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

时间:2022-04-12 10:53:00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1

一、 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 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 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 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 、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 -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 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 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 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2、 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2001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2

关键词:矿山农村经济 生态农业 财政政策 扶持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经济任务,也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实现基层社会持续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樟村坪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地处宜昌市夷陵区北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磷矿之乡”。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研究探索多种渠道、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该镇矿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原有的收入渠道趋于萎缩,缺乏新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刚性很难抑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一些村集体经营管理不善,债务沉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还不到位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樟村坪镇的部分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发展矿区村级集体经济,已经成为樟村坪镇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樟村坪镇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充足的人力资金为支撑,离不开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为此,樟村坪应该深入分析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方面,立足地方特色实行生态农业项目化,充分争取扶持资金财政性,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樟村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该结合樟村坪农业发展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生产经营项目,依靠特色农业和优势产品占领市场。

政府应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服务,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除此外,还应该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并在法律、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放宽村集体土地资源开发经营的限制;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资产,提高利用现有集体资产开发经营的创收能力,政府要在项目审批、项目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扶持和支持。

(二)积极申报农业项目,争取政府财政扶持

生态农业项目是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的项目,具有严格的项目申报方式和程序,需要提供完整的项目申报材料等,是一项极为严格而复杂的大事情,而项目申报是获取农业项目发展资金不可逾越的一环。因此,樟村坪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还必须做好生态农业项目申报,以便争取更多的政府财政项目扶持资金;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减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负担。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3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农业经济;增长;措施

1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1.1农村信息化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必要重视,不仅要提升技术结构的整体水平,也要建构更加完善的技术人员培养目标,切实维护整体经济管理结构,从根本上优化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优化,切实维护控制结构和控制措施,确保相关运行模型能贴合农村经济发展框架。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互联网项目的发展,农民能借助互联网了解更多的种植信息和相关销售渠道,这也间接地满足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实际互联网运行结构有效进行的过程中,要保证传统格局的优化改良,从而提高整体经济结构,这不仅实现了交易范围的扩大,也保证了互联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1.2农村信息化发展和农业经济之间相互作用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借助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能实现整体经济结构层级的有效优化,并且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的思维意识。在农村信息化项目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针对当地情况进行集中管控和综合处理,确保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建构。农业经济增长也能有效强化农村信息化的进步,真正实现2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结构建立的过程中,能借助有效的控制措施使经济运行模式达到最优化。

2强化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分析

2.1强化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完整的管控机制,确保管理层级和管理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建构更加完整的系统化管控模型。相关管理人员也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处理信息化运行模型,建立系统化且功能化的农村信息工程项目,提升基础设施的完整度和运行有效性,并集中调动社会力量,将相关工作模型集中运用在农村信息处理模型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框架结构的升级。要利用头脑风暴,充分发挥农民的力量,集思广益,建构更加贴合当地农民实际需求的项目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集中升级农村信息化管理手段,切实维护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运行进度,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2强化农村信息化基础人才培养制度

在建构农村信息化工程系统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集中选取业务能力强且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对其进行集中的培训,不仅要保证其工作能力的提升,也要保证其专业素质和态度得以优化。要注意的是,在培训项目中要针对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享,确保农民能更好地了解信息化农业发展结构的优势。农民只有从思想意识层面提升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系统的认知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3强化农村信息化基础发展长效价值

在建构农村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构完整的管控系统,确保能及时处理相关管理机制和管控要求,提升基础项目发展的长效性机制,建构系统化管理系统。只有提升建设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信息化基础项目发挥其项目优势,保持农村信息化项目的运行路径和发展趋势顺应时展要求。借助农村信息化建设机制,能有效地缩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在落实相关政策和合理化规范时,能进一步推进城镇一体化项目的开展,要保证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结合地区实际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农村要想提升自身信息化建设结构的水平,就要针对自身发展情况提高整体项目的管理力度,建构更加有效的系统化管控措施,利用信息化技术切实维护信息化运行效果,从而保证资源结构管理的最优化。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已经逐渐趋于低成本和高效性,要从信息化处理模型中总结经验,顺利升级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为农村信息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廖桂平,肖力争,朱方长,等.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J].情报杂志,2014,30(02):62-65.

[2]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5,27(01):466-470.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4

摘要:作者针对农村环境建设构建低碳生态新农村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文明村建设意义,并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对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环境建设 构建 低碳生态 新农村

作为衡量农村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的综合性创建载体,创建生态文明村既是一项生态工程、文明工程,又是一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工程[1]。

1.生态文明村建设意义

1.1生态文明村建设是农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抓手

经济相对欠发达是最大的实际,加快经济发展是最大的任务,农民增收是最大的愿望,基层和谐稳定是最大的责任。这些决定了科学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领导者和推动者。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以第3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破解农村“三难”促发展,生态文明村建设成为重要抓手,在2010年年底创建了500个生态文明村,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1.2生态文明村建设是推进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的现实需要

全面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发展。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10年,且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地处山区、欠发达是的最大实际。之落后是落后在山上、落后在农村、落后在分散。农村是的主体,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2. 6%。要发展,关键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生态文明村建设成为现实需要[2]。

1.3生态文明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村建设可以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化、生态文化的弘扬、生态班子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殊途同归。生态文明村对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对策

2.1要牢牢抓住政策、规划、项目、资金4个关键环节,着力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班子4个方面有力推动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在具体工作中,政策要到位,充分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并积极推出有效的新政策、新举措;规划要落地,充分以规划为指导,保障科学发展;项目要加快,做到项目包装到位,项目推进到位;资金要落实,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向上争一点、统筹排一点、财政拿一点、招商引一点、自己出一点、银行贷一点”多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加强有效监管,防止滥用、挪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对重点村、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不搞撒“芝麻盐”。要研究制定政策,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作用,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加强督查指导,做到一月一通报、一季一交流、年终有考核;加强典型引导,及时总结经验,通过组织创先争优巡回演讲等活动,树立一批示范样板生态文明村,促进强村带弱村、先进村带后进村,带动全市整体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强探索创新,积极研究探索有利于生态文明村创建的体制机制,为活动取得更大实效增添动力。

2.2因地制宜,构筑生态产业,增强农民增收实力

根据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每个村要根据自己实际,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确定适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争取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按照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引导农民建设蔬菜、花卉、水果等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引导发展规模养殖小区,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绿色品牌。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提高科技素质为保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扶持农民创建“养猪+沼气+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有机结合,打造一批绿色品牌。

2.3注重民生,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按照“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水平,突出抓好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广播电视、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要以中央新增投资、政府主导性投资等农口项目为抓手,突出抓好对农民生活改善有重大作用的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百万亩喷微灌设施、林区作业道等项目,继续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护林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抓好项目前期,科学安排项目,积极申报和争取新增中央预算投资、政府主导性投资、省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前期和省公建项目投资计划。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以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基本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等项目要优先予以立项和扶持;集体土地有偿使用收益归村集体所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村庄整治新增的有效土地归村集体所有用于发展生产,鼓励村经济合作社以土地使用权等参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村经济合作社依法将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以租赁等形式参与开发经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实行村财乡(镇)管制度。

3.结论

总之,“低碳”理念的本质应是降能、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生活应是优质、健康、文明。我们通过对村新民居、基础设施、生态资源保护、村庄绿化景观四个方面的环境建设工作,初步摸索出一个低碳和谐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乡村模式,对构建低碳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5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区乡村振兴工作决策部署,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点工作的重要依托,在模式推广、产业示范、政策保障上积极探索,推动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固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一、推广多元模式抓引领,拓宽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路径。

一是区域统筹模式。推行镇本级整体推进、村级具体落实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围绕优势产业和资源集中倾斜政策资金,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合作,把适度规模经营接入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使资本、技术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打造后葫芦田园综合体、村灵芝、小东岔村中草药等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基地,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后劲足,有保障;二是村村联建模式。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村村联建工作部署,找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缺少外力支援、发展视野狭窄、致富渠道不畅的问题症结,落实组织、产业、项目、民生四项联建任务,帮助弱村厘清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组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产业扶贫。截至目前,全镇已有后葫芦村、小东岔村、棒槌砬子村3个村开展了联建活动;三是多元合作模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项目,推行“支部+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资金、技术、信息、市场优势与村党组织的组织、政策优势,突出市场引导、实现规模经营、壮大集体收益。2020年上半年吸引工商资本投入资金近7500万元,参与农业适度经营项目4个,涉及生物制药、民俗旅游、特色农业种植等多个产业。

二、扶持特色产业抓示范,提升农业适度规模发展质量。

依托全镇生态旅游、森林覆盖率资源、矿泉水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市“一谷一城”建设为契机,引导村集体通过独资经营、资金入股、产业服务、集体资产租赁等方式参与投资管理。依托区委、区政府持续出台种植结构调整政策,争取区财政农业发展资金(用于村集体流转土地参股经营)38万元,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项目建设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中打造百合花海、中药谷等特色农业产业综合体项目,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引导村集体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乡村旅游2个项目落地,累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三、健全工作机制抓推动,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镇委、镇政府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领导干部落实党建主体责任考核重要内容,不定期召开镇党委会,专题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财力、人力、智力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包村领导和站办所包保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组建推进全镇集体经济项目工作专班,协调各相关部门解决审批环节遇到的问题12个,累计帮助村集体解决品牌设计、技术攻关、宣传推介、产品认证等方面实际困难120余个。每年年末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助推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作为调研督导重要内容,逐级传导压力,组织相关站所对参与适度经营建设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进行实地查验,采取看项目现场、查营收账目、听干部介绍、与群众印证“四步查验法”,挤出水分,核准实情,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2020年是全区推动“一谷一城”建设的关键之年,镇要抢抓历史机遇,结合村级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适度规模经营整体提升,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实现全镇乡村振兴工作跨越式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6

两天来,对*县和*县及部分乡村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开展情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及县域突破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总体讲,*县和*县的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把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与项目拉动、县域突破相结合,与代表和体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实际效果。通过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锻炼了乡村两级干部和党员队伍,加强了乡村两级班子建设,提高了农村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县和*县在抓农村党的建设工作中,领导重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勇于创新,成效显著。两县在项目建设、园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上,都有较大的举措和突破。*县项目建设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形势很好,发展氛围浓厚,发展前景乐观,特别是县委把"三级联创"与县域突破有机结合,通盘考虑,逐项研究,形成了抓农村党建工作和项目建设的合力。*县委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和县域突破工作中,结合本县实际,狠抓了项目带动、结构调整、山川秀美、劳动力转移和绿色品牌建设等五项重点工程,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上,重点抓了金刚水泥,迪康药业,龙盛牧业,大志禽业,鹰力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项目,这在*县项目建设的历史上是一个新的跨越,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两县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乡村两级干部,要振作精神、鼓舞士气、与时俱进、形成合力,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党的建设工作。

一、把握总体要求,找准农村党的建设工作的切入点

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党的建设工作,要把握好三个总体要求。一是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进行。*报告强调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市虽然城镇人口占到社会总人口的5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有65万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当前,农业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全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的是要靠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来实现。因此,县乡两级党委要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准确定位,把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切入点,以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果,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实际效果检验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切实把农村党的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二是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要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背景下来展开。当前,农村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就我市来说,龙头企业不强、销售渠道不宽、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优、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粗放等,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也给农村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严峻的课题。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谋划发展的思路不清、加快发展的办法不多、带领群众致富的招法不活,甚至个别干部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如何开展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县、乡、村各级党组织,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方法,在执政的方式、管理的办法、思维的定式等方面,都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在教育引导农民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真正成为"三个代表"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要紧紧围绕着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围绕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好党的各项工作,在服务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中创新经营方式,在服务中增加乡村两级集体收入,在服务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真正解决好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三是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要在新的起点上提升。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过85年以来两轮的整顿建设,整体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的工作,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要有新的突破。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问题,从增强服务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入手,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通过为群众服好务、办实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三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市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向*县*乡*村和*乡*村党支部那样,支部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共同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突出重点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全市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1、着眼于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对农村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松懈。县(区)党委要把这项工作纳入经常性的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和部署,县(区)委书记要亲自抓,带动党委一班人合力抓。坚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包扶农村党建联系点制度,这是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措施。领导包村,既要抓好阵地建设,也要帮助乡村两级党组织抓好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帮助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乡镇党委要认真落实抓农村党建工作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完善农村党建工作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和评比。各相关部门党组织,要积极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在严明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的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创新工作载体,用好的工作载体指导农村党的建设的深入开展。

2、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完善选拔任用机制,选配好乡村两级班子,尤其要选准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选好一个人,就能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其次,要注意建设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每个村都要有3-5名的后备干部队伍,县、乡要建立后备干部档案,实行跟踪考核和动态管理。要拓宽选人视野,重点在党员致富能手、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外出打工回乡人员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形成后备干部队伍的梯次结构。第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党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对乡村干部及后备人才进行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要整合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要采取外出学习、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提前上岗等措施,给机会、压担子,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第四,要加大"三个培养"力度,把有能力的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年纪轻、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改善农村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结构,发展"能人经济",实行"能人治村"。要积极探索有效机制,实行先富带后富,先进村带后进村,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抓两头,带中间,推动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3、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央要求很明确,省委态度很坚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前一阶段调查摸底情况看,两县做了周密安排,工作比较扎实,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县抽调了460名干部,组成76个调查组,走访调查了852个基层党组织。*县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把关,成立了四个督查组,保证了调研工作质量。下一步将转入组织整顿阶段,这是准备工作的核心,是先进性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收到实效的关键环节。当前,就我市党组织情况看,机关好于农村,农村好于企业。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况非常复杂。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不能盲目乐观,要充分把这项活动组织工作的难度估计足,深入研究对策和措施,切实保证组织整顿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4、着眼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建立健全各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办法,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7

[关键词]发展壮大 农村 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村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建水县建水位于云南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总面积3789平方公里,辖8镇6乡142个村民委员会,1562个村民小组。2011年农业总人口44.71万人。集体经济总收入10655.57万元,资产总额53110.33万元。经济空壳村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有5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有经营收益的村8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0%;其中:5万元以下的村4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0%;5~10万元的村1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10~50万元的村1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50~100万元的村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100万元以上的村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因此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实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步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逐渐兴起,专业合作经济方兴未艾。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乡镇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模糊,引导扶持不力;有的村集体经济缺乏新的发展途径,呈萎缩趋势;一部分集体经济管理不善,资产流失,债务沉重;有些村无集体收入,经费短缺,村级组织开展活动困难。这些状况如果不尽改变,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增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千方百计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

二、制约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的成因

1 实行农村费改税后,村级集体固定收入大幅度下降,集体经济来源渠道不多,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致使当地优势项目工程难予启动。

2 部分村干部开拓创新意识能力不强。思想不开阔,思路不明晰,缺乏开拓精神,甚至于墨守陈规、吃老本,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对发展新项目缺乏胆量,怕承担风险。

3 实行村民治自换届选举频繁,村干部变换快,部分村委会领导帮子不团结,相互斥台,有的新选上任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有限,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使当地自然优势条件较好的村得不到更好的发挥。

4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氛围不浓。尤其是有一些农民群众受文化素质、小农意识的影响,处处都是个人利益为重,有集体积累想办法分光吃光,集体经济意识淡薄,从心里上、行动上排斥阻碍集体经济的发展。

5 村集体资产管理不严。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有限,对领导不符合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批条不敢抵制、听之任之,服从了事,严重制约了集体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也影响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关心的信心。

6 部分村级交通不便、网络、信息滞后不灵,资金、人才缺乏。

7 债务沉重。有部分新官上任,不因地制宜求发展,而是首先是政绩优先,配套项目工程繁多,不得不举债行事,给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措施

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1建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我县在争取省、州两级专项资金的同时,县、乡两级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2005年至2012年全县共争取省级扶持项目专项资金196万元,共扶持了20个村民委员会,目前部分被扶持村民委员会已初见效益。

1.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严格按照“三个确保”和“由县直接支付到村,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监督使用”的要求保障资金足额到位。

1.3要整合资金

有关部门要整合资金,及时调整投入结构,各种专项资金和项目投放要适度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倾斜。

1.4要尽力化解村村级债务

要切实组建机构,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全面清收债权或通过增收偿还这、借款降息减债、核销减债等多种途径有效化解,并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村级新的不良债务发生。

2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凡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集体企业和经济实体,税务部门要在规定时限内,主动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办理减免手续。

3 合理开发资源性资产

允许村级在明晰土地资源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将合法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经营合作。鼓励和支持村级集体组织依法参与“四荒”资源有食洋不化偿开发,依法经营集体水资源、山林资源、矿产资源,参与水利工程和林业工程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做好服务和指导。

4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式创新管理

按农业部(农经发[2007122号)文件要求,积极创新“三资”管理机制,在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开展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成立了红河州第一个股份合作社一建水县临安镇城郊村委会第23组股份合作社。经二年多的运行试点,认真总结经验,稳步发展,并于2012年10中旬底止,全县共成立了五家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涉及享有农户682户,人口2349人,总股份230390股量化集本资产总额4069.95万元。进一步规范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了分配制度,并增加了村民当家作主的主人公意识,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5 切实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委托制度,已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的乡镇数14个,占全县总乡镇数100%,已纳入代管的村委会数125个,占总村委会数88%,已纳入代管的村民小组数1039个,占总村民小组数66.5%。共代管集体资金总额17435.95万元。

6 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制度

各乡镇成立审计工作机构。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制度主要是对村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农经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以经常性审计、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等专项审计为主,对乡村干部任职期间违反规定给集体造成损失,或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应进行重点审计。纪检、监察及公安部门要紧密配合查处农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对侵占、挪用、贪污、挥霍、截留集体资金等涉案问题,要严肃查处,问题严重的要追究责任。

7 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云财农[2005]170号)精神,整合人力、财力、物力,理顺思路,统一认识,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确保项目实施达到目标要求。

8 加大激励扶持,优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环境

一是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制定好本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指标,组织职能部门抓好实施,并从信息、人才、技术、立项等方面给予帮助;二是各级财政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周转金,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安排一定的贷款扶持发展集体经济;三是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干部制定奖励政策,使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四是要借助外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大搞资源开发与利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五是加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和事迹的宣传,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对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抓紧抓实,建立领导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扶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衡量乡镇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

2 是加大对村级“两委”班子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破除等、靠、要思想

3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8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印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步伐,根据省财政厅《关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促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现就XXXXX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肃州区XXXXX位于XXX集镇辖区内,酒新公路贯穿全村,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现有村民小组10个,农户502户,1612人,耕地面积3402亩,人均2.2亩。该村主要以高效制种、设施养殖、精细蔬菜、劳务输转为主导产业。2017年,全村经济作物制种面积达到2200亩,占总耕地面积64%,畜禽养殖总量达到8000余头只。全年外出务工人员800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28元。XXX地处城郊,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全村水、电、路通组入户率达到了100%,农田管网配套到位,2009年至2011年经村委会多方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率先在全镇新建楼院式集中居住小区一处,共计222套住房,入住率达到85%。2016年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按照镇党委政府“一果三园”发展思路,结合全国优秀旅游名镇名村契机,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带动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为我村由传统农业生产向休闲旅游娱乐为主的观光农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XXX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初步拟定于肃州区酒新路西侧,距市区5公里处,土地属集体所有的非农业用地,四至清楚,权属清晰无争议,周边道路、绿化、上下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完备,项目建设可行性程度较高。一是优越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施健全;二是便利的交通条件,市内13路公交直达项目地点,周边道路顺畅,交通条件便利;三是我村范围内有20余家种子生产企业,为农副产品收购、仓储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三、项目建设内容

XXX集体经济试点项目主要依靠村级集体土地资源,计划投资230万元以村集体股金的形式投入到农副产品收购、仓储点,项目实施地点占地面积11.4亩,因地势较低对该场地与酒新公路路面垫平,需垫方8000方,对场地进行混凝土硬化,硬化面积8000平方米,修建仓储库房30余间,对外招租。盘活资金,实现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增加村集体收益。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XXX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3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村集体筹资130万元。项目资金严格按照《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使用。

五、项目运作方式及集体收益来源     

运作方式:财政支持的集体经济试点补助资金严格按照《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会计法》和《甘肃省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财政补助资金到位后,交由村委会统一监管,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等四议两公开后,以村集体股金的形式投入到农副产品收购、仓储点,实现股金分红,增加村集体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

收益来源:计划将XXX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共100万元,以村集体股金的形式投入到农副产品收购、仓储点,以村委会作为主体法人实现每年6-8万元股金分红。

六、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在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适应农村集体综合改革发展的要求,既要实现发展好集体成员的权益,又要坚持集体经济性质,巩固农村政权基础,既要努力增加集体成员的财产性收入,又要处理好分配与积累的关系,确保分配水平的可持续性,既要强化监管措施,又要发挥内部体制机制作用,推进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

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集体经济项目股金分红收入,XXX年新增集体经济收入6-8万元。按照本项目投资计划,财政资金和村委会自筹资金全部用于村集体经济股金折算。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XXX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每季度召开协调会,落实工作措施,通报工作情况。要在项目安排、财力分配、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证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要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层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作到岗、责任到人,形成党政领导重点联系、综合部门统筹协调、主管部门具体指导的整体推进格局。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9

【关键词】农村金融转型,金融机构,多元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1、概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边在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一边在改善着农村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村金融转型和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的问题了,因为农村金融转型的根本是来自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说明了农村经济结构已经从“种植型”基础劳作转化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生产结构了。

2、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

目前,在我国设立的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开设了涉农、支农业务,农村信用社等机构虽然也有一部分业务范围涉及农业项目,但是它们属于地方金融机构,而且国字号金融机构里,农发行是惟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通俗点说就是国家只允许农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募集资金,而且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政策性亏损。其它所有金融机构都被列为商业银行序列,有的是没有被允许开设涉农业务,有的是资金状况达不到开放涉农业务的条件,总之,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只有农发行的业务覆盖范围最广,支持力度最大。

3、农村金融机构的转型与多元化

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有的金融机构是没有开设涉农金融服务项目权限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家和各地方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纷纷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农民对这些政策的理解和应用也越来越充分,在拓展农业项目中的规划也很实际,所以出现的项目资金缺口就很明显了;再加上允许开设涉农项目的金融机构资金状况有限,就严重影响了许多涉农项目的进展。有些农户为了项目进度,甚至打算利用民间借贷,由于农业项目的回款周期较长,这种民间借贷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出现,进而影响整个农业项目的进展,所以东北、内蒙古等地已经多次发生了因为涉农民间借贷而引发的治安甚至是刑事案件。

这样一来,就给整个涉农金融业务带来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农户“吃不饱”,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不敢吃”。这其中不能仅仅靠国家的政策调控来解决问题,因为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明确的业务发展方向,盲目的允许金融机构跨行业发展金融业务的话,对于国家整个的金融业资源宏观调控是不利的。因此,有的地方采取了三方甚至是四方合作的方式来有限度的发展涉农金融业务。其具体操作模式是,由农发行作为主导单位,原有的基础性涉农业务不变的情况下,增设专项涉农金融服务业务,这些业务的资金来源由其它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还款计划由当地政府出具。这样一来,商业银行满足了地方政府的金融需求,而地方政府又提供了相应的信贷担保,农发行又充实了信贷资金,农户虽然需要出具比以往更多的法律文书,但是相对于国字号的信贷资金和民间融资而言,还是正规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被信任度要高很多。这其中虽然有一部分是涉及跨行金融业务的,但是由于信贷主体是地方政府,而且金融资金又相对处于可控的管控范围之内,所以在政策上还是行得通的。截至目前,已经有海南、内蒙古、河北等地的金融机构尝试性进行这种金融业务,参与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也增加到邮政储蓄银行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

涉农项目有了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之后,项目开展的进度和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以往传统的种植型基础农业项目已经不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了,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是以产地为优势的产供销一条龙深加工格局,在这种发展和变化中,金融机构的服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流动多局限于本地,优势农业项目涉及的金融服务范围也不过相邻的几个省市而已,但是随着农业项目从属地化发展拓展到海外市场甚至是欧美市场,原来的金融服务结算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村需求了,必须开发新的涉农跨境结算业务。在这个跨境结算业务的拓展中,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政策局限性,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肯定是当仁不让的,但是要是做跨境业务结算的话,肯定没有其它商业银行的业务经验和优势资源多,所以在这其中,许多金融机构也采取了和信贷业务一样的方式,采取三方联合的形式来提供金融服务。即以当地农业项目资源为基础,由当地政府组建本地企业,由农发行提供基础结算账户,再经由具备跨境结算业务的银行向海外银行提供金融服务项目。这样一来,降低了农业项目的资金回笼压力,也减少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压力,虽然说在其中产生了一笔跨境结算的基础费用,但是这些支出就像是给业务结算提供了保险一样,既方便又安全,各方都能各取所需。这项业务是随着农业产品的出口项目而推动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会同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陆续开展了此项全新的金融服务项目。

4、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格局

基于农村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内容也在发生着改变,金融业管理机构应该着眼于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立法约束力同时,着手修订适合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金融经济政策,适当放宽其它商业银行对涉农项目的金融服务项目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它商业银行与农行、农发行之间的协同合作,尤其是在跨区、跨境业务结算过程中,需要增加相应的政策扶持力度。当然,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其它商业银行的涉农业务资金投入必须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从而有效控制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5、结束语

农村经济产业调整的步伐和节奏正在不断加快,金融机构既是保驾护航的后盾,又是经济杠杆的先锋,在其中的作用是积极的,随着金融机构服务的多元化,金融机构涉农、支农业务的未来发展必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隋艳颖、夏晓平 . 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基于农业经济金融排斥的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 第4期:19-25;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10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资产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36-01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经济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的根本途径。

1 发展现状

洱源县6镇3乡88个村委会2个社区,1243个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较单一,主要是县级财政拨付行政办公经费,2015年洱源县88个村委会2个社区有收益的村25个,其中1万元以下的村有13个,1万元至5万元的村有11个,5万元至10万元的村有1个,有三分之二的村处于“空壳村”状态。

洱源县委组织部认真总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积极鼓励村级党组织大胆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多数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加大资金扶持、盘活集体资产、培育农业主体、发展服务经济,解决村级集体“无钱办事”的难题,主要做法有:

1.1 加大资金扶持输血强基础。根据省州有关要求,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做规划,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共争取7个村集体经济项目,争取扶持资金70万元,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第一桶金”的问题。

1.2 盘活集体资产活血破瓶颈。各村级党组织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山塘、水库、门面、老校舍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竟标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1.3 培育农业主体生血创收入。各村级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

2 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虽然有的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部分村由于基础薄弱、资源贫瘠、村干部观念落后,“空壳村”的比重还很大

2.1 存在问题

2.1.1 能力不足,水平有限。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发展经济本领不强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2.1.2 基础薄弱,路子不宽。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自身资源较为匮乏,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既无优势自然条件,又无新的发展出路,加之缺乏产业开发、资金运作、农业科技等支撑手段,导致村集体经济增收陷入“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的困境,除了财政转移支付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连基本的村级组织办公经费都无法保障,缺乏稳定性的收入来源。

2.1.3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存在“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存在“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2.2 影响和阻碍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2.2.1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能人”。一是受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影响,村级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现实下,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且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经营能力。二是村委会人员少,常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整天疲于应付,没有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工作思路老套,抓农村经济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三是多数村干部“小农”意识严重,缺乏长远眼光,认为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风险自己担、利益集体享,不敢担当,担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搞砸了会新增债务,还会遭到斥责和埋怨,甚至会丢选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四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裹足不前,畏首畏脚,不敢先行先试。

2.2.2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可利用资源。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多数村已将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组,已无集体资产可用,没有与致富能手合股联手经营等方式,把潜在资源用好用活。二是少数村有集体资产,但由于地势边远,交通不便,导致开发利用价值不大。三是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

2.2.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没有根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需求,成立起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落实对应的技术指导人员。对符合小微企业标准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优先立项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应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政策、降低信贷门槛等。

3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3.1 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一是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不拘一格用人才。二是改进村级考核考评机制,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与村干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提拔任用挂钩,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三是对工作成效明显的村两委实施奖励,树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村级经济发展导向;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村负责人进行调整。四是建立支持干事者、保护发展者、宽容失误者的用人机制,打消干部求稳怕乱、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思想包袱,增强干部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解决畏难情绪和“等、靠、要” 思想。五是定期组织开展村干部专题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省内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和挂职培训,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论坛和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协会等方式,全面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水平。

3.2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集体资源。一是对全县各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理、造册登记、确权颁证,采取承包、租赁、参股分红等方式盘活资源,获取稳定的经营收入。二是针对全县国有资产闲置、蚕食的问题,县国资部门对全县闲置国有资源进行全面清理,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代管机制,委托当地村管理,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低产林改造等项目中,村集体依靠项目建设产生的增量土地作价入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搭建县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平台,以村级集体所有为主体,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对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施招、拍等方式,在取得土地手续后,以租赁或入股,土地出让收益由村级组织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3.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活集体经济

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经济经营形式的创新。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D公司或村级农民综合合作社。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在行政村范围内,可将全体或大多数农民的承包土地集中起来,实行地土地股份合作,在此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商贸龙头企业或其他投资者进行再合作,建立土地资本股份合作社。

对于集体经济比较差的地方,应尽可能通过服务帮助农民排忧解难,收取必要的服务费,逐渐增加集体“家底”,特别是要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以取得经营服务收入,建立村组农民综合合作社。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11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千村经济振兴”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立足点。此项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要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开展,久旱条件下农民稳定增收模式系统的实施,一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找准弱项漏项,全力强攻。

工作思路:今年“千村经济振兴”工程主线由实施“4321”工程调整为“421”工程。工作重心是:围绕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四个重点”;着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脱贫致富能力“两个提高”;突出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增加”。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增强活动效果,去年市、县帮扶单位及所包扶的村今年均不做调整。解决贫困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工作重点。

二、主要工作及任务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先行是实现经济振兴的基础保证,因此要大力实施以节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对原有水利工程要有计划、有重点多方筹措资金,进行全面维护和渠系配套,进一步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所有机井、大口井年内力争全部配套,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上,要根据项目类型确定投入主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内资、外资一起用,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筹资办水利,确保振兴村人均一亩保浇地。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滴灌、喷灌、管灌为主的节水灌溉,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力争年内30%的水浇地实现高效节水。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持续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扶贫资金和信贷资金,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切实抓好农业两类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一类是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农业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另一类是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包括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农村道路硬化等项目。列入“千村经济振兴”的村,年内要力争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户户用上自来水。

(二)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结构调整,确保双增

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抓龙头、抓科技、抓基地、抓标准化、抓市场、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优势。以县域经济、镇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村,要按照挖掘优势,快速发展的原则,重点在培壮产业,扩大辐射面,提高区域带动能力上下功夫,在结构调整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列入“千村经济振兴”活动的村,今年要结合特色主导产业,因村制宜。要把畜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予以强攻,通过龙头企业的建设,推动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发展,通过“周转畜”工程的实施,拉动养殖规模的扩大,通过养殖小区建设,拉动分散饲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通过标准化养殖,拉动优质牧草面积的扩大;种植业要突出一个重点:巩固、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错季蔬菜,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农民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引导其健康发展;村庄、荒山绿化和生态造林工程要向振兴村集中,使振兴村面貌有较大改观。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确保20*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经济发展较快村增幅要达到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创新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具有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并要围绕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造自己的特色,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认真贯彻县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意见》(怀政[20*]6号),简化项目审批手续,优化服务环境,吸引更多县内外企业投资兴建经营加工企业。在抓新兴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后续产业的开发。20*年要扎实推进柴沟堡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左卫昌泰现代农业示范园、*城——头百户科技示范园建设,发挥园区的科技承载、推广、示范作用。依托南海•北国蔬菜物流广场和宏都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村更要紧紧抓住农业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增量扩模的机遇,向农产品加工核心龙头集聚,调整种植结构,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密切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联系,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以上。

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特别要对农业的主要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加快发展“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经济组织。各乡镇要选择1—2个经济发展较快村,探索以“支部+农户”的专业服务组织,同时要选择和培育1—2个已形成特色、规模生产的小区辐射中心村,按照实体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思路,建立高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示范试点。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注重农产品的开发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市场占有率,低消耗的名牌农产品,以此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市场信息网络,指导农民有序生产。振兴村中的小区域中心辐射村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资金,加快并完善产地批发市场的功能建设。

(四)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办帮扶的机遇,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公益事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龙头带动“五大工程”,重点抓好“周转畜、周转棚”、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四项工作,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实施整村推进,确保贫困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同时要强化外援项目的管理,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效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直接路径。在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重点抓好农民工外出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从事劳务的农民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引导有序流动,减少外出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要落实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政策。

(五)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来抓。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在千村经济振兴活动中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增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本领。

(2)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县直有关单位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把国家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较大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要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3)以“双万人技术培训”为载体,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要通过县职教中心、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大力开展劳动力引导性培训,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四个能力”。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1、“千村经济振兴”是我县抓“三农”工作的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抓好了“千村经济振兴”就抓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无论在那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振兴工程的进度和效益。各级领导、各级干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全力做好振兴村的各项工作。

2、建立全社会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城镇、经济集聚区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城镇经济对农村的辐射、人才智力对农村的支持、医科教对农村的服务。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千村经济振兴”活动。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要结对帮扶振兴村建设。建立全社会参与“千村经济振兴”活动的激励机制,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各行各业投身“千村经济振兴”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千村经济振兴”活动的浓厚氛围。

3、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办实事的有效机制,既要注重实物帮扶,更要注重帮助包扶村干部群众换思路、变观念、送科技,把农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让农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12

集体经济要想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发挥其带动农户家庭经济同步发展的作用,仅仅依靠从农户收取的部分剩余价值是难以长久维持的。因此,必须依托自身优势,挖掘内在潜力,最大限度的用好用活集体积累,着力解决制约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既要有开源渠道,又要有节流措施。节流就是通过减少支出,加强管理避免集体资产流失。通过集体经济相对增加收入,从而达到集体经济与农户经济的同步发展。

1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群众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管好用好这笔资产,事板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这对坚持农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强村富民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这也是本文提出村级产权改造的一个主要初衷。通过围绕用好集体资产 “三资”管理,达到加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构建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运行机制,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落实政策,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2.1 强化项目支撑。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区直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

2.2 鼓励结对帮扶。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各市、(县)区直部门要结合“千名干部万户行”、“创先争优”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深入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2.3 支持存量盘活。对因招商引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土地、山林,村集体留用部分的补偿费、协调费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促使集体土地资产获取更大收益。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耕地,归村集体管理使用。村庄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和获得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征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按一定比例留村集体发展非农生产和经营。

3 严格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要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贪污、挪用集体资金;推行重大村务票决制和村财使用票决制等。据对全镇村级集体收入的使用情况调查,我们发现村级用于公益事业和其它非生产性开支比重较大,两项合计占村财总支出的80%以上,而投入在可持续发展项目上的不足20%。公益事业是为民办实事、好事,一些非生产性开支也是必要的,这本无可非议,但把有限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其中,而未用于发展生产,在当地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并不宽裕的时期,这种做法缺乏长远发展目光,属短期行为。长期下去,则必然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后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