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it年终工作总结

it年终工作总结

时间:2022-04-10 04:31:15

it年终工作总结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1

it企业2016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一

时间过得真快,~年又即将成为历史,我也度过了自己27岁生日。

这一年总的来说高兴的事挺多,经过艰苦努力之后,我从记者升为副总编,担负起采编策划的重任。而用心成就一切的积极贯彻也使得我获得了主流客户的认可,~年4月只身访问美国硅谷、~年5月美国十市采访、~年6月北欧芬兰、瑞典和冰岛三国采访、~年9月访问韩国、~年9月访问香港、~年10月访问马来西亚就是很好的印证。

国内外的游历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而且使我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的休闲、韩国的寡欲、冰岛的独特、大马的热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12月,我冬日里赴深圳对华为和中兴通讯总部的体验更是加深了我对中国通信企业的感性认识。

值得指出的是,~年我的创作具有高涨低落高涨的典型特点,1~3月我踏实运作写出了不少作品,比如年初对无线、数据和光通信的十大预测,五问push-to-talk综述,数字集群的三篇分析等无论在时间和深度上都做的不错。然而3月以后,由于其他事情所累,文章质量出现下滑。所幸,年底我又重新回归,创作的四大疑问考证td-scdma以及访问华为的文章都引起了关注。

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也是我在~年力图坚持的信念,除了客观公正报道为读者负责之外,与业界主流厂商保持紧密的联系也非常重要。xxxx)在~年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近一年运作,岁末的访问量已经突破了1万人次。年中创立的跃龙看世界newsletter在沟通客户方面也起到了独特作用。

在坚持塑造个人品牌的指引下,我的知名度在~年有了很大提升。通过主持无线与投资全球论坛和apoc~亚太光通信产业论坛,以及与sohu联合进行通信展总裁在线的主持,扩大了在业界的影响力。这可以从闫跃龙在互联网搜索中的条目可见一斑,例如在google和百度中的收录条数分别为5140和10200。

我的确非常热爱媒体这个行业,但在深入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了不少隐忧,其中既有客观的不足,当然自身的不足也逐渐显露。

首先,通信行业的封闭以及专业媒体的狭窄定位令我很苦恼,~年我的文章中多数仍为褒扬性的,批判性的寥寥。而且,行业不景气、政府监管水平甚低以及运营商垄断日盛都令人气馁。在影响力方面,日报、周刊正在迅速超过月刊,网站的影响力更是如日中天,如何综合利用各个媒体实现自己价值非常关键。

其次,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性格以及多年的工科背景,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亟待提高,这已经严重阻碍了我的发展。克服懒惰、加强沟通在大多数时间里我做的不太好,这一点必须在新的一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否则将来一事无成。

第三,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也必须提到我的日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这两种能力决定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充分利用目前平台,打造自己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不能再靠单打独斗来赢取成功,应该创造并抓住每一个机遇,创造并维护每一个资源,继续自己的用心成就一切理念。

猴年逝去,鸡年降临,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希望。在北京飘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我回乡看望了我的父亲,那里的生活依然艰苦。在母亲坟前我再一次放声大哭,有感激也有自责。我愈发感到,过去的永远不能忘却,将来的永远值得期望。

祝所有认识我和我认识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it企业2016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二

工作一共区分8类,梳理如下:

1、重点工作

严格按进度计划完成科室领导安排的重点工作任务,今年安排本人完成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3项:重要系统可靠性和性能提升、用户体验研究与监控、中心实操与培训环境建设。其中,重要系统可靠性和性能提升专项工作先根据多种调研途径(北塔监控、用户体验监控、IT服务台事件单、业务部门用户Q群反馈和基层单位走访),收集了协同、资产、财务、人力、营销、集成、综合及公共服务8类14套总部关键应用的性能与可靠性现状,从而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计划。经统计,需提升硬件配置的系统有2套,执行平台软件(中间件、数据库)基础优化的系统有13套,需优化应用代码的有9套,提升可靠性的有4套。本人扎实推进优化工作,组织平台软件运维服务商、各应用开发商和系统管理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整改措施。重点针对关键应用的差性能表现,利用先进的黑、白盒性能监控工具定位性能瓶颈,向开发商出具监控报告和诊断报告等佐证材料,同时提出优化建议。并采用逐层递进、主辅分明的优化思路:先提高硬件配置,避免硬件资源瓶颈;继而优化平台软件配置,为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最后优化应用代码,争取从根本上消除性能缺陷。通常前两步为治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用的差性能表现;最后一步为治本,能极大改善差性能,使应用系统的响应速度有质的飞跃。实践证明,该思路有效地指导了应用性能提升工作。1-5月,分阶段开展总部WEB OA性能优化工作,组织博联公司和系统管理员先后完成硬件升级-平台软件参数优化-历史数据分离-应用代码优化4个环节的工作,期间首度使用蓝科用户体验监控工具来获取系统整改前后的性能表现数据。并根据实践结果总结优化经验,便于后续工作开展。6-7月,着手调研总部关键应用系统性能与可靠性现状,同时到基层单位进行现场调研,从而制定出性能与可靠性提升工作方案。8-10月,共完成13套重要系统的平台软件(中间件、数据库)优化;截止11月底,共召开3次性能诊断报告会,涉及营销、资产、财务、集成、综合类9套关键应用。会议分别召集95598客服管理、95598网上营业厅、物资MIS、FMIS、资金监控与调度、集中核算管理、门户、OMS、领导干部考评9套在运系统的开发商和运维人员,针对用户体验监控报告、数据库性能诊断报告、优化咨询报告展开深入讨论与技术交流,落实整改计划。而一些重要的在建系统,如南网协同办公和IT服务管理,则向厂家出具试运行阶段的黑、白盒性能监控报告,要求在项目验收前务必整改完。截止12月,性能问题突出、用户体验较差的4套应用--95598客服管理系统、资金调度与监控系统、物资MIS、南网协同办公系统均优先提交了解决严重性能问题的程序升级包,性能表现得到明显改善,后续阶段还会持续执行优化。其他应用也安排在明年初陆续提交整改。纵观以往的系统运维,更多的是通过提高硬件配置、调整平台软件配置来改善系统性能,通常这些措施收效甚微,难以看到系统响应速度有明显提升,一些关键系统的用户体验长期不满意。通过今年这个专项工作,改变原有工作思路和方法,将整改的重点放在应用上,创新地引入一黑一白两种性能监控工具获取应用系统及平台软件运行状态相关的数据。黑指黑盒级的用户体验监控工具,主要监控真实用户访问页面URL的响应时间,分段展示服务器处理、网络传输、客户端处理环节的耗时;白指白盒级的数据库性能监控工具,主要监控SQL代码的执行性能,找出代码上的性能缺陷。向厂商出具问题诊断报告,并利用整改工单跟踪其每一阶段的整改工作,有针对性的复核整改结果,形成PDCA闭环管理。

用户体验是中心领导在年初工作会议上提到完善运维体系提高信息专业系统实用化水平时出现的新名词,注重用户体验意味着信息运维开始关注应用系统使用者的满意度,这是服务理念的升华。建立用户体验监控也弥补了之前仅有设备级监控缺少应用级监控的空白。今年本人主要完成两项事情:1.参与计划科的用户体验研究项目实施,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用户体验指标体系和用户体验设计规范,前者为评估应用系统的用户体验提供指标选择,后者为项目建设提供设计上的指导。2. 研究用户体验监控技术,选取试点应用系统,按月出具用户体验监控报告,梳理统一的模板。今年选取的试点系统有5个(物资MIS、资金调度、FMIS、协同办公、95598客服管理系统),获取的用户体验监控数据同时为性能提升工作所用。作为项目组一员,本人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并在生产环境部署不同的用户体验监控产品,特意选取不同技术架构的关键应用进行监控,在实践中研究监控工具的特性和用户体验指标统计,同时将实践结果数据提供给研究人员,参与多次项目相关的技术交流会。项目于10月中旬通过科技项目竣工验收,重要研究成果--用户体验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指标维度定义、指标权重定义和指标测量方法三方面内容。指标维度由美观体验、阅读体验和交互体验三大类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用户的总体感受,每一大类又细化若干个子项。每一个子项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制权重,通过相应的测量方法可以量化应用系统的用户体验情况,实现评分制度。而性能表现,仅是指标体系中的一个子项。用户体验监控产品的功能也以监控系统可用性和性能、统计相关指标为主,所以应用系统的月度用户体验定检报告主要展示的是性能和可用性方面具有代表性定量指标。发现的性能或可用性问题均纳入开发商的整改计划。1-5月,使用用户体验监控工具出具总部WEB OA的用户体验定检报告,作为性能整改的依据;8-12月使用工具出具95598客服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的用户体验定检报告,作为性能持续整改的依据;8-12月使用ORACLE公司如意产品出具物资系统和南网协同办公系统的用户体验定检报告,作为性能持续整改的依据。此外,还利用工具对比整改时间前后的用户体验统计数据发现,95598客服系统、资金系统和物资系统的性能均有明显改善。实践证明,用户体验监控对应用性能问题诊断和优化效果验证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信息中心实操与培训环境是为了满足公司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运维人员实操技能培训及在运系统相关测试三方面的迫切需要所设。信息化项目建设需要测试或用户操作培训环境;信息运维人员要提升实操技能需要动手演练环境;在运系统出现未知原因的故障、备份恢复或程序更新也十分需要测试环境。这个环境的规划包括网络、服务器和统一存储,硬件设备约由25台高配置的服务器和2台统一存储(IBM DS4700和H3C IPSAN)组成,存放在C座7楼测试机房,占据7TP2-7TP5机柜。其中,统一存储容量将近10TB,具备容纳所有关键应用系统业务数据的能力;19台服务器纳入VMWARE虚拟资源池,余下6台物理机(3台小机,3台PC SERVER)专门部署不能使用虚拟机的系统,满足各种情况的需要。3月份制定工作方案,4-6月完成硬件设备上架、布线、调试、开通防火墙策略、vmware虚拟平台部署等具体工作,7月份建成投运。截止12月,共为营配信息核查、决策支持系统、营销MIS、两册管理系统、综合计划与统计节能管理系统、服务器节能研究等7个项目的建设提供用户培训/测试/研究环境资源,同时为门户系统、X3、文档加密、人资、内部邮件、北塔等在运系统提供配套的测试环境。用于故障诊断测试、选型测试、版本更新前测试等。

2、项目管理

本人今年主要负责两项日常生产资金计划(自控项目):应用系统性能优化与内存数据库研究。其中,应用系统性能优化是重系统可靠性和性能提升工作的配套项目,旨在优化应用系统性能,改善用户体验的响应速度,提升满意度。建设内容包括:

制定主流数据库和中间件的基础优化规范;

对关键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和中间件实施基础调优;

关键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性能诊断;

针对存在严重性能问题的业务模块进行SQL代码诊断;

根据性能问题诊断报告制定优化策略(包括数据库代码优化、表结构设计、数据分离等),提供咨询服务;

截止11月底,上述主体工作均已完成,交付物之一的平台软件的基础优化规范用来指导今后应用系统的平台软件部署工作。以往大多应用系统的集成商在安装台支撑软件时普遍缺少基本的优化措施,平台软件的各类参数配置通常按初始的默认值所设,很难为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极大影响应用系统的性能表现。该项目优化了13套在运系统的中间件和数据库的参数配置,并梳理出优化规范,为今后的在建应用系统部署平台软件时提供优化策略。此外还出具了9套关键应用的数据库性能诊断报告,对营销、财务、资产、集成和综合类共计9套在运应用系统后台数据库进行多维度诊断和实时监控, 特别关注业务高峰时段或发生故障时段的数据库日志、数据库碎片、资源使用情况、等待事件、表分区、索引、典型操作的SQL语句执行效率排行等,从而找出存在性能缺陷、执行效率低的SQL代码及设计不合理的表结构,并出具优化报告,为开发商提供咨询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性能整改工作。

内存数据库是大数据时代引入的一种颠覆传统磁盘数据库技术的新型数据库。内存数据库研究与应用项目选取了业界主流内存数据库产品--ORACLE公司TimesTen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关键技术涉及内存数据库的性能、高可用机制、数据持久化等方面,同时结合具体的应用系统,考察其使用内存数据库后,在性能、高可用性和数据可靠性三个方面相较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在何种优势或劣势,具备何种特征特性,如何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结合使用,扬长避短,最后形成研究成果报告,评估TimesTen能否作为一种即满足数据持久、可靠及高可用,又满足高并发量、高实时性、大吞吐量业务需求的优秀解决方案。研究内容包括:

TimesTen内存数据库性能

TimesTen内存数据库的数据同步技术

TimesTen内存数据库双机集群高可用性

TimesTen内存数据库数据持久化与可靠性

对应的研究成果包括:《TimesTen性能研究报告》、《TimesTen内存数据库数据同步机制研究报告》、《TimesTen双机集群高可用性研究报告》、《TimesTen数据持久化与可靠性研究报告》和一个实验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内存数据库。截止12月完成了所有研究工作:在IBM AIX小机上搭建财务系统内存数据库双机集群,集群软件选取AIX HACMP。通过开发主备故障转移脚本,实现集群的高可用性,并执行TIMESTEN产品其他特性的评测,编写4份研究报告分册。内存数据库集群高可用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最大的技术难点,研究结果证明内存数据库能像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一样,采用多节点集群部署方式解决稳定性问题。

3、系统运维

本人负责财务域的信息系统(包括FMIS及接口、集中核算管理、本部核算管理、资金调度与监控、财务决策支持、资金采集与回流)和审计域信息系统(审计管理信息、审计现场作业、审计报表)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定期安全加固工作。作为公司六大关键业务系统之一的财务系统十分强调系统运行稳定及业务高可用性,素来维护压力大。本人注重积累故障处理经验,除了掌握基本维护操作外,还钻研有关平台支撑软件(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的日常管理和性能优化,工作中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善于思考、及时总结系统故障快速处理方法,完善应急预案和运维手册。着重从应用代码优化的角度提高财务类系统的性能,结合用户体验监控工具出具月度用户体验定检报告,组织厂商开展系统性能整改。5月到北海供电局调研财务系统的用户体验,维度包括功能易用性、功能缺陷和性能三大方面。根据基层访谈和用户Q群反馈意见发现资金调度与监控系统存在明显的性能问题和部分功能缺陷及易用性问题,用户体验较差,故将其纳入重要系统性能提升专项工作范围中,同时督促远光公司首先对功能进行完善,于7月解决基层单位用户关注的功能问题,将提升用户体验工作落到实处。10月,与远光公司召开FMIS、资金调度、集中核算管理三套系统的性能诊断报告会;11月远光公司对资金系统执行第一阶段的性能整改,解决引发系统频繁卡死的严重性能问题,并持续优化,计划在2016年1月执行第二阶段的应用性能整改。明年2月也计划部署一体化财务管理系统试点建设项目(硬件部分)所采购的硬件负载均衡器,从硬件方面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此外,FMIS与集中管理系统的性能优化也安排在明年初开展。审计管理系统也在今年年底完成可靠性提升工作--采购高配置的物理服务器,由原来的单台数据库服务器改造成数据库双机集群,为明年部署南网推广的综合管理系统审计子系统做好准备。

此外,还配合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于10月完成2016年FMIS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并在12月落实整改计划和措施。

4、测试管理工作

今年继续开展测试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组织项目验收测试、信息系统测试、在运系统故障诊断和产品选型测试。项目验收测试目的是降低项目建设风险,确保系统验收前质量符合验收要求;信息系统测试则是降低运维风险,在新系统上线前或在运系统发生较大变更后进行测试,确保系统正常可用再给用户使用。而在运系统故障诊断测试则是针对投运后发生故障的系统进行故障原因诊断的测试,为制定整改措施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测试需求,本人组织、协调或参与各种测试工作开展,主要包括:

2016年3月--组织内部邮件升级与改造项目的选型测试,针对

coremail和亿邮两家公司的邮件系统。参与测试工作的人员包括系统管理员、开发厂家和博联研发部,制定并组织测试方案讨论,考察邮件系统的性能表现和安全功能。

2016年4月至5月--组织综合统计平台开发项目验收测试和网络

舆情监测系统升级与完善项目性能测试,参与测试工作的人员包括系统管理员及开发厂家。

2016年5月--参与两个一类项目的测试工作: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性能测试和电网规划系统上线,参与测试方案的制定。

2016年7月--组织IT服务管理系统性能测试,评审测试方案,

跟进测试所发现的软硬件问题处理,测试参与人员包括博联公司和广思公司。

2016年8月--组织理论线损系统性能测试,评审测试方案。测试

参与人员包括博联公司和开发厂商

2016年12月--组织集成商对综合管理系统审计子系统的数据库

集群执行功能测试,评审测试方案,监督测试执行情况;组织深信服公司对财务系统的硬件负载均衡器集群执行功能测试,评审测试方案,监督测试执行情况。

5、技术人员成长

结合中心实操与培训环境,本人今年共组织4期信息运维人员实操技能培训,推动技术人员成长。每期培训的主题紧都扣运维工作所接触的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虚拟化、集群几大技术领域。本人负责制定课程内容、协调培训讲师授课、落实培训时间、申请会议室。这4期培训包括:

2016年6月:《VMWARE ESXI5 虚拟化实战》;

2016年8月:《IBM AIX操作系统日常管理与安全加固》;

2016年11月:《ORACLE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2016年12月:《WEBLOGIC中间件集群日常运维》;

每一期实操课程设计旨在让运维人员掌握技术原理、工作机制和日常维护技巧,为今后的系统管理工作打好基础。除了现场讲授,还利用视频会议系统,使无法来到现场的基层单位信息人员也同步得到培训,并辅以真实环境实际操作和案例演示,使学员受益匪浅,达到以培促学的目的。

6、一体化制度建设

参与公司一体化制度建设,按计划完成财务类和审计类信息系统相关运维手册、应急预案、作业指导书、图纸的修编工作。

7、信息运行值班

作为信息中心监控与IT服务的技术后盾,遵照科室安排做好事件经理值班工作,负责派发事件单,跟踪事件处理流程,审核变更申请单,进行派工和变更回顾,认真完成值周每日两次机房巡检

8、其它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本人也注重岗位技能学习与专业知识扩充,积极参加岗位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今年参加的5次外部技术培训和7次技术交流包括:

2016年2月:参加为期一周ORACLE中间件培训;

2016年4月:参加为期一周ORACLE大学关于数据库性能调优的培训;

2016年5月:参加信息安全管理及应用培训,作为讲师之一宣贯《信息系统与信息设备准入安全规范》;

2016年9月:参加为期一周南网服务器运维技术第七期培训班;

2016年4月:参加ORACLE 如意用户体验监控技术交流会

2016年5月、6月、9月:举办三次用户体验监控产品应用交流会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2

紧张而有序的一年又要过去了,忙碌的一年里,在领导及各部门各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总结经验、完善不足,本人就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1、及时响应了各部门的电脑软件、硬件、邮件、网络、打印机的维护。尽可能的降低设备使用故障率,在其出现故障的时候,并做到了能在当地解决就当地解决,不能当地解决的也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了解决。

2、对中心每台电脑安装防病毒软件,避免了病毒在公司局域网内自我复制相互传播,占用局域网的网络资源,甚至使得系统崩溃,丢失硬盘的重要资料等各种危害,并及时的对软件进行升级,定期的清除隔离病毒的文件夹。

3、及时的对系统补丁进行更新,防止了病毒和黑客通过系统漏洞进行的破坏和攻击。对IE、OUTLOOK、OFFICE等应用程序也打上最新的补丁,另外还关闭了一些不需要的服务,关闭Guset帐号等。

4、项目机房系统更新,系统从原有的XX更新到XX,重新安装了所有软件,解决了一部分原无法解决的问题,并重新部署杀毒软件解决方案。

5、交换机、路由等网络硬件设备的维护,屏蔽中心不用的端口,安全设置等,保证公司所有电脑的安全正常工作,优化路由运行速度,节约带宽,提高上网的速度化和稳定化,使我们上网的速度大大提高,保证网络顺畅。

6、针对服务器,3次被黑客攻击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重新部署服务器。

7、学校服务器,硬件的安装、维修、调试,投影仪设备的定期清理,维护。

8、电话交换机部属置,电话线调整,电话录音设备的安装调试。

9、rtx服务器、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搭建、优化、信息整理和测试。用户数据导入和备份。

10、为了最大的节约成本,并针对学校所有计算机设置系统自动休眠,有效地节省了相当一部分资源。

11、加强了对网络设备的维护,对经常出故障的设备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公司目前一共近80多台电脑,由于机器较多,日常出现故障的情况较为常见,主要的电脑故障有: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等,很多机器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文件,系统文件也有部分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另外有一些属网络故障,线路问题等。

近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从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在具体工作中,我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1、因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出现重复解决,可能到位不及时。

2、自己的思路还很窄对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认识的不够全面,自己对新技术掌握速度还不够快。

3、有时出现问题我并不知道而领导先知。其实从咱们公司的结构来看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我以网管的身份感到惭愧。

总结了过去,方能展望未来! 最后说说明年的工作计划,辞旧迎新,在总结本年度工作的同时,针对自己不足之处,我对明年工作也提出了初步设想:

1、在继续完善公司网络的同时,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把工作做到更好。

2、对公司所有电脑设备进行统一计算机名称,和ip实现远程管理,维护。提升工作效率。

3、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安排时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4、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装,网络流量检测软件,对局域网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网络故障和排错,使网络快速高效的运行。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3

据《ComputerWorld》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IT项目经理今年的日子不会好过。2008年,IT经理面临的最大的管理挑战是什么呢?调查结果是: IT项目管理。它位居IT经理们每年担心的问题排行榜的首位。

项目管理日益受到关注,IT经理们认为这方面的原因很多,包括: 越来越迅猛的全球化、IT预算削减、项目复杂性总体加大以及最终用户一味提出更高的要求。让IT经理们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在预算范围内按时完成项目,同时尽量减少最终用户的埋怨。

IT部门的“钱袋子”在几年前就开始放松了,IT预算不像以往那样经常被削减。“但最近两年,这种情况有所转变。”IT管理顾问兼《ComputerWorld》专栏作家Paul Glen说: “通常而言,IT预算往往滞后于实际的IT需求,我们一下子认识到削减IT预算行不通。”

填补缺口

加利福尼亚州圣拉蒙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Gopal Kapur表示: “以往,许多公司实际上选择了最容易见效的IT项目,如今开始着手比较庞大、比较复杂的项目。大项目往往面临高风险,复杂性增加,但IT人员的技能却并没有提高,这就产生了落差或缺口。”打比方说,“如果你的梯子不够牢固,就摘不到更上面的果子。”

John Bruggeman是辛辛那提希伯来联合学院犹太宗教研究所的IT主管,他手里的那个梯子很短。他算得上是幸运儿之一,因为最近得到了专门拨给IT项目的几笔大额捐款。这些IT项目包括: 学生信息系统(SIS)、IT基础设施升级或翻新、在4个校园部署教室视频会议系统。Bruggeman说: “在过去的5年里,我一直在进行IT运营和维护,现在却要着手开展这三大项目,时间和人力都很紧张。”

Bruggeman建议,如果有充足的资金,但人手不够,不妨求助于IT厂商来帮忙,特别是在项目管理方面。Bruggeman说,他曾接到了两家公司争夺SIS项目的投标,一家公司口头承诺会管理项目,但后来却拒绝把这项承诺添加到合同中; 中标的那家公司则愿意保证管理项目,甚至没有为这项服务加收费用。

拆分全球项目

孟山都公司是一家年收入高达85亿美元的农业生物科技公司,该公司CIO Mark Showers认为,越来越迅猛的全球化加大了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他说: “我们最终抛弃了实施很多孤立项目的做法,譬如说,孟山都使用了单一版本的SAP软件系统,这样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就能共同实施某个项目。”

至于地域分散的庞大项目,其成本通常超过500万美元,孟山都公司发现了一种新颖的项目管理方法,Showers称之为“三人领导小组”。这个“三人领导小组”的成员包括: 来自所在国家、被收购公司或者将是新系统首要用户的业务部门的业务经理; 来自孟山都圣路易斯总部的企业经理; 以及与用户所在国家、被收购公司或者业务部门有关的IT经理。

这种人员安排让更多的人肩负领导责任,“并且加大参与力度。”Showers强调,这表明公司认识到“IT项目不再只是事关IT,因为项目很少由于技术原因而失败。”

作为得克萨斯州阿灵顿Wall Homes公司的CIO,Andrew Brimberry不得不面对人手不足的现实。他说,这家最近才成立的小型住宅建筑公司为了简化内部沟通,并且减轻项目经理的负担,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编程人员坐下来,与最终用户一起参加需求定义会议。“这虽然减少了编写代码的时间,但编程人员直接从用户处明白了项目有哪些具体目标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对我们来说,做出这样的牺牲也是值得的。”Brimberry说。

Brimberry表示,深入了解业务对Wall Homes 的IT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每个大城市的施工经理们只要觉得合适,就有权管理各自的工作。正因为如此,面对不断变化、有时候前后冲突的需求时,系统才能够随时灵活应变。

在预算范围内管理项目

辉瑞公司负责全球技术工程的主管Danny Siegel说,2008年,有些公司的IT项目可能会迅猛增长,这种苗头已经显露出来了,那么,这些公司的IT经理们就会遇到一个难题: 项目需求增加与IT费用削减的矛盾。

最近4年来,辉瑞公司的销售额一直持平,一部分重要药品的销售额最近还出现了急剧下跌的颓势。“在这种形势下,使用IT系统的业务部门减少了人手,同时面临预算紧张的问题。于是,业务部门为IT项目提供重要支持的能力有所减弱。”Siegel表示,“某位项目经理去找客户服务部门,请其帮忙明确项目的目标,对方的答复是: ‘我们缺少人手’。”

面对项目支持不足的窘境,辉瑞想方设法回避这一难题,他们的办法就是把大部分IT工作外包出去。Siegel说: “昔日的项目管理如今成了供应商管理。内部IT经理的工作内容是: 制订标准,并且确保所有项目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譬如‘工具在这里,平台在这里,请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再在项目层面管理我们的供应商,而是在供应商层面对它们的资格进行审查。”

管理IT项目向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有一套严谨的项目管理方法已经普遍应用于各业务部门,那么这家公司就有了优势。加拿大的PCL建筑公司就是这样。PCL公司负责系统和技术的总经理Brian Ranger说,我们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建筑桥梁、大楼和机场等,这些业务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已普遍运用预算编制、项目规划、项目进度、工作流程跟踪及成本控制等基本的项目管理方法。

PCL并非一开始就有强有力的IT项目管理,但后来发生了改变。Ranger说: “我们的业务经理过去很沮丧,因为IT部门无法承担起安排进度、编制预算等工作。但在过去的两年里,IT人员对项目管理开始重视起来; 如今,IT人员使用对方明白的术语与用户交流,我们正在努力像业务部门那样来运作。”

为了培养更优秀的项目经理,Ranger将他的“得力干将”派送到项目管理协会(PMI)深造; 学业结束后,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项目管理专业证书。这样一来,每个人大概要花6000美元。Ranger说: “费用不小,但完全值得。”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4

最初,IT消费化主要指终端和互联网业务上层出不穷的创新,推动着消费者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当这些创新模糊了消费者市场与企业市场的界限后,IT消费化对企业IT所带来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放大。

不管我们是否相信,IT消费化已经开始冲击企业信息化环境。Gartner 2012年11月最新的公告显示,2012年智能设备已占设备总销量的70%,2013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销量将会突破10亿台大关。海量智能设备的出现,已让企业很难再用“禁令”的方式,确保员工不将私人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带入办公室。不管企业的IT部门是否愿意,支持与管理这些设备,同时还要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都在变成企业IT部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当大量私人移动设备进入企业办公环境后,新问题接踵而至。IDC研究发现,当前使用消费类设备工作的员工数量被 IT 机构低估了近 50%,使用社交网络和客户进行沟通的员工数量则被低估了近 46%。即使企业IT部门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员工在办公环境中使用私人设备,他们可能依旧会遭到各种抱怨。因为更多的企业员工希望在采用私有的电子设备处理日常工作时,也能享受与传统办公环境一致的应用体验,在个人的私有信息消费产品上也能使用企业信息系统,这种需求甚至还会从企业用户扩展到了企业的外部用户。

“IT消费化”正在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此在通信、企业和消费者技术相融合的背景下,IT部门所面临的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更平稳的过渡,是否存在有效的方法与机制去完成这种变化?

机制比技术更重要

Loyd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起床、早餐、坐公司的班车去上班。从他的家到公司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但在这段时间里,他几乎可以完成过去需要上班后才能完成的大多数工作,他还能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得八九不离十。

“公司对IT消费化的支持带来了个人生产力的提升。班车上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而不是等我到办公室才能开始一天的工作。”Loyd告诉记者,他在班车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处理好重要邮件,安排一天的会议,订好出差的酒店……这一切,都得益于公司IT部门近三四年来对IT消费化的持续支持。

Loyd是一位来自英特尔的员工。

和很多企业一样,英特尔对IT消费化趋势的接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英特尔的IT服务部门——IT@Intel一直在通过有效的机制采集员工的需求,当这种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IT部门便会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服务。除了论坛、微博、邮件等途径,英特尔内部还经常会展开各种问卷调查帮助IT部门采集员工提出的要求。

英特尔对BYOD的支持就是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得来的。在调查中,IT@Intel发现有多达8000名员工提出了“我们现在有很多自己的设备,希望这些设备能够获取一定限度的公司数据和信息,而且在公司的环境里也能够使用这些设备”的要求。得到这些反馈后,IT@Intel 立即扩展了一系列BYOD计划以及社交媒体和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并且转换了应用交付模式以支持计算互联,让员工可以使用各种电子设备无缝和安全地使用企业和个人的应用及服务。

企业开展BYOD项目的目标,是在满足员工自身对于新科技和个性化追求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在移动终端上的成本和投入。在这一点上,所有企业的诉求都是相同的,但仅仅提供对BYOD的支持还不够。

IT@Intel 的方法是为员工们开发专门用于智能手机的办公功能。从2009年到现在,IT@Intel共开发了14个功能供员工在智能手机上使用。“这些功能并不是IT部门‘拍脑袋’决定的,什么样的功能是员工急需、常用的,都是经过详细的统计调查得到的结果。因为在实施BYOD项目后,公司同样会通过调查验收效果,如果BYOD对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没有帮助,这样的投资就没有意义。”英特尔中国IT运行和信息安全经理周亚平告诉记者,目前英特尔9万~10万的员工中有将近2万人在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写邮件、做会议安排或其他跟工作有关的事情。据IT@Intel统计,所有参加这些BYOD计划的员工每人每天平均可节约51分钟的时间,成功提升了工作效率。

关键的五步

迎合IT消费化的趋势,企业IT部门需要去适应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换。周亚平认为,对IT部门来说,IT消费化趋势下愈加繁杂的管理固然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拓展企业IT价值的机遇。IT管理部门需要看到这是“最终用户的需求”,从而去重新思考怎样更好地完善企业IT系统,最终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最大价值的服务。他指出,IT@Intel的经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原则即是:采取积极主动、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来管理消费化。

对于如何管理IT消费化,周亚平总结了IT@Intel的“五步”经验:

第一步,了解工作中的强大驱动力。看清IT消费化背后有着不可阻挡的推动力量——技术娴熟的员工和年轻一代职业新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一系列创新设备,以及随时随地可访问的云计算服务。

第二步,重新思考最终用户的计算管理。过去,以设备为中心的客户端管理方法不再有效。企业必须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优化计算体验,并确保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各种创新设备进行高效工作。

第三步,制定综合方案。IT消费化更多的不是涉及技术因素而是人为因素:IT 必须改变和最终用户传统的、单向的沟通模式,并转而采用双向沟通模式,以帮助 IT 更好地响应用户对工作效率的需求。

第四步,支持员工自有设备,探寻最佳实践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遵循八步原则:在计划阶段确定利益相关者;让最终用户参与进来;确立信息安全模式;确定哪些设备可支持;充分征询法律、人事方面的意见;做必要的技术准备;做周全的部署计划;跟踪最新的技术变化。

第五步:设备选择因人而异 ——不可“一刀切”。因为IT部门必须持续提供企业级别的技术支持不同的工作与职责需求,例如为特定员工提供企业级平板电脑,为移动员工提供纤薄、性能强劲且功能齐备的系统,为专业办公室员工提供体型简约的一体机。

“不能凭着一只鞋子走遍天下”

IT消费化对企业IT带来的最大麻烦还有安全问题。在周亚平看来,面对这个问题,企业采用何种策略去应对才是最关键的。“用户永远需要自由、灵活,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他们的设备,随时随地在线,并且不被限制。公司则只关心员工的工作效率,能否保证公司信息的安全。英特尔的方式就是疏堵结合——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可控的开放。”

IT@Intel在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时,总有一个基本原则:“你不能凭着一只鞋子走遍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永远不要希望能用一个方案解决所有的问题。即使是在同一企业内,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不同员工对安全性的要求依旧千差万别。所以周亚平认为,对于安全的管控,需要在实现基础安全管控的条件下,再去平衡各种差异化需求。

对于BYOD,IT@Intel 对不同移动设备采用了权限管理机制。一方面是员工用移动设备访问公司网络和数据时需要先通过网络获得权限认证,另一方面IT管理人员也可以远程对员工私人移动设备上的公司数据进行清除。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5

像所有引发社会进步的技术革命一样,IT正在担负起引领业务变革、创造市场机会、优化业务流程的使命。电子商务这个新经济模式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成功企业,又让大量的百年老店焕发了新的生机。

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IT主管还徘徊于购买现成产品(特别是国外产品)和定制开发之间;原因之一是受到了国外所谓先进软件产品对高灵活性过度宣传的影响,同时国内也没有标准产品可以使用;原因之二是把定制开发项目的困难、成本和风险估计过高。另外,寻找真正合格的个性化IT服务供应商也并不容易。本文后续的内容,就是希望能够对这些客户们在选择和应用个性化IT服务时有所帮助,并为他们的企业创造未来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IT市场,如果说80年代选择硬件,90年代选择软件,那么,二十一世纪选择的应该是服务。选择标准的软件和IT服务是求同的渴望,而选择不同的服务则是实现自我竞争优势的追求。对于希望拥有行业中无可比拟的竞争力的企业领袖来说,一定是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IT服务。

个性化IT服务由客户的业务发展驱动,最终采取和执行的IT方案和计划,是企业客户战略或业务管理的重要决策。企业客户根据自己的战略和业务目标,结合投资和自身参与能力,选择适合的IT服务供应商,与供应商一起进行IT应用的分析和方案的设计,确定最终采用的IT方案,与IT服务供应商组成符合该IT方案需要的共同团队,在业务需求上以客户方为主,在技术实施上以供应商为主,进行个性化IT服务项目策划、开发、实施推广和后期服务、优化升级等。

IT服务供应商要发挥技术引导作用,IT技术进步的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和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率。在个性化IT服务过程中,IT服务供应商是IT技术的代表,客户是需求的代表。IT服务供应商的作用,是配合客户进行其业务的IT变革分析,配合从不同角度提出IT解决方案,作好客户IT战略的参谋,并配合制定IT规划和技术实施方案。

个性化IT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和竞争需要。目前一部分大型中国企业客户的IT规划和软件系统开发等IT服务高端业务,基本被国际IT咨询公司和跨国IT厂商垄断和控制;国内高端客户对国内IT服务提供商的呼唤,他们非常希望将自己IT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交付给国内有实力的个性化IT服务提供商。中国的IT服务厂商需要发挥地利优势、专注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质量提高。

你能为客户带来什么?而且为什么只有你能够做得最好?个性化IT服务的挑战是满足客户的大量非通用性需求。在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是对客户需求本质的充分分析和整理、是对IT技术的最佳应用、是供应商综合能力的充分发挥、需要取得客户最有效和最充分的参与,并且是由客户和供应商组成的团队的最佳组合、合作和实践。

对于企业的个性化IT服务这个瓷器活,供应商必须精心打制自己的金刚钻。

由于客户的需求是个性化的,是长期的,因此客户对个性化IT服务供应商的选择非常谨慎,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IT服务需求的企业也非一般公司可比。通常情况下客户会选择两类供应商:可靠的或行业的领先品牌。客户的信任源自于曾经获得的优质服务,全面的优质服务源自于企业的综合实力。而领先品牌的建设更是源自于行业中绝大多数客户和机构的认知。品牌的内涵是强大的竞争力和长远的发展潜力。

中国的IT产业尤其是IT服务产业,基本上是产品售后的标准化服务。目前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路口,国内众多的IT服务公司,将面临着下一步的发展究竟朝什么方向走的问题。而面向最终客户,是IT产业价值的集中体现。客户最终形成市场,关键的客户将是市场的主导,将集中体现为他提供服务的产业的价值,由于个性化IT服务所面对的最终客户在其所在行业的主导地位,个性化IT服务供应商在该类客户软件产品和技术、硬件产品和技术的选型,以及标准IT服务的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性化IT服务供应商将通过集中在该客户体现的IT价值,影响整个IT产业价值结构的平衡。个性化IT服务是IT服务市场的制高点。作为行业价值链的重心,提升个性化IT服务水平将有助于提升行业总体竞争力。

在所有的IT相关服务中,个性化IT服务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最高。个性化IT服务的客户目前主要是大型的企业和组织。为了实现IT对客户业务特殊需要的支持,这种服务一般是由领先IT咨询团队或资深个人顾问做咨询,设计出个性化的IT方案,再由系统“集成”团队和软件开发服务团队进行系统的建设和后续的服务。

深入IT应用实际,引领IT产品和技术的进步。由于个性化IT服务的过程是与客户的业务和人员紧密结合,因此,个性化IT服务提供者,能够及时把握任何一种产品和技术的应用效果,能够第一时间看到产品和技术对客户业务提升的价值,同时也能够确定它们的缺陷和改进的方向。个性化IT服务供应商与软件产品、软件技术、硬件产品、硬件技术、标准IT服务供应商、其他IT服务供应商等密切合作,将加快IT使用性发展和技术的步伐,进而引领整个IT产业的技术进步。

目前中国的IT产业,分销强于服务、制造强于技术、硬件强于软件,盲目追求产品,轻视服务特别是个性化IT服务的长远价值。通过发展个性化IT服务,能够逐步调整和优化整体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站稳中国IT服务市场,进而改变在全球市场上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没有企业和组织能够置身局外!只有与众不同、只有独特才能保持领先! 个性化IT服务能够为任何企业的发展建立具有独特竞争力的IT系统和能力。用友软件工程在提供个性化IT服务的过程中,与遍布全球的客户一一建立了长期而又密切的关系。为每一个客户提供专门的团队,还可以提供专门的独立开发中心,独立的网络,一切都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而定。我们在深入了解客户,与客户的员工不分彼此,无间合作。我们信任客户,也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赢得客户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双向的,互相促进的,彻底改变了过去甲乙方对立的局面,建立了崭新的、面向未来的长期合作关系。

中国的IT服务产业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路口,国内众多的IT服务公司,也面临着下一步的发展究竟朝什么方向走的问题。我们认为,国内IT服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个性化的IT服务。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6

当主持人问及在场观众有谁用过微软第一款鼠标“绿眼睛”时,全场只有两个人举手,一个是在微软工作超过二十年的微软亚洲硬件中心总经理胡君明,另一个就是现任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消费渠道事业部总经理张永利。“现在看‘绿眼睛’的样子很过时,可它当时却是明星产品,价格在195美金呢。”这款鼠标把张永利的记忆带到了二十多年前。

来到微软之前,张永利曾在惠普工作过十六年,他见证了PC一代代的变革。从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到体验微软一代代炫酷的键盘、鼠标,张永利与微软更是早就结缘。所以,软件和硬件这类IT消费工作对张永利来说是游刃有余。

如今,张永利肩负着另一个重要的使命——将微软企业级的应用与个人IT消费结合,真正实现微软的IT消费化。对微软来说,在移动互联、云计算、社交、大数据这些引导未来IT方向的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如何真正做到IT消费化,无论是对张永利还是对微软,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张永利看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先把自己变成一个IT消费的“潮人”。

IT消费从自己开始唤醒员工潜能

在微软公司内部,几乎没有人再用传统意义上的电话了,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叫Lync的语音网络,几乎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费用。

张永利的Lync差不多24小时都开着,除了工作之外,他甚至把Lync作为个人的微博,随时随地和同事们分享让他感到新奇的事情。“只有自己用着好,才会推荐给别人用,否则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吗?”张永利表示。

“它还可以过滤掉和工作无关的消息,譬如炒股、买车的信息和网址;企业管理者可以自己设置过滤条件、权限,把其他无关的消息过滤掉,还可以防止企业内部的信息外泄,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张永利认为Lync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安全。

“在使用Lync的过程中,我们会随时发现问题并且在第一时间解决。”张永利拒绝把问题留给消费者,所以,在微软有一项激励措施就是大家一起找BUG。“很多员工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创新,比如增加某些社交功能的插件,或者缩减某些繁琐的应用。”

为了让IT消费化的功能更好地展示出来,张永利的带头作用越发明显。以前,张永利给员工传达指令的时候大多是用邮件,可是邮件的效率并不高。直到张永利开始尝试用Yammer(微软最近收购的一家公司),它类似于一个大众社区,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写上去,马上就会收到员工对它的评论。

“它方便的不仅仅是个人,也增强了大家协同办公的能力,如果企业用户使用的话效率会提高很多。”只有让张永利感到应用得心应手的产品,他才会推荐给更多用户,否则就要不断改进,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不仅如此,微软的Lync和Yammer也支持多移动平台的操作,既可以在Windows Phone平台上发挥作用,也能够在安卓、苹果iOS、黑莓的平台上开展工作。

“现在微软很多产品都吸纳了微软企业级技术和功能,而且还积极把企业用户和普通消费用户联系起来,融合一些消费者擅长的产品和手段到企业级环境中来。”张永利认为,这种IT消费品和企业应用的无缝融合,一方面让更多的员工使用较为专业的企业级软件,同时也让企业管理者和用户在生产和管理方面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地节约部署成本。

来自微软内部的一项数据调查显示,一个5000人左右的美国企业如果使用Lync的话,三年中大约可以减少1860万美元成本。

押宝Windows 8 IT消费变得更容易

“微软员工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终端产品,因为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IT技术经验选择不同的应用。”张永利表示,微软的员工在终端设备上的选择权利很大。而这其实与其他科技企业有所不同,通常企业对员工使用的终端产品是比较严谨的,但是微软不会限制。

张永利每次外出只带两样电子产品,一个是装有Windows Phone系统的诺基亚手机,另一个是装有Windows 8版本的三星平板电脑。

由于不同地区存在时差,很多外企的工作时间已经不是朝九晚五,张永利也是一样。移动办公成为一种常态,对于移动办公者来说,考验他们的不是网络覆盖的问题,而是个人设备是否支持办公的条件。张永利认为,微软即将的Windows 8系统将形成一股跨界“炫”风,进而推动移动办公这一趋势。

“我个人比较喜欢微软Windows 8的设计理念,简捷、清晰。”张永利表示。微软的创新性表现在终端屏幕上运用了动态磁贴功能,以保证终端的屏幕的鲜活。还有各种Hub(中心),将同一信息做到有效的聚合。“这种设计界面,能够将用户个人信息快速地展现出来,让我第一时间看到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读取并进行各种交互。”

回到家的张永利习惯把平板电脑放在沙发上,或许,这是IT消费“潮人”们的专属习惯。

“微软通过‘云+端’的战略会更好地践行IT消费化的承诺。”张永利认为,Windows 8将成为所有终端的一个统一平台,微软通过云的部署,将更好地为IT消费服务。“Windows 8将形成一个横跨企业应用和个人应用的生态系统,而2012年我们又开始把更多软件和服务放在云端,这样能够帮助企业更快适应时代的改变,为他们增强IT服务,减少IT成本。”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7

正如同一个组织不可能将所有资源揽入囊中一样,IT资源随着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分散到更多的合作者手中。CIO将作为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实现自身价值。

与传统将物理机房、桌面设备、网络、技术人员外包不同,在云服务即将大行其道的今天,CIO面临的将是基于云交付的新型外包模式。CIO面临的也将不仅仅选择单一云服务,而是更多的云整合服务。IDC预测,到2015年,市场将不再热议云服务,而会将其视作外包服务的自然演变,即外包3.0时代即将来临。

海辉软件(国际)集团管理咨询部总经理臧权对外包的3个阶段进行了很地道的总结。他说,外包1.0时代的核心是关注如何通过外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外包2.0时代则聚焦核心竞争力、增强应变能力、获取技术与人才。发展到外包3.0时代,管理者们则更多的是在构建生态系统,通过360度合作模式,重设组织和商业策略。

面对外包3.0时代到来,CIO需要更多的去分配、管理、整合更多的社会化及云化资源,突破传统的IT运营思维模式,创造适合企业的新型IT服务模式。CIO需要哪些新的外包方法论?在云计算大趋势中,未来外包的云交付模式,会对外包策略带来哪些影响?企业的应用系统部署在不同外包商提供的云上,如何解决?这些话题都成为CIO们热议的话题。IBM已经开始尝试与传统企业一起,创新性的通过共建共管等新型外包服务方式,和合作伙伴们共赢。

在2012中国IT价值峰会上,关于CIO选择外包服务方面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企业中80%以上的外包项目来自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或KPO(知识流程外包)所占比重极小。这说明,虽然云很美,云交付的外包形式很诱人,但中国的企业在外包领域的起步很晚,需要更多的市场培育和引导工作。针对CIO在ITO外包领域的集中痛点,包括如何进行自建与外包的投资收益对比分析,如何平衡外包服务品质与成本,如何对外包服务资源进行管理,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和人才的积累,才能让外包3.0时代尽快到来。

“2012年中国IT价值峰会”精彩观点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服务整合业务总经理 牛履民

企业IT的工作正由技术主导转向IT管理。IT管理最重要的是快速将技术和工具提供给使用者和业务部门。IT管理要通过改进架构来实现价值,动态基础架构会变成将来的核心,所有应用的执行和应用的交付,信息技术管理必须在动态基础架构上运行,以能够随时应付各种变化和需求。

RIM中国区企业业务总经理 任松伟

企业的移动化过程必须关注几个因素:一,智能终端种类不断增多,管理平台的复杂性和成本都在增加。二,随着关键后台生产系统的移动化,必须确保企业的数据安全。三,应兼顾个人应用和企业应用两者的不同。四,移动化要有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兼顾软硬件、终端应用平台开发和维护。

思杰公司中国区工商企业部总监 余 骅

在当前的环境下,企业的业务一直在不断变化,企业希望IT也能够灵活支撑业务的变化,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很难变。我们希望在业务扩展过程中,IT要能够保证安全,保持管理层对整体业务的可控,并让用户获得好的体验。从供应商的角度,我们希望能够协助企业的IT部门,实现管理层或业务部门对IT的期望值。

GE金融集团亚太区IT外包和供应商管理董事 朱叶青

在GE,我们认为IT不是后台,而是前台和生产力,IT的好坏决定了公司产品是不是最先进的,决定了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是不是最有效的,整个市场竞争力是不是最强的。

用友软件公司高级副总裁 郑雨林

人类社会正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除了新能源、新材料以外,第三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因素就是IT技术,即信息技术跟传统模式的融合。人类生产方式又有了一次新的革命和变革,从大规模生产制造变成大规模个性化制造。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全面转向“云+端”。

CommVault中国区技术总监 蔡报永

现在每年数据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5%~40%,一些新兴企业由于移动化应用,数据增长速度达到50%甚至70%。今后8-10年,企业数据量的发展会是目前数据量的32倍。而大数据时代,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两大挑战:非结构化数据量超过结构化数据量,数据管理人才的增长速度达不到数据增长速度对人才的需求量。

埃森哲大中华区技术咨询董事总经理 何悠毅

企业IT对业务价值有很大贡献,但是传统的IT度量手段无法使之明确体现。IT绩效通常通过专注于IT功能有效性的技术或成本因素来进行考核,IT的战略性业务价值就更加难以度量。事实上,IT的业务价值可以简化为3个部分:支持战略性改变的敏捷性价值,IT服务的价值,以及IT内部效率的价值。

Check Point中国区大客户总监 李若怡

从2007年-2011年,恶意软件达到了600%的增长,过去一年软件的攻击几乎占到82%,65%的企业受到网络攻击,每次攻击平均损失21.4万美元。互联网以及移动技术的确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创造更多的机遇,但如果我们不好好保护自己的企业,当发生事件时影响会更大。

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市场总监 顾维维

过去10年,中国IT外包的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已经严重削弱了中国作为一个理想外包国家的成本优势。印度IT外包公司人均产值4.5万美元,中国公司人均只有1.5万美元。中国的人才状况,严重阻碍了外包行业的发展,IT人才缺口非常大,高中低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衡,高端人才只有不到10%,且人才流失率非常高。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8

三大措施应对挑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赛门铁克归纳了企业用户面临的三大IT挑战。

第一,当务之急是如何节省成本,尤其是节省IT成本。例如,过去企业建立了很多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都是根据一个专门的应用建立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造成很大的成本和运维压力。随着大型数据中心的建立,云计算和SaaS等服务方式的兴起,整个业界都在发生转变。

第二,如何让IT与业务有更好的结合。现在,IT人员不仅要懂IT,还要懂业务,这样才能让IT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

第三是风险管理。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核心问题是实现控制和风险管理。

赛门铁克全球副总裁、大中国区总裁吴锡源认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恰好可以凸显赛门铁克在用户中的价值:第一,赛门铁克数据中心标准化方案可以帮助用户降低服务器采购和运维成本,而存储分级技术可以降低存储采购和运营成本,尽可能地提高整个数据中心的效率;第二,防信息泄密、法规遵从、管理、容灾方案等可以帮助客户做好风险管理;第三,赛门铁克很多安全分析报告可以凸显IT部门的价值,让企业IT部门实现转型,从传统的成本中心变成价值中心。

服务创新实现远景3.0

在去年的用户大会上,赛门铁克提出了远景3.0,并开始加强服务创新,为用户创造价值。

吴锡源强调,所有技术都可以通过服务方式体现。服务是必然趋势。赛门铁克公司目前在专业领域可以提供四级制的服务。技术支持中心拥有几百名工程师。除此之外,赛门铁克公司还可以为一些大型用户提供驻厂服务,帮助用户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运营和优化。针对中国用户对驻厂服务的强烈需求,赛门铁克在福州、深圳、南京、江西等地提供了此类服务,方便更多服务工程师就近为用户提供服务。

对于大型用户,赛门铁克能提供涉及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务;对于小型用户,赛门铁克在近期推出合作伙伴专业化认证体系,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提供终端管理、终端安全、灾备、防信息外泄等存储和安全方面的服务。

研发是技术引擎

赛门铁克全球存储和高可用性管理部门高级副总裁Robert Soderbery介绍说:“目前,公司在北京和成都拥有研发中心,技术工程师达数百名。赛门铁克在中国的战略核心是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国本土开发团队。赛门铁克希望在中国的技术工程师能够达到数千人。”

在云计算以及SaaS领域,赛门铁克也有不少动作。最近,赛门铁克公司完成了对MessageLabs公司的收购。

MessageLabs是一家领先的在线通信和网络安全服务供应商。在SaaS商业模式下,赛门铁克能够更好地发挥在服务、分销以及服务中小型企业方面的优势。此外,赛门铁克还推出了备份服务的SaaS模式。为此,赛门铁克还将所有的SaaS业务和产品归到一个新的部门。这个业务部门的主管就是原MessageLab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对于云计算以及SaaS,Robert Soderbery认为,尽管赛门铁克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例如可以通过在美国的数据中心提供在线备份服务,并可通过全球数据中心提供MessageLabs的各项服务,但这些技术还处在发展初期。业内某些厂商将云计算看作公用事业,把计算或存储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服务交付。赛门铁克则专注于提供信息安全和管理方面的服务。

创新的数据保护

长期以来,数据保护技术的重心在于,防止因员工误操作及业务流程中断而导致敏感数据泄露。然而许多企业认为,当员工处于移动办公状态而未与企业网络连接时,最容易使机密信息受到恶意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赛门铁克公司不久前推出了数据丢失防护解决方案DLP 9.0。该方案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增强发现、监测和保护机密信息的能力,无论这些信息在何处存储和使用。

赛门铁克数据丢失防护解决方案全球高级主管Ken Kim表示,赛门铁克的数据丢失防护技术可跨越端点、网络和存储系统,通过单一的集成界面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全面的数据丢失防护覆盖,保护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赛门铁克DLP 9.0为始于端点的数据丢失事件提供了更广泛的保护,即使员工在不与公司网络连接的情况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发送电子邮件、网络邮件和即时信息,也能进行监控。

在端点处,赛门铁克DLP 9.0不但可以防止对敏感信息的复制或粘贴,而且可以阻止这些信息以电子版方式打印或传真。上述新功能与赛门铁克现有的控制能力相结合,可防止敏感数据被复制到USB装置和CD/DVD盘中。

赛门铁克在内容感知(Content-aware)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及识别特殊内容(无论该内容是否被打包)的能力,对成功实现端点数据丢失防护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对端点数据丢失事件的全面保护,赛门铁克可以提供不间断的数据丢失防护。

除了更完善的端点数据保护以外,赛门铁克DLP 9.0还进一步强化了数据发现功能。企业用户通常使用两种发现内容的扫描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即对内容库中的每个文件是否违反策略进行检查;另一种是合规性模式,即对违反规定的服务器和数据库进行迅速汇总。赛门铁克能够通过单一的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这两种选择。这是目前其他同类产品无法实现的。

完善的端点防护

近几年,受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黑客活动日益猖獗,每天会有数以万计的木马病毒在互联网上传播。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隐藏在角落中的危机呢?

赛门铁克公司认为,对于企业用户而言,预防大于补救。企业需要一种贯彻始终的解决方案。任何威胁都要通过入侵终端来实现。因此,有效管理好终端是杜绝安全事件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终端是一个企业IT系统中最重要的人机界面。安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IT管理中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人的风险最大。因为所有问题都是人造成的。终端安全是企业IT安全的核心所在。随着各种新型攻击方式不断产生、演变,对于企业而言,仅仅通过防病毒的方式来保护终端是根本不够的。企业需要一个可以应对多种攻击方式的全面保护终端解决方案。

在本次用户大会上,赛门铁克展示了最新的端点保护技术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 11.0 MR3(SEP11.0 MR3)。该产品对于企业终端可以起到多层保护的作用,不仅拥有防病毒、防间谍的功能,同时结合了防火墙、主机威胁扫描、应用程序控制、外设管理等,可以对企业终端进行全方位保护。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9

此次调整针对的是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8年的华为老员工,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一般的看法是,华为此举意在规避即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华为不想和老员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采取了买断工龄的做法。

而华为方面的解释是华为想通过此次调整保持企业的活力。据悉,华为早年实行“全员持股”计划,高持股带来的高收益让一些老员工坐拥丰厚期权收益,而少了进取之心,也让一些新员工感到不公。2006年7月,华为在内部刊物上刊登了题为《天道酬勤》的专稿中谈到: “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这是危险的。”这篇文章中,就提到华为正在酝酿人力资源和薪酬体系的改革。

华为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企业,有一点就可以证明: 在所有的领域,华为都不是最先投入的,但结果往往是做得最好的。员工失去斗志,是任正非最怕看到的。华为想通过此次大调整,让每位员工感觉到,在华为就不可能有“混饭吃”的那一天。

从华为企业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身处其中的员工会感到不平和受伤。其实,员工被迫离开,总有一种悲情之感。回想2004年初联想大裁员时,员工中也弥漫着凄凉的氛围。不过,相比其他国内企业,华为给员工的待遇算是“高标准”的了。

华为的补偿标准优厚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所有自愿离职的员工将获得华为相应的补偿,经济补偿税前总额=(N+1)×员工月补偿工资标准(税前)。N为员工在华为连续工作的工作年限。同时,离职员工保留所持有公司的虚拟受限股资格,还有继续在华为工作的选择。

相比很多外企,华为也算是“慷慨”的。我的一位曾在日企工作的朋友,工作满9年的合同期一到,该企业就不再和她签约了。因为很多日企都有规定,工作满10年以上,就要签永久性合同。但事实上,有这样规定的企业,多数人很难通过10年“关口”。而且,我的这位朋友没有获得公司的任何补偿。国内企业在辞退员工时能给补偿的也很少,一般会拖到合同到期,不补偿分文让员工走人。

有人会认为华为不该采取这样的高成本的激进做法,如有人说,可以把老员工的薪酬降到老员工难以接受,让他自动走人。但这样消极的做法不会是华为的风格,也不符合华为调整的目的。

事实上,国内也有不少老牌国有企业有过这样的做法。只是华为的这次人力资源变革放在了一个敏感时期――新劳动法实施前夕,所以更加引人关注和争议。

但是,放在全球竞争的产业背景下,像华为这样拒绝“终身雇用”的做法就无可厚非了。曾经奉行“终身雇佣制”的IBM,早在1992年就取消了“终身雇佣制”; 原来一些实行“员工终身制”的日本企业,也在竞争压力下取消了这样的规定。

而且,现在裁员、减员已经成为IT业竞争常态。不仅经营不善的企业裁员,就是像IBM、惠普等业绩增长都处于上升时期的企业也不断有裁员计划。一是减少成本压力,保持竞争力――IT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 二是为了维持利润的增长――满足投资者的高胃口。如近两三年来,IBM等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缩减欧美员工数而把更多的岗位转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不过,华为此次拿老员工“开刀”,却触及到了IT职场上老员工何去何从的问题,也让很多IT人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归属在哪里。

有资料显示,以往各公司的裁员行动中,老员工都是最大的受害者,员工年龄越大,被裁的概率也就越高。原因很简单,企业为这些员工支付的成本比年轻员工要高得多。很多国际大公司近年惯行的政策是,每年裁掉一些老员工,然后再雇用相对年轻的和成本低的员工。对裁员很慎重的日本企业也是如此。

哪家企业不希望自己的员工队伍充满活力呢?所以,很多老板在谈到自己企业时,会把“队伍年轻化”作为“炫耀”企业竞争实力的资本。

有资料显示,不仅国内IT企业不愿雇佣老员工,国外同类企业也一样。所以,常听到一些IT“老人”的感慨: 真羡慕那些越老越值钱的行业。

我曾经在年初写的《IT人必备IT 心态》一文中提出了“IT业的特性决定了IT从业者必须抱有求变而不该是求稳的心态”这个观点。现在我还是给所有IT老员工一个建议: 调整心态。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10

面对金融海啸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现状,企业纷纷消减成本以求自救的消息不断见诸各类媒体。根据本刊10月份对CFO的一项题为“经济增长放缓时期的财务战略调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企业正采用“开源”、“节流”双管齐下的手段来应对这一轮资金链的“紧绷”;CFO目前的工作重点则应放在成本控制、绩效管理和加强内部运营管理上。

在随后的问卷追踪采访中,几乎所有受访CFO都表示,裁员、降薪、收缩产品线、中止技术投资等不过是些见招拆招式的权宜之计,非到“最紧要关头”,一般不会采取类似的手段。这些做法也许能在短期内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但这样削足适履的方式,可能会损害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而这次危机或许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从马不停蹄的开疆拓土状态停下来“休养生息”的机会。

在控制成本和“练内功”的双重刚性要求下,利用IT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就成为在这一轮经济冬天里最被热议的“积极御寒”措施之一。统一通讯、协同办公和虚拟化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转机的一线曙光,同时也能带来直接成本的降低。

对于这个更具前瞻性、看起来也“更时尚”的节省成本理念,多数受访的CFO坦承,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在享受通过利用IT技术降低成本的好处之前,首先需要投入IT环境的建设,而这似乎与眼下“存钱过冬”的主流策略相悖。

“先投钱,后省钱”,还是干脆“捂紧钱袋”,考量着时下CFO的规划智慧。

慎重,再慎重

“在未来的15年里,为客户创造由不同终端带来的强大的软件和互联网结合的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生产力是微软的愿景。”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辛儿伦日前在布道中国企业级市场策略接受媒体专访时,特别强调“微软中国将助力IT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

来自微软在全球90多个分支公司的客户反馈显示,微软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客户节省成本和时间,提高生产率,帮助企业业务成长。以虚拟化技术减少成本和时间为例。微软的Hyper―V技术不仅可以协助客户减少硬件服务器的数量,同时也可以降低客户在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场地使用面积,同时提升服务器管理的效率。

而在统一通讯方面,微软的市场分析和调查认为,从员工的时间分配情况看,沟通始终占据前两位。因此,如果能够给其员工的沟通提供便捷、高效的策略和工具将会为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而且能够直接降低成本。特别是对那些在全世界或内地大范围运营的大型企业而言,统一通讯可以使得企业的很多教育培训会议通过线上达到目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的趋势。上一个季度微软全球Hyper―V的市场份额成长了26个点。”辛儿伦对企业因应对时下的危机寻求节省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而产生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本刊上述的“过冬锦囊”调查中显示,企业CFO在节省成本的众多做法中,对于会不会用加大IT投入的手段节省运营成本的看法不一。有些CFO表示“可以考虑”,更多的CFO 则表示,基于他们普遍判断经济回暖大概需要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而且即将到来的2009年可能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时间段里他们做任何投入都将是非常慎重的。对此,辛儿伦建议,值此特殊时期,企业在做IT投资决策时应该更优先考虑性价比高的IT解决方案。

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高效、方便、及时、移动、匹配的高水平的IT系统,投入、更新和维护成本均比较大。而实际上要获得这样的系统,显然投入不菲。有观点认为:现在并不是大规模IT投入的时机,目前一般的企业基本上都非常需要资金,有限的资金应该用于更需要的日常经营上。

资金吃紧以及对未来经济走势并不乐观的预期是他们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但众多CFO同时强调,企业IT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企业运营的需要,成本并不是惟一的考量标准,“投入产出比”才是他们最看重的。

“如果企业有需要、也有钱,就要做,在花钱上,该省就省,该花就花。首先要评估IT给企业带来的真正价值,而不是简单节省成本的问题。”时代广场财务总监、澳洲注册会计师李伟鸣的看法很具代表性。

量出而入

由于所在行业以及公司所处的状况不同,是否投入,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投入IT实际上是非常个性化的,不能一概而论。“投入不投入对外要看行业,对内要考量必须和可等。”阿波罗(中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红一语中的。

身处资本密集、技术技能密集为特点的机械制造业,三一重工财务总监段大为表示,就本行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而言, IT技术在统一通讯、协同办公和虚拟化方面降低成本的作用可能较其他行业而言不是特别明显。“我们在IT方面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在产品的功能完善上,更多地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品质;二是在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财务等内部管理环节中,更多地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

精于卖场和零售管理的李伟鸣肯定了投入IT 的作用,“应用相应的IT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节省成本,比如,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但同时坦言, “做生意始终是靠人,什么都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更多CFO认为,IT投入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发展战略、阶段、环境,需求以及IT建设方面的具体现状,综合考虑确定IT投入的具体方向、内容、方式、规模、步骤。而时下选择 “外包”方式更为相当一部分CFO所接受。在张红看来,“外包虽然不省钱,但绝对节省了对IT 人员的管理费用。”

对此,辛儿伦也表示充分认同,“IT投资的确需要一些花费,但大家整体考量的标准应该是面对当下的经济状况如何让它‘利大于弊’。”通过统一通讯平台、协同办公,虚拟化可以为企业在未来几年的突破和转机储备管理力量。“如果现在我们不去勾划到底有哪些战略点,如果企业还是跟以前一样同样的流程,同样的治理方法,可能这样的公司就无法找到未来竞争的差异点。”

中国数字电视控股有限公司CFO许亮的看法则回应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虽然眼下做决定仍然需要慎重决策。“业务不忙的时候正好炼‘内功’,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也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一旦市场回暖,机会会青睐有准备的企业。”

目前CFO已经成为企业IT建设方面的主要领导者和决策者之一。CFO的职责主要体现在预算控制和统筹规划上。“企业应用IT系统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的采集、查询、分析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都与财务的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因此CFO在企业的IT投入方面是有决策权的。”李伟鸣表示。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11

中国IT服务标准的制定工作始于2009年4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ITSS)负责具体执行。ITSS下设6个专业组,神州数码、浪潮、太极等71家国内IT领先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其中。

截至2010年6月,标准工作组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2.0版),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等5项细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此外,ITSS正在筹划成立云计算服务专业组。

表面看来,由各方参与的标准制定体系,似乎前途无量。但从ITSS 2010年6月23日的总结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上百家利益相关厂商、数十个细分标准和不断变换的组织机构,一方面体现了中国IT服务标准制定工作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凸显出管理上的缺陷。参与制定工作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竞争关系,标准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利益之间的较量和妥协过程,因此,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公平、公正地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

此外,中国的IT服务标准的制定是否需要一个宗旨?是否需要一个“以我为主”的整体指导思想?业界的现实状况是各自为政,意见难以统一。

其次,后续标准推出比较慢。现实情况是,云计算服务业发展迅速,中国IT服务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过20%,中国的信息技术服务宏观环境风云变幻,如果不能及时推出,最终的IT服务标准也许会严重滞后于产业的发展。

此外,欧美国家早已制定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之所以要有自己的标准,是希望使标准符合中国IT市场的现实情况。但无论已经的5项征求意见稿,还是ITSS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输出结果,却都交由IBM、HP、SONY、微软、利盟、Intel等外企审阅,并征求其意见。

如果是外包服务标准的制定,征求外企的意见尚可理解。但对于其他标准,甚至是IT服务基础标准来说,此种做法不得不让业内人士怀疑:这样的标准制定方法,是否有助于中国掌握IT服务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但我们相信,问题的解决方法总会诞生。中国IT服务标准的制定是中国IT产业的一件大事,它对于推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引导和规范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协助中国掌握IT产业的制高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it年终工作总结范文12

不久前,“第十届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评审结果揭晓,上海中远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波成为20位获奖人之一。中远资讯科技是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运”)的信息中心和神经中枢。王新波率领信息中心的180名IT人员,通过400多台服务器以及各种大型设备,7×24小时不间断地支持着中远集运全球的管理和运营,为这个庞大企业提供保障。

中远集运是中远(集团)总公司下属专门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目前拥有140多艘集装箱船,总箱位52万标准箱。中远集运的船舶每天往返于世界各地,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155个港口挂靠,编织起了一个由80条国际航线和21条国内航线组成的运输网络。作为中远旗下规模最庞大、业务最复杂、营收数额最高、分量最重的业务之一,中远集运2007年营业收入为409.69亿元,占整个中远集团的25.8%,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仍然完成了近400多亿元的年收入。

集装箱运输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性。难怪王新波能够自豪地说,“对于中远集运,我们的工作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否则将寸步难行。”

从邯郸学步

到成熟引进

“如果只是邯郸学步,肯定什么都学不会。IT管理不仅要把人家的系统拿过来,更要把运营模式学过来。”回忆过去,王新波坦言,“没有经过自主开发的痛苦,一定不会感受到成熟引进的好处。”

9年前,在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内的一幢5层小楼里,中远集运的IT建设从这里启航。9年间,中远集运经历了太多次自建大型系统的痛苦。随着公司业务越来越复杂,需要的IT系统越来越多。“不仅牵扯了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的太多精力,而且在过长的建设周期中,由于IT系统不能有效支持变化中的业务,也错过了许多行业发展的最佳时机。”王新波说。

中远集运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很早,20世纪80年代初就引进了当时领先的富士通FACOM M140/F型计算机,用于集装箱跟踪管理系统和财务会计管理系统; 90年代引进了IBM/ES9000和三台AS/400,用于通用船舶调度系统、通用财务会计系统和集装箱管理TW系统。但直到2000年,中远集运IRIS2(Integrated 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的引进和建设,才真正改变了王新波对IT管理的认识。

这期间,王新波担任过项目经理。他发现,如果在当时的TW系统上升级,即使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最终也会打水漂。王新波解释说: “一是用户对于旧系统已经形成了一种偏见,大家认为在旧系统上改一改,过一阵子照样不能用; 二是买新系统和升级的技术难度是相当的,但由于领导重视,实施难度却小很多。”因此,他们通过在IRIS2基础上创新,提升了中远集运的IT治理水平和管控能力,实现了跨国企业IT系统的集中管控和分级部署的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的数字表明,中远集运的IT投资回报率达到262%。

“我非常认同华为总裁任正非说的一句话: 先僵化,再固化,最后优化。这和当时我们做系统集成的道理一模一样。”当时中远集运甚至实行了“体制不行调体制、组织不行调组织、领导不支持换领导”的原则,才把IRIS2系统强制实施下来。

在王新波看来,购买成熟软件系统,可以使IT部门和业务部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发展上。“成熟软件已经在其他企业有成功的应用,而且在性能和功能上都比较有保障,可以很快上线,对业务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王新波认为更重要的是,软件内体现了成熟先进的管理理念,值得用户借鉴和学习。

挖掘机会 伺机而动

经过8年多的实践,中远集运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在行业内有口皆碑,信息中心也成为中远集运各业务必不可少的支撑。

2007年,信息中心建设了一套集装箱滞期费管理系统,对于超过规定免费用箱天的集装箱征收一定的滞纳金。中远集运拥有近90万标箱,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靠原先的手工记录和计算根本难以管理。使用这套系统后,信息管理使制度和计算更为精准,公司利润增收多达几亿元。“因为收得紧了,算得准了,客户能不拖延就不拖延,集装箱的周转率也提高了。”王新波说。

王新波认为,挖掘机会是IT建设的新使命。IT建设结合自身业务伺机而动,随时发现并把握机会,而且先于对手落地,是中远集运成功的优势。目前,王新波发现的新机会是客户端管理,“客户端管理应该处于整个IT的战略位置”。

如今,“全球性”是中远集运IT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在全球拥有400多个代表和分支机构,中国本土的货运网点有300多个,境外网点遍及全球,近万个用户通过各种方式访问我们的业务系统。”王新波说。中远集运的全球集中系统必须保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甚至为一些周日也上班的国家提供服务。仅2008年数据中心的电费就超过400万元,加上PC机的电费后数目更加惊人。

“在标准的ITIL管理体系中,并未着重强调客户端管理,因此这个领域是很多企业在IT治理中最容易忽略的部分。”王新波计划着,在ITIL体系中增加一个“客户端管理”的流程模块,而不仅作为故障管理、服务请求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可用性管理的一个分支。

“客户端管理不是简单的终端或桌面管理,从整个IT布局来看,通过客户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可以大大减少当地IT人员的管理成本,甚至把高成本海外地区的客户端管理工作集中到成本相对较低的上海总部来做。”从2006年起,王新波带领团队对英特尔博锐技术进行了可行性测试,如今,中远集运电脑service calls数量下降了34%,支持能力和支持效率均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中远集运总部及下属公司共有1千多台配置了英特尔第三代博锐商用台式机处理器技术的电脑,成本显著降低,使安全、节能环保、可管理性(主动管理AMT技术)等性能大幅提升。即使客户端电脑操作系统无法启动,在加电和插网线的状态下,总部也可以远程控制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客户端机器,进行重启、关机、打补丁、系统修复、系统安装等操作,避免了24小时开机的情况发生,大大节省了电力; 应用英特尔博锐技术后,中远集运客户端支持的人力成本减少了大约20%,支持成本下降了34%。通过高效、优质的客户端管理,将全球的IT管理工作集中到上海的信息中心来,预计每年仅直接的人工成本就可以节省上千万元。

采访手记

王新波的“反周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