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

时间:2022-08-31 19:42:30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1

邮政储蓄银行分行扎实开展反洗钱工作总结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六安市分行自2008年成立以来,认真执行反洗钱“一法四令”法律法规和行内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人民银行“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理念及其“法人监管”的新要求,全面提升反洗钱工作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全市各分支机构按照反洗钱工作要求认真履职,强化对洗钱风险的监测、识别能力,努力提高反洗钱工作技能,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加强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2016年,市分行牵头制定了规章制度18项,制度内容涵盖了反洗钱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宣传培训、保密制度、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方面,为开展反洗钱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反洗钱工作组织架构,成立反洗钱领导小组,设立反洗钱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反洗钱联络员工作制度,以全体员工为反洗钱义务主体,全面开展反洗钱工作。定期召开反洗钱领导小组和联络员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前期工作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反洗钱培训,2016年,市分行组织开展了6次反洗钱培训,基本涵盖了各业务条线和基层一线人员,组织了包括高管、反洗钱工作人员、一线员工以及新员工在内的反洗钱知识测试。要求市辖县支行每半年开展1次反洗钱专项培训,市辖113个网点每季度开展1次培训,并定期对培训结果进行测试和督导。

四是协助及配合人行反洗钱工作,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实时开展各项可疑交易甄别。2016年报送重点可疑交易报告5篇,配合人行反洗钱行政协查21次,协助人行开展基层调研工作1次,在人行六安中支7月份举办的《反洗钱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征文活动中,市分行积极组织辖内员工广泛参与,我行2篇征文被人行六安中支评为优秀征文。

五是注重宣传,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市分行将反洗钱宣传纳入常态化管理,确保宣传的可持续性和宣传实效。宣传内容包括反洗钱禁毒宣传,预防洗钱、打击假币、远离非法集资、认清恐怖融资危害、坚决打击恐怖融资宣传,反洗钱颁布十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同时市分行要求各县支行每半年开展1次反洗钱宣传,网点每季度开展1次宣传,并留痕。2016年,市分行充分依托113个网点和381个惠农金融服务室广泛开展反洗钱宣传,工作人员成立宣传队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养老院让宣传活动深入城乡;同时制作反洗钱宣传片、组织反洗钱知识竞赛、编写反洗钱案例,提升宣传影响力,在凤凰网安徽频道、安徽网六安频道、六网论坛、六安人论坛、省分行法律与合规工作简报、六安银行业协会简报、市分行信息等多个媒体实时刊登活动信息20余篇。

我行所做的各项反洗钱工作,受到了监管部门的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为更好地维护社会金融秩序稳定做出了贡献。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2

一、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背景

邮政系统长期承担政策性业务,自邮电分家后无法自负盈亏,一直依靠国家财政补贴。1986年,中央财政面临财力不足压力,为减少对邮政系统的补贴,乃决定让其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利用邮政现存的网络优势吸收存款。邮政部门所吸收存款不直接放贷,而是悉数上缴人民银行统一运作,借此收取手续费佣金。1990年,邮政部门开始自办邮政储汇局,其吸收存款依旧全额转存人民银行,但以转存利差作为盈利收入。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中国银行业正处于深化“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本着商业银行贯彻“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之三性原则,原来充当农村金融主力的农业银行开始战略性撤退农村,撤并县以下营业网点,上收贷款审批权,重点转战城市。1994年成立的农业发展银行,原本定位于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为农业基础设施、综合开发等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但由于资金先天不足,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未能填补农业银行退出后的空缺。为配合1998年的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主管机关干脆让农业发展银行转型,专职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购销过程的资金融通,在流通领域实行封闭运行。如此一来,留存于农村的正规金融信用机构只剩下农村信用社,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且农村信用社本身问题甚多,坏账比率长期居高不下,使农村金融雪上加霜。邮政储蓄依附于邮政系统,在农村有大量网点,作为“只存不贷”机构,其来自农村的存款转存给人民银行后,只有小部分可通过央行再贷款返归农村,大部分都用于给城市经济发展作贡献。邮政储蓄实质扮演了“劫贫济富”角色,充当农村金融的“抽水机”,使农村本就紧缺的资金进一步萎缩,加剧了“三农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体现服务“三农”战略,必须让邮政储蓄所吸收存款留存农村,同时人民银行也想化解来自邮政储蓄的巨额转存款利息压力,于是开始将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提上议事日程。2003年,邮政储蓄实施革新,原有8000多亿转存款继续留存于人民银行,但此后新增存款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经过四年的自主贷款试营,经过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正式成立。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巨大,如今反哺农村,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贷款难问题。在农村金融的市场结构上,一举打破了农村信用社独家垄断的局面,引入竞争因素有助于整体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竞争比较分析

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必须面临直接对手农村信用社,双方在竞争中各具优劣势,必须扬长避短方能在市场中立足,下面就来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1.邮政储蓄银行相对农村信用社之优势

(1)品牌美誉度。邮政储蓄依附邮政局开展业务三十余年,在广大农村具有广泛的基础,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邮政储蓄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各级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农户视之为国家信用,认可度非常高。〔2〕反之,农村信用社实施多级法人制,乡镇级农村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自负盈亏的实体,抗风险能力弱。农村信用社历经数十年的起起伏伏,多次因呆坏账进行整顿,农户在潜意识里有戒备心理,认为其远不如邮政储蓄银行正规。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开展存贷款业务,借助其品牌优势会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2)资金规模优势。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便坐拥1.7亿储蓄存款,在规模上雄踞全国第五位,资金量丰沛,且之前一直奉行“只存不贷”模式运作,故没有积累不良债权。这样大的资金规模,有助于逐步提高单笔贷款的上限,在扩大零售业务的同时,亦可参与银团贷款、同业拆借等批发业务。农村信用社在这方面劣势明显,总体资金规模偏小,且肩负大量不良资产,制约了其市场扩张计划,很难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

(3)全国统一的结算网络。借用邮政系统的科技优势,邮政储蓄银行拥有自成系统的、全国统一的结算网络,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将3.7万个网点链接在一张大网之上,邮政储蓄系统结算一体化,极为便利,大大沟通了城乡之间的资金流通。邮政储蓄银行的“绿卡”工程实施通存通兑,方便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汇款返家,以及家长给在高校读书的孩子汇款。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在跨域结算领域更是其弱项,很难与邮政储蓄银行相匹敌,在城乡资金沟通上不太通畅,部分客户可能会因此流失。〔3〕(4)零售贷款额度相对较高。邮政储蓄银行的一类支行对小额贷款的额度上限设为十万,客户办理此项贷款非常方便,老客户只须十分钟,新客户也会在三日内办理完毕。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上限一般设为三万,一旦超过上限则需向上级联社报批,周期往往要一两周。农户贷款往往都是救急之用,对申请周期很敏感,故会青睐时效快的邮政储蓄银行。

(5)邮递员可为农户提供实时咨询。由于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局具有广泛合作,邮政局所属的邮递员每日穿梭于各村庄,有需要的农户可向其咨询相关贷款细节,正因为有此种人性化服务,邮政储蓄银行可将其触角伸到农村各家各户,大大扩展了宣传半径。农村信用社没有触角广泛的邮政局支持,只能采用传统方式经营,在潜在客户挖掘上远不如邮政储蓄银行那么主动。

2.邮政储蓄银行相对农村信用社之劣势

(1)高端贷款客户群有待开发。农村信用社驻扎农村50余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后,更是成为农村唯一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广度很大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与高端客户已经建立了牢固情感纽带。在农村尤其讲感情,这些农村信用社的高端客户不会轻易转投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方六年,各项贷款业务才刚刚起步,无法与农村信用社直接竞争。邮政储蓄银行借助其邮政品牌优势,存款端具有相当大比较优势,然而在贷款端却未能与存款端匹配,存贷比偏低。另外,邮政储蓄银行由于采用一级法人制,往往对外统一制订贷款利率,灵活性不足,其利率又远高于农村信用社,不成为农户首选,以致在客户群上只能逆向选择,以高风险的次级客户为交易对象,存在潜在风险。

(2)从业人员金融知识有待提高。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其人员大多直接由邮政从业人员划归,因此总体而言知识层次相对偏低。许多员工尚未能转化思维,银行技能不足,金融风险意识薄弱。〔5〕根据《2013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邮政储蓄人员结构中拥有本科学历以上者只有38.8%,这样的人员结构是与作为高技术含量的银行业不相适应的。虽然近两年邮政储蓄银行在市场大肆招兵买马,但是此举毕竟成本太高,只能加强内部培训,让人员的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得以提升。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不断加强内部金融培训,但仍不能满足经营业务的快速拓展。农村信用社长期从事金融业务,人员普遍比较专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大型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地区时,趁势接纳了大批原商业银行员工,使其整体专业结构大为提升。因此,从长远来看,邮政储蓄银行要增强竞争力,还得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能,也只有人员专业化后,方可增强内在竞争力。

三、邮政储蓄银行面临之问题

邮政储蓄银行如今在市场已运行七年,邮储银行各项业务全面推进,个人储蓄存款余额超过4万亿,各项贷款余额近7千亿,拥有本外币账户数超过10亿户,客户数达到5.5亿人,资产规模已是银行成立时的两倍多,多层级利润中心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可持续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邮政储蓄银行的年净利润在2007年尚为6.5亿,到了2011年一下子跳到257.9亿,增长势态凌厉,说明当前扶助“三农”的准政策性银行定位是成功可行的。然而,邮政储蓄银行在伴随着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如下潜在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可能会影响其长远发展。

1.在管理体制上必须理顺与邮政集团公司的关系邮政储蓄银行是邮政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于改革不彻底,在经营上存在产权界定不清。当前邮政储蓄银行的支行分为三类:一类支行、二类支行以及网点。一类支行为邮政储蓄银行直属网点,可办理存贷款和中间业务;二类支行归邮政集团公司所有,除主要负责人由邮政储蓄银行派驻外,其他人员全部归属邮政集团公司。二类支行的管理控制权在邮政集团公司,员工实施混岗经营,由此会影响邮政储蓄银行的政策执行力。由于在安全防范、资金调拨、网络运行上存在业务交叉,一旦出了问题很难划清责任,构成了监管盲区;第三类为网点,完全隶属于邮政集团公司,代办邮政储蓄与中间业务,所吸收存款转由邮政储蓄银行统一运作,业务收入也归邮政集团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对网点无管辖权,仅有业务指导之责任,对违规人员无处罚权,同样存在职责不清问题。

2.金融业务较为单一邮政储蓄银行为了体现服务“三农”战略,主要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存单质押贷款,占其贷款总量的80%(如图1所示)。由于在贷款项目上过于谨慎,导致灵活度不够,利率偏高,许多农村资金需求者不敢问津。根据2012年的资产负债表显示,邮政储蓄银行从事资金业务时主要采用转存款和风险最低的国债逆回购。2012年存放于央行与同业的存款余额有近20000亿,贷款余额仅为11853亿。邮政储蓄银行现阶段存贷比过低,一方面说明邮政储蓄央行谨慎经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在贷款市场拓展力不足。

3.资本金偏低不利于抵御风险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存款余额增速极快,短短五年规模扩大一倍有余。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起初仅为200亿,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虽然邮政集团公司在此期间也数次增资,但依旧赶不上存款增加的速度。2010年底,邮政储蓄银行的资本金为300亿,资本充足率是8%,根据当年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不得低于10.5%,以此新标准计,邮政储蓄银行尚未达标,必须增补资本。根据2012年最新数据,邮政储蓄银行的存款从1.7万亿升至4万亿,母公司邮政集团公司也将资本增至450亿,只是母公司本身注册资本为800亿,所注入邮政储蓄资本已超过其自身资本一半有余,若再采用全资控股模式已是力不从心。

四、邮政储蓄银行改革之思路

如今中国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作为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必须走差异化道路,要充分利用网点广布农村的特点,继续实施服务“三农”的战略,进一步巩固农村市场份额。根据前面的分析,今后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强化公司治理结构邮政储蓄银行脱胎于邮政系统,至今虽亦已成立六年,但在业务经营上依旧与母公司邮政集团公司有千丝万缕关系,在二类支行出现人员重叠,很不利于金融安全与责任追究。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必须与邮政集团公司进一步清晰产权,逐步走向人员独立。邮政储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必须设立相对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价体系,从事合规性经营,避免重蹈之前农村信用社的覆辙。

2.遵循商业银行惯例走上市之路目前,邮政集团公司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独资股东,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不断扩张,为了维持资本充足率最低指标,母公司必须相应增加资本金,目前注资450亿资本金已达邮政集团公司极限。另一方面,邮政集团公司主业在邮政,本身并无金融背景,很难制订有效战略计划,不利于今后邮政储蓄银行的商业化转型。因此,今后时机成熟时,需遵循商业银行惯例走上市之路,引入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国外有储蓄银行背景的股东,以便加强市场竞争力。〔7〕

3.加强新老员工的金融培训邮政储蓄银行的大部分员工都是来自原邮政部门,金融专业技能薄弱,其员工知识结构相对其他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在学历、职称比率上更是相差一大截。从表1中数据看出,邮政储蓄银行的学士比例为38.8%,但中级职称以上比率却只有3.3%,说明其近几年为了提升员工层次,招聘了大量应届毕业生,因年限之故尚未能大面积地晋升中级职称。从一个侧面来说,邮政储蓄银行缺乏有经验的中坚金融队伍,新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在工作中继续磨练,银行必须给他们提供广泛的培训机会,加快其晋升职称的步伐。

4.加强与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当前,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渠道有待拓展,存贷比过低,也就意味着许多来自农村的存款未能返归农村。在此情况下,依旧要注重风险,不可为贷款而贷款,时刻关注贷款质量。在自身渠道尚未完全打开时,可有意识地加强与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巨大的资金优势向同业集中性办理批发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固然给定位于零售银行,但根据法的精神,此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三农”,不要再扮演“抽水机”角色,那么只要向同业的批发贷款最终流向农户,则可实现与零售业务殊道同归。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可重点向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三种新型金融机构进行批发贷款,一举解决其资金不足之问题,又可借助其网络解农户融资之需。

5.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中间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具有广泛客户群,这是一般商业银行无法企及的区位优势,要使优势转化为利润,就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当前国家积极推广农村保险,邮政储蓄银行可与各类保险机构合作,成为其在农村的点。在农村与龙头企业合作,执行“企业+客户”模式的贷款,亦可通过龙头企业或担保公司,向农户提供租赁服务。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3

自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自从中国农业银行宣布退出农村市场以来,目前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共同分享农村市场,这为邮政储蓄银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1邮政储蓄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1•1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邮政储蓄银行享有“中国邮政”的品牌知名度,能够吸纳广大农户的存款,为邮政储蓄银行信贷提供雄厚的资金。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遍布全国城乡,覆盖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ATM机近1万台。其中,60%的储蓄网点和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唯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6年底,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6万亿元,存款规模列全国第五位。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4亿户,每年通过邮政储汇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其中从城市汇往农村的资金达1•3万亿元。在邮政储蓄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的五分之一。邮政储蓄银行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其根本原因在于邮政储蓄享有“中国邮政”颇高的知名度,邮政储蓄的企业文化在广大老百姓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广大农户都愿意到邮政储蓄银行存款、汇款,可以说邮政储蓄银行是老百姓的银行。

1•2邮政储蓄银行具有广阔的农村市场在中国近14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了近10亿,因此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和加快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使命,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西部农村人均收入和全国农村人均收入的对比情况(表略)可以清晰地看出,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尤其是西部农村人均收入比较低,是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源。要帮助中国广大农民解决资金缺乏问题,一方面要靠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更加灵活、安全、可靠的小额贷款。由于国有四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额较大,很难为中国广大农户提供资金援助。自从中国农业银行宣布退出农村市场以来,目前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共同分享农村市场。邮政储蓄银行借鉴了2006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银行家•尤努斯博士倡导的“不用任何抵押,穷人也能贷款;没有一点利息,乞丐也能借钱”的乡村银行理念,推出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广大农户发展农村经济的融资问题,所以说邮政储蓄银行具有广阔的农村市场。

1•3邮政储蓄银行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资金众所周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统计,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超过90万人,而2006年达到121万人,2007年达到144万人,2008年将近200万人,预计2009年全国将有超过300万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主要在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中国社会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为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其中包括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然而大学生创业需要大量的创业资金,需要更加宽松、灵活的小额信贷。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小额贷款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大学生创业的融资问题,而大学生创业也会为邮政储蓄银行提供发展契机。

1•4个体、私营企业的小额信贷会加速邮政储蓄银行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已达293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40%和60%,并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且活跃的力量,对经济发展起着战略性作用。然而,受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周期性收缩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的风险正在加大,企业经营环境普遍趋紧,小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资金链紧张、还款能力下降的现象日益突出,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国有四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较大,很难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刚刚推出的小额信贷正好满足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中小型企业的大量信贷也能促进邮政储蓄银行的快速发展。

2邮政储蓄银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2•1邮政储蓄银行起步晚、规模小,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2006年6月,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资方式出资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与国有四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成立几十年的资历相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起步非常晚,导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发展非常滞后,特别是硬件基础设施,如办公地点、业务空间都比较简陋、狭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发展需求。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网点没有最基本的设施,特别是在炎热的天气,很多客户满头大汗地排队,客户抱怨和投诉较多,客户流失严重,最终导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质量下降,长期树立的良好的“邮政储蓄”知名品牌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此外,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部的网点也非常少,还与其他业务部相分离,以致很多信贷客户很难找到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部,最终导致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2•2邮政储蓄银行缺乏专业人才在当今世界,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本是决定一家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是化解金融危机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金融系统注入高学历、高层次的骨干人才是银行发展的必备条件。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起步较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据某市邮政储蓄银行人员学历统计,该行在岗职工881人,其中中专学历者占全部职工的20%,大学学历仅占全部职工的4%,初中学历以下却占76%;专业技术人员175名,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占0•2%,信息技术、计算机、金融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仅占0•9%.近年来,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大量使用劳务工,农民劳务工占农村支局职工的63%,而拥有大专学历的劳务工由于工作没有保障,不能受到足够重视,无心关注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与建设。

2•3信贷业务准入门槛过高导致邮政储蓄银行市场空间狭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各类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贷款的种类为商户保证贷款、商户联保贷款、农户保证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贷款金额为农户最高可贷5万元,商户最高可贷10万元;贷款期限为1~12个月,并且要求至少1~2名事业单位员工或公务员提供担保方可贷款。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贷管理模式看,由于信贷业务准入门槛过高,将许多可以轻松贷款、快速还款的信贷客户拒于邮政储蓄银行大门之外,导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市场空间狭小。因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相当困难。

3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快速发展的对策

3•1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服务覆盖面虽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但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基础设施薄弱,业务空间狭小、简陋等因素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快速发展的根源。为吸引更多客户,提高服务效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业务空间,实现业务空间和办公地点的有效衔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发展需求。

3•2提高邮政储蓄银行员工待遇,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由于待遇不高,邮政储蓄银行很难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骨干人才,即便招聘进来,日后也易往薪酬待遇更高的单位流动。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采取特殊措施,吸引大量高学历、高层次的骨干人才到邮政储蓄银行工作,并遏制高学历、高层次员工外流的势头。对于长期献身邮政储蓄银行的劳务工、聘用工,应在工资、福利等各方面给予更加丰厚的待遇。加强员工企业文化教育,增强教育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3•3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管理,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银行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企业凝聚力的较量。因此,要使员工自觉地与邮政储蓄银行同呼吸、共命运,把企业的兴衰与个人的前途联系起来,就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战略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一是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发挥人格作用,取信于员工;二是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创造一个使员工得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三是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四是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民主和参与意识;五是关心员工生活,为员工排忧解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六是塑造富有魅力的企业形象,增强邮政储蓄银行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首创精神,保障员工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全体员工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

3•4建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战略规划建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战略规划是当今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贯追求的企业核心文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每位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和业务操作技能;积极倡导质量意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促进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打造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企业核心文化。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邮储银行 人力资源 优化 策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是一家国有独资股份银行。该行前身属中国邮政储汇专业局,通过国务院及相关监管部门核准后,于2007年,改制成为国有大型零售商业银行。自改制以来,随着邮储银行转型发展,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的得到快速攀升。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各家银行战略管理的核心部分,亦已日渐成为邮储银行经营发展和管理中的焦点关键问题。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多层级、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严重匮乏。建行之初,员工主要从邮政局分拨而来,80%以上为邮政储蓄从业人员,学历、职称、银行业务专业素养、风险管理理念,均与银行专业人才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了邮储银行在人力资源上存在先天不足。近年来,邮储银行持续开展人才补充计划,通过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不断补充人才,尽管如此,仍然无法弥补人才流失的缺口,尤其是由校园招聘培养起来的优秀职工,大部分流向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经营管理的一大问题。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随着邮储银行转型工作不断深入,人力投入也随之加大。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仍难以实现合理配置。一是岗位设置层级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在岗位设置上主要设有5个层级,主要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其中,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根据业务归口及发展需求,又分设多个职能部门,如总行共设职能部门近40个,一级分行共设职能部门近18个,多层级岗位设置,使得每一项政策执行都需要经过层层传达,最终导致执行效率低。二是人员配比不科学,体现在内部管理人员配比较业务营销人员以及柜面服务人员高,尤其是业务营销人员,缺乏专业的队伍建设。

3.人力资源开发不足。邮储银行建立了以线上培训为主,线下培训为辅的继续教育架构。线上继续教育通过邮政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定期组织开展员工岗位资格教育学习和岗位资格考试。线下主要制定总行-分行-支行三级培训计划,主要以内训的形式开展。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教育培训,都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对提高员工技能、激发员工活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却难以兼顾,导致人力资源的内耗,无法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能效。

4.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邮储银行尚未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体系,沿袭传统的人事管理,选人用人制度仍是政企难分。员工的晋升发展通道不畅通,岗位价值不能充分体现,致使员工看不到发展前景。缺乏科学的岗位分析、价值考量和岗位流动性管理,员工的工作业绩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反映和考核运用,难以形成内部竞争文化,构建和谐、稳定的人企关系。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改革动力。当前,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银行业作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必然要顺应新形势。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优化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推动商业银行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必要手段。

2.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及人工成本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内部运营管理亟需进行人力资源优化,如何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及利用,做好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核算,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投入和提高产出,将加快推进商业银行转型及提升获利空间。

3.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外部竞争的需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的崛起,商业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人才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源,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是保有银行生命活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推进人员结构调整,解决用工需求。一是强化人力资源的统筹配置。从总行层面把控好总量、层次需求,结合邮储银行服务城乡、服务三农的特点,各层级组织好校园招聘,坚持从重点大学招收优秀毕业生,在确保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同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招聘及同业人才引进等工作,突出引进人才的领军作用。大学生村官长期根植于农村,对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和方向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与邮储银行战略定位及业务、市场开发拓展有这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的引进,可迅速的为邮储银行培育起一批懂市场、知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队伍,有利于对农村市场开发和业务深度拓展。二是持续做好具有大学生村官经历员工的跟踪培养工作。大学生村官的引进培养,是邮储银行深入践行三农金融服务作出的一次人力资源探索,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服务三农的经历,建立大学生村官“金融+三农”帮扶机制,以专业金融人才帮带大学生村官,提升大学生村官专业素养,不断推进邮储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实现邮储银行战略目标。三是实行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实现扁平化管理能够快速提升银行的执行效率,减少层级部门和人员的中间操作,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灵活、敏捷,提升管理效率。精简机构和岗位,建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人员管理架构,破除职能部门管理优先模式,通过降低管理人员配比,加大业务人员人力资源投入,将更多资源流向区域和一线,实现人力资源扁平化管理。

2.建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人力资源工作效能。近年来,银行同业简竞争不断加剧,互联网金融的日趋壮大,都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内人才的流动。而对于转型中的邮储银行来看,人才流失尤为明显,其中流动到同业占比高达90%,主要为同业新设机构人才需求扩张。造成这一现状,与邮储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绩效风险、价值风险、薪酬风险密不可分。要改变不利局面,就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平衡,就要重视化解人力资源规划、开发、绩效管理等环节的风险。首先应建立从人力资源规划到开发到考核管理等一整套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测,做到及早防范、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实现稳定人才队伍,减少企业与员工的风险,切实降低人力资本损失,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全局性的管理决策。其次要建设好科学、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结合自身业务发展规划及人力需求管理,梳理各岗位层级人员贡献度,推进管、营两条线考核机制建立,做到行政管理与运营管理差异化考核,有效提升人员创效力。此外,还需重视企业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灌输,通过丰富、多样化的培训、拓展活动、人才培育轨迹档案建立、人才异地交流等一系列措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有所值、人尽其才。

3.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邮储银行尚处于转型扩张时期,由总行统一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多层次、多渠道开发人力资源,为邮储银行扩张储备人才。重视员工岗前培训,注重员工在岗的持续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教育,树立“人才内部培养”的全局意识,建立“内部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内训结合外部培训的方式,加强员工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团队凝聚力,从理论武装到情感渗透,培养符合邮储银行发展的人才,从而实现银行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4.健全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增值。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选拔、考核、退出环节,通过有效推进各个环节的实施,发挥人力资源效能。应结合实际,通过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借鉴成熟商业银行的优秀管理经验及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健全符合市场经济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形成干部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氛围,并通过建立岗位标准和考核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逐步做到人适其岗,使各类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低素质、低技能人员出得去,实现人力资源增值。

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和民营资本的冲击,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邮储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和激发员工开拓进取,增强同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黎焰.从银行转型谈人力资源的再优化[J].中国邮政,2011(9):18-19.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109-0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金融风险又一次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监管层的关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我国成立不久的一家服务“三农”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才能发挥“后起优势”,达到零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目的,我们认为应当高起点、高质量大量发展中间业务是成立之初的邮政储蓄银行首先应当探讨的课题。

一、理论层面: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的内涵及面临的竞争环境

邮政储金融中间业务是指邮政金融依托网络优势,利用自身的经营职能和技术手段,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它是利用强大的邮政服务网络以及先进的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系统,向广大用户提供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鉴于邮政金融的政策界限、人员素质、业务基础、网络架构与风险承受能力,现阶段,邮政金融可选择的初级性中间业务包括收付款项、承销与兑付债券、存款证明业务、保管箱业务;中级中间业务可考虑证、保险等理财型业务以及各类汇总、资金清算等结算型业务,逐步形成以初级中间业务产品为主体,以中级中间业务精品为龙头的多元化产品格局。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认为“企业的获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取决于市场上所存在的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因此企业的竞争战略一定要源于对决定产业结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或削弱基本竞争作用力对其影响,能在竞争中确立其竞争优势。对邮政金融中间业务而言,目前所面临的竞争力量主要是:一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时承诺的银行业对外开放期限的到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会逐渐增多,他们首先竞争的便是银行中间业务这一领域,并且中间业务是外资银行的强项。另一种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众多的股份制银行为了增强各自的竞争实力,不断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增强生产能力。二是现有银行业间的竞争。为了更多的拓展市场领域,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四大商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纷纷改善各自的营业和服务环境,以客户为中心采用人性化服务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理财服务等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客户群体。三是替代产品的威胁。随着金融市场资金的活跃,虽然短期内不会有其他企业代替银行业服务,但是金融客户对服务的方便度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出现新的行业比金融服务更快更方便,用户便会放弃现在的选择而接受其他行业的服务。四是被服务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目前邮储中间业务中的支付类中间业务由国家定价,绿卡业务资费低于商业银行,类中间业务属免费服务,基金业务由各基金公司定价,用户基本接受现行的定价。只是在免费的代收代付服务方面如果实行有偿服务,此类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会明显显现出来,收费的各种阻力会明显增强。

二、现实层面:运城市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的发展稳中有升

运城市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目前开办的种类主要有包括支付结算类、银行卡业务和类中间业务等在内的20余种中间业务。

邮政储蓄的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的11.88%,提高到了2008年的16.34%,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发展,提高了4.46个百分点。2008年存款占比仅次于农村信用社、工商银行。可见,运城邮政储蓄在此三年中更注重存款规模的扩张。(见图1)

运城邮政储蓄在走规模扩张道路的同时,不断调整经营结构和模式,转变收入增长方式,达到“两升两降(不断降低付息成本提升网点自然吸储能力,不断降低业务发展费用提升非利差收入的比重)”的调转结果。(见图2)

从图2邮储活期占比增长走势图中可以看出,活期占比从2005年的25.36%,提高到了2008年的43.17%(低于全省邮政储蓄活期比例5.65个百分点),四年提高了17.81个百分点。这是运城邮政储蓄实施“调整转变”的直接效果。

邮政储蓄的存款规模扩张了,存款结构经过四年的努力也有了很大改变,那么在中间业务收益中效果如何呢?截止2008年12月,运城邮政金融中间业务收入(含汇兑)占金融总收入的比重达12.39%。通过对运城两个商业银行2008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调查,分别为5.06%和0.35%。可见运城邮政近几年中间业务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各个金融机构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经营发展的战略而日益重视,必然在运城这个传统的农业区掀起中间业务的争夺战。而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政策支持、硬件设施、网点布局和建设、人员配备和中间业务产品开办方面比邮政储蓄更具有优势,而且在农村市场开发上信用社展现出强劲的势头,今后争夺运城市场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会更加激烈。运城邮政金融业务收入的87.62%来自自主运作资金收入和转存人行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小。(见图3)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截止2008年12月,运城市邮政储蓄(含12个县)中间业务户数达到612.19万户,2008年全年业务量达到860.3亿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420 万元(不含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占全市金融类业务收入的12.39%,占邮政收入的9.11%。中间业务收入中异地、跨行交易业务手续费收入739万元,占比52.05%,汇兑业务收入381万元,占比26.83%,保费收入242万元,占比17.05%,代收利息税手续费、代收移动话费、代收固定电话费、代收保险费、存款证明等中间业务收入不超过58万元(因目前对中间业务收入核算比较粗放,无法取到确切的明细项目),约占比4.09%。截止2008年12月,全市工资结存户数21.9万户,全年金额20447万元,养老金结存户数4.68万户,全年金额4080万元,均为免费服务。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收入目前主要来源于交易业务手续费、汇兑和保险收入,都是劳动力强度大收益小的传统中间业务和、代收业务,大量的工资服务提供并无收益。而运城邮政储蓄的绿卡业务发展近两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见下表1表2)07/06年全市绿卡交易金额(百万元)及分项占比情况:

表1、表2给我们展示了2007年至2008年运城邮政绿卡业务分项功能的占比情况。2008年交易总额同比增幅126.95%,交易总笔数同比增长98.82%。。截止2008年12月,全市卡户总数达到95.03万户,绿卡消费总金额同比增幅142.16%,绿卡消费业务量同比却下降了20.83%,这说明绿卡的消费功能并未被广大的持卡户所运用。

三、促进邮政金融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

(一)政策支持策略

2007年3月20日,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挂牌成立,但金融的很多业务种类及中间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还不能开办。随着城乡居民对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邮储代销开放式基金和保险业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了防止现有客户资源流失和开发新客户,缓解自身个人投资理财产品单一的状况,迫切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为邮政储蓄银行增加丰富的个人投资理财品种,积极争取储蓄国债的销售资格和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指导下设立基金,投资外国债和国内成长性好的股票等,减少邮储资金转存人民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谋求邮储收益最大化。

(二)细分市场与产品组合策略

与银行传统业务一样,中间业务面对的客户不外乎企事业、机关、团体、部队、城镇居民和农民。目前各家银行无一例外把目标市场定位在大企业和高职高薪客户阶层。然而这种整齐划一无差异化的目标市场定位,带来了同业竞争的矛盾激化和经营成本的不断攀升。所以,邮政金融在中间业务拓展的一开始,在目标市场定位中就应避强击虚,充分发挥遍布全国城乡和各分支机构已有的优势上,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服务,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平民银行、社区银行,并走差异竞争路线。具体而言,邮政储蓄银行在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后,邮储在县域金融机构布局中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更为突出,因此对整个邮储系统来说,其现实且合理的选择是应将中间业务拓展的目标市场主要定位在县级单位及居民,重点是分布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潜在客户,同时与其他银行竞争城市大型企事业和高收入阶层的中间业务客户。

(三)资源整合策略

优化储蓄网点资源,通过网点虚实布局,提高中间业务综合发展能力。邮政储蓄要充分调动网点众多的优势,发挥网点的核心作用和邮储经营成本较低的优势 。一方面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经营运作模式 ,在原有邮政营业设施基础上在农村市场增设网点,调整现有网点布局,将一些业务混合的柜台改为储蓄专柜和中间业务专柜,或将一些高产网点余额较高的储蓄专柜改为单开门面的具有中间业务综合发展能力的储蓄所,适度投入,对外部形象和内部环境进行改造,改善,为储户创造一个相对独立、封闭、安全、舒适的用储环境,充分发挥物理网点柜台营销、入户宣传、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 ,深入开发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在城市市场,则可在现有物理网点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虚拟网点,包括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移动银行等,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来延伸服务、拓展市场。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稳健;货币;政策;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强调了上述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这一政策基调的确定,表明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暂时终结。这一政策的转向对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依据政策进行转型是当前邮储银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 2011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解读

本轮货币政策的调整周期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了新增人民币贷款管制,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9.59万亿元,创历史天量。为了更好地分析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影响,有必要对2011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进行解读。

1.12010年金融运行情况

2010年以来,央行先后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3%,大型金融机构达到18.5%,中小金融机构达到15%,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管控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在此之前,美国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也将注入5万亿日元货币以刺激经济发展,在国际通胀预期的影响下,国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加剧。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的CPI指数达3.3%,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9.7%,超出年初制定的17%的增长目标;201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减少1.65万亿元,但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的信贷目标。

1.2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希腊、冰岛、阿联酋等一些国家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此外,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透过上述数据和分析不难看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两大主旋律。2011年2月8日央行再次加息的举措已经显示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通胀的压力使货币紧缩政策和再次加息的形势更加明朗。这些会给邮储银行的经营带来哪些影响,邮储银行又应如何应对,成为当前邮储银行必须研究的课题,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2 稳健货币政策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影响

由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邮储银行必须适应这一政策转向,及时调整战略并细分市场。本文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2.1.1促使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为银行业创造一个稳定、协调、健康的货币环境,有利于邮储银行进行结构调整,尤其是要求邮储银行进行经营收入和客户结构的调整,主动改变利润来源于存贷利差的观念,逐步与先进的国际银行业接轨。邮储银行在理解货币政策转向的同时,要转换思路,调整理念,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把商业行为和经营原则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从而构建顺周期盈利模式和逆周期风险管控模式。

2.1.2促使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为解决优质客户的资金来源,邮储银行应在监管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替代型理财产品创新力度。根据客户需求和监管部门的要求,主动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多研发一些符合客户需求和监管部门要求的替代产品,既解决客户的有效融资需求,又能增加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在2011年银行可放贷额度收缩的情况下,邮储银行应对贷款客户的选择更加谨慎,在优质客户中选择更优者,同时提高邮储银行的议价能力,贷款投向偏向于优质客户。

2.1.3促使主动调整收入结构

在2011年信贷相对偏紧的环境下,主要靠吃存贷差,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将面临一系列考验,单纯依靠信贷扩张实现资产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也将受到挑战。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不只依赖于贷款的增长,还包括负债种类与规模的拓展、票据贴现规模的扩张、债券投资数量的增加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等。因此,邮储银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收入转型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多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深入研究并做好理财产品、信用卡、资金结算等一系列中间业务。

2.2消极影响

2.2.1对资金组织工作的影响

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对金融机构最有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会迫使银根收紧,直接影响货币增量,降低包括邮储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存款增幅。一方面,目前邮储银行的客户以小企业、商户、农户为多,这些客户对贷款依赖程度较高,如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其资金缺口势必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小企业、商户、农户会寻求新的融资渠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高息向个人或企业举债,与邮储银行争夺储源,从而影响邮储银行吸收存款。另一方面,由于通胀加剧,居民在银行的存款贬值,从而降低了在银行存款的信心,导致居民转移储蓄资金。这样直接加大了邮储银行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影响邮储银行的规模扩张和经营效益。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使货币增量出现逐月下降的态势,邮储银行的存款组织工作较往年更为艰难。

2.2.2对信贷投放的影响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贷款投放影响显著。由于货币紧缩,央行会加大对贷款规模的控制,缩小新增贷款规模,2010年全国新增贷款投放量为7.95万亿元,同比减少1.65万亿元,但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尽管2011年“两会”期间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向《华尔街日报》表示,2011年新增贷款总量将与2010年持平,实际上由于通胀压力较大,2011年实际新增贷款总量应该在7~7.5万亿元,否则将无法完成广义货币增速为16%的目标。新增贷款规模的缩减会弱化邮储银行的信贷投放力度,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情况已经在2010年邮储银行的经营中显现出来。

2.2.3对经营效益的影响

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市场对邮储银行的影响。由于通胀压力加剧,2011年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会持续上涨,这其中有成本因素,也有市场因素,还有国际热钱融入的因素。而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采取措施控制农产品的价格,同时也会降低老百姓对农产品的消费意愿,使农业产业经营受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而邮储银行以“根植城乡,服务大众”为市场定位,农村经济基础是邮储银行发展的主要根基之一,这也会影响到邮储银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居民消费对邮储银行的影响。尽管国务院2011年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但是,由于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会直接缩减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而缩减总需求,同时由于通胀预期,物价上涨,在收入增幅远远低于CPI涨幅的情况下,居民会降低消费意愿,导致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的萎靡同样也会影响邮储银行的经营效益。

3 邮政储蓄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的新变化,邮储银行必须客观、审慎地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统一认识、果断行动,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使邮储银行摆脱经营困境,健康快速发展。

3.1抓好资金组织,实现稳步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为确保存款有效增长,一是要充分捕捉信息,增加吸储渠道。当前要特别防范农村土地流转、惠农补贴、征地补偿等款项流入到其他银行,牢牢守住农村储源阵地。二是要加大对公存款力度,提高知名度。加强与党政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对公存款份额,并开展上门服务,努力打造邮储银行品牌,促进各项存款的稳步增长。三是要加强网点建设,健全服务网络。以网点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加大营业环境的费用投入,对营业网点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或迁址,为顾客提供更为舒适的服务环境。四是要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形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缩短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对存款多、增储潜力大的重点客户,由专人进行一对一攻关,上门营销,挖掘潜力,从源头抢占市场份额。

3.2把握信贷导向,助推结构调整

面对当前的形势,在贷款额度受限的情况下,邮储银行要合理分析、灵活调整经营重心。一是降低对信贷投放获得盈利的依赖程度,把经营重心合理分散,寻求新的空间。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转变邮储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收益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拓展盈利空间,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强经营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借鉴国内外成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创新产品种类,努力拓宽收入渠道,提高盈利水平,重点要在开发结算业务、贴现业务、账户服务、现金管理服务等业务上下功夫,利用创新带动邮储银行的经营发展。三是进一步做好小额信贷业务,将信贷资金优先用于“三农”领域,保证足够支农资金的投入,从而赢得地方政府对邮储银行的支持,为发展掌握主动权。

3.3严格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

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强调加强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是2011年工作和政策的主基调。首先,邮储银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阶段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改变片面追求贷款规模,盲目扩张的经营模式。其次,要坚持总量调控和结构相结合,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研究,注意贷款的期限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避免贷款过度集中,加强对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提升利率管理水平。

3.4争取政府支持,促进良性循环

邮储银行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取得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采取措施支持邮储银行发展。例如,让政府部门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合理补偿金融运行中因风险过高造成的损失;进一步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邮储银行的信贷资金供给,形成“政府扶助邮储,邮储支持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地方和邮储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另外,与公、检、法等部门进行协调,帮助邮储银行及时清收不良贷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3.5加强风险管理,规避信贷风险

经过四年的曲折发展,邮储银行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面临着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通胀加剧带来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在这种形势下,邮储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对于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客户要谨慎选择,同时又要利用好政策,按照政策导向做实业务,夯实发展。在信贷方面对潜存风险的贷款抓紧收回,对一时难以收回的贷款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尽可能规避信贷风险。

3.6强化文化建设,优化信贷队伍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7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工作,5 月15日至16 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江西南昌召开“ 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会。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江西省委副书记尚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冬科局长,银监会四部副主任王艳娟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莫建成出席会议,副省长李炳军致欢迎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作工作报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主持会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邮储银行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当好‘三农’金融服务生力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规模】

8300亿小贷解800万农户融资难题

当下,“三农”发展迎来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企业发展正在催生更多的金融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亟待金融支持,农民对结算、贷款、理财的需要进一步激发。

李国华介绍,邮储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三农”金融服务放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截至目前,邮储银行拥有3.9万个网点,其中70%分布在县域,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累计发放小额贷款8300多亿元,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7万亿元,有效解决了800多万农户,1200万户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截至2013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882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居银行业第一位,连续六年实现增量高于上年。

在翻阅了邮储银行2013年度《普惠金融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听取了邮储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报告后,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邮储银行为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三农”工作、小微企业创业、就业等民生领域勇于探索,在用真情和感情推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上义不容辞,两份报告是金灿灿、沉甸甸的。

据介绍,邮储银行的总体目标是:未来五年内,在“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超过3万亿元,成为“三农”金融服务的生力军。

【重点】

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配合国家政策和发展导向,邮储银行加快了涉农产品的创新推广,重点推进对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指出,“现代农业需要金融支持,金融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重要方面。现代农业规模经营越来越离不开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也培育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巨大市场。如何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个巨大的市场,是摆在农业和金融两大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邮储银行的重点支持对象。”

“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金融需求是信贷需求,要根据不同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吕家进表示,将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推广;重点以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内6000多个家庭农场、农业部确定的6600多个农村专业合作示范社为重点,逐步把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国。

在开展新业务试点的过程中,国家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区、800个产粮大县、153个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邮储银行重点推进的区域。“这些地方特色农业比较明显,现代农业推进速度较快。邮储银行已将黑龙江、新疆、江西、浙江、广东、北京、河南、四川、福建等9家分行确定为‘三农’贷款创新实验区。”吕家进说。

一年来,邮储银行各试验区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邮储银行家庭农场贷款在山东、江西等地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庭农场贷款放款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元,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贷款结余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农民合作社贷款业务在北京、辽宁、吉林、江苏、浙江、河南和湖北试点,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亿元。

此外在解决农村融资担保难的问题上邮储银行也做了大量工作。据介绍,去年以来,邮储银行围绕农村金融改革,加大了农村抵质押担保方式的创新开发力度。围绕农村居民房屋产权、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抵押,邮储银行开发的新产品已经在多地试点,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邮储银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北京等地累计放款超过1亿元;林权抵押贷款已经在江西、福建等17个分行开办业务,累计放款超过13亿元;在农房抵押贷款方面,则在参照中央精神,加强研究,审慎探索。

【经营】

践行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作为普惠金融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将坚定不移地做好服务,使普惠金融服务向“取款不出村、贷款送上门、理财送下乡、资金通天下、服务全天候”的目标持续迈进。

“两小”贷款(小额贷款、小企业贷款)是邮储银行的“招牌业务”,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随着“微贷技术”运用的不断成熟,邮储银行正在大力推动“两小”贷款转型升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介绍,2013年以来,邮储银行加大小额贷款产品要素调整和创新力度,支持茶叶、烟草、水产养殖、畜牧业、家禽养殖、农产品收购等区域性特色行业开发;2014年又进一步对分行放权,充分满足分行创新本地化小额贷款产品的需求。小企业贷款则以特色支行为抓手,加大群链开发。目前邮储银行已经建立了72家涉农类小企业特色支行,研发试了点包括互惠贷、增信贷、流水贷等在内的小微信贷产品55种,全力支持地方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回乡创业农民工、农村妇女和自谋职业者等特殊群体,邮储银行也推出了针对性的金融服务。邮储银行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目前累计放款53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服务经济社会的同时,邮储银行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资产规模达到5.57万亿元,居中国银行业第七位,全行收入、利润实现了连年持续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会场声音】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是当务之急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与之相应的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业部门正在积极推动探索金融支农有效落实,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难是当务之急。

邮储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地位,坚持“人嫌细微,我宁烦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服务宗旨,发挥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下沉服务重心,不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邮储银行要把握城镇化和发展普惠金融机遇

“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农民的重要纽带,关系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关系到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意义重大。

邮储银行要把握两大机遇:一是要把握当前城镇化的机遇,特别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农村金融业务,走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积极配合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面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工作。二是要紧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机遇,发挥邮储银行的网点优势探索农村普惠金融新路子。要扎实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有效方式,推动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江西省委副书记尚勇:让金融活水浇灌“三农”之树

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是发展所需、农民期盼。希望邮储银行等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江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机制,秉承普惠金融理念,把支持和服务“三农”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让金融这池活水浇灌好“三农”之树、助推老区人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着力完善银地合作保障机制,扎实推动金融机构与地方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共同打通“三农”的金融血脉,形成推动江西农业农村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冬科局长:统筹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邮储银行要提高统筹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即用好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统筹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从服务“三农”的“生力军”逐步发展转变成为“主力军”。

邮储银行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把握好中央推动“三农”改革发展的政策导向。二是把握好中央和地方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重点领域。三是把握好不断增长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邮储银行应主动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做好对接,大力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此带动千家万户,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8

1950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邮电部邮政总局联合颁发《关于银行邮局商订储汇业务协议书的指示》,对银行和邮局的关系、具体业务和做法、现金管理等作了规定。协议书确定:(1)邮局办理储汇业务,分直接经营与业务两种,无论直接经营或业务,均应在统一方针下受当地银行的指导,邮局可参加当地票据交换。(2)国内汇兑业务,除遵行现金管理各单位公款汇兑必须由银行办理外,其他一切汇兑不分对象、不限数额,银行、邮局均可办理,邮局应以个人汇兑为发展方向。国际汇兑业务,照国际联邮办法办理,最高额不超过1千金法郎,但必须按照外汇管理办法,汇入结售银行,汇出得向银行申请结汇。储蓄业务,邮局应受银行的委托办理,对象以个人为限,一切章则办法照银行统一规定。邮局还可转解侨汇、代收金库款、代收付公款等业务。(3)邮局遵行现金管理,其所有业务上的现金收入,除保留一定数额作为兑付汇票及日常开支外,一律转存银行,银行按一般公存利率计息。《协议书》还对汇兑方式、汇率和邮电费以及邮局对银行的透支办法等作了具体规定。

为大力组织社会零散资金,投入国家生产建设,1951年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邮电部邮政总局联合发出《银行委托邮局储蓄业务合约的指示》,其中规定:银行普遍利用邮局机构、人员储蓄业务,在政策与做法上邮局应受银行领导;邮局储蓄业务,服务对象应以个人及群众团体为主;邮局原有的自办储蓄所收储金,应全部转作银行储蓄存款,自办储蓄结出余额自拨交银行日起,应付利息由银行负担;银行每月月底按规定付给邮局代办手续费。

1953年7月27日,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为停止银行委托邮局储蓄业务自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正式解除合约的联合指示》,规定各地已建立关系的银行、邮局双方自行协商处理结束后储户移转等事项。

根据国务院关于尽快开办邮政储蓄的指示,1986年1月27日,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开办邮政储蓄业务的联合通知》,决定春节前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南、辽宁、河北、四川、陕西、江苏、广东、福建、湖南等省市的12个城市开办一批邮政储蓄点,办理个人邮政活期、定期储蓄业务,交存的邮政储蓄款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支配。邮政储蓄的利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利率,由邮政局支付给储户,支付的实际额度及人民银行应付给邮局的手续费,均由开户邮局与银行结算。

1986年3月10日,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决定自1986年4月1日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城乡邮政机构均可办理。《协议》强调:邮政储蓄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贯彻执行国家宪法关于保护公民合法的储蓄所有权的规定。

《协议》规定:(1)邮政储蓄业务,受理个人人民币储蓄存款(包括互助储金),不受理支票。邮政储蓄业务的种类,先按银行现行的储蓄种类办理;以后可以结合邮政特点和群众的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商定开办新的储蓄业务种类。(2)邮政机构吸收的储蓄存款,全部缴存人民银行统一使用。对储户支付的利息,由人民银行按实际支付数定期拨付;邮政机构缴入人民银行的储蓄存款,不再计算利息。(3)办理邮政储蓄业务所需的备用金,由当地人民银行根据实际需要,每年核定后预拨给邮政机构,不计收利息。人民银行根据缴存的储蓄存款每月累计日平均余款,付给2.2‰的手续费,由开户银行每月结计,按季付款,手续费率暂定3年不变。(4)邮政在办理储蓄业务过程,发生贪污、盗窃、丢失、冒领、差错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由邮政部门自行负责。

1989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邮电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邮政储蓄的通知》,自1990年1月1日起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和邮电部原签订的《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继续有效,但《协议》中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的规定为准。

《通知》规定:(1)邮政储蓄吸收的资金,转存人民银行,列入信贷计划,安排当地人民银行调剂使用。(2)凡具备两人以上、有一定业务素质的工作人员和开业条件的邮政机构,均可开办邮政储蓄业务。(3)邮政储蓄业务由邮电部统一管理,贯彻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利率标准,在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4)邮政储蓄业务的种类,可比照银行现行的储蓄种类办理。如需增加新的储蓄种类,须由省、直辖市、自治区邮电管理局与当地人民银行分行商定。办理邮政储蓄业务,可以受理支票,但要在人民银行收妥入账后办理转存和起息。(5)邮电部门办理邮政储蓄向人民银行缴存存款的业务关系改变为转存款关系,即邮政储蓄由邮电部门自办,邮电部门吸收的储蓄存款(含保值定期储蓄存款)转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对邮电部门支付转存款的利息和保值储蓄贴息,停止支付邮政储蓄手续费和提供备用金;储户的存款利息由邮电部门支付;邮电部门获得的利差即为经营收入。

2003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邮政储蓄改革的初步方案。方案采取了新老资金划断的方式,以2003年8月1日为界,以后新增的邮储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执行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即1.89%;这部分存款还可以由邮政储汇局自主运用,利率由市场决定。8月1日之前旧的转存款,由人民银行暂按现行转存款利率4.131%计息。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9

一、邮储银行市分行的现状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前,各市邮政局设立储汇局,专门管理邮政储汇业务,未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设有稽查室,由储汇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按照总行制订的市分行机构编制计划要求,各市分行设置审计部。审计部是主管对市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和各项经营活动实施监督评价,及对邮政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实施检查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对市辖机构开展业务审计、财务审计、离任审计,对机构开展业务检查工作,实施内控评价及风险评级。审计部设总经理1人,审计员1人,另外按照网点多少,配备一定数量的稽查人员。按照辽宁的情况,审计部审计人员、稽查人员实行市行集中管理体制,县支行不设审计部门和人员。审计部配备了专用车辆和笔记本电脑,增强了审计、稽查工作的时效性、机动性和有效性。审计部由市分行行长或副行长分管,在管理关系上,市分行审计部对应省分行审计部。

二、存在问题

1、内部审计难以保持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相对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从国外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而不是行政管理者,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各项审计任务,可以自由地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不会受管理层的干涉。而从我行的实际情况看,审计部门均在各市行领导之下,使得审计部门难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2、审计队伍人员相对较新,多数没有审计从业经验,业务能力较低

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相关业务知识,还要懂得财会知识、审计知识和法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而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审部门刚刚组建起来,而且是和稽查部门合并设立,原来又没有专门的邮政储蓄内审部门,审计人员多为稽查人员、储汇会计或其他人员担任,难以一下子掌握内审人员所必须的各项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从邮储银行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组建部门的需要,原有稽查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部分相对优秀的稽查员被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稽查工作的质量。

3、银行从业人员内控思想较为淡泊,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效果锐减

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垒行法律合规意识还很欠缺,合规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全体员工合规经营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在日常管理和开展新业务时没有充分重视业务的合规性。部分人员认为储汇资金安垒是审计人员和稽查人员的事,各营业岗位、业务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内控意识淡泊,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实整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4、邮政储蓄网点分散,地理分布较广,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和审计成本

邮政储蓄网点点多面广,广泛分布在城乡各地,这是邮政储蓄的优势所在。这一特点从审计角度看,也正是审计工作的难度所在。虽然配备了稽查专用车辆,但有时鞭长莫及,审计和稽查的成本较大,给邮储银行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5、审计部门管理体制与网点管理体制的矛盾日渐突出,增加了业务审计的难度

邮储银行成立后,审计部门由银行管理。从网点管理体制上看,一类网点归银行管理,占网点总数的10%左右,比例较低;二类网点和网点归邮政局管理。而垒部网点的业务审计(稽查检查)工作由邮储银行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和被审计部门不同的管理体制使得两者矛盾日渐突出,增加了业务审计的难度。

6、银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与银行业务发展需要难以适应,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邮储银行刚刚成立,人员以原邮政局储汇部门人员和部分邮政人员为主。从整体情况看,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与银行业的发展需要难以适应,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7、高风险业务的人员配置需要与现实人员配备矛盾尤为突出,分级授权制度难以执行,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大部分业务需要执行分级授权制度,各级人员之间认真履职,相互制约,才能保证各项业务健康稳定发展。而我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考虑到人员成本较大等原因,多数岗位难以按照业务要求配足人员,只能采取兼职的办法解决业务操作的问题,授权制度难以真正落实,无疑会给储汇资金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加强邮储银行市分行审计工作的对策

1、进行 人力资源整合,加强审计力量

根据邮储银行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和稽查人员构成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需要,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将稽查人员适当压缩编制,将原有稽查人员过渡成审计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实审计力量,将稽查检查与业务审计、财务审计、经营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充分结合起来,纳入到日常审计工作中来。

2、优化审计管理体制,实行垒省审计人员统一管理,实现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

省分行审计部门对各市分行的审计人员实行统一管理,采取派驻制,各市审计人员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等划归省分行管理。从而增加省分行审计人员配备,实行下审一级,增强审计力度。对于市行审计来讲,审计部门相对独立,直接向省分行报告情况,不受来自市分行的干涉,可以全面地反映审计结果和判断。

3、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我行审计队伍刚刚组建,多数人员以前没有从事过审计工作,因此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我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审计人员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应逐步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会计、业务、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只有银行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高了,内部审计水平才能提高。

4、建立审计人员准人、准出制度,保持审计队伍的稳定

一是要严把审计人员进入关,建立准人制度。在配备审计人员时,要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优先安排业务素质高、精通会计知识、政策水平高、具有一定计算机水平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随着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审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二是要严把调离关,建立准出制度。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维持审计队伍的稳定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建立准出制度。如果由于工作需要,审计人员调离,要经过省分行相关部门批准,方可调离,最大限度地维持审计队伍的稳定性。

5、建立奖惩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强化内部审计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审计责任制,以便促进其增强纪律观念,遵守职业道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健康的内部审计和控制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从而创造全体员工都充分了解且能履行其职责的环境。

6、要加强审计的电子化,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对电子稽查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信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以及会计系统反映的各种信息,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客观的结论,用于指导现场审计,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二是要根据网点分布较广的实际情况,保证审计部门的专用车辆,增强审计工作的突击性和时效性,切实开展审计工作。

7、加强合规性监督,建设合规性文化

根据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全行合规意识比较欠缺的实际情况,各业务部门和支行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合规性文化教育,通过培训、宣传等各种形式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全体员工正确的合规管理理念,把合规理念贯彻到垒体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逐步树立全员内控思想,营造全员内控的文化氛围,促进各岗位员工认真履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员工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按照业务健康发展的需要,合理配备人员,切实实现分级授权管理,减低风险隐患。合规文化建设好了,审计难度自然就降低了,从而提高审计效果。

8、加快邮储银行改革的进程,进一步理顺网点管理体制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1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对信息传递时限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国际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电信通信的蓬勃发展和电子邮件的悄然兴起,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的业务市场被替代。面对这种局面,邮政如果仍然“我行我素”,不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必然会陷入生存危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像UPS、DHL、TNT、 FedEx等跨国私营运递公司纷纷进入邮政市场,邮政部门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和灵活的机制,为用户提供比邮政更为可靠快捷和方便周到的服务,在有盈利的快递市场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部门的市场份额。邮政如果一味地坚持”官办”,依赖政府无所作为,必将处于被动地位。

长期以来,邮政被非盈利性、公益部门的性质所限,依靠政府支持,缺乏经营活力,对于市场需求的响应迟缓,许多国家邮政处于亏损经营。一方面是邮政的亏损,另一方面社会又要求作为基础设施的邮政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是邮政的惟一出路,也是邮政取得生存发展的机遇。

体制转换

各国邮政的改革,一般都是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后的邮政体制模式可以分为四类:

(1)上市股份公司-德国模式。

德国邮政改革从1990年开始,1993年部分新机构运转,1998年邮政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德国邮政世界网络公司;2000年正式发行股票上市交易,向社会出售31%的股份。荷兰邮政从1989年开始改革,1998年成功收购TNT,政府售出65%的股票诞生了荷兰邮政政集团。

(2)国有股份制公司-英国模式

1981年邮电分营后,英国邮政重组为国有邮政集团公司,由皇家函件公司、包裹公司、邮政局营业公司和客户服务公司组成;2000年实行政企分开;2001年进行公司化改造,成为国有股份制公司。采用这类模式的还有新西兰、瑞典邮政等。

(3)国有企业(独资公司)-法国模式

法国邮政集团是国有企业,而所属的子公司是股份制公司。采用这类模式的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邮政等。

(4)政府机构-日本模式

日本、韩国邮政属于国家经营的事业机构;美国邮政属于政府下属的一个独立执行机构,邮政职工都属于国家公务员,这类国家邮政只允许实行收支平衡或微利。

资本运营

华盛顿大会结束仅一年多,1991年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瑞典五国邮政部门就与总部设在澳大利亚的私营运递公司――TNT进行合作,联合组成了五国邮政和TNT各占50%的公司――GD全球快递联合公司,提供国际快件服务。当时这一邮政部门与私营运递公司结盟的行为给整个国际邮政大家庭带来了强烈震撼。而今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越来越多的国家邮政都通过协议方式与其他邮政或非邮政部门联合结盟。

1999年,美国邮政与DHL建立联盟,将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2001年美国邮政又与联邦快递(FedEx)结成联盟,根据这个为期7年的协议内容,联邦快递为美国邮政提供优先邮件、快递邮件以及一类邮件的航空运输,作为条件,联邦快递可以把收件箱设在美国邮政38000个零售网点里,以增加接触零散客户的机会。

日本邮政从2002年1月与网上银行“索尼银行”进行合作。与银行合作是日本邮政储蓄一贯做法,但与没有营业网点的网上银行合作还是头一回。今后,索尼银行的用户可在邮政约2.5万台ATM(现金自动存取款机)机上存、取款。

邮政与非邮政部门结盟的同时,邮政与邮政之间的联合也在展开。1998年,法国邮政与西班牙邮政结盟。1999年,荷兰邮政与瑞士邮政结盟,荷兰邮政可以使用瑞士邮政的网络,瑞士邮政也可以进入荷兰邮政的邮递、速递和物流网络;2000年,荷兰邮政又与英国和新加坡邮政签署了合作协议,组建邮件合资公司。

邮政在广泛联合、结盟的同时,还掀起了一股并购风潮。德国邮政出资9.33亿欧元收购瑞士的Danzas(丹莎)国际物流公司;出资22.11亿欧元收购德国邮政银行;买进敦豪国际运输公司(DHL)71%的股权;买断英国Securior速递公司50%的股权;收购荷兰包裹运输公司Nedlloyd集团、瑞典的物流服务公司ASG和美国国际航空快运公司。荷兰邮政1996年以7亿英镑收购了TNT跨国速递公司,随后又兼并了十几家大型公司,成立了荷兰邮政集团(TPG)。英国邮政购并了德国包裹公司和DerKurier速递公司。法国邮政兼并了美国Insa运输公司;通过三次收购获得了德国DPD欧洲包裹网络40%的股份;收购了英国和爱尔兰的Mayne Nickless包裹速递公司;控制着英国运输公司Panic Link 51%的股份。

德国邮政1995年改革成为股份制公司,上市发行了近22亿股股票,共筹集资金234亿欧元,为其展开购并战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成功进入物流市场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来源。在德国邮政的影响下,希腊邮政也准备将其邮件公司的25%股权以及包裹公司的50%股权实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业务经营

1.调整业务结构

许多国家在邮政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以后,都在邮政业务结构的调整上大做文章。目前,各国邮政所经营的业务尽管有所差别,各不相同,但占主流的邮政业务划分基本是四大板块:函件、速递(包括包裹)、物流(包括包裹)和邮政金融。为了有效地进行邮政业务的经营,一些国家在业务结构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专业的经营公司进行经营(表1所示)。

2.突出主体业务

邮递类业务仍是大多数国家邮政的主体业务。

美国邮政是世界上投递业务量最大的邮政机构,它的投递量占全世界邮件总量的46%。美国邮政一周的投递量相当于联合包裹公司(UPS)一年的业务量,每两天的投递量相当于联邦快件公司(FedEx)一年的业务量。1999年美国邮政的业务量首次突破2000亿件,2000年的业务量又在此基础上增幅3%,达2078亿件。2001年,美国邮政在遭受9.11袭击和炭疽热的恐慌之后,业务量下降0.2%,仍保持2074亿件,业务收入达658亿美元,上涨了2%。近年来,一类函件、优先函件以及A类标准函件的收入大体占美国邮政总收入的85%左右,2000年美国A类标准函件即广告函件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达2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邮政的核心业务是函件业务,其中商函业务又是近几年的发展重点。但需要说明的是,美国邮政邮件投递量的增长速度从1997年开始放缓,并从2001年进入负增长。

德国邮政的核心战略主要是围绕包裹业务这一邮递类业务展开的。德国邮政首先将传统包裹业务列入速递业务,通过收购和重组,使规模不断扩大,包裹业务收入成倍增长。但需要说明的是,德国邮政除了受专营保护的函件业务之外,其他业务的利润还很低。2001年德国邮政收入达334亿欧元,税前利润26亿欧元,其中函件收入约为117亿欧元,税前利润约20亿欧元。也就是说,函件收入占总收入的35%,函件利润却占77%。

在邮递类业务中,许多国家都将广告邮件作为重点函件业务经营。广告邮件业务每年给美国邮政带来130亿~140亿美元的收入,占美国邮政总收入的28%。瑞士邮政部门处理的信函中,30%~40%以上是广告信函。

3.拓展业务领域

许多国家邮政在突出邮政主体业务经营的同时,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积极拓展邮政业务领域。

(1)进军物流市场

邮政凭借其长期经营投递业务的经验以及完善的网络优势,采取联合兼并的方式,大举进入物流市场。

荷兰邮政购买了TNT的全部股权后,实施一个实体两块招牌战略,对内称之为荷兰皇家邮政,对外则是TNT集团,主要开展信函与小包、特快以及物流三大业务,并成立专业公司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德国邮政为进入物流市场参与竞争,在欧州实施了一系列购并包裹公司的战略,将瑞士第三方物流巨子丹莎集团和北欧最大的物流企业ASG收归自己的旗下,将这两家公司的物流市场份额纳入德国邮政市场。法国和英国邮政在2000年前后所收购兼并的公司也是为了在物流市场有所作为。

(2)开展零售和代办业务

许多国家邮政部门都利用邮局营业网点大力开展零售和代办业务。

澳大利亚邮政的零售网络最具特色,它们将邮局改革成邮政商店,除了向用户提供一般意义上的邮政业务之外,还出售图书、文具、电话充值卡以及贺卡等商品,同时提供付费业务。澳大利亚邮政零售业务收入连续4年保持增长,2000年零售收入占邮政总收入的25%。

(3)发展混合邮件业务

许多国家邮政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机遇,寻求传统邮政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切入点。

澳大利亚邮政开发的EDI-POST混合业务,是一种将电子信函转换为实物信函的业务,邮寄的过程通过电子化手段完成,而邮政则负责:将信件打印、装封并根据地址投递。目前,美国、法国、日本、瑞典等国邮政均开办了类似的混合电子邮件业务,而且重点趋于混合广告邮件。

(4)办理金融业务

许多国家邮政都开办邮政金融业务,主要是大众化的储蓄、保险和业务,个别国家邮政有特许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但商业化运作的邮政银行屈指可数。荷兰、英国邮政金融机构已脱离邮政。法国邮政金融局和日本储金局属于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以居民储蓄为主。德国邮政银行同 DSL银行合并后现已成为德国最大的零售商业银行,为德国邮政的网上购物、物流等业务提供资金结算。

4.提升服务水平

面向市场,客户第一成为许多国家邮政的共识。

法国邮政为客户提供零距离服务,引导用户用邮,并帮助用户预约邮政金融顾问。德国邮政的邮件处理实行24小时工作制,90%以上的邮件实现次日递。英国邮政成立了大用户业务部,专门为英国电讯、大世界商场、英国燃气公司等50家大宗用户服务。这50家大用户的年营业额约为25亿英镑,占皇家邮政全年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一。瑞士邮政在邮局内开设咖啡屋的做法也很有成效,使顾客在用邮的同时可以休息聊天。

内部管理变革

各国邮政在改革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如下几项工作:

1.裁减冗员,降低成本

德国邮政1990年~1999年人员从37.8万减到24.4万,共裁减13.4万人,约34%。英国邮政为了减少亏损,已经裁员1.5万人,计划继续裁员 1.5万人。日本邮政从1997年~2000年通过增加分拣自动化设备,累计减员5000多人。瑞士邮政通过提前退休、人员分流和自然减员等办法,计划在2003年前每年减员4%。澳大利亚邮政1996年邮政职工32040人,到2000年为26915人,减少5000多人。美国邮政计划总部削减800个职位,其他管理部门削减2000个职位,业务处理部门削减500个职位。

2.调整网路,盘活资产

德国邮政拟将83个信函处理中心调整为4日个,出售了所有不属于核心业务资产的物业。瑞士邮政出让闲置建筑,建立了依照市场标准的企业内部不动产租赁模式,关闭了20多个业务量不足的邮政服务网点。

3.加强培训,注重考核

德国邮政的许多高级经理都面向社会高薪聘请;新招的员工全国统一进行为期二年的培训,员工调换岗位也要进行14天的上岗培训,为此每年参加各类技术和专业的培训有几千人。美国邮政设有严格的岗级,从上至下将岗位分成26个级别,并与报酬挂钩。日本邮政实施等级提升制度,职工的工资待遇与其业务能力相对应。

4.加强财务管理,注重成本核算

美国邮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部门负责收入和支出管理、投资预算评估和资金筹措、统计分析和业务发展预测、负责全国3个会计核算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德国邮政实现集团公司和专业公司财务两级集中管理,集团公司有高度的管理和监控权,专业公司为利润中心,并设有13375个成本中心,每一项事务都在对应的成本中心发生并得以记录,并逐级向上汇集。

5.采用先进技术,提升网络能力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邮件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处理中心网络的建设,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邮件自动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美国邮政在251个大型处理中心安装了世界上不同系列的最为先进的信函自动化设备;英国邮政在60个分拣中心安装了136套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拣装置,在14个分拣中心安装了OVCS信函分拣机;德国邮政于1997年完成了邮件处理中心的建设;澳大利亚邮政信息网络系统已运行多年,其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邮政综合信息通信网-PNET,是在邮政联机系统、邮政储蓄联机系统、简易保险联机系统的基础上改造融合而诞生的网络;德国邮政投资25亿欧元用于物流的信息网络建设;加拿大邮政1986年就建成了全国信息控制中心(NCC),并且在九大邮区建设了地区控制中心,用来收集全国邮政运营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改革的发展趋势

通过发达国家邮政的改革实践和发展过程,可以窥视到当今世界邮政的一些发展走向:

1.体制企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邮政将逐步脱离政府序列.实行政企分开,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企业化管理。

2.经营全球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邮政领域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全球化经营将成为有足够实力的邮政所选择的战略目标,而合作联盟、收购兼并是实现邮政全球化经营的主要途径。

3.业务多元化

随着邮政市场的逐步开放,邮政专营业务的范围将逐步缩小,实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是邮政的必然之路。邮递类业务仍是邮政的主体业务,必须大力发展商函业务,突出发展速递和物流业务,重点发展金融中间业务,积极开发信息服务等新型业务。

4.管理集约化

随着传统邮政的改造升级,邮政管理工作日益重要。尤其要加强资本、财务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资本运营和降低成本,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注重先进技术的采用。

5.服务核心化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11

邮政银行的信息系统要采用科学先进的项目设计思路和项目架构,集中处理邮政银行的资金储蓄及现金汇兑业务,信息系统要具备可操作性、高性能、伸缩性强的特点。此外,除了能够有效处理银行业务需求外,在系统的扩展性及维保的便捷性上,也要具备相当大的弹性空间,以促进邮政银行发展目标的达成。邮政银行软件信息系统项目要遵循先进性、安全性、前瞻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及经济适用性等原则,强化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

2邮政储蓄银行软工工程项目的开发管理过程

(1)需求分析。

根据用户准确要求,找准市场定位,是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保证软件开发的准确到位,以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系统利用率。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为需求的符合程度、项目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及容错性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一致、可控性强的文档,以满足邮政银行的各项业务需求。由于软件用户在软件的功能性上有着一个较为清晰化的框架,对软件要处理哪些数据有着明确的需求,因此,在对软件投入研发前,要和用户及时交流沟通,以便软件在使用中达到高效完美的最佳效果。

(2)概要设计需求分析阶段

只是根据用户需求大体划分出目标系统的类型,并没有设计到具体设计思路,如使用何种编程语言,运用哪个操作平台等,而概要设计阶段,就是着重对这些要素进行甄选。要实现概要设计与需求分析的有效衔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需求变化幅度较小的,选择采用瀑布式开发模型,以形成较完整的分析文档,需求变化幅度较大的,采用更稳妥的设计方式,以便及时返回上一级进行修缮。邮政银行信息系统项目设计,要依据设计文档整体要求,对整体系统项目及各个子系统项目加以编码,形成开发文档。

(3)细致设计。

细致设计阶段可以采用成熟度模型(CMM),这一模型涵盖了软件工程,硬件工程和系统工程三个环节,并细分了各自环节的等级,各等级中又有对应的过程域。细致设计环节着重对分析模型进行详细校验修改,因为编程环境的改变,或为了细致定义软件界面,需要对相关类结构进行修改。详细设计的过程主要是根据概要设计的脉络,对软件体系结构作细化处理,设计各软件单元外部接口、输入输出、算法、流程逻辑、占用资源比、性能表现、单元调试与测试等方面,从而完成对整体数据库的详细设计。通过对这些环节的细致设计,对软件的系统性能,逻辑集中系统是否健壮、安全进行分析验证,以满足邮政业务开展需求。

(4)编码单元测试和联合测试。

软件开发人员以特定软件开发工具为基础,通过操作每个软件单元及数据库定义的形式,在相应语言开发工具的配合下,正确研发,调测系统,从而更贴合软件用户需求。邮政银行信息系统项目要借助工具模拟运营后的业务最高峰值时的系统承压能力、稳定能力及性能表现能力,以便有效处理邮政银行的各类业务。测试的内容有稳定性测试、容灾测试、异常测试及双机切换测试等。测试中要注意软件单元的集中性,做到将模块、硬件及网络其他资源有机结合,测试结果与需求不符时,要适时地返回修改。此外,对系统的功能、性能,也需进行测试,以保证软件的运行需求得以满足,最后形成测试报告。

(5)试运行和后期维护。

挑选试用范围,开发人员与试用用户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记录,以便分析总结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试用人员要接受开发人员的相关培训。后期维护涉及到软件系统的升级变更,此时就要进行性能回归测试,验证业务更新后系统的逻辑性能能否及时跟进,避免因性能不佳致使银行业务的滞后及瘫痪。此外,在银行业务增加时,要选取邮政银行典型业务开展绿灯测试,确保业务在软件系统上的兼容性、可操作性。

3结语

邮政银行工作总结范文12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设置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长期以来,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部门,不是一个法人机构,邮政储汇局的会计和统计数据都要并入邮政局的大账当中,因此邮政储汇局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也不设统计岗位,统计数据都是由会计人员兼职报送,但兼职人员无全科目上报金融统计数据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另外,由于邮储银行已经开展了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应及时报送累放累收统计报表。因为累放累收统计数据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贷款的发放、收回和周转等流量变动情况。但是邮储机构从2006年试点开展贷款业务以来,累放累收统计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此项数据漏报。

5.现金收支统计一直没有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体系当中,影响地区现金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据调查,邮政储蓄机构从1999年开始采集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但是采集来的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只报送给其上级邮政储蓄机构,从来没有报送给人民银行。但是,由于邮政储蓄机构与人民银行及其他银行有现金调缴款往来业务,为保证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准确,各地区人民银行不得不将邮储机构调缴款的发生数据虚拟填报到人民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中,并且用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等项目进行调平。这样虽然保证了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是准确的,但是储蓄存款收入、支出,汇兑收入、支出等现金外部统计项目不是完整和准确的。

6.中间业务统计制度没有建立,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后,邮储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以外,还将开展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保管箱服务等业务。但是邮储机构始终没有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7.银行监管统计没有建立,影响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和判断。邮储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与其他银行一样,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银行监管统计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没有成型,因此相应的银行监管统计自然也没有建立。

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备的金融统计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备的制度是做好金融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邮储银行应依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系统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领导和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应包括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金融统计部门的职责、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职责、统计考核评比、统计监督和统计检查等方面内容。

2.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统计人员。为高质高效地完成统计业务,必须改变目前邮储机构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状况。同时,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必要的会计和统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满足各方面的业务需要。邮储银行要在满足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报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一套涵盖信贷业务统计、贷款累放累收业务统计、现金收支业务统计、中间业务统计和监管业务统计等方面的业务齐全、指标完备和编码规范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更加详实的统计数据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