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师辅导作业

老师辅导作业

时间:2023-05-30 09:04:50

老师辅导作业

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分析;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23-03

高校工作具有福利待遇高、工作稳定、社会认可度高和发展空间大等优势[1],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让高校辅导员戴上“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的职业光环,使人认为高校辅导员是一个朝阳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在高校任职的辅导员却因为工作量大、权责不匹配而经常面对角色冲突,且由于相对地位低、薪酬和发展空间都不及同级别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学校行政人员[2]而存在着诸多不满,在工作几年后一般都急于“逃离”该行业。高校辅导员存在“行外人向往,行内人厌倦”的“围城现象”,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影响高校学生工作开展。

一、研究对象

H老师,男,任职于XX大学。出生于某贫困县,本科和硕士阶段均在该校完成,学业成绩优秀,硕士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三年后离开该岗位。

二、辅导员职业的概念类属及动机分析

1.辅导员职业的概念类属。①选择工作。H老师考虑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了解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兴趣后,为“有目标地继续深造”,放弃了直接攻读博士的机会,选择了工作。②选择留校。毕业时企业愿意提供优厚的条件招录H老师从事产品研发,但H老师感觉自己“专业能力”欠缺,从事研发“底气不足”,而且喜欢高校的人文气氛、工作和居住环境,因此放弃到企业工作而选择留校工作。③选择辅导员。由于在校的出色表现,除了就读的学院希望留下H老师做辅导员外,该校行政部门也有聘用意向。一般认为校级行政部门的福利、相对地位都要比辅导员高,但基于对学院的情感认同度和对专业的忠诚度,H老师选择了担任辅导员。④工作量大。高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剧增,辅导员的配比无法跟上,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辅导员之间工作量分配不均,导致某些辅导员要管理上千名学生;高校实行收费后,辅导员增加了催缴学生学费、住宿费,分配助学金、奖学金和学生贷款,管理学生勤工助学事务,调查学生贫困状况等工作;学生自主择业后,辅导员承担起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各种社会压力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学校日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又成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的重要力量;后勤社会化后,后勤集团将许多管理的工作推给辅导员,尤其学生对其一些服务不到位产生不满时,更是要求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此外,档案馆、校医院、图书馆等服务部门,只要涉及学生方面的,最终工作都会由辅导员承担。以上种种,形成了辅导员繁重的工作压力。⑤工作时间不确定。种种杂事让H老师缺少私人时间和空间。学校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同住,学生为图方便,有什么问题或要交什么材料都在下班时间再到宿舍找他,“学生想起什么时候找你,他就什么时候找你”,宿舍俨然成了“第二办公室”。学生一旦出什么事情,生病、争吵、心情不好、钱包被偷等,学校都要求辅导员“马上到位”。⑥地位低下。辅导员岗位处于高校行政系列的最低层,由于工作职责定位不明,学校各行政部门对他们“呼来唤去”。⑦责任过大。辅导员的责任与权力严重不对等。在工作中他们只是没有自的执行者,学校却“把责任和过失推给辅导员”。例如:学生厌学,学校不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归罪于辅导员没有抓好学生的“学风建设”;学生宿舍被盗,领导不是加强安保措施而是认为辅导员没有做好“安全意识教育”;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辅导员没有做好就业指导;学生自杀,更是辅导员没有做好“危机干预”……这让辅导员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睡觉都觉得不安全”。⑧上下不讨好。学校的一些政策措施没有照顾到,甚至会伤害学生的利益。辅导员工作并没有给辅导员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即使学校政策不合理,也要被迫执行。角色冲突让H老师在面对学生时感到“难为情”、“很怕学生的问题”。⑨缺乏发展空间。随着高校的扩招,辅导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大,行政的编制却在缩减,出现了“下扩上缩”的现象,辅导员想在职务上获得晋升希望渺茫。评职称评定又需要科研成绩,但辅导员工作杂事繁多,时间不确定,很难有时间精力进行专业学习和理论研究。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H老师认为辅导员应该是“服务学生而不是管理学生”。在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总会想方设法地维护学生的利益。H老师认为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H老师在学校学院的网站上发表了较多的文章,希望借此影响学生,给学生帮助和启发。{11}注重发挥学生作用。H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配选得好与坏关系你后面时间付出的多与少的问题”。在工作中他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告诉他们要做什么,很少限制他们怎么做,只是在学生有困难时才提供建议”。{12}主动发挥专业优势。H老师在辅导员工作期间“对专业的最新进展、英语,都是没有放松的”,他还多次参与学科专业申报评审的材料整理工作,参加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13}协调。当个人追求与职务需要发生冲突时,H老师会尽力“协调”。“协调能力”是他谈到工作需要的能力时指出的第一条,他对“协调能力”的理解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2.辅导员职业的动机分析。根据访谈材料形成的概念类属,结合笔者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对辅导员职业的概念类属关系进行整理(图1)。

根据马斯诺[5]对需要层次的划分,以辅导员职业概念类属中的个人需求为核心线索,将个人在辅导员职业中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表1),并分析其职业动机和困惑。

①进入辅导员职位的动机。H老师刚研究毕业时,经济的需要是他的主导需要,虽然有深造的愿望和机会,他还是选择了工作。在有多个工作机会可供选择时,对工作的稳定性是他考虑的主要因素,为此他选择了留校工作。在学校中他有两种职务可供选择,都能满足他经济和安全的需要,这时他便更看重岗位的发展空间,选择学院辅导员虽然在福利、工作稳定性、组织地位上不及校级的行政人员,但能够给他提供更多发挥专业优势的空间。②担任辅导员的职业困惑。在工作期间,H老师看到了辅导员职业的种种问题:责任与权力严重不匹配,经常要为一些不可控的问题担责;当学校与学生利益发生冲突时,辅导员“上下不讨好”,既是学生抱怨的对象,又是领导推卸责任的对象;辅导员的发展在体制上缺少晋升的空间,而且由于工作量大、杂事缠身,没有自我提高的时间和精力;福利待遇不及高校中同等职位的教学科研人员和校级行政人员;工作时间不确定,没有私人的时间和空间;属于高校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学校任何部门都可以随意给他们安排工作,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打杂”人员。H老师的较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性加大,但基本需要仍占主导,他还是不能放弃辅导员的工作。面对职业中的问题,H老师采取主动协调和被动服从两种对策。但可协调的空间毕竟不多,辅导员只能“任劳任怨”。“学生是弱势群体,他们的事情辅导员不管谁管”,出于对学生的责任心,即使面对学校部门的责任推卸,他也“任劳”。学校一些政策不合理,辅导员地位低下,就只能“任怨”。③离开辅导员职位的动机。H老师在任职辅导员期间,随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逐渐被唤醒。辅导员职业只能满足他的基本需要,而不能满足他较高层次的需要,职业供给予个人需要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辅导员职业成为他发展的障碍。为了寻求更大发展空间,H老师经过仔细权衡和多方努力后,终于离开了辅导员岗位,转入教学系列。新的岗位上H老师的工作满意度比任职辅导员时大大提高。

三、对辅导员职业的思考

1.职业角色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根据角色压力理论[6],职业的角色压力包括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三方面,它们对任职者的工作满意度有不同的影响。角色模糊是指职业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广,没有明确的指引。一方面,角色模糊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机会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重点承担工作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有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由于现行体制的不完善,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明就给上级往下推卸工作和责任提供了机会,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让辅导员变成高校中的“打杂”人员,这又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角色冲突是指角色当事人同时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角色期望,当符合其中某一期望,却又会与另一个期望相抵触时所产生的角色压力[7]。高校辅导员既要满足学校、学院两级领导的要求,有要对学生负责。在学校、学院的要求和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在这种“上下不讨好”的角色中,工作满意度难以提高。角色超载是指一位角色当事人面临诸多角色期望,而自身的时间和能力条件又使其难以顺利完成时所产生的角色压力。角色超载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随个人对角色期望的认可度而改变。在担任辅导员期间,H老师不认可学校对辅导员作为“控制学生的工具”、“执行者”的角色期望,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以及“一些部门的非理性执行”都大大地降低了他的工作满意度。而在转岗后,H老师虽然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非常多”,但这种角色超载带来的压力赋予他进步的动力,增加了他的工作满意度。

2.权责的匹配性。现实中领导的权力远大于责任,下属恰好相反,责任远大于权力。从该个案中可见,XX大学的校级行政部门享有较大权力,如果他们在工作中损害辅导员或学生的利益,学院无法对学校追究责任,也无权参与学校的决策。校级行政部门决策失误、的成本很低,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学院、辅导员身上,学生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归咎于辅导员。

3.个人发展与组织利益的权衡。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人的基本权力与自由,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需要维持,但应该从增加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入手,而不应该指责任职者“好高骛远”。高学历的辅导员有高的成就动机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辅导员工作就不负责,而低成就动机的辅导员职业忠诚度高也并不意味着工作表现就好。无论从个人发展出发还是从组织利益出发,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都是必须的,而且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利益应该是相互促进的。

现行体制让辅导员感到缺乏发展空间,大部分只能作为过渡性的职业,而辅导员谋求个人发展就会带来有经验的辅导员流失,影响学生工作的连续性。有必要在制度层面为辅导员提供一条与组织利益不发生冲突的发展道路,让辅导员能够成为终身的职业。

参考文献:

[1]蔡立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

[2]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校园生活,2007,(6):84-86.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332-338.

[4]时勘,侯彤妹.关键事件访谈的方法[J].中外管理导报,2002,(3).

[5]Jess Feist,Gregory J.Feist.人格理论[M].李茹,傅文青,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4-439.

第2篇

1辅导员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现状

1.1辅导员自身特殊性影响了在临床专业教学团队中的作用辅导员作为学校的行政人员要处理很多行政性事务,参加学校的行政性会议就占去了不少时间,每个辅导员都有200人左右的学生,在处理学生的事务性工作方面也相对较多,因此,辅导员往往关注教学团队工作就比较少。久而久之,就自然被认定在临床专业教学团队之外。辅导员在知识构成上具有多样性,非临床专业毕业的辅导员,临床知识缺乏,而临床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由于长期不接触临床,动手机会少,也会造成兴趣点不在参与临床教学方面。由于工作忙,学习机会有限,造成科研能力的欠缺,从而也限制了辅导员参与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有辅导员队伍不是太稳定,辅导员转行,转行政比较多。也给其有效加入团队建设带来不确定性。

1.2教育的两张皮现象也制约了辅导员在团队建设中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往往容易导致两张皮现象,思想教育脱离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脱离思想教育。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上完课就可以离开,至于学生有什么要求,学生对专业课有什么反应就很少过问。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着眼于安全,稳定等粗线条的教育,担负着消防员、管理员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对于专业知识教学的关注。在学校的管理中,专业老师属于系部管理,而辅导员属于学生处管理。两个部门对于这两部分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工作重心也是不同的。专业老师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而辅导员的要求主要是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搞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有时在工作安排中还有可能出现互相冲突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辅导员在团队建设中的位置。

2发挥辅导员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作用

2.1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上发挥辅导员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优秀的医生,而这个医生不是仅仅具有专业技术的机器人,而是热爱医学事业,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严谨的工作作风、优良的医德医风、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愿为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的人。这样的目标意味我们不仅要重视老师和学生的专业技术储备,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的目标意味着我们关注点不能仅仅限制在单纯的专业老师队伍的建设上,更不能把关注点仅仅限制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这要求团队的建设者要有更宽阔的眼光和思路,要改变教育方面教学与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和不足。另外,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要了解和深入学生实际,而在这个方面辅导员是强项,是辅导员可以发挥其作用的地方。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大部分辅导员都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心理咨询能力,有了辅导员的参与,教学团队在对于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技巧的运用方面就会更适应学生的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在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建设的互补性方面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临床医学团队也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成员的挑选要兼顾多种专业领域、技能、性格,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互补性和合作。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社会人文、统计心理等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而这些多学科、多门类的需求不是仅仅专业老师能做到的,这就需要发挥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有许多担任辅导员工作的老师是学校的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同时在学生调查反馈统计方面能发挥其他专业课老师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3在探索新的临床教学理念方面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社会及医学在发展,临床医学也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学生被动参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临床医学团队建设需要突破旧的思维理念,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需要医学前沿观点的尝试,重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等的新的教学理念渐渐走进教育改革的探索中。社会发展对于临床医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的临床思维能力,关爱病人,病人至上的理念,团队合作精神等等素质的提升,都需要我们的老师加以引导、培养,而辅导员在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管理理念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临床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共同探索新的临床教学理念,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建设是个系统过程,需要转变思维,包容吸纳,既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也重视辅导员的作用,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团队。

作者:叶俊郭毅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3篇

关键词:协同式;深度辅导;工作模式

为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2009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北京高校中全面推进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并把开展此项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但是目前,深度辅导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创新都尚缺乏完整的体系和可借鉴经验。在此形势下,深入研究深度辅导工作的内涵、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探索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协同式的深度辅导员工作体系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协同式深度辅导工作的必要性及优势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全面普及,大学生在多变多样的环境下有更加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深度辅导,帮助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目标。

目前,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这一问题给本身人员配备上就有不足的辅导员队伍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引入班主任、思政课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及学校相关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协同工作机制能够较好地解决辅导员在学生辅导教育上的时间压力和专业知识指导上的短板,使辅导员从繁重且专业需求多样的日常行政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自己在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和行政方面的专业特长。而班主任、专业教师则可发挥在学生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素养打造、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思政课专业老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政治教育。

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及学校相关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同时发挥合力,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知识,打造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使得辅导员和班主任、专业职能老师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同各自的职业生涯平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较于辅导员单一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模式,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教育工作得到针对性的重新分配和合理的整体协调分配,进而解决了辅导员工作繁复冗杂,专业要求复杂的问题,由于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业发展平台不稳固而产生的队伍流动性过大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二、协同式深度辅导工作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队伍的专业特长,明确划分职责、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平台和交流机制,是开展协同式深度辅导工作的核心。

(一)协同式深度辅导工作模式中的职责划分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核心职责为思想政治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的的教育与指导,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的解惑者与心理困惑的咨询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提升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同时,思政课专业老师与辅导员的日常指导教育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信仰和理想,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品质和素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心理健康老师配合辅导员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敏感棘手的心理情感问题:而班主任、导师等应为学生提供业务水平和专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成为学生学业知识的指导者与职业发展的导航者。

(二)协同式深度辅导工作模式下的工作机制

明确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及学校相关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相应的聘用机制。转变在传统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老旧思想和固定模式,保证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班主任、专业导师的专业作用。通过整体统筹,积极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改革与更新,保证学校、辅导员团队、专业教师团队之间的行动与步伐的整齐。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在选拔、培养、聘用和考评制度上不断完善,不仅要针对每一个子系统进行科学的建立和健全,还需要对每一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作进行统筹协调。

(三)协同式深度辅导工作模式下的交流平台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其协同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职能老师不应过分强调或局限于各自工作的重点,应互相协调、优势互补、发挥合力,共同为学生思政工作及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支持和通力辅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人才培养需求、岗位胜任能力需求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所需,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职能老师的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定期会议交流模式,对工作中出现的经典案例进行研讨和经验交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各司其职的同时形成系统合力的教育辅导模式。同时,高校间也可建立协同式深度辅导的沟通平台,针对各高校间的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模式,提供不同方向的辅导教育理念和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水平。

三、协同式深度辅导工作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健全深度辅导培训体系

深度辅导工作的首要前提在于科学化。深度辅导科学化,前提在于工作主体队伍专业素质素养的提高以及辅导历年的先进性和专业化。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只有教育团队自身达到高标准,才能有效地用高标准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团队应定期组织参加全国职业指导师资格培训、思想政治专业学习、心理咨询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学习,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自我完善,提升其开展深度辅导的专业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深度辅导奖励体系

建立合理完善的奖励体系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制定和健全规章制度、政策措施、奖励体系,提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职能老师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从政策层面改善辅导员工作与发展环境,通过激励体系,给队伍提供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从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和主动性,激发工作热情。

第4篇

2013年8月23日“有幸”参加了3013年江苏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走运”聆听了江苏省委教育纪工委蒋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蒋书记的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权威者--甚至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因此辅导员老师的言谈风度、待人接物……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老师更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这也是不久的将来和新生同学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包括我在内,期许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的去“辅导”学生。假如有一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在一起有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紧张、如坐针毡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了。

二、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原因

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压”社会,来自竞争、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甚至是家庭、恋爱……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面会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啊,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身边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同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校园里面正是这些不可测的变数是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报告现场淮海工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分享的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个人也是存在着些许不足,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让自己快快成长起来,吃点苦、受点累不要紧,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误人子弟”。所以辅导员老师们,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了。

三、辅导员要有“品”:谦虚、随和、公平……

不管是处理好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还是处理好学校事务、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都必须谦虚、随和、公平又不失严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其他问题时,要有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一些商量、多一些沟通,或者和学生经常性的多一些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辅导员老师更需要心胸宽广一些,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胸怀,甚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学生的批评,宽以待人,多一些理解、关怀和友爱之心。这样在给学生做好示范的同时也会使做人做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育人同时自己也要学会减压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本科生 学业导师 认知 角色定位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教师职业定位的精准而概括的诠释。传统教育模式对本科生的培养内容包括两部分,即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而专业类教师则负责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2]。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交叉甚少,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学生的相关素质教育效果。为了让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许多高校对本科生实行了学业导师制。所以,有老师认为,学业导师制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所设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责任[1]。但正是这种双(多)重身份的出现,使学业导师的认知和定位存在诸多问题。

1.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角色角色冲突与困惑

本科生学业导师既不同于专业知识的授课老师和生活思想管理的辅导员,又区别于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但是对相关工作内容又有涉及,导致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角色冲突。

1.1学业导师职责定位不清或重视程度低。学业导师设置的目的是让专业教师利用其自身在教学工作、学习研究中的认识和积累,引导在校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涯。但是,在实践中广泛存在学生对学业导师与辅导员诉求的混乱,使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性“越界”,给学生和老师都造成一定困惑。双方为协作机制和协调方式上的困难付出了比较多的沟通成本,使得一方面影响辅导员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制约学业导师的育人作用。

1.2学业导师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脱节。学业导师的来源选择和学业导师的职责植根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有些高校要求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些高校规定学业导师可由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老师担任,也有的高校认为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熟悉教学的管理人员甚至是在校研究生都可以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甚至有部分学校采用由老师自主申请的方式担任学业导师[3]。在学业导师选聘方式上,几乎没有学校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在学业导师选择上,学生的声音往往被忽略,使学生的创新需求和专业素质提升长期处于抑制状态。

1.3管理及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困惑。学业导师的工作着学生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的工作。很多情况下,学业导师的工作内容和量化标准缺失,如简单地以每个月或者每周辅导次数规定标准,导致学业导师很多工作内容不被现有评价体系认可和接受,而辅导对象多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以辅导的学业和学术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指标,也不甚合理,结果导致学业导师在工作上积极性不高。而学生对学业定位、就业升学、职业发展的疑惑和诉求等,由于学业导师自身素质和精力能力差异和合理激励评价制度的缺失,学生的正常发展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2.原因剖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互联网普及及移动通信工具便利性冲击着传统知识获取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获得了极大解放。而传统辅导员+学业导师的学生辅导方式既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更是很难在现有评价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从根本上说原因有以下两点。

2.1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化培养体系缺失。长期以来,学生在大学阶段之前以灌输式学习模式为主导;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多数学生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以自主模式应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结果导致一方面学生自身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不能建立基于自主学习的未来规划,另一方面高校未建立以学生职业化发展为中心的培养体系,导致对学生生活管理、思想教育和学习管理长期力不从心,抓不到点子上。

2.2国内高校教学体系和教辅体系割裂。国内高校培养学生时强调以学生知识学习为中心,而对学生的生活、思想教育放置于次要地位。学业导师本应定位于知识教育的专业教师和思想教育的辅导员之间,起到纽带作用。但国内高校教学体系和教辅体系长期割裂,学业导师定位不清,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很难完整地呈现给老师,造成学业导师抓思想、辅导员搞活动、专业老师搞纪律怪的现象。而学校对这种扭曲的现状视而不见,造成学业导师制度空洞化。

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应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传统辅导员+学业导师的教育方式应适时做出改变和调整。

3.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学业导师制度的现象描述及深层次原因分析,现给出对应的改善建议。

3.1深入分析、科学定位学业导师职责。明确学业导师的职责和定位是完善学业导师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化发展为中心,建立以学校和学院教育教学主要领导负责的、以各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学业导师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和加强对学业导师的管理制度。

3.2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岗位选拔标准。根据学业导师的职责和定位,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定学业导师的选拔标准。学业导师的选拔原则以专业能力为基础,要求专业视野广阔、学术能力强,同时要求学业导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学生工作经验,并且注重学业导师的更新淘汰。

3.3系统规划、完善学业导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导师评价体系是学业导师制度高效运行的保证。对学业导师的评价制度要求引入学校管理机构、同行和学生评价信息。同时,要重视结合专业教师、辅导员对学业导师的客观反馈。重视对学业导师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评价,最终形成对学业导师完整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哈书菊.高等院校学业导师制的建立与完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7):69-71.

第6篇

【关键词】政治辅导员 职业定位 规划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43-01

一 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1.高校政治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导师

大学生都是从“独木桥”上挤过来的,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疑惑,渴望知道结果,充满朝气,对未来充满希望,求胜心理强烈,不服输,对未来充满热情与信念。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使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有了一些改变,这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将有所影响。在网络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虽然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宽广,可以学习到在课堂上不曾学到的东西,但也会接触一些不利的信息,所以该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刻。此时,政治辅导员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政治辅导员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理念,让大学生感受正能量。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应该有所改变,不能继续以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未来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发展,新式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2.高校政治辅导员应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引导者

相对于初中、高中忙碌的学习、考试,大学时期是学生锻炼自己社会能力的时期,影响着将来的就业方向。对于大学生未来工作的培养,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针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方针政策有计划地做好培训课程及活动。部分大学生只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计划自己未来的工作,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没有为自己的工作做好细致有效的规划和准备。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也不厌恶,不确定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不知道自己最终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阻碍了很多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政治辅导员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做好职业规划。

二 政治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管理

1.探索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辅导员要对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进行系统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帮助。这项工作对于辅导员来说要求较为严格,任务重,但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2.发展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辅导员的发展跟随年纪及个人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发展到某一阶段,辅导员要将工作提高一个层次,并将辅导员的职位让贤。在工作刚开始阶段,学校应组织辅导老师针对自己的性格、学历等特点进行自我分析,请资深的辅导老师给予帮助,规划自己的工作方向,这样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针对有上进心的辅导员老师,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学习、培养和机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学校应给予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可以促进辅导员老师的求胜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3.保持政工系统发展通道畅通,避免人才流失

行政工作比较受中老年大学老师的喜欢,不论老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或个人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他们都比较青睐于行政工作。由于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锻炼了自己行政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合格的行政队伍,可以为行政岗位提供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但由于行政岗位数量较少,只有少数教师能被安排到行政岗位上,从而使先前重点培养的辅导员不能在行政岗位工作,由此学校将损失人才。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

促进大学生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学校应以正确的发展观和实际相结合,使辅导员感到作为这个职业的荣誉感,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应作专项研究,尤其应针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专家、学者应重点讨论、探讨出切合实际的方法予以应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订,同时政治辅导员也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开梅、顾生玖.试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11(5)

第7篇

【摘 要】课堂教学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大班式课堂教学的弊端之一是很难因材施教,为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更上一层楼,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师一种重要的教学补充形式。

http://

关键词 数学;课外辅导;方法;教学质量

一、学生分层分组

教师可将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可以二至四人一组,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三至四个组左右,学有所长的学生也大致差不多,这样做的优点第一可以节省老师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课余时间一个个等着前面的学生辅导完,这样安排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辅导。第三对于有的学生一个人向老师提问题时有一种害怕的心理或羞怯的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理解力差,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向老师提出怎样的问题,因此让他们成立辅导小组就不会有这种心理,当然对于一些比较胆大、独立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二、辅导内容多样化

作业方面: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着重辅导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注:老师布置的作业首先也要适时适当的分层布置,其次尽量精挑细选),把基础知识先弄懂。去年刚接手七年级两个班,对于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还不熟悉,其中有位学生学习态度比较主动,经常来问一些课外辅导书上的题目,而且都有一些难度,但是几次考试摸底下来发现她成绩并不理想,甚至有几次不及格,及时调整辅导内容,着重于对作业的辅导,把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先解决,而不要眼高手低,通过半个学期的辅导成绩稳步上升,现在到了初二基本上成绩也比较稳定,而且基础打好以后,也不会每天的作业都会有困难。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不仅要注重课内作业的辅导,也要注意课外作业的辅导,有时学生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外时间自己会找题目来做,老师可给予一些明确的指导,课外书上哪个题目或哪类题目适合他可以去尝试一下,也不需要所有题都需要做,加重他们的负担。

学习方法方面:有些学生平时也经常辅导但就是成效不大,这时就要及时地找找原因和改进学习方法。教师也应在平时多讲讲数学的学习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相互交流经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班上有一位叫小玲的女生就是这样,平时学习挺认真,态度也比较端正,碰到不懂的题目经常来问,也做课堂笔记,但就是效果不明显,成绩不拔尖,给她仔细查找了原因,主要是复习总结这个环节做得很少,不会把相关知识点串成一条线,融会贯通,不会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也没有把当时问懂的题目再复习巩固,脑子里没有一条清晰的知识链,没有一张清晰的知识网,这样一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内容比较多真是一考就倒。查找到原因后,经常督促提醒她做好复习、整理、总结的环节,刚开始也可以辅导她怎样做知识点的“串线”和“结网”,慢慢养成习惯学会了以后就让她自己做,教师只要做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在以后的几次考试中成绩也就慢慢上来了。

学习态度方面: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明,心理学家早在1919年就在一项实验中发现积极地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行为而且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那些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的学生,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良,反之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无用的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多,学习成绩也差,因此,平时在课余时间也要多与学生沟通,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多了解一下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家庭原因,甚至是老师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多的也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认为你对待他们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会喜欢你,也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对于学生态度的辅导更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三、辅导方式要灵活

课外辅导的地点可以在教室里。学生在教室里自习时,可以作巡回辅导,上完一节课后有的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还是有疑问,课后马上提出,这时应趁热打铁马上答疑,这样效率比较高,也可以在办公室里,对辅导小组或个别学生进行答疑,在游戏、体育活动中,凡是一切可以接触到学生的地方,在时间允许额的前提下,都可以随时随地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辅导。辅导的内容、方式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领悟力较强,同类型的题辅导过一二次可以叫他自己归类解决,有的稍差一点可以多做一下变式训练强化一下,有的能力差一点,同类型的题目比方说准备好六道题,你可以先让他做两个,然后马上批改,把错误指出来,纠正以后再做两题,这样错误会明显减少,最后的两道题可以强化巩固一下,甚至根据具体情况来一个提升也未尝不可,这种做法比一次做六道题效果要好得多。

四、帮助学生选取课外辅导书

关于辅导书要注意三点:(1)老师推荐,题量要少而精。辅导书的选择最好由老师推荐,选择好的出版社的作品。最好不要让他们随意选择,去年我刚接手了七年级的新同学,有些同学积极性很高,早早地买好了课外辅导书,但都不一样,而且有些书不与苏教版的配套,有些书难度太高,他们过来问问题时,老师也不忍心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但讲起来又费时费力,真是事倍功半,后来及时调整统一了辅导书,便于老师帮他们选题、分组辅导,学生自己也便于相互讨论。(2)要选择适合孩子水平的辅导书,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学习,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提高难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3)阅读辅导书的例题讲解部分。一本好的辅导书,例题多样化,讲解会提供很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仔细研读辅导书的例题是很重要的。

http://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77-02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1.思想工作。目前,当今大学生普遍的精神面貌是良好的,整体也是越来越好,但也又有新变化,主要表现为:有些同学对于国家政策不了解,不关心,认为和自己无关,也有同学不能铭记历史,爱国情感不强烈,还有学生追求名牌,缺乏吃苦奉献精神[1-3]。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和他们的互动,深入了解学生的动态,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对症下药”[4-6]。辅导员要把国家的形势政策及时通过班会等各种形式传达给大家,让同学们时常思考我为国家能做什么,从每一堂课的认真学习开始,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要学着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待事情,才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持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目的,学习好科学知识,更好地分配时间,不荒废光阴,珍惜学习的机会,虚心向老师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好图书馆和自习室,保证学有所获,使人生无悔。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是教育进步的折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希望。

2.常规工作。班上每个同学的家乡风俗、脾气性格、爱好社交等都能成为辅导员掌握的第一手资料[5-7]。例如,对于学生来讲,学习还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现在,部分高校学生出现学习成绩低,且这种现象具有传染性,有时候影响一个班的学生,具体表现为班级上课纪律差、玩手机而不认真听讲、不能及时地预习复习、不按时上交作业等,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辅导员需要督促学生按时上课,不要迟到早退,课上认真听讲,不玩手机,还要提醒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向同学老师的请教,在班里树立标杆榜样,树立以学习为荣的理念[7-9]。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及时作记录,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学生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帮助他们制定完善复习计划,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再接再厉,注意监督落实计划的开展情况,和家长及时交流情况。在考试之前,结合诚信教育开展相关班会,让同学们诚信应考,沉着应对,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以取得满意的成绩。检查宿舍卫生,注意宿舍用电安全的教育,和任课教师做好沟通,服务教学,做好老师的好帮手。

3.心理、学习等辅导工作。进入大学后,面临集体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帮助,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的学生之间需要进行共同生活学习,其中宿舍矛盾就是辅导员经常碰到的,需要辅导员细致耐心的教导。对于毕业生来讲,他们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们这个阶段关心的是就业等问题,在择业问题上他们常常陷入矛盾当中,有些同学知识技能不高,对于工作岗位过分挑剔等,都会影响毕业生身心的状态。有些同学出现消极情绪,不愿意和他人交往。少数学生上大学之后,变得比较松懈,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成绩下降,有些学生变得压力很大。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多关心他们学习进展,多了解他们的情况,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认真学习所学知识。在大学期间,多读书,读好书,查缺补漏,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要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多参加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特长,找到闪光点。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遇事不较真儿,多帮助他人,以便学好知识,尽快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这是老师所期盼的,也是学生家长所期盼的[10-12]。

二、高校辅导员的自身发展

1.制约因素。高校辅导员要有上进心,这是辅导员对自身的要求。辅导员的详细具体的工作需要我们的倾听[13-15]。比如,陪伴学生成长的前提是自身的完善,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棘手的情况,很多原因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没有办法融入他们,让他们愿意敞开心门,现在的学生能走进他们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用心才能做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情实意,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要和他们共同成长,乐于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单是管着他们,让他们按要求做。而来自学校、社会等因素也会制约辅导员发展的需求,例如,辅导员的岗位发展缺乏空间,使得部分辅导员出现工作迷茫,在工作中激情不高,没有办法专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而就社会承认度来说有些时候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工作中,有些家长对老师存在误解,支持度不高,不理解辅导员的相关工作,对学校工作漠不关心,缺乏有效配合,也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

2.实现途径。①辅导员自身应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辅导员应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能够坐得住,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政策,为了更好地引领思想,辅导员首先要及时追踪国家的新闻动态,才能抓好思想工作;同时,高校辅导员要爱学生,包容学生的缺点,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要重视品德的养成[15-17]。每个辅导员所带的专业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做外行人,要尽快熟悉学生专业的发展趋势等,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更近;要做有心人,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学习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困扰;辅导员要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用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难免也会遇到一些“瓶颈”,面对困难,要有开阔的胸襟,把自己的学生像孩子一样疼爱,看到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不能抛弃他们。及时调节自己的状态,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到学生,多用自身的学识去感染大家,把自身的经验和同学们分享,避免学生们走弯路。②高校应不断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机会让辅导员多参加专题讲座;日常中把思想工作做到位,做到学生的心坎当中去,争取学生的信任以及配合,当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老师,就能把老师的话听进去,在遇到困难时也愿意和老师讲,在学生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时,教育效果就会变好[18,19]。辅导员应注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传递正能量,发挥榜样作用请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新老师,经验是新教师所缺乏的,新教师在工作中,虽有激情,但有时考虑问题可能不够周到、冷静,因此需要向老教师不断请教。要鼓励高校辅导员考取相关方面的专业证书。辅导员的工作其实是良心活,很难有具体的衡量指标,要想帮助他们,就得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20-22]。注重支持辅导员科研,鼓励他们在空余时间静下心来有所感思,并将之作为记录,作为写作资料;提供各种机遇帮助辅导员不断加强创新意识,灵活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情况;搭建平台,加强相互之间的学习,更好地促进经验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湛峰.浅谈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方法[J].教育论丛,2010,(5):125.

[3]陈磊.浅谈大学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修养[J].新校园,2010,(11):20.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教育出版社,1999.

[5]李建国.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现实与思考[D].华中科技大学,2007.

[6]杨翠明.基于岗位职责的高职辅导员素质建设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0,(6).

[7]刘婷,吕薇.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J].才智,2010,(16).

[8]陈武林.高校辅导员管理效能与工作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9]苗洁,蔡建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创新管理和和谐管理[J].大众科技,2007,(10).

[10]康长春,李尚可.高校政治辅导员素质修养初索[D].中国教育导刊,2006.

[11]曹莹.浅谈大学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和素质要求[J].教育管理,2010,(3):73.

[12]林泽炎.人际关系协调与冲突解决[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13]翁铁慧.大学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南[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14]白雪莲.蒙古族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15]林玲.专科师范生就业压力、归因方式与焦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唐秀美.浅论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完善和发展[J].文教资料,2012,(2):176-178.

[17]曲建武.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实招[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18]徐晓东,张琦.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19]唐文红.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

[20]张建明.让辅导员工作成为充满活力的光彩事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6.

第9篇

在“作业来了”这节课中,我(辅导老师)适度地运用了沉默的技术,有一些观课的教师无法理解我的这种沉默,提出了疑问。我在这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沉默技术,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谈话内容“听之任之”,而是一种积极的倾听,这种倾听在我的辅导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表达了我对学生言行的尊重与接纳;二是我以此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三是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成长的问题。接下来,结合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沉默,具体地谈谈沉默技术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沉默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的社交谈话,它要求辅导教师表现出大量的关注与倾听,幷少做逻辑分析、少说教,多认同学生的感受,但是认同不等于认可,不等于“不作为”,而是要多体验学生感受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换言之,它要求辅导教师首先置身于受导学生的境地当中(共情),然后再帮助其认清成长中的障碍,寻求自救自立的方法。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多听少言,学会以适时、适度的沉默来传达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暗示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我在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活动过程中的沉默主要有暗示鼓励的功能。 

在“作业来了”辅导活动课中,分享角色感受时,我请扮演老师的学生说说他在扮演教师这个角色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当教师很爽,可以给学生布置很多很多作业,批改作业时也只是对对答案,很轻松。”他的话音刚落,一部分学生忍不住点头赞同,他的话似乎一下子说到了好多学生的心坎儿上。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想针对他的话,请孩子们讨论一下,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真像他们想象得那样轻松吗?(课后也有好几个教师问我,明明学生说得不对,为什么我当时不加以引导。)那时,另一个念头也下意识地从我脑海里冒了出来:我这样做,至少要冒两个风险,一是很可能让学生敏感地意识到我不认可他的真实感受,想借着同学们的讨论来说服他;二是很有可能因此阻塞了学生的轻松畅谈、真实表达之路。同时,这个问题虽然跟辅导主题有关,但是和主题重点目标“引导学生探寻应对作业压力大的策略”关联却不怎么紧密,如果我们在此时质疑学生的这种感受,不但有些偏离辅导重点,而且很可能让学生觉得我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帮教师说话,进而使后面学生的发言会揣摩我的意愿,不敢、不愿说真话了。所以,我坚信我运用心理咨询中的沉默技术回应学生是合适的。我此时的沉默,不是对学生的讲话内容“不作为”,而是要达到暗示、鼓励学生继续说出自己真实感受的目的,也避免了我的教师角色带给学生的不安全感,让接下来的分享氛围更加开放、融洽、安全。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感受吗?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教师批改作业还是很辛苦的,我们做一份作业,教师要看几十份作业,教师还是比我们辛苦。”听到该学生的回答,我想我前面的“沉默”真的是“金”了。 

二、学生的沉默 

心理辅导专家苏关南指出:沉默可让学生有机会反省或检讨自己。沉默所代表的意思可能多过言语,虽是无声却胜有声。 

在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辅导活动中,在探寻应对作业压力的策略时,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作业压力感受到的程度来分组交流自己在遇到作业压力的时候是如何解决的,讨论应对作业压力的办法。孩子们有了“志趣相投者”,自然交流得更加欢畅了。在孩子们的分组交流结束后,我问:“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分享,面对作业压力,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没有?”前一刻,或许孩子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困扰中,经过刚才的一番交流,孩子们都从伙伴的经验中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新的解决办法,他们侃侃而谈。接着,我面向现场听课的教师,对孩子们说:“同学们,现在有个好时机,下面有你们的科任教师,你们有话想对他们说说吗?”刚才侃侃而谈的孩子们却都沉默了,此时,我明白孩子们的沉默,不是对我的谈话内容的反感,而是在积极准备。他们可能在心里说:我想对哪位老师说呢?我想对他说点什么呢?我有勇气对他说出我的心里话吗?……一秒、两秒、三秒……我平静地期待着、等待着……大约两分钟后,佳叶举手了,她跑到语文老师跟前,说:“老师,刚才您听到了我们内心的想法,知道了作业带给我们的压力。那么,以后在布置作业时,是不是可以考虑给我们减轻一点这方面的压力呢?”她的这一提问,博得了孩子们一阵热烈的掌声。当老师肯定了她的勇敢,认同了她的感受,并答应以后会重视同学们的建议后,她开心极了,一边连连说了几声“谢谢”,一边深深地向老师鞠了一躬。全班同学又一次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沉默时,辅导者要做的是: 

1.不要怕辅导过程中出现沉默; 

2.要区分思考性沉默和对抗性沉默; 

3.要善于运用各种非言语的举动(微笑、亲切的注视等)来表达对学生停止讲话的理解和期盼;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4.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他沉默时并没有走神。 

第10篇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关于高校学生干部的产生机制。学生干部作为联系老师与学生的纽带与桥梁,注定了其要对两者负责的双重任务,那么对于这个队伍的产生也就有两种作用的力量,一方面来自辅导员老师;一方面来自学生。可以通过这两种力量来确定高校学生干部产生机制的类别,一种是单一制,也就是说由两种力量的其中一种来确定学生干部的人选;另一种是结合制,也就是说由两种力量共同作用来形成学生干部的人选。

我们先看“单一制”的学生干部产生类型,显而易见,此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具体的操作机制:学生选举制和辅导员任命制。选举制,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通过本系部的年级或班级大会,让所有有意愿成为学生干部的同学依次在所有同学的面前作公开的竞选演讲,全体同学对上述同学进行投票,然后组织公开唱票,最后根据票数的多少来确定学生干部的最终人选。选举制应该是目前最为通行的一种学生干部产生方式,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是最为纯粹的民主形式,也是最能体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民主色彩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所产生的学生干部往往交际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与同学关系融洽,比较能服众,在学生的活动组织中也更能发挥作用。但是选举制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这种方式实质是一种“唯人缘论”,也就是说能不能成为学生干部,关键是看自己在同学中的人缘,只要人际交往上比较出色就可以顺利当选,这样学生许多其他方面的优势也就都被“蒙蔽”了。而作为学生干部,要做好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这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干部身上除了“群众基础”,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素质是不可忽视。所以这样的选举方式所代表的选择标准太过单一,不够全面;二是这种方式实际上“屏蔽”了辅导员老师在学生干部产生中的作用,往往会导致产生的学生干部不能很好地满足辅导员老师的工作需求,致使辅导员老师运用起来“很不顺手”,给以后的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相反,在学生干部产生中,能有效避免这种“唯人缘”状况出现,并且能较全面的考察学生,使之成为学生干部的方式就是“任命制”,也就是说,辅导员老师在与学生的初期接触中,发现一些组织能力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再结合对学生的历史表现(学生档案)的考察,来确定一些比较适合作学生干部的同学,直接对其任命,并向所有学生公布任命结果。这种方式相对于选举制来说,实际结果上可能更为合理,因为作为辅导员老师,考虑问题相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更加成熟和全面,所确定的人选往往更加符合一名学生干部的要求和标准。但这种方式总体来说却不太可取,原因有二:一是这种方式逆潮流而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而作为有着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他们对民主的诉求更强,也更自觉。作为辅导员老师,如果架空学生直接确定学生干部的人选,往往会惹来众多非议,造成学生对老师以及老师所任命的学生干部的不满,群众基础出了问题,也会为以后的具体工作造成困难。二是没有正当性,学生干部是所有同学的直接服务者和管理者,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员,学生干部与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而又不让学生参与确定干部人选的过程,将广大同学的呼声和诉求直接“屏蔽”掉,这是没有道理的。

以上就是关于两种单一制的分析,无论哪一种,都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狭隘性,都不是学生干部人员选择的最佳方案。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二类机制——结合制,也就是在学生干部产生的过程中,将辅导员老师和广大同学的影响统一起来,共同作用,形成最终的人选。可以说,“结合制”的思路是对的,避免了单一制的局限性,让“桥梁和纽带”(学生干部)连接的两边——辅导员老师和学生,都能对学生干部的选择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于结合制的具体操作,也没有同一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于辅导员老师和广大学生的意见怎样结合,怎样统一,两方面力量具体来怎样影响学生干部的人选结果都没有一种统一的制度标准。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组织学生公开选举,但是同学投票之后免去公开唱票的环节,直接把选票上交辅导员老师,辅导员再根据自己的意见加以斟酌,最后形成学生干部的人选名单。这种方式应该是最不可取的,因为这是明显的违规操作,我们都知道,选举公正性的保证就是公开唱票,没有公开唱票的投票是无效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也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这种半截民主太过虚假,还不如直接任命。

还有一种就是校园民主集中制,首先经过学生的公开投票,公开唱票最后形成一个“票数结果”,再上交辅导员老师,然后老师根据参选学生的得票数以及自己的意见来对票数结果进行调整,形成一个学生干部的人员名单(调整的结果有可能与“票数结果”相同,有可能与“票数结果”相异,例如A得票数比B要高,但当选学生干部的人员是B)。这种方案可以说是相对较好的一种学生干部产生机制,也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民主的基础上有集中,集中的指导下有民主。但是这种机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这种机制是以学生民主投票的“票数结果”为基础,经过辅导员老师“调整”而产生最终结果,但是对于辅导员的“调整力度”却没有一个严格的“量化说明”,也就是说,辅导员在多大程度上“参考”学生选举的票数结果,在多少票差距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如果没有明确的限定,那么这项制度其实又近似于“任命制”了,这种方案的灵活度和随意性太强了,“民主集中制”实际上会导致“无民主只集中”的状况。第二,这种机制会往往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辅导员老师的调整,最后学生干部人选结果与票数结果往往会有不同(例如A得票数比B要高,但当选学生干部的人员是B),被“调上”的B同学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但被“调下”的A同学心理难以避免的会产生不满(自己明明是票数较高的,而又因为辅导员老师的原因,而无法成为学生干部)。虽然作为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干部的人选进行调整是非常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毕竟所处的角度不同,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往往难以理解老师的做法,所以这种机制必然会产生对一些“被落选者” 以及“被落选者”的支持者的伤害,这就会导致那些“被落选者” 以及“被落选者”的支持者对辅导员老师和学生干部队伍的不满,这些都会造成以后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困难。

为此,可以找到另一种机制,也按照“结合制”的思路来进行,修正以上这种具体的操作方案,尽可能将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所设计的方案是一种改良版的选举制,可把它称为“不等票额选举制”,具体程序为选举制的标准流程(竞选演讲——公开投票——公开唱票——公布结果),同时让辅导员老师也成为无记名选举者的一员。也就是说,让辅导员老师也像广大同学一样参与无记名投票,选举自己支持的候选人。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其拥有的选举权限不能与学生一样,其所代表的选票数量应该超过普通同学,所以称之为“不等票额选举制”。比如说,作为辅导员老师,其所代表的选票数量确定为选举所在集体总人数的1/10(关于具体的比例,本人并没有进行过严格的调查分析,只是大致确定1/10这个标准,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一个50人的班级选举班长,辅导员老师有5(50*1/10)票的权利,而这5票辅导员老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都投给1个人,也可以分散给2个人,3个人,4个人、5个人,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同时投票,同时上交,通过公开唱票产生最后的结果。

这种方案就对上一种“结合制”的修正,也基本克服了上一种机制的缺陷。它的优势在于:第一,此机制基本框架是“选举制”,在学生干部产生的程序上坚持了民主的原则,更具有正当性和公正性;第二,在选举制的基础上,辅导员老师能够拥有多于普通同学的票额,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对于辅导员老师的权限也加以了有效限定,使其无法对最终结果形成太大的影响,保障了产生机制的民主性;第四,辅导员老师作为无记名投票的一员,他的作用完全“隐形”了,作为学生,谁也不知道辅导员老师投了谁的票,这也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对于辅导员的不满。

以上就是我所设计的不等票额选举制,也就是辅导员老师参与其中的选举制,这种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学生干部产生机制来说,更加完善,负面影响更小。但是毕竟没有“完美制度”的存在,这种机制在设计和应用中肯定也会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也希望广大学生工作者继续探索,设计出更加优化的机制。学生工作不仅仅需要“人治”,更需要“法治”,对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有益的制度建设更加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而一套完善的制度不是一时一刻能够形成的,需要学生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对既有机制进行修补、改良和革新。

参考文献:

[1]匡乐文.论高校学生干部选拔的原则、标准与程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2)

[2]宫清莲.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与管理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3]李景玉.论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J]. 教书育人,2010,(12)

[4]金武州.浅析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与使用[J].高教论坛,2010,(05)

作者简介:

张鹏(1984-)男,汉族,河北承德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硕士,专业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就职于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年级办公室。

第11篇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关系;困境;对策;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频繁的老师,莫丽梅(2010)给“80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思想政治的指路者、以身作则的示范者、关爱学生的温暖者、依法育人的管理者和人生规划的引航者”。对“80后”、“90后”这对年龄上相近而角色不同的师生进行人际关系分析,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关系困境的现状分析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高校师生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辅导员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担任的作用更多的是如何育人。原本和谐的“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关系却因为社会时代背景、教育管理制度、个性心理差异等因素而有了变异,甚至是冲突。

(一)成长背景给“80后”辅导员带来特定的思维与偏见

1.“80后”与“90”后都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但“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思想对“80后”有着更深的影响。尤其当“80后”走上教师岗位,他们更加坚定了这种思想,觉得老师必须要有老师的权威性,殊不知个性十足的“90后”却没有如此僵硬的师生概念,直呼老师名字在“90后”大学生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2.“80后”与“90后”在年龄上相差不大,但每当个别“90后”存在什么缺点或出现什么差错时,“80后”辅导员就会给全体“90后”大学生贴上标签,数落“90后”的是非问题,其实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另外,当前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都会优先考虑党员、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异等条件,而且还有年龄限制,所以,在当前找工作不易的情况下能够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胜出的“80后”在进入高校辅导员岗位时会有一种舍我其谁、沾沾自喜的心理。

(二)师生比偏低,辅导员工作繁琐,学生认同感低

1.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200,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还达不到这样的配置,有的高职高专学校甚至出现1名辅导员带500位学生,这样的师生配置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辅导员如何能教育好管理好自己的学生?

2.辅导员工作的繁琐是有目共睹的。有人形象地把女辅导员称为“保姆”,称男辅导员为“奶爸”,当然他们还有“传声筒”的作用。辅导员除了每天的事务性工作外,还涉及党建工作、团学活动、思想教育工作,甚至是教学教务工作,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突发性事件有时让辅导员熬夜不能睡觉。

3.可在有些“90后”学生眼里,“80后”辅导员并不是那么的完美,他们对辅导员的认同感还比较低。他们觉得辅导员整天坐在办公室是一种享受,至少是在一种高档的工作环境里上班;认为辅导员没有任课老师专业,学历也没有那么高;认为“80后”辅导员与自己差不了多大,于是就没有了尊师的概念;再者,一些辅导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换了三四任辅导员,从而导致师生双方互不认识的尴尬场面。

(三)工作压力、工资待遇带给“80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1.“80后”辅导员每天与事务性工作打交道,忙得焦头烂额,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经常会出现抱怨的情绪。有的学校还规定辅导员要给学生开设形势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军事理论课、心理咨询课等课程,一些没有经过培训的辅导员就战战兢兢地上了讲台,这会使辅导员感到心虚,而且这与他们之前的职业定位也有差异。另外,在评职称晋升等方面给年轻的“80后”辅导员带来的压力也不小。

2.在经历两三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后,有些“80后”辅导员就会觉得新鲜感已过,辅导员工作就是条条框框,发展空间也不大,从而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倦怠感。他们不主动与学生交流,随便应付了事,学生不出事情,完成任务就行,为了工作而工作,疏于管理,从而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淡漠化。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可怜的工资待遇,让他们对转岗跳槽充满了期待,尤其是现实生活(买房、结婚)更逼的“80后”辅导员像热锅上的蚂蚁。

(四)经验不足造成“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关系的日益世俗化

“80后”辅导员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做辅导员之前没有在社会上锻炼过,所以他们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也过于简单。一些辅导员在做评优评奖、入党选干部的时候没有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在处理学生寝室问题、情感问题、挂科逃课问题、突发事件时比较草率;一些个性偏外向且比较急躁的辅导员碰到学生问题时会采取激烈、严厉的方式,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语侮辱学生的人格,这些都会使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另外,当前的送礼风、托人办事的风气都还没有完全杜绝。一些学生家长为了自己孩子能够生活得好、学习发展得好,包括选拔班委、入党、出国等事情,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凭真本事去竞争,反而托人帮忙照顾,甚至连寝室床位安排这样的小事也会提前打好招呼,此等做法如果实施,让其他师生知晓还不令人大跌眼镜?师生关系的日益世俗化如此可见一斑。

二、“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关系困境的对策研究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分析,“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富有个性、相互独立又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民主关系,又是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笔者认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相互认同感;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建立激励保障制度,这些都是构建和谐“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关系的基本策略,也是化解当前高校师生关系所遭遇的一些矛盾和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合作交流机制

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即要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需 要“80后”辅导员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开展工作。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辅导员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辅导员有责任有义务去带好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还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尤其是关系到学生利益的事情,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不能改变,譬如入党转正时间、获奖学生名单、考试不能作弊等。另外,有些新生刚来大学,还不是很熟悉很适应大学的生活,此时辅导员就要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们度过这段困难时期。辅导员唯有真心实意地付出了,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与肯定。

“以人文本”还需要“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建立相应的合作交流机制。除了面对面的交谈,“80后”辅导员还可以采用网络交流,通过短信、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途径进行每时每刻心与心的交流。笔者认为,辅导员在新生进校前就可以通过建立QQ群与新生取得联系,进校后可以通过新生登记表逐个了解新生的信息,还要给自己留出充裕的时间以便接待学生并与他们深聊。辅导员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性情,开展起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相互认同感

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笔者认为可以提倡对辅导员岗位的忠诚度考核,辅导员最好能带完一届学生,在这三、四年里,辅导员要安心、踏实地扎根于这个岗位,不要因为外面的风吹草动就改变初衷。辅导员的规划可以分长期譬如五年、一年、一学期,短期的一月、一星期、一天,辅导员只有做好详细的规划,才不至于每天都浑浑噩噩地度过而不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辅导员是个多面手,所以,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上辅导员要有所了解和学习。当然,辅导员在做好自身规划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价值取向等内容帮助他们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

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有它的难处,既然选择了,每一位工作人员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对于“80后”辅导员来说,刚开始工作总是比较迷茫,此时向老辅导员多学习多取经比自己埋头苦干要有用很多。虚心向人求教也是一种美德,“80后”辅导员只有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和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吸引住学生。

(三)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想让辅导员认识每一位学生确实存在难度,但辅导员要尽可能地多参与学生活动,多走访学生寝室、早晚自习教室,融入学生的队伍中。而一些特殊学生群体却必须得到辅导员的关注。这里的特殊学生群体包括心理问题学生、贫困生、学习落后生、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等。据相关调查,目前高校里很多“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问题,其爆发点经常是在寝室,而根源则来自其家庭生活背景。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布置眼线等秘密方法帮助自己一起收集特殊学生的相关资料,以便及时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千万不能因一时疏忽而铸成大错。

每个人都是需要激励的,“80后”辅导员需要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90后”大学生需要得到任课老师、辅导员和同学的肯定。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对开展辅导员工作很有帮助。如有可能,实现《教师法》中关于“教师待遇不得低于公务员”的规定,学校老师包括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都会大增。另外,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就是最好的激励。很多时候,辅导员可以鼓励“90后”大学生迎难而上,相信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将会创造一个奇迹。

三、小结

    人际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前高校中“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关系更是值得探索。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在和谐相处之前必然会有小摩擦小冲突,但只要双方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掌握必要的信息源,增强相互认同感,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参考文献:

[1]林锦铌.“80后”辅导员的工作倦怠及心理调适方法——谈如何应对“90后”新生[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8-140.

第12篇

大家知道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辅导员是骨干力量之一,他们无悔青春,用爱陪伴学生成长,一起向最美高校辅导员学习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最美高校辅导员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最美高校辅导员观后感学习心得(一)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表彰2020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10名辅导员获此殊荣,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钱珊榜上有名。

钱珊是一名年轻的“资深”辅导员。身为85后,她已经当了11年辅导员。从首届浙江省十佳大学生,到首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再到如今荣获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工作方式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那颗赤诚的育人初心。

“2009年,我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专业毕业,留校成为一名思政辅导员。”钱珊告诉记者,这样的职业选择,与自己初入大学时遇到了两位温暖的辅导员有着密切关联。但毕业之初的钱珊,年纪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找她讲心里话。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并信任自己,成了她在新工作岗位上的新挑战。

2010年,钱珊在学生中发起“餐会有约”活动,希望利用早餐、午餐时间,通过在餐桌上的沟通来为学生释疑解惑。一开始,报名的学生并不多。钱珊主动出击,带着自己烤的面包邀请学生来吃早餐,这一妙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纷纷主动吐露心声。

学校搬迁到新校区后,钱珊在学生生活区申请到了一间固定活动室,并搭建了一个“外语村”。

为了吸引学生前来,钱珊把学生们有可能思考和困惑的话题整理出来,比如转专业、寝室交往、恋爱、就业等,用“珊言两语”的方式发布在年级群里。有时候,学生的问题会涉及到钱珊并不特别了解的领域,她就邀请专业老师、学长学姐等加入。

如今,参加“早餐会”已变成杭师大外国语学院很多学生的习惯。“大学4年,钱老师的陪伴给了我很多温暖。”来自新疆的学生小吉说,她如今是一名小学英语老师,也在自己的学生中组织起餐会活动,希望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更难能可贵的是,每次餐会,钱珊都会细致地记录,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近10年。现在,这些餐会日记已有10万余字,记录着她带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让钱珊欣慰的是,学生普遍反馈,“餐会有约”对学习、就业等很有帮助。

“餐会有约”显成效后,钱珊又给自己制定了新目标——2015年,她办起“青春领航直播工作室”,利用“直播”这种在学生中广受欢迎的模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成立5年多来,钱珊从一名直播新手开始摸索,如今已经成为一名成熟主播。直播的主题十分丰富,从女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试中的技巧,到“榜样力量”直播系列等,很受学生欢迎。

“我想,这是辅导员工作最打动我的地方,何时何地何种方式,你总是能陪伴在学生身边,就像温暖的一束光。”钱珊说,她正朝着更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最美高校辅导员观后感学习心得(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被“看见”的幸福感

2005年,钱珊来到杭州师范大学求学,正是青春迷茫时期,遇到了当时的辅导员陈岑老师和方俊老师。“他们用温暖与爱,让我找到了前行的道路和更好的自己。”慢慢地,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钱珊的内心生根发芽。

毕业后,钱珊如愿在自己的母校杭师大成为了一名思政辅导员。面对283名第一届自己的学生,钱珊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虽然钱珊的年纪相比大部分学生也大不了几岁,可带着“老师”的身份,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来找她讲讲心里话。该怎么快速走进这群学生的内心?当他们在有困难有需要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我并且信任我吗?......这些问题萦绕在钱珊心头,她觉得,自己要行动起来。

2010年,钱珊发起了“餐会有约”活动,希望利用早餐、午餐时间和学生一起,通过在餐桌上为学生释疑解惑的方式来贴近学生。一开始,主动报名的学生并不多。钱珊主动出击,带着一些自己烤的面包邀请学生们来吃早餐,食堂、寝室、超市、体育场……哪里都能成为她和学生谈心的地方。

学校搬迁到了新校区后,钱珊在学生生活区申请到了一间固定活动室。为此,她特别高兴,把这间活动室取名为“外语村”。设计图纸、反复讨论布置方案、亲自跑家具城,钱珊对“外语村”的装修布置格外上心,一点一点搭建出了现在这个有绿色沙发、木桌椅、照片墙甚至单独的餐品工作坊的温馨之地。

地方是准备好了,可怎么吸引学生过来呢?钱珊有自己的“招术”。

在学期的各个时间段,钱珊会把学生们在那段时间有可能思考和困惑的话题整理出来,比如转专业、寝室交往、恋爱、就业等,用“珊言两语”的方式先发布在年级群里。每次餐会结束后,钱珊也会把现场的图文发到群里,用这样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努力‘看见’他们,老师十分愿意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有时候学生的问题会涉及到钱珊并不特别了解的领域,钱珊还会邀请专业老师、学长学姐等加入餐会,让专业老师给出更精准的学习方法,让学长学姐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来感染学生。钱珊说:“我想告诉我的学生们,有困惑很正常,恰恰说明了你在思考。你看,他或者她正在努力跳出舒适圈,你也可以。”

渐渐地,“餐会有约暖心行动”开始在学生中口口相传,5个,10个,20个,100个……到后来,参加“早餐会”已经变成了杭师大外国语学院很多学生的一种习惯。“大学四年,钱老师的陪伴给了我很多温暖。“来自新疆的学生小吉说。她毕业后做了一名小学英语老师,现在她也在自己的学生中搞起了餐会活动,小吉说,要让这份温暖延续下去。

近十年来,每次餐会的前后,钱珊都会做下细致的记录,这其中也包括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现在,这几本餐会日记已经有10万余字。

将一件事坚持2700多天并不容易,让钱珊欣慰的是,“餐会有约”给学生们的学习、就业等起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在钱珊的学生中,有10%考取了世界top100名校,很多学生在教育一线成长为骨干教师,更有一些学生成功进入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工作......

最美高校辅导员观后感学习心得(三)创新思政教学方式,给学生“全天候在线”的陪伴

“餐会有约”初有成效后,随着国家、省里都大力支持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操作便捷、互动即时的线上平台吸引了钱珊的注意。

“网络环境下学生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他们需要些什么?”钱珊又开始动脑筋。

钱珊把在“餐会有约”中发现的学生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以网文的形式投稿到一些网站和公众号。2014年,教育专业出身的钱珊,竟研究起了手机APP,面对陌生的领域和周遭的质疑声,钱珊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钻研劲儿。“有‘麻烦’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思政工作创新发力的沃土。”钱珊告诉记者,她成立的“e外app”育人服务站可以帮助学生报名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优质活动,老师、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它直接发起对话,这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家校互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但是无论是网文还是手机app,和学生的即时互动还是不强。2015年,钱珊决定办一个“青春领航直播工作室”,利用“直播”这种在学生中广受欢迎的模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建团队、策划主题、学习设备、布置现场......工作室成立5年来,钱珊从一名直播新手开始摸索,到现在已经可以自如地运用直播多媒体加载功能;直播的主题也从女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试中的技巧到“榜样力量”直播系列,在学生中大受欢迎。

疫情网课期间,很多同学面临着学习上的焦虑,钱珊的直播间里,大家在线抛出一个个问题,原本45分钟的直播,硬是播了快2个小时才结束。这场主题为“疫情期,如何拥有超强的学习力?”最终收获了学生上千次的在线点赞,上百条的互动交流。

“我想,这就是辅导员工作最打动我的地方,何时何地何种方式,你总是能陪伴在学生身边,就像温暖的一束光。”钱珊说。

从线下到线上,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工作方式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那颗赤诚的育人初心。

从首届浙江省十佳大学生到首届浙江省十佳辅导员年度人物,再到如今荣获全国十佳最美高校辅导员,朝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前进,钱珊始终在身体力行。

“我只是杭师大众多优秀辅导员中的代表,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期待着未来有更多的’ 最美‘在师大校园傲然绽放!“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最美高校辅导员观后感学习心得(四)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中宣部、教育部近日评选出10名2020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并联合发布其先进事迹。其中,天津师范大学辅导员张家玮获此殊荣。

张家玮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更好结合,在工作中他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把有意义的思想变成有意思的文化创意产品,从形式上设计“微视频”拍摄、翻转课堂、实地调研等引发思考、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他牢牢抓住了新媒体这块阵地,有效开展思想引领及舆情引导,从人人网到QQ空间,从新浪微博到微信公众号,14年来,他深耕网络思政“新阵地”,与学生互动交流,坚持为学生答疑解惑;14年来,他撰写发布各类网文700余篇、260余万字,浏览量400多万,使学生在互动中受教育,在参与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疫情发生以来,通过网络“主播式”共讲成长故事等多种形式,张家玮把“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迹讲给学生;利用“云班会”“云党日”,张家玮用事实讲述着“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在,让青年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在张家玮的带领下,学院辅导员们既“备课”又“讲课”,既“自学”又“教学”,把疫情防控作为思政教学教材。

最美高校辅导员观后感学习心得(五)做青年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在很多人仍处在不知所措当中时,高校辅导员们便投入了工作。

2020年1月23日起,燕山大学的辅导员王银思便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她负责全院4913名学生的疫情防控数据汇总工作。170天、597个文档、62万人次、410万条信息,记录了她的抗疫点滴。因为连续作战,王银思腰间盘突出复发卧床不起,疫情防控工作最艰难的一个月她都是这样忍着剧痛趴在床上度过的。

江城武汉,2020年年初成为了疫情风暴的中心,武汉理工大学的辅导员靳敏一直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学生,受感染的学生最无助的时候,靳敏协调了多方资源,守护住了学生的生命安全。

这场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既是一次大考,也是一堂大课。辅导员们深知危难时刻,教育更不能缺位。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辅导员张家玮从讲好战“疫”故事入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他利用“云班会、云党日活动”讲述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大国担当,让青年学生在感动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