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自述材料

个人自述材料

时间:2023-01-11 19:53:31

个人自述材料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1

大家好!

感谢市委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为了响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召唤,按照公推公选正县职干部的方案,结合自身条件,我打算竞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长一职。我认为自已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经过了机关和基层工作的全面历练,具有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丰富经验,政治上比较成熟。

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担任过任县劳动人事局办公室主任、市劳动人事局副科长、科长、市直机关团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街道党工委(党委)书记,既熟悉机关工作、懂政策,又有基层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凤凰是全市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因新旧利益格局冲突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这一敏感地区的主要负责人,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为了保证自已工作不出偏差,我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勤学不辍,认真贯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面夯实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也学会了自觉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积极深入一线排疑解难,做到了政策原则和工作灵活度的统一,先后妥善地处理了股金会三期兑付、无地农民拆迁补偿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积累了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化解多重矛盾的能力。

二是工作上始终奋发进取,勇为人先,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政绩。我一直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无论干什么,都把事业放在心上,责任担在肩上,尽职尽责,埋头苦干,全身心地投入。我担任凤凰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至今已有七年之久,可以说,这七年是凤凰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我和街道党政一班人围绕将凤凰建成为“鄂州有地位,全市第一流;湖北有影响,全省争上游”的一流楚天明星街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瞩的成绩。街道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街道曾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责任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项一票否决权工作连续多年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三是为人处事公道正派,工作作风较为扎实。多年来,组织上的培养,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造就了我敢于坚持原则,主持公道,秉公办事,作风正派,求真务实,胸怀宽广,谦让容人的品格。我也认为,善于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是我的优势,我喜欢深入村组、社区居委,听取来自方方面面不同的声音,不断调整自已的工作思路,这也使得我在同方面人干打交道时能够得心应手。

如果有幸得到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我将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快进入角色,认真履行职责。促进全市民族宗教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这次公推公选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公平竞争、展现自我的机会,不管竞争成功与否,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我都会摆正心态,把自已当成一块红砖,那里需要那里搬,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会尽已所能,努力使我所负责的工作再上新台阶。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2

例证法的运用,首先要明确两点:

一、所选材料应该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恰当性。

真实的才可信,才有说服力量;因为实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所以它必须是恰当和典型的。尤其是“恰当”的要求很重要,证明不同的观点,选用不同的实例(材料)。这就意味着,同一个观点,可以有不同的材料来证明,同一个材料,也可能多角度审视,来证明不同的观点。总之,所选用的材料,通过笔者的转述,要能证明文章的观点。

二、例证法不等于简单地把事实摆出来,而是要在摆出事实后进行分析说理,所谓“摆事实,讲道理”就是这个意思。

事实叙述之后必须要有道理分析,因为这个议论分析是连接事实材料与观点的纽带,缺一不可。缺少了它,就会使材料与观点之间失去联系,文章就会缺乏内在的逻辑性,也影响文章的说服力。所以,在运用例证法这一论证方法时,要做到材料叙述与议论分析相结合。总之,以上两点是议论文材料有效转化的关键,只有做好恰当运用材料和叙议相结合,才能让例证法真正发挥强大的说服力量。

要想使用好例证法,有效进行材料的转化,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合理裁剪材料,做好对材料的转述。

作为一个例子,或一则材料,它可能有很详实的内容,但作为议论文中的材料却不能够娓娓道来,不分轻重。例证法中的材料叙述其实是一种转述,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按照“什么人,什么事”的大致模式来转述,清晰明了。转述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概括、提炼材料的过程,并且尽量以旁观者的口吻来讲述材料中的人和事,避免在引用材料时把背景材料、人物经历、评论文字、交谈语言等内容加进去,造成语言不简练、主体内容不突出。合理裁剪的标准,是做到语言简练精当,而又不遗漏主体信息。用有限的字数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对语言锤炼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必修四课本上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活灵活现。但若引用为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则需要进行加工,如类似以下的转述:

蔺相如出身舍人,却凭借超人的智慧和勇气,不辱使命:出使秦国,完璧归赵;渑池相会,智斗强秦。终因功劳大,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宿将廉颇之上。廉颇鄙夷蔺相如的口舌之劳,时常扬言羞辱相如,而相如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私仇。廉颇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和错误,负荆请罪。最后,两人结成刎颈之交,“将相和”的美名由此传开。

当然,以上只是对事例的初步加工、压缩,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论证观点,进行不同侧重的转述。

二、明确所论证的观点,转述材料有所侧重。

在做好对材料的恰当转述之后,还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压缩出主体内容。但要把它用在文章中,还要看所论证的观点是什么,再对内容进行适当增删。材料的内容要根据观点来调整,与观点有关的多说,与观点无关的少说,甚至不说。并且,还可能有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审视,有不同的内涵,所以更需要有所侧重地转述。

面对不同的论证观点,同一则材料应该有所侧重地转述。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材料更具有针对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在、材料叙述与议论分析相结合,完成材料与观点的链接。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3

拟订写作提纲。

拟订写作提纲是论文写作的开始。提纲是的雏形,通过它把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用文字固定、明确下来,使论文构思更完善,起到组织材料、思考缜密、防止遗漏的作用。在提纲的拟订的过程中,要完成下面几项工作。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它是作者将要在文章中阐述的核心观点。文章里的全部材料都是为它服务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就像血脉一样贯通全篇。但是,要想把中心论点阐述得具体、切实,就得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分解中心论点的根据一定要明确、统一,前后一致。分解出的分论点,既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构成部分,几个分论点的综合就是中心论点。全文就是根据分论点的序列展开的。

(2)安排分论点的的序列。

明确了有几个分论点以后,要把它们排列起来。安排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和分论点的内在关系作全面分析。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一论述,也可以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轻到重地论述。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两种情况,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

(3)材料对号入座。

把将要写到文章里的材料,根据分论点的需要分组,属于同一分论点的材料放在一组。有几个分论点,就有几组材料。到撰写时,写到哪个分论点,就自然用到哪个材料。

进行了上述工作之后,要形成具体的写作提纲。常用的提纲类型有两种:

第一,列项式提纲:粗线条地搭起全文的框架。用简洁、概括的词组、句子、材料序号,把中心论点、分论点、材料一一排开,制成一个草图。例如论文“浅析学生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的列项式提纲如下:

分析产生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障碍的方法(中心论点)

1.思维障碍分析 日常概念的干扰---材料①、材料②

非本质属性的干扰---材料①、材料②

认识水平的限制----材料①、材料②

2.排除障碍的方法 重视直观-----材料①、材料②

重视变式-----材料①、材料②

重视同化-----材料①、材料②

重视练习-----材料①、材料②

第二,陈述式提纲:用不加修饰的陈述句,把分论点和材料、分段、分层地表示出来。谁在前,谁在后,怎样衔接都考虑得十分严密。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4

一、同向思维进行推导

同向思维就是按照材料所给出的事物规律进行思考与推导,也就是从材料作者的角与立场去思考与分析问题。因此在阅读材料时首先得明白材料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等相关内容,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材料。

(一)仔细分析关键内容。在材料当中有一些内容它实际就包含着作者所持的不同观点。例如“困难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块垫脚石,而对于有一些人来说却是绊脚石。”在这一则材料当中的关键内容有“有些人”、“垫脚石”、“困难”,其实包含了人对于困难的两种态度,虽然材料当中没有说明要支持哪种态度,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写全面。

(二)确立自己的观点。在上则材料中虽然没有明确给出要支持的观点,但并不是要让学生去进行简单的正反阐述,而是要让学生去表明自己的大度,这就为学生留下了空间,学生只要写出自己支持与反对的理由,文章也就基本完整了。

(三)寻找相关例证。在阐述的过程中,要想让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持,就必须选择一些相关的例证,让第三方来为自己的观点代言,自己的观点也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在写作时只要将例证写完整,自己的观点也就自然地包含其中了。在选择相关例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大家都认同的了解的内容,读者一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明白你要说什么,再者选择例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自己能驾驭的。

二、逆向思维寻找新角度

利用反向思维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反向思考,通过分析材料反向内容所持的观点,展示其错误所在,从而达到预期说服效果。有一类材料,它的观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一般是从几个例证中推导出结论,而这些结论相对来说比较武断,在分析此类材料时,首先得弄明白材料所持有观点,要从整体来理解材料,在写作时可以顺着自己要表达观点相反的方向去阐述,通过揭示自己反对的观点,进而达到论证自己观点的目的。

(一)寻找话题。写作时首先得找到切入点,可以从自己反对的观点入手,通过分析其错误,达到表达自己观点的目的。在以上材料当中,将困难当成绊脚石者,安于现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是一切以安定为大局,以自己“不变”来应对“万变”,这样也与世无争,摆出这些观点之后,再摆出自己的理由,其实这是一种懒惰的体现,是为自己不努力找的借口。这种写法虽然刚开始为别人说话,其实最后还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寻找话题时同样要注意把话题找准。

(二)揭示谬论。有一类材料内容表达不够全面,乍一看是正确的,但是仔细一看却过于武断。诸如材料作文“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可以将题目变形为“坚持=成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如果将题目变成“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吗?”这个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就扩大了,诸如坚持了不一定成功,还要看方向或者方法,但是不坚持肯定不会成功。对于这一类材料,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材料内容,将作者的真正意图弄清楚,如果学生不进行补充,反而使得可利用的材料过少,写作时也容易被一些重复性的内容困扰,最终不知所云。

(三)借用反例求新颖。有一些论断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这些内容存在有一定的空间与环境,在一定的环境当中,这些论断则会变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写作时只需要让学生多举一些相关的例子,最后再给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更容易写出新意。例如“人多力量大”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环境当中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在有些环境当中它就不正确了,诸如在拉车时,如果所有的力量都变成合力,则是人多力量大,如果拉车的人相互牵制,力量则会被抵消,这时人多就不一定力量大了。在写这样的内容时,要注意交待清楚环境的变化,而不是一开始就去否定,这样才能让别人信服。

三、正反论述,综合说理

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对于一些材料,它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就有好几个,对于这类材料,不妨从多角度来分析材料内容,最终选择比较新颖的正反观点进行阐述。其实这也是整合思维的体现,在阐述的过程中,不需要用一种观点来批评另一种观点,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在写作时,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相互转化,最终表达出学生自己的观点。例如“待人要宽容吗?”这个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有两个答案,要或者不要,待人要宽容,就得说明白在什么情况之下需要宽容,反之又应当如何,学生在写作时,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实际上已经融合在一起。这类阐述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说服效果要远远好于单一方面的论述。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5

(一)职业理念:

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的教学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教育公正:处理好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机会均等,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行为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三爱两人一终身。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 材料题高分秘诀

1.看对象。材料内容一般分为起始-过程-结果,考生需重点划出材料中主体人物(教师)做了什么事,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2.求配对。首先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职业理念还是职业道德来作答,答题角度必须明确,否则没有分数;其次理论配对,根据材料中主体人物(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做了什么事情再列出相对应的知识点;最后利用材料中的关键字将原文转换为自己的语句,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理清答题思路。

3.重逻辑。材料题高分答题顺序为总-分-总,要求首尾呼应,联系实际。

第一部分总述,总起语句为:“材料中某教师做法符合素质教育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职业理念/职业道德的要求,值得提倡。”

第二部分分述,材料一般体现3-4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建议分段并结合框架词书写,书写顺序为:首先,理论+材料+论述;其次,理论+材料+论述……作答“论述”为材料中主体做法取得的结果或获得的成效,如:有利于/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推动了/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等,如果考生担心个人语句积累不足或是答题超时,也可以直接进行小结论述:材料中主体的做法体现了/践行了XXX理论。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6

一、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记叙文和议论文中的叙述有着不同要求,一是目的不同,二是侧重点不同。记叙文以情感人,注重刻画形象,要求叙述具体生动,叙述本身就是目的,手法上可以调动诸如描写、抒情等。议论文则以理服人,注重分析议论,要求叙述概括严密,叙述只是证明道理的手段,要求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来决定取舍,只要做到言简意赅,叙述的材料能揭示问题,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就行。考生既可以“一言以蔽之”,即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概述,也可以摘录原材料中有代表性的话,但千万不要照搬原材料。如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例证就很值得考生借鉴:

当郭敬明充满早恋、拜金、颓废的作品大行其道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火暴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曾经宁静的心哪里去了?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狂妄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这段文字在引述事实论据时,精练爽利,不拖不沾,气势磅礴,有力地证明了“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中心论点。

二、依据主题确定角度

如果说论点是统帅,那么论据就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观点与材料要高度统一。很多材料自身蕴涵的意义是很丰富的,考生在将其转化为例证时,要依据自己文章的中心论点,准确把握材料重点,剔除无关的信息,“取其一点”,集中火力,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使材料丰富起来,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切忌乱“贴标签”。如优秀作文《谈“伯乐”精神》以“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为论点,论证如下:

著名画家傅抱石因穷困不得不以卖画为生。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徐悲鸿眼睛一亮拍案惊呼。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这匹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纵横驰骋的疆场,遇到了成功的大好时机。他后来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文段着重表现徐悲鸿的“伯乐”精神,指向性非常明确。

三、熟僻互补增强趣味

材料在转化时应巧妙处理熟事与僻事的关系,以增强论证的深度与广度。一般来说,凡是大家熟知的材料,在作文时应将其写得简练。可运用排比式组合,以丰富文章内容,强化语势,增强论证效果;也可运用对比式组合,使文章主题鲜明突出,是非曲直一目了然。而对于那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新鲜材料,考生可以写得稍详细一些,这样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避免因过简而让读者不知所云。如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谨“小”慎“微”》是这样处理与论点有关的材料的:

谨“小”慎“微”有助于彰显自我。崔永元拒不走穴,哪怕有人把剪彩出场费开到50万元。小崔说:我抵御不住剪彩的诱惑,所以“不去碰它,别沾这个事”。这就是谨“小”慎“微”爱惜羽毛的小崔。莫言为领诺贝尔文学奖准备了五套服装。在新闻会上,他穿着西服,内着印满篆体“莫言”的衬衣,非常抢眼;在演讲时,他着中山装,胸口“莫言”的篆印和“中国红”相互映衬,十分得体;在晚宴上,他又穿上了燕尾服,风度儒雅。是谨“小”慎“微”让莫言彰显出“外表低调,精神奢华”的中国式优雅。

文中引述了崔永元、莫言的事例,来论证“谨‘小’慎‘微’有助于彰显自我”这一论点。对崔永元的叙述相对简略,而对莫言的叙述相对详细,一简一繁,错落有致。

四、字斟句酌彰显文采

议论文在追求论辩性、概括性和条理性的同时,还应追求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考生在作文时既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又可灵活地运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排比、对比等句式,从而使语言气势磅礴,洗练精警。如优秀作文《找回失落的家园》: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必有其美好的精神家园,将人性引向那条光辉的道路。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中对人性的礼赞,布克哈特对文艺复兴时人们的自尊自信和人格理想富有诗意的描述,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歌德、惠特曼对人内在创造力的展现和赞颂,康柏内拉、布朗基、杰斐逊对改造人的内心的伟大热情,托尔斯泰、泰戈尔浩荡无边的人性之爱――种种追求引导人们走向精神家园,回归善良、和谐的自我。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7

即兴演讲训练或比赛,所用题目都由抽签决定。但组委会(或训练老师)在“签”上写的文字,有的是一个明确的标题,有的只是一段材料并没有具体题目,题目要由演讲者自定。笔者认为演讲者抽到一段材料时,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关于复述材料。

有的演讲者认为:既然主持人在宣布讲题时已把材料宣读过了,演讲者在演讲时便没有复述的必要了。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因为演讲本身应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艺术品,它不能依赖主持人的主持辞。倘若你不复述材料,而演讲中又对材料进行分析评判,那么单独欣赏你的演讲时,就会使人感到突兀和莫明其妙,因为你的演讲是残缺不全的。至于材料的复述位置则可以自由处理,可以用材料前置法将材料放在演讲的开头,也可以用材料后出法,先阐述演讲主题或引说事例,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把材料复述出来。能够准确详尽一字不差地复述材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你没有这种特强的听记复述能力时,适当使用模糊法也未尝不可。例如,当无关大体时,“7950斤”可以说成“近8000斤”;长长的一串外国人名没有记清也不要紧,用“一位名人”“一位思想家”或是别的什么称呼代替一下也可以。

二、关于防止跑题。

特定材料虽不给出具体的演讲标题,但主题还是有的。所以谨防跑题是演讲者应当重视的首要的问题。要想防止跑题,必须做到两点:一要审准主题,二要选好事例。审准主题是防止跑题的关键。演讲者应当明确,这类演讲的主题依附于材料。因此在演讲之前首先要考虑材料所包含的主题是什么。倘若主题审不准,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枉然。请看下面的特定材料:“尼采说:‘成熟就是重新培养儿时嬉戏的认真态度。’请就此发表演讲。”这是一个名人名言的材料题。稍加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这则材料谈的是什么是成熟;第二,这则材料将成熟与认真态度联系在一起,离开了认真态度,就无所谓成熟。基于这种分析我们认为演讲者在演讲中不仅要把话题集中在什么是成熟这个范围内,更重要的是要把成熟和认真态度二者联系起来。如果演讲者在演讲中只谈什么是成熟,自始至终未涉及到“认真态度”,那就很难说这位演讲者对演讲主题的把握是准确的。主题审准了,事例选不好也是不行的。事例是用来证明主题的,事例选不好,不仅不能证明主题,而且还会起到淡化主题、破坏主题表达的负作用。请看下面的特定材料:“游客来到一条乡村马路,见到一个路牌,上面写着‘马路封闭,不能前进’。他见前面没什么障碍,自信旅游经验丰富,便继续前进。不久,他发现一座桥断了,不得不回头。当他来到刚才放置路牌的地方时,见到路牌背面写着:‘欢迎你回来,傻瓜。’请就此发表演讲。”某演讲者在演讲时分析出游客由于不听信路牌上的说明,盲目自信,才做出可笑的事来的。他拟定的演讲主题是: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忠告。应该说,主题的确定没有错。然而他演讲所引用的事例却不够贴切。他演讲时说:“……实际上像游客那样的人,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大家一定听说过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吧,其中那个农民自作聪明,违反植物生长规律,过分热心地帮助禾苗生长,结果事与愿违,遭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说这个事例不够贴切,是因为材料中的游客在行为之前有他人的奉告——路牌,而拔苗助长的故事里却没有,这一点与演讲主题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忠告不符。假如这个学生用曲突徙薪这个故事就切题了。《汉书·霍光传》记载,有一户人家,灶上装了个直直的烟囱,灶旁堆满了柴火。有人劝他把烟囱改弯,把柴堆搬开,免得发生火灾。这一家不听,后来果然失火。

三、关于比体型材料。

先看一个讲题:“一幅漫画画一幼儿园阿姨给孩子发糖,每人发给一块糖,其中有一个孩子把分得的一块糖扔在地上,坐在地上大哭大闹。这时,阿姨手拿一大把糖,交给这哭闹的孩子。漫画的标题是:“哭闹的孩子多给糖(副题是:并非指幼儿园)”。请就此发表演讲。”这便是一则比体型材料。什么是“比”?比就是譬喻,“以彼物比此物也”,表面上说的是乙,实际上说的却是甲,乙是表露在外的,甲却是隐含不露的。我们将乙称之为比体,将甲称之为本体。上面这则材料是一幅漫画,漫画本身是个比体,它的本体是讽刺老实人吃亏、而光棍无赖却能占便宜的不良社会现象。然而某些演讲者在讲这一讲题时,却未能分析出本体来,而仅仅将思维局限在比体上,大谈幼儿园阿姨施教不当,大谈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之类,使演讲听来不中要害。有些比体型材料不完全是比体,而是半比半本的。如下面这个比体材料:“一幅漫画画一个人拿着一支笔想在意见本上提意见,可意见本却挂得高高的,他根本就够不着它。漫画的名字叫《有意见往上提》。请就此发表演讲。”提意见的方式尽管有多种多样,但在意见本上把意见写出来毕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因此,材料中出现的有人拿着笔想在意见本上提意见是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形。而把意见本挂得高高的,让人根本够不着它就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了——这是打个比方,喻指某些领导只不过是戴着听取意见的假面具,而骨子里是十分害怕、反对别人提意见的。材料一部分是真实情形,另一部分是虚拟情形,所以我们称之为“半比半本”。遇到这类讲题,也须格外留心,不能错把比体当成本体。请看某演讲者就该题而作的演讲片断:“……有的领导看上去像是在接受意见,实际上却没有真心实意,他们把意见本挂得高高的,让人无法取下来;有的把意见箱挂在墙上,很长时间过去了,从来没见有人打开过,那上边的锁也一天天地开始生锈……”“……你既然挂出来了意见本,但又挂得那么高,让人无法取下来,那么,这意见本挂与不挂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段讲辞将材料中的虚拟情形当成了真实情形,并将此与“意见箱”等现实中其它真实情形并列而论,可以说是犯了“以比当本”的错误。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8

干部考察材料应有标题,标题应为《×××同志考察材料》,不能写成《关于×××同志的考察材料》。

考察材料不再写干部本人的自然情况和简历。

考察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写清楚干部的一贯思想倾向和政治表现。关于""和19的中的表现,如果犯有错误的应采取写实的办法表述;如果没有犯错误的,可以不写。二是要写清楚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政策水平、工作实绩、思想品德、廉政情况等。三是要写清楚干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材料要有观点、有事例,避免抽象和空洞的描述,要写出干部的主要特点。介绍干部的工作实绩要实事求是,不夸张,不拔高,不能把大家和集体的成绩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反映干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要具体、准确,不要用模棱两可、含意不确切的语言。考察材料观点要明确,文字要简练,条理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人名、职务、地名、数字、引文要准确。四是要写清楚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情况。要写明测评或推荐的时间、参加人员,建议提拔、留任票多少等情况。 撰写考察材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如果犯有错误(以组织结论为准),需要在考察材料中反映的,其表述要符合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不要使用""时期的不合适的语言,不要沿用老观点。""中年龄尚小,没有参加运动的,可省略不写。

(2)不要使用别人不清楚的省略词语(如"一二三四工程"等),不要过多地使用专业性词语。

(3)对干部历史上受过审查的表述要符合落实政策的情况。有些干部历史上受过审查,当时也作了结论,但现已查实是错案,对这类问题的表述要特别慎重,不要只写出过去的结论,不写纠正的情况。

(4)对民主人士的历史和现实表现的表述要符合中央关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对民主人士现实表现的表述,要注意讲究策略,有些不宜公开讲的话不要写在考察材料里。 考察材料一般不超过1500字。如遇有必须要说明的问题,而受篇幅所限,在考察材料中又不易说清楚的,可另附专门材料。考察材料必须是近期考察撰写的材料,不能使用过时的考察材料。考察材料的落款一律为考察干部的单位,并加盖公章。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9

1.要按规范的格式写

多年来,干部考察材料大体上已形成约定俗成的格式,应该按这个格式写。

首先,干部考察材料应有标题,标题应为"×××同志考察材料",不能写成"关于×××同志的考察材料"。考察材料不再写本人的自然情况和简历。

其次,正文内容一般从政治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实绩、思想作风等方面来写。每小段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辅以典型事例加以说明。

对缺点和不足,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对群众反映但又未经核实的问题可不写入,但应另附材料说明。

民主推荐情况,包括时间、推荐职务、参加人、被推荐干部得票多少、排序等,一般在考察材料最后另起一段进行表述。

2.要抓住本人的个性特点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兼备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属性。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现代心理学将人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多血质属活泼型,表现为活泼好动,机智灵活,亲切开朗,为人热情,精力充沛,但感情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易于幻想,行动轻率,缺乏耐心和毅力;胆汁质特征是急躁型,主要表现是性情直爽,情感深刻,精力充沛,工作积极热情,勇于进取,但急躁、任性,情绪容易冲动,心境多变,有时傲慢不恭;粘液质的特征是胶滞型,主要表现是注意力稳定,情绪坚毅持久,善于克制忍让,处事谨慎,严肃认真,但反应迟缓,缺乏热情,个性固执,情绪不易外露;抑郁质的特征是稳定性,主要表现为稳定沉静,体验深刻,感情细腻,办事稳妥可靠,处事谨慎,观察敏锐,富于想象,但孤僻多疑,多愁善感,缺乏自信,行动缓慢,经不起挫折,进取性不强。有的人以一种性格气质为主,还兼有其他特点。这种分类是否科学,还可进一步研究,但它给我们有力的启示:人与人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都会打上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的烙印,从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撰写考察材料时,就要善于把握人的这种个性特征,探幽烛微,把像画像。

3.要扣住本人的工作经历、岗位和取得成绩写

不同经历的人,不同工作岗位的人,表现出来的完全不同的气质、性格、业务专长和工作绩效,都为考察材料的撰写提供了廓大的写作空间。干部分布在各行各业,从层次上看,有县级、地市级、省部级;从类别上看,有的是"京官",有的是"地方官","地方官"中有的是发达地区的,有的是欠发达地区的;从分工上看,有党务、经济、政法,经济中又有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即使是同一级别、职位的干部,情况也不尽相同。如同是副省长,有的分管农业,有的分管外经外贸,有的分管财政金融,有的分管民族宗教事务,还有的是分管科教文卫。由于分工的不同,他们的工作职责、内容、要求、付出努力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的表现形态都各不同。如担任过区县、地市领导职务的同志很可能全面领导经验相对丰富一些;担任过专业职能部门领导职务的同志可能对某行业的情况更内行一些。写作者应该注重和善于把握这种显著的或者是细微的差别,真实而生动地加以反映。

撰写考察材料时,在不忽视其过去任职经历的同时,更要重视其在现工作岗位上的表现,用最新鲜、最生动的材料勾勒干部的特质。对干部所取得工作实绩进行表述,是考察材料的难点和重点,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是要体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两手硬的精神,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又要看效益和后劲。既要看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也要看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二是要分析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的关系。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原有工作基础和不可抗力破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看其主观努力程度及其成效。要注意将那些工作努力,但由于客观条件过于困难,工作一时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同工作不努力、无所作为区别开来,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工作优劣的标准。特别是对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勤奋工作的干部,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是要分析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个人作用。客观分析每个成员在班子集体决策,以及开展工作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情况,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价。防止成绩人人有份,在实绩上"吃大锅饭"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摆正个人在领导集体和群众中的位置,不能把集体的成绩都算到个人身上。

四是要分析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以及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不仅要看本地区取得的局部效益,还必须看对全局利益的贡献。对那种忽视全局利益,甚至无视党纪国法而取得的局部效益,不能视为工作实绩。既要看工作的现实成果,又要看为下一步打下的基础。对那些重视积累后劲而眼前效益一时不太明显的,同样应视为工作实绩。对那种不顾长远发展和客观可能性,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或者不惜以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为代价而取得的某些物质成果,不能视为实绩写入考察材料。

4.要联系本人拟任职务写

撰写考察材料时,要尽可能地根据干部的拟使用方向,有侧重地反映其特点。如拟任分管财政金融副省长人选的,要侧重反映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否熟悉这方面工作;拟作秘书长人选的要侧重反映其综合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拟作政法机关领导人选的,要注意看他有无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是否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教育,具不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拟作宣传部长人选的,要注意看他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敏锐性以及文学艺术修养、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熟悉情况等等。

此外,对拟作"一把手"的人选,除了共性的要求外,还应重点反映其能否驾驭全盘工作;作风是否民主,能否广纳诤言,能否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乃至错误的意见;胸襟是否宽阔,能不能团结同志,发挥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一道做好工作。

5.要找准群众普遍反映的缺点写

对干部的缺点和不足,要实事求是地予以反映。当然,不是所有的缺点和不足都要反映,群众反映强烈的而又经过核实的缺点应该反映出来。写缺点一要敢写,不能回避粉饰;二要客观公正,不能贬低抹黑。对干部的缺点和失误要认真地加以分析,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是偶发的还是一贯的;是缺乏经验造成的还是渎职失职造成的;是思想品质问题还是工作方法问题;是出以公心还是图谋私利;是知错就改还是屡错屡犯。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组织负责,对同志负责,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6.要精雕细刻地写

这主要要求写作者在收集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要舍得下功夫,做到精益求精。

首先,要广选精用材料。材料主要有四种:

一是典型材料,即指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集中、生动地反映被考察者表现情况的材料;

二是概括性的材料,如经济数据等;

三是背景材料,即指那些反映考察者进行某项工作时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情况的材料;

四是前景材料,即指那些对考察者所进行工作取得成效的科学预计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是直接材料,有的是间接材料,都应注意收集。

如考察一名市委书记时,除广泛听取意见外,还应对其讲话稿、工作报告、学习心得、理论文章、民主评议材料以及市委常委会记录、党代会工作报告、全委会工作报告等进行收集、调阅。选材以十当一,越多越好;取材时则应以一当十,越精越好。对收集到的材料,要做艰苦细致的分析整理工作,披沙拣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选取最能反映干部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例写到材料中去,同时精选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加以印证。选用前景材料时要慎之又慎。总之,要注意克服材料贫乏,不能说明观点或者材料纷乱,淹没了观点的问题。

其次,要逻辑严密,层次清楚。每个材料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应该心中有底,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反映干部的表现情况,提出几个观点,观点和观点之间应该互相照应,但不能重复交叉。观点应该能够统帅材料,材料能够很好地烘托观点。

第三,要语句通顺,言简意明。前面所述,干部考察材料要求准确严密。要在这个基础上,力求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力戒华而不实的文风。除此以外,语言表述上要注意几点:

一是""中如果犯有错误(以组织结论为准),需要在考察材料中反映的,其表述要符合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不要使用""时期的不合适语言,不要沿用老观点。例如:不要使用"造反派"、"保守派"或"造反组织"、"保守组织"和各种"战斗队"的名字,可一律称之为群众组织。不要使用"受审查"、"受批判",应统称为"受冲击"或"受迫害"。不要使用"对不理解"的词句。不要使用对受到迫害"能正确对待"一类的语言。不要说"没有行为"、"没有迫害老干部"、"参加过群众组织,没有参加派性活动"、"中无问题"、"中表现好"等等。有些非用不可的词句,可加引号。例如:"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清队"等。

二是不要使用别人不清楚的省略语(如"三右一风","1.2.3工程"等),不要过多地使用专业性词语。

三是对干部历史上受过审查的表述要符合落实政策的情况。有些干部历史上受过审查,当时也作了结论,但现已查明是错案,对这类问题的表述要特别慎重,不要只写过去的结论,不写纠正的情况。对"反右倾"、"反"中受到错误处理的同志要用"错定为‘右倾’分子"、"错划为‘’",并注明已于何时予以改正。

四是对民主人士的历史和现实表现的表述要符合中央关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如对参加过及其组织并任某种职务的,对的高级将领,对解放前在西方国家取得学位、学衔的,原则上应作客观表述,除中央有明确结论的以外,不要轻易定为"反动"性质或使用贬义词语表述。

文章越改越好,考察材料也是一样。一份考察材料写出来后,不要急着上报,在不误时间的前提下,要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多次修改,这样才能出"成品",出"精品"反之,如果舍不得下功夫,搞出来的只能是毛坯、半成品、大路货。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10

2016年高考语文,共有9套试卷,10道作文题:全国卷3道,省市卷7道。与前几年相比,今年作文题加大了辩证思维的力度,提升了理性思辨的强度。唯有极强的辩证思维,才能全面地看问题,捏准事物分寸,获得全面认识;唯有超强的理性思辨,才能发展地看问题,把准评判尺度,获取深刻见识。

譬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审题就需要考生辩证分析。材料中的“有时”,表示或然,表明不定:是或然判断,不是肯定判断;是或然关系,不是必然关系。没有辩证思考,就很难对“有时”拿捏准确;没有辩证分析,就颇难对“或然”把准尺度。再如上海卷作文题要求评价他人的生活,考生审题时需要运用理性:因为对他人生活的评价,非常复杂: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正面,有的负面;有的爱护,有的伤害。要想公正发表见解,要想客观进行阐述,都需要理性思辨。可以说,没有辩证,审题就会审偏;没有思辨,审题就会失误。

二、修身育人,立德树人

高考作文是思想教育的阵地,是精神文明的舞台。自然而然,高考作文把修身育人放在首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2016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考命题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命题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育人”的命题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持续深化“一点四面”的考查。所谓“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立德树人;所谓“四面”,就是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等四个方面。

2016年高考作文题就体现了修身育人、立德树人的精神。如,全国卷Ⅲ作文题的材料就体现了创新精神:“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除此之外,其他作文试题,也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以预言,今后高考作文一定会继续坚守修身育人、立德树人的原则。

三、与时俱进,聚焦发展

材料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材料聚焦发展,是社会给予的重任。因而之后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定会一如既往,与以往相同――跟紧时代步伐,跟上社会潮流,跟今年无异――抓住时代热点,聚焦社会发展。

譬如说,浙江卷作文题的材料就最具科技感:“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远将来,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再如天津卷作文题的材料,更是紧扣社会发展:“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可以预见,今后的高考作文材料,无论怎么改,与时俱进、聚焦发展的方向不会变。

四、任务驱动,去除套宿

2016年高考作文题任务具体,只能针锋应对,无法进行套作;要求明确,只能实话实说,无法进行宿构。故而,去除了宿构,检测了实际能力;消除了套作,考查了真实才学。

譬如浙江卷作文题就是标准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面对虚拟变成现实,是选择拥抱,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显然这里提出了写作任务:要求对“虚拟变成现实”说出自己的应对办法。又如上海卷,也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这里同样,摆出了写作任务:要求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表明自己的看法。再如全国卷Ⅱ:“请根据上述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里直接列出了写作任务,要求考生论述自己的观点。

【陈祥书/供稿】

备考指导

一、关注时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备素材

高中生平时应多关心和思考时事。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考生如果平时能多关注时事,写作此文时便可联系到总理在2015年关于“互联网+”的讲话,便能写出立意较高的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语,代表十二个主题,它们分别从价值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进行表述。2016年高考作文主题,都与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来展开的。如全国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的材料作文便蕴含着“诚信”“法治”等价值观;江苏卷材料作文的“话长话短”,蕴含了“创新”,同时包含“个性”。“个性”的张扬,其实是“自由”的一个方面。考生既可以从个性角度切入,又可以从创新角度切入,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即创新并不妨碍个性的彰显;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何妨去大胆追求创新。这给我们指明了高考备考的方向:要针对近期出现的重大事件进行素材的搜集整理,还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十二个主题方向进行素材准备。

二、找准角度,加强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

审题立意,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以关键词或关键句来推测材料的指向,从而找到恰当的写作角度。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老腔何以让人震撼”这个作文题寻求的应该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深思。立意时可以针对于当下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逝以及浮躁简单的流行元素式艺术文化泛滥的现象,从而提出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对于原生态艺术如何生存和发扬光大的看法。

考生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找一些材料作文,进行专门的审题立意训练。当然并不要求写成完整文章,可以只写提纲。做好这些针π匝盗罚考生才能从容应对高考作文。

三、归纳概括,注重总结不同的写作模式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类的,笔者称之为“现实评论范式”;一种是概括出一个普遍的观点的,笔者称之为“寓意启发范式”。现实评论范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闻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近期的社会事件,这样的材料最好就是“就事论事”,对新闻中的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表明看法并展开分析。

四、关注生活,学会联系实际提升思维水平

人们常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高考作文材料好多来自生活,需要考生联系生活谈自己的见解,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因分数奖惩孩子”、北京卷“神奇的书签”等都是考生亲身经历或见过的。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从平常事物中琢磨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如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11

一、阅读第一遍--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材料内容

(一)带着问题阅读

考生应先看申论要求中的问题,对整个材料有一个整体把握,清楚阅读方向,继而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理清重点段落。也就是说,阅读是为了做题,阅读要有选择性,选择与问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重点阅读。一般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包括:哪些材料能用在总结概括题型中,哪些材料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关。材料或是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或是专家的分析,或是探索性的经验和做法,或是领导人的思路。选择出这些材料,也就基本达到了第一遍阅读的目的。

(二)了解材料内容--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理解词意

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一般都为"半成品",也就是说这份材料虽说不是原始材料的堆积,但也仅限于进行过一次初步的加工,因此这份材料可能会是逻辑顺序不十分明朗、内容分散的诸多信息材料的罗列和累积。材料的形式可以分作三类:第一,每一个小的自然段落表述一个信息;第二,整篇材料不分段落,所有信息混合在一起;第三,材料中虽然分有段落,但有些段落表述一个以上的信息。无论材料的形式、结构如何,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理清脉络。

考生第一次接触申论材料,对材料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所以第一次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材料内容。阅读过程中要掌握的技巧如下:

1. 速读。对于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的考生来说,这一次的阅读速度应适当放快。

2. 圈点画线、边注眉批。为加深对材料内容的印象,尽快理解材料的内容,考生对关键的词和句子应该边读边用自己习惯的形式做一个记号,例如:画圈、画线。对于主题内容一目了然的自然段、层次,考生可直接在后面用简短的词、句边注眉批。这样做可以减轻第二次阅读的负担,也节省了时间。

3. 把握材料关键句。关键句在材料中的作用一般有三种:第一,提示段意。主要是段的起始句或结论性的句子。第二,提示材料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要是位于材料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第三,提示材料脉络层次的句子。

4. 理解关键词意。词是材料的基本元素,对一些特殊的词多加注意,正确认识,深入理解对理解整个材料至关重要。

第一,多义词。这里的多义词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根据不同的语境具有的特定意义,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环境,包括词语运用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题旨、上下文等等。

第二,代词。代词在材料中的运用非常多,也非常灵活,指代的内容很广,例如:实词、短语、句子、语段,或动物、人、事物,以及其它复杂的概念等。

第三,重点词。对于意义比较重要的词语,先要理解词语所在句段的内容,从该词的基本意义出发,结合上下出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将结论代入原文进行验证,要注意从语段甚至材料内容出发进行分析。申论材料中的重点词一般表现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质、特征、实质、观点、认为、方式等等。

二、阅读第二遍--理清脉络

经过第一次阅读,考生对材料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次阅读材料相对于第一次来说应属于精读。

下面就理清脉络的步骤具体做一介绍:

(一)总结自然段

1. 方法

每读完一个自然段落或层次,通过对该自然段的分析、综合,应在后面用自己读得懂的语句简练的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概括方法有两种:

(1)第一种--关键句概括法

每个自然段所反映的内容有时会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段落最前方,即每段的第一个句子;或者以总结段落内容的形式出现在自然段的最后,即每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时也会在段落的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一个自然段中会有两个以上关键句,每个关键句引领一个内容。考生需要全面把握这些关键句,然后整合、归纳出这个自然段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句在理解材料内容方面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材料关键句的原因之一。请看下面这段材料:

个人自述材料范文12

一、启发设计思路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二课“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例,这一课本身也存在教学思路,即70年代外交关系突破的三个表现,也就是三个目标题的呈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从外在看,三者作为70年代外交关系突破的表现是一种并列关系,从教材表述看,二三两个目标题联结较为紧密,即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而一二两个目标题关联性却不甚紧密,如果存在联系的话,表面上看都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否有更紧密的知识联结和更流畅的设计呈现呢?此前,我恰巧阅读了英国学者菲力普·肖特著的《传》,被评为“迄今为止西方最新、最具深度的一部全传”。当我尝试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相关中美关系缓和的内容叙述就从其他叙述中凸显出来,我再次阅读了书中关于中美关系缓和的叙述后,灵感一现,决定以中美关系的缓和为主线,切入“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两个目标题内容。在突破的三个表现中,以中美关系的缓和为主线并不突兀,因为中美关系的缓和是70年代中国外交三大突破的关键,于是我把这种并列关系进行转换,采取三合为一的教学思路,使三者成为彼此联结一个教学整体。而同时,电影和小说的叙事结构也给我启发,这一课的教学何不双线交叉进行,以中美关系缓和为主线同时,再以《传》的文本材料作为另一推进线索。当然,为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浏览了一些与此课有关的文章,材料引用不止于《传》的文本叙述。如此,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也成为题中之义。于是,整个教学思路和轮廓是,从教材的课标题“外交关系的突破”了解三大突破事件,其中明确三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课前提示有说明),以中美关系的缓和为主线进入教学,从《传》的乒乓外交文本叙述提出设问“哪些因素促成友谊谱写?”引入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从乒乓外交之后基辛格第二次访华的相关材料:“随着基辛格在第二次访问结束后返回国内,联合国大会投票驱逐了台湾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而代之。战后政治的一个时代宣告结束了”。①转入“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目标题内容,之后回归基辛格访华对于尼克松访华的意义。从尼克松访华的材料,即“对毛而言,尼克松的访问是一个胜利。在中国民族历史上的作用并不稍嫌逊色的另外的一切也都会接踵而至:田中角荣,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②进入“中日邦交正常化”目标题的知识学习,此后再回归到中美关系缓和之路的进程,直至中美正式确立外交关系。并让学生在此前是什么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三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作为呼应。最后以美国学术界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研究的三个领域的综述作为收笔。如此,既突出重点,又彼此联结,整个设计一气呵成。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运用除了对教师设计思路形成的意义外,教学设计促成的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问题的思考,以历史文献为教学载体,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能力,以及阅读历史读物的兴趣。历史文献的运用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启发在于,历史教师平时需要多些阅读、把阅读内容与教材以及设计相联结,多行思考和笔记。如此,教师平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自然会更多一些教学想法,无论是思路的形成和结构的处理,无论是知识的深入理解或是知识拓展,总之,对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二、填补教学空白

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事件的叙述难以充分展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鉴于教学的需要而进行随机处理,若有些内容教材没有叙述,未必也可以忽略,如果觉得某块内容的讲解需要增补,则补充之。笔者在进行中美关系缓和原因的备课过程中,发现有一个问题是绕不开的,那就是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教材只在提及中国为何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时表述“中国要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但是中苏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相当友好的,作为学生来说,从教材的叙述中可知中苏关系已然发生了变化,但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中苏关系由友好兄弟同盟走向交恶乃至兵戎相见的程度,学生是很想了解的。当然,教学的重点依然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此处教学内容的补充不宜喧宾夺主。关于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材料,笔者取自《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一文,作者认为,中苏关系的破裂发生在赫鲁晓夫下台(1964年)之后,但早在赫鲁晓夫下台之前,中苏两国、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对后来双方关系的破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一文中选摘了部分原因,为了节省时间和提升效率,考虑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其中几则材料,并尝试培养和提升学生提炼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的阅读和师生问答,学生明确了中苏关系恶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意识到中国在60年代末70年代调整外交政策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这样的设计会显得丰满,学生的欲求得以满足,并使教学程序更流畅,也有助于突出中美关系缓和的重点和突破这一难点。

三、触摸历史细节

历史本身不全是抽象和理性的,在历史硬币的另一面,她是由具体的细节汇成;历史人物不总是高大上的,历史人物是人而不是神,总有人性的表现和特点;历史事件的发展也不是直线铺就的,曲折是其本性,这也是历史的真实。教师通过历史文献片断的提供,可以带领学生去触摸,去感受,去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如此的历史才是可触摸的真实的历史,也是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乒乓外交是中美关系改善之路上的一个传奇故事,它对于中美关系缓和的意义重大。书中乒乓外交决策的叙述展现了一位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晚年的国家领袖,既有其年龄特色,又担负国家的责任,还具有历史的敏感性,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历史文献中这般细节性描述的呈现,对于中美关系改善过程的传奇性无丝毫影响,反而更增添了其传奇、瑰丽、柔和的色彩。而从文献的细节描述中,我们亦可抽丝剥茧,见诸当时的政治体制的专制和高效。卷起风暴的乒乓外交并非是中美关系改善进程中的首步,在乒乓外交之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为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已经在小心翼翼地展开接触,这是历史的渐性;在接近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中美接近的障碍,这是历史的曲折表现。中美双方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文化传统的差异、长期的政治对立所带来的隔阂,使中美双方领导人行动起来都小心谨慎、小步前行,有时,信号的释放和接纳会存在一些障碍,上述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文献的叙述可见中美双方为改善关系的试探、困境以及努力,以理解乒乓外交既具历史的偶然性,又体现历史的必然性。也为中美关系于1972年开始正常化,一直到1979年最终实现正常化作一伏笔。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需要有对历史细节的触摸,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加入历史细节的环节,是对刚性历史和抽象历史教学的补充,也是一种人文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体现,因为,人是理性和感性的同一体,教师本身和教学对象的学生都如此,教学设计中自然也应有所体现。从工具论的角度而言,“即把历史描述的研究方法与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一种认识方法”。②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和方法使用在历史教学设计上。当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增添的历史细节需要把握其真实性和科学性,一般而言,文学类的材料较历史类的材料,其真实性和科学性是有差异的,历史类的文献材料本身,也需要考查其整体风格特点和文献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历史教学的合理而科学的历史细节,以体现历史的感受力。

四、尝试史料研习

历史文献包罗万象,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和根据。由于客观历史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历史本身的局限性,历史文献与历史事实常有出入,这就需要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有必要对历史文献进行细致的鉴别工作,以便对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③同时,我们从各地高考试题中可以明显地意识到历史学科史料教学的特点和史学研究的特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培养史料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中历史文献素材的运用可为史料研究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会。这段材料看后,估计学生普遍会产生一个疑问:美国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是制造障碍,比如双重代表权提案,还是如材料有意无意透露的信息,是开启绿灯、有意放行呢?关于美国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问题上态度究竟如何,在教学设计上笔者把它作为一个史学研究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史料后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解决。教师通过设置悬疑、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作业时间,自主动手通过资料查阅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培养了史料查找和求证史料的方法和能力。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运用还可促使教师把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教材的编撰具有稳定性,不会年年变化,而史学研究的成果则是逐年累进,高考试题中也出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教材未述的研究介绍,这既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引,也意图引导师生关注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以此拓展学生的视界和历史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史料研习,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以中美关系的缓和为主线的结尾处,安排了史学研究成果的互动和史料研习的设计环节。笔者首先指出,美国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注意研究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课题(美国学术界对一这课题研究的关注角度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学术著作陆续问世(向学生展示系列研究著作名称,让学生作粗略的了解)。然后说明,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是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进程和作用的研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材料,进行中美关系缓和作用的已有信息与文献材料的信息作比对,让学生述说文献材料呈现的信息中哪些是通过本课所学、教师讲解和课外知识所了解的作用,以及哪些作用是未曾遇见和思想过的,以促进学生了解中美关系缓和作用的广泛性(有兴趣的学生可在课后进一步查阅材料以求具体化了解)。此后,笔者会与学生共同发现文献中提及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的内容明显是文献作者本人的观点倾向体现(而非美国学者一般意义上会认可的积极或局限层面向),向学生说明文献来自《近年来美国学术界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研究述评》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美国学术界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研究之综述,让学生猜测文献材料可能出自哪国学者之手(美国或中国),之后点明作者是广州暨南大学陶季邑教授,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文献会隐含史学研究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历史文献的阅读与运用对教学设计的意义不止于此,历史文献的阅读与运用对教学设计的意义也即是对历史教学的意义,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教师平时阅读历史文献时,可留意有助于历史教学设计之用的素材,在教学设计进行之前,适量阅读历史文献对设计有直接的意义。历史教师需要多阅读历史文献,把此作为一种习惯和爱好。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并非要把尽可能多的文献材料运用于设计之中,历史文献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服务于历史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所以教学设计中历史文献的运用宜精不宜多,引用篇幅宜短不宜长,要考虑学生阅读材料和解答问题的实际,同时选择历史文献的材料时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和典型性。

作者:周凌单位: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