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际与交流

人际与交流

时间:2023-05-30 09:04:49

人际与交流

人际与交流范文1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新生;国际交流意向;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172-01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组织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是研究性大学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发展的普遍做法,也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积极响应国家新时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举措。①然而,我们在长期的项目实施实践中发现,人大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我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了解程度不足,交流意愿不够强烈,因此,对新生群体进行国际交流意愿的调查研究很有必要。

二、中国人民大学新生海外交流意向调查

为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本硕博新生的国际交流意向,我们将设计有效且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以立意性抽样对我校2014级本科新生群体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共700份,有效问卷572份,有效回收率81.71%。

(一)本科新生调查

1.参与意向

调查显示,有55.22%的本科新生有明确的国际交流或港澳台交流意向,20.9%的新生不确定自己的交流意向。按照2014年人大本科新生人数2531②人计算,大约有1397有明确的交流意向,约528人可能在日后的本科学习中产生交流意愿。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学生参加交流活动每年几千人的人数相比,本校还应该继续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海外交流。剩余23.88%的学生对交换项目无意愿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学分转换、费用问题和语言障碍之上,其中海外交流所产生的高昂费用是阻碍学生交流的主要内因,学分转换以及课程延误也是阻碍学生交流的一个明显的客观原因。

2.时间意向

调查结果显示,67.16%希望在大二、大三的春秋季学期进行交换,其中春季学期比重大,为44.78%。同时在交流时长方面,希望进行寒暑期、一学期、一学年、一学年以上的人数分别为15.7%、41.1%、31.3%、11.9%,一学期占比最大。大二、大三的学生一般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两至三年的大学生活也使其具备了在国外独自生活的能力。因此,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这个时间段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并更好的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

3.地区意向

调查发现,欧美国家备受同学们青睐,分别占45%与41%。这两个地区均为发达国家聚集的地方,经济发达,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备,高校综合实力强。同时,11%的学生有前往亚洲国家及地区交换的意向,这类学生主要倾向于日本、韩国以及港台地区的高校。

三、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新生交流意愿的主要因素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并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影响我校新生交流意愿主要因素主要包含:学校的交流管理制度、学生对交换经费的承受能力、学生个人能力因素。

(一)交流管理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多数海外交流项目是由学校国际交流处负责联络合作的海外高校,由教务处进行课程学分换算等工作。而由于国内外高校课程结构差异,一些海外课程的学分无法转换,这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担忧。因为根据我校推免制度,限定时间内未能修满制定学分无法予以推免资格。

(二)经费承受能力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阻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交流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外交流高昂的经费。学生进行海外的费用主要为学费、生活费、国际交通旅费。

(三)个人能力因素

除以上两种原因外,阻碍学生进行交流的原因还有个人的能力因素。语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都是阻碍一些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问题。进行国外交流,首先需要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四、推进我校学生交流意愿的举措

根据本次“中国人民大学新生国际交流意向的调研”,分析探索得到了以下几点关于推进我校学生交流意愿的举措。

第一、进一步扩大交流规模。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辟渠道,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久的交流合作机制,开放更多、更丰富的海外交流项目,让更多的学生能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学生前往自己心仪的海外高校交流学习。

第二、减轻学生负担,吸引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阻碍学生海外交流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流过大的经济负担。我校可以在已有的减免政策之上,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争取社会团体和企业的支持与赞助,以赞助或奖学金等形式支持优秀学生,或通过提供低利率贷款的方式,降低学生交换负担,缓解经济压力。

第三、增强对学生海外交流项目的宣传与指导。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由于学校一些海外交流项目的要求不甚了解,从而错过了交流机会。学校应该面向学生,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海外交流宣讲会,在低年级新生和高年级老生开展适合他们的交流介绍会。

注释:

①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N].2014-3-19.

②人大新闻网.http:///archives/87281[DB/OL].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人民出版社,2010.

人际与交流范文2

〖案情〗

原告:扬州天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泷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2010年10月,意大利G公司与原告订立合同,采购总价1 425 000美元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涉案货物),G公司预付了270 000美元,约定剩余款项1 155 000美元凭提单副本交付。原告委托天行健公司安排涉案货物出运事宜。为此,天行健公司向莱士金公司和被告询价,因被告报价较高,最终委托莱士金公司安排向船公司订舱。但由于莱士金公司无法满足原告提出的倒签提单要求,天行健公司再次与被告业务员进行联系,并约定由被告为涉案货物签发无船承运人提单,并通过其意大利控制放货环节。双方曾约定被告将对此收取一定费用,但由于此后出现纠纷,该笔费用并未实际支付。天行健公司委托莱士金公司安排向船公司订舱,后莱士金公司委托中远物流向以星航运订舱。11月27日,涉案货物装船。同日,以星航运签发海运提单,载明托运人为原告、收货人为FERT公司。根据天行健公司的指示,莱士金公司将从以星航运取得的全套海运提单寄给了被告,被告据此签发了涉案无船承运人提单,提单日期倒签为2010年11月14日,并载明托运人为原告,收货人为G公司,目的港提货联系人为FERT公司。12月9日,以星航运确认已收回全套正本海运提单,并通知目的港无需凭正本提单即可将涉案货物交付海运提单载明的收货人FERT公司。12月24日,涉案货物运抵卸货港意大利热那亚。2011年3月14日,FERT公司将涉案货物放给了G公司。此后,被告与被其称为“意大利”的FERT公司进行了多次联系,要求FERT公司向收货人施压以促使收货人尽快向原告支付货款,以避免可能的法律责任。

原告诉称,原告是提单载明的托运人并持有全套正本提单,被告应当赔偿其无单放货行为给原告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赔偿货款损失1 155 000美元及利息损失。

被告辩称,其从未收到或控制过涉案货物,未向船公司订舱,未收取任何费用,仅出借了涉案提单,且签发的提单日期与事实不符,效力存在瑕疵,因此不应当被认定为涉案货物的契约承运人,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签发了涉案无船承运人提单,并实际控制涉案货物的流向与交付,已符合无船承运人的决定性特征,因此被告应当被认定为涉案运输的无船承运人(即契约承运人)。原告的人天行健公司与被告就涉案业务约定的费用是否已经实际收取不影响原、被告之间的运输合同法律关系的性质,也不能免除被告违反“承运人应当凭单交货”义务的违约责任。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向原告赔偿

1 155 000美元及相应利息。

被告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一、无船承运人识别的传统标准

无船承运业务是国际货运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船承运人直接脱胎于国际货运人。实践中,货运企业大多兼营无船承运业务和货运业务。比照《国际海运条例实施细则》界定的“无船承运业务”范围以及《国际货物运输业管理规定》对货运人业务范围的规定可以发现,两者的业务范围大致相同,均包括了订舱、货物的接收、缮制相关单证、收取与支付相关费用、集装箱拆箱及集拼箱等业务,关键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承运人身份”从事上述业务操作,后者是“接受委托,代为办理”。而无船承运人与货运人所承担的责任却大不相同。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曾制发民四庭《关于审理货运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认为:“依海商法理论界、实务界的通说,界定国际货运企业或者物流企业的法律地位主要有四条标准:1.当事人之间的具体约定;2.运输单证的签发;3.收入的取得方式;4.以往业务操作的习惯。”并认为:“对于国际货运企业与对方约定承担类似承运人责任的(如承诺货物的安全、如期到达等)……此种情况下将其作为运输合同处理”;“审判实践中,当事人若签发了无船承运人提单、多式联运提单的,可以直接认定其身份则为无船承运人、多式联运经营人,其与发货人、收货人之间的合同为运输合同。” 而认为“不能仅以货运人收取差价的收费方式就简单认定其具有承运人的法律地位。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这四条标准的权重并不相同,当事人约定以及运输单证的签发具有单独作为决定性意义的识别标准,而收入取得方式和以往操作习惯仅能作为补强性质的识别依据。审判实践中,对无船承运人的认定也多围绕前述四条标准展开,但是,由于业务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大量存在,当事人之间往往缺乏书面合同,即使签订了合同,也经常会存在合同名称与合同内容不一致、使用的术语和责任条款不规范等问题,难以单独作为认定当事人法律地位的依据。而通过本案审理发现,签发的运输单证也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足以担此大任。

二、是否控制货物的流向与交付对识别无船承运人身份的影响

由于本案中业务操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被告是否应被识别为无船承运人,仅依照前述认定无船承运人的传统标准分析,似难以得出定论。

根据被告提供的证据,可以得到一个完整且与被告毫无关系的货物出运链条:原告—天行健公司—莱士金公司—中远物流—以星航运,其中,原告委托天行健公司作为货物出口的货运人,天行健公司转委托莱士金公司,莱士金公司通过中远物流向以星航运订舱,涉案货物最终由以星航运实际承运。此外,原告向天行健公司支付了全部费用,天行健公司向莱士金公司支付了相关费用。被告确认出具了涉案提单,但声称该提单指向的运输合同并未实际履行,并认为其未就涉案业务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向实际承运人订舱,不能被认定为涉案运输的无船承运人或契约承运人。通过审理发现,天行健公司曾经向被告询价,但由于被告报价太高,最终选择了报价较低且保证舱位的莱士金公司,但由于原告要求倒签提单日期,莱士金公司无法操作,天行健公司再次找到被告业务员,被告同意倒签提单并约定收取一笔费用(低于正常运费),而此时被告已无法订到舱位,因此最终由被告签发提单,却由莱士金公司向船公司订舱,后因出现涉案纠纷,被告实际未就涉案业务收取费用。

从上述业务操作流程可以看出,依照传统的无船承运人识别的四个标准判断,被告在涉案货物出运中签发了提单,但既无证据证明其曾与原告达成约定,也无证据证明其此前与原告间存在交易习惯,其实际也未收取任何费用;而更为特殊的是,虽然被告签发了涉案提单,但该提单仅系“出借”给他人使用,因此,仅凭签发涉案提单这一标准已不足以认定被告的无船承运人身份。

人际与交流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等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指国内外不同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以及文化交流,形式包括师生互换、联合办学、暑期项目、学者访问等。目前,中国高等学府都在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因为高校开展国际化是促进高校进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帮助高校向先进国家的高等学校学习,吸引国外先进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力量,从而缩小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差距,增强自己的教学实力。同时,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为中国高校打开国际的大门,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高等院校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一些重点高等学府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一些普通的高校在发展国际化方面相对比较落后。普通高校需要做出创新性的举措来改善国际合作与交流,融入中国高等院校国际化的大家庭。

本文发现普通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推进普通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使其更好地提升办学质量、缩小与知名高校的距离。

一、中国普通高校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保障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繁荣,我国高等院校的资源设置也有所提升,但是比起国外先进高校,我国普通高校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充足的交流经费、较高的排名、先进的设备等。但是国内普通高校的学科团队、科研设备、科研经费、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均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邀请国外高等院校的合作,无法吸引国际一流的科研人才和师资力量。学校的资源和设施跟不上国际化的水平,这是制约我国普通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首要问题。

(二)外籍教师或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较少

我国高校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学生,留学生比例和外籍教师比例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相比是很低的。国内高等教育学府的师资力量大多数由中国教师组成,并且这些教师极少数是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所以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很难实现开设纯外语的专业课程,只有部分学科会开设外语专业课程,这无法满足国外学生的需求。即使部分老师开设了外语专业课程,也很少用纯外语教学,学校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模式是运用纯外语课本和课件,而教师上课时用中文授课。

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的外语水平无法达到国际交流的要求,这是直接影响到项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若教师不能清楚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专业认识,对方的国外高校可能会产生误解或歧义从而使得项目终止。

英语目前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这是中西方国家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交流渠道,教育领域尤其应该重视外语。然而,语言的障碍限制了我国高校与国外优秀人才的合作交流,因此这也是阻碍我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问题。

(三)学生缺乏国际化思想理念

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主要对象是师生,但是中国学生的国际化思想还有所欠缺。虽然很多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参加交换生项目,但是每年真正交换的学生数量比例是比较低的。交换学生这个项目一是需要学生本身有较好的英语基础来满足独立在国外上课和生活的条件;二是学生要有国际化视野和理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没有去向先进的国外大学进修学习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平时也不注重外语培训。等到后期学生建立起国际化的理念时,又因为语言不能达到要求而无法去心仪的国外高校进修学习,所以学生缺乏国际化思想理念是我国高校难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问题。

(四)各学院缺乏具体的实施行动

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首先是校际之间的沟通,然后具体的实施单位是底下的各个学院。若仅仅是校际之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底下的学院不愿意或者没有推进具体合作的话,双方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是无效且浪费时间,所以院系对国际办学的认知对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推动是非常重要的。

(五)管理人员缺乏国际教育或合作背景

高校的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水平。目前,高校的管理人员缺乏国际教育背景或国际合作背景,对国外文化不了解,很难和国外高校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高质量的对话。因此,大学应该促进管理人员间的国际流动,让他们学习和进修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理念。

(六)资金投入不足

高校需要得到较多的资金支持才能获得更多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然而很多国内普通高校的资金本身就不是很充足,拨到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一块的资金会更少,导致这些高校无法拨出与国外高校对等的经费来开展合作研究或交流项目使得高校损失与国际一流大学协作及学习的契机。

(七)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高校与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合作及配合。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直接导致国际合作与交流受到阻碍。目前,我国欠缺正规完善的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介服务机构。现有的中介服务机构不能满足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所需的专业法律服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服务,影响了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二、总结与启示

普通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比重点高校发展得晚,所以普通高等学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还不够完善及成熟,其中人员、经费、第三方机构、资源、理念等都存在一些问题。普通高校需要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跟上国际化的步伐与国际高校接轨,提升自己的师资力量、生源、科研成果、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詹淼.河南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叶敏.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2007,(4).

人际与交流范文4

一、总体规划与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契机,我国高校必须把握好这一时代机遇,充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结合有效的引导,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顺利发展。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是以高校为基本主体,他国高校、研究院所、国际组织等通过国际交流所构成的网络传播平台。对于该网络传播平台而言,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同时,整合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使高校新闻与国际交流信息能够快速、全面传播的平台。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高校开展品牌竞争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构建网络传播平台为高校加快品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经。高校能够借助于网络传播平台所拥有的资源库及开放性等特点,加强高校国际信息交流、、决策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现代化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建设。网络传播平台将高校校园及学科特色与优势,采用网络视觉化形式展示出来,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的品牌宣传效果,对于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必须本着“立足高校,服务国际交流”为基本宗旨,逐步形成跨地域、跨文化、重交流与合作的全方位、综合性信息网络传播载体,通过逐步完善网络信息内容,逐步扩大高校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如今,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实现平台,可结合如下规划目标逐一实现。

(一)以高校主流门户网站为主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国际交流信息服务我国各大高校几乎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应充分发挥其信息展示窗口的作用,及时国际交流信息资讯,同时,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频道,使其成为高校宣传与报道的阵地。当前,必须加快整合高校媒体资源,以网站为窗口,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各大高校通过网站规划、设计、建设及不断完善,网络传播平台无论在整体视觉风格、布局、内容展示方面,还是页面导航、容量、结构、内容呈现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此外,还应注重设置友情链接、服务中心、底部信息等内容,在大学生互动方面,设立搜索、会员注册与登录、在线问答、错误提示等内容,以便极大拓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渠道。但多数高校仍未构建起专门面向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网络传播平台,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具体情况构建网络传播平台,进一步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同重点高校门户网站合作,共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在门户网站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其他重点高校、大型媒体、全国性综合门户网站之间的合作,并在一级网站开设大学生国际交流板块,重点门户网站与板块信息,都是构建网络传播平台的关键资源,必须同其展开信息资源、大学生资源、平台构建等全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整合国际资源,构建大学生国际交流综合信息库通过高校门户网站及其他重点高校网站及全国性综合网站的合作共建,逐步形成高校国际交流相关信息流,同时,加强相关信息采集、加工与存储,将这些信息全面整合于综合信息库中,并将其加以分类和汇编,与此同时,设立多国语言页面,以便不同国家的大学生能够采用信息,继而扩大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国际影响力,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该领域国际性网络传播平台。

二、网站交互界面的设计

作为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平台,其所面向的用户群体为国外高校学生与教师,他们需要对高校概况、校园文化情况、学术研究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因此,多数会借助于该平台获取有关资讯,在此过程中所开展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交互界面实现的,为此,必须确保交互界面所覆盖信息的全面性与美观性,通过设计独特的网络视觉品牌文化,在国外高校师生中树立高校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设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时,必须考虑到网站所面向用户群体的阅读习惯进行设计。通常而言,网页设计所涉及的元素有很多,但因该平台所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注意采用英文字体与风格。全英网站同中文网站不同,英文字体在网页设计过程中的视觉表现力也同汉字网页不同。同时,还必须注重对高校信息识别因素加以传达。

对于交互界面设计中,重点关注面向群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相关信息,由于其认知水平及意图不同,对于通用设计而言必须提供一般客户所需资讯,采用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使各页面内容对应。一方面,结合用户需求对高校学科分类、学术研究情况等内容顺次表现,另一方面,注重页面布局易于阅读、美观实用,考虑用户国家多元化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及信息需求等情况,使用户轻松找到所需阅读内容。此外,注重文字间及段落间间距的一致性。还应设立专业化的国际交流论坛、视频、留学生展示、交流信息等板块,使用户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讯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时、便捷的特点,打破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地域与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同该领域专家学者的信息沟通,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眼界。对于国际交流信息专栏,应对有关信息依据学科、学院展开分类,使国外师生能够依据类别找到所需信息。网站还需要对国际交流视频进行上传,编辑相应的文字,实现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并设置相应的视频交流专区,国外师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可就某些问题向有关人员咨询和留言。高校教务人员或师生看到相关问题,可进行回答,参与互动讨论。在线提问问题及讨论将自动被保存,有助于为其他大学生提供帮助。设置论文展示板块,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定期上传高校学术论文集及师生最新学术论文,及时掌握高校科研动态,便于同海外高校互动讨论学术问题,深化科研合作。设立校园文化专区,使海外师生能够了解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媒体平台的构建

(一)搭建QQ群网络平台QQ群网络成功打破了地域与空间限制,使得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便捷、高效。高校可以在留学生及交换学生之间共建QQ群,借助于QQ群网络实现国际交流。广大学生可借助于QQ网络资源展开交流,营造浓厚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高效地开展学习与科研工作,交叉学科学生开展交流,有助于打破思维与知识的局限性,弥补单一学科的割裂性与封闭性,推动高校科研工作进展,实现国际交流纵横交错的目的。高校各学院负责人可在网站上对QQ群号进行,以便海外学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交流,提高交流的层次,扩大国际交流的规模。

(二)建立国际交流博客群博客集文字、音视频、评论、网站链接等于一体的网络日志,可以加强读者的互动,吸引兴趣及志向相同的网友共建团体,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自由媒体平台。博客可以记录个人思想,也具有公共性,对所提供内容展开交流,为他人提供帮助,具有资源共享与互动性。海外师生、留学生、交换学生可利用这一平台同高校师生展开交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获取有益的学术资源与校内咨询信息,也可以提出质疑,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极大地拓展了交往圈,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国际交流圈,实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三)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微博。微博也是一个给予信息全面共享、迅速获取与高效传播的平台,该平台是建立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传播、获取及共享的。利用微博文字及最新信息,通常只有140字左右,因而称之为“微博客”。通过微博平台能够及时地最新的高校国际大学生交流信息及动态,大学生还能够相互之间共享该条信息,或对其进行互动评论。较博客而言,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及时、更快捷,也更原创,因而广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已经推出迅速发展成为如今信息时代媒体平台中的新宠。正是由于微博所具有的特点,许多高校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门户,但是并未全面面向大学生国际交流有关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有关导师、教务工作者也可开通自己的微博,同国际高校教师、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共建关系网,以便开展更为深层次的交流。有相当多的留学生及交换生反应,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有时候发一个邮件咨询会需要较长时间方可得到回复,也有一部分教师、教务工作者表示,对于因各类原因未能及时解决大学生疑惑及问题的情况表示很遗憾。如何确保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为畅通、便捷,微博就是一个良好的渠道。如今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只要利用手机就可以开展国际交流,利用微博实现互动、沟通,及时消除大学生的问题与疑惑。此外,对于因经费、时间等原因所导致的国际专业性的交流论坛,大学生参与的机率较小,而教师有时也无法参加。借助于微博平台,就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利用通过参加大型国际交流论坛的教师更新自己的微博,将论坛或会议内容及信息实时传递,其他的教师及大学生就可以通过浏览、微博分享等方式,获取并传播该信息,使大家能够第一时间就获得所需信息与内容。当前,有关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信息及会议内容,也可借助于微博平台加以共享。

(四)创建国际交流论坛就各大高校而言,必须依据高校国际交流现状,同时,结合高校各学院及学科的发展、学科学术研究进展等情况,创建极具品牌特色的高校国际交流论坛。论坛中应全方位地展现各学院学科特色,同时,有针对性地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赋予高校国际交流论坛深厚的学术文化积淀,用以更好地推广和宣传高校。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校园文化及学术活动,通过该论坛向他国大学生展示高校的校园文化风采,引发其共鸣,从而萌生与该校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期望。除此以外,高校还应在国际交流论坛上不断高校各学院最具特色的科研内容与学术进展,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力邀国际名校专家、学者前来开展讲座,并将讲座内容于论坛,大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跟帖,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存在的疑惑、心得体会等,并同其他大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满足广大师生学习需求、并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人际与交流范文5

关键词:交际法 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 物流英语教学

物流英语是以英语语言作为媒介,为一系列的国际物流活动提供服务,其涵盖的内容涉及与物流相关的诸多领域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

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物流英语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多使物流英语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物流英语的教学法研究及教材的编写等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摆在人们的面前。照本宣科,课文翻译等传统的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作为物流英语教师需要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物流英语教学的特点和目标。考虑到物流英语教学内容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及物流专业技能和跨商务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物流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交际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效果颇佳的选择。

1 物流英语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物流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行业英语,与普通英语在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存在着差异。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或全部不是由普通英语教育的目标来确定的,而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物流英语与普通英语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物流英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物流活动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而学生学习物流英语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从事与物流行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以便能有效地使用英语参与到各种国际物流活动中。物流英语具有一套行业特有的词汇、语法、语篇、语域和语体、技能。这些方面充分体现物流行业英语的语言使用特点。

物流英语课程最大地特点是英语语言技能与物流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强化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

因此,物流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物流工作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创造物流交际的环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商务角色、参与物流活动,使之逐步获得以英语为媒体进行某专业学科的应付问题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物流英语这一类商务课程的教学,英国的商务英语专家Mark Ellis归纳出三个特征:真实的语料、任务型学习、学习者参与课程设计。

2 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仅应该具备抽象语言认知能力,还应具备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这就是他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这些能力已经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法,成为外语教学的主流。

2.1 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在交际法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应明确物流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国际物流活动中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涉外物流人才;应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物流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

2.2 交际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2.2.1 重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法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系统成分轻语言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局限性。

2.2.2 重视语言使用的恰当性

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系统成分的正确用法, 而且还应学会在不同场景下如何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

2.2.3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主。Breen Candlin曾指出,在交际教学法中,教师充当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中激励并促进所有参加者之间的交际活动。随着学生自主性的增强,教师减少对课堂活动的控制,以平等的身份加入活动、参加讨论,并适当地做出评价。交际法还强调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相互依赖合作的过程。

2.3 交际教学法的三个原则

2.3.1 交际原则

教学涉及真实情景的准交际活动或真正的交际活动。

2.3.2 任务原则

用语言来完成有意义的任务,强调“用语言来做事”。

2.3.3 意义原则

设计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课堂活动应有利于学习的过程。

在国际物流活动中用于交流的英语具有目的性明确、社交礼节性以及明显的交际功能这三个特点。而交际法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恰当地使用语言以及遵循交际法的任务型教学基础原则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物流英语教学的需求,能较好地达到物流英语的教学目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国际物流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物流英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法有着明显的优点。它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流情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在交际法教学的角色扮演过程中能切实提高自身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符合物流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交际法教学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因此,在物流英语的教学中采用交际法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达到物流英语教学的目标。

3 交际法在物流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任务型教学方式的使用

在物流英语教学中使用交际法时,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任务型的。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由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时间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者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意义为中心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的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

在物流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教师首先应懂得如何设计任务。要设计符合国际物流活动的模拟交流情景,如运输方式,包装要求,决策步骤等,以提高学生用英语从事国际物流活动的能力。

3.2 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2.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指设置的情景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将来可从事的工作。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 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如模拟仓储、国际多式联运、关于包装要求的谈判等场景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形式来完成任务。

3.2.2 信息差原则

信息差是指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交谈的双方都给对方提供一些未知信息。谈话听到的以及所读的语言是可以理解的,而他人所关心的不是语言形式,而是意义的传达。

3.2.3 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是指语言交际的方向是双向的。在生活中, 人们的交谈方向是双向的,而单向的交际方式则很少出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注意互动性原则,对话、回答、小组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3.2.4 趣味性原则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任务中要包含与教材相关的新语言点,设计涵盖一系列国际物流活动以保持学生的兴趣。

3.3 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3.1 着重培养学生的交流理解能力

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形式的认知理解能力,还包括语言功能的运用能力,在物流英语教学中也要注重语言知识的获得。因此,在进行每一章节的内容组织时,应使学生从英语的角度重新认识每一个概念,对所学过的每个物流知识点有一个回顾。再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给学生一定的信息空间和思维空间,为下一步的交际活动打下基础。

3.3.2 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从事国际物流活动或商贸活动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相同,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失望、困惑,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传统习俗不同,人们的商业价值观、消费心理、经营习惯有很大地差异。在涉外活动中,我们不仅面临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物质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诸多商务文化冲突。涉外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许多因素,但能否跨越商务文化才是关键。因而, 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商务文化,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有学者指出,外语教学的总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应发展在目标语社会中得体地活动及与该文化承载者交流所需要的文化上的理解、以及具体技能”。就物流英语的来说,教学应强调物流英语和商务交际礼仪知识双管齐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让学生用英语掌握物流知识外,还要注意文化差异现象,侧重语言的功能和交际的技能。

3.3.3 在课堂设计方面,重视文化教学

设计能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角色扮演或实训营造一种文化气氛,提高对文化的敏感度;或通过演讲、材料阅读、电影录像等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3.3.4 教师自身应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

教师要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物流管理理念、物流运作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流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发展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同时,学生还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和习得各种物流活动、物流概念和商务文化,牢固掌握物流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表明,运用交际教学法于物流英语教学能使学生在语言能力、物流活动及商务交际技能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强化,但与此同时,物流英语教材的编写也应围绕这一理念来进行,只有二者很好地配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才能达到一个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trevens, P.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2]William Little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人际与交流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窗口,不能再仅仅凭借自身资源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立足本土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关注国际信息发展新趋势将成为必然选择。另外,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空间。总的来看,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信息交流,加强与国外文化的链接,将成为中国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1.引进外文文献充实图书馆馆藏

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原版外文文献的成本比较高,导致高图书馆外文文献馆藏缺乏,一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国际交流合作,既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又可以引进外文文献,为用户获得外文信息提供支持。开展中国图书馆合作交流是一项互惠互利的措施。中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分享,可促进双方图书馆共同发展。

2.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管理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现行的管理服务水平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积极有效地与国际先进图书馆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服务手段都是大有益处的。

3.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的窗口,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通过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使读者感受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欣赏多元文化的美感,感受多国文化的内涵,陶冶读者的情操,升华读者的情感,激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兴趣,进而实现整个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

4.加快高校图书馆国际化建设步伐

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使全球高校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不例外,国际化、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建设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快速实现国际化是加快图书馆与世界文化接轨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加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加快图书馆国际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分析

1.文献资料的及时分享

分享交换图书资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既简单又方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图书资料的分享弥补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短缺的情况,丰富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的馆藏数量。

2.图书馆人才的交流合作

高校图书馆实现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形式就是进行人才的交流合作,使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学习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重新塑造自身形象,增强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更规范的环境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国外专家的学术交流

国外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管理水平都是一流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邀请在图书馆行业有丰富从业实践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通过学习、沟通和交流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策略

1.建立合理高效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未认识到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沿用的基本还是先前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校办校管的管理方案,没有建立统一管理程序。建立专门的图书馆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机制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对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管理,协调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信息文献资源的共享有着重要意义。总之,科学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能够保障文献材料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时效性,激发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加强网上电子文献资源联合共享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步伐,与传统文本资源相比,电子信息资源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能够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文献检索需求,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可与国外高校图书馆达成网络资源共享协议,使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下载外文文献,补充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制订科学的共享制度,才能真实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3.提升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寻求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互补。第一,高校图书馆应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争取在多方面实现交流合作,国内高校图书馆还应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发展经验,以本馆的特色馆藏为基础,与教学科研的方向、特点和信息种类相结合,构建本馆特色信息资源库。第二,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图书馆馆员,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第三,加快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信息资源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数字资源库,实现数据库的国际化标准化。第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4.共同构建图书馆研究项目合作

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图书馆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图书馆项目研究。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图书馆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在合作的基础上完善自己,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国际合作交流。

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建立高校图书馆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为信息共享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立足实际,更新服务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推进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开拓空间。

参考文献:

人际与交流范文7

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国际间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教育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文化事务交流与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事业在传统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力位置,也是非常活跃的部分,具有长期稳定性。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对外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整的立法体系,并建立了专业的机构,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国际教育的发展,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以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二、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

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延续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密切,国际教育交流加强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使教育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成为国际文化关系的长期组成部分,构建起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第二,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体系的形成是按一定规范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三,国际教育交流具有传播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当一个国家形成了规范的教育体系后,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国家形成有一定的基本价值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可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第四,教育具有受众主体年轻化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年轻的一代来进行的教育,因此要怀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进行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要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民众的了解,建立互信的交流氛围,各国要加强关注和重视,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国际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界的和平与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教育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际教育交流官办化程度太高、行政限制过强

中国留学生中虽有较大部分是学生自费出国深造,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公派留学生,由政府出资出国深造。我国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在资格审查方面和出国留学条件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如教育代表团互访、合作办学等,但我国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管理有较多限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利于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高效、快速的发展。

2.我国国际教育交流还存在教育资源的浪费闲置

我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现了很多留学生不回国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留学生归国后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节,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海归”变成了“海待”,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了人才流失和人才闲置。

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两种模式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1.国际教育交流和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

政府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由于政府实施不是国际教育交流,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双边条约;二是文化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三是要建立双边条约教育合作的原则规定;四是多边条约,国际教育组织和其他多边教育合作协议,并在政府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教学的全球或区域会议,自然也有官方合作的特点。政府和国际教育交流的国际法律效力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符合整体利益。

2.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民间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不同,民间教育交流是在政府教育交流协议的框架下,由民间机构从事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民间国际教育交流较政府间的教育交流而言更丰富多彩,形式更多样化。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科技与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与发达国家、教育大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南照.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国家政策比较和世界态势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13(04).

人际与交流范文8

一、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有史以来,人类就十分重视语言交流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法国的散文大师米谢尔•蒙田也曾说过“磨练自己的头脑,和他人相互切磋交流,是十分有益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而语言正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基本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大协作的时代。人与人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增加,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个人不仅要具备基础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健康的体魄,而且更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度的创新与协作精神。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综合素质”而且学会与人沟通交往,我们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正像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事的能力.”①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频繁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口语作为生活中基础的交流手段,其重要作用也日益突显。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利用电话代替书信,成为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信息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都在利用面试谈话代替书面考察,作为评价个人能力,检测实际水平的重要渠道。因此,以听说为主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口语交际能力差会导致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都不高。相反,口语交际能力强,其智力水平相应高些,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快些,对新时代新生活也就更充满信心。因此,口语交际能力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各界教育工作者的肯定与重视。

本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要求。②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方针,从“培养学生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言素质”的高度出发。我们欣喜看到,从1992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听说与说话教学”,到2000年在修订的大纲中将其改称为“口语交际”。再到2003年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教学”做出的一系列完整表述。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变更提法,而更重要的是赋予它新的教学内涵。从这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体系中口语交际教学,所具有的价值功能,与所起的实效作用,已日益得到重视和肯定。做为一名小学教师深感上好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本着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对口语交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谈谈自已的看法。

二、口语交际现状

(一)重书面,轻口语由于受传统语文“重书面,轻口语”的束缚,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这一新型课程认识不够。大多数教师是课紧就不上,课松就大家自由谈谈,不做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无目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使口语交际课如同虚设。

(二)重说话,轻交流口语交际课除了具备听话,说话的能力,还要有交往的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过去的听话说话课,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说。课上只是个别活跃的学生滔滔不绝,成了课上的主角,部分学生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和自己无关,在一旁看热闹,或开小差,缺少交流和互动。

(三)重甄别,轻鼓励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强调好与坏,优与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使课堂缺少民主和和谐的氛围,部分学生由于紧张,胆小不敢发言,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四)重程序,轻情境“只有心理产生需要时,学生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可是课上有些教师只是按口语交际的要求让大家说一说,讨论讨论这一固定的模式去上每一节的口语课,而不去认真和学生共同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使学生上每一节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对每次口语交际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口语交际及其特点

口语交际是一种听者与说者间双向互动的结果,参与者可以在“听话”与“说话”之间穿行,随时转换角色,进而实现语言与情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口语交际实践训练,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等。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新的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在于它的交际性,实践性。

交际性即指“口语交际”的双方互动过程,指人们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是工具,交际是目的,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人际交往。它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而且儿童的语言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言语交际中,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际能力不只是一般的听说能力交际能力除了听话、说话这个基本能力外,还有与别人交流能力,待人处事能力。

口语交际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口语交际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实践,新大纲也明确提出了实践性的要求,实践是任何能力形成的基础,言语也不例外,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实践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多方面加以训练,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四、口语交际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增强交际动力

1、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说、爱动,但是要当众说话时,心里不免会紧张,但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迫切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存在,如果教师不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将口语交际成人化、模式化,学生则可能产生畏惧心理,害怕说话,不敢与人交往。作为教师要走向民主、宽容、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对学的观点要给予尊重,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发展的潜在可能,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比如“你说的真好!”“你真勇敢,同学们都得向你学习。”“下次老师还想听你的发言。”教师还要放下架子,可以做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2、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在说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无端指责,那么有几个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口语交际?可能连最后一丝勇气都消失了,所以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二)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途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因为与实际生活相符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的体验。

1、实物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这节口语交际课上,让学生把家中能带来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通过亲密的接触与观察,学生能积极比较全面地、生动地、准确地介绍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2、语言描绘情境教师用富有感染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并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如“交流一下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这一节口语课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各大自然奇观,把学生带到奇特的自然景观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现在电脑走进了课堂,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兴趣空前浓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进行说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向游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这一口语课时,让学生边观看家乡风景的课件,边配上自己的解说词,这样“小游客”随着“导游”一起游览家乡的风景。

4、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在口语训练中如果加上学生的肢体语言,由静到动,模拟出交际内容的情境,就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如“看望生病的同学”这节口语课,我首先和两名同学事先创设A同学看望B同学的情境,上课时表演给同学看,让同学们辨一辨言语行为做的是否得当,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了这节课的情境中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纷纷发言说:要有礼貌、不要大声喧哗、走路要轻、对生病的同学说一些关心鼓励问候祝福的话。然后按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大家分组演练,评一评。在大家已经初步学会怎样看望生病同学的基础上,我又给学生设置了第二个情境,C同学得知A要去看望B,就让A稍去自己对B的问候。在这个情境里让学生学会倾听,C对A说了什么,学会转述,看谁能转述得清楚明白,然后让同学们把两个情境连起来演一演,再评一评。课外拓展延伸,把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去,比如看望生病中的亲人或者是朋友。

5、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活水源泉,所以口语交际训练要创设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说得真实,说得生动有趣。如创设“打电话”、“问路”、“做客”等情境,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丰富了生活经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培养了学生交际的主动性。

(三)实现互动,提供交际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实现课演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口语交际的参与者,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们平等对话,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

2、生生互动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具体来说,可以有这些形式: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全班交流。如在“讲报、评报”这节口语课中,首先是师生互动、了解小报。我以讲讲报名、谈谈设计、说说在办报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等话题与学生交际。通过教师的倾听、谈话交流,神情的惊讶、赞许,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着组内交流、推荐小报。组内学生可以依据报的内容、设计、字迹等方面商量评比出最佳小报,共同合做围绕报的特点、办报中的感受等方面做好推荐准备。组间交流、宣传小报。各组把选出的最佳小报向邻组推荐,被推荐的小报作者回答别组同学的提问。全班交流、评说小报。全班同学根据推出的最佳小报纷纷评说,当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老师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发表看法、赞同、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使全班学生都在自由地参与交流。最后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新奖、最佳内容奖。

3、师生环境互动充分利用环境,灵活开展好口语交际。如再上“当小记者”这节口语公开课时“小记者”们不但把学生和老师做为了采访对象,而且也把来宾做为了被采访的对象,使互动充满整个课堂。

(四)拓展实践,强化交际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时要注意课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尽可能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空间,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学用结合。所以口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校园生活,并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做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实践活动。

1、校园交往实践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往空间。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仿,又长期在一起生活学习,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兴趣,彼此无距离感,交往起来更容易,如在游戏中交往,在采访中交往,在寻求帮助中交往、在活动中交往等实践活动的锻炼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家庭交往实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学生在家里可以完全放松的和自己的亲人交流,这样就更能有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如建议学生将课堂上讨论的话题回家讲给爸妈听,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交流。如“演讲”这节口语课,我先让学生讲给自己的父母听,听取家长的修改意见,然后再到课上演讲。如“怎样保护环境”这节口语课中,我让学生向家长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和家长共同制定一个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的计划。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又避免了空谈,教学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3、社会交往实践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课堂,教师应该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考察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服务活动,如组织慰问,做好事等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使他们以每一次社会交往实践中都会产生新的启迪,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人际与交流范文9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境外交流 激励政策

近年来,各国政府均加强了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医学院校实施教育“走出去”战略高度重视,通过举办国际学术论坛、支持校内师生赴国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和优势学科国际竞争力,增进与各国高校在学术研究、资源互动、学科共建等方面的交流[1]。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等国,鼓励学校以学院为单位与境外高校建立合作,互派师生进行至少一年的学术访问,不仅丰富了学术交流的渠道,而且为校内人才创造了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提高了科研能力,开阔了国际视野,为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医学院校打下了坚实基础。

1.国内高校开展境外交流合作项目现状

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与世界各国优秀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尤其在加强同境外高校交流合作内容、实行模式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派学生赴境外高校进行交流是基于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校际合作、助力国际会议举办等各方面因素考虑的,如国内医学院校在原有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基础上,开设了国际化学术交流项目,支持本专业学生参加赴境外高校学习,同时,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联系,积极申请并举办高端的国际论坛或峰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会[2];另外,部分高校组织校内教职工组成访问学者团,赴境外优秀高校考察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就学校优势学科探索、发展与国外高校专家、教授进行深入交流,促进校际间的学科专业合作交流。近些年,医学院校学生赴境外学校学习、交流人数增多,频次增加,进一步显示了我国医学专业国际化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

2.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存在的问题

笔者收集了近十年国内医学院校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情况,通过研究交流信息、考察项目类型及分析报告数据等,认为医学院校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存在政策设计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项目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2.1项目管理体系需完善

当前,医学院校仅按照项目时间划分为长期、短期项目,长期项目是学校派遣部分学生赴境外合作院校进行课程学习、专业交流,而短期项目是高校与合作院校利用假期开展“暑期学校”,使交流学生感受境外教育理念和文化,但仅以时间划分项目是不科学的,没有全面考虑境外交流项目的目的,应增添学位授予、学分获取、学术科研等划分依据,完善项目评价体系。

2.2项目筛选机制需改进

医学院校对外交流项目实际参与学生人数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对项目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多数学生无法通过更多渠道了解项目信息;二是学校选择参与交流项目的学生的筛选条件过于严苛,如考查学生课业成绩占比过大,无法突出学生特长,导致选择覆盖面过小。笔者认为,学校一方面应略微降低学生参与项目的“门槛”,让更多学习努力并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参与境外交流项目,另一方面扩大项目宣传覆盖面,增加项目参与人数。

2.3责任部门需职责明晰

目前,同其他高校相同,医学院校设置了负责校内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甚至部分学院为联系、协调与境外高校交流项目专门设立国际交流机构[3]。笔者认为,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是负责联系、开拓境外交流业务,代表学校同合作高校商议具体项目事宜;帮助学生统一置办出境、出国手续,制定赴境外交流、学习过程的有关事宜,如行程确定、食宿安排等,为学生赴境外学习提供必要保障,学校教务处等教学部门负责同境外高校商议制订定学生在交流期间的学习计划、学分安排甚至学位授予事宜。但当前,某些学校的国际交流机构与教学部门出现职责不明确、越界管理等问题,使项目在进程过程中造成校际间沟通不畅、协调不顺等情况,对对外交流合作造成不利影响。

2.4对外合作思路需拓宽

国内医学院校在选择境外合作高校时,会选择经济发达国家院校,如美国、欧盟等国家,以上国家拥有优越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很多学生前去交流学习、开展社会实践的最佳选择。但国内部分高校仅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选择合作高校的必需条件,忽略对自身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校专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合作思路过于狭窄[4]。同时,在选择境外国家或地区方面应拓展思路,如学校需提升其口腔保健专业水平,可以选择亚洲口腔医学护理技术先进的日本,一方面与日本高校合作的项目成本低,另一方面适应当地文化不存在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先进医学知识,获得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3.当前学生境外交流激励政策分析

目前内的医学院校以专业学习内容、投入资金、学分互换制度及学院和校内学生组织的涉外优势等方面,制定学生赴境外参与交流学习的激励政策。

3.1专业学科内容

目前,部分院校为进一步加快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如临床医学类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双语教学”,如北京、上海部分高校,让学生学习国外高校使用的权威教材,同时聘请国内访问学者或国外专家教授讲课,既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开阔其国际视野和培养利用国际化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提前适应国外学习环境和教师执教思路,为日后学生赴境外交流时进行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2学分互换机制

部分院校同境外合作高校或科研机构在专业学分设置上达成一致,在校期间,赴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所获专业学分和成绩可以与国内高校进行置换[5]。实施过程中,境外合作单位会严格按照本国对该专业学习的要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国内院校准许学生在就业简历标明该专业成绩是合法、有效的。学分互换机制可鼓励学生在更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平台上挖掘个人潜力,创造更好成绩。

3.3设立资金项目

笔者了解,国内高校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赴境外交流学习项目,联同境外合作院校,设立奖学金[6]。同时,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医学院校为赴境外交流项目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帮助学生分担参加生活成本,让学生将更多时间投入学习。同时,部分高校专门设立对外交流项目基金,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筹集更多资金用于进一步加强与境外院校联系、合作,进一步为参与境外交流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3.4学院与学生团体优势

一方面,部分医学院校鼓励学院响应学校教育“走出去”战略,积极同境外院校取得联系,进一步搭建学科专业共同合作研究平台,如学校可以同国外先进医学实验室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联合研究、攻克当前医学难题以造福人类健康,另一方面,学院可自主申请承办专业领域的高端会议或论坛,可涉及医学领域不同门类专业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表现[7]。另外,部分院校已成立从事对外合作交流的学生社团组织,学校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联系境外高校有关学生组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的途径。

4.针对高校学生赴境外交流的激励政策设计建议

如今,国内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改进赴境外开展交流项目运行与管理,拓宽与境外高校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合作,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赴境外学习知识、感受异域文化的机会,不断创新、健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8]。因此,建议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校园师生参与教育国际化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4.1进一步完善交流合作顶层设计

国内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强化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意识,认清国际医学教育竞争、发展形势和学校在学科建设存在的短板,同时,将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培养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科研人才作为加强高校对外交流目标,继续完善对外交流项目管理体系,健全监管制度以明确责任部门间职责划分,充实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而使学校国际化进程提质增效。

4.2联合多所高校成立对外交流协会组织

众人拾柴火焰高。建议国内医学院校成立区域性的对外交流项目促进协会,协会成员可包括实力强的“211”、“985”高校,也有区域性的重点高校及实力较弱的院校,这样可以集合、分享优资源,实行“抱团”发展,如共同承办高端学术会议,统一分配赴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指标,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制度与评估体系,有效促进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共同发展。

4.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建议在增加奖学金类型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同政府教育部门联系,申请对外交流项目专项资金,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境外交流项目的资金保障。同时,高校需增加对外合作项目运行的财政预算,可划拨部分基金会资金用于支持对外交流项目的洽谈、运行,促进交流项目顺利开展。

4.4强化高校学生国际化意识

高校通过丰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如开设英语课程、使用权威理论教材等,不仅锻炼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参与对外交流合作热情。建议除筹备国际学术论坛外,还可组织学生与国外访问学者、在校留学生一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校园国家化氛围,同时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国际化意识,为高校进一步实施对外交流合作项目打下基础。

5.结语

医学院校的学生参与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是其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对外交流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需正视激励政策设计不足、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和引入项目有局限性等问题,需从学科设置、资金投入、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改进。相信,随着国内医学院校不断探索、完善对外交流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会真正实现教育“走出去”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陈晓晖.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彭辉.高校教师工作国际化的调查分析[D].湖南大学,2012.

[4]陈雪芬.高等学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研究[D].厦门大学,2009.

[5]康立华.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6]黄雯.高校学生赴境外交流管理模式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0:110-112.

人际与交流范文10

关键词:新疆;国际青年交流;理论;实践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青年在国际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青年交流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新疆占我国领土面积的1/6,从东北到西南分别与蒙、俄、哈、吉、塔等8个国家接壤,形成了睦邻友好交往的天然纽带,这一区域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段,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在文化渊源、、文化情节、风俗习惯的相通和长期以来密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使得这一区域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形成了国际青年交流的人文文化优势,但也存在着影响国际青年交流的突出问题。

一、新疆国际青年交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思潮混杂,影响着国际青年交流的思想方向。

新疆地处与“”斗争的前沿阵地。分裂组织不断攻击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近年,逐渐改变了与我斗争的策略,把对青年的渗透作为主要方式,向青年做重点分裂宣传和思想渗透斗争逐渐变得激烈。有效的青年对外交流对于争取各国青年的理解,遏制在该区域及中国的影响力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青年也急需了解和认识中国青年的思想意识状况。

(二)机制建设不成熟,配套措施和建设缺位。

新疆与中亚的国际青年交流多是通过上合组织国家领导人、各国相邻地方领导之间达成的协议进行的个案性质的交流,缺乏长效机制、有效载体和长期规划,过境、签证、审批等繁文缛节复杂难办,阻碍了两地青年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

目前新疆开展青年对外交流工作的管理较为分散,新疆团区委、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体育局、广播电视局、文化局、外事局、经贸委、妇联等都在开展青少年的对外交流工作。政出多门,因而中国新疆国际青年交流工作急需整合。 建立国际青年培训基地,从而促进新疆国际青年交流事业的有序发展。

(三)交流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多边交流不足的状况急需整合。

新疆与中亚青少年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展会、演出、文化节、体育运动会等方式,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这无论在青年交流的层次、深度和规模上都与我国同东盟等周边国家青年交流有一定差距。新疆目前与中亚国家青年交流多是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或部长级会议的计划内安排,交流仍以双边为主导,中俄、中哈的双边交往较为成熟,多边交流较为薄弱。

二、开展中国新疆国际青年交流的机遇和意义

(一)国际青年交流的宗旨是服务于中央外交战略

开展中国与亚欧乃至世界各国青年的交流学习和培训活动,增进与我国青年的友谊和信任,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世代友好,推动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同时建立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国际性教育培训机构。

(二)政治层面的意义是增进国际青年的相互了解

在中国新疆和谐稳定发展的新时期,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新疆,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新疆跨越式大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同时,世界各国青年也需要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对于中国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推进对外区域青年交流,无论对于推动包括上合组织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世代睦邻友好与和谐长远发展,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地区影响力,还是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都具有长远意义。依托上合组织框架和新疆地缘优势、文化优势、经贸优势推进更深入、广泛、持久的青年交流计划是今后我国与周边国家青年外事工作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

(三)经济层面的意义是增进贸易相通

中国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如火如荼。近年来各国青年企业家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增多。中国在新疆特殊经济区的设立,中国―亚欧博览会这一国际盛会的即将举办,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需要新疆在国际青年交流的各个方面加大发展力度。

(四)国内可借鉴的经验为国际青年交流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国内目前有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和新疆国际青年交流学院。新疆国际青年交流,首先是借鉴了广西的部分经验,同时又大力创新。例如,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建立以来,共培训各类培训班的学员是来自东盟10个国家的青年领袖,其中大多在政府内担任职务。足见外国政府对于青年干部交流和培养的重视。也折射出国际上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了解和学习交流的关切心态和积极行动。新疆国际青年交流培训的学员中,大都来自中亚和周边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广为世界青年和各国人民所了解、为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和发挥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凡此种种,国际青年交流都为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三、拓宽新疆国际青年交流培训的内容、项目和形式。

新疆国际青年交流可积极拓展交流的内涵和形式。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实际分析,可以设置以下交流培训的项目:

(一)高级研修班:设立国际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可以分为一个月、三个月的短期班以及6各月12各月的长期班。

(二)专题类:设立国际青年专门人才培训班,涉及与世界青年的各种学习和交流活动。

(三)语言类:国际青年对汉语的学习。国内外青年留学前的培训工作。

(四)实践类:与国际青年组织特别是新疆周边国家的青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的选择国内的各类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进行考察参观学习。

(五)合作类:支持和扶植中国与国际青年进行经济项目的推介和合作。

另外,加强与上合组织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青年友好交流活动是落实总理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亚欧国家)青年加强交流和友谊的重要平台,是共青团服务党政外交大局、服务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和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是展现新疆青年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青年友好交流活动,有利于中国(新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对外宣传,是中国-亚欧博览会的补充,将全面提高新疆青年与周边国家青年的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展示新疆青年热情、友好的形象。

四、新疆国际青年交流的前景和目标

(一)开创外交战略的新模式。服务于中央外交战略。加强国际青年各个领域的交流:增进中国新疆与亚欧国家青年交流,有利于本地区和世界青年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二)建成学术性、应用性的国际培训基地。促成与世界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协作关系。组织和开办中国―亚欧智库论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协作及国际青年交流事业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力支持。

(三)服务于中国―亚欧博览会和喀什、霍尔果斯等特区建设。经过国际交流学院培训后的学员,可以为新疆―亚欧博览会提供志愿服务和成为扩大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有生力量。并可以推动中国与世界青年企业家的合作。借以推动中国新疆在内的西部经济的发展。

(四)建成世界青年和谐友谊之家。建成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种族差异的世界青年友谊之家。

结语

人际与交流范文11

第一条增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意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内陆省份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把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宣传,提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和全社会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营造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条明确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战略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效率和水平,努力实现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能力大幅提升,合作与交流机制更加完善,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突破。

第三条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在各市、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可以设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中小企业可以设立专管人员。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关部门间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协调机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指导。

第四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人才信息库。鼓励用人单位采取高薪聘用、兼职、技术入股、合作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加大省筹资金资助中青年优秀科技人员出国留学的力度,对回国留学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创业活动,省相关科技计划予以优先支持。完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人员、翻译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建设一支懂技术、懂法律、懂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和外交礼仪的高素质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

第五条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合作与交流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广泛联系,有针对性地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产品交易和专题论坛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省内有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六条建立重大项目推荐和论证审查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围绕*省产业发展目标,把握对外科技合作战略重点,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遴选我省急需实施对外合作的项目,编制对外科技合作计划指南和推荐实施目录,引导和鼓励先进技术向我省的转移。各类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重大项目立项前,应当由本级对外科技合作交流行政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避免重复引进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率。对我方的核心技术进行保密审查和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第七条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导向,每年遴选实施80项左右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力争将其纳入双边、多边政府合作协议,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协同解决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提高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八条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优势企业为依托,建设3-5个部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8-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

第九条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胜使企业拓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空间,采取课题招标、委托研发、设立海内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战略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十条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各市、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本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各级财政对本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其它国家(地区)设立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有效利用国外各类科技合作资金。建立政府和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担保机制,对列入我省重大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推荐实施目录的社会借贷担保项目,符合条件的,比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有关规定给予倾斜和优惠政策。通过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引导、鼓励和带动社会各界大幅提高对外科技合作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对外科技合作投入体系。

人际与交流范文12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因素 情绪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大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且在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生活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对于集体生活的大学生来说,交流更是每天都避免不了的。所以说人际交流是大学生生存的必要条件,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必须要提高的一项重要能力。

一、目前影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几点原因

(一)心理方面的影响。大学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是处于青春期中后段的年龄,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已经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学生基本都是由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由于校园环境的整体氛围,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比较简单,而且责任感和抗压能力相对较低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容易阻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方面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会教导孩子“谨言慎行”“人心隔肚皮”等千百年来信奉的教条,间接影响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会产生距离感;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分享心理比较欠缺,在交往时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与人际认识。

(三)学校方面的影响。在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前,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学习和培养学习能力为主,并没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中“高分低能”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大学虽然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但是也没有开设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很多学生过的就是教学楼、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过多进行交流的机会。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都是老师到点来讲、到点下课的形式,真正的互动并不多,很多学生甚至在快毕业的时候都没有和老师说过一句话,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疏离。

(四)信息技术方面的影响。进入大学的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比起现实的人际交流,大学生们更愿意在虚拟世界进行交流。他们觉得在网络的世界中,大家彼此之间都是不认识的,交谈时无需太多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对于学生内心是一种压力的释放和情感的寄托。但是长久处于网络世界会降低学生们正常交际的能力,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在真正与人交流时很容易出现害羞、紧张、词不达意等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开设人际交往课程,教授相关知识

由于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也没有相关的教材,下面笔者就从几方面阐述一下应该在人际交往教学中讲授的知识。

(1)对于人际交往认知方面的讲解。这部分的教学主要就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认知,以及对交往的内容和方法、意义等进行了解,这一部分属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部分。在与人交流中,认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的判断出交流的对方是否对自己的谈话感兴趣及时作出调整,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交流的目的以及意义等。

(2)对于情绪的控制方面的讲解。因为大学生的年龄以及成长经历的因素,他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较大,以及任性和虚荣等不良情绪,会直接导致交流的失败,甚至让对方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在教学时,要加入情绪控制的教学部分,让大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的进行情绪的表达,对于负面和影响他人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并进行自我调节。

(3)对沟通方面的讲解。这一部分属于交流的实践部分,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彼此之间沟通的技巧,掌握如何正确处理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并进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练习,熟悉与人交流的过程,了解在实际交往中的技巧。

(4)对交往礼节方面的讲解。重自身交往的礼节,可以在与人交往中为自己进行加分,在教学时加入这一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教学生与人讲话嘴里不要有食物,不要在说话时吸烟,交谈时声音不要过大影响他人,举手投足大方得体等与人交往中的基本礼节。

(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里疏导

在实际生活中一直都有很多的问题困扰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心理问题一直得不到疏导。高等院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利用多媒体建立心理疏导热线或网站,让学生选择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咨询,敞开心扉寻求帮助。并定期组织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交际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能加深参与活动同伴之间的感情。

(三)利用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训练。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有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以其多样化、自由化、平等化以及活泼化的特点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这些社团活动是学生们大学生活中的一剂“调剂品”,同时也为大学生在校园中提供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因此高等院校的老师们要利用社团这一优势,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多与社团同伴进行交流,锻炼自己的与人交往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文使我们了解到,目前高等院校学生们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大高校应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寻找相关对策提高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显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19-122.

[2]刘朝晖,温梅,李惠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77-78.

[3]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南京工程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