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讨会通知

研讨会通知

时间:2022-12-03 17:17:32

研讨会通知

研讨会通知范文1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

承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协办:《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文献情报》(英文刊)、《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会议网址:WWW.省略.cn/xkgy2012/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服务在我国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过去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为中心的服务,到现在的针对和嵌入具体用户群体、以个性化设计组织知识化服务为中心的学科馆员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各类型图书馆在学科馆员服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变革,主动设计、引进和发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探索适应新环境下的学科馆员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馆员服务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同时也催生了支撑学科馆员服务的工具、方法和系统,培育出特色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服务产品和成果。因此,组织各类型图书馆分享学科馆员服务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促进学科馆员服务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并在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的生命力,推动图书馆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专业委员会联合,定于2012年4月11-14日在武汉举办2012年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学科馆员服务:战略、模式和最佳实践”,会议将侧重交流研讨学科馆员服务上的实际战略、具体模式和在实践中逐步累积、提炼与总结的最佳实践和经验分析,包括服务模式、任务体系、工作机制、队伍建设、技术支撑、效果评价等,探讨学科馆员服务进一步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等。现面向业界广泛征文。

一、征文内容

1 学科馆员服务的战略与布局

针对学术机构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战略规划、服务模式、服务组织机制、创新特色等进行整体性介绍和总结,探讨学科馆员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战略、机制创新等。

学科馆员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理念与战略

学科馆员服务战略规划与体制安排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包括学科馆员服务的任务布局、实施方式和组织机制

国内外学科馆员服务的比较研究

2 学科馆员服务的任务、方法和机制

探讨学科馆员服务各个方面的任务与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用户需求与行为的调查与诊断、服务创新设计与推广营销、资源保障设计与组织、信息素质教育、学科情报服务、知识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方法、机制和服务实践等方面的案例和经验分析。

学科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研究

个性化服务设计与推广营销

个性化资源保障体系设计和建设

个性化信息素质教育服务设计与实施

与科研教育紧密结合的个性化学科情报服务设计与实施

与科研群体和项目密切结合的个性化信息平台服务设计与实施

支持教育、研究机构知识资产管理和知识活动管理的服务设计与实施

文献计量学和文献计量方法在学科馆员服务中的应用

国内外学科馆员服务创新案例

3 嵌入式个性化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机制

学科馆员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嵌入科研教育群体和科研教育过程,利用和协同多层次多方位的资源和力量,设计、组织个性化的服务组织机制,支持灵活、高效的服务。会议拟介绍和总结各个图书馆协调协同各方面力量和多元化机制来支持和推动学科馆员服务中的经验与探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侧重于组织管理机制),用户参与和基于用户社区的服务机制等。

与教育科研部门、团队的协同化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嵌入教学过程、研究项目、战略规划、教研评价的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用户驱动和用户参与的学科馆员服务机制

基于用户社区的学科馆员服务机制

多机构协同的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4 学科馆员及其服务的支撑和管理

学科馆员服务可持续、充满活力的发展需要资源、技术、政策等全面的支撑,需要良性共赢的知识储备与循环架构,需要创新发展的团队文化氛围,需要高效率的工具、方法和资源与技术平台。会议拟探索和总结推动学科馆员服务不断发展的必要软环境和支撑条件平台,学科馆员服务的规范和制度化管理,学科馆员能力与队伍建设,学科馆员团队文化,学科馆员服务品牌建设等。

学科馆员培训与能力建设

学科馆员及其服务的支撑条件建设(侧重资源、工具、方法等)

学科馆员及其服务的管理与评价

学科馆员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学科馆员团队文化和协同发展机制

二、征文要求

1 内容要求

(1)侧重在学科馆员服务上的实际战略、具体模式和在实践中逐步累积、提炼与总结的最佳实践和经验分析。

(2)研究问题明确、具体。

(3)论据充分且有实际材料(如统计数据、事实、自己或他人的调研发现、工作中积累实证等)的支持。

2 格式要求

(1)投稿文章必须为以前未在公开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

(2)字数以4000-5000字为宜。

(3)论文书写格式请参照《图书情报工作》杂志著录格式,格式为:中英文题名、中英文摘要(150-200字)、关键词、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详细要求请见会议网站或《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投稿须知。因优秀论文将结集公开出版,请务必按照格式要求书写论文。

(4)征稿截止日期:2012年2月1日。

(5)投稿请登录该会议网址:省略.cn/xk-gy2012/,并使用网上投稿方式(需要先注册)。

3 论文评选及出版

(1)邀请专家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征文进行评奖并颁发获奖证书,获二等奖以上论文将推荐至《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文献情报》(英文刊)、《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上择优发表。

(2)会后,优秀论文将结集公开出版。

(3)从获奖文章中优选部分文章作者为大会发言人。

三、会议相关事项

1 会议地点:湖北武汉

2 会议时间:2012年4月11-14日

3 参会方式:投稿参会;直接报名参会(登录会议网站注册报名)。

4 正式报到通知将于2012年3月中旬发出。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秘书处

联系人:赵树宜(学术),电子邮箱:zhaosy@mail.las.省略

姜京善(会务),电子邮箱:jiangjs@mail.1as.省略

王莹莹(会务),电子邮箱:wangyy@mail.las.省略

电话:(010)82626812,(OlO)82626611-6225

传真:(010)82626821

专业分会网址:省略.cn

高校分会网址:sal.省略/

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

研讨会通知范文2

中国光协LED显示屏分会从1998年5月成立至今已十一年。回顾这十一年来,LED显示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行业。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成果卓著,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

为促进LED显示技术及相关产品的交流,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其应用和市场,引导产业规模健康发展,现初步拟定,将于2010年4月在武汉市举办“2010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这是协会主办的第三次全国范围的大型研讨会。

这次会议旨在为从事LED显示及其相关产品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研究、生产工程、市场营销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技术交流、加强联系、开展产业研讨的平台;共同展示交流LED显示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探讨LED显示产业的健康发展。会议面向全国LED显示技术及相关产品和产业领域征集论文。

一、征文范围

1、LED显示及其相关产品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综述;

2、LED显示应用产品重大项目新成果、典型工程介绍;

3、LED显示新产品及在各行各业的新应用、新动态;

4、LED显示新技术研究及开发成果;

5、器件厂家涉及显示应用方面所用新材料介绍;

6、LED显示的控制、视频处理、播放系统及应用;

7、LED显示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检测、结构和工艺问题;

8、LED显示行业规范、技术标准探讨;

9、LED显示应用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等经验;

10、LED显示技术相关领域的其它介绍。

二、征文要求

1、征文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2、为便于编印会议论文集,文稿用word格式,以E-mail形式提交,2000字左右。要求中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汉拼),排列顺序:标题、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同时提交作者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及传真。

3、论文结构要求

①标题、摘要(100~200字为佳)、关键词(3~8个)――中、英文对照;

②正文――字数不限(以2000字左右为佳),语句通畅,结构清晰,文中所提及术语及名称等尽量为中文,所配图表(含标注)皆以中文表述,且图片清晰;

③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出现的次序列于文后,如引用期刊文章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④作者简介――格式如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学历,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E-mail等。

三、重要时间

1、论文提交截止时间:2010年2月22日

2、录用通知发出时间:2010年3月10日

四、联系方式

1、联系人:张璐

2、电话:021-52703216,13601977028;

传真:021-52703216

3、E-mail:.cn

希望各会员单位领导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这次会议,能亲自撰写和组织安排单位内相关人员撰写论文。会议也欢迎非会员单位积极投稿。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

研讨会通知范文3

为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拟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四大议题:

一、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

1.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研究

2.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3.大学外语教材研发与网络平台资源建设

4.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

二、外语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研究

1.“三多”语境下外语学习资源建设

2.“三多”语境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3.“三多”语境下学术信息技术素养和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4.外语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电子语境下的语言学研究

1.网络语言学研究

2.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四、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

1.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探索——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内容等

2.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实践——学科定位、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等

会议将特别邀请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外语教育技术领域主要专家莅临大会做主题报告。

会议特别征求相关主题研究的参会宣读论文,优秀文论将设立特别奖项并择优推荐发表。

论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信息:

1.时间: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3,会务费:1000元/人(包含餐饮、资料、专家费用以及部分考察费用)

4.承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5.主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详情请发邮件至或参阅http:///news.php“学术会议”栏目会议具体通知)

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通知范文4

承办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会议目的:通过工作交流,探讨新信息环境下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文献查询获取行为的新特征,并根据用户需求的特点,探讨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在资源体系规划、资源采集、获取渠道建设、资源组织和资源传递等方面的新的趋势与对策,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在优化文献保障体系,提高文献保障质量与效率方面的作用与措施。通过业务交流,提供加强各级各类图书情报机构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开展新合作的平台,促进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通过图书馆联盟方式在资源集团采购、合作保障、集成揭示等更多方面的合作。

征文提示:本次会议重在业务实践交流与探讨,因此,征稿体裁不限,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项目实施、发展规划、业务布局或建议方案等,但内容应侧重于图书馆资源建设业务开展中的具体实证分析,提倡关注现实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鼓励机构、团队、小组以群体作者身份参与。

会议主题: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发展与共享合作

一、征文(会议)内容

工作交流(约稿)

1. 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模式;

2.国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与规划;

3.中国科学院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系统;

4.CADLIS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系统;

5.上海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网络建设;

6.各类型图书馆资源建设案例交流与分析(征稿)。

学术研讨(征文)

1.新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分析,

2.新信息环境下文献保障体系模式创新与发展;

3.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的内涵与作用;

4.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5.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6.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组织的新要求。

合作洽谈

1.NSTL及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为国家创新体系各级、各类创新单元(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提供服务支撑的洽谈;

2.建立跨系统、跨行业图书情报机构区域性、专业性合作机制洽谈。

二、征文要求

内容要求

1.研究问题明确、具体,论点明确,

2.论据充分且有实际材料(如统计数据、事实、自己或他人的调研发现、工作中积累实证等)的支持;

3.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笔精炼;

4.立论扎实,数据准确。

格式要求

1.投稿文章必须为未在公开刊物或会议上公开发表过;

2.字数4000字以上;

3.论文请用A4纸打印,格式为: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务、工作单位、电话、E-mail、邮政编码);

4.征稿截止日期:2008年3月30日;

5.推荐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

6.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

三、论文评选

会议将邀请专家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对证文进行评审,颁发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科技情报学会联合证书,优秀论文将结集出版或推荐发表。

四、其 它

1.会议地点:待定

2.参会方式:投稿参会;直接报名参会。

3.来稿请寄: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邮编:100080(请务必注明“联盟”字样)

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电子邮件:wangyy@mail.1as.ac.cn

中国图书馆学会信息资源专业委员会

研讨会通知范文5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三小时教学单元;研究生核心课程

从2010年春季学期起,国防科技大学在研究生课程中统一推行三小时教学单元模式,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协调教学科研的双重需求,激发教员的创造性和学员的主动性。在三小时教学单元模式中,课堂教学按3小时一个单元进行组织,每门课程每周安排1个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模式在国外高校被广泛采用,例如麻省理工大学公开课程资源网站上公布的2520门讲授课程中,有203门采用了这种模式[1]。三小时教学单元有什么特点,如何开展?在本文中,笔者根据“统计信号处理”课程实行三小时教学单元的实践,谈谈体会。

与两小时教学单元模式(即每个教学单元2小时,每门课程每周安排2个教学单元)相比,采用三小时教学单元模式后,在总课时相同的情况下,每门课程的单元数减少,但每个单元的信息量增大。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核心课程“统计信号处理”为例,总学时仍是54小时,但教学单元从27个压缩为18个,每个教学单元的时间延长了1小时。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果简单地将原来三次课的内容放到一个教学单元里,由老师在台上讲授,不但老师难以一直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倦。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消化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成了教师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个大趋势下,我们尝试将研讨式教学方法引入“统计信号处理”课堂。

研讨式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互动式思考和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在国外的许多著名大学,研讨式教学都被作为仅次于课堂讲授的第二教学手段向教师们推荐[2,3]。我们根据“统计信号处理”的课程特点,摸索出了一套在三小时教学单元中运用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信号处理”课程中的组织形式

“统计信号处理”是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核心课程,选课人数一般在100名以上。而且,这门课程的基础性大于前沿性,有成熟、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中的理论和方法是学生日后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这些特点与前沿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很大区别,因此在研讨课的组织形式上,不能简单沿用后者常采用的开放式研讨模式。经过实践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套以教材例题和习题为引导、以知识理解和运用为目的、以小组发言为主要形式的研讨课组织方法。

(1)教学单元组织。根据教学单元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力求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完成一个完整知识点的教学。我们采用统计信号处理领域的经典教材——Steven M. Key所著的《统计信号处理基础》上、下卷本[4,5]。全书共28章,选择其中21章作为讲授内容,每个教学单元完成1~2章。在教学单元中,前两个学时由老师讲授,后一个学时安排三个研讨小组发言,三个学时中间各休息十分钟。

采用三小时教学单元后,尽管讲授时间比以前缩短了1/3,教学内容并没有删减。老师讲授时着重于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主要结论,而教材中的信号处理实例和习题则留到缩减出来的1/3教学时间由学生研讨。

(2)研讨主题选择。在研究生专业课中,研讨主题通常具有开放性和前沿性,教师鼓励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形成研讨内容。但是,对“统计信号处理”这样涵盖面广、系统性强的课程,54学时非常宝贵;并且,对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研究生,这门课程的基础性非常突出,课本上的理论和方法在科研中有重要的应用。因此,通过解题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是很必要的,而两学时的讲授时间能提及的例题非常有限。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研讨选题上,我们没有采取开放性的思路,而是基于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形成研讨主题。

Key教授所著的这本经典教材也为选题提供了方便。Key教授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教材中很多章都有“信号处理实例”一节,将通信、雷达等领域的应用模型经过一定的简化,形成与各章知识吻合的物理问题,并给出理论解答和仿真验证。另外,章后的习题大多都带有启发性或应用性,很少出现以熟练推导、熟悉结论为目的的练习题。因此,根据课程重点,将相关联的若干个例题或习题分为一组,就能形成一个既运用基本知识,又具有理论深度或实用价值的研讨主题。例如在“最大似然估计”的教学单元中,选择了三个研讨主题:自回归模型谱的最大似然估计、正弦信号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最大似然估计的渐进性,涉及9个例题/习题,有很好的覆盖性。

(3)研讨小组形成。选课的同学自由组合,3人一组,形成了近40个研讨小组,在每个教学单元的第三学时,安排2~3组发言。这样的划分方式,一是为了在有限的研讨时间里让大家都有参与的机会、另一也是为了保证研讨发言的质量,通过团队协作高质量地完成指定的研讨选题,使所有听研讨课的同学有较大的收获。事实表明,各小组在准备时都采用了分工合作的方式,一起协商解题思路和讲解内容,然后分头完成理论推导、计算机编程仿真、多媒体课件制作三项具体工作。因此,研讨发言在对知识点的理解、对题目的解答和验证、课件的生动美观等各方面都完成得很出色。

研讨会通知范文6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 军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43-02

1 新生研讨课概述

1.1 源起及发展

新生研讨课1959年始于哈佛大学,1963年被列入哈佛学院正式课程,是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程。其中,以学术性专题为主,强调师生互动的新生研讨课,成为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典型模式――学术性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阶段的特点,实现学习阶段的顺利转换,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1]。1972年,南卡罗莱纳大学开设了以加强师生沟通和学生的适应性转变为目标的新生研讨课,成为后来许多大学所效仿的另一种新生研讨课模式―― 适应性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引导新生认识大学生活,熟悉学校环境、学习资源,学会具体的学习方法。

此后,两种模式的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并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知名大学都将新生研讨课列入对本科生的分类课程或核心课程要求中[2]。在我国,2003年11月,清华大学首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本科教学中。此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新生研讨课[3]。

1.2 组织管理及教学实施

各大学的研讨课均具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一般由教学一线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课程的计划、安排和实施。研讨课大多面向所有大一新生,不受专业限制。一般在网上公布,供学生充分了解并按照兴趣自行选择[4]。学校会对新生的选课提供适当指导,并且严格限制研讨课的选择人数,一般为15人左右,以保证实际教学效果。由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大都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一般由学术造诣高、资历深、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等担任。

新生研讨课普遍打破专业界限,颠覆以教材为依托的教学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关注专业学科的引导和前沿问题的探讨。另外,一些新生研讨课带有“导论”的性质,重在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并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4]。

研讨课教学形式灵活开放,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自行设计实施,一般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安排讲授、课堂讨论、辩论、实验、调研、报告等形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使学生在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大胆思考、平等交流、积极探索,充分参与到课程中,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思辨及批判性思维能力[5]。同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阶段的转换过程。

考核方式上,新生研讨课注重课堂参与表现,一般不采用书面考试方式,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综合考核方式。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综合考量学生课上参与讨论的表现,实验、实习、参观、调查、实际等活动的参与情况,答辩或书面报告完成质量,课堂出席情况等,从而更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 对军校的启示

2.1 可实现对新生的专业导学

对于军校学生而言,大学一年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一方面,军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训练模式等方面与地方院校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新生尽快适应;另一方面,大学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熟知的中学学习生活有很大差别,学员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利用。并且由于目前我国的军校,新生在入学前就已选定专业,选择较为盲目,新生对所选专业的概况和发展前景、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一般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常出现学员随着对专业了解的加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是对专业的实际用途不了解,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盲目,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理解开设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还有学员学习不得法,没有养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了解该专业的研究方法和科研过程,无法把书本学习转化为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开始正式的军校学习生活之前,对新生进行专业导学是十分重要的。而新生研讨课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专业导学的作用。

首先,研讨课通过跨学科的探索,提供相关学科框架,能够引导新生对于所学学科专业具有清晰的认知,明确所选专业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其次,研讨课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要求是直接指向学员日后的专业学习生活的,通过研讨专题所涉猎的本专业及交叉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使新生在入学之初就对该专业的相关课程和知识有一个充分了解,使今后的学习更具有侧重,为专业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另外,最为关键的,学员通过研讨课的学习经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熟悉该专业所特有的分析视角、研究方法,了解适合该专业的学习方法;并且在探究问题、实验、调研等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其科研能力。

2.2 可实现教学观与学习观的转变

目前我国军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员听课、记笔记、做作业,定期考试的模式,课堂教学仍以讲授式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刻板。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处于中心地位。学员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更多的是被动盲目地接受知识,而鲜有主动建构和探究的过程。虽然很多院校也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但成效并不明显。

新生研讨课由教师选题,并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和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方法,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和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为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需要改变习惯的听课、记笔记、做作业的模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在研究、讨论、实验、参观见习等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选择研究课题、学习并收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报告等过程体会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乐趣。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会了如何真正的学习。因而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教学组织形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转变,推动教学模式由“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转变,不仅对于军校的新生教育,对于日常教学也是值得借鉴的。

2.3 可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占据军校教学的主流,致使教与学脱节,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分离,学员在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生研讨课所特有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并通过课后查阅大量资料等方法分析研究问题,最终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自觉融入到科学研究的氛围中,经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有助于激发新生的科研兴趣,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生生间的开放、交互式学习和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够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因此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质疑精神。因此研讨类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培养富有创新型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实施建议

尽管新生研讨课在国外已很成熟,且已成为很多学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地方高校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军校中更是鲜有开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推广,使研讨课与讲授型、实践型以及自主学习型等类型的课程共同构成更为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具体实施中,有几方面问题需加以注意。

首先,新生研讨课的引入和开展不能盲从其形式。应充分理解新生研讨课的内涵和特点,认识到新生研讨课与常规课程的不同之处。不能将其等同于全面展示知名教授学术水平的专业课,系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普通引论课,培养专业研究能力的大四顶峰课程,或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6]。

其次,军校新生研讨课的开设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由于军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新生研讨课的选题除了体现学科专业外,应更加突出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军人素养、战斗精神培养和联合作战、信息化作战意识培养融入其中。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如可结合著名战役、军事时事、新型武器装备的相关情况等展开研讨。此外,为了避免局限性,在充分利用本校师资力量的同时,也可以聘请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知名专家开设新生研讨课,使之成为军校与地方院校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探索和了解学术前沿的窗口。

再次,新生研讨课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需要具备高屋建瓴的学术眼界,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最后,新生研讨课关注学生参与、重视研究能力的理念应推广到其他所有课程中,使新生研讨课的效果得到更好发挥,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整体提升;也应倡导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其积极影响长期保持并延续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特点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0(5):67-72.

[2] 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7.

[3] 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58-60.

[4] 丁宜丽.新生研讨课:美国本科教育的特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5(8):58-59.

[5] 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1):139-143.

研讨会通知范文7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力(1956-),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杨仲卿(1984-),男,山东滕州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讲师。(重庆?400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1021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54-02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s)是专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类课程。[1,2]在教师主持下,围绕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与训练。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强调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帮组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折,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研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涵盖了入学教育、学术方向、探索创新等方面,都是教师们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总结。[3,4]既有经典内容,也有新问题,设计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许并不唯一,还需突破;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

为了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驾驭未来的优秀人才,重庆大学从2009年起,面向本科新生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各专业根据自身特色设立了面向本专业新生的研讨课。课程旨在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基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2011年重庆大学又推行了校级“新生研讨课”示范课程,打破了各专业新生研讨课的专业限制,面向全校本科新生,采取网络“抢课”的方式取得学习资格。“能源、环境与社会”为校级示范课程之一。

一、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1.全校性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1)小班教学便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5-7]在研讨课上,通过课程的组织,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能源、环境与社会”选课人数32人,采用小班教学便于师生间的互动,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选课学生的覆盖专业范围广,教学过程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用。作为全校性新生研讨课,采用网络选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能源、环境与社会”的选课同学来自汉语言文学、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和各专业开设的研讨课不同,全校性新生研讨课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用,注重新生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

2.课程的设计

“能源、环境与社会”新生研讨课共16个学时,课程从哲学、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多个视角,结合科学与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性的社会学观点,以认识快速改变着的世界及应对中国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资源、能源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例子,介绍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国内外发展清洁能源的成功案例,结合同学们所熟悉的各种应用条件,共同探讨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途径、经济分析和政策支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以科学和人文的精神认识和分析能源问题,理解能源与社会的关系和能源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人文社会原因,并能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分析能源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激发学习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

3.组织及教案的编写

结合笔者在热能专业新生研讨课中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了便于全校性研讨课的有效开展,本次研讨课设计为4学时每次,共授课4次。

新生研讨课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对科学知识探索的激情,并启发、训练学生的学术表达方法与能力,注重启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学生愉快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教师从不同的学术视角,与他们分享和探讨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本次新生研讨课在组织教案编写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四个单元,采用“专题报告与讨论”与“专题研讨”相互穿插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其中,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为“专题报告与讨论”;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为“专题研讨”。

研讨会通知范文8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师范教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的特点

开展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去深入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升迁移能力,为将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打下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活动的特点有:

1.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指导高师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多种思想交流碰撞,在问题的研究上就能集思广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正确地指引着学生研究学习方向。

2.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学习。高师生在熟知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到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查找资料。以此来认识相关课题的内涵、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的剖析,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对课题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师生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就会提出并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还注重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的形式获得知识,并且获得知识的过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师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单调的条文背诵,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讲、记忆、重复的状态当中,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研究型教学可以给高师生创造一个平台,通过自己体验、领悟,所获得的知识是在学习小组内集体相互合作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1.学习知识的过程。研究性的学习,通过高师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去体验与领悟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知识就会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研究性学习在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更能将知识应用与现实中。在高师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并不纯粹的只为学习而学习,更加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他们不仅懂得这些知识,也要有自己的见解,由理论指导实践,与现实问题结合,运用理论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中的体验。在研究过程中,高师生发现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他们会通过很多途径去了解。在他们的直接参与中,能感受到自己懂得更多学习的方法、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等都会慢慢形成。

4.所有的成员参与到活动当中。研究型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它鼓励成员的全体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他们要依靠成员们的集体智慧懂得相互交流与合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内容。因此,既培养了成员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三、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方式

结合老师提出的研究型学习要求:了解组内各成员不同兴趣和特长,指导选题,自主选题制定方案,通过审核,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交流讨论典型发言,老师点评,展示成果。在这个要求的指导下,组长要懂得统筹兼顾,发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开展活动之前设定一个整体的活动方式,即如何共同开展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如下:

第一、进行讨论的前提是对课本的熟悉,在确定时间集中讨论之前成员认真看书,并从中有自己的看法,这只是浅层次的学习。

第二、各成员在对课本熟悉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理解,首先自己选定研究题目。再把题目集中一起,相互讨论,最终确定一个大家通过的题目。

第三、组长了解各成员的兴趣爱好,按照兴趣爱好分配工作,通过书籍查阅,网上搜索,摘抄报刊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了解。活动的成功开展同时建立在成员的自主性参与的基础上。

第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约定时间集体讨论。他们探讨方法的多样性:①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鉴赏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②对收集到的资料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在研讨、探究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③对资料中存在有争论的观点,让成员大胆发表,阐明理由。④对于大家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⑤将所得资料与实际相联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探讨的过程中,要求成员讨论同时记下相关知识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探讨得出的结果更加条理化。

第六、由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班上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记下老师和同学的各种评价,并修改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教师给出研究主题范围,高师生熟知课本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从中选定主题,大家共同讨论。特别对不同点,有争议的,不明白的地方着重讨论。讨论过程中各个成员记录相关信息,并由代表发言的成员撰写初稿。初稿撰写后,给成员相互查看,做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完成初稿!

四、实施研究型教学活动的收获

在每一件事情的背后,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有它不足的地方,也有它值得可取的地方,高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既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好的地方,高师生要善于发现,为以后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基础:首先,由于男生和女生住宿区不在同一片区域的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在组织人员上有时并不能全数地到达,而且集合时间有时比较拖延,对活动的积极性不够。其次,因为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对有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知识点不够完善,存在一定局限性。最后,在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摸索着进行的,查找资料等方面也花费很多时间。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做人做事的道理:1.对于所分配的任务,成员都能很好的完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在收集、处理资料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及凝练有一定的提高。3.在小组内的学习,是在一个集体性的学习,从中他们学到更多为人相处做事的道理。4.集体性的学习区别于独立性的学习,在集体中更加讲求分工合作。5.加强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6.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与现实实际问题相联系。

五、几点思考

1.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以减少他们在活动中走弯路。

2.活动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是图书馆、网站、报刊杂志上获得资料来源,他们可以通过调查或者访谈的方式获得资料。

研讨会通知范文9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挑战,随着环境不断恶化,仅仅依靠治理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的,只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让保护环境成为一个通识,才是治本之法。因此,开展环境教育对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教育课程目的是让广大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各国的对策,掌握环境保护的常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引领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社会。但是,由于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的扩招等措施,使得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众多高校出现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因此,环境教育课程教学大多采用大班讲座授课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缺少实践机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在二战之前,西方的社会理论学家如奥尔波特、沃森等人就发现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工作和学习相比于个人具有更高的效率,进而创立了合作性学习理论,开始提倡合作性教学模式[1]。之后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合作性教学模式现已成为西方国家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这种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和表达观点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2]。“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一种重要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之一。教学过程通常分为两部分,先是以大班形式授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再是以小班形式进行研讨,进行合作式学习。该教学模式可以在尽可能小地占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达到实现合作性学习的目的。大课一般采用问题式教学,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课内学习自然延续到课外。学生在课余通过课外阅读思考这些问题,也可以围绕这个专题提出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回小班研讨课。此外,本课程倡导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强化教学效果。课外实践教学将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环保科技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和环保实践活动。这样既弥补了传统大班教学“注入式”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不够的缺陷,同时也发挥了合作性学习的优势,促使学生主动学习[3]。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例,探索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方法在环境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课程按照7个专题、32学时进行授课,每个专题由这一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大班讲座授课2学时,辅助教师组织小班研讨2学时,此外,集体自主学习2学时,期末课内考查2学时[4]。第一个专题的主题是环境与人类健康,该专题介绍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了解当今人类在环境领域所面临的几大全球性问题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二个专题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讲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发展观。第三个专题是环境法规与管理制度,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国际环境法与环境保护公约,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类环境管理制度,树立守法意识。第四个专题为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介绍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的思想以及主要行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节能减排的措施和相关的评价体系。第五个专题为大气环境保护,该专题介绍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让学生了解全球大气污染的现状、趋势与对策以及我国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第六个专题为水环境和海洋环境保护,该专题介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海洋环境正面临的污染及生态破坏,让学生掌握水污染各种指标、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和各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并了解水污染和海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对策。第七个专题为固体废物资源化与噪声污染控制,介绍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农业废弃物和危险固体废物等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原理,介绍噪声、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的来源、分类、危害以及控制技术。

(二)组建教师团队

根据专题内容和教师擅长的内容,确定教学团队,入选团队的教师必须在自己参与的专题领域有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经历。教师团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班级的特点,共同制订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案例交流和备课任务分工。教学团队定期召开会议,汇总一周的教学情况。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展示教研成果,为小组成员的教学观摩提供资源背景[5]。

(三)大班授课

合作性教学模式中的大班授课要区别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其核心要求不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更加注重对知识架构传授,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而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则会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小班讨论时相互分享学习来获得[6]。因此,讲座授课采用问题式教学,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课内学习自然延续到课外。每次讲座授课后设计或提出讨论问题,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思考这些问题,在小班研讨课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意见。

(四)小班研讨的课前准备

研讨课的课前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教师团队要确定讨论主题,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主题可以大大提升研讨效果。讨论主题有多个来源:一是可以来自教材,与大班授课的内容相衔接,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通过在研讨课上分析辩论相关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可以通过汇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教师团队从中挑选学生最感兴趣且研讨性高的主题,保证学生的研讨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2.指导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充分。指导教师除了在课前安排并通知学生讨论课的教室和时间,在研讨课上,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在课前准备时也会遇到无法解答的难题,需要指导教师为学生指点迷津,由于这些问题在课前是未知的,因此,指导教师充分备课,每一个环节认真设计、组织和安排。对讨论的主题要有深入认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确保研讨的良好效果[7]。3.学生作为研讨课的主体,一定要提前准备。在教师布置讨论课题之后,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构思自己的论点论据,在研讨课上和同学分享讨论,也可以将自己在查找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与教师、同学共同讨论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如做演示文稿、学术报告等。

(五)研讨课中的正确引导

在研讨课进行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除了要维持好课堂纪律,认真听取学生发言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研讨中来,支持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有学生提出创新观点时,要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指导教师的语言要起到穿针引线、回归主题的作用,占用时间不宜过长,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在研讨结束之时,指导教师要对本次研讨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好的讨论形式、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突出表现等给予肯定,对偏激的观点进行全面分析和引导,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纠正[8]。

(六)研讨课后分析总结

在研讨进行时,每个班要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记录研讨内容,首先,记录课上各位学生的方案和观点,这一部分是学生课前准备的集中展示,不仅是期末成绩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还可以筛选出优秀的方案,在大班授课时展示给其他研讨班的学生,共同学习。当一个研讨主题出现多个不同的观点时,还可以在大班上进行互相的辩论,丰富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更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要做好记录,统计出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大班授课时深入讲解。最后,记录指导教师在研讨课上提出的观点和对问题的解答。教师的解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总结,能给学生答疑解惑,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纠正原有的错误观点,澄清原有的模糊认识[9]。而教师团队通过这些课堂记录,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得出学生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内容。

三、合作性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分析

(一)问卷设计

针对研究对象,教师团队为参与合作性教学模式的学生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别、专业、年级)、对教学模式的评价、该教学模式对其自身的帮助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二)问卷的方法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共向学生发放100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李克特量表方法进行测量,最有利选项的赋值为5,最不利为1,中间选项按照有利因素的程度大小依次为4、3、2,并对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四)结果分析1.学生对合作性教学模式各环节重要性的评价。新型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大班授课,另一块是小班研讨。其中,大班授课又可以分为理论知识教学和研讨题目布置两部分。而小班讨论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可以细分为指导教师概述、学生陈述个人观点、集体讨论、指导教师点评总结等四个环节。根据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布置研讨题目、陈述个人观点、集体讨论这三个环节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研讨题目可以保证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对讨论的题目感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查找资料文献。个人观点的陈述环节给了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恰恰是传统的大班授课最欠缺的一环。而集体讨论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还能进一步提炼各自的观点并产生新的想法。而从表2中可以看出,集体讨论环节不但均值最大,而且标准差最小,这说明这一环节被多数学生视为合作性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应着重改良这一环节。2.合作性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参与合作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选取其中主要的六项,包括语言表达、思维创新、团队合作、环保意识、文献查阅、论文撰写,进行调查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合作性教学对语言表达、文献查阅、环保意识这三项能力的提高帮助最大,三项都有超过75%的学生选择了很重要。而表3显示,这三项的均值都在4.5以上,且标准差较小,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参与合作性教学模式能够提高以上三项个人素质。在小班讨论中,学生陈述个人观点和集体讨论两个环节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每次讨论课之前,学生需要准备自己的观点与论据,需要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知识运用总结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学生认为在传统单一的大班授课模式下,他们更多时间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各种考试也主要是考核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这样学到的有限知识是不能满足工作实践要求的,当他们一旦独立面对问题时,会缺乏主动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变得束手无策。

研讨会通知范文10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在我国,普遍认为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确定研讨主题,展开研究讨论,用以开拓思路、创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参与性,使其掌握基本理论,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财政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财政学课堂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诸多教学瓶颈,亟需以研讨式教学法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加以解决。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瓶颈

1.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也要能理论结合实践,运用财政理论和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评析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学习财政学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学作为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有着与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同的、特殊的学科特性:①特别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是作为资源非市场配置的政府配置;②特殊的学科基础,财政学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有着较深的联系;③特定的制度背景,财政学的学习研究离不开相应的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财政学所独有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财政学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培养目标。

2.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传统的财政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并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财政学课程枯燥的理论和与实践运用的脱节是教与学的重大障碍。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将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门理论性强同时又对实务要求高的财政学课程。长期以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展开。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授课缺乏创新性,致使教学效果缺少务实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被动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探索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模式,使之符合财政学学科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研讨式教学法能破解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

1.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和观点认同。这种模式不仅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研究、探索,从而体验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过程。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及质疑,释疑,要及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求知。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2.研讨式教学法注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应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使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类似。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问题演示—问题探究—互助学习—构建知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情境,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结合财政学特殊的学科特性,尤其是特殊的制度背景,包括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使课堂讲授与社会经济实情相整合,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真实社会经济情境中的研讨式教学。财政学研讨式教学必须确立明确的研究问题,并且必须是当前财政领域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为增强针对性、时效性,财政学课程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去设计研讨题目。

3.研讨式教学法改变单调的教学形式。在财政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讨式教学,在研讨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发挥个性,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和激励性。研讨式教学法采用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教学双方就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样有利于规避传统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断裂和教学惰性,研讨式教学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其组员个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然后就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教师以平等的组员身份加入各小组的讨论之中,鼓励每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小组集思广益,把本组讨论研究结果与教材提出的观点想联系,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可运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多元教学形式;在课后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连续状态,而且学生也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和进行实地调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研讨会通知范文11

关键词:电类核心基础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60-02

电类核心基础课程包含“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等课程,是电子信息及电气学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体现在课程内容包含了很多定理、定律、论证、推理和结论。学生通过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初步领略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二是课程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课程虽然研究的是电路(系统)模型,但却是从工程实际抽象出来的,学生还应通过学习探讨理论之间的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课程不同,它们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因此课程教学要求不仅要掌握相关理论,同时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处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通常先讲概念、理论和方法,然后讲例题,虽然也有总结归纳,但也是教师总结了给学生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而课程所包含的各知识点背后的联系以及它们工程应用的背景需要学生通过一个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才能达到。传统的教学只是解决入点、入面的问题,而探究、讨论可以达到入深、入宽的境界。在近两年来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依据大学教育转型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建设经验,积累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之路,在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大胆实践,在教学中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题目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了解理论与实践的曲径通幽之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使理论讲授、单元研讨和实践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延伸和补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课程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一、核心基础课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1]研讨式教学在学科基础教学中的目标是:营建平等的学术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求知欲望、主动进取和奋发向上精神,使他们从知识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激活书本知识、概念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理解而非被动盲从,有效引导学生进入以主动探索、平等交互、独立思考、体验成就为特色的快乐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核心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在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改变为讲授、课堂研讨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将课程体系优化整合为若干单元模块,每个单元的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知识为载体构建理论框架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用这理论框架,学习和拓展相关知识、应用的阶段。[2-3]第一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基于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必须有一定学时的理论讲授。第二阶段进行研讨和实验,研讨环节分散在每个单元,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讨论等过程打通各知识点的联系,了解其工程应用案例。而实验则与理论讲授和研讨三者互为补充和延伸,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研讨式教学设计

研讨式教学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形式,采取“课堂讲授+阶段研讨+习题课+阶段测试+实验”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例,具体两个教学阶段设计包含以下内容:

(1)第一阶段:整合内容,精讲少讲。将课程内容整合为4个单元知识模块,分别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分析4个单元,使课程内容体系简要鲜明,以实现课堂内容的精讲,减少讲授学时,在有限学时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进行研讨和实践。课堂讲授主要对每个知识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使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建立必要的知识框架。在保证知识框架完整的前提下避免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灌输式教学,留出宝贵的时间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2)第二阶段:单元研讨和实践。每单元模块至少进行一次研讨和实验,在模块学习之初下发研讨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和准备研讨材料;研讨课上充分进行交流互动,老师在研讨课上转变角色为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圣人。学生的发言可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但通过讨论都能得到相对正确的结论。实验内容与研讨内容有机结合,使实验教学环节既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达到与研讨内容互相补充与证明的目的。学生通过研讨和实践环节,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由于课时紧张,习题课和单元测试都利用辅导时间或自习时间进行,这两个环节的目的是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2.研讨组构成

发言和讨论是研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每位学生的发言频度和时间密切相关。研讨组的构成以20人为宜。针对实际教学班人数可能较多的事实,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时大班在一起,研讨课时,将大班每20人分为一组,每组有一位教员主持。

3.研讨题目设计

研讨题目设计合适与否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目标的达成质量。依据研讨教学的基本思想,研讨题目应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并充分反映重点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工程应用的概念性指导。教员在设计这些题目时应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尽可能充分的参考性结论。答案唯一或考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不宜作为研讨题目。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是整个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这部分研讨,我们设计的其中一个题目是:通过对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你认为两者变换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举例说明哪些性质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对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和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理解、对比、归纳和总结,同时还要查找资料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通过研讨达到了理解傅氏变换对信号与系统分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了解通信系统中调制、频谱搬迁、频分复用等概念,这对于初学者是非常有益的。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命题考试、平时作业成绩和研讨成绩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70%、10% 和20%,实验成绩单独核算。按四次研讨计算,每次5分,共20分。研讨成绩评价应特别注重鼓励主动性,只要积极发言,能获得3分(占每次研讨分的60%)以上的研讨分。

三、总结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环节,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课堂研讨作为课堂讲授的必要补充,转变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教员从讲台上的圣者,转变为讲台下的向导;学员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研讨式教学起到激发兴趣、活化知识、转变学习态度和角色的“催化”和“发酵”作用,为能力素质培养的更高目标服务。优化实验题目,使实验、课堂讲授和研讨,在内容上实现互为延伸、互为补充。实验教学由理论教员与电子实验中心的教员共同承担,改变了目前理论课教员不参与实验的现状,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验相互脱节的问题。

通过2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加强了课程建设。通过试点教学和问题研究验证了学科基础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完成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包括主讲、研讨、综合评价等过程和内容;探讨了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锻炼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了青年教师。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由于研讨教学环节占用较多的教学资源,使得全面铺开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引入研讨教学环节,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值得大家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2,(2).

[2]宋波,曲宗湖.双主二阶段式教学方法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5,

研讨会通知范文12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26-02

一、前言

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是众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集合,更是对这些课程的内容的归纳和应用,因而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区别。在笔者目前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存在懈怠情绪,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提升;其次,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章节来安排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得教学不能有的放矢,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使得学生学懂了但不会用。

纵观我国高校“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知识应用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提出在“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课程中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研讨式”教学和研究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1],目前已经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2,3]。“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优选方法。对本门课程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更契合其“综合型、应用型”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4]。

二、教学方式探索

针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作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1.通过建立适合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对新旧知识点进行区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专题”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

(2)将课程内容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模块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立体化”呈现。

2.基于对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说:

(1)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开展以专题学习、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点的应用等为主题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和毕业设计质量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和课程特点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以下实施方案:

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区分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将新知识点以“专题式”和“讲座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旧知识以“专题案例式”和“讨论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新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按每一小节课作为一个讲座单元,精选与新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并作为第二小节课的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按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设置的“专题”之间要有连续性,确保每堂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按照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将课堂内容以“理论专题”和“案例专题”进行组织。

(1)理论专题。与专题研讨式教学相适应,确定的课程理论专题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专题研讨式”教学将知识点按照实际应用顺序逐步推进,而非按照传统的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这种“专题研讨式”的内容组织方式是基于学生对前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考虑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系,也考虑了知识的应用顺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2)案例专题。基于教学专题,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设置“案例专题”(见表2)。通过理论专题与案例专题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综合采用“专题式”、“讲座式”、“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法,让课堂充满活力。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对全新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讲座式”教学,并在某一专题讲座开展之前将讲座提纲提供给学生。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讲座式”基于学生前期的专业知识基础,把新知识点分割成一个个专题形式,而每一个专题讲座之后,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之后为每个小组提供与该次讲座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完成。

(2)以案例形式容纳旧知识点,课堂主要以“案例式”和“讨论式”为主要组织模式。教师通过前期的知识点总结和案例精选,把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按照给出案例案例讨论案例讲解知识点总结给出练习案例小组讨论完成相互点评为顺序组织课堂。

3.创新考试模式,促进“专题研讨式”教学推广。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安排上,也应当注重学生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考核。拟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1)对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侧重主观题,减少客观题。

(2)考试内容侧重对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减少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突出考察应用能力。

(3)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将学生课程中参与讨论、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量。

四、结论与展望

经过一年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试验,作者所带毕业班的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成绩较往届学生有了显著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反馈也明显好于往届,而作者这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也从原来的90.2%提高到了96.6%。

虽然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初步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如专题设置不够完善、新的考核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F P.German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General Books LLC,2010.

[2]L C,L M,K M.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Fifth ed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