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乡村建设论文

新乡村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21 00:34:45

新乡村建设论文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模式乡村旅游

一、江苏新农村建设现状

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实践

自2005年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研究是全国各地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对于新农村建设,做了很多尝试,并形成众多建设模式。在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上,我国创造了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以柳市镇为代表的温州模式,以深圳万丰村为代表的万丰模式,以河南为代表的模式,以遵义市镇隆村为代表的镇隆模式,以长沟沿村为代表的铁岭模式,以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为代表的兴十四模式等。江苏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但不论选择构建何种模式,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江苏新农村建设困境

2006年江苏省2.7万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办各类企业8927个,带动9.1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不容置疑,江苏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民持续增收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江苏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一是劳务输出。在未来劳务输出的空间有限:(1)劳动力转移,农村现形成大量留守人员,以及留守儿童教育等;(2)科技进步,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技术水平很难跟上其要求;(3)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企业劳动力优势明显降低甚至不复存在,尤其乡镇企业;(4)企业发展存在容量及边界的瓶颈。二是支持农民返乡创业致富,提高经营性收入。其次,区域发展差距,南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缩小差距任务仍很艰巨。目前已达全面小康的县(市),均名列全国百强县的前50强,而未达小康的县(市)中,不少地区的人均GDP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社会结构失衡、城乡二元化格局、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失;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

二、发展乡村旅游与江苏新农村建设互动

1.发展乡村旅游,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国内外经验证明,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互动,可以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加外来游客的驻留期,拉动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乡村旅游区(点)能够向游客提供的农产品、自制工艺品和深度加工农产品等品种已经多达数百个,其中一大批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从2003年~2006年上半年,仅苏州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5亿元,接待旅游者2100万人次,培育了以农家乐、渔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代表的各类乡村旅游区(点)300余处,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

2.能够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缓解社会结构失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

“九五”以来,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总数年均递增8.9%,比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幅高5.8个百分点。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的兴起,还转移了大量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目前全省间接旅游从业人数已突破325万,仅苏州市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5万人。2005年,江苏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2.5148万人。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之际,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就业优势。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引进城市资金,发挥旅游增量资源价值,增加新的就业渠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变农村破旧的面貌、稳定农村社会、缓解或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家庭矛盾、基层组织涣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江苏的新农村建设。

3.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同时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增加收入,幸福指数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又会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商业环境,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这样,形成以乡村旅游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

三、江苏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2006年度江苏旅游国际旅游接待445.1921万人次,外汇收入278664万美元,国内旅游接待19935.7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12.15亿元。到2010年,预计旅游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1.发展乡村旅游进入壁垒相对较低

江苏乡村旅游依托河湖港汊、山林原野、岛屿滩涂、果林苗圃、乡居民宅以及独特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利用优势自然生态资源、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浓郁的乡风民俗等人文民俗资源,已经突破初期单一的“农家餐”、“农家乐”模式,开发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欣赏、自助农庄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多种旅游项目,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江苏旅游业的自身特点看,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贸易业,不存在产业雷同也不容易被垄断。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准入较为宽松的行业,贸易壁垒比较少,同时乡村旅游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同其他(如工业)企业要求相对较低。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其提供条件

收入的增加、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便利,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期到一定的作用。2000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1%;2006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15.24%。1999年,我国对法定节假日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2007年进一步调整,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还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时间和经济上的可能。

3.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可进入性强

2003年~2005年,江苏累计建成通车农村公路4.1万公里,行政村灰黑化等级公路通达率达到93%,2006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050座,乡镇卫生院改造、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和以“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全面实现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乡到村通四级的发展目标,逐步把农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村居住点,实现真正的“村村通”。

4.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2006年江苏乡村劳动力2656.80万人。截至2005年6月底我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为1518.19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目前还有约560万人需要转移,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仅有175万人,且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需求。在我省农村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江苏农村地区的重要产业后,就可以实现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

综上所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农村实际和旅游经济规律办事,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具备资源禀赋的乡村发展旅游,构建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江苏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拓展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素琴: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型[J].济论坛,2007.1:P122~124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站 新农村建设 阵地作用 载体

党的十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具有承上启下、覆盖基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和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因此,乡镇文化站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提升人员素质,发挥乡镇文化站阵地作用

乡镇文化站能否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关。优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做好乡镇文化站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乡镇文化站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因此,首先,给乡镇文化站配备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专职人员,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提供人才保证,使乡镇文化站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其次,是对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再次,是努力改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坚守阵地,保证乡镇文化站工作的正常运转。为了适应新形势,上级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抽调适应这方面工作的人才到基层文化站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文化站工作的需要。使乡镇文化站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把乡镇文化站建成一个党面向群众的窗口,一个党与农民群众交流学习的平台。做到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对乡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在职干部文化知识及理论的学习,使乡镇文化站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借助文化站阵地,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两个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基础平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乡镇文化站尤其要承担起以人为本、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宣传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村要稳定,离不开思想政治的辅佐;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文化的指引;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开导。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搭建最有效的学习平台是广大群众移风易俗的重要依托;是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是农民群众在党的指导下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一定会去占领。“”等一类歪理邪说的出现就充分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以及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国情教育,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激发他们为建设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造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这些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农民群众的开拓精神、坚定信念;如果没有广泛的群众性创建活动,那么,要想全面取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其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乡镇文化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宝。

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发挥乡镇文化站载体作用

为适应农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笔者所在乡镇——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在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站,并把该站作为农村基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发展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为了解决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问题,该站在图书室备有政经、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类图书,并将成人学校作为文化站的第二学习园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先进的设施吸引了周边村镇文化、体育爱好者也来此进行联谊和比赛。每年组织规模赛事达十几次。

三是发展乡镇特色文化、重建农民精神家园。在文化站活动场所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一定空间为荻垛业余戏剧团、老年舞蹈队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保持和发扬该镇的优势和地方文化韵味。

四是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增强农村文化的自我生长能力。重视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引导和扶持多个农民文艺团体,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五是服务新农村建设,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坚持不断更新观念,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引导、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文化站成为该镇加强群众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3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为了认真具体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精神,我镇在《决定》下发的第二天即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所有班子成员及所站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六个工作协调督导组,具体负责“五新一好”的组织实施。与此同时,镇还下派九个工作组,深入到全镇各村组,加大宣传讲力度,并与村组干部一道协同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了进一步加快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各协调督导组应及时制定了车头镇“五新一好”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把新农村建设摆上工作重要干事日程,纳入车头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

二、强化村镇规划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镇在已完成镇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着手编制省道沿线的三排、车头、跃进、官溪以及村道旁边的龙头、水西的中心村规划,确保明年之前完成辖区内所有村庄的规划工作。同时,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工作。我们拟定了加强村镇管理的十条工作细则,严格按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完成规划编制的村落,一律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现在着手筹建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的热情,以求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管理体系。在建筑形式上,力求实用性、多样化,结合各村的特点,既可生态庄园式、农村社区式,也可分散村落式,城效集中式。目前,已初见成效。

三、培植主导产业

结合车头山多田少的镇情、村情。近几年来,我镇在农来产业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实施“山上再造”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行“15843”果业生态开发模式,目前我镇已形成了独立岽、乘龙山、官边山三年万亩无公害脐橙基地,拥有全省闻名的大棚无土基质栽培西甜瓜,全镇已有果业面积亩,大棚西甜瓜面积亩,全镇户农民已有户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园。

四、提高农民素质

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竟争能力和自主民展能力,我镇大力实施“3+10”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镇党校、果业协会、县职来技校三年培训阵地,强化镇村干部等三支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每个班子资助1名以上农函大学员,每名镇干部资助1名以上贫困学生,每位干部掌握电脑初级操作,每位镇村干部抓好一块10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等10项服务,强化对农民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能技能的培训。目前全镇举办农业知识讲座,220期(次),培训果、瓜农26000人(次),80%以上的农民已基本掌握了一门以上的瓜果实用技术。

五、壮大新经济组织

按照“先运行、多扶持技,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我镇切实培育、发展农村新经济组织,我镇果业协会自1999年成立以来,目前会员已民展到928名,大棚瓜菜合作社社员68名。协会内有完善的章程,,成立了修剪、嫁接队、营销公司、病虫害研究会、经纪人协会等7个专业服务队伍。本着“而不包办而不包揽”方针,镇里强化对协会的阵地建设,配备了办公培训用房,添置了电脑、电视、vcd等电教设备,解决了村组果技员工资待遇,协会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经常化民展轨道。与此同时,我镇成功探索了一条加强协会党建工作的新路,通过开展“三带三比”(党员带会员、大户带小户、富裕户带贫困户;比技能、比民展、比奉献)活动,增强了协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镇还拓宽党员发展渠道,把协会中的产业能人,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已有17名会员(其中女性6名)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

六、塑造农村新风貌

在塑造新风貌工作中,我镇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力实施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工程。在“三清三改”工作中,我镇。在实施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工程工作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镇涉及8个村的12条村道硬化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可望在短期内解决。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4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我国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近代农村改造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笔者拟从乡村建设运动整体和历史事件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在乡村建设运动中职业教育研究的不同视点,意在抛砖引玉,丰富职业教育史研究。

 

一、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研究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包括农村经济、县政建设、公民训练、乡村自卫、平民教育、合作运动等内容,渐及各项农村社会事业,与政府的农村复兴策略相呼应。职业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核心部分,乡村建设运动是广义的职业教育推广过程,以政府机关、民间团体、学校机构、社会试验组织等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团体虽然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但以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为形式的职业教育贯穿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整个历程。职业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中平民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的思想、理论、模式及特色在乡村建设运动中逐渐生成。职业教育推动了乡村建设运动,也需要在自我反思的理智情境中推广,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可以丰富近代农村研究的视野。另外,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过程呈现出一些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成果。比如,除了创办专门的职业学校、民众培训班之外,在师范学校和小学还添办了各类民众培训班。在各类职业教育过程中,运用了巡回教学、流动教学、露天学校、小先生教学、生活导师制、巡回书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并同时开发了书法教材、识字课本等教材。笔者认为,提炼并归纳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与实践,对当代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研究等均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同时也能为当代农民培训提供诸多的培训模式和发展路径。

 

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包括史料、专著和论文。

 

首先是代表性的史料。主要有乡村工作讨论会编辑的《乡村建设实验》(第一、二、三集),千家驹等人编著的《中国乡村建设批判》。

 

其次是专著,包括近代版和当代版。近代专著有:古楳著的《乡村教育新论》,古楳编著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陈兆庆著的《中国农村教育概论》,陈序经著的《乡村建设运动》。当代专著有:郑大华著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徐秀丽主编的《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李德芳著的《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王景新等人编著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当代编辑的专著还包括个人文集或全集,如《梁漱溟全集》、《晏阳初文集》等。

 

再次是论文。主要有祖秋红的《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张蓉的《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赵祥斌的《神圣与世俗之间:齐鲁大学乡村建设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何建华等人的《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骆墨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3期)。

 

最后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众多试验区的乡村建设实践,叙述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情况,并进行了性质评价。研究思路从宏观走向微观,研究内容较为全面,涉及了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导人物及其乡村建设思想、经济建设、政治制度改革、平民教育、合作建设等各项事业。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研究意在肯定或否定乡村建设运动,容易忽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发展模式;多数研究限于单个或几个主要的机构团体或乡村建设派别模式,忽视了其他团体或机构,研究内容往往重复、单调;有的研究对乡村教育运动中的职业教育推广工作未能从专业理论的高度去审视,未能突出职业教育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共性与个性。

 

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团体,对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研究运用如下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视角解读历史;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取尽可能多的乡村建设团体机构作为个案;运用比较法,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和特色方面进行比较;运用考古研究法,追踪溯源,实地考察,进行相关问题的考证研究。

 

在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方面,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以学校式、社会式的职业教育作为维度,展示各类机构团体创办职业教育的情境。在政府机关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中央机关、省级机关、市级机关、县级机关为代表的政府机关,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民间团体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改进社、合作组织、慈善机关等为代表的民间团体,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学校机构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大学、小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为载体的乡村建设机构,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社会试验组织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委员会、实验区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团体,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其次,从乡村建设运动中抽取案例,归纳职业教育的整体构建和个性特色,分析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例如,分析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要素,概括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养成的特征以及社会效应,概括农民培训的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还将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选取实验区并以个案形式叙述实验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是进行研究的关键环节。归纳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另外,乡村建设运动涉及了众多的团体和人物,人物的职业身份、政治面貌、思想生成、社会背景以及党派因缘,牵连广泛,关系复杂,厘清团体机构及人物对职业教育推广的作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困难之处即是创新之处,可以进行如下尝试:一是在选取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实验区时,要考虑地域特色、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办学人物等因素,除了大型的试验机关如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无锡教育学院等之外,还要选取一些鲜为人知的团体或学校,如河南遂平嵖岈山职业学校、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等,以此丰富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二是从小事件看大道理,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下,突出团体与政府的互动。三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人物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确保个案的陈述充满逻辑性、实践性、动态性。四是将众多团体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内,运用当代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确保所归纳的职业教育过程充满理论指导性与现实可操作性。五是强化乡村工作报告的诠释与解读,突出文本思想内涵的比较与分析。六是史料研读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二、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与职业教育

 

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是民国时期从事实地乡村建设事业的工作者组成的一个工作讨论团体,于1933年7月在山东邹平成立,同时召开第一次集会,后又分别于 1934年、1935年在河北定县、江苏无锡集会。乡村工作讨论会检讨同人所从事的乡村工作;报告工作上的心得与困难;联络感情,研究切实互助方法;交换知识经验,互相切磋商量如何改进工作技能技术。尽管由于战争等原因,乡村工作讨论会未能继续下去,但其在民国农村建设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前途乃至民族命运,影响至深且巨。

 

在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前述所有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资料外,还包括以下专门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首先,近代报刊对第一次集会的研究,可见王伯平等人的《乡村工作讨论会纪略》(《乡村建设》,1933年第3卷第1期)。对第二次集会的研究,可见黄丽泉的《在定县参加第二届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后》(《新农村》,1934年第17期)。对第三次集会的研究,可见俞振辉的《参加全国乡村讨论会第三届年会回来》(《泸农》,1935年第3卷第5/6期),西超的《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期),罗石民的《出席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报告》(《广东蚕声》,1936 年第2卷第1期),叶蕖均的《出席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的经过》(《民教月刊》,1936年第1卷第3期),常文熙的《专载(一)参加第三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记》(《社会经济月报》,1935年第2卷第10期)。其次,近代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开会通告,可见《民间》(1935年第2卷第8 期),《民教半月刊》(1935年第22/23期)。关于第三次集会的报道,可见《崇农》(1935年第4期),《民间》(1935年第2卷第12期),《中华教育界》(1935年第23卷第6期)。再次,当代的专门研究可见姜新的《无锡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述》和《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议》。

 

关于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关注甚多,成果颇丰,对乡村工作讨论会却略有提及,专门研究相对不足,未能深入挖掘乡村工作讨论会在推动乡村建设和民族自救中的社会影响和理论建树。其二,所有的研究大多处于文本描述或评价层面,致使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处于静态层面,忽视了人物思想来源的继承性、动态性和批判性。其三,乡村工作讨论会由各个团体组成,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单个团体的研究,忽视了乡建运动主流和团体与支流之间的关系,导致乡建运动研究处于分散状态,未能突出共性与个性。其四,对乡村工作讨论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及国家政策实施的互动研究不够。

 

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集结了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做法和教训,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集大成式反思。乡村工作讨论会的三次集会过程同时也是三次教育界大事,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集会过程和报告文本加以分析也是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契机。在三次集会以及所汇集的乡村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是备受关注的时代主题,从三次集会过程以及乡村工作报告中探寻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不失为一种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路径。第一,将所有参会团体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内,可展现各团体及人物不同的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和出发点。第二,能够更加整体、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乡村建设运动,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三,乡村工作讨论会融入了人物的思想与理论,具备了一定的乡村建设理论支撑,归纳、提炼了乡村建设理论,为当代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可资借镜与参考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从历史事件入手研究中国近代农业职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史研究的一个角度。从研究思路来看,首先,要从社会大背景上纵向梳理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成立经过以及三次集会召开的具体过程,并确定事件经过中的关键点。其次,要分析各份演辞与报告,追踪溯源。再次,要将人物思想、理论与集会过程相融合,力求在文本上立论并提炼出具有时代性的农业职业教育主题。从研究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部分:第一,探讨乡村工作讨论会成立的社会背景,涉及中国农村、农业的近代变迁、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以及本会的发起经过。第二,叙述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召开,即邹平集会、定县集会、无锡集会。可以分别叙述集会过程,包括筹备情形,涉及开会通知、大会程序及工作报告条例;参会人员情况;开会经过;工作报告内容;集会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等。第三,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比较与分析。主要是三次集会的目标与宗旨;参会人员的数量、资格与来源;汇报内容的比较;涉及团体及机构的缘起与设立、工作经过、实验心得和未来计划;三次集会的议题分析与比较;重要人物的思想、理论的分析与比较等。第四,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反思与批判。时人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成立目的以及具体活动过程进行了现实的审视,具体包括江问渔、徐宝谦等人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反思;李紫翔、孙晓村、张志敏、千家驹、吴半农、孙冶方等人对邹平和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乃至农村建设运动所作的分析与批评。第五,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现实思考与启迪。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历史定位,包括新建农村实验区的扩大,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农村研究的加深以及技术的推广等;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社会理想受挫的原因,包括战争、经济、政府政策方面的因素等。

 

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第一,作为当时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协作团体,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及三次集会发生在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破产、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乡村建设与民族自救成为时代主题,三次集会以及所包容的农业职业教育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声,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第二,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复兴民族国家为前提,以创造中国新文化为目标,以振兴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普及农业职业教育为抓手。第三,在三次集会的各个环节融入人物的思想与理论,使人物的演辞与报告充满动态性、历史性、实践性;强化演辞与报告内容的诠释与解读,每份演辞与报告都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成果,所有内容及发表之意见,均富有价值,既反映了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当地发展情势,也是报告人等主观思想与理论的结晶,要突出文本在职业教育思想内涵方面的比较与分析。第四,乡村工作讨论会提炼了乡村建设在文化教育、农事经济、自治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模式,涉及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制度、机制建设等问题。第五,乡村工作讨论会呼唤民生政府,团体与政府的关系将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5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环境建设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6

我乡宣传思想工作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区、州、市各项会议精神,着力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活动载体,深化理论武装,扎实推进各项宣传活动,为推进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发展意识

为切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我乡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乡领导及机关干部从学习入手,坚持学习先行、学以致用。

(一)健全学习制度,注重学习效果。我乡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学习、促进工作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同时结合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完善了学习考核办法,着力以制度建设来促进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全面争创学习型机关。

(二)抓中心组学习的龙头带动作用。乡党委按照“学精、管用”的原则,围绕市、乡“十一五”规划,不断加强中心组学风建设。认真结合本乡的发展实际,精心设置学习专题、制定学习计划,确保了学习的针对性。根据乡“双创”实施方案,政治理论学习被列为中心组七项工作制度的首位,纳入《科级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中进行严格的考核,直接和年终评优、奖金、选拔任用挂钩,促使理论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指导发展的过程。

(三)完善每周学习日制度,丰富学习形式。在全乡机关干部理论学习上,坚持周五学习日制度,组织全员参与学习,全面提升乡机关全体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利用学习日主要集中学习了中央、区、州、市纪委全会、市委四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相关精神、新《》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学习中,我乡采取领导干部上党课、专题辅导讲座、党员远程网络教育学习、外派培训、自学、支部活动、读书会、观看电教片、理论测试等多种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地提高了机关干部的学习质量。特别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形成了乡村两级互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乡每位机关、站所干部还对所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笔记,撰写了学习与维护和加强民族心得体会文章56份,并建立了学习园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大讨论,从而使机关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制定完善了《机关干部政治学习考核细则》,把学习情况纳入年初制定的《机关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中进行考核,直接和每位机关干部的评优、奖金、提拔挂钩,宣传力加大对学习情况的检查督促力度,对学习情况一季度一检查,一通报,一评比,增强了机关干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我乡机关干部政治学习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完善各站所、村理论学习制度。年初与各站所、村签定了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状,对照市考核细则,结合我乡实际,编制分发了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手册,手册中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收集、保管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要求,结合市文体局实施的“东风工程”,按时向各村发放汉语和哈语杂志和学习资料。目前,全乡已举办村干部培训班3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3次。

二、抓活动载体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一)深入推行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点制度和思想政治示范点建设,乡党委有针对性地对各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阶段性重点指导,定期深系点,督导各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和处理。如针对个别村反映出的村务、财务管理不民主、村民产生上访苗头时,乡党委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在各村建立了“村民议事会制度”,每月20日定期召开民主日,联系点领导和驻村工作组必须参加,让村民对村务公开进行监督,同时行使表决权。从而,理顺了群众与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化解了矛盾、保证了党的政策方针在农村得到顺利贯彻。

(二)充分发挥“五老人员”思想政治辅导员作用。今年我乡聘请了5名“五老人员”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各支部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挥“五老人员”在教育群众中具有政治、经验、威望和时空方面的独特优势,先后在各村开展了形势教育专题会。“五老人员”今年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二次教育活动,对村民进行形势教育和传统教育,以此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针对全州开展的“中央四个长效机制”工作,不断深化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今年,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乡党委把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推进各级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荣知耻,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优良环境。同时,发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单500份。

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氛围

一是认真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和推介。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今年我乡充分发挥理论宣讲队的作用,对各村生产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了重点宣传和推介。如结合4月6日在五疙瘩举行的农资发放现场会,全乡各村代表参观了五疙瘩土地开垦和种植情况,听取了五疙瘩种植户的种植过程介绍,听取了乡党委书记雷鸣对五疙瘩土地开发规模和发展种植业前景的介绍;4月10日在大泉村举行的“以农促牧,发展生产经验交流会”上,组织该村涌现出的养殖能手、种养结合能手和牧民经纪人三位示范户为全乡村民讲解致富技术和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先进模范作用,从而有利地调动起了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第25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针对我乡作为少数民族乡的实际,组织全乡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于5月18日向全乡村民汇报自己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增进了全乡各民族间的理解和感情,促进了全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六月中旬,我乡还将再次深入各村,对全乡涌现出的综合整治先进个人、优秀村干部、“双带标兵”、养殖、种植业能手、农、牧民经纪人、讲文明、树新风带头人等38名先进的典型事迹进行宣讲,在全乡大力营造争先创优、和谐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截止目前,乡党委、政府已对全乡涌现出的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22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占受表彰奖励总数79人的28%。去年我乡有1个文明信用村、1个学习型先进单位、1户最佳十星级文明户、1户文明信用户,爱到了市委宣传部和文明委的表彰奖励。

二是抓好新闻宣传,落实宣传报道奖励制度。

领导高度重视,主管党建的副书记李新明亲自抓此项工作,建立健全了我乡新闻信息宣传队伍,出次4000元购买了新的数码相机,为每位信息员配备了计算机和u盘,信息员每星期定期召开碰头会,对近期信息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和挖掘,集思广益,提高了信息报送的质量。建立了信息跟班学习制度,并积极与市广电局记者结对子,在短期内提高信息员的写作水平,增强新闻敏锐性,及时地把我乡的各项工作推介出去。新闻宣传牢固树立“导向为本”的意识,围绕全乡的工作重点开展新闻宣传和信息上报,目前已刊发新闻稿件区级4篇、州级12篇,我乡的市级信息投稿和采用量居全市的前列,1—4月电视和广播稿采用量居全市各乡镇的第四名,居三大牧业乡之首,目前已制作两部专题片,在新视野栏目中进行了播放。同时,为提高通讯员和信息员的写作积极性,我乡还制定完善了宣传报道奖励措施。对去年的宣传信息费进行了统计,总额为4627.5元,乡党委决定于近期进行发放。

三是创办信息简报《*乡工作简报》,加强对内宣传教育。

《简报》以理论探讨、热点关注为重点,着力宣传本乡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针对各村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及时进行宣传、推介,现简报已刊出18期,92篇。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乡党委围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完善七条工作线机制,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一是积极开展各级文明单位创评活动。鉴于我乡五个村,三个站所均为市级文明单位的情况,今年我乡申报了大泉村创评州级文明村,另有二个单位和二个村将接受三年期满的文明复检工作。二是各村组织妇女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比巧赛贤”活动,各族妇女通过剪花毡图样、刺绣、介绍各种养殖、旅游致富经验等多种比赛形式,展示才艺、畅谈致富经验、交流发展体会、倡导文明生活的好行为。三是开展“美德进农家”活动,各村设立道德新风榜,一季一榜。乡村两级还评比表彰了20*年全乡精神文明创建中涌现出的最佳十星级文明户、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婆婆、进步青年等先进典型47人。四是开展了以“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各村组织文艺骨干开展了冬不拉弹唱、阿肯对唱、舞蹈、小品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活跃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倡导了文明新风,目前,各村都已编排了成熟的、高质量的文艺节目2—3个,经常活跃在“元旦”、“三八”、“五一”、“七一”、“十一”等乡、村节庆日的舞台上。

五是在5月27日举办了以唱响“三爱”为主题的“春到草原”农牧民文化艺术节。全乡340名农牧民参加艺术节,观看了冬不拉弹唱、阿肯弹唱、回族花儿、哈萨克舞蹈等表演,牧民新定居点西台子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身着盛装第一次登台展示,提前度过了快乐的“六一”儿童节。特别是我乡经多方挖掘,把流传千年即将濒临失传的哈萨克民间艺术瑰宝哈熊舞和天鹅舞搬上了农牧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让在场观众大饱眼福。通过节目演出,很好地活跃了广大农牧民的文体生活,推动了全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乡政府为本次活动出资了1.5万多元。六是筹划和参加了5月12日市安全生产演练现场会。全体机关干部和部分农牧民观看和亲身参与了各种安全生产模拟演练,通过真实的现场演练活动,为全乡各族群众敲响了安全警钟,切实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七是结合村容村貌治理工作,深化卫生示范点、示范户和文明巷道创建活动。确定s111线三工路段为我乡文明示范巷道,定期组织机关干部进行清扫。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的要求,加大了对卫生示范村三工村、四工村、大泉村“六乱”和村级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重点对村居民区的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治理,对村居民区和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硬化,为卫生示范户和清洁户进行了挂牌,使各村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五、存在的问题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7

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三农”的复杂问题,对正处于高速发展关键阶段的今日中国而言有重要的意义。从十几年的大政方针来看,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几乎都与乡村相关。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背景下,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建筑学报》自创刊以来就一直关注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并有相当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在其上发表。本文以2000年到2014年15年中在《建筑学报》及其学术专刊上发表的176篇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探析我国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的变迁与演变,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法的革新与进步,并发掘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总结研究成就和局限性,最终对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提出展望。 

一、论文数量上的动态变化梳理 

从这15年的总目录上看,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见图1)。具体说来,2000年到2001年之间有一个小峰值,2002年却有较大滑坡——从2001年的12篇掉到2002年的2篇。2003年到2006年论文数量稳步增长,但每年都没超过10篇。从2007年开始,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相关论文数量增长加快,每年论文数量都在10篇以上。2008年到2012年是论文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且在2011年达到峰值25篇。从2013年开始论文数量又呈下滑趋势,2014年仅有8篇相关。 

自2006年起,《建筑学报》几乎每年都加设和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关联性较强的专题。例如,2006年开设专题“村镇建设”;2008年开设“遗产保护”;2009年开设“村镇建设”;2011年“村镇建设与乡土建筑”及“新农村专刊”;2012年又开设了“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和“村镇建设”两个专题。这些专题的设置显示了《建筑学报》对于中国快速发展中乡村建设问题的高度关注,从侧面也可窥见乡村聚落和民居研究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在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被日渐重视和认可。 

从的关键词来看,可把176篇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成12大类(见图2),分别是:“地域性建筑文化”“传统技术及当代生态技术”“保护呼吁及策略”“保护规划实例”“特色民居空间分析”“特色聚落空间分析”“旅游开发及生态村”“社区参与和乡村建设”“更新模式和机制”“名村名镇评选”“更新实例及灾后重建”“景观及其它环境”。 

从图2可以看出,在这15年中讨论最频繁的主题是 “特色民居空间”和“特色聚落空间”,此类论文共有43篇,占论文总量的246%;其次是有关“保护呼吁及策略”以及“保护规划实例”方面的论文,共有39篇,占论文总量的223%;以“新农村建设”“乡村建设”以及“社区参与”为主题的论文,共有24篇,占论文总量的137%;围绕“名村名镇评选”的文章篇数最少,仅有3篇。其它类议题和观点的相关论文在4-18篇之间不等。例如,“地域性建筑文化”有18篇;“传统技术”及“当代生态技术”有13篇,民居和乡村的“更新模式”探讨有10篇;“旅游开发”和“灾后重建”分别有8篇;“景观和其它环境”有9篇。不难发现,对于民居聚落的“特色空间”研究和民居聚落的“更新保护”研究是这15年的重点和热点。“社区参与”和“乡村建设”方面的论文在2006年后呈快速上升趋势。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这方面的论文已经成为乡村聚落及民居研究的又一热点议题。 

二、论文议题及重要论点梳理 

(一)乡村聚落及民居特色空间分析 

从上述论分析可看出, 近15年来, 对于乡村聚落及民居“特色空间”的讨论最为频繁。这个议题可以细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着眼于挖掘、记录和整理乡村聚落及民居的特色空间的形态特征和构成要素。例如,2001年,吴晓勤等探讨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皖南古村落及民居特色,挖掘了其充满江南文化内涵的环境特色[1]。辛塞波以河北怀来鸡鸣驿为例,分析其特定文化结构下驿站物质环境及文化心理特征[2]。2011年,李建华等以黑虎和桃坪羌寨为例,分析其线性街巷、碉房和点状碉楼组成的空间立体防御体系[3]。2013年,丁沃沃和李倩梳理出苏南村落村居和乡景相交织的空间特征,以及村屋和农田为主的视觉特征[4]。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8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管理结构,重点突出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彰显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从而推动农村及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是振兴乡村发展与提高农村经济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应制定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管理规划、培养管理型人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9

__乡二五年宣传思想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九届三次会议和县党建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增强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效性,突出重点,抓出特色,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对我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经研究,特提出以下安排意见:一、今年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思路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市委一届八次全会、县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从大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创新载体,突出特色,抓住典型,多创亮点,把全乡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三个重点,做好八项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围绕经济建设,人均增收100元这个中心。宣传思想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按“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国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要求,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宣传好新场,鼓舞群众积极搞好生产建设,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要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在“新”字上突破,在“深”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采取“讲”、“学”、“看”、“议”多种学习形式进行学习(“讲”就是请教师讲授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等知识,“学”就是集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看”就是组乡村干部参观交流、观看电教片,“议”就是通过学习、参观等活动开展讨论、演讲)。注重学习效果,真正掌握理论武器,为我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按工作性质划分为党建组、精神文明建设组和农村经济工作组,把任务分解到人头,严格奖惩制度,积极向外宣传新场,推荐新场,把我乡的特色和亮点宣传出去,不断提高新场的影响力,促进新场的开发和发展。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结合我乡实际,今年争取抓好“三个文明示范基地”、“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和“诚信经营示范户”四大示范基地建设。“八项工作”:1、适时开展形势教育活动。利用重要节日,庆典活动,由乡党委牵头,有关单位参与,选准主题,精心准备,在全乡至少开展五次以上的形势教育活动。2、继续推进“八个一”工程建设。按照县委要求:乡镇要新建一个高标准的示范点,每个村从实际出发建成一个村级示范点。结合我乡实际,20__年拟在石垭村河坝村民小组新建一个乡级“八个一”工程示范点。分别在马腹村马腹村民小组、大马村营盘村民小组、漆树村田坝村民小组、半边街村岩脚村民小组新建四个村级“八个一”工程示范点。使全乡“八个一”工程大面参创率达80以上。3、拟开展两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4、抓好乡文化站的建设和各村“万村书库”建设工作。5、抓好宣传阵地的建设。在每村新增设一个专栏架;恢复乡广播站;建立标语审核制度,清除不规范标语。6、积极开展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活动。拟在全乡集中进行两次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活动;在大马村元堡村民小组建立传统道德教育示范点。7、开展“千家万户民情恳谈”活动。全年拟开展四次以挂片干部为主的“民情恳谈”活动。每个干部必须记好每次“民情恳谈”活动的记录,并书面上报每次“民情恳谈”活动情况。此项工作纳入年终干部个人考核。8、加强自身建设。宣传委员、宣传干事等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工作,抓准角色意识,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多学、多讲,与时俱进。确保全乡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每年都有新突破。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今年各项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为此,特调整充实了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组,指导全乡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增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使我乡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出特色、上台阶。附:__乡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组名单。中共__乡委员会二五年三月十日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10

一、今年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思路

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市委一届八次全会、县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从大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创新载体,突出特色,抓住典型,多创亮点,把全乡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三个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经济建设,人均增收100元这个中心。宣传思想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按“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国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要求,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宣传好新场,鼓舞群众积极搞好生产建设,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要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把学习贯彻**重要思想向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在“新”字上突破,在“深”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采取“讲”、“学”、“看”、“议”多种学习形式进行学习(“讲”就是请教师讲授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等知识,“学”就是集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看”就是组乡村干部参观交流、观看电教片,“议”就是通过学习、参观等活动开展讨论、演讲)。注重学习效果,真正掌握理论武器,为我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按工作性质划分为党建组、精神文明建设组和农村经济工作组,把任务分解到人头,严格奖惩制度,积极向外宣传新场,推荐新场,把我乡的特色和亮点宣传出去,不断提高新场的影响力,促进新场的开发和发展。

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结合我乡实际,今年争取抓好“三个文明示范基地”、“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和“诚信经营示范户”四大示范基地建设。

“八项工作”:

1、适时开展形势教育活动。利用重要节日,庆典活动,由乡党委牵头,有关单位参与,选准主题,精心准备,在全乡至少开展五次以上的形势教育活动。

2、继续推进“八个一”工程建设。按照县委要求:乡镇要新建一个高标准的示范点,每个村从实际出发建成一个村级示范点。结合我乡实际,**年拟在石垭村河坝村民小组新建一个乡级“八个一”工程示范点。分别在马腹村马腹村民小组、大马村营盘村民小组、漆树村田坝村民小组、半边街村岩脚村民小组新建四个村级“八个一”工程示范点。使全乡“八个一”工程大面参创率达80%以上。

3、拟开展两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4、抓好乡文化站的建设和各村“万村书库”建设工作。

5、抓好宣传阵地的建设。在每村新增设一个专栏架;恢复乡广播站;建立标语审核制度,清除不规范标语。

6、积极开展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活动。拟在全乡集中进行两次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活动;在大马村元堡村民小组建立传统道德教育示范点。

7、开展“千家万户民情恳谈”活动。全年拟开展四次以挂片干部为主的“民情恳谈”活动。每个干部必须记好每次“民情恳谈”活动的记录,并书面上报每次“民情恳谈”活动情况。此项工作纳入年终干部个人考核。

8、加强自身建设。宣传委员、宣传干事等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工作,抓准角色意识,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多学、多讲,与时俱进。确保全乡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每年都有新突破。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11

论文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乡镇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乡镇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纵观乡镇文化队伍建设现状仍不容乐观。为此,笔者近期对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现状:阵地犹在但名存实亡

一直以来,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在继承文化成果、教育娱乐群众、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农村文化站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1.经费投入不足,作用难发挥。由于受到财力限制,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乡镇文化站也陷入了无钱办事的尴尬局面。

2.文化场所萎缩,活动难开展。文化阵地场所被侵吞、挤占现象十分突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的场所被作为了其他站所的办公室,过去的电影院如今变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在全市虽然都成立了文化站,但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无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3.基础设施简陋,阵地难巩固。一些乡镇对文化站经费投入微乎其微,致使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没有文艺演出队伍、没有图书阅览室、没有开展文体活动必须的器材,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当一部分文化站成为“空壳”。

4.体制存在敝端,队伍难稳定。许多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成为乡政府的机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差,举办的文体活动形式单一,根本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发展方向:乡镇文化站建设要做到“五个创新”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活跃农民群众生活的重要阵地和纽带。目前,我市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发展还不是很平衡,客观上还存在着体制不顺、设施落后、人员欠缺、投入不足等困难。要走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困境,亟需做到“五个创新”中国核心期刊。

一是创新文化观念。要从“找政府”的计划经济旧观念逐步向“找市场”的市场经济新观念转变;由习惯于“等靠要”的旧观念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观念转变;由单纯服务型文化向经营服务型文化转变;文化功能从单纯娱乐向全面提高群众素质转变;文化活动方式从单纯的欣赏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并不矛盾,两者是可以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同步发展的,是可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

二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首先是对乡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并保证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名财政全额拨款的干部编制。其次是配齐、配全文化站工作人员,不留空白点。对文化站人员建立进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入文化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第三是深化文化站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人才“能进能出”机制。第四是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对当前乡镇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探索性改革。

三是创新文化建设机制。实践证明,农村文化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维系发展的路子是很艰难的,应该不断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式,按照“政府支持、培养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路,走“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之路,让政府与民间“两条腿走路办文化”。政府每年对乡镇文化站投入一定的公益事业经费,用于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和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比赛等,将“以钱养人”变成“以钱养事”。使文化站走向市场,走“以文养文、自我发展”之路,变“伸手要钱”为“服务挣钱”,由过去单向接受政府投资组织文化活动,转变为争取多渠道投资。这样,一方面拓宽了文化站的功能和生存空间,保持基层文化建设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并减轻财政负担。同时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吸引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各类活动,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另外,还要建立起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使文化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四是创新文化工作思路。乡镇文化建设要以培育特色文化为重点。有特色才能有优势,有优势才能打出品牌。有优势、有品牌才能促进乡镇文化站的巩固和发展,特色文化要靠挖掘,要靠培育。一是要挖掘区域性的文化资源,扬长避短,保护其发展;二是要通过评选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家庭等来发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三是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镇、村来推进和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通过这些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有声有色的活动,来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展示其文化站的魅力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促进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五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及内容。要切实改变过去文化活动仅满足于“四菜一汤”(吹拉弹唱和读报)的陈旧模式,要善于抓住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条件,立足于基层,着眼于群众参与,注重在群文活动的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上创新。

三、出路:乡镇文化站改革的思路和设想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乡镇文化站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建好乡镇文化站,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笔者经过调查和思考,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政府投入,解决“根”的问题。

乡镇文化站陷入困境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缺乏资金投入。乡镇文化站建设虽然每年都列入政府预算盘子,而实际情况是只有活动的临时经费,没有运转的日常经费,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以止马镇综合文化站为例,由于缺乏投入,文化站年久失修,活动设备设施缺乏,文化站几乎陷于瘫痪,根本无法组织活动。所以,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首先要解决领导认识问题,只有领导认识到位,资金投入到位,设施添置到位,才能点对穴位,一通百通,使文化站“活”起来。

2、整合人才资源,解决“人”的问题

文艺人才是乡镇文化站的灵魂,必须培养一批多才多艺的文艺骨干充实文化舞台。现在,乡镇工作人员少,工作压力大,不少人都身兼数职,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多数都被统筹它用,不是被改行,就是“打杂”,本职工作投入的精力无法保证。因此,解决工作人员问题,首先,要配齐配强文化站工作人员。对有志于文化事业的现有文化站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对新进入人员设置必要的进入门槛,开展技能培训,具备相应素质,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其次,要保证工作人员投放精力。在提供文化场所设施的情况下,让文化站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精力,学本行、干本行、管本行,切实管理好文化站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再次,要打造一支特色文艺宣传队伍。挖掘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资源,依托乡镇中、小学校和乡镇文化站,着力培养一批扎根乡土的民间文艺骨干,立足乡土开展文艺创作和表演活动。

3、改革管理机制,解决“活”的问题

现在,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属地管理”的原则,人、财、物、事等方面工作都归属所在乡镇政府统管中国核心期刊。现在,不少乡镇领导认为文化工作是“虚”的,看不到直接效益,因而,对文化工作不重视,乡镇文化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要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管理,必须理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机制,按照建、管、用相结合的原则,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一是要加强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党委、政府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为契机,用好上级补助,配套相应资金,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和进度,精心组织建设,添置必要的设施,确保有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二是要深化文化站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乡镇文化站站长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动态考核,并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与业绩挂钩,考核发放,调动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理顺文化站管理机制。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将目前文化站实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改为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文化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领导,对人、财、物、事进行集中管理。同时要重视并落实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逐步理顺人事、编制、职称、工资等方面的关系,消除后顾之忧。

4、提高活动质量,解决“乐”的问题

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乐的精神需求。目前,乡村农民文化生活方式是白天外出务工务农,晚上以看电视为主,不少人偏爱打牌或打麻将,农村娱乐活动匮乏,形式单一,致使文化、黑色文化、封建迷信等滋生暗流,影响了社会风气,农民群众呼唤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当前,解决农民群众乐的问题:一是要精心组织创作和表演。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创作和表演一系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的文艺节目,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业余自愿、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全面开展家庭文化、村镇文化、乡企文化、文化中心户的创建活动,对接好农民的文化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三是着力破解农村文化“四难”。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广播电视等文化下乡活动,特别是要加快农村光纤联网的进度,扩大联网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民能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四是进一步拓展文化站的服务功能。乡镇文化站在发挥图书阅览、电影放映、娱乐等基础功能的前提下,还可拓展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呼应群众需求的功能项目,如文艺沙龙、科普展览、歌舞厅、电脑上网和乒乓球、台球、羽毛球等娱乐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5、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生”的问题

如果农村文化建设单纯依靠政府大包大揽,一方面政府经济压力大,难以承受,管不好也管不了,一方面文化站工作人员积极性差,创作源泉枯竭,失去竞争力。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维系发展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应该不断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式,按照“政府支持、培养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路,走“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之路,让政府与民间“两条腿走路办文化”,即文化站与政府脱钩,让其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每年对乡镇文化站投入一定的公益事业经费,用于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和参加县以上文艺演出、比赛等,将“以钱养人”变成“以钱养事”。使文化站走向市场,走“以文养文,自我发展”之路,变“伸手要钱”为“服务挣钱”,一方面,可以拓宽文化站的功能和生存空间,保持基层文化建设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促使其改进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并减轻财政负担。

新乡村建设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梁漱溟 乡村教育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G420

The Summary:In twentieth Century twenty or thirty ,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still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education are based on his understand and judgement of Chinese problems and Chinese culture. His "intellectuals" combined with "country leader" 、 lifelong education idea and idea combined with education practice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the current new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Keyword: Liang Shuming Rural education New countryside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h,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领导了一场影响国内外的乡村建设运动,此运动自1931年至1937年长达七年之久。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长期压制,农村经济、教育得不到发展,极尽崩溃。梁漱溟认识到中国问题实质不是经济与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而搬用外国的教育制度不适合我国的农村社会需要。梁漱溟说过:“一点一滴的建设,无非是一点一滴的教育,教育即乡村建设”。于是踏上了一条乡村建设之路。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乡建运动以失败告终令人惋惜,运动失败,但其思想值得我们回味。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

梁漱溟原名梁焕鼎,一生不断思索探求中国和人生两个问题。从其父梁济对儒学研究颇深,从小受父亲影响甚多,青年时代开始研究儒学,从国外留学回来深知中国问题存在之根本。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及对西方文化的借鉴。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惨败不堪。近百年来无休止的缠绕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和肉体。人们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和经济掠夺,积极寻找并走上了保国保种,抵御外侮,拯救民族危机的道路。早期的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学习西方现代军事技术和工业制造技术,但是甲午海战的败局证明这条道路救不了中国。后期洋务派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兴办现代教育,学习日本,但“中体西用”的道路也不能就清朝。此外孙中山辛亥革命失败,一股民族自救力量愈演愈烈,一浪高过一浪,各种社会思潮围绕救亡图存现实严酷问题展开了政治、文化、军事、教育等思考与探索,试图找到病态中国的病根和自救阀门。军事失败了,政治失败了,经济更是被搜罗一空,农村也纷纷破产,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彻底解体,只有奄奄一息的民族文化在垂死的挣扎。能否让民族文化在“全盘西化”中重生,拯救民族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深切关注和亟需回答的历史课题。

1917年-1924年,梁漱溟生活在新文化运动发源地北京大学。在此期间他并没有向中国封建制度发起冲击,而是潜心于印度佛教学的研究,随即转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思考,其在29岁时发表了他的成名作《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观潮者,各位思想领袖对其也产生深刻影响。然而梁漱溟也没有将拳头挥向“孔家店”,更没有像“国粹派”那样死守传统。而是继续冷静睿智的思考民族忧患问题,寻找能够拯救国运民生的文化建设之路。

再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梁漱溟于1922年在山西省讲演《东西人教育之不同》,开始就文化价值比较,选择的研究及文化生成机制即教育的关切。”1924年为实践自己的新认识、新设想、赴山东城办第六中学高中部。指出:“教育应当是着眼于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与身体的活泼,心里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至于知识的讲习,原自重要,然固后与此”。 梁漱溟主张“农业救国”,教育为本,并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

(二)决策与思路:首先解决农村问题

在这样大环境大背景之下,梁漱溟作为一名爱国主义,救世仍然是他的责任,于是梁漱溟走上了探索民族自救之路。虽然这个社会已是满目疮痍。在种种社会思潮以失败告终后,梁漱溟总结社会经验探索解决方案,逐步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并初步形成了乡村教育思想。从中各方改革者开始把目光由城市转向农村,梁漱溟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分散的努力,是不能救国的。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梁漱溟大部分注意力是集中在教育改革这一问题的议论上,到了1922年他已经更深入地探索这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和影响。在此期间受西方的影响,将传统道德观念腐蚀,又因为当时教育界名流的错误引导,使这一现象进一步恶化,种种惨状更加激发了梁漱溟改革的决心。梁漱溟希望在保持现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改良振兴中国农村,刷新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此乃梁漱溟文化建设的理想尝试。

1921年一部名《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奠定了梁漱溟对东西方文化观的基础。此后梁漱溟对自己的东西方文化观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即开始了乡村问题的的具体思考与探索,并于1923年曹州中学演讲时阐述了自己的思想。1924年辞教北大,亲赴曹州中学高中部,开始了理论复逐实践的人生探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快曹州办学失败了,办学失败,思想犹在。对于梁漱溟来说这并不是坏事,至少他更加深入透彻的明白了中国的迫切需要。这可以说是梁漱溟对乡村教育思想的初探。

(二)具体实践理论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为什么要进乡村建设,及如何进行乡村建设。

第一,梁漱溟认为中华民族之不振,在中国无法适应世界新环境而造成“文化失调”,而政治、经济问题也都是文化问题。中国文化之根本在于乡村,所以要拯救中国文化只有从乡村入手。梁漱溟认为中国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乡村社会。乡村的破坏在于内力与外力的破坏作用。外力指外交、军事等,内力就是因外力破坏而引起的几十年的自救运动,包括最西洋文化的模仿。梁漱溟特别强调中国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其主要包括“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伦理本位就是以伦理关系为重彼此相互为重,中国的家庭伦理推及到社会便形成迥异于西方社会的规范。“职业分途”则是否认职业具有“阶级对立”。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崩溃是中国文化之失调的结果。所以要取西方文化之长补己短,构造社会新的组织形式,复兴农业,农业复兴工业,进而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继而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乡村建设。

为了进行乡村建设,他设计了一种“乡农学校”的社会组织形式,学习了西方了的“科学精神”和“团体精神”。具体组织形式上,乡农学校即是村建村学,将学校与政权机构合体。而学校的组织又由四部分人组成:学众、学长、学董、教员,四部分带表四个独立不同的作用,学众即立法作用;学董即行政作用;学长即监督教训作用;教员即推动设计作用。此意在于打消农民对政府和农民那种传统的疑虑和敌视,而不再是以往的由上而下的官方命令。

梁漱溟是个注重实际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在广州筹办乡治学院未成之后,他便北上考察了江苏昆山安亭乡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乡村改造实验基地。随后参观河北定县翟城村的自治事业和山西五台县实验。此次一行梁漱溟对当时农村大致有一个了解,心中也有自己的明细。1929年应邀参与创办河南村治学院。待河南村治学院筹办就绪后,梁漱溟与王怡柯同被聘为该院教务长,主持具体工作。梁漱溟起草并完成《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河南村治学院组织大纲》及《学则课程》等。不难看出梁漱溟正将理论一步步复逐实践,并在此加入了自己的思考。1930年由于内部矛盾河南村治学院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在不久后宣布结束。

1931年1月,梁漱溟与梁仲华至济南,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山东省政府任梁仲华为研究院院长,梁漱溟为主任。经由众人讨论后由梁漱溟起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这是他的思想已经成熟,也正将理论真正付诸于实践,也就是在邹平的这一段实践。这一段实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组织动员阶段和具体开展阶段。第一阶段只要是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招收学生,培训从事乡村建设人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成立民众学校,开展乡村教育,建立农场,推广科技改良等。第二阶段以教育机关兼行政机关,正式划邹平为乡村建设实验县,继而又划菏泽、济宁为乡村建设实验区。后面的实验区也正是基于北上考察后的改进,使其范围影响广阔,以点带面。

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部:主要任务研究乡村建设理论,具体制定山东省各地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这可谓是思想行动的总指挥部,由梁漱溟一直担任主任。此外还设立了乡村建设服务人员训练部。成立乡农学校,乡农学校分两类:一是乡农学校普通部;一是乡农学校高级部。设立邹平县政建设实验区;改革实验县政府行政;设立研究院农场;开展户籍调查;设立邹平金融流通处等等。在当时看来分工明确职责明确。成效:如脱离斯美棉良种,农业合作社等,成效显著,为当时乡村建设实验奠定基础,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乡农学校的成立也使当时的乡风乡俗有所改进。总之不管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

总之,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是文化失调,要改造中国就必须针对“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拯救、建设新文化,进而拯救整个中国。

四、梁漱溟教育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以史为鉴,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新农村的教育影响。

首先,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符合中国具体发展的国情的。从宏观环境上看,中国已不是单个个体,顺应时代潮流是发展的需要;从微观环境看,旧经济政治体制开始瓦解,这就急需找到一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救民族危机的慧眼。梁漱溟的这一思想也正是他智慧的结晶。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农村建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有借鉴作用的,这就要求21世纪的中国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其次,继承与发展。梁漱溟通过对比与思考西方文明,及时发展东西差异,将其有选择性的收纳。他并不像早期的“保守派”、“洋务派”。而且理论付诸实践,将东西方教育结合,演绎的活灵活现。

第三,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强调乡村教育,中国乡村占据绝大多数,乡村建设成为重点。他认为西方的自由竞争、阶级对立的社会、是工业发展、城市发展而农村破产的社会。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大城市,都是乡村。对于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他有不同的发展路线。他的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智慧之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符合十确立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未来的新农村发展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第四,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指出“知识分子”与“乡村领袖”结合,许多有志的知识青年到乡村去,把先进的知识技术带给闭塞的农村,推广农业教育,同时在开发带动农村教育上有积极作用。农村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而让农村得到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十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培养大学生村官下乡,提高农村农民整体素质,这无疑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繁荣的伟大之举。此举更有效地将“村官”当做桥梁,向农民宣讲十精神,从而扩大大学生村官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