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

时间:2022-11-15 12:18:05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1

《皇帝的新装》这一经典童话在我们中国儿童里面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了,小时候,就是伴着丹麦童话大师所写的童话度过的,而《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更是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皇帝的新装读后感,请您阅读。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1对于酷爱读书的我来说,一个故事就如同一只纯洁的羽毛,我有好多故事,于是最终我便拥有了想象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它是我最可口的美食。

今天,我们与老师共同分析了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一个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它主要讲了一位皇帝酷爱新装,骗子诱他上当,于是在大臣、百姓和皇帝的谎言促进下,最终形成了皇上裸身,后被孩子揭穿了的故事。文章十分精彩,将众人的虚伪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并没有太在意皇帝及大臣等丑恶的嘴脸,我所看重且向往的是那个孩子的天真无瑕,大概正如老师所讲:只有孩子那颗纯真的心灵才能不受世俗杂事的压制吧!我猛然又想起了露露——我小姨家的女儿,她快乐、调皮、漂亮且自信,她仅有5岁。那天,一位邻家小女孩找她玩,她却毫不掩饰地说:“我不和她玩,谁让她拿走我的洋娃娃呢?”我当时真想责怪她,可转而又想:她当真不懂事吗?她只不过是在说她的真正所想啊!试问有几个能够像这5岁孩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截了当地坦露给别人的呢?我笑着,因为我曾经拥有过那种岁月,现在好向往它,可它正如火车一般,正奔向一个新的起点,已无暇顾及我的悲伤怀念。我又想:或许我失去了岁月便不再拥有,但是,童心是会永驻的。我想起我写的那首诗中一句:“将来,我将品尝失去后的思恋,所思恋的是童年的绚丽。”友孟婷婷评价时写道:果真如此吗?如果你永远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你不就永远也不会失去童年的绚丽吗?我会意了,我终于找到了医治童年飞逝的秘方了!

愿我童心永驻,愿世间的爱永存天地之间。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2《皇帝的新装》讲诉了一个爱穿新衣服成癖的国王被两个骗子骗,没穿衣服就出去,后来终被一个小孩子揭穿的故事。就是这一小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虚伪与真实。

虚伪的皇帝、大臣、随从、老百姓。他们都在夸耀皇帝新衣服的美丽,谁也不敢说出:皇帝没穿衣服!“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这是皇帝说的;“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这是大臣随从们说的;“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厚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这是老百姓说的。他们一个个明明看到皇帝没穿衣服,却依然夸耀,怕别人说自己愚蠢。

真实的孩子。最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道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哟,听着个天真的声音多么“响亮”啊!孩子居然说出了这句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不敢说的话。一句真话、实话!

昏庸、愚蠢、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皇帝;阿谀奉承、虚伪的大臣;胆小、怯懦的老百姓与天真烂漫、无私无畏的小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不也有吗?我们村子里的老百姓,全都给大队干部打溜须,即使人家做的是错事、对老百姓没有益,而有害,他们也不敢说,这是一些多么不要脸、让人瞧不起,没有自尊的人啊!

我们应该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3小时候,听妈妈讲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今天我又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皇帝真傻。

故事中写了有两个骗子,为了骗取皇帝的钱财,说要给皇帝做一件美丽的衣服,这两个骗子假装在织布机前辛勤工作,其实织布机上一丝线都没有,皇帝很想看看新布有多漂亮,就派了一位老部长去看看他们织的怎么样了,老部长来到织布机旁一看,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这时,一个骗子指着织布机说:“布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老部长把眼睛睁得有碗口那么大,还是什么都没有看见,不过他不敢说出来,因为骗子们说过,不诚实的人是看不见的,另一个骗子说:“哎,你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老部长想,难道我真是一个愚蠢和不称职的人吗?我绝不能让人知道这事情,只好说:“啊,多美的花纹,多美的色彩,真是太美了!我这就去呈报皇上。”皇上听了老部长的回报很高兴,过了几天,皇上又派了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是不是很快能织好,官员回来说:“真是太美了”。接着皇帝又亲自带大臣们去看布料,结果还是一样,连皇上自己也不愿做一个愚蠢的人,都说这布真是美极了,晚上,骗子们点起了16支蜡烛,假装给皇上缝制新衣服,第二天,他们让皇上在镜子前脱下所有衣服换上新装(其实什么也没有),在游行大典上,大臣们都说皇帝的新装很好看,而小孩子和百姓们都说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这时皇帝才知道自已受了骗。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皇帝太愚蠢、爱虚荣,整天想着穿华丽的衣服,什么事都不管。骗子太狡猾,利用皇帝的弱点骗取皇帝的钱财。大臣们太虚伪,为了讨得皇帝欢心,都在说假话欺骗皇帝。只有老百姓最勇敢,他们才是最诚实、最聪明的人。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4“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听了有一些发抖,他觉得老百姓所讲的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想:“我必须把着场游行地点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神气的样子……他的臣子依然跟在后面,手中继续拖着那条并不纯在的后裙……

游行完毕后,皇帝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反复的想着小孩子说的话和老百姓们的议论纷纷,自己也觉得有不对之处,他侃侃自己,上半身确实什么也没有呀,用手摸摸也没有什么感觉啊。他心想:“就算我看不见也应该摸得到啊,怎么摸也摸不到呢??啊……我一定是被骗了。”皇帝用手一拍桌子,大叫吼到。

皇帝终于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他立马到衣柜前,挑了件华丽的衣服穿上,准备召集他的臣子,让他们发下追捕令,捉拿那两个骗子……刚刚踏出书房,他心想:“这样大张旗鼓的,一定会被老百姓知道的,肯定会成位大家的笑话的,我岂不成了天下人的笑话,我以后还怎么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在文武百官前立足啊。。恩。。不行,不能这样,我得从长计议……”想着想着皇帝走回这里自己的书房,他在书房里转过去转过来,焦头烂额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眉头始终保持“川”字形。他冥思苦想,琢磨了好久,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皇帝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得意的笑了起来……

皇帝走到椅子旁坐了下来,收起得意的笑容,露出一副既焦急又生气的样子,然后传来了他最先叫去看衣服的两位老臣……

两位老臣慌慌张张的来到书房,脸色十分难看,皇帝一眼看出了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嘴角露出一个坏笑,然后对着他们破口大骂:“你们这两个老废物,联合起来骗我,是不是嫌自己的命太长想早一点归西啊。”老臣一听,被吓的全身都软了,他们跪在地上,一脸哭相,一边求饶,一边磕头……

皇帝偷偷的笑了一下,说:“我知道两位大臣对朕忠心耿耿,朕也舍不得你你们死的,我替你们想了一个办法,照朕说的去做……朕在帮你们帮你们骗骗老百姓,让老百姓以后依旧相信二位。你们说怎么样啊……”老臣连连点头,其实他们都知道,这是皇上为了保住他的面子才这样做的,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第二天一大早,皇帝就在宫外摆了一个很大的台子,说是有什么重要的事宣布,所以全城的老百姓几乎都来了。

此时皇帝站在台子上发话了:“我亲的老百姓们,今天我要宣布一件好事,那就是我们举国上下可以狂欢三天三夜。这三天我所有费用由我身边我这两位大臣包办,大家感谢他们吧!!”身边的大臣无奈的苦笑了一下,说不出话来。台下的老百姓听得一头雾水,但还是欢呼雀跃起来,此时皇帝接着说:“昨天朕穿了件豪华的衣服游行,其实只是为了测试一下大家,因为朕什么也没有穿!!朕只是想看看朕的子民是否诚实,会不会跟朕说实话,事实证明大家都是诚实的子民,你们都让朕十分的满意,特别是那个可爱的孩子,朕要赏赐一些财宝给那个孩子,他真是一个好孩子……”

百姓们听了,半信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开始小声的议论。皇帝见状马上说:“为了奖励你们这些诚实的百姓,我们现在就开始狂欢吧!”

老百姓们听了,也不管什么有衣服没衣服的了,全都开始各玩各的。皇帝看了看百姓,似乎在为自己的杰作而高兴呢,而两位老臣却哭丧着脸,因为他们即将面临破产的命运……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5皇帝的新装内容是皇帝非常爱美,他的乐趣是穿世界上最漂亮的服装,一天有两个大骗子对皇帝说他们能织出一匹隐形布料,做成一件隐形漂亮的衣服,皇帝心动了,对隐形衣服非常感兴趣。立马给骗子很多金子和布料

来换那件隐形衣服,之后两个骗子开始了他们的骗子计划每天假装很忙碌,坐着像在织布。

皇帝派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去看看衣服做的怎么样了,老臣去看时并没有看到布料或衣服,老臣怕惹来祸端皇上骂他蠢货,回去就骗皇上说快做好了,衣服非常漂亮,皇上高兴极了,又赏给两个骗子很多的银两和上等的

金丝布料,衣服做好了两个骗子假装把隐形衣服套在皇上身上,皇帝穿着这件自己感觉最漂亮的衣服走在大街上,迎来了人们的嘲笑声,都在说皇上没有穿衣服,每个人的眼光都都在告诉他,皇上上当了。他感到非常的无地

自容,原来自己才是真正的蠢货,

读了这篇故事我觉得皇上非常愚蠢,爱听信别人的花言巧语。我以后可不能像皇帝那样蠢,嘿嘿……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6《皇帝的新装》这个有趣的童话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皇帝特别爱穿新衣,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神奇的衣服,能看出谁聪明,谁愚蠢。皇帝赏了他们很多金银财宝让他们为自己织新衣服。于是,两个骗子就空着手,装模作样地织起来。直到游行那天,皇帝穿着根本就不存在的新衣服神气活现地在街上走着,每一个人都称赞他,没有人敢说他光着身子,只有个小孩儿说了实话,皇帝这才知道受了骗。

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

当我读完这则童话后,不由得对那两个骗子的贪婪、不劳而获而憎恨;对皇帝的爱慕虚荣、愚昧以至于被骗子耍弄而叹息。原来我只是在耻笑皇宫大臣的愚昧蠢笨,而这一次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揭穿谎言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像那些大臣那样,称赞那根本就不存在的新衣服。说会的人,大多是以正义为主。说不会的人,一般是为了迎合皇上,阿谀奉承。

“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揭穿谎言吗。”这真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皇宫大臣的愚昧;百姓们的随波竹流;孩子的天真无邪。在现在社会上,这种人多得不得了。你能说他们不聪明吗?不,他们很聪明。他们比平常人聪明得好几十倍!可是,他们就是不肯用自己的聪明去工作,而是喜欢耍小聪明,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2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14年第六期

对教参关于《皇帝的新装》主题解读的质疑早已有之。刘兴伦在《人性的悲哀———〈皇帝的新装〉主题新解》一文中提出:“对其主题的解读,人教社的教材、教参,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其政治批判性”,“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文化底蕴的开掘”,并认为应在多元化解读理论支撑下,“在政治批判意义的基础之外,解读出对人性的弱点———虚伪进行批判的新意义”,并进一步阐释了虚伪作为人性弱点的理由———“贪图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

①我认同刘老师解读出的新意义,但不赞同其“在政治批判意义的基础之外,解读出对人性的弱点”的观点或者说表述:把“政治批判意义”的解读作为“人性”意义解读的基础。因为人性和阶级性这两个概念的哲理属性孰强孰弱不言而喻。同时按照多元解读理论,我认为《皇帝的新装》除揭示了“虚伪”这一人性弱点外,另一个超越阶级属性的人性弱点———盲从,也是其揭示的重要哲理内涵。盲从是指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对经验或规则的盲目认可,“其特点是缺乏主观见解,盲目随从,不问是非,不辨真假地随和、追随别人”(《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故事里,皇帝因过度迷恋服装而盲从了骗子编造的极端荒谬的法则———“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因为慑服于皇帝及其首肯的一切而盲从了那条荒谬法则,并为了掩饰自己必然会被那条法则检验出问题而开始撒谎;皇帝在众多谎言面前,难以勇敢发出质疑,进一步陷入盲从的深渊,并跟大臣一样为了掩饰自己不可避免地会被那条法则检验出问题而撒谎;当皇帝大臣对荒谬法则的盲从不断得到强化,谎言便像一阵风一样席卷了整个城市,市民们在没有怀疑或来不及怀疑的情形下同样选择了盲从,他们也与皇帝大臣一样为掩饰自己必然被那条法则检验出问题而撒谎。于是,全城陷入谎言和盲从的漩涡,每个人都心存疑惑却又故作淡定地颠倒黑白,闹剧就此上演:豁出去的皇帝裸身游行,大臣、市民对根本不存在的皇帝新装抽象而空洞地大加赞美,直到小孩子将大家心中的疑惑说出,所有人的伪装和淡定才瞬间被击破。可见,这个故事的精彩和深刻之处,不在于体态富贵的皇帝的华丽裸身所带来的笑点,而在于它要引领我们去思考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为什么几乎全国人民都在盲从一个荒谬法则(这一幕与“”何其相似)?或者说,盲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以及怎么来减少甚至杜绝盲从?

我们在深究盲从根源的时候,自然可探讨到诸如阶级(层)性等问题。但需强调的是,这里的阶级(层)性等问题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统治阶级(层)的审视和批判,否则又会陷入狭隘的阶级分析之中。在《皇帝的新装》的盲从阵容中,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自有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差异性加强了盲从的层次感。皇帝的问题,是只理衣冠不理朝政,因而不假思索地首肯了那条荒谬的法则。蒲松龄在《促织》结语中说:“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可见,话语权把握者不宜随性而为,主观专断,否则很可能出现始料未及的失控局面。大臣的问题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被那条荒谬法则检验出问题而撒谎,从而以帮凶的姿态“强有力地”证明了那条荒谬法则的正确性。市民的问题是他们为了证明自己跟皇帝大臣一样也没有被那条荒谬法则检验出问题而跟着撒起谎来。看上去,不同阶层的盲从问题虽然各有不同,但大家的问题实质上都出在不得不撒谎上,出在明明有疑问却不去深究的问题上。故事里几乎所有人都曾纠结过,他们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但统统没有怀疑过那条荒谬的法则。其实,要走出盲从旋涡只需一点点儿怀疑并深究那一点点儿怀疑就可以了。事实上在整个盲从过程中,大家一直都有疑惑:小孩的话很快得到响应,就充分证明大家内心深处始终是疑惑着的,只是迫于形势和氛围,不敢说出来罢了。

文学是人学,从人性出发去阅读、解读、品鉴文学作品更容易抵达作品真谛,更容易触碰到作者所要揭示的人性弱点或光芒;离开人性读解这一基本前提去解构作品,很可能自以为鞭辟入里,实则老套地滑行于浅表层次,使作品尤其是优秀作品的价值大打折扣。

作者:彭伟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3

本文作者:彭恩仁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嘉靖御窑瓷器的审美特性

御窑瓷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许多时候,御窑瓷器的美学倾向在一些方面虽能够印证当时社会的普遍审美追求,但与当时社会其他艺术形式的美学风格相比,还存在着许多独特和保守的内容,不能彰显当时美学思潮的前沿。明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美学思想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许多颇具影响的思想家、美学家相继出现。他们分别在自己的领域引领了明中期以后的美学时尚,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美学追求。他们的美学思想,是追求个性解放,注重真情感和审美趣味的表达和抒发,重视艺术风格上的自然本色和畅快淋漓。这种注重真性情的艺术风格却没有完全反映在嘉靖御窑瓷器当中。嘉靖御窑瓷器装饰上的繁缛、祥瑞、寓意所展现的世俗追求和功利目的,乃至于一些器物制作的粗糙等,与当时思想解放潮流下的美学风格并不一致,甚至有些大相径庭。杭间在《中国工艺美学史》中曾提到,明末时期,陶瓷、漆器、染织和金属工艺等难以体现时代的美学趣味。其实,这在嘉靖时期就已现端倪了。④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受到材质制约的同时,很多时候是与其审美主体有着更多的关联。嘉靖皇帝以藩王的身份登上帝位,这在明代并不多见。嘉靖皇帝十分关心自己的帝位是否稳固,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的统治。因而,这种强烈的功利观念,在他的御窑瓷器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细节,嘉靖御窑瓷器装饰上具有一个特点,即功利化渐及于世俗化。根据嘉靖时期王宗沐的《江西大志•陶书》记载,从嘉靖八年到嘉靖三十八年御器厂生产的瓷器种类可以发现,瓷器制造呈上升的趋势。嘉靖十八年之前,瓷器生产的数量和品种等都比较少。但是,从大约嘉靖二十年开始,御窑瓷器的生产数量骤然加大,生产的品种也增多。生产的瓷器纹饰装饰相较于之前代表皇权功利色彩的龙凤纹饰等,更多带有道教色彩以及其他富含美好寓意的内容。⑤这种变化以嘉靖二十一年的“壬寅宫变”为转折点。《明史》写到:“帝(嘉靖皇帝)自二十(一)年遭宫婢变,移居西内,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费,君臣不相接。”⑥随着“大礼议”之争的完全胜利,统治地位的巩固,他对政局的稳定十分有把握。但是,“壬寅宫变”又使得他对政事心灰意冷,再加上对长生的渴望,他的审美追求发生了改变,在御窑装饰风格上随之出现内容上一定程度的调整,从重视皇权的功利化逐渐转到重视享乐的世俗化上了。

嘉靖御窑瓷器审美对明后期的影响

御窑瓷器作为君主集权的产物,体现了最高统治者的文化意识,是皇帝审美观的反映。不同皇帝审美观可能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并对瓷器生产在内的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明代建国,朱元璋以平民之身登上帝位,因此他比较了解物力艰辛,大开简朴之风。正如于明崇祯十年立于景德镇御器厂的石碑记载的,“高皇帝以纯朴开基,敦大贻训,土硎可啜,奇巧不尚,有古帝王风度”。但是,到嘉靖时期,明朝已经进入了中晚期,面对整个社会追奢逐利的潮流,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工艺品的兴趣,也从宋代的清雅、明初的质朴转向了艳丽与俗气。嘉靖皇帝的儿子隆庆皇帝以及孙子万历皇帝也受到了嘉靖皇帝包括审美追求在内的诸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学者们在评价隆庆、万历的御窑瓷器时,尤其是五彩瓷器,往往将其置于与嘉靖相近的地位。只是相比于嘉靖时期,隆庆与万历在政治上更加昏庸,审美的追求甚至包含了许多低俗成分。《景德镇陶录》在评价隆(庆)万(历)窑瓷器时指出:“又以淫巧为务,其秘戏器(表现‘性’题材的瓷器)一种,殊非雅器。”⑦万历之后,御窑瓷器更是少有可以称道的瓷器,御窑瓷器无论是技艺质量还是美学趣味等都步入了低潮。同时,嘉靖时期御窑瓷器采取“官搭民烧”的制度,使得民窑瓷器对御窑瓷器美学风格的吸收更为便捷。嘉靖御窑瓷器繁缛、艳丽、追求富贵吉祥的装饰风格,被民窑吸收并发扬,甚至到十七世纪时仍然被制瓷工匠仿制。十六、十七世纪时,大量具有开光,饰以动物、人物纹样,并伴有道教符号、花果纹等装饰题材的景德镇瓷器,被销往西方并风靡欧洲。从这些装饰题材上,我们能寻觅到其与嘉靖御窑瓷器的相似处。据熊寰研究,这种瓷器,可能在嘉靖时期就已经烧制了,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晚期销量不减。⑧嘉靖御窑瓷器作为体现皇帝审美观的器物,其美学风格与当时社会表现出来的抒发真性情的审美思潮截然不同,凸显着功利化与世俗化的倾向。嘉靖御窑瓷器印证了明代中后期审美趣味上保守与创新并存的状况,也预示着明代中后期各种矛盾的显现。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4

“唉――”我终于叹了一口气,揉了揉那疲劳的双眼,像一只脱笼之鸟,冲下了楼。“铃――铃――”“嘿,这该死的铃声,还没两分钟又响起来了。”我无可奈何地放弃了上厕所的计划,又重新奔回教室。

“报告!”我气喘吁吁地到了教室门口,六十双眼睛“刷”地转向了我。“下次可别再迟到了。”老师向我出示了一张“黄牌”,我没说什么,只是委屈地回到座位。“秦超,下午到图书馆看书。”“什么?”我吓了一跳,连忙解释,“没没,我从来没有到图书馆看过书。”“哈哈哈……”全班一阵哄笑,这下可把我弄糊涂了。“哎……”同桌碰了碰我的胳膊说,“老师是叫你去看。”“奇怪,真奇怪。”我更加疑惑了,“老师从来不提倡到什么图书馆看书,况且那里早就关了门呀。”同桌看我呆呆的样子,又小声对我说:“你不知道吧,老师刚才对我们说啦,下午有市督导团的人来检查,叫我们可要做好准备哟!”

下午刚放学,我们便在老师的催促下来到了图书馆。呵!整个图书馆仿佛披上了一件新装,对面的墙上便是个醒目的“静”字,周围还有一些名人名言、塑像等;书架是崭新的、各式各样的书籍整齐地排放着;再看看读书的人,啊!清一色的深蓝色“校服”,佩戴着校徽端坐在桌前,安静地看书,这可是我初三以来第一次看到。

“你有借书证吗?”我刚进去,便被门口的管理员叫住了。“什么,还要借书证?”“当然,要么你交5元钱买一个。”“5元!”我吓了一跳,“嗤,5元钱还不如自己买一本去看了。”说着,我刚想溜,但看到在门口“守候”的班主任,只好作罢,交出了5元钱,只是随便拿了一本《皇帝的新装》看了起来……“嘿嘿,真好玩,皇帝弄虚作假,到头来也只是自找苦吃。”看着看着,我不禁觉得这个愚蠢的皇帝十分好笑。“喂,大家都坐好不要讲话,督导团的人就要来了。”班主任这一发话,大家都严阵以待,等着检查。果真,一个有模有样的中年人在校长的陪同下走进图书馆,校长一边领着他参观,一边向他介绍着。那位老师背着手踱着,不时地环顾四周,“嗯,不错,设施很齐备。”忽然,他转过身向一个正在看书的同学径直走去,不知问了她什么,那位同学连忙站起身来,面带微笑答着,老师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然,校长也开心地笑了。而我呢,却对这些不感兴趣,依然低头看着那本《皇帝的新装》。

督导团的人走了,第二天,老师春风满面地告诉我们:“不错,你们昨天表现得都不错,不过,初三时间确实很紧,以后就不要再去了。”第三天,图书馆便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又过了几天,图书馆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上面写着“暂时关闭”四个大字。对于我,实在感到几分遗憾,的确,“5元钱”却只看了那一本《皇帝的新装》……

主题点评

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的“空壳”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形式主义。很多时候,很多人做的一些事,都只是装装样子、走走形式给别人看。举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如:3・15的那天许多做营业员的朋友早出晚归,销售的不合乎规定的商品也似乎全部消失了;而3・15之后,假货、盗版产品依然横行。还有“雷锋日”“环保日”“防火日”搞得声势都很浩大,宣传标语也到处是。可日子一过,马上就偃旗息鼓了。而种种形式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这些造假现象的屡禁不止、甚至有的愈演愈烈,从而使人们的许多良好期待化作失望的泡影。

本文小作者所写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发生在校园里的类似事件。文章叙述了迎接督导团来校检查的日子里,学校诚惶诚恐地开始重视起“素质教育”,文中的“我”(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从未去过的图书馆也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了,然而,随着督导团的离去,“图书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暂时闭馆”的牌子,重新让学生们可望而不可即。在小作者的眼里和心里,学校如此办事就像《皇帝的新装》里弄虚作假的皇帝一样不可理喻。他借用童话故事里荒唐可笑、自欺欺人的皇帝来含蓄地讽刺了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作风,同时也让人们看到如今在中国“素质教育”依然是一句空话。小作者敢于大胆地揭露弊端,主题立意深刻,有积极意义。

选材点评

文章选择学校生活中的极平常的小事来反映社会性的大问题,可谓是以小见大。文章事件素材发生在校园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从中引发的道理也容易引起共鸣,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同。而且作者在选材上紧紧围绕市督导团检查图书馆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叙述,内容比较集中,不蔓不枝,直指主题。叙述中又巧妙的穿插了《皇帝的新装》的童话故事。使整个文章具有了含蓄的讽刺效果,更好的突出了主题。

语言点评

语言轻松活泼,富有幽默感,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全文以叙述为主,行文简洁、明快。文中较好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图书馆的“新装”同《皇帝的新装》的对比;皇帝新装的故事和督导团检查的事件的对比;老师领导在检查前后的态度的对比。这一系列的比较和事件前后的反差,极富喜剧效果,更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和感染力。

另外,小作者还善于设置波澜,烘托气氛。如开头部分“嘿,这该死的铃声,还没两分钟又响起来了”“没没,我从来没到图书馆看过书”即风趣地表达了学生学习之苦,又较好地引领了下文。

布局点评

这篇记叙文,以督导团的来去、“图书馆”的开闭为叙事的主线,以《皇帝的新装》故事为副线。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布局谋篇。结构紧凑,层次清晰。

开头部分,讲述事件(去图书馆看书)发生的原因――市督导团要来学校视察工作。

中间部分,叙述事件的经过:学生们在图书馆看书,领导对学生的“表现”十分满意。同时“我”也在《皇帝的新装》得到了启示:弄虚作假的行为就是自己骗自己,真是滑稽可笑。

结尾部分,写督导团的人走了,“我们”继续题海战术。图书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无人问津。无声地表露出作者对形式主义作风所持的批判态度以及万分无奈的心情。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5

【关 键 词】 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皇帝的新装》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个性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教学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而《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

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步骤

(一)确立课题与教学目标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目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注重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以任务型教学为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甚至出现了教师给答案的情况。一般来说,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识没能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落实知识点,很少会注意这一方面的渗透。《皇帝的新装》是新课程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课文,因此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也就更加明显,同时作为新课也少了较多条条筐筐的约束。为此,我将本课设计成一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课,以期能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老师的手脚,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在教学时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定为:

1. 教学目标。①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思路;②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③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④对文学的真实性有进一步的认识;⑤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合作探究故事的中心主旨。

2. 教学重点。①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②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3. 教学难点。①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②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③为解决上述的目标和重难点,采用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加以落实。

(二)学习准备

1. 教师向学生简介作家安徒生,加深学生对他的了解。

2.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四到六组,让他们在课下编成话剧,进行排练。

3.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每位同学学习课文后要为本文写一个续篇。

(三)学习过程

1. 课前随机抽几名同学简谈排练的感受,并尝试从中探究故事的中心意思。

2. 对同学们的回答做出归纳总结。通过回答的质量和学生个人素质评出先进,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3. 带着探究的心理进入课文。此时主要是利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本文的相关问题。经过同学们的排演和同学们的合作探讨,以及老师的归纳总结,最后确定以下问题:①皇帝喜欢新装,他的目的是什么?②两个骗子是怎样取得皇帝的信任的?③皇帝和官员看织布,他们看到了什么?④皇帝和官员为什么不敢说真话?⑤大家为什么称赞新衣?⑥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⑦找出全文的基本思路,即“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四部分。根据思路复述全文。

4. 学生对以上所列出的几个问题展开研究。

5. 学生交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对以上七个问题的探讨结果。②各组写的剧本。③演出话剧。④创造性复述课文。

6.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的内容。

①讨论并归纳中心思想。经过在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了解了文章的思路。经过学生的讨论归纳,由教师对文章做如下总结,本文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策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无私无尘、敢说真话。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爱好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一个度的把握。

②依据本文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地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讨论并归纳: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的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奉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真。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由此可看出,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③分组讨论皇帝的性格。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如,a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b愚蠢透顶。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c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有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d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惶恐。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④创造性复述课文。复述是理解文章的重要过程。通过复述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在同学们复述前,使他们明确复述的三种形式。即a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b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要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如本文中的“不惜”、“既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等关键性词语表现出皇帝爱新装。c创造性复述:文体按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方式复述课文。如:可以改变人称进行创造性复述,比如本课可用皇帝以第一人称进行复述;或者运用发展情节的创造性复述,指导学生对皇帝回宫以后展开联想。沿着这一部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复述。通过创造性复述,有利于发展同学们判断能力和提高读写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皇帝的新装》教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习新课标之后的教学尝试,本课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阅读,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因此教师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统领下,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自己的教学优势和风格,对教育教学的总体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发展等进行设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案例中,主要是根据学生集体荣誉感强,竞争意识浓的特点,开展了小组合作竞争的学习形式。同时,在阅读鉴赏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在表述形式上进行指导。既扣住文本,尊重语文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在合作中共赢,提高了学习效率。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强大资源,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中,既强调学生独立的阅读,同时也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小组竞争,小组成员间的这种团队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出来了。通过对个别补充恰当或大胆补充他人意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相互间的合作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相互帮助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保持合作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们通过编写话剧与排演话剧,亲身品味了作品的语言,领悟了作品的丰富内涵,对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写和排演的过程中,他们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提高。由此语文的“人文性”在此也凸现出来了。通过创造性复述,学生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话者和合作者的意识已经树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意地尝试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话者、合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升锡. 走进新课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6

每当暮春时节,阳光明媚,百花绽放,皇帝便会召集一定级别的官员到皇宫,在亭台水榭间赏花、钓鱼、赋诗、习射,大家戴宫花,品佳醪,会桃李之芳园,序君臣之乐事,这就是宋朝文人士子们做梦都想参与的“钓鱼宴”。

宋太祖夺取天下后,经常召来自己亲近的官员,赏花习射于宫苑之中,这是钓鱼宴的最初发端。不过,当时参加的人数不多且不定期。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宋太宗正式把钓鱼宴参加的人员、规模、程序确定下来,作为朝廷定例,年年如期。

宋朝皇帝为何要年年举行这样的文娱活动呢?简单地说,是试才华、拉关系、稳政权、听赞歌。立国之初,人才是本。皇帝求贤若渴,除了开科取士,又想出这一高招,在赏花赋诗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同时,宋朝取后周而代之,大多数官员都是后周旧臣,即宋太祖、宋太宗原来的部下,地位的改变有许多心理与制度层面的问题要解决,君臣有隙,邦国不宁,提高部下的向心力,构建新的上下级关系乃朝廷当务之急。正如后来宋孝宗与大臣交谈时所说:“君臣不相亲,则情不通。早朝奏事,止顷刻间,岂暇详论治道,故欲与卿等从容耳。”(脱脱《宋史》)。钓鱼宴恰好提供了这个平台。加上建百代功勋,创万世基业,帝王们都会飘飘然,得意到忘形,让一班人围着、捧着,吹牛皮,唱赞歌,这些都是钓鱼宴的题中之义。

钓鱼宴年年举行,一批人才便从这个宫廷“春晚”中脱颖而出。集贤校理李宗谔因为不能参加宴会,赋诗道:“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憀独出金门去,还似当年下第时”,内心不平,颇有牢骚。谁知,宋太宗阅后却惊异于李宗谔的才华,非常高兴,不仅特批他赴宴,还马上提拔,“特诏预宴,即日改官”。其他宋朝大文人如杨亿、姚铉、王禹偁等,或通过钓鱼宴引起皇帝的注意,或博得垂青,都得到了提拔重用。

十年寒窗,读书破万卷,还只弄个进士出身,陪皇帝钓一次鱼,赋几句诗,就能连升数级,一步登天,无异于一本万利,这让大家对钓鱼宴趋之若鹜,都希望在饮酒赋诗中,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表演给皇帝看。参加钓鱼宴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那些曾经在禁苑陪皇帝钓过鱼、赋过诗的,更是以此为荣,到处宣扬。像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等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都在致友人的书信或诗歌中反复提及和咏叹,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钓鱼宴”不仅要赋诗,当然还得钓鱼。但在皇宫禁苑钓鱼,是没有乡村野夫垂钓的闲散的,有的是严格的程序和纪律。简而言之是“皇帝未得鱼,臣子不得举”,皇帝没有钓到鱼,大臣们即使有鱼咬钩也不得起竿,而且皇帝钓的鱼,要用红网装,大臣钓的鱼,只能用白网,丝毫不能乱套。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宋仁宗有一次举行“钓鱼宴”,钓到鱼后,大家纷纷道贺,侍从用红网帮皇帝装好。接着,宰相中有得鱼者,侍从用白网装好。这时,尚书左仆射曹利用得鱼,侍从用红丝网为他兜鱼,他居然不推辞,曹利用平时就居功自傲,又做出这种出格的事,更让上下人等侧目而视。不久,不可一世的曹利用获罪被贬,先贬随州(今湖北随州市),又贬房州(今湖北房县),连连降职,深感屈辱的他,最后在去房州的路上,用一根绳子了却了自己——伴君如伴“钓鱼翁”,在皇帝身边,即便是看似简单的娱乐活动,也如走钢丝一样凶险。

所以,宫廷禁苑钓鱼,不是平凡意义上的钓鱼。它钓的是规矩,钓的是政治,钓的是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其实,整个“赏花钓鱼宴”,何尝不是一次精心设计的钓鱼活动呢?钓者是皇帝,鱼儿是大臣,最后收入网中的,是一颗颗被俘获与奴役的心。

(作者系文史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7

近几年,“主旋律”电视剧不断尝试与不同叙事模式嫁接融合,形成了多种易于复制的作品类型。有一类作品,以199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播出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及此后陆续推出的《康熙帝国》《天下粮仓》《甘肃米案》《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汉武大帝》《施琅大将军》为代表,以我国古代为书写背景,以政绩卓著的先皇明君和忠心为国的诤臣奇士为故事主角,以人物传记和历史大事为线索,以争夺权力、惩治贪官、改革弊政、保卫疆土为主要情节,以“历史正剧”为宣传点,笔者将这一类电视剧作品称为“古装主旋律”电视剧。

这里所说的“主旋律”是一个相对窄化的单纯概念,专指由国家领导集团倡导的、由政府指导和资助的、代表官方说法、坚持一元论真理观、形式体系和视听语言透明、单纯、不含歧义,且能够生产并再生产国家意识形态的作品①。

“古装主旋律”电视剧,是在保有和发展“主旋律”作品的核心形态和主导功能的基础上,使用古装片为外形包装的电视剧类型。它常以宏大叙事制造权威性和真实感,给观众一种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感觉。

也有人用“历史正剧”指称这类作品,之所以没有延用这个名称,首先在于“历史正剧”以其为历史剧之正宗,贬低和排斥戏说戏,指其歪曲历史、误导观众。事实上,“‘戏说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市场力量最集中的代表,历史被虚拟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上演的完全是一种宣泄性的游戏。这些电视剧在给予观众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的同时,也将现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了释放”。

其次,“历史正剧”的称谓本身暗示了“真实”与“虚构”间的矛盾,“正剧”一方面高举“历史真实”的大旗,将文本说成可视的历史“教科书”;另一方面,作品却不得不遵循戏剧的虚构原则和创作规律。但因过分强调“正史”,所以对这类作品人们选择了与观看戏说剧截然不同的标准——不再以“虚构”为前提,转而以“真实”为准绳,致使每一部“历史正剧”都与本不该有的“苛责”要求如影随形:《雍正王朝》中,人们批评李卫应称李又介而不应直呼其名。到了《汉武大帝》,质询不仅包括“司马迁受宫刑后为什么还留胡子”,更严格到台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千多年后顾炎武所说而此处是否能够运用等细节问题。

二、“古装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特征

(一)主题——与主导意识形态的暗合

“古装主旋律”电视剧作品是当今主导意识形态话语对历史事件的重构与表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表述载体,文本涉及的往往是关于制度改革、国防建设、反腐倡廉、抗旱救灾、振兴教育等内容,其宏大主题与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对话,与政府部门的关注点相应合。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家领导集体遭遇的问题在被移植到清朝历史背景后的一次集体式“想象性解决”。

特别要指出,这类文本中的主导意识形态较其他作品相对隐蔽含混。原因是,主旋律思想常与传统伦理秩序和宗教思想绑缚在一起传播。它们三位一体,相互依托,观者在接受和分析这些思想时很难将它们割裂开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集体生活观建立了起来,构成社会秩序的主轴。这个集体是把君权的绝对联结到父权的绝对,也就是将忠结上孝。一位最值得称道的民众是忠孝两全,如其间实在不能兼顾时,原则上要移孝作忠,因皇权是绝对的绝对。”②

(二)内容——类型元素的吸纳与借鉴

1.传记、历史题材的选择与运用。在近现代革命题材中,可挖掘的空间变得有限,“主旋律”作品急需拓展自身的书写舞台。于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广阔天地就成为了繁荣“主旋律”创作的沃野,封建王朝成为创作者们开垦的一块处女地,那些身处历史变革的风云人物、被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保证了戏剧矛盾冲突源源不断地供给。

与“十七年电影”中的负面帝王形象和20世纪80年代被批判、质疑的皇帝形象不同,20世纪末至今,英武的帝王称雄银屏,创作群体认真地选取积极的、进步的、与现代主导意识形态暗合的素材,改写和删除负面、多义的内容,使拼贴的文本严谨光滑。这些故事中,创作者不同程度地借鉴和套用了为父报仇的母题,使家与国的安危、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同构。具体说,就是采取了“一种个人政治群体化与政治群体家庭化的基本叙事策略,这一策略既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叙事传统,同时也是主导意识形态始终如一的社会政治主题”③。封建帝王比任何平民都更为顺畅地成为“个人群体化”的典范,而“政治群体家庭化”则被皇帝与皇子、皇帝与重臣间既君臣又父子的微妙关系置换。

同时,为达成传播效果,文本借鉴了悲剧化的书写方式,作品中时常出现残阳如血、尸横遍野、孤苦伶仃的老迈君王凄风苦雨的悲惨镜头。“古装主旋律”的“悲”更多地借鉴了悲剧的“悲”,少有我国传统苦情戏中的“苦”。“苦情戏”体现个人的不幸,悲剧却是两种有价值的观念的矛盾冲突,导致的是舍生取义的巨大毁灭。“推动悲剧的终极力量就是理念。例如,男主人公忠于国家,却往往忽略对家庭的责任等等。当这样的两种孤立的力量相遇而又各自坚持片面绝对的要求时,结果就造成悲剧的冲突……这两种互相冲突的伦理力量就其本身而言,每一种都是有道理的”④。文本中的皇帝往往面临着为国家利益牺牲亲人利益的矛盾。如雍正赐死亲生儿子弘时、康熙将蓝齐儿远嫁草原、乾隆皇帝为维护法纪不得不杀忠臣刘统勋……

2.“权威”的胜利——化身为侦探的清官。“主旋律”电视剧作品往往会借助侦探模式或清官戏类型传达主导思想。只是,国外侦探片表达的是人类对理性的崇拜和对法制的自信,而国内类似作品更多表现冤屈的昭雪、权威的颂扬。

“今天的中国离完全的法制尚有一段距离,与贪官斗争的重任尚需由清官来承担,所以清官戏也尚有存在的理由”⑤观众的“清官”“青天”情结古已有之。“官”代表权力和威严,缺少了这层身份,真相即便大白,冤情也难以昭雪。在《天下粮仓》中,米河以平民身份助浙江巡抚卢焯查清贪官孙敬山鱼肉乡民案后,要将三件做了手脚的官秤交给皇上,卢焯指出,他若如此,结果只能和一位外号叫“宋大秤”的原钱塘县令一样,见不得皇上,反被当作疯子:

卢焯:“米公子,看来你是明白我的苦心了!如果我卢焯轻易让你带着这三件东西进京去,你的结局,难说会不会与宋大秤一样!”

米河:“听卢大人这么说,我米河,无所作为了?”

卢焯:“至少你现在无所作为!因为,你连宋大秤也不如!你身无半品之官,自然也就……无半言之重了!”

那时的米河只是一个徒有热血、却徘徊于体制外的无用“个体”,还没有被主导意识形态“招安”。他正是在与他既形同父子、又为忘年之交、更是师长前辈的清官卢焯的大力推荐下,破格提拔为六品官员,成为真正的“主体”,获得资格、权力为民请命的。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批评中不仅有对清官形象的肯定褒扬,也有对其行为的反思质疑和理性分析:《天下粮仓》中的大清官刘统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武断地杀害了另一位清官沈石,这一正面角色的负面行为明显有违现代道德准则,而他却继续成为作品讴歌的对象,未受任何道德批判与谴责。早在清代,作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针对人们一向崇拜的清官这样写道:“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眼所见,不知凡几矣。”中国现代史专家李新也在70年代末发出过清官乃不祥之物的论语。时至21世纪,这样的清官仍在某些文本中肆无忌惮地仗刚直不阿之“清名”、行刚愎自用之“独裁”,其中流露出的极端思想更值得人们警醒。

3.“高处不胜寒”——“庙堂之上”的爱情绝唱。(1)不可见的爱情——“古装主旋律”中的爱情模式特征。为维持文本的纯洁与崇高,“主旋律作品”的爱情段落有意屈就顺应封建制度的历史语境,使其成为寄生于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一段微末故事。在其他类型电视剧早已充斥着你情我爱的时候,“古装主旋律”中的爱情或者依旧婉约到不可察,如乔引娣和雍正,他们最后的牵手既可以说是爱情萌芽的表征,也可以忽略为纯洁的关爱和敬仰。“即使在某些视觉段落中涉及了似乎可以被认为是爱情主题的表象符码,但其所指都是可以进行双向读解的:既可以是性别/爱情的,也可以是政治/同志的”⑥。又或者,情爱中的女性完全被动地依附于男性,比较其他文本,“古装主旋律”中的爱情是最贴合封建思想、缺少人道关怀的爱情。爱尚且如此,“性”更不多见,被创作者指为好色的汉武帝却还在镜头前遮掩,唯一牵扯到的镜头是他吻了卫子夫,而观众只从画面中看到武帝的背影,卫子夫更被他遮挡得完全不见。他与阿娇大婚处夜却与刘陵发生,这场戏在拍完后最终被删除,没有播出,导演解释说是因为那场戏显得不太道德。(2)“爱情元素”在“古装主旋律”中的功用。如果将场面华丽的“古装主旋律”看作是一场“视觉盛宴”的话,那么爱情元素多少还算是吸引观众视线的配菜,人们被其形式美感吸引,进而增强对“大餐”的关注。情爱段落营造的“婉约”风格,迥异于作品的豪放气派,缓解了叙事节奏,与整个文本的其他篇章形成张力。“古装主旋律”中的爱情不以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为目的,而以协助观众达成意识形态认同为初衷。作者将女性视点塑造为继“清官”“百姓”后第三个仰视皇帝的视点,利用她们的弱势地位博得观众同情,使观众由认同美丽善良的女性,转而认同她们的男人/皇帝,又通过认同皇帝认同他们代表的理念。(3)“古装主旋律”的爱情叙事。一是“小家”与“国家”——矛盾冲突的营造。“古装主旋律”中的爱情开端各有不同,但作者为男女主人公情感纠葛设置的障碍、达成理解铺设的情节,均是以政治事件和家国矛盾为主,以家庭矛盾、疾病绝症、天灾人祸、性格差异为障碍的几乎没有,连爱情剧中最常见的三角关系也几近于无。在较晚出现的《汉武大帝》中,女性角色最为繁复,然而作品在女性人物的关系设置上依然简单,卫子夫、李夫人、钩弋夫人竟没有一场争风吃醋的对手戏。《康熙帝国》中,为缓解西北局势,康熙决定“舍‘小家’保‘大家’”,将容妃与自己的爱女蓝齐格格下嫁有谋反之心的“草原狼”葛尔丹。此时点燃的导火索,会在最后一刻引爆家国矛盾,葬送个体幸福,使作品在弥散开来的悲剧氛围中结束。果然,当爱女下嫁后,康熙与容妃的分歧也终于随着大清帝国和葛尔丹部落的战争爆发了:

两军阵前,蓝齐儿突然出现,不顾一切地呼吁停战。

康熙愤然道:“不要理她,她现在是葛尔丹的妃子……这两个夫妻,一个弄刀,一个弄情,都在和朕作对!”

容妃顿时变色:“……求皇上改日再战吧。”

康熙正色道:“胡说八道,大战在即,岂能为一个丫头乱了军心……三通鼓毕,万箭齐发,射死一切胆敢抗天者!”

容妃恳求:“皇上,求您别杀蓝齐儿!”

康熙给自己盖好被子:“本来是命你前去传旨,朕还是心太软了。从现在起,你就在这待着,一步也不准离开!”

容妃最后恳求道:“皇上,蓝齐儿是我们的女儿啊!”

康熙:“大战在即,谁挡在朕的前面,谁就是朕的敌人!”

说罢,康熙把头放在枕上躺下。容妃在母爱驱使下,第一次违背了丈夫/皇帝的意愿,木然走出大帐寻找女儿。

康熙勃然大怒:“你干什么去!你想抗旨啊!容妃,容妃!”

大战结束,容妃因违抗军令,被降为妃。

(《康熙帝国》第41集)

容妃最终被贬为奴,积劳成疾,死在马桶下。她是天生的贤妻良母、忠言直谏者和人道主义者,但是,当她的言行违背了丈夫/皇帝的时候,她拥有的一切都在国家利益的重压下“得而复失”。造成康熙与容妃感情障碍的,是国家政事;促成雍正与乔引娣感情发展的,同样是家国政事:起初见到皇帝不肯下跪、只想去死的引娣正是在成为养心殿贴身侍女、亲眼看见皇帝宵衣旰食、夜批奏折、一心为公却无人理解后,才逐渐消除了对皇帝的偏见,转而敬仰这位昔日仇人,最后终于发展为对皇帝默默地爱慕,默默地为他洗脚、粘奏折、做面片儿汤,对雍正做了真心告白。最后,雍正“发乎情,止乎礼”,送走了这个红颜知己,将自己重新放逐到孤独之中。这既证明了他不贪女色,更成全了他在孤独中死去的凄凉。二是结局——“庙堂”之上的爱情悲剧。当“古装主旋律”电视剧的忠臣、皇帝,在把千秋家国业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须以悲剧告终:苏麻喇姑撒手人寰、容妃娘娘步其后尘、宝日龙梅回到草原;柳含月死了、卢蝉儿走了、小梳子嫁了,只剩米河一人纵马向京城疾驰而去;卫子夫自尽,李夫人病逝,钩弋夫人被赐死。女性最终的缺席为男主人公平添了一抹悲哀,使观众对痛失伴侣的男性产生同情。

(三)古装主旋律的传播途径与商业包装

“古装主旋律”电视剧的作品均在中央一套和八套播出,播出时段好,收视范围广,明显享有优先于其他商业电视剧的传播途径。这类文本在演员的选择上也有独到的标准,偶像派影视明星鲜有机会登上“古装主旋律”的舞台,这些明星的形象符号与“古装主旋律”作品的内涵是离间、抵触的。没有哪个剧组敢于将“主旋律”中的皇帝交给“古装戏”中的皇帝,《红色恋人》中的演员张国荣也正是造成文本多义性的原因之一。“主旋律”演员必须具有“主旋律”特质,不必英俊性感,却要有刚直不阿的气质。因主旋律影片在华表奖获得优秀男演员奖的周小斌在获奖感言中由衷地说道:“我最要谢的还是妈妈,谢谢你给了我一张‘主旋律’的脸!”

作品的主题歌也同样成为主导文化的传播工具。商业古装片中的主题歌往往将民间情爱作为表述主题,歌词中充斥着恋人絮语,从《戏说乾隆》的“莫让红颜守空枕”,到《还珠格格》的“缠缠绵绵到天涯”莫不如此。有的还配以稚嫩的童声:“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宰相刘罗锅》)“金瓦金銮殿,皇上住不惯。”(《康熙微服私访》)而“古装主旋律”的主题歌中,却罕有柔美的女声和稚嫩的童声,这样的声音离间了昂扬的歌词、激荡的旋律,作品只选用充满雄性特质的男性声音,而歌词也充满着与儿女情长迥异的恢宏气概,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的大爱:“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雍正王朝》主题曲);“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康熙帝国》主题曲)“敬天敬地敬爹娘,敬的是富国强民好主张,一代代兴旺天下人担当,一座座粮仓天下人共享。”(《天下粮仓》主题曲)包裹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歌词,成为最生动的标语,潜移默化、不着痕迹地传达着作品的思想。

三、“古装主旋律”电视剧中的人物设置

文本中,不管是“康、雍、乾”三代圣主以及成吉思汗、汉武大帝,还是他们手下的忠臣良将,都是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清正廉洁的古代楷模,他们的丰功伟绩是承担“主旋律”意识形态、展示领导者风采的最好载体,是借古人事迹、抒今人情怀的重要工具。剧中人物关系的设置,依然遵循“三突出”原则。文本中的主要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正面人物是:明君——清官——百姓:“‘三突出’体系并非凭空而来,它沿袭了二元对立的戏剧式电影叙事/镜语体系的基本结构,激化/僵化发展了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政治修辞法,因此,三突出体系无论在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那里,都已经历了长期的合法化、自然化的过程”⑦。这里的臣子与百姓不能够像古装戏中那样,或将皇帝从主角的位置撤出,或以平民身份与皇帝平等对话,或以清官身份巧妙地调侃、规劝皇帝。

(一)从封建统治者到国家英雄——试析古装主旋律电视剧中的皇帝形象

1.新“好”男人——“平易近人”的国家英雄。作品中的皇帝功臣不是个人主义的英雄,而是国家的英雄。为掩饰主人公过分明显的“国家英雄”身份,作品将皇帝放置于家庭背景下,安插在亲情、爱情的情感关系中,制造大众熟知的日常经验与亲切感,令国家英雄沾染民间烟火,使皇帝形象兼具国家和个人英雄的双重特质,既是国家意志的化身,也是热爱家庭的好男人。“新好男人”虽在表面上与威严的帝王形象构成张力,但恰从另一方面凸显和暗示了他们的特殊:“吹捧国王也能做出平凡的事实是在承认,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比天使化作凡人更为自然,也就是在确认,国王仍旧是国王,君权神授——换句话说,当国王装作普通人的时候,表示的是他们普通人的方面,但这只是在暗示他们的超人的特征。”⑧这一层面的皇帝形象是诡谲多变的。比如《康熙帝国》中的皇帝,在政治思想上忠诚地以现代主导意识形态为准绳,在爱情亲情上却完全背离现代道德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虽肯为爱女沾玉兔做秀,但当蓝齐儿身在战场、随时面临死亡威胁时,却毫不以为意,不仅没有表现出些许身为人父的焦虑,反而冷酷绝情。年老孤独时,他也曾对容妃尸体默念:“……朕不能把一个不成气的太子硬扶上皇位,朕只能让你承担罪名,说你矫旨欺君,将你打入冷宫,朕这些苦心没法跟你说呀,做一个一国之君实在是太难了!”这些“亡羊补牢”的话语经不起丝毫推敲,康熙明知容妃冤枉,却任其遭受身心摧残、饱受太监侮辱,承受繁重劳动,操劳致死,又以让太监殉葬的残忍行为遮盖自身错误。可见,文本中的他最想表达的不过是最后一句——“做一个一国之君实在是太难了!”此前对于容妃的哀悼,只是使这句话最大化地释放情感功用的铺陈,好让观众体会到这个夹杂于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男人心中的隐痛,体会到“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说,躺下自己把忧伤抚摸”的悲凄。

2.改写与遮蔽——看似多义的单面人。文本还采取回避和遮蔽的手段对待其犯下的罪行。《雍正王朝》中完全没有涉及他残忍地将思想“异端”吕、严、沈三族株连惨杀的真实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不惜笔墨描述雍正如何自己粗茶淡饭,却给大逆犯曾静享用丰盛御膳等虚构场面;尽管胡玫认为她已将汉武帝的阴损写得力透纸背,但作品实际做到的却是遮蔽他的阴损、讴歌他的功德。笔者以《汉武大帝》第一集的开篇和最后一集的结尾分析:

《汉武大帝》第一集:

老迈的汉武帝坐在大殿上:“宣司马迁上殿。”

司马迁:“奴才司马迁戴罪皇帝驾前。”

“……你是想让朕杀你,好让千秋万代颂扬你的忠烈,而唾骂朕是个暴君吗?朕偏不成全你!”

“陛下,您的心胸真如大海一样深邃,不是臣这样卑微的人所能够真正看透的。”

“书不必烧……”

“陛下,您总是从千秋万代着眼!您总是为社稷子孙预作谋划!心存大仁慈,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也许,为臣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评论陛下。”

“你认为你真地了解朕吗?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

《汉武大帝》最后一集:

……

“陛下,您的心胸真如大海一般深邃,但是卑臣作为史官只想如实记录所看到的一切。”

……

“有人劝朕说烧掉你这部书,可朕说没必要……你等不在其位的人,很难真正明白,什么叫掣肘,什么叫顾忌,什么叫皇帝的不得已……皇太后年轻寡居,再贤德的人也难免骄奢淫逸,骄奢淫逸又大权在握,又有谁人能够制止她?”

“陛下,您的一生已穷尽人力所能的一切,您总是为社稷子孙预作谋划,心存大仁慈,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只是谁也征服不了历史,逃脱不了宿命,陛下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辉柄史册的千古一帝!这一点,臣一直坚信不移,也许微臣本来就没有资格来评论陛下。”

(抒情音乐起)“你认为你就真的理解了朕吗?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

为什么要把同样一段对话放在开篇和结尾两处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播放两遍?为什么作品一开始就忙不迭地请出司马迁?著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在后世享有的爱戴足以与武帝比肩。史家“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使司马迁成为文本为汉武帝安插的第一个重要的主观视点,文本赋予他仰视的角度和虔诚的态度,要他暂时放下骨气和尊严,匍匐在汉武帝脚下,诚恳地做他的奴才。当一切都还没有发生时,观众先入为主地看到了一个由衷敬佩汉武帝的司马迁,尽管汉武帝像拔掉一棵草一样割下他的——文本在表达同情的同时,又矛盾地将“去势”合理化:宫刑后的司马迁身体上的雄性特质被根除,心灵的不羁也被彻底地驯化与——他被扭曲地表现为心悦诚服地赞叹晚年的汉武帝“心存大仁慈”“心胸入大海般深邃”“已穷尽人力所能的一切”,就快踏着鲜血晋升为神了,而让司马迁保有胡须的错误暗中成全了作品的意图——文本不需要角色具有刚毅的性格内涵,却需要其外表有明显的男性特质,雌雄不辨的阉人形象是不具可信度的。司马迁的男性外表和内在的阉人实质、史家身份的客观评述和个人视角的主观运用、其刚直不阿的风骨与最后的阿谀奉承矛盾地统一于文本中,为塑造汉武帝的形象服务。

汉武帝又一次为自己做了辩护——展示了不烧史书的胸襟,这是大仁慈;解释了为何赐死勾弋夫人,这是大智慧;他以“许多事只有天知道”为谈话的结束,暗示只有“天”在他之上,只有他最接近“天”,这段宿命的呓语,使他的残暴神秘化,仿佛他的背后还有一个隐蔽的体系支撑,他是“天”的代言,是主导意识形态的奴才,一个等级最高、最劳累、最忠心、被称作“皇上”的奴才。作者情感的天平由此偏向了奴才中最命苦的那一个,而非最有气节的司马迁。

文本最后一集的所有段落都是为开脱汉武帝罪责而设——臣子、百姓、宿敌、旁白众口一辞地为他辩解,汉武帝本人也忽然具有了现代领导人的风骨,展开了与《雍正皇帝》雷同的声势浩大的自我批评。皇帝们,是革命英雄的成功变体,是看似丰富多义的“高大全”。

3.帝王形象的功用。古装主旋律中的皇帝是主导意识形态的询唤者,负责将剧中的个体询唤为主体的人。那些游荡的个体或是敌人、或是百姓、或是怀才不遇、桀骜不驯的人才,意识形态的询唤过程,被演绎成颇似“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段落,被充满张力的剧情遮盖。帝王形象的成功塑造还有助于观众“救星情结”的释放和满足。剧中的皇帝不只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言人,更被赋予了“现代领导者”的身份特质,人们对皇帝的认同是对英明领袖的认同,不是对绝对皇权的肯定。他可以帮助观众想象性满足对一位“知人善任”的好领导的渴望,完成“人尽其才”的梦想。

(二)忠臣和百姓形象

1.男人的眼泪——“忠臣”的作用。臣子的功用明确单一,这不仅源于当今主旋律意识形态的要求,也同时是旧时科举制度的结果:“我国传统时代的精英分子一方面巩固了绝对皇权下的权威结构,另一方面也把整体社会凝固在以权力价值为中心的集权且一元的体制中。精英分子的政治化到如此程度,就会压抑其他社会价值,导致整体社会的泛政治化。这样一来,皇权无处不在,社会也无法多元化,整个体系就变得僵固而难以流动了。”⑨

忠臣是被皇权体制成功询唤的榜样。帝王对“忠”的强调超越了法规制度,成为臣子们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为效忠皇权,忠臣们几乎尽忠到个个不得善终的地步:十三爷劳累过度、英年早逝(《雍正王朝》);周培公病死在盛京(《康熙帝国》)、高斌官职一降再降、卢焯和李忠被斩(《天下粮仓》)、钱峰服毒自尽(《乾隆王朝》)……但我们听不到他们的怨言,只看到他们的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臣子的泪不逊于言情剧中的多情小姐,他们吝啬用眼泪排解痛苦,却每每为皇帝的细微言行打动痛哭不止。

忠臣不仅甘愿流泪,更甘愿流血。不同文本都有极相似的“保留剧目”——皇帝为政局所迫不得已杀死忠良:康熙为稳定鳌拜杀掉苏克萨哈、乾隆为维护法纪将刘统勋斩首、汉景帝为朝廷秩序无奈之下腰斩晁错……

汉武帝牢中看望窦婴:“朕如果这次让你活着,那朕就必须摊这个牌,可朕现在没有办法跟他们谈这个牌。”

“臣该死。”

“……朕不得不杀你,朕痛心……是你逼得朕这么做,朕别无选择……”说罢武帝出门。

窦婴忽道:“先帝把什么事都料到了,就是有一件没有料到,这就是陛下的英明神武和机谋睿智!所以,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人来监您的国,护您的驾,臣死,无所遗憾!”

窦婴和其他忠臣一样,不恐惧,不喊冤,越接近死亡,越开明通达,以这种绝对的形式解除皇帝的困境,最后一次自觉地接受询唤,皇帝的到来赋予他们的死亡以崇高的价值。忠臣既是百姓的榜样,又是帝王的衬托,他们带领百姓和观众仰视文本的主角——皇帝。

2.百姓。我国古代,民众的传统政治生活蜷伏在绝对皇权之下,他们拥有一些非常消极的权力,即诉请官方的同情。诉请只是期待,一切仍得任官方决定。当然,皇帝也必须重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但这些皆是帝王及官员的自我要求,并不是民众所可强制的⑩。古代民众的地位恰与作品对百姓的定位同构,文本中,百姓皆以被拯救者的角色出现——他们先是被贪官酷吏冤屈,后是被皇帝清官昭雪,为取得更好的仰视明君忠臣的视角,不管是《雍正王朝》中张五哥、阿兰、刘王氏这样的个体,还是《天下粮仓》中的百姓群体,采取的都是同一种姿态——跪,他们一跪再跪——先跪着伸冤,再跪着谢恩,最后噙着泪离开。“跪”,已经成为“古装主旋律”中百姓们的习惯动作和固定的表现符号,它超出了封建帝国旧有的礼仪范畴,被负载了“感激、谢恩、崇拜”等情感内涵。

“百姓”的角色是最贴近大部分收视观众的角色,他们冤屈的解决,可使观众在现实中的不满得到些许缓解,他们跪拜的姿势,与清官的泪水一起,悄然渗进观看者的心中……

(三)女性形象

1.紫禁城中的守望者——“古装主旋律”中的女性形象。(1)“妻子/爱人”——徘徊于叙事边缘的重要“他者”。剧中的妻子/爱人将情感毫无保留地灌注到男主人公身上:当自己身陷囹圄时,她们随遇而安淡然处之;当丈夫深处逆境时,她们又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她们对男主人公的单向度仰视和凝望,不仅暗示了情爱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也从旁证明了文本对女性形象的暗自征用——作者通过女主角对爱人无私忘我的爱与崇拜使观众达成对男主人公的认同,而非认同女性角色本身。一是,暗藏的“旁观者”与“倾听者”。妻子/爱人的身份使她们首先顺利地成为男主人公身边的旁观者,处于政治冲突外的女性能够用感性和细腻的观察评价丈夫/皇帝的功过得失。文本中男女两性的“交谈”往往是单向度的,男主人公以爱人为媒介,通过向她们诉苦水,进而对观众表衷肠。《雍正王朝》中,尽管雍正身边不乏男性观者,但作者还是从十四爷身边抢过乔引娣,强行让这位倾慕于敌对势力的女性担任旁观者、倾听者、合理合法的偷窥者,使她得以从旁观察皇帝呕心沥血推行改革政令、宵衣旰食批阅奏折,甚至允许她从门缝中偷看早朝。同时,引娣也逐渐成为雍正最好的倾诉对象。她的出现,使在朝野上陷于孤立的他,得以借机道出“当家难”的苦衷,引娣对雍正的思想情感转变过程,牵引和操纵着受众对其治国政令、改革思想的认同:

在雍正因李绂一案痛苦不堪、借酒消愁、无人能拦的时候,引娣主动地替雍正喝酒,雍正眼圈微红:“你替朕喝了这碗酒,朕感激你……你知道朕为什么要把你留在身边吗?”

“不知道。”

雍正带着酒醉后的哭腔:“你不知道,在这个世上,没有几个人能知道朕的苦心呐!……我每天四更起床,做事要做到子时,胡乱睡一两个时辰还常常半道给惊醒,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朕每天批的奏章最多有一万多册,最少也得五六千字。每天还要接见众臣工,有时候连着就是好几起。朕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呀?!他们还要处处和朕拧着干,到处给朕出难题、说朕的坏话,你曾经是老十四的人,也是最恨朕的人之一,朕把你留在身边,就是要让你看看,朕到底是个什么人,将来有朝一日,朕放你出去,你要给朕说几句公道话!”说完痛哭不已。

二是,坚贞的崇拜者。在所有文本中,女性都对男主人公怀有显见的崇拜之情,这种崇拜也直接形成了对受众情感的暗中引领。《康熙帝国》中,康熙皇帝除了有容妃、宝日龙梅这些显见的崇拜者外,还拥有一个崇拜得既隐蔽又坚贞的女人——苏麻喇姑。年轻时的苏麻有过一次被康熙阻止了的爱情,随后,她以“不愿陷入皇妃们的明争暗斗”为由出家为尼。本应了断尘缘、一心向佛的她,却始终保持着对皇上忠贞的爱。她心中的“佛”,不是供奉于尼姑庵中的雕像,而是远在西北战场的康熙。她终其一生誓死反抗,宁可为尼不愿为妃,最后苦心保住的只是肉体的纯洁,灵魂却早已归顺了康熙,苏麻喇姑行将去世前,给皇上写了封信:

苍老的苏麻在烛前写信(配以旁白):“皇上,丫头这辈子,只深深地爱过一个人,他就是弟弟玄烨,就是皇上!三十多年了,苏麻说不出口,因为,您是主子……”

三是,“失语”的“辩护人”。文本中的女性是清心寡欲、高风亮节的“女神”,她们将丈夫/皇帝视作自己的“神”而加以虔诚供奉——既然她们不能将一切直接献给事业,便间接奉献给男性,再通过这唯一的媒介转呈给他们的事业。所以,即便遭受误解、侮辱甚至暴力,她们仍能迅速掩盖悲伤,做帝王最好的辩护人。《康熙帝国》中的容妃便是这样的女性:

当蓝齐格格发现了被贬为奴、刷着马桶的容妃而痛苦不已的时候,容妃丝毫不考虑自身的痛苦,安慰她说:“蓝齐儿,额娘太知道你皇阿玛了,他心里比你额娘更苦、更痛……这时候谁对你皇阿玛最亲,他反而会把自个的痛苦砸到谁的身上,不过你放心,不要多久,你皇阿玛就会醒过神来,就会知道自己的错,就会亲自接额娘走,额娘相信会有这么一天,额娘一直等着这一天!”

四是,无助的协助者。晚些播放的文本中,女性也以“谋臣”的身份参与到政治事件中,但她们的身份地位是由男性赐予又不为文本中其他人知晓的。比如《天下粮仓》中,才智堪比诸葛亮的柳含月暗中协助米汝成、米河父子度过难关、化解险情。这样的传奇之所以能被认可,是因为“这个僭越了性别秩序的故事,是在中国文化秩序的意义上获得了特许和恩准的,那便是一个女人对家、国的认同与至诚至忠……不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言语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际”{11}。当“敌国破”时,“花木兰”们必须将胜利果实移交给男性,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只有舍弃,才能获得认可。柳含月自觉的死便是《天下粮仓》这个非神话文本中唯一被赋予神话色彩的一段:柳含月已化身为大烛,放置在尼姑庵中被剃度,小梳子对赶来的米河哭诉:“她其实有很多种死法,可她选择了最痛苦的那种,跳到了熬蜡的大锅里,她到死都想着你……就是为了照米少爷上路!”她的自虐式自杀法无疑是一种富有创意的祭拜方式,她亲自把自己熔铸成精美的供品和富有内涵的意象,以殉道者的决绝将死亡过程唯美化,升华到无人企及的崇高境界。她的死不仅使米河摆脱了感情上进退维谷的两难,更坚定了他公正为官的决心。至此,柳含月不仅将生前的贞洁、更将死后的清白一并交给了米河。作者将点燃这根红烛的权力交给了暗恋她的男人——庞管家。他终于得以在含月死后获得了触碰她肉体的权力,而这最终是为了成全她“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夙愿,她的肉体是被燃尽而设,而不是作为男望的占有物而存在。

(2)“慈母”——被“儿子”册封的虚空偶像。“在当代中国文化实现其对‘女性’的压抑的同时,‘女性’成了某种空位,成为某种有效的社会象征……‘党——母亲’、‘祖国——母亲’式的意识形态修辞方式,成功地映显出‘父之名’的神圣”{12}。在作品中,母亲被塑造为供人膜拜的女神,她袭承了传统文化中仁厚、体贴、智慧、坚定、无私的慈母形象。成吉思汗的母亲可额仑和康熙的祖母孝庄都曾协助年少的他们度过政治危机,她们是协助孩子达成权力过渡的引路人。

这里的母亲同样没有丈夫,这种一脉相承的设置除却遵从历史真实外,还有意将她们化为不为妻子身份所累的“纯粹”的母亲——“如果说圣母玛丽亚根本不具备配偶的地位,那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她身为女人——母亲的地位。但是她只有接受了她的从属角色,才可以得到赞美。‘我是上帝的仆人’,在人类历史上,她第一次跪在儿子面前,毫不在乎地接受了她的劣势地位。”{13}与妻子/爱人的角色地位相同,这位“女神”在文本中同样清晰地彰显自己的弱势姿态,巧妙地臣服于儿子代表的男权/皇权之下,她们拥有的权力只是皇权衰微时的短暂过渡。文本中的母亲不具备真正的主体性,她一切的荣誉都是儿子所赐,她始终要依靠儿子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尊严。

2.“小燕子”和“蓝齐儿”——与商业古装片女性形象的比较。在古装戏《还珠格格》和“主旋律”作品《康熙帝国》中,有两位备受皇帝宠爱的格格:小燕子和蓝齐儿。文本赋予了她们同样活泼伶俐、聪明率真的性格。但不同的叙事目的却导致了两人迥然不同的悲喜人生:“小燕子”这个清代版灰姑娘奇迹般地僭越了封建制度、社会阶层、文化修养的鸿沟,和五阿哥终成眷属,她不断地获得,从一个没有双亲和家庭的孤儿变为体制内的宠儿,她的喜剧人生是大众内心欲望的投射与升成。当主人公面临国家意志和爱情亲情的两难选择时,作者总要设计出皆大欢喜的解决方式;蓝齐格格却不断地失去,她爱的是被皇帝赏识的李光地,但最终被迫下嫁“草原狼”葛尔丹。当她爱上葛尔丹重拾幸福后,丈夫又被父皇杀害。她回京再寻亲情,却发现母亲被贬为奴,蓝齐儿不忍卒睹但却无能为力,只能黯然离去,从一个备受疼爱的宠儿沦落为一无所有的孤儿。当国家利益与儿女私情冲突时,个人情感首当其中地被出卖和辜负。

“戏说”剧中的女性是现代价值观的自觉传达者,“小燕子”就曾多次阐述她“人人平等”的理念,感化义父乾隆,但像她这样行侠仗义的“女孙悟空”却无法存在于“古装主旋律”文本中,那里的女性不仅为封建专制束缚,还要服从国家意识形态的号召。正是受这种思想的指使,蓝齐儿才能前一刻还沉浸在丧夫的巨大痛苦中,后一刻就被康熙的道歉打动,瞬间颠覆自己的理念,迅速抛却悲愤,彻底背叛了自己的情感,为父女之情/权威思想所招安/询唤。

3.结语:女性角色的宿命——性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禁锢。男/女、强/弱、尊/卑的两性对比掩藏了另一种女性角色的精神负荷——她们不仅受男权制约,更受到以“大他者”身份出现的政治父权压迫。不论是汉宫中曾经婀娜的卫子夫、惨死于马桶下的容娘娘,承载的都是男权与皇权的双重重担:“当男性成为政治的有形标记时,具有权力的男性话语所发挥的就不仅是性别功能,也有意识形态功能。传统的男/女的支配/从属关系其实没有消除,而是更深层地和更广泛地与党/人民的绝对权威/服从关系互为影响和更为有效地发挥其在政治、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上的作用。”{14}

结语

“古装主旋律”电视剧是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在“互文本”的不断渗透中,在市场经济与广告效益的催促下,在各种模式商业作品的激烈竞争中,应运而生的。但相关机构与具体作者在创作中对主人公的“仰视”心理,还是导致了对剧中人物与剧外观众的“俯视”态度,文本往往由讲述“人的历史”过渡为演绎“神的传说”,作品中缺少能够穿透封建思想和独裁制度的批判力量。当文本依旧隐蔽地以党性/人性、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作为非此即彼的矛盾张力时,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妥帖地兼顾二者的关系以适应新的语境。否则,“主旋律”无论绑缚在怎样精彩和新奇的类型上都只是模式的搬演,而经典电影的精髓却成为无法复制的古董。在进行更大范围的创作调整后,“古装主旋律”文本或许能够更有效地让“主旋律”的声音突破紫禁城的高墙,使“庙堂中的神话”流传得更为久远。

注释:

①参见郝建:《影视类型学》第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⑨⑩参见胡佛:《中国人的政治生活》,载文崇

一、萧新煌主编:《中国人:观念与行为》第69、70、7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⑥李奕明:“《战火中的青春》,叙事分析与历史图景解构”,载《当代电影》1990年第3期。

④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118~11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⑤邵牧君:《又一出清官戏》,载《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评论文集》第32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⑦徐峰:“‘’电影的语言系统”,载《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第36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⑧[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92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12}戴锦华:《斜塔瞭望——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第98~99、112页,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8

摘要:珐琅彩瓷器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有名的瓷器画法,盛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因其绝妙的工艺备受皇家贵族的喜爱,那么珐琅彩瓷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又是谁把珐琅彩瓷器工艺推向顶峰的呢?本文就从几件珐琅彩瓷器的精品为线索,来了解珐琅彩的发展过程。

珐琅彩的由来: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是用于奖赏各功臣的。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欧洲传教士带来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的工艺品,敬献给当时的康熙皇帝。这些珐琅器不仅技法十分精细,而且装饰风格也十分华丽典雅,所以备受康熙皇帝的喜爱。

康熙时期珐琅彩的发展:于是,他想让中国的画师也掌握这门西洋技巧,因此,到处寻找会做画的欧洲传教士,不仅让这些技师教中国师傅珐琅彩技术,而且想把这些技法运用到中国的器物上。康熙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想到在中国的特产,陶瓷上。因为陶瓷洁白如玉,那珐琅彩的颜色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了。这个想法很快就能实现了,从此以后中国就有了新的瓷器技法,珐琅彩。并且烧制珐琅彩的作坊,被设置在养心殿,以此为了方便康熙的亲临现场指导。于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这种品种就叫珐琅彩瓷器。珐琅彩的瓷器,一直为皇家所独有,所以显得高贵而神秘。在经过多年的实验以后,在康熙皇帝的授下,我国的珐琅器瓷器有了一些代表作,比如:《蓝底牡丹纹碗》,这个蓝底牡丹纹碗显得尤其珍贵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珐琅料非常的稀缺,蓝色的就尤为少见,这个碗在宝石蓝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成的缠枝牡丹,娇美异常,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的特征,从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珐琅彩的特点,都带有欧洲铜胎画法的风格,且图案都是以花卉为主。这是因为从当时掌握的技法有限。但是不管怎样,康熙皇帝开创的珐琅彩瓷器,不但把中国陶瓷发展推向新的高峰,而且为瓷器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雍正时期珐琅器的发展:雍正皇帝继位以后,继续发展了珐琅彩画法,甚至亲自设计图案的样式和上面的装饰图案。雍正皇帝甚至想出办法,自己研制生产珐琅彩的颜料,不再从国外进口,以便于加快珐琅彩的发展,最后研制出来的珐琅彩的色彩品种比当初从国外进口的还要多。宫廷技师也加入到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当中来,把珐琅彩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潮。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的特点,已经摆脱了铜胎模印,而是以色地装饰,直接就在洁白如玉的色釉上进行彩绘,。这些白瓷胎除了极个别为清宫收藏的明代永乐百瓷外,绝大多数是由当时的景德镇御窑厂特制提供的。雍正珐琅彩瓷器在图案装饰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那就是由原来康熙皇帝的珐琅彩只绘花卉,有画无鸟的单调局面转为大量的花鸟,竹石,山水等图案。空白处再配以与画面内容相应的诗句。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为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书画的意境。比如《松竹梅纹橄榄瓶》,此瓶就是以珐琅彩绘“松竹梅”的图案,松树苍劲,翠竹挺拔,梅花秀丽,绿叶村托红花,画笔委婉细腻。图案上方墨书“上林苑里春常在”七个字。在诗句的上、下方则是用胭脂彩画成印章式款,分为“翔彩”、“多古”、“香清”三组。足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款。此瓶造型是橄榄状,又称橄榄瓶,这款瓶,造型优美,工艺精细,胎体轻灵。是雍正时期珐琅器瓷器的杰出代表。

乾隆时期珐琅彩的发展: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继位,虽然是位年轻的皇帝,可是与自己的主父和父亲一样,十分中意和青睐珐琅彩,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装饰题材较雍正时期更为丰富。除山水,花卉和花鸟外,还有中国或西洋人物。那时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同时还有许多新的器形的诞生。代表作:西洋人物图葫芦瓶《婴戏图两组》一组画面中四个孩子,在与三只羊戏耍,寓意为三羊开泰;另一组为九子嬉戏图 寓意为多子多福。这款瓷器

总结:在中国八千年绵延不断的陶瓷发展史上,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古陶瓷顶峰的作品。不仅作为清康雍乾三代皇室的秘制秘藏之物,而且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艺术格调上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瓷器艺术品制作的崇高成就。由于其创制初衷和工艺要求的特殊性,其艺术成就空前绝后。他也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由于珐琅彩瓷器烧制费时费力,让本来产量不高的,再加上有些还在战乱当中流失到海外。因此我们今天能见到的珐琅彩瓷器数量有限。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陶器》 张旭 著 地质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

《走近中国传统艺术》 韩鉴堂编著 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1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9

新唐书李绅传

李绅,字公垂,中书令敬玄曾孙。世宦南方,客润州。绅六岁而孤,哀等成人。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 时号短李。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客金陵,李锜爱其才,辟掌书记。锜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会使者召锜,称 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锜召绅作疏,坐锜前,绅阳怖栗,至不能为字,下笔辄涂去,尽数纸。锜怒骂曰:何敢尔,不惮死邪?对曰:生未尝见金革,今 得死为幸。或言许纵能军中书,绅不足用。召纵至,操书如所欲,即囚绅狱中,锜诛,乃免。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 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稹为宰相,而李逢吉教人告于方事,稹遂罢;欲引牛僧孺,惧绅等在禁近沮解,乃授德裕浙西观察使。僧孺辅政,以绅为御史中丞, 顾其气刚卞,易疵累,而韩愈劲直,乃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免台参以激绅。绅、愈果不相下,由是皆罢之,以绅为江西观察使。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 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会敬宗立,逢吉知绅失势可乘,使守澄从容奏言:先帝始议立太子,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独宰 相逢吉请立陛下,而李续、李虞助之。逢吉乘间言绅尝不利于陛下,请逐之。帝初即位,不能辨,乃贬绅为端州司马。后天子于禁中得先帝手缄书一笥,发之,见裴 度、元颖、绅三疏请立帝为嗣,始大感悟,悉焚逢吉党所上谤书。始,绅南逐,历封、康间,湍濑险涩,惟乘涨流乃济。康州有媪龙祠,旧传能致云雨,绅以书祷, 俄而大涨。开成初,郑覃以绅为河南尹。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武宗即位,徙淮南,封赵郡公。居位四 年,以足缓不任朝谒,辞位。卒,赠太尉,谥文肃。(节选自《新唐书李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B.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C.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D.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在句中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

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的祭品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绅才能出众,志向远大。他本是官宦之后,很小就赢得短李的诗名;科举及第,却选择离京客游金陵。

B.李绅智勇双全,坚贞不屈。他不愿为李锜效力,就假装害怕发抖;李锜用它的性命相威胁,他也毫不畏惧。

C.李绅屡经磨难,仕途坎坷。因得罪李锜而下狱;也因牛憎儒免其御史中丞之职;后遭李逢吉为首乘间陷害。

D.李绅名声显著,深受赞扬。他历经多代帝王,多次受到君王恩宠;当地方官也能造福于民;死后获赠受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

(2)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

参考答案:

4. C 解析:断句题关键是对意思的理解 ,根据内容断句。要把这些句子放到文章中去,理解了意思,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厚遇的对象是李绅,遣使者就第劳赐的主语是皇帝,为逢吉中伤表被动,入谢 的主语是李绅。加上标点为: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5. B 解析:B.在本文中,国子就是 国子监,国子助教是官职名。

6. A 解析:A.很小就赢得短李的诗名分析有误,文中只交待他幼小丧父。

7.(1)遇上皇帝派使者召唤李锜,他称病不去,接着胁迫使者为众人奏报皇帝,希望能够留下。

(译出大意给2分;会胁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有人想将这事报告皇上,他谢绝说:我本受仁义激发,不是为了获取名声。

(译出大意给2分;闻谢市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10

都花到衣服上去了,他一点也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新衣

服,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他每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皇帝时总是说:“皇上在会议室里。”但是人们一提到他时,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在他住的那个大城市里,生活很轻松,很愉快。每天有许多外国人到来。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说他们是织工。他们说,他们能织出谁也想象不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的色彩和图案不仅是非常好看,而且用它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作用,那就是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正是我最喜欢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织出这样的布来!”他付了许多现款给这两个骗子,叫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机来,装做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机上什么东西也没有。他们接二连三地请求皇帝发一些最好的生丝和金子给他们。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却假装在那两架空空的织机上忙碌地工作,一直忙到深夜。

“我很想知道他们织布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他立刻就想起了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这布的。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在。他相信他自己是用不着害怕的。虽然如此,他还是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过这种布料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都很想趁这机会来测验一下,看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笨,有多傻。

“我要派诚实的老部长到织工那儿去看看,”皇帝想。“只有他能看出这布料是个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头脑,而且谁也不像他那样称职。”

因此这位善良的老部长就到那两个骗子的工作地点去。他们正在空空的织机上忙碌碌地工作着。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老部长想,把眼睛睁得有碗口那么大。

“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不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那两个骗子请求他走近一点,同时问他,布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他们指着那两架空空的织机。

这位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还是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织工说。

“啊,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说。他戴着眼镜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说我对于这布感到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到您的话真高兴,”两个织工一起说。他们把这些稀有的色彩和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儿。这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里去时,可以照样背得出来。事实上他也就这样办了。

这两个骗子又要了很多的钱,更多的丝和金子,他们说这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腰包里,连一根线也没有放到织机上去。不过他们还是继续在空空的机架上工作。

过了不久,皇帝派了另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看,布是不是很快就可以织好。他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大臣的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空的织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

“您看这段布美不美?”两个骗子问。他们指着一些美丽的花纹,并且作了一些解释。事实上什么花纹也没有。

“我并不愚蠢!”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担当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因此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对他们说,他非常喜欢这些美丽的颜色和巧妙的花纹。“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回去对皇帝说。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

当这布还在织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这样,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住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以全副精神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您看这不漂亮吗?”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丽的花纹!多么美丽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空的织机,因为他们以为别人一定会看得见布料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真是荒唐!难道我是

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这真是我从来没有碰见过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啊,它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表示十二分地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装做很仔细地看着织机的样子,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跟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看出更多的东西。不过,他们也照着皇帝的话说:“啊,真是美极了!”他们建议皇帝用这种新奇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上这衣服亲自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真美丽!真精致!真是好极了!”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纽扣洞上的勋章;并且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第二天早晨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在头天晚上,这两个骗子整夜不睡,点起16支蜡烛。你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完成皇帝的新衣。他们装做把布料从织机上取下来。他们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又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亲自到来了。这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他们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等等。“这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着它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衣服的妙处。”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们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因为实际上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我们要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陛下换上新衣。

皇帝把身上的衣服统统都脱光了。这两个骗子装做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一件一件地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围那儿弄了一阵子,好像是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就是后裾种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式样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大家已经在外面把华盖准备好了,只等陛下一出去,就可撑起来去游行!”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么?”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叫大家看出他在认真地欣赏他美丽的服装。那些将要托着后裾的内臣们,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真的在拾其后裾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么着,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11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现代法国的缔造者。1799年他发动,取得政权,以惊人的政治、军事天赋和钢铁般的意志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代天骄。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宣布登基,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又称拿破仑一世。

此次展览共分为拿破仑一世王朝、卢浮宫领地与艺术、1815年以后三部分。

《拿破仑加冕礼》

拿破仑一世王朝

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生于科西嘉首府阿雅克肖,1779年进入布里埃纳军校,由此奠定了他的职业军人生涯,并以战争决定了他的生活与命运。1784年,拿破仑被保送到巴黎军校继续深造,毕业后任少尉。1799年,他发动取得政权,并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宣布登基,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又称拿破仑一世。

青铜像《拿破仑一世》,1805年由雕塑家弗朗索瓦・雷蒙创作。拿破仑被塑造为头戴桂冠的古代哲人式皇帝。桂冠是古希腊在奥林匹亚举行运动会后用来颁发给优胜者的,这样的塑造显然意味深长。这尊半身塑像是卢浮宫馆长多米尼克・维旺・德农定制的,被安放在新的卢浮宫博物馆大门上方。

青铜像《和平战神装束的拿破仑》是意大利青铜器制造者里盖蒂・弗朗切斯科1810年的作品,他是罗马教皇铸造厂厂长。这件作品是拿破仑为米兰的王宫定制的。

杜伊勒里宫内拿破仑一世宝座制作于1804年,拿破仑称帝使皇宫的议事大厅需要重新装修。宝座厅是皇帝用于重要接见的大厅,宝座无疑是宝座厅中最重要的部分。宝座图案精巧复杂,中央是皇室之鹰,周围装饰着铜镀金花叶饰和棕叶饰,使传统模式面目一新。

《杜伊勒里宫宝座厅地毯中央圆章》制作于1806年~1810年,直径为 3.90米,是巨大地毯的中央部分。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皇室纹章(即荣誉军团项链上的罗马鹰饰),边缘饰有桂花环。花环环绕圆章周围,与战争、正义、海军和艺术等标志交织在一起。鹰的图案放在边角作为装饰,两侧装饰以一些叶饰、花冠。1810年,这块地毯被安放在杜伊勒里宫的宝座厅内,以迎接拿破仑与玛丽・路易丝的婚礼。

粘土制作的大型雕塑小样《立法者形象的拿破仑》出品于19世纪前25年。拿破仑身披宽大的加冕礼大衣,头戴桂冠,右手拿着他自己建立的勋位――荣誉勋位的十字勋章,左手握着权杖――绝对权力的标志和一个丰收角。在他身边,被恭敬地摆放在靠垫上的那部书就是《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一世旅行箱(1806年制作)由桃花心木、镀金银器、象牙、水晶等制成。这个朱红色旅行箱呈长方形,点缀有一个棕叶饰带和铜镀金挂轮架。在箱盖的中央,是一个饰有皇室徽章的盾形纹章,两侧各有一个狮身人面女像。箱锁上装饰着由盾牌和长枪组成的战利品饰物。箱内衬以点缀着金星的绿色摩洛哥皮。在箱盖里层,有一个小棒用于松开藏有一面镜子和多层折叠部分的一个遮板。箱内共有92件旅行用品,包括78件梳洗用品。整体布局体现了天才的创造力和精巧的构思。

《拿破仑加冕的盛大场面》

《拿破仑之母利蒂希亚・波拿巴肖像》为象牙细密画。是让・巴蒂斯特・伊萨贝1835年的作品。玛丽亚・利蒂希亚・波拿巴1764年15岁时嫁给了夏尔・波拿巴。她是一个性情严肃的女人,避开了1805年授予她的“母后”封号自己过日子,陪伴她的是由修女、宫中女官和其他秘书组成的一个“家”。

卢浮宫领地与艺术

卢浮宫的前身是一座城堡。1200年,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为了保卫塞纳河北岸的巴黎地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14世纪,查理五世将城堡改建成奢华的皇家宫殿。文艺复兴时期,凯瑟琳皇后完成了一次卢浮宫历史上著名的扩建,修建了杜伊勒里宫及花园。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亨利四世决定把卢浮宫修成一体宫殿,并修建一条巨大的方形长廊,将卢浮宫与杜伊勒里宫连在一起。路易十四则将卢浮宫改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1792年5月,法国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6年之后,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在这座建筑的修建了更多的建筑,加强了宫殿的两翼。法国历代统治者集各个时代建筑大师的智慧,使多种建筑风格在卢浮宫相辅相成,无论是奢华的内部装修,还是精致的室外花园,都令卢浮宫处处闪耀着建筑艺术之美。

杜伊勒里宫内拿破仑一世宝座

卢浮宫以汇集了40万件全世界的艺术珍品而著称于世。1794年,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综合性公共博物馆。今天的卢浮宫以3万件艺术珍品的展示和宏伟的建筑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拿破仑在建筑师柏西埃和封丹的陪同下参观卢浮宫楼梯》绘于1833年,是画家奥古斯特・库代的作品。画中,卢浮宫的建筑师夏尔・柏西埃和皮埃尔・封丹正在向皇帝介绍皇宫的改造计划。画面描述的是当年博物馆的大楼梯(如今已部分拆毁),人们可以从画中认出皇帝的两角帽和他特有的手势。

《枝形大烛台》制于1814年,是拉沃里奥的作品。胜利女神身着短袍,脚穿便鞋,把一个镀金铜器擎在身前,容器里伸出13支光线臂状杆。底座面呈三角形,用镀金铜装饰有爱神与旋涡状饰物的画面,底部由爪脚支撑。

《和平战神装束的拿破仑》

拿破仑一世在杜伊勒里宫大办公室使用的六扇屏风,1811年在戈布兰手工工场制成,原料为羊毛、丝等。六折屏风是杜伊勒里宫里最重要的贵重的物品之一。镀金的屏风以叶旋涡图案装饰,上有浅浮雕和皇家鹰徽的形象。整个屏风以一个被蜜蜂萦绕的鹰做底,而这个图案,恰恰是拿破仑一世的徽标。浅浮雕的中心位置是一个月桂花冠,每一块壁板上的浅浮雕又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古典作品的特点。

杜伊勒里宫里约瑟芬音乐沙龙里的两把椅子(1806年绘制)代表着18世纪末期椅子的构思与形状上的变化,其标志就是使用了桃花心木。而且可以看出,当时椅背镂空的椅子样式已经被普遍使用。

1815年以后

1815年以后,拿破仑十分注意把自己塑造为特殊人物。他通过战报以及在巴黎出版的其他报纸,以自己亲自审定的夸大口径,追述了历次战役与征服过程。于是,一位上帝派来的、与其部队亲密无间、战无不胜的将军形象很快就传播开来。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这种形象仍然有增无减,各种传奇故事不胫而走,也为艺术家们打开了想象之门。

青铜像《拿破仑一世遗体面具》由路易・里夏德和凯尔内在1821年铸造。流放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于1821年5月5日逝世。死后不到40小时,人们就制作了皇帝的面部模型。这些面具总是与皇帝像或者与皇帝走出坟墓的形像一起出现。这在他死后,尤其是1830年以后非常盛行。

油画《近卫军投弹手》为尼古拉・夏尔莱1842年的作品。这幅小油画在七月王朝时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拿破仑历史时期的兴趣。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帝国和1830年革命的混乱时期之后,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期望法国人能与历史实现和解,并从此与之成为一个整体。这个反省运动使拿破仑受益匪浅,他的传奇故事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传播。这幅画虽然没有表现宏大的场面,但是也起到了意义深刻的大画的效果:代表历史的皇帝走向远处,而一个普通投弹手却在近景处抽着烟斗。

《拿破仑在建筑师柏西埃和封丹的陪同下参观卢浮宫楼梯》

油画《巴黎保卫战:克里希壁垒 1814年3月13日》是霍拉斯・韦尔内1820年的作品,表现了1814年3月30日巴黎保卫战中的英勇片段:在蒙塞将军的指挥下,由国家扶养的战争孤儿、残疾军人和老年人组成的国民近卫军,抵抗着主要由俄国人组成的同盟军的入侵,以一种激动人心的方式纪念大革命的历史。

《巴黎保卫战:克里希壁垒 1814年3月13日》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12

关键词 想象力 空白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63-02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想象力在阅读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新课标也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想象,以标准的解读掩盖学生的异议,这无形中是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大曾经说过:“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为例,对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利用文本“空白”,激活想象

“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本文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也就是说,“空白”是一部作品中悬而未决的地方,但是这种悬而未决,是与作者已经提供的现有文本紧密联系起来的,作者虽然没有将它们具体显示出来,但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最终是可以从前后文中找到线索,从而在心里将整个故事构建完整。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空白点,需要学生主动地去解读其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文本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理解、填补“空白”,促成“完形”,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达到阅读中的再创造。教师可以采用续编故事、再现画面等形式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一)续编故事

叙事性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初中生对情节情有独钟。高尔基曾对情节作过这样的阐述:“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但文本中情节不是面面俱到的,出于表达的需要,有的情节写得详细,有的写的简略,甚至有的省略或跳跃。这就给了学生想象,填补“空白”的着力点。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的构想,进行补充。当然,这种加工不是盲目地扩展,而是围绕文章的中心,围绕已经写出部分的暗示,有目的进行续编故事。

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故事在皇帝更骄傲的游行中结束。这故事结束了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他下一步会这么做?骗子会得到惩罚吗?”这种开放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续编的故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学生的续写,有的说是“奖赏了骗子”,因为皇帝性格是自欺欺人,好面子。有的说,“骗子,早就跑了。”因为骗子很聪明。有的说,“骗子,是上帝派来的,是来教训皇帝的。”有的说,“骗子被抓起来,秘密地杀害了。”如果教师指导恰当,经过精心的点拨,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定会兴趣高涨,思维积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的方式,填补“空白”,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使之逐渐养成了续编故事的习惯,而且学生在续编故事中也近一步理解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二)再现画面

中国的古典诗歌,因为少言而含蓄朦胧多义,留下了诸多的空白点,所以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有了空白才更加美,才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独特的、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学生不可能完全真实地体验到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再现作者当时的情境,想象诗歌创造的意境。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理解“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涌起”,才能想象出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的壮观画面。“口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口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诗歌虚实相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赏读“空白”,通过想象再现画面,领悟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除了诗歌,其他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的优美环境描写,它是非直观的,需要学生想象。如《济南的冬天》中的:“等到快口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图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两句描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给学生解释也无法说明白,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想象,才能理解,才能与作共鸣,得到美的陶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再现画面的方式,填补“空白”,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审美的享受。

二、在授课时间上设置“空白”,培养想象力

“满堂灌”的课堂教师铺天盖地讲满45分钟,学生只是在听、记,这种没有留下“空白”的教学,学生也就没有了想象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在授课时间上留“空白”,在导入新课时、讲课过程中、课堂结束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白”。

(一)悬念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阶段,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教师通过设置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引起学生的好奇。

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世界上会有“看不见的衣服”吗?有人却用“看不见的衣服”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这个导语用“惊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骗子到底是怎样行骗的呢,竟然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

教师通过巧设悬念的导入,不但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思维活动,而且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习理解境界。

(二)自主探究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阅读。自主探究是学生个性感悟、想象力张扬的最好展现。教师要设置“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和体验,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从中得到营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表达和总结。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各种问题,使探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动态过程。

如《皇帝的新装》中,可以从比较异同入手探究人物形象。“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从标点符号入手探究。“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突出群众对新装的赞美,同时也突出了这些人睁眼说瞎话。又如“我的老天爷!”“我并不愚蠢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中的标点,老大臣用悲叹的语气,突出其衰朽;官员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皇帝用反问语气,突出其骄横。还可从文中看上去是矛盾的句子入手。“那正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这和前面皇帝最爱漂亮相冲突了,皇帝的关注发生了变化。皇帝更爱的是窥探别人的隐私。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想象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三)开放作业

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产生问题的问号‘或是浮想联翩的省略号。所以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留下“空白”,设置开放性的作业,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使课堂教学显得余味无穷。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也身处这个童话故事中,你会说真话吗?或是续写这篇童话故事。写一写皇帝参加游行大典后,回来怎样会对待身边的大臣和两个骗子?

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作业,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想象力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想象力是人类很重要的智能,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读好文学作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在写作中大胆表达,让自己的思维视野更加开阔,想象的翅膀更加矫健。

参考文献:

[1]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