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饰文化论文

服饰文化论文

时间:2022-02-11 17:41:37

服饰文化论文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1

摘要:当代文化发展的前景下,服饰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服饰图案是艺术的母体,本元艺术。当代服饰文化之根来源于传统服饰图案。对于传统民族文化了解,透过服装的表象,了解民族服饰的内涵,掌握当代服饰文化的趋向。

关键词:民族文化;本元艺术;内涵;象征;纹样;

1、民族服饰文化特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和载体,体现着民族的理念情操和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艺术的角度讲,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母体艺术,本元艺术,是当代服饰图案之根,对当代服装图案设计和改良现代服装所必须了解途径。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服饰文化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非常丰富极具特色的多元化的民族服饰文化财富,服装设计师应该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通过继承和不断创新补充到今天还不太成熟的中国服饰设计中去。

新世纪的民族情结,世界已经进入到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氛围之中。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多种风格的轮回和交替。民族文化精神以其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2、民族文化的影响

民族文化对现代服装的影响,不仅只对于设计师,同时对于普通的民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管是大型的明星红毯,还是普通的街头小巷,随处可以发现有些人穿着具有一些民族元素修饰的服装,来展现她们对于这个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也展现出对于本国家的热爱。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加追求时尚,民族性、个性化风格备受人们的重视。设计师必须及时的看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随时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快速的吸收民族所具有的特色文化。

设计师从不同国家、民族的风格、图案、色彩、式样和材料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而民族风情的艺术魅力,更多的是为了表现自然,从民族习俗中抽取自然赋予的灵性,从而设计出一些别人所喜爱的多变的服装。

东西方不同民族风情的融合,让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近,寄托着人们对远离战争、和平安宁、富裕美满生活的期盼和珍爱的心声。民族文化精神对现代时尚的影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和再现,它是现代服装设计师全新的创造。设计师们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得到创作启示,激发创作灵感,从中提炼出精华所在,并结合现代时尚精神和自己的艺术思想,创作出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现代时尚精神的服饰艺术作品。

3、《龙凤呈祥》的服饰文化体现

东方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又一次传遍世界各地,为设计师进行服饰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东方风格的细部设计如流苏、刺绣等,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加精致华贵,并增添了流动感和趣味性。2012年的春晚《龙凤呈祥》所设计的服装,不仅她的整个舞蹈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她的服装也是运用中国传统的民族代表色彩中国红、金黄两个色,在服装的设计上采用流苏,形象的羽毛来展示龙凤的特征。使人感受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历史的悠久,历史的文化同样可以通过服装这种很直观的方法来传递给人们。

《龙凤呈祥》不仅是在服装上有其心理的把大众握,同时有其后深厚的中国文化寓意。整个舞蹈的演员服装分为男女服装,有些细微的不同设计,设计师不仅要对中国吉祥物龙凤的特征了解,同时又要结合在服装上,是别人能区分出龙凤的不同。对于表现凤的服装上多采用凤尾的麟做为修饰,以及头上的装饰羽毛,都表现出凤的柔美同时也体现女性的柔美。与龙的阳刚形成对比,龙装上有中国象形的龙的图案,同时都用金黄色来表达,中国红和金黄都有吉祥,喜庆的寓意,整个舞台又集合高科技的背景设计,给人另一种的视觉冲击。《龙凤呈祥》不仅抓住了中国民众的心里,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创新,这也正是她的成功之处。多而不繁琐,大气而不凌乱,阴柔与阳刚集合,服装与舞蹈的完美集合,展现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

《龙凤呈祥》作为承载着中国本元艺术的基石,深厚的图案写意,无论是在纹样造型上,亦或是色彩上,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偏向和思维内涵。

3.1 纹样的多元性

中国传统纹样丰富多样、博大精生,人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喜欢借助无情的山水、花鸟等,将其物化到本民族的图案中,用来寄托人的情感等,《龙凤呈祥》亦是被抽象为多种意识形态,并逐步通过不同的造型,将其思想传达出来,构成了不同的审美维度,促进了纹样表现的多元性。

3.2 纹样的标识性

在纹样题材内容的应用上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地位,图纹被统治阶层应用,以图纹来表示身份地位以及所推行的一种统治轨制,例如古代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它是社会心识在图案中的集中反应,充分体现了纹饰这门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位置。同时从纹样色彩上表现人的等级,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器具有鲜亮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异的标志与象征。

3.3 纹样的寓意性

中国传统图案极其讲求寓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如汉代动物图案中常见茱英纹,这是因为茱英是古时的祭品之一,有去灾辟邪的寓意。《龙凤呈祥》所展示的舞台图案以及舞蹈着的服装都不难看出她所透露的寓意。作为积厚流光、蕴含丰富的文化景象,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标记和象征。龙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中所代表的地位,固然是龙排第一,凤排第二,犹如古代帝王的代表。神性的互补和对应,龙是众兽之君,凤为百鸟之王;一个变更飞腾而灵异,一个文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的美妙的互助配合关联树立起来,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吉利寄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民族传统风格的前景展望各民族服饰风格的回归与互补,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的文化现象,还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影响中前进和发展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龙凤呈祥》也适应了当代的审美心理需求。

四、总结

随着这些服饰文化共同特征的逐渐深化,民族风格不再以某种纯粹的形式出现,而更多地表现为既结合时代特征又具有多样性以及界限的模糊性。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其心理、情感、性格在长期的社会意识和物质生产实践中积淀、演化的结果。它体现在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之中,在表现形式、审美心理、造型手段以及材料肌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多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将时代感的共性融入民族风格的个性中去,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的共识和追求。

现代中华民族的服装时尚,每个时期无不展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无不展现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内涵。(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外纺织技术:针织.服装分册》1993年 第2期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发展变迁;文化价值

0 引言

蒙古民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规模较大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蒙古服饰以其独有的特点和美学价值广受人们喜爱,随着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服饰的发展也是变化万千。服饰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服饰的研究,我们能够分析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直接识别民族的形象标识,保存好完整的服饰进化记录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1 蒙古族服饰的演变

1.1 蒙古族早期服饰特点

早期蒙古草原上生存着很多部落,大风、寒冷的自然环境,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服饰主要以保暖和易于骑射为主。13世纪之前,蒙古族的服饰多是以动物皮毛和毡子为主要材料,服装造型比价简单,因为那时人们制造服饰主要是为了保暖、防身,生存的基本要求使他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基本没有任何要求,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较低,服装样式较为单一。

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是建立元朝的领导者,随着各部族的逐步融合,蒙古族逐渐成形,服饰文化也相对统一,北方蒙古民族人们性格粗狂、彪悍,服装也多是以宽松和实用为主,慢慢发展,宽松肥大的长袍样式被人们广为接受,白天作为衣服,晚间可作为铺盖,在骑马时可以保护肚腹部,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服饰一度成为蒙古族的服装样式代表。蒙古族还有一种高耸的冠帽,在草原上很远的距离也能辨认,是蒙古族根据环境研发出来的一种帽子。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服装还是相对单一,样式和颜色不多。

1.2 元朝兴盛时期蒙古服饰的演变

随着元朝的建立,社会经济一度进入到一个繁荣兴盛的阶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扩张版图最大的朝代,可见成吉思汗带领部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贸易繁荣和生产力的提高变相促进了衣着服饰的演变和发展。这时期的蒙古族服饰呈现出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特点,甚至一些王公贵族的衣服上镶嵌有珠宝,服装很是华丽。

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元朝版图的扩张,西域文化传入中土,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域的纺织品源源不断地流入蒙古地区,一些优质的皮毛被蒙古人广为使用,一些精细的棉纺织品和丝织品成为了蒙古服装的主要材料。

1.3 明清时期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畜牧业逐渐衰退,蒙古族草原手工业逐渐消失,一些服饰商人转而不做,使得曾红极一时的高等纺织物生产很少,一些纺织品禁止流通,蒙古的服饰样式也逐渐减少和简化。直至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回暖,服饰才开始又有所发展,一些纺织品被重新启用,款式相对丰富起来。明代的宗教对蒙古服饰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蒙古族服饰和喇嘛服饰有一些关联。

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体型彪悍,性格粗狂,清朝一直将其视为存在威胁的部落或组织。因此,在管理上很严格,划分界限并颁布一些禁令,导致部落之间服饰差异很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蒙古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蒙古族服饰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精神有着重要作用。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的直接展示。因此,研究蒙古族服饰可以透视蒙古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蒙古服饰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2.1 民族文化的传承

蒙古族由于地域原因及其他原因,早在清代就形成了不同部落,不同服饰风格。不同的服饰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如巴尔虎服饰传统实用、鄂尔多斯服饰高贵典雅、乌珠穆沁服饰华丽夺目,不同的服饰特点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不同的,研究服饰特点就是研究文化特点的途径,服饰是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我国蒙古族历史悠久,服饰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些关于蒙古服饰的图书资料近些年倍受学者关注,作为研究蒙古族文化的资料,为文化传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审美价值的体现

蒙古族服饰以其美丽的外表和文化属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青睐,服饰是集中反映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载体,对于人们提高审美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研究服饰就可以看出蒙古族人们的审美特点和性格特点,一些服饰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这种工艺研究也是服饰研究的重要内容,工匠的制作手法和装饰手艺也是服饰艺术的一种展现,我们看到的一些蒙古服饰精美绝伦、配饰精致,有些甚至成为很多民俗爱好者收藏的藏品。

3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1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建立传承和保护体系

国家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要出台和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各管理部门要结合蒙古族服饰的发展现状,制定文化保护措施和方案。其次,各地可以建设蒙古文化场馆,将服饰作为主要展览内容,充分发挥展览馆的宣传作用,使人们认识到蒙古服饰研究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2 致力于保护文化的基础环境

“原生态”是近些年被热议的词语,我国现在正致力于原生态保护,包括环境、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方面,蒙古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因此,保护原生环境,使服饰文化有其生长和发展的土壤。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是现代服饰风格形成的基础,因此要保护服饰产生的基础环境。

3.3 加强对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蒙古族服饰的美感源于手工匠人精湛的手艺,服饰的美学价值要通过工艺技术运用才能表现出来,传统服饰都是由一些手工艺人制作完成的,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要重视其地位,要加强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年轻人传承优秀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做些实际的事情,在继承的同时要创新服饰工艺,促进蒙古服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

4 结语

蒙古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构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3

服饰是人类自己创造,又穿在人身上与人类共同构成整体的服饰形象,从而进入社会生活的。就这一点来说,其它的文化载体只是由人创造,然后由人欣赏或品尝,而绝没有象服饰品这样与人类有同一个社会符号这种典型文化特征的,所以说服饰也是一种文化服饰,具有一定的装饰意义和象征意义。

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无可厚非,而意识形态从来都是代表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从来都是具有民族性、倾向性的。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服饰文化形态、内涵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大体是相通的。电影场景中,我们很容易从导演精心安排的角色服饰中得到某种信息的暗示,在导演表达的空间的拓展之中,观众所获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角色暗示。因此作为一种角色形象包装的最基本元素,服饰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荧屏上人的角色远离戏剧性和人为性的同时,依靠服饰这一充满符号象征性的外来道具,具有了某种补充、附加意义。

二、服饰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基本功能

1、语言功能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服饰造型融合在电影画面中,是银幕画面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服饰造型的基本功能是作为电影元素与其它电影元素一起参与到整个电影语言系统的构建。这里我们不做逻辑上的区分和探讨,因为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是文字的线性排列,而电影语言是形象语言,电影是时空的艺术,是时间和空间交错。在这个主体的时空中,所有的电影元素,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会参与电影时空这种四维空间的构建。所以,服饰造型在电影语言系统中的基础功能就是语言功能,它作为电影语言系统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电影语言系统里发挥着它更深层的功能――修辞和审美功能。

2、修辞功能

修辞功能是指服饰造型的思维方式,它代表了服饰创作者对人物形象的主观理解,并通过人物造型产生隐喻或象征等作用。

服饰的造型可以作为补充叙事的“话语”,有时对影片的叙述产生了类似蒙太奇的效力。

3、审美功能

服饰造型由于它自身的文化属性,与其它电影元素一起对影片的主题有深化的作用。服饰造型的审美功能表现在它能够在画面里塑造一些健康、时尚的审美形象,这些健康、时尚的审美形象通过观众的心理作用,往往会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效仿和流行。

三、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1、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在塑造人物个性和形象上的表现

服饰作为角色出场时观众接受到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元素,它对人物形象的树立与深化所起到的功效是其他道具无法比拟的,它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直观化和象征化的外在表现。影视中的服饰更多时候被应用在对角色形象的塑造与衬托上,作为一种对角色心理的外在化表达的媒介。如影片《花样年华》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二十六件繁花似玉、面料各异、裁剪合度的旗袍。在人物个性的刻画上,影片中没有多余的语言,而是通过女主角苏丽珍不同的旗袍着装来表现,揭示女主角时而忧郁、时而悲伤、时而大度的心理变化,展示女人柔美成熟的气质,使观众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影片中为了表现女主角在等待着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男人,心情忧郁,她所着旗袍运用了与背景相近的棕黄色系,便角色凭添了几分忧郁,并在细部使用了一条亮色,从上到下贯穿整件旗袍,使得角色在昏暗的背景中突显出来。

2、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在视觉色彩上的表现

服饰色彩在影视作品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视作品会大为逊色,它的运用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情感,是不能用言语形容的。在影视色彩的处理中,通常利用色冷暖色调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造型因素相洽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感觉生理学已证明,色彩是富于主观性的感觉。所以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造型因素。电影中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丰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它经常利用周围环境的色彩搭配和变化来烘托整部影片的色彩,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情。如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在影片中经常穿一件浅色的土米色的裤子、黑色的皮鞋。剧中有一幕正是阿甘身着这身经典行套在静静林荫道上奔跑的样子,天空的淡蓝色与阳光的投射,明亮清澈的色彩,把阿甘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传达出一种善意和温情,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美。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体现正着手在这种纯然的色彩体系中。

3、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在影视场景氛围营造中的表现

影视服饰能为剧情的发展服务,为故事的发展进行气氛渲染,以烘托影视剧主题。好的影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影片的情节外,还有影片中给人以震撼力的画面和演员营造的气氛。在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名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最让人体会到战争残酷性的就是一个红衣小女孩的出现。她出现的镜头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她被带到集中营,充满死亡气息的黑色背景中只有小女孩的衣服是红色的,是那么的可爱、活泼、充满希望、饱含着梦想;第二次小女孩的出现却是躺在了运尸体的平板车上,虽然还是黑色的背景、红色的衣裳,但却是那么触目惊心。短短的两组镜头成功地烘托出法西斯纳粹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又如影片《艺伎回忆录》中艺伎小百合与姐姐在喝茶的一幕,服饰以优雅的米色为基调,与背景相互映衬,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平静,营造了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

4、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表现出的文化及社会学意义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民族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各具特色。在一部电影中,作为影视表现的元素,有些服饰道具是导演刻意安排,作为一种象征与暗寓,用以指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建构在文化学层面上,它在人类认识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影视中的服饰不完全是历史的再现,而是特定时期的符号,有时成为导演多种意义的表达,因此影视服饰既有文化符号的象征,又有社会学意义。如曾经依靠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香港著名影视美术指导叶锦添在该片中的出色表现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卧虎藏龙》中,正是依靠他在服饰、造型等方面的匠心独运,将简单的服饰色彩与场景融为一体,营造出一幅幅深意的山水画,中国悠悠的千年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既传统又创新的浪漫美学风范。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品牌服饰文化、国学精神、高雅传播

服饰对个人和民族形象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衣服的灵魂其实是人。品牌服饰文化对一个民族形象的塑造更至关重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服饰身罩西方装饰风格,头顶英文大名跻身在国内各大百货商城。这种精神与物质毫不统一的低俗品牌服饰潜移默化地让着装的国人忽略民族服饰传播文化的重要性,丧失文化自信的害处更是让中国品牌服饰在世界服饰领域处于尴尬的竞争局面。

我们为何不充分并协调的利用本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现象,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品牌服饰文化。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艺术创造中设计师们总是将自己的理念融合进作品中,作品也从各个层面表现设计者的思维。品牌服饰设计也何乐而不为,在设计策划萌芽时就该努力发掘国学的魅力,让国人的设计为国人服务的同时,把国学所囊括的成果汇集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洪流,流向全世界。

如何将国学与现代品牌服饰设计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独特中国风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本文先给出品牌服饰缺少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再试图从少数已成功的品牌服饰为范本中,通过调研它们所选择和使用的国学知识,探索这一选择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某种趋势和对中国设计未来的启发。

一、问题的提出

品牌服饰缺少竞争力的表现一:品牌价值缺乏。也就是说品牌文化内涵空泛,没有包含什么能够让大众认同的主题精神,仅有华丽的宣传片和好听的广告词。对于消费者而言它就是可有可无的品牌,因为没有能起到提高生活或精神品质的作用,只是能御寒的布料。所以即使消费者出于好奇,偶尔选择其产品试用一下之外,也会很快就抛弃它。此类品牌是不会有长久的市场生命力。

品牌服饰缺少竞争力的表现二:品牌名称古怪。品牌名称应该有引起人产生共鸣或一目了然的作用,但尴尬的品牌名称不仅古怪还会让人产生歧义,仅用两三个大写字母拼凑是不能引起共鸣的品牌名称,怎么会有品牌的感染力。

品牌服饰竞缺少竞争力的表现三:品牌形象与品牌内涵脱节。品牌服饰要识别必须借助一定的形象,不同地域该有不同的品牌内涵,品牌形象是艺术化的企业价值,二者之间不能建立起联系,这种品牌形象也就失去了标识品牌内涵的作用。好比上面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品牌服饰形象建立被张冠李戴,受众是华夏儿女,但品牌形象套用的是西方风格。中西方艺术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介质与理念的文化艺术,中国艺术在本质是表情艺术,抒情,是感性、诗意的;而西方艺术在本质是宗教和科学的,从古代的“再现”发展到近代“表现”,但始终仍属于表象性艺术。两者的艺术思想从而决定了品牌服饰形象内涵的主干和审美意蕴是传递着不同的气质。所以国人的品牌服饰就该有国人的艺术化价值。

品牌服饰竞缺少竞争力的表现四:品牌标志摸仿。品牌标志作为视觉识别语言的传播符号,是对品牌服饰诸多复杂多元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并以具体可见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但现在一些国内品牌为了“一步登天”,故意摸仿大品牌的标志。这就是我们所反感的山寨。这不仅会导致侵权遭指控的后果,而且会影响品牌服饰价值的形成。包括食品类、电器类都有模仿大牌标志的现象。这种行为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疑是自取灭亡。

二、国学相关知识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本文中的“国学”一词受国学会执行会长邓卫东提出的崭新国学观概念的启发。邓卫东先生提出:国学,首先是自然国学,国学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次是生命国学,国学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国学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国学是油盐酱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在“全民投机”的时代,在机会主义泛滥的今天,生命国学有可能让我们更加真实而幸福。再其次是家庭国学,国学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最后还是公益国学,国学就是和中国共产党人讲的公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针对问题的思考――优秀案例分析

邓卫东先生的国学概念是一种观念和态度,是一个动词。我们因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基础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这就是观念。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等精神的总和。观念是人活动方式的抽象化和理论化。它是活动意义的载体,而人才是活动意义是主动者。回到品牌服饰文化的缔造上来,建立一个品牌服饰就好比一个活动现象,这个活动现象则是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观念的内涵和魅力。国人的观念才能造就国人的品牌服饰文化。抛弃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品牌态度,选择和使用协调的国学知识围绕社会、人、健康、舒适、自然等关注度较高的主题来推动一个品牌服饰。只有这样本土品牌服饰才有根有据,才能走得稳健和长远。反过来,它也推动国学内涵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人、物、资源、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受到关注。作为使用品中最高密度亲近人的服饰在以人为本、环保、低碳的主题下还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特色精神。在选择使用国学知识时,哲学思想、宗教思想、美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等思想概念是被广泛认可的。

哲学思想里主要有:天人合一思想、“和”的思想、“道法自然”思想、“无”和“无为”思想、返璞归真思想、“虚静”的思想、中庸思想、“礼”的思想、“器―物”思想、人本思想、阴阳五行思想。以上内容中,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礼”的思想具有相通性,能恰当的融合到品牌服饰文化里,因为这可以很好的论证人与自然能通过人与服饰和谐相处。优秀品牌服饰江南布衣(JNBY),“Joyful Natural Beauteous Yourself”这四个单词很好的诠释了它的品牌理念。设计风格浪漫、丰富、自然色系与色彩沉稳、雅致,不盲从流行但始终时尚,材质多用不同肌理、纯天然面料,如棉、麻、毛、丝等,枝叶花草是标志性的装饰纹样。细节手法多采用手工刺绣、机绣布料造型、手绘、胶印等。江南布衣(JNBY)全情演绎与自然相融的理念,款式设计强调单品之间丰富、随意的可搭配性。为穿着群体提供了专业的服饰搭配概念,更为她们留下服饰搭配的再创空间。这是一个充分融合国学精神的服饰典范。

再者,最具深厚文化底韵的品牌服饰――唐婕,用大自然最纯粹奢华的语言及情感,演绎出独特的中式古典浪漫风情,蕴含着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情结。设计师以中国传统的绣文化精粹为基调,萃取“黑、赤、青、白、黄”五种国色,结合国际流行趋势的元素与色彩,采用棉、麻、丝、毛等天然面料,结合化纤混纺,再巧妙运用刺绣、印花与手绘等精巧的手工艺编制出奇妙的幻想,珠绣、钻石和水晶营造动人气氛,带给人一股返璞归真、优雅、自然的清风,让现代女性在纷繁紧张的生活中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优雅、自然,在曼妙的古典浪漫中沉醉。不难看出,优秀的民族品牌服饰就算站在巨人的肩上也要兢兢业业的踏实,继承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同时大胆勇敢的创新,怀着长远的目光融合现代审美和时尚文化。为优雅、端庄的都市女性创造出一个弥漫着东方气息的时尚空间。

中国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把个体的内心体验投射到自然、山水等外物上,而宗教思想中的“自性论”“顿悟说”等则将此特点深化,并将中国特有的“意境”思想注入更多内涵,把禅宗对于生命、质朴、回归本真、自然的思考等精神置入品牌服饰文化中无疑是想通过服饰的穿戴给人一舒适的生活状态和上善若水的精神面貌。优秀品牌服饰木棉道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坚持一直是不遗余力的:1、手绘――采用天然植物提取液制作的颜料,着色度高,不掉色,利用马克笔、美工笔、毛笔等手绘工具一笔一画勾勒。每一笔都蕴含着画师的美的意境。2、蜡绘、蜡染――中国独特的民间纺织品手工印染工艺。用蜡刀醮熔蜡于布面上以后用蓝靛浸染,再去蜡,布面就呈现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过程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富有中国民族特色。3、手绣――做好纸样,再描绘到丝绸或布面上,用不同的颜色的彩线绣出描好的图案或花纹,再把图案、花纹以外的用底线一丝不漏的绣完用以衬托图案。市场多变,木棉道恒久不变的是对棉麻舒适体贴的坚持对传统手绘蜡染的执着,对于生命、质朴、回归本真、自然的思考,以及对极简线条美学思想的认同,随性些,浪漫些,平淡些,狂傲些,“自然于自我”“人于衣”之间浑然动人、默契十足。

四、服饰的发展趋势和设计启发

翻开时装界新的服装设计师花名册,中国服装设计师已带着中国文化和自身才华挤入了国际时装设计师的行列。张肇达,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是中国时装设计师成功闯入欧美时尚界的第一人。两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得主张肇达高级成衣作品《》。设计风:民族情结从“东方晨彩”、“贵魅惊艳”、“大漠”,到“紫禁城”以及“江南”,张肇达的设计灵感,始终没有离开东方民族风。这也造就了他华美、高雅、大气恢宏的设计风格。这次从归来,他的创作显得很轻松,他说:“有12件不是我做的,而是神做的。”说完大笑,绝无抬高自己的意思,而是感叹自然的伟大。吉承,国内一批新锐设计师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品牌LaVie,设计风:中国式性感。西式的剪裁配上东方灵感,混合出一种幽默和灵动,带着一种浓浓的中国式性感。用破坏的方式诠释自己眼中的中国,譬如用线条、滚边来制造图案;用素缎包边来制造细致的军大衣。虽然目前吉承大部分顾客是老外,但她却始终认为她的设计更适合中国人。

国学知识的当代价值已经不仅仅是文化理论的再研究,更广的来说应该投射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范畴,笔者是希望品牌服饰文化通过国学精神的融合能唤起国人的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再者,通过服饰穿戴能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从而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一份努力。(作者单位:重庆市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学知识大全》吕思勉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2-12-1

[2] 《服装品牌企划》梁惠娥,等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8-1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异域文化、唐朝、服饰、文化的吸收融合

一、 唐代服饰受异域文化影响的原因

(一)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达的经济为其的政治和文化奠定了基础。唐代的人口、土地、粮食产量都超过了前朝。手工业更是高度发达,纺织印染等部门也有了较大发展,如新疆阿斯塔纳出图的大量包括波斯风格的连珠骑士纹锦在内的丝织品,都堪称世界丝织品的极品。唐达的经济为服饰的改变,包括选料、花色印染、手工技艺等,创造了条件。

(二)唐代兼容并包的政策

唐朝有强盛的力作为保障,且知识分子活跃,这使得唐文化呈现出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不排斥外来文化的面貌。李唐王室与鲜卑族的关系密切,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元贞皇后便是西魏鲜卑族将领的女儿,血统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唐家族对待少数民族和异族的态度,《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言:“自古皆贵中华(指中原),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其平等宽容的态度。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正所谓“博采众长”。

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在政治上“开明专制”,还在文艺发展上留下足够广阔的空间。在对外态度上唐太宗“并受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一,与我百姓无异”[1]其宽容的政策也基本被其子孙所传承。这就为异域文化对于服饰的影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开明宽容的政策下,外国人在长安城汇聚,据史料记载,和唐朝政府有来往的国家,先后有300多个,在当时的长安城内不仅居住着汉族人、回纥人、龟兹人、南诏人,还有大量的外国人, 如日本人、新罗(朝鲜)人、波斯(伊朗)人、阿拉伯人、越南人及印度人等。唐代甚至允许外国人在朝廷为官,如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云:“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P,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曰:‘近日中书,尽是蕃人。’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可见外籍人士在唐为官已不稀奇。乾陵墓前的61藩臣石刻像更是展示了大唐与藩国的密切联系。(图1乾陵藩臣石刻群)这些外国友人的到来不仅友好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还将异域特色习俗传统带到唐朝,潜移默化中对唐包括服饰在内的各方面产生影响。

大唐还广泛吸收外域文化。从南亚吸收佛法、语言学、音乐、美术;从中亚吸收舞蹈、音乐;从西方吸收宗教、建筑艺术甚至体育运动。在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服饰便呈现出前朝所没有的多样和大胆的面貌。而这种空前的融合和吸收,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上都堪称卓越的范例。

(三)唐代社会审美

唐代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因此人们青睐雍容华贵大气的服饰。唐朝以丰满浓丽为美,从敦煌壁画及西安出土的大量陶俑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女性的服饰配色艳丽、造型夸张,男性和女性都较丰满,形成了与其他朝代明显的区别特征。(图2、3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品)

唐代在女子服饰的审美上也颇具包容性,人们对于女性柔美曲线的展示的接受性,对于接受不遮面的开放性,和对于男扮女装等少数民族和异域的服饰的包容与喜爱,更是使异域文化在服饰上产生深刻影响。

二、唐代服饰受异域文化影响的表现

(一)胡服流行

唐前期受到胡服影响,“衿袖窄小”成为一个主要的特点。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胡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在唐代风靡一时。为了便于日常生活劳作和骑射,胡服多窄袖紧身。这种紧身的服饰能够展现女性的身体曲线,对于自古服饰宽松的中国女性来说充满了吸引力。胡服传入中国早于唐朝几百年,但在唐朝时,胡服最为日常化普遍化,上至宫廷妇女,下至市井百姓都好穿胡服。胡服的流行还与当时的舞蹈艺术有关,唐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喜爱胡旋舞。据记载,杨贵妃和安禄山都十分擅长胡旋舞。白居易著名诗作《胡旋女》中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u转蓬舞”的描写展示了唐代胡旋舞的美丽舞姿,交代了胡旋舞在中原风行的经过。

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关于胡服的诗句。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中描写到:“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韩诗《袅娜》:“袅娜腰肢淡薄妆,六朝宫样窄衣裳。”唐代作家张萱的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也有骑马女子着窄袖服的反映。(图4虢国夫人游春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女着男装

胡服中男女同装,胡服的流行使得唐朝女性开始尝试女着男装。在中国古代,礼教制度要求“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讲究男女有别,“男女不通衣裳”是严格的规定。但是唐代女子率先打破这种束缚,挑战传统,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脚穿皮靴,也只有在唐朝这种空前的包容的盛世,才会率先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的墓室壁画上,就有着男装侍女的形象出现(图5、6永泰公主墓壁画)

当年太平公主以一身男装英姿飒爽极为勇敢地直接在帝后面前起舞,《新唐书》中记载:“主(太平公主)衣紫袍玉带,折上巾,具纷砺,歌舞帝前。帝及后大笑曰:‘儿不为武官,何遽尔?’”当朝皇帝不仅没有责怪公主,而是一笑处之,可见盛唐风气之博大包容。

(三)唐代半臂

半臂其形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唐女子的半臂是短袖的对襟上衣,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半臂的衣领宽大,胸部几乎都可以袒露出来。唐代妇女们穿半臂时,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半臂出现在三国,在隋时已开始流行,但女子穿着较少。唐代以后,女性服饰开始较多地出现半臂。半臂是异域文化(系龟兹一带)传入中原并对中原服饰产生影响的又一表现。可能由于西域昼夜温差较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半臂这种衣物应是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而出现。在唐代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侍女组图中,可见到明显的半臂衣物。(图7 永泰公主墓壁画)

(四)翻领

翻领是胡服的标志之一,在乾陵藩臣石刻像中有一藩臣着左衽装及翻领,由此可见翻领是少数民族及异域特有而非汉族服饰(图8乾陵藩臣石刻像)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图9圆袍翻领 来源于百度百科)

(五)披帛

披帛,是长条形状的巾子,一般都是薄薄的纱罗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银线织就的图案。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多为已婚妇女所用;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多为未婚女子所用。 据专家考证,披帛并非中原传统的服饰配饰,同样是从西域骼础T谖航时已出现在中原,在唐朝时盛行。女子在裙装外加一披帛,飘然若仙,走步如舞,更加显示女子的柔美。(图10簪花仕女图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六)帷帽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幂篱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因西北多风沙,故用幂篱来遮蔽风沙侵袭,原是实用性的,但传到内地,女子用来遮面防止路人窥视。《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旗,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行,旗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幂旗之制。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 写出了唐代由幂旗到帷帽再到胡帽的变化。唐燕妃墓的壁画上也绘有持帷帽侍女(图11图片来源网络)

(七)回鹘装

到中晚唐后,胡服渐不流行,又因回鹘人的大量迁入,回鹘装开始流行。回鹘装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长曳地,多用暖色,腰际束带,领及袖口均加纹饰。头梳椎状的回鹘髻,脚穿笏头履。花蕊夫人的《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诗)》中就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在敦煌莫高窟中也发现了明显着回鹘装的女像。

三、唐服饰吸收异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单从本文所着重研究的唐代服饰文化来看,就足以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服饰在内的深远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认同、保护自身的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曾中断地延续,就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能够和平共处,而从不有称霸的倾向。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如果中国文化不是具有包容性而是具有排他性和孤立性,我们就不可能看到吸收众多异域特色的服饰。

(二)继承传统文化

唐代的服饰虽然广泛吸收异域的特色,不断加以改进创新,因时而出现不同的潮流,但在唐后期时,统治者也要求规范服饰,传承传统的服饰文化与形制。且在吸收异域特色的时候,唐朝人并没有照搬照抄,或是彻底抛弃原有传统,而是作了改动和创新,如帷帽传入中原时被加入特色的装饰,在帽檐上增添中华特色的珠宝镶嵌等。在当今时代,我们在解放思想,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选择、加工、创造,且要同时回归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

近现代服饰在开放改造的过程中,逐渐西化,融入世界的潮流。

近些年汉服复兴运动掀起热潮,我们尚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将一种一度中断的服饰文化彻底的恢复,但在当代服饰的发展中,我们也应积极传承优秀的服饰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且由于近现代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及其活动范围、生活内容的极大改变,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古代女子的服饰。一方面,若保留其大部分的形制特点,可以将汉服等传统服饰进行改良,与流行元素和西方形制融合,进行改造,使其具有实用性、时尚性、传统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选取中华服饰的特色性元素加入到现代服饰中,包括交领、盘扣、图案、刺绣等。例如市面上的“五色风马”女装品牌将大量刺绣、盘扣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服饰中,不失为现代服饰中的一大亮点。

(三)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唐代服饰上影射出的异域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更展现出了一个强盛国家所具有的气度与辉煌。以史为镜,当今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应从盛唐的繁荣中学会开放与包容,反对“封闭主义”和“保守主义”,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6

在绿色、环保、回归自然成为人们共同精神诉求的当前,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因其富有对大自然存在的赞美,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日益受到服装设计师的热烈推崇,流行必将成为自然。总之,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不仅集自然之美于一身,而且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也令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这也为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在当代社会的开发应用创造出了许多机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性格情感与形态特征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是对自然生存环境的投射和再现,表达了最普通劳动人民对于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与它们久远的文化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一种客观自然存在,而且它们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模仿自然万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寓意。可以说,少数民族服饰仿生通过表层的服饰特征符号,象征反映了人们对于纳福求吉,去灾避祸等方面的美好喻意,赋予了服饰特定的心理情感。总之,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仿生文化,由少数民族服饰艺人与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的别出心裁造型,夸张色彩的服饰仿生设计,充分凸显出少数民族服饰蕴藏着的丰富多彩,自然朴实的情感性格。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种类众多,形式多样,它们中所使用的材料、图案纹样等主要选取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原型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呈现出情趣化和艺术化的典型特色,概括来说有以下特征:(1)图案纹饰造型丰富与内涵深刻,多取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卉、蜜蜂、蝴蝶等自然形象的仿生,表达出自然朴素的文化本源(2)色彩运用以选取自然色为主,喜用火红,普兰等色彩,色调对比感强,具有一种热情、坚定的文化性格(3)注重装饰性和工艺技巧,运用挑花、盘花、贴绣等工艺手法突显服饰精美效果4)记录少数民族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具有纯净的乡土文化特质[2]。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的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作为一种融合了主观意识、伦理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综合性艺术,充分显现出少数民族劳动群众的审美情感与创新智慧。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与劳动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们主要是以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模仿,并以此充实与丰富生活,满足人们舒适、保暖、防虫叮咬、抵抗外敌等方面的实用性需要,体现出服饰仿生直接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价值,如:福建畲族模仿公冠和羽毛的服饰,已婚畲族妇女的筒形发髻,都是期望可以得到幸福;水族妇女们的衣袖、裤口等处的彩绣,苗族的花腰带都是为了防止在丛林中被毒蛇等害虫袭击。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在日积月累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一种客观实用功能,而且它也担负和承载着对于图腾文化、吉祥文化等情感的传承价值特征,逐渐形成一种能体现该民族独具神韵的服饰精神文化气息,如:蒙古族红缨子帽、云肩等民族服饰仿生均表现了蒙古民族对于图腾文化的崇拜。朝鲜族代表纹样彩带和长鼓,洋溢着吉祥欢乐的气氛,寓意着人们对民族吉祥的愿望。苗族服饰中以绣有树木、花卉等图案纹样表达家族昌盛和生命繁衍的愿望,还有如虎头鞋、虎头帽等童服仿生设计,以寄托战胜邪恶,祈求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以客观自然形态为参照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手法,进行组合再现,产生新的仿生形态,使整体服饰呈现出造型多样、图案纹样丰富,缝制工艺精巧等多元仿生的变化趣味美感,如:图形仿生,形态仿生,意象仿生等造型方法的运用,它将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形、图案和自然事物形状的内在气质作为模拟创造基础,表现出对于大自然的憧憬与崇拜;平面工艺结构的典型应用,这类服饰仿生设计造型以直线型为主,衣片宽大平直、裁剪简单,虽在造型上看起来相对缺少变化但它们通过与某些服饰部件的仿生设计配合使用,如:云肩、靴子、马蹄袖、头饰的结合使用,均使服饰着装整体达到多元变化之美,让服装更具显层次感和立体感的效果[3]。

少数民族服饰仿生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借鉴少数民族服饰仿生设计中的形象特征作为灵感主题并运用抽象、夸张等设计理念来延伸和创新现代服饰设计。

现代服饰设计中应以少数民族服饰对自然界的创造性仿生设计思维为灵感来源和审美取向,进行服饰造型设计再创造。一方面整体自然仿生,如:通过简洁裁剪,删除繁琐的装饰,利用结构、材料的不同特性,体现富于变化、自然动感的造型之美,另一方面具象模拟,如:以郁金香、荷叶、马蹄莲、飞鸟、孔雀、鱼等动植物为原型,勾勒简洁流畅造型线条,并运用巧妙、自然、生动的结合手法突显现代服饰仿生设计特色[4]。

提取自然界中的色彩并将这些元素作为现代服饰色彩设计的原型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来,如选用沙滩、水果、花鸟鱼虫、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自然界未经修饰加工的色彩,既可以展示它们美的色彩形态,赋予现代服装仿生设计创新的意味,又带给人们更多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表达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可以说,选择服饰色彩仿生设计都是对自然界色彩固有规律认同,也成为现代服饰设计创新发展最直接的诠释。

材料仿生对现代服饰仿生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面料性能仿生。用自然材质或人造纤维仿制直接用于服装设计中,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如:鸟兽羽毛、植物叶子、仿真丝,仿裘皮的仿生。其二是纹样和肌理的仿生。可将植物叶片纹样或温馨的自然花形以刺绣的方式装饰于女装上,从而彰显女性的柔美之气,使其更显成熟典雅之美。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印花、压花等特殊的印染方法和编织手法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肌理效果,使服饰仿生面料效果更具真实性[5]。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服饰文化文献现状的调研,指出了目前服饰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了服饰文化信息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1.服饰文化文献研究的现状

    我国服饰文化研究从开始迄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得到一定的重视也就是近几年,虽然服饰文化的学科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存在着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根据调研得出结论如下:

    (1)服饰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活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要数服饰产业,但对服饰文化理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像对服饰本身那样重视,与某些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相比,这一专业学科研究明显处于“冷门”状态,基础理论数量暖乏,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发表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理论研究与整个社会服饰产业兴旺发展的景象极不协调,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服饰产业自身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为“零”的结果来看,图书馆情报界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间接地说明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此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促进服饰文化学科的级别、完善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粗糙,比较性研究较少。在对服饰文化文献检索以及服饰文化研究主题内容的调研时发现,此学科研究领域的视野狭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粗糙,导致了大多数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都是对传统民族服饰形式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内容较单一,创新点不多。再就是,缺乏横向比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有待扩展和改进。

2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1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服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成为我国外汇创汇的主要产业。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对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1.1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着5 000年的悠久历史,从人类原始生活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饰的产生最原始最基木的作用表现在御寒和审美方面,那时服饰的实用价值体现其真正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它以文化的方式传承于今的时候,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中独立为一种门类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同反响。

    服饰文化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心里的精神诉求,显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时尚的不同追求,寄托着人们追随流行的情感动态。服饰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不论是从古至今,还是从国内到国外都是很大的。

2.1.2服饰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全球化

    服饰的国际化是整个世界不争的事实,西方国际服饰设计师在作品中不断导人中国服饰文化元素,带有中国独特标志的设计理念开始受到推崇。最显现中国标志的就是“中国红”和中国各民族传统的刺绣,使中国元素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元素更深的魅力。而对应的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服饰,也对东方的服饰产业有着较大的冲击。由此表明,在现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服饰产业也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2.2服饰文化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高科研的效率就要学科信息资源的帮助。在服饰文化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或者说是服饰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能够从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学科,关键就是看其是否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结构梯次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很大,而获得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口前并不是很畅通,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学术科研水平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自然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1)图书馆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需要系统化。具有信息资源系统性,才能反映学科信息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及规律,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数字信息资源应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积累,保持学科信息资源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研究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相互渗透情况,准确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

    图书馆信息资源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而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化、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服饰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又、渗透促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在《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华梅提出如何研究服饰文化的问题,并再次重申“服饰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认为需要从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对服饰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思路无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和探索服饰文化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关系,从更高层次把握服饰文化的研究方向。

2.3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

    服饰文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具有其他学科信息资源的普遍特点,还有其鲜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颖性、时效性土。

    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能够把图书馆特色馆藏推上新的高度。建设具有再创造性、新颖性、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高质量的服饰文化特色信息资源,不仅能丰富和突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而且能提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成为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

    (1)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完善图书馆馆藏,有效开发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资源的丰富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馆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采访、收集工作,尤其是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这部分信息资料既补充了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又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努力做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工作,与有相关服饰文化学科的高校或其他情报单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一个收集、收藏与使用的共建共享关系,建立完备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达到较高的服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率。

    设立特色数据库,开发深层次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传输网络化。此项举措不仅能突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馆藏,而且可以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更便捷的、更多元的检索系统,充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并为实现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环境下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弥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资源的购置重复。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是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注重收集和提供服饰文化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要及时主动地掌握产业的经济发展、学科科研最新动向、服饰潮流动态等信息,并借鉴其他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知识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用户的信息需求量也处于迅猛增加的态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只靠自身的力量完整地收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建设服饰文化信息资源,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还要通过使用网络环境,加强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情报机构资源共享,不仅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也是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前提。

    (3)开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随时获取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并具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将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使它转化为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二次、三次文献服务,可以解决好馆藏大量价值较高的专业文献无人问津与读者为查不到资料的焦虑而抱怨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期刊价格昂贵,复本量少,加之此专业用户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常常需要粘贴图片,图书、期刊很易损坏,由此,就会出现“藏与用”的问题,服饰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同时也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应经常走访学科科研一线的骨干,及时把握学科的建设状况、学术队伍的构成状况、文献的需求状况以及本学科发展的特色与倾向,对学科发展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保障工作。另外,还要做好专题咨询服务,使特色服务提升到一定得档次,如对服饰文化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也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等。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8

摘要:传统服饰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倡导艺术理想和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系统化教学。同时,传统服饰文化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还要遵循准确传达传统服饰品的功能性、准确表现传统服饰品的文化属性、准确表达译文的原味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等基本原则,以达到文化交流的完整、顺畅。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传统服饰文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传统文化的服饰语言外译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40023)

作者简介:沈琳琳,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27-03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史,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中华服饰文化同样是构成世界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中央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提出,大量的传统服饰文化被介绍到海外,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的书籍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关于中国服饰文化的论述也开始散见于西方各大主流杂志。然而,在现今对外文化传播中,对外翻译具有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色彩的专业词汇或者语篇的状况却是不容乐观。我国多数专业外译工作者在翻译传统服饰文化时常常遇此困境,即用英文很难确切表达其所述的文化意境,故容易导致译文被国外编辑所误读误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交流受阻。

随着传统服饰文化著作外译数量的日益增大,也给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个较大的考验,如何准确理解和翻译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已成为外语语言学习和英语翻译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策略选择

服饰专业英语对外翻译承担着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任务。如何平衡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语义的差异性,让世界了解中国服饰专业语义与语境,是目前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要使学生准确对服饰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翻译,需要进行大量汉英翻译的日常训练,同时提高学生个人对中国服饰文化术语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而言可实施如下三个策略。

(一)拓展课程教学是有效提高外译服饰文化语言表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民族特别是汉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并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体系,其中涵盖了一些特定的非概念性的民族文化语义,即“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1]民族语言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诠释物质世界、人生、社会的直觉和理性。理解和翻译这些语义不能仅仅依靠字典进行浅显的释译,其中包含了词源学、国情文化学、历史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因此,有必要将外语教学与科研和多元文化知识并重结为一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汲取教学材料语言特色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注重渗透中国文化,如结合服饰专业背景导入相关传统服饰文化知识,将语言、专业与文化更好地融合在拓展课程学习中,帮助学生分析服饰文化术语的准确内涵,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在目标语中予以表达,尽量避免服饰文化形象的扭曲和变形,坚持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训练,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其翻译能力定会有所进步。

(二)教师指导学生参考汉英书籍进行研究性学习

寻找质量上乘的相关英文版本,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材料进行研究性学习,详查其中的服饰术语,理解并掌握专业学者如何将服饰文化进行神形兼具的翻译精髓。例如,由Gourmand Books出版社出版《A Collection of Contemporary Han Folk Costumes》的英文版本,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介绍了大量的汉民族服饰品及服饰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中英文版本相互对照,结合中文版的专著《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教师介绍相对应的翻译内容,学生讨论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三)教学中实施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和语言的文化认知与学生的内在认知互动的双重教学模式

在不断累积的英语翻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艺术与文化内涵,形成一种由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升华过程。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的交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服饰文化翻译或服饰术语翻译,课后通过登录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讨论,共同探讨服饰文化术语翻译的规律和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与此同时,注重艺术理想和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摸索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共融与共生,如实例赏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比较及辩论,等等。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产生许多闪光点和有深度的见解,从而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在外译时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传统文化的意境。如对民族服饰的材质、构造和图案等的诠释,通常会用到汉语词语或短语的典故,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积淀和提炼的产物,往往包含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或著名的历史事件。所以在翻译实践时必须准确把握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联系两者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文化艺术、社会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来考虑,对两种语言的语义、语构和语用等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表达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涵。

二、传统服饰文化外译的基本原则

服饰文化中有许多专业性强、文化倾向明显的词句,翻译不当容易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偏差,对于外国同行来说往往难于理解。特别是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诗词歌赋、各种服饰所特有的习语以及寓意悠远的词句,尤为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内涵深远。[2]故在外译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原文的理解与译文的表达一致,准确表达译语词义,以传达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容,且译文要流畅,风格要相符。不能生搬硬套地直译,否则,译出的篇章内容、寓意、风格与原文有差别,中国文化的深远“意境”就很难被外国读者理解了。正如英国语言学家Robert Robins所说,尽管具有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不同结构的语言相互之间可能对译,这证明语言决定论是错误的;而这种对译所产生的困难则证明语言相对论是正确的。[3]

崔永禄在《试论中国经典文献外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在传统经典文献外译的时候,要有4个准则,即:(1)要传达经典文本的内容;(2)保留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原貌;(3)再现中国的艺术和创作语言水平;(4)译文要流畅,有较好的可读性。[4]

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翻译教学工作。具体而言,在传统服饰文化外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准确传达传统服饰品的功能性

服饰品作为人类穿戴之物,首先是为人类所服务的,每种服饰品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和用途。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忽视服饰的功能性,即要告诉读者所阐述的服饰品是做什么用的。比如很多传统的服饰品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对于外国人而言从来没有见过或是听说过。以民间传统服饰品“云肩”为例,如果直接做简单的音译——“Yun-jian”,那么就有必要在其后进行相关的阐释:a kind of shawl,a women’s distinctive and decorative accessory wrapped around the shoulders,which is made of colored silk brocade and embroidered with four symmetrical and connected moiré pattern.这样的补充便可使英语读者一目了然。而只有使读者明晰了服饰品的功能,才能展开后续的文化解读,否则便会有不知所云之嫌。同时,这也是服饰文化对外翻译过程中常常忽略的地方,因为当前国内翻译的过程往往是以中文文本为基础进行的,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无需过多介绍,而在外译过程中对这些在汉语原文文本中缺失的部分进行有效的补充说明是必不可少的。

(二)准确表现传统服饰品的文化属性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传统民间服饰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其中包含了强烈的情感因素。以绣荷包(embroidered pouch)为例,即:当我们站在儒家人伦观的圆弧上,它是“三从四德”的载体;当我们站在风俗的圆弧上,这件绣荷包又有可能成为一件定情物;而当我们站在审美的圆弧上,则绣荷包又是一件手工艺术品。如何让外国人理解这多重的社会、伦理、风俗、美学等文化角度的含义,翻译时,一方面,必须不能脱离上下文语境,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外译时具体语言单位所处的民族、民俗、审美习俗等文化背景,尽量揭示其隐含的民族文化语义,即礼教中的“三从四德”(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 in Confucianism——thethree obediences(in ancient China a woman was required to obey her father before marriage,and her husband during married life and her sons in widowhood)and the four virtues(fidelity,physical charm,propriety in speech and efficiency in needle work),男女爱情的见证物(a token of love for male and female),以及美轮美奂的民间艺术(the magnificent handmade folk art)。

(三)准确表达译文的原味性

在译文时务必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通过对原文的深层次理解,转化为译文的语言形式表达出原文的意蕴,做到“意译”(free translation),这种形式常常用于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意境悠远的古诗词的翻译中。如清代戴九灵的《插秧妇》就是对江南水乡地区的女性穿着水乡服饰在田间劳作时诗一般美丽的画面进行由衷赞叹:“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As Dai Jiuling of the Qing Dynasty described in the book named 《Rice-transplanting Women》:“Working in the paddy field with blue clothing and cowl,walking swiftly with well-paced steps along the footpath;Swaying the skirt like butterflies dancing with the wind,swinging the handslikedragonflies skimming the water surface.”译文的每个单句以现在分词引导,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俊俏的姑苏女子在田间劳作的生动画面。整个画面有静有动,可以想象只有在那种场景里,水乡服饰才会发出超自然的魅力,这种高度统一的场景就如同是天成的,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不仅在形式上、在色彩上,而且在整幅画面所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地域文化内涵上都独树一帜,已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审美文化。

(四)使译文具有可读性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将原文的内容融入译文中,做到一气呵成,巧妙地传达原文的含义与风格。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双语文化或语言差异很大、难以直接用英语语言表达却又可以直观理解的服装专业词语或者古代的一些书名,特别是一些用四字成语表达的绣品图案。如服饰品六幅头围裙(ichnography of six-panel apron-like skirt)、穿腰束腰(waist skirt);工艺中的许多名称如“百纳”(Baina:a kind of craft with thick needle stitches to assemble and consolidate several pieces of cloth);典籍《神龙经》中:“玉桃服之长生不死”(peach is a kind of divine fruit in mythology representing longevity);服饰绣品图案:长命富贵(longevity withwealth and honor)、瓜瓞绵绵(melons representing the flourishing of descendants)、凤戏牡丹(phoenix playing with peony)、五福捧寿(five bats clustering around a character is a symbol of blessing and longevity);审美上的“锦上添花”(add brilliance to the present splendor)。如上述所举,既能准确、生动地译出中文句词的含义,又能传达出汉语语言的风格特点,阐述贴切传神,完好地保持了原文原意的丰姿,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参考文献:

[1]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沈琳琳.教学科研中传统服饰文化外译的创新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362-364.

[3]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武术服饰;艺术符号;象征

武术的各大门派、拳种套路,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术,其中每个门派、每种拳种都有其自身的生活信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现实创造,中国武术服饰的艺术性实际上就是不同套路中身体技术特色的文化符号象征。每一种武术套路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它的生成、积淀、延续,都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宗教、历史、语言、艺术、科学的发展有关。每一种武术套路服饰的生成,都是这个武术套路精神、文化发展的一部史诗。通过对武术服饰作为艺术符号的象征性研究,管窥武术文化的艺术人文内涵,透视人类的艺术审美情趣、不同时期的文化情结,抑或是不同文化所表达的生命情感特征。

1武术服饰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象征

1.1服饰与文化符号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的总和”,[1]而服饰则是人类这种符号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形态。因此,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规律的自成一体的系统,其功能在于使人类适应自然界,以保证人种的生存和延续。但人类的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人类对符号能力的运用才使得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延续成为可能。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但“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它不能完成全部情感的表达。”[2]所以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情感表达的途径,而服饰正是“有着象征内涵的事物”[3],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因此,非语言的事物,当人们用它来代表另一事物,表示一定概念、思想感情,并通过它来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时,它就成了文化符号。

1.2武术服饰与艺术符号的形态与表意特征的契合

艺术符号是文化符号系统中的非语言符号中的一类,它作为一个传达媒介只有在与艺术意象及艺术形式达到最佳结合时才能建构起来。也就是说,艺术符号的生成必须构成双重契合:与审美意象的契合和与艺术形式的契合,要达到这种双重契合,服饰的设计必须对这个新生的艺术符号进行文化和审美的挖掘。只有这样,这个艺术符号,才具有文化与审美的特殊性。武术服饰艺术构成的元素符号:造型、材料、工艺、色彩等,从不同角度传达出武术套路文化心理。武术套路服饰艺术的文化性,构成其形式的元素符号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由物质材料组成并受众多物质因素限制、表现使用功能意义的“物质形式”,又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4]表现着精神方面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有着明显的“艺术符号”的典型特征。武术服饰是一种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是武术文化的标志,中国文化的标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的历史的文化象征。”[5]各武术套路通过利用服饰的造型、材料、色彩、工艺,激发人的视觉想象和情感体验,通过隐喻暗示、联想对比等方法,传达出武术套路特有的武术套路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武术套路中,服饰甚至有着记史述古的符号功能和教育、伦理等职能。因此可见,武术服饰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武术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武术文化发展过程的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象征的意义在于通过武术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去窥视武术文化外在“形态性”与内在“表意性”的内涵与外延特征的统一。

2武术服饰艺术的外在形态性

2.1意识形态的物化: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引起精神的共鸣和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对自然灵物的崇拜或的“遗留”[6]。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中,样式或饰物往往有一些与众不同,表现出强烈的本武术套路特色,是该武术套路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特殊的衣物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在武术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各武术套路为了表达自己的身体文化,通过武术服饰,创造了许多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体现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符号,并绣、染在武术服饰和其他与武术相关的事物上。人类许多行为最初只是模仿,是对直接经验的继承,通过特定的行为影响和控制身外的事物,如早期的“图腾”。“效法自然、摹仿自然的文化实践是存在于人类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人类的早期或文明时代的初期,这种色彩显现得更为浓厚。”[7]在意识思维物化的过程中,将“意象化”[8]的情景复制到本体实物上。比如:武术套路服饰的刺绣,多以盛开的生机勃勃的鲜花,抑或是栩栩如生龙玉凤等等为主要背景。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将自然界的艺术元素镶入到个体意识想象的空间里,再通过物化的形式“具象化”[9]的表现出来,通过刺绣图案象征自然生态的和谐。所以,各武术套路服饰中出现的刺绣图案是人类想象意境中的具有创造性艺术符号的表达,是构成各武术套路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

2.2非意识形态性的物化:标识性的“品牌”象征

人是使用文化符号表达意义的动物。各族人民大量使用审美符号的象征来表达各族文化的意义。[10]这种审美符号的象征是各族文化符号体系的一部分,是凝聚各族人的精神,吸引各族人心的向心力,是识别认同符号。同时,由于各个不同武术套路、门派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服饰的风格必然存在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所谓形态性,是指文化符号所指代的物态属性,[11]它易于人们通过文化符号的外在形态认识和掌握文化的根本属性。在武术服饰文化中,服饰作为武术文化的外在性文化符号,它也具有对各武术套路、门派标识性的“品牌”[12]象征意义。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通过服饰的设计、剪裁、色彩等艺术元素,成为了辨识和熟悉不同武术套路、武术门派的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我们也就可以利用武术服饰不同的艺术符号特征去发现不同武术套路的风格特色与文化底蕴。如太极拳服饰对于太极拳本身而言,它具有“品牌”标志性的代言作用,对于其他武术套路,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其本体而言,却是可以互相认可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是太极拳用来对外是“本我”与“他者”[13],对内是“我”与“我们”的识别认同符号。对内的习练太极拳者,只要见到太极拳服饰,一眼就能识别是同一拳种的爱好者,从而产生亲近的认同感。对外的武术套路习练者,也能通过服饰的不同艺术符号特征,判定出这一服饰文化符号背后的本质文化属性———太极拳。各传统武术套路的服饰各不相同,每一类服饰就是其文化支系的符号,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是各个武术套路生存、发展的本能所致。

3武术服饰艺术的意象表意性

3.1审美意象非理性符号的“表魅”象征

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14]武术服饰上的纹样摆脱了逼真的摹写,让人进入意象的审美世界,一个神奇的使人类心灵获得自由的非理性艺术王国。在这种意象性的艺术思维里,设计者天马行空,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将所有的形象任意夸张抽象变形。如,武术服饰中的象形拳服装,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是设计师们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根据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具体物象中的抽象而来,从象形拳的形成过程管窥[15]武术服饰这一艺术符号化的过程,发现是武术服饰在经过审美意象的非理性化后。它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16]的艺术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和传承积淀,其间渗透、灌注、表达着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审美和艺术情趣。武术服饰的魅力在于不受理性形象的约束,放任其艺术想象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表”,即服饰的外在显性特征,通过视觉语言和身体互动转换为对武术服饰文化内在意蕴的一种体悟,甚至是对武术文化的“表”与“意”的魅力解读。武术服饰设计中的艺术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正是通过其自身的华丽的“表”,表达其背后浓厚意蕴的非理性审美“意”的特质,使武术服饰文化在对武术文化进行融合的同时,达到自身“表魅”的象征性意义。同时,也正是其象征意义,才使中国武术文化的艺术性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审美价值大为提高。

3.2勾勒传统与现代服饰人文情结的象征

武术服饰艺术符号所蕴含的武术套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日益为世人所喜爱,已成为中华武术套路精神和武术套路意趣的标志之一,为设计师们创作各种风格的服饰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使现代服饰设计得到升华。自2008年武术以特殊身份进入奥运会开始,武术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掀开,[17]与此同时,作为武术文化一部分的武术服饰也作为一种对武术表意象征性的宣传物开始面向全世界。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汲取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文化符号的精髓,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常常采用丝绸织锦、刺绣蕾丝等材质展现中国主题,借这些充满寓意的传统武术服饰文化符号来表达喜庆吉祥、祈福消灾、寄寓理想与希望。武术服饰设计师也在现代服饰的审美中经过解构、重组、整合等手法重新演绎武术服饰,衬托出武术戏剧般的舞台效果,使武术服饰更具东方情调,给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而现代服饰将武术服饰的某些元素融入晚礼服、日常生活服装当中,并在工艺制作、装饰手段和造型处理上,注入时尚,使其与现代的大环境相融合;通过对装饰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处理,切入流行元素,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恰到好处地把武术服饰的设计理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中国武术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出现在世界的视野内。

3.3创造者与受众者的生命情感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18],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象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以约定俗成的武术套路的艺术展现达到人们心理效应的意象过程,借助着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来把握服饰中意蕴的一种思维方式。武术服饰元素由人们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9]而服饰的艺术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寄托生命情感的归宿。武术服饰创造者的每一次设计、制作过程,都是一次自我情感和思想拓开的升华,使自身审美意识和对物化思维方式的的意象性不断丰富,以求通过其精心创造出的艺术品———武术服饰,实现他对生命情感的崇高追求。武术服饰是具象的服饰,作为象征符号的服饰,在本质上是特殊的一种语言。表意象征性形式的服饰是各武术套路的习练者与“受众者”进入艺术语言的中介,武术服饰的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艺术性修饰协同身体技艺的难美性展现,表达其对生命的高度热爱和情感的高度升华。在武术服饰的艺术语言和受众者身体语言的融合中,使人们对武术服饰实体本身的意象性地展开视觉意境的想象。这是人们通过不同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表达个体生命情感的形式。因此,武术服饰成为象征性的艺术符号,是人们赋予它情感的高度象征意义。

4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及鲜明而复杂的艺术文化符号象征,正是有了象征,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样,“衣与饰的结合,突破了衣着原有的单纯基本功能而取得了复杂的象征作用。成为亲属、权利、宗教等社会制度的构成部分,更发展成了表现美感的艺术品,”[20]显示出武术套路精神活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2(12):85-92.

[2]张璐婧.汉字的表意性和对外汉字教学[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5):87-89.

[3]许铁汉.象征: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意追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5):70-72.

[4]赵健伯.文化符号视域下的“云南十八怪”[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2):60-64.

[5]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6]于瑞华.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6):24-25.

[7]王亚婷等.汉子字体本身即为一种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3):B01.

[8]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9]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0]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一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学报,2011,34(8):36-38.

[1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72.

[12]冯聚才.文化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开封大学学报,2012(3):1-4.

[13]贾磊磊.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传播效应[J].现代传播,2011(12):17-21.

[14]吴学君.试论标点符号的表意性[J].昌吉学院学报,2002(4):84-87.

[15]龚茂富,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6-68.

[16]闰民,邱玉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8-51.

[17]毛逸伦.女子南拳竞赛服饰的形式美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8]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86.

[19]马敏卿.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赏析与创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92-93.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齐鲁诸子;服饰;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在齐鲁大地上出现了孔子、孟子、墨子、管子、晏子等一批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纷纷提出不同的主张和思想,为了阐明其理论思想,涌现出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从齐鲁诸子的文献中研究他们的服饰思想,探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发扬齐鲁乃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论语》、《孔子家语》中的“中庸”服饰思想

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服饰思想,主张服饰打扮应该走中庸之路。他一方面注重并思考盛装美饰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从人格、人品的角度总结衣人关系,提出了文质互补的服饰原则。文质互补的服饰原则内蕴丰厚,至少包含两个重要的命题:

第一,君子正其衣冠。孔子在《论语·尧曰》中直言的“君子正其衣冠,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认为穿衣戴帽得整整齐齐,以示有文化教养,而着力强调衣冠的周正本身就成为君子的基本礼节和必备条件。君子正其衣冠首先意味着在服饰形象端庄周正,符合礼仪规范,《孔子家语·致思》中说:“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不饰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仪容服饰非常重视,甚至把服饰的正与不正,看作是衡量一个人能否立足于上流社会的大事。

第二,文质合一,强调中庸。孔子提出了一条著名的论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一个人内在的资质,而文指外在的文饰(服饰)。倘若一个人的资质超过文饰,就显得粗陋、卑俗。若外在的文饰掩匿了资质,则显得呆板僵硬,如史官的文字套式枯索而无灵气。[1]只有资质与文饰互补,相得益彰,才是完美的君子风度。作为君子,作为统治者,着装不能太简陋,亦不能太繁修美饰。从理性精神来衡量,无过无不及才是恰到好处,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服饰境界。

二、《孟子》中的“浩然正气”的服饰思想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中最具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的服饰思想有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基本统一在儒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中,但也有区分,孟子在论述外在形式与内在气质的关系时更加侧重内在修养,即注重强调个体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被中国当代哲学家概括为个体的情感意志同个体所追求的伦理道德目标交融统一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孟子在外在形式(包括服饰)与内在精神的比较之中,更看重内在的已社会化了的意识,但这种观点并不等于说孟子忽视服饰的社会意义。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就曾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一直认为本质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注重修饰,人虽属美、善兼之,但也容易引起众人的厌恶;相反,假如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较差,但注重修饰,也可以作为一个完美的形象去参加祭礼。[2]再结合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的有些观点来看,孟子认为外在与内在是互通的,人的内在修养是完全可以反映在他的外在行为上(包括着装行为),由此可见,人的外在行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人综合品格的体现,从这点来看,孟子使儒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服饰思想更加合理、全面以至臻于成熟化。

三、《墨子》、《晏子春秋》中的尚俭服饰思想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被统治的一般小生产者利益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节用”和“非乐”思想,主张穿用服饰应该节俭。《墨子·节用》中载:“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墨子的“先质而后文”之说,是与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观点对立的。《墨子·非儒下》中记载墨子曾攻击孔子说:“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劝众。”《墨子·非乐上》中更是将国家之乱怪罪于美食美服。他说,礼乐盛行就要占用许多人,有敲钟击鼓的,还要有欣赏的,而且这些人还要吃得好,以保证气色好;穿得好,以显示排场。这些人不但没法再去生产,而且还要其他生产者去养活。这岂不是太浪费了吗?现代哲学家都认为墨予提出的“乐太繁”,既“不中圣王之事”,又有“不中万民之利”的观点,有些矫枉过正的倾向观点。如果单从杜绝浪费上看,墨子言论确有言之有理的地方,但如果都像墨子在《墨子·辞过》篇中所说的那样:“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还会有服饰艺术吗?进而扩展为还会有人类服饰文化的创造吗?再有,墨子的服饰观中屡现矛盾,如“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中还有“求丽”的动机,只是位置、顺序问题。[3]墨家的本来意思是为民着想的,但因为一开始就将目光集中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的一部分小生产者,从而缺乏观察上的高度,所以很难自圆其说,也很难在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墨子尚俭之外,齐国的晏婴也主张节俭作风。晏婴认为崇尚奢侈会使位高权重的人变本加厉搜刮和压榨黎民百姓,而奢侈思想的泛滥也会导致人格的堕落。《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有“田无宇见晏子独立于闺内,由妇人出于室者,发斑白,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的记载,正是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节俭观点的体现。服饰注重讲究实用性、威严性和功能性,从而去除了华丽且夸张的色彩及与实用无关的复杂装饰是晏婴对服饰的最基本要求。与墨子“冬服绀诹之衣,轻且暖,夏服烯裕之衣,轻且清,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的尚俭思想不谋而合。

四、《管子》中的尚奢服饰思想

齐国的管子以崇尚奢作为立国之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他的观点是认为富人奢侈的生活会促进个人财富的极大运转与消化,进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管子·侈靡》曰:“不侈,本事不得立”,“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在服饰中提倡“多衣裘,所以起女工”,并利用诸侯、大夫在服饰方面的奢侈与富华,使其散其财物,正所谓华美服装的出现与经济的丰盈有着直接的关系。管子认为,诸侯之子臣于齐国时应穿两张虎皮做的裘,而大夫则穿以豹皮饰边的服装。这个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使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散其财,使货币和财物得以流通与分散,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齐国裘皮服饰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11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附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种类多样,绚丽异常。现今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已渐渐汉化。在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区,人们一般要等到民族节庆时才穿戴其原本的民族传统服装及服饰品,这一现象,导致许多现代人误以为只有节庆日或演出活动时少数民族才开始穿戴传统服装、服饰,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文化传承问题。

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也越来越快。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取代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少数民族服装和服饰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城市里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和快捷的生活方式对于服装的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在功能性上显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那么,如何使得富有传统文化精神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在当今社会中获得传承?如何使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真正走出博物馆,走下舞台,融入社会生活?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国内,民族元素服装设计作品主要集中体现在舞台服装和高级定制礼服的范畴内,而在品牌实用服装的领域还未有长足发展。品牌实用服装服饰恰恰是在生活中最具有传播力度的服装形式,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使用时间稳定等特点,这决定了品牌实用服装是少数民族服装及服饰文化得以传承的良好载体。本文将从品牌实用服装的形式特点、国内外民族元素品牌服装服饰品设计现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少数民族元素实用服装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品牌实用服装的含义及形式特点

品牌是一种现代社会普遍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经济产物,品牌的产生意味着商品交换过程的概念的成熟。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品牌”这个概念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医院品牌、酒店品牌、展会品牌、商品品牌等多种形式。服装服饰作为一类商品的形式,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里固然主要也是以品牌服装服饰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

品牌实用服装服饰是一种现代都市文化生活的具体反映,它具有审美特性鲜明、实用性强、受众群体稳定等特点。其形式特点既注重对服装服饰的功能性追求,也强调舒适与美观的结合,不仅具有物质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两者缺一不可。

国内外民族元素品牌服装服饰品设计分析

国内外不少服装品牌已经开始将民族元素运用于服装服饰的设计与制作上。例如2003年,John Galliano把许多中国民族元素运用到系列服装设计中,以至于中国的时尚评论人如此评价:巴黎十六区的赛马场(Christina Dior 当季秀场所在地),飘荡着一股潘家园的味道……

近年来,国内民族元素品牌服装服饰设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在香港、台湾地区,民族元素品牌实用服装服饰设计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成绩。北京、上海、云南、四川等城市正在推动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设计的发展,例如内地现有的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品牌“裂帛”、“江南布衣”等。

从目前国内外民族元素服装服饰品牌的发展现状来看,已经有一部分较有实力的民族元素服装服饰品牌在市场的考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民族元素服装服饰品牌由于在其创建时过于注重表达设计师个人的想法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块面,往往导致其产品“曲高和寡”,最终品牌无法立足市场的结果。

少数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广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在长期的地域性文化中孕育出了杰出的、丰富多姿的民族服装特点,各民族间的民族元素风格鲜明,民族特性突出。而这在当下是极其有利的形式元素,有利于当代化品牌服饰的风格转变。

于此同时,中国的服装服饰品产业发展正在由原材料加工的形式向本土品牌的形式转化,而这正需要强大的本土原创力的推动,以适应和融入世界服装服饰品牌的设计发展大潮中。因此,立足于中国地域性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研究,提取少数民族服装文化元素的精华及其潜在的服装服饰品牌设计,将之实用化,就成了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的正确发展之路。

1.材料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品通常喜好选用纯天然的材料,由于南北气候有差异,北方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南方少数民族服装多用麻、棉等,同时在布料的染色方面大多使用天然植物制作染料。这与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当地生产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2.工艺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品的制作工艺有着非常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手工感,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绣球、壮锦、扎染、蜡染、苗族的银饰等都是其中代表性的品类。无论是刺绣、织染、还是首饰的制作都带着浓浓的手工色彩,是传统是手工艺的体现。

3.色彩

少数民族用色的寓意,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深层的文化含义,不同少数民族对颜色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例如壮族服饰色彩以青、黑、蓝色为主基调,而瑶族服饰色彩通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特定的色彩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例如有蓝靛瑶、白裤瑶、黑衣壮等。

4.图案

在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服饰设计中,通常运用了大量的图案装饰,或具体,或抽象,或几何,或华丽,或简洁,或精致,或粗糙,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各有特色。其中仿生图案包括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通过发现自然界存在的物的美,然后把它们应用于装饰之中,反映了民族审美观,形成了地方特色。几何图案包括三角图案、菱形图案、八角图案、方格图案、钱形图案、太阳图案等。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艺术中常常借用某些形象象征表达一些美好的象征意义,以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等。在民族图案的使用上常常以重复、渐变、对比、对称、比例、夸张等形式呈现,现实出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图案排列形式。

综上所述,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特色是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潜力。那么,如何使得这些绚丽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呢?

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实用服装市场是服饰文化传播的快速渠道,实用服装市场的受众群是非常广泛的,是利于文化传播的。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只有传播出去才能具有新的生命力,才能走出真正走出那些少数民族村落。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设计的道路呢?

首先,打破民族服装服饰原生态的生存状态,以品牌实用服装的形式把民族服装服饰文化传递出来,分析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立足地域,树立良好的具有少数民族元素的实用服装品牌形象。

第二,品牌旗下的产品开发――民族元素在实用服装品牌设计中的运用。前文已经对相关的服装服饰品牌现状作了分析,其中可以看到前人的经验和未被开发的市场潜质。通过前文对于不同少数民族元素的分析,可见中国的少数民族元素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在其与现代品牌实用服装设计相结合的道路上,使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形式全盘保留的做法是不太现实的。通过对局部少数民族元素的保留结合其他方面的现代实用服装设计形式,则可形成一种较为优化的尝试途径。例如前文分析的少数民族元素中包括材料、工艺、色彩、图案等方面,在运用的过程中设计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切入,进行与现代设计实用服装设计结合的设计。

(1)从材料角度出发,考虑使用棉麻类的天然材料,以现代流行服装的结构、色彩、工艺相结合。这种设计形式在“江南布衣”的品牌产品中较为常见,同时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

(2)从工艺角度出发,即民族刺绣形式或染织形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艺在具有地方特色同时,更体现了一种原创的手工感。若从该角度出发,则需要把传统的工艺进行手工复制,把纯手工的工艺技术与现代的流行的实用服饰结构、材质、色彩相结合。使得产品的工艺是具有传统特色的,但是其造型、材质和色调都是现代。

(3)从色彩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民族特点制定具有代表性的配色方案,在服装的面料、辅料的选择上按照民族元素的配色方案进行,结合时下流行的造型、结构及工艺进行设计。

(4)从图案角度出发,搜集整理中国不同少数民族特有的图案形式,通过各种工艺形式实现,再结合当下的流行造型、结构、色彩和面料进行设计。

(5)除了对服装产品进行设计制作外,服饰品方面也有着很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少数民族元素的许多方面都非常具有装饰性,在实用服装服饰品牌中设计制作相对应风格的服饰品,就有利于整个品牌的全面提升。

上述所及的少数民族传统元素品牌应用方法只是众多转换方法中的部分组成形式。通过现代品牌服装服饰的实用化理念,我们可以有机的挑选与组合较为突出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加以改造,利用现代化的实用服装及服饰品设计,在保留其主要民族特性的同时,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与创造,让产品设计融入适量的民族元素,并以市场基础为主导,在迎合当下市场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使民族文化在新型的品牌服饰中获得新生,从而真正从博物馆走出,走入人们的生活。

结论

挖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将其运用于实用服装服饰品牌设计,是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少数民族元素特点,从多个不同的设计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在设计中注入少数民族元素,在少数民族文化与实用服装服饰设计结合的同时尽量保留该品牌的市场接受度,使得我们璀璨的少数民族元素得到大众市场的传播,使少数民族文化真正得到传承,是一条兼具开创性和市场价值的少数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图像 理论 方法 资料 婚礼服饰

在服饰史的研究中,常用资料可分为三种,包括文献资料、图像资料和实物资料。在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丰富的情况下,这两类资料可以为服饰研究提供佐证。而图像资料,对于服饰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文艺复兴时期婚礼服饰研究为例,讨论图像在服饰研究中的应用。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实物留存非常少。将图像资料作为主要资料非常有必要。艺术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比如,通过图像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婚礼前后或者当天新郎新娘如何穿着,服装的面料是怎么样,色彩构成如何;新娘的嫁妆中包含的各种精美奢侈的服装,是不是新娘婚礼的服饰,是怎么样被艺术家表现或者创作的等等。

1、图像的研究理论――以图证史

图像资料对于历史研究非常重要。在西方,将图像作为视觉材料进行阅读是艺术史特有的理论传统。有学者认为,图像学是研究文艺复兴的图像资料最合适的理论。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图像志,即对图像进行单纯的形式分析;图像志分析,即对于特定主题的传统意义进行分析;图像学分析,即根据对于特定题材和概念的研究发现图像的内在含义。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打破了对于图像研究限于形式和风格的障碍,能够还原视觉艺术与文化的真正意义。

尝试将图像学运用到服饰史研究中,不仅能够使图像研究有据可依,而且,在分析图像中服饰的过程中,可以先从形式分析人手,再发现服饰图像特定题材的共性,然后对当时服饰的深层次含义进行解读。

2、图像为主要研究资料优缺点及研究方法

以图像为主要研究资料,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出腰线的高低、服饰面料的厚薄、图案和纹样,也可以看出模特如何与服装互动的。图像资料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同时代的艺术品风格,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的形成、在时代的艺术环境下生长的。艺术家对于创作的看法,赞助人的意图也使图像资料更加复杂。《以图证史》指出,对于图像的史料考证,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曹意强《可见之不可见性》缪哲《以图证史的误区》也提到图像研究理论需要与其他的理论结合使用。在研究时,要灵活运用服饰史、艺术史的各种可能应用的理论。

为了有效的利用图像直观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排除其不确定,得到较为真实可信的结论,以图像为主的文艺复兴时期婚礼服饰的研究方法主要如下:

2.1挑选图像

首先,将收集的图像资料进行集中,对图像进行常规判断,如创作年代、题材和写实程度等。从中挑选真实程度较高的有代表性的图像作为研究重点。

2.2比较印证

将选出图像与同时代相关图像、文献和实物资料相印证,证明其可信程度。同时,将服装图案、面料、形制、结构、剪裁、配饰等蕴含在图像中的信息挖掘出来再与实物、文献等资料相互印证。

2.3视觉表现

将图像中的婚礼服饰以效果图的形式做以总结,得出文艺复兴图像研究中婚礼服的结论。

3、研究资料

不同图像有不同的研究和考证方法,不同图像的能够被利用的程度也不同。同样就以婚礼服饰研究为例,图像资料可以按照形式、功用、表现服饰的程度分类。

3.1按形式分类

按照形式分类,应用的图像材料可分为:壁画、油画、蛋彩画、版画、手稿等。

版画和手稿,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切萨雷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记录当时新娘服饰的印刷品,这类图像材料通常是由生活在当时代的人为了记录服装或者历史并流传下来的,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但由于材料是黑白印刷,当时的印刷技术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类图像对于研究细节和服饰的色彩有局限。

壁画油画和蛋彩画。这类图像材料通常是画家出于各种目的,表现宗教题材的或者世俗生活的绘画。其中婚嫁箱作为婚姻的必备品,绘制有许多与婚姻、道德有关的图像,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文艺复兴时期作为西方艺术的一个高峰,当时的绘画技巧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的进步,所以此类图像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2按功用分类

根据题材和功用的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图像还可以分为,宗教与巫术、政治、私人领域和快乐的艺术四种。

宗教与巫术通常是根据圣经的内容和使徒的故事绘画的,具有教育和说教的作用,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多的图像;政治功用的图像是指为了表现教皇和大家族的政权成就、宣扬政治而绘制的一类图像;私人领域指描绘私人领域的图像,如结婚生育和死亡等。在15世纪以后,描绘肖像婚姻等世俗化图像数量逐渐增多;快乐的艺术是指出于个人喜好和欣赏而绘制的一类图像。这类图像常常会带有赞助人的偏好等干扰因素。

在用图像做服装史的研究时,这几类图像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绘画中是否存在程式化的表现方法,艺术家的动机是要真实的反应世界还是把可见的世界想象化。所以,在研究图像时,需要分析各种图像资料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并加以论证。

3.3按表现服饰程度分类

按照表现服饰程度分类,图像可分为半身像、全身像、大场景图像等三种。利用半身像可以研究新娘的发型装饰,全身像可以很好体现服装的穿着效果。而大场景图像通常包含婚礼场面的内容,可以用来研究穿着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