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

时间:2022-08-17 02:44:41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1

(一)拓展素材来源

要想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班级主题教育环境,首先要获取环境创设的丰富素材,而它们往往存在于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收集和整理。下面以主题教育活动“有用的瓶子”为例,谈谈如何多渠道获得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的素材。1.素材来源于幼儿的学习过程主题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学习成果,如活动照片、美术作品、记录统计表等,教师都可将其作为环境创设的素材。(1)活动照片。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学习的行为表现时,可以随时用照相设备捕捉其中的精彩瞬间。如,用照相机或录像机拍摄幼儿使用废旧瓶罐制作体育器械的过程,以及幼儿利用自制体育器械自主进行体育游戏的场景。(2)美术作品。幼儿处于前书写期,喜欢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通常会用绘画、手工等美术作品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如,在装饰瓶子的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水粉、毛线、贴纸等材料把瓶子装饰成各式手工艺品。同时,幼儿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心目中最漂亮的花瓶。幼儿亲手制作的“瓶子”及绚丽多彩的花瓶绘画作品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环境创设素材。(3)记录统计表。记录统计是幼儿数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运用记录统计表,让幼儿在具体的记录操作中初步感知数与量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事物的内在关系与变化,如统计幼儿园的物品、记录园内植物的生长和每天天气的变化等。又如,在回收瓶子的环保活动中,让幼儿使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统计表记录每次回收瓶子的数量;对回收的瓶子进行分类,并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记录表里。2.素材来源于幼儿的家庭生活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也是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素材。(1)文本资料。为了丰富主题教育的材料,家长和幼儿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需要,事先收集一些与主题教育相关的文本资料,如照片、图片、文字资料等。尤其是涉及到幼儿成长、亲子旅游、家庭生活等的照片,是主题环境创设的重要素材。如,在“环保齐行动”活动中,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提醒幼儿把使用过的瓶子分类投放到回收垃圾桶里,并用镜头来记录幼儿的这一分类过程。同时,家长和幼儿可以通过画报剪辑、网络搜索等形式来收集与主题教育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拓宽幼儿的眼界。(2)实物。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决定了他们对实物更感兴趣。因此,实物是主题教育环境的重要部分。教师根据主题内容适当地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实物,用于班级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如,教师在班级里设立瓶子回收站,倡议家长与幼儿在生活中收集各类的废旧瓶子,清洗干净后放到瓶子回收站中。幼儿可以在瓶子回收站里整理瓶子并创设生活体验区“瓶子小超市”。(3)亲子作品。教师根据主题教育的需要,提出完成亲子作品的任务,如社会调查、观察记录、口述记录等,邀请家长在与孩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帮助孩子增长主题知识。如,教师以超市里的瓶子为主题设计亲子调查表,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在超市里观察并画出其中五种不同形状的瓶子,还要记录瓶子的材质以及用途。3.素材来源于教师的协助幼儿的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协助。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谈话记录、统计记录、文本资料等协助幼儿进行记录。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记录幼儿有代表性的言行表现,既能记录幼儿的成长瞬间,又能让环境呈现出多维度特征。

(二)明确创设者的角色

1.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体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合理规划环境布局,培养幼儿建构空间思维;让幼儿利用色彩装饰环境,培养欣赏美、运用美的能力;让幼儿整理各种各样的素材,学习分类与整理;让幼儿自主剪贴照片、作品等素材,锻炼手工基本能力;等等。可以说,在主题教育环境创设中,生活物品是幼儿收集的,美术作品是幼儿创作的,活动照片是体现幼儿学习过程的,环境创设是幼儿亲手完成的。如此的主题教育环境无处不看到幼儿的影子,幼儿由此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由于幼儿的发展能力不同,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创设班级主题教育环境时的参与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创设“我的家”主题环境,在小班活动室里,由于幼儿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让幼儿带来自家的全家福以及家居等照片,或者带幼儿自己在家喜欢玩的玩具和生活用具,与幼儿共同在班级创设温馨的“家”的氛围。在中班里,幼儿的动作技能有所提高,表现能力也初步形成。在创设“家”的氛围时,幼儿通过讨论、协商,利用自己和同伴从家里带回来的物品,与教师一起布置自己喜欢的“家”。在大班里,幼儿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都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教师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幼儿自己设计、操作、商讨、管理环境,把自己想象中的“家”通过绘画、建构、手工等形式展示出来,在班级环境布置中实现心中梦想的“家”。2.教师是环境创设的主导在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中,教师的主导角色主要体现在对活动的调控,做到适时介入、适度干预、适当支持,引导幼儿自主创设环境。在介入时机上,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活动,观察幼儿在创设环境时的表现,尤其当幼儿遇到困难而出现停顿时,要能及时判断此困难幼儿能否自行思考或在同伴的启发帮忙下能否自行解决。同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主导环境创设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对环境创设的干预程度将随之减弱。

(三)展示多元内容

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是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实施路径和探索过程。因此,主题教育环境是变化的,遵循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路径和探索过程,展示着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与成果,多元呈现着幼儿的学习过程。1.环境要呈现出主题活动的实施路径教师按照主题网络图的实施顺序把最能代表幼儿探索兴趣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清晰展示出来,既方便幼儿在活动后进行回顾和反思,又能让家长完整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如夏天里“玩水”的主题活动,教师提前让幼儿从家里带来泳衣、泳帽、泳镜以及游泳圈等游泳装备,共同创设“游泳装备展示区”,让幼儿直观认识各种各样的游泳装备;组织趣味水上游戏,教师用照相机拍下游戏的全过程后,让幼儿自己先把活动的照片分类展示在墙面,再帮助幼儿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结合水上游戏,教师引导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游戏的欢乐情景,并用绘画作品创设环境;教师还提出假期安全游泳的亲子活动任务,并把亲子活动成果展示在环境中便于大家分享并凸显安全游泳的经验做法;等等。2.环境要体现出幼儿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若干个与主题有关的活动个体的简单拼凑。教师应引导幼儿对主题进行纵向深层次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主题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活动形式,是幼儿“产生问题提出假设动手探索验证记录分析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因此,主题教育环境应把对主题的探索路径完半月整地展示出来,赋予教育环境更深层次的内涵。

(四)把握适宜的创设时机

环境创设应该在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环境是主题教育活动中重要的资源和活动素材,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完成,不应由教师在业余时间来完成。为此,教师应充分地挖掘主题教育内容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基于阶段性主题教育内容启发幼儿进行环境创设。幼儿在创设环境时通过设计构思、收集素材、剪切粘贴等一系列动手探索活动,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主题活动内容,如,整理环境素材能学会物品的分类;修剪作品和粘贴素材能学会剪、撕、贴等手工技能等,从而更深入地参与主题活动。教育环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建立动态的主题教育环境,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层层深入,教育环境要不断充实和更换,及时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足迹。动态的主题教育环境会持续激发幼儿的好奇天性和探索精神,充分体现出环境独特的教育功能。

作者:邓泰初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幼教教研室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生态学理论 幼儿园 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 生态理论概述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学理论认为, 生态环境就是层层镶嵌的同心结构, 每一层都镶嵌在相邻的层次里面, 圆心是发展的个体。“个体发展的环境是 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 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指的是儿童平常所处家庭及日常环境,包括日常的家庭设施、家庭中的人即他们所从事的的活动,包括指向儿童的活动,如喂食、洗澡和拥抱等。中观系统:家园联系、家庭与社区、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就是儿童所处的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不是一个实在的系统,而是由微观系统的联系所构成。外观系统:是对儿童生活产生更大影响的一些背景,儿童不直接参与的,但却影响或受其中发生一切影响的系统。体现为各个环境间关系的清晰、一致程度,以及一些政策方面的因素。宏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常常被嵌入大范围的思想意识体系和某一特定文化或亚文化的制度或模式之中。这些体系、制度、模式便是宏观系统,是人类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的总体蓝图。

因此,从生态学的理论上研究幼儿要求将幼儿放置在各种复杂的生态环境之中,通过教育来干预调节生态环境系统中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即将研究的范围放置在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综合考察影响幼儿的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以期通过对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调节和改变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2.1注重整体性和教育性

生态学理论把幼儿周围的环境看成是生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且相互交叉影响的系统。所以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应该是空间规划合理、材料投放适中、游戏时间充足,气氛自由、和谐的环境。因此,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环境,并在其中渗透教育元素,环境应能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引导幼儿通过自己探索、游戏积累相关的经验,引领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发展。

2.2融入幼儿生活的大背景中

生态学理论把儿童生活在其中的直接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而宏观系统是指儿童身处的大范围的思想意识体系和某一特定文化或亚文化的制度或模式,对儿童是一种背景性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 所以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适合幼儿所处的文化背景中。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是幼儿生活的大背景,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引导幼儿如何在将来的生活中适应他们生活的社会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创设环境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还应在环境创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民间艺术等,以增进幼儿对祖国的了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3让幼儿充分参与

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 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强调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的重要性。幼儿和其所处的环境始终共存,幼儿依赖于环境,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幼儿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创设“属于幼儿的环境”,同时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使儿童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认识环境,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在改造环境之中创造环境,培养儿童坚毅、积极、合作互助等优良品质。

2.4强调动态变化

生态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学前教育的新的视野。传统的理论如皮亚杰对幼儿各阶段发展特点的划分,是从幼儿本身为出发点的,而把儿童发展的环境看成不变的。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发展的研究是着眼于外部的,把幼儿发展的环境看成一个结构的、系统的、多重关系构成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变化环境布置,同时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环境。如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取放玩具和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游戏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5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共同参与

生态学理论把幼儿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幼儿园、家庭、社区、全社会都处于这些系统中。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该要家园合作、家社合作、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亚娟.于海燕.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J] .上海教育科研,2012(12).

[2] 袁爱玲.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标准[J].学前教育研究,1994(6).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3

1.环境创设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中良好的环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由于幼儿的年龄和班级不同,活动安排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室内外空间和活动区域以及活动区域的材料投放,重点在于促使幼儿通过区域环境发挥其内在潜能,实现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幼儿的全面性发展。

2.教师掌握环境创设能力的重要性

环境创设能力是评价教师素质的标准之一,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让环境发挥出潜移默化的能力,让幼儿在其中能良好地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对自己所创设环境的目标、空间布局、材料是否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观察,不断提高指导幼儿活动的质量,使其不断成长。

二环境创设能力培养的现状

1.幼儿园对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重视

如今很多幼儿园对环境创设的重视度有所加强,将环境创设纳入教师的职责范围。幼儿对环境具有依赖性和适应性,通过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幼儿园是幼儿白天的家”,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很多幼儿园都在努力创设环境,力求让精心创设的幼儿园环境突出本园文化,使之有特色、有新意、能吸引幼儿。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都对环境创设有明确的要求,主要是结合该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办园特色提出,因此教师创设环境能力对幼儿、幼儿园、教师本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

虽然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发展已得到重视,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单纯追求美化环境,没有遵循教育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环境创设能力培养的策略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意识

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环境创设是一门职业技能。因此,在学前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环境创设的意识是最基本的,作为教师可有意识地利用幼儿教育理论课堂向学生灌输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独立提出创设的构想。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设幼儿园环境的能力

实践活动锻炼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关于环境创设课程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可结合不同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引领学生观摩案例及提供实践空间。在学生去幼儿园实习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优缺点,以此促进他们的成长。实例:某高校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讲述了幼儿园墙饰的设计与制作,包括墙饰的分类方式和设计要点、基本要素及色彩运用等知识。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墙饰的设计及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理论课结束后设置了实践课程,将教学楼外墙面作为实践地,为学生准备好画笔、丙烯颜料、水粉颜料、调色盘、水桶、墙饰参考资料等工具,学生们自定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完成一次墙饰设计。学生们在墙面上绘制了各种题材的绘画,并以卡通画的形式画出;在墙面上运用平面剪贴的方式展出自己平时的作业,包括剪纸、布艺贴画、毛线贴画、简笔画、素描、装饰画等。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自己理论课中学习的知识,又有与同学、老师的沟通还有学生们自己的创意。分析:教师将此次实践课设置在理论课后,意在将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使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为学生们自主创设墙饰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资料,同时将环境创设的自交给学生们,这样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创设,不仅达到了培养他们创设环境能力的目的,又迎合了学生们的兴趣,也满足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幼儿园环境创设 实践教学 四部曲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性和逻辑性,忽视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多学生反映学到的知识很难解决在实际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真正让学生入职幼师后即能进行幼儿园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师就不能将这门课程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学校的教室内,应将该课程和实际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紧密联系,学生不仅要知道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和方法,还应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于是,我校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进行改革,适当增加该课程的实践学时,逐步探索出“四部曲”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中,获得环境创设的实战经验。

一、以“全实践”课程理念为指导

“全实践”课程理念认为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师教育的要求;强调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主张未来的幼儿教师应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知识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构转化为内在的、经验化的个人知识;提倡设计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实践反思模式的课程体系。

“全实践”课程理念的提出引发了笔者对我校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现状的深入思考。教师以这样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够用、适用、能用、善用”为原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不再是专业教师单一地在课堂上传递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而是重视实践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将实践环节放在中心位置,实践环节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

二、构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环境

(一)确定实践教学共同体

“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实践教学光靠高校专业教师是很难完成的,专业教师一般精通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论知识,而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具体实操细节的了解却不深入,比如如何利用家长资源进行环境创设这部分内容,幼儿园一线教师往往比专业教师更具有发言权。“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实践教学不应仅仅是专业教师的事情,更是学院环境创设和美工方面的专业教师与幼儿园一线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三部分人共同来完成的。三者之间互相合作,构成了一个实践教学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可以说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和支撑,是实践教学可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让教室成为临时实训室

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幼儿园环境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幼儿园真实的环境,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环境创设,教师还可以把教室作为临时实训室。比如学生在学习区角环境的布置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把教室的几个角落当作幼儿园的区角来进行布置,让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机会。

(三)让幼儿园成为第二课堂

将教室变成临时实训室,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但教室并不是真实的幼儿园,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完全在教室中实践,教师还需要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堂延伸至真实的幼儿园中,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践,让幼儿园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使学生能观摩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了解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真实需求,并参与到实际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中,主动探索发现,主动建构知识,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真正掌握创设幼儿园环境的技能技巧,并且能在将来的幼师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

三、选取贴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使用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教材内容偏重于环境创设知识的传授,对于现实幼儿园具体情境中环境创O的技能技巧涉及较少。我校有关教师通过多次到幼儿园观摩,了解当前幼儿园的环境,收集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的各种课程资源,逐步更新课程内容,调整教学课件和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容体系,并编著一本实用性更强、突出学生环境创设实践能力培养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教材。该教材有一部分专门讲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具体实践,内容包括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方案的设计、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的真实案例、教师对主题环境的反思与评价等。这部分内容与当前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紧密贴合,让学生通过实例来了解在具体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应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将这部分内容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观摩实践,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与运用这些方法与技能。

四、实施“四部曲”实践教学模式

在教授“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对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经常组织学生讨论真实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例,教师的角色从一个讲授者逐渐向引导者转变,并探索出了“四部曲”实践教学模式。“四部曲”即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阶段:观摩学习、现场听课、实践演练、分享评价。

(一)观摩学习

利用学生分组去幼儿园见习一个月的时间,让每组学生第一周对所在见习幼儿园的环境进行观摩和学习,同时教师也实地考察学生所在幼儿园的环境,在幼儿园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该幼儿园环境的优点和缺点,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对幼儿园环境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认识。

(二)现场听课

第二周,环创教师和美工教师征得幼儿园同意后,共同去幼儿园的走廊、过道和活动室现场授课,学生现场听课,和学生共同探讨他们所看到的真实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和楼道环境是如何设计与布置的,环创教师负责介绍整体环境的布局与规划,美工教师负责介绍具体环境中手工作品的制作方法。通过现场授课,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平时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幼儿园环境布置中的方法。

(三)实践演练

第三周和第四周,进入实操阶段,学生与所在班级幼儿教师沟通交流,了解目前所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的各项工作进度情况,根据情况撰写一份班级主题环境创设方案,与幼儿教师一起交流探讨设计方案,根据讨论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改。然后,学生在幼儿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将方案付诸实施,动手实践。

(四)分享评价

学生见习回校后,将自己在幼儿园见习期间与幼儿教师一起设计与布置的真实幼儿园环境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分组展示汇报,程序是:各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在教师的引导下,班上同学共同分享交流,互相介绍自己在幼儿园实践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评和互评,对自己和他人所设计的环境进行深入反思,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各自的经验。

五、变革评价内容与方式

过去“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偏重理论,课堂教学形式传统、单一,课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笔试考查学生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情况,而很少考查学生实际的环创技能、探索实践及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实施教学改革后,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

从评价内容来看,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环创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会重点考查学生的幼儿园环境设计能力、在实际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幼儿园环境的反思评价能力。评价内容的变化,促使评价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教师更加重视过程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分组互评。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环境创设方案评比、环境创设好点子评比、班级主题环境创设评比等活动。这些评比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三种形式相结合进行,考查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比结果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在结果评价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期末笔试试题更加灵活,减少了客观题的数量和分值,增加了主观题的数量和分值,并且主观题类型更加多样化,增加了案例分析题和h境设计题两种题型。

通过变革“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评价内容与方式,学生不可能再通过临时抱佛脚背诵书中的概念和知识来应对课程考核。学生需要在平时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付出努力,主动探索发现,尝试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初步经验,从而顺利通过考核。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2]秦金亮.以“全实践”理念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5

 

一、实施幼儿园人文生态化教育的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化成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大热门,代表着新兴的潮流和时代的趋势。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迫切性、必要性,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初步的形成。

 

二、实施人文生态化教育之初的状况

 

2008年,诸城市有潍坊市级一类幼儿园160处,除实验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纺织幼儿园等实验示范幼儿园的内外环境初步符合人文生态化要求外,其余90%以上幼儿园人文生态化环境创设均有不同的差距。全市幼儿园的人文生态化环境创设,迫在眉睫。幼儿活动游戏的主要场所应该是室外,若是绿化不以人为本,大型玩具不置于绿荫下,没有足够绿化、生态化场地,没有生态化教育的课程、课堂、德育,建设生态文明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实施幼儿园人文生态化教育的措施

 

(一)成立幼儿园人文生态化教育研究和实施团队,制定理论指导纲要。市教育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机关科室负责人、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人文生态化教育课题研究团队,针对古今世界生态化理论,结合我国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制定了《幼儿园全面实施人文生态化教育实施方案》,加强理论支持和过程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取得实效。

 

(二)分阶段全面实施幼儿园人文生态化教育

 

1.初步实施人文生态化教育阶段。《纲要》规定:“引导幼儿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态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实验幼儿园2006年前的园内只有5棵树,与生态化教育要求相差甚远,为此他们开始全面实施校园人文生态化教育工程,把楼前楼后有条件绿化美化的地方掀开硬化路面,清除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建筑垃圾,栽植了1000余株适合儿童观察的多种绿化苗木。不具备栽植苗木条件的地方,如楼前和活动室,则采取盆栽方法种植各种不同规格的、适合幼儿种植和观察的苗木,大型玩具旁边栽植遮荫大树。短短三四年的时间,该园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环境;2.优化人文生态化环境阶段。人文生态化教育工程实施初期,课题组成员局限于绿化植物的理论养护知识层面,使得新栽植的绿化苗木经常出现病死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幼儿园的干部教师掀起学习养护园内花木的热潮,他们通过多方请教,潜心研究,逐渐掌握了园内各种花木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栽培、浇水、追肥、治病、修剪技术,使幼儿园优美的人文生态化环境实现了常态化。

 

(三)多方位实施人文生态化教育

 

1.研发“人文生态化教育课程”

 

要想让外部的人文生态化环境内化为每一位幼儿的文明生态素质,就必须研发人文生态化校本课程。人文生态化教育研究团队结合实际,根据生态化课程的理论基础、基本目标、内容要求研发了我市人文生态化教育园本课程。

 

(1)幼儿园人文生态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儿童生态学。其核心理念是“儿童的行为及其状态与背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逐步的相互适应”。因此,应从儿童的自然生态出发来研究如何全面开展人文生态化教育;(2)幼儿园人文生态化教育的基本目标:使幼儿在自然、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在知识方面,使幼儿初步了解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性,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平衡性,人类生存对环境的依赖性,了解人口、资源、能源和污染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环保意识,引导幼儿关注环境问题等;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萌发幼儿尊重自然的美好情感,使幼儿形成爱护生活环境的良好意愿和行为习惯;(3)幼儿园人文生态化教育的内容要求: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幼儿主要通过直接感知方式来学习,生态教育环境对其影响很大;其次,生态化教育内容要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给予其粗浅而非精深的知识,对于幼儿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要强行输灌;第三,要多为幼儿提供正面积极的范例,幼儿喜欢模仿,但分不清是非对错,因此不易过多的介绍污染、乱砍乱伐等阴暗面的事实,尽量用正面的范例去激发幼儿积极美好的情感。

 

2.打造“理想的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一种在人文生态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全新课堂形态。生态课堂是快乐的,高度和谐的,开放发展的。我们提倡利用生态课堂陶冶幼儿情操,落实生态德育。诸城市很多幼儿园,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精心营造了具有浓郁生态特色的室内外生态课堂环境,使园内的生态课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动态化,从而给予幼儿丰富的学习、观察、生活经验,使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回归自然。

 

3.实施“人文生态化德育”

 

“人文生态化德育”把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融汇渗透到课程教学和一日生活之中,注重一个个随时随地的“渗透”“养成”。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组织孩子及时参加有关活动。在故事儿歌等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中渗透。

 

四、实施人文生态化教育的实践效果

 

不虚朝夕耕耘苦,换得年年硕果香。近十年建设的人文生态化教育工程,逐渐形成了诸城特色教育品牌。大量人文生态化幼儿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成了孩子们健康幸福成长的乐园,多次迎接各级现场会、推介会。其成果先后获省市创新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部级创新教育一等奖。其经验多次在省、全国学前教育研讨会、全国创新教育年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干部培训班上介绍。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 户外环境 体育场 倾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70-02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功能定位及其创设好坏,极大影响着幼儿户外活动开展的质量。由此而言,幼儿园户外环境是其整体环境创设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然而,目前国内就此问题的专门探讨尚不多见也未系统,要么在对幼儿园整体环境创设的探讨之中居于一隅,要么夹杂于一线教师们就如何开展幼儿户外活动的探讨之中。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引起学界重视,推动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

从当前幼教实践来看,“体育场”无疑为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主流倾向。这里的“倾向”意指幼儿园在实践中所奉行的对其户外环境的“主要”功能定位,而非“唯一”功能定位。简言之,幼儿园将其户外环境主要定位于成为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开展的“体育场”。下文将从理论根源及实施方略等方面对其进一步展开分析。

一、“体育场”倾向的理论根源

(一)国家的重视与约束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2012年9月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进一步明确建议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中的相关内容既体现了国家对于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视,又是其对于幼儿园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与实践指南。

(二)体育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幼儿生长发育与提高身体素质。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要靠营养、睡眠等保障,更与体育活动紧密相关。幼儿期是人体大部分器官与系统发育的关键阶段。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骨骼与肌肉系统等逐渐成熟。此外,当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户外阳光的照射、空气湿度与温度的刺激等对其肌肤、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机能乃至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人们的思维定势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涉及幼儿户外活动或是幼儿户外游戏之类的话题,人们潜意识考虑更多的是户外(体育)活动或是户外(体育)游戏的开展,这里有将“体育”泛化的嫌疑。它是一种思维定势,与现代学校(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育模式一脉相承。不仅如此,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与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相关。

二、“体育场”倾向的实施原则

(一)分区域

根据场地、器械设置的不同,“体育场”往往划分出若干活动区,以满足幼儿走、跑、跳、投、攀、爬、钻、平衡等基本动作与运动能力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平衡区,幼儿可以利用跷跷板与平衡木来发展身体平衡力;在钻爬区,幼儿可以锻炼爬、钻等运动能力;在玩球区,则是对幼儿运动技能进行训练。

在实践中,不同幼儿园的划分不尽相同:有的幼儿园划分出平衡区、触跳区、投掷区、攀爬区、走跑区等,有的幼儿园则划分出大型器械区、循环式综合运动区及主题运动特色区等,也有幼儿园划分出球区、绳区、钻爬区、投掷区等。

(二)重安全

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园应始终注意幼儿安全保障,“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从“体育场”创设来说,幼儿园应增强风险意识,将之贯彻于户外场地、设施的设计、使用与维护等环节之中。运动场地的平整、塑胶跑道的铺设,均能够降低幼儿在走、跑、跳活动中的危险性。户外大中型运动器械如攀登架、滑梯、秋千、跷跷板等的设计、选用、安装与使用应符合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

此外,“体育场”的安全维护同样重要。沙池定期的沙土消毒、排筛(防止沙土中混入类似针头的尖锐器物),运动器械的定期保养与维修、消毒与清洗等,这些工作应制度化、常态化。

(三)趣味性

在户外环境创设中,幼儿园需要有意识的加入“趣味”元素,以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而这需要发挥幼儿园教职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根据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而不断创新“体育场”的布置与使用。

这既可涉及户外场地空间的拓展与利用,使之立体化,如“体育场”墙面、场地上方及周边空间的再利用;也可以是体育器械的不断翻新,如目前实践中较为流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就需要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制做出形式、质地多样的大中小型体育器械,如各式各样的平衡凳(桥)、钻爬栏、跨栏、竹梯、木板车,还有沙包、飞盘、纸棍(球)、布袋、竹高跷等。

三、当前亟待完善之处

目前,在幼儿园户外“体育场”创设实践中,尚存有不少问题,需要加深认识,不断完善。

幼儿园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常出现由于活动场(操场)上同时有若干个班级,“人多拥挤”从而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类似情况。人们将这归结为体育场面积狭小。若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当中可能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仅从幼儿园户外场地开发、利用方面来看,这里面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体育场”等同于“操场”。诚然,活动场(操场)是“体育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体育场”不完全等同于操场。幼儿园户外“体育场”的创设应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化概念。换而言之,幼儿园应拓宽思路,将整个户外空间纳入到“体育场”范畴而加以规划、设计与开发。譬如教室走廊、周边的绿地(空地)、墙面均应视作潜在的体育空间合理开发与利用。

运动设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实践中,常常发现部分幼儿园的户外运动设施单调、陈旧,特别是那些成立时间较久的幼儿园。这容易给幼儿体育活动开展带来两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一存在安全隐患。陈旧的运动设施磨损老化一般较为严重,需要经常加以维护与保养,否则幼儿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易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其二,不利于幼儿对于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单调而陈旧的运动设施,缺乏生活气息与新颖性,极大降低了对幼儿的吸引力,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

总的说来,“体育场”倾向是目前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主流功能定位。各幼儿园在此进行了大量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经验与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反思进而解决。

【参考文献】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幼儿参与; 互动;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23-001

在幼儿教育发展的长河中,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一直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部分。根据新《纲要》精神,二期课改把幼儿的所有活动都纳入了教育的范畴,幼儿参与的成分越来越多,主题墙面与环境布置不像以前使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完全依附于教师的构想和行动,更多地考虑到了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在与主题环境互动的过程中的所得与发展。那么,如何在新《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发挥主题环境与幼儿的互动作用,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呢?我们对此做了一次较完整、深入的案例研究,现初步小结一下我们在《我喜欢》这一活动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尝试、探究与成果。

一、主题环境布置理念

《纲要》精神指出,幼儿园的环境应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视角出发,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成为环境的主人。我们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加入了幼儿对主题的理解和想法,使教室环境与周边区角成为幼儿与活动对话和信息沟通的平台,整个环境创设充分展示幼儿自己的所想、所知、所做。

二、主题墙创设

1.主题墙设计意图

作为小班上学期来说,“我喜欢……”这个主题内容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为了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我们组织孩子进行了讨论,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以此来确定主题墙的内容,经过讨论,发现孩子们对“我喜欢”的食品、玩具、颜色和形状比较感兴趣。

2.主题墙完善过程

新的课程理念更为重视的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结论或结果。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我们以孩子们讨论中最喜欢的糖果造型为主题墙的轮廓,随后将孩子们讨论到的主题内容以他们喜欢的形式呈现在主题墙上,使得整个主题墙给人感觉内容丰富且格局清晰。

三、区角与环境创设

1.活动前:让幼儿参与讨论和收集

由于主题开展初期幼儿对“我喜欢”这个话题已经有过谈论,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请幼儿分别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幼儿园展示和分享,同时根据主题的需要共同收集一些废旧材料来丰富我们的区角材料。

2.活动中:让幼儿参与区角物品的投放与整理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各方面能力还较弱,可好奇心强,渴望积极参与,特别喜欢模仿、帮助老师布置和摆放。我想,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参与到环境创设中,因此,我们请幼儿自主地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图书分别投放到《玩具城》和《开心书吧》,而对幼儿收集的废旧材料也作了认真的删选并投放到相对的区角以丰富区角材料。

3.活动后:请幼儿大胆提议,参与调整

环境创设是个与主题同步行进的过程,幼儿在主题创设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萌发新的创意和想法,因此需要不断的更新、调整,于是课余时间,我们经常开展一系列的谈话:如《美工区》的作品你们喜欢放在什么地方展示?《玩具城》的物品怎样整理摆放才能让大家喜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请孩子们参与了区域环境的调整、管理,激励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四、合理利用家长资源

通过多次的家园合作,发现热情、聪明的家长们是我们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资源。为了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近幼儿,我们组织了“我喜欢”亲子小制作,邀请家长参与到主题活动中,请家长利用家里的废旧材料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简单、有趣,幼儿喜爱的小作品,让幼儿在与教师、伙伴、家长的多重互动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五、经验反思

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学习一下如何“放手”。下面我就从三个主要方面谈谈这次主题环境创设中我们的收获和体验。

1.主题内容和框架的确定,应该是幼儿兴趣、需要与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效融合的一个互动过程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幼儿是在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所以,在布置墙面时,我们都会尝试着首先考虑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把孩子们的兴趣点关注点进行归纳和筛选,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深入地挖掘,开展活动!

2.主题互动墙饰中展现的内容,应促进活动的深入并反映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

新的课程理念更为重视的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结论、结果。那么,墙饰中展现的内容也应是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而不是幼儿作品的简单堆砌,要使互动墙饰能够促进并反映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只有结合了孩子们的天马行空,墙面才会鲜活起来,成为师幼、幼幼、甚至家园互动的立交桥。

3.主题区角创设过程,应该反映出幼儿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探索发现,它是孩子们交流、分享的乐园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他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所以幼儿参与区角环境的创设,为幼儿主动活动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同时,幼儿的活动表现以及主题生成等方面的需要,又为区角环境的合理调整提供了依据。在幼儿参与区角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师幼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这样的区角环境创设便是有更高层次、更深刻内涵的教育作用。不仅在物质形态上,更为生动、丰富、更充满童趣,而且升华为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形态,即形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环境,也形成幼儿和谐的生活空间,从而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在整个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平等与快乐,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同时,幼儿的参与以及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也使我们整个主题环境的创设过程变得更加深入、完整。整个主题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包括家园合作,使主题环境更广泛、深入地影响幼儿,幼儿也在布置主题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师幼、幼幼以及家园互动等方式得到成长。

另外在这次深入的主题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孩子们潜藏的智慧和能力,原来放手的背后是另一片海阔天空!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8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资源 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85-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作用。”

幼儿园教育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教育,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幼儿园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很多,我园在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合理利用幼儿园内的资源,如教师、幼儿、主题墙饰、活动区、班级资源等,积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是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反思者

1.激励教师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在园内,我们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教师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学习幼教理论、科研方法,了解幼教信息;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科研论文;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案例,参加各种比赛。对于获奖的教师给予重奖,激发教师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钻研。

2.重视教师培训,“请进来、走出去”

结合幼儿园探究活动的开展,我园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培训,从全国、省、师大学前教育系聘请幼教专家到园内进行专题讲座,请专家对教师的活动进行评析,帮助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指导。同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到北京、上海、太原等地幼儿园进行观摩活动和理论学习,回来向大家介绍外地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研究和讨论,并在探究活动中贯彻实施。

3.开展一课多研的观摩活动,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在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观摩活动。采用一课多研的形式,具体如下:一研,教师首先确定主题内容,并在教研活动中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方案,大家针对该方案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该教师进行修订,形成更合理的实施方案。二研,该教师在全园进行公开讲课,幼儿园组织教师参加听课,开展活动评析,通过有针对性的交流研讨、坦诚的对话,形成思想碰撞,相互启发,使每一个活动日臻完善。每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再次修改活动方案。三研,幼儿园选取有代表性的活动设计,组织第二次观摩活动。随后再评析、再总结反思。通过一课多研的教研形式,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彼此开阔思路,加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也从中得到了提高。

4.教师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反思者、促进者

通过参加实际课题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论培训、教研活动、观摩活动、评价及反思等,教师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教育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显著变化。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反思者与促进者。教师以平等的态度、伙伴的角色参与幼儿的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探究活动,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在“正规探究活动”中,教师努力培养幼儿动手动脑、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教师要引导、支持、适时参与和帮助,幼儿猜想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操作实验,运用各种方法记录结果,讨论表达,幼儿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遵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确定活动主题。注重观察幼儿的活动,倾听幼儿的对话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无声语言,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和认知特点与幼儿共同确定活动主题。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从幼儿的行为表现、符号表征中把握幼儿的活动方向,引导幼儿有选择地改变一些活动主题或适时扩展出新的主题。

二 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幼儿是探究活动的主人

幼儿园环境首先是幼儿的环境,是为幼儿发展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也是幼儿参与创设、有发言权的环境。

幼儿园在实施课题研究以来,教师意识到,要凸显环境的隐形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潜能,必须让无生命的物质环境变成“会说话的活环境”,让幼儿园环境资源的创设和利用真正走入幼儿的生活。

1.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幼儿关于环境创设的意见和想法,与他们共同研究和制订环境创设计划,教师既尊重每个幼儿的意见,又帮助全体幼儿统一意见,达成共识。教师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并尽可能地做到幼儿能想地让他们去想,能做地让他们去做,使他们真正投入到环境创设中去。

2.教师充分关注幼儿的个体需要,为幼儿搭建适合其个性发展、有利于自我表现的空间

幼儿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差异,表现为不同幼儿探究的兴趣点不同。在同一个班级,有的幼儿对交通工具着迷,有的对服饰搭配感兴趣,有的喜欢恐龙。不同的兴趣点使他们的探究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灵活设置了符合不同发展需要的活动区,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创设多样化、动态化的环境,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要。比如,我们通过益智区来“认识交通工具”“认识恐龙”;我们创设“信息台”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和自己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大胆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为幼儿提供开放式的展示区域,如“问答树”“小舞台”等,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自己的各种技能等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

三 主题墙饰与探究活动相呼应,是探究活动的平台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主题墙饰就像“照相机”一样把主题探究活动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墙面环境与主题活动联系起来。

如在“水的秘密”探究活动中,班级创设了“我发现……”的主题墙,教师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发现的秘密记录下来,并贴在主题墙上,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主题墙上记录的内容。

又如,在“我爱家乡”主题探究活动中,让幼儿了解家乡特产、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班级创设了“家乡真美”主题墙,根据活动内容,创设了三个版块,在每个版块幼儿都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认识、信息、发现。在“家乡的特产”版块中,幼儿集思广益,利用多种材料制作水果、蔬菜等,有绘画、折纸、捏泥,还有用布料、海绵等废旧材料制作的作品等。教师与幼儿一起把作品进行分类,把主题墙面装饰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幼儿还收集图片、照片、实物等在“展示区”进行展示;幼儿把收集的信息、成果介绍给同伴、教师和家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快乐。

随着主题探究活动的深入,主题墙饰也与之呼应,主题墙饰成为幼儿探究活动过程和经验总结与提升的平台。教师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对主题墙上的内容进行经常性的观察和讨论,不断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发现、收获新成果。

四 开展班级互动,是探究活动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为了充分利用每个班级的教育资源,班与班之间要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如在开展共同的主题探究活动时,平行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向幼儿开放。幼儿在各班教师的指导下,或以班级为单位,或自由选择组合,借助这些环境资源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班级活动计划向全园公布,各班可以事先沟通,避免资源浪费。如中大班开展运动会,小班幼儿去参观,在旁边加油助威;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教师会带领他们参观幼儿园走廊、教室的环境创设;参观中、大班幼儿如何开展各种活动等,使小班幼儿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我们应加强班级间幼儿的交流,积极在班级间开展共同的游戏活动,建立“大班级”的概念。如开展“以大带小”主题活动,小班和大班结成了联谊班,小班的弟弟妹妹和大班的哥哥姐姐成了最好的朋友,外出活动时他们“手拉手”,游戏时“大带小”。在大孩子的带领和指导下,小班孩子可以更快地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大孩子可以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更有责任感和爱心,也更积极、主动、开朗、自信。

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使幼儿互相学习,从更广泛的资源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幼儿的学习生活从“班级”之内扩展到整个幼儿园,幼儿园的每个地方都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幼儿园蕴涵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元,在我园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让教育资源“活”起来,真正做到“物尽其用”,积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真正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37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职美术;幼儿环境创设;意义;有序;童趣;美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高度强调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有关问题,针对性非常强,对幼儿园进行有关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要求。

一、指导学生认识幼儿环境创设的教育意义

《纲要》中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作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就像是一位不会说话的教师。创设环境不仅仅指纯粹的美化教学生活场所,它应该是幼教以及幼儿表现自我的舞台。笔者带学生到当地一些乡镇私立幼儿园调查了解,看到部分幼儿园虽然也进行环境创设,但很大程度上只是纯粹装饰一下,对环境的教育性考虑很少。因此,注重环境为教育目标服务,创设与教育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标,保证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其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据了解,幼儿园中班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主动地寻找和发现周围环境、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从环境布置、节日装饰及四季景色中获得美的感受;引导幼儿欣赏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中班的主题活动有“身体畅想曲”“快乐的家”“秋天的图画”“圆圆的世界”等,环境创设就需根据以上主题设计墙面。教师根据主题,带领幼儿、家长一起收集资料,再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把收集的部分资料布置在主题墙上,供幼儿欣赏和自由讨论,从中获取知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教师再把幼儿的作品,如剪纸、绘画、折纸等布置在主题墙上,让幼儿交流、学习,促进幼儿间的感情,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幼儿的自信。这正是“让墙壁说话”的效果,使环境创设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二、指导学生把握创设环境的关键点

1.环境创设布置要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颜色过于繁杂及窄小拥挤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厌烦、疲劳、精神恍惚之感。反之,置身于光线充足、空气怡人、整洁有序的环境中,会身心愉悦、兴致盎然,这也是幼儿园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做事有条理、爱整洁的好习惯的有效形式。因此,幼儿环境创设布置要做到清晰、简明、有序。

笔者指导学生布置墙饰,选择设计两条线:一是体现思想品德、卫生习惯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二是体现自然科学常识活动的认识内容。这样室内内容丰富、清晰又有序。在色彩的运用上,处理好色调,使整个画面的颜色协调柔和,在视觉上给人美的享受;在造型设计上,采用夸张、变形、拟人的手法表现形象,使画面生动形象,富有亲切感。

2.环境创设要有童趣

《纲要》强调了“为谁创设环境,创设什么样的环境”。笔者带学生在幼儿园实习,全程参与环境创设布置。从设计构思开始,让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充分讨论,然后共同确立主题,一起动手制作和布置。学生和小朋友全身心参与和投入整个过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倍感亲切和珍惜。其次,注意创设要适合幼儿操作,设计可动的人物、动物,如小动物的手脚可伸展变化,然后墙饰下面留下可供幼儿自由添画鱼、花、草等物的余地。小班幼儿正处于常把假象当真实的年龄阶段,因此我们在区域布置时统一风格为以动物形象为主,以此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去小鹿图书馆看书,去猴子聪明屋拼图,去小马家做客……学生和小朋友们在区域里高兴地活动、发展和探索。

3.环境创设要美观

要达到这个目的,幼教人员必须尊重幼儿的审美情趣,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装饰的墙面不仅要色彩艳丽、明快,还应生动活泼,富有童趣,使幼儿一走进活动室就感到愉悦欢快。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美化环境这个平台引导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比如认识蔬菜、水果,教师把椰菜花和红萝卜制作成菜花姐姐、萝卜娃娃、香蕉妹妹,用树叶拼插成金鱼,西瓜皮做成月亮船,茄瓜做成小帆船……幼儿生活在一个美的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

美化还要注意材料的多样化和可操作性。笔者在环境创设指导中,注意让学生在和环境、资源的互动中得到发展。例如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桌子可以有多种用途:平时摆放时它是普通餐桌、课桌;把它倒着放,就成了钓鱼池、储物箱;侧着放又成了柜台……这样灵活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另外,废旧材料也是重要的资源。教师可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笔者在指导中,常常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如啤酒瓶可以做成水养植物瓶,穿坏的塑料水鞋填进泥土可以种植小型植物,棕榈树皮可以做墙饰的树干,牙膏盒可以组合成变形金刚……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总能挖掘出许多资源。

参考文献: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10

我国丰富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很多幼儿园在课程开发中并未充分利用该资源,导致园本课程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从幼儿园、教师、家长、社区等不同角度详细论述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应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并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

园本课程;地区民族文化;策略

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和桥梁,园本课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及幼儿教育质量。幼教工作者应以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将民族文化资源与幼儿教育理论相结合,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开发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园本课程建设中,以丰富幼儿园教学素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发掘潜能,促使幼儿深入了解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参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优化了民族地区幼儿素质教育及园本课程建设。因而,如何开发地区民族资源并将其融入园本课程建设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并注重其适宜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特点。地区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产生并隐藏在人们每日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群体特征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性。面对身边如此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想要将其转变为适宜幼儿的园本课程,就必须对当地民族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系统梳理、深度挖掘。以苗文化为例,在物质文化方面包括,茅屋、“干栏式”楼居、风雨桥、鼓楼等独具苗族特色的建筑、银饰、左衽满襟衣衫、米酒、腊肉、腊肠、刺绣、蜡染等。在精神文化方面,包括民族语言、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游戏、竞技游艺活动、传统节日和等方面。梳理整合的过程就是挖掘资源的过程,经过梳理之后,本地区有哪些民族文化资源一目了然,在园本课程开发时可就地取材,将其渗透到幼儿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利用过程中,千万不能将所挖掘的文化资源一股脑地塞进幼儿园课程中,而是要坚持适宜性原则,要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进入幼儿园,幼儿感兴趣且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内容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储备资源。

二、创设地区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活动环境

环境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我们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明确一点,许多民族文化精髓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周围整体环境的熏陶浸染。因而,幼儿园要充分关注活动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潜在影响,构建以环境为依托、感受性和体验性兼备的民族文化隐性课程。具体说来,幼儿园应当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为幼儿创设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教育活动环境。从物质环境方面来说,幼儿园内的楼梯、走廊、墙壁、大型玩教具以及班级内主题墙、房顶装饰、区角环境等物质空间可以装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手工作品,还可以让幼儿亲自参与环境创设,加深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理解。心理环境创设则需要关注到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尤其是在师幼互动方面,教师应表现得平和、民主、有耐心、有爱心,这样的态度有利于建立安全、舒适、信任的心理环境,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幼儿可以更自由、真实地表达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作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主体,教师在组织相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感受知识和乐趣,创设具有趣味性、整体性的民族文化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构建形式多样的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应开展、编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地区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为了使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具整体性、活动性,应以地区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开展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确保幼儿所获经验的相对完整性,提高活动效率。主题活动,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1]幼儿园通过创设主题活动统理整合各种资源,以所搜集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本园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活动主题,构建主题网,组织相应的园本课程活动。例如,以苗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可将苗族的舞蹈、山歌、戏剧等作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学习或欣赏独居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可以学习苗族的特色乐器(如:芦笙)。美术活动中,可利用常见的材料模仿制作苗家特色工艺品,用柔软的纸张代替布料制作蜡染,或是用涂成银色的橡皮泥制作银饰等。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让幼儿走出教室,联合家长、社区,组织幼儿参观蜡染、银饰的制作工坊,让幼儿亲身体验苗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在语言活动中,苗族的一些经典的故事、传说、童谣、儿歌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除此之外,民族文化资源中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融入到不同领域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当然,这就需要活动组织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另外,游戏是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游戏活动十分必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收集更多适宜幼儿的民族民间游戏,加以创新、改编,这些趣味性强、形式多变的游戏不仅可以作为幼儿平时嬉戏玩耍的玩料,还可以将其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例如,苗族的“竹竿舞”,好玩的同时可以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幼儿还可以通过这个游戏了解苗族舞蹈的舞步特点,在玩的过程中配合音乐,可以让幼儿体会苗族传统民乐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在组织开展区角活动时,也可与地区民族文化相结合,音乐活动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区角内加入民族文化的元素和内容,不仅丰富了区角活动,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

四、大力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有效合作,在园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幼儿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师,使其逐渐形成系统、科学、敏锐的课程意识,进一步发展幼儿园整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应当在自主、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身经验主动构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幼儿探索意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努力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和想象,培养其创造力。同时,教师应将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并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另外,教师创编游戏、组织创新活动等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能放松。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促使其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加强培训,让幼儿教师学习到更多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与课程开发技巧,能够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将优秀的教育思想与园本课程相融合,提升教师对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还可以利用园内教研平台进行园本课程设计研讨,增进交流与合作,激发教师的群体智慧,并在此基础上,组成研讨团队,面向园外观摩教师公开教学、深入研讨,大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课程创新力,为园本课程完整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

社区是幼儿的大舞台。引导幼儿亲身体验社区生活有助于其社会性发展。幼儿园应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与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社区活动,例如:参观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参加民族节日、学做民族工艺美术品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挥潜能、张扬个性,为幼儿认识、了解周围的人事物提供直接经验,使其萌发探索事物、主动交往的意识,在灵活多样的活动空间与形式中,充分感知身边资源的不同用途。还可以让社区中不同行业或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或社区活动,例如,请回民家长向幼儿介绍回族的历史及风俗、教幼儿编制传统竹篮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对社会生活了解更深入,在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社区各行各业的人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对幼儿园以及教师工作有了更深层的了解,这无疑是对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最有效的宣传,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区配合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形成长期良性互动,进而发挥幼儿园课改的整体辐射效益。

总而言之,建构“适宜发展”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要以自身所在民族文化土壤为基础,开展师生互动、家园联系、社区实践,充分整合民族艺术资源。还要利用分析整理、教学尝试、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科学有效地融入园本课程建设中,建构适合该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园本课程。

作者:王子元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6.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幼儿园 环境创设 现状 途径

环境对于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启蒙场所,在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幼儿的参与,通过幼儿的亲自动手设计以及布置,从而增强幼儿对环境的感知,使其能够更加的爱护幼儿园的环境。然而,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现象并不圆满,甚至存在幼儿教师大包大揽的现象,使得幼儿被动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之中,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重视显得极其重要。

一、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再加上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幼儿园愈加重视环境的创设,教师也逐渐改变了以往大包大揽的现象,幼儿也逐渐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之中。就目前来看,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参与密度较小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虽然减少了教师参与的次数,增加了幼儿参与几率,但是,大多数的环境创设都是以教师的意愿为主,幼儿园的墙面或者是部分区域的布置以及材料的提供,都是以教师参与为主进行设计、制作,幼儿仅仅参与到部分环境的充实过程当中。并且,仅仅是这样的参与,教师通常会选择能力较强的幼儿去完成,忽略了大多数幼儿,使得这部分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受挫。

(二)参与形式较为单一

幼儿在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参与的形式往往局限于绘画、剪贴或者手工制作等方面,很少出现幼儿自己收集材料、自制材料等形式,甚至有些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之时,往往会按照教师的相关要求进行,以致于使得环境创设的参与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手工制作”活动,改变了原有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义[1]。

(三)缺乏深层次的参与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当中,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往往以画、剪以及贴等形式存在,缺少对环境主题设计、资料收集以及准备等方面的参与,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缺乏独立的思考,仅仅把环境创设活动的参与停留在表面之上,教师没有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途径

幼儿园环境创设参与的目的,在于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幼儿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要明确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所在,既要培养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也要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而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途径主要有:

(一)参与到设计当中

幼儿作为园幼儿教学的主体,也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任,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需要让幼儿积极参与进来,只有这样这样创设出来的环境,才能够带给幼儿应有的教育意义[2]。同时,教师也要把环境的创设当成主题活动来实施,把创设的过程按照幼儿的年龄等特点分为不同的环节,为幼儿环境的创设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把设计的权利下放给幼儿,共同为环境的创设进行策划,发表不同的见解,经过交流讨论,确定环境创设的主题。

(二)参与到材料收集、准备过程中

幼儿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还包括材料的手机以及准备,这也是能够对幼儿健康成长起到教育意义的过程。在确定好环境创设主题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商讨环境创设的方式,一般来说,幼儿环境创设中较为常用的方式有画、剪或者贴等,然后,由幼儿充分发挥自主性,去进行材料的收集以及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深深的被环境艺术所吸引,并且,也能够体会到团结合作而产生的快乐[3]。

(三)为幼儿提供平等参与机会

在当前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能力较强幼儿的参与,忽视了其他幼儿,这就容易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受挫,因此,教师在环境创设之时,要清晰的认识到由于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家庭环境以及所接触的环境等存在着差异,导致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性,而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例如,在创设以“春天”为主题的环境之时,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幼儿画树叶,而让能力一般的幼儿进行涂色,使得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够参与到环境创设当中,充分发挥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之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然而由于幼儿受自身年龄的限制,经验较为欠缺,在创设之时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教师要以幼儿的意愿为基础,适当的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帮助幼儿环境的创设,并且对幼儿加以引导,从而使得环境创设能够更加科学,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作为幼儿园启蒙教育阶段的主体,教育环境的创设也应当从幼儿着手,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积极引导,使得幼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当中,教师通过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确定环境创设的主题,积极收集、准备相关的材料,使得幼儿求知欲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且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联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文杰.浅谈幼儿园主题环境的创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1):60-62.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12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创设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树立学校品牌。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树立高远的校园文化理念,这种理念是工作建设中的核心思想,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是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幼儿园管理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建设,在平时的工作执行中,人文理念的渗透会使得管理工作更加有效、措施执行更加有力、发展进步更加稳健。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环境;理念

中图分类号:G61

一、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人是万物的根本,只有发挥出人的潜能,才能实现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创新人才选拔,提供积极平台,促进队伍建设

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昆仑幼儿园实行聘用劳务派遣工,按照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择优录取。

(二)坚持竞争上岗,强化激励机制,体现教师价值。

竞聘上岗能够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论资排辈的落后体制,真正体现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市场化观念和竞争意识,鼓励员工不断创新,实现自我提升,为组织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强化员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看到危机和不足的同时,鼓足勇气,提高信心。

(三)创新管理模式,突出教师职能,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确保幼儿园常规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昆仑幼儿园成立了园务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实施了目标管理,推行岗位责任制,不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细化了各岗位工作流程。

二、崇尚人文关怀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人文关怀是幼儿园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加强管理者自身建设,塑造人格的力量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人文关怀应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应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必须将人文建设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工作的各个角落。

(一)以关心求认同。

幼儿园是一种教育人、培养人的机构,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应在于: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而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关键是提高教职员工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这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二)以交流促团结。

幼儿园管理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新型的教育管理思想提倡打造团队精神,提倡团队力量,更强调集体意识、集体荣誉对个人及团队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团队精神,利用团队协作化解,做到办事公正、公开、民主。让教师参与管理。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集体备课、年级组教研活动、专题研讨会等,管理者与教师共同设计课程活动计划,进行专题研讨,分享课程实施经验、读书笔记、研读教育理论的体会、教学观摩心得等。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增进团队精神。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幼儿园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对孩子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在新的文化理念指导下,应当注重环境创设,突出文化特色,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美而和谐的环境,促进孩子们健康、活泼、快乐的成长。

(一)创设现代化的硬环境

为了改变以往园所陈旧的设备与面貌,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我们立足于园本,调研市场,精心策划,本着克服一切困难,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给孩子的指导思想,创设了现代化的硬环境。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发挥儿童教室内每一个角落教育功能,由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方案,一起动手,形成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创设了儿童化的软环境。

(二)创设儿童化的软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环境与教育内容相适应,为儿童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是我园幼儿班级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总是尽可能的发挥儿童教室内每一个角落教育功能,由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方案,一起动手创设班级环境。

多年来,昆仑幼儿园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工作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幼儿园。我们的体会是:“一切为了孩子”是幼儿园整体工作的根本;素质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中心;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是落实目标的决定因素;高素质的保教队伍是提升办园水平的关键;保健与膳食是儿童成长的保障;家园配合是深化幼教的需要;良好的环境是儿童受教育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