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际关系测试

人际关系测试

时间:2022-12-05 07:06:48

人际关系测试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1

关键词:微机保护装置;自动化水平;测试系统软件;服务功能;应用范围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化输配电网络运行效率及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结合输配电网络的结构特点,注重微机保护装置的合理设置,确保这种保护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等能够满足相关生产活动的各种需求。因此,需要对各种微机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进行必要地分析。

1 开发平台LabWindows/CVI概述

作为一种重要的C语言开发平台,LabWindows/CVI在长期的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为相关软件性能的优化及开发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需要对这种开发平台有着必要地了解。具体表现在:(1)LabWindows/CVI的功能非常强大,通过对灵活性强的C语言的有效使用,为平台运行中数据采集分析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优化了平台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服务功能;(2)该开发平台通过对集成化开发环境、交互式编程方法的合理运用,丰富了其中的库函数,促使C语言的各项功能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减轻了开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实现了自动化测试环境的优化;(3)在该开发平台的支持下,可以为基于良好的测试环

境、高效的数据采集系统、监控系统等组成结构一体化软件开发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服务,增强了软件开发环境实际应用的良好性。LabWindows/CV的主要特点有:开发中所涉及的程序交互性强;拥有丰富的库函数,相关仪器的控制作用效果良好;包含了开发中所需的IVI仪器驱动程序,外部接口功能完善。

2 微机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要点分析

2.1 测试系统组成结构分析

结合现阶段微机保护装置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中的硬件产品种类繁多,充分地满足了相关生产活动的实际需求。像BI、BO、I/O板等各种扩展板,实际的应用范围正在扩大。因此,结合微机保护装置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的相关要求,需要建立性能可靠的测试平台,确保测试软件使用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兼容性及良好性,优化测试系统软件长期使用中的服务功能。

通过对该测试系统结构的有效设置及合理分析,可以为测试装置、测试平台、相关软件、测试通道等组成部分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可靠地保障,促使测试系统组成结构使用中能够达到微机保护装置的具体要求,全面提升该保护装置的整体服务水平。

2.2 测试系统软件框架分析

微机保护装置工作中对测试系统软件的可扩展性及灵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测试系统自身未包含测试流程实施中所需的各种参数,而是按照合理的方式将这些参数保存在相关的配置文件中。系统运行中可以通过对各种配置文件的访问获得相关的数据,并结合以太网接口的作用,实现对测试设备的实时控制。当测试系统运行中需要对被测设备之间保持正常的通信模式时,需要加强对各种外部工具的合理配置。因此,需要注重微机保护装置相关的测试系统软件框架的有效构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FTS系统组成结构的合理设置。为了确保该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其中的配置文档、外部工具、各种测试程序等进行有效地设计,完善测试设备的服务功能,增强FTS系统的适用性。

(2)明确测试系统不同层的功能特性。该测试系统包括顶层应用层及底层驱动层。底层驱动层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各种测试设备进行实时地控制,确保测试设备能够与被测装置之间保持良好的数据交互效果,确保各种配置文件可以进行正常地解析,结合应用层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关的接口函数;顶层应用层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各种测试条目,像报告是否顺利地生成、人机交互效果是否良好等,优化了测试设备正常工作中的自检功能,保持了测试作业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高效性,促使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使用中能够达到微机保护装置的各种要求,消除微机保护装置使用中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

(3)注重通信测试、开出量测试、通道测试等结构的合理设置,确保测试系统软件框架使用中能够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各种需要,实现软件框架的优化设计。

3 基于VISA硬件驱动设计要点分析

注重性能可靠的Agilent硬件测试设备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测试系统的运行效率,确保测试系统在微机保护装置测试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作用效果,实现对微机保护装置的不断改进,加快智能化、集成化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步法,推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VISA本质上是一个接口软件,是虚拟仪器系统正常工作中接口功能的良好反映。VISA使用中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总线、工作环境、操作平台的束缚,并对底层的相关协议进行了屏蔽。在统一方式的作用下,为LAN、USB等系统进行了科学化配置、测试等,并包含了硬件驱动设计中所需的控制函数,促使设计人员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无需考虑相关通信协议的要求,确保了设计工作的高效性。

结合微机保护装置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的要求,需要对基于Agilent VISA的硬件设备驱动程序进行合理地设置,增强各种设备驱动程序设置的合理性。具体表现在:(1)选择相关的函数对虚拟仪器进行实时地控制,确保虚拟仪器能够处于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2)结合读写命令函数的作用,增强测试系统的性能可靠性,确保系统运行中能够对相关被测设备的数据进行正常地读取。

4 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测试过程分析

为了对微机保护系统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综合地评估,需要对该测试系统软件的测试过程进行必要地分析。以通道校准为例。具体的测试过程体现在:(1)在测试系统的支持下,对被测模拟通道的相关配置软件进行读取,获取其测试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参数;(2)加强对测试通道结构特性的深入分析,对通道的ID、单位、接线类型等参数进行采集,通过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的作用,对通道参数进行科学地分析。

5 结束语

通过对LabWindows/CVI平台的合理利用,增强了微机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为现代化微机保护装置保护效果的增强及使用寿命的延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未来输配电网络组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微机保护装置工作中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的优化设计,加强对这种测试软件的科学使用,充分地满足微机保护装置正常工作的各种需求,降低输配电网络运行中的故障发生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2

关键词:红外热像仪 外场测试 测试系统 精准度 不确定性 分析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设备在实际测试应用中,由于设备与系统本身不仅具有较强的目标探测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全天候连续工作的特征优势,尤其是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红外热像仪在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些站场侦查或者是站场监控、火控制导系统中的应用尤为突出。但是,红外热像仪在实际测试应用中,由于测试系统本身容易受到测试环境因素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外界的移动以及温度、气候、风力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影响下,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精准度会很大程度上的受到影响,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发展带来很大的不便。本文就主要结合红外热像仪性能测试系统特征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从温度变化条件下,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不确定性出发,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论述。

1、红外热像仪性能测试系统分析

1.1 红外热像仪性能测试系统的特点

红外热像仪在实际中的发展应用实现时间比较早,主要包括发展应用初期的光机扫描式成像热像仪以及发展至今的凝视型成像红外热像仪,在红外热像仪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红外热像仪系统设备的成像质量以及性能指标参数,是红外热像仪设备系统技术提升进步的重要标志与表现。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红外热像仪系统设备性能情况的评价过程中,进行红外热像仪性能评价的主要指标因素包括红外热像仪的信号传递函数以及红外热像仪调制传递函数、红外热像仪噪声等效温差、红外热像仪最小可探测温差、红外热像仪最小可分辨温差等。目前,在实际测试应用中比较常见的、并且测试应用比较多的红外热像仪设备,主要是由欧美一些国家生产的红外热像仪设备等,这些红外热像仪设备在红外以及可见光成像等方面的性能指标参数都比较高,并且这些红外热像仪设备在实际测试应用设计中,对于测试系统的测试影响考虑也比较综合和全面。

1.2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红外热像仪设备以及测试系统在实际测试应用中,比较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从而对于红外热像仪设备以及测试系统的测试精准度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比如,在进行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实际应用设备中,需要充分满足所设计的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对于实际测试应用的需求、以及测试应用方便、准确等的满足,就需要在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的情况下,同时兼顾测试应用环境以及测试操作人员等因素情况的影响作用下,实现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测试应用设计实现。通常情况下,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应用在受到上述测试环境以及测试操作人员等因素的影响下,还容易受到测试系统外部的移动或者是震动等情况的影响。其中,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测试应用中的测试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测试过程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风力作用变化等,都会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精准度造成一定的影响,造成测试系统不确定性的存在。下文主要以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温度条件变化下,测试系统不确定性变化进行分析论述。

2、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温度测试不确定性分析

2.1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温度测试原理分析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进行实际测试应用中,主要是根据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所接收到的测试目标场景辐射以及测试环境反射辐射、大气辐射等辐射情况,实现对于测试目标的测试分析。通常情况下,在均匀测试环境中,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环境温度是一种等效的辐射温度,而在高温辐射环境下,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环境温度,与实际环境以及高温辐射源在测试系统的测试目标处所产生的黑体辐射温度才是等效辐射温度。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实际测试过程中,等效辐射温度值和测试环境中的辐射源温度以及面积、与测试目标距离等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进行环境温度的测试过程中,如果进行测试的温度变化范围一定时,就可以将红外热像仪对于黑体辐射温度的测试结果依照幂函数计算方式进行拟合计算,并由此可以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所测试目标的真实温度情况进行计算得出,如下公式(1)所示。

同时,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温度测试过程中,不同测试目标测试发射率和测试目标真实温度之间的关系变化曲线,表示如下图1所示。

2.2 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温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在进行温度测试过程中,对于测试系统测温精准度的影响因素条件,在进行测试系统测温不确定性的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测试目标发射率以及误差情况对于测试系统测温不确定性的影响中进行分析,如下图2所示,为测试目标误差情况对于测温精确度影响变化图。

此外,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测温不确定性的分析,还需要从测试系统测温过程中的环境等效辐射温度以及误差值、测温中大气温度以及误差情况、甚至是测温过程中的所有参数以及参数误差等,对于测试系统测温精准度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实现对于测试系统测温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的分析实现。

3、结束语

总之,对于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不确定性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提高红外热像仪测温系统测试应用中的准确度,对于提高红外热像仪测试系统的测试应用水平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真胜,马飒飒,宋伟.红外热像仪外场性能测试系统[J].兵工自动化.2011(11).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quality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the traditional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can'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From the traditional software test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ject driven software testing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which with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distribution of 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conten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关键词:软件测试;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project driven;experiment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26-03

0 引言

软件测试在很早以前就是软件工程里的一个课程。但近几年来才被国内的软件行业及软件公司所重视。因而出现需要大量软件测试人员的需求。所以国内的很多高校因市场的需求,开设了相关的软件测试专业或方向。但很多学校的开设的软件测试的课程只停留在基本理论的学习,或者测试工具的介绍上,以至于毕业出来的学生只能满足最底层的测试工作。而较高要求的测试岗位很难招到人。所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软件测试人才,是学校的当务之急,软件测试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1 传统测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课时少,课程结构单一。传统软件测试是以软件工程原理的一个章节来讲的。讲课的课时也就4个学分。老师授课只是对测试基本的概念及流程作讲解,内容偏重理论且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比较大,在实际测试工作中无法入手。现如今对软件测试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对软件测试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如此单一教学内容,让学生今后胜任软件测试的相关工作是不现实的。

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一直以任课老师讲授以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重点讲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但软件测试的相关课程在实践方面要求有较强的动手的实践能力。如在讲解黑盒测试、白盒测试中的测试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时,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保证测试用例的完整性,这需要引入实际的生产案例来练习。再如在讲解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时,在讲解单一类的测试、容器内的测试、数据库持久层的测试时,如果老师在授课时只是讲理论,没有引入实际的生产案例,学生很难体会到课程的挑战和乐趣,缺少主观主动性,学习效果较差。这样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很难学以致用。

2 项目驱动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应是一体化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2]。

项目教学法由以下内容组成: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或商业经营等活动有关系;学生可以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能共同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3][4]。

3 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实验教学的意义

以软件行业发展需要为依托,面向软件开发(敏捷开发)过程中对软件测试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现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科优势,以主干课程建设为突破点,开展项目驱动软件测试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构建和实践面向应用型本科软件测试人才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具体的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优化测试相关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打造以项目驱动软件测试实验教学的专业特色。测试相关主干课程体系优化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是项目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直接反映专业课程建设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素质和保障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5]。因此,面向软件工程和软件实践背景,开展“项目驱动软件测试实验教学”,对于丰富和完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适应软件测试行业中“高素质,高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形成学科专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②以主干课程教学组织与团队建设为着手点。制定主干课程建设的方案和措施,通过课程示范作用,带动本专业相关其他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狠抓主干课程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用案例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环节,夯实了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并为该专业今后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③以点带面,扩展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在主干课程中适当引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软件工程案例分析,可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竞争力。从长远来讲,这项成果会进一步提高我校该专业的人才综合素质, 进一步提高该学科专业综合竞争力。

④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及提高就业档次。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希望能推动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善广州大学该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软件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及提高就业档次。

不管是站在专业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培养的角度,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软件测试人才、解决学生就业的目标来看,教学改革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必要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4 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软件测试人才为目标,以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优化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强化主干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 “测试理论+测试方法+测试工程”三位一体的主干课程培养体系,并开展长期的跟踪实践,努力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完善“强基础、重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4.1 软件测试的课程体系的建立

随着软件行业对软件测试重视,软件测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就业人员的需要。需对软件测试的课程体系进行扩展、优化。如图1软件测试教改实践课程体系所示。

软件测试基础:本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学习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涵盖软件测试的思想、流程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白盒测试方法、黑盒测试方法以及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等知识点。

高效单元测试:课程以最典型的单元测试框架JUnit为例讲述了单元测试的方法和最佳实践,介绍了在java软件开发中使用junit进行测试的原则、技巧与实践,深入阐述如何编写自动测试。课程讨论了实践中的测试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用mock objects进行隔离测试、用ant和maven进行自动构建、Cactus进行容器内测试的方法、对java应用程序、数据库应用程序等进行单元测试,以及Parasoft Jtest的使用。

WEB项目应用测试:由浅入深、全面、细致地阐述了如何使用开源测试工具来完成Web自动化测试,便于学生轻松掌握Web自动化测试的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课程将教如何使用Selenium、WebDriver、Jmeter、Badboy搭建起一整套稳定、高效、低成本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结合应用实例展示web应用项目测试的过程。

软件测试质量与保证:软件测试质量与保证是面向软件测试方向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习软件测试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对软件质量的认识及质量保证的重视,主要从软件质量的概述、软件质量工程体系、软件质量度量、软件可靠性测试、软件质量标准、全面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展开对软件质量保证的深入学习。

性能测试与优化管理:从测试项目实战需求出发,讲述了性能测试技术和软件性能测试工具应用的实战知识。引入项目案例,详细讲述性能测试方案实施、性能测试计划制定、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性能测试脚本开发、性能总结、性能优化管理及相关交付文档。

软件测试综合项目实训:本课程综合应用软件测试方向各门专业课程,以一个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软件测试的过程有深刻地理解,包括测试需求的获取、制定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测试缺陷、测试评估及报告,并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对团队协作的体会及文档的协作能力。

移动应用程序测试:本课程将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以智能终端和4G业务规划为基础,介绍手机测试的方法和实践技术,主要内容;手机设备软硬件的现状与趋势,手机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技术与方法,手机软件体系结构与手机软件测试技术和常用测试工具。

4.2 项目驱动实验教学的实施方针

由于课程深度的不同,项目驱动实验教学的方针与过程也不同。其主干课程项目驱动实验教学的实施方针如下:

《软件测试基础》由于是基础课程,课程涉及的基础概念比较多,且为低年级的学生。所以实验教学的案例要以单独、经典的小应用实例为主,以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为目的。

《高效单元测试》软件测试专业课。课程涉及代码级软件测试方法与技术。课程从应用程序的角度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单元测试:表示层单元测试、运用层单元测试、数据层单元测试。从这三个方面再拆散成若干个小实验以便对应相应的理论知识。在实验案例选择的原则要以高年级完成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为主,其原因是这样的项目实例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上课的更有效果。

《WEB应用项目测试》软件测试专业课。课程主要讲解Web自动化测试的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在项目驱动实验教学实例的选取了一些比较完善并同学比较熟悉的系统,比如学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或学院的邮件系统。学生对这些系统的业务比较了解。做自动化测试比较容易上手。

《软件测试综合项目实训》是一个以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综合项目实训课程。在实验教学的实例选取上要求要接近企业的工作要求。所以项目组在设计用例时,直接向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要来需求和被测项目,并设计成实验教学,以便学生在最接近现实的环境中作项目实训。

《移动应用程序测试》软件测试选修课。课程主要讲解移动测试的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在项目驱动实验教学实例的选取上,把学校组织参加比赛的移动应用项目拿来测试,这个项目影响较广,学生对业务比较了解也比较。

5 小结

如何正确处理系统性理论知识体系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其解决的基本途径是:重视实际能力培养,强化软件测试工程案例教学,重视课程配套的课内课外各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专业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差、满足不了高要求的根本问题。如何搞好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和主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其解决的基本途径是:以测试相关主干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着手点,建立完善的主干课程体系,发挥主干课程的带动效应,可达到以点带面效果,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不先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宰光军,任两品,刘燕.复合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

[2]张世泽,刘同先,丁升选,吕淑敏.浅议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和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168-169.

[3]郑春瑛,郭伟青.项目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4

关键词: 交际语言测试 大规模语言测试 语言教学

尽管现代语言测试的历史不到100年,但语言测试已经历了3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科学语言测试或传统语言测试阶段;第二阶段是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或现代语言测试阶段;第三阶段是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或后现代语言测试阶段。目前语言测试正在转向交际语言测试的阶段。存在于中国的三大语言测试受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影响也都作出了相应的改进。改进之后的大规模语言测试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学习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语言交际理论对大规模语言测试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两门互相交织的学科的共同作用而不断发展的。语言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更为准确,并因此促进了语言教学。同时,语言教学的实践使得语言理论不断发展。建立在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语言思考成果的基础上,从索绪尔开始,经过布卢姆菲尔德到乔姆斯基,语言学家开始区分语言研究的两个领域:语言(系统)、语法(结构)、语言能力;言语、意义、语言运用。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否认语言的社会功能。虽然乔姆斯基的这种论点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支持,但很多语言学家对把语言看成是纯科学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更多的是社会功能,语言只有存在于社会实践中才有意义。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开始思考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运用,这也使得交际语言理论在语言本质理论发展的同时也有所发展。人们对语言本质和交际语言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提出了批评。他对“语言”和“言语”提出区分并认为语言能力实际上就是语法能力(或称语言知识)。“语言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它是一种能力”,但“并非是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乔姆斯基所阐述的语言能力实际上是一个有限的、狭义的、表状态的概念,因为这种解释忽视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他否定了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能力”。

其后,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与乔姆斯基所说的交际能力是对立的。他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他所认为的语言交际能力的4个方面:语法知识、心理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实际存在的知识可以看出海姆斯所认为的语言能力同语言运用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关系密切。乔姆斯基和海姆斯对语言能力解释的对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乔姆斯基是一位理论预言学家,他关心的是如何生成和理解语言,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人脑,而海姆斯是社会语言学家,他更关心的是语言的实际应用与操作。为“语言能力”概念的发展作出另一贡献的是语言学家韩礼德。他创立了功能主义语言学说。韩礼德认为,语言的功能可分为概念、操纵、启发和想象四大类。在语言实际使用中这些功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必要将理想化的知识和实际运用分开。他认为学习语言就是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来行使语言的这些功能。海姆斯和韩礼德对“语言能力” 的再定义使得“语言能力”不再是脱离社会和使用环境的孤立的语言。

之后,语言理论影响了语言教学的发展。不仅仅功能主义的语言学者和形式主义的语言学者展开对语言能力的讨论,语言教育者也开始探讨语言能力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从事语言教学的学者认识到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应该包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应用。这样的思考也使人们认识到语言的测试不能只有语言知识, 而应该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卡纳尔和斯温在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学说的基础上又扩展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们在1980年提出了语言交际模式:一是语法能力(即掌握语言规则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二是社会语言能力(即交际者能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言语的能力);三是语篇能力(即能根据不同的语言载体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思结合起来,组构成语言篇章的能力);四是交际策略能力(即为提高交际效果而有意识采用的各种技能,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技能)。然而,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说明各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如何结合构成综合的交际能力。此外,该模式也未说明这种交际能力如何转化为交际行为。

最后,语言测试学者巴赫曼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了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模式。巴赫曼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情景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巴赫曼,1990)该模式由语言能力 ( 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功能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策略能力 (评估、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 ) 和心理——生理机制3个部分组成。巴赫曼的这一模式比前人的学说更全面、更系统。尽管巴赫曼在1991年和1996年所发表的著作中,对语言交际能力又有了不同的解释,但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

语言交际能力学说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的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只是停留在对语言表面现象的重视,只重视了语言的形式而没有注意到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从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的最初认识到巴赫曼关于语言交际能力构成的最新模式,反映了语言学家对语言及语言能力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为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规模英语语言测试的变化

每一个大规模语言测试的背后都一定有理论的支持。目前存在于中国的有影响力的大规模考试包括托福考试、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三大英语考试的理论支撑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1.托福考试的变化

托福考试所遵循的语言测试理论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并正在转向第四个阶段。旧的托福考试主要受到以拉多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整套体系,该体系有一定的结构。各种语言都能从结构上分解成小的语言单位,语言可以被分成不同的部分,语言测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测量应试者的语言能力。比如语音、语法和词汇可以单独测量,听说读写能力也是可以单独测量的。旧的托福考试也考虑了社会语言学的因素,所以在旧的托福考试中也包括了对语言进行综合测试的内容,这样的综合测试是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总之,旧的托福考试在语言测试界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曾被称为语言测试的“托福时代”。

然而, 随着语言测试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频繁,人们不能满足单一的语言技能的测试,因此,新的托福考试应运而生。新的托福考试是建立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基础上的。这个理论的发展是随着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海姆斯) 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而发展的。托福考试经过这样的理论变革,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形式知识又考查了考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下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变革也同样说明语言测试必须反映真实语言环境和准确的任务完成。

2.雅思考试的变化

雅思考试一直遵循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原则。同“托福模式”比起来,“雅思模式”的语言测试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注意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基于考生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直接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雅思考试分为普通培训类考试和学术类考试。 普通培训类的考试文章基本上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广告、报纸、说明等,这些材料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理解这些文章就能证明考生具有在英语国家的生存能力。除内容外,题型也是多样的,不单单只有多项选择题, 还包括配对题、简答题、完成句子等,这些就避免了考生为应试而应试。学术类的考试也同样遵循了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原则并且体现了语言测试必须真实的原则。美国著名语言测试专家L·巴赫曼指出:“测试的开发和使用不是在毫无实用价值的心理测量的试管中进行试验;测试必定是为满足某些需求而开发的,这些需求可能是教育体系内部的,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需求”。学术类的考试考查了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而不仅仅是对语言技能单纯地考查。目前的雅思考试在理论支撑上还是采用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所不同的是,雅思考试更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和互动性。

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变化

1987年开始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个“标准关联的常模参照测验”。没有改革之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语言学理论上主要依据的是结构主义原则,把所有的语言能力分成听、说、读、写并分项测试。尽管考试中含有综合测试,但主题还是分项的结构测试。从测试理论的角度说,改革之前的四、六级是属于结构主义和心理学的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考试。

2006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从题目上来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理论支持由结构主义转向了交际主义测试的阶段。虽然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性质的归属,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学业测试”还是“水平测试”是人们争论的主要话题。但目前《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要求》,考试与教学没有挂钩,这显示出中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向“水平测试”过渡。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形式上向交际语言测试的方向发展,即将推行的机考的题目材料来源于真实的本族语场景,并且口语测试的形式采用如托福考试一样的配对考试形式。

大规模语言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从三大考试内容、形式的变化来看,它们正在向交际语言测试过渡。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英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广大教师来说,掌握测试理论,了解测试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发挥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采用有效的测试手段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首先,要科学对待测试。根据现阶段的教学大纲,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转移到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对话部分时,多选用模拟一次导游、一次谈判、参加一项体育活动、一次学术专题讨论等类似交际情景展开对话,鼓励学生大量使用交际语言进行实战操练。在课后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并加大包含学生交际语言的应用和提高交际语言能力的专题练习、情景练习、对话练习等测试操练项目。这些将为他们应对日后生活和工作所要面对的实际语言交际环境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分级水平测试来进行分级教学。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英语能力、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分级教学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课堂效率也更高。最后,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跟进测试,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考试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重点、难点,明确测试所要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所要测定的各项语言能力,规划好项目的编排和权重。

除了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外,交际语言的测试在社会层面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很多父母和社会教育机构也开始重视学生和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应用和提高,鼓励学生重视口语和语言交际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寻找和提供更多语言交际实践的机会。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有广泛影响的三大英语语言考试随着时间的变化,正逐步向交际语言测试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英语语言测试的内容、语言测试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所依托的测试理论都在发生变化。同时,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背景指导下的语言测试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也在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桂诗春. 语言测试: 新技术与新理论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3).

[3] 韩宝成.LyleF. 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5).

[4] Bachmann,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Bachmann,L. F. 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 [J]TESOL Quarterly,1991,Vol.25, No. 4, Winter.

[6]Bachman, L.F. & A. Palm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5

关键词:文化测试 大学英语 必要性 测试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21-02

1 引言

外语教育界学者对于文化教学应当融入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很多学者从文化导入、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等角度对文化教学进行研究。这就必然对作为语言教学中重要环节的语言测试提出相应的要求,即语言测试应该包括对相关文化的测试。测试对教学起着反拨作用,但是文化测试的研究却极少。怎样测试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教育学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文化测试的问题、必要性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描述。

2 大学公共英语文化测试的问题

诸多外语教师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目前的外语文化教学已成为一种教学实践,而且关于外语文化教学的论文、论著也颇多。与文化教学紧密相关的文化测试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截至目前能够统计到的关于英语文化测试的论文只有十几篇,而且都发表在一般期刊上,外语类核心期刊看不到类似的文章。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因为文化包罗万象、内容繁杂且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不好确定。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教学大纲都规定了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交际能力,而且从2005年起全国高校英语专业8级考试(TEM 8)增加了人文知识项目,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与语言学基本知识,这是文化测试的初步尝试,效果不错,但是大学公共英语却缺少文化测试。

3 大学公共英语文化测试的必要性

3.1 测试与教学的关系

Hughes(1989)认为“教学与测试的正确关系应是伙伴关系……测试应鼓励好的教学,必要时对差的教学发挥正确的影响”。测试为教学双方提供反馈信息,对教学起着促进作用。通过测试可以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法的优缺点,使教师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课程计划及课程内容,使教学有的放矢。对学生而言,测试是一种督促也是复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改革的开展,现在的大学英语无论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体现了语言的社会作用,即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期末试题以及影响面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却仍是更多的关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从这方面说测试是滞后于教学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文化测试体系的建设,进而改善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化的内涵来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第二,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第三,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方面,语言作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渗透到了人类的思考方式、世界观中。语言不仅表达文化现实,而且体现了文化现实;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促进了文化的永恒。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割裂语言与文化的测试将是不完整的和无意义的。

3.3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分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仅靠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言语交际方式等。大学英语教学的规模远远大于英语专业教学,而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知识或者直接与外国人交流,因此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势在必行。

Robert Gardner and Wallace Lambert(1972)认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他们认为动机可以分为工具性动机和融入性动机。其中工具性动机出现在学习者为了通过考试、获得金钱奖励或晋升等外部目的而学习外语的时候。融入性动机是基于得到目的语文化认同的希望而学习外语的动力。在中国当前的外语环境下,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是基于工具性动机,他们更多的关注学校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内容,即试卷考什么,他们关注什么学什么。因此在语言测试中加入文化测试可以以考试的形式敦促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文化内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识到文化测试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将文化测试融于语言测试中。

4 大学英语文化测试体系的建立

4.1文化教学大纲的制定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个层次都明确规定了听说读写译以及词汇的具体要求。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大纲对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有所提及,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及内容、方法和途径。这是因为文化项目的确认比语法点要多的多,而且文化包罗万象,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是如果对于教授内容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文化教学就会非常困难,文化测试就可能是无系统的,不一致的。所以,本文建议应把英美文化教学作为一项要求写进新的教学大纲,使之成为一个规定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这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是目前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外的Stern,国内的胡文仲和高一虹都拟定了适用于英语教学的粗略的文化项目表,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制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另外我们需要结合当前的英语大环境,需要广大学者和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

4.2 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大纲的修正

文化大纲的建立为文化测试的内容提供了依据,接下来如何在大学英语测试中导入文化因素成为大学英语测试改革中重要的切入点。一般来说,语言测试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文化因素。比如王英鹏(1999)统计了五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发现有9篇文章(占37.5%)涉及到某种社会文化知识。在听力测试中,涉及这些内容的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涉及文化因素的测试依然是把语言测试作为目的,而在本文中,我们提倡的是把语言作为依托和工具,突显文化的测试,黄更新将之称为“语言测试中积极的文化导入”。

现行的四六级考试大纲中对语言测试的题型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我们需要加入对文化测试题型和分值的介绍。文化测试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测试有不同的目的,我们可以选取最能衡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测试形式,诸如多项选择题、匹配、判断正误、翻译等方法来测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要增设主观题、分析题,它们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应尽快将文化口语测试纳入到四六级考试中来,比如我们可以把申请国外大学交流时采用的电话访谈等引入到大学英语四级口语考试的体系中。就文化测试应在整份试卷中占多大比例,国内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认为可以尝试性的放到10%,等到文化测试发展成熟了以后,可以逐渐加大比重。

5 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中进行文化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科学易操作的文化测试体系,文化教学就失去了方向。国内就文化测试这一领域研究十分有限,文化测试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提出文化测试应该融于语言测试中,并且尝试性的提出一些措施,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的兴趣和关注,并且开展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共同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Gardner, R. C.& Lambert, W.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eond Language Learning[J].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2.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6

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对于标准符合性测试的研究一般只限于某个领域的符合性研究,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对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分析,并针对我国标准符合性测试的标准制定方面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国内外标准符合性测试发展历程

欧洲邮政电信会议1988年《CEPTT/N45-01E-1988测试设备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用规范符合性》是目前可查得的最早提及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国外机构标准。德国标准化学会DIN于1990年4月1日的《DIN12600-1990实验室用体积测量仪.符合性试验和合格审定》是最早涉及标准符合性测试国家标准,其对实验室用体积测量仪的符合性测试和合格评定进行了详细的说明。20世纪90年代符合性测试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国外各机构和国家共符合性测试标准21项,多为信息技术类测试评定标准。进入21世纪后,符合性测试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明显加速,如英国标准协会BS,仅2001年一年内就了12项之多。截至2012年2月可查得的国际范围内已的符合性测试标准128项,覆盖了农业、建筑业、石油、机动车、视频音频、金融等诸多领域。我国台湾地区符合性测试发展较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了14项符合性测试标准。但大陆地区的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的发展集中于进入21世纪以后,目前的71项符合性测试标准中,60%以上为2005年以后实施。现有的国家质检总局GB的符合性测试标准大多以国际标准为参照,并针对我国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相关标准作出相应修改和补充。

国内外标准符合性测试数量与质量对比分析

目前,标准化的机构很多,目前查得涉及符合性测试标准的机构共有30个,分属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行业标准化组织、国家标准化组织。各个组织在多个领域内进行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宣传、出版、发行标准。同时,各组织之间也有相当程度的协作关系。在标准化机构中,主要的三大标准化机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主导作用。IEC是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简称,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ITU是国际电信联盟的简称,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由无线电通信、标准化和发展三大核心部门组成。它们与WTO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全球的经济和市场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技术推动作用。并且随着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标准的要求日益提高,国际标准化机构的作用日趋扩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符合性测试标准有8项,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符合性测试标准有4项,国际电信联盟IT的符合性测试标准有1项。其中国际电信联盟早在1994年就了《ITU-TT183-1994信息技术连续色典精致图像的数字压缩和编码符合性测试-远程信息业务处理的终端》。

本文将国外涉及符合性测试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区域标准、行业标准三个方面(见图1),分与国内相应领域的符合性测试标准(见图2)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分析。

(1)国家标准。世界范围内在符合性测试标准制定方面发展较成熟的分别是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英国标准协会BS、法国标准协会NF和德国标准协会DIN是在标准数量上对符合性标准进行规范最多的国家组织。在符合性标准领域,BS自1997年后至今符合性标准37项,仅2001年一年内就了12项之多,可见其对符合性测试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视程度。德国和法国符合性规定也超过19项以对本国行业进行规范。另外,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分别在通信、机械制造等领域对标准进行符合性规范。国家质检总局是我国国家标准化组织,GB标准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截止目前为止,涉及标准符合性测试的标准有42项,在现有的国内符合性测试标准数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涉及农业、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程序语言等多个领域。现有的GB符合性测试标准基本趋同于国际通用标准,并针对我国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相关标准作出相应修改和补充。

(2)区域标准。目前国外的区域化标准主要为欧洲区域标准,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共了12项符合性测试的区域标准,涉及建筑、医疗器械、食品等方面。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欧洲邮政电信会议CEPT、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EN也分别了相应领域的符合性测试标准。目前欧洲地区的符合性测试标准共18项,虽数量不多,但早在1988年欧洲地区便已着手开始此方面的工作,可见其对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开展较早。我国重庆市在1999年了《DB50/T23-1999计算机2000年符合性测试指南》,这是我国区域符合性测试标准的先驱。但我国区域标准的总体发展非常缓慢,国内的符合性测试标准仍以国家为主。

(3)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化组织是制定和公布适应于某个业务领域标准的专业标准团体以及在业务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或国防机构。现通行标准中,国外对符合性进行规范的行业机构有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美国船级社ABS、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协会SA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相关标准共4项。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协会是最早涉及标准符合性测试行业标准的机构,其于1996年5月1日了《SATAS1895/23-1996标准外系和扁平外系的I型和II型高度符合性密封》。国内涉及标准符合性测试的行业机构有国家军用标准-总装备部GJB-Z、国家军用标准-国防科工委GJB-K、行业内部标准(包括行业标准-电子SJ,行业标准-石油SY,行业标准-邮电通信YD,行业标准-烟草YC,行业标准-商品检验SN,行业标准-环保HJ,行业标准-民用航空AP)。国内最早的相关符合性测试行业标准是行业标准-电子于1999年2月12日的《SJ/11201-19992000年符合性测试规范》。国家军用标准GJB共8项,总装备部是国内行业性测试标准最多的机构。这几项标准都应用于依据相关国家军用标准而研制、开发、生产、使用的设备、系统。另外,上述7个行业符合性测试标准均各有1项。

通过对目前已有符合性测试标准制定的时间和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组织在不断完善标准符合性测试标准的制定和改进,并通过制定各项符合性测试标准,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领域的相互合作;各国各组织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标准符合性测试标准,推动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的发展;我国在2010年9项,2011年5项,涉及信息技术和军用等领域,是近两年内标准符合性测试标准最多的国家,也是标准符合性测试涉及领域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方面仍有待提到,尚无主导的符合性测试标准被其他国家采用;我国在符合性测试标准方面发展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标准数量以及涉及领域和国外相比均偏少,但近两年我国国家军用标准中符合性测试部分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在国际符合性测试标准的参与度比较低,国内现行的符合性测试标准有一半以上都是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但在信息技术等领域有一定自主标准的;我国应用于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不够全面,各组织机构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符合性测试标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标准符合性测试方面的不足与对策

我国近几年颁布的新标准数量持续增加,证明我国越来越重视标准符合性测试的作用,但有一些标准的关键指标缺失或滞后,都为标准的实际应用带来困难,同时制定的相应符合性测试也会处于落后地位,将给行业未来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新标准的符合性测试在制定时缺乏实际调研,内容准确性差,应用效果不佳,同时也出现标准与标准测试内容不匹配的现象,给测试带来很大的问题,并且有些内容制定出时已经落后于时展状况,这会使标准的更新频率和成本大大提高,在实际效用方面大打折扣。各行业对于标准测试的应用有不合理和不到位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对标准测试的学习了解不足,不能很好的理解应用于实际,浪费了很多资源,并且监管部门监督管制力度有待提高,应加强对行业的宣传指导。现阶段符合性测试人才缺口还比较大,培养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在培养此类复合型人才还不具备丰富的经验,这就对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又有对相关行业经验的后备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新标准符合性测试应宜适度领先行业现状。国家颁布新标准一般在几年内不会重新修订,一个关键指标缺失或滞后的标准,将给行业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相应的标准符合性测试也应处在领先的地位。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要吸纳、引入当今先进、可行的技术与成果,且要起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并且及时修订和规范标准测试内容,防止参数不统一,导致生产、监督和管理出现混乱的局面。

规划、起动新项目时,在设计标准的同时增加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内容,使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和项目标准的开展同时进行,以便及时地提出修订建议,制订整体改革方案。避免各标准与标准符合性测试因时间不同步而产生的不配套。并加强对标准符合性测试的验证更新工作。在新方法实施之前,一定要进行检测标准验证工作。克服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将工作落到实处。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15-02

软件企业已经逐步从“手工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发展为工程化开发,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9月底,累计信息产业部认定软件企业达到9968家,登记的软件产品达到20192个。目前,通过CMM2级以上的企业超过了100家。其中,通过3级的有50多家,通过4到5级的有9家[1]。基于面向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的转变,软件企业需要大量软件工作者从事基础工作。软件生产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需要大量软件测试人员按照规范测试整个工程。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测试基础,更需要具备进行自动化测试的能力。针对这些第一线从事软件测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这些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与方案中,基本都设置了《软件测试》课程[2]。通过《软件测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掌握软件测试的技能以及相应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明确定向未来的职业角色。然而目前,在软件测试教学开展中仍然面临大量实际问题需要相关教师来关注和解决。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就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研究与探讨,提出了教改思路,并给出了一些实际的改革方案,以期提高软件测试的教学水平。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职《软件测试》课程培养侧重,主要在于尽快让学生接触软件测试的基本职业活动,缩短了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然而,事与愿违,目前大学软件测试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1.1教材

目前市面上涉及软件测试方面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种类繁多。大部分教材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偏重理论,测试工具方面实验指导内容普遍偏少,可操作性差。测试实例设计存在不规范性,测试项目多为简易应用程序,距离实际项目差距很大。

1.2重开发轻测试

软件测试课程多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但是学生普遍存在重开发轻测试的偏见。很多学生认为软件测试就是简单的找茬,一项纯粹辅助软件开发的工作,技术要求低,内容简单重复,效率低。

1.3重理论轻实践

软件测试课程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实践性较强。然而,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往往不够合理,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导。高校计算机教师通常侧重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测试自动化和测试管理等相关高级层面知识,很少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测试项目实操方面的知识。

另外,课程最后的考核方式往往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核内容侧重零散的基础理论知识点,而无法体现综合的测试实操能力。这样无疑导致学生对软件测试课程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看法。

1.4测试案例单一,重功能测试轻其他种类测试

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测试系统简易单一,不是图书馆管理系统,就是学生作业难度的电子商务网站。学校往往缺乏时下的测试项目实例。测试项目大多属于公司内部资料,获取不易,不像通用应用程序一样可以随意搜索。

通常的软件系统测试不仅仅需要功能方面的测试,而且还需要很多其他种类的测试工作,比如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这类测试难度往往高于功能测试。然而,教学过程中的软件测试实验,往往集中在QTP等软件测试工具的简单录制层面,缺少系统的性能等其他种类测试的实操和分析能力,导致学生产生“软件测试等于功能测试”的错误认识。

1.5自动化程度低

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技能,而且必须熟悉主流的自动化软件测试工具。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自动化测试工具往往作为锦上添花的教学内容,只教授简单的使用知识。学生对各类测试自动化工具明显掌握不够,测试脚本编写能力不足,测试自动化程度低,进而测试效率也必然很低。这样不具有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必然不具有职业竞争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我们必须对测试课程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软件测试课程更加符合满足现实职业需求的发展需求,促进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

2 教学改革方案

多年来高职学生的软件测试课程现状不容乐观,各式各样的教学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针对我院学生的软件技术水平及现有教学存在的弊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和思考,就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措施。

2.1 开课阶段选择

就原则而言,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编程课程是软件测试课程的先修课程。高职院校通常选择在第二学年开设该课程,这是因为学生已经经历过了相关程序设计课程,编程能力和专业理解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建议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前对学生进行软件测试理念的灌输。例如在相关程序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对教材程序示例和习题进行测试,并且对测试用例进行点评。同时即可挑选一些综合素质程度较好的学生提前学习。面向这些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重点介绍软件测试入门知识,可以适当降低软件测试理论难度,引导进行自动化测试。

2.2教材选择

就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同学对软件测试课程存在偏见。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选择使相对直观且简单、理论性略弱,操作性较强的教材,以便教学难度适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另外,教材不要单纯是枯燥的理论阐述,最好搭配丰富的图表和多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建议不要恪守教材,应该尽量量体裁衣。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授课方式。例如就软件方向学生而言,补充实用性的技术,例如强调一些针对某种具体语言的专业测试工具。

2.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测试

如前面所述,学生对软件测试职业存在很多偏见,需要教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例如针对很多学生反映“软件测试不如软件开发”的问题。教师应将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职业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从事软件开发职位的人员往往需要某种具体编程技术,而且不轻易改变。发展趋势是要求人员技术逐步深而精。于此对照,软件测试职位则要求人员技术广而泛。测试人员往往需要完成产品线上多个子产品的测试工作,测试范围涉及文档、代码、平台环境等多个对象。后期,功能测试工作一般要求自动化,而且需要开展性能、安全等多种测试项目,工作挑战性和难度并不逊色于软件开发。

另外,教师可以授课过程中,适度介绍就业前景,引导学生多关注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动态,建议学生访问例如CSDN、51Testing技术论坛,使学生了解与国际前沿同步的知识。总之,让学生摒除偏见,明晰软件测试行业的职业要求和个人发展空间,进而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职业认知程度。

2.4适度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进程

在软件测试课程授课过程中,我们探索应用型课程结构,使软件测试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加以调整,适度选择理论教学内容,以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为基础;与此同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进程,重视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理论讲授、上机实验、实训三个部分。全课平时课时64学时,每周4课时,前两个课时授课,后两个课时上机,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穿插同步进行,两者相辅相成;学期期末设置为时一周的实训,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效果。

首先,课堂教学打好理论基础,主要介绍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测试用例的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等相关知识。讲授过程中,向学生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讨论测试方案;其他类型的测试,与功能测试并重。根据时下软件测试发展趋势,选择主流工具进行讲解,掌握软件的使用,简要介绍其他工具。整个软件测试课程分为10个学习单元,授课安排详见表1。

通过上机实践,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安排一些基础实验,仅限简单操作性范围,设计与教学相配套的上机实验内容,包括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这样帮助学生掌握测试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之后,遵循尽量接近行业使用的原则,适度选择主流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实验。另外,安排性能测试工具上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测试结果,提高其解决性能问题高含金量技能。相关自动化测试工具和重点知识点的使用详见表2:

2.QTP检查点

3.QTP数据驱动\&2\&性能测试工具\&1.LoadRunner的使用

2.负载数据分析\&3\&C#程序单元测试\&1.VS2010环境下单元测试\&4\&Java程序单元测试\&1.Junit的使用\&5\&C程序单元测试\&1.Cunit的使用\&6\&Selenium的使用\&1.Selenium测试脚本的录制回放

2.Selenium+Junit的使用\&]

实习在学期末集中进行,为时一整周,培训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将学生编为几个小组,按行业实际将他们分配角色,选择一个实际的软件测试项目来开展测试工作。该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测试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各种测试方法的实施,熟悉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另外,现在我国软件测试业务已经扩展到各个行业的软件系统,学生在校期间只能接触通用软件系统。未来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扩展测试对象,希望能够引进结合地方经济、具有行业特色的软件系统,让学生实操测试技术。

2.5作业和考核方式

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性较强,为了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议采用更加灵活的作业,比如在课后设置思考题。课程考试方式可以改革为报告形式,要求学生对某项流行软件产品提供测评报告。

2.6 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我校积极开发与软件测试相关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些年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势不容乐观,计算机相关校企合作工作难度不小。但是出于深化软件测试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率和测试行业相关率,在院系领导的努力下,与酷派、丝路等软件公司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进入工学交替的实习实训岗位,参与到企业项目测试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实操能力,逐步成为技能型人才。

3 结束语

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给软件测试课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针对软件测试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改思路并给出了一些实际的改革方案,力求切实提高学生软件测试实操能力,以期提高软件测试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20年中国软件大盘点万家企业60万从业人员[EB/OL]. .

[2] 杨鹏. 高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 杨鹏,贺平. 高职软件测试专业的构件与探索[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

[4] 王利娥,朱新华,李智. 项目驱动下的《软件测试》课程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8

【关键词】泵效测试;现状及效果;对策

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建立了3座大型离心泵站,担负采油厂70%以上的注水任务,注水19500m3/d,日耗电9145kW·h,成为采油厂的能源消耗大户。进行泵效测试,可跟踪监测泵站设备的运行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经济技术论证,可为采油厂进行节能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本厂设备监测站成立以来,一直把泵效测试作为重点,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由于泵效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其进行测试和分析较为复杂。下面就结合本厂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将注水泵效率测试现状及对策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注水泵效率测试的现状及效果

1、泵站流程设计上观念滞后,未预留温度计插管,或预留的温度计插管不符合测试要求。

目前我厂3座泵站上使用的都是DF、DG系列防腐式多级离心泵和1000kW以上节能型Y系列电机,设备本身已达到国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根据要求,温度计插管应安装在距泵进出口法兰0.5m以内的管道上,并插过管道中心3-5mm,伸入管道内的长度不少于100mm,套内无异物,并加入透平油。而在3座大型泵站的12台离心泵中,有4台泵未留温度计插管,无法直接测试泵的进出口温度,不能用温差法计算泵效;另有3台泵的温度计插管深度不够,使测试结果与实际泵效明显不符。

近期我们对利津注水站的3#泵(DF300-150*10型)进行了测试,由于插管太浅,进出口温差仅为1.112℃,得出的泵效高达83.3%,远远高于该泵72%的额定效率,结果显然不对。

2、测试仪器的传感器及现场配套仪器、仪表的精度较低,或未按要求进行周期检定,显示的数据误差大,测试结果不准确。

根据SY/T5265-1996《油田注水地面系统效率测试和单耗计算方法》,泵效测试可以采用流量法和温差法。

流量法的公式:

公式中,P1、P2分别为泵的进出口压力,Q为泵瞬时流量,Pb为泵的轴功率,Δt为泵进出口温差,Δts为等熵温升系数。

由公式可知,注水泵效率的测试,与注水泵的流量、泵进出口压力、温差等参数都有关系,这些数据的精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然而实际生产中,由于测试仪器信号传感器的精度不高,或不能准确调零,或者由于现场指示仪表不能定期检定,都会导致测试结果误差较大。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以滨六注3#泵(DG250-160×8)的测试结果为例(温差法):Δt=1.106℃,P1=8.842m,P2=1344m,Pb=677kW,ηb=74.2%,Q=134t/h。相关参数的误差对泵效结果的影响程度为:流量Q的仪表显示误差是+10m3,引起的泵效误差为+5.5%;进出口温差的仪表显示误差是+0.5℃,引起的泵效误差为-7.68%;泵出口压力的仪表显示误差是+0.5MPa,引起的泵效误差为+0.75%。

3、泵效测试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进行泵效测试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目前大部分从事设备监测的人员,有的只懂测试技术与原理,有的只懂设备的机械结构,真正能将两方面业务结合起来的不多,这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会造成检测工作的简单化、片面化。一方面,测试人员不能对测出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无法从测试结果追溯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测试结果不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由于不懂仪器的工作原理、信号采集方法和操作技巧,对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不会及时分析校正,无法保证结果的始终准确可靠。

4、泵效测试方法及仪器的选用问题。

目前,油田选用的泵效测试仪及测试方法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实际上只是电参数测试仪,通过电量测量,得到电机的输入功率、电机功率因数cosΦ、电机效率ηd等电机参数后,再通过泵站上的配套仪表读出泵进出口压力P1和P2、进出口温差Δt以后,用流量法人工计算得出泵效。

第二种仪器包括了第一种仪器的功能,在测出电机参数后,打印出测试结果,作为下一步的手动输入数据;然后将仪器移到泵房内,接上压力、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相应数据后,仪器自动计算泵效。

根据SY/T 5265-1996要求,泵和电动机的参数测试应同时进行,同一测点在泵房及配电间同时记录,每一个测点必须等待温度稳定后才能测试,两个测点间隔时间不小于5分钟。在不做全性能测试时,每个测点的测量次数,应不小于3次。由于泵站的特有生产流程,实际测试中,两种方法都很难达到要求,测试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5、对在线监测系统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问题。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油田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采油厂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泵站自动监控系统,用于实时跟踪监测泵站的运行情况,并自动计算泵效。这种措施的确大大提高了泵站的劳动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相对设备的重金投入,对基层管理和操作人员相应技术培训的投入就显得少多了。

现场操作和管理人员习惯了多年来的工作模式,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监控系统无论是其工作原理、采样方式还是简单故障的判别、排除方法都知之甚少。在油田生产中,出现过自动监控系统因为一个极小的、易于排除的故障而引起工作失常,或因某个信号的可调整误差造成显示结果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从而影响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巨大的浪费。

二、对策

针对本厂目前离心泵效率测试中存在的问题,本人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泵效监测人员与基层人员经常沟通,充分协作,对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改造,按照要求留出必要的测试口。

2、从事测试仪器设计、开发的科研人员与生产现场的测试人员、设备操作、管理人员充分合作,进行仪器测试原理设计时充分考虑油田现场的生产实际,使测试仪器的性能更为实用、可靠。

3、为了准确、全面的反映泵的整体运行规律,便于对泵性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对比,判定设备的工作状况和质量水平,必须制定合理的测试周期、测试位置等综合测试方案。

4、完善检测仪器、仪表的检验、校准方法和手段。

5、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9

【关键词】软件测试策略;集成测试

一、引言

软件设计测试方法有各种技术。实践表明,使用每种方法均可设计出一组有用的测试方案,但没有一种方法足以产生一组完善的测试方案。对每种方法而言,均有自身特长,因而用一种方法设计出的测试方案对某些类型的错误可能容易发现,但对另一些类型的错误不一定容易发现。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形成综合的测试策略,以满足不同测试阶段和不同程序的需要。不过,软件测试过程必须分步骤进行,每个步骤在逻辑上是前一个步骤的继续。大型软件系统通常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许多模块组成。大型软件系统的测试步骤基本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二、测试策略中的集成测试设计

集成测试也称组装测试,综合测试或联合测试。集成测试是按设计要求把通过单元测试的各个模块组装在一起之后进行测试,以便发现与接口有关的各种错误。在进行集成测试时,常需考虑的有关问题有:数据经过接口是否会丢失;一个模块对另一模块是否造成不应有的影响;几个子功能组合起来能否实现主功能;误差不断积累是否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全局数据结构是否有问题。集成测试分为非渐增式测试和渐增式测试。

(一)非渐增式测试

非渐增式测试方法是先分别测试每个模块,再把所有模块按设计要求放在一起,结合成所要的程序再进行测试。

(二)渐增式测试

渐增式测试是把下一个要测试的模块同已经测试好的那些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测试完以后再把下下一个应该测试的模块结合进来测试,这种测试每次增加一个模块。这种方法实际上同时完成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1.自顶向下结合

自顶向下结合是一种递增的装配软件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被日益广泛地采用,它需要连接程序,但不需要驱动程序。它是从主控制模块(“主程序”)开始,沿着软件的控制层次向下移动,从而逐渐把各个模块结合起来。把主控模块所属的那些模块都装配到结构中去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1)深度优先策略

参看图1,深度优先策略先组装在软件结构的一条主控制通路上的所有模块。主控路径的选择决定于软件的应用特性。如,选取最左边的路径,先结合模块M1、M2和M5,接着是M8,如果M2的某个功能需要,可结合M6,然后再构造中央和右侧的控制通路。

图1 图2

(2)宽度优先策略

宽度优先策略是沿软件结构水平地移动,把处于同一个控制层次上的所有模块组装起来。对于图2来说,先结合模块M2、M3和M4(代替存根程序S4),接着是M5、M6和M7(代替存根程序S7)这一层,如此继续进行下去,直到所有模块都被结合进来为止。

(3)自顶向下综合测试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A .用主控制模块做测试驱动程序,用连接程序代替所有直接附属于主控制模块的模块。

B.依据所选集成策略(深度优先或宽度优先),每次只用一个实际模块替换一个桩模块。

C.每集成一个模块立即测试一遍。

D.只有每组测试完成后,才用实际模块替换下一个桩模块。

E.为避免引入新错误,须不断进行回归测试(即全部或部分地重复已做过的测试)。

这一过程从第二步开始就不断进行,直到整个程序结构构造完毕。在图1中,实线表示已部分完成的结构,若采用深度优先策略,下一步就要用M7来替代桩模块S7。S7本身可能又带桩模块,随后将被对应的实际模块一一替代。

(4)自顶向下集成局限性的解决方法

自顶向下集成的优点在于能尽早地对程序的主要控制和决策机制进行检验,因而能较早发现错误。其缺点在于测试较高层模块时,低层处理采用桩模块替代,这并不能够反映实际情况,重要数据不能及时回送到上层模块,因而测试并不充分和完善。所以这种方法有它的局限性,若遇到此类问题,测试人员可选择以下几种方法解决之:

A.把某些测试推迟到用真实模块替代桩模块之后进行。这将使我们对一些特定的测试和特定模块的装配之间的对应关系失去某些控制,在确定错误原因时会比较困难。

B.开发能模拟真实模块的桩模块。此法无疑要大大增加开销。

C.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装配软件。此种方法较切实可行,下面专门介绍。

2.自底向上结合

自底向上测试是从软件结构最低层的模块开始组装和测试,当测试到较高层模块时,所需的下层模块均已具备,因而不再需要桩模块。

自底向上综合测试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

(1) 把低层模块组合成实现一个特定软件子功能的族,见图2中模块族1、2、3。

(2) 为每个族设计一个驱动软件,作为测试的控制程序,以协调测试用例的输入和输出。图3中,虚线接的框D1、D2、D3是各个族的驱动程序。

(3) 对模块族进行测试。

(4) 按结构向上次序,用实际模块替换驱动程序,将模块族结合起来组装成新的模块族,再进行测试,直至全部完成。例如,在图3中,族1、族2上属于Ma,因而去掉D1和D2将这两个族直接与Ma接口;同样族3与Mb接口前将D3去掉;Ma与Mb最后与Mc接口。

采用自底向上方法,越向上层分别测试,所需驱动程序越少。而且,若软件结构的最上两层用自顶向下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配,则将大大减少驱动程序的数目,同时族的组装也会大大简化。

自顶向下方法不需驱动模块的设计,可在程序测试的早期实现并验证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早发现上层模块的接口错误。但自顶向下方法必须设计存根模块,使低层关键模块中错误发现较晚,并且不能在早期很快且充分地展开测试的人力。自底向上方法与自顶向下方法相比较,它的优缺点与自顶向下方法恰恰相反。一般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法,即对软件结构的较上层使用自顶向下的结合方法,对下层使用自底向上的结合方法,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点,尽量避免其缺点。

三、结论

集成测试是按设计要求把通过单元测试的各个模块组装在一起之后进行测试,以便发现与接口有关的各种错误。相对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注重宏观组织。

软件测试中集成测试尤为重要,但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设计形成综合的测试策略,一般的做法是,用黑盒法设计基本的测试方案,再利用白盒法补充一些必要的测试方案。具体地说,可用以下策略结合各种方法:

(1)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用边界值分析的方法。

(2) 必要时用等价划分法补充测试方案。

(3) 必要时用错误推测法补充测试方案。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10

1.工程建筑材料质量检测面临的问题

(1)就我国当前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现状而言,其中仍旧存在很多的弊端,大部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素质能力较低,从而导致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并且,在实际的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先进的检测仪器,这就需要检测人员自身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最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对仪器设备进行熟练的使用。其次,作为一名称职的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此来保障各项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很多企业中,由于检测人员文化程度不同,再加之缺乏完善的规范标准体系,导致检测工作质量不能很好的执行,这就很容易使不合格的建筑材料通过检测,致使施工安全存在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极大的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目前建筑市场中的建筑材料众多,每一种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也不同。尽管我国相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建材生产质量标准规范,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生产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化的经济效益,通常生产出的建筑产品并不能符合国家规定的标砖要求。这就给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3)至今为止,我国的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都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由于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检测系统,无论是执行方式,还是标准规范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极大的阻碍了建筑材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现如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部门也开始将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不仅有效减轻了检测人员繁重的任务量,还大大提高了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是,目前仍旧有很多地区依旧在采取传统手工的工作方法,再加之技术水平的滞后,很容易在统计过程中出现误差,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2.关于材料检测中的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品的性能及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一来是生产的企业要保证质量,二来也需要合格的实验室为社会和建筑材料的使用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可靠可信的检测数据。近年许多报道都显示了实验室的数据很难让社会信服和承认,这就说明了建材检测实验室只有保证出具的数据准确可靠才会具有竞争力。作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认为如果将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实验室中,对影响检测数据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将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和设计的其它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把影响检测质量的技术和人员等因素加以有效控制,解决检测当中的问题。

3.关于建筑材料检测的取样及试样处理

3.1取样的一般规定所选的试样必须是有代表性以保证所得到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因为在实际过程中,不可能将全部材料都进行试验,但是又需要坚持建筑材料的性能,所以一般是从材料的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试验。目前工程界通常使用的抽样方法有以下几种:简单随机抽样、周期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体抽样以及多级抽样。具体的介绍可以参阅相关资料,作者在这里提醒的是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试验中,一般前两种抽样方式使用的较多。而在大规模的研究试验中可以采用后三种抽样方式,根据作者的工程实际经验也可以先用后三种方式,最后综合采用随机抽样,得出的样本进行检测试验。

3.2检测试样的处理很多人用相同的试样根据相同的试验步骤却得到不同的试验结果,这主要是在做试验时没有重视试样的处理。有关资料显示,为了满足试验设备或者试样方法的要求,多数试样在取样后,都要进行试样处理。比如说大的试样需要制作成小规格的试块;而含水量较大的试样是根据相关要求是需要进行烘干处理,为了保证试样的水分在规定的范围内;有些颗粒状的试样可能需要加工成粉末状;还有一些墙体材料需要在实验室中砌成试验墙体等等。如果实验员在注意这些试验问题时,就可以做出较为有效的试验。

4.结束语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逐渐推广,国家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建筑业接轨,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对国家的利益及人民群众的安危负责。建筑原材料的产品质量是决定工程建筑质量的关键因素,建材性能的检测是控制建材质量的主要手段,文章基于此背景对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的相关问题进行若干探讨,以期对相关建筑工程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黄进元单位: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11

关键词: 高职英语测试 信度 效度 平衡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语言测试能够很好地反映语言教学的效果,它的测试结果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帮助教学者和学习者成功实现语言学习目标。国内外语言测试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语言测试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信度、效度和可行性(难易度、区分度、可操作性、可重复性、有益的反拨性、分数的可解释性和经济上的可承受性等)。专家们尤其认为:信度和效度是语言测试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低信度和低效度的语言测试是失败的语言测试。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现在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特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动手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也应突出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高职英语测试要做到信度和效度的平衡,体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以提高教学水平。

一、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1.信度(Reliability)

国际著名语言测试专家Lyle F.Bachman把“信度”定义为“测试结果的一致性”。信度也称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即在不同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对相同测量对象用同样的“尺子”进行重复测量时,总是能获得类似的结果。一份试卷的测试结果如果缺乏信度就没有使用价值,也就削弱了考试的公正性。要绝对消除测试的“不一致性”是不可能的,相对地将影响测试“一致性”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低水平才是提高测试的信度的方法。

评估信度系数的主要方法包括:再测信度、平行试卷信度和内部一致信度。再测信度(Test Retest)指的是用同一测量工具(通常指试卷)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受试对象重复测量两次,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即为再测信度。平行试卷信度(Parallel Forms)(也称为复本信度)指的是以两个测验复本(在内容、题型、题数、难度、指导说明和时间限制等各方面都类似或相当)来测量同一受试对象,求得受试对象在这两个测试中得分的相关系数即为平行试卷信度。内部一致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指的是用试卷中每个题目的方差来评估整份试卷的信度,这种方法的使用最广泛。

2.效度(Validity)

根据结构主义测试学家的传统解释,语言测试的效度是指测试是否考了它所要考的,是否达到了测试的预定目标。一次测试如果考了它所要考的,达到了测试的预定目标就是有效度的,反之就是没有效度的。效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一次测试的效度有高有低,没有哪一次测试是完全有效或是完全无效的。效度也是一个程度上的概念,它反映根据考试分数作出推论或预测的准确性程度。

效度的种类主要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分共时效度和预期效度)和表面效度。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是指测试的内容是否代表了测试所规定的内容,即测试是否具有相关性和代表性。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指的是测试所测量的能力是否符合语言本身、语言学习和语言行为理论中所假设的能力。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属语言测试的内在效度,而共时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和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属外在效度,它们指测试结果在多大程度上与一些外在标准相关。共时效度是用来将新的考试和已经公认的考试作比较,以证明新的考试的效度,而预测效度是指考试的结果和预言是否有效。两者都以某种独立而又可靠的效标作为参照量,所以都属于效标关联效度。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是指测试从外观看上去是否考了它应该考的,即从外观看上去被人接受的程度。当一个测试看上去测试了预定的技能或能力范畴,它就具有表面效度。

3.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要做到两点:一是正确反映所测试的语言行为与语言能力的关系,二是准确说明考试结果与语言行为的关系,前者是语言测试的效度,而后者正是语言测试的信度。没有信度意味着测试结果不可信,没有效度只有信度的测试测量了与语言能力不相关的结果。因此,信度与效度缺一不可才能实现语言测试的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

效度要求语言测试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和艺术性、测试题目的多样性,测试内容和形式尽量贴近语言运用的实际。信度则强调语言测试的科学性,将语言进行分割处理,注重测试题目的同质性,往往会使语言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与语言运用实际相脱节。因此,语言测试难以兼具高信度和高效度,两者相互矛盾、相互排斥。

要实现语言测试的目的,信度与效度二者不可偏废。在编制试题时,既不能为了追求信度而忽视效度,也不能为了追求效度而放弃信度,要二者兼顾。

二、高职英语教学与测试现状

信度和效度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同时兼具高信度和高效度特性的语言测试是不存在的,任何语言测试都必须在二者之间进行平衡和折中以期达到测试目的,高职英语测试也不例外。然而,信度与效度的平衡在当今高职英语测试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个主要的偏向和问题是过于注重信度而忽视效度。造成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有如下几点。

1.对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把握的偏差是导致英语测试偏重信度的主要原因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应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一致,也应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即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但事实却正好相反,高职英语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取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记的方式,很少有机会给学生以锻炼口语的机会,听力也是为了完成课本练习而组织,脱离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真正目标。这种偏差直接导致了高职英语测试的内容和形式脱离英语语言运用实际,重知识识记、轻能力应用,注重领会式技能的考查、忽视复用式技能的考查。

2.高职教育自身的快速发展是导致英语测试偏重信度的客观原因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院数量已经突破1200所,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就我所在的学院每年的招生规模都在4000人以上。如此大的招生规模对高职英语教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英语教学普遍实行大班化,学生人数少则五、六十,多则100人以上。英语测试的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便于用计算机辅助阅卷,从而导致多项选择题的泛滥使用,在事实上造成了英语测试信度较高、效度很低的现状。

3.现代化教学与测试手段是导致高职英语测试偏重信度的重要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师运用现代技术能力的日益提高,高职英语教学和测试对现代化技术的依赖日甚,大量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测试题库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独立性,忽视了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呈现程序化、单一化的特点。在高职英语测试领域,许多专业的设计者为了使自己的测试更具有科学性、更符合一些质量标准而积极地追求信度,因为信度被认为是一种最常规的、传统的,并且容易验证和控制的质量标准。

三、高职英语测试中信度与效度的平衡

高职英语测试偏重信度必然会失去效度――另一个更有价值的语言测试属性。高职英语测试的这种偏向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使英语成绩与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严重脱节。英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学习,即使英语成绩较好,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可能很低下。因此,在信度与效度难以兼得的情况下,高职英语测试的效度应重于信度,在考虑效度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信度。

1.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应为英语测试指明方向

在课堂教学和测试组织过程中真正贯彻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使之成为教学和测试的指南针,这是平衡高职英语测试信度与效度的关键。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英语测试应树立正确的目标,重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能力的测试。

2.重视反拨效应为平衡高职英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提供标准

语言测试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影响即人们常说的反拨效应,它是衡量语言测试的重要标准之一,许多测试学家也将之称为反拨效度。高职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及时科学地分析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将它作为平衡信度和效度的标准,这有利于推动高职英语教学向培养学生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的方向发展。

3.过程型测试与终结型测试相结合以平衡信度和效度

过程型测试重视学生的平常表现,测试可以依据学生平时课堂口语和听力训练的效果、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及外语角、外语文化节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和表现等。终结型测试以期末考试的形式举行,题型可以多样,注重客观题和翻译、写作等主观题的平衡。过程型测试与终结型测试相结合有利于平衡信度和效度,同时又可以减轻教师的测试负担。

4.测试题库的建立和更新是信度和效度的有力保证

高职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测试方式,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及时而又科学地建立英语测试题库是高信度的重要保证,测试题库要经得起科学的信度和效度评估标准的检验。同时,测试题库的建立不能一劳永逸,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英语教学的变化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时更新,力求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的平衡。

5.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信度和效度平衡的英语测试成为可能

平衡高职英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设计出能有效反映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测试题型,以及努力使主观题的评分尽量客观化必然会加重教师的阅卷量,消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应从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目标出发,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精心调研、科学分析、刻苦钻研,尽职尽心地设计出具有较高信度和较高效度的英语测试。

总之,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是关系测试质量的两大主要因素,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制约着语言测试的质量。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对英语测试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只有平衡高职英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才能很好地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他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李筱菊.语言测试的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邹红英.大学英语测试新思路[J].山东外语教学,1997,(1).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12

关键词: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真实性 听力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外语的交际功能也更加突出和重要,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以指导各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与使用了15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相比,《课程要求》所依托的教学理念更先进,且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它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课程要求》还重申了教学评估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强调终结性评估(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也应该主要评价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为听力测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测试必须能反映测试对象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目前最为先进的交际测试理论,积极关注、努力实践测试法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核心是交际能力的学说。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交际能力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不同概念。但他所提出的语言能力只是一个抽象的语言能力,由于人们交往时只有抽象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语境,并且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由此便产生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不同的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有Hymes、Canal和Swain以及Bachman。

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之说,Hymes于1972年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Hymes认为语言能力应该表现在语言交际使用能力上。他的交际能力模式包括四个方面:(1) 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在形式上可能;(2) 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践以及可实施的程度;(3) 恰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4) 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践以及实践的程度。Hymes的这一语言能力概念涵盖了语法的、心理语言学的和社会语言学的内容,相对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概念更为具体和便于理解。

20世纪80年代Canal和Swain提出了另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Canal和Swain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的重新认识。语言不再单纯是知识系统而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工具,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用该语言做事情,例如订旅馆房间、问路、就餐等等现实的生活活动。

到了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Bachman & Palmer,1996;Bachman,1999) 。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语法与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策略能力指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时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评价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定计划策略和执行计划策略。这一模式对交际能力的认识更客观、全面、深刻,指出交际能力各构成因素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是一个互动(interactive)关系,即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dynamic process),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策略能力把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识和真实的语境联系起来。语境成为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些理论对语言教学和测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语言教学方面,日益普及的交际教学强调语言材料应是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真实材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符合真实交际的特点。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变化必然引起语言测试发生相应变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交际语言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尽可能地复现真实交际的特点。现在,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原则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真实性

Bachman(1991)提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测试的真实性:(1)情景真实性,指测试方法特征与将来某一特定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特征相关的程度;(2)交际真实性,指考生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言能力的哪些方面参与了完成该测试任务的活动,参与的程度如何。语言测试的真实性这一标准有助于我们设计考题时打开思路,评估试题具有新的角度,提高测试的真实性和可信度。Bachman还提出了用以提高语言测试交际真实性的四项措施:第一,提出要求。在设计考题时可以具体说明考生只有使用何种策略才能完成该任务。第二,提供机会。即给考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必要的信息和工具等。第三,考试任务要得当。任务太难,会影响考生策略的应用。第四,考试任务要由趣味性。通过提高考试任务的情景真实性可以提高考试任务的趣味性。

真实性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 如果某项测试有较高的真实性,即测试任务特征与真实生活中使用的任务特征有较高的一致性,那么对测试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的评价就可以推断出受试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语用能力;2) 真实性能潜在地影响受试者对测试的接受程度。真实性高的测试会激发受试者对测试任务的积极反应,从而有助于他们发挥最佳水平。由此可见,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交际运用语言能力。以下主要讨论如何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

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Bachman认为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情景真实和任务真实,因此当我们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设计听力测试时就必须做到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真实性以及听力理解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也具有真实性。

1. 听力材料的真实性

听力材料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其真实的语境上。因此,听力材料的选取应有一定的语境,而且是在真正的交际情形之中,与真实的语言有同样的特点。为了增加听力材料的真实性,在选择材料时应适当加入背景噪音或声音。它对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使学生适应真实的交际环境都起着很好的作用。以听飞机场的信息播报为例,学生在语音实验室中,利用耳机,去听事先录制好的教学磁带,他们能获取其中重要的信息。然而,到了人来人往的候机大厅时,他们在理解广播通知时就觉得有困难。因为学生们只是适应了在“真空”中播放的听力素材。如果在听力测试材料中能够适当加入背景噪音或声音,这一测试将对听力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为了使听力测试具有较高的效度,能真正测试应试者听的能力和技能,听力材料的真实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听力材料的真实性也体现在其语言的特点上。听力与阅读虽同属输入性技能,但在材料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为严谨的书面文章,而前者多为口语化的材料。这种口语化的材料就决定了它具有真实语言的特点:整体语速较快,具体交流时又时快时缓,并不时伴有停顿或重复,且材料口音不一,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和经过改写的材料有差异。这种非正式的真实听力材料通常结构松散,有许多冗余的话语,在言语交际中有停顿、支吾、起句失误等现象。因为真实听力材料是交际者在即兴说话时进行的语言交流,不像经过改写或整理并先录好了音的听力材料那样信息量大,无用信息少。此外,在语音中,真实听力材料还有同化现象、缩约形式、音长的变化和停顿位置的变化。它的语言体系、语法结构和正式的经过改写的书面语式阅读材料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设计听力测试时,材料最好源自现实生活,而不应是由一些专家和教授编写或整理、然后由操英语的人士录音而成的语言材料。

再次,听力材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多样化。听力测试材料要有情景真实性,必须是听的情景用的材料,而不是读的情景用的材料录在录音带上,而且这些材料还必须与测试目的相结合,必须属于真实情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的实际英语听力水平,比较理想的听力材料应该是人际交流的真实片断,如谈话、电视采访、新闻报道等。同时,听力材料还应兼顾多样性,它包括题材体裁类型和语言发出方式的类型,如:新闻报道、广播、电视谈话节目、教师讲课都属于题材及体裁类型材料,而会话(conversation)或讲话(talk/ monologue/ unscripted talk/ scriptedtalk) 、辩论、评论等则属于语言发出方式的类型题材。它们都适合作为听力测试材料。

此外,听力材料的真实性还体现在语速上。这是听力测试材料所特有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听力材料语速要求自然,就是要求符合真实生活中一般人讲话的速度。当然,自然语速也有快有慢,快的自然速度和慢的自然速度可以有相当的距离。如果是设计高级的听力测试,可以取高一点的自然语速。相反,如果是设计低级的听力测试,则可取低一点的自然语速。不同的篇章类型,速度要求也不相同。重要的是要保持在自然的幅度之内。

2. 测试任务的真实性

语言测试一般通过任务引出样本,然后凭借样本评估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熟练程度。Bachm an和Palm er(1996:44)对“语言使用任务”进行了定义:在特定的情景中个人为达到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而使用语言的活动。测试对象能完成测试任务就代表他具备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测试采用了具有真实性的材料,但测试任务却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测试结果也不可能真正反映测试对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必要的听力理解能力。

在Buck(2001)看来,听力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只需尽可能逼真地复制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听力任务,就就可以了解到听者应付听力测试任务所需的能力怎样。Bachm an和Palm er (1996:43)指出情景真实对于展现特定语言测试的表现与语言测试以外的具体情景的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测试中包括的任务必须具有情景真实性,即具有真实生活的突出特征。这些突出特征主要有:环境特征、规程特征、内容特征、预期听力反应、内容与听力反应之间的关系等。(转引自何勇斌:200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听力测试时,我们应当力求材料与真实生活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的听力测试才能反映被测试者的真实交际语言能力。此外,就测试与教学的关系而言,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是第一位的。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测试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如果在语言测试中注重真实场景下语言材料的使用,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就会更有意识地训练听懂真实的语言,培养听力技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语言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和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张艳荣.大学外语听力教学及测试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6]何勇斌.听力测试的构想效度及其实现[J].外语教学,2005,(5).

[7]潘之欣.交际性听力理解考试任务设计研究[J].外语界,2007,(1).

[8]王海华.语言的真实性与听力技能测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