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2 09:58:46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1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通过记叙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寄寓着安徒生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的深深谴责和对纯真自然事物的热切向往。文章的情节与主旨,通过阅读学生不难把握。但如何开启学生创新的门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我想在教学中巧设一些细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切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轻松获得新知识,尝到学习的甜头。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以虚拟安徒生的三则短信贯穿整个教学,注重学生的角色转换。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此时我出示7个问题(①皇帝有何嗜好?②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③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④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⑤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⑥最后谁说出了真话?⑦最后结果如何?)作为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接龙复述,以便领会和掌握课文。

熟悉故事情节后,我引入安徒生的短信一:“尊敬的老师:你好!遥听我的《皇帝的新装》又走进了你们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胜荣幸,你们能让那封建下的‘群丑图’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吗?如能展现他们的丑陋嘴脸,我将感激不尽!”让学生当“演员”,表演课本剧。在研读与赏析环节,引入短信二:“敬爱的女士:你好!遥看你们的精彩表演,我大饱眼福,真乃大快人心!你们还能挖掘其灵魂深处的肮脏,向世人昭示他们的性情,让人们领会我写作的意图吗?切盼!”然后提出三个问题(①你能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_________的皇帝吗?②你知道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了吗?③你如果在场会怎么办?)让学生换角色做“专家”。在进行知识的迁移创造时,我又引入短信三:“可敬的朋友:我十二分地满意!此生还存在唯一遗憾:《皇帝的新装》极想来个后传,可年老眼花,一直未能动笔。期盼着您的学子仍保持我的风格,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续写结尾部分,了却夙愿。三十万分的感谢!”让学生当作家,完成安徒生的心愿――续写结尾部分。

三条短信,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串起三个独立而又关联的教学板块。在这三个板块中,我分别设计并且组织了三个活动:

(1)“演员”登场。让学生当演员,表演课本剧,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揣摩人物表情、心理、动作、语言,即兴改编并表演课本剧。学生的表演,可以使人物形象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为人物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专家”点评。在学生过足了“演员”瘾后,让他们换角色做“专家”。在“专家”们的精心点评中,学生既可以探究赏析童话,又可以明确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充实知识,净化灵魂,陶冶性情。

(3)“作家”创作。学生对教材是否学得活,掌握得透,关键还在于学生能否进行迁移创造。因此在结尾部分,我让学生当作家,续写结尾部分。续写只要合情合理即可。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研读与赏析中进行问题探究。

一直以来,人们对课文的主旨理解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想能否从另一方面来探究一下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问题。因此,在研读与赏析童话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皇帝喜欢新装有错吗?为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喜欢新装本身是没错的,关键在一个“度”的把握上。任何事情要是做过度了就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那些狂热的追星族们。我们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Powerpoint;计算机;课件;技巧;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7.4

随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项目的大力建设与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整合逐步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轻松突破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快速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高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笔者做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技术,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灵活地进行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应用,生成有趣、高效、人文、互动的生成性语文课堂,收获着语文教学质量成功的喜悦。在Powerpoint课件学习、开发、应用中,笔者积累了一些浅显经验,以初中语文教师的视角非专业性地谈论一下Powerpoint课件发制作开发技巧。

1 Powerpoint课件优势显著,是语文课件制作软件的首选

Powerpoint是初中语文课件开发的重要软件平台,也是目前应用最多、最广的课件制作软件。相对比其它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flash、director、swishmax等,Powerpoint是最简单易学、并且功能强大的课件制作软件,大部分老师对它情有独钟,可快捷地制作出内容丰富、交互功能强的语文教学课件,并且好用、适用、够用,灵活地满足日常教学应用,是语文课件制作软件的首选。

(1)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老师来说,Powerpoint简单易学,制作修改周期短,灵活性高,兼容性好,共享性强。

(2)在Windows操作环境下,Powerpoint功能强大,可整合各种流行的媒体素材,可在演示文稿的幻灯片中地插入艺术字、表格、图片、图表、声音、视频、对象等多媒体语文课件资源,很容易“拼凑”一个优秀幻灯片课件。

(3)Powerpoint交互功能强大,可结合VBA和触发器、超链接、动作设置等选项设置,完全可以设计出互动性强悍的语文课件作品。

(4)Powerpoint母版、版式灵活多变,拓展性强,可快捷应用网络优秀的免费PPT模版,实现不同风格的语文课件作品。

(5)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功能有效弥补了静态课件元素的不足,可呈现丰富多彩的动态课件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难点。自定义动画是Powerpoint特色功能,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实现所谓的“动画”,这也是一些初级课件制作者的最爱,有很多Powerpoint课件特效就是巧妙应用自定义动画功能实现的。

(6)Powerpoint课件完全满足辅助教学应用,是首选的第一个语文课件开发工具软件。如果在掌握Powerpoint课件的基础上,再计划提高课件制作技术,建议学习矢量动画课件制作软件flash,这可以有效弥补Powerpoint自身动画功能薄弱这一功能。

2 应用Powerpoint功能,流程式完成课件制作开发

初中语文教师要掌握Powerpoint的各种功能,熟练各种素材应用技巧,了解Powerpoint的各种开发、应用模式,严格按着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完成Powerpoint课件设计、开发、测试、应用、分享流程。

以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为例:

(1)分析《皇帝的新装》课件辅助教学目标。所设计的Powerpoint课件要根据人教版教材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皇帝的新装》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初步确定Powerpoint课件框架和技术表现方法、技术实现难度,形成设计草案。

(2)撰写《皇帝的新装》课件脚本。这个Powerpoint课件脚本设计没有统一格式,只是笔者按着Powerpoint幻灯片页数顺序写的一个具体内容列表和实现细节,只要是表述出Powerpoint课件的设计蓝图,必要时画出Powerpoint课件相关框架图,可细化到课件某个环节的具体表现方法和内容。

(3)整理《皇帝的新装》课件相关媒体素材。本节《皇帝的新装》Powerpoint课件,需要一些图片、欣赏视频和朗读视频,还有相关文字材料等,前期的音视频媒体素材收集、整理、分类、加工处理是一项繁杂工作,有时,图片素材也要加工处理,多网上下载的不一定能完全适用。

(4)整合Powerpoint功能设计《皇帝的新装》课件。根据Powerpoint课件框架,结合课件脚本设计的引导,充分整合Powerpoint各种功能,融合各种媒体素材,灵活设计出符合最终目标的多媒体《皇帝的新装》课件,这个环节是最考验教师Powerpoint功力时期,如果操作能力强,开发周期少效果好,否则就是头脑想法美好,鼠标却不知道如何操作……。

(5)反复测试Powerpoint《皇帝的新装》课件。Powerpoint课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音视频播放、插入flash、VBA编程、超链接等,所以一定经过严格的测试修改,才能交付使用。尤其是换台“纯净”的电脑进行测试,按设计脚本和功能目标进行查错、纠错,并实时试运行检验,记录修改细节。另外,还要在《皇帝的新装》教学实践中,验证这个课件是否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应用的最优化。

(6)成品《皇帝的新装》课件“打包”。Powerpoint课件终于制作完成,根据不同应用环境,进行生成“打包”,生成一个安全稳定使用的独立课件。当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Powerpoint课件操作技巧,备课的同时,还要备课件内容、备课件操作。

(7)《皇帝的新装》课件分享、共享。制作好的Powerpoint课件由于修改便利,使得其拓展性、开放性、应用率大大高于其它课件作品。可上传学校内部的课件资源平台与其它语文老师共享,也可上传百度文库之类的网络资源云平台,只有本着分享的精神提供自己的课件资源,才能收获更多的免费Powerpoint课件资源。

3 掌握Powerpoint课件设计框架,提高课件设计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可在Powerpoint课件设计前,利用WORD软件的组织结构图功能画出一个课件框架结构草图,以此为参考规划整体Powerpoint幻灯片页的关系、链接层次和交互层次,这样,就可以有效进行幻灯片多页面管理和链接跳转,高效地完成Powerpoint课件开发,提高设计效率。

Powerpoint就是所谓的幻灯片,以页为单位,把一节课所要呈现信息展示出来,主要以一种线性结构为主,一页页的课件内容进行鼠标点击控制播放。这其中个别的素材有不同展示效果和控制选项,以及通过幻灯片自定义动画选项和切换效果等丰富Powerpoint课件展示效果。

严格地规范Powerpoint设计框架,可包括:片头、片尾、封面、导航结构、内容页、控制按钮组等框架结构。

例如,在设计初中语文《乡愁》课件时,总共设计了50多张幻灯片页面。根据教学需利用自定义动画设计了一个简单片头,直接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就呈现封面:精美的背景上显示教材的版本信息、课程标题、相关动态教程内容、单位作者信息等。可通过封面了解《乡愁》课件内容和课程的概要信息。这时配有优美的背景音乐,带入学生进入淡淡乡愁的意境,为教学打下良好铺垫。为更好辅助教学,相对于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页设计了合理、条理的导航结构,按着导入、新授、小结等教学流程把幻灯片内容页分成六部分:一是猜想乡愁、二是走近乡愁、三是倾听乡愁、四是品味乡愁、五是感悟乡愁、六是回顾乡愁。每一部分都通过超链接联结,可灵活地控制跳转和返回。具体的每一页内容都结合呈现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不同类型素材,处理好颜色、位置、控制、搭配、深度叠加等问题,让教学内容有效地展现出来,摒弃无用信息,不炫耀技术,真正辅助教学,为本节课《乡愁》教学目标服务。最后一页幻灯片,只显示了再见字样,当然也可在Powerpoint课件播放结束时,表达谢意,或显示版权信息,或显示一段有意义的话语,或直接显示课件结束字样。

4 灵活各种素材处理软件,为Powerpoint课件增添色彩

Powerpoint只是一个整合加工厂,可高效融合各种相关语文素材资源,但这些素材的加工、处理还需要配套的第三方软件完成。例如,PPT图片工具箱里有个透明工具,但效果有限,想要生成一个背景完全透明的图片素材无能为力,这时只能求助photoshop等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来实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灵活掌握各种素材处理,为Powerpoint课件增添色彩。

4.1 要养成百度搜索、资源下载、灵活利用的能力。网络上有很多优秀的语文课件素材可免费共享,但如何从网海中查询、下载、并应用,这是个技术难题,犹如“大海捞针”,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网络资源搜索下载能力,让海量的免费共享资源为我所用。

4.2 音视频处理软件,如绘声绘影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美图秀秀等,这是PPT课件最需要掌握的课件制作基本功。不论语文教师学习什么样的课件制作软件,这都是必须要掌握基本技能,不可马虎、懈怠。

4.3 Powerpoint动画功能有限,仅实现一些简单的自定义动画、转场效果,如需要二维或三维动画,就需通过flash或3D MAX等软件来实现。二维和三维动画是一门很复杂的动画软件,但初级入门基础知识很容易掌握,通过短期学习完全可以制作出所需要的课件素材。

4.4 多积累、掌握一些功能单一实用性强大的小工具软件,例如,各种多媒体素材转换软件:格式工厂;可实现屏幕缩放、自由板演的小软件:ZOOM IT;下载FLV视频软件:维棠、硕鼠;flash课件转换、解析、资源提取软件:闪客硕思;学科类辅助教学软件:几何画板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有多掌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软件,才能提高Powerpoint课件制作效率,事半功倍。

经过多年Powerpoint课件制作开发实践,笔者逐渐认识到:只有提高课件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不局限于Powerpoint功能本身,才能为Powerpoint课件增添色彩,设计开发出创新性强、功能性强、推广性强的优秀课件作品。

综上所述,课件制作已成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一项教育技术操作能力,做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紧随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步伐,通过不断应用探索,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学习提高Powerpoint课件制作技术,成长为一名Powerpoint课件高手的同时,努力提升信息融合效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丹萍.浅谈PPT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成功(教育),2012(01).

[2]刘跃军.PowerPoint课件制作与优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

[3]王茜.浅淡PPT课件制作技巧[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2).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3

目前的语文教育界,对儿童文学文体知识缺少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在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与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配套使用的新课标教案《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七年级上册)中,《皇帝的新装》AB两套教案存在不尽完美的地方。

方案A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和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线索,得出结论“爱――织――看――穿――揭――议”。之后,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第二课时的设计之一,是通过“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来理解文章主题:“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该教学设计从多方面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解读这篇童话的主题方面则因童话文体知识的运用不足而分析不够深入。设计者只是从理清故事线索,品味词语或语段的角度来感悟童话的主题,缺乏结合童话文体特征的具体深入的分析引导,因此对这篇童话的内涵解读不够深入。

方案B也存在类似问题。方案B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和复述课文(“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理清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预期结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一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然后,教师依次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最后小结学生发言,布置作业。该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但在如何解读这篇童话的主题方面也因童话文体知识的运用不足而分析欠佳。设计者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复述课文来理清故事情节,进而领会童话的内涵。这一设计同样欠缺结合童话文体特征的具体详实的“导学”,难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到文本的深刻内涵。

中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儿童文学体裁除了童话以外,还有儿歌、儿童诗、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尽管儿童文学的这些体裁与民间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有的甚至是借鉴的体裁分化过渡而形成,但儿童文学体裁却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对相关教材的恰当处理,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根据学生(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有趣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郑轶彦,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高师儿童文学教育研究及教学。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4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附庸风雅的清朝乾隆皇帝不仅制造了种类繁多的瓷器,在他的推崇下,玻璃工艺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就不难解释,当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王乔治三世以祝寿名义派遣由乔治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使团访华,其中一件礼品“行星运行仪”上的一块玻璃被打碎,使节团的英国工匠试图修复失败后,却见一旁的中国工人在一块弯曲的玻璃板上刺下一小块玻璃片,丝毫不差地安上时,英国人脸上写满的惊讶与不解了。

中国的玻璃制作工艺始于西周,然而直到康熙皇帝把玩了欧洲皇家制造的奢华玻璃器皿后,生产和制造属于中国的御用玻璃才被列入皇帝的计划中。醉心于西洋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直至宣统三年(1911)止,宫廷御用玻璃一直烧造不断。

清代的档案史料证明,康熙三十五年建立的造办处玻璃厂位于北京西安门的蚕池口。为了满足皇帝对玻璃器的大量需求,雍正年间在圆明园又建立了新的玻璃厂,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重视玻璃制作的体现,西方传教士的直接参与则为清宫玻璃厂的玻璃制作提供了技术保证。在玻璃厂建立后,清代宫廷的玻璃制作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录了雍正元年到宣统三年玻璃厂制作玻璃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时期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时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而乾隆时期稳定的政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乾隆皇帝本人的推崇,使之成为清代工艺美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乾隆元年(1736年)到三十年(1765年)是玻璃厂大规模的生产期,也是清代玻璃制作的高峰期。从玻璃品种看,乾隆时期是最为丰富、最为全面的时期,除康熙、雍正年间已有的玻璃品种继续制作外,还烧造出若干新的玻璃品种。乾隆时期的御用玻璃器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供皇家自己享用:玻璃厂除了定期制作玻璃外,皇帝也要求玻璃厂在重大节日向皇室进献玻璃器,如《清档》中记载:“万寿节呈进玻璃大花瓶四件,配绫绢花、紫檀木座。各色玻璃盆景九件,各色玻璃鼻烟壶六十个。端阳节呈进顶元紫花瓶四件,各色花瓶五件,俱配、绫绢花,紫檀木座。各色鼻烟壶六十个,俱配铜撒花镀金盖,俱随暖木牙匙。年节呈进顶元紫青大花瓶四件,玻璃鼻烟壶六十个。”以上成为每年必做的定例。二是供皇帝赏用。每年赏给达赖、班禅的物品中总有玻璃瓶、碗、鼻烟壶等。

席卷欧洲的新艺术风潮

有趣的是,当康熙皇帝把玩着欧洲皇家的奢华玻璃贡品时,他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的欧洲将盛行起一种叫做新艺术(Art Nouveau)的创作风潮,而那些创作新艺术玻璃的艺术家居然会从他一手创造的宫廷御用玻璃器中寻找灵感。Art Nouveau 在法语中意为“新艺术”,它代表着与19 世纪末期西方艺术界传统流行趋势的彻底决裂。新艺术运动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各地,对应用艺术(建筑、家具、玻璃工艺、书本装订等)影响深远。

1867 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期间,一位玻璃艺术家常常出现在SouthKensington 博物馆(现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中,对馆藏的中国玻璃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他仔细地学习着套色法、珐琅彩、热熔着法等多种装饰技术。这位艺术家出生于法国北部洛林地区南锡市的一个制造玻璃与瓷器的家庭。1860-1904 年,他投入了无数心血,不断以革新技术创造出很多优秀的玻璃艺术作品。对花草树木和昆虫情有独钟的他,创作了以大自然为主题的图案装饰作品,并通过作品抒发出自己对生死的思考。在确定自己艺术路线时,他放眼当时的东洋世界,吸收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文化色彩,并把这些文化元素添加到自己的作品里面。他就是新艺术时期的玻璃艺术家爱弥儿・贾列。

爱弥儿・贾列(1840-1904)的作品以丰富的色彩、巧夺天工的造型以及赋予作品生命力和思想的表现手法,令世人赞叹至今。他在1884 年的装饰艺术联盟展获得金奖,5年后又在1889 年的巴黎博览会获得了第一名,而在被称为“新艺术的胜利”的1900 年巴黎博览会上,爱弥儿・贾列再次获奖,那届的巴黎博览会也正如其名称一样,百花齐放,迎来了新艺术的全盛期。1904 年爱弥儿・贾列因白血病去世,他生前的工作室改称为“爱弥儿・贾列工作室”坚持制作作品,于1931 年正式关闭。

受到爱弥儿・贾列在 1889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大获成功的激发,一对法国兄弟也走上了玻璃工艺的创作之路。兄杜姆・欧迪斯特(1825-85)、弟杜姆・安托那(1864-1931)出生于法国南希一家玻璃经营商的家庭。后以哥哥经营、弟弟制作的分工协作方式,兄弟两人继承了家族的玻璃事业,“杜姆兄弟”之名的叫法也由此而产生。兄弟俩最初以制造经营日用玻璃器皿为主,1889年后,公司开始着手创作艺术性作品。公司拥有画家 Henri Berge(1835-1911)、家具设计师兼五金技师刘易斯・梅杰列(1859-1926)等众多优秀的艺术家,联手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杜姆兄弟的创作多是以南希的花草和风景图案为题,在工艺技法的应用上,除沿袭了传统的玻璃制作技巧外,杜姆兄弟也创新推出了粉末插入手法,并取得了该制法的专利,对于玻璃工艺的技术革新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善于吸众家之所长、捕捉时代气息的杜姆公司,在新艺术时期逐渐被装饰艺术所取代后的岁月里,也在不断自我革新中,跨越历史长河矗立于今日法国的玻璃工艺史上。

高速发展的新艺术运动在1900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迎来了其发展的最高峰,而西方和东方的玻璃艺术藉此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对19 世纪欧洲各地的玻璃艺术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爱弥儿・贾列和杜姆兄弟为代表,新艺术时期所产生的高超玻璃工艺,其超越工艺品的艺术价值至今仍被人赞叹。这些作品现在仍然被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等世界美术馆所珍藏,并且在俄罗斯和荷兰成为皇室收藏。

钟爱玻璃的珠宝设计家

19 世纪末,新艺术(Art Nouveau)开始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1910-1930 年以欧美为中心兴起的装饰艺术运动。与追求动植物形体、异文化图案的有机线条不同,装饰艺术则更多地结合了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实用性美感。受同期立体派、包豪斯建筑学派等前卫艺术运动的影响,以及古埃及、非洲、东洋风格的异文化风格,都成为了装饰艺术的素材来源。在逐渐走向机械化的社会背景下,装饰艺术的产生同时也影响了潮流、电影、商品设计、建筑、绘画等许多方面。1925 年吸引了1,600 万观众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博览会”上,装饰艺术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装饰艺术”一词也来源于此次博览会。

在这一年的博览会中,还有一个人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他就是勒内・拉利克。他不仅赢得了数枚奖牌,还专门腾出一个展棚展出其新式玻璃作品,并负责设计了15 米高的玻璃喷水塔。但这位玻璃创作大师早期为人所知的却是其珠宝设计。他一手创立的LALIQUE珠宝令欧洲所有的宫廷与著名博物馆纷纷向他索求作品,拥有一件LALIQUE作品成为当时有钱人的梦想,而在法国乃至全世界,成百上千的艺术家纷纷开始仿制他的作品。

促使他将创作热情从珠宝转向玻璃,缘于1908 年与香水商人弗朗克斯・科蒂的相识。在拉利克50岁那年,他终于将艺术创作普及化,转入工业化生产。拉利克创造出了一整套用来制作玻璃制品的工艺方法,他运用失蜡法倒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玻璃造型,将玻璃趁热熔接至作品表面,采用吹塑与模压技术,为弗朗克斯・科蒂香水公司生产香水瓶,从而奠定了香水瓶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他的过人才华再次令世人折服。之后,拉利克又将其它元素融入其作品中,使LALIQUE玻璃品牌的创作技巧日臻完美。

拉利克在后半生一直醉心于晶莹剔透的玻璃创作,每一件作品都体现出了他的天赋,不管是大型作品,还是小巧的家居饰品,拉利克均选用玻璃作为表达其创意的主要媒介,他甚至还将玻璃融入到建筑艺术中,门窗、喷泉、纪念碑、小教堂、枝形吊灯,将玻璃的艺术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何为玻璃艺术

20世纪60年代初之前,“玻璃艺术”指以玻璃为原料制作的装饰用品。像当时最著名的瑞典Kosta Boda公司,荷兰皇家Leerdam水晶公司,日本的Hoya水晶公司,法国的Gallé公司和美国的Steuben公司等,都在采用工人在工厂里分成每组4人或4人以上的人工玻璃吹制法。在经过了19世纪初艺术玻璃运动后,在玻璃生产中机械吹瓶技术完全取代了工厂人工吹制技术。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新艺术”一词成为描绘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以及这一运动所产生的艺术风格的术语,它所涵盖的时间大约从1880年到1910年,跨度近30年,是在整个欧洲和美国展开的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现象被许多批评家和欣赏者看作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它的内容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而且和文学、音乐、戏剧及舞蹈都有关系。

爱弥儿・贾列的套色法

爱弥儿・贾列以套色玻璃作品最为称道,这种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不同色彩的品种,俗称套料。它是在某种颜色的玻璃胎上,套上熔融的其他颜色玻璃。在工艺流程上,先用吹管将玻璃液吹成外壳,把外壳置于金属模内,再吹进第二层不同颜色的玻璃,然后从金属模上取下该组合玻璃器皿,重新加热,使二层玻璃相互粘合。若需多层套色,上述工序重复进行,可套至七八层,甚至更多。套色玻璃的外层较厚,在其表面用砣刻或化学腐蚀的方法,形成层次分明,富立体感的浮雕饰花纹,产生表里两层颜色的鲜明对比,故也称浮雕玻璃。局部纹饰,如花瓣枝叶等,可以通过控制玻璃的厚度来达到颜色深浅的细微变化,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装饰艺术运动来源于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当其在1920年代初成为欧洲主要的艺术风格时并未在美国流行,大约1928年,快到现代主义流行的1930年前才在美国流行。ArtDeco这个词虽然是1925年的博览会创造,但直到1960年对其再评估时才被广泛使用,其实践者并没有像风格统一的设计群落那样合作。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楼与帝国大厦,其共同的特色是有着丰富的线条装饰与逐层退缩结构的轮廓。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5

帝王乐土

自从1714年以传教士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郎士宁已经服务了三代帝国君主。与他的耶稣会前辈们一样,郎士宁很努力地融入他传教的这个国家,甚至学会了用毛笔作画。他在康熙朝资历尚浅,到了雍正朝已经是宫廷最出色的艺术家之一。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里显示,这位洋大人经常被皇帝和亲王们召去,对着太监孝敬的两个哈蜜瓜或暹罗国进贡的狗、鹿画静物画。显然,他得到皇帝和贵族们的充分信任,还奉命向中国画家传授欧洲绘画技法。

两年前,郎士宁曾为当时尚是皇子的宝亲王弘历画了一幅《采芝图》。这幅肖像画中年轻的皇子穿着汉式衣冠,右手持如意,左手扶着一只梅花鹿;一个便装少年肩扛小锄,提花篮相随。他还将为喜欢欧洲绘画风格的乾隆画更多肖像画,但此时,他要全神贯注于圆明园。

新皇帝对圆明园感情深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二十五日,12岁的未来皇帝在圆明园牡丹台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祖父。那是一次决定大清国未来的相会。时年,康熙69岁,未来的雍正45岁。康熙特别喜欢这个孙子的机敏聪慧,12岁的弘历从此得以在祖父身边,陪伴他度过最后半年的时光。登上帝位之后,弘历给牡丹台题写了一块匾额“纪恩堂”,隐隐印证了他对那次牡丹台相会情怀深远。

15岁时,弘历住进了圆明园后湖西北角的桃花坞。这处景点来自文学经典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弘历住的地方名叫“桃花深处”。满族皇子钟爱汉语诗赋,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品诗堂”。

这时的圆明园还不到后来的三分之一。1709年,康熙把它赐给了四皇子胤禛。当上皇帝的第二年,雍正便制订了圆明园扩建总体规划。次年,他首次驻跸圆明园,当年便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这所园子里度过的。这位历史上以勤政著名的皇帝,还下令在圆明园里建了“同乐园”和“买卖街”。

逢年节之际,皇子、后妃和亲贵大臣们在同乐园陪皇帝看戏,以示满堂怡乐。同乐园西侧的买卖街一年之中总要开上好几次。每到赶集之际,四五十个店铺开门做生意,凡是京城里的有名字号,在这里一个不少。太监和宫女们扮作生意人和路人,高贵的皇帝也会亲自去充当顾客,体验一下身为凡夫俗子的乐趣。自然,这里也少不了务农的乐趣,买卖街一侧便是小农庄,遍布田野、牧场和农舍,也有牛、犁及所有与农作有关的东西。太监们春季播种小麦、稻米、豆类和其他作物,到秋季收割,在打谷场上脱粒。他们模仿着帝国乡村朴实的生活方式,两千年来,成千上万胼手胝足的小农辗转沟壑,讴歌三皇五帝的大同盛世。稻田旁边的敞厅叫“西峰秀色”,因为在这里可以欣赏日落西山的美景。 敞厅后面的院落种了二十多株玉兰,每到暮春,玉兰盛开,芳香袭人,雍正皇帝最为钟情。 在圆明园长大的弘历成为至高无上的君主之后,便迫切地扩建这所园林,他找的理由可谓无懈可击:帝王们在临朝视政的闲暇,需要一个游观旷览之地,这样的一个处所,可以颐养心性而陶冶情操。他的父祖们选择的圆明园,是一块真正的天宝地灵之地,作为帝王豫游之所,最为合适。从此,后世子孙便不必舍弃这个园林为重建苑囿而消耗民力。乾隆说,这正是他效法父亲勤俭知足美德的一片苦心。

中西合璧

乾隆有足够的底气扩建圆明园。此时,经过一百多年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中国进入了唐宋以后唯一的盛世:帝国版图辽阔,外蒙、内蒙、青海、等边区皆隶属于大清朝;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存银长期保持在6000万两以上, 最多的一年有8000多万两,可谓空前罕有。

1743年,当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来到圆明园时,他惊诧于这座离宫的富丽和魅力:“它由许多不同的建筑物组成,彼此被巨大的庭院、树林和花园分隔开来,非常对称,也很好看。所有这些建筑的正面,都用镀金材料、油漆和绘画装饰,闪闪发光。房间内部陈设和装饰了从中国、印度甚至是欧洲,只要是能够得到的最美丽和最有价值的物品。”

喜好新奇玩意儿的乾隆不满足于仅仅在圆明园的房间里陈设来自外国的物品。 他在位期间六次南巡,在圆明园复制了他所钟爱的江南园林。1744年,两位宫廷画家唐岱和沈源奉命完成了圆明园四十景图。然而,皇帝的目光放之四海,他大概在郎士宁的绘画中见过西洋宫殿和园林,因此要求郎士宁和王致诚在圆明三园之一的长春园北部建造“西洋楼”建筑群。他要在自己的离宫里也能见到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和美丽的喷泉,那将是中国式的凡尔赛宫。

1745年,“西洋楼”开工。那时尚没有施工图样,郎士宁、王致诚和另一位精通数学、水力学的法国人蒋友仁共同绘制图样,由中国工匠施工。身为画家的郎士宁熟悉欧洲近代建筑,他钟意晚期巴洛克风格,“努力把建筑的体量化整为零,并注意运用光影的效果。尽管这些建筑的形式基本上是西洋的,但多少带一点中国味”,它们用大理石和砖建成,以中国琉璃瓦覆顶。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6

清代帝王重视皇子们读书学习的程度,为历代王朝所不及。清皇子读书的场所称“上书房”,故宫乾清门以北为后宫,是帝后生活居住的地方;西边是军机处,乾清门内东廊房就是上书房,上书房设在这里,便于皇帝监督。

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清统一中国后,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正规。康熙在位的时候,诸皇子分居各处读书,到了雍正初年,就在宫中设立上书房,选择学问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称为“师傅”,由皇帝亲点。从此,皇子在上书房读书成为制度。

上书房的制度极严,天未亮,清皇子们就开始读书了。清代规定,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计10个小时。皇子开学,必须择定吉日,皇子和师傅双方长揖,代替跪拜。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

皇子幼年即开始读书,放假日少得可怜,只有元旦(夏历正月初一)、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共放5日,除夕也不放假。

关于课程的安排,清人记述:首先,“学蒙古语二句”,然后拉弓箭数次,活动一下;接下来学习满语,“读满文书二刻”,“二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半小时;最后学习主课汉语,从早晨六点多钟开始学习,课程有:《五经》、《史记》、《汉书》、《诗赋》等。学习的方法是:师傅读一句,皇子读一句,如此反复上口后,诵读百遍,然后与前四天所学内容合起来再读百遍。6日之前学习的知识,称为“熟书”,熟书约隔5日复习一次,周而复始不间断。放学时间是下午三点半左右。吃过晚饭,还得上一节“军事体育课”――骑马射箭,一天的学习生活才告结束。

系统地学习儒家经典,是清代皇子的必修课。康熙的学习从5岁开始,他自己说,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仍然坚持。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然后要背诵120遍,之后再画一段新的继续背,就这样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背下来。康熙的儿子胤13岁的时候,康熙为了考察他的学问,让他在重臣面前讲解儒家经典。清帝还雅好书法,要求皇子研习不辍,康熙曾要求每人每日必须写大字10幅,送其亲自批阅。清初,皇帝经常检查皇子的学业。康熙让皇子们背书、射箭,之后让那几位师傅一个一个射箭,最后康熙自己射箭,史书记载这种教育督促“无间寒暑”。

皇子们也很怀念读书的时光,有的人和老师的关系也很深厚,福建人蔡新曾在乾隆朝上书房担任了30年的师傅,后来的嘉庆皇帝琰也是他的学生之一。80岁的时候,蔡新告老还乡, 琰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送给他。琰的另外一个老师是朱,他教了琰10年。老师调任后,琰想念师傅,经常与他通信。嘉庆亲政以后,还把自己多年给老师作的诗歌,装订成册赐给老师留念。老师去世后,嘉庆还亲自吊唁,失声痛哭。乾隆皇帝有一次听到皇子们在上书房朗朗的读书声,想起自己念书的情景,还写诗纪念:“明窗晴旭暖,忽忆十年初”,可谓非常留恋。

总之,清代皇子们不比我们现在的学子轻松,所以与历代封建王朝相比,清代皇帝的整体文化修养比较高。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7

一、始终坚持集体备课

课时紧张是当前一线教师在实施高中新课程过程中的普遍反映,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课时紧张的确有其客观因素,如教材容量过大,学术性太强,新课程教学资源匮乏,概念不易讲清等,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一时难以解决。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从新课程实践看,其实践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在这种背景下,集体备课的优势显得尤其突出:可以节省备课时间,为自己减负;可以资源共享,事半功倍;可以相互交流、切磋,提高教学水平。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集团进攻”的有效性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激发和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由“有效备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始终坚持贯彻“让活力张扬课堂”的教学理念

从高一开学第一天,我们就在思考:怎样让刚刚跨入高中的学生不轻视历史?怎样让学生面对抽象的理论、单纯的结论的课文而不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腻情绪?思来想去,我们觉得还是柏拉图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取得最佳效果。于是开学初我们就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活力张扬课堂”。换言之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挖掘有趣的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高中历史必修①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说明。

1、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导语

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因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

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们从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寻秦记》引入对秦始皇的介绍,从中得知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天下虽然统一了,而天下人却并不死心,秦始皇的统治还面临很多威胁。我举了三个例子说明:陈胜虽然穷但很有骨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来做了皇帝的刘邦,在咸阳服役,碰巧看到始皇帝出巡的壮观景象,遂忍不住赞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曾经做过西楚霸王的项羽,他看到秦始皇在浩荡人马护卫下那种极其尊贵的样子,竟然脱口而道:“彼可取而代之!”那么多人对皇帝的宝座虎视眈眈,秦始皇不得不考虑如何巩固自己的政权,他苦心经营做了很多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情景入手,激发了兴趣,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节课我们首先制造悬念: “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 再创设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内容。

2、从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历史

讲授古代政治制度,必然要讲到丞相一职,这个官职学生很熟悉,可学生一般都不会去思考丞相名称的来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叫丞相?这个“相”与我们无锡伴娘伴郎的俗称“傧相”中的“相”意思会不会是一样呢?”这个问题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依照文字原义,所谓相,是“副、辅佐、帮助”的意思。现俗称傧相就是一个副官、是新娘新郎的副官,新娘新郎不能做的事,由傧相来帮助做。所谓丞也是副、辅佐、帮助之意。因而丞相就是一个副官,一个帮手。从他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他该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情,所以由丞相来。这样一引申,不仅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丞相这个官职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还加深了历史知识的记忆。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讲汉代皇权和相权之划分时,我发现当时尚书令的权力不断扩大。相比丞相而言,尚书令这个官职学生比较生疏。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提问学生:“为什么叫尚书呢?韩国古装剧也常有官职称为尚宫,这两个“尚”是否一样呢?”在这“韩流”风行的背景下,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尚”是“掌管”之意。汉代皇帝有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前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因而“尚书”最先只是“六尚”之一,是皇帝身边的私人秘书。为加强皇权,汉武帝开始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尚书令的权力才日显重要,愈弄愈大。这种有趣知识点既让学生了解了“尚书令”这个历史职位,又从让学生发现了电视中的历史知识,不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3、从熟知的影视剧入手,从历史现实与历史剧的比较中感知历史

如同学们都看过曾红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剧中刘罗锅是乾隆时期着名清官,引导学生探讨:“刘罗锅到底是不是宰相?“

再如同学们看过《鹿鼎记》,都知道康熙皇帝在14岁亲政后,韦小宝帮助康熙皇帝设计除去了鳌拜而立了大功。根据这一情节创设问题:“康熙为什么要除去辅政大臣鳌拜呢?” “仅仅因为鳌拜的专权极大地限制了康熙皇帝权力吗?有没有其他原因呢?”经过讨论学生最终找出了答案:实际上妨碍康熙帝加强君权的不仅仅是鳌拜,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即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在教学过程中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果然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4、巧妙设计实例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教材中附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尽管如此,如果教学中就官职解释官职,就机构解释机构的话,这种复杂的制度只会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枯燥无味。我尝试创设情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无锡挖一条运河,按三省六部制规定,这项工程要涉及哪些部门?这些部门是怎样运作的?”学生们经过讨论逐步推出这么一个方案:即第一步由中书省作出在无锡挖运河的决策,第 二步送至门下省审议,第三步审议通过后由尚书省安排主管国家工程建设的工部执行。这个问题的设计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既掌握了各个部门的职权、运行程序,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插入故事教学

高中学习是知识经验积累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如为了突出秦始皇统治时期皇权至上,我穿插了秦始皇不仅要统治天下还要统治天上的故事。有一次他乘船沿长江巡行,到了湘山祠,忽然之间,狂风大作,差一点让他渡不了江。嬴政勃然大怒,命令三千刑徒,把湘山上的树木都砍了精光,算是他这个最高的天神对湘山之神的惩罚。他号称“皇帝”,就以为不仅人间归自己管,神界也真的归自己管。如此丧失理智的皇帝,他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对待他的人民是可想而知的。

讲到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时,我穿插了正因为这个制度的存在,使得一些没有继承权但想当皇帝的人只能通过政治斗争篡夺王位的历史小故事,如“玄武门之变”“烛光斧影”“靖难之役”,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重视每课和每一单元知识小结

首先,重视每课内容的巩固小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了重点知识在课堂上一般能重复强调三次,即新授一次,前后复习巩固两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重视每个单元的知识小结。虽然新课程都是按模块设置,每个模块间的关系不是很突出,但是每个模块内部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单元小结时尤其突出每个模块内容的内在联系。如我们在总结必修①第一单元时紧紧扣住“相权和皇权”,“中央和地方”这两对关系的演变来总结,使得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单元整体知识结构。

三、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途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创新和改革,并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和成绩。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课程,语文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量以及语文综合素养。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究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而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为了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初中语文课堂缺少一定的互动和交流,初中语文课堂逐渐成为教师的演讲现场,进而降低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民主教育理念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达到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语文素质还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让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进行指导与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避免出现语文教学活动高于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而降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交流和沟通,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关注,不仅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民主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视频以及相关学习资料在家自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初中语文课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为学生解答自主学习中的困惑,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学生间进行思维碰撞。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济南的冬天》重点知识进行学习资料的设计,将其上传到班级QQ群中,以便于学生进行下载和学习。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要提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根据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并提出“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回忆。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且课堂中的互动和交流汇集成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彻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2.情景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几乎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情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延伸,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进而不断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创建皇帝“被骗”过程的情景,展示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表情和行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和朗读,进而了解其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文章的中心内容。

总之,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基础素养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民主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9

关键词:高中历史 插图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53-01

如何充分而合理的运用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师尤其是普通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新课标要求我们历史老师灵活多变多种教育手段,例如,挂图,多媒体,幻灯片,模型等直观教学,来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但千万不要小视课文插图的作用,往往使学生产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情境再现,使学生容易产生拓展思维遐想,使学生融情于景,融图寓情,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理解,从而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历史教学中插图的作用,供同仁们参考:

1 注意课文插图与文章叙述之间的联系

课本中的设计的插图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一些专家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与课文中的内容,材料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密切相关的,对加深文字内容的理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却往往被我们历史老师轻视,忽视,使课堂教学大打折扣,例如再讲历史必修1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里面有秦始皇带着皇冠,佩戴宝剑,穿着华丽的龙袍,气宇宣扬展示一代开过之君,还有半边调兵权象征的阳陵虎符图,那我与正文皇帝制度的特点,历史纵横的史料联系起来,从中不难看出,秦始皇皇冠,龙袍显示出皇帝独尊,然后再让显示联想,还有那些体现皇帝独尊的,学生不难会从历史纵横中找到答案:朕,制或诏,玉玺,秦始皇图外表,阳陵虎符足以显示秦始皇的权势和地位,权释皇权至高无上的的特点,历史老师讲清楚插图、资料、正文之间相互相成的关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正文皇帝制作的特征,这样叫学生学变成我要学,积极性被调到起来了。

2 观察鉴赏插图进行情境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老师一旦组织不好,有血有肉的内容荡然会变成一潭死水,学生由厌烦历史课到厌烦老师,老师照本学科,容易使课堂变得沉闷,枯燥,甚至有的学生睡起觉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样历史老师也就真正成为教书匠了。那么如何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出来?那就看历史的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能否把书中插图这个资源利用起来,和多媒体有机结合,例如我在上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中三权分立原则,对于这个知识点我没有急于讲,而是让学生观察书中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并阅读每幅图下面的文字,接着利用多媒体,放映美国国会大楼,白宫,最高法院的音像,用声音,图片展示,插图和多媒体有机结合,学生一下子把感官,思绪集中到这种情景在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着与。这时老师不失时机设疑引思:(1)通过鉴赏插图,欣赏多媒体,三权分立中三权是什么权?它们行使的机构分别是什么?(2)三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3)这种制度体现那些民主的原则?对美国长生什么样的影响?(4)从中看出为什么美国总统举足轻重?(5)国会和最高法院是怎么样组成的?这些问题学生迎刃而解,这样是学生在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掌握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一些列的知识点,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3 分析插图,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通过课本插图进行细致分析,来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因此老师不要把书本插图和正文随意割裂开来,也不要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本课的框框条条中,让插图使学生学会迁移,产生联想,例如讲高中历史必修1 第九课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书中有一副插图,宰相俾斯麦和威廉二世在一起,我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分析插图,让学生讲述。俾斯麦和威廉二世都一身戎装,而且手里都拿着剑,表情都显得很冷酷,旁边有一条温顺的狗,后门高度紧张的卫士,再看,俾斯麦手里拿着一口剑,威廉二世拿着两口剑,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不难想到剑代表是武力,即战争,戎装说明他们崇尚武力,由此俾斯麦为什么被称为“铁血宰相”了。知道俾斯麦为什么用“铁”和“血”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的。从插图还可以分析出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政体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不同,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的议会是来粉饰门面的原因了。再看两人的站姿可以看出俾斯麦虽然不可一世,但对一个人忠心耿耿,那就是威廉二世,历史让学生进行思维迁移:(1)俾斯麦是由威廉二世任命的,任期也有皇帝任命的,所以俾斯麦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而轻视议会,学生马上会理解德意志宰相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了;(2)学生联想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与德意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收到德意志崇尚战争的影响,这样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想发生迁移。

4 插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材插图容易是学生产生穿越时空的想象力,例如《开国大典》,艺术的记录下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时刻,完美的再现新中国诞生的辉煌,老师引导性是品味此图,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历史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追寻,崇拜之情,为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增加一条重要的途径。

总之,我们历史老师要善于捕捉课本插图的作用,灵活多变用活插图,改变过去重文轻图就观念,学会利用插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快乐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10

衙署充作临时“执政府”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短短4个月的时间,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了达到长期霸占东北,实现长久殖民统治的目的,关东军用半年的时间策划,制订出统治东北,建立洲国的方案。同时,经过多番争论研究,选定“长春”作为洲国“国都”,扶持退位的清朝皇帝溥仪为洲国“执政”。由于时间仓促,关东军为溥仪选定的由盐仓改装的宫殿还没有装修完成,所以,把洲国的“执政府”暂时安置在了长春的“吉长道尹衙公署”。

吉长道尹衙公署建于1909年,位于长春老城商埠地东四道街,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花费白银9万两,是当时由中国人主持修建的最大建筑。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青砖青沙卷瓦,外墙抹水泥沙拉毛桨,立面采用希腊神庙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西洋式建筑风格,整体建筑采用廊设计。该建筑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规制,而是坐西朝东建造,主体建筑门楼、大堂、二堂、三堂在同一中轴线上,且一律朝东临街开门。其门脸为14根水泥圆柱撑起三角头品字形,水泥门楼高12米,门柱垛头装饰山花点缀,巴洛克曲线整体连接,门楼高大典雅,颇有气势。门楼左右各有五间配房,作为传达室和卫队办公室,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穿过门楼,迎面为大堂,大堂高7米,占地400多米,厅堂内宽敞明亮,为长官办公地。大堂后面由木质走廊连接通往二堂,二堂略低于大堂,面积与大堂等同,二堂后面也由木廊连接到后面房屋。在大堂、二堂的北面有四座坐北朝南的正房,占地900多平方米,为道衙官员家属的住宅。南侧为木廊与大堂和二堂相通,四周为木质回廊,整体建筑采用围廊式设计。此外,这里是长春最早安装电灯、电话和暖气设备的中国建筑。

1932年,为了迎接溥仪的到来,关东军命人对这座衙署进行了简单的装修。3月8日下午3时,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挟持下到达长春,在各方人士的簇拥下,溥仪从长春火车站直接乘汽车来到这里。3月9日下午3时,道台衙门内外警戒森严,在衙署的一间大厅里,日满官员挤在大厅里,在乐曲声中,溥仪在礼官的引导下,在文武侍从的护卫下步入大厅,全体人员向溥仪三鞠躬,溥仪答一鞠躬还礼,溥仪就任洲国“执政”典礼开始,首先由张景惠、熙洽分别进呈国玺和“执政”印,郑孝胥代读《执政宣言》,日本代表内田康载致祝词,罗振玉代表溥仪致答词。然后,以溥仪为首的官员来到院内举行国旗升旗仪式,溥仪与全体人员合影,溥仪就任“执政”仪式仓促结束。吉长道尹衙公署充作了满洲国的临时“执政府”,也成为溥仪的暂住宫殿。但是,溥仪只在这里住了26天,4月3日,关东军将洲国“执政府”搬到了新修缮的原吉黑榷运局。

盐仓改建成“宫内府”

1932年2月25日,在筹建洲国的“建国会议”上,日本关东军决定将洲国“首都”设在长春的同时,就命令时任吉林省长官的熙洽将吉黑榷运局、吉黑盐务稽核所的办公场所即速让出,作为“新国家”执政府要地。3月3日,熙洽、郑孝胥、臧式毅及关东军独立守备中将森连等人来到吉黑榷运局,对每间房屋逐个考察,确定了各间房屋的用途及功能,并立即组织人员对主要建筑进行简单的维修和粉刷。4月3日,将溥仪从吉长道尹衙公署搬迁到新修缮的原吉黑榷运局院内,盐仓被改建成了宫殿,对外亦称“执政府”“宫内府”“帝宫”。

吉黑榷运局的前身为吉林省官运总局,专门管理辽宁营口向吉林运销的食盐,总局设在吉林市。此处是个建筑群,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是吉黑榷运局和吉黑盐务稽核所的办公楼,共有7栋39间房屋;另加一个四合院的局长公馆。东院为储藏食盐的仓库和火车专用线,共有9栋142间房屋,另外,在院墙四周还设置了11座碉堡。

1915年,吉黑盐务稽核处迁入,主要在西院办公,这是一座青砖木结构铁皮屋顶的二层楼,原来是长春盐仓的官舍。1926年,此楼因年久失修,房屋破损,稽核处报请翻修。1928年3月,对该楼进行了重新修建,由吉黑榷运局建筑科设计,开埠局竺光魁监工,哈尔滨人王兰亭承建,花费5.5万大洋,在当年10月竣工。1932年4月3日,溥仪搬迁过来后,此楼成为溥仪和婉容及谭玉玲居住的寝宫。溥仪根据《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句,命名为“缉熙楼”。另外,在原盐务稽核处办公楼的四周还建有一圈平房,这是稽核员的办公室及宿舍。后来,这些房子成为宫中的西膳房、茶房和侍医室等。在其办公楼的西北侧是一个简易的花园,1934年溥仪称“帝”后,由日本设计师对花园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后来称“西花园”。

在西院中轴线的北侧是原吉黑榷运局办公楼,该楼建于1911年。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方形圈楼,中央带方形天井,在二楼的外侧有木制回廊,正门入口上方建有一铁皮穹顶,门两侧以爱奥尼柱装饰,为欧洲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溥仪搬来后,将此楼作为处理政务的办公楼,并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祖训,命名为“勤民楼”。1934年,在勤民楼的北面建起怀远楼。1941年冬,在其东侧建成嘉乐殿。

在原吉黑榷运局办公楼的西侧,是一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这是吉黑榷运局历任局长的公馆,始建于1909年。1911年,首任吉黑榷运局局长董士恩入住公馆。1923年5月,局长阎泽溥将原有房屋拆除重建,修建了带有双层窗口,四面带廊,廊下有坐椅,并建有澡堂和厕所的现代四合院。这里先后居住过几任局长,最后一任局长是魏连熙,所以,曾被称作“魏公馆”,后来,这里变成了洲国“宫内府”。

溥仪搬迁过来后,关东军为了把溥仪打扮得更像“皇帝”,也为了体现洲国的“威严”,开始对“帝宫”所有建筑进行整体改建和重建。首先改建的是宫门,1932年12月,建起兴运门。1933年12月,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重建了莱薰门。1934年1月,建成迎晖门。1935年7月,修建了保康门。

东院原来是放置食盐的盐仓。由于伪国都规划建在杏花村的新宫殿工程浩大,一时无法建成,而且,日本关东军也认为让堂堂的“皇帝”居住在如此陈旧狭小的地方,有失洲国的体面,因此,决定在这个“帝宫”中盖个假宫殿(临时宫殿)。1938年,在伪帝宫东院盐仓的位置建起一座黄色瓷砖镶面,金黄色琉璃瓦顶的中日合璧式的二层建筑。该建筑由营缮局宫廷营造科长相贺兼介主持设计,日本清水组施工,工程造价56.1万元。为表达日满“同心同德”的意愿,溥仪为其命名“同德殿”,并别出心裁地在屋檐的每一块瓦当和滴水上烧上篆书“一德”“一心”字样。在建成同德殿的同时,还建起东花园、防空地下室、游泳池等一些新建筑。1940年5月,在伪“帝宫”中又修建起一座不伦不类的建筑――“建国神庙”。然而,无论怎样改造、装扮,都掩盖不了溥仪作为洲国皇帝的傀儡性,只能进一步证明溥仪是被日本关东军豢养在盐仓里的一条“闲(咸)龙”。

“国都”规划的“新皇宫”

日本出于长期霸占中国东北、实现殖民统治的目的,早在1932年3月洲国成立伊始,就成立了洲国国都建设局。日本关东军对国都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要通过伪国都建设,达到对内“昭明民心”,对外建设所谓“王道乐土”,树立国际形象,争取国际承认的目的。在伪国都规划方案中,核心部分是讨论“执政府”和伪政府机关的选址。因为象征国家权力核心的“执政府”和伪政府机关在城市的位置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城市的布局结构,所以,优先集中讨论了“执政府”的选址问题。“满铁”和伪国都建设局提出了几个方案,“满铁”提出三个方案:一是主张建在接近城市中央杏花村附近的台地上,“执政府”正门朝南,并以此为中心,南面留以空地作广场,两侧配套各政府机关。二是建在长春八里堡东南约1公里的上台子附近,“执政府”正门朝东南,门前大路两侧设伪政府机关。三是主张选址长春的风景胜地南岭,并计划仿照欧洲巴黎、维也纳皇宫的风格,规划用地呈六角形,在宫殿周围敷设大面积的水上公园,“执政府”大门朝向西北。而国都建设局则主张建在长春杏花村,并坚持必须正门朝南,以体现“天子面南而治“的理念。“满铁经济调查会”和伪国都建设局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经过多次争吵,11月,关东军特务部召开联合研究会,讨论“新京城市规划及五年计划”。关东军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不得不同意把“执政府”规划在城市中心的显要位置――杏花村,并采纳了中国宫殿建筑的传统样式,正门朝向正南,门前设置广场,在其南面的中轴线上设南北干道,在其两侧建造各机关官厅,并在其周边建造伪大臣官邸。

杏花村是长春的风景名胜之地,也是长春的“风水宝地”。这里不仅成为洲国规划的“宫廷营造用地”,而且,还曾作为溥仪举行登极大典行“告天古礼”的祭坛。1934年3月1日,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将“满洲国”改为“满洲帝国”,溥仪由“执政”变成“满洲帝国皇帝”,年号改为“康德”。溥仪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梦,他想按大清祖制身穿龙袍举行登极仪式,但关东军告诫溥仪这是建立“满洲帝国”,并非恢复大清,不许他按祖制办,让他穿为其特制的陆海空大元帅正装登极。最后,在与关东军的反复交涉下,溥仪获准在杏花村郊祭时穿龙袍,而登极大典时必须穿大元帅正装。

1934年3月1日7时50分,溥仪在宫内府大臣沈瑞麟、侍从武官长张海鹏的侍从下,在新京警察、宪兵、护军的森严护卫下,乘卤簿车向顺天广场的杏花村驶去。溥仪穿着由北京荣惠太妃保存了22年的清朝光绪皇帝穿过的龙袍,登上杏花村临时堆起的土台子,面朝南行“告天即位”的古礼。中午回到“帝宫”,溥仪换上大元帅正装在伪帝宫勤民楼正殿又举行了另一场登极大典。当时美国好莱坞最大的电影企业福克斯有声影片公司曾获得拍摄溥仪登极大典的许可,拍摄了溥仪在杏花村行“告天礼”和在伪帝宫勤民楼举行“登极典礼”的记录片。这家公司在1934年和1935年间,拍了多部与溥仪相关的记录片。溥仪在逃往通化大栗子之前,为消毁罪证,命人将伪帝宫中保存的所有记录片都付之一炬。据说,二战结束后,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将一些洲国的影片资料赠给了美国罗莱纳大学收藏。

设计恢弘的“新皇宫”

自1935年洲国成立宫廷营造筹备委员会起,政府就积极进行建造新皇宫的准备工作。首先,在营缮需用品局内特设了宫廷营造科,并派技师到北京、印度等地考察。经过三年的筹备,规划中的新皇宫建设工程终于启动。1938年9月10日,洲国政府在新京顺天广场举行了隆重的新皇宫营造动工仪式,伪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关东军司令官的代表矶谷参谋长、驻海军司令官高须、祭典委员长笠原,以及宫廷营造筹备委员会的委员、干事等伪政府官吏一千多人出席了仪式。伪国务院总理张景惠担任祭主,首先由神官修祓、降神、献馔、奏上祝词,然后进行除草、动土、纳宝之礼,再后,由祭主张景惠等奉奠玉串、撒馔、升神等一系列繁琐活动后,方告结束。

1938年9月11日,洲国政府公布了《御造营计划概要》,规定新宫殿用地总面积为51.2万平方米,南北约1200米,东西约450米,南对兴仁大路,东西则以东西万寿大街环绕之,南面为伪国务院及洲国政府官厅和会社。该建筑为前方后圆形状,分为三部分,南面为正门外广场,中部是以正殿为中心的外庭,北部是以本殿寝宫为中心的内庭。

正门外广场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广场内设置纵横直角交叉的两条大路,正门前为3万平方米空地,这是为了体现宫殿威严,并作为国民的“遥拜”之地,其余空地作为绿化地,全部种植草坪。除了广场之外,围绕外庭、内庭全部筑以高高的外墙,在正门及必要之处所均配以侧门及哨壕,并在宫墙外环绕万寿大街全部种植绿树带。

按照中国传统的宫廷建造规则,宫殿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分外庭与内庭。以正殿为主是外庭,外庭之后的寝宫为内庭。

外庭:正殿为溥仪办公处理政务的场所,面积5千平方米,延长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二层,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黄色琉璃瓦屋顶,外墙贴花岗岩,内部大理石装饰,从南面正门起绕以回廊,外庭南侧中央设正门,经前庭到达正殿,内设正殿、谒见室、候见室、大小宴会厅以及其他各室,在正殿的前庭两侧配置宫内府和尚书府及其他办公室。位于内庭中心的本殿隔中庭与正殿相对。

内庭:是溥仪起居的场所,为带地下室的二层建筑,面积约3千平方米,延长面积为9千平方米,从中庭到正殿有一条百米长的走廊相连。正殿的北面为后苑,在外墙内设有内墙,分内苑和外苑,内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利用起伏的地形,在中央设计了池塘,并配有假山、亭台,山中有泉水,山下有草木,为伪皇帝游玩之用。在宫殿的北面约20公顷的地方设计成西洋风格的回廊式风景园,在东北部和西北部设计成假山,山下是连着宫殿的防空濠,庭院的中央设计了凹地和水池,在日本战败时,水池和假山已基本完成。

此外,为了培植新宫殿所需的树木,建设局还在“新京”南郊新设了个宫廷御造营苗圃,专门培育宫廷御造营所用的各种树苗,以及进行树种试验研究。1940年4月,日本的贞明皇太后为了拉拢伪皇帝溥仪,将产于北海道的针叶松、椴松、樱桃树、枫树等10多个树种、2000棵树苗从海路罗津,再经路陆运到新京。这些北海道的树木耐寒性弱,为了保证树苗存活,伪建设局还在冬季用高粱等为其做成了防寒棚。1942年5月29日,日本天皇裕仁的弟弟高松宫宣仁亲王代表天皇来“新京”参加庆祝洲国建国十周年时,还特意到此处视察树木的养成情况,回去后向日本皇太后做了报告。这些树木直到日本战败也没有移植到新皇宫。

在环绕“新皇宫”周围是洲国政府重要机关及官吏住宅。“新皇宫”中轴线的南面是笔直宽阔的顺天大街,亦称官厅街。在这条长1200米,宽550米的街路两侧坐落着伪国务院、伪军事部、伪治安部、伪经济部、伪司法部、伪交通部、伪文教部、伪兴农部、伪综合法衙,所谓的部及一衙。在环绕新皇宫的东西万寿大街则是大臣的住宅和使馆区,东万寿大街为大臣公馆区,西万寿大街是使馆区和外交部,伪外交部是建筑中唯一由法国人设计建设的具有法国中世纪堡楼风格的建筑。伪国务总理张景惠及溥仪的御弟溥杰的住宅也在这里。当时,与洲国建交的德国、意大利等国的驻满使馆都驻在这里。

流产的“新皇宫”

“新皇宫”开始施工后,1940年,洲国政府命令伪政府机关人员都要参加建造“新皇宫”的勤劳奉仕,义务献工劳动;伪政府还与协和会在东北各地强行征募营建新皇宫的勤劳奉仕队,并在原关东军参谋长、协和会中央本部长桥本虎之助的监督下,建设新皇宫。为了让老百姓“尽国民赤诚奉公之本”,各地市县旗纷纷组织奉仕代表队、奉公队、青少年团到新京服劳役。《盛京时报》报道:1940年5月17日,吉林、牡丹江两省选出150人组成“勤劳奉仕队”参加新皇宫的建造。1941年5月,间岛、吉林两省共派135名奉仕队参加建设。各地分期、分批地不断派遣青年和学生参加新皇宫的营造施工。

为建造新宫殿,日本关东军和政府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而且也投入了巨额费用,该建筑均使用耐火材料建造,其外观与内部的装饰以日本东洋风格为基调,以求庄严、壮观、典雅。在采暖、换气、照明、通信、消防、防护等方面均采用当时最现代、最新型的设备和形式,计划用八年时间完成,工程预算为1500万元伪币。自1935年起,每年都为建造新皇宫拨款,虽然到1941年该工程停止了施工,但对该工程的拨款一直没有停止,到前累计拨款达1000多万元。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进入战时体制,为支援“大东亚圣战”,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下令停止建造新皇宫。1943年1月11日起,溥仪在接见总务厅长官武部六藏时宣布“刻下进行中之新宫廷建筑工程必须使用钢材,鉴于现下时局,暂行中止”,“举国力以援亲邦之圣战”。把建造新宫廷所用的钢铁材料全部“献纳”给日本皇军去完成“大东亚圣战”。钢材供应暂停,新宫殿的建造工程仅仅打好了正殿的地基就草草收场了。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11

    在龙门石窟2345个窟龛中,皇甫公窟是其中的一个中型洞窟[1](卷一)。它是北魏晚期有计划开凿、一次完工,在龙门石窟中型洞窟中唯一标有绝对纪年、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洞窟。皇甫公窟在窟型构造、造像布局和装饰艺术方面体现了艺术家高度完美的匠心。因此,我们不妨从美学角度对该窟进行剖析与研究。

    一、洞窟概况

    皇甫公窟(俗称石窟寺编号1609)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偏南的古阳洞上方、火烧洞以南的悬崖峭壁上,距地面高约12.5米,窟门朝东。在该窟的外面窟门南侧,就崖壁凿出一通高2.53米、宽0.87米的长方形造窟大碑,碑首正中镌刻篆书“太尉公皇甫公石窟碑”9个大字,惜碑文大多不可辨识,唯末尾尚可依稀辨认者有“大魏孝昌三年岁次丁未九月十九日……”云云。由此可知,该窟为太尉公皇甫公出资营造,故名皇甫公窟。时间在公元527年。

    关于碑额所刻的“太尉公皇甫公”,与《北史·外戚传·胡国珍传》相验可知,他是北魏孝明帝时的权臣、赃官皇甫度。

    皇甫公窟仿佛一座皇宫或寺庙的殿堂,雕刻和装饰极其豪华。

    首先,就窟外立面(图1)而言,窟檐凿出仿木结构的屋顶雕饰,前坡雕出圆筒状的瓦垄,其下有枋檩承托的檐椽13根。檐椽下为尖拱门楣,门楣下有拱梁承托,拱梁两端雕有回首顾盼、口中衔忍冬叶的龙头。门楣内浮雕七身坐佛,佛名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舍牟尼佛和迦叶佛,再加上释迦牟尼合为七佛。

    图1 窟外立面简图

    在门楣上方两侧,对称雕出两身伎乐飞天。化生童子,一个欢乐飞动的场面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窟门南北两侧,各雕一束腰莲花倚柱,形状颇为别致。门柱两侧又各雕一位力士,其高2.04米。力士姿态威武,蹙眉怒目,确有一种大无畏神态。

    进入洞内,其地面、窟顶、四壁无不错落有序地雕刻着佛龛、坐佛、千佛、菩萨、伎乐、罗汉、供养人、狮子及各种图案花纹(图2)。洞窟高4.50米,宽7.25米,深6.30米。为穹窿顶,整个洞窟平面作马蹄形。

    图2 洞内造型简图

    窟顶正中为一朵大莲花,莲花南北萦绕着六身伎乐飞天,在欢快地演奏。它与地面上似锦毯一般由莲花组成的图案上下映衬。

    洞窟正壁前1米的高坛上,有一通壁大龛,进深约1.30米,龛内高坛之上以主尊坐佛为中心,左右两侧配置二弟子和二菩萨像,再两侧与南北两壁相接处,还各雕一半结跏坐菩萨(图3)。

    图3 洞内西壁造型简图

    上图中这七尊大像,排列俨然有序,主尊坐佛体量最大,最为突出;六尊弟子与菩萨的单个体量,仅是大佛的三分之一,显然处于衬托地位,且高低不一,有坐有立,姿态各异。主尊释迦牟尼,高3.18米,左手镌为六指,想必有特定的用意。

    坐佛身后的项光与背光,在正壁上用浮雕技法雕出。项光为圆形,背光为舟形。

    在正壁七尊通壁大龛下坛基正面两侧,各雕一蹲坐式的狮子,其硕大的尾巴呈伞状刻于坛基的壁面上。在坛基二狮子以外南北还雕有小龛。北侧刻两个造像龛,一盈拱龛。南侧为一宝盖龛。这些既丰富了造像题材和内容,又装饰美化了坛基的壁面,使整个正壁大龛更为统一完美。

    北壁中部凿一圆拱形大龛,高1.64米,宽2.28米,深1.26米。龛内造像六尊。龛的楣拱上浮雕有七佛,龛楣以外两侧雕有千佛,龛外东西两侧尚有供养菩萨立像各一身,像高1.76米。

    再看南壁,佛龛雕饰和造像内容均与北壁迥异。南壁中部凿一曲拱垂幔大龛,其西侧刻一排宽窄大小不一的小龛,其东侧刻有化生童子、供养菩萨、云气、忍冬纹等。整个壁面层层叠叠,纷繁而不紊乱。

    就其中部大龛而言,在位置上显然与北壁大龛对应。龛楣内刻五尊结跏趺坐佛,坐佛间刻有弟子或菩萨立像六身。龛楣两侧刻化生童子。龛楣两端刻供养比丘,唯见西端为五身。在龛楣东西两侧的上方,分别雕出维摩、文殊问疾故事。

    圆拱大龛内雕刻造像一组。主尊菩萨结跏趺坐于正中的覆莲座上,通高1.68米。菩萨头两侧有宝缯四条,下着长裙,腰间束带,帔巾垂至腹前交叉穿璧。二弟子立于菩萨两侧,惜大部已残毁。另有二菩萨分别立龛外两侧的两立柱之间,头部已残失,唯见华丽的服饰。

    窟门内即东壁的雕刻造像内容,门内上方为一尖拱火焰纹大龛,大龛内刻三个小尖拱龛,中间龛内刻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两侧龛内各雕一佛二菩萨。前壁门两侧各雕一立佛二菩萨,头均残。两侧立佛、菩萨姿态服饰略同。

    二、美学特征

    皇甫公窟是北魏晚期佛教石窟艺术的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标准型洞窟。之所以它能成为具有代表意义和标准型的洞窟,除了官高胄显的皇甫公贪欲得到很多财物为石窟造像提供丰足的经济基础这一首要的先决条件之外,那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在佛教石窟造像的理论、题材、内容以及造像形式、美学意趣、造像技法等方面长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比起北魏早期、中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水平更加成熟、炉火纯青。不过任何艺术作品,往往或者总是凝聚着一种后世不可模仿的时代烙印和精神个性,也就是体现出一种强烈而鲜明的美学特征。那么皇甫公窟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具有哪些特征呢?我们不妨粗略加以剖析和简单阐释。

    在美学理论形式美法则中有一种对称的美,这是事物中相同或相似形式因素之间相称的组合关系构成的绝对均衡,是平衡法则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的形式,容易使人在审美过程中感到事物或作品亦即审美客体的整齐、规律、稳重和沉静。例如西方宗教建筑的结构和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布局都多用对称形式或轴线对称形式以显示其稳固、庄重及宏伟规模。此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形式因素的重复对称能表现出较强的节奏和韵味。这些在皇甫公窟的规划、开凿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应用和体现,显示出审美主体刻意追求对称美的强烈意图与愿望。

    皇甫公窟从外到内一直采用轴线对称手法开凿营造。说它是轴线对称又不绝对,因为对称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姿态都各不相同,甚至千变万化。内容布局与组合,里里外外、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层层叠叠无不充溢着对称、照应格局,显然这是经过艺术家苦思冥想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和谐的佛教造像艺术整体。

    皇甫公窟的佛教造像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造像组合形式有七尊式、六尊式、三尊式、二尊式等,造像题材有释迦牟尼佛、释迦、多宝佛、迦叶、阿难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等;装饰动物与花纹有金翅鸟、龙首、菩提树、怪兽、莲花、莲蕾、莲蓬等。有些题材虽然重复,但造像形态、构图格局、体量大小却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形式服从内容,内容与形式必须一致。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必然产生多样统一的美学形式法则。这种美学形式法则追根溯源仅始见于两千多年以前老子哲学中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2](五十八章)。所谓“奇”“正”这对概念,是指艺术创造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表现方法。“正”指正常、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这种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便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皇甫公窟的造像艺术正是这一美学法则的典范。在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上强调多样统一的和谐美,这是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在人审美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实践把握应用这一法则便会产生寓变化于整体之中的效果。皇甫公窟的造像艺术,既对称、平衡、整齐,又变幻、参差、错落;既主次分明,比例适度,又俨然有序,布局严谨;既表现出具体内容与形式的独立性,又表现出互相之间在本质上的整体性;造像内容既疏密有致,又似旋律一般有鲜明的节奏韵律,使人一点也不感到单调、呆板或杂乱无章。相反,把各自独立而有差异的造像内容在特定的组合中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并构成统一体,如此就像西方美学家所说的那样,多样统一是天意或神的安排,我们说皇甫公窟是艺术家用鬼斧神工开凿而成,所以说它给人以充分的审美愉悦与享受。

    皇甫公窟的佛像模样和衣着服饰已不像早期造像那样,如云冈昙曜五窟(云冈石窟的第16窟至20窟)的主尊造像面额宽广、深目高鼻、身躯粗壮、斜披袈裟、袒露肩膀,而是明显地变得面相较为圆润、鼻梁已不甚高,而穿着双领下垂或宽衣博带式的冕服,服装衣纹线条雕刻娴熟洗练,流畅舒展,多是直平阶梯状,表现出服装柔软而下垂的绸缎质感。过去已有人概括为“褒衣博带,秀骨清姿”,服装雕刻犹如“曹衣出水”的中原风格[3],皇甫公窟造像也概莫能外。当然,这是深受厚重的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是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在佛教造像艺术方面的具体体现,更是佛教造像民族化、中国化的发展过程。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1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高 提问策略

课堂少不了提问,语文课堂更是如此。“疑为思之始”,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

一、在关键处提问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发散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以理解,为此,我提出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对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他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对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突破。

二、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提问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三、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

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和那些农民们为什么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到,却都说这布美丽?”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什么也没有”和“夸衣服美”,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找到了答案:一切缘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虚伪、自私、爱慕虚荣,而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而且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明白了在生活中如果拥有像文中人物那样的性格,一定会上当受骗,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

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体,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

如教学生欣赏古诗《石壕吏》,诗人说“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底谁在“泣幽咽”?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解答如下:

生:肯定是那个“乳下孙”受了惊吓,哭了很长时间,没有力气大声哭而在“泣幽咽”。

生:或许是媳妇因婆婆抓,想起丈夫,见家中只剩老的小的,想到今后日子没法过而在“泣幽咽”。

生:潜回家中的老翁,想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而在“泣幽咽”。

师:你们想象合情合理,还有别的见解吗?

生:还可以理解为别的人家有人在哭。“安史之乱”并不是给一家人带来灾难,石壕吏要捉去服差役也不是老翁一家人。

师:很好,作者以“点”来反映当时社会这个“面”。几位同学言之有理。我们可以明白:优秀的作品常留给读者丰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又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各抒己见:“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侵犯了皇帝的尊严,而有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骗子则表明他是一个蠢材,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材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