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

时间:2023-02-15 06:19:12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1

一、意识与行动并重,继续积极参加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并促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不断改进机关作风,树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新形象,我们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继续参加各项文明创建活动。

(一)积极参加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当人民满意公仆”为主题的文明机关创建活动。以保先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年中我们科室完善了七项具体措施,并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为参保人员排忧解难。

(二)积极配合局里开展的效能革命,努力做到明确管理职责,简化办事程序,缩短流转时限,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和AB岗制,切实改进工作效率。推行文明用语,杜绝服务忌语,讲求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推行“爱心服务”和“亲情服务”,使办事群众满意。

(三)重视党风(行风)廉政建设,认真参加本局组织的学习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和指导,认真学习党纪、政纪及廉政法规,积极学习观看有关廉政教育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宣传资料和电教片。继续创建好三优文明窗口,落实业务办理“绿色通道”,精简和公布办事流程,杜绝“吃、拿、拖、卡、要”现象发生。

二、化“经济危机”为转机,以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保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今年市局虽然没有下达工伤保险扩面任务,但是**区委区政府则将2009年工伤保险扩面工作继续列为**区十大为民办实事之一,要求2009年底参保人数达到18万人。其压力之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我们认真总结08年的工作经验,在继续认真组织实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突出两个点:

②以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保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区建设工程项目农民工工伤保险从2008年至今,共计有275个建设工程项目申报了工伤保险,参保人员达47453人,工程总造价60.32亿元,收缴保险费金额为663.5万元。我们的做法有三:㈠是早认识,早准备,找配合,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07年我们就已经向区建设局吹吹风,做好了兵马未行粮草先动的准备,12月份市政府文件一出台,08年区建设局就专题发文《转发**市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实施意见的通知》;㈡是措施硬,政策细,摸索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子。在开展建筑业农民工参保工作初期,我们分局不等不靠,克服困难,主动做到“三个争取”: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争取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争取企业和农民工的大力支持,分局一把手亲自抓,勤汇报,勤沟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结合**实际,联系**建筑行业协会召开座谈会进行政策沟通,坚决贯彻“项目参保、造价提取、一次缴纳、全员覆盖”的参保缴费办法,由于比较适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减轻了建筑施工企业劳资人员的工作量,因而接受程序高,扩面进展快,保证了参保、缴费工作的有条不紊、整体推进,打开了工作局面。㈢是重管理,强服务,完善一次性告知和即时办理程序,并创造性地提出向企业公布**社保分局工伤科的邮箱地址,确定由专人负责收取邮件提供的参保农民工名册,切实提升了工伤保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再者充分利用建设系统的信息平台,向所有**中标建筑施工单位发短信通知提醒尽早参加工伤保险,落实参保人员,切实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待遇支付风险,受到了广大参保职工和工伤职工的赞扬。

三、扩面与管理并重,积极探索医疗结算新模式,进一步强化医疗费用审核管理和扎实开展医院稽查工作。

(二)为完善我市医疗保险结算体系,合理有效使用医疗保险基金,激励定点医疗机构降低医疗成本,更好地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体系,我们率先尝试通过变革医疗保险付费制度,出台了针对精神疾病的单病种定额结算政策,从用药、检查治疗方法选择到护理一步步都有章可循。这一方法于07年12月份开始结算,已经运行两年左右的时间,在不降低医疗水平的条件下,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比原先的按项目付费节约了近200万元。目前单病种定额结算政策运行良好,下一阶段我们还需要组织专家分析评估,完善规范并及时调整结算方案。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社区 卫生人力资源 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全市社区医疗单位人员普查、人员座谈及填写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调查统计数据截止到2010年12月底。

1.1调查内容:包括乡镇卫生院职工总数、学历、职称、现专业岗位及管理人员的情况等。

2.结果及分析

2.1全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数量。依据《台州市乡镇卫生院(社区)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截止2010年12月底,全市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册职工总人数9419人,其中正式在编5429人(以下数据均按在岗正式人员统计),退休人员1938人,临时人员2052人,在编卫生技术人员4821人,占人员总数的88.80%,管理及工勤人员608人,占人员总数的11.20%,平均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人数为30人。

2.2社区卫生工作人员构成

依据《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文件规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所有人员的90%,全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8.80%,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有待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构成中,药剂、口腔、儿科、营养、检验、麻醉、放射、卫生等比重偏小,医护比例更低,乡镇卫生院医护比为1:0.26, 按照我国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据我国《意见》规定,社区医疗机构医护比应为 1:1,我市乡镇卫生院(社区)与标准相差甚远,我市基层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如表1)。

2.3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年龄构成

从年龄结构看,社区卫生工作人员35岁之下2719人,占人员总数50.08%,36—45岁1488人,占27.41%;46岁及以上1244人,占2291%。卫生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卫技人员上岗后需要较长的熟练过程,乡镇卫生院30岁以下卫技人员比例高达50.08%,所以,在职教育与培训任务比较大(如表2)。

2.4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职称构成

在人员职称构成方面,社区卫生工作人员高级职称50人,占人员总数的0.92%;中级职称844人,占人员总数的15.55%;初级职称3754人,占人员总数的69.15%,其他人员748人,占人员总数的13.78%。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极低,大部分中级职称人员为中专或大专学历,不能晋升为高级职称;同时由于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符合中级条件的初级职称人员不能晋升。因而,形成代表区域内最高水准的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较少,适应疾病结构变化的专业人才不足(如表3)。

2.5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学历构成

学历构成情况: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共610人,仅占人员总数的11.24%;具有大学学历的共2219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40.87%;具有中专学历的共1423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26.21%;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共1160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21.37%;大部分大专及本科学历均为后学历,整体学历偏低(表4)。

3.对策思考及建议

3.1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凸显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利民惠民宗旨,切断医患之间的利益联系,杜绝责任医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趋利行为,进一步调动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向“五个方向”转变的自觉性,实现“四化”,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建议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以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所需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办公经费等由财政拨款,收入全部上交财政。

3.2改革人事制度,建立科学规范、活力有序的用人机制

打破事业单位人员的“铁饭碗”,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竞争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①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规范核定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推行全员聘用制,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以实行编制限额内正式聘用和临时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为主,大力推行竞聘上岗制。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考核机制。根据服务范围、服务数量、服务质量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行评定,按绩效考核为主要方式发放劳务报酬,彻底打破“大锅饭”。③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择优选拔乡镇卫生院院长等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提高初选人员的综合素质。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064-4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城乡基层卫生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也是衡量和谐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社区卫生服务之关键是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设置,本研究根据大连市中山和沙河口两个行政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人力资源调研情况作出分析讨论,并提出改善方法和对策。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大连市中山区和沙河口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二)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连卫生局官方网、清华同方网、百链网等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国内社区卫生服务,尤其了解辽宁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结构的构成情况及相关用人政策等。

2.问卷调查:拟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表”,针对两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中山区和沙河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概况

调查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在岗人数367人,其中医生184人,护士127人,中医师28人,预防保健医师15人,其他辅助科室人员36人,专职管理人员19人,其他技术人员17人,医护比例为1:0.69,其中全科医生72人。具体情况见表1:

(二)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年龄情况

1.学历结构

临床西医师、中医师、预防保健医师、护士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分别是125人、26人、8人、58人,各自占到其学历结构的89.1%、92.6%、66.7%、45.3%。拥有中专学历的护士59人,占护士总数的46.4%。具体情况见表2:

2.职称结构

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职称的医务人员状况见表3。临床西医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是1:1.33:1.02,高级职称中主任医师人数较少,占5.67%,主治医师和医师约占70.21%。

3.年龄结构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年龄以20~40岁为主,占总人数的71.8%;全科医生年龄以30~40岁为主,占全科医生总人数的43.5%;中医师以40~50岁为主,占中医师总人数的64.3%;护士以30~40岁为主,占护士总人数的42.6%。具体情况见表4:

(三)医护人员在职、外聘情况

表5为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各类职称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退休外聘的医生占多数,约占比例73.05%;护士中聘任的少,绝大多数为在职工作人员。

(四)医护人员培训情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人才类型

参加过医师培训的社区医生总体上数量少,仅有两个社区培训人数超过医生总人数50%;护士培训人数就更少;广大市民最迫切需要的医生类型是全科医生,护士也在急需之列。具体情况见表6。

三、 讨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中山、沙河口两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编制配备不合理

1.医护人员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要求,几乎所有机构均有不同的缺欠。通过调查显示,各社区现在最需要的医生类型是全科医师,国家编制要求每万人口配备2~3名全科医生,而调查的大连市中山区总人口数为226854人,具有全科医生证书资格者仅为34人,即在中山区每万人只能配备1.5个全科医生;沙河口区有人口271339人,全科医生35人,也达不到国家要求;按照每个中心都要配备中医类人员的规定,有半数机构都不达标;国家要求医护比应当达到1∶1,12所社区机构中医护比仅为1∶0.69。尤其是私营机构,其护士更少。而我国卫生部在11月6日公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目前这种状况显然会影响国家对医护比例的要求,医护比例严重失调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除普遍缺少正规院校培训的全科医生、中医师、护士外,还特别缺少专业公共卫生医师、及预防保健、康复专业医学人员。

2.辅助科室人员缺少

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通知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科目应有: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但调查中发现,很少机构能够按国家配备齐全。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室设置简单,甚至不挂牌,或只有1、2个诊室及输液房间。但大多数机构均设有处置室、换药室、消毒室。有些机构因专业人员缺乏,虽然有心电图机、B超等设备,仍不能开展心电和B超检查。国家要求设置中医药人员,但设置中医诊室的机构,其中医药人员大多是外部中医走穴人员,工作有灵活性,人员变化也较大。社区机构中设置的康复治疗,多为中医按摩治疗,少有残疾人的康复服务。90%以上的机构无健康教育设备及专门房间。设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服务室的机构不多(另有专门设立的机构),且缺少常用儿童保健设备。而这方面医生也特别少,包括检验师、影像师以及康复保健医师等。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两家公立服务中心主任是专业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医生或者护士岗位直接聘任,他们缺乏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理念,对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文件及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了解较少,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经常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知识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培训和再教育

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参加全科医生、医师、护士培训的人数特别少,占医护人员总人数的比例也特别低。调研中发现,医护人员都有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但可能是由于信息不灵通或培训经费不足等原因,使他们错失了许多出外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机会。

(三)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以主治医师、医师为主,主任医师中绝大部分是聘任的退休医生。83.3%以上高级职称医生,均为外聘退休人员,数年后他们因年龄较高离岗后,社区将面临高级医务人员缺乏的居面。护士情况还可以,63.0%为在职人员,情况相对稳定。但私营社区机构大多为临时聘用人员,特别是中医人员更是外部人员来应诊,且不固定在岗。12所社区服务中心,184名医生,127名护士,外聘人员占总人数的54.62%。另外,预防保健医师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少。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生和护士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比较乐观。

(四)对毕业生吸纳不足

每年毕业的年轻的执业医生,他们掌握了最新关于社区疾病诊断、疾病筛查、现患管理、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等方法,但是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都缺乏吸引人才、发掘人才的能力,以致于社区机构青黄不接,同时,年轻的执业医师或者毕业生也不愿意到这些服务中心进行工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改善方法与对策

(一)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对于核编标准,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5%。具体某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可根据该中心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核定。所以第一步应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与引进;第二步缩小医护比例,社区卫生服务本身的特点已经决定了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大量的护理业务,这就对社区护士的数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社区服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医护比例已经达到了1:2,所以建议大连中山、沙河口两区根据人力资源比适当地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第三步加大防保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数量的比例,防保人员的缺乏,必然影响公共卫生服务的推广和质量,因此建议增加招收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名额。

(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培训和人才引进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训过的医师和全科医师所占医生总人数的比例均不超过50%,所以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训。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目前,我国城市网络建设发展迅速,城市社区医生基本具备上网条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相关培训部门,制作全科规范化培训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第二采取上级医院指派医生下社区的方式,专家轮流下社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根据具体的病例进行培训;第三根据需要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医护人员素质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理论学了关于全科医学、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实践学习应该遵循“临床技能通科化,社区技能社会化”;第四通过调查发现中山、沙河口两区卫生技术人员大部分在40岁以下,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加强培训,并且依托大连医科大学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培训体制。

鉴于社区服务中心人才结构现状,在社区卫生队伍人才发展方面可采取两种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是加大人才引进,二是加强内部培养机制。

吸引人才,不仅仅限于对退休老职工的返聘,还应当招聘高校医疗、护理专业本专科毕业生或研究生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学历结构低,服务理念差,社区卫生全科服务培训率低,医疗诊断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预防保健指导能力水平偏低等现实问题。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实行。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而实现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根本问题是人才问题。

(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两区社区卫生服务医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占医师总人数的48.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医师总人数的88.6%,而我国这两项平均指标是25.2%和64.3%;护士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护士总人数的1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护士总人数的45.7%,我国这两项平均指标是1.9%和22.8%;两区社区卫生服务医师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医师总人数的29.8%,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5%,而我国这两项平均指标是11.5%和48.7%。所以大连市中山区和沙河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学历和职称水平处于我国比较领先的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应该继续努力,提高学历和职称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

(四)完善配套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配套政策包括:人事制度改革、上岗培训制度、职称系列、工资福利待遇、继续医学教育、晋升奖励制度等。政府的配套政策能决定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命运,所以科学地运用这些政策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米兰,潘传德.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素质现状评价[J]. 社区医学杂志,2006,(17).

[2]杨晶,李传荣,崔爽.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7,(15).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肢体残疾人;康复需求;社区服务

一、问题提出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但极易被他人忽视的一类群体。淮安市仅清河区便占有1.55万各类残疾人,由于清河区残疾人事业起步较晚,残疾人工作目前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解决就业难、康复难、教育难、婚姻难等具体问题方面,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在此困难的局面下有效开展肢体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活动?这是目前社区服务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肢体残疾人康复需求现状

(一)个人基本情况

样本呈现男性与女性比例接近,50-70岁的人居多,已婚人数居多,退休人数居多以及文化程度偏低的普遍特点(见表1)。

1、家庭人口数

家庭人口数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7,平均数为3.2;与本人共同生活的人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7,平均数为3.33.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大部门都不是独自居住,绝大部分的家中都有其他成员同住,这个一方面调查对象可以得到照顾,另一方面如是家境不是很好的家庭的话生活会比较困难。

2、家庭年收入及主要生活来源

家庭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20人,占总数的32.7%;1-2万元的有16人,占总数的26.2%;2-3万元的有4人,占总数的6.6%;3-4万元的有13人,占总数的21.3%;4-5万元的有4人,占总数的6.6%;5万元以上的有4人,占总数的6.6%。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绝大部分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个人所得,其他的资助不是很多。

3、医疗保障情况

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38人,占总数的69.1%;享受农村合作医疗有9人,占总数的16.4%;有其他医疗保险的有2人,占总数的3.6%;费用完全自理的有2人,占总数的3.6%;其他的有4人,占总数的7.3%。结果表明,除4人外其他的调查对象都享有一些医疗保障,费用需完全自理的很少。

(二)残疾及康复情况

1、生活自理程度

完全自理的有21人,占总数的34.4%;需要他人部分帮助的有29人,占总数的47.5%;完全依赖他人的有11人,占总数的18%。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的生活需要他人部分帮助,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帮助的人数也较多。

2、致残原因

致残原因为遗传的有1人,占总数的1.6%;为先天的有9人,占总数的14.8%;为疾病的有31热,占总数的50.8%;为创伤或意外受伤的有18人,占总数的96.7%;有害环境的有1人,占总数的1.6%;原因不明的有1人,占总数的1.6%。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大部分的致残原因是疾病或创伤或意外受伤。其中有害环境的虽然只有1人,但是有害环境这个因素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3、个人康复愿望

在个人康复愿望中希望得到经济资助的有37人,占总数的61.7%;希望受到护理照顾的有9人,占总数的15%;希望获得工作的有6人,占总数的10%;希望受到安养的有4人,占总数的6.7%;希望学习技能的有2人,占总数的3.3%;无的有2人,占总数的3.3%。结果显示大部分的调查对象希望得到经济资助,说明经济对于调查对象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康复需求

1、康复医疗

在康复医疗需求方面,希望医疗诊断的有28人,占总数的70%;希望医疗、康复护理的有12人,占总数的30%。结果表示大部分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够得到医疗诊断和医疗康复护理,而其他的康复医疗没有人希望,且还有21人没有康复医疗的需求。

2、心理服务、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等其他需求

在心理服务方面,需要心理咨询的有3人,占总数的10.7%;其他的有25人,占总数的89.3%。在教育康复方面,其他需求的有7人。在职业康复方面,职业咨询的有5人,占总数的13.9%;职业培训的有4人,占总数的11.1%;职业指导的有3人,占总数的8.3%;职业再设计的有1人,占总数的2.8%;其他的有23人,占总数的63.9%。在其他需求方面,需要安养的有28人,占总数的53.8%;需要居家服务的有24人,占总数的46.2%。

三、康复需求问题解决——建立社区服务多中心供给制

(一)以社会工作组织为代表的民间组织介入社区服务

逐步实行社区服务与政府脱钩,交由专业社会工作者组成的社区组织承担。“社区助残”和“社区优抚”等工作,先行交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承担。面对区内各类群体,社区社会工作者要运用专业的方法,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服务,努力做到解决问题,培养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对社区的归属感。要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提升工作范围,孕育和培养更多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和其他非营利机构参与社区各类公益服务。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项目,如残疾人就业指导、就业培训潜能开发等,交由社会工作者有针对性地长效解决。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如残疾人日常照顾等工作,交给其他专门的非营利组织。

(二)社区服务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残疾人社区服务应由政府、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共同承担,政府担当主导作用。政府要处理好效率、公平、竞争、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第一,清晰并明确服务内容。街道办事处及职能部门要全面梳理公共服务内容,逐步将决策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规范、资格认证等职能和相关工作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要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由政府“直接提供、直接管理”转变为“购买服务、实施监督”。第二,建立购买服务机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项目竞标。设立购买服务的指标平台,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以可靠的、合理的指标衡量、控制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绩效。第三,确保有一个以上的非营利组织或商业组织能够提供同类服务。为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营造竞争局面,以有竞争性的市场降低垄断形成的可能性,并产生节约的潜力。

(三)残疾人工作服务应深度探索立体结构

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开展助残服务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助残服务事业。以现开始的公益创投为示范点,通过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各项助残服务工作软硬件设施。针对社区肢体残疾人,积极探索 “一站式”助残服务管理系统,为残疾人设立日常服务、助餐服务、洗衣服务、日托服务、看病服务、救助服务、聊天服务等菜单式服务,实现助残服务的信息化、便捷化;依托社区卫生分中心进一步建立完善社区残疾人健康档案,通过深入推进助餐点全覆盖工作,拓展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功能,切实加强残疾人关爱结对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健全社区的助残服务立体网络。

参考文献

[1]马洪路.社区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级本土化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马洪路.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5

一、临床医学基层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预示着临床医学的就业岗位上需要大批临床医学人才,而目前,我国医学卫生工作人员虽然总量在不断的增加,结构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一是,人力资源在总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任然是没有得到解决,并且现有的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中,总体素质并不高;二是临床医学的从业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小城镇的总体上没有任何优势,且素质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当前的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医疗队伍结构需要调整,素质需要提高,能力需要增强,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准的临床医学基层人才[1].

2、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临床医学对基层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行为,态度和理论观以及结构专业合理的临床、预防、康复、保健等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要求,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等,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临床诊断能力,还需要具备公共卫生。心理咨询和康复,等综合型的医疗服务能力等。

二、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的思路

1、医学高校对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

1.1各高校应构建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各校医学院应立足我省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培养专科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适应基层,立志基层,服务基层”为办学思路,培养大批社会急需人才[2]。

1.2加强临床综合实验室和基层社区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模拟教学,促进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继续加强临床综合实验室建设,建立模拟教学仿真系统。(1)问诊训练,以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体格检查训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减轻社区居民不必要的仪器检查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浪费。(3)病例分析训练,对社区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社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实践进一步加大基层社区教学基地建设,根据教学实训基地各自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将来快速适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培养出有较高水平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医学人才。

1.3通过专题讲座向每年入学新生介绍国内外全科医学体系、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及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使新生对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保健战略、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以及医学生应具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素质等有初步的了解,明确学习目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初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不要掌握医疗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会预防疾病和了解人群健康的知识。通过临床专业教师及班导师,在授课过程及专业思想教育中,全程进行就业指导。立足本专业层次特点,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3].

2、政府在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2.1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2.2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6

2017年5月19日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委《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部署重点任务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增进家庭医生团队社会美誉度,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xx省森林工业总局卫生局《关于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x卫函[2017]x号)要求及统一部署,卫生局决定,于5月19日—26日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活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宣传目的

本次宣传活动按照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的实施原则,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提高家庭医生在林区居民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内涵、形式和特点,增强居民参与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升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获得感,从构建制度和改善服务的角度积极引导辖区居民优先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二、宣传主题

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

三、宣传形式

(一)电视台专题宣传

(二)门户网站专栏宣传

(三)服务内涵政策宣传

(四)机构环境氛围宣传

(五)活动座谈互动宣传

(六)微信公众平台宣传

四、活动内容

(一)卫生局

1. 开展一系列媒体宣传。“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期间,协调沟通相关部门,将“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片在电视台和林业局网站进行播放,并集中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在卫生局网页、迎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

2.制作一期签约知识大讲堂。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念新、业务精、居民信任度高的家庭医生作为主讲人,采取一问一答形式,重点对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内容、方式、优惠政策等进行讲解的知识讲座,宣传周期间在电视台循环播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开展一次满意度调查。开展一次不少于50名签约居民的签约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签约居民续约意向和签约服务感受,及时梳理签约服务承诺履行情况,总结完善服务内容。对参与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对开展签约工作的意愿和建议,不断调动和提高医务人员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2.召开一系列征询会。召开一次居民征询会,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居民建议意见,了解签约居民对于签约服务的感受。每个家庭医生要选择各种场合,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与签约对象的谈心和交流。

3.进行一次全方位立体式宣传。

⑴在机构服务大厅、家庭医生工作室、楼道、诊室等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使辖区群众充分了解可以签约的辖区基层医疗机构地址、签约团队或签约医生的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在中心网站、公众平台微信等载体上进行家庭医生相关内容的宣传。

⑵组织医务人员进社区、进山上林场所,在街道、居民小区、机关办公区、林(农)场卫生所集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入户宣传,开展现场签约。优先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人群签约。

⑶开展一次广场义诊活动,与家庭医生宣传活动相结合。

(三)各林(农)场卫生所

“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期间,按照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积极进行全面宣传和签约活动,优先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人群签约。

五、活动时间

2017年5月19日—5月26日。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阶段(5月12日一5月18日)

制定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宣传活动动员会议。

(二)集中宣传阶段(5月19日一5月26日)

根据实施方案活动内容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掀起宣传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新热潮。

(三)总结阶段(5月26日一5月30日)

对全局开展的宣传活动进行总结评估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林(农)场卫生所要注意收集宣传活动资料,做好宣传活动总结工作。2017年5月30日前,将宣传活动的有关视频、照片、先进事例、以及工作总结以电子版形式报卫生局。

七、活动要求

(一)卫生局统一部署,负责制定全局“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方案,制作宣传单、宣传折页、宣传条幅,印刷宣传海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配合做好宣传活动的实施工作,确保 “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和高质量完成。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家庭医生宣传活动方案要求,将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宣传工作与日常签约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签约服务氛围、充分挖掘签约服务特色和亮点、丰富契约服务内涵、不断改善群众对签约服务的就医体验,逐步建立签约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扩面增量提质工作。

联 系 人: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7

[摘要] 目的:探讨检验医学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0名医护人员和950名社区患者和居民进行调查。结果:96.2%的医护人员认为在社区开展常规检验项目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提高医生的治疗水平; 96.7%的社区患者和居民认为在社区开展常规检验能方便群众就医。结论:检验医学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是受到社区医护人员、患者和居民的普遍认可的,检验医学技术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是可行的。

[关键词] 检验医学;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116-02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纵深发展,医疗服务观念发生改变,临床检验医学需要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检验医学要切实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适应医疗市场变革为动力,紧抓发展机遇。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从2008年开始对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情况进行研究,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以医院检验技术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对象,扩大检验医学服务的半径,做到资源共享。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2008年11~12月对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所辖的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及就诊患者或居民进行调查,其中调查医生70名,社区护士80名,社区其他医技人员50名,社区患者或居民950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现场发放,现场回收问卷。

2 结果

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普遍认同开展检验是有利于疾病的辅助诊断,80%的医生认为检验医学技术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有利于提高医生自身的诊断水平,医护人员认为检验医学的应用更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誉度,扩大社会效益。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或居民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患者或居民普遍认为社区开展医学检验可以为居民提供方便,检验结果是可信的,但是也有30%的患者担心社区医生滥开化验单,增加经济负担。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居民或患者都认为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检验医学项目,方便群众就医。

3 结论

以人为本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检验医学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提高检验医学的设备投入、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更好地为社区患者和居民的健康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以老年病、慢性病及多发病为主要疾病谱。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营养结构的变化,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在不断加剧,更好地提供健康服务、促进康复、方便就医,是一直关注的主题。所以,应对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功能认识到位,使其定位准确,方向清晰明了,充分发挥检验医学的能动作用。

通过调查显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检验医学技术扩大了检验医学的服务半径,形成服务网络,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社区医疗服务改革和发展中遇到问题的解决[1]。检验医学资源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社区医生提供全面、科学、及时的检验医学结果,大大提高社区医生的诊断水平,避免发生漏诊、误诊而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减少医疗差错或事故及医患纠纷,避免激化医患矛盾。资料显示,检验医学深受社区医护人员欢迎,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愈发显现,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有力地支持了社区卫生工作[2-4]。调研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学检验方面明显存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项目设置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总体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全面满足群众的检验需求。

在调研中还发现,加强社区工作者对检验医学的认识,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项工作融合于检验医学的全过程,从检验专业角度提出异常存在的原因和预防的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将检验医学纳入社区医学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开展好社区检验医学工作,宣传检验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转归和推测预后等方面的知识,显现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医学检验中,应由高年资、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担当工作,提供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特色的服务内容,真正把服务理念落到实处,提出专业性的治疗建议,充分贴近社区居民,方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解决其实际问题,更好地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

另外,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应开展血、尿分析、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谱、风湿系列、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系列、肝炎系列等检查服务,供社区卫生人员及广大社区居民选择检查,帮助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常规检验室。这些工作都是迫切需要政府及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检验医学资源和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方便社区居民的就医,可以充分合理利用检验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郝伟.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行模式和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07,4:42-43.

[2]陈梅,黄丽云,谢文锋,等.检验标本采集对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4:119.

[3]李成喜.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红素的测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72-73.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的基础性环节[1]。随生活水平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面临的课题。2009年国家出台的新医改政策提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此次新医改重要的切入点[2]。为了解本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满意度、存在问题,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对辖区部分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辖区内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严格抽样方法选择305名15岁及以上社区居民。

1.2方法 2013年10月~11月,通过分级抽样,抽取4个居委,再从每个居委中抽取2个居民小组,每个居民小组38户,通过KISH表决定抽中家庭中的被调查者。本调查与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工作相结合,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表及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调查》调查表,由经过严格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每份调查表均有专人质控,并抽取5%进行电话质控、信息核实。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305份。其中男126份(41.31%),女179份(58.69%);60岁以下年龄组161人(52.79%),60岁及以上年龄组144人(47.21%)。

满意度包括8个方面:社区预防保健服务、医护态度、上门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双向转诊机制、就医诊疗时间、排队等候时间。每项内容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很满意、比较满意归纳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及很不满意归纳为不满意。

2.1不同年龄组满意度情况详见表1 总体满意度为43.98%,60岁以下年龄组与60岁及以上年龄组相比,两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60岁及以上年龄组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χ2=67.29,P

2.2不同健康状况组满意度情况详见表2 有慢性病组与无慢性病组相比,两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慢性病组高于无慢性病组,χ2=3.87,P

3讨论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断健全,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本形成以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其他社会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3]。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卫生服务的有效方式之一[4]。

本次调查提示,60岁及以上年龄组满意度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有慢性病组满意度高于无慢性病组,与邱健等调查结果一致[5]。可能原因: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对象80%以上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将慢性病管理纳入常规工作;医护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已使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护人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信任。

本次调查总体满意度较低,可能与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社区卫生资源利用率偏低有关[6],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离居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应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改善和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为指导思想,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成服务网络健全、人员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必须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政府部门、街道加强沟通,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最大限度的满意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博文,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学出版社,2006:1-10.

[2]颜亮.徐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1,19(1):128-131.

[3]林淑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以F市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疗,2011,32(7):111-115.

[4]杨红,方萍,张云君.乌鲁木齐市城市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7):30-32.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9

一、20*年工作情况

经过一年努力,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35万人,较去年底增加9万人,人口覆盖率达87.5%。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5万人,较去年底净增5.75万人,城镇医保覆盖率超过小康目标。市直参保人口67.53万人,较去年底增加近5万人,覆盖率达92%。市区5.9万名老人和8034名救助对象通过政府资助进入医保体系,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市征缴各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10亿元,比去年增收1.3亿元,增幅15%,其中当年基金收入9亿元;当年实际支出8.3亿元,结余0.7亿元。基金支出在预算范围内,结余率适中,运行总体良好。市直全年医保基金收入5.21亿元,其中,当年收入4.45亿元,非当年5625万元,收入增幅12%;全年基金支出4.47亿元,比预算增长23%。征收城镇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714万元。按时上缴管理费20万元。

(一)以优化提升为目标,医保政策体系实现新完善。修订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医疗救助办法》,既是对五年多来政策体系系统地梳理完善,也是对医保制度的又一次宣传推动。从4月份开始,我局牵头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调研月”活动,分课题组织力量展开调研。先后召开20多个场次300余人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这两个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将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样,经过完善提升,我市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就由“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两个文件构成新的框架。同时,进一步调整完善居民医保政策。作为全国较早实施该项制度的城市,今年以来,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意见精神,加快政策调整完善步伐。其中,筹资标准今明年已分别提高到150元、250元,门急诊补偿比例从20%提高到40%,住院费用全年最高补偿提高到15万元,综合补偿率由原来25%提高到50%以上。市区财政对参保学生少儿均给予补助,让他们也享受到了“普惠”。各辖市均出台和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此外,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参保缴费、享受待遇等作出意见规定,特别是明确参保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发生门急诊医疗费直接按规定报销,不降低报销比例,较好地维护了农民工权益。

(二)以推进小康目标为重点,医保人口覆盖实现新扩大。加大政策推动和行政推动力度,通过动员参保、监察推保、多形式助保等各种途径,多措并举、强力推动参保扩面。一是以医保小康指标监测分析为抓手,同步推动各地开展扩面工作;借助全市社保扩面征缴有利形势,与养老保险同步推进医保扩面。二是在去年实施“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工程的基础上,建立反推倒逼机制,通过抽样调查和全面摸排,动员未保人员参保;强化稽查稽核,将参保登记信息与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息比对,实现登记最大化;将人员参保缴费与就业登记、劳动合同鉴证信息对接,实现登记参保到户、缴费管理到人。三是重点抓好环卫工、出租车司机、保安等特殊群体以及建筑、餐饮行业用工人员的参保工作;对断保人员进行梳理分析,采取不同措施激活续保;同时,落实农民工医保专项扩面行动,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保。

(三)以社区配套政策为抓手,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实现新增强。将实施和完善医保制度与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包括社区定点、优惠支付、提高医保待遇、服务减免、药品“零差率”政策、健康管理、付费制度等一系列医保配套政策,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就诊。特别是对药品“零差率”政策,4月份组织第一轮集中招标,平均中标价即降为零售价的52%;医保部门通过巡查、抽查等方式,重点对零差率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各项社区配套政策落到实处,使之受惠于民。社区配套政策运行一年以来,其政策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全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数估计增长51%以上,医疗费用增幅54%(不含“零差率”补贴),其中慢病病人就诊量上升2倍以上。社区机构出现了就诊量和费用同步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居民选择社区门急诊的比例超过35%,对于把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以可持续运行为导向,医保制度运行质量得到新提高。按照“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开展教育,加强防范”的思路,认真做好“社保基金审计年”各项工作。在基金管理上,完善核算管理办法,强化运行分析和监控;推行申报基数职工签字认定、参保单位先行公示等新举措,采取日常、重点、专项稽核等办法,确保基金应收尽收,稽查面超过参保单位总数的30%;以医疗行为监督和医药费用结算为切入点,完善以“就诊人头”为核心的付费办法,提高基金使用质量和效率。预计全年,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增长12%,其中个人支付增长4%,基金支出增长13.5%;二、三级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幅8.88%,医务所室平均下降10.4%,定点药店增长3.8%,社区增长54%;医保基金用于社区药品“零差率”补贴1000万元,既较好地控制了参保人员个人支付费用增长,又使大部分参保群众享受到了医保实惠。

(五)以经办能力提升为主线,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努力打造新的服务平台。市区启动社区平台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保信息系统联网,逐步将医保经办服务向社区延伸,从而使参保人员既看小病不出社区,办理医保事务也不出社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医保病历购换服务,完善了辖管人口的医保和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慢性病人、医疗救助对象实施健康长效服务。以“访老问医送温暖”为主题,开展向退休人员“发一封慰问信、送一张医保联系卡、发一份宣传资料、搞一次免费体检”的“四个一”活动,其中,组织社区卫生机构分两批为10万名参保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首批已有3万多名7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体检,受到退休人员的极大欢迎。二是强化和改善对外服务。对医保经办事务进行一次性告知,公布举报电话和投诉渠道,接受社会监督;拓展医保网站功能,初步实现缴费工资总额网上申报,方便了参保单位和经办人员。与相关单位协调,下调定点医疗机构原协定的月通信使用费,平均降幅30%;取消医保卡挂失费用,减少群众支出20万元。三是加强经办机构自身建设。按照练好业务、干好事务、搞好服务的要求,规范基础管理和服务流程,大力强化经办能力与服务建设。特别是在服务大厅,建立ab工作制等一系列创新办法,推行阳光服务,努力做到窗口一站式、告知一口清、咨询投诉一拨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四是加强医保理论研究和宣传信息工作。继续与镇江日报联办医疗保险专版,全年出版52期;全年编印《社会医疗保险》期刊12期;对外宣传报道及理论研究文章省级以上40多条。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按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的总体要求,实施辖市联动:句容推行“医保普惠工程”,建立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制度,首次实现制度全覆盖,当年新增居民参保3.6万人;丹阳紧扣小康目标实现,3000多名残疾人和近万名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医保;扬中创新思想理念、方法制度和管理机制,积极扩展社会医疗保险的内涵和功能。一年来,我市先后两次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性大会上介绍交流工作经验,推进医保制度改革的做法和成效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央视《新闻联播》、江苏卫视、中国劳动保障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均在头条或显著位置全方位宣传了我市医保制度的改革实践,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来镇进行了专访;全国各地先后有94个城市1100多人来我市学习考察。医保经验进一步推向全国。

二、20*年工作总体情况

对照十七大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的基本任务,对照市委“把改善保障民生作为发展根本取向”的总体要求,明年我市社会医疗保障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需要我们立足新起点、策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为此,全市医保战线要全面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和改善保障民生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进一步深化“人人享有”的内涵,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和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矛盾,为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保障环境。力争至*年底,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242万人,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市社会医疗保险人口覆盖90%以上的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要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

1、以“两个办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实。《镇江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和《镇江市社会医疗救助办法》是我市新形势下多层次医保体系的制度框架。围绕两个办法,要重点落实:一是进一步突出“全民”医保,落实好关于外国人参保、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参保、持有本市暂住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农民工等各类群体的参保规定;进一步简化险种安排,按照从业人员参加的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参加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个基本层次,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二是改进和延展个人账户功能,鼓励参保人员积累个人账户资金;同时进一步研究探索二级个人账户的功能拓展问题,尝试制度外保障;包括补充险种在内的各险种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开放后,鼓励和动员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在基本险的基础上参加补充险,提高保障待遇。三是降低医疗保险的参保“门槛”,研究失业人员个人领取的医疗费补贴充抵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问题,继续给予农民、未就业登记人员参加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照顾政策,用好对5060人员参加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倾斜政策。四是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保障待遇: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肾透析、治疗癌症的费用,医保基金补偿比例由40%提高至50%;救助对象住院费用年个人支付超过500元以上部分,救助资金补助比例由50%提高到60%。我们将以“两个办法”的实施为契机,按照“制度边界取消、政策间联接贯通”的思路,进一步整合、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整合险种,研究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保障需要,减轻参保人员负担。

2、以提前实现医保人口覆盖“十一五”目标为动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保险的人口覆盖。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既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个工作推进的目标。扩面工作不仅是医保制度改革完善的基础,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要求。在工作推动上,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激励约束办法,完善对各地医保经办工作的考核,调动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积极性,加快扩面工作进度,力争明年底提前实现全市医疗保险人口覆盖90%以上的目标。抓住《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实施和《社会保险法》即将出台的机遇,进一步强化扩面宣传,做好参保动员工作。利用劳动监察力量,发挥稽查稽核职能,抓好“应保未保”、非公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等扩面空间,借助和调动基层力量推进扩面工作。关注农民工参保,突出重点,采取灵活政策,推进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的民工参加医保。进一步加强居民医保工作,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等措施,尽可能地推进城乡居民参加医保。认真落实对重病、特困、低保人员的医疗救助政策,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医保体系中来。要坚持各类群体的“无缝覆盖”,推动实现从“广覆盖”到“全覆盖”。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10

一、组织领导

(一)领导机构

成立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相关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各镇街要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镇街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宣传科教办、社会事务办、城建办、计生办、财政分局、社保分局、医院等单位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镇街社卫办),办公室主任由分管领导兼任,副主任由宣传科教办和镇街医院主要领导兼任。镇街社卫办原则上设在镇街宣传科教办,要求配备3名以上专职人员。

各镇街医院要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由医院院长任组长。

(二)工作职责

1.市社卫办负责承担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落实领导小组决定事项,协调和指导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协调组织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等指标的考核评估。

2.镇街社卫办负责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及具体实施。

3.镇街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处理本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移交及医院保留机构建设成专科或综合医疗门诊的相关事项。

二、工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政府组建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隶属于镇街政府,由镇街政府负责行政管理运作。

1.明确领导责任。市镇两级要形成领导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为框架的工作责任体系。镇街政府承担发展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镇街政府主要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对在考核验收阶段不能达标的镇街,要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并在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通报批评。对领导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镇街,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2.纳入考评体系。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纳入《东莞市镇(街道)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的考评体系中,2007年度考核以组织实施、完善准备工作为主要内容,2008年度考核要与2008年下半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验收结果相结合。

3.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镇两级要分别建立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相关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问题,详细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各成员单位联络员要加强与市社卫办的联系,及时处理与本单位有关的业务。

4.建立上报制度。各镇街社卫办要在每个实施阶段结束后的第一周内将该实施阶段的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市社卫办,市社卫办要及时汇总全市情况,并在第二周内向市领导小组报告。各镇街社卫办要第一时间将本镇街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向镇街领导小组报告,并以书面形式上报市社卫办。

(二)形成联动格局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市镇联动格局。

1.做好建设规划。市卫生局要抓紧制定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总体建设规划,各镇街政府要抓紧制定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点,明确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市镇两级要坚持“五个统一”的标准,优先改造现有医疗机构,避免重复建设。

2.加快财政投入。市财政局要抓紧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和财务管理办法,加快落实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支出,做好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预算。各镇街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相关财政投入政策要求。

3.完善医保政策。市社会保障局要建立门诊医疗保障制度,尽快制定适合我市企业职工(包括新莞人)和城乡居民的门诊医疗保障政策,扩大参保覆盖面,将更多的企业职工(包括新莞人)和城乡居民纳入医疗保险参保范围;要适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4.改革人事制度。市人事局要抓紧制定社区卫生人才引进政策,制定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聘用制度。

5.加强监督管理。市卫生局要加强行业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及技术服务项目实行准入管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依法查处从非法渠道购进药械或使用假劣药械等行为,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械存放条件必须满足储存要求。各镇街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运作管理,严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办成营利性医疗机构,防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模过大,协调处理好镇街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关系。

(三)加强检查督导

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检查督导,各成员单位要安排2-3个镇街作为挂靠检查督导对象。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向市人大、市政协汇报工作进展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指导。

(四)加大宣传力度

市镇两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召开动员大会、公益广告、派发宣传小册子、开设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及意义,介绍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服务项目、服务指引等,发动全社会共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1.市社卫办要协助东莞日报社统一制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书面公益广告,在《东莞日报》和各镇街所办报纸上免费刊出;要协助东莞广播电视台统一制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音像公益广告,在东莞广播电视台和各镇街所办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免费播出。

2.市社卫办要统一制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小册子,在全市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派发;要及时编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简报,第一时间通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

3.市社卫办要在市卫生局公众网和市卫生系统自动办公网上开设社区卫生服务网上论坛,各镇街政府要在本镇街政府网上开设社区卫生服务网上论坛,广泛听取群众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4.市镇两级社卫办要安排专人负责宣传工作,主动为新闻媒体提供宣传资料和工作信息,及时回复网上论坛的提问并汇总意见和建议。

三、实施步骤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7年10-12月)

1.成立机构。市镇两级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医院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小组。

2.动员部署。市于2007年10月下旬召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动员大会;各镇街于2007年10月下旬召开本镇街动员大会。

3.制定规划。各镇街要摸清本镇街卫生资源和需求以及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社区)卫生站、门诊部运作情况,确定可整合、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制定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建设规划。

各镇街要于2007年10月30日前将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社卫办办公地址、工作人员名单、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等上报市社卫办,于2007年11月15日前将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建设规划上报市社卫办。

各有关部门要于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相关政策文件的起草报批下发工作并送市社卫办备案。

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要于2007年12月组织督导组对各镇街准备阶段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作为镇街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的依据。

(二)实施阶段(2008年1-8月)

1.按规划组织建设。各镇街要严格按照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建设规划,优先整合现有的镇街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村(社区)卫生站、门诊部,转型或改造为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按计划逐步推进。各镇街要严格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和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建设规划,逐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市社卫办负责检查和督导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重点落实2-3个镇街作为示范镇街。各镇街要重点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并选择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示范点。各镇街务必在2008年8月底前完成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建设规划的实施。

3.按要求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东府〔2007〕96号)及配套文件,市社卫办要不定期组织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4.按功能逐步健全。各镇街医院要根据《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录》要求,逐步将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保健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要于2008年4月组织督导组对各镇街进行阶段性督导。

(三)考核验收阶段(2008年9-12月)

2008年9月,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自评,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市社卫办。2008年10月,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组对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全面考核验收。验收分两部分:一是对镇街组织机构建设情况、设置和布局情况、政策落实情况等进行验收;二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设置情况、人员配置情况、群众满意度等进行考核验收。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11

关于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自评工作的总结报告

根据《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沙坪坝区创建

全市及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沙府办发〔XX〕7号)、重庆市沙坪坝区卫生局《关于成立沙坪坝区创建全市及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组题通知》(沙卫创建办发〔XX〕1号)以及重庆市沙坪坝区卫生局《关于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自评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本着从实际出发,按照《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地区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要求,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沙坪坝区井口医院座落在歌乐山下,212国道旁,沙区

井口场镇上,负责井口镇3.5万人常住人口,3万余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医院是政府举办的非盈利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沙坪坝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技术指导医院。医院现在职工6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人,占总人数80%,医生23名,中医医师6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占医师总人,数26%,中药药剂士1人,占药剂人员数14%护理人员15人,其它卫生专业人员10人,50%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医院由沙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塘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南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天枰医疗工作站组成。开设科室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口腔科、皮肤性病科、五官科、中医针灸理疗科、妇幼保健科、特检科、检验科、住院部、老年康复托老科。能开展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初步形成了体系健全、网络完善,在临床服务中广泛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格局。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院经过积极筹备,成立了创建小组,制定了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将创建工作细化后,责任落实到相关科室。

二、自评情况概述

经过近几个月的积极创建,我中心已基本形成了独具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完善了相关制度,创建任务细化落实到相关科室,并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馆。中心要求党员干部作表率,带头了解学习中医药常识,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带头下社区宣传,带头学太极拳,以便宣传达到全民普及,起到全民健身作用。

三、工作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坚持公益性

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站点是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非盈利性国家医疗机构,其相应的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均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的要求(7分)。主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服务对象以社区居民为主,有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疗公益性。(15分)中心根据走访调研,形成了井口地区社区诊断报告,根据报告显示,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在临床一线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10分)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心对人员及开展项目的准入严格把关,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法进行注册登记,按照登记科目执业,执行各项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10分)

2.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适应中医药服务要求

为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我中心积极创建打造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在中心一楼规范打造中医药馆,并配备相应设施设备。(5分)中心下属三个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处方量未达标准要求,在30%左右,(4分);为提高诊治水平及效果,我中心与重庆市嘉陵医院,沙区中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并签订了转诊协议。(3分)

3.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医药水平

为突出中医药特色,我中心积极引进人才,中医师总编制占中心医师编制的26%,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的2名,各站点均有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中医师。(5分)随着中心“三基”学习的深入开展,中医药人员基本知识、技能水平测设,正确率还需进一步提高。(8分)

4.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体现中医药的特点

自井口医院成立以来,中医药均积极参与传染病与慢性病的防治,并形成了中医社区诊断报告。制定了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对亚健康人群制定了保健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普及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疗法、体质调养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法。(8分)

5.建设标准

我中心及站点均将中西医结合康复纳入社区康复体系,结合现疗手段,运用中医疗法开展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的康复训练治疗。通过义诊、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巡诊、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10分)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咨询和指导,参与孕产妇保健;(1.5分)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和独特的治疗方式(针灸、火罐等)的优势,对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通过在门诊、病房、家庭病床以及出诊等方式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中医门诊量,提高了中医药治疗率。并根据中医科的需求,增加了中成药及中草药额品种数。满足了辖区居民的需求。(10分)

6.严格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药监督管理

我中心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创建活动,通过义诊、巡诊、健康教育讲座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方式,大量宣传,及时了解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提高中心中医药特色服务的知晓率和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4分)

四、工作成效

通过积极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活动,我中心及站点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给居民普及了中医药知识,部分掌握了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药参与了医院“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推出了中心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提高了居民对中医药特色服务的知晓率和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社区医生工作总结范文12

为守护医疗质量安全底线,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净化行业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着力解决非法行医突出问题,整顿医疗市场秩序,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社会关注热点,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黑诊所”、“黑牙科”等,整顿和规范医疗秩序,查处医疗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建立健全长效联合行动机制,保持打击非法行医的高压态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维护我镇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任务

(一)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

1.以各村(社区)以及五个场镇等流动人口聚集地为重点,严厉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黑牙科”。农贸市场、集市、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严厉打击坑害群众利益的游医、假医。

2.以各村(社区)退休乡村医生为重点,已退休为名,实际行医为实,从事非法行医活动。

3.以生活美容、养生保健、理疗按摩为掩护打擦边球,从事非法行医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4.以零售药店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聘用医师或非医师坐堂行医的行为。

(二)严肃查处医疗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

1.查处医疗机构(诊所等)看病不开处方、不进行门诊登记、服务价格不公示、医废处理不规范等行为。

2.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行为。

3.查处超出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4.查处未取得专项技术执业许可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包括:母婴保健、放射诊疗、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诊断、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

5.查处违法医疗广告的行为。

三、工作安排

(一)组织机构

成立全镇《集中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集中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XX镇社会事务办公室,由社会事务办主任:刘峰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信息汇总、上报由翟信均同志负责。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和摸底排查(2021年2下旬月至3月上旬)。各村(社区)、医院、医疗站组织对辖区内非法行医线索摸排并形成表册,加盖印章于2021年3月4日前上报XX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联系人:XX,邮箱:XX@QQ.com)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2021年3月中旬至6月)。各村(社区)、医院、医疗站按照本方案内容要求,认真开展专项排查,积极提供案件线索,配合XX区卫生执法处理一批违法机构和人员,营造我镇集中打击的强大声势,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深入巩固阶段(2021年7月至12月)。进行集中整治回头看,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督促整改落实,巩固工作成效。进一步健全各村(社区)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大日常监督,配合XX区卫生执法大队执法力度,深入持续打击非法行医,进一步规范医疗秩序,并进行全面总结。

(三)信息报送

专项行动期间,各村(社区)各医疗单位要及时收集汇总非法行医信息及时报送,分析问题困难等,及时向社会事务办公室报送(纸质版和电子版)。集中整治阶段,各村(社区)医院、医疗站积极配合,各村(社区)医疗机构总结材料上报辖区情况,以防辖区内非法行医死灰复燃,同时配合社会事务办公室完善相关资料上报。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重要性和开展本次专项行动的紧迫性,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建立完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等方式,形成统筹安排、齐抓共管的局面。在专项行动期间,要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集中检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等方式,准确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推动各村(社区)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

(二)全面排查,强化社会监督。

各村(社区)、医院、医疗站做到全面摸排,不留死角。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要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高度重视群众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依托XX镇卫生监督举报投诉电话XX等投诉举报电话,畅通举报途径,宣传法律法规和识别非法行医行为知识,解答行政执法相关政策和问题,营造我镇社会监督氛围,鼓励社会各界投诉举报和建言献策,对群众反映的案件线索,做到件件调查,实名举报要100%反馈,切实提高群众对办理情况的满意度。

(三)坚决打击,保持高压态势。

要积极配合XX区卫生监督执法大队工作,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务必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应按照《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及时移送。对暴力抗拒执法或非法行医被查处2次以上者,列入医疗服务领域失信人员“黑名单”,并实施联动惩戒。各单位要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执法必严、失职必究,对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