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货币升值论文

货币升值论文

时间:2022-11-29 01:57:43

货币升值论文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1

【摘要】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特征决定了人民币以保持基本稳定为好。当前应该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可以考虑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以减轻升值压力和预期,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

【关键字】人民币升值

200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不断增高,本文将对人民币升值与否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趋强

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市场:交易异常活跃,人民币远期持续升水

从国内外汇市场看,2004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显著增加,又创历史新高。从交易总量看,全年各币种累计成交折合美元达到2090亿,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38.3%和1.15倍。分季度看,第4季度成交847亿,是全年交易最为活跃的1个季度。从交易币种看,全年美元成交2044亿,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38.2%和1.15倍。从商业银行外汇供求关系看,中外资商业银行全年净卖出分别为1551亿美元和170亿美元,日均卖出分别比2003年上升35%和50%。国内外汇市场交投极其活跃固然有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资本账户自由兑换进一步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但也显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见图1)

在境外人民币非交割远期(NDF)市场上,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1年期远期汇率持续下跌,由贴水变为升水,目前升水幅度近5%,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趋强。

2、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飚升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呈扩大的趋势,在2004年更为显著,说明可能因为人民币币值低估对我国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其他两个项目看,2002年来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由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借方差额变为贷方差额,说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之我国利率水平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使违规资本的流向逆转,由流出变为流入;外汇储备不断增加,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67亿美元,增幅达到了约50%,其中第4季度一个季度就增加了近10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642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327亿美元,同比多增93亿美元。这说明,金融机构和企业存在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前者压缩结售汇头寸,后者推迟进口付汇、提前出口结汇,同时也可能存在违规结汇行为增加的情况,导致外汇储备飚升。(见图2、图3)

3、纲币政策执行: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对冲压力加大

在中国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飚升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人民银行外汇占款的迅速增加。而为了抑制国内信贷投放过猛、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增大,对冲比率提高,在“无券可用”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不断滚动增发央行票据来回笼资金。(见表1)

4、认同升值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

2003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学术界、相关利益集团和政府官员各执一词,对此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随着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中美贸易顺差的增加、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和国内外经濟形势的发展,这一话题在不断升温。争论的重点从最初“人民币是否被低估”,发展到“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利弊”,再到目前的“如何升值、何时升值”。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现在正在进一步研究汇率改革的方案”,“对于人民币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正在制定方案,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这使得猜测人民币可能在近期升值的观点更占据上风。

二、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特征决定了人民币汇率以保持稳定为好

1、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在一个时期内不支持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一国货币长期升值的根本原因是该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后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这一点已经被众多的事实所证明。例如,战后马克和日元的长期升值,根本原因是德、日两国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因此是靠实力推动升值而不是让升值拉动经济,是经济实力推动在先,本币升值在后。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升值时的德国和日本不可同日而语,与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经历了本币大幅升值的台湾、新加坡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迄今为止,我国人均GDP仍属于低收入国家水平。1985-1986年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人均GDP已分别达到1.3、0.5万美元(1995年可比价格)。而2004年我国人均GDP仅略超过1000美元。我国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消耗水平很高、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较高、大部分对外投资项目经营均不理想、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相当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比较高、农民仍在人口中占比60%以上等等,这一系列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在10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状况都难以支持人民币中长期较大幅度的升值。

2、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不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禀赋的相对优势,不利于促进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

我国是一个正处在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最大的禀赋优势就是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这是我国最大和最根本的国情,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会根本改变。从劳动力的数量看,我国拥有7亿劳动力,高居世界第一位,而且这一数字每年还在以千万以上的速度增长;从劳动力的成本看,我国仅在美国的25%以下,比东南亚国家也要低一半左右。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是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所必须研究的根本命题之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劳动力问题又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我国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内需总体不足的状况需要通过10—15年的努力才能加以改变;其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未来10—15年内将有3—4亿的农民进入城市,从农业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将构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市场对我国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利用好世界市场不仅十分有助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的就业问题,逐步扩大内需;而且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禀赋的相对优势,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和亚洲四小龙都十分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市场,我们为什么不很好地利用?要很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就必须使汇率水平维持在一个有助于保持禀赋优势的水平上,并使之保持稳定。调查研究表明,被认为具有参考价值的换汇成本水平告诉人们,目前人民币汇率水平处在可以接受的下限区间内,人民币不存在大幅度升值的空间。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测算,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0%,3个季度后将使净出口占GDP的比例下降1.8%,1年后将使中国GDP增速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也将十分显著。因此,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不可取。而小幅升值意义不大,既不能对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起很大作用,也难以对解决国内问题产生多大积极影响。当前中国最需要的是经济较快发展并促进就业,从而保持社会稳定,此时尤其需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在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等才有可能得到较好地解决。

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对我国来讲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交换和国内福利的流失,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结构的优化。对此我们认为,第一,如上所述,生产成本特别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长期的、最为显著的一个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解决巨大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否则,如果相对优势不能得到发挥,将使大量的劳动力闲置,福利损失将更加严重。第二,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内在、渐进的过程。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试图通过升值这一“外力”来达到优胜劣汰和升级、优化的目的,不仅成本大,而且效果不一定好。

3、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调整汇率所能够解决的

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说到底是个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和经济体制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金融、财政等各种政策措施,在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而从汇率政策的性质看,它是一个总量工具,对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直接作用不大,而对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则更是无能为力。退一步看,即使调整汇率可以缓解部分领域和部分地区经济过热的问题,其对其他产业和部门负面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大,影响的程度都也比较高。所以,不易采用人民币升值的做法来达到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目的。

4、应当有分析地看待中美贸易不平衡和外汇储备水平问题

我国对美国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使得美国政府和相关利益集团找到了一个借口,并试图通过对人民币施加升值压力来缓解国内经济矛盾、转移国内民众视线。但从根本上讲,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问题是由两国经济结构的高度互补性未能有效兑现所决定的,即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限制对中国出口某些产品(如高科技产品)所造成的。从这一角度来讲,人民币不轻易升值,使我国在与美国进行高科技产品进口谈判时有一定的“筹码”,可以强调是美方自己拥有缓解贸易巨额逆差的手段而不用,从而有利于我对美方长期形成压力,以争取美方利益集团形成利益驱动的诉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我国对美国较高的贸易顺差对我国的战略利益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截至2005年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6426亿美元。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理由主要有二:第一,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超过按照偿还外债、支付进口等标准衡量的“最优水平”;第二,外汇储备大量用于购买低息的美国国债,同时又大量引进外资,借用大量外债,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但我们认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讲,外汇储备不能简单地算经济账和效益账,必须看到它是一种战略资源,发挥的是战略性作用。例如,仅我国正在建设的1.47亿吨规模的石油储备,就需要用掉440亿美元(按现行价格)的外汇储备。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在人民币一定时期内不能成为国际货币的情况下,一旦国际政治局势动荡,我国和平的国际环境被打破,届时持有美元、欧元等“硬通货”作为战略资源的优势就会凸现出来。

5、重新审视“不可能三角”理论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我国完全可能在汇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本流动并非是完全管制,已有不少项目已经没有或者很少有管制,因此资本流动的状况是介于完全自由流动和完全的管理之间。我国的货币当局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西方国家货币当局在政策工具上至少多一项工具,即贷款利率的控制权。而目前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间接性融资的比重高达90%以上(不含国债),因此货币当局反通胀的能力相对要强的多。可见,不能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不可能三角”理论简单地得出结论说,我国要保持汇率稳定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理论上讲,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和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实现是完全可能的。按前所述,有必要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又必须保持。那么,当务之急是解决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带来的两个难题一是怎样有效地控制住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势头二是怎样减轻由于外汇占款导致货币投放积累过多形成通胀的压力,这里还涉及到央行通过发行票据等手段在市场进行对;中的能力有多大并能持续多久。就第一个问题来说,主要可以通过减少贸易顺差甚至形成贸易逆差和扩大资本流出、控制资本流入的方法来解决,这可以运用财政、税收等各项政策手段,有关部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就第二个问题来说,首先货币当局应乐于见到我国出现较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其水平可持续高出美国通货膨胀的水平,这样可以减缓本币升值的压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导致对外贬值。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就已走过这一历程。其次,在双顺差情况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对货币当局对;中操作的要求将会有所降低,同时对通货膨胀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会有所降低。第三,比起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央行依然有较强的控制通胀的能力,即可以通过存贷款利率及其他利率手段控制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即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表明,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并且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依此推论,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于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相对贬值:相对贬值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不是货币问题;实际贬值根源于的货币量供给量过多,是货币问题。通货膨胀通过对各 经济 主体利益关系的影响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政策选择上,需要通过紧缩货币应对实际贬值,通过减税和补贴应对相对贬值。

一、马克思的价格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建立了他的货币理论。马克思指出,货币是从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在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和商品相交换,本质上与商品交换一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不同的是,货币作为等价物,专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理论为基础,马克思建立了他的价格理论。

(一)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

1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和另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的关系或比例,而在表现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即:

交换价值(麻布的)=被表现价值量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等价物(上衣)的价值量

=(10小时劳动/20码麻布)÷(10小时劳动/1件上衣)

=1件上衣/20码麻布

(1)

这就是说,2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一件上衣,或者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公式(1)表明,交换价值在表现形式上是20码麻布交换1件上衣,本质上是20码麻布和1件上衣花费了等量的劳动,包含着等量的价值。

如果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劳动生产力发生变化,它们当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会随之发生变化,交换价值因此发生变化,其中被表现价值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变动引起交换价值同方向变化,比如生产麻布的生产率水平提高,5小时生产20码麻布,则2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2件上衣,或者,20码麻布值2件上衣,商品麻布的交换价值提高。等价物(上衣)价值量变动则引起交换价值反方向变动。

2 商品的内在价格。“一种商品(如麻布)在已经执行货币商品职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形式。”在价格形式上,货币的职能首先是价值尺度,即用货币的数量(货币的使用价值量)来尺度商品的价值量。这样,商品内在的由 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就被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货币使用价值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只是用货币替换上衣作为等价物,因而公式(1)基本关系也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

某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价值量=2盎斯金/20码麻布 (2)

这就是说,在商品价格只反映商品价值的条件下,作为货币的金,用它的使用价值量2盎斯金来衡量使用价值量为20码麻布的商品的价值量,即20码麻布的价值量为2盎斯金,本质上是,2盎斯金的生产花费了与20码麻布相同的劳动时间,含有相同的价值量。所以,在马克思的价格理论中,商品的价格不仅由商品自身的价值量,而且由货币的价值量来共同规定。其中商品或货币任何一方的价值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价格(交换的比例)。例如:黄金非常容易得到,比如5小时可以生产2盎斯黄金,20码麻布值4盎斯黄金,货币贬值,商品麻布的价格上升。而麻布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使货币相对升值,商品麻布的价格下降。

(二)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总水平

考虑商品 市场 供求波动因素,马克思讨论了市场价格问题。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因市场供求影响而产生的波动会在总体商品市场中互相抵消,市场价格趋近于内在价格(即马克思所说的市场价值或平均价格),所以,在讨论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决定问题时,所涉及的是商品的内在价格。因此,可以把公式(2)推广到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决定问题的讨论,基本关系仍然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

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总体商品的价值量/总货币的价值量 (3)

由公式(3)可见,在总体商品市场中,只要在商品和货币生产上各自投入的总劳动不变或者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变或者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价格总水平不会发生波动。只有当上述变动不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时,才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总之,无论是从个量还是从总量关系看,货币(金属货币)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用其使用价值量来表现商品的内在价格,是因为它中间包含着和商品相等的价值量,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因此,商品的内在价格由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或货币价值变动。“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

二、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

以上述价格理论为基础,有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价格理论和相关论述中可以推论,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的现象。所以,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讨论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在讨论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原因。

(一)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引起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假设:货币与商品间供求平衡;各自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变;单位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量都为1;1单位货币媒介一单位商品。

根据公式(1)、(2)、(3),商品价格总水平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量或货币价值量变动。关于这一点,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规律,可以推论:当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单位商品价值量从1下降到0.5,这使货币相对升值,1单位货币能够媒介2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下降。反之,当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少的商品,单位商品价值量从1上升到2,则使货币相对贬值,2单位货币媒介1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当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这使单位货币价值量从1下降到0.5,货币实际贬值,2单位货币能够媒介1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反之则发生货币实际升值;如果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或下降而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意味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也在同比例提高或下降。

由此可见,依照马克思的理论推论,货币币值存在实际变动和相对变动两种情况,币值的相对变动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币值的实际变动根源于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区分货币 币值变动的原因对于研究通货膨胀理论很重要。如果货币发生相对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这不是货币问题,如果此时试图运用紧缩货币量的方式保持价格水平不变,结果会导致 经济 衰退,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通过激励发展生产力来提高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如果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运用紧缩货币量的方式保持价格水平不变,可以消除通货膨胀。

运用马克思理论讨论通货膨胀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于货币的实际贬值,也可能产生于货币的相对贬值。经济中也有可能出现货币实际贬值和货币相对升值同时存在的现象,如果二者变动率相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实际贬值,并不一定发生通货膨胀,而货币相对贬值,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货币问题。可见,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问题。

(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1 生产货币的总劳动量变动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指出,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互为供求的关系,并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假定生产总体商品的劳动投入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如果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意味着总体商品对货币的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根源是投入生产货币的总劳动相对于投入生产商品的总劳动过多,这时,情况类似于商品市场中互为供求的商品供求失衡状况,不同的是,现在总体商品与货币量之间互为供求。此时,由于货币量相对于总体商品量过多,总体商品能实现大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货币只能实现小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因此,总体商品价格上升。所以,当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它所媒介的商品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货币发生实际贬值,总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实现的价值上升),可以用公式(4)描述这个关系:

价格总水平=总体商品实现的价值/货币实现的价值 (4)

可见。依照马克思的理论推论,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实际贬值,还可能是由于金属货币这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的供给量相于它所媒介的商品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金属货币实现的价值下降。所以,控制由货币实际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关注货币供给量。

2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着货币供给量。

某商品价格总额=某商品的单位价格×流通中某商品总量

在加总 社会 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时,先不考虑价格水平的变动,即设价格总水平为1,因此,有下面关系:

社会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各种商品价格总额=价格总水平×实际gdp

以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流通次数衡量速度,有公式(5)所示的货币流通量规律:

货币流通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5)

由公式(5)可以得出公式(6),这是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

价格总水平×实际gdp=货币流通量×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6)

从形式上看,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与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没有区别,但是,它们在本质上不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说明:由于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量和货币的价值量共同决定,所以,当货币流通速度、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既定时,流通中的货币量由商品的价值总量和货币的价值总量共同决定。马克思说:“流通手段是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 材料 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数量论则认为,“在进人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缺少价值理论基础的货币数量论无法说明,当待交易的商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也即马克思所说的“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确定不变时,货币量是如何决定的。

由公式(6)可见,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流通量进而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其影响机理是: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次数减少),使货币的供给量大于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对货币的需求量,货币的 市场 价格背离其内在价格,表现为货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格,货币发生实际贬值,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所以,保持价格总水平不变,需要关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比如,利率上升、 金融 创新 、放松金融管制,都会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根据公式(6)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从增长率的角度看,可以有公式(7):

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 经济 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7)

由公式(7)可见,控制由货币实际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不仅要关注货币增长率,还要关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可能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在金属货币条件下,由于金是商品,有储藏价值,作为储藏手段,无论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还是相对贬值,货币都会自动退出流通(甚至可以金银器皿和首饰形式储藏),“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所以,在金属货币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三、纸币条件下的通货膨胀

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纸币本身有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所以,马克思在金属货币条件下所揭示出的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和影响其变动的因素、货币流通量规律等基本关系,都不会因为纸币象征地代表金属货币而改变。但是,由于纸币没有了与金属货币同等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功能,市场机制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出现失灵,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市场对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需要量,就会发生纸币实际贬值,产生通货膨胀。如果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发生货币的相对贬值,则会产生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现象。

马克思没有讨论非金本位制下的纸币发行量的决定、变动和通货膨胀问题,这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理论需要发展的地方。从纸币量的决定看,在现代非金本位制下,事实上,需要有一个类似于金或银这样的商品作为决定纸币发行量的错,当纸币发生较大规模贬值时,人们购买商品和黄金来尽量避免通货膨胀的损失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归根结底,商品和货币要等价交换,流通中的货币量由商品的价值量和金属货币的价值量共同决定。从纸币量的变动看,依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商品货币交易方程推论,如果一国有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率控制目标,就意味着,当年的纸币增长率由经济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规定。如果纸币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之和时,就会使纸币发生实际贬值,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3

Summary:ThisarticlebeginswiththebackgroundoftheappreciationofRMB,andcomprehensiveexpositionoftheRMBexchangeratemechanism,focusesontheimpactonchineseeconomyofrevaluationofRMB,includingpositiveandnegativeeffects,usingbasiceconomicmodelsanddataanalysis,detailedproofofthestrongappreciationoftheRMB''''spossibleeffectsontheChineseeconomy,andsummarizedthestrategyofChinesegovernmentshouldto.Attheendofthearticle,theauthorhasmadeherownviewsonthisissue,analyzedthepresentsituationofRMBrevaluation,cametoatimelyappreciationoftheRMBwillhaveaninestimablepositivesignificancefor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intheconclusion,andputforwardreasonableproposals.

关键字:人民币汇率升值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Keywords:RMBexchangerateappreciationpositiveeffectnegativeeffect

一、引言

在我国金融史上,汇率制度经历了从官方决定汇率到名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发展过程。我国现在采用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外汇被当作特殊的商品来买卖交易,既然是商品就有它的价格(汇价).汇价,又称汇率,指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两国货币间的比价。本文所论的人民币升值是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为代表的,通俗地讲即人民币购买美元的能力更强了。可以说人民币的升值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表现。

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进出口、对外引资、外债偿还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民币的未来升值趋势更是影响甚远,学习研究这一点非常重要,既能为相关方面提出实际可行的意见,对将来人民币升值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使人们对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及时做好应对准备,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或消除损失。同时,也可以丰富后来的学者进行这方面研究学习的参考资料。

国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问题早有研究,从Trifin(1960)到Page(1981),他们主要立足于普遍现象,对国际货币的起源和影响货币国际地位的因素进行解释和分析。国内学术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姜波克、郑木清和姜凌等先后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各界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讨论逐渐升温且逐步深入。这些研究大多从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规律出发,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构想,但出于对不同背景的关注,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在本文中,笔者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实际均衡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货币汇率理论对人民币是否被低估或高估作出论证,引用“马歇尔——勒纳条件”对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进行分析,还借鉴了范金教授的分析结论,论证了人民币升值能够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条件。同时,使用大量数据和例证等对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详细的论述。

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运用简单经济学理论得出人民币升值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表现。

第二部分通过对货币市场人民币升值以来汇率的变化,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部分研究中国政府就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研究分析。

第四部分引用经济模型、数据举例等详细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第五部分通过对以上资料分析研究,总结出我国政府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六点启示。

文章最后部分笔者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总结出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从长期来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加快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步伐。

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与原因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顶住压力保持人民币不贬值,被世界各国称赞。2003年,中国面临着同样巨大甚至更难抵御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海外刮起了一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大风,这次不同的是,鲜花和掌声不见了,先是日本财务相在七国财长会议上提出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那样的文件,要求人民币升值。随后美国财政部长斯诺也表示人民币应该升值。而由于美元走低,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也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国际上遂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压人民币升值的势力。中国经济冷热话题的空前讨论热度被“人民币升值”话题迅速替代。这件问题也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球,对我国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中新网3月22日电,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07年3月2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7310元,人民币汇率再次创下新高。央行3月17日加息后,就有分析指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名誉所长赵海宽日前表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条件已基本成熟,中国政府应适时加快推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以及外来的压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从1994年至今,中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2002年达到2864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5.55倍。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PPP)看,中国的物价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21%(世界银行,2002)。从通货膨胀率差异看,美国自1998年以来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23%,中国同期的平均通货膨胀率(CPI)为-0.3%,比美国低2.53%。1978—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3%。这2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世界上最快的。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异看,中国同业银行拆借利率2002年底为2.7%,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1.25%。中国的短期利率比美国利率高1.5个百分点。在国内,人民币存款利率也比美元存款利率高1.4个百分点。此外,2002年上半年开始,美元由强走弱,人民币跟着美元一起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趋势相背离。在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情况下(1993—1999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至少比同期美国制造业高1.5个百分点),人民币反而随着美元贬值,使得贸易逆差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这些都构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而日前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带队的美国高级经济代表团到北京参加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则是人民币加速升值的一个背景。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和理论分析

近年来,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汇率政策被国际舆论高度观注,各方观点的争论此起彼伏,从未停息。尤其是在近阶段,中国CDP,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都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IMF的估算显示,2002年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有效汇率下降了6%,此种背景下,各国专家、学者和政要对当前的人民币政策众说纷纭,中国的货币当局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国内国际政策环境。

(一)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从绝对由官方决定汇率过渡到名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发展过程,其间经历了以下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当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约为19%,然而外汇短缺,外汇收入主要靠私营企业和海外汇进的侨汇,其中侨汇约占外汇收人的一半左右。由于当时物价变化,为了使创汇企业和依靠侨汇收入的人民不至于亏损和生活困难,政府以内外物价主要是国内物价为依据,不断调整人民币汇率。

从1953年至1972年:中国的经济状况波动很大,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比较简单。当时因为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政府实行了人民币盯住英镑的汇率制度。由于当时中国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较重要,人民币还实行了盯住卢布的汇率政策。这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的主要特点是盯住英镑和卢布的双重汇率制度。

从1973年至1980年:中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币汇率却保持坚挺。当时国际上,一个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一个是尼克松访华,前者结束了国际上主要货币固定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后者部分打开了中国的封闭的国际环境。相应地,人民币汇率也作了改变,改成了盯住一揽子货币。

从1981年至1984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阶段,在汇率制度安排上,人民币实行了复汇率制度,在官方公布的汇率之外,还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格。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汇率为1美元兑换2.8元人民币。

从1985年至1993年:外汇管理制度实行了改革,政府允许企业创汇按比例留成,多余外汇可以到官方的外汇调剂市场交易,因而在官方公布的汇率抄I、,又产生了人民币调剂汇率。人民币公布汇率和调剂汇率在这期间都不断地下调。这期间主要也是复汇率制度。

从1994年至今,中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确立了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最终目标。首先在继续对外汇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实行经常项目有条件的可兑换。1996年,中国接受国际货币组织第八条款,实现经常项目的安全可兑换。这期间,人民币汇率实行了名义上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没有什么波动,特别是自1997年后,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保持在8.27-8.28的位置。

(二)人民币汇率经济学家更多地采用商品和服务贸易收支及中长期的资本流量两个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如果这两个指标长期显示盈余,货币就面临升值的压力,反之,则面临贬值的压力。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已经连续六年保持着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顺差和跨国直接投资的净流人,而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也显示在过去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100多亿美元增长到了3800多亿美元,尤其是在最近两、三个季度,官方储备在以每月平均增加90亿美元左右创纪录的速度增长,预示着人民币正经受着升值压力的考验。

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有利方面:

1.本币升值将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

(1)减轻我国偿还外债的压力

汇率的变动受一系列经济因素的影响,但反过来,汇率变动又会影响经济运行。首先,汇率变动影响一国的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支,从而影响国际收支状况。但汇率变动是一柄“双刃剑”。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出口商所换回的外汇可以在国内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而进口商则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兑换进口所需的外汇,因此,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反之,若一国货币对外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但升幅太大则会导致该国贸易收支的恶化。在旅游、劳务等非贸易收支方面,本币贬值会使外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从而增加对外国旅游者的吸引力,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反之,本币升值则会使非贸易外汇收入降低。在外资、外债方面,本币贬值会因为国内资产对外贬值,增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但会使现有外商投资存量资产遭受汇兑损失,增加国内企业外债偿付负担;反之,本币升值则会使现有外商投资存量资产增值[1]的现象。1993~2000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13%。这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出口产品价格在理论上随汇率升值成比例提高这是贸易条件改善的首要表现,比如两年之内人民币升值30%,出口价格即提高30%,说不会打击出口无人相信,可问题在于:其一,由于“J曲线效应”,出口的下降存在“时滞”;其二,加工贸易部分基本不受影响,而一般贸易出口产品成本中,进口部分也在60%以上,这样,进口价格下降会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外国原材料和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企业能消化大部分升值因素,工资不会随汇率升值有很大提高,出口价格并不会随名义汇率的上升而成比例提高,比如人民币升值30%,一般贸易品的出口价格可能只提高15%其次,对于人们最担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其实是有好处的。一件衬衣在美国卖$30,提高到$50,没有理由认为美国消费者就不买衬衣,或转向墨西哥购买。即使如此,我国减少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数量而提高售价,也不会降低出口金额,同时可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范金教授曾采用社会核算矩阵技术[2],从一般均衡分析角度,以2005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为冲击对象,就人民币分别升值3%,5%,10%,20%和30%对我国的进出口所受影响进行情景分析,得出两点结论:①人民币升值3%促进出口增加0.43个百分点,随升值幅度增加,出口增加幅度也扩大。人民币升值30%后,出口增加4.26个百分点。表明人民币不论温和升值还是大幅度升值,都不损害中国出口。②人民币升值3%促进进口增加0.32个百分点,随升值幅度的增加,进口增加幅度也扩大,人民币升值30%,进口增加2.32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是有利的,不仅不会“打击出口”,而且还可以改善贸易条件。

(二)虽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诸多的好处,但是,有利就有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引进外资

人们原来在中国1亿英镑能作的事,人民币升值后,可能需要增加上百万英镑的投资才能办成了。这等于外商进来前什么也没买,就要凭空多支付上百万英镑,投资者肯定要划算一番得失了。

2.可能加剧我国的资本外流

人民币升值,会使原来需10亿美元在境外所能完成的投资,升值后会少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就能完成了,因此必然会加速资本外流。我们必须意识到,目前资本外流对我国是不利的。

3.人民币升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假如,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一方面,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会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本国货币汇率变动会通过资本转移和对外贸易影响本国的外汇储备。此外,储备货币汇率不稳会影响和削弱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国际金融学原理告诉我们,汇率对外汇储备起决定性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减是汇率变动的结果,币值的低估或高估则通过引起贸易收支的变化最终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减,我国外汇储备之所以不断增长,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汇率低估带来了贸易上的相对优势。但需要说明的是,长期顺差、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第一,促使人民币发行量增加,从而加重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第二,长期贸易顺差加重本已过多的外汇储备,不利于资金充分运用;第三,当储备货币(如美元)发生贬值时,也会使我国蒙受巨大的损失。此外,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紧张也不可忽视。

4.人民币升值会减低中国企业的利润,增大就业压力

人民币升值会给我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国内物价、国民收入与就业、产业结构受汇率变动影响较大。本文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内物价变动的影响。升值后,导致进口商品以人民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往往使我国居民对国产同类产品的需求下降,进而导致国内消费品价格下降。但是,目前我国的进口接近半数属于来料加工和来料装配贸易。这些进口品价格下降不会带动国内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且近年来大部分初级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美元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993~2000年,中国进口价格总指数上升了19%,其中制成品上升20%,初级产品上升16%。尽管如此,人民币升值,对国产同类型产品产生的影响也会使国内企业的风险加大。因为汇率的变动引起进口材料、外销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必然影响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此外,长期看,在消除短期通货膨胀后,可能会引起通货紧缩,不利我国经济发展。

五、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得出我国政府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几点启示:

1、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的本币升值问题

以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实现起飞的国家,在经济增长一定阶段上,都会遇到本币升值问题。这不仅源于外部压力,也反映着国内产业转型、贸易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本币升值既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也有利于更合理和有效地配置资源。如果汇率不能相应调整,就可能影响到内外均衡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2、汇率调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循序渐进的原则

经济基本面的调整往往是缓慢渐进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汇率的调整也应当采取缓慢渐进的形式。渐进式调整风险小,也最有效率。日本两次在美国压力下匆忙大幅调整日元汇率,国内投资一下子找不到出路,结果大量涌向资本市场,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应该引以为戒。

3、在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时,应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给扩张、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既控制货币供给,抑制通胀,又保持对内需和外需的适当刺激,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在遇到来自国外巨大的升值压力和国内房市、股市偏热时,更需要向外界传递坚决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明确信号,绝不能使货币政策附属于汇率政策。

4、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防止泡沫经济

在调整汇率同时放松外汇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外,必须有效扩大内需,正确引导投资流向,防止本币升值后的盲目投资和产业空洞化现象,尤其要防止泡沫资产和泡沫经济。汇率政策只有与其他扩张需求的政策合理搭配,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5、逐步放宽外汇管制,在外贸企业中适时推行意愿结汇制

推行意愿结汇制,既可以解决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长过快问题,也有利于满足企业外汇用款需要,提高企业自主经营能力。

6、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化解汇率升值压力

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强国减少投机资本冲击,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本币在区域内的升值,保持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稳定增长。

六、结论

以上,我们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原因,研究了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总结出我国政府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但是笔者没有对我国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作出分析和研究。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4

【关键词】m?2 gdp 计量分析 比值 意义

一、引论与概述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该比值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越发达;反之,则经济货币化程度越低,金融业越落后。根据国际经验,该比值在一国发展初期一半是增加的,到达一定程度后,货币化将被证券化所代替,表现为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该比值最优为1.15:1,最高界限为2:1。

我国当前的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很高的,但我国的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并不高,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业仍亟待发展。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如何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继续增长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商品、劳务交易为基础计算的,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是交易中介,也是统计基础,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必然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定的影响。用广义货币来代表货币供应量,探究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关系对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和经济、金融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二、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的计量分析

为了说明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简单的数量经济关系,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资料,以gdp为被解释变量,以m《》2为解释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得到:

gdp=19538.43+0.558938m《》2

(8.498695)(44.75909)

r-squared=0.992077,adjusted r-squared=0.991582

durbin-watson stat=0.322450,f-statistic=2003.377

由此可知,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显著,系数为0.558938,即广义货币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加0.558938亿元。

三、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关系分析

为了探究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1990-2007年数据资料,以lngdp为被解释变量,以lnm?2为解释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得到:

lngdp=2.487990+0.764874lnm?2

(16.04879) (56.86453)

adjusted r-squared=0.994769

durbin-watson stat=0.444117,f-statistic=3233.575

由此可知,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有显著影响,广义货币没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长0.764874%。

四、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除了1985、1988、1994这3年以外,我国的m?2与gdp的比例一直在稳步上升,1990年以来,我国m2/gdp的水平快速提高,从1990年的0.70增长到了2004年的1.85,增长了1.6倍,1990年至1996年,该比值每年上升2-8个百分点,从1997年开始,该比值出现加速上升,每年上升10多个百分点,最多上升13个百分点,已高于同期美(0.63-0,67)、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更高于发展中国家(印度为0.6左右)的一般水平。

(列举数据)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变化图(n-年份,b-比值)

五、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理论意义

意义一:通过以上对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和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可知,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则由此可判断,若要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通过广义货币的增长来实现是一个方面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当前“保增长”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指导意义。

意义二: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很高,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远远超过最优比值,接近最高界限,说明我国广义货币所产生的效益下降,增加相同数量的广义货币而促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在逐年不断下降;也说明我国的金融业货币化已过度,而其证券化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当前我国的金融业亟需更深一步的证券化发展和进一步的创新。

意义三: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二者的依赖性越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依赖于广义货币增加量的增长,广义货币的增加也更依赖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广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也致使国家的货币政策实施较难把握。

意义四: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国家经济的风险越大。发行的货币是国家的负债,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随着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国家负债也逐年越多,从而会扩大潜在的金融信用风险和通涨风险;同时也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偏快,在这种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7.

[2]魏永芬.货币供求与m2对gdp的比例.广东社会科学,2003,(6).

[3]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金融研究,2000,(9).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5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该比值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越发达;反之,则经济货币化程度越低,金融业越落后。根据国际经验,该比值在一国发展初期一半是增加的,到达一定程度后,货币化将被证券化所代替,表现为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该比值最优为1.15:1,最高界限为2:1。

我国当前的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很高的,但我国的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并不高,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业仍亟待发展。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如何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继续增长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商品、劳务交易为基础计算的,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是交易中介,也是统计基础,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必然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定的影响。用广义货币来代表货币供应量,探究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关系对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和经济、金融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二、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的计量分析

为了说明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简单的数量经济关系,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资料,以GDP为被解释变量,以M《》2为解释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得到:

GDP=19538.43+0.558938M《》2

(8.498695)(44.75909)

R-squared=0.992077,AdjustedR-squared=0.991582

Durbin-Watsonstat=0.322450,F-statistic=2003.377

由此可知,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显著,系数为0.558938,即广义货币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加0.558938亿元。

三、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关系分析

为了探究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1990-2007年数据资料,以LnGDP为被解释变量,以LnM2为解释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得到:

LnGDP=2.487990+0.764874LnM2

(16.04879)(56.86453)

AdjustedR-squared=0.994769

Durbin-Watsonstat=0.444117,F-statistic=3233.575

由此可知,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有显著影响,广义货币没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长0.764874%。

四、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除了1985、1988、1994这3年以外,我国的M2与GDP的比例一直在稳步上升,1990年以来,我国M2/GDP的水平快速提高,从1990年的0.70增长到了2004年的1.85,增长了1.6倍,1990年至1996年,该比值每年上升2-8个百分点,从1997年开始,该比值出现加速上升,每年上升10多个百分点,最多上升13个百分点,已高于同期美(0.63-0,67)、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更高于发展中国家(印度为0.6左右)的一般水平。

(列举数据)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变化图(N-年份,B-比值)

五、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理论意义

意义一:通过以上对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和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可知,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则由此可判断,若要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通过广义货币的增长来实现是一个方面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当前“保增长”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指导意义。

意义二: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很高,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远远超过最优比值,接近最高界限,说明我国广义货币所产生的效益下降,增加相同数量的广义货币而促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在逐年不断下降;也说明我国的金融业货币化已过度,而其证券化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当前我国的金融业亟需更深一步的证券化发展和进一步的创新。

意义三: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二者的依赖性越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依赖于广义货币增加量的增长,广义货币的增加也更依赖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广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也致使国家的货币政策实施较难把握。

意义四: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国家经济的风险越大。发行的货币是国家的负债,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随着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国家负债也逐年越多,从而会扩大潜在的金融信用风险和通涨风险;同时也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偏快,在这种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业的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增长之快速,但也逐渐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和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比值。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寻找我国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数量经济关系,结合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变化,探究其关系对我国经济的多方面影响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M2GDP计量分析比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7.

[2]魏永芬.货币供求与M2对GDP的比例.广东社会科学,2003,(6).

[3]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金融研究,2000,(9).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6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浮动的历程。在汇率改革进行的3年多的时间里,要说亮点,2008年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在这一年,持续了两年多的单边看涨年底终结;在这一年,贬值和升值的不同预期开始同时出现。这一切都让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充满了不可预期性。或许,这种双向预期的出现,才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浮动”之义吧。

一、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简单回顾

2008年1月2号,2008年的首个交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还只有7.2996。经过前3个月的快速走高之后,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跌破7.00关口,其后的5月和6月,人民币继续高速升值。

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9项措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汇率列为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后,当前货币调控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的累计升值幅度为6.37%,但是在年中最高的时候,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7.41%,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从利的方面看

①一国货币能够升值,一般说明该国经济状况良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货币才有可能升值。这种由经济状况良好带来的币值的稳中有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②中国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看点的风景,因此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2)如果人民币升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就相当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后果当然是抑制了出口,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②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升值,那就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就得多支付相应额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资减少。

③将导致失业增加。在中国,出口约占gdp的30%。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必然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2.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最新的物价、进出口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尚在恶化,且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适,应该通过适当贬值来刺激出口。

(1)从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外币的购买力就强, 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本国产品,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这样本国进口必然减少。所以,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是扩大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促进了经济发展。

(2)如果人民币贬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本币贬值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对内会引发通货膨胀,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②贬值不会解决外部需求放缓问题,贬值虽然会帮助出口企业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来,但却很难以持久。特别是中国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贬值只会延迟产业退出时间。

3.保持有升有贬,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

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目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2008年12月8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这种观点其实在本质上和汇改以来一直所强调的并无二致。

但无论站在升值或贬值哪一方,还是高举维稳旗帜,各方都有着各自的理由和逻辑。而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究竟将如何演绎,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目前国内的货币政策及现阶段的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进行重点的分析。

三、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综合分析

1.理论分析

由于汇率决定机制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由一个笼统的结论概括,所以我们将按照长期、中短期分别加以讨论。

(1)长期汇率决定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其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兑换率(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世界银行按1000多种商品价格计算的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为3.4(1美元兑换3.4元人民币),它与世界银行2004 年计算的1.9相比实际汇率更向购买力平价靠拢。2008年4月15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各国概况》(cia the world fact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51。但这个数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内要向3.51的汇率水平不断靠拢,而是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种升值趋向,即今后几年内人民币有会温和持续升值的趋向。

(2)影响汇率中短期走势的因素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当资本具有流动性且银行存款是完全的替代品时,如果人们愿意继续持有手中已拥有的本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的供给量,则二者的预期回报率必然相等。

从本外币存款利率的变动趋势上分析,虽然2008年12月23号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了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2008年9月以来央行第5次宣布降息。但考虑到gdp今年的增速的下滑和目前cpi下降速度,人民币存款利率仍然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性。而美联储2008年12月17日一举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0.25%区间,正式宣告了继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之后,又一个西方主要经济大国被迫采取了同样的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再度下降的可能性被封死,但从中长周期的角度看,美国“零利率”政策只能是美联储的权宜之计,它注定不会长久。

所以,中短期从利率变动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会趋于升值。

2.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一条规定,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个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考量目标,《若干意见》很明确的表达了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m2增速目标均为16%。如按《若干意见》里增速计算,2009年m2供应量17%的增速即意味着2009年贷款速度会很快增加,货币增速过快,货款增加过快,将会造成人民币供给大幅上升。并且随着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在今年的全面执行,银行贷款数额的强劲增长,2009年人民币将会面对一定的贬值压力。

3.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1)目前中国仍是双顺差,外汇市场的根本压力是升值,而非贬值.目前的出口收缩主要是来自外需减少,中国出口对于外需敏感,对于汇率并非那么敏感,因此通过贬值促出口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对出口增长本身并没有多大好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促进内需,靠贬值促发展,总体而言弊大于利。

(2)央行从2008年12月23日开始降低利率27个基点,低于市场预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与美元之间保持利差,防止外资过度外流。

4.国外舆论环境分析

(1)长期内人民币贬值还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随着美国和欧盟经济陷入衰退,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开始会加强。2008年12月2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在针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的讲话中,两次提及人民币问题,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人民币贬值。他说:“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以此作为解决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的部分改革办法。”他希望人民币升值,以缩小美中贸易不平衡。新选总统奥巴马则被认为会比布什更具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他在竞选时也多次表示将督促人民币升值。因此,美、欧、日企业家都对此极为敏感,认为人民币贬值成为一种趋势,对他们的影响是致命的。

(2)东亚国家正面临着外资撤出,对他们本国的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产生冲击的时候,人民币贬值必然会引起东亚国家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对此,2008年11月中旬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国承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四、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测

在对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做出预测前,我们有必要从美元的价值角度再分析一下人民币和其它主要货币的价值

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数据,60%的美元如今在美国境外流通。这无疑意味着美国的过度货币发行,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钞票印得太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是人民币被低估了,而实质上来看,则是美元被高估了,不是人民币应升值,而是美元在贬值, 这不仅是针对人民币而言,对所有的主要货币,美元都存在高估。

一个强经济一定是一个强货币,但这个强货币并不代表对其他货币的汇率不动,美国是一个大国,美元是浮动的汇率,美元也是个强货币。我想中国人民币汇率未来的方向应该也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人民币首先是一个浮动的,有弹性的汇率,同时它也应该是一个强货币,因为我们背后有着一个持续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它一定是一个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的货币,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从外汇管理的政策、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但是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在走。

根据综上所述,从中长期看,人民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小幅升值有利于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将来在亚洲地区货币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下滑,2009年上半年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即既不能使人民币大幅贬值,也不能放任其升值过快。币值稳定将对汇率、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缓解,商业银行对企业信贷的恢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有可能开始增大,进入一个有升有贬, 相对小幅升值的通道。

2009年人民币汇率这种有升有贬总体基本稳定的走势将是中国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一个占优的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着:《国际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7

内容摘要:本文从货币职能出发,分析了代表货币内外价值的价格与汇率,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怪”现象,阐述了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导机制。最后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和经典的“汉堡包理论”分析,得出了当前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的关系。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对内升值 对外贬值

货币、价格与汇率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价格与汇率理论

马克思强调,金银本身不是货币,自然并不产生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同一民族的输入者和输出者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可是在汇率中,民族商业却获得了存在的假象。同时通过汇率、行情表及商业经营者之间的通信联系,每个人都可以知道其他人的一切活动情况,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活动与之相适应。由于贵金属是当时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也由于黄金本身具有价值,因而贵金属的国际流动所决定的汇率就是两国金币的含金量之比。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价格与汇率理论

按照经典的“一价定理” ,在经过汇率折算后,除了运输成本以及其他必要的交易费用,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应当一致。尽管由于外汇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期汇率由供求决定,但从长期来看,一国货币的价值是其经济健康程度和长期经济增长能力的体现,因而内外价值的升贬方向是一致的。

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汇率对国内物价指数的传导作用。所谓汇率传导机制, 即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内部物价的相应变动。汇率变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传导影响消费价格。直接渠道是通过进口商品价格传导。人民币升值, 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将变得较便宜, 这将可能传递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和消费价格(CPI), 生产商和经销商可能会相应地降低产品价格, 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变得较便宜。间接渠道是通过出口商品传导。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商品对外国买家来说变得较昂贵, 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 从而导致出口、工业生产及总需求有所减少, 从而使国内商品价格有下调压力。根据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消费价格影响的完整推演应当是:将提高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出口总额将下降,进口总额将上升;我国的贸易顺差将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将减少;流入国内的钱相对减少了, 本币升值将导致国内货币供应紧缩,从而给过热的经济发展降温, 可以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

(三)初步认识

本文所谓货币的购买力, 其实就是货币的相对价值或货币价值。货币的购买力通过其他商品的价格水平反映出来同一商品, 其价格水平越高, 货币的购买力越弱,其价格水平越低,货币的购买力越强。一般而言,本国居民对外国商品与劳务的需求衍生出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同时,外国居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需求衍生形成外汇的供给。外汇的价格则决定于由此形成的供需均衡。在这种由实质经济所衍生的外汇供求分析中,应满足货币对内价值是对外价值的基础这个原则。在目前世界范围内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一国商品与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该国货币价值的名义锚。故一国物价水平越高,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就越低,货币价值就越小;那么由其对内价值所决定的对外价值——本国货币汇率就越低。反之则反是。

当前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的现象阐述

我国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人民币的内外价值走向出现差异,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倾向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内按购买力计算的对内价值趋于下跌;二是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也持续上涨,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由前述得出图1,图2。

2005年7月,中国央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兑美元价格开始了每年3%—5%的小幅升值,目前,人民币这种升值依然强劲。然而,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却呈现另外一种情形。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就是该国货币的对内购买力,其大小由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决定,因此货币的对内购买力通常与一国国内物价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自2002年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后,衡量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指标,消费物价指数CPI呈现持续上扬的走势。进入2007年下半年后,消费物价指数(CPI)持续保持在5%以上,全面的通货膨胀压力骤然增加。尽管从2008年5月份开始CPI增速下降,但是过高的PPI指数依然不可忽视。通过PPI传递给CPI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

当前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的内在联系

本文试图用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给出一个解释,采用的模型是经典的“汉堡包理论模型”。同一家公司,比如麦当劳,在中国和美国生产汉堡包,汉堡包的定价:假设在中国生产一个汉堡包定价为4元人民币;而在美国生产一个汉堡包的定价为1美元。由于生产技术、工艺及原材料消耗是一样的,同时联系商品的价值,就会有:中国的一个汉堡包=美国的一个汉堡包;那么从货币的购买力来说,就是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1美元的购买力,一个汉堡包值4元人民币或者值1美元,也就是说,4元人民币与1美元进行交换是等价的。这就是人民币与美元的真实汇率。当然,这只是简化,以便讨论。但是这个时候外汇市场上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8,而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合理应该是1:4,那么,就是说人民币兑美元低估,也可以说美元兑人民币被高估了,为了使汇率能真实反映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就必须进行调整。基本的调整方法有三种:A汇率变动,从1:8调整到1:4(人民币对外兑美元升值);B调整中国汉堡包的价格,售价从4元人民币提高到8元人民币(物价上涨);C调整美国汉堡包的价格,售价从1美元降到0.5美元。这里A、B、C三种调整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使用。

本文认为,由于我国持续国际贸易顺差,国际储备大幅度增加,由于经济和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人民币开始了持续的升值过程,并且有持续下去的趋势。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国外的资本由于利差和汇兑差的吸引,大量进入我国包括房市、股市等领域。由于我国执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大量热钱进入我国后,央行为了对冲大量外币资产,必须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造成流动性过剩。具体转到国内购买力上,就表现为包括资产、消费品价格在内的大幅度上涨,从而出现购买力下降,人民币国内贬值的现象。

综上,压抑的对外升值会加剧对内贬值。由此可见,正是中国经济目前的特征造成了货币在国内贬值的倾向。而且,考虑到劳动力供应、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轨、内需提振以及经济的强势性等因素,这一现象很可能具有长期性。这一新的货币现象给予货币政策乃至宏观调控带来新的挑战。因而,需要树立中长期目标,大力鼓励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扩大在国际市场本国产品的定价权。此外,要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预测性,综合运用诸如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基准利率,通过买卖央票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币值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张纯威.需求移动下货币汇率政策博弈分析.金融研究,2006(8)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大宗初级产品,美元贬值,人民币国际化

 

一、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概况

2007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在一直高位运行,从年初的2.2%上升到当年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随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2],形成一个从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过程。

而同一时期,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飘升。2008年7月,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至创纪录的历史高点147美元。粮食、铁矿石等其它我国大宗进口资源的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我国又是这些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大国,石油、铁矿石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粮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赖进口,通过国际贸易使通货膨胀传入我国,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分析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的上涨国际贸易论文,最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2007年初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原料比重占91.67%,这些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必然改变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是工业交通的血液,被誉为“黑色黄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国内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除了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计价,在世界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以及受次贷危机影响金融资产接连发生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赋予了金融投机以及资产储备功能,从而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态势。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放任美元贬值,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衡量美元强弱的指标美元指数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波动,美元指数的上升说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跌,反之则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指数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创73.11历史低位,在此期间,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上涨[3]。

四、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此轮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及其“以邻为壑”的汇率政策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但各国也没能牵制美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实施了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世界输入大量的美元,助推国际大宗初级产品的价格屡创历史新高。据报道国际贸易论文,为刺激经济进一步复苏,美联储计划在近期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将造成美元进一步贬值。

因此,治理输入型通货膨胀,除了配合使用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外,我们应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即美元这种主权货币既是国际储备货币又是大宗初级产品的计价货币还是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美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为解决经济问题而制定的政策必将对美元的币值变化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大宗初级产品的价格。为此,各国应积极加强经济政治合作,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避免出现“以邻为壑”的政策出现;同时还应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最后,还应适时的将大宗初级产品以这种国际储备货币计价。对我国而言,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首先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这样我们既可以降低以美元等货币结算的汇率风险,还可以减少以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外汇储备,降低国际通货膨胀通过货币途径传递的几率。

[2]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3] 根据美元指数走势图得出。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大宗初级产品,美元贬值,人民币国际化

一、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概况

2007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在一直高位运行,从年初的2.2%上升到当年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随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2],形成一个从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过程。

而同一时期,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飘升。2008年7月,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至创纪录的历史高点147美元。粮食、铁矿石等其它我国大宗进口资源的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我国又是这些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大国,石油、铁矿石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粮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赖进口,通过国际贸易使通货膨胀传入我国,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分析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的上涨国际贸易论文,最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2007年初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原料比重占91.67%,这些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必然改变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是工业交通的血液,被誉为“黑色黄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国内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除了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计价,在世界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以及受次贷危机影响金融资产接连发生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赋予了金融投机以及资产储备功能,从而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态势。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放任美元贬值,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衡量美元强弱的指标美元指数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波动,美元指数的上升说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跌,反之则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指数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创73.11历史低位,在此期间,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上涨[3]。

四、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此轮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及其“以邻为壑”的汇率政策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但各国也没能牵制美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实施了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世界输入大量的美元,助推国际大宗初级产品的价格屡创历史新高。据报道国际贸易论文,为刺激经济进一步复苏,美联储计划在近期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将造成美元进一步贬值。

因此,治理输入型通货膨胀,除了配合使用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外,我们应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即美元这种主权货币既是国际储备货币又是大宗初级产品的计价货币还是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美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为解决经济问题而制定的政策必将对美元的币值变化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大宗初级产品的价格。为此,各国应积极加强经济政治合作,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避免出现“以邻为壑”的政策出现;同时还应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最后,还应适时的将大宗初级产品以这种国际储备货币计价。对我国而言,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首先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这样我们既可以降低以美元等货币结算的汇率风险,还可以减少以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外汇储备,降低国际通货膨胀通过货币途径传递的几率。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1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VAR模型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且股票价格的一个标准差新息会在较长时期内引起通货膨胀和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方差分解表明,无论是对通货膨胀还是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股票价格都具有最大贡献率。为了降低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在短期应避免出台对股市利好的经济政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 人民币升值 股票价格 VAR模型

随着4万亿的逐步落实、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以及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自2009年7月,我国的通货膨胀开始抬头。同比CPI已由2009年7月的98.2攀升至2010年11月的105.1。在此背景下,201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2008年11月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首次回归稳健。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人民币升值和股市宽幅震荡等宏观问题。

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各变量之间存在强关联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股票市场与CPI呈负相关性,与西方国家表现出的同向变动规律不一致。商品市场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都认为汇率与股票价格波动存在负相关性(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汇率下降意味着本币升值)。但近期来看,股票价格与人民币汇率却表现出相当强的正相关性:人民币升值伴随着股票价格下降。对于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通过定性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能够抑制通货膨胀,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尽管有不少学者研究了股票价格与汇率波动、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的相互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多就两个变量展开,实证研究也多为静态分析。截止目前,研究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三者关联性的文献尚未发现。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变量间的脉冲响应函数等定量的方法,研究在当前新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和股票价格波动的关联性,力图为我国当前的物价治理、股票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模型选择与设定

1980年Sims将VAR模型引入经济学中,与单方程估计方法相比,VAR方法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多方程VAR系统估计可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并利用乔利斯基分解来识别这些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以3个内生变量消费者价格指数(cpit)、股票价格(spt)、人民币汇率(et)为例,建立滞后1期的VAR模型:

其中εi,t为随机扰动项,扰动项同期之间可以相关,但不能有自相关,不能与模型右边的变量相关。

(二)数据描述与处理

本文的样本数据区间为汇率制度改革后的2005年7月至2010年11月,共65个月数据样本。股票价格采用上证综合指数来衡量。人民币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汇率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反之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水平由同比CPI来衡量。数据来自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其中,汇率和上证综合指数采用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为了减小数据波动,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

实证研究分析

(一)Granger因果检验

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需要先对CPI、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股票价格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只有在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三个变量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时,才可以建立VAR模型。检验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显示,对各个变量序列或其联合的检验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通过。这一结论与邓和杨朝军(2007)、骆振心(2009)等的研究相似。但是当考虑通货膨胀、汇率和股票价格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时,汇率和股票价格不再是由汇率到股价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双向因果。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够进行VAR估计分析。

(二)VAR模型的识别、检验与估计

为了建立VAR模型,需要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并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在选择最大滞后阶数为8时,LR、FPE、AIC、SC、HQ等5个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都为1。在滞后阶数为1时的单位根检验表明,没有根位于单位圆之外,满足VAR模型的平稳性条件。此外,Johansen协整检验的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也都表明(见表2):在α=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多1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被拒绝,cpi、sp和e三个变量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在选择1个滞后期对3个变量序列进行VAR估计。VAR估计结果如下:

(2)

方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分别为:R2cpi=0.9403,R2sp=0.9458,R2e=0.9979,方程拟合程度良好。针对VAR系统整体的AIC、SC值分别为-17.5082和-17.1034,都较小,VAR模型整体效果理想。

(三)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函数描述的是在VAR模型的扰动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新息,对各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由于系统内各变量都经过自然对数变换,若将新息正规化为1,则该标准差新息引起的其他变量的变化值可以理解为对冲击的弹性。

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以及股票价格40期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1所示。

由各变量对冲击的响应函数可以发现:一是股票价格(SP)和人民币汇率(E)对CPI冲击具有完全相反的响应。一个百分点的CPI冲击,尽管不能立即对股票价格造成影响,但是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较大幅度的拉低股票的价格,并在12期(1年)左右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达到最大,使股票价格下降0.44%左右。这一影响会在27期左右由负转正并开始衰减。一个百分点的CPI冲击在短期对人民币汇率具有微弱的正向影响(人民币升值),并在半年前后达到最大值0.0017%,这一响应在1年后开始转为负值并逐步下降。表明通货膨胀水平的增加在1年内会对汇率有正向作用,而在2-3年内会更多程度的降低人民币汇率或人民币升值压力。二是股票价格冲击会引起CPI和人民币汇率比较大的正向响应。一个百分点的SP冲击会导致CPI快速走高,9个月过后上涨了0.005%,此后逐渐下降,2年后降至零并继续拉低通货膨胀水平0.003%,然后趋于平稳。人民币汇率对一个百分点股票价格冲击的响应比较缓慢,经过一年半左右汇率将会上升0.065%,此后开始减弱,并在3年多后响应趋于零。三是CPI和股票价格对人民币汇率冲击都有较弱的负向响应。人民币升值一个百分点将会在一年内逐步降低CPI到最大值0.002%,此后这一影响开始变弱并逐渐转正而后趋于消失。与CPI的缓慢降低不同,人民币升值会使股票价格立即下降0.18%。

(四)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没能反映这种关系的强度。方差分解把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一定比例的自身原因和其他变量的贡献,因而可以了解到各新息的相对重要性,弥补了Granger因果检验仅给出定性结论的不足。

由图2可知,各变量的一个标准差新息都可以分解为自身和其他另外两个变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在滞后15期左右后趋于稳定。整体上,无论是对股票价格自身还是对通货膨胀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股票价格都具有最大贡献率。具体来看,股票价格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率达到了50%,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贡献率更是高达80%。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利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与股票价格波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解确定了各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存在关联性,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人民币升值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并会导致股票价格的走低;股票价格走高会显著提升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通胀水平的冲击会导致股票价格快速走低,但是对人民币汇率的负向效应要在一年后才显现。第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在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与股票价格三个变量中,股票价格是最为活跃的影响因素,它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通货膨胀水平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对外有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对内有通货膨胀持续升温的威胁,如果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治理通货膨胀并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那么避免出台股市利好政策措施显然是有益的。而且,股票价格的稳定还可以减少国外流动资本对股票市场的投机,可以进一步减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虽然短期来看,股票价格的稳定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壮大,但是考虑到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间的负相关性,长期而言,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最终将对股票市场有促进作用。因此,避免出台刺激股票价格上扬的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参考文献:

1.邓,杨朝军.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股市与汇市关系:人民币名义汇率与上证综合指数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12)

2.巴曙松,严敏.股票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中国市场的经验分析[J].南开经济评论,2009(3)

3.何海峰.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J].金融与经济,2010(1)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11

关键词:货币错配;净值;银行部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8-0040-06

国际上对货币错配的研究不过十几年时间。在中国,这一课题基本还处在文献综述阶段。本文将建立一个模型阐述货币错配与净值的关系,用汇率改革一年半以来的银行部门数据进行验证,并判断出现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一、资产负债表效应――从货币错配到净值

对于货币错配,不同的学者曾经给予过不同的定义。国际上大部分学者更多都是从负债的角度来表述货币错配的,传统的定义并没有更多地考虑中国的这种情况。货币错配全面而准确的定义应该为当一个经济主体的债务以外币定值,但资产或产出的收入为本币,当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时,负债会相对资产上升,从而引起净值下降,会引起流动性危机。或者当一个经济主体的债权以外币定值,但负债或支出主要为本币时,当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时,资产会相对于负债下降,引起净值下降,也会引起流动性危机。这二者都是货币错配所带来的一国经济的脆弱性。

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其净值或净收入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从存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指的是资产负债表(即净值)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从流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则是指损益表(净收入)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因为流量在期末时也会以存量的形式表现在资产负债中,比如应收应付款项、汇总损益、净收入的变动都会在期末反映在净值中,所以我们在考察货币错配风险时,更多关注的是存量的概念,也即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出来的损益和净值变动。

下面给出一个更一般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两期模型来说明货币错配对于净值的影响,我们在Sahminan(2004)只针对银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模型作一般化处理。在模型中,我们只考虑汇率变动的净值效应,而不考虑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或竞争效应,即不考虑汇率贬值或升值通过相对价格变动对公司进出口流量的影响。

假定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结构为:

其中A表示资产,L表示负债,NW0表示第0期的公司净值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公司资产与负债中既有本币部分,也有外币部门。公式可进一步写为:

Ad表示本币资产,Af表示外币资产,S0表示第0期的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计算,Ld表示本币负债,Lf表示外币负债。

现在我们来看第1期的公司净值。假定第1期的汇率变化S1,资产负债表还是必须满足这一公式:

其中id表示本币资产的收益率,或者将其看作是本币的利率;if表示外币资产的收益率,或者将其看作是外币的利率。变换有:

从式(4)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在第1期的净值取决于四个因素:第0期的公司净值、本外币资产的投资收益率、汇率变动及外币净资产(Af-Lf),或者说货币错配程度。

为使问题更清晰,我们先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即假定本外币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均为0,id=if=0,此时公式简化为:

从此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净值的变动取决于汇率的变动与货币错配程度。假定公司存在净外币资产

(Af-Lf)>0(6)

同时本币升值

(s0-s1)>0(7)

公司净值将比第0期下降,公司遭受损失。当货币错配规模越大,以及汇率变动变动幅度越大时,公司净值损失也就越大。

根据公式总结一下,共有四种可能:

(1)公司持有净外币资产,本币升值时,公司净值下降;

(2)公司持有净外币资产,本币贬值时,公司净值上升;

(3)公司持有净外币负债,本币升值时,公司净值上升;

(4)公司持有净外币负债,本币贬值时,公司净值下降。

公司净值下降或上升的程度取决于汇率的变动幅度与货币错配的规模。

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整体上正处于第一种情况。即存在净外币债权的情况下,同时本币升值,公司净值会下降。

二、样本、数据与度量方法

(一)样本选择、数据期间与来源

关于银行部门的定义,本文借用Allen(2004)对一国总体经济部门的分解方法,同时参考《中国金融年鉴》1对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规定,不含中央银行。根据IMF、世界银行及我国的统计惯例,保险公司均剔除。

但是,分析各银行的货币错配数据,需要各银行较为详细的年报与中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能选择了已上市的9家银行代表银行部门。虽然不是全部银行的数据,但是应该集中了主要的货币错配数据,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数据来源主要是各上市银行2005年中报、2005年年报、2006年中报。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相应年份。

(二)银行外汇敞口度量

银行的外汇敞口是由于银行外汇资产组合与外汇负债组合之间的不匹配以及表内外业务中的货币错配形成的。当在某一时段内,银行某一币种的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差额就形成了外汇敞口。外汇汇率的波动会给银行的外汇敞口带来了不确定的损益。

为了控制银行业的外汇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将资本充足率运用到了对银行外汇风险资本的要求。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等于外汇总净敞口头寸乘以8%,其中外汇总净敞口头寸等于外币总净敞口头寸加上黄金的净头寸。

对于银行外币总净外汇敞口的计量,国际银行界通常采用总汇总敞口(The Gross Aggregate Position, GAP)方法、净汇总敞口(The Net Aggregate Position, NAP)、汇总短敞口((Shorthand Aggregate Position, BAP)这三种方法。

NAP为银行各币种的长头寸与短头寸相互抵消后的绝对值,以日本金融监管当局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银行业采用这种方法。当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高度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可以相互抵消,在这种组合下NAP计量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如果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不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就不能相互抵消,采用NAP方法计量就低估了银行的外币总净敞口。

GAP方法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GAP为银行各币种的长头寸与短头寸绝对值相加后的值,以德国金融监管当局当代表的一些国家的银行业采用ut方法。当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完全不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就不能相互抵消,最合适的方法是采用GAP方法计量银行外汇总净敞口。但是当货币变动有相关性时,采用GAP方法计量就高估了银行的外币总净敞口。

BAP方法则在银行各币种多头头寸形成的长敞口与空头头寸形成的短敞口之间取值较大的一方。BAP方法是由英格兰银行提出。后来巴塞尔委员会在计算银行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时也采用这种方法。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3月1曰起施行)中的相关规定,我国商业银行计量外币总净敞口采用的也是BAP方法。

本文对银行净外币头寸的测算采取NAP的方法。原因是:虽然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币种结构很复杂,在资产与负债中都有其他外币的出现。但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定只有美元一种货币。实际上,我国所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是将其他外币折算成美元来反映的。既然长头寸和短头寸都是以美元来代表,那资产负债表的两边就是完全相关(同一种货币相关程度必然为1),此时要用其他三种方法就明显高估了头寸。但在实际衡量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从而要求资本覆盖时,在其他币种都存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仍然应以BAP来测算较为科学。

(三)确认方法

企业由于外汇风险而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一般分为两类。第一,以记账本位币以外的其他货币进行的经济业务往来、结算而产生的汇兑损益,反映在会计报表损益类科目“财务费用-汇兑损益”中或资本化于长期待摊费用、固定资产中;第二,集团公司中,境外子公司或者境内子公司,以不同于母公司的记账本位币开展业务时,需将外币报表折算成集团公司的记账货币进行合并报表核算。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时产生的折算差额,在会计处理上主要有两种方法:(1)递延处理:将折算差额列入所有者权益,并单独列示。 (2)计入当期损益。我国一般取前者。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外币业务的金融企业,日常核算可以采用外币统账制或外币分账制核算。在分账制下会出现外币折算差额,而在统账制下会出现汇兑损益。

但在各大银行在实际执行中,对于外币折算的处理方法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偏离。

鉴于此,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财会[2006]3号对外币折算作出了新的规定。关于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问题除因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外币专门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外,所有外币货币性项目产生的汇兑差额,无论是否已经实现,均应在其形成的确认为当期损益。而非货币性项目与权益项目的差额进入损益科目。这一规定与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一汇率变动的影响》的处理是一致的。实际上,这是对各大银行不同于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实务处理方法的一种确认,也可以看作是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外币折算处理进一步的明确。

但不管怎样,汇兑差额无论是作为当期损益还是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其影响最终都会在当年所有者权益中反映出来。所以在测算汇兑差额对银行净值的影响时,取这二者之和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三、结果分析

(一)银行业以净外币头寸代表的货币错配与银行危机的可能

我们摘取了9家样本银行外币资产与负债及外币净头寸,并得出以下结论:

1、在银行不做任何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理论上,外币净头寸乘以汇率波动幅度即为银行的损失或收益。

根据2006年6月30日底的数据,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四家银行的货币错配程度最为严重,其外币净头寸分别为6008亿、2911亿、1539亿、208亿元人民币。外币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中国银行占到了42.7%,其他二家银行也在10%左右。整体上为16.7%。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时,中、建、工、交四家银行分别会损失60亿、29亿、15亿、2亿人民币。9家银行整体上会损失107亿。

2、笔者还测算了货币错配对净利润的影响。

根据这两个报告期的财务数据,当人民币汇率升值3.2%时,中国银行的当期净利润会被全部侵蚀掉,当人民币汇率升值8.0%时,中国建设银行的较高(折合全年权益回报率已达15.2%)的当期净利润为0,当人民币汇率升值达16.3%,中国工商银行加入亏损行列。从整体上看,当人民币升值7.6%时,银行业所有净利润消失殆尽。

3、比较两个报告期货币错配的变动情况(见表1)。

在9家样本银行中,6家银行货币错配情况在缩小。其中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由于其巨大的基数,余额仍很庞大。中国银行的货币错配却比半年前严重24%,又增加了1160亿元人民币,这主要是由于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筹资860亿港币。整体来看,货币错配程度增加7%。

资料来源:各银行相关期间年报。

我们来判断单个银行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假设当银行净值为负,即资不抵债时,会出现银行危机。

当银行存在净外币资产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引起净值为负的临界值不一定存在。(1)当同时存在净本币资产时,没有汇率的临界值能让净值为负,只要资产长短期可以自由转换,此时,不论汇率如何变动,货币错配不会造成银行危机;(2)当同时存在净本币负债时,当汇率升值幅度超过一定值时,银行的净值会负,单个银行出现危机,当汇率升值幅度超过所有银行的临界值时,所有银行均会出现银行危机。

当银行存在净外币负债时,理论上总会有一个升值的临界值会使银行净值为负。

对照9家样本银行2006年中报数据,发现除了中国银行与招商银行以外,其他7家银行均属于第一种情况,理论上不会出现由于汇率波动而净值为负导致的银行危机。但中国建设银行的情况已接近于本币所有者权益为0的临界点。其本币所有者权益仅为141亿元,仅占所有者权益的4.6%。一旦本币所有者权益为负,就会有出现银行危机可能。

至于招商银行,其存在净外币负债等值3.1亿元人民币,是一个近似为零的净外币头寸。而同期招商银行的本币净头寸为327亿元,理论上当汇率贬值105倍时,才会资不抵债,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可以说,招商银行实际上基本不存在银行危机的可能。

中国银行最有出现银行危机的可能,而且情况还比较严重。根据对2006年6月底数据的测算,当人民币汇率升值到1:3.24时,即相对1:8.27升值61%时,中国银行将财务上破产。中国银行货币错配风险处于相当严重的状态。

(二)银行汇兑损益与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1、汇兑损益项。

表2为笔者搜集到的近几年来各样本银行的汇兑损益项下发生额。根据关于确认方法的分析,汇兑损益反映了大部分的汇率风险,这种风险是已经发生的损失。

资料来源:各银行相关期间年报。

从表中2006年上半年数据可以看出,9家上市银行中,6家没有遭受到汇兑损失,或者说汇兑项下是净收益状态。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汇兑损失较大。三家银行2005年全年汇兑净损失共计118.3亿元人民币。2006年上半年三家银行净汇兑损失为66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银行损失巨大,这一年半已经损失118亿元人民币。

2、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再来看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除中国银行一年半折算差额达24.6亿元人民币、中国工商银行达5.1亿元人民币外,其他银行这一数额均不太大。这是因为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的外币并表单位相对较多。

3、总体绝对额。

我们知道,无论是根据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各银行的处理实务,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汇兑差额可能会反映在汇兑损益中进入当期损益项下,也可能会反映在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但无论是作为当期损益还是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其影响最终都会在当年所有者权益中反映出来。所以表3将这二者合并在一起,考察汇率变动对样本银行的影响。

资料来源:各银行相关期间年报

中国银行是受损大户。一年半来的受损额达142.8亿元人民币。中国建设银行其次,37.3亿元人民币,中国工商银行同期为34.7亿元。所有9家银行汇率改革一年的外汇风险受损额为194.8亿元人民币。但可喜的是,其他6家银行却并没有在账面上受损,体现了良好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4、变动趋势。

图1反映了最近五个半年来外币受损金额的变动趋势。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汇率改革前,我国银行业仍有净汇兑收益,但汇率改革后的第一个半年,损失巨大,9家银行达138亿元人民币。第二个半年,损失大幅度减少,但仍然达到了61亿元的损失。这可以说明,由于巨额的货币错配,我国银行业对汇率的波动非常敏感,但账面损失在减少。这一差额其可能的原因出于银行业对于货币性资产负债与非货币性资产负债的折算汇率选择不同,前者用现时汇率,而对于后者,为反映其不受汇率波动影响的事实而采取历史汇率。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银行对外汇风险的有效对冲。

资料来源:各银行相关期间年报。

5、相对额分析。

我们再来分析外汇风险受损额的相对情况。以汇率改革后的一年为考察期间,即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汇率改革时间为2005年7月21日,此前20天差异忽略。表5为一年汇率风险受损与2006年6月30日相关财务总量的比较。见表5。

一年来的货币错配损失对于净利润的影响最大。总体来说,9家银行的损失减少了净利润的15.6%。其中,中国银行受影响最大,其损失占到了净利润的43.8%。工行、建行也损失净利润的10%左右。对于所有者权益来说,全部银行的损失抵消掉了所有者权益的1.74%。其中中国银行抵消掉了3.68%。表格的最后一列是测算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我们假设总资产为风险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为银行资本总额。现在考察一年的货币错配损失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计算可知,汇改一年来,各银行资本充足率由于货币错配的因素将在原有基础下降1.65%,其中中国银行下降3.44%。

四、结束语

考虑到中国净外币资产的情况,我们用银行的净外币资产作为银行货币错配的替代变量,用汇总损益与外币折算差额来代替货币错配的损失。数据采自中国汇率改革以来的一年半的期间数据,以9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代表银行部门。

我们发现,尽管由于折算汇率等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但货币错配与净值损益间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关系。数据结果显示,中国银行业整体上有着非常严重的货币错配,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风险。其中中国银行情况最为严重,有存在较大的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中国建设银行的情况已接近于有危机可能的临界点。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时,9家银行整体上会损失107亿。当人民币升值7.6%时,银行业所有净利润消失殆尽。从五个半年的变动趋势看,由于巨额的货币错配,我国银行业对汇率的波动非常敏感,但账面损失在减少。

国际上更多的研究是测试银行市值对货币错配或汇率变动的反应。但由于中国汇率刚刚放开,没有足够的数据期间来作更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只能测度由此带来的净值变动。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Olivier Jeanne(2003).Why Do Emerging Economies Borrow in Foreign Currency?.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4030

[2]De la torre, Schmukle(2003).Coping with Risk through Mismatches: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ntracts for Emerging Economies [C].IADB conference:"Financial dedollarization:Policy Options"

[3]Reinhart, Carmen, Kenneth Rogoff and Miguel Savastano(2003).Debt Intolerance.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pp.1-74

[4]Aghion Philippe, Philippe Bacchetta, and Abijit Banerjee(2000).A Simple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and Currency Cris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44, No,4-6,pp728-38

[5]Cespeds, Luis P., R. Chang, and A. Velasco.2002.Balance Sheets and Exchange Rate Policy.Mimeo.

[6]唐宋元.有关货币错配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7]李扬.汇率制度改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错配风险.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4

[8]Eichengreen, Barry, Ricardo Hausmann, Ugo Panizza(2003).Currency Mismatches, debt intolerance and original sin: Why they are not the same and why it matters. MBER Working Paper No.10036

[9]Irina Bunda(2003).Origins of the Maturity and Currency Mismatches In the Balance Sheet of Emerging Countries: A The oretical Approach.Paper Submittde to the 20th Symposium on Banking and Monertay Economics, Birmingham, June 2003

[10]G. Calvo(1998).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mineo, University of Maryland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12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物价水平;汇率传递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015-02

0 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上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的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持续双顺差格局形成了明显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国外也指责我国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面对新的经济金融形势,2005年我国实行了汇改,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同时,我国的物价指数也持续上升,尤其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在国内外多重因素推动下连年攀升。针对价格形势的变化,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总水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依据国际金融学原理,物价是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汇率则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由于存在汇率变动的价格转移机制,汇率变动会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渠道影响国内商品价格水平。本文将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1 汇改之后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物价变动过程

1.1 人民币汇率走势

按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汇率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可以将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转轨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本文主演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即1994年至今的汇率情况。

1994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实现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汇率。汇率并轨以后,人民币名义汇率由1美元:8.70人民币下降到1995年1月的1:8.30,之后便在这个区间小幅波动,由于最初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水平都十分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管理浮动制”转为“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我国于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但总体而言管制还是十分严格。在这一时期,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在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上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至2001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幅达4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方法和数据,考虑贸易加权的因素,同期人民币升幅累计也在25%以上。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初始调整水平一次性升值2%。从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处于渐进的升值趋势中,至2007年6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6155元/美元,比汇改前升值了8.68%。其中,到2006年末,人民币汇率比汇改前升值5.99%;到2009年第1季度末,人民币汇率比汇改前升值15.8%.

1.2 国内物价波动历程

在九十年代后期,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也使得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的低谷时期。1997年6月工业品出厂价格首次出现负增长,1998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出现负增长,这一阶段通货紧缩最明显的特征是经济增长与通货紧缩并存。这种紧缩局面直到2003年6月开始恢复上升趋势,从2003年起经历了一轮小幅升值后,2006年开始加速攀升,这期间由于结构性的物价上涨,CPI在2006年7月下降至1%。2007年四季度以来,消费者价格指数出现较快上涨,且同比涨幅持续扩大。并在2008年2月达到升值最高8.7%,世界范围的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采取了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国内物价指数出现迅速下滑,在2009年初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了负增长。

2 汇率波动影响国内物价水平的理论

2.1 购买力平价理论

围绕价格与汇率之间的相关性,学者们对购买力平价的长期有效性展开了研究。在早期的浮动汇率制度安排下,由于名义汇率波动与名义物价水平在浮动汇率制度安排下往往出现明显的偏离,所以PPP理论只是作为长期汇率变动趋势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完整的汇率理论。

对于出口,R.Dombusch 在(1976)研究发现,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从而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进口时,一国的物价水平通过进口价格和进口替代品等渠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麦金农(1999)用日本的价格季度变动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汇率是制约两国相对价格水平、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决定性变量。这些学者倾向于认为PPP理论是一个汇率决定商品价格的理论。价格的变化反映汇率的变化。多数的文献中学者们都肯定汇率和价格是相互作用的。物价水平会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汇率波动对其影响不容忽视。国内学者何新华(2004)等人研究了人民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降低的作用,并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对外升值,会引起国内物价的相应上涨。

2.2 市场定价理论

市场定价理论主要从厂商价格决策行为、沉淀成本、市场份额、汇率预期、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生产全球化以及随机冲击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了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以及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有限性。

Dixit (1989)对美国上世纪80年代汇率变动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认为,由于厂商在外贸市场上需要面对沉没成本,当汇率变动时厂商进行预期,当预期汇率是暂时变动,并且也不确定将来的变动时,厂商就不愿意调整产量和价格,况且厂商还可以通过套期保值在外汇期货市场上规避这种汇率的不确定风险,因此,这种暂时的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价格的影响作用不明显。而当预期汇率变动是持久和趋势性进行时,厂商就能充分地对出口商品价格和生产作出调整,这种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价格的影响则较大。汇率制度对厂商在对汇率变动进行预期时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易变,可被看作是暂时的,而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变动则多被认为是持久性的。所以汇率传递弹性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较小,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则较大。当人民币汇率贬值时会使中国出口成本下降,当出口商预期这一持久性变动时,就会大量降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而去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

2.3 汇率传递理论

在汇率变动时,外国供给商为了保持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愿改变市场价格,因此,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并且在经济体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汇率波动对消费者物价指数有较强的影响,sammo Kang (2003)对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泰国四国汇率变动对物价传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与消费物价指数相比,汇率变动与进口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更明显。我国学者卜永祥也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的动态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零售物价水平和生产者价格水平会受到汇率波动地显著影响,并且生产者物价指数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大于零售物价指数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在短期内,汇率波动对零售物价和生产者价格的影响不同,生产者价格对汇率和国外物价水平变化比反映比较敏感,短期内,国内因素对零售物价起决定性作用,货币供应量变化时,零售物价水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汇率和国外物价水平对其动态影响则相当微弱。

3 我国的经济形势以及应对策略

3.1 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建立在银行结售汇制度和由中央银行实行的被动托盘收购制度上。这种汇率生成机制产生了外汇供大于求的压力,形成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升的态势。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双顺差”,我国以其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保持着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和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相比,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对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由于顺差过大,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资产价格暴涨成为当前的一大特征。我国现在实行自主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来自国际的压力因素。早在2004年华盛顿的G7 特别会议上,美国财长斯诺就表示希望中国汇率制度改革“越快越好”。随后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再次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等国纷纷表态并且采取了相关措施要求人民币升值。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这些数字与全球经济疲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人民币被认为有实力来吸纳美元贬值的风险,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也就骤然加大。

另外能源问题也是当今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国际油价的连续快速攀升,对实体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二战后初次油价大幅度上涨始于1973年10月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已经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大关,涨幅已达4倍。而我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也接近50%。石油、煤炭等资源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3.2 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当前我国CPI的上升主要是由于食品类产品的物价上升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食品类产品的供给相应减少;同时,经济继续高速发展,产出正缺口越来越大,对食品类产品的总需求也相应增加。供需失衡造成了食品类产品的物价大幅上升。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使基础货币量增大,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这些资金部分体现在物价指数上;部分进入楼市、股市,引起资本市场泡沫,并传递到食品价格上。另外国际食品价格的持续上升导致我国食品进口成本增加,从而加剧结构性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导致基尼系数的上升,甚至使价格信号失效、经济秩序陷于混乱。通货膨胀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4 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健全外汇市场体系。汇率变动主要取决于贸易政策目标,而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一般不应该依靠汇率升值来抑制由经济过热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升值会使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应加强对资本金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的真实用途和最终流向的动态监管,重点监管关联交易、空壳公司,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汇率区间控制措施的战略性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会增加微观企业的汇率风险,这可以促使企业逐步重视和适应汇率风险,促进相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逐步增强我国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调整我国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降低外国投资,从而减少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导致的巨额出口顺差。

第三,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行性。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消费,促进内需。价格的变动是由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制定政策时,有必要考虑同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区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选择适当的政策加以应对,合理运用需求、供给等政策组合,以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沙文兵.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