研究生教育坚持”加强建设,积极发展,深化改革,注重创新,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培养出优秀创新拔尖人才。

随着3G无线通讯技术的推广运用,利用无线通讯技术高速传输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已变成现实。在进行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手机性能、学习者时间分散等特点。本系统将WAP基于手机在线服务的思想与面向服务的思想贯穿系统开发始终,采用了多层次、分布式的J2EE架构技术、MVC设计模式与基于手机开发的J2ME架构。这是一个具有与平台无关的、可移植的、支持并发式访问且安全的应用系统的架构。系统所采用的整合框架结合各自特点及Web应用分层思想,为Web应用各层都提供了相应的整合策略。

一、手机3G技术

3G无线通讯技术的推广运用,将会极大地推动移动学习的运用与研究。对于笔记本类型的移动设备而言,利用3G无线上网卡,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上网条件,无需改变现有的网络教学环境即能满足移动学习的需要,因此基于3G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学习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手机、PDA等这些性能相对较弱、显示屏幕较小、输入不便的设备上。基于手机、PDA的特点,移动学习只能作为别的教学形式的有益补充,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本文就是基于这个原则,提出了基于3G手机平台远程答辩系统的建设原则及实现的主要功能,作为同等学力教育的补充,相信此移动学习平台的运用,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学习型社会创建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

二、手机平台在研究生教育中解决的问题

移动学习适应范围广泛,其既适于学历教育,也适于非学历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育,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将有所不同,本平台将针对某高校同等学力人员教育进行设计。同时由于受到3G手机性能、显示屏幕及输入不便等限制,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不可能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相比较,因此移动学习只能作为基于互联网技术或其他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取代其他任何类型的学习方式。

推广这个平台的作用在于,同等学力学生为在职工作人员,从论文开题到中期以及最后的答辩,时间相对不容易集中,获取信息渠道也很有限,撰写论文遇到困境时,与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这个平台针对同等学力学生的这些特点,只需简单注册,即可登录系统,可以进行选题,查看下载相关通知及模版,提交开题报告,进行中期检查,以及与导师及时沟通,修改完善论文内容。上报答辩论文,以及答辩当天,时间安排均可在手机上清晰显示出来。

三、平台的主要功能

本论文重点论述了学生远程答辩系统,包括:选题管理,论文管理,答辩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评语管理,查询统计。

选题管理包括:课题维护,参考课题,选题维护。

论文管理包括:论文过程维护,论文监督,论文指导资料。

答辩管理包括:答辩组维护,查看答辩组。

教师管理包括:教师维护,教师角色查看,综合评价更新。

学生管理包括:添加毕业生,毕业生信息维护,导出答辩成绩。

评语管理包括:论文评语管理,评阅项目管理,答辩评语管理,评语模板管理。

查询统计包括:课题统计,学生状态,老师答疑统计。

四、系统具体实现

本系统的目的是基于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把远程教育的思想融入到系统中,为学生、研究生管理人员提供一个网上虚拟集成的答辩管理环境,有效提高学、教、管三方的积极性和协调性,高质量完成论文辅导与论文答辩,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

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是根据高等教育论文和答辩的过程设计开发的,分为:论文选题、论文辅导、论文答辩三大主要模块。系统的用户分为:研究生管理员、同等学力学生、导师。以研究生管理员身份为例,详细描述平台的具体功能。

1.论文管理

1.1论文过程维护。操作步骤:点击“答辩管理”――>“论文过程维护”,该页面列出了当前已有的答辩组及其一些基本信息,可对开题报告,开题状态,中期报告,中期状态进行维护。

1.2论文监督。操作步骤:点击“论文管理”――>“论文监督”,在此页面中可以查看论文的详细以及论文是否通过评审。

1.3论文指导资料。操作步骤:点击“论文管理”――>“论文指导资料”,在此页面中可以查看论文详细的指导以及论文目前的状态。

2.答辩管理

2.1答辩组维护。操作步骤:点击“答辩管理”――>“答辩组维护”,在此页面中可以查看开题状态,配置答辩老师与答辩学生的具体情况。

2.2查看答辩组。操作步骤:点击“答辩管理”――>“查看答辩组”,在此页面中可以查看论文指导的详细意见以及论文目前的状态。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7

专业层次:全部考试类型:全部 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 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

周六(1月7日)周日(1月8日)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n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统计(A020101)财务管理学(00067)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财政与金融(00048) n 大学语文(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财税(A020103)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货币银行学(00066) n 企业会计学(00055)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金融(A020105)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证券投资与管理(00075)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货币银行学(00066) n 企业会计学(00055)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保险(A020107)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货币银行学(0006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国际贸易(A020109)国际财务管理(00208) n 基础英语(00088)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际金融(00076)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中国对外贸易(00092) 证券投资与管理(A020111)财务管理学(00067)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货币银行学(0006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工商行政管理(A020112)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财政与金融(00048) n 大学语文(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餐饮管理(A02011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餐饮业法规(00977)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烹饪工艺学(二)(00978) 调查与分析(A020163)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工商企业管理(A0202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n 国际企业管理(00148)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一)(00181) n 企业会计学(00055)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英语(一)(00012) 会计(A020203)财务管理学(00067)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成本会计(00156) n 大学语文(04729) n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A020206)房地产经营管理(00172)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房地产法(00169) 市场营销(A020207)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企业定价(00180)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一)(00181)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企业财务管理(A020212)财务管理学(00067)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电子商务(A020215)国际贸易实务(三)(00891) n 市场营销(三)(00890) 电子商务英语(00888)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00894) 电子商务概论(00896) 电力市场营销(A020219)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电力企业管理概论(06137)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一)(00181)  物流管理(A020228)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一)(00020)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物流英语(05362) 国际物流导论(05372)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劳动和社会保障(A020231)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03312)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03320)  采购与供应管理(A020265)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物流英语(05362)  销售管理(A020313)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A020319)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国际企业管理(00148)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公共关系学(00182)  监所管理(A030103) 监狱学基础理论(00236)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民法原理与实务(00917) 行政管理(A030301)财务管理学(00067) n 管理心理学(00163)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高等数学(一)(00020) n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03349)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社会研究方法(03350) 电子商务概论(00896) n 机关管理(00509)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英语(一)(00012) n 政治学概论(00312) 市政管理(A030304)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社会研究方法(03350) 英语(一)(00012) 乡镇管理(A030305)财务管理学(00067) n 领导科学(00320)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社会研究方法(03350) 英语(一)(00012)

专业层次:全部考试类型:全部 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 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

周六(1月7日)周日(1月8日)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机关管理及办公自动化(A030307)管理心理学(00163)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秘书学概论(00345)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英语(一)(00012) 学前教育(A0401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00389) n 幼儿文学(0038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00388) 大学语文(04729) n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0393)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n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00390) n 英语(一)(00012) 小学教育(A040103)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美育基础(0040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n 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0) 大学语文(04729) n 小学科学教育(00408) n 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1)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n 小学班主任(00412) n 英语(一)(00012) 心理健康教育(A04010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心理学(00031) 特殊教育(A04011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教育学(一)(0042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心理学(00031) n 英语(一)(00012) 义务教育(A04012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09278) 教育学(一)(0042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小学科学教育(00408) 小学班主任(00412) 秘书(A050102)财务管理学(00067) n 管理心理学(00163) n 秘书学概论(00345)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机关管理(00509) n 外国秘书工作概况(00514) n 英语(一)(00012) 涉外秘书(A050103)财务管理学(00067)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英语(一)(00012) 广告(A0503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二)(00853) 英语(一)(00012) 公共关系(A050303)公关心理学(00643)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公共关系写作(00646) n 公关礼仪(00644)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广告学(二)(00853)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公关语言(00647)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英语(一)(00012) 广播电视编导(A05031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摄影(A050446)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档案管理(A0602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秘书学概论(0034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公共关系学(00182) 英语(一)(00012) 信息管理与服务(A0716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大学语文(04729)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英语(一)(0001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A080301)工程经济(02194)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工程力学(一)(0215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数控技术及应用(02195)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一)(00012) 机电一体化工程(A080306)机械制造(02230)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工程力学(一)(0215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数控技术及应用(02195) 大学语文(04729) n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02236) 电工技术基础(02232) n 英语(一)(00012) n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02237)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A080501)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工程力学(一)(02159)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一)(00012) 供用电技术(A080601)电工原理(02269)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A080602)电工原理(02269)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A080604)电工原理(02269)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02301) n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计算机及应用(A080701)数据结构导论(02142)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 n 英语(一)(00012) 电子技术(A080704)电工原理(02269) n 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通信技术(A080706)电工原理(02269) n 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数字通信原理(02360) n 线性代数(0219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n 英语(一)(00012) 移动商务(A080786),移动商务技术(A080786)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广告学(一)(00181)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n 英语(一)(00012) 嵌入式技术(A080788)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02236) 英语(一)(00012) 房屋建筑工程(A0808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建筑施工(一)(02400)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工程测量(02387)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02396)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02398) 食品科学与工程(A081307)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烹饪工艺学(二)(00978) n 英语(一)(00012) 营养、食品与健康(A081310)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n 临床医学总论(05747) n 人体营养(05745) 基础营养学(05743) n 疾病的营养防治(05748)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食品卫生法规与监督(05750) 计算机信息管理(A082207)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04754)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n 计算机原理(02384)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英语(一)(00012) 建筑经济管理(A082209)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电子政务(A082217)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行政法学(00261)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机关管理(00509)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英语(一)(00012) n 政治学概论(00312) 农学(A09010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n 植物学(二)(02660) 大学语文(04729)  种子(A09010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植物学(二)(02660) 大学语文(04729)  园艺(A09010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n 植物学(二)(02660) 大学语文(04729)  果树(A09010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n 植物学(二)(02660) 大学语文(04729)  畜牧(A09040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农业经济管理(A090601)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大学语文(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林业生态环境管理(A09060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大学语文(04729) 环境科学概论(03164) 农业推广(A09070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临床医学(A100301)病理学(02901)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药理学(一)(02903) 医学心理学(02113) 英语(一)(00012) 农村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A10050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英语(一)(00012) 护理学(A100701)病理学(02901) 护理伦理学(02996) n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药理学(一)(02903) 大学语文(04729) n 内科护理学(一)(02998) n 医学心理学(02113) 妇产科护理学(一)(03002) n 外科护理学(一)(03001) n 英语(一)(00012) 社区护理学(A100704)病理学(02901) n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n 药理学(一)(02903)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一)(00012) 统计(B020102)  企业会计学(00055)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财税(B020104)财务管理学(00067)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社会保障概论(00071) n 英语(二)(00015) 金融(B020106)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金融(00076) 货币银行学(00066) n 金融市场学(00077)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保险(B020108)财务管理学(00067)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社会保障概论(00071) n 英语(二)(00015) 国际贸易(B020110)国际运输与保险(00100) n 基础英语(00088) 国际金融(00076) n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n 企业会计学(00055) n 世界市场行情(00102)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农业经济管理(B020114)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经济学(B020115)经济思想史(00143) 计量经济学(00142) 财政与金融(00048)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餐饮管理(B020119)国外饮食文化(00989) 中国饮食文化(00986) 餐饮美学(00987)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调查与分析(B020121) 计量经济学(00142)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文化产业(B020155)外国文化导论(04123) n 文学概论(一)(00529)  广告学(二)(00853)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专业层次:全部考试类型:全部 备注:代表新增,代表已删除 2012年1月自考科目安排

周六(1月7日)周日(1月8日)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上午(09:00--11:30)下午(02:30--05:00)工商企业管理(B020202)财务管理学(0006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大学语文(04729) n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n 企业会计学(00055)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会计(B020204)财务管理学(00067) n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成本会计(00156) n 高级财务会计(00159) n 金融市场学(00077)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n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市场营销(B020208)国际商务谈判(00186)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会计学(00055)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企业财务管理(B020213)国际财务管理(00208)  金融市场学(00077) n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电子商务(B020216)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00910)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00915) n 商法(二)(00995)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0090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电子商务安全导论(00997)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物流管理(B020229)财务管理学(00067) n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05374)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公共事业管理(B020230)管理心理学(00163) n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03312)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行政法学(00261) 公共关系学(00182) n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劳动和社会保障(B020232)劳动经济学(03323)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劳动关系学(03325)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0332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03326) n 英语(二)(00015) 采购与供应管理(B020282)物流企业财务管理(053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销售管理(B020314)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广告学(一)(00181) n 企业会计学(00055)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B020320)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监所管理(B030109) 监狱学基础理论(00236) n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00918)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00924)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法律(B030117)合同法(00230) n 金融法(05678) n 民法学(00242)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n 公司法(00227) n 票据法(00257) n 行政法学(00261) n 中国法制史(00223) 婚姻家庭法(05680) n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n 外国法制史(00263)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房地产法(00169)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经济法概论(00244)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行政管理学(B030302)财务管理学(00067) n 领导科学(00320)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行政组织理论(00319) 西方政治制度(0031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西方行政学说史(00323) n 英语(二)(00015) n 政治学概论(00312) n 中国行政史(00322) 政治学(B030308)领导科学(00320)  西方政治制度(0031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学前教育(B040102)美育基础(00409) n 学前比较教育(0040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008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教育管理(B040107)教育预测与规划(00454) 教育经济学(00451) n 学前教育管理(00457) n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教育学(B040108)中外教育简史(00464) 教育学原理(0046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n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心理健康教育(B040110)心理治疗(一)(05624)  团体咨询(0562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小学教育(B040112)文学概论(一)(00529) n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n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义务教育(B040125)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09294) n 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09297) n 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09291) n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秘书学(B050104)领导科学(00320) n 秘书学概论(00345) 公关礼仪(00644) n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n 行政法学(00261)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公共关系学(0018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机关管理(00509) n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00526) n 英语(二)(00015) n 政治学概论(00312) 广告学(B050302)新闻事业管理(00662)  广告学(二)(00853) n 广告学(一)(00181)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经济法概论(00244)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公共关系(B050309)公关心理学(00643) n 领导科学(00320) n 人际关系学(03291)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公共关系写作(00646) n 现代媒体总论(03300) 公共关系学(00182) n 国际公共关系(03295)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广告运作策略(03299)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广播电视编导(B0503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外国新闻事业史(00660) n 英语(二)(00015) 摄影(B0504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档案学(B060202)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n 中国行政史(00322) 应用心理学(B071502)公关心理学(00643) n 管理心理学(00163) 新闻心理学(00657)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n 医学心理学(02113)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心理学(00031) n 英语(二)(00015)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B08030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 n 线性代数(0219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02241) n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机电一体化工程(B080307)工程经济(02194)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0224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0224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机电系统智能控制(B0803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0224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B080502)  线性代数(0219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工业自动化(B080603)电工原理(0226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B080605)电工原理(0226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发电厂动力部分(0231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计算机及应用(B080702)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 n 数据结构(02331)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C++程序设计(04737)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软件工程(02333) n 英语(二)(00015) 电子工程(B080705)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n 工程经济(02194)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通信工程(B080707)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n 工程经济(02194)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计算机通信网(023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计算机通信工程(B080708)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n 数据结构(02331)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计算机通信网(02373) n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数字通信原理(02360)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02369)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计算机网络(B080709)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 n 数据结构(02331)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n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n 网络工程(04749) 计算机网络管理(02379)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互联网及其应用(03142)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数控技术(B08074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0224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移动商务技术(B080787),移动商务(B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n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嵌入式技术(B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220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英语(二)(00015) 建筑工程(B080806)混凝土结构设计(02440) 流体力学(03347)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02404) n 建筑结构试验(02448) n 线性代数(02198)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02447)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食品科学与工程(B081308)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n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营养、食品与健康(B081311)社区营养学(05769) n 营养学(一)(05760)  临床营养学(05762)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实用卫生统计学(05755) n 英语(二)(00015) 工业工程(B082205)工程经济(02194) 设施规划与设计(02648) 运筹学与系统分析(02627)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计算机辅助管理(02631)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物理(工)(00420) n 英语(二)(00015) 计算机信息管理(B082208)数据结构导论(02142) n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00910)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C++程序设计(04737) n 计算机原理(02384) n 软件开发工具(03173) 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n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04757) n 英语(二)(00015) 邮电管理工程(B082211)财务管理学(00067) n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品牌生态系统;运作机理;文献述评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品牌的重视,使得关于品牌的研究火热起来,与此同时,品牌与其生存的商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线。如同自然界中生物与非生物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多数品牌在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同时,也经历着初创、发展、成熟、衰退、消亡等过程,使品牌与其商业环境的关系表现出生态系统的特征,再加上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广,促进了品牌生态学的诞生。品牌生态学毕竟是新的学科,品牌如何在其生态环境中发挥作用并得以成长,其运作机理到底怎样?本文对国内外有限的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梳理评述。

二、品牌生态学研究渊源及脉络梳理

将生态学原理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熊彼特经济进化论。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指出一定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可通过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学功能单位。随着战后各国对经济重视,生物学隐喻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开始出现。

20世纪80年代纳尔逊和温特出版《经济变迁的进化论》一书,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研究的雏形,并标志生态学隐喻在经济管理研究中应用的复兴。1986年,美国James F Moore在《哈佛商业管理评论》上发表《新竞争生态学》一文,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概念,1996年又在《竞争的消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一书中建立初步的理论框架,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1997年,欧文·拉兹洛出版《管理的新思维:第三代管理思想》,将广义进化论思想应用企业管理,并首次提出了“进化重构”思想方法。此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得到关注与传播,促进生态学理论在品牌研究中的应用。

1998年,品牌专家David·A·Aaker提出基于单个企业品牌系统的“品牌群”概念,首次将生态种群概念引入品牌研究,开创了品牌生态系统研究的先河。随后,Agnieszka Winkler(1999)提出品牌生态环境的概念,指出品牌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充满活力并不断变化的有机组织。可以认为,真正的品牌生态学研究萌发于20世纪末,诞生于2l世纪初。

国内相关的研究较为滞后,1995年,孙成章出版的《企业生态学概论》一书是国内较早将生态学思想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的著作。199a7年,王玉在《企业进化的战略研究》一书中系统研究企业的进化特性及其机制。随后,1999年,山东大学王兴元教授首次提出“名牌生态系统”概念,并成为将生态学应用到营销领域的国内开创者。此后,王兴元带领弟子做出大量相关研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品牌生态系统研究框架,并给出品牌生态系统的确切定义──以核心品牌为龙头,包括品牌企业、供应商、中间商、顾客、公众、相关组织及群体等成员在内组成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

三、品牌生态系统作用机理相关研究及评述

品牌生态系统理论将品牌研究重点从以往的品牌本身扩展到一个涵盖利益相关者的大环境中,为品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品牌在品牌生态系统中如何发挥作用?品牌生态系统对品牌影响机理到底如何?这些都成为品牌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话题。然而,当前相关研究屈指可数,以下仅通过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将学者们关于品牌生态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评述如下:

(一)品牌基因论

袁虎(2005)把形成品牌独特识别,具有鲜明品牌个性的品牌核心价值称为品牌基因,认为品牌基因不仅是形成品牌个性并影响顾客购买的因素,还是维系生态关系、实现生态演进的根本原因,品牌生态运作过程正是自身品牌基因在生态系统内逐渐扩散和进化的过程。该类观点强调了对品牌内部核心价值的重视,然而,品牌核心价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囿于品牌的本身。过分强调品牌基因,易导致忽视外界品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对品牌生态系统的研究回到对单个品牌本身研究的起点。

(二)生态因子论

殷红春(2005)提出协同进化论,并提出生态因子的概念,认为影响品牌培育与成长的生态因子包括经济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企业生态因子及其他生态因子(自然资源因子、物流因子、信息与传媒因等)四类,正是品牌生态因子的作用,使品牌生态系统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导致了品牌集群与主导品牌的诞生,促进系统走向更高级的有序。该类观点克服了达尔文进化观过于强调物种竞争(适者生存劣者淘汰)而忽略协同的缺点,同时还吸纳了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指出了品牌生态系统中竞争和协同的双向关系。然而,对于品牌生态系统中各品牌生态地位(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影响力)并无过多的讨论。

(三)成长动力论

王兴元,于伟和张鹏(2009)以高科技品牌为例,提出品牌生态系统包括自动力机制(适应顾客需求的企业家精神、创新、预见和组织能力等)和他动力机制(系统间的良性竞争、替代技术和产品威胁、政府政策等),指出高科技品牌生态系统的成长链式过程机制和网式过程机制。随后,徐豪(2011)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将品牌生态系统的动力因素又分为成长主动力因素和成长调节动力因素。该类观点从内外两方面对品牌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既考虑到品牌运营企业本身的因素,又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品牌的影响,相对较为合理。

(四)资源配置论

胡望明(2005)认为品牌生态竞争力的增强是品牌生态战略的基本目标,其中,品牌的生态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使其品牌较其它品牌更能满足自身品牌生态系统共同演进的需要,从而建立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比较能力,品牌生态系统竞争力增强意味着核心品牌在战略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增强。该类观点强调了对特殊异质资源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又将品牌研究的视角从企业之外回转到研究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之内,并强调了品牌运营企业对自身条件能力的重视。然而,资源配置论对资源的具体定义不一,对于特殊资源、异质资源、核心资源等把握不清,易造成企业对于资源配置的无所适从。

四、品牌生态系统当前文献研究总况

尽管品牌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赋予品牌生命特征为其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也为解决品牌环境复杂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成为品牌理论创新的亮点。然而,当前理论研究还很有限,且存在以下不足:

(一)缺乏必要的理论佐证

当前对于品牌系统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品牌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类比基础上的隐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直接将生态学概念“套用”在品牌学,至于为什么品牌会表现出生物特征?品牌生态系统到底是否真的类似于生物的生态系统?这些都还缺乏深入的佐证材料。

(二)缺乏量化的实证分析

对于品牌生态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系统运作机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当前研究更多只是定性研究,缺乏足够的数据分析和定量研究支撑,使得品牌主体在进行品牌决策中缺乏可供参考的事实依据。

(三)缺乏具体的应用研究

当前学者对于品牌生态系统研究框架及模型的提出更多只是理论构思,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按照品牌生态系统的内涵,品牌操作需要全体品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这在具体操作中是难以实现的,毕竟利益相关者间除了合作关系还有竞争关系(特别是利益竞争),如果系统中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权衡和治理关系没有解决好,那么理论也只能成为理论。

(四)缺乏清晰的范围界定

品牌生态系统除了核心品牌之外,还包括品牌企业、供应商、中间商、顾客、公众、相关组织及群体等成员,看起来对于品牌的影响因素考虑较为全面,但是系统所涉及的范围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界定。对于一个战略联盟所构成的品牌生态系统,站在战略联盟总体利益的高度来看,其理论操作性较好,但从一个品牌运营企业的角度来看,其应用价值则很难体现。

(五)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

由于品牌的特殊性,品牌生态学的研究还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如代谢和发育品牌生理生态、营养品牌生理生态、抗性品牌生理生态、企业生命性、品牌生态关系生命性、品牌设计的生命性等。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已有学者初步探讨了品牌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的粗略框架,但真正全面、深入、透澈的研究尚未出现,特别是对于品牌生态系统运作机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James F Moore.The Death of Competition[M].USA: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6

[2][美]欧文·拉兹洛,克里斯托弗·拉兹洛.文昭,黄丽华译.管理的新思维:第三代管理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David A·Aaker.Building Strong Brand[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6

[4]Agnieszka winkler.Warp-Speed Branding: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Marketing [M].New York:Wiley & Sons.Inc,1999

[5]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评价与诊断[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1999(12):1570

[6]袁虎.品牌生态战略模式及其竞争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7]殷红春.品牌生态系统复杂适应性及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5

[8]王兴元,于伟,张鹏.高科技品牌生态系统特征、成长机制及形成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87~90

[9]徐豪.品牌生态系统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双边匹配;评价体系;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92-03

1引言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而农村劳动力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何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成为关键问题。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本质是劳动力在产业间和城乡间的转移的过程,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关系密切、在城乡转移与城镇化联系紧密,同时减少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因此本文拟对农村劳动力与“三化”系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匹配问题进行探讨。双边匹配理论,作为博弈论的一个分支,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运用方面,是博弈论中比较经典的部分[1],该理论主要应用于适龄男女的婚姻关系、学校招生的录取关系、劳资双方的雇佣关系等[2]。由于本文涉及两个主体之间的匹配,所以以双边匹配理论为支撑。

2农村劳动力与“三化”系统的双边匹配问题描述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尚无统一的概念,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工业化的定义是“工业化是一种过程。”,工业化通常定义第二产业产值或就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2];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促进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生产力要素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一个动态再配置过程。本文农村劳动力是泛指户籍关系在农村且具有劳动能力公民。针对实际中“三化”这个系统和农村劳动力这个系统的宏观性,很难从传统意义上进行微观匹配,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同时将双边匹配理论作为本文的支撑,将从评价的角度来衡量匹配程度,所以确定“三化”系统与农村劳动力相关的评价指标是实现“三化”系统和农村劳动力系统匹配关键。本文将双边匹配的理论延伸化,主要是通过评价值确定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配置比重,促进“三化”统筹和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3农村劳动力与“三化”系统的评价模型

3.1农村劳动力与“三化”系统的评价模型框架

劳动力是“三化”建设的必要要素之一,农村劳动力作为劳动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农村劳动力与“三化”匹配成为促进“三化”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作为“三化”发展的支撑点,可以同时推进“三化”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和“三化”又组成一个大系统,四者之间相互影响,四者之间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均衡,才能保证“三化”的统筹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四者之间的动态的均衡,其中,一者的改变,带动三者的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系统均衡性。“三化”系统与农村劳动力的均衡性呈现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状态,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3.2农村劳动力与“三化”系统的匹配判别

本文构建的农村劳动力与“三化”系统的评价模型中,是将农村劳动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者又构成一个大系统,农村劳动力是否与另外三者匹配,关键由与农村劳动力相关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和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值大小决定。因此农村劳动力与“三化”是否匹配,可采用“落差值”的方法,将与农村劳动力相关的“三化”的评价指标值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用“三化”中的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期望值作差的绝对值来判断农村劳动力与“三化”是否匹配。落差值越小,说明农村劳动力与“三化”越匹配,反之越不匹配。用α、β和γ分别表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与农村劳动力落差值,其中α、β和γ∈[0,1],当三个落差值都为0时,认为此时农村劳动力和“三化”绝对匹配,当三个落差值都在(0,0.1]之间时,认为两者较为匹配;当三个落差值都在(0.1,0.3]之间时,认为两者一般匹配;当三个落差值中有任意一个值在(0.3,0.5]之间时,认为两者之间不匹配;当三个落差值中有任意一个值在(0.5,1)之间时,认为两者极为不匹配;当三个落差值中有任意一个为 1 时,认为此时两者极为不匹配,具体数据信息如表1所示。

5对策建议

由于农村劳动力与“三化”不匹配,且主要因为与农业现代化不匹配,就需要我们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口,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的匹配,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地分布于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之中,因此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要加强信息化的管理,信息化将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使中小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从而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小城镇的发展会伴随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产业集群有着资本密集度较低、分布产业较多的特点,对农村劳动力有很强的吸收力。农村劳动力在小城镇数量的增加会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3)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也是必经之路。学历教育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育,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各个产业的劳动效率。

(4)要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必须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政府可以从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的视角出发,城市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根据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工作的年限、是否履行义务、所作贡献大小等为其打分,通过累计的积分,提供相应公共服务并逐渐实现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地配置的两条途径并行,快速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2.

[2]Gale,Shapley L.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62,69(1):9-15.

[3]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861.

[4]胡树华.产业“三力”评价模型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12(5):3-6.

[5]樊治平.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双边匹配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2013(2):1-4.

[6]方玉媚,汤德喜.统观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影响[J].系统科学报,2010,18(2):48-52.

[7]刘溢海.“三化”协调背景下的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10(5):6-8.

[8]程智强,程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J].农业技术经济,2003(2):1-4.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毕业设计 互动平台 双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96-02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由于毕业设计过程周期长、细节繁琐,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同时进行的,学生多在校外实习、工作,学生和指导教师沟通不便,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教师的指导也流于形式,最后整个毕业设计实践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而构思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融入集成专业适合度、学生兴趣度和教师意愿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块,以期提高选题效率和师生满意度;同时加入互动交流模块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1 系统需求分析

首先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入手,对学生、教师以及相关教务主管部门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对于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有何需求。经过整理如下。

(1)教务管理人员:希望能够通过此系统对学生、教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进行便捷的通知信息,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协调控制。

(2)教师:希望通过此系统对指导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具有选择学生的权利,能够选择单独模式或集体模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指导过程交流可在平台中完成,可以利用平台分发资料和收集阶段资料,进行论文稿件的审核,答辩结束后进行评分管理。

(3)学生:公平的选择教师,可以自主申报课题或使用教师提供课题,接收主管部门及教师的相关通知,利用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其它学生进行交流,利用平台接收教师提供的资料、提交论文文稿及其他资料。

2 系统功能模块描述

通过如上需求分析,本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1)双向选择功能:学生选择教师、教师确定是否愿意被选、主管部门协调。

(2)选题申报功能:学生自主申报课题、教师指定课题、教师审核课题。

(3)论文开题功能:学生上传开题报告,教师审核开题报告。

(4)交流讨论功能: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

(5)论文稿件及相关文档提交审核功能:学生上传文档、教师审核回复文档。

(6)论文定稿功能:学生上传论文终稿,教师审核论文终稿。

(7)答辩评分功能:教师评阅论文,教师汇总论文终稿、论文答辩成绩及总成绩录入、相关表格填写。

(8)系统管理功能:平台成员管理、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管理、交流区管理。

本系统共涉及3类用户: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因此将上述功能根据用户进行详细划分后形成如图1所示的功能模块图。

3 系统详细设计

下面以双向选择及交流区两大功能为例,进行详细设计思路描述。

(1) 双向选择功能:首先学生根据教师信息描述,按照优先顺序选择三位教师A,B,C;学生选择教师全部完成后由教师进入系统确认学生,对于同一位学生S,教师A优先级别最高,只有当A确认不选择该同学S后才能由第二顺序教师B对S进行选择确认,同样只有当B确认不选择S后才能由第三顺序教师C进行确认。若最终三位教师都没有选择S,则由主管部门最终汇总后进行统一调配。

(2)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功能:可以使用论坛来实现。教师登录系统后,就显示状态为在线,教师可以进入论坛查看最新公共讨论内容,同时在论坛中个人消息区域还可以查看学生针对本教师所提出的咨询并回复;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进入论坛查看最新公共讨论内容,也可以进入个人消息区查看教师所给出的回复。教务管理员可以对交流区论坛中的公共内容进行查看、删除、回复。

设计完成后的教师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

4 结论

所设计的毕业设计互动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无纸化。同时为师生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网上研究环境,在此虚拟环境中,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此平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本项目的实现也为我校今后的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长期有效的管理工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1] 曾小平,吴暾华.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机与应用,2011(18).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曾永成;美学;生态美学

[作者简介]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732)。

曾永成教授从事文艺学、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已有近四十年了。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勤勤恳恳,以中国当代学者的人文关怀为己任,致力于对当代文艺学、美学的学科建构,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文艺学、美学事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感应论美学”“文艺学生态化”“回归实践论人类学”等,都是他立足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时代危机,如科技理性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人性异化等,所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论题,填补了当代文艺学、美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诸多理论盲点,实现了理论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作者力图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前瞻性解决思路,较好地体现了一位当代学者的时代担当精神和理论创新意识。

曾永成在《走向人本生态美学的三十年》一文中指出:“从1981年到2011年整整30个年头,是我真正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的30年,也是我从运用系统原理到运用生态哲学研究审美,最后走进了人本生态美学的过程。”①围绕《以美育美》《感应与生成》等所论述的以“节律感应”为核心范畴的感应论审美观,以《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等为中心主张的文艺生态学思维,以及《回归实践论人类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学原典的新解读,可以看作曾永成理论研究走向人本生态美学的三部曲,同时也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过程中极富个性特征的代表性著作。作为当代学者的雅范,他在三十多年间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和的著作,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审美文化精神嬗变的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时期以来当代文艺思想研究的时代风貌和精神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史意义。

一、审美探本:感应论美学

1982年,曾永成发表《运用系统原理进行审美研究试探》一文,从系统论角度研究美学问题,从自然与人相统一的大系统出发,解读“自然向人生成”理念,指出美和美感生成这一过程中的系统性,并在各种系统中考察具体事物的审美性质、审美感受、审美关系实现条件等,具有开创性意义,在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在这篇文章中,富有创新意义的“节律形式”的观点已经萌生。

在1986年发表的《审美特性“初感”再思》一文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与审美感应相关的创新性想法,其中有关“节律感应”的论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审美来自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节律感应,审美活动是一种节律感应活动,审美关系也就是一种节律感应关系。”①他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气”“气韵”论以及达尔文的“动物美感”说等观点出发,借助宗白华等现代美学家的卓见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启示,联系审美活动的实际对审美特性的“初感”进行再思,力求更具体地揭示审美活动的本体特性在于节律感应。

曾永成对“节律感应”进行更为充分的阐述则是在1989年6月主编出版的《以美育美――美育理论和实践》一书内。该书从马克思关于“自然向人生成”和“美的规律”等观点出发,以“节律感应”的生命活动机制为基点,对美育的独特规律展开积极探索。全书分为原理篇与实施篇两部分。由他执笔的原理篇论述了美育的目的任务、特殊功能、系统工程和实施原则。实施篇则论述了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现实美和科学美的美育问题等,其中“科学美的美育”一章由他执笔,提出了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美育观点,如对科学美的构成、审美特点、美育功能和美育实施的系统论述等,发前人之所未发。他在书中以“大美学观”的理论视野关注审美文化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中介作用和整合功能,关于美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审美的人,审美活动功能的目的和享受相统一的二重性,美育过程和效果的系统控制等内容,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对美育认知的深化与开拓。

曾永成所提出的“以美育美”以“节律感应”为基本原理,阐明了美育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知识的同时,更从实践角度出发指出如何进行美育,突出美育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法。这一理论与实践内容,不仅为从事美育教学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专业视野,更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美育理论乃至美学理论的深入探索;不仅拓宽了美育理论的观照视阈,并有助于推进理论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实现具体实施过程之中的有效指导。

1991年出版的《感应与生成》,以与《以美育美》不同的方式,对以“节律感应”为核心范畴的“感应论”审美观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的阐述。《感应与生成》实际上是曾永成对此前未能正式出版的《普通审美学》一书的改写与补充。曾永成提出,节律是力度、气势、节奏、旋律及其“力的模式”(或张力结构)的总称,审美对象的具有节律特征的形式可称之为“节律形式”;节律是沟通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必要中介,这一中介通过相互感应的方式推进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与融合。

《感应与生成》一书引用西方“内模仿”说、“异质同构”说等美学、心理学观念,以及中国古代的典型事例作为依据,以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日常娱乐活动等具体形式,证实审美活动都是以节律形式引起节律感应而产生美感的。他在融通古今美学精义的同时,将中国和西方美学在内在命脉上进行对接,把节律感应定位于审美活动的本体特性和生态本性,并对节律形式的类生命特性,它对意义表征和生命体验以及整合与超越的价值和功能,以及功利内容如何被赋予节律形式而转化为美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阐释。在这本书中,曾教授对“节律感应”这一审美本体特性问题的探索大体完成。

从1982年《运用系统原理进行审美研究初探》到1991年的《感应与生成》,曾永成对围绕“节律感应”的论述层层深入,逐步系统化,并将之定位于审美活动的本体特性,形成较为完整的感应论美学观。首先,他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审美研究中,作为探索审美研究的新课题和新角度,明确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性领域。接着,他从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规律出发,发掘出这一系统运动规律的价值内涵,其肯定性的感性显现就表现出事物运动和结构的节律,这就是所谓美的基本特征。然后,他将人的生命系统节律体现于自然与社会、感性与理性、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之中,并阐述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对有限对象之无限意蕴的感悟及其节律的感应,审美主体产生与审美对象无阻隔的感应契合,物我界限于情感间消弭。由此,审美主体在节律感应的和谐中达于精神自由之境,获得感性的享受,生成真正的审美美感。这就是他审美探本的积极成果。

曾永成所主张的感应论美学观强调,审美活动不仅归结为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论观照,而且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感应活动。长期以来,传统美学倾向于把审美仅仅看作静态的认识论观照性活动,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由主体直接参与活动的审美方式,忽视了审美的节律感应特性。曾永成的感应论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点,在马克思关于审美活动的“对象性”“美的规律”和“自然向人生成”等观点的指导下,打破了传统主客体两分的认识论美学,摒弃人类以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解构人类中心论的古老论调,以“节律感应”理论揭示审美活动的本体性特征,将对美的形式表现性、意义感悟与生命的动力性体验相结合,突出感应论美学的内涵与特征实质。

感应论审美观强调,在审美过程中不可忽视对象和主体之间有两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即作为主体对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象,以及作为对对象与自己关系的反映的审美认知。而后,审美主体才有情感反应,即审美态度的情感表现。也就是说,审美对象本身的性质同审美主体所见到、感到的意象并不能等同,对象的自身性质与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性质也绝非等同。简单的认识论观照难以解决主客体之间复杂的系统论联系。

基于“自然向人生成”理论,曾永成认为,“自然向人生成”说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统一,并且指出世界本体是生成着的,“生成”乃是世界本体所拥有的内在属性。因此,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种种关系包括审美关系必然被包含于生成之中被不断地调整、修正和推进。生成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感应论美学,避免了把人作为绝对主体置于自然之外或其上的认识论思维惯性,而是把人置于自然之中,把自然看成是互相包含、渗透、交融的整体存在,强调美感生成的过程性、爱悦性、共享性等特征。感应论美学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美学的固有看法,无论从美学理论的发展还是实际运用来看,都满足了现代化美学需要克服传统狭隘观念的现实要求。

在对感应论美学的论述过程中,虽然尚未自觉运用生态思维审视审美活动,但为审美活动生态本性的认定寻求到了明确的落脚点,即“节律感应”。“感应”是审美活动的本体特性,揭示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其中蕴藏着审美活动与世界的生态整体性和生态进化的重要秘密。因而,以“节律感应”为中心的“感应论”美学是曾永成后来的人本生态美学的核心命题与特色所在。同时,源于“自然向人生成”规律的“生成”法则几乎贯穿了整个人本生态美学的学理过程,以生成本体论为哲学根基可以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深邃的眼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难题。

由此,围绕“节律感应”等美学观点逐步系统化的感应论美学可以看作曾永成的美学研究走向人本生态美学的第一阶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以说,当初从系统思维对审美的研究,乃是走向人本生态美学的真正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一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精义所指引的思维大道上探索前进。”①

二、绿色之思:生态学思维

2000年5月,曾永成的重要著作《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出版。这部著作被视为国内第一本文艺生态学专著,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作者受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思想启示,从文艺与人类及世界的生态关联着眼,以一种生态世界观或哲学观看文艺,在纷纭复杂的文艺现象与观点背后发现一种统一的内在秩序,从而实现了对长期困扰人类理性的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分裂与对峙的整合。

在这部著作中,曾永成以文艺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即节律感应为理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文艺生态学理论构架。作者的理论由一系列文艺生态学观念组成,如含有生气、生机、生命、生殖之意的“生”的观念,含有和平、和善、和谐之意的“和”的观念,含有合作、合谋、综合、融合之意的“合”的观念,含有进取、进化、进步之意的“进”的观念,以及对与之对应的“生态气象美”“生态秩序美”“生态功能美”三种生态美形态的概括,都合理地汲取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的生命观念,契合文艺的本体特征,能准确揭示文艺与人类生态真实而微妙的关系。他给出的一套文艺生态学范畴,如总体性的文艺生态场范畴,作为子系统的文艺主体生态系统范畴、文艺本体生态系统范畴、文艺功能生态系统范畴,以及文艺生态资源、文艺生态结构、文艺生态位等范畴,作为其理论构架的“网”上之“结”,也都达到了艺术哲学与生态学的自然融合,能恰切地表达其文艺生态观念。而作为整个构架理论基石的“节律感应”概念,其学理内涵的阐发相当深入有力,起到了贯联各理论板块的枢纽作用。

将自然、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生存整体来看的人本生态观,所建构的文艺美学理论构架,是一种一元论的文艺美学理论构架。它以“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成论观点看待文艺作品这种客观之“物”,对科学主义美学进行了人本主义的综合;它以生态观念看待文艺作品的“主体性”,对人本主义美学又进行了科学主义的综合。这种综合思维,既贴近人类的生命本源,也贴近文艺的本性,称得上是对文艺美学的返本之思,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曾永成历时六载,殚精竭虑,忧患幽思,为我们揭示出文艺作为生态存在的真实景观与基本特征,开启了文艺美学研究的新途径,其理论贡献值得肯定①。

“文艺的绿色之思”是一种诗意化的说法,其基本内涵是在对文艺问题的考察过程中引入生态学思维,面向世界,继承传统,综合创新,将富有时代特色的前沿学术观念与生机勃勃的文艺当代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期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生态学。在作者看来,以“自然向人生成”的整体规律的提出,为生态学提供了最广阔的视野和最深刻的理论立足点,在生成本体论的基础上揭示其人本生态观的基本内容,是对马克思学说中的生态学内涵的深刻阐释。作者以此为基点,展开对文艺的生态学思考,对文艺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及其生态功能进行了富有创建性的学理考察,寄寓了著述者诗意栖居、守护绿色的人文情怀。

有评论认为,《文艺的绿色之思》中所显露出的生态学思维最突出的意义无疑在于从自然中寻求审美的生态根源。如倪明在《“生态论文艺学”的开创之作》一文中指出:“‘文艺的绿色之思’,正是向大自然的绿色世界吸取生命的营养与活力,寻求文艺生存和发展的启示。”②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金钱主义”将激烈的竞争关系笼罩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等领域接连面临不可避免的失衡与难题,同时,人性生态的失衡与分裂更加严重,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激烈。自然、社会、文化这个多层级的生态大系统,以其内在的生态关联生成并制约着文艺的需要和功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变化和演变,甚至会导致文艺领域出现畸形或异化。无论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来看,还是基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目标来考虑,我们的文艺都应该在自然的绿色之中探求审美的生态根源,维护和优化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人性生态的绿色。

从自然中寻求审美的生态根源,使文艺研究开启一条从自然生态吸取营养的“绿色通道”,推动生态学化的文艺科学的建构与完善。文艺领域在市场经济中对绿色的坚守与培育,有利于促进生态意识与绿色情怀的确立,为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和优化,使经济、社会、文化在生生不息的创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真正自觉地珍惜和维护文艺的绿色本性,有助于推动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等多方面的生态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和谐共生。从自然中寻求审美的生态根源,也有利于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促使尽早走出以人性危机为核心的“人类困境”,在中国和世界、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互补共生的绿色格局中推动生态文明的建构与实现,优化人类生态的绿色家园。

在此之前,曾永成已发表不少文章,直接或间接地探讨过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说的生态哲学思想。例如在《从生成本体论到人本生态观》一文中,他旗帜鲜明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成本体论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人本生态观的特征与实质①。

曾永成在该文中提出“自然向人生成”,更简练地表达了“自然界成为人”的内涵,鲜明地揭示了自然生成运动过程中的“向人”属性。“自然向人生成”被马克思用来概括自然史运动过程的规律性,马克思把自然看作与人相联系的存在,并且认为即使是在人类诞生之前它也是向人生成的。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说揭示出关于世界本体的图景,一个从自然到人,由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到和谐,直至“社会化的人”即真正的人的生成过程,即自然在运行中由物质生成为人及其精神的过程。这是一个开放的、有目的、有方向的,以物质及其能量和信息为本原、以实践为自觉能动因素的生成过程,它最终实现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达到了真正人的即“类存在物”的水平。

在曾永成看来,“自然向人生成”的哲学内涵揭示出了世界本体的“生成”属性,“生成”是世界本体的内在本性,由此,“生成本体论”应运而生。与哲学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本体论”相比,“生成本体论”的理论内涵具有诸多独特性,如:把本体看成从自然到人的生成过程,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内在地肯定劳动实践在自然向人生成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在以物质为基础、以实践为中介的前提下,理所当然地肯定精神的本体地位;充分肯定人自身的本体性,并揭示人在自然生成运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既有本体论合理因素的吸收和序化建构,突出了世界本体的生成性,肯定了世界的进化趋势,等等。“生成本体论”主张世界本体以人及其生成为本,在“为了人”和“通过人”的双重统一中确立人类的生态主体地位,即“人本生态观”。“人本生态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观,其根本特征在于树立了与“自然向人生成”的世界本体相对应的整体性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人本生态观肯定了人的存在和生成的生态性,即人是“自然―社会―文化”的生态产物等。

对“自然向人生成”“生成本体论”与“人本生态观”内在联系的阐述,标志着曾永成的人本生态观念的形成,开启了将自然、社会、文化、人性囊括在内的系统性视域,实际上挖掘出一种把终极视域与终极关怀结合于一身的世界观,这就为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思想提供了基础性平台。“人本生态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切入点,打开与现代人类生态学之间的沟通渠道,使之介入到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实践之中。对人本生态观的发掘和阐发为人本生态美学提供哲学世界观的前提,为当代美学、文艺学领域生态学思维的兴起与活跃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接着于1999年发表的《人本生态观与美学问题》中,曾永成将人本生态观与审美研究结合起来,向生态思潮吸取智慧,开始自觉地对美学学理本身进行生态学化的改造。他明确指出:“只有从人本生态学出发的美学,才可能对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努力给予切实有力的学理支持。而这也正是关系着21世纪中国美学理论走向的重要课题。”这是他面对生态思潮对“美学革命”的呼唤。他运用生态思维,论述了四个基本问题:“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审美价值的生态尺度”“精神之美的生态定位”和“自然之美的生态意蕴”。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作出了明确的具有生态学特征的回答,因此,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曾永成人本生态美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从生成本体论到人本生态观》和《人本生态观与美学问题》等文,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对美学学理本身进行生态学改造,形成了“人本生态美学”的基本思路。可以说,以《文艺的绿色之思》等为中心主张的文艺生态学思维,作为曾永成走向人本生态美学的第二阶段,具有独创性意义与深刻价值。如宋坚认为:“曾永成先生另辟蹊径,其专著《文艺的绿色之思》从人类生态学和美感的自然生成这个独特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文艺的本色、文艺的生成与发展,还原了文艺理论应有的终极关怀精神,从而给传统的、僵化教条的文艺理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文学和文艺理论重新回到它的原初本体――那就是生命之流奔腾不息、审美之花常开不败的艺术本体。”①

三、解读原典:回归人类学

2005年12月,曾永成所著《回归实践论人类学――马克思主义文艺新解读》出版。他在书中立足于当代语境,摆脱已有的流行性阐述,从实践论人类学对马克思主义原典进行全新解读,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认知,为文艺理论界提供新的哲学思路与研究视角。

21世纪以来,整体性的人类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受到普遍质疑,市场经济与网络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带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失衡以及深刻的精神危机。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需要警惕狭隘化、片面化甚至歪曲化的阐释倾向。这就需要从当今语境出发,立足于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学原典进行深入解读,与时俱进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认识。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合新的现实要求,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回归实践论人类学,就是从根本上调整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哲学基础的认识。曾永成关注马克思主义早期作品中关于人类学的论述,并以之为理论起点,在“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的基础上,认识到实践和人的“类本质”生成的独特重要性与整合效用,从而阐发其“实践论人类学”内涵,以此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整体形态的重新认识。“实践论人类学”契合了世界本体的生成论与生态属性,消解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绝对割裂,表现出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以实践论人类学为文艺学理论基础,可以有效避免对马克思主义原典内容的屏蔽以及某些原则性的误解,更能够接近马克思原典的本意;可以帮助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文艺学顺利找到进入21世纪现实语境的切入点与适应性,推动对其学理阐释的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时代功用;有利于文艺学理论基础的人类学回归,使其以一种更具包容性与整合力、更有价值导向意义的阐释模式展示马克思主义原典中更加广阔深邃的内在含义。

回归实践论人类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进行“绿色解读”。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传统阐释大多都从意识形态性开始,很少从人类生命根基的角度阐明文艺需要这一文艺活动的出发点,文艺的功能问题探讨难以深入。曾永成以这个根本问题为切入点,本着实践论人类学的整体精神,对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进行学理分析,再回归到基于两者统一的实践论人类学解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态学内涵。他回归文艺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并将其最终落脚在文艺理论的生态学化建设上,在生态思维中建构具有实践论人类学精神的文艺学新形态,将生态论文艺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当代课题。

曾永成以“走向类的融通”为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跨越中西文化的思维优势。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思维优势走向类的融通,不仅表现在“艺术掌握方式”论、“更加莎士比亚化”的自然性精神和“性格”与“意境”的类意识通观等具体问题上,也体现在关于文艺需要和功能这个文艺人类学思维和生态思维的核心问题上。由此,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就从原典出发被揭示出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最好的思想基础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人类学及其文艺思想,这为我们展示了最真实的世界图景、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以及最开放的思维空间。如高云涌在对《回归实践论人类学》的评论中所说:“在由于生态危机而使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高度紧张的今天,这种基于“返本”进而“开新”的解读,无疑有助于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的内在基因所固有的生命力,有助于使其更加深入而且有力地介入21世纪人类创建生态文明的历史性实践。”①

曾永成所著《回归实践论人类学》一书,整体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在以往对生成本体论的阐释的基础上,从实践论人类学对之加以更加深入的考察,明确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新理解,即“生成本体论”说,而鲜明地区别于流行的“实践本体论”。

首先,曾永成对马克思理论的阐释与流行的实践本体论不同,认为不仅要如以往的权威性解读一样,强调人与自然通过实践发生的共时态联系,更需要创新性地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历时性的生成关系,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实践对于审美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其是美与审美得以产生的根源,而在于将其从动物的对象性联系提升为主体性的关系。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这种生物性活动提升为主体性活动,并将主体性建立在对象性的基础之上,以此说明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历时性的生成关系。而这种联系先于实践,修正了以往实践是审美产生的内在根源的误读。

其次,实践本体论对旧唯物主义合理内涵简单摒弃,对这些已经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具有重要理论内涵的观点不予理睬,不可避免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化。而生成本体论重新唤起对马克和恩格斯的自然史观的关注,纠正了实践本体论的这个思维误区,不仅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成性联系,更高度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观点,形成“自然―人”大系统的整体观念。

再次,曾永成从马克思主义原典出发,对“自然向人生成”进行科学解读,立足于整体性观点形成“生成本体论”主张,对自然本体论、人本体论、精神本体论以及实践本体论等本体论观点加以序化综合,将世界本体解读为不同形态内在联系的生成过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这种生成本体论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深邃的视域,既将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纳入其中,又避免了它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并有利于真正吸收其合理内核和美学上的积极成果。

最后,在生成本体论的整体格局中,实践从审美根源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充当自然、人、精神和历史等诸种形态间能动综合的中介。这打破了长期以来审美本体论所默认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体现出自然生态规律对于人类实践的深刻制约性。在生成本体论中考察实践,对于今天的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极为重要。

以曾永成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人类学作为思维框架进行考察,实践本体论所秉承的可贵的生态关怀与其基本理论内核之间的内在矛盾显露无疑。实践本体论美学追求表达人与自然发展和谐统一,较早意识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表达了生态关怀理念。而实践本体论的基本观点是强调从实践中寻求美和审美的本质和根源,这种片面高扬主体性的实践正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根本不可能解决生态问题。把实践本体论回归到生成本体论,回归到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相融合统一的人本生态观,在实践论人类学中对其加以科学的阐释,乃是实践本体论美学克服其生态关怀与基本学理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出路。

《回归实践论人类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学回归原典的新解读,是在实践论人类学思维框架内对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的科学阐释,可以看作曾永成走向人本生态美学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此外,阐释达尔文审美思想、研究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精神等系列文章,则是他扩展走向人本生态美学的学理思维、丰富和充实其学理内容的积极努力。

系统动力学论文范文12

>>湖北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 >>湖北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湖北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