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系统分析师论文

系统分析师论文

时间:2022-08-13 13:48:55

系统分析师论文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1

1、厚积薄发,平时多做有心人

从系统分析师考试大纲可以看到,系统分析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考查的知识面很广。但分析历年考题可以发现,虽然考试知识面广但考试内容并不是很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积累,经常通过网络、讲座、学术会议等途径及时了解一些流行技术热点和业界最新动态。

2、多做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如果说平时积累的各个知识点是一粒粒宝贵的珍珠的话,那么项目经历则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根红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果没有参加过完整的实际项目,就难以从根本上理解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就难以真正领会软件工程的思想精髓。同时,在做项目时还要勤于思考,无论是作为主持者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程序员,都应该去潜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如果你是设计师的话你又会怎样设计?经常做这样的换位思考,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这对下午一的考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3、注意提高个人文档编写能力

一些软件工程师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只喜欢钻研具体的技术点而不注重提高文档编写能力。他们的一个通病是做得多、写得少,在某一个具体的技术领域上往往表现得非常优秀,但写出的文档质量实在难以恭维。作为一个合格的系统分析师文档编写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也是下午二考试的考查重点。

文档编写能力不仅对于应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实际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当在平时多做这方面的训练,多思考、多动笔,努力提高自己文档编写能力。

4、掌握评卷专家心理,注意论文写作技巧

在下午二的考试中,应注意把握评卷专家的心理状况。根据希赛IT教育研发中心的著名软考专家张友生所说的,评卷专家不可能把你的论文一字一句地精读,要让他短时间内了解你的论文内容并认可你的能力,必须把握好主次关系,论文的组织一定要条理清晰。一般说来,项目概述部分评卷专家会较认真看,为让评卷专家对你所做的项目产生兴趣,这里可适当吹捧。在论文陈述部分应当按主次关系分条进行陈述,首先最好开门见山指出你所采取的措施,然后指出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何优点,克服了以前做法的哪些缺点等等。在分条陈述时最好一个问题一个自然段(自然段千万不要过长),在每个自然段首先要有一个主题句,主题句简明扼要地描述本段的中心思想。

在论文撰写中,切忌大谈空洞的理论知识或不懂装懂,以专家的姿态高谈阔论。应当将重点放在汇报你自己在项目中所做的与论题相关的工作,让评卷专家相信你确实做过这方面的项目而且达到了相应水平。

在下午二考试时间的分配上,建议首先花3——5分钟根据个人特长选定题目,然后花10—15分钟左右整理一下所掌握的素材,列出提纲,即你打算谈几个方面,每个方面你是怎么做的,收效如何等等,简明扼要地写在草稿纸上。

5、参考书,不能不读

要想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不但需要多做项目,而且有关软考辅导专家张友生老师的书是不可不读的。

我读过的书有系统分析师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分类精解、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试题分类分析与范文、计算机数学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另外,如果为了职称的话,只需要通过考试者,建议参加张博士的辅导,听说通过率可以达到80%,很多考试试题都是他们模拟试题上的原题。

6、摆正心态,轻装上阵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2

【关键字】教学分析;教学系统;IIS图;信息流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12-06

一 什么是“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和实践各种教学分析理论和方法。

广义的教学分析是指对教学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因素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实际研究中,由于分析对象的差别、研究者主观经验的不同及关注的侧重点各异,教学分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包括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结构的剖析、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对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结果关系的微观研究等等。最早的教学分析是定性、直观的概念分析,比如将教学系统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对于本文后面讨论的分析方法而言,这甚至不算是分析研究。随着心理学家将定量方法引入教育研究,教学分析的定量研究拉开了序幕,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定量的教学分析是指把教学过程切分为更细的片段、并对片段进行编码、进而从片段的编码数据出发推断教学某种整体特征的过程。本文讨论的就是这种定量教学分析方法。二典型教学分析方法的比较

目前教学分析主要有两个视角:一种是将教学看作人类行为系统,分析师生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将教学看做是信息系统,试图由信息流的局部特征推断教学整体属性,揭示信息流与教学功能之间的关系。行为系统下的教学分析重点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互的外显行为(主要是言语行为)和教学系统的外在属性,以行为编码体系为核心,将收集的样本切分为行为序列,按照行为编码体系对行为进行归类编码,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水平等结论;与此对应,信息系统下的教学分析关注的重点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通过挖掘信息流的局部特征和整体属性来揭示教学结构与教学功能的一致性。

教学分析总体上是切分、识别、归类、编码师生行为或信息的活动,所以本文将从编码对象和编码体系、操作逻辑、预期结论以及研究的科学性水平和实践意义四个方面对4种典型的教学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1、S-T分析法

(1)编码对象和编码体系

以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为编码对象,着重研究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与互动。编码体系中只有两种行为,T行为(教师行为)和S行为(学生行为)。

(2)操作逻辑

采用固定时间取样。数据编码归类时只关注行为的来源一一将教师视觉的、听觉的信息传递行为归为教师行为“T行为”,除此之外所有的行为归为学生行为“s行为”。其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操作借助S-T图和Rt-Ch图进行。S-T图用于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随时间展开的序列,Rt-Ch图用于分析教师行为占有率和师生行为转化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模式的判定依据。

(3)预期结论

已有的文献表明,S-T主要应用于教学模式的判断,其判断依据是Rt-Ch图和标准参数判断表。教学模式通常被分为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混合型四种。万华明等运用S-T方法分析某些高校课堂教学,发现“讲授型”占66%,在文科类和基础理化类课程中偏多,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对话型”占6%,教师与学生配合好,教学效果好;“练习型”和“混合型”分别占10%和18%,教学效果较好。研究提供的建议是:要避免单纯的“讲授型”教学,要在合适的课程中多与学生对话,可以在某些科目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练习,以使教学效果更好。

(4)研究的科学性水平和实践指导意义

由于S-T分析法的编码体系比较简单,所以对于师生行为编码会很客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但是S-T分析法用于判断教学模式时,会遭遇困难。将教学过程归结为某种模式的做法缺乏客观依据,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结论,这部分缺乏科学性。S-T分析法实际上是比较简陋的分析法,用于研究教学模式时,无法提供具有新意的建议。比如,“要避免单纯的讲授型教学”这类建议不需要S-T方法出场。

2、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交互分析法

(1)编码对象和编码体系

FIAS分析法以课堂中师生语言行为为编码对象,主要关注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模式和互动的有效性。编码体系是一种动词(短语)的集合,在操作过程中表现为弗兰德斯分类编码对照表,这个对照表说明了什么样的表现属于何种行为。FIAS分析法将教师行为区分为“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两大类,分类时将教师对学生情感上产生影响的言语和对学生的提问归为“间接影响”,将教师的讲授、指令和批评归为“直接影响”;将学生行为区分为“被动应答”和“主动说话”两大类;将课堂中的沉默和无效语言归为“沉默”。这个对照表是可以维护的,比如在原版对照表基础上,Edmund Amidon、顾小清、李军和梁清波等人进一步细化、规范和增添了行为类别,如将“学生应答”细化为描述、推理和概括三类。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3

Abstract: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achelor degree articles are in large amount,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each other are complex, it makes the college hard to improve the manage level of it. This article uses the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to analysis thes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by dividing binary matrices, work out the model. With a serial of analyses, it conclude that the wa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bachelor articles is making the teacher’s attitude right an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cademic level and their writing level. But the basic method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tronger the mechanism , building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This research is mean to hav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ge to improve the bachelor degree article.

关键词: 解释结构模型 信息技术 可达矩阵 系统建模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ary matrices system modeling

作者简介: 林文庞(1981- ),男,助教,助理馆员,软件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数据库技术应用:张楚珊(1980- ),女,管理学学士,实习研究员,多年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管理。

一、 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总的检测。因此,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高校扩招以来,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水平下降。本文试图以解释结构模型法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给出对策,希望该结论能为高校本科生学位论文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以下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为例,进行分析。

二、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现状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是1999年开始办学的一所独立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院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实行“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专业上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两翼”是对“体”的支撑能力,指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重视管理软件技术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建立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其学位论文应有别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的收集是从2006年开始。笔者根据增城学院图书馆建设的Apabi Tasi学位论文系统里的5000多篇学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多数论文水平只限于理论应用,能够从多个方面论证论文主题从而得出结论。某些论文论证全面,观点鲜明,有一定的独创性。某些论文甚至语句不通,结构混乱,难以自圆其说。

三、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3.1 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化( 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 ISM)技术是美国J ・N ・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 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3.2进行系统化调查,确定关键问题

笔者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毕业生、论文指导老师、教学处主管论文工作的科员、各系教学主任、各系教学管理人员、图书馆学科馆员等人员的调查与深入探讨,确定论文质量与师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学生知识基础与写作能力、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要求严格程度与论文规范管理、教学质量、信息资源环境与师生信息素养、教学管理水平、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科研管理机制与水平等9个因素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3.3列举各因素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得到表3.1 所示的9个导致因素,然后经过多次统计、分析、讨论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按照下面的影响关系式填写图3.1所示因素示意关系图。

通过对各个因素间的影晌关系的分析,得到因素关系图,见图3.1。

3.4建立可达矩阵

根据图3.2的因素关系示意图,可得出以下可达矩阵。

3.5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并建立结构模型

3.5.1 有关概念

可达集:与要素SI有关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可达集,用 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前因集:将要素SI的前因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前因集,用A(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列中的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 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除包含要素SI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

若 R(SI) = R(SI)∩A(SI)

则 R(SI)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找出最高级要素集后,即可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

3.4.2 寻找最高级要素集(见表3.2)

由上表可知:{0}为最高要素,{1,2}满足R(SI) = R(SI)∩A(SI)条件,故要素{1,2}为第1级要素。

由上表3.4可知:{4,5}满足R(SI)=R(SI)∩A(SI)条件,故要素{4,5}为第2级要素。

由上表3.5可知:{3,7,8}满足R(SI)=R(SI)∩A(SI)条件,故要素{3,7,8}为第3级要素。

由上表3.6可知:{6,9}满足R(SI)=R(SI)∩A(SI)条件,故要素{6,9}为第4级要素。

3.4.3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级次划分排列,最终做出的有向图,描述了影响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3.3。

四、 结论

由上文分析可以得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最直接的办法是端正师生对论文的态度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写作水平;从这两方面出发,提高学位论文的水平是最直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科研管理机制建设与水平,建设信息资源环境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只要抓住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综上所述,虽然解释结构模型法能直接揭示问题根源,但此方法有纰漏。例如有些专家认为第3个因素(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直接影响论文质量,但在模型中,第3个因素(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却是通过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写作水平两度才间接影响到论文质量。我们尊重模型得出的结果,但也须重视专家提出的意见。由此可见,解释结构模型法在客观的定性上是科学的,定量却是有纰漏的。

参考文献:

[1]Warfield,John N.Binary matrices in system modeling[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 Manage&Cybernetics vSMC-3 n5.1973.441―448.

[2]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5―50.

[3]张宾,龚俊华,贺昌政.基于客观系统分析的解释结构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5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教学分析;要素分析;交互分析;行为系统;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40―04

引言

随着人们对教育和学习内涵认识的日益深入,教学分析逐渐受到广泛地关注。各国教育研究者,从各个不同方面,用不同的视角对教学系统进行分析,逐步深化了人们对教学系统的认识。有的研究者关注师生交互行为的教学价值,有的关注如何解释师生的行为,有的关注教学系统的模型的建立,有的关注分析过程中使用媒体情况,有的关注教学分析适用的环境,还有的关注教师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方法。

这些研究表明,我们至少能从两个视角对教学进行细致的分析,一种视角是将教学看作人类行为系统,分析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另一种将教学看作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统,分析信息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一 要素分析

认识教学的过程中,要素分析的历史很长,很多有名的国内外研究者都提出了有影响的观点。根据参照系不同,对教学系统要素的划分可谓众说纷纭。有经典的“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材;还有另一种“三要素”说:人员,物质,信息;还有所谓的“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部和教学手段[1]。巴班斯基把教学看成是一个由人、物、教学过程组成的系统,认为人所包括的教师、学生,物所包括的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气氛,教学过程所包括的教学结构、教学环节等都是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其中每一个要素都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并在这一前提下提出教学最优化理论,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2]。李秉德、李定仁教授在其所编著的《教学论》中明确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中都包含有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教师这七大要素。这七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张楚廷著的《教学论纲》中,把教学要素分为平凡要素和特征要素,再往下细分,最终形成一个教学要素层次系统[3]。

要素分析是出现最早的教学分析的思路,反映了最初系统论对教学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从系统的结构方法入手,试图通过悉数所有出现在教学中的要素,然后对这些要素逐个分析来认识教学。要素分析对教学分析的发展,特别是对人们定性分析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们初步探索教学系统必然经过的阶段。然而要素分析作为人们定性分析教学的方法,还停留在理念上,操作性较低。要素分析中,教学要素的划分是较为直观的,划分的依据是含糊的(比如,并非教师和学生的全部属性都是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其次,尽管在理念上提出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然而在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往往是割裂地对单个要素进行分析,对要素之间的关系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 交互分析

要素分析的研究者是把教学系统当作一个行为系统进行分析,不过这还只是理念上的探索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行为系统的角度对教学进行的细致分析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特定行为或者交互的教学价值。比如,有研究者在考察在线课程的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持久性与教学交互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占26%比例的学习者认为,异步讨论区所使用的异步讨论对他们坚持学习有促进作用(Steven F Tello[4],2007)。有研究者考察了非母语英语课堂中教师反馈与学生举手发言之间的交互关系,发现:(1)重做可能会引发其他类型的反馈;(2)尽管重做和明确修改对于拼写错有作用,讨论协商更有利于语法错的纠正(Wai King Tsang[5], 2004)。还有的研究者关注不同类型的交互(不使用计算机的面对面交流、基于计算机的协作(异步交流)和在计算辅助下的面对面交流)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表明,计算机介入的交互更加规则。与计算机介入的交互相比,面对面的交互能发生更多的学习(Judith Kleine Staarman, etc[6]. 2005)。

从行为系统的角度对教学分析的研究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交互进行细致解释学分析。这种研究近期成为焦点,人们关注的主题有:确定对话结构和特征的有效可靠的方法、通过对话交互分析确认对话角色、智能教育系统(IES)中对话的运算模型以及对话交互分析在CMC和CSCL中的应用(Rachel Pilkington[7], 2001)。人们希望通过有效的交互分析,能够判定知识协同建构的质量。比如,Gunawardena等人建立协同知识建构的等级性过程模型。研究者认为,质量越好的交互所达到的层次越高。(Joi L. etc. 2005) [8] 。

交互分析的具体操作是相对成熟的,不论其具体使用的情景如何它都有一系列相似的具体操作步骤。我们对影响较大的交互分析方法和在CSCL中应用的交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不论哪种形式的交互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一个行为交互的概念模型,然后把具体操作分为三个部分:(1)建立编码系统来准确表征交互过程;(2)规定一套采集数据的规范;(3)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

任何交互分析都基于特定的交互过程概念模型。交互的概念模型反映了交互的各种角色在行为上的交互关系。图1是Beatriz Barror等人构建的2个言语讨论的交互模型。基于这个交互模型开发的讨论区限定了学习者的讨论空间。(Beatriz Barros & M. Felisa Verdejo[9], 2000)。

与国外相比,国内CSCL的交互分析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其中黄荣怀博士的知识工程研究所的研究较为典型。我们的对具体操作分析结果如表1,其中CSCL交互分析以黄荣怀博士的知识工程研究所的研究[10]为例:

不可否认,把系统论作为方法论的角度来讲,交互分析比要素分析已经进了一大步。它不是对各个要素进行割裂的分析,而是从系统整体地把握上寻求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开始关注要素之间的某些联系。交互分析还能够帮助教师看到教学的一些细节,对改进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对角色及其行为的编码是整个交互研究的核心部分。不同研究者会提出不同的编码体系。由于交互的复杂性,使得各研究者用于相似定性分析任务的词汇却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而不同的编码体系又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所以交互分析需要一定的术语标准化。另外,编码体系对数据源也有依赖性,同样的言语行为(文本上的),加上语气、肢体语言(录像中的),就可能归于不同的类型[11]。

在采集数据方面,最初数据采集多使用时间为单位进行采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对时间序列的机械切分造成的问题,进而采用多种例如“意义单元”这样的切分单位。然而“意义单元”的划分标准是模糊的,产生“意义单元”中意义没有具体的依附体使产生意义组合很容易出现任意性。

总之,编码体系的任意性,以及其对言语信息归类和切分带来的主观性,还有在对数据进行划分采用的规则存在问题,最终导致结论的低可靠性。

三 基于建模的教学系统分析

交互分析和要素分析都是以行为系统为视角进行的研究的,如今另一种可以进行细致分析研究的视角――把教学系统看作信息系统得视角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豪恩斯坦教学系统观。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豪恩斯坦(A. Dean Hauenstein)在其所著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概念架构――对传统分类学的整合》[12]一书着眼于教学系统功能机制。他把系统的观点引入教学。并明确提出教学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在教学系统中,信息或内容(即他人的知识)有四种,分别是符号性信息、描述性信息、处方性信息和技术性信息,经过了学习体验之后,这些信息有可能被领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的知识。

然而把从教学系统整体功能机制出发,以信息系统为视角的教学分析的观点引入实际的分析操作,关注可操作的分析方法的研究还很少,目前有我们提出的“教学系统分析IIS图方法”。

IIS图方法[13]认为教学系统总体功能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干预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教学系统采用的是可观察、可控制的信息手段。教学系统是一种教师、学生和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媒体这三个信息处理主体之间信息流动的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系统。基于对教学系统功能的认识,我们对系统功能的耦合结构做了初步的建模如图2。

图中用IPL、IPT、IPM分别代表参与教学系统功能耦合的学生、教师和信息媒体对信息的处理。这种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透明,不可见的,但它的输入和输出是可见的表达为{X}和{Y}。然而这个图的结构不能很好的反映知识的共享和社会性建构的特征。他把IPL、IPT、IPM的{Y}集中起来,进一步抽象出一个信息的共享集IIS(Instructional Information Set),如图3。

系统分析就是用一种编码体系代替另一种编码体系表征那个系统,而那个新的编码体系能够清晰的反映系统的某些特征。IIS图分析法的操作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IIS的输入信息项{Y}的表征。首先明确分析的对象教学系统的信息流,那么需要对信息流进行表征。分析中需要关注信息流的以下属性:贡献者、操作、信息类型、对应的知识网络等。其具体的信息流的表征格式是:IPx_n[{内容注释}][]。(2)IIS输入信息项{Y}的序列表征。根据属性值的变化对信息流进行切分,将会形成信息流的时间序列。当然这些序列不一定是线性序列,可能包含有并发特性。(3)IIS的知识网络图表征――IIS图。最后把信息流的时间序列映射到对应的知识网络图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与其他教学系统分析的方法相比,IIS图方法能够反映教学系统知识建构的总体水平。这是进一步研究教学评价的基础。IIS图分析法也是教学设计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可以广泛应用到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缺陷分析、质量评估等方面。

四 结语

教学分析,是为了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学系统,每种教学分析技术必然蕴涵着自己对教学系统的系统认识,蕴涵着某种系统观。通过对教学分析技术的系统观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系统方法逐步地在教学分析技术应用中深化。从要素分析阶段,人们对教学系统结构进行考察,而考察结构的入手就是弄清该系统包含的要素,从而出现了各种“要素说”,人们通过悉数教学系统中出现的每个要素进而认识。随后,人们开始逐渐关注教学要素之间的某些联系,比如师生之间的联系――师生交互,认为通过对这些关键的联系进行分析就能揭示教学系统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出现了各类对师生交互进行编码的分析技术。如今,不少学者发现应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去认识系统,从而关注系统的整体属性,进而出现了基于系统建模的教学系统分析技术。我们看到,教学分析技术是循着从要素到整体,从关注结构到关注功能的系统观在前行着。系统方法正在逐步深入地应用到教学分析领域,可以预见随着教学分析技术的发展,我们会逐步的认识到教学系统的本质掌握它的规律,以此来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3] 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3.

[2]王利.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论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4.

[4]Steven F TelloAn. Analysis of Student Persistence in Online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Hershey, 2007, 3 ( 3) : 47.

[5] Wai King Tsang.Feedback and Uptake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 Analysis of 18 English Lessons in Hong Kong Secondary Classrooms [J]. RELC Journal, 2004, 35:187-209.

[6] Judith Kleine, Staarman, Karen Krol, Henny vander, Meijden Peer.Interaction in Thre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J].The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2005, 4:29-39.

[7]Rachel Pilkington. Analysing Educational Dialogue Interaction:Towards Models that Support Learn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2001, 12:1-7.

[8] Joi L. Moore; Rose M. Marr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nline Discussion Participation Protocols [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winter 2005, Vo.l38, 2:191-212.

[9]]Beatriz Barros & M. FelisaVerdejo. Analysing student interaction processes in order to improve collaboration. The DEGREE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2000, 11:221-241.

[10]王晶,李艳燕,王迎,黄荣怀,赵东轮.基于交互分析的协作学习过程研究――以《e-learning导论》在线课程分析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7,(6):44-47.

[11] Nancy E. Waxler; Elliot G. Mishler.Scoring and Reliability Problems in 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 A Methodological Note. Sociometry [M], 1966, 29(1):28-40.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5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54-03

一、引言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一般规律的技术科学,是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由于自动控制理论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电路、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积分变换、线性代数、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交叉学科的很多知识,理论性和抽象性强,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和发展更新速度快等特点[1,2],因此难教难学,在学生中流传着自动化专业的“天书”这一雅号。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二、自动控制理论的课程设置

1.课程地位与目的。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越发深入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自动化知识也越来越成为人们需要了解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自动控制理论成为工科院校自动化、电力、电自、机械、热能、核电、风电、建环等诸多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自动化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每个学生能多角度、分层次地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动控制理论以及相关课程发展的状况及专业知识特点,并把握局部或整体的理论,使学生所学知识同实际工业过程的应用相联系,为学生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是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时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3]。对于教师来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所传授的知识掌握透彻,理清课程脉络,使所讲内容前后连贯,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学习难点、理解误区,相应的调整授课内容,讲解时做到深入浅出,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其教与学的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2],形成复合控制,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自动控制理论的课程体系

自动控制理论的课程体系包括结构体系和内容体系两方面,结构体系强调学习的主线,是该门课程的整体脉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纵观全局;内容体系强调不同专业对该课程应掌握的内容以及学习要求,使学生学习时能够突出重点[4]。

1.结构体系。结构体系的把握要从“三纵三横”出发[5]。“三纵”是指系统在三域(时域、频域、复域)中的数学模型;“三横”指系统特性(稳定性、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分析。如图2所示。(1)“三纵”理清三域中的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对于一个实际系统来说,可以根据对象的特点建立时域模型、复域模型和频域模型,模型的建立是等效的,三种模型之间可以按照图3所示相互转换。学会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学生能够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把握好这条主线,使学生能够纵观全局,树立一个“纵向”思路。(2)三横。结合系统的数学模型,熟练掌握系统分析的三要素:稳定性、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系统性能指标是衡量系统好坏的重要依据。只有能够准确分析系统的性能,才能知道如何更好的改进系统,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横向”思维。

2.内容体系。自动控制理论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部分。(1)经典控制理论:主要内容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自动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和频率特性分析,离散系统的模型建立及性能分析,非线性系统的性能分析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等等[6]。按照先概念、再模型、然后分析方法和指标、最后校正的步骤逐步进行。(2)现代控制理论:主要内容有系统的数学模型即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能控性与能观性分析、系统稳定性的分析以及系统的反馈校正、极点配置、状态观测器的建立等[7]。按照先概念、再模型、然后分析方法和指标、最后校正的步骤进行。

四、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1.从教师来说,教师之间“各自为政”,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其一,在课堂教学上每位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不同的课件,因教学经验不同,即使选用相同的教材,每个人根据所教专业不同灵活选用例子的水平以及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的结合程度都是不同的,互相交流、集体备课讨论环节较少,导致不同教师即使讲授同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也可能相差很大。其二,目前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因涉及的专业面广而课目众多,教师任务繁重,并且每个教师按自己的教学任务设答疑时间、地点,因此导致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较少。

2.从学生来说,不能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动控制理论的课外学习环境。由于学生功课学习任务重,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搜索整理大量的自动控制理论的课外拓展学习资料,也不可能实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与同学、教师交流和讨论,因此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途径,限制了学生对本门课学习的兴趣度和学习热情。其次,学生学习的态度也有很大变化,当前学生学习更加注重以后是否能应用到工作实际当中,如果与以后工作无关,学生对该门课程就会变得消极懈怠[1],而且学生不重视理论的学习,觉得枯燥乏味,降低了学习兴趣,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8]。

五、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1.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理论学习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动力。(1)重视理论教学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讲授内容中注意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的介绍,同时积极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列举日常生产中的通俗易懂的实例,如马桶水箱水位控制系统、冰箱、空调温度控制系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理论联系电力大学专业背景、电力专业特色,例如自动化、热能等专业可以列举如汽包水位控制系统、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炉膛负压控制系统等例子,对于机械专业可以选取阻尼器、弹簧等构成的机械系统,于电气专业可以选取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RLC电网络系统等,通过大量控制系统的实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后续专业知识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做好后续课程学习的铺垫和引导。(3)理论指导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建设网络平台,可以促进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及时更新目前的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及自动控制理论课内拓展上,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前沿科学研究及自动控制理论的前沿发展、应用进行拓展和引导,比如通过自动控制实现神十飞天、“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登陆等都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引导式”、“互动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提问互动法、讨论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质疑,由被动受教转为积极参与,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

3.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目前设计研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进行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各位教师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研制的对应不同学时、不同专业的多个多媒体课件。课件要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加课堂讲授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利用MATLAB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控制理论,利用典型事例和启发式的课堂教学,结合科研实践和专业发展讲授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有效利用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将所有资源放置在网络平台上,真正实现交互式双向教学。

4.改革考核方法。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到课、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注重了过程考核和考试结果考核相结合,但效果仍不够理想。有的学生存在“上课为点卯,作业通过抄,考试靠突击,考后全忘光”的学习方式,不符合知识的学习过程,更谈不上日后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创新了。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多次阶段性单元测验、抽查作业、课堂提问、网络答疑、期中考试等多种过程学习考核渠道,考试命题由以前的一种题型变为采用多种题型,增加覆盖面,以客观衡量教学效果。试卷评阅后,科学地对考卷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调整下一学年度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进度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中旨在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5.改革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建立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控制系统综合设计两个实践性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设计大赛等锻炼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教学改革和创新任务繁重,需要在所有自动控制理论教师积极参与协作下完成。

6.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进行自动控制理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以辅助课堂教学,更好地完成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工作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语

经实践表明,教师的授课效果明显改善,学评成绩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自动控制理论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学生自动控制理论课的考研成绩有明显的提升。总之,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静超,毕月虹,刁彦华.关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思考[C].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

[2]任琦梅.“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3]程丽平.“5W模式”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

[4]徐颖秦,潘丰.自动控制原理立体化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2).

[5]申昕.基于三横三纵结构体系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探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

[6]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35.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教师评价系统 计算机网络平台 账户权限 识别参与 教育质量 管理

1 教师评价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教师评价系统,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首先,我们来看教师评价系统的作用:检验教学效果,测量并判定教学效果,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一项职能;诊断教学问题,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提供反馈信息,实践表明,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了大量反馈信息,而且也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直接的反馈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进行改进;引导教学方向,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及学习时间的分配,常常要受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影响调控教学进程。对教学活动基本进程的调控,是教学评价多种功能和作用的综合表现,它可以客观地判定教学的效果,合理地调节、控制教学过程,使之向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也正是教学评价追求的基本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要很好地完成这一判断,得出科学结论,评价者必须在一定的客观标准下,认真地进行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教学活动各方面的资料或证据。

2 高等学校教师评价系统研究与使用情况

教学评价系统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和定量、定性分析,对专业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式来采集信息。这种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统计信息周期长、费用较高,且无法保证所收集信息的有效性,从而会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但是如果引进教学评价系统,其强大的交互性、广泛的传播性、时空的开放性、数据收集管理的方便性,以及快捷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与传统的评估方式相比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评价系统对教师专业的发展特点和评价技术具有非常好的适用性。教师进行行动研究也需要一定的工具和科学的程序,教师在自省的计划、实施、反思的行动研究的进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实践知识和教学行为,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教师个人的、缄默的、隐性实践知识转变成供他人分享的、明确的公共知识,促进自己教学理论的创生与建构,此外,通过设计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对学校教师的工作作出评价之后,应当把结果客观、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激励教师积极履行职业要求与规范,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3 教师评价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开发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分析高校教师评价工作流程,以及对系统功能的要求,整理所有的关于教师评价系统的资料,确定系统开发的功能要求。②系统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完成系统的整体架构,并且确定评价系统的指标和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教师评价的数学模型。③数据库设计阶段。分析数据库的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结构、逻辑结构,进行数据模型优化,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置数据库各种参数,创建实体数据库和数据库表等数据库对象。④系统实现阶段。根据需求分析确定开发平台与开发工具,编写代码,最终实现系统功能。

4 教师评价系统UML建模的系统需求分析

4.1 系统需求描述 信息系统开发的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教师评价系统的总体需求为:建立一个使用方便,管理严格,数据安全,功能齐全的教师评价系统。对系统使用人员建立较严格的角色等级,根据登录人员角色的不同,提供相应的应用模块。

教师评价系统的域描述如下:

在教师评价系统中,要为不同的使用者定义不同的账户权限,给每个使用者发放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在数据库中建立访问者的个人信息以及密码。学生,教师,评估组都能够实现对教师评价打分的功能,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可以执行用户信息管理、问卷设置和权重设置等几大模块的功能。

通过对上述教师评价系统的域描述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如下功能性需求:数据库使用者具有账户(用户名和密码),还可以访问允许的系统模块。而数据库管理员为数据库添加、删除和修改数据,还负责添加和删除数据库账户、负责确定账户相应的角色(允许访问的模块)。

4.2 系统需求分析 采用用例驱动的分析方法分析需求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出系统的参与者和用例,并建立用例模型。

通过对系统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系统中有四个参与者:Manager(管理员)、Teacher(教师)、Student(学生)和Pgz(评估组)。

参与者的描述如下:①管理员描述:系统的管理员,具有管理系统的权限,可以管理各个用户的基本信息,添加问卷模块,设置问卷的各个模块的权重和各个角色的权重。②教师描述:该系统的用户之一,是学校的老师,可以查看教师的基本信息并对教师打分,或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论文和授课信息。③学生描述:该系统的用户之一,是学校的学生,可以查看教师的基本信息并对教师打分,或修改自己的登陆密码。④评估组描述:该系统的用户之一,是学校的专家组,可以查看教师的基本信息并对教师打分,或修改自己的登陆密码。

4.2.1 识别参与者。通过对系统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系统中有四个参与者:Manager(管理员)、Teacher(教师)、Student(学生)和Pgz(评估组)。

参与者的描述如下:①管理员描述:系统的管理员,具有管理系统的权限,可以管理各个用户的基本信息,添加问卷模块,设置问卷的各个模块的权重和各个角色的权重。②教师描述:该系统的用户之一,是学校的老师,可以查看教师的基本信息并对教师打分,或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论文和授课信息。③学生描述:该系统的用户之一,是学校的学生,可以查看教师的基本信息并对教师打分,或修改自己的登陆密码。④评估组描述:该系统的用户之一,是学校的专家组,可以查看教师的基本信息并对教师打分,或修改自己的登陆密码。

4.2.2 识别用例。在用户需求分析中,如何找用户目标,如何通过系统交互实现用户目标,如何表达这些概念,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引入用例的概念来进行需求分析,这是面向对象分析技术进入第二代的标志。

用例图描述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它从执行者的角度来理解系统,用于获取系统的需求,规划和控制项目;描述了系统外部的执行者与系统提供的用例之间的某种关系。用例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为达到某个目的而进行的一次交互作用,即系统执行的一系列动作。用例由执行者来激活,并提供确切的值给执行者。用例可以简单也可以很复杂,但必须是一个具体的用户目标实现的完整描述。

前面己经识别出了参与者,通过对需求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确定系统中有如下用例存在:

①设置问卷类型:

由管理员设置问卷类型各个类型权重不同。

②设置问卷题目

由管理员设置各个问卷类型中的问卷题目。

③用户信息修改

由管理员修改用户的基本信息,添加,删除等。

④对教师评价

教师,学生和评估组的功能。

⑤提交论文或授课信息

教师添加自己的论文或授课信息。

⑥修改个人密码

教师,学生和管理员修改自己的登陆密码。

5 结束语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对高校教师评价方法的研究和系统的实现。数字化的教师评价系统可以较准确、客观的将教师信息通过数据反映出来,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学校管理决策者提供客观依据,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依据,对教师自我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0-283.

[2]徐赐宁,郭宝星.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J].高校工作研究,2002(11):20-23.

[3]郭建锋.基于AHP法的土建类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研究[J]. 浙江大学,2002:12-15.

[4]汪沛.高等学校教师管理评估体系的研究[M].大连海事大学,2003.

[5]孙惠民.UML设计实作宝典[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6]程理民,等.运筹学模型与方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李劲,谢兆阳.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设计与系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7

关键词:操作系统;计算机专业师范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意味着,近代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如今将重新返回大学校园。自2007年秋季入学起,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开始招收生免费师范生。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已经招收了07级和08级2届计算机专业的免费师范生,一共约200人,以后还会继续招收。由于计算机专业不像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那样原来就是师范专业,有现成的针对师范生的授课大纲和经验,这些学生的课程如何设置成了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必修课程,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学会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统;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实现简单的相关算法。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师范生如何调整,是本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2针对师范生的“操作系统”课程的问题

2.1课程的地位问题

毋庸置疑,在原来的教学体系中,“操作系统”课程处于专业课的核心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但是对于毕业后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范生来说,这门课程的地位如何?这需要从分析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入手,为此笔者分析了国家制定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并访问了一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

我国在中小学对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掌握某些技术的运用,并鼓励创新。

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有:

(1) 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能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3) 能使用文字处理、绘画、电子表格等简单软件表达想法。

(4) 能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为主,在高中包括C或Java语言编程、Dreamware、Photoshop等多媒体工具的使用、Access数据库的使用等,以使用工具为主,同时包含简单的理论知识。

笔者还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普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其他专业的教师那样只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做很多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如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网站的制作;竞赛培养如NOI竞赛;为其他专业教师做教学比赛的课件;学校硬件维护,如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电视台、网络教室等设备维护。这使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教师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知识面广,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并有一定的专长。

据此可以了解“操作系统”课程虽然不是师范生以后要讲授的课程,但仍然十分重要。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一般都要讲解Windows系统的使用,师范生通过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Windows系统;师范生需要做学校各种设备的维护和网络维护,了解各种操作系统的特点和管理方式对他们有所帮助;同时,师范生要有较好的程序设计能力,能为学校构建小的应用或演示系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系统调用,提高编程能力。因此,“操作系统”课程仍然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2.2课时的调整问题

由于“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理论和实验,课时量较大,我系原来的课时是72学时/学期,即每周4节课。并且在下一个学期安排“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课程,使学生有时间完成几个大的操作系统试验,如进程的调度和演示、文件系统的模拟和演示等,使学生能够通过编程模拟实现部分操作系统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认识,提高动手编程的能力。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学生反映课时太少,授课时有些地方讲解得不够详细,例子不够多,编程时有很多困难等等。

由于师范生必须学习许多学校规定的师范类专修的课程,如教师口语(普通话),教师书法,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有限,必须减少课程,压缩课时。因此“操作系统”课程改成54学时/学期,即每周3节,增加了18个课时的上机试验课时,但减掉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这样就把2门课程合在一起上了。考虑到“操作系统”课程开始就讲授理论基础,没有涉及到实验的内容,于是上机试验课时间定在第9周之后开始,每周2节。

2.3课程内容的调整问题

我系原来使用的教材是陈向群主编的《操作系统原理(第二版)》一书,这是一本经典的操作系统教材,主要特点是对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阐述清楚,并能发反映一些较新的成果和发展方向,同时非常注重操作系统的课程实践,在每一章中都加入了对Linux系统和Windows Server2003系统的分析。其中对Linux系统的分析非常详细,如存储管理一章分析Linux系统的内存管理,分析了Linux系统的内存数据结构、页表管理、页面的分配回收、地址映射等内容,配有相关的图表和代码,使学生很快从操作系统的理论进入到实际,并产生了阅读相关的Linux代码、通过修改部分代码编译自己的操作系统的兴趣,学习效果很好。由于师范生在每一届的人数不到一百人,笔者认为暂时没有必要更换教材。但这本教材的内容很多,由于课时的压缩,必须对授课内容有所删减,具体修改如下:

(1) 减掉了第2章操作系统的硬件环境。因为之前开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已经讲授了这些知识,不需要再作介绍。

(2) 减掉了第8章死锁。死锁是操作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一些基本概念可以放在进程管理中的进程的同步和互斥中介绍,这一章的内容比较深,学生不容易理解。

(3) 减掉了第9章操作系统设计。由于课程针对师范生,他们主要从事教学和简单的编程、应用,一般不会从事操作系统的设计,故减掉了这一章。

(4) 减掉了第10章操作系统安全。这一章实际上内容很多,在几个课时内讲授没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被删除。

有些章节的内容还有一些调整,如在第6章文件系统中去掉了文件系统的性能问题和文件系统的可靠性小节,把文件系统的使用放在实验课中等等。

3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课时限制,必须在比原来更短的时间内教授“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并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同时希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为他们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出表率,笔者研究改革了教学方法。

3.1对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传统教学方发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教师花很长的时间讲授,但学生不一定理解,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自学能力,采用了以下方法。

(1) 注重案例教学方法。“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比较枯燥难懂,笔者摒弃了过去只注重书本内容的教授方式,采用分析案例的方法,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在授课中用Linux作为实例讲解效果非常好,由于Linux的源代码是公开的,并且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实现,讲解时可以把一部分源代码拿出来进行分析。比如讲进程时,PCB的概念很重要,但又比较抽象,这时可以把PCB的源代码拿出来作为案例讲解。学生通过分析源代码,能很快理解PCB的概念,否则教师可能花费很长时间讲解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对处理机调度、内存管理、系统调用、中断处理等内容的讲解也都可以先找好的案例进行分析,对学生帮助很大。

(2) 在课堂中穿插提问。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在大学授课中常常因为班上学生很多、课时紧、学生反应不积极等原因,教师很少提问。其实提问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也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把提问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迫使学生认真思考所提问题,跟上课程进度,同时也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对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的学生实行加分鼓励,学生通过课程网站、电子邮件等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也一样计为平时成绩,尽量使所有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参考。课堂提问虽然会占用时间,但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又能使老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3) 要求学生预习和复习。由于课时有限,课程进度较快,这需要学生课前预习,从而能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笔者在每次课前会提出一两个小问题,答案都在课本中,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每次课后会展望下次课的内容,方便学生预习。在每一章上完还会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包括一些相关网站、原来学生的报告、相关论文等,需要学生课后复习,在后一次上课时随机抽查学生介绍自己看过并感兴趣的内容,上讲台做一个小报告,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2对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是“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习操作系统是最佳的学习途径,但由于课时原因不得不对原来的实验内容有所压缩。笔者开设的操作系统实验内容和原因如下。

(1)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由于师范生工作后一般会做学校的校园网、实验室等设备的维护工作,可能用于网络服务器和一些设备中的Linux系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实验要求学生熟练使用Linux系统的图形界面和命令语句,了解系统的文件结构、用户接口等。

(2) 分析Linux操作系统的源代码。阅读并理解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是学习操作系统设计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可通过分析某个具体的系统较快地掌握操作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设计思想。笔者选择的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一章中都在最后一节分析了Linux和Windows系统的相应管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很多,没有时间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因此安排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Linux代码,总结出对应的模块功能。

(3) 模拟实现操作系统的某些功能。学生通过为对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典型算法的模拟实现,能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的实现原理,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笔者要求学生完成进程调度、作业调度、存储器管理中的命中率问题和文件管理的算法的模拟演示。学生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个算法编程实现并提供良好的界面演示算法的运行过程,这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机理。模拟所需的算法、主要数据结构和程序流程图都由教师提供,涉及的软硬件资源和数据结构都是自建的,这样简化了实验,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实验时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编程实验,而不是因为太难无从下手而放弃,能够达到实验效果。

3.3对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照物。在“操作系统”课程中,面对单调抽象的理论知识,上机试验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所以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卷面考核办法,将总评成绩改为卷面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50%。同时,实验课的考核要详细化、规范化。由于试验是分组进行的,每组交一份实验报告,给一个成绩,应该对小组各个成员有所区分,实验评分时要求小组提交实验报告时按各人的贡献排名,组长排在第1位有5%的加分,组员的成绩按权值递减,分别是100%,98%,95%。这样避免了原来只是由个别能力强的组员完成整个实验,有些组员没有参与的问题,使评分更加合理。对于实验的考核包括上机演示、上机时提问和实验报告3部分,各占试验成绩的40%、30%和30%。每组都有10分钟的提问时间,提出的问题包括整体的设计思想、对开发工具的了解、用到的一些函数或变量的意义、现场对某个功能的修改等等,这样能检查出学生是否是从别人或网上得到的试验程序,得出充分客观的评分。

3.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笔者所在课程组开发了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网站,网站上有所有的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教学视频录像等课程内容;提供其它好的操作系统课件、操作系统实验的例子、Linux分析资料等很多有用的资源下载;还包括网上答疑、在线考试和提交作业等特色功能。学生可以在网站论坛上提问,教师能实时做出解答。在线考试系统能自动抽取教师定义的试题库中的试题,组成一份试卷,并在学生答完后评分并给出正确的答案(目前试题库中只有客观题)。教师能够在线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并统计成绩。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能及时向教师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4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还是个新事物,这些学生该如何培养值得我们探讨。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能满足现在各地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满足学生以后考研的需要。对学生的培养大纲和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都要认真研究,使我们的学生有好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能尽量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了自己对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调整和对课程的授课、实验、考核方式的调整。这门课程已经上过一轮,学生反应很好,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原来一致,达到了课程要求。并且学生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关注相关的新技术新发展,这说明课程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颖. 我国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4):92-94.

[2] 叶俊民,胡金柱,李蓉,等. 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6):19-21.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8

Keywords:big data of archive; data scientist; post requirements; post duties; quality demands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电子办公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的进程中,人类对数据“精、准、深”的要求日益突出。在基于数据决策、依赖数据管理等“以数据说话”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下,作为大数据的关键组成部分――档案大数据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它是大数据重要维度即历史维度数据的核心,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应该看到,受保密、档案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档案大数据的应有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档案大数据与其他数据的整合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为提升档案资源建设与利用效益,对档案大数据进行分析,优化档案事业发展方案,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各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档案资源和档案事业数据的鼎力支撑。虽然从国家主管部门到各级档案馆(室),都在开展档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固定而专业的分析人员,从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全面性、系统性、多维性、深入性和规范性等方面看,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此种形势下,档案大数据作用的发挥和档案事业发展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部门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管理资源使用效益的提升。

1 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岗位设置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在各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行业对数据分析师的需求与日俱增。与其他数据相比,档案大数据很大一部分源于政府、军队等组织机构的活动,具有权威性和凭证性等不可替代的价值特点,虽然有着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义务,但又必须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因此,在行业内部设立数据分析师岗位不仅是社会需求、也是档案行业组织机构结构优化的内在需要。

1.1 优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需要。从局部看,各级档案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档案收集不齐全、著录不规范等问题。从整体看,各档案部门之间存在着档案资源交叉重复、数据异构等问题。系统地设置统计项目,全面地对档案资源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就可以准确地发现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的弱项和“瓶颈”。通信网络和数字设备发展实践告诉人们:当今,电子文件的增长几乎达到了几何级。例如,阿富汉战争期间,美军为打击一小股恐怖分子,其情报侦测、监视系统24小时产生的数据量就达53TB。在如此大的数据量面前,如何分类电子文件、确定保管期限?网站、微博、通讯交友软件等产生的数据,哪些是需要作为电子文件保存的、又该如何保存?现有馆(室)藏档案资源,哪些方面需要丰富、哪些方面需要“瘦身”?如何从国家层面调控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这些均有待于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从“保存历史、服务社会”视角、以可靠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给出建设性的解答。

1.2 分析和把握档案利用规律的需要。档案资源的利用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这个规律对于提升档案资源利用率是十分有益的。有的档案资源,其利用具有扩展效应,即一次成功利用可能会激发人数更多、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利用,例如名人档案、著名战役档案、历史典故档案等;有的档案资源,其利用具有递减效应,即一次成功利用之后可能很长时间内不会再有第二次利用,例如事关普通百姓的个人档案。如果机械地根据其前段时间的关注热点推荐档案信息服务产品,则不仅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还会引起用户反感。依托数据分析师的科学分析,有助于档案部门聚焦服务热点,提前做好档案信息服务预案,根据用户需求方向准确提供档案资源及其编研产品服务。

1.3 推动档案管理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档案事业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民生档案的收集与管理等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离精细式、集约化科学发展尚有一定距离,这就需要发挥档案大数据的决策助手作用。对于不同学识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不同职业精神的数据分析人员来说,同样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尽相同的。设置固定的数据分析师岗位,则有益于提升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的科学性。通过数据分析师对档案事业分门别类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冲破经验主义思维的“篱笆”,发现和把握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更加统筹、协调和集约化地利用管理资源,构建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1.4 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说“读史可以明智”只能模糊地形容档案的作用,档案大数据在金融、医药、卫生、交通、安全和军事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已经很好地量化和解释了档案大数据的价值。它是转换思维方式、科学决策的直接支撑,是引领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催化剂”。设置档案大数据分析师,无疑会有助于提升档案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有助于档案部门把握契机创新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内容。

2 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的岗位职责

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可以依据各级主管部门、档案馆(室)的编制和事业发展状况合理配置,其职责主要是从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利用、档案事业综合发展以及档案文件内容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制定优化方案和提出发展规划建议。

2.1 档案资源数据统计和分析。档案资源数量统计和分析,主要是对馆(室)藏或者主管范围内的档案资源数量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对各全宗文件数量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同类全宗文件数量的对比分析、现行全宗文件产生量与归档量的对比分析、永久档案与定期档案数量的对比分析、不同类型载体档案数量的对比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系统档案移交数量对比分析、不同时期档案数量对比分析、不同密级档案数量对比分析等。

档案资源质量统计和分析。主要是对馆(室)藏或者主管范围内的档案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档案资源载体和信息完好度分析、档案资源结构分析、档案著录情况分析、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档案目录数据库质量分析、档案全文数据质量分析、档案缩微情况分析、档案修复情况分析等。

档案资源优化方案的制定。基于馆(室)功能,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定范围内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优化方案。主要是从档案资源结构和数量视角,有重点地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丰富、再鉴定工作。对明显存在缺失的馆(室)藏方向,分析档案资源可能的分布点,为收(征)集工作提供指导。具体分析档案著录、目录数据库构建情形,提供档案著录尤其是电子文件著录以及档案目录数据库优化方案。必要时,对全文数据质量进行优化。根据档案完好度统计,制定档案修复计划。

2.2 档案利用数据统计和分析。档案利用人群统计和分析。主要是对用户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用户职业、单位、年龄、学历、档案专业知识、兴趣点、档案意识等,从共性和个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档案利用目的、利用效益统计和分析。主要是对档案利用目标和用户所获得的收益进行分析。从编史修志、工作查考、解决个人问题等方面对档案利用目的作进一步细分,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关注其利用效益。同时,分析一定时期内得到用户关注和利用的档案资源,尤其是得到用户重点关注或利用的档案资源。

档案检索效率统计和分析。主要是对档案目录和全文的检索效率进行分析,与图书情报资源等相关领域的检索效率进行对比,考虑其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有无改进策略。密切跟踪信息和知识领域的发展前沿,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应用到档案检索效率的提升上来,主要是对档案信息组织和检索模式提出创新方案。

档案利用发展趋势预测。由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人们会在一定时期内有重点地开展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工作。数据分析师应密切关注某个系统、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形势,科学地统计和分析用户的潜在需求,准确地预测出档案利用的重点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档案利用准备工作。例如,编史修志工作往往在国家层面、某一系统或行业层面进行统一行动,有的又会与编制体制调整、大型纪念活动、大项任务开展等时机紧密结合;个人利用档案,往往会与国家出台某项政策、某一年龄段人群的成长经历、某些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密切关联。根据档案利用历史数据的分析、当前社会热点、用户关注方向等,引导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借助大数据工具,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充分地进行知识挖掘,高效地构建专题数据库,向用户推送档案信息资源。

2.3 档案事业数据综合统计和分析。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统计和分析。当今时代,不仅要求档案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而且需要档案工作者转变理念,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为用户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应该对档案工作者个体素质和整个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要重点关注专业学历、知识储备、年龄结构、管理能力、信息素养和职业精神等方面。

档案事业组织领导形势统计和分析。组织领导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应可以系统地设置档案事业各类统计表格,并根据形势发展创新地设置统计项目和衡量指标。不仅要分析档案主管部门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情况,还要分析各级组织机构对档案事业的组织领导形势,包括工作规划、经费投入和对档案事业的关注度等。

档案专业硬件、软件建设情况统计和分析。在国家大力倡导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情形下,对行业内硬件、软件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要重点对档案馆(室)库房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业务设备建设、档案软件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管理资源利用效益。

制定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方案。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要适应大环境的需要,从档案工作者个体出发,提出人才培养和培训方案。从档案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出发,合理提出编制调整、人才配备和人才发展等建议。在硬件建设方面,从档案事业整体发展视角提供指导意见,合理配置各类设备设施。在应用系统开发方面,针对技术发展形势及时提供建议,为颁布软件系统需求标准、协调资源做出贡献。

2.4 档案文件内容大数据的分析和知识挖掘。无论是科技档案、专门档案,还是文书档案,其利用都是围绕着组织机构(或个人)的业务行为开展的。因此,从业务层面对档案内容大数据进行分析,是档案大数据分析的重要内容。根据各专业发展的需要,利用高效、可视化的图形分析工具,对档案文件内容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知识点,以指导各领域业务工作的科学开展。

3 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数据分析师肩负着对档案事业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职责,并且要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推动各行业科学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就要求其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档案、计算机、数学和管理等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

3.1 思维开阔,开拓精神强。无论是统计项目的设置、还是优化方案的制定,都要求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关注相关领域前沿发展形势,具有开阔的思维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打破旧的思维和工作运行模式,为建立起切合实际的、具有前瞻性的档案工作机制贡献力量。

3.2 档案专业功底扎实。档案领域的数据分析,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因而,数据分析师应具备系统的档案专业理论知识。不仅要熟知档案领域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领域前沿发展和理论创新情况,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实践,能够科学地设计好统计与衡量指标、优化和促进档案事业的综合发展。

3.3 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数据分析师经常要与计算机网络、多种软件工具打交道,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扎实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应了解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知识,能够结合领域实际,提出具体的统计、分析软件系统需求;能够熟练操作基本分析软件,掌握大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如R软件、SPSS、MATLAB),准确地采集、处理数据,必要时进行数据迁移;能够在看似无关的数据中挖掘出蕴含的关联、发现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内在规律。

3.4 熟悉管理学基本理论。无论是档案资源管理、还是档案事业的综合管理,都离不开管理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因此,档案领域数据分析师应熟悉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好的文字表述能力,能够运用管理学前沿理论来指导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方案的制定。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9

[摘 要] 操作系统课程一直以来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对于概念、原理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不好。在操作系统课程中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实践验证,不但在考试成绩上取得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科学态度、团结合作、语言表述、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教学效果显著。PI教学法是操作系统这类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的简便快捷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同伴教学法;PI;操作系统;课程教学 ;导引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21

[中图分类号] G642.4;TP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23- 02

0 引 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系统软件,它控制着整个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的是一个灵活方便、安全可靠的操作环境。所以,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成为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分、作业管理和接口技术、进程管理、调度机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以及面向对象的操作系统等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概念、理论、方法和过程等,实际应用的例子较少,课程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只靠教师的讲解难于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不好。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应用PI(Peer Instruction)教学法,是操作系统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

PI教学法,也被称为“同伴教学法”,是在自然科学理论课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教师提出的思考问题,学生作答并通过阅读资料、阐述观点、讨论、分析形成自己结果,教师辅助讲解和总结分析的知识迁移过程。PI教学法适合于理论内容复杂繁多、实践内容应用较少的课程,通过PI教学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内容,效果显著。

1 PI教学法的流程结构

PI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PI教学法分两条主线同时进行,教师通过融合知识点进行设计导引案例,然后再给学生布置阅读资料和范围,在课上引入导引案,提出思考问题,针对于学生的提问中进行解释作答,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并在学生阐述答案,讨论设计时进行巡视、旁听或者给出建议,将学生提交上来的答案,进行统计错误率,分析答案及成因,最后做讲解、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学生主线阅读教师布置的材料、查找网络资料进行预习,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预答,有疑问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答案,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组内其他成员,以求达到意见一致,并形成新的答案,将答案提交给教师,在教师进行讲解答案后,如果有疑问再进行讨论,最后形成自己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 PI教学法的优点

学生在同龄伙伴之间互相传授知识,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更容易接受知识,PI教学法还具有以下优点:

2.1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PI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提出问题前学生已经阅读了相关资料,是有准备的学习课程。学生通过PI教学法的教学,激发了学习热情,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树立了主体意识,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态度。

2.2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PI教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开拓了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分析问题,形成答案时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3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平等的合作精神、思维的独立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

3 “PI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以“进程互斥”一节课程为例:

3.1 导引案准备

在上课之前,教师将本节课程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进程互斥”课程的相关教材、辅导书、网络资料的内容,准备思考题如下:

(1)进程互斥的资源背景是什么?掌握进程互斥的概念还需要掌握哪两个定义?

(2)进程互斥准则的作用是什么?

(3)互斥的加锁和信号量管理的PV原语效率是一样的吗?

(4)用P、V原语描述进程互斥实现的过程。

思考题中不但融合了学过的相关知识作为复习,而且有新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进行探索。思考题的答案并不能在资料中直接得到,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问题分析、总结才能得出答案。

3.2 课上引入导引案

教师带领学生简单的复习进程、进程控制的内容,简述进程互斥发生的可能情境,教师提出准备好的思考问题。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对思考题作答,形成自己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如下:

(1)临界区内是否允许并发进程交叉执行?

(2)可靠性高的互斥的加锁是怎么实现的?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综合相应的知识点做简要的回答或提示。

3.3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在教师所划分的小组内对试题进行讨论,每个人依次说明自己的答案内容、依据和分析过程,阐述自己的理论以达到求同的过程,组员根据其他成员提供的答案或教师的建议,分析自己的答案,作为借鉴和参考,再次形成自己的答案。

3.4 汇总问题答案

学生提交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答案进行汇总,统计试题的错误率,调整教学方案,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成因,设计好知识讲解过程。

3.5 分析总结答案

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对错误率高的思考题(3)进行详细讲解:

互斥的加锁和信号量管理的PV原语效率是不一样的,互斥的加锁在可靠性和执行效率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每个进程能否进入临界区是靠自己程序的测试进行判断的,没有获得执行机会的进程显然无法进行判断,从而产生不公平的现象。而已经测试的程序又占用了大量的CPU时间,所以跟信号量管理的PV原语比起来效率低下。

并分析错误的成因:是由于学生认为互斥的加锁也可以通过硬件或者软件的设置来优化而成。

同时对错误率低的问题简要介绍答案,总结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分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教学建议。

4 结 语

使用PI教学法在操作系统课程中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教学效果显著,较大程度的提升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综合素质。虽然PI教学法对原有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是它的应用范围还很小,只是在众多的原理课程中进行应用。还需要在掌握基本过程和用法的同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满,倪学文. 同伴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中的应用[J]. 大学教育,2016(1):31-32.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10

我校药学院成立于2000年,自2001年起招收四年制药学专业本科,药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学生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药物分析专业与药学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尤其是在毕业实习环节上有较大差异.药物分析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监管及研究开发领域,从事药物分析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4],药物分析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实习来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则是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是药物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要通过毕业实习来完成毕业论文,并最终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药学院从专业建立之初就依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要求,遵循“提升能力,推动就业”的理念,结合学校及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周密的实习方案.除了确保优良的实习内容、实习条件、带教老师等关键因素外,还建立了易于操作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来保证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质量.在多年教育实践中,通过抓住毕业实习各阶段的关键节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举措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初步探索出适合我院实际的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模式.

2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实践

2.1优选校外实习基地,创建高水平实习平台.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完成毕业实习的前提与基础,药物分析专业的毕业实习对分析仪器设备及实验室要求较高,考虑到校内现有的大型分析设备、科研实验室及带教老师现状,一时难以满足近百名学生的实习所需,因此在加强校内毕业实习教学环境建设的同时,药学院在筛选现有药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依托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药物分析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原有药学专业实习基地主要是以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等为代表的各级医院,其中只有部分医院开展了治疗药物监测及体内药物分析等工作,除了利用这一部分实习基地外,学校又拓展了一批具有高水平药物分析仪器平台及带教老师队伍的实习基地,包括以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筛选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实验室,以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为代表的药品检验机构,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药物研发企业,以常州制药厂公司、丰原药业为代表的药品生产企业,这些实习基地所具有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实验室为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2.2遴选实习带教老师,推行双导师制.优秀的带教老师是学生能够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根本保证,学校与实习基地共同对带教老师的带教经验及科研经历进行综合考评,聘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带教老师,优先选择研究基础好、项目经费高的带教老师.原则上每位带教老师每年只带教一位实习学生,避免带教老师因分身乏术而导致实习带教质量下降.每届毕业实习完成后,由药学院组织实习单位及实习学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考评,及时掌握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校外毕业实习是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衔接,对于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虑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通常缺少学生管理经验,药学院还为每一位实习学生指定了校内老师作为带教老师,实行毕业实习双导师制,校内带教老师还最终负责毕业论文格式审定及毕业答辩辅导工作.2.3开设相关课程,实习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学校教学有很大差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毕业实习,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则是非常必要的.药物分析专业培养方案在实习前的第6学期设置了《药学综合知识》、《药物分析实验技术》两门课程,前者由高职称教师围绕毕业实习相关的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撰写等内容对同学进行指导;后者则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形式来强化学生对各种分析仪器设备的操作与使用,以期让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更快更好地投入实习工作.2.4利用网络论文管理系统进行毕业论文管理.考虑到学生多在校外基地实习,为了便于对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管理,药学院采用了基于互联网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审核、提交、修改等工作均可在系统中实现,校内带教老师与校外带教老师均可通过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带教老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拟定实习项目后通过论文系统递交.由药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审批,项目经审批后即可通过系统向实习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在获知自己的选题后,在校内外带教老师指导下制定毕业实习计划、查阅文献、设计试验方案等,并于指定期限内录入论文管理系统,也鼓励有条件的实习基地进行开题汇报.2.5利用中期检查关键节点,及时掌控实习进度.对于为期一年的校外毕业实习,除了平时通过校内外带教老师对实习进度进行监督管理外,在中期进行实习检查也是对毕业实习及论文质量进行控制的关键步骤,通过实习中期的检查可以对学生毕业实习进度进行检查监督,及时调整试验进度,确保能够如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中期检查通常安排在每年11月份左右,由学校向实习单位发送书面的中期检查通知,再由药学院选派年级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至实习点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中期检查,由实习学生作课题进展汇报.通过中期检查还可以加强学院与实习基地间的沟通交流,方便学院更好地掌握学生实习及教师带教情况.2.6重视论文答辩及论文成绩复审.毕业论文答辩是对学生实习过程和实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的关键环节.在实习结束前,要求学生必须于规定时间内通过论文系统提交毕业论文,由校内外带教老师对其论文质量进行审核评分,每位同学的毕业论文除了由带教老师评分外,还要求另外两位评阅老师对其论文进行评阅评分,提交评阅意见,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进行预答辩.药学院内成立答辩小组,实习学生返校后在校内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所有毕业答辩材料,并提交至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严格的答辩资格审查,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论文一律不给予答辩资格,对于经修改后达到答辩要求的论文给予安排延期答辩.学生分组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小组专家对学生答辩过程进行打分,最终的实习成绩由带教老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肃性,避免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药学院对所有评定为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会组织专家进行复审,对于评定为其他等级的论文也会抽取其中的10%进行复审,如有成绩评定与专家组评审结果差别较大的论文,则要进行更正并予以公示.严格执行论文评阅与答辩,把好论文答辩关口,能够提高毕业学生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并对将要开始实习的下一届学生具有警示作用.

3结论

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培养药物分析专业学生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处理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还可以从侧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科研写作、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18个二级指标之一[5].我校药学院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经过6届药物分析专业的实际运行,均顺利地完成了毕业实习任务,递交了较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高水平的实习平台还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就业.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自2010年至2015年已有1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药物分析本科专业,我校药学院对于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和实践也为兄弟院校本专业的实习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胡颖廉.监管和市场:我国药品安全的现状、挑战及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07):38-44.

〔2〕毕井泉.用“四个最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J].行政管理改革,2015(09):17-22.

〔3〕刘维蓉.供给侧改革: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3+X”路径[J].亚太教育,2016(30):200-201.

〔4〕梁颖,刘浩,张小红.如何培养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5):151.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关键词:电子商务;考试系统;结构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088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素霞(1979-),女,硕士,潍坊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0 引言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交易规模达到8.1万亿元,电子商务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正在进入密集创新和快速扩张的新阶段。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各大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本文对电子商务课程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论述。

1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特点

(1)内容的综合性。电子商务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物流、通信技术、在线支付、数据安全等相关内容,而且电子商务课程的内容独立性强,知识点关联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接触大量新概念,要么觉得电子商务过于抽象, 太难把握,要么觉得电子商务没有什么实践意义,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

(2)电子商务课程的前瞻性强。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快速。电子商务发展的快速性,使得电子商务课程理论研究的内容必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说在2010年、2011年还在研究讨论手机网络、手机支付等问题,到了2012年,移动商务已经成为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商务模式。而电子商务教材的内容总是滞后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需要教师实时搜集最新的行业资讯,去扩充、更新教材内容,以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最新的前沿知识。

(3)独特的实时网络资源优势 。没有网络,就没有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教学离不开网络,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材知识与网上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以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导,以网上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电子商务是一门外延学科,广泛涉及营销、管理、物流等管理学科和计算机、网络、网上支付、安全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内容,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来进行与专业相关的一系列商务活动,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又要学会操作互联网和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操作技能。

2 电子商务现有考试系统存在的问题

笔者任教的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该课程的考试分值分配原则是: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验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10%。

理论考试采用传统纸质试卷的模式;实验考试采用得意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进行模块测试,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演示B2C的购物流程;平时成绩除了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出勤率、上课纪律等因素外,着重对学生平时实验课内容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评价。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所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完成情况以及该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等进行总结,并写出实验报告。

这种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相分离的方式存在如下问题:①理论考试需要教师统一出卷,学进度,学计划,限制了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灵活性和前瞻性;②为了防止试题泄漏,教师在出卷后必须做好试卷的保密工作,所有班级必须在同一时间考试; ③理论考试需要按统一标准装订试卷、需要手工阅卷,登记成绩、分析成绩,工作量大;④实验操作在得意电子商务实验室软件下操作,教师每场考试都要事先做些不必要的准备工作。德意电子商务实验室是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软件,该应用软件上保存着学生的许多日常操作记录,考试时需要重新为学生分配账号,或者将原账号下的操作删除,比较麻烦;⑤学生用功能软件考试,不管做哪个模块,必须首先申请邮箱,不能实现独立的功能模块测试。

3 建设电子商务考课程试系统的必要性

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真正做到在灵活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建设电子商务考试系统势在必行。

通过电子商务考试系统进行考试,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它可以将传统考试过程中的试卷组织、审定印制、传送收集、发放、评判归档各个环节减少到1~2环节,几乎屏蔽了所有人为干预考试的可能性,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还可以大幅度增加考试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实现教考分离以及考试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力,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可以大规模地实行考试,实现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自动化组卷、阅卷,减轻教师工作强度。

在线考试系统是传统考场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

4 设计思想

为了让系统能更好更快地进行,制订了如下的设计思想和应用性能:

(1) 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电子商务考试的需要,因此要求系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用户,都要做到操作简单、实用、安全,而且还要直观。

(2) 系统功能模块化设计方法,使系统既有利于在设计过程中修改,又有利于维护,还要有利于以后的性能扩展。

(3) 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方便用户对数据库在权限范围内的各种操作。

(4) 系统应能基本上满足本单位的内部管理功能,并且在使用管理信息中,实现最大化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功能。

(5) 系统要保证安全性,对不同用户要做到权限的不同。

5 开发技术工具介绍

生命周期法也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生命周期法的突出优点是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强调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即自顶向下的观点。它包括问题的定义及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系统测试、运行维护6个阶段。下面对各个阶段所要做的主要工作进行简要介绍。

(1) 问题的定义及规划。系统规划主要是由系统分析员和用户讨论、了解情况,确定是否真的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计算机系统来取代原有的系统。这部分包含的主要工作有:组织目标的确定、解决目标方式的确定、信息系统目标的确定、信息系统主要结构的确定、工程项目的确定、可行性研究等。

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中要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执行可行性分析。一旦完成对每项可选实施方案的经济、技术和执行可行性评估,就应该从中选择一种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和对比各项可选实施方案, 提出一个最佳的实施方案。

此外还要定义潜在的风险,特别是那些与项目的技术和执行可行性相关的潜在风险。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将它们加入风险评估文件,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妥善处理。

(2)需求分析。此阶段要完成的工作有: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出错处理需求、接口需求、约束、逆向需求、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的调查,最终形成软件需求规格书。

(3)系统设计。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有:选定技术平台、设定项目目标、说明数据库要求、系统流程图的确定、程序流程图的确定、文件设计、描述所有输入/输出的格式和内容,并且完成详细的系统设计。

(4)程序编码。在该阶段,分析员同程序员一道,开发全部原始软件。

(5)系统测试。在该阶段,程序员开始对系统及其文档进行测试和维护,以使系统更加稳健。

(6)运行维护。系统维护是系统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要延续系统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系统进行维护。

以上每个阶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构成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

6 系统基本功能

确定网上考试系统的功能后,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该系统包括两种用户:考生、教师。系统的大体流程为:教师组卷,包括选择试卷,在题库中随机出题,然后生成试卷;学生进入系统后,选择考试试卷就可进行考试;考试结束,系统自动阅卷,告知学生成绩。

6.1 教师用户功能

对教师来说,包括试卷管理、题库管理、成绩管理。

试卷管理:教师可以客观题的数量、涉及的知识点、操作的数量及其涉及的知识点等方面对试卷提出一定的要求,生成试卷规则。

题库管理:教师可以对题库做基本操作:输入新的考题、删减旧有考题、修改原有考题、添加或删除试题类型。试题类型初始设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实践操作题;对于每种类型的考题,教师可以设置题干、答案等属性。

成绩管理:教师可以查看、输出考生的考试成绩。

学生管理: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查询、修改。

6.2 学生用户功能

对学生用户来说,包括在线考试、查询考试成绩等。

在线考试:学生可以进行在线测试,考试结束后,系统会根据已设置的答案进行在线评阅试卷,考生可以在交卷时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

查询考试成绩:学生可以在线查询电子商务课程的考试考核成绩。

7 系统总体模块设计

电子商务课程考试系统主要有教师和学生两类用户,根据各自权限设定了不同的操作模块。

(1)后台管理:①用户基本信息管理;②自由设置考试试卷;③自由设置题库;④自动生成试卷;⑤多功能查询功能。

(2)考试功能:①考试试卷的选择;②考试时间的控制;③考试成绩自动生成功能;④多功能查询功能。

(3)数据库存储信息。根据系统功能设计的要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数据库需要存储的信息如下:①用户的信息:包括考生账号、考生姓名、密码、所在班级、教师管理员权限;②班级的信息:班级的名称;③考试试卷信息:试卷的编号、试卷的名称;④考生信息表:考试学号、考生姓名、考生班级、是否参加考试;⑤题库信息:题目编号、题目内容、选项、答案、考试时是否被选过的标记;⑥试卷信息:考试编号、各种题目的数量和分值、考试时间、创建者、审核者、开始和结束日期、设置考试日期; ⑦考试计划信息表:试卷编号、审核者、审核意见、审核时间、是否已审核。

本电子商务考试系统需要使用JSP、ASP、Dreamweaver、数据库等工具来完成。本系统主要是满足考生、教师的需要,考生可以全面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教师可以减轻考试的工作量,同时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本文只是对考试系统的总体功能模块的设计,详细具体的系统实现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过,设计数据库即是开发一个系统的核心。设计数据库一定要思路清晰,各个数据的流向、各个表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弄清楚搞透彻。数据库设计出错,对以后整个系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所以一定要做好需求分析,考虑完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李振捷.JSP网站开发典型模块与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不同,战略系统基础审计风险模型将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更广泛的导入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体系之中。这种创新的审计模式,具有审计视角前瞻性;审计技术多元化以及审计程序系统性等核心优势。

1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式的内涵

战略系统风险审计模式(strategic-systemsrisk-basedauditapproachmodel),又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它以审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试图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经营风险透视—业绩评价一一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思路,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全新的模式定义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ofmaterialmisstatement)是指会计报表审计存在错报的可能性,它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financial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WWw.133229.COm战略经营风险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企业客观存在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会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会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但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具体认定。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更符合审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2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式的核心优势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它只是将审计风险模型应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进行审计风险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审计风险模型有以下核心优势:

2.1审计视角的前瞻性

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strategic-system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model),是种广元化的风险控制技术,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是种狭义的“会计视角”(accountinglens)。新的审计视野由以往关注内部控制和具体认定层次风险扩大到历史沿革、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战略、企业环境等宏观方面,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入手,将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要求审计师应该从更高视角去审视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从源头上寻找滋生会计舞弊的种种迹象,最大限度地识别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问题。

战略系统视角审计风险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如果被审计客户的战略制定与实施中存在问题,或者是经营环存在漏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其经营业绩很可能下滑。面对严格的市场监管和社会公众的合理预期,被审计客户的管理高层为了能够瞒天过海,往往会最大限度地掩饰其不利的经营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独立审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是很高的,而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它试图从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入手,全面剖析被审计客户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与关键所在,从而可以避免审计人员均衡用力而整日操劳于无效率的账表审计之中。

2.2审计技术的多元性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不同,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它不仅注重传统的审计技术,而且注重全新的审计技术。虽然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也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但它往往只注重与企业会计报表相关的财务指标分析,而很少进行非财务指标分析,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均劣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优势在于:

(1)战略问题分析技术。战略分析主要是客户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独立审计师可以采用四个环境因素(pest)分析技术和波特(porter)分析技术,对客户的战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对行业利润的合理预期;

(2)经营风险分析技术。独立审计师可以采用价值链(vca)分析技术、波士顿(bcg)分析技术和机会、威胁、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技术,对客户的经营业绩形成合理预期;

(3)业绩评价技术。独立审计师可以采用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benchmarking)分析技术,对客户的经营业绩进行总体评估;

2.3审计资源的效率性

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提高独立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行为,其基本内核是要将独立审计师的主要精力放在高风险领域。独立审计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对被审计客户的所有账表资料进行逐一地审核,况且即使这样,独立审计师也有可能发现不了会计报表中的问题。独立审计师只能做到合理的预计和确信,而不应该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做出绝对的保证。而现代风险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将独立审计师所关注的问题前移,试图在增加经营战略风险分析的成本同减少实质性测试的程序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究竟何种效果最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检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可以帮助独立审计师在制定审计战略之前合理评估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将审计精力分配到高风险环节,提高审计资源的效率。由此可见,战略系统风险审计基础模式它要求独立审计师全面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密切的关注客户的经营风险,做到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独立审计师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