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

时间:2022-12-22 18:47:51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范文1

与中国“策划”最相近的英语概念是“战略性计划”。对西方策划思想与战略思维影响最直接的是《战争论》和《孙子兵法》,随着“企业法人”时代的到来,“战略性计划”也由“军用”转为“民用”,特别是在二战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显现,以企业如何长远打算和全球打算为核心课题的战略学开始兴起。

在战略学领域有三个坐标式的人物:广义战略管理的代表人物安索夫,狭义战略管理代表人物斯坦纳,竞争战略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从以战略思维管理企业,到企业管理战略思维,再到企业以纳入管理的战略思维去市场竞争,完成了战略思维从外至内再到外的一个“轮回”。

1965年,战略管理的鼻祖伊戈尔安索夫的《公司战略》问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战略管理主张,率先提出战略管理概念,首倡战略规划的系统理论,第一个阐述了企业竞争优势概念,提出了著名的“产品市场匹配”概念和四种组合战略——安索夫矩阵,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营销分析工具之一。安索夫矩阵是以2 X 2的矩阵代表企业企图使收入或获利成长的四种选择,其主要的逻辑是企业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成长性策略来达成增加收入的目标。四种选择分别是: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延伸、多角化经营。

1982年,斯坦纳出版了《管理政策与战略》一书,企业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定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对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管理。

1980~1990年,被誉为“现代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竞争论》,他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 和“三种竞争战略”理论成为企业竞争的圣典。

与战略管理理论蓬勃发展并行,企业实践也蒸蒸日上。美国29年金融大危机之后,企业对战略策划开始重视,二战之后,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的欧美日大型企业纷纷设立“战略计划部”即“企划部”,战略计划是公司总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成为企业的“内脑”。这说明,策划已经成为企业日常行为。

远在企业“内脑”尚未发育之时,“外脑”就出现了,这就是“咨询机构”。

1923年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Mckinsey)在美国成立;1946年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RI)成立;1948年美国兰德公司(Ran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两词的缩写)成立;1958年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成立;1965年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NRI)成立;1967年罗兰贝格公司(Roland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在德国成立;1972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于维也纳成立……。一些大学也设立专门咨询机构向企业提供外脑服务。

企业战略是外脑咨询的主要领域之一,通过咨询业务深入,咨询机构把战略学研究成果传播到企业实践之中。同时,咨询机构的实践也为战略计划提供了很多颇有价值的思维工具。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在咨询实践中总结出了著名的SWOT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

更为重要的是,服务政府的咨询机构逐步增加了面向企业的服务业务,而服务于企业的咨询机构也为政府提供智力服务,策划随着咨询业务的展开而进入社会主流。

1944年11月,当时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提出一项关于《战后和下次大战时美国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要求成立一个“独立的、介于官民之间进客观分析的研究机构”,“以避免未来的国家灾祸,并赢得下次大战的胜利”。根据这项建议引出了一项“研究与发展”计划(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兰德(Rand)”。1945年底,美国军方开始实施。阿诺德在福特基金会捐赠100万美元的赞助下,于1948 年11月正式成立兰德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

朝鲜战争前期,围绕着中国是否出兵问题,兰德公司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此同时,美国军方也做了分析,认为中国不会出兵。兰德公司组织大批专家对朝鲜战争进行评估,并对“中国是否出兵朝鲜”进行预测,得出的结论只有一句话:“中国将出兵朝鲜”。

当时,兰德公司欲以500万美元将研究报告转让给五角大楼。但美国军界高层对兰德的报告并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当时的新中国无论人力财力都不具备出兵的可能性。然而,战争的发展和结局却被兰德准确言中。美国军方最终以200万美元买回了这七个字的决策以及一份380页的过期研究报告,但是,美国出兵朝鲜所造成的重大伤亡,却无论如何都买不回来了。这一事件让美国政界、军界乃至全世界都对兰德公司刮目相看。

二战结束后,美苏称雄世界。美国一直想了解苏联的卫星发展状况。1957 年,兰德公司在预测报告中详细地推断出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间,结果与实际发射时间仅差两周,这令五角大楼震惊不已。兰德公司也从此真正确立了自己在美国的地位。此后,兰德公司又对中美建交、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德国统一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成功预测,这些预测使兰德公司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为美国政界、军界的首席智囊机构。

由于兰德公司的军事研究与战争预测对军火商意义重大,对于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也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兰德公司也成为了企业咨询的重要机构。

把咨询公司战略咨询与企业战略计划部门设置结合起来,我们发现策划的供求已在组织对组织的层面展开。中国古代谋士对统帅输出智慧的“CtoC”形式,企业应用阶段的“CtoB”形式,再发展到咨询公司对企业的“BtoB”形式。咨询业发展把“策划”提升到了“专业化”层次,所以,此时的“策划”概念应为:企业法人等组织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科学地发现与利用规律,借鉴与运用科学方法,整合资源,进行专业化决策的思维方式。

虽然战略管理承载了策划思想,但战略管理还不能替代策划科学,因为策划科学的本质是思维方式,在内容上还要凝聚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在功能上必须能对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其他学科提供方法论的支持。

战略管理范文2

一、 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

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来看,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

(一)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外部环境

战略管理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

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三)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

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必须依靠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四)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

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即在“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的条件下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的变化,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与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业绩评价,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五)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

当今信息时代,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这大大方便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来监控各种资源的运用。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为数据的综合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也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提供了可能,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更易于取得时效性和相关性更强的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一)战略成本思想

成本领先观念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低位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适应环境思想

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20世纪后半叶企业环境的加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或聚类管理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作出的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三)客户要求思想

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客户,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权。客户要求思想的本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指引,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市场价值增值最大化的思想,任何企业不可能长久地赢得客户。企业应从时间、质量、价格等多方面入手考虑如何满足客户要求。满足客户要求要从产品的功能、价格、款式和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并且要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和成本战略特性等,来对客户近期和远期要求、战术和战略的要求等进行仔细分析,先导性地掌握或引导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大程度赢得客户和机会。

(四)正确定位思想

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模、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可以讲,企业的整个战略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其合理战略定位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战略发展期应该具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不但应符合企业一定时期的战略定位要求,更要为企业合理的战略定位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保其战略定位的合理和有效。

(五)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

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后,要有一个严密可行的实施方案,保证战略得到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要分析实际情况,评价战略成功与否及其原因,为以后的战略管理积累经验,指明方向。所有这些都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信息和制度保障。这是因为战略的制定和修正离不开市场、客户、价格和成本等各方面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和控制的及时性等,都需要通过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和系统来完成。另外,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不是通过直接的财务会计指标就能被认识,它必须要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评价体系才能说明。譬如,短期的盈利可能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伤害,而一定时期战术性调整的目的可能会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战略上的优势,等等。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战略管理范文3

关键词:战略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管理;责任会计

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只有关注外部市场,关注竞争对手,知己知彼,努力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由此产生了战略管理。

改变了过去公司财务管理人员集中精力于组织的内部,而相当忽视组织外部环境的通常做法,要求管理会计具有战略思维,从组织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到战略评价的整个过程都要注意内外环境的影响,平衡长期目标与年度目标、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以实现企业的任务。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及特点

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结合,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管理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传统管理会计仅注重内部生存空间的狭窄视野,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它提供了超越本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2.长期性。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企业短期获利能力,而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思想贯穿于管理会计,注重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取得和维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

3.整体性。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4.应变性。任何策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的各个策略必须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战略管理会计对传统管理会计的观念和方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管理视角的核心在于关注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驱动力,能够使企业的经营重点向前看,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并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及早作决策、采取行动,从而防范潜在的威胁。此外,战略管理会计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注重维持和培育支持企业战略的文化,也体现了战略管理的非财务收益。即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外部威胁的认识,增强对竞争者战略的了解,提高雇员的生产效率,减少变革阻力,促进沟通。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与传统预算的区别

所谓全面预算是以货币等形式展示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内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各项指标及其资源配置的定量说明,即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对企业未来的销售、生产、成本、现金流入流出等有关方面以计划形式进行具体的、系统的反映,以便有效地组织与协调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预算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一个合格的预算体系一定要具有战略性意义,才能够经得起市场、竞争和成本条件的考验。对一个集团企业来说,预算管理在整个决策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战略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与传统预算具有以下区别:

1.在预算编制形式上,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注重竞争对手、顾客和其他战略因素。传统的编制形式,习惯上将同一账户的历史数据作为编制预算数据的关键依据,预算结果与企业战略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改进了传统的记录、计划和报告模式。

2.根据战略需求要求进行资源的预先分配。全面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战略思维引入预算机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联系战略需求进行资源的预先分配。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决定预算是促进还是阻碍战略实施过程。资金过少,会削弱相关部门的战略任务的执行能力;资金过多,又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并降低财务业绩。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则要求战略实施者深入参与预算过程。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也会相应作出调整,战略的变动总是需要预算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就产生了动态预算的要求。

3.要有信息系统对预算的支持。传统的全面预算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预算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上报及预算的追加、调整、控制只通过手工或借助简单的电子表格来实现。直接的后果就是预算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并且数据的真实、严格性受到很大的局限。在战略管理会计环境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优秀的财务软件已能够很好地满足预算编制、控制的要求。灵活的报表设置能够满足预算管理报告的要求,报表数据溯源的功能方便预算的分析与控制。

4.更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提高预算精度。全面预算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管理过程。预算管理不是孤立的管理系统,必须是建立在公司现有的基础管理和核算系统之上的龙头。为了使预算管理得到顺利推行,预算管理所需的各项计划、标准、业务流程和实践信息反馈等必须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才能推动和发展全面预算 管理的龙头作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更加强了公司的各种基础管理,使预算指标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体现公司的经营要求,也防止了目标置换的倾向。

5.对预算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财务管理和专业管理的有机结合。战略管理会计预算管理具有全面覆盖的特点,全面反映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作为预算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才能起到预算审核和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各业务部门为了安排好各项内容的费用预算,需对各项工作进行详细计划,对工作过程中将会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测算,相应对费用支出的水平和费率进行分析判断或制定一系列内容控制的标准和方法,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业务人员逐渐具有财务管理知识,因此预算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互为促进与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管事与管钱两者分离的现象,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的编制

集团公司因组织结构的多层次及复杂性,决定集团公司的预算须有一个系统的模式作为指引,从而使其高效地进行 预算编制,并保证编制的预算满足每一管理层次需要,同时又满足集团公司总体经营目标的要求。

1.战略管理会计集团公司预算的组织架构的建立。为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进行建立强有力的预算组织架构是必不可少的。在集体公司的条件下,预算的组织架构的设立的方式一般是设置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置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集团公司总部,由总经理或总会计师直接领导,成员有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资产经营部、财务部、审计部、综合管理部等部门。第二层是总部所属的二级实体,由各所属实体的 主要领导直接领导,各实体经营管理部为预算编制的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为分子项预算编制单位。预算的目标及审定,由所属实体主要领导、经营管理部、财务部及各职能部门共同确定。

2.全面预算的编制。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的模式与单纯进行费用预算编制有很大的区别。全面预算是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和管理工具。全面预算涉及公司所有主要经营和财务活动。战略目标往往由集团公司管理高层确定,是制定预算的基本的前提条件。根据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所确定经营方针、预算依据、重大举措等构成预算纲要。预算纲要是制定预算的直接依据。具体步骤有:

(1)预算编制时,首先须拟订“预算编订进度表”,此进度表一方面用作时间进度的跟踪控制,另一方面明确编制单位及编制表格。

(2)“预算编订进度表”须呈报公司主管财务经理审核,并经公司有关会议通过后予以公布。

(3)编制预算前,应拟订“预算编制共同基准”作为各单位编制预算的遵循依据。

(4)经营计划说明书、销售计划说明书与生产计划说明书是预算编制中最重要的文字说明资料,负责编制的部门主管应亲自起草,并经主管财务经理核阅后公布,才能延伸后续的预算编制。

(5)预算编制时间应从7月份开始,以便能有充裕的时间编订,不可草率行事。

(6)确定预算编制的组织单位为公司发展规划部,以便预算执行过程中平衡协调。

(7)如遇重大经济变动或季节性影响,需修订预算,必须依程序办理。

3.预算管理配套制度。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全面预算有效实施。全面预算是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推行预算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

(1)预算审计制度。将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相结合,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基期年度的企业资产状况及盈利情况,确保下一年度预算编制依据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委托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基期资产状况、盈利情况进行审计,并在第二年对上一年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审查,分析差异原因,促使企业提高经营效果。

(2)预算评审制度。审核分、子公司预算,必须有严格的评审制度与一整套可操作的标准。

(3)健全项目预算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建立两级审计网络。总审计师有权参与公司上层工作,及时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经营预算决策,便于审计监控。两级审计队伍职责清楚,规范开展内审工作。同时,完善财务结算制度,建立财务结算中心。为了更好地控制预算费用,公司预算委员会可下设预算管理处(常设在财务金融部),全面负责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采取计算机内部联网,随时掌握各子公司、分公司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对项目投资、管理费用等预算费用均进入计算机设定。通过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加强了对子、分公司的财务预算监控,使资金运行更安全,有效地避免了财务管理的漏洞。

(4)健全分配和激励机制。为体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宗旨,可建立严格的预算考核奖惩制度。全面预算指标与经济责任制考核相结合,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保证企业长远的利益。

(5)建立例外报告审批程序制度。对预算中未规定的事项和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以及执行预算差异较大的事项,及时向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上报,以便及时调整或修订。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乔彦军.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蔡菊珍.从战略管理到战略管理会计[J].四川会计,1998(2)

战略管理范文4

内容提要:战略网络作为适应网络竞争的新战略思想,战略管理的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网络战略管理战略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

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战略管理范文5

显然,企业的投资战略作为企业的分战略,应该在发展方向、目标水平及主要对策等方面与总体战略相互协调一致,并保证总体战略的实现。因为,企业的投资战略制定的依据是企业的总体战略。投资战略只能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所给定的框架内进行企业投资方面的谋划,包括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入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投资的具体方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企业投资战略也是总体战略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具体分解和落实。事实上,企业的投资战略还受到企业产品战略、竞争战略、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具体战略的制约和影响。

如果投资战略不能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协调一致,就会出现重大的投资失误,影响企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使企业破产。以某集团公司为例,在“八五”期间,企业的投资战略偏离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方案,急功近利,结果投资方向多为与企业急需发展的主业无关的其它产业,不仅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而且由于投资过于分散,投资的效果也不好。而企业急需发展的主业,却因为资金不足,技术改造迟迟不能执行,产品技术含量低,规模上不去,市场份额不断缩小,错失发展良机。因而在“九五”期间,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举步维艰。

由于投资战略是进行投资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投资管理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投资战略。而投资战略的制定又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只有在准确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科学制定总体战略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制定企业的投资战略,才能真正管理好企业的投资工作。

企业的投资战略管理

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投资战略进行,而投资战略又要紧密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的时候,随时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部署,对投资项目进行监管,以保证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集中到企业急需发展的关键产业上去。

在进行投资战略管理的时候,主要依据的对象就是企业的投资战略。企业的战略发生了变化,企业的投资战略就需要随之调整,具体的投资业务也就需要随之变化。如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资金额等等。投资战略管理的实质就是根据企业的战略不断对企业投资业务进行调整。

实证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某集团公司是由一个地方小企业发展而来,在企业发展中,集团领导层的集权倾向明显。通常投资决策由企业领导层作出,较少通过职能部门参与。1994年集团有下属法人企业300多家。但是在进行投资多元化的时候,由于对投资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缺少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加上政府行为的干预,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由于投资分散,在主业上的投资急剧下降,造成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没有新的技改项目,主业竞争力下降,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以后逐步开始进行调整,收缩产业,使投资集中到主业上来。1996年有60家,2000年压缩为不到10家,现在主要集中在主业上。

集团公司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为:集团公司作为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依法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进行价值形态的经营与管理,对所持股企业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和产权转让等权利。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不直接参与下属子公司具体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公司法》,母公司委派董事或委派股权代表进入子公司董事会,参与决策,进行调控,并以集团章程和制度的形式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集团子公司的权利与义务为: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经管的法人财产负保值增值责任。对集团公司现有存量资产,按专业化和市场化原则进行重组,组建股份公司。

根据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和权责明确的原则,建立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或管理机构。集团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依照《公司法》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组成其法人治理结构,不设股东会。董事会是国有资产授权的代表,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并按授权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能。董事会下设决策支持机构(战略管理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和日常办事机构(秘书室)。决策支持机构主要职责是根据董事会的要求,对董事会决策的集团发展战略、重大投资方向和项目、财务预算等问题进行事前审议并提出方案和意见,以备董事会决策。

(二)企业总体战略

(1)战略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主市场经济模式及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经营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争取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化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2)战略目标。计划到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争取比“九五”期间翻一番,集团在全国百强企业中的排位跃居前列,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财团,步入世界大公司行列。

(3)战略重点。为了确保上述战略目标的实现,集团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突出三个战略重点,即资本运营战略、科技进步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三)企业投资战略

集团围绕形成和加强焊接材料、输变电设备、电子及金刚石、机电产品等四大支柱产业的需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对现有主导产品的生产设备更新改造达到1/4以上,集团公司技改投入不少于10亿元,集团各成员企业的技改投入原则上不得少于固定资产原值的1/3,同时要加强重点技改项目的管理,确保集团的产业和产品发展目标的实现。技改项目的预算总额为18.871亿元,资金的来源如下:企业利润及折旧4.871亿元;银行贷款8亿元;债券和股票3亿元;引进外资3亿元。

(四)企业投资管理

集团公司投资管理体制是以集团公司为母公司而投资形成的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为子公司的母子型投资管理体系。

(1)集团计划投资部负责核心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各子系公司设立专管或兼管投资的管理部门。

(2)投资形式可以用固定资产、存货、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资金投资,也可以用产权换产权的形式进行投资。

(3)在集团内部实行计划管理。集团各投资单位及时将投资方案报送集团计划投资部立项。集团领导依据国家政策、集团发展方针,对该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平衡、协调和决策。计划投资部根据集团发展计划下达年度投资方向和项目的框架。

(4)集团内的各投资企业和投资机构对规划投资的项目,先作好可行性调查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集团计划投资部,并联合组织经济、技术等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和风险评估。

(5)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下列内容:投资单位概况及其经营状况;投资环境是否优良,主要包括:投资地区政策法规是否有利;市场环境是否能有利于投资,如资源条件、交通运输、产品销售网络,产品是否有竞争优势等;开发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是否能占领市场,其开发潜力如何;工艺及工程的基本设计方案;投资收益预测及风险分析;投资数额及形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货币资金);组织机构及劳务安排。

(6)各部门参与项目论证,除对上述投资条件进行充分论证外,还应对投资的资金来源进行平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择优投资。参与项目论证会的人员在结论书上签字。

(7)对于可行性项目的审批权限:集团对外的投资项目,由集团董事会批准;集团全资子公司的可行性项目,50万元以上由集团公司董事会批准,50万元以下的由子公司董事会(不设董事会的由企业法人代表)批准;集团控股子公司的可行性项目投资,原则上都由公司自行按程序审批,但集团委派的产权代表或经营者在决策时,超过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向集团公司董事会请示,经同意后,方能表示赞同意见;集团公司参股子公司的可行性项目投资,由子企业自行按程序审批,但集团委派的产权代表在行使决策权时,要以保证集团投资的安全性为原则。

战略管理范文6

苏宁从线下走向线上、从电器走向百货的不断转型,从经营方向上看,是再造大零售苏宁的尝试。但过多模式之间的冲突、过快增长的预期,会让苏宁面临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

冲突与挑战

在家电连锁行业,苏宁是最早采用系统技术改造管理模式及流程的成功者。苏宁在家电连锁的圈地战中超越国美,系统的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适合于家电的系统管理,却未必适合于百货。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百货品类的复杂度、品牌的分散化、商品(SKU)标准及数量,都远远超过家电;其次,家电连锁的背景是完成了制造业的精益化、服务人海化的先进制造业,而大多数百货企业还停留在半自动化、粗放化制造业的阶段。

苏宁希望借扩张百货品类之机快速做大规模,会遭遇成长瓶颈:从零起步的水平扩张速度会很快,而做到初步规模化的时候,海量SKU的进销存管理,是比家电复杂10倍的难题,不亚于海底捞要转型为俏江南。如果按照苏宁SKU扩张的目标,不要说150万个SKU,100万个百货SKU就会让苏宁的线上、线下两个系统陷入管理混乱。

苏宁在家电领域的管理经验、团队和系统,都不能快速移植到百货品类,也很难支撑苏宁过于自信的增长目标——或许仅仅因为过高目标导致的内部管理冲突,就足以让苏宁遭遇滑铁卢。

更大的挑战或者陷阱,是苏宁去电器化口号下的模式冲突。

苏宁目前推动规模增长的四个引擎包括O2O(实体店与网上商城的6500亿计划)、C2C(平台化,引入凡客、百丽等电商)、去电器化(增加百货SKU数量)和Expo新业态(三年150家旗舰店),单个看都有合理性,但放在一起看,各模式的管理系统各不相同,也很难实现管理系统的整合。

在实体店的规模扩张中,苏宁之所以能发挥系统的力量,除系统本身的先进性之外,苏宁在10多年线下门店运营过程中积累的充沛的人才资源,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关键要素。四个新驱动引擎对于苏宁来说都是“新鲜”业务,每一块业务都需要独立的新团队、大量的熟手,而就苏宁的扩张目标来说,并没有留出形成足够数量运营熟手的时间。苏宁大规模四面出击,业务不聚焦,不能发挥企业核心能力的支撑作用不说,也正在进入管理误区——人力资源是战略目标的瓶颈,经验曲线是不可逃避的管理规则。

总结来看,苏宁会面临以下管理挑战:

挑战1:问题不是要不要去电器化,而是以什么速度去电器化。过快、过高的速度目标后面,是一系列的KPI考核、薪酬、制度与流程,这将给一个不成熟的团队带去冲突与崩盘的危险。苏宁易购2012年300亿元的目标,上半年仅完成59亿元,全年实现200亿元都会有压力。这意味着,年初制定的KPI如果不修正,忙了一年的团队将得不到回报;但如果调整了KPI,未来经营计划与考核的严肃性就会面临挑战。

挑战2:问题不是苏宁品牌是否会在消费认知里产生混乱(电器还是百货),而是O2O模式下的大规模百货究竟能不能有效管理——苏宁并无管理百货的成熟经验。百货的毛利比家电高,但百货是典型的长尾性品类,多款小批量使百货(尤其是鞋服)的存货成为吞噬毛利的癌细胞。凡客、美特斯邦威、李宁在百亿规模就遭遇存货之殇,对于千亿元级别销量目标的“百货外行”苏宁来说,这样的存货风险控制将是一个前所未见的难题。

挑战3:问题不是超级店(Expo)是不是要开,而是这种“微型版Shopping Mall”能不能在中国存在。苏宁等家电连锁门店,通常都开在一、二线城市的次级商圈,目前各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很难提供足够数量的适合Expo体量的物业。如果在次级商圈里开出苏宁Expo,就不具备与核心商圈里的Shopping Mall(天河城、恒隆、万达等)争夺客流的能力,苏宁150家Expo目标的成长基因并没有成型。

挑战4:收购红孩子等垂直电商是否可以弥补苏宁在百货经营上的短板?苏宁对并购只有乐观的预期,却无并购的管理经验。依据各类并购的效果看,真正成功的并购整合是小概率事件,并购后的文化冲突、整合的矛盾等管理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并购案例中。

挑战5:将苏宁易购平台化,大规模引入凡客、百丽等成熟品牌电商,是否可以与天猫商城一竞短长?简单的常识是,如果阿里巴巴都要将淘宝与天猫商城分品牌独立运营,那么将B2C与C2C放在苏宁易购一个平台上能否走得通,将是一个未知数。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下讨论苏宁的去电器化、消费者品牌认知、线上与线下同价、与京东的价格战等,都是模式冲突的管理表象,并不是问题的本质。苏宁面临的挑战的本质是:上述四个引擎并不是有先进系统就会自动“变好”,从规划到“变好”,还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持。

错过的战略机会

苏宁从2010年开始转型以来,每一次的扩张都沿用家电商战20年积累的博眼球炒作路径:引入图书,与当当开战;引入3C,与京东开战;开放平台,叫板天猫;去电器化,挑战沃尔玛。现实情况却是,苏宁在上述商战里,至今与挑战的品牌都还不在一个规模级别上。这种到处挑战却打一枪就消失的商战,不会给苏宁带来可累积的市场与客户资源。

复盘苏宁在过去2年里的转型历程,除对已经形成的模式冲突的担忧外,还应该注意到苏宁丧失的机会。

一方面,苏宁易购在家电渠道商的触网潮里,比“国美电器商城+库巴网”转型成功,但是丧失了超越京东的战略机遇。在今年张近东与刘强东的口水战与价格战中,尽管苏宁易购的流量增长最快,但双方都是输家。双方的价格欺诈,让消费者对网购低价的信赖蒙上阴影,这个损失的长远影响,现在还无法估量。

依照苏宁的规模优势、网点服务优势、采购价格优势、融资优势,在3C、大小家电领域,用2?3年时间超越京东并击溃京东,应该具有战略优先性。图书、百货在京东销售额中占比约16%(2011年全年京东商城交易额为309.6亿元,其中商城百货和开放平台的交易额约52.4亿元),这种增长对京东来说,是电器网购乏力的征兆,正适合苏宁易购进行剿杀。京东的百货化、图书化,从竞争角度看,为苏宁易购“坚持电器专业化的路线,将京东、天猫的网上客户转移到易购”提供了战略机遇。

但是,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在电器(大小家电、3C)销售没有对京东实现超越或对峙的情况下,进行去电器化(百货化),与同样百货化的京东站在同一个起跑线。苏宁易购过早的百货化,放弃了后发制人的机会,等于将电器网购第一品牌的位置留给了京东。

另一方面,苏宁的沃尔玛化也面临前后夹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只能陷入淘宝-天猫与1号店-沃尔玛的夹击之中,不仅在品牌上对苏宁的电器专业化形象是一种损伤,在规模上也仅会维持两年的高增长率假象。

苏宁易购在百货上获得100亿?200亿元的收入增长,对千亿元规模的苏宁电器不会有大的影响,相比于千亿元规模的百货巨头沃尔玛、百丽,甚至迈向万亿元规模的淘宝-天猫,也不会产生改变行业格局的作用。这样的百货化,或者说缺少“品类优先性”的百货化,在战略导向上让苏宁失去战略重点,与重大市场机遇擦肩而过。

战略重心与系统支撑

苏宁已经是超级规模化的巨型企业,需要关注的是其战略重心和系统支撑问题。首先是战略重心问题:不仅要有战略,还要有优先性,更要有针对性的、具备竞争力的战略重心。

如果战略失去重心(特别是有竞争性的战略优先性),战略目标建立在自我预期与市场预期一帆风顺的前提下,尤其是这些战略存在管理逻辑的潜在矛盾,这样的战略就有可能是理想化的。

战略管理范文7

1981年, 英国学者西蒙斯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之说。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及相关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是一种外向型和具有长远意义的管理系统。它站在战略的角度上,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旨在帮助企业管理层从长远利益出发,科学地审视、分析企业的经营现状, 持续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把握各种潜在机会, 回避可能的风险, 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依据战略管理会计, 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以市场为导向, 从长远利益出发, 全方位地制定动态的战略战术,才可避免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成本浪费现象, 时时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及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 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2)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5)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6)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其理论和实践仍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目前, 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1.战略规划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 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 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对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的分析, 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为管理者提供了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3.战略性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4.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各种计划的货币数量表现。预算起到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基础,根据战略目标所确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制定当期计划。

5.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6.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风险,风险越大,报酬越高,但当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带来巨大损失。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7.战略性业绩评价。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能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它应包括财务绩效衡量与非财务绩效衡量(如顾客、内部管理和长期绩效)。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判断,更注重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将企业置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中,研究企业与市场竞争者的关系位置。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 基本方法加以保证。这些基本方法主要有:(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2)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3)预警分析。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4)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从产品的研制、开发、设计、制造,一直到售后服务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成本分析方法。它主要分析质量成本的四个部分,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

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范文8

本文由三个案例组成。第一个是关于企业的名牌竞争力的,三个大企业:上海梅林、正广和、光明的竞争。第二个是轻骑营销策划小组1998年策划的开发新产品的案例第三个是一个由于决策者的失误而导致企业失败的案例

管理是人类一切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社会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也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管理学是适应管理活动规范化,科学化,高效率的要求而产生的,是对人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之,它又是服务与管理实践的。因而在管理活动中,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是非常有益的。在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中?quot;管理"的概念是最基本的范畴,研究管理学必须从管理的概念着手,因为管理学无非是关于管理的科学。管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学是20世纪的产物,但是管理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不同的管理学派纷呈,不断有新的管理理论出台,激烈的思想碰撞,促进了管理学的迅速成长。

那么甚么是管理呢?管理一词有"管辖","处理","理?quot;等义,是指人们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及事物进行安排和处理,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

管理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已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它既包括对社会宏观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对各种微观的管理部门的研究。

在现代的市场中管理和营销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或企业的成功取决与他的对市场的了解和营销的好坏,而这又能反映出他或这个企

业的管理的好坏

名牌企业应有国际竞争力

如名牌企业应有国际竞争力---上海梅林、正广和、光明三大品牌的发展战略

企业品牌战略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地位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以名牌企业为龙头,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是增加与国际名牌抗衡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市场竞争特点之一,就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在国内市场上已同国外著名品牌交火,占领本国市场,就是扩大了国际市场,中国本身就是最大的国际市场。如果连本国市场都没有竞争地位,要到国外去打开市场谈何容易?"梅林"牌的目标是向创世界名牌努力。它现在正处在如何做强做大的奋斗中。"梅林"名牌发展战略对整个梅林正广和集团能否成为名牌企业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目前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只有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名牌群,才能从他们当中产生出世界级名牌。因此,已经是地区级即省市、自治区名牌的产品及其企业,应该把争创部级名牌作为自己下一步的奋斗目标,使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覆盖面、有较高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以及理想的经济效益,并进入国内该类产品中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品牌阵容?quot;正广和"与"光明"正处在上海向全国拓展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目标应向创部级名牌奋斗,制定集团名牌发展战略中,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两个名牌能否成为部级名牌对集团总体战略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三大名牌的现实状况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通过名牌战略的实施迅速壮大,保证目标的实现。名牌的发展,发展的途径?名牌做大,做大的方法?名牌做强,做强的措施?由此引申出集团实施名牌可从名牌成长的不同阶段考虑几种方案:

第一,品牌规模扩大化成长的战略。即从创地区级名牌升级为部级名牌,市场范围扩大,企业的目标市场扩大,用户或消费者的需求增加,都要求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与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第二,品牌集团化成长战略。即企业通过裂变求得自身扩大,从单一企业向公司、集团化发展。通过兼并、合并、控股、参股、联合等途径组建品牌集团,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战略。

第三,品牌多样化经营成长战略。即依靠集团中的核心企业拥有名牌产品的优势,带动集团中的新成员企业,扩展新的经营领域,按市场需求开发技术新产品,使之成为新的名牌产品,扩大名牌的效应。带动一系列新产品比较顺利地成为新的名牌,形成企业集团名牌产品群体,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四,品牌国际化经营成长战略。即把名牌生存和发展空间由国内拓展到国际,相应地企业经营组织也逐步组建到国外,跨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已获全国名牌产品声誉的企业的新的战略目标。

梅林正广和集团已经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品牌成长、发展方案,现在正进入第三、第四阶段的成长、发展期。根据现状,"十五"规划期间,集团实施名牌战略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现有名牌产品的优势和集团的整体实力,打品牌组合战略,使梅林、正广和、光明等品牌迅速升级,同时联动集团其它品牌和产品的升级及拓展。

轻骑K90-C整合营销纪实

又如轻骑K90-C(豪华款)是中国轻骑集团1998年年中推出的新产品,也是轻骑营销策划小组1998年策划较为成功的产品之一。该策划方案实施后的3个月,产品销量就达到了6.5万辆,并使轻骑K90系列的销量较1997年同期增长150%。K90-C(豪华款)摩托车的成功,为在新形势下摩托车企业如何做好民族品牌推广工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998年8月,嘉陵集团为摆脱所在地区众多杂牌小厂排挤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为了恢复昔日的雄风,举起了降价的武器,其中125系列降价1000多元,JH90降价700元左右,JH70降价500~800元,平均降价幅度高达14%。虽然嘉陵集团此次降价不是直接针对轻骑而来,但其区域商定会以此为武器对轻骑市场发动攻势,因此他们接到情报后立即做了嘉陵集团降价对轻骑销售将造成的影响的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这次降价将主要对轻骑K系列销售造成一定影响,而K系列的重要市场在山东,如何巩固K系列在山东市场的地位自然就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嘉陵集团在山东市场的主销品种为JH70,且主要销售市场在胶东半岛沿海一带,而轻骑K系列在鲁西南、鲁中等非胶东半岛一带市场看好。嘉陵此次将JH70降价700元,有可能使JH70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市场渗透,并一步步地抢占K系列的地盘。

轻骑K系列当时分为90系列和100系列两大类,代表产品包括轻骑K90、K90-A、K90-C、K100、QS100-A、QM100等,K100系列由于与70CC排量级差相差甚大,因此受降价影响应微乎其微,而K90系列排量级差相对较小,价格又比降价后的JH70高出数百元,毫无疑问是被冲击的主要对象。

轻骑K90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中国轻骑集团80年代末期开发的摩托车品种之一,该系列摩托车属于二冲程摩托车,具有质量好、马力大、爬坡能力强等优点,是轻骑集团90年代中期的"三张王牌"之一。山东内陆由于多丘陵山地,K90爬坡能力强的优点正好适合这种地形特征,因此在该地区极为畅销。他们启动了营销信息系统,分析了K90用户使用状况。营销信息系统清楚地显示,轻骑K90用户主要是农村消费者,购车的主要用途是载货载人,他们对轻骑K90的质量性能普遍较为满意,对轻骑K90爬坡能力强的优点也表示认同,惟一不满意的地方是载货能力没有充分提高。这一问题虽在以往用户反馈分析中早就得知,但却一直未曾引起重视,此次应格外注意并着手处理,而这个问题的圆满解决正是我们后来突破K90市场的关键所在。

其实,轻骑K90系列中早就有一种装有后货架、载人载货皆宜的产品轻骑K90-C,但研究人员一直未曾发现这种车后货架载货能力较为有限,有些地区消费者需要负载100斤以上的货物,轻骑K90-C就显得力不从心。问题明了之后,他们开始和技术人员探讨能负重300斤以上货物的轻骑K90-C新车体的开发思路。经过多次的市场调查和反复的改进,轻骑K90-C(豪华款)很快就开发成功。新开发的轻骑K90-C车体骨架明显加粗,后货架进行了加粗加宽,贴花也更为豪华耐看,更加适合农村消费者购车载货载人的需要。

新车体开发出来以后,他们开始进行K90系列特别是K90-C(豪华款)摩托车的市场推广工作。山东市场由于潜力较大,吸引了众多的摩托车厂家来此争夺,而且各厂家为了抢占较高的份额,在广告宣传上也不惜巨资,因此山东消费者接受的摩托车信息特别多,要想使消费者从众多的信息中分辨和记忆轻骑K90-C(豪华款)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为了提高市场推广的效果,采用了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传播策略敲定后,产品命名成为他们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轻骑K90系列过去采用的副商标是宝马,如果新产品依然采用"宝马"进行传播,就无法体现新老产品的差别,也无法体现产品特色。在再三研究并进行命名测试之后,他们决定给新产品取名为"变色龙",取名的本义是该车后货架上有可自由装卸的坐垫,能载货载人两不误。

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价格没有做任何调整,"购买的方便性"和"沟通"成为下一步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购买的方便性"这个问题上,他们根据目标市场主要在农村这个特点,选择了一些农村消费者特别喜欢光顾的大型商场、专卖店作为销售点。这些销售点往往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并能提供送货上门等特殊服务,在农村消费者中有较好的声誉。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他们针对农村市场消费者信息接收的特点,策划了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传播运动,让农村消费者处于信息的大海中,处处听得到轻骑发出的"轻骑K90"的声音。整合营销传播强调"多种工具,一个声音",在选择这个"声?quot;时,考虑到山东内陆地区多山地丘陵、轻骑K90产品特点以及在农村消费者中享有的声誉、竞争对手弱点,一致决定这个声音为"负重良驹,爬坡大王"。后来的事实证明,选择的诉求点极为准确,可谓是恰到好处,可谓是整个策划的点睛之笔。

在产品正式上市之前,先围绕诉求点大造声势,选择了《齐鲁晚报》、《农村大众报》及地区性报纸和地方电视台,在同一时间内对产品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希望收到"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吊起消费者胃口的效果。

由于这些媒体在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中影响很大,更由于首家提出"农用摩托车"的概念,恰好契合农村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因而很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产品正式上市后,又策划了一场"轻骑K90变色龙负重爬坡比赛"的促销活动,通过硬性演示来强化宣传轻骑K90新款摩托车优越的负重和爬坡性能。在山东省菏泽、聊城、临沂等10多个地区选择了一些坡度较大的山地作为活动举办地点,在轻骑集团内部及活动地选拔了一批摩托车爱好者参加比赛,同时邀请了当地电视台、报社的数十名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报道。活动期间,摩托车爱好者骑乘轻骑K90-C做了各种各样的表演,并安全平稳地负载300斤重的货物翻越坡度高达30度的山坡,轻骑K90-C(豪华款)的卓越表现令新闻记大为称奇。借助此次活动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轻骑K90在山东市场开始引起反响,初步目的也算是达到了。接着又不失时机地在地区性报纸和《农村大众报》、《齐鲁晚报》等报纸上连续刊登广告,不厌其烦地介绍轻骑K90-C(豪华款)优越的性能以及特别适合农民载货载人的特点,对产品宣传进行巩固加强。

他们和山东省一家著名广告公司取得联系,迅速赶拍了轻骑K90-C(豪华款)的15秒广告片,并在齐鲁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电视广告文案极为简单:"负重良驹,爬坡4大王,轻骑K90变色龙"。同时他们还自己制作了K90变色龙录音带,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农村消费者最喜欢收听的《长篇评书联播》节目前后插播,并供经销单位在当地农村乡镇广播站播放。

他们制作了大批的宣传画、传单、报纸和横幅,并火速送到销售点,加强销售终端宣传。横幅在销售点张挂,其它宣传物或在销售点摆放供购车者取阅,或由销售单位负责雇人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段散发,有的干脆直接送到农民家中和在农村交通要道处张贴。宣传画图案重点为"许多农民骑乘轻骑K90变色龙载负非常重的货物爬越非常陡峭崎岖的山坡",主要强调轻骑K90变色龙六大优点:二冲程90ML发动机,输出功率较同排量四冲程发动机高出30%以上,具有扭矩大、马力大、爬坡性能好的优点;采用循环变档,遇紧急情况只需轻轻一点就能由高速档变为空档,迅速化险为夷;发动机经过轻骑数百名技术人员十多年的改进,质量性能卓越;发动机输出电压由6伏升为12伏,照明性能好,夜间行驶非常安全;车体经过加固加粗,更适合负重需要;客货两用货架,载货能力明显提高,货架上坐垫可自由装卸,载人载货两不误。这些优点中有4个是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可以说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自编报纸除了以上内容外,还附带轻骑集团概况、技术专家谈车、销售点电话地址以及轻骑K90多年来获得的荣誉等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举办此次促销活动之时,正?quot;轻骑之旅"有奖促销活动正在进行,配合这个活动,将购买轻骑K90-C(豪华款)赠送的奖卡增至两张,使获奖可能性提高了一倍,大大刺激了农民购车的兴趣。

摩托车新产品刚刚上市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为了避免轻骑K90-C(豪华款)因出现质量问题而损害品牌形象,他们组织了维修服务小分队到各地区进行巡回特种点检服务,现场解决轻骑K90-C(豪华款)出现的质量问题,虽然后来从各地反馈的情况看并不很多,但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最后,他们在随车包装箱里放置《用户信息反馈卡》,供用户填写反馈。将用户反馈的信息存入营销信息系统,并定期进行分析整理,为后续营销做好准备。

市场竞争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创造差别化优势。降价是一种创造差别优势的策略,但这绝不是长远之计。他们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创造轻骑K90-C(豪华款)的差别化优势,使消费者在上千种的摩托车中发现有一种适合自己需求的摩托车,使得本已处于成熟期甚至接近衰退期的轻骑K90,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又很好地击中了竞争对手的弱点,消除了竞争对手市场渗透的可能性。

以上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企业重视了管理中的营销可以获得成功,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营销战略的失误也可能导致它的失败如:

忧心瞩望"B"果奶

浙江某食品有限公司出品的"B"果奶(化名)自1999年初投放市场以来,以其独特的包装和优秀的品质保证,在没有促销辅助下,火爆市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产品两度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惹得行业大哥大等一些著名品牌厂家一阵紧张,纷纷寻找应对之策,并因此引发了1999年国内市场的果奶大战。然而,不过半年,"B"果奶除了仅能在东北、华北、西北市场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外,其余大部分市场均严重萎缩,产品大量滞销,且事态日益不妙,原因何在?笔者作为其某区域的销售经理,在此坦陈己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

"B"果奶之所以深受消费者青睐,除了品质保证,还享有独家专利,"新颖旋转式卫生隔尘吸嘴",即饮用过程中避免了用手接触吸管而带来的细菌污染,安全、卫生、方便,很快得到消费者认可。以至于一些厂家,甚至某些知名品牌公司,为利益驱动,置国家法律于不顾,纷纷仿冒其专利包装,有的竟冠以专利名号。而大多数终端"利大就卖",许多不法产品很快被终端接受,有的反而将"B"果奶拒之门外。这种现象在农村市场尤为突出。

二、竞争对手的"反击"。

"B"果奶的迅速崛起,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一批知名产品的市场份额,他们很快做出反应。某领导品牌以最快的速度研制?quot;××旋风盖",并以最短的时间推向市场,首先向"B"果奶发难。这种旋风盖与"B"果奶旋转盖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在法律程序上也无懈可击(两家公司为此打了半年多的法律官司,却毫无结果),并凭借其强大的网络实力,在1999年5月份迅速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与"B"果奶形成强有力的对抗。接着,另一著名品牌也悄然跟上,旋风盖产品四处出击,与此同时,另一家品牌领导地位的公司正在酝酿更具挑战性的战略计划,迅速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钙奶和系列果奶,并多次降价,迫使同行业纷纷跟进。另一方面,在产品的宣传和促销上,这些竞争者都无一例外地加大了力度,尤其是在市场细化、终端现场促销、广告、专题的宣传方面。

三、营销战略思想的错误。

面对市场上种种不利因素,"B"果奶公司力图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但无论是想法还是手段本身都显得非常幼稚,而这种幼稚的代价是惨重的。

第一,公司选择了以市场打假活动为主,配合新闻媒体跟踪宣传的方法,旨在扫清市场上所有的侵权、仿冒产品,并借此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产品的品牌地位。为此,公司先后在全国各地市场开展了大规模的查假、打假活动,同时把一大批知名厂家和商家告上公堂,并在相应媒体上作了大量的报道,但由于对整个活动的可操作性缺少科学的预测和论证,很快就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对打假难度、时间性及资金费用估计不足,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致使打击力度不够、不彻底,被打产?quot;死"而复生,层出不穷,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反而助长了不法厂家的气焰。其次,打假活动的开展,不可避免地危及了当地一部分颇有规模实力的商家的利益,这些商家在本地都具有良好的关系,当其利益与"B"果奶的利益产生冲突时,便产生了严重的对抗和报复情绪。他们联合组织起来,抵制"B"果奶进入市场,使得某些区域市场形成了不正常?quot;市场壁垒",给"B"果奶的网络通路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另外,采用大量的专业性报纸进行宣传,而广大消费者受专业教育程度的不同,其阅读层次与专业性报纸不一致,致使宣传范围狭窄有限。于是,宣传对象的错误定位和宣传媒体的错误选择并没有起到公司设想的宣传效果。

第二,过度地注重打假活动,忽视了其它促销活动的开展,致使促销工作严重滞后于竞争者,并缺乏科学性和条理性,劳而无功。例如,奶饮料一般在7月份左右就开始进入淡季,并将持续4个月左右时间,如何做好淡季促销是企业的核心工作,并对企业的发展极具深远意义。一大批企业早在5月份就开始筹划整个淡季时期的促销活动,包括市场配额、产品库存、终端操作、促销方式等。而"B"果奶到7月中旬才准备和实施促销计划工作,明显落后于竞争者,等于拱手把市场让给了对手。待其反应过来,才发觉各级终端的货架上、仓库中已放满竞争对手的产品,此时再优惠的条件也不能刺激商家再次存货。

第三,广告宣传中的误区。"B"果奶在广告策划中以形象诉求为主,单方面突出专利特性,忽视了产品营养品质方面的内涵。在目前倡导全面科学营养保健的主流下,"B"果奶的广告理念给消费者误递为"只有盖子新颖一点,并无多大营养成分"的信息,这种信息只能促使消费者在面临众多的品牌选择时作出最快的决策。再者,从最终消费者来看,儿童这一特殊的购买群体所作出的购买决定往往都是由父母等长辈协助决定的,特别是在儿童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方面的选择。因此,只单方面地针对儿童进行定位宣传是远远不够的。"B"果奶的广告宣传定位恰是如此,在宣传中缺少互补性,因而效果并不明显。

四、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对于营销人才的管理。由于公司某些人才政策的原因,营销工作者流动频繁,使得市场上一些遗留问题难以解决,影响营销工作正常、有序、稳定地开展。同时也给商家造成了负面印象:公司不稳定。

第二,营销权力的行使缺乏弹性。公司对营销权力实行一揽子管理方式,营销区域经理无法及时行使市场工作中的临时决定权,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令商家不满、报怨。且因权力统得过死,极大地限制了销售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和才能的发挥。

第三,对网络管理缺乏科学性,造成无序竞争和网络流失。现代营销,把厂家和商家的协作关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共同的利益体现在双方良好的协作中,但彼此承担责任是双方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是良好协作的前提和基础。"B"果奶违背了这一原则,没有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如在产品损耗、质量疑问、公关配合、滞销市场的促销协助、过期产品的处理、某些特殊销售费用的支出等方面,都无法给商家满意的服务。另外,由于对市场上某些经销商跨区域销售行为管理不规范,并缺乏处理力度,形成销售秩序混乱和价格不稳状态。自相残杀的格局严重地损害了各商家利益,致使大批网络纷纷退出竞争,拒绝合作。

五、对竞争对手的战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市场的旺销,使得"B"果奶轻视了竞争者的存在,同时,也忽视了竞争对手战略行为的改变,表现最为直接的是行业间的降价竞争给"B"果奶造成的巨大打击。由于对行业普遍降价后市场上出现的后期反应预测严重不足,"B"果奶奉行的价格坚挺政策使自己陷入了困境。公司奉行上述价格政策,旨在显示企业良好的产品品质保障,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随着一大批品牌迅速跟进降价,使得商家和消费者都意识到原本产品所包含的巨大利润,加上1999年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些因素如银行利率的下调、生产原材料价格的普降和企业的规模生产成本效应,使产品生产总成本普遍降低,降价是符合实际的。同时,随着市场上垄断局面不断被打破,新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价格、质量和服务的竞争将是产品在市场上的主导竞争因素,哪个企业的产品如果不具备上述三方面的竞争能力,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市场?quot;B"果奶的价格坚挺政策与市场的竞争原则背道而驰,且因品牌效应处于劣势,商家们在无利可求的情况下,纷纷转向其他品牌,顺理成章。

战略管理范文9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全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的变革过程。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决定战略管理成败。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分析

(一)战略分析力

企业战略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与企业生存发展有关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找出企业的发展机遇和面对的威胁;二是搞好企业内部资源和潜力分析,找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三是在前面两个分析的基础上,寻找企业发展方向,分析制定企业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当前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尽管战略管理学家提出了大量的战略分析理论、技术和方法,但企业战略分析的难度却越来越大。理论上讲,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企业战略管理产生影响。但是,要想把每一种因素都同等对待和分析,很可能是一种战略性错误。企业家应当具有战略思维,提高战略分析能力,善于应用系统论和辩证法等科学的理论方法,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抓住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发展机遇和潜力,找出潜在风险和威胁,准确定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二)战略谋划力

一个科学有效的战略管理方案,应当体现以下五个原则和特征。一是全局性。全局性是战略规划最根本的特征。企业战略规划必须统筹战略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着眼全局,整体考虑,系统谋划。二是现实性。“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企业战略规划应当从实况出发,立足于现实条件来谋划,只有这样,战略规划才有成功实施的现实可能性。三是长远性。战略规划不是日常生产运行计划,也不是年度工作计划,而是对未来较长时间内企业发展的超前谋划。企业家应当具备敏锐的鉴别力和预见性,能够基于历史规律和现实特征,科学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合理确定长远的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

(三)战略决策力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可以通过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决策失误和风险。战略决策应当尽量避免独断专行和随意决策。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战略决策必须立足于企业所处的战略环境和自身的资源条件,客观评价各种战略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找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第三要系统思考,统筹兼顾。把整体与局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进行系统考虑和统筹安排,避免顾此失彼。最后要当机立断,大胆决策。任何重大的战略抉择都是两难选择,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对决策者的战略智慧和魄力都是一种考验。决策者应当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当机立断的英雄气魄。把控不住全局,抓不住问题的要害,看不清未来发展的方向,都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战略执行力

首先,要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战略实施方案。企业战略规划通常是宏观的,粗线条的,要想付诸实施,必须进行细化分解,将总体战略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和各项分目标,把总体战略部署细化分解为各个阶段的部署和具体任务,并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具体的工作计划和要求。其次,要建立高效的战略管理体制机制。合理而有效的战略管理体制机制是实现企业战略整体性与系统性运作的基本保证。战略实施方案出来后,就要建立配套的管理体系,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单位、部门和人头,确保各项战略任务全部落地生根。

(五)战略定力

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需要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实力。所谓战略定力,通俗地讲就是实施战略的决心和意志。战略定力来源于战略自信。有自信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力量。是否具有战略定力,是鉴别一个企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家能否堪当大任的重要尺度。企业家坚强的决心和意志,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略管理的成败。

三、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进行战略定位

现阶段很多企业对战略管理的创新,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不能准确定位未来发展的目标,确定了目标就确定了企业未来将要迎接的挑战、竞争的对手、长远的合作对象等。因此企业要认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洞察这些变化引起的各种连锁反应,进而分清行业变革带来的主要影响、次要影响,将会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然而并不意味着它无章可循,企业高层实施战略管理,首要对战略管理进行准确定位,紧密结合企业当前所处的环境特征,力求适应和改变市场环境,从而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

(二)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1.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整合

每一个阶段的跨越,相当于一次新的创业,企业家勇于接受挑战的同时,需要踏踏实实把握好企业战略、资源配置、管理协调等问题,这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对其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生产资源、网络资源等各方面加以系统盘整,及对战略的可转移程度和支持度进行分析,明确解释企业价值理念下所包含的企业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分解,分配到企业具体的部门和员工身上。

2.企业应具备的能力整合

一般而言,企业能力主要包括战略管理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营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着力构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评估企业现有能力状况。分清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并做出相应的改善应对之策,以此来确定各资源能力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支持,为下一步的企业战略规划做准备。

(三)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战略分析

1.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实际能够加以控制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其运作状况,掌握企业当前发展的情形,明确自身具备的长处和弱点,提供企业战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内在机制,以使确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还有企业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挑战,使作出的战略选择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优势和避免不必要的弱点,从而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2.企业业务战略分析

业务战略规划实际是对业务的销售额、贡献毛利、销售比重、区域构成等进行的量化规定,企业业务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类型和运营空间,其范围也是企业开展战略活动和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场所。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侧重于对业务的生产状况、物流配比、销售比重、毛利比重等层面的发展提升,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按业务单元对资源进行整合,采用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进行相关操作,从而为企业发展进行市场定位和确立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范文10

关键词:薪酬战略;作用机制;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引言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获得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与竞争战略相匹配的薪酬战略,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建立具有有效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能否吸收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巩固核心职工队伍,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基于竞争战略的企业薪酬战略管理体系,研究企业薪酬战略与竞争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及科学匹配,使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正常流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利用率和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对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薪酬战略的界定

薪酬战略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战略目标指导下制定的一系列薪酬选择,是帮助企业运用薪酬工具来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并协助企业战略的确定与实施。它对企业的绩效和有效使用人力资源产生很大影响,衡量薪酬战略一般有三个因素:薪酬决定标准、薪酬结构和薪酬管理制度。薪酬决定标准是指决定薪酬高低的依据,岗位、技能、资历、绩效和市场状况等都可能是决定薪酬的依据。薪酬结构是指各个构成部分及其比重,通常指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短期薪酬和长期薪酬、经济薪酬和非经济薪酬之间的比重。薪酬制度管理是指制订和调整薪酬制度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标准,包括授权程度、员工参与方式、薪酬内外导向性、薪酬等级状况、薪酬支付方式以及薪酬制度的调整频率。选择什么样的薪酬战略取决于企业内外环境和企业的战略愿景。

竞争战略是企业和对手进行竞争的一种经营战略,分为防御型、前瞻型和分析型战略。竞争战略确定企业薪酬体系的激励方向和重点,企业竞争战略的差异性会导致薪酬战略和薪酬体系设计的差异。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薪酬战略也会随着作相应的动态调整。不同的竞争战略决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人力资源会直接影响企业薪酬战略的设计。

二、薪酬战略和竞争战略相互作用机制

较早把“匹配”这一概念引入薪酬战略研究领域的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Gomez Mejia(1987),他认为薪酬战略理论基础是权变理论,即薪酬战略是根据内外环境和企业战略变化来而变化的。薪酬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重要手段,它可通过企业制订的高效薪酬决策体系,帮助企业提高劳动成本利用率,保持成本竞争优势,还可以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企业在竞争战略的要求下制订相应的薪酬战略,依据薪酬战略的规划,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使其行为与企业的预期目标相契合。通过员工行为的合理化,使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最终实现企业的竞争战略。三者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需要有正确的竞争战略来指引企业的前进方向。但是,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竞争战略方向的正确与否,更取决于企业竞争战略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员工作为企业执行力的载体,其行为直接影响企业执行力的效果,此外薪酬战略通过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的其他战略,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战略协调配合,也为企业顺利实现竞争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进而决定着企业竞争战略实施的效果。企业竞争战略通过驱动薪酬战略来决定薪酬激励的具体内容,同时,薪酬战略可以帮助和引导企业通过有效的利用内外资源,加强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构成对竞争战略的有效支撑,企业不断的调整薪酬战略,使其与企业竞争战略相适应从而获得高水平的组织绩效,促进企业竞争战略的实现。

三、基于竞争战略的企业薪酬战略管理分析与思考

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决定着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因此,环境变化必然导致竞争战略的变化,薪酬战略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薪酬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动态匹配。企业实施有效的薪酬战略管理,通过设计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才能吸纳和留住企业所需要的核心人才,确保企业竞争战略顺利实现。通过设计出公平的分层分类薪酬战略方案,有效地激励员工,促进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保持协调一致,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实现提供有效支撑。

企业要充分发挥薪酬战略对其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取决于薪酬战略的设计和与企业竞争战略匹配的薪酬体系。企业实行不同的竞争战略就应采用不同的薪酬体系。防御型战略与机械式薪酬体系匹配,前瞻型战略与有机式薪酬体系匹配,分析型战略与过渡性薪酬体系匹配。图2针对不同竞争战略设计的不同薪酬体系做了归纳和比较。

竞争战略导向下的薪酬体系的对比

竞争战略 防御型战略 前瞻型战略 分析型战略

薪酬战略目标 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激励员工创新精神 控制成本、激励创新

支付基础 倾向于职位 倾向于知识和能力 职位能力

激励重点 多为生产和财务部门 多为研发和营销部门 生产和财务部门、研发和营销部门

薪酬水平 滞后或对应 领先或对应 滞后领先

薪酬组合 激励低的稳定性组合 激励高的高弹性组合 稳定性与高弹性组合

薪酬管理 多为集权管理、员工参与程度低 多为开发管理、员工参与程度高 集权管理、研发管理

图2

1.防御型竞争战略下的薪酬战略。采用防御型竞争战略的企业其经营战略通常是偏于谨慎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企业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发展空间有限;(2)不愿承担高风险,希望通过降低成本来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3)岗位比较明确,变动性不大;(4)拥有较多的现金流。与其相适应的薪酬战略应具有以下特点:(1)工资决定标准倾向于岗位、资历,薪酬水平与市场相对持平或滞后,激励作用小;(2)薪酬结构中固定的、短期的和经济薪酬占较高比例,有助于降低员工的流动;(3)薪酬制度的管理偏重于集权、员工参与度低。这种薪酬战略强调集权,重视内部公平,较少调整薪酬制度,是一种机械式,它有助于为企业营造稳定的经营环境,达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

2.前瞻型竞争战略下的薪酬战略。采用防御型竞争战略的企业其经营战略通常是偏于激进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企业发展偏向外部扩张,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拓展发展空间;(2)投资项目多,资金和人才需求大;(3)注重个性和品牌,关注企业绩效;(4)重视员工个人能力和贡献,激励员工创新精神。与其相适应的薪酬战略应具有以下特点:(1)工资决定标准倾向于个人技能、绩效,以定量指标为标准,水平薪酬水平领先于市场,激励作用大;(2)薪酬结构中高变动的、长期的和非经济薪酬占比例较高,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3)薪酬制度管理上偏重于分权、员工参与度高。这种薪酬战略强调的是分权,重视外部公平,薪酬制度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进行弹性调整,是有机式,它有助于企业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使企业充满活力,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分析型竞争战略下的薪酬战略。采用分析型竞争战略的企业其经营战略是介于谨慎与激进之间的,其特征是:(1)企业发展基本成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2)既要保持成本优势,又要激励创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3)管理比较规范,资本充足。与其相适应的薪酬战略有以下特点:(1)工资标准倾向于岗位、资历与技能、绩效相交叉的定量指标标准,对于从事传统业务的员工薪酬水平滞后于市场水平,而对于具有高技能、高绩效创新人才则薪酬水平领先于市场水平;(2)工资结构各占比基本持平,但对于从事研发和创新人才增加高变动的、非经济的比重,以激励这部分人员的创新精神;(3)工资制度管理上还是偏重于集权管理和研发管理。这种薪酬战略强调的是集权与研发,重视内外部公平,薪酬制度是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在稳定性和弹性中进行调整,是其既能保持企业稳定发展又激励员工创新精神,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

薪酬战略的确定和实施是为了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而必须以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为导向。薪酬战略必须体现企业发展模式和趋势,贯穿并凝聚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反映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因此,在薪酬设计时要考虑企业竞争战略需要,设计相应的薪酬管理体系。本文通过对企业竞争战略与薪酬战略管理的分析,希望对从事薪酬管理工作者有所启示,虽然这种分类与匹配方法还缺少实例支持,但是在实践中怎样设计薪酬体系,使企业的薪酬战略管理与竞争战略紧密契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提升组织绩效,支持企业竞争战略的有效实现,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也是笔者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范文11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战略思维/战略比较

「正文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战略。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战略思维及其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这样,资源、竞争和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出发点。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1.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企业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

加里。哈默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并认为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地位。波特也有一个类似的战略考虑,他认为差异化是竞争优势的两大源泉之一。差异化是一种从产品/企业出发的观念,指企业内在的差异化。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一样,波特认为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来制定战略。

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具备了某种资源,如专利技术、自然资源、法律垄断、人力资源、知识学习、治理结构等等,这种资源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体现出来,从而在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如美国高通公司在cdma市场上的成功即是技术优势使然。

2.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

过去20多年以来,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在决定企业盈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五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毕竟,企业需要比竞争对手拥有某些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这种战略思维的主要焦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企业战略的制定基本过程如下:首先是利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行业的吸引力,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的竞争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一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垂直整合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一旦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就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市场份额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因为高市场份额往往代表着高利润,我国广东格兰仕集团控制微波炉市场即是如此。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革无疑证明了范围经济确确实实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沃尔玛即是例证),而思科的成功并购也证实了垂直整合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竞争优势。

3.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随着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企业与顾客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而是转变成了一种关系,这样,维系顾客远比吸引顾客重要。网络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企业都把顾客维系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顾客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研究顾客需求和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正如日本战略专家克尼奇。欧米所说:制定战略时把竞争纳入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首先这样来考虑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顾客的需要。对欧米来说,战略始于顾客,顾客决定产品。成功的战略要找到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欲望。艾德里安。斯莱伍克兹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向顾客提供价值。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把顾客视为企业的一部分,它把顾客与企业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作为顾客价值的度量,亦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度量,因此,发现/引导(甚至是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维系顾客关系便成为这种企业战略的重点。企业根据顾客来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组合和经营行为,以便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惠普公司正在积极实现这一变革,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产品线为中心改为以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为中心,它首创地设立了客户业务经理岗位,由客户业务经理向顾客提供服务。客户业务经理的绩效不仅仅与销售收入挂钩,还与顾客的满意程度挂钩。因此,他们能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来开展工作。

4.三种战略思维的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这三种战略思维并没有优劣之分,仅仅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时的战略思考方向,当然,企业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战略思维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下面,我们来对这三种战略思维进行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把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需要。这种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存在一个问题,即战略不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一旦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需求毫不相关,或企业的差异化不被顾客所认识和接受,那么,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就会陷入困境。

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作为自身经营行为的标杆,考虑的是行业内的此消彼长,考虑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你争我夺,考虑的是如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或打败竞争对手,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零和战略。不过,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并不太重视价值的创新。企业若从这种战略思维出发来考虑战略的制定,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三种影响:一是企业注重模仿而不是创新,因而企业常常接受竞争对手的成功之道并进行模仿;二是企业更多的是应对式地展开经营,这是竞争的本质使然;三是企业对新出现的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够。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由外而内的一种战略思维方向,考虑的是顾客需求什么,企业应该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把维系顾客或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变革,以应对这种要求。采取这种战略思维的企业以顾客价值作为战略的取向,以价值创新为已任,以价值来维系顾客和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非零和的战略。当然,以顾客为本制定战略要求企业能快速理解和把握顾客的需求及需求变化,有足够的柔性来调整自身各种资源的组合,并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这种挑战和压力并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面对和应付自如的。

当然,以企业内在的基础来制定战略(以资源为本的战略)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因为成本和收入都是盈利能力的基本决定因素。但是,以顾客需求为基础的战略与顾客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以竞争为本的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它考虑的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但并不重视价值创新,从而忽略了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在一个追求群赢、竞争与合作并重的知识经济时代里,把竞争对手作为企业的利益攸关者可能要更好一些。相对而言,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价值创新来满足顾客需求,驱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顾客需求,这更符合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现代的主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主导发展方向,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识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它一切期望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知识经济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最明显的特征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战略是企业综合考虑顾客需求、企业资源和市场竞争这三个因素,寻找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的途径。然而,知识经济对这三个因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充分关注知识的变革作用。

第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竞争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企业之间的现有知识资源的竞争、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竞争、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其它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企业内部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等,知识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评估竞争状况。

第二,尽管目前知识尚不能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但没有人怀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知识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资源正在取代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大的企业资产。而且,现代知识的高速更新、爆炸性增长使静态的已有知识掌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知识竞争的需要,驾驭知识的学习、研究开发能力培养就成了企业构造自己知识竞争优势的要点。这样,评估企业资源时需要把企业的知识资源/资产评估纳入进来。

第三,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顾客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有活力的变革因素,其需求变化更具有不确定性,这对企业理解和把握顾客需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企业战略更加灵活,具备足够的柔性来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因此,制定战略时企业就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革影响,综合运用以资源为本、以竞争为本和以顾客为本这三种战略思维,敏锐抓住顾客需求的变化及理解竞争对手的行为,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向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 9年第1期。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2期。

3.、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

4.宝贡敏:《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2期。

5.李雪欣:《竞争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利器》,《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6.徐二明、张初愚:《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案例企业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8年版。

7.宋云、陈超:《企业战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9.泰勒尔著,张维迎等译:《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w.chan kim,renee mauborgne:strategy,value innovation,and the knowledge econo my,sloan management review,spring 1999.

战略管理范文12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竞争战略;成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为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保持优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方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构建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都在与诸多竞争对手进行着不断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取胜,就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在本企业的内部和近期,而只有密切关注外部市场,关注竞争对手,着眼企业与市场的持续良性互动,才能谋求生存机制的不断改善和发展壮大的机会。由此可见,缺乏外向性和长远性的传统管理会计已经不能充分地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于是,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1981年,英国学者西蒙斯(Simmonds)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之说。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是一种外向型和具有长远意义的管理系统。它站在战略的角度上,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旨在帮助企业管理层从长远利益出发,科学地审视、分析企业的经营现状,持续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把握各种潜在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按照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从外向性、长期性着眼,全方位地制定动态的战略战术,才可避免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成本浪费现象,时时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拟对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企业经营战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推动企业盈利和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一、滚动预算战略

预算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计划的数量说明。企业预算的主旨就是要通过数量化的预测和决策分析,确定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具体目标。没有这些目标,经济活动就会失去方向,问题也无从预见。

预算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目前的市场需求正在由大众需求向个性需求转变,由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产品生产过渡,这就进一步加快了市场需求变化的频率。由于每一个经营期间的预算都属短期行为,难以维持长期竞争优势,其确定的预算目标也不能总保证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管理者就不能凭着一组一成不变的预算数据来指导企业生产,而是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滚动预算要求管理者“长计划、短安排、重市场”,根据最新的预测—分析—改进方案—改进行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将上期预算数据更新为本期的实际数据,使预算计划在不断的修订更新中对市场作出灵敏的反映,并保证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企业经营的现状和变化了如指掌,准确预测未来,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二、质量成本战略

质量成本就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既定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

质量成本战略遵循的是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生产质量低下的产品,虽节省了成本,但消费者显然不会购买,还会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损害企业声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企业经营失败。过犹不及,生产“质量”过高的产品也并非是企业的最佳选择。“质量”过高或是功能过全,超出部分性能是消费者不需要的,是多余的、过剩的。对于过剩质量,企业不但增加了成本支出,而且过高“质量”必然导致高成本、高售价,消费者会因此增加不必要的购买和使用方面的支出,从而使得消费者对产品望而却步,企业收益也将相应减少。 企业要达到最佳收益,应进行质量成本效益分析。确定质量成本目标时,既要考虑节约和降低质量成本,又要处理好质量成本与质量、功能等方面的关系,通过质量成本效益分析,结合企业的具体条件,寻求质量成本的最佳值,最终得到最优收益。

三、目标成本战略

传统管理会计是在生产过程发生后才对成本进行归结和分析。目标成本管理则是一种逆向思维,它是在充分考虑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预测的销售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企业想要获得的利润率,采用一种倒推的方法,倒算出企业的生产成本,以达到节约成本和增加利润的目的。

目标成本战略首先使得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有标准可依,避免因盲目增加或缩减成本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目标成本涉及到各个生产及非生产部门。在这种管理方式下,需要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管理人员、产品设计人员、采购人员、生产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通力合作,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共同制定出产品的市场成本并在生产经营中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约成本,也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整体凝聚力。

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企业可以通过目标成本的定期分析及与竞争对手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比,找出各时期、各项目成本的升降原因,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下一期的目标成本战略,使企业的成本制定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战略业绩评价

传统的业绩评价并没有战略思想,不注重长期性,这就容易使经理人员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助长了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资行为。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的投资,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加以考虑,尽管这些投资有利于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因为它会使当前的盈利水平降低。所以,传统的业绩评价导致企业只注重短期业绩,只对短期内能看见效果的项目进行投资,而忽略了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

战略业绩评价的优越之处在于将业绩评价和战略管理思想相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就是实现两者结合的有效形式。平衡计分卡既是业绩评价系统,又是战略管理系统。它以战略为中心,将企业战略管理目标逐级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并具有因果关系的业绩评价体系。由于它始终以战略为核心,而不是以财务控制为核心,因而弥补了传统业绩评价只重视单一财务指标的缺点。又由于它是从财务、顾客、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等多角度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考评,因而可以使各个责任部门都能看到自身行为对企业目标的影响和作用,便于管理者制定出切实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方案,引导各责任人的行为,并且能够兼顾股 东利益、顾客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统一,实现企业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的平衡及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能力的协调。

中国目前许多地方都有专门承担企业业绩评价的机构,它们有专业的业绩评价和咨询系统。企业可将战略业绩评价任务交给这些中介机构,必要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斟酌修改。这样,既节省了企业自身常年专设业绩评价部门的人力成本,又解决了企业难以找到这类专业人才的困难。

五、寻租行为的影响

熊焰韧在《管理会计寻租探讨》一文中,提出了管理会计寻租的定义:在部门业绩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基层部门利用所掌握的资源,通过改变公司内的信息分布,实现公司内部资源配置向该部门转移,从而使得公司总体资源配置趋于恶化,在该部门获得超额利益(租金)的同时,公司总体业绩受到更大程度损害的行为。

在资本预算、成本控制、全面预算和业绩考评等过程中,基层部门为了争取经济资源的配置、争取对本部门有利的方案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其封锁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歪曲、捏造信息,粉饰本部门的业绩。寻租行为会对企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寻租导致的成本不仅包括寻租者发生的直接寻租成本(如给有关管制部门的贿赂等),还包括寻租引起的效率损失,如在资本预算中,基层部门为了争取经济资源的配置,封锁不利的信息,甚至捏造信息,使一些效率低下的资本预算项目纷纷上马,导致资源运用效率损失。

效率下降和成本的上升必然会损害企业整体利益,削弱企业的扩张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企业应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分权管理等手段减少信息不对称,积极探求抑制内部管理会计寻租现象的方式,增强企业的战略竞争能力。

六、人力资源战略

将人力资源的研究与战略管理会计相结合,目的是为了构建人力资源战略,促进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益,提高人力资源竞争能力。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信息、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取得人力资源竞争的优胜地位。

1.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力资本流的长期契约通常设计成自我履行形式。自我履行契约是指这样一种契约,即在契约中主体发现符合其最佳利益而去做别人希望他们做的事。由于现代组织中存在委托一关系,使得各级组织以此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以有效地激励人做那些委托人希望他做的事情,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十分重要。要想促使员工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成绩,给予其适当的物质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经营成果的分配中,企业资源对经营成果的贡献越大,分配的收入就应越多。但是,物质的激励并不总是有价值的,长期依靠收入分配这一单一手段并不能起到持续激励员工的作用。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随着员工收入的不断增多,每增加一元收入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长此以往会使员工对报酬的激励作用产生适应性的麻木。在物质激励满足的基础上,他们同样还需要精神激励,如适当给职工增加一些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提供更舒适工作环境、多样化的福利项目、适时的言语表扬及鼓励等等,都会使员工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一个有激情的员工团体,才能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只有管理者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及需求,才能“投其所好”,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以避免投入大量资金却达不到有效的激励目的,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加大企业人力成本的现象。

2.战略管理会计所具有的外向性和长远性特点,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须高度重视。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还应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与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人力资本的供应在短时间内是没有弹性的,因为人力资本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然而在当今流动性很强的劳动市场上,企业员工可能会由于对企业的种种不满而投向他处,造成企业日常生产销售的不稳定。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经理、核心技术人员等关键人员的供应更是如此。核心人员的大部分财富与其专业技能紧密联结在一起。他们的价值体现在过去的业绩资料及个人在过去工作中所积累的声誉,这些就构成了企业一项特有的资源,如果企业将这些资源有效运用就能获利。这些人员平时不仅从公司获得薪水、奖金、福利等,更重要的是从企业经营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无形财富——技术和经验,这就增加了他们未来的获利能力。他们一旦流失,会给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带去技术、经验、甚至商业机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和风险。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使人力资源战略充分发挥功效,防止人才竞争失败而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损失。

七、企业文化战略

重视企业文化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体现。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既包括有形的外显文化、硬文化,也包括无形的隐性文化、软文化。企业文化是同企业的物质生产过程和物质成果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