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

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

时间:2022-03-17 19:36:58

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

第1篇

乡镇党委如何抓好大学生村官在村任职工作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组织部门选招到村工作,给乡镇党委如何引导好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__认为,乡镇党委应注重从四个方面做好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一是思想上多重视;二是政治上多关心;三是生活上多照顾;四是工作上多指教。

思想上多重视。主要体现在乡镇党委要把选聘生工作列入农组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领导干部帮扶机制。党委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选聘生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乡镇组织办要协助县选派办定期不定期加强对选聘生工作和生活情况监督检查,与所在村党组织加强联系,强化对选聘生的教育管理。

政治上多关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大学生村官同步纳入村干部考核,对各方面表现好、工作突出的同志,在年终综合考评中,作为优秀村干部,由乡镇党委政府在全镇年度总结表彰会上予以表彰;二是对符合入党条件的选聘生,及时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三是在每年的组织部门考核考评时,对其中表现突出的选聘生,乡镇党委要积极主动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考核档次,以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四是抓住村两委换届、基层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换届契机,适时安排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通过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乡镇和村团组织、妇联组织,给他们在基层更好地施展才能提供平台。

生活上多照顾。主要体现在:一是按上级规定要求及时给予解决好大学生村官到村后的吃、住问题,要克服村现在办公用房有限的困难,尽可能腾出房间安排大学生村官在村居住,女大学生村官,考虑到安全问题,乡镇党委要适当考虑安排到附近的集镇居住,或尽可能与县组织部协调到本村工作,安排她们在家居住;二是乡镇党委政府每年给予村干部的绩效考核工资,大学生村官也应一并参与考核,同等享受待遇;三是日常中心工作或突击性工作加班补助与所在村两委干部享受同等待遇。

工作上多指教。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求所在村结合村实际,安排一些适合选聘生自身特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既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又能提高他们工作能力和水平,如村内文书档案、文字材料、统计报表等工作;二是采取“传、帮、带”的方式,由村两委干部,尤其是村书记、主任等主要负责人带着他们进村入户开展工作,以提高他们农村工作能力,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三是搭建平台,(1)让他们在工作一线接受锻炼,主要是每年县组织部和农委举办的一村一名农技员培训班,要适时安排大学生村官报名参加培训,以提高他们农技业务水平;(2)在新农村建设、防汛抗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调整、人口普查、计划生育等急、难、险、重的突出性中心工作中,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其中,既发挥他们理论方面特长,又能使他们在实施工作中得到锻炼;(3)按照上级组织部门提出的力争使选聘生所在村党建工作成为乡镇党建工作示范村的目标要求,乡镇党委通过集中培训,单独上门指导以及示范引导等措施,指导他们在农组工作上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使所在村党建工作提水平、上台阶。

要通过乡镇党委和所在村两委的精心指导、帮助,使大学生村官在自身实践锻炼的基础上,个人综合素质、基层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从而得到上级组织部门提出的大学生到村任职锻炼的预期目标要求。

第2篇

一、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20xx年以来在南庄镇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南庄镇大学生村官办公室并配备电脑、电话、电视、空调、热水壶等办公设备和必要经费。目前南庄镇在岗大学生村官16人,本科5个,大专11个;13个正式党员1个预备党员1个积极分子。

二、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大学生村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所以我镇党委对他们十分重视。本着工作好、生活好、最充分的发挥好大学生村官价值的原则,镇党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既保障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这些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得到磨砺和锻炼,为他们以后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主要的措施如下:

1、我乡依据市委组织部《孟州市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了《南庄镇大学生村官管理长效机制》。这些规定从日常工作到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使他们能在短期内适应农村的环境,尽快进入角色。

2、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学习。农村工作纷繁复杂,从接触到熟悉需要一个过程,从镇党委的角度讲,把他们当成村干部一样对待,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农村的相关政策和农业知识,让他们及时充电,做好农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不定期的抽查并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工作考核。乡党委十分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给每个人发放一个笔记本,让他们每天记日志,随时抽查,并且会定期检查大学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一是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随时抽查。督促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理清工作思路,全程参与村两委主要工作,熟悉村情。了解村两委班子成员姓名及任职分工、村域面积、户数、人口数等基本情况。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增强他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在乡党代会、人代会、年终总结时,请他们列席会议,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这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汇报一下,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自己。三是将村官工作与村两委、农业农村工作组工作合并考核,通过考核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4、支持并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在去年的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从登记选民到张贴公告,从入户通知到选举日的具体工作,每一项都没有离开大学生村官们的认真参与。同时,全乡2名村官成功当选为村支部副书记,1名当选村支部委员,其他人员全部任命为村党支部委员或团支部书记,成为引导、服务农村青年的新兴力量。

5、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潜力,镇党委通过政策引领,提供创业资金保障;培训指导,提供创业指导;典型引路,积极寻找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村官立足实际,大胆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成效

南庄镇从20xx年开始接收第一批大学生村官,4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其他乡镇、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村官干事创业,摸索了一套进村扎实工作、带头致富创业、组织工作优先、服务乡镇基层等适合南庄镇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法。

2、带头致富创业:创业富民是实现自我价值、造福一方百姓的最好选择,作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村官更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南庄镇经济基础较好,种植、养殖业蓬勃发展,驸马庄村大学生村官李小立通过多方考察,寻找项目,带领群众发展肉鸡养殖,由2011年的四个大棚年出栏肉鸡10万只发展今年十七个大棚年出栏肉鸡40万只,并成立了孟州市富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增加了农民收入。谢庄村大学生村官谢三立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培训的机会,引进优质小麦育种项目,推广优质小麦示范田300亩。并成立孟州市三立方大种植专业合作社。

第3篇

甘肃省张掖市各级党组织分层次管理大学生村官队伍有一套有效办法。

一是分类安排任职。在岗位分配上,以示范村、项目村和后进村为重点,注重安排大学生村官到合适的村任职:对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安排在特色产业村任职,发挥专业特长;对女大学生村官,尽量安排在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近的村任职,方便食宿生活。在担任职务上,对是中共党员的,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对进入角色快、群众反映好的,及时推选为村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委副主任。

二是分层教育培养。市、县区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分层分期落实培训任务。市级党组织重点对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县区级党组织负责抓好大学生村官的年度培训,保证他们每年至少得到一周时间的集中培训学习;乡镇党组织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提供基层党群业务、司法调解、农技推广等岗位,让大学生村官在乡镇多岗位实践中锻炼。乡村党组织有意识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征地拆迁、接待、矛盾调处、项目建设等工作,在农村工作实践中得到培训。

三是分块激励保障。待遇上,除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官报酬待遇的各项规定外,还鼓励乡镇通过发放驻村补贴、出差补助、年终奖金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村官报酬。政治上,全市先后有5名大学生村官被提拔担任乡镇领导职务,有40名大学生村官获得不同层次、不同荣誉的表彰奖励,有5名大学生村官被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生活上,乡镇、村党组织安排专人经常与大学生村官开展谈心活动,帮助解除思想方面的困惑,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题。

四是分区扶持创业。结合实施省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项目计划,先后筛选确定畜品种改良、设施蔬菜种植、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等12个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每个项目补助资金3万元。高台县结合实施村干部创业富民工程,将大学生村官纳入支持范围,享受与村干部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办理5万元的贴息贷款,支持其就地自主创业,全县有13名大学生村官享受到村干部创业贷款支持。临泽县将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发展纳入全县“3231”产业富民计划,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带头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养殖、林果经济等富民产业。

五是分县管理考核。各县区研究制定大学生村官管理的具体办法,建立思想汇报、考勤监督、暗访查岗、工作例会等日常管理制度。各县区建立大学生村官评议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推荐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选调生和服务期满后安置的重要依据。另外,县、乡两级分别建立大学生村官信息库,详实记录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情况,为评价大学生村宫工作成绩提供重要依据。

第4篇

关键词:重庆市;大学生“村官”;选派情况;主要做法;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6-0041-07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新世纪新阶段统筹解决农村基层人才短缺、应届大学生就业岗位难找、城乡人才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国家战略。按照中组部的统一部署,2008年,重庆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团市委等单位,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报名学生越来越多,选派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关注越来越高,基层反映越来越好。但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制度设计,随着计划的推进和时限临近,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需要进行客观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一、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战略部署,着眼于解决大学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创新,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11年,共选派大学生“村官”10 028名。从推进情况来看,多数区县反映,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和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是重长远、抓基层、打基础的重大战略。91%乡镇“一把手”和95%村书记认为,大学生“村官”有才有德,有为有位。98.1%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示,“欢迎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香饽饽”。相当一些大学生“村官”反映,当“村官”是一笔难得人生财富,对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生活阅历、增长知识才干、历练品行作风、增进群众感情等都大有裨益。在创新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重庆市主要从四个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打捆政策,吸引人才

1.整合项目资源,防止政出多门 将服务农村的“选调生”、“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志愿服务西部(重庆)计划等项目,全部整合入“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行统一招考、统一选派、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大学生下基层工作补贴标准、考核方式、身份性质不一,相互攀比,协调困难,多头管理等难题。

2.给予优厚待遇,坚持拴心留人实行市、区县分级负担,其中市财政投入5亿元。参照大学生“村官”所在区县新招录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发放工资,最高2800元/月、最低1500元/月。同时,为大学生“村官”办理意外身故、意外伤残等7项保险,最高单项赔付金额达11万元。52.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重庆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优厚。

3.实行政策兜底,解决后顾之忧选派前实行统一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在村服务期满经考察合格的,正式录用为公务员。在此基础上,允许多渠道分流,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这在全国省区市中是唯一的。问卷调查显示,就业兜底政策成为我市大学生“村官”工作最大特点。2008年选派的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99.2%考察合格后被录用为公务员。

4.建立晋升制度,打通成长通道市里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除特殊岗位外,重点从大学生“村官”中逐级遴选,比例不低于80%。这既从制度设计上为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录用公务员提供编制保障,又有利于建立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出口分流机制研究》认为,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到村工作是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1作的最大亮点。调研组问卷“我市大学生‘村官’政策满意度测评”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96.5%的大学生“村官”对重庆创造的成长成才环境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二)开阔视野,择优选才

1.面向全国集聚人才 市委人才办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到北京、武汉、西安等高校密集地区,通过召开信息会、进高校宣传等形式,推介重庆人才需求信息和优厚政策。为提高选派生质量,单列计划指标面向“211”、“985"高校定向选派。大量外地生源大学生踊跃报名,选派录用比例和外地大学生“村官”占比不断升高。

2.坚持差异化选派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在确保大学生“村官”全部具备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基础上,分主城、“一圈”、“两翼”三个片区,规定不同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指导性比例,并适当向研究生、自然科学类考生倾斜。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更倾向于合理,研究生学历大学生“村官”明显增加,基本满足了区县和基层的需求。

3.不断完善选派程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规范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改进选录方式,分片按文史、理工和研究生划定录取分数线;推行差额面试,调整后续调剂工作等。招考工作在网上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大学生“村官”分配到区县后,区县按照考试分数、个人专长、村里需要及个人志愿相结合原则,安排岗位。对志愿到贫困村工作的,优先选派,重点培养。超过90%的问卷对象认为,选派工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

(三)以用为本,跟踪育人

1.三级联动抓培训

针对大学生“村官”成长特点,将其纳入大规模干部培训规划,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培训体系。扎实开展岗前培训,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7天;开展适岗培训,安排大学生“村官”先在乡镇机关进行1个月适岗锻炼,让他们了解乡镇职能及运转,弄清农村实际工作,熟悉所选派村情况;建立市、区县调训制度,市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对不少于20%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进行专题培训。为增强培训实效性,全市建立15个大学生“村官”市级培训基地、51个区县基地。

2.结对帮带传经验建立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负责人与大学生“村官”“3+1”结对帮带制度,明确帮带责任,传授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作方法,帮助他们熟悉环境,转换角色,找准定位。全市共确定1907名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5597名乡镇干部、5943名村干部为帮带责任人。同时,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间的交流机制,组织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与新到岗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部分区县成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定期开展活动,通过交流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经验教训,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进步。

3.“三项活动”育民情 把培育群众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任务。一是要求大学生“村官”把落实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到村工作刚性职责。与村“两委”干部一样,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分工包片入户走访,及时办理答复群众反映的问题,帮助村“两委”建立健全一家一户民情档案及数据库。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官”走访群众349万户,占农村居民户1/3。二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3个月。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促使他们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三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至少与本村1户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指导脱贫致富,不脱贫不脱钩。

(四)严格管理,督促尽才

1.突出日常监管 每年初,乡镇党委、村“两委”分别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作为日常监督管理主要依据;建立民情日记、定期汇报等制度,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情况;建立督查、暗访和抽查结果通报制度,不定期抽查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严格的日常监管制度促使大学生“村官”沉心基层。

2.强化年度考核 出台《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全面实行“双述双评”。每年底,大学生“村官”分别向乡镇党委、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测评。年度考核有一年确定为“不称职”的,暂缓公务员录用考察,延长服务期一年;留用期间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解除协议。在村服务期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列为乡镇后备干部重点培养。2008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在年度考核中,有1人因未完成工作任务被确定为“不称职”。

3.规范录用考察 制定《重庆市从大学生“村官”中录用公务员量化考察实施办法》,对在村服务期满、年度考核均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采取集中考察与日常考核相衔接、组织评价与群众公认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日常表现、工作业绩、遵纪守法等方面情况进行百分制量化考察,得60分及以上正式录用为公务员。2008年选派的1964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除6人自愿应聘到企事业单位、9人因故延长一年服务期外,其余1949人经考察合格全部录用为公务员,占在岗总数的99.2%。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造性实践,引起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和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张德江、刘延东、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先后对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2作给予肯定性批示。中组部推广了重庆整合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做实待遇保障、搭建成长平台等经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专题调研组认为,重庆市选派大学生到村工作,具有整合服务基层项目、统筹城乡人才队伍建设、做实待遇及就业政策、提供事业发展平台、建立下得去导向机制5个方面的经验。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多次跟踪报道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虽然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短期项目与长效机制设计,选派计划与实际需求衔接,“村官”自我管理与组织服务结合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问题

按照部署,重庆市“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期为2008—2012年。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性问题。问卷调查显示,98%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希望继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并且非常希望延续诸如实行就业兜底、建立一线选人机制等优惠政策。在选派规模上,43%的大学生村官希望慎重确定选派规模。调查显示,社会上对现行政策有两方面的反映,一是认为约束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的政策力度不够。市里虽然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间单方解除协议应具备的条件,却未规定其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随意性,继而影响整个“村官”队伍稳定。79.6%的大学生建议市里加强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约束机制建设。二是认为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措施跟进不够。虽然市里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但由于一些区县财力所限,短期内难以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64.7%的大学生“村官”反映目前创业资金短缺,有项目难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问题

调研发现,无论是区县还是乡镇、村社,都对大学生“村官”心存感激,寄予厚望:一是区县党委、政府寄望通过大学生“村官”弥补当地干部总量不足和干部专业结构缺失。为此,在对待大学生“村官”选派上,不仅选派数量有要求,还有专业分布、学历层次、性别结构等需求,希望借此机会,选当地最急需、最紧缺人才。持这种观点的超过87%。二是乡镇和村社寄望大学生“村官”能带给农村变化,比如改变贫困面貌、带领群众致富等。事实上,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懂农村实用技术的占比偏低。调研中,32.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群众对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期望值过高。客观上存在的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加速部分群众对大学生“村官”期望落空。其主要表现是有的进入状态慢,找不准工作切入点;有的缺乏主动性,不能独当一面。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问题

1.一些大学生“村官”能力有些弱 尽管大学生“村官”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复杂繁琐的基层工作,有的热情高,但找不到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有时感到迷惘;有的心理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环境反差带来心理落差;有的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大事不会做。调研显示,5.1%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初选择感觉有点后悔或很矛盾;3.9%的大学生“村官”面对艰苦农村工作和生活,“下不去、融不进”,在继续与放弃中左右“摇摆”;1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官权力小,没有多大发展空间,在干小事与成大事上感到困惑。

2.一些大学生“村官”作风有些飘 目前,选派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情绪稳定。但问卷结果分析,有7.8%的大学生“村官”把主要精力用于琢磨市里的优惠政策是否兑现,寻思借助村官平台离开农村,工作应付了事;有19.1%的大学生“村官”承认当初选择当村官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对服务期满后的打算,82.3%期望到乡镇机关及更好的地方工作,真正愿意留任的仅占17.7%。客观存在的工资待遇地区差异、网络上不正确的言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稳定。

3.一些大学生“村官”心态有些浮 调研结果反映,有5.9%的大学生“村官”开始滋生优越感。主要表现在就业兜底政策使我市大学生不再重新面临第二次就业,这在其他省市是无法想象的。调研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在初始职务选择时,不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更多受优惠政策引导选择大学生“村官”。优越的政策条件,导致个别大学生“村官”把各级组织创造的好环境当作骄傲的资本,把自己当成基层干部和群众眼中的特殊群体。而有的乡镇、村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来客”、“过客”,过于尊重或爱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村官”优越感的滋生。

(四)大学生“村官”截留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应对其上级组织即乡镇政府甚至县级政府的运行模式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在基层开展工作,这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必要培训。从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角度审视“村官乡用”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好借调的度,否则将有违大学生“村官”实施的初衷。

从全国范围看,近35%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只有16.6%大学生“村官”每周7天均在村里。其中,西部地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被“乡用”的大学生“村官”主要精力被用在收发文件、撰写材料、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在重庆,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的截留问题,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切实解决乡镇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的通知》,建立督查暗访制度、通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随机抽查76名大学生“村官”,仅4名大学生“村官”临时乡用。可看出,重庆村官乡用情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村官”截留问题,有大学生“村官”自身“求功”心理原因。问卷调查显示,“主动要求锻炼自己”的比例占一成,超过半数大学生“村官”表示在乡镇借调期间进步更快。此外,也有乡镇方面原因。一些乡镇能干事年轻干部少,尤其是“两翼”地区贫困乡镇,大学生“村官”正好填补这一缺口。村干部不愿放手也是原因之一。问卷调查显示,45%的基层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缺乏基本工作经验,怕“出乱子”、不敢放手,希望村官乡用,以至于一些大学生“村官”在进村“最后一公里处”被“搁浅”。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夯实农村执政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从前几年实践看,这项工作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又是重庆当前的民生工程。但作为阶段性的国家项目,目前还是停留在临时性的行政指导行为,缺乏强制性法律依据。在重庆,这个项目是创造性的,是成功的,也是长期需要的。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总结,统筹规划,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研究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大学生“村官”选得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完善“选得出”机制

1.建立定期选派制度,保持适度规模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选派计划,保持大学生“村官”总体规模和年度计划动态平衡。根据在岗大学生“村官”情况和全市党政干部需求,借鉴第一个五年期选派经验,继续以5年为一个选派期,每年保持1500至2000名选派规模,重点向“两翼”区县和贫困地区倾斜,防止因连续选派造成编制缺乏而不能兑现优惠政策。

2.科学设置选派条件,改善队伍结构

一方面,坚持广纳贤才,以更宽视野在更广范围选派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严格选派标准,选派对象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并适当提高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选派比例。针对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重点制定“两翼”地区吸引清华、北大等“985”、“211”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改善贫困边远地区大学生“村官”学历、专业、性别、族别等结构。

(二)完善“下得去”机制

1.改革选派方式,探索“订单式”选派借鉴高校毕业生定向、委培模式,每年拿出500个定向名额,委托高校培养,有针对性地选派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专业主要包括农学、医学、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加强与高校合作,前移选派环节,提前公布选派岗位,事先征求大学生任职意向,由相关部门和高校共同组织有意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参加农村工作相关培训,为毕业后到村工作打好基础。条件成熟的,还可组织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开展实习,让其提前感受农村生活,熟悉农村基层工作运转。

2.营造良好氛围,寻找源头活水及时发现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干事创业成功事例和先进事迹,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继续开展选派大学生“村官”“重点高校行”巡回宣讲活动,坚持每年赴北京、西安、武汉等地“985”、“211”重点高校宣传推介,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吸引大学生来渝担任“村官”。组织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或邀请有志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到区县进行“体验式”考察,增强对基层工作的感性认识。

(三)完善“待得住”机制

1.提供事业平台

一是合理安排岗位。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和农村基层发展需求,把他们放在真正能够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放手使用。对大学生“村官”多压担子,多交任务,大胆放权,让他们参与村重大事项讨论和决定,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继续实行大学生“村官”轮流列席区县和乡镇有关会议制度,不断提升他们对于“村官”工作的适应性和职业兴趣。三是支持干事创业。建立市、县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市里出台《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和带动区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在具备条件的区县工业园区,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联合企业、科研院所转化设计成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捆绑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申报、领办、创办一批农业发展项目、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力争每年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村官”100名。

2.完善激励保障政策 一是落实现有保障待遇。贯彻执行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政策,及时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划拨到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多种经营增加效益收入,形成既有稳定财政供给,又有灵活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二是适当提高国贫村大学生“村官”待遇。探索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大对国家级扶贫开发村大学生“村官”的财政补助力度,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大学生“村官”间的收入差距,用适当优厚待遇留人才。三是建立薪酬动态增长机制。建立基于能力和实绩的绩效工资制度和岗位薪级制度,根据日常考核情况和任期服务年限,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特别是服务期满后仍然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重视心理疏导。对到任之初的大学生“村官”,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村干部应把思想疏导放在工作首位,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环境,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借鉴北京市做法,探索建立心理调查机制,增加心理测试环节或心理调查,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不予录用。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和交心谈心制度,鼓励他们坚定人生选择。培育对群众的朴素感情,强化社会责任感。每两年评选一批大学生“村官”典型,用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学先进、比先进,干实事、出实绩。三是坚持情感关怀。根据大学生“村官”能力特长,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合理交办工作,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组织开展体育竞技、网络论坛、琴棋书画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重点关照贫困家庭大学生“村官”、外来大学生“村官”等特殊群体,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关心大学生“村官”,恋爱、婚姻问题,特别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安全问题。

(四)完善“干得好”机制

1.加大培训开发力度一是抓好岗前培训。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编印培训“土教材”。采取中心课堂、远程教育课堂和实践课堂等形式,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等内容培训,讲解“三农”工作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农村工作经验。二是加强适岗培训。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跟班学习,参与、综治调解、小城镇建设等工作,为他们提供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等多岗位锻炼机会,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进入角色,打开局面。三是开展专项调训。整合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开展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鼓励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历教育,加强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探索“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模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乡土专家能人、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等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言传身教,释疑解惑,帮助他们坚定立足农村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

2.加强动态管理考核一是建立跟踪考核制度。针对考核指标不够细化、考核程序过于繁琐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公务员录用考察体系,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尤其要把好公务员录用考察关,宁缺毋滥。明确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相关责任,防止大学生借村官平台“镀金”走过场。二是强化考核成果应用。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大学生“村官”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加以改进。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张旗鼓予以表彰宣传,并作为评先选优、公务员录用考察的重要依据;对不称职的,取消其当年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照合同规定解除合作协议。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区县党委组织部门嘉奖1次,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三是探索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由市、区县、乡镇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按照不同的管理使用权限共同维护,包括个人信息、成才规划、工作日志、述职总结、评价考核等内容。其中,大学生“村官”负责提供个人信息、记录工作日志、申报工作月报,乡镇负责审核,区县党委组织部负责综合管理。

3.切实解决乡镇截留问题坚持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季度情况通报和举报制度,对乡镇和部门擅自截留和借调、抽调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予以坚决纠正。把在村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和公务员考察录用的首要条件,凡一年内累计不在村工作时间超过半个月的,不参加年度考核,解除合同;两年累计不在村工作一个月以上的,不能考察录用为公务员,促使大学生“村官”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确保“村官村用”。

(五)完善“流得动”机制

1.适时调整大学生“村官”就业兜底政策 一是试行差额录用公务员。调整考察录用公务员最低分数线标准,确定科学录用比例,把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录用为公务员,以减轻连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对全市公务员编制的压力。抓住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在编制允许的前提下,探索聘任制公务员制度。二是定向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且达到60分以上合格分数线的,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向招录。三是实行多渠道分流。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村官”,鼓励留任村干部、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多渠道就业。可选择区县开展雇佣制政府工作人员试点。政府与大学生“村官”签订更加严谨的雇佣合同,规定更加详细的双方责任、义务,为以后的雇佣制政府体制提供借鉴。

第5篇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昌吉回族自治州采访,发现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庭州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我区最早实行“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的地区,目前,这个州已经实现了平均每个村有15名大学生“村官”。今年,将实现每村有两名大学生“村官”。近千名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建设的新力量

2009年12月15日,从清华大学新型工业化和公共管理研修班结业的呼图壁县大丰镇镇长李小斌回到了镇里。谈到大学生“村官”,李小斌感慨地说,当大学生“村官”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有了这个经历,一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将受益匪浅。

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李小斌是我区最早的大学生“村官”之一。他2000年8月来到呼图壁县大丰镇,先后任联丰村党支部副书记、红柳塘村党支部书记,科技副镇长,镇党委副书记,2007年4月当选镇长。10年来,他扎根农村,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于农业、农民。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先后在村、镇实施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5万亩小白龙滴灌项目、1万亩深埋式棉花滴灌项目、红山村、联丰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并推广实施新品种、高密度种植、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新机械应用五大实用技术,使棉花平均单产提高30%多。大丰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今年全镇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李小斌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当代大学生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是大有作为的。

昌吉州自2004年底实施“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至今,已向574个村先后选派了916名大中专毕业生“村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709名,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兽医、经济管理、师范、会计等专业。大学生“村官”中少数民族340名,占37%。

目前在岗661名大学生“村官”中,有2人担任乡团委书记,2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人担任村委会主任,51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2人担任村委会副主任,101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435人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25人担任科技助理。经过农村一线的培养锻炼,他们成为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专业技术扎实的农村建设新力量。

磨炼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村官”初到清冷偏僻的小村庄,有许多不适应,村民也不对他们抱多大希望。加依娜・古丽是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十户窑子村的一名哈萨克族女大学生“村官”。2002年4月,她刚来到这个村时,没有谁把她当回事,认为一个女娃娃还不是混几天就走了。她理解村民们的想法,耐住寂寞,不怕看冷脸,虚心向村民学习,慢慢入了门。

她发现这个村种了多年番茄,病虫害多,产量低,销路不畅,村民收入难上新台阶,就利用自己学的营销专业知识,动员大家和制种公司联合,调整结构,发展制种玉米,走订单农业之路。

点子有了,但村民并不愿接受,他们认为搞不好连以往种植番茄的收入都没有了。加依娜・古丽一家一户宣传,最后选了几家试点。当年种了15亩,纯收入2.5万元。村民信了,他们从来没有在15亩地里收入这么高。

第二年,全村都种了制种玉米。她又带领村民利用制种玉米的秸秆搞青黄储,发展养殖业。现在,村里家家有制种玉米,户户有牛羊,家庭养殖的牛羊达8000多只,村民的纯收入也从2002年的2000多元上升到2009年的5691元。

和加依娜・古丽一样,几乎所有想干点事的大学生“村官”都经历了磨练。磨练成为他们成长的必由之路。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得到更多的锻炼,一些地方还用开“小灶”的方式进行培养。玛纳斯县一些乡镇划出一定面积的机动耕地,给大学生“村官”用于科技试验,为农民增收做示范。呼图壁县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帮带机制,由各村“两委”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帮工作、帮生活、帮思想、带作风的责任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各县市还普遍对大学生“村官”实行了“上挂下联”的双职任职形式,既在村里任“村官”的同时,又在乡镇站所任干事做具体工作;农忙时在村里,农闲时来乡镇工作。这样,不仅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也更多地接触了基层工作,得到了锻炼。

严进宽出畅通出口

实施“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不仅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而且收到了更深层的效果。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改变了村级干部队伍的结构,过去全州500多个村没有一名本科生村干部,现在平均每个村都有一名。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也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原有的远程教育比过去更加有效,运行更加正常,农民从信息化中受益更多。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社会稳定、产业结构调整、新知识的传播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这池水活起来,昌吉州采取了“严进宽出,有序储备”的方针。他们按照“征集需求、公开简章、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统一考试、体检、考察、公示、聘用”的原则,形成了一支数量相对稳定、有能力、用得上、留得住、有出路的大学生“村官”队伍。

为了畅通出口,昌吉州还给大学生“村官”们设计了8条出路:服务期间可以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用人考试;在公开招考中给予政策倾斜,县市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中要拿出不低于三分之一的计划面向在农村服务两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报考昌吉州公务员的可在面试中适当加分,报考州、县事业单位的在笔试中每服务满一年加5分;考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后,农村期间的工龄连续计算;在任“村官”期间符合条件的可列入乡镇后备干部培养,政治素质好、实绩显著的可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任职;在任“村官”期间可以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州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任“村官”两年以上的大学生;在任期内连续两年考核为优秀或受到县级以上表彰的,由所在乡镇推荐,经有关部门批准,可直接聘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第6篇

受到农民朋友欢迎。虽然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大学生到村任职。缺少对农村的解,但是思想上积极上进,工作上踏实主动,逐步克服了重重困难,表示出了很强的综合能力。年的大学生村官经过一年的磨合,从最初的犹豫徘徊,转向踏实工作,逐步适应了环境,至此他已经胜利地完成了由“大学生”基层村干部的角色转换。至目前,通过最初的岗前培训,以及“结对帮带”帮扶农户科技致富工程等政策的落实,绝大数大学生村官对村情基本数据、地理人文环境已基本熟悉,对农村政策,村主导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和重点工作思路也比较清晰。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干部均表示安心在农村工作,认为农村效果转化比较快,干起来比较有成就感。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到村任职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这一年的管理过程中通过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深入性。通过座谈发现,有34%的乡镇领导干部反映大学生村官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部分大学生村官想干事、更想干大事,但是由于对村级班子的运行模式不了解,虽然经过了各种培训,但是短期内面对盘根错节、琐碎繁杂的农村问题仍然无从下手,因此容易造成失落感,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和深入性。二是有些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认识不够到位。调查中发现,有60%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镀金,过一段时间就会离开,不会在农村长期工作下去。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不把他们当作村里人,对他们不信任或有所防备,认为他们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只是把他们当作客人,只安排一些临时性任务或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二,自我平衡感缺失造成思想不稳定。按照严格的选聘程序,他们绝大多数在大学里的表现都十分优秀,是校园里的精英群,备受关注,但来到农村,每天和农民打交道,远离了社会的核心阶层,被关注度也随之下降,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心理落差让大学生无所适从。加之他们刚从大学毕业,没有经历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缺乏独当一面解决矛盾和驾驭局面的能力,因而一旦遇到复杂问题往往束手无措,村里的事情根本插不上手,那些带民致富的想法更是因为可行度低而被村民撇到了一边。工作条件的艰苦,人际关系的复杂,精神上的孤独,前途不定的迷茫使大学生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一般在22-26岁之间的大专、本科、而聘用期一般是3年,但三年合同期满后,书本知识的生疏,其中极少部分才能考上公务员或研究生,更多的大学生村官面临重新找工作的现实,在三年后的就业择业形势未知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出路不明,没有确定的未来,他们很难安下心来工作,因此,大多数村官都还是在自己三年之后何去何从而焦虑,思想的重心难免更偏向于“走出去”。

第三,与农村融合度较低,组织纪律观念不够强。调查显示,28名大学生村官中,虽然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但80%以上的人根本没有参加过农村劳动,对农村工作基本上不了解。农村干部需要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直接接触各种矛盾和问题。但缺乏真正的农村经历,经验不足、方法欠缺,往往导致事倍功半,产生茫然无助的感觉。此外,大学生村官都是80后,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组织纪律观念较差,难以约束。在调查中发现,刚到任时,一些村官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宿舍存在脏乱差问题;生活随意,工作时间比较散漫;个别大学生村官在乡镇安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排中心工作时,不服从管理安排,甚至个别村官认为,我们的工资和补贴是从中央、省市财政划拨的,为什么要服从乡镇的管理,造成乡镇工作的被动等等,需要乡镇再三解释、严格管理才能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采取对策及建议

第一,积极沟通交流,高度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

首先,组织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带头定期不定期下乡入村,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谈心交流,引导他们调整心态、转变角色,通过开展交心谈心活动等形式,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农村就业和创业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坚定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其次,组织部门应对大学生村官生活上予以关照,设法落实大学生村官的食宿问题,条件具备的乡镇要求尽可能的配备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再次,要通过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评选优秀大学生村官活动,积极宣传工作中涌现出的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努力营造争先创优、创新创业的浓厚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吸引力和舆论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大学生村官成长,培育大学生村官成才的大格局。

第二,强化思想引导,给予真情关怀。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认同自己的工作岗位,认识到农村也是实现价值的大舞台、锻造本领的新天地,只要付出辛勤努力,一样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尊重;在生活中正确看待困难,把艰苦环境的磨砺当作难得的人生经历,走出心理阴影。

第三,要健全激励机制,消除“后顾之忧”。适当提高大学生村官享受报考公务员、研究生加分并优先录取等优惠条件,适当延长在村任职的服务年限。制定鼓励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作贡献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村官”们的岗位津贴水平,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坚持用事业留人,在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委以重任等。

第四,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能力素质。乡镇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大学生村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交流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学业务、学形势、学做人。安排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镇村干部为大学生村官讲授农村工作知识,特别是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工作艺术等。邀请在农村创业有成的同志现身说法以及现场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增强大学生官对农村工作的感性认识。

第7篇

2003年开始新疆尼勒克县陆续开始选拔大学生村官,几年来全县先后有89名大学生村干部活跃在最基层,大学生村官成为组织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的重要力量,为尼勒克县农民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带来文明和富足的生活,一种新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正在形成。

“在农村做事大有作为”

近些年,尼勒克县一些农村的年轻人涌入城市,村班子后继乏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致使村里的各项活动无人组织,工作开展不起来,很多村成了“软瘫村”,这愁坏了乡党委一班人。2003年尼勒克县开始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这让尼勒克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思维超前、敢想敢干。”尼勒克县组织部负责人这样概括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的作用。

尼勒克镇多尔布津村是一个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总人口334户1545人,少数民族占50%,是全县少数民族群众最集中的行政村。全村仅有耕地面积3844亩,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人民群众生活困难,仅贫困人口就达180户,占总户数的53%。2003年大学毕业生刘江平被列为大学生村官计划,被聘为多尔布津村党支部副书记,2004年又被选为多尔布津村党支部书记,他刚到任,把发展经济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放在了本村的自然资源优势上,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为村里制定了今后3年至5年的发展规划,大胆地提出了“米袋子、菜篮子,肉罐子”的工作思路。

从一开始的简单养殖,发展到规模化养殖,从一开始简单的庭院种植,发展为现在的无公害蔬菜规模种植,现该村已形成了畜牧养殖基地8个,蔬菜大棚530多座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年创产值达300余万元。2006年,多尔布津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784元,全村实现脱贫。

“当‘村官’是我正确的选择,我感到‘村官’这份工作使我更加充实,并且更能够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年轻人在农村做事大有作为。”刘江平回忆这几年的村官经历有感而发。2006年他当选为尼勒克镇副镇长,成了尼勒克县首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当村官,我们放心”

巴合太,这位大学生村官,在今年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当选为克令村党支部书记。

“真正地关心农牧民,实实在在的给他们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巴合太这样解释自己当选的原因。这几年他在村里先后干过广播员、团支书、记账员、治保主任等工作。每次有特殊天气情况,县里、乡里有什么惠民政策,他都利用广播在全村进行宣传,让农牧民明明白白。2005年他在家人的支持下,筹建了一个牛羊育肥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让村里的贫困户努尔兰到自己的养殖场工作,并带动全村19户群众发展畜牧和家禽养殖,现在这几户群众年收入都超过两万元。

大学生村干部也在服务村民方面做了不少实事。乌赞乡吐鲁克买里村牧业队由于地处偏远,一直以来没有通电,给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2007年大学毕业的阿布都外力被聘为主任助理以后,积极协调乡党委和县供电局,争取资金40余万元,解决了该村24户群众久拖不决的用电难题,从根本上解决了该村长期以来因为没有电文化生活单一的现状。在该村居住了20几年的牧民加克斯别克,喜滋滋地看着新买的电视机,不住地伸出大拇指夸赞他“加克斯”。

尼勒克镇艾米热买里村主任助理王建军工作之余在农业杂志和网络上了解农业信息、致富项目,特别是“制种技术”,并自己带头试种,介绍给群众,全村90%的农民搞起了“甜菜制种”、“脱毒马铃薯制种”,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子”村,增加了农牧民增收。

科蒙乡喀什村是典型的农业生产村,有355户农民,长期以来,通向乡政府的“主街道”和每家每户的小巷道遇到阴雨天气都泥泞不堪,农牧民不穿“雨鞋”出不了门。2006年毕业于伊犁财校的王艳丽被乡政府选聘为该村的党支部副书记。她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上任后她召开党员大会,多方征求群众意见,确定了“一年道路沙石化,两年柏油化”的目标,解决群众出行难、发展难的问题,两年来多次迂回县、乡、村之间,争取资金,资金短缺就自己带领群众干,她“泡”在施工现场,既监督工程质量,又解决施工难题,去年底全村“巷道”均实现了沙石化,还新修了两公里的水泥路。

贺鹏山是喀什村的老居住户,每到傍晚总喜欢带着老伴到干净宽敞的柏油马路溜达溜达,心里总是乐滋滋的。逢人就夸:“村上来的这些‘小子’就是可以,这几年不但带着我们搞产业调整,种亚麻、脱毒马铃薯和优质小麦,带年轻人出去挣外块,还给我们修路、修桥,日子是越过越好,真行呀!”

家住群吉村的退休老教师李存忠,自己有条件搬到县城去居住,但他就是不想回城里。他说:“这几年,村里来了几名大学生,在村里建起了活动室、文化室,还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邀请我们参加,和我们很亲,我们心里着实是乐呀!让这些娃娃来我们村里当村官。老百姓放心。”

尼勒克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文光介绍:实践证明大学生当村官确实是利国利民,一方面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我县村队急缺人才,填补了基层人才的空缺,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村官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针对尼勒克县实际,尼勒克县委已把这项工作纳入全县“十一五”人才规划,2008年全县将百分之百实现“一村(居)一名大学生计划”,今年尼勒克县公开了85个招聘岗位,先后有189名大学生参加了报名,有169名大学生参加了笔试。从年龄看,30岁以下占到了62%,大专以上学历占到了37%,懂双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达到90%以上。专业有法律、师范、计算机、英语等十几个专业,整体素质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前来报名的郑国成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的毕业生,曾在多个律师事务所工作。这次回来,就是专门为了考一名社区工作者。

阿力腾其其格去年大学毕业,擅长计算机,又懂“双语”,她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说:“这次考试我要是通过的话,我会用我所学的知识服务农民服务社会,并发挥自己懂计算机的特长,在农村远程教育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2006级伊犁农校毕业生赵雅露说:“与村民打交道,深知村民在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但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得到相关政策咨询,有了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村民们不仅可以得到帮助而且能督促我们通过再学习解决村民们的疑问。”

第8篇

中共市委组织部:

根据市委组织部下发相关通知的要求,及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落实情况、服务管理情况、教育培训情况、培养使用情况等内容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采取全面检查和走访群众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待遇落实情况。2008年以来,分配到云梦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共有75名,现在在岗44名。对分配有大学生村官的乡镇、开发区都提供基本的工作、学习、生活、安全等保障,保证大学生村官安心农村工作。并及时落实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问题,今年8月份对每名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一次性发放2000元的安置费,今年9月份对新分配及原在岗大学生村官按1666.6元/月(2万元/年)标准发放工资,并对原在岗大学生村官每人补发5000元中组部的增发工资。按照政策规定为所有在岗大学生村官办理社会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保险,并及时通知今年新选聘的2名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在离校前向所在高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二、服务管理情况。在岗的44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在村工作,没有出现截留大学生村官到镇机关工作或借调到其他部门工作的现象,并且对户籍不在云梦的大学生村官都安排好住宿,其中所有女大学生村官都安排在乡镇附近村,都在乡镇住宿。为了培养好大学生村干部,采取“不定时入村督查”、“定期例会检查”和“电话访问”相结合的方式,经常督促大学生村官认真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对大学生村官的在岗工作情况、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为了让期满大学生扎根基层,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对届满的大学生村官采取以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为基础,大学生村官提交聘期工作总结、个人述职报告、《聘期考核登记表》,由大学生村官任职村党员群众代表和本乡镇大学生村官测评、村“两委”班子评议,最后,乡镇党委综合评定,县委组织部考察审定。最后对2009届满的没有流动的5名的大学生村官签订看《大学生村官续聘合同书》。同时,对续聘大学生村官按1666.6元/月(2万元/年)标准发放工资原每月1500元的工作生活补贴标准,续聘期间享受聘用期满三年大学生村官相关优惠政策待遇。

三、教育培训情况。今年7月份,县委组织部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就大学生村官正确对待择业就业进行了交流,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各级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结合自己特长,选好工作岗位。同时,在6、7月份还聘请县委党校教授,对2009届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类考试进行了4次专门辅导,提高大学生村官就业竞争能力。

四、培养使用情况。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择业,对大学生村官采取“一联一帮”结对帮扶措施,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有1名县领导联系、1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结对帮扶,指导大学生村官正确对待择业和帮助解决就业实际困难。并且对每名有大学生村官的村原则上村党支部书记为大学生村官的联系帮带人,在工作上为大学生村官引路子、出点子、传经验、教方法,在生活上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村情,提高任职能力。为加强管理,建立了学生村官工作汇报制度、走访督查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例会交流制度、请销假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评选表彰制度,保证大学生村官管理的规范。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中,共有13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6名大学生村官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7名大学生村官首次成功选当为村委会副主任;1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公开选拔直接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担任胡金店镇宣传委员。今年,又有3名大学生村官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目前,有13名大学生村官列入乡科级后备干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村官的管理,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基层工作,在艰苦、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大有作为。

一、进一步落实保障政策,确保大学生村官“留得住”。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学习、生活、工作等各项待遇保障政策及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有一个良好工作环境,安心扎根农村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决不允许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借用大学生村官,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在村、生活在村、成长在村。

二、进一步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 结合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需求和个人专项特长,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培训班,请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优秀种养加大户传授农村工作及种养殖方面经验,同时,请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交流农村工作经验,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活力和信心,开展好工作。

三、进一步拓宽流动渠道,确保大学生村官“流得动”。 建立大学生村官动态管理台账,健全大学生村官定期专题学习辅导、创业招考、信息采集及交流发布等制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完善管理措施,使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将给他们多压担子,多交任务,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保障跟进到位,不断优化村官创业环境和成长环境。通过对创业者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支持和政策支持,推荐选录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措施,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培养大学生村官尽快成才。

 

第9篇

近日有报道称仙桃市大学生村官6个月未发工资,湖北官方表示“情况属实”,原因是中央、省级补贴资金下拨滞后。早在2009年,辽宁新民就有多名大学生村官赴国家局上访,说当了村官9年,政府拖欠工资近万元,转不了正式干部却要改签为临时工。这种情况其实相当普遍,并非一时一地偶发。

政府设置大学生村官,既有出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考虑;同时,也期望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能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作贡献。不能否认,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但国家是否需要在农村基层培养大批量的干部,农村社区是否真有那么多行政工作需要大学生去做?有无必要每村配一名或以上拿国家工资的村官呢?

从体制上看,大学生村官属编外干部,只是临时性措置。大量农村党组织村支书也无正式干部编制,但国家仍要“补贴”其工资。如此,农村就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编外干部群体,国家为此要投入巨额财力,将转移支付给农村的钱部分用来养“官”,而不能真正下达贫苦农民之手。各级政府为此背上更重的财政负担,村官的工资却也无保障。

从村官自身看,大学生村官虽没有国家干部正式编制,却统一由国家财政发工资,所以被看作是“准官”。照理说,“准官”的直接前途就是升正式官,地方政府也着力把来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当干部培养,规定县乡公务员应重点从其中招录,任职两年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村官,可享受放宽条件、加分等优惠。但目前从各方反映看,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区基本上是“打杂”,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干部,境况尴尬;那些一心想当官,想从基层做起,步步升上去的人,也只有极少数能如愿,绝大多数村官拿不到正式干部编制;虽有优惠政策,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功从村官的“跳板”上过渡到公务员。

“官路”既然如此狭窄,不如打破“官本位”,转变思路。大学生下乡不求当官,而是服务;其前程不在于升公务员,而是创业。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早已使行政性的解体,试办村民自治,中共十报告也提出“加速城镇化进程”,若再村村设官强化行政,实在有违改革潮流。

编外设村官,并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时为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难题,曾进行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农村并非不需要有文化的知青、大学生,知青下乡也确曾提高了落后农村的技术文明程度,但农村更需要的是科技人才而不是官,农村的现代化不是行政化而是市场化。国家既然为农村下拨资金,让大学生下乡,与其用之于设村官,不如用于创业。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创业的好基地。大学生服务农村,发育农村市场,引领农民致富,其前程不限定为公务员,还可以当能人企业家,其路径也不限于农村,可以向城镇扩展。

如此看,村官既然不是编制内的“官”且需费尽周折才能当上“官”,不如称“村倌”恰当。倌,旧时称服杂役的人,如堂倌、猪倌、牛倌,其实就是打杂。但大学生与旧杂役不同,他们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加上国家划拨的创业基金,可在农村引领农民创业致富,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也帮助了广大农民兄弟,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村倌”只是暂时的身份,不能干一辈子,国家发给“工资”,也只定为三四年。如果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眼睛盯着基层农村创业,走市场而不走官场,则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出路,而且为政府解了套。如此,大批大学生“村倌”下乡,必能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农村城镇化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村官 腐败 原因 路径

村官是我国农村事务管理的重要主体,是国家进行乡村治理极其重要的依靠力量。在现有的乡村治理框架之下,村官虽然不是国家科层制行政体系中的一级,但是在很多时候其履行着带有行政管理色彩的职能,作为其管理对象的农村居民也多在潜意识中视其为国家政权在最基层的延伸。村官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在国家实现对农村的有效治理、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村官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村官手中拥有的资本处置权力、管理权限日益变大。这在推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给村官腐败留下了空间。在这个背景之下,如何有效预防和惩治村官腐败就成为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关系着新农村建设能否有序推进。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对村官腐败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在第一部分,笔者将对当前村官腐败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接着,在第二部分考察造成村官腐败的各种因素,最后,笔者提出遏制村官腐败问题的路径。

一、村官腐败实际状况探究

(一)当前我国村官腐败的一般状况

在普通民众的传统性思维之中,村官权小位轻,管辖范围就是一个巴掌大的村庄,小的可怜,我国现行制度框架下的行政体系中,则根本就没有村官这一层级。一直以来,所谓村官腐败,在人们心目中最多也就是比普通村民多一些机会吃吃喝喝、小占小拿这些不入流的小动作罢了,很难与法律层面的腐败犯罪联系到一起。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面貌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这过程中,村官因腐败而触犯党纪、刑法的现象有增加的趋势,这一腐败现象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村官腐败”这一词条,找到的相关网页高达399万篇。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09年4月份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在2008年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496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1739人,村委会主任1111人。另一组数据尽管不是同一年的,但大致也上可以印证上述说法,村官占据了当前查处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数量的70%以上,由村官腐败引发的群众信访占农村信访总量的50%以上。

案发数量上有所增加的同时,村官腐败的涉案金额也渐渐远离人们想象中的传统情形,有的甚至高的令人乍舌。如沈阳市东陵区前进乡望花村村委会主任徐宝文非法占有国家和集体财物1000多万元,还骗取国家土地出让金,非法转让国有土地从中获利,其违纪违法金额共计3000余万元。浙江省慈溪市界牌村原村支书朱晓其,在其任职的13个月时间里,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村集体资金609.6万元。这些媒体上公开报道的案例,远远超出了人们对村官的想象。当然,这些惊天大案是发生在少数比较富裕的村级组织。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村官腐败的涉案金额没有那么高,但是,与当地经济水平相比,带来的危害也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二)村官腐败呈现的具体情形

1.不同地区村官腐败存在类型化的区别。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官腐败在发生领域、涉案金额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在经济发达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村集体经济力量较强,村干部的腐败较多地集中在土地补偿款、侵占村集体资源等方面,而且往往涉案金额比较大。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官腐败的领域多为计划生育、房屋建设、宅基地审批等一些发生在协助乡镇政府行使管理职权过程中的腐败,涉案金额与发达地区相比,通常也少很多。

2.部分腐败村官带有“原罪性”。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着较多的不正当行为,有的人为了当选,用财物或其他利益贿赂选民、选举人或选举工作人员,或者在选举中进行舞弊,干扰了正常的选举,这种贿选现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而在腐败的村官当中,有的就是通过贿选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这些腐败者的村官职位就是来源于违法行为,可以说,他们是带着原罪上任的。

3.村官腐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向新的领域发展的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这一任务的有力推进,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涉农工程、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投资,大量资金流入农村特别经济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但是,伴随着这一进程,村官腐败的“黑手”也开始伸向这些新领域,实践中近几年查处的这方面的腐败不在少数。

二、村官腐败背后的逻辑分析

(一)官方层面的因素

1.现行的反腐制度对村官的规定存在模糊之处。律体系中,村官并不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级形式,也没有任何法定的行政管理职权,有明确定位的仅仅是村民自治方面的一些职权。因而隶属于国家的纪检监察、检察等监督机构,通常较少将监督的目光对准村官。按照现行的制度规定,对村官腐败问题的查处按照其工作内容的不同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200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才把村委会组成人员的7种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定性为“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等犯罪”,这种情形由检察机关主管。而村委会组成人员在管理村民自治事务的过程中,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财物、挪用集体资金的,是以“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论处,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实践当中,村民自治事务与“公务”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这就使得管辖权变得模糊,容易出现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两不管的状态。村党组织工作人员如果不属于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话,其腐败行为能否直接定罪在法学理论上还存在争议,在司法实践中做法也不一,目前能够定论的就是可以由纪检机关对其进行惩处。

2.乡村关系的转变使得乡镇政权对村官进行监督的可能性降低。村官手中的准行政权力,基本上是来源于乡镇政权,因而实质上最有可能对其进行监督,并且监督力度较大的国家力量只能来源于基层乡镇政权。但是,在现行法律体系之下,传统的乡村行政隶属关系已经丧失了合法性依据,乡村关系已经由原来的政权内部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现在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村官获得了较大的自由政治空间,乡镇政权一定程度上对村官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相反的,乡镇干部时常要面对来自体制内的工作压力,要缓解这种压力必须依靠村官,如果村官不配合乡镇,乡镇的工作很多时候开展较难。乡镇政权要实现对他们来讲较为陌生的农村社会的控制,也必须依赖村官。学者郑明怀将现行的这种乡镇干部与村官之间的关系称为村干部对乡镇干部的“逆保护”。这样的一层关系使得乡镇政权很难真正对村官进行严厉地监督。

3.现行村官的职业管理机制与其工作状况不相对应。由于村官不是正式国家政权体制中的人,享受不到国家财政保障的待遇和福利,也缺乏完备的职业发展和退休机制。而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分担了基层政府大量的工作任务,他们的工作量有的是很大的,但是相对于国家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待遇低的太多。由于村官的工作特点有准官员性,在那样的工作背景之下,他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政治上的需求,也有些村官工作能力比较出色,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获得什么政治前途。在完成工作任期之后,他们大多只能重新做回农民,缺乏退休保障机制。这些使得一部分村官在任职期间不计后果,铤而走险,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

(二)村集体内部的民间力量无法进行监督

1.村民监督缺乏有效的法律机制支持。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对村委会监督的方式有召开村民会议、罢免村委会成员,另外就是向乡镇政府或县级政府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对村党支部主要成员的监督则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已经逐步远离传统,由原先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村民的利益也变得更加多元化,缺乏促使其作出一致行动的利益纽带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召开村民会议议事,或团结全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对村委会成员进行罢免在很多时候是很难的,这种法定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真正启动是比较少的。而前文所述的乡村干部之间的那种关系则使得通过向上级政府反映这个监督渠道的作用大打折扣。可见,现行法律规定的监督机制在实际当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2.村民监督意愿不足,监督能力存在欠缺。当前,除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通过在城市务工、经商,农村能够提供的挣钱资源相当少,仅仅依靠农村的土地耕种,很难维持生活,因而,现在的农村居民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如何从城市挣钱。这种状况下的农村居民日益原子化,集体的意识越来越模糊,他们对村集体的事情往往不是那么关心,对村官进行监督的意愿比较低。而且,在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谋生之后,长住在村庄里的居民更多的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民主意识相对较差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现在人们多称之为“386199部队”,这些人也很难有能力去践行监督村官的行动。

(三)村官自身的素质问题

1.农村优秀人才流失致使高素质村官缺乏。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市以其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以及能够提供给人的巨大发展空间,对生活在农村的居民有着极其巨大的吸引力。较早时期,比较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后来通过考试等方式成功离开农村,获得在城市生活的机会。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比较有闯劲的精明的农村居民,在经济大潮中取得不菲业绩,在获得成功后选择到城市居住。而留在农村的居民相对而言则是文化素质较低、竞争力比较弱的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青壮年居民的绝大多数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更是抽空了农村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这种情况下,村庄里只留下少数“剩余精英”,可被选择的“领袖人物”不言自明,无论是基层干部看来,还是当地农民看来,选不选“都是他”,“领袖”毕竟还是要从“精英”中选,结果选举成了“多余”,这种状况使得选择高素质的村官非常困难。

2.村干部选任过程中存在疏漏,导致一些政治素质低下的人员走进村干部队伍。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选举在村官的选任中起了较为突出的作用。但是,现行村委会组织法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法律中对贿选等不正当选举行为没有明确界定,也没有就司法机关介入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案件作规定;未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条件或任职资格作明确规定。这导致对选举过程中出现的贿选、强制选举等不正常的现象的处理乏力。通过不正当手段当选的村官,其各方面素质令人担忧,实践中甚至出现黑恶势力占据村官职位的现象,而一些乡镇为了加强对农村的控制,甚至纵容、扶持带有黑恶势力性质的人员担任村官,这严重伤害了村级管理组织的形象,给农村居民的带来了损害,这些缺乏起码素质的“村官”走上腐败之路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遏制村官腐败的路径建构

(一)依靠官方力量的村官反腐路径

1.加强基层反腐力量建设。由于新农村建设时期村官在工作中涉及的行政性职权日益增多,他们越来越趋向于具有科层制特点的准官员,而且在协助行使行政性职权过程中腐败,现行法律是将其等同于国家工作人员处理的。因而当前适用于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的反腐倡廉工作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适用于村官,但是国家的反腐败力量在基层的触角远远不够。这就有必要加强基层反腐败力量的建设。目前全国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也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发源于江苏省的基层纪检监察资源重组的做法,被全国多个省市学习,资源重组以后成立的纪检监察工作室,驻点在乡村,而且独立于乡镇党委政府,在查处村官腐败方面发挥着比较有效的作用。很多县级检察机关也在乡村建立了检察室和联系点,强化对基层的监督,这些都强化了国家力量对村官的监督。

2.强化乡镇党政机关对村官的监督。实践当中,村官协助行使的行政职权大部分是来源于乡镇政府,在工作中与他们接触最多、最了解他们的也是乡镇机关,乡镇对村官进行监督最为便利。因而应当强化乡镇党政机关对村官工作的监督,着力打破乡村之间的“逆保护”关系,使乡镇机关真正担当起监督村官的任务。一是可以考虑将乡镇所辖范围内的村官廉洁程度作为上级对乡镇党政领导年度工作考核的内容,增强他们监督村官的压力,促使其主动加大对村官的监督力度。二是乡镇要严格规范行政职权的行使,对需要村官协助行使的行政职权,制定严密的规范机制,最大限度地缩小在村级环节的可裁量空间,确保村官协助行使行政职权过程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运行。

3.加强办案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当前对村官腐败问题的处理涉及多个部门,在实践当中容易因管辖模糊而出现对村官腐败无人过问的情形。因而必须加强办案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构建严密的腐败查处体系,不给腐败分子留下任何空间。可以建立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互相沟通交流。对一些跨越多个机关管辖范围的腐败问题,可以由多个部门组成专案组进行共同查处,这在实践当中已经有所应用。

4.构建适合于村官的管理机制。一是在法律层面明确规定担任村官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避免道德低下、行为不端的人进入村官队伍,严厉禁止黑恶势力染指村官职位,确保村官具有起码的素质。二是在经济上提高村官的待遇。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现在对农村进行反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可以给予村官一定的经济补助,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让其安心投入工作,对于做出较大贡献的村官,可以按其贡献给予物质奖励。实践中很多地方将村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有效激励了村官的工作热情。三是在政治上给予村官一定的发展空间。可以拿出一定的党政机关的空缺岗位,面向工作能力突出,符合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任职条件的村官进行招考,给予他们向上发展的职业空间。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促使村官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不至于铤而走险进行腐败。

(二)村集体内部力量的监督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新制度政治学 制度嵌入 制度环境

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新视角的提出

自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以来,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国家的重要人才战略实施已近六年。期间,为保证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成效,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通知》《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然而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在农村"留不住"、任职期未满提前离岗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多从大学生村官自身不足、配套政策不到位、农村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等角度进行分析,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但都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将运用新制度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制度--行为"的互动关系视角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大学生村官流失的根本原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以政治制度作为分析的核心变量,着重通过分析制度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发现制度的缺失或对行为进行纠偏。在关于制度的研究中,除了重视以宪法和法律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之外,还重视习惯、符号、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软"制度或非正式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因此,从新制度政治学的分析视角展开研究,探讨正式制度即村民自治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如农村的语言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构建等与作为行动者的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挖掘大学生村官流失的根源,进而探寻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制度路径。

二、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的具体表现

对于大学生村官流失,狭义的理解是指大学生村官离开自己的岗位,彻底放弃了自己所选择的这份神圣的职业,广义的理解还包括大学生村官虽然表面上担任着大学生村官的职务,但实际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安心本职工作的现象。本文对"大学生村官流失"概念采用广义的理解。具体来说,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录取之后不去报到就职

有学者调查发现,某些省份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在拟定选聘计划、政策宣传、组织报名、考试、体检、考察政审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得很顺利,而等到就职报到和岗前培训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放弃这份光荣的工作,这种人才的流失使招生录取工作更加的繁琐,当地组织和人事部门要重新对上线考生进行递补、体检等一系列的录取工作。[2]

(二)上级组织截留

上级组织截留是指乡镇政府的借调致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根本没有到达基层组织。被乡镇政府借调本是大学生村官了解乡镇政府甚至县级政府运行模式的最直观途径,是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了解基层概况的最好方式,但也应把握借调的度,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据大学生村官网上进行的一项调查,仅8%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没有被借调过,自始至终在村里工作,而高达九成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被借调过。调查表明,被借调到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精力被用在收发文件、撰写材料、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有些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乡官",这显然有违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的初衷。

(三)中途解约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中指出,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期间与县级组织人事部门签订聘任合同,在村工作期限一般为2-3年,并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可享受的考录选调生、公务员或考研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均是为了吸引、留住人才,但在职的大学生村官流失率依然比较大。笔者经调研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从刚到任开始就在着手准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其中很多宁愿不享受在村任职2年后的招考优待政策,聘用期未满就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或是考入事业单位,离开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

三、大学生村官流失的致因分析

(一)正式制度间冲突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主要是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依据确立起来的。所谓村民自治,是指在农村社区的居民自己组织起来,实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政治参与形式,它是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基本形式。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行政机关,也不属于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在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上,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予以指导帮助,但它不是村民委员会的上级机关,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领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村民委员会则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

第12篇

下乡当村官

“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当村官。”滨州惠民的大学生村官杨阳对自己当初的选择至今有些不自信。

杨阳是2008届毕业生。在大四的前半年,他们外出实习,杨阳的实习单位是有线电视台,工作内容是跟着老技术员在小区之间跑来跑去维护线路。因为是实习生,他的任务只是架梯子、拉线。在获悉2008年山东省选聘25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后,杨阳选择了应聘大学生“村官”,并顺利通过了选拔考试,成了一名村支书助理。

也是在这一年,国家决定在5年内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从之前的试点,一下子全面铺开,让陷于就业压力之下的大学生看到了另一条从业之路。

“村官”制度立刻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捧。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0年共有31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村官选聘。山东临沂面向全省招聘2000个村官岗位,竟吸引了1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平均每个职位近7人竞争。

农村的机会诱惑是大学生下乡的动力之一。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难掩发展质量过低的困境,传统原始的村级管理与相对落后的生存方式是阻碍农村加快前进的痼疾。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城市大学生资源过剩和农村对知识和人才大量需求之间进行优化组合,以智力支持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在给大学生村官的回信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表示,大学生“村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骨干力量,是农村需要的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

当然,“村官”的优惠条件也是大学生们参与其间的因素之一。按照规定,大学生村官享受与所在乡镇街道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同等工资待遇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待遇:在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享受笔试成绩加10分的优待。

在这些大背景下,杨阳们来到了农村寻找自己的事业。

理想与现实

“去的时候轰轰烈烈,干的时候平平淡淡,走的时候寂寥挣扎。”有网友对大学生村官的心路历程做了如此概括。

莒南县大学生“村官”王世良是违抗了父母的意愿走进的“村官”队伍。当初家人坚决反对他报考村官“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从农村出去上学,学完了再回农村,太丢人了。”但王世良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农村的发展前景和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条件,让他看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渴望在任职期间能够让农村翻天覆地,让村里人更富裕、奔小康,用业绩证明自己的价值。

美好的理想在大学生“村官”中普遍存在。沂南辛集镇张家屯村大学生“村官”仲跻彪来到村里不久,看到村里的脏、乱、差,便着手编制“农村整体规划”。在他的规划里,包括统一村里的住房建设、硬化村庄街道、修建下水道、建垃圾处理池等等。但仲跻彪很快发现,他的想法“太理想化”。在这些规划建设中,仅资金一项就完全搁浅。“刚开始,以为自己一身本领,来到农村工作会游刃有余,梦想着自己能改变农村面貌。但实际工作开展以后才明白,农村工作并不会心想事成,从身边的一件件琐事做起,梦想只能是一点点接近。”伸跻彪说自己已经务实了很多。两年来他带领村民一起努力,村里的风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村民收入比以前多了,村里主干道的水泥路也修好了。

“有思路,有想法,给基层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乡镇、村领导干部和村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普遍评价。

莒南县壮岗镇大河西村村支部书记王延金说,大学生“村官”们懂电脑会英语,也在大城市见过世面,这些对村里人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村民们对他们给予很大希望。他们比较善于学习,工作上也非常认真,很多时候还能为村镇领导解决司题提供新颖的思路和解决方法。该县一位镇党委书记则认为,农村村级班子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眼界不够开阔,思维也不够活跃。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将有力地改变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干部力量薄弱的现象,给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村官的平台上,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是比较丰富的:搞远程教育,整理村里档案,写村务报告,协助入户调查,调解村民纠纷,参加村里乡镇的各种会议……莒南县的大学生“村官”张俊惠说,她现在每天都很充实,维护村里的电脑,组织村民进行远程教育学习,还帮忙搞计划生育。小张说,大棚蔬菜是这个村的特色产业,为了帮助农民拓展销路,她经常在网上的知名论坛上发一些帖子。小张还和同事利用空闲时间,在村里出黑板报,宣传一些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

尽管工作很忙碌,但大学生“村官”并不满足于这些边缘性事务。“等于是村委会的一个勤务员,帮着村干部整理村里的杂务,哪里忙不过来需要人手,村干部就会想到我们。”大学生“村官”李志对终日忙于琐事的状态心怀不满。但他又不好说不干,毕竟下来的时候组织部门也没有给明确规定工作内容。既然是村支书助理,就要协助工作,交代的活就要干。按照他的理想,自己应该在村里主要领导的位置上更好地施展才华。

但这个想法立刻被否定。在村干部的眼里,这些大学生“村官”根本干不了农村领导工作。“刚从学校出来的孩子也就干点跑跑腿的活,农村的工作交给他们谁能放心?”但根据学生村官的反映,本地村干部也不仅仅是担心他们干不好。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综错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网络轻易不允许外来人插手,一些“村官”从根本上不愿意放手。

适应“村官”

“什么时候播种、怎样播种、病虫害怎么防治,什么都不懂,怎么带领我们致富?”

面对一些村民的说法,学生“村官”们也是满腹委屈。“我们刚来,对农村情况还不太熟悉,学的又不是涉农专业,对农业生产的确没有什么思路和想法。”

调查显示,有32%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表现不太满意,认为实践能力欠缺:有7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所学知识用不上,57%的村干部认为应该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培养他们与农民的沟通能力及如何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技能。

而对于他们的到来,多数村民表现出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他们欢迎大学生村官。

在他们心目中,有知识有思想的年轻“村官”是改变目前农村状况的希望。调查显示,40%的村民认为农村最需要“有组织能力,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促进村民当家做主的人才”,高于“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的29%和“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的26%。

那么,这些年轻“村官”到底应该如何在农村立足?

针对大学生“村官”和农村的“互不适应”,中共中央组织部明确要求,乡镇党委要为每个大学生“村官”确定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干部进行结对联系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经常走访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情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你要是带着100万元来,就能在这个村干好!“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栏马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磊刚到任时,一个村民对他说了这句话。

这倒给王磊提了一个醒。他主动与村民拉家常,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了解他们致富的想法。通过调查走访,他撰写了一份6000字的农村调研报告,还提出了发挥该村养牛传统,建设一处养殖小区的建议,并被村两委接受。

对于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一位负责此项行动计划的有关人士肯定地表示,”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支援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应该参与村级管理而达到以知识支持农村建设的目的,而不是派来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员。”比如传统意识的农民种庄稼是为了自己消费,自己吃什么种什么,而有市场观点的农民种庄稼是为了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这些思想观念、市场信息从哪来?就是要通过那些大学生“村官”带给他们。”

困惑与出路

熟悉了工作程序,适应了工作环境,大学生刚刚准备有所作为时,3年的聘期行将结束。

“选聘期太短,等不到适应过来又开始另谋出路了,根本干不出成绩来。”大学生“村官”3年一届的聘期招来质疑一片。因为3年后要重新考虑出路,任职期间大学生“村官”不得不应付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种考试,以争取新的机会。调查发现,有超过70%的大学生“村官”的主要顾虑是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60%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12%的人选择继续做村官,选择在农村创业的占10%。

当“村官”两年,王静茹参加了3次考试――国考公务员、省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均没有成功。看着与自己一起来的同事在考试中一个个离开,她越来越着急,不知道年之后的自己去干什么。

2010年8月,大学生“村官”们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被取消的消息一传出,许多大学生“村官”感到了巨大的恐慌。“当‘村官’3年,没有企事业单位用人所要求的相关工作经历;专业早已放弃了,在专业上已不占优势。由“村官”考公务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王静茹对自己几乎丧失了信心。

之后新政策出来了,国家公务员考试里给“村官”们预留了108个职位,地方上也会专门安排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公务员考试。虽然感觉不如加分来的实在,他们还是安静下来,毕竟还保留了一点优越感。

让大学生“村官”“待得住”,无疑是该制度能否顺利持续的关键之一。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临沂市、县财政每年安排790万元专款,用于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办理养老、医疗、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乡镇统一安排了宿舍和食堂,按机关人员标准发放福利待遇。同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4+1”联系帮带制度,1200余名市、县、乡党政班子成员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对子”。

“照顾好大学生‘村官’,把他们留住是一种政治责任,是为了让他们进一步发挥作用,这方面不存在过分优待的问题。”面对社会议论,中共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