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09 21:07:30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今后履职工作中,要争分抢秒、主动出击,不得过且过、不拖泥带水、不敷衍了事,用一线的作风、火线的紧迫,担好责、履好职、干好事,在岗一分钟,尽职60秒,珍惜当下,不负韶华。以下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政协委员培训讲话及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阅,欢迎你的阅读。

政协委员培训讲话及心得体会一

这次提升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成效显著,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学习锻炼。两位委员代表的发言很深刻、很精彩,真实反映了全体学员在学习培训中都用了心、动了情,都学得很认真、学得很扎实,都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在灵魂上得到了升华,在能力上实现了提升。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今后履职工作中,要争分抢秒、主动出击,不得过且过、不拖泥带水、不敷衍了事,用一线的作风、火线的紧迫,担好责、履好职、干好事,在岗一分钟,尽职60秒,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要讲团结、会团结、能团结,把胸怀放大点、把格局扩大点,善于凝聚共识、凝心聚力,长于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画好最大同心圆、找到最大公约数,用“放大镜”和“望远镜”来落实好政协工作,把一切可用力量团结到社会发展上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工作和事业中,要把自己锻炼成具有“虽千万人吾往矣”气魄的斗士,不惧波浪开好人生“逆风船”的勇士,敢于向人生困难叫板,敢于向人生磨难冲锋,敢于在人生湍流中逆行而上,做一名敢吃苦、能吃苦,有谋也有勇的政协委员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做咬定岩石不松劲的竹子,做险流中岿然不动的磐石,不管工作任务多急多重,都要游刃有余、化繁为简、持之以恒;不管人事几经浮沉,也要保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心态。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在履职过程中,要提前做好规划、做足准备,要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敏锐性,准确了解把握政策,善于想在市委前面、谋在政府前面,早规划、早部署、早行动,尤其是提案和调研报告的撰写,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企业家委员要充分发扬敢为人先、爱拼才会赢的企业家精神,不断追求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新增长极,让xx市场活起来、强起来、壮起来,为xx经济高速发展注入政协力量。

事、揪心事,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把奉献放在首位,多做回报社会、回馈人民的实事好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要像梅花一样,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出风头、不占锋芒,守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出谋划策,为市委分好忧、为政府献妙计、为民生解难题,充分体现参谋助手作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要用这次培训的春风,开创工作事业的春天,用能力提升的秋实,播下理想收获的希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收官战中,用虔诚信仰、钢铁担当和过硬本领,再铸事业辉煌、再创履职新高,再添xx发展新动力。

政协委员培训讲话及心得体会二

9月x日至x日,作为一名基层政协委员、一名政协工作者我非常有幸参加宜春市政协委员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学习,到市委党校接受再教育,在这短短的三天培训学习中,我十分珍惜学习机会,按照培训日程安排,认真听取了市委副书记饶利萍的开班讲话、市政协副主席蔡佩兰结业讲话和各位领导、专家的精彩授课,从中学到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眼界、增强了自己的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期间,我能认真的转换角色,严守纪律,按照培训班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努力提高理论修养,不断增长能力才干,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现将此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

来到市委党校培训基地后,我及时调整了心态,转变角色,虚心学习,完成由办公桌到课桌、由做到听的转移。通过培训,我深切的体会到,市政协高度重视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队伍建设和学习培训,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提前作了细致的安排,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设有6个专题理论课《解读中央、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与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领会和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做制度遵守和执行的坚定实践者》《除了胜利,别无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当》;课程既有理论概述又有实例分析,既重视课堂讲授又注重实践互动。在这3天的时间里,我认真聆听了每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边听边思考,开启了心智,每一堂课、每一天都有收获。讲师们有来自省、市政协领导,和省、市委党校教授,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向我们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传送经验,渊博的学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受益匪浅。

二、加强交流,发挥优势,弥补短板

此次培训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方便、更宽阔的交流平台,这次培训的学员上有厅级领导,下有普通干部,还有企业老板,但都是政协委员、政协干部,通过这次培训相识相知,扩大了我们学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一是提升了自我的沟通交流能力,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大胆与人沟通交流;二是增强了对友邻县市相关工作的了解和深入认识,有助于学习新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能力;三是丰富了自身的阅历,促进了自身履职能力的提高,提升了自身水平、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四是增进感情的同时也使其他友邻县市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弥补自身不足,发挥自身优势。

三、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作为一名政协干部如果不爱学习就会缺少灵气、无法创新,就不能适应政协工作的需求,素质提不高,成长也不快。我将进一步增强自身理论水平及履职能力,学习履行职责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扩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进一步勇于创新。思想观念不适应现状,就不能顺应时代进步历程,就不能与时倶进地推动工作的新进展。我将走出就固守理论,不能合理联系实践工作的局限,研究新方法、新思路,学习兄弟县市区政协创新先进理念,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经过三天的学习,使我加强了理论武装,优化了知识结构,提高了综合素质。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同学友谊。我将以此次培训班学习作为人生旅途的一个加油站,在今后工作中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勤奋工作、积极开拓创新,在政协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协委员培训讲话及心得体会三

9月x日到9月x日,2020年度市政协委员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集中学习,来自市政协、全市各县市区的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认真聆听了精彩授课,大家感到眼界大开,很受启发。在开班式上,市委副书记饶利萍、市政协主席陈荣鼓励大家努力学习,把握方向,提高能力,履职担责,为我市“优环境、促发展”工作贡献政协委员力量,让学员们备受鼓舞;培训结业典礼上蔡佩兰副主席嘱咐大家学好悟透,认真总结,学以致用,提升素质,真正做好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不断进步,做出贡献。

学习让人进步,尤其是这样的高质量培训,更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对能够参加这样的学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种学习活动如持续开展,必将对提升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能力有明显效果,并将显著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一、人民政协无比伟大,做一名政协委员使命崇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有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协商制度的巨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社会人士共建祖国的伟大创举。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应运而生,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制定了建国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平了道路。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团结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中国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满目疮痍的旧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带领中国人民过上了当家做主的幸福生活。

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是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2019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指明了人民政协工作的努力方向。人民政协将在新的时代施展新的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这让广大政协工作者和广大政协委员无尚光荣,感到使命崇高,从而激发巨大力量。想起人民政协的光辉历史和领袖的殷切嘱托,我们就有使不完的劲,要在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奋勇向前,履职尽责,多做贡献,在新的时代书写新的人生,留下光辉印迹。

二、祖国发展高歌猛进,民族复兴势不可挡,重重难题必将破解

市政协老领导涂水泉为学员们讲授的一堂课《除了胜利,别无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大大提升了学员们的自信。他列举了数量庞大的数据和事例,告诉我们祖国的强大,伟大祖国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制度的无比优越,以及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党和国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处于当今世界,所有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所有难题都可以破解,中华民族的崛起势不可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一定会冲上世界民族之林的顶峰,再展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雄风。

当然,困难会有的,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力和韧性,持续不断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发展好自己的事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跟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坚定勇敢而又充满理性,我们将无往而不胜。这一堂提气课,在巨大的优势面前,我们有必胜的信心,我们决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十四亿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将焕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民族振兴,中国必胜。

三、优化发展环境,迎来宜春新的崛起

“优环境、促发展,奋力建设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的课程,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宜春的光荣历史、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宜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西汉初年建县,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18个城市之一。宜春文化繁荣,人文厚重,盛唐时期“袁州进士半江西”。改革开放以来,宜春经济获得较大发展,锂电新能源、医药、金属家具、再生资源、建筑陶瓷、绿色食品、高效绿色储能等一大批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富硒、中药材、油茶、绿色有机、肉牛、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势头强劲,全域旅游形成规模,部级经开区、部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省级工业园配置科学完善,宜春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由于发展环境出现短板,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受阻,通过方方面面的数据对比,我市的发展态势在全省由原来占据的第一方阵成为落在末尾位置。形势逼人,时间紧迫!如何破解难题,首先是优化发展环境,从政治生态环境、一流营商环境、秀美自然生态环境上下大功夫,团结奋进,务实进取,凝聚合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环境大优化的决定性胜利,就一定能开创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宜春人讲宜春课,宜春人析宜春势,让人既感到压力巨大,同时又看清了发展路径,找到了努力方向,心中充满了胜利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投身优化环境的工作中,做好政协委员的表率,为宜春全市新的大发展发一份光出一份力。

四、把握方向,学习调研,提升素质,参政议政,做好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

坚持党的领导,是政协委员的首要站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工作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所以,政协委员首先必须红心向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境界,扩大眼界,提高水平,找准目标,学习调查研究的本领,在上级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对应相关的委员工作,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看得准问题,找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得出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提案建议,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为推动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承担一个政协委员的应有责任。这样我们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才有自身的价值,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九届县政协委员新委员较多,有的同志对人民政协的发展历史,性质、地位和作用,主要职能等基本知识缺少深入了解。委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撰写提案,怎样反映社情民意等等,对于新委员来说,都需要及时学习和掌握,而上届留任的老委员,也需要进一步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下面,我就办好这期培训班讲三点意见:

一、端正态度,充分认识这期培训班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政协委员知识水平,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协组织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举办这期委员培训班,就是寄希望政协委员能尽快适应角色,更好地履行政协职能,则我们政协的事业就会更具特色。

1、举办这期委员培训班,是本届政协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需要。近年来,我县政协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围绕党政工作中心,积极建言献策,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肯定和称赞。本届政协要继承和发扬上届政协的好的做法,必须使政协委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全方面的提高。一是目前,我县政协新任委员较多,正确熟悉和善于履行政协职能的委员偏少;二是政协委员对统战政协理论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单一;三是有的委员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看摊守业,不敢闯不敢试,这说明对政协知识不是很熟悉;四是本届政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培养提高政协委员的整体素质。

2、举办这期委员培训班,是进一步增强政协委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需要。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政协委员队伍,是适应新时期政协工作的需要。集中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委员胜任岗位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弥补新任政协委员的知识不足,让委员们全面地、系统地接受人民政协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可以让上届留任的老委员进一步加强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3、举办这期委员培训班,是提高委员参政议政能力的需要。在座的政协委员,是人民群众的代表,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这是各界群众对你们的信任,也是你们个人的光荣。希望你们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全心身地投入到培训学习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参政议政水平,以不辜负人民群众对你们的殷切期望。

二、强化纪律观念,提高这期培训班的质量

纪律是学习班前提,是提高办班质量的根本保证。只有每位委员强化纪律观念、珍惜这次好的学习机会,才能达到办班的预期目的。一是要按时到训。不能拖拉松散,因为我们办班的时间较短,如果因为部分人迟到松散,则会浪费大部分人的良好学习时间。二是要认真听课,做好学习笔记。这次培训班,我们请来的市委党校余彪教授及其他几位授课同志,都是所讲课题内容方面的行家,希望委员们要认真听课,领会课堂内容的实质。三是要把握学习重点。这期培训班所安排课程较丰富,但时间较短,要委员一下子全部接受这些课程内容确实有些困难,所以每位委员都要根据目前自己现有的知识状况,把握其学习重点,领会实质,真正成为政协委员中的行家里手。

三、学以致用,在履行政协职能的实践中不断提高

新任的政协委员在政协工作中的阅历浅、经验少,如果只囿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这是远不够的。必须在学习中,紧密联系和结合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着眼于人民政协理论知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

1、学以致用,要做到心贴群众。政协委员只有时刻不忘自己所联系的各界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履行政协职能中为了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应有作用,才能真正代表本届别的群众意愿和心声。

2、学以致用,要做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就不能更好地参政议政。我们这届政协委员年龄较上届要小,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更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准实情。只有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为党委政府提出具体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才能真正做到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在关键处。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为进一步提高市政协机关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履职水平,深化“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工作水平”学习教育活动,推进市政协机关的全面建设,市政协党组研究决定,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市政协机关干部培训班。在前期认真筹备的基础上,培训班今天正式开学了,我谨代表市政协党组向培训班的开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承担这次培训任务并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徐州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以及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这期培训班主要任务是学习机关公文写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围绕“提高能力素质和履职水平”这个主旨,通过学习培训,学到真技能,增强真本领。培训通知和编班分组名单已发给大家,具体安排不再重复。下面,我就办好这次培训班讲几点意见。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学习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是事业进步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为获得全面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生活方式。去年,政协党组决定在政协机关中开展了“双提”学习教育活动,并以此为载体,赋予具体实在的内容。在去年集中学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工作标准的基础上,今年先后举办了专委会工作研讨会、机关部门副职工作交流会和系列专题讲座,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今天开始,我们委托徐师大成人教育学院按照规范的培训方式,对机关50岁以下的干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培训。这些举措在市政协机关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政协党组和主要领导之所以下这么大的决心,就是期望通过这些措施来不断地提高大家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履行职责,树立形象,成就事业。因此,大家一定要不辜负政协党组和领导的殷切期望,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防止和克服“无所谓、走过场”以及“学不起来、学不进去、学不到位”等现象的发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讲究学习的方式方法

在当前各项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下,下决心把大家组织起来进行培训,是非常不容易的。希望同志们珍惜这一难得机会,切实端正学习态度,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好学风,掌握真本领。

一要深入钻研,勤于练习。两门功课内涵丰富、可操作性强,理论容易听懂,但要真正熟练掌握,得心应手,不付出艰苦努力是不行的。因此,要真正扑下身子,静下心来,多写多练。只有这样,才能有较快提高。徐师大成教院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根据机关培训的特点,在课程安排上将讲课和练习设计为一比二,突出实践和练习这个重点,精心挑选安排富有经验的授课老师,这对于取得培训的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要注重总结,不断提高。同志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日常学习中悟出了不少心得体会,很有必要利用这个机会认真加以总结和交流,使之成为做好工作的有益财富。希望大家结合部门工作和自身实际,认真总结回顾,带着问题学习,使培训的过程成为扬长避短的过程、开阔思路的过程、增长才干的过程。

三要学以致用,搞好转化。学习只有完成转化,才能取得实效。通过这次培训,不仅要使基本技能有一个大的提高,而且也要使思想素质和工作作风有明显提高,使精神状态更加昂扬,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艰苦性、扎实性、创新性,取得工作水平和思想作风“双丰收”,从而为推进我市政协工作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三、要严格要求,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这次培训班时间相对较长、学习任务较重,希望大家要处理好学习培训与正常工作的关系,集中精力,排除干扰,从严要求,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培训作为今年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党组研究,整个培训班由办公室和机关党委具体负责,抓好落实。办公室负责培训课程、时间的调度安排,负责与徐师大成教院的联系沟通以及日常教学服务等工作,要根据政协整体工作安排,搞好统筹协调;机关党委负责对参学人员的考勤、考试(核)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各部门在工作安排和任务分配上要为参学人员创造必要条件,切实落实上午工作,下午学习的总要求。培训期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为本部门同志创造良好的参学条件。班、组长要切实负责,以身作则,对参学人员严格要求,大胆管理。整个培训班结业后,办公室和机关党委要向党组作专题汇报。

二要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规定。要建立考勤、考试(核)和请销假等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学籍档案,每次阶段考试(核)后,都要将每个人的考试成绩记录到学籍档案中,结业考试合格的,由成教院发给证书,不合格的,要补课。教室中要定人定位,方便点名和考勤。计算机练习课可在各自办公室进行,公文写作练习课一般要在教室中进行。每次上课和练习前,由班长或值班组长清点人数,向老师报告,并登记在册。无特殊情况不要请假,严格按规定时间到课。要坚持请假制度,逐级请假,由组长向班长提出后,报秘书长批准。要自觉维护教学秩序,在教室中不做与培训无关的事情。要尊重老师,认真听讲,服从管理,自觉规范言行,注重政协机关干部的自身形象。

三要开展互学互助及各项竞赛活动。能者为师。在虚心听讲,认真学习,刻苦练习的同时,要向水平高的同志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成效,计算机课设置了两名技术较好的同志任辅导员(史先强、徐智勇),在练习课时间为大家提供学习辅导。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也要展开学习竞赛和互学互助活动,看谁学得好,看谁掌握得快。要适时组织作业讲评和展评。要组织评比优秀学员。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促进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企业参与(EI),指企业主及其相关组织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如学徒实习的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或自主聘请员工等。公共投入(PC),指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在校培训和学徒期培训)培训体系、中等教育(无论是否具有明显职业培训特征)机构或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体系的影响与相关配套经费的资助。根据这两个指标对职业教育影响程度大小,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四类理想模式:第一类,集权型(Statist),职业教育融入中等教育,学生可自由从职业教育转入高等教育,企业基本不参与职业教育的任何活动。第二类,集体型(Collective),一些中介组织,如企业协会、工会和劳资委员会等,参与职教管理。企业对培训的内容有较大影响力。国家也参与,但仅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将义务和责任委托给“私益政府(PrivateInterestGovernments)”。第三类,企业主导型(Segmentalist),企业享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企业协会和国家不太参与培训设计,企业自主设定培训内容。第四类,自由型或残留型(Residu-al),公共投入和企业参与程度都不高,即国家政府和企业对职教影响力不够。通常,自由型更关注学术教育而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但欧洲南部也有些国家既缺少职教培训,对高等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也不大。比利时、芬兰、法国、荷兰、挪威和瑞典属于集权型:公共投入非常大,企业投入非常小。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和英国属于自由型:公共投入小,企业参与也不多。对中等教育之后的教育体系而言,这种类型是欧洲教育自由多元化的一个表现。企业参与和公共投入只反映了自由型国家在初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情况,忽略了初等职业教育后,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特点。比如,在爱尔兰和英国,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领域公共投入较少,但两国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大弥补了其对职业教育公共投入的不足。而意大利和希腊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高等教育都比较薄弱。奥地利、德国、丹麦和瑞士则属于集体型:对职业教育,企业参与程度很大,而政府的公共投入一般。瑞士和丹麦最为接近企业主导型。在瑞士,国家对职教的公共投入少,可能与工会在政府机构中相对较弱的角色有关;而在丹麦,企业自身开展的技能培训比国家组织投入的教育更重要,因此整个国家对职教的公共投入也比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更低。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企业主导型的。以上两个指标描绘了欧洲各国间职教培训体系的差异,而其差异的成因何在?以往何种政治和体制性因素使得欧洲职教培训体系呈现出今天这般多样性?其中有两个要素值得关注,一是经济协调程度或市场经济的多样化程度;二是政党派别权力差异。单独分析党派政治或经济协调因素对职教培训体系差异的影响会有失偏颇,要把两个要素结合起来观测。此外,还必须考虑到国家政治与经济协调间的互动效应,这种互动也正日益备受关注。

(一)协调程度

市场经济多样化观点认为,职教培训体系是协调式市场经济体(CoordinatedMarketEconomies,CMEs)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体系类型与经济协调程度和方式都有关联。在协调式市场经济体下,企业依赖非市场协调形式,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受益于丰富的社会经济制度,如,薪酬设计、商务与劳力合作关系、支持中长期人力投资战略和强大的企业协会的政府干预制度。非市场协调使企业参与解决人力资本与产品关联之间的“市场失效(Marketfailure)”问题,,这令企业更愿意对其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相应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也增强了员工对自身职业技能投入的意愿。在一些能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国家,其企业往往能脱颖而出,以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虽然这一市场收益短期消耗了企业资金,但有助于集体型职教培训体系得到国家政府的长期支持。相反,自由市场经济体(LiberalMarketEconomies,LMEs)强调学术技能,这种技能通常经由正规的高等教育获得,并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制度,按照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没有非市场协调形式的国家,企业依赖高等教育阶段获得的通识技能,这种技能还有在产品市场竞争的相对优势,而产品市场竞争依赖基础革新,而非附加值创新(如软件、生物科技和制药等)。但企业之间缺乏稳定的协调机制,这加剧了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企业不愿意对不具潜在转化价值的技能培训进行投资,这导致技能培训活动不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模和要求。毋庸置疑,社会经济体制激发了企业和年轻人对不同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行投资。非市场协调程度高,国家和企业对职业技能的依赖性会更强,相反地,协调程度低,国家和企业不大依赖职业技能。因此,市场经济多样化理论鲜明指出:自由市场经济体强调学术教育,而协调式市场经济体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然而,在欧洲诸多协调式市场经济体系(CMEs)的国家,可能要对劳动力市场协调类型进一步区分。例如,企业集团化高的国家可能拥有企业主导型的职教培训体系。相反地,企业集团化水平中等或一般的国家,企业更多地会参与各种集体型(通识)技能的培训。当然,协调式市场经济体下,职教培训体系间的差异又与各国党派主张与传统有着广泛的联系。

(二)党派政治主张与传统

组阁政党大大影响国家政府和企业(主)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规模。有调查显示,通常左翼(社会民主)党派执政时,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投入就大。社会执政时,国家政府获得强有力工会的支持而不太愿意对初等职教培训投入,因为政府担心企业廉价雇用学徒工来替代熟练工。而且,社会关注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这些教育培训与社会的主要选区民众密切相关。尤其是二战后的几十间年,职教培训是大多数国家的年轻人获得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左翼党派主张及执政传统与政府对职教的公共投入程度呈现正相关态势。这也意味着,自由保守党执政时,国家政府对职教培训的投入就少,一是因为保守党倾向于对高等教育和私立教育进行投入;二是因为保守党力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愿支持非市场行为的经济协调形式,而非市场调控又是一个推行、普及职教培训的必要条件。也即,社会政府利用宏观调控的行政影响力,推行大众教育,其中也包含了完善各级职教培训体系。然而,世俗保守党和基督教还存在重大差异。有关福利国家的比较文献表明,作为第三党派的政治意识形态,基督教对于福利国家的发展具有独特意义。。比起世俗保守主义,基督教源于社会天主教义,极其关注社会对市场负面效应的补偿问题。然而,社会与基督教又有不同。社会非常支持国家集权式解决问题的原则,而基督教倾向于社会辅原则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公民社会组织(从前是教会和相关福利机构)应尽最大可能来提供社会服务和教育,而国家政府仅仅在绝对必要时参与调解市场经济给社会服务和教育带来的矛盾。基督教把基督教关于社会和经济公正的观点同关于政治民主的自由主义观点结合起来,主张维护有关教会和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往往游离于可能相左的利益群体之间从而调节阶级矛盾。正是这样它才有别于社会和世俗保守党。不同党派的主张与传统对职教培训体系的发展也有所影响。首先,基督教采取国家政府参与职教培训的特殊模式。政府不是直接提供和资助职教培训,而是充当调解员,通过建立和维系,诸如社团商会一类的援机构,来缓和不同阶级间的矛盾。这样的话,对年轻人的培训往往委托给了企业和其他协会等“私益政府”机构(StreeckandSchmitter,1985)。然而,“亲市场”的保守党则相反,企业期望亲自给年轻人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也乐意接受工会的角色———不同社会阶层联合起来的助推者。因此,基督教主张推动企业协会的发展,也依靠企业协会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集权型职教培训体系中,较高的经济协调程度有助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联合,这时比起学术教育,职教培训开展起来更顺利。(Martin,2012)。但社会和工会的主导地位往往导致集权式的问题解决方式,令诸多企业都陷入各项职业技能培训的条条框框之中。最后,自由市场下的职教培训缺乏协调机制,各党派(如英国工党)纷纷尝试集体型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总之,由于党派政治也影响着经济协调方式,党派主张和传统对职教培训体系的影响程度也就要与宏观经济协调结合起来研究。

二、案例分析

(一)德国

自19世纪晚期以来,协调式市场经济和企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德国萌芽。在1969年的《联邦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法案(BBiG)》出台以前,学徒培训由企业,特别是半公立商会自主管理。企业主愿意并有能力依靠非市场协调形式,通过商会和强大的企业协会来阻止技术工人流失,并鼓励他们参与技能形成的培训。二战后,工会的权利和影响力日益扩大,这对企业主导型的培训体系提出了挑战。自魏玛共和国以来,工会一直游说制定全面的立法框架以防止企业主在企业主导型培训体系下把学徒用作廉价劳动力。直到1966年“大联合政府”成立,一直作为反对派的社会也支持工会的做法,并抨击基督教政府,要求加强相关立法。1969年通过《联邦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法案(BBiG)》,立法最终成功。这一法案使之前零散的法律条文框架更加统一,而且原有体系的核心特征依然保留了下来。工会在商会中有了更具影响力,在职业、行业界定和资格鉴定的改革与更新过程中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但总体而言,工会和社会都不满当时法案的有限使用范围,很多涉及职教培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在1969年社会和自由党联合执政,新政府推出的重要改革之一就是将德国职教培训体系由集体型向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式集权型转变。正如党派理论所观察到的,社会希望通过拓宽高等教育口径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小孩的受教育机会,将职教培训体系融入普通中等教育体系,正如同时期瑞典的做法。这样激起不少企业主的反对,他们一度威胁要完全废除学徒培训体系。基督教则主要支持企业主。1982年,基督教重新执政,尽管当时普通教育辍学人数增加导致培训场地严重缺乏,新政府还是立即废弃了很多大规模改革原有的职教培训体系的计划。不同于往届政府那般威胁企业主,采取培训税收机制逼迫他们,而是采用了典型的社团主义方式,有效呼吁议会和企业协会承担起他们各自的义务。与英国保守党相反,德国基督教更加强调的是职教培训而非学术教育的价值,并期望企业致力于维持一种基于企业的二元职教培训体系。与社会又有所不同,他们反对集权模式,认为职教不应纳入到普通学校教育体系,而应是一个独立、鲜明又有价值的教育途径。另外,只要工会的革新活动不会使职教体系从集体型转向集权型,基督教承认工会参与改革、更新教育培训课程设置和职业资格要求的权利。

(二)瑞典

瑞典的政治形势与德国完全不同。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没有基督教派,即便有也处于弱势地位。1932年,社会和农业党联合执政,一直持续到1976年。1938年企业和工会达成的“历史性妥协”之后,社会在竞争选区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又与强大的工会及组织良好的企业主联合影响劳动力市场。20世纪50年代,社会开始长达几十年的教育体系改革重组。最初,瑞典的教育体系和德国没有多大差异,因其中等教育多轨并存,又有培养精英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改革试行初期,政府在1962年设立了9年制综合学校并把它作为标准学校教育体系。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社会民主福利国家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北欧教育模式的基石。在较低层次的中等教育综合基础体系确立后,接下来就是要在更高层次的中等教育阶段能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区分开来。以前,传统文法学校与各类设有职教生选拔途径的学校同时存在,但是在制度上有所区分。1969年,政府通过一项重大改革(于1972年生效),将职业技术教育完全纳入到了普通中等学校体系以弱化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区别。这有助于加快生源流动,能让职教类毕业生很快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这与德国截然不同,因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教育的渗透仍然非常少。另一重要区别在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都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而1945年,瑞典学徒的人数和国家赞助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差不多,约10,000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改革是瑞典的关键期,改革使瑞典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集权型”而不是“集体型”。此后的各届政府努力提高企业对培训的参与,以应对居高不下的年轻人失业率,但都以失败告终。然而,与英国不同的是,瑞典职业技术教育在瑞典的地位以及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投入都非常高。因为在瑞典,作为典型的协调式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遭受工会和企业联合施压,促成了中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密切关职,职教培训成为学术教育的可行性替代品。

(三)英国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下:

一、根据我县产业发展思路和部门科普职能,积极组织申报和实施科普项目 二、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科技培训是县科协的主要工作,在人少、经费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短期及“农函大”培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科学养鸡及预防、科学养猪及饲料配方、核桃嫁接、种植重楼、当归、秦艽、羊肚菌、蔬菜种植、糕点制作等九个专业的农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28期,受训人员5050人次。举办了蔬菜种植、兽医、核桃嫁接、葡萄种植、小型农机具维修、养猪、养禽、养蜂、畜产品加工、养牛、农家经营、服装剪裁、中草药种植、食用菌种植等14个专业16期农函大培训,招收学员490名。培训结束后,统一安排考试考评,考试合格率达98。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在培训当中,县科协聘请县级科技部门退休的老专家,长期从事农村科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组授课,强化县乡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提高科技服务的实效性,为今后组建县级“科技服务工作队”奠定基础。在培训的方式上,我们采取了以围绕所实施的科技项目开展培训为主,以农民生产生活急待解决的技术需求开展培训为主等方式,把参训人员直接带到田间地头,带到果园里,带到猪(牛)圈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很直观地结合起来授课,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理为农民解决经常碰到的又一时难以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用最简单的办法,最低廉的费用,解决最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科技宣传,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科技文化素质 四、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学会工作发展,努力探索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法 学会作为科协的基层组织,是科协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县共有3个县级学会,县科协结合年度科普任务和科普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对相关学会的联系和沟通,求得业务主管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以各自部门的业务工作为平台,发挥技术专长,

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科技支撑经济的目标。年内,先后从农学会等抽调科技人员配合县科协开展科普宣传和农民培训工作,发挥了科普工作主力军的作用。一年来,县级学会基本上做到了按照章程办会,发挥了科技人员应有的作用。但学会工作仍然是我县科协工作的薄弱环节,很多

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科协具有“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能,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体现党委政府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县科协计划在2009年元旦前对各行各业科技人员中的业务骨干、贡献突出或特殊岗位勤奋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进行走访慰问,征求他们对全县科技事业发展的呼声和建议,并及时向县委政府做好汇报。

五、认真开展其它各项工作

(一)根据县委的部署安排,认真抓好本部门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各阶段的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活动任务。

(二)党风廉政工作。根据“党风廉政目标责任”,由党支部负责组织党员及全体干部职工坚持学习制度,经常性开展廉政教育,并将学习教育情况及时向纪委作了汇报。

(三)组织全体职工学习了《××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量化考核责任书》、《2009年××县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行业目标管理责任状》、《××县县级机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创建“平安县”目标管理责任书》以及《安全生产责任书》等相关要求的学习内容并安排专人负责。

六、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项目少,投入力度不够。虽然,州县两级的科普投入逐年有了增加,解决了科普工作中的很多具体困难,但依靠每年累计投入才十来万元的经费,实现一个贫困地区劳动者科技素养提升和各种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难度大。

(二)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发动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调动工作积极性做得不够好,成效不够明显。

(三)科协很多工作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下乡次数多,急需解决一名驾驶员编制。

(四)科普工作涉及内容广泛,对科协机关干部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求高,需进一步加强理论、业务知识学习,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

七、2012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强化科普组织体系建设,增强科协服务功能。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抓好乡、村两级的组织体系建设。争取形成“以基地为中心,以协会为依托,以乡(镇)科协为主体,以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的农村科普网络。

(二)加强与各部门的团结协作,进一步做好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使实施《刚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配合,扎实工作,推动社会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

(三)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好各种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科技意识。

(四)以服务“三农”为重点,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工作。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科技需求,开展好“农函大”培训和各种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五)加强学会、农技协的发展与管理。围绕我县产业培植思路和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发展一批在农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专业技术协会,同时要做好原有各种农技协的巩固和提升工作,使他们充分发挥带动全县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作用;加强县级学会的管理,以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落实管理,从建章立制入手,从经常性的活动入手,让学会工作步入正常化的轨道,引导学会工作健康发展。完善县级科技人才信息库,动员科技人员积极在有关刊物及新闻媒体上发表刊登科普作品,开展学术交流,反映科普工作情况。

(六)积极开展农村科技示范推广、科技扶贫活动。申报和实施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示范村”等科普项目。以实施科技项目为契机,强化各乡各村科普阵地、基地建设,提高农村科普功能。

(七)积极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继续开展科普示范学校、“大手拉小手”等科技传播活动。

(八)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严格按照目标责任要求,切实抓好党风廉政责任等相关工作。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开展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争当科技示范户的高潮。通过广泛培训,我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技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我市小麦、玉米平均单产达历史最好水平。

一、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版权所有

2006年,主要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启动了2006年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面搞好组织协调,促进了培训工程的顺利开展。一年多来共举办市级培训班21次,培训市镇技术人员2006人次;技术人员入村举办各种类型的村级培训班累计2006余次,入户咨询培训30000人次,重点培训了1000个科技示范农户,示范带动了10000个农户,接受培训的农民累计300000余人次。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把这项工程与“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业部“标准良田建设”及“科技书屋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实施了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

主要做到“九个落实”:

1、组织领导落实。在兖州市农业局分别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监督考核小组。

2、培训计划落实。农业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兖州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3、首席专家落实。确定了县域首席专家、小麦、玉米专家及项目区乡镇的区域首席指导专家,具体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4、技术人员落实。在农业系统选拔100名业务精通、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搞好培训。

5、培训对象落实。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平合理"的原则,在主要粮食生产镇谷村镇、大安镇、小孟镇、漕河镇、新驿等镇选择100个村,由村民申请、村委会推荐、镇农技站审查、培训单位审定,确定1000个农户作为科技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并建立示范农户档案,统一管理;保证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每个示范户示范带动5-10个农户。

6、培训技术资料的落实。一年来共发放农民培训卡10000份;科技光盘2006多套;《高油玉米生产技术》及《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教材13500本;特别是为农民发放了10000份科技挂历,把各个季节的主要生产技术、农业政策,印在挂历上,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市实际,在农时关键技术环节编印并发放《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要点》、《夏玉米套种技术要点》等明白纸共30余万份。

7、培训设施落实。全市共协调镇、村培训教室215间,建设农民科技书屋16个,100个村全部配齐电教设备。

8、培训经费落实。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市农业局多方筹集培训资金,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配套政策落实。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农业局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享受国家农业部优质小麦示范区建设中的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政策;每个核心示范农户年底发一套农民科技挂历;优先免费得到示范新品种和相关技术资料,在资金、物资、技术上支持他们开展科学试验、生产示范、科技攻关等活动;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和技术协会。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

主要培训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兼顾其它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小麦玉米精播半精播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化学促控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生物有机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以及党在农村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培训工作,程局长多次召开会议,重点研究农民培训工作。农业局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各镇相应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协同作战,共同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培训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千方百计壮大自身服务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强化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优选拔技术人员优选科技示范户在全市选拔了100名技术骨干和100个科技示范村,每个村明确一名包村技术人员,在每个村重点培养10个核心示范农户,以村为单位开展培训,全市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10000个农户。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攻关示范田,与本单位所承担的农业科技项目相结合,开展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通过对1000个科技核心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科技致富能手,通过他们进一步示范带动,初步解决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满足了农民多层次的科技需求,使我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更加完善、有效。

4、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人人签定责任状是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市设一名首席专家,各镇设区域专家;优势作物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设立专业首席专家,负责对包村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包村技术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的监督指导。每个实施村固定一名技术人员。实行层层负责制,首席专家对所培训技术负总责,每个技术人员对所包村的10个核心示范农户及100个联系户负全责,首席专家负责对下一级人员培训、指导、释疑,每一级都需对上一级负责。

5、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为切实加强广大技术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把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搞活搞实,农业局制订了《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监督考核办法》、《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奖惩办法》。农业局与每一位技术人员签订责任书,针对每名技术人员在所包村及所联系的核心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以及群众反映等进行严格考核。农业局成立了以纪委书记石亚鹏同志任组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考核领导小组,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查看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并根据农户电话随时了解培训情况,采取年终与平时相结合,注重平时,并把参加培训的核心示范户纳入微机管理。对技术人员严格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作为评先树优和奖励的依据。凡是弄虚作假、减少培训次数不准晋升职级或解聘现任职务,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6、加强核心示范户的能力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培训由点到面全面提高的重要保证。100名技术指导员深入千家万户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进行科普宣传,切实提高核心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科技示范户培养成一支学得会、用得好、留得住的农村科技服务人才。从而达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农业科技“传、帮、带”体系。实施一年多来,在技术服务上采取“入户指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如种植业在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鼠害多发期、收获等)能及时到每个示范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有些技术指导员甚至与农民吃住在一起。他们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平时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7、增加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让农民积极参与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量大,直接牵扯到农民的利益,发放科技光盘、书籍、科技挂历、明白纸等费用较大。为搞好这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积极协助农民成立优质小麦协会、优质专用玉米协会等农民自发组织,与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畅通销售渠道,实施定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8、扩大宣传,形成合力。定期印发《科技入户工作简报》并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等广泛宣传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局面,农业局广大技术人员自觉的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及时宣传在科技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相互借鉴,提高服务质量,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真正深入民心,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

四、下步工作打算

1、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实施我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

2、加强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按照农业部和省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与互联网、电视、报刊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紧密结合,不断加快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步伐,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入户率。版权所有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向上,除了培训资料,要进一步扩大核心示范户新品种、新肥料和无公害农药的无偿试用,实现更好的示范效果。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7

一、常规工作竟然有条,培训项目和精品培训课程日益形成

职业能力培训部成立3年多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以民政事业单位岗位培训为重点、以部机关公务员党员培训为重心,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为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和精品培训项目。逐步开发了部机关公务员、党员培训项目;民政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能力培训项目;民政行业和社会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丰富了干部培训工作的内容。

二、开创性工作异彩纷呈,培训中心成为机关和基层民政事业单位功能延伸作用日益发挥

1.年初3月份,协助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中国殡葬协会联合开发“清明节预案编制和突发事件应对专题研修班”,这是民政部历史上首次就“清明节”预案编制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培训班。

2.7月份,在512大地震之后不久,协助部人事教育司,具体承办了民政部“民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议”和“职业技能鉴定考务人员培训班”。之后积极参与民政部全国首次职业技能鉴定和殡仪服务员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为xx、xx、xx、xx、xx、xx等举办了8期专题培训班;在中心举办了2期师资培训班,5期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班和1期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培训班。

3.承办部机关公务员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共计330余人参加的3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在院领导和其它部门支持之下,较好地成了这一政治任务,受到部机关党委和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三、研究性工作硕果累累,以研究为先导的培训特色日益凸显

20*年,我们部门完成的培训研究课题项目有:

1.学院20*年2级研究课题《民政企事业单位改革研究》20*年5月解题。

2.人教司20*年部标准研究《民政行业职业分类和代码》,20*.5完成初稿,上报民政部和国家标准委。

3.人教司和部职鉴中心委托研究和开发项目《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操作技能)系列教学片编辑制作》,20*.9完成,在民政系统内部发行。

四、工作实效和业绩较为突出,较好完成年初学院规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在学院领导关注、各部门配合和培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能力培训方面大胆创新。

1.培训人数:从2月份开始到12月初,先后举办了41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3861人次,完成了全年培训任务3000人次的128%。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陈伟芝(1980-),女,广东揭阳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实务教科研;陈岩(1966-),男,广东兴宁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科研类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WYXM0134),主持人:陈伟芝。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55-05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此也导致了目前普遍存在着外贸企业“千金难求一才”,而高校外贸相关专业毕业生却很多难以就业的现象。

一、当前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贸相关专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保障模式持续、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特别是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上还缺乏突破和创新。体制机制问题已成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核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未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机制,合作各方的理念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从目前外贸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总体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是以职业院校主导、依靠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大部分都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政、校、行、企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还是局限于教育内部,如政府层面主要还是由教育部门单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带动和引导其它部门参与。企业也多认为校企合作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不是企业应有的责任,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会担心学生参与到业务中的差错和效率低下会使其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或担心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会泄露,从而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学生学习不到专业技能,合作流于形式[1]。

国家正在积极出台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但这种“参与”机制远远不够,还需各方提高认识,寻求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推动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二)校企共同主导的保障外贸人才培养的宏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缺失

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外贸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行业、财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但这些部门间还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能分割、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等诸多管理协调问题[2],削弱了管理主体的作用。当前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校企合作的实践要求还相差较远,不利于校企合作规划、重大制度制定和实施。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也基本不相同。企业行为短暂,着眼于眼前最大利益;学校偏重教学,行政管理僵化,人事制度落后,联系沟通不畅,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更缺乏微观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严重阻碍校企合作外贸人才培养进程。

(三)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保障尚不到位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保障,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职业学校教育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相关条款只是零星分布在《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科技进步法》《专利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而且并没有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明确规定[3],可操作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和保障性,相当一部分外贸人才培育模式中的校企合作项目因此搁浅[4]。

(四)缺乏促进校企合作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激励机制和第三方协调机制

缺乏有效激励外贸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外贸企业缺乏作为外贸人才培养主体的动力。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人员也缺乏有效监察和督促,难以调动外贸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外经贸企业协会等相关外贸行业协会尚未能代表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发挥第三方协调的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服务,以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二、国外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在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升外贸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最早出现于英国政府颁布的“现代学徒制计划”中,各国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都较为丰富,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和瑞士等国都是现代学徒制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国家,他们体制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推行,与其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方位的机构管理。英国由多个部门、多个组织共同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的组织管理,包括国家层面负责政策制定的教育部和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负责提高年轻人对学徒制的参与率与保持率、对参与学徒制培训的院校和学习者财政支持的年轻人学习署;独立的资格与评估管理机构――资格与考试办公室;负责监督各地培训提供者培训质量的成人学习督察团;负责开发培训课程、资格证书,制定职业标准等职业教育具体事务的专门机构,如课程与资格委员会、产业指导机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颁证机构等[5]。还有国家雇主服务机构与国家学徒制服务机构两家专门的学徒制服务机构。各组织间职责划分明确,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互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网络,提高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

2.法规保障机制健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兴起与英国的职业教育法规保障是密不可分的。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标志着国家重新对学徒制进行正式的干预。1993年的《现代学徒计划》宣布进行学徒制改革,规定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学徒培训,通过国家职业资格制度(NVQ)框架,规定了国家职业标准,保证学徒培训的质量。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现代学徒制推行方面的相关法规措施出台。2010年底,英国政府全面实施了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体系,对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做出重要改革,使之更贴近学生和雇主的需求,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政府每年还通过的议会法案来保障这些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实施、政府行为的约束和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英国职业教育法规在现代学徒制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3.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前提条件,英国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政府和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并保障经费的高效率使用。其中英国政府投入占比为75%,政府根据学徒培训的人数、年龄,培训的行业、等级拨款补助。如16-18岁青年学徒的培训成本完全由政府资助,19-24岁成年学徒的培训项目费用政府支持一半,超过25岁的学徒,政府将根据项目所属行业的具体情况而定资助金额。英国政府设立了职业教育基金会,为职业教育提供专项经费,并保障职业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还成立了继续教育经费理事会,由其决定各类项目的经费标准,分配给承担教育与培训任务的学院。

同时,英国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企业通过交纳职业教育税、为学徒提供助学资金、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设备、建筑经费和科研经费等方式参与,成为现代学徒制经费的重要来源。还辅以学校自筹、学生缴费、社会赞助等形式,建立了多元化的经费筹集体系。

(二)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澳大利亚学徒制改革启动时间较晚,但成效显著,且其背景与我国有较多相似之处,尤其值得借鉴。

1.构建了网络化的管理体制机制。澳大利亚具有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由所有与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关的部长组成国家培训局部长委员会,制定全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和重点,全面统一协调雇主、培训机构以及学徒的关系,全面负责现代学徒制的每项工作。从职业教育管理的最高层面上整合了决策主体,使现代学徒制规划战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资金的保障等得以协调,提升了现代学徒制的整体效能。州/地区培训局负责学徒制的具体管理对学徒制和受训生制的发展做战略规划,对培训机构进行注册管理,审批学徒培训合同,保障培训质量,提供及管理相关经费。澳大利亚学徒制最基层的服务机构是澳大利亚学徒制中心(AAC),直接面向雇主和学徒/受训生提供学徒制相关的一切服务。TAFE学院、私人培训机构、成人和社区教育机构等注册培训机构负责澳大利亚学徒制的脱岗培训。其中TAFE学院是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组织。每层管理机构都职责明确,每一个具体实施的管理机构都受上层机构的制约管理,且管理统一到位,促进了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产业界以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密切合作。

2.突出行业主体地位的体制框架。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主导的[6]。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的7名组成成员中就有5名来自行业,国家质量委员会、国家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和州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也主要由行业代表组成[7]。除此之外,行业对澳大利亚学徒制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其成员均来自行业,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标准、培训包及质量框架在制定前都必须征求行业技能委员会的意见。行业界的代表们也直接参与学徒制各种决策的制定,可见行业在管理体制中占据了主导。行业技能委员会等组织还协助政府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最新的岗位需求情况和近期就业信息,为统筹规划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覆盖、地区分布、课程制定等提供建议及反馈。

(三)德国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德国的“双元制”是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经典,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体制机制的主要特点有:

1.国家统一管理与地方自治管理有机结合,各主体间分工明确,协调有序。德国“双元制”采取以联邦、州政府及行业协会联合的宏观管理制度。联邦政府通过联邦的《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保证了国家对联邦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并确立了由经济部门协同教育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体制[8]。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决定职业教育政策方面的原则性问题,负责制订职业教育法规。各有关专业部分别对各自领域内的职业教育培训和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联邦经济部还协助制订和颁布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目录和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规范职业教育的年限、内容、考试等基本教学标准。联邦劳动与社会秩序部分析预测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并负责有关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咨询。

德国在联邦统一宏观管理的基础上,赋予了各州高度的自治权,由各州的文教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州职业学校[9]。由各州负责教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事务的部长联合组成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各州之间的政策措施。各州教育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现代学徒制中长期发展计划;科学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等;各州郡的文化教育部代表国家组织、计划、领导与监督学校。行业协会则负责制定各种职业的等级标准,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培训教师资格的认定与考核、培训合同的注册、培训大纲与培训计划的制定、职业培训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工作,对企业培训进行监督考核和检查指导。各管理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定位清晰,形成了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与行业协会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双元制”的开展保驾护航。

2.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实现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一体化。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承担,通过议会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以及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颁布的《培训者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基础阶段工业企业内实训时间与职业学校课时计划原则》等相关法规、条例和协定来同时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行为。企业培训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和培训章程进行,职业学校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并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扩大职业培训位置促进法》、《职业教育促进法》、《企业基本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由企业和国家双向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和地方办学机构负担,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则完全由企业承担,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集资的形式,如购置培训设施、器材、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根据法律规定,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培训企业可获得其培训费用的大部分补助。

健全的法律、法规调节和规范了德国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职责与权力,推动了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经费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等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体化。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建议

为提高外贸人才培养质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动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政、行、企、校通力合作的有效制度体系。

(一)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宏微观管理体制机制

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表明,健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和完善顶层设计是现代学徒制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部级、省地市级、校级三个层次的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由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商务部等产业部门共同组成部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对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领导和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宏观管理,从政策层面引导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全国统一架构的学徒制教学大纲,并根据运行的结果反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约束、规范和激励校企合作行为,为现代学徒制提供组织和实施的保障。设立省地市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对本区域内的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主导和调控,根据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从企业资格、入学门槛、培训内容、学徒报酬、就业协议、结果评价等方面,制定规范便利的制度措施和对口合作机制,明确企业、学校、学生在学徒培训过程中的权责,促成校企深度合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10]。校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由职业学校和外贸行业企业组成,结合外贸行业特点,进行师资来源、人才培养过程监控、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等微观管理。

(二)健全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尽快完善《教育法》《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并制定促进和规范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单项法规、规章,以及与之配套的实施条例和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体”,确立企业承担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法律地位;制定《现代学徒制企业资格条例》,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合作企业资格条件、认定程序、财税信贷优惠和奖励制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例》,明确符合资格的企业的责任权利,规定企业应根据员工或岗位的比例提供一定数量的各种实习岗位、承担用工责任、承担学徒和员工的教育培训责任、提供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岗位的责任,同时拥有对学生培训和实习进行考核的权利等。

通过法律法规保障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的形成,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现代学徒制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经费,及时调整和增加投资比例;将现代学徒制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和比例,保持财政拨款持续增长;规定企业学徒员工培训经费的比例;建立国家现代学徒制发展专项基金,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筹措现代学徒制教育经费,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

(三)建立与行业协会的现代学徒制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第三方协调作用

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行业协会的协作地位与权力,提升行业协会的社会地位,发挥行业协会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功能。在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中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商会、外经贸企业协会、各地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中国报关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共同制定外贸学徒培训大纲与培训计划;共同制定外贸行业从业技能标准、教学标准与考评标准等现代学徒制培养实施细则,构建外贸人才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开设现代学徒制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外贸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对外贸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和能力要求,以及外贸现代学徒培训情况等。

由行业协会负责参加现代学徒制各类外贸企业的资质认定与管理;考核与颁发学徒职业能力证书;对学校教育及企业培训进行组织与协调、服务与监控、评价与激励,促进职业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岗位的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业务过程对接。以确保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效果与外贸行业人才需求保持一致,真正实现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一体化。

(四)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实现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合作的校企双方人员的有效管理和督促,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现代学徒制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参与人员在现代学徒制合作过程中的各项表现与其薪资收益、职务晋升等绩效挂钩,调动外贸企业和职业学校内部人员的对现代学徒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并通过合同协议、规章制度等方式,将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各项责任、义务、标准细则等制度化,约束双方的行为,保护两个合作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21.

[2][3][8]张杰,辛宝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3):71-74.

[4][9][10]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9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本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单位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所有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单位(以下简称训练单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以下简称运动员)、从事青少年足球工作的教练员(以下简称教练员)和管理人员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主管部门

*市体育局是本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区(县)体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足球训练单位的业务管理。

*市体育局授权市足球管理中心负责对本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单位的业务指导、管理和资质认定。

第四条管理原则

(一)宗旨:第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第二,激发青少年对足球运动的兴趣,传授足球运动知识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

(二)协议制:训练单位与训练单位之间、训练单位与运动员之间、训练单位与教练员之间的关系,包括责、权、利都应当以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

(三)注册制:各训练单位、运动员、教练员都应当按年度到市足球管理中心办理注册手续。经准予注册的训练单位可以开展培训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业务活动;运动员和教练员可以代表本训练单位参加各类比赛。

(四)公开制:各训练单位、运动员、教练员都要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将有关资料交市足球管理中心,由市足球管理中心统一在互联网上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五)年检制:对各训练单位、运动员、教练员实行年检制度,考核优秀的予以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对坚持不改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直至取消其注册资格。

第二章训练单位

第五条分类

本办法所指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单位,包括:

(一)第一类一具有法人资格(事业单位或民办非企业法人),以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的某学校为基础,具有完整教育体系和训练设施的训练单位,学生运动员原则上实行教、训、宿三集中,这类训练单位的典型例子即足球学校。

(二)第二类一具有法人资格(企业法人或民办非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有专用或租用的训练场地,在学习工作日内利用课余时间对运动员进行集中训练的训练单位,文化教育采用借读或分散的形式进行,这类训练单位经常称为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足球训练基地。

(三)第三类一具有法人资格(企业法人或民办非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有专用或租用训练场地,主要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对运动员进行相对集中训练的训练单位,一般不承担文化教育任务,这类训练单位经常称为青少年足球培训中心。

(四)第四类一不具有法人资格,系指各类青少年业余体校足球队(班)和学校足球队,隶属于该业余体校或学校,在学习工作日内利用课余时间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第六条申办条件

申办训练单位,申请人应当具有:

(一)法人资格;

(二)与该训练单位的规模相适应的经费;

(三)与该训练单位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教练员和管理人员;

(四)与该训练单位的规模相适应的训练场地、设施和器材;

(五)进行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必要条件或解决方案《第五条(三)除外》。

第七条训练场地、设施和器材条件训练单位应当具有以下必要的训练条件:

(一)保证每25名运动员拥有一片符合标准的训练场地,每名运动员都有一只训练用球;

(二)具有良好的更衣、医疗保健设施;

(三)具有良好的身体训练器材;

(四)运动员集中住宿的训练单位应当具有环境良好的宿舍、餐厅、洗浴等必要后勤保障设施。

租用以上硬件设施的,双方应签定合作协议书。

第八条文化教育条件

(一)足球学校应当具有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器材。

(二)依托其他学校进行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应当选择具有良好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学校,双方应签定合作协议书,制定符合运动队训练竞赛特点的教学计划,并对因竞赛等原因造成的缺课有补偿的措施和解决方案。

(三)运动员集中住宿的训练单位应当提供学生进行文化课夜自修的必要教学设施,并配备文化辅导教师,保证运动员顺利完成文化学习。

第九条担保和保证金

申办训练单位应当提供担保;不能提供担保的应当向所在区(县)体育行政部门缴纳保证金。保证金的具体标准,根据申办的训练单位的规模和其他条件,由各区(县)体育行政部门自行规定。

第十条申办和审批

申办训练单位应当按以下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一)向申办的训练单位所在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认可具有办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办理同意在该辖区内开展足球培训业务、建立训练单位的批准件;

(二)向申办的训练单位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同意运动员在该区(县)学校就读或借读的批准件。不承担文化教育责任的训练单位除外;

(三)持上述批准件,根据申办的训练单位的性质,分别向所在区(县)工商行政部门或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办理训练单位的审批手续,获得主体资格(法人);

(四)在市足球管理中心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取得训练单位年度注册证。

第十一条教练员管理

(一)聘用:训练单位应当聘用具有上岗资格,并经市足球管理中心注册的教练员担任教练工作,应与聘用教练员签定工作协议书,并报市足球管理中心备案。聘用的教练员中应包括至少一名守门员教练员。

(二)教研组:训练单位应设立以教练员为主的教研组。

(三)资质要求:足球学校的教研组长应具有高级教练员职称或具有A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他训练单位的教研组长应具有中级以上教练员职称或具有B级以上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负责实际主持训练工作的教练员都应具有初级以上教练员职称或具有C级以上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第十二条运动员管理

(一)协议:训练单位吸收运动员时,应与运动员本人(18周岁以上)或运动员法定监护人签定训练、比赛协议书(由市足球管理中心统一印制),对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协议有效期限不超过2年。

(二)注册:训练单位应当为本单位培训的运动员办理注册手续,以明确代表资格(详见第三章)。

(三)参赛资格:经获准注册,并获得比赛许可证的运动员,在协议书规定期限内,可代表本训练单位参赛。

(四)转会:根据中国足球协会的转会规定,在不违反已签定的训练、比赛协议书的前提下,运动员有自主选择转入其他训练单位的权利,训练单位应当予以同意(详见第四章)。

第十三条经费和财务管理

(一)对运动员实行收费的训练单位,须向所在区(县)的物价管理部门申报收费项目、核定收费标准、办理收费许可证;向运动员实施收费时,应出示收费许可证,并严格按核定的项目收费。

(二)属企业法人的训练单位须办理税务登记,接受赞助、捐助,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必要手续。

(三)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开支,并接受由市足球管理中心组织的财务审计。

(四)对未经许可擅自收费、超越核定收费范围或标准收费的,经指出后应立即整改,坚持不改的,将停止其招生资格,直至取消该训练单位注册资格。

第三章注册

第十四条一般规定

(一)各训练单位、运动员、教练员每年度都须申报办理一次注册手续。

(二)注册的有效期为当年度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三)受理注册手续的时间为每年1月1日起至2月10日止,逾期不予办理。

第十五条运动员注册

(一)注册规定

1.本市各训练单位18周岁(含18周岁)以下的运动员应当按年度申报办理注册手续和领取比赛许可证。未经注册的运动员的权利不受保护,不得参加比赛,不受理转会申请。

2.一年中一名运动员只能作为一个训练单位的运动员向市足球管理中心申报办理注册手续,一年中一名运动员只能代表一个训练单位参加比赛,升学转会等特殊情况除外。

3.运动员注册手续由所在训练单位统一向市足球管理中心申报办理。

(二)注册条件

运动员申报注册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在校在籍学生,第一次注册时应当出示出生证原件和户口簿原件。

2.个人与该训练单位签定的训练、比赛协议书。

3.身体检查合格,有医务单位证明。

4.文化学习成绩合格,有在读学校教务处出具的成绩证明。

5.个人品行优良。

(三)其他规定

1.训练单位招收运动员后,应当立即申报办理运动员注册手续,不申报办理运动员注册手续,经指出后应立即补办,坚持不改的,将停止该训练单位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业务活动的资格,直至取消该训练单位注册资格。

2.训练单位不得使用未经注册的运动员参加比赛,一经查实,将取消该队比赛的成绩,并停止该队一年的比赛资格。

第十六条训练单位注册

(一)注册规定

训练单位在获得主体资格后应当申报办理第一次注册手续,以后应当按年度办理注册手续。获准注册的训练单位可以向社会信息、开展招生和培训等业务工作,并以本训练单位的名义参加各类比赛。

(二)第一次注册手续

训练单位申报办理第一次注册手续时,须提交以下材料(附复印件):

1.所在区(县)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建立训练单位的批准;

2.工商行政部门或民政部门批准的主体资格的证明文件;

3.已提供担保或保证金的证明文件;

4.税务登记证明和收费许可证;

5.训练单位章程和组织机构名单;

6.两个以上单位合办的训练单位须有合作协议书。

7.租用有关设施的,须有租用协议书;

(三)年度注册手续

训练单位申报办理注册手续时,应当提交上一年度由市足球管理中心统一印制的训练单位工作考核表,并通过上一年度审批部门的年检。

(四)其他规定未办理注册手续擅自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业务的训练单位,经指出后应立即补办注册手续;坚持不改的,市足球管理中心将会同工商行政等部门给予处罚,直至取消其主体资格。

第十七条教练员注册

(一)注册规定

从事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训的各级教练员应当按年度到市足球管理中心办理注册手续。获准注册的教练员可应聘在训练单位担任教练工作,并代表该训练单位参加各类比赛;可参加各类教练员培训活动。

(二)第一次注册手续

教练员申报办理第一次注册手续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1.教练员注册表;

2.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或职称证明。

(三)年度注册手续

教练员申报办理年度注册手续时,应当提交上一年度由市足球管理中心统一印制的工作考核表。

(四)其他规定

1.教练员由于违反有关规定或纪律受罚期间,可暂停其年度注册资格。

2.教练员由于上一年度工作考核不合格,可视情况,暂停年度注册资格一年。

3.训练单位应当聘用注册教练员,聘用后应当向市足球管理中心申报备案。训练单位聘用未经注册的教练员或聘用后不申报备案,将取消参加比赛资格,直至取消训练单位的注册资格。

第四章运动员转会

第十八条转会规定各训练单位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一个训练单位合法转入另一个训练单位称为转会,都需办理转会手续,重新明确代表资格。

转会包括以下四种情况:输送(按照本市一、二、三线运动队的划分,运动员从本市低一级运动队转入高一级运动队)、交流(运动员在本市同一等级上从一个运动队转入另一个运动队)、引进(市外运动员转入本市运动队队输出(本市运动员转入市外运动队)。

第十九条转会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运动员,可以提出转会申请:

(一)年龄在12周岁(含12周岁)以上,18周岁(含18周岁)以下;

(二)已在市足球管理部门办理过注册手续;

(三)文化学习成绩合格;

(四)与原训练单位签定的训练、比赛协议期未满,提出与原训练单位终止协议书,加入另一训练单位,必须由原训练单位、运动员本人、新训练单位三方签定同意运动员流动的协议书后,方可提出转会申请;

(五)在训练、比赛协议期满后,运动员可自主选择转入其他训练单位。

第二十条不予转会规定

运动员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市足球管理中心将不予转会:

(一)与原训练单位签定的训练、比赛协议期未满,未经原训练单位同意,擅自加入其他训练单位的;或者向原训练单位提出退役,然后擅自加入其他训练单位的;

(二)未经市足球管理中心注册的;

(三)被原训练单位除名后,尚未恢复参赛资格的;

(四)尚在中国足球协会或*市足球协会作出的处罚期内;文化学习成绩不合格的。

第二十一条转会手续

(一)运动员向原训练单位提出书面申请(18周岁以下由法定监护人提出);

(二)双方训练单位签定同意运动员转会的协议书;

(三)市足球管理中心核准后签发同意转会的证明,下发新的参赛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转会培训费

(一)参照标准:小学阶段转会培训费基数200元/年;初中阶段(预备班开始)转会培训费基数500元/年,在此基础上以后每一年递增500元;高中阶段转会培训费基数3000元/年,在此基础上以后每一年递增1000元,具体计算方法见实施细则第三部分(第六条);

(二)双方训练单位也可协商解决转会培训费,但必须予以书面确认,市足球管理中心不持异议;

(三)训练单位和培训运动员可按参加训练交费的比例分配转会培训费。

第二十三条转会仲裁

(一)转会中出现的争议均可申诉,申诉向市足球管理中心提出,市足球管理中心的裁决为最终裁决;

(二)因转会培训费数额引起的争议,市足球管理中心将按有关标准进行裁决;

(三)如一方不履行转会协议,市足球管理中心可作出:停止该运动员参赛资格、停止该训练单位申报转会的资格;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0

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省、市工商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四五”普法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往年,*县工商局被省局评为“全省工商系统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称号。工商行政执法职员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近年来有了明显进步。广大经营者、消费者遵法意识、法律知识得到了增强。工商行政治理法制工作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化解行政争议、行政矛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按照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省、市工商局的要求和部署,以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核心,全面落实“五五”普法的目标任务,努力打造“法治工商”,我局的“五五”普法工作按照“同一治理、分级实施、条块结合”的原则,正在有序扎实推进。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进步普法工作的熟悉。

认真学习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监管观,按照省、市工商局和县政府“五五”普法的要求,深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进步工商行政治理法治化治理水平,进步执法干部职员依法执法能力,进步经营者法律意识和遵法生产经营能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保障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通过深进扎实的“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进步全县工商系统干部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职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步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进步依法治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指导等执法行为符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营造执法行为文明、规范氛围,使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法治工商的机制建设日趋完善。力争通过“五五”普法宣传教育,行政执法职员和经营者、消费者的法律意识、知识在“四五”普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进步。

二、建立领导机构,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确保“五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

“五五”普法工作是我局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普法工作可以更好地化解行政争议和行政矛盾,所以我局把“五五”普法目标纳进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是县局成立池运金局长任组长的“五五”普法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局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规科,具体承担普法工作日常事务。各工商所设兼职法制员一名,负责案件核审、法律宣传等工作。二是明确分工,各负其职。县局印发了《*县工商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工作规划》,并分年度制定普法工作要点予以推进我局的普法工作。由于工商部分涉及工商法律、法规、规章多,又面对大量经营者和消费者,所以我局年初制定普法要点时,将普通法由法规科负责牵头宣传和培训;特别法由各业务科室承担宣传培训。

三、强化行政执法职员业务学习培训,进步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

组织全体工商干部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的重点工作,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全局工商干部、职工*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同一意识。主要是:

(一)参加市局组织的中层干部培训班。今年市工商局在市委党校组织举办“走进矛盾,攻坚破难”培训,我局参训职员40人。学习了《公司法》、《城乡个体工商户治理暂行条例》、《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参训职员通过培训,在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心理健康、公务礼节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

(二)参加市局业务知识竞赛。今年8月份县局组织注册核准员参加了市局组织的《合伙企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知识竞赛。县局取得集体、个人一等奖。进步了全体执法职员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和自觉性。

(三)制定计划,以干部自学为主,聘请老师讲授为辅,认真学习《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和相关法律知识。县局印发了20*、20*年度《县工商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全局干部参加县人事局组织的国家公务员培训考试,参考率达100%。

(四)处罚与教育并举,普法宣传寓处罚之中。按照“攻大*、戒小过”,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执法理念。20*年至今,我局查处违法违章案件900多件,每年查处的案件数目呈逐年下降趋势,从一个方面说明通过普法宣传教育,经营者的遵法意识在增强,“攻大*、戒小过”,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执法理念得到贯彻落实。

通过上述一系列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全局干部的法律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工商、个私协会、消保委齐心协力共抓“五五”普法对外宣传教育工作。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对民营企业经营者、治理者和个私民营企业从业职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其依法经营,老实、取信的经营理念,一直以来作为工商、协会的重要工作。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培训也越来越重视。

(一)举办专业讲座,普及法律知识。往年以来,工商与协会共同举办《合同法》、《商标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伙企业法》、《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等法律法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往年以来共举办各类讲座培训28期,参加职员达到3600人。今年9月,县个协组织个民企业工会参加了县总工会开展的《劳动合同法》知识竞赛,100家企业参加了这次竞赛活动。近二年我局、协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参训职员多,受训面广,讲座培训形式多样,内容新。我局“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按照五年工作规划正在逐步推进。

(二)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普及法律知识。今年开展了“3。15”宣传日活动和法制宣传月活动,发送各种法律知识宣传资料近3500份,如:商标注册程序、企业设立登记事项、传销与直销的区别、消费者如何保护权益等等。

(三)宣传《消法》,“倡导新消费理念、促进消费*”。县工商局、县消保委组织开展“倡导新消费理念、促进消费*”主题消费教育活动。消保委往年以来共组织10期《消法》宣传培训,受训消费者、经营者和维权监视员近300人,发放宣传资料近1000份。消保委为老年大学成员结合消费争议案例讲解《消法》知识,得到老年大学成员欢迎。

各位领导,我局“五五”普法工作在县委、人大、政府和上级工商部分的领导下,正有序开展。经过二年来的普法工作,初步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与“五五”普法目标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间隔。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

一是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充分发挥个协、消保委的职能,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1

[关键词]TAFE 发展历程 特征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俞浩奇(1969- ),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市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校长,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管理与发展战略。(浙江 宁波 315177)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97-02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人才、一线管理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TAFE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是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VET)的主要提供者,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和重要支柱,同时也是南半球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全球最成功的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之一。

TAFE推出的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AQF)、培训包(TP)、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质量观等独特的办学模式,不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使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成了国际典范。

一、TAFE的发展历程

第一,基础发展时期。1973年,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成立,并于1974年、1975年提供了两份关于TAFE的报告,详细阐述了“技术与继续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其后陆续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报告和政策。TAFE逐渐成为执行联邦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良好载体。

第二,繁荣昌盛时期。1981年,用于研发主干专业和统一专业内容的TAFE研究中心建立,编制出职教专业分类方案、TAFE证书命名法模型。各州在全国范围内加大了合作力度,进一步满足了当地对人才的需求,TAFE学院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系统重构时期。1987-1992年是TAFE系统结构和职能不断变化的时期。TAFE主要是向“培训市场”“以能力为基础的训练”“技能综合”等方面发展。联邦政府先后成立了就业、教育和培训相关的部门、董事会、顾问委员会等机构,并颁布了戴文森(DEVESEN)报告等就业政策。

第四,规范发展时期。1993―1999年是TAFE进一步规范发展时期,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相关政府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比如成立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政府教育机构及VET(职业教育培训)和TAFE管理机构的调整和合并;二是相关资格与认证框架的设立,如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认证框架(ARF);三是相关系统的推广,如新学徒(NAS)系统和培训包(TP)的引入、实行与推广等。

二、TAFE的整体性特征分析

联邦政府下属各州相继成立就业、教育和培训部门,一是将TAFE纳入就业和培训体系;二是将TAFE的政府职能剥离,更加偏重商务和营业收入;三是将办学自、管理权下放给TAFE学院。

(一)在管理体系上,建立国家统一的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

1.科学有效的三级管理体制。TAFE管理机制包括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三个组成部分。通过1992年制定的《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协议》,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根据协议规定的职能和工作范围,建立相应的部门和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和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负责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建立起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培训主管部和行业共同合作的管理模式,从组织上保障了技术与继续教育顺利开展。

2.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特长与独特作用。《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协议》确立了行业在职业教育、培训决策与规划中居于领导地位。澳大利亚21个全国性行业培训咨询组织在国家训练局的统筹与协调下,围绕行业需求预测、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职教证书体系开发、职教社会地位提高策略等展开研究,向政府、TAFE学院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的决策依据。

3.全国统一的证书体系和资格标准体系。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了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资格标准建设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全国统一的资格标准体系、TAFE证书在全国各州通用等非强制性的政策协调手段来保障培训质量。

(二)在办学模式上,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导向开发课程、组织教学

TAFE模式是一种多层次、综合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导向十分突出。例如,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TAFE学院以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上,则邀请相关的企事业团队、学院和教育部门深入参与、联合制定,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和反馈不断修正。另外,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聚焦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获取的专业技能上,保证学生毕业就能上岗。

(三)在发展运行机制上,发挥市场的竞争作用,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调整了对职业教育的收费政策,由原来的政府全额拨款改为面向市场,用多种方式募集办学资金。在TAFE学院的经费中,除了在国家法律中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2%的资金用于培训外,还会逐年减少政府拨款所占比例,以此提高TAFE学院社会适应能力,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培训方式和专业设置。在具体拨款中,政府借鉴商业运行模式,采取“购买服务”和公开招标的方式。政府优先向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教学质量高、办学成本低、办学效益好的学院拨款,“购买”其教育和培训产品。通过建立相应的拨款机制,鼓励TAFE学院进入市场,引导企业和私立的教育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竞争,资助TAFE学院,促使学院积极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充分发展。

三、TAFE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在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和探索中,TAFE逐渐形成了行业主导的显著特征,由政府、行业、TAFE学院、企业、学生共同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向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极大地支持和推动了TAFE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是由政府指令性文件引导,属于外部干预发展型,进入21世纪后才转入内涵发展阶段。虽然有别于澳大利亚的特征,但是其TAFE发展模式还是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宏观上,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支持

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从TAFE学院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政府对其非常重视,不仅把它作为重要的教育成分,而且还把它看作实行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载体,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就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讲,我们要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理念、成效的正面宣传,破除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的陈旧观念,倡导树立“行行出状元”的多样化的人才观,形成社会共识,推进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发展有一个理性、公正的认识及合理的期待,创设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2.加强系统改革和顶层设计。某一领域的教育政策或改革举措的出台,往往涉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政府统筹协调、系统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与发展,同样需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协调与支持,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虽然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之间,以及教育体系内部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之间的关联度不断加强,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性显著增强,但是原来行之有效的单项改革措施在当前日趋复杂的发展环境下,往往难于深化和实质性推进,所以国家和政府层面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宏观管理路径和手段上多下功夫,加强统筹协调、联合科学调研,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延续性。

(二)中观上,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1.建立能统筹大局的职教科研机构。借鉴TAFE研究中心,成立能够进行监控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对整个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类型结构,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诸多课题进行整合,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当前尤其要研究职业学院如何冷静应对规模扩大、增加经费投入等外延发展模式下的诱惑,认真思考如何走上以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效益改善为特征的内涵发展道路,保持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发展速度是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也是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能力的检验。

2.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是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尤其要借鉴行业、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并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但支持不等于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大包大揽”或“放任自流”,要科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好相关政策制度,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三)微观上,坚持市场化运作,吸引企业行业参与

1.坚持开放的原则,充分吸引企业、行业广泛参与。学校从社会边缘步入社会中心的进程中,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往往受到教育外部制度、政策和舆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迫切需要教育领域内部和教育领域外部统筹研究、协同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与作用,面向市场,让一切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2.引导企业行业深度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尊重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我国的企业行业要真正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以职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的特点共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共同建设专业与课程,保持课程本身广度与深度的统一、基础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常规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四是共同实施质量评价,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中,求得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2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79-03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河山。不容乐观的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一直备受社会的质疑,其发展已经遇到瓶颈,难以突破。协同创新思想的提出,无疑给高职教育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改革点亮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总的要求,是高校教育类型与层次质的规定性的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既要体现“高等性”这个层次性的质的特点,又要体现“职业性”这个类型性的质的特点。高等性决定了与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的培养目标有着严格的区分。职业性决定了与普通高等学校(俗称本科)培养目标不一致。中职主要以培养低端操作技能为主的人才,本科主要以培养掌握系统理论知识为主的人才。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懂得操作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目前,高职的理论教育在本质上仍然沿袭本科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法,实践教育与中职的低端技能操作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且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二)培养过程封闭

近几年,校企合作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亮点和热点。但实际上,校企合作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仅仅承担着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责任。高校仍然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人才培养过程的封闭,培养内容与企业脱节。学校不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只能闭着眼睛“照本宣科”,以知识传授为主,其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上。实践教育的项目也并非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要么围绕知识点自己设计相关项目,要么东拼西凑寻找一些案例。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客观主义的教学理念、重知识轻践的价值取向、以机械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等封闭性的人才培养特点。

(三)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的某些工种甚至高薪都招聘不到人才。企业人才“供不应求”与学校人才“供过于求”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非常显著。根据教育部的信息显示,2015届硕士研究生的签约率为26%,本科生的签约率为35%。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 协同创新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文《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文件明确指出:“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不言而喻,协同创新是指高等学校、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起来,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同步提升,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效互动的一种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其本质是打破各个协同主体所属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本、信息、技术等之间的壁垒和边界,对其进行最大化的整合、开发、利用,使其为一个共同目标进行高效、协调运作,从而激发各个协同主体的创新能力。所以,协同创新对人才培养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推动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人力

资源支持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每年保持8%的高速增长,但发展方式是以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犷型发展方式。现在,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优秀的中国企业及外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概在200万―300万,但能够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不到30万。这批人才来自哪里,这是我们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高职院校只有对当前人才培养进行改革,与其他协同主体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推动我国经济再次腾飞。

(二)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协同创新”战略,根据自身实际要求,主动寻求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聚集他们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平台。只有在各个协同主体之间不同的知识环境、不同的能力侧重、不同的价值需求下进行多元化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不会是同一个面孔,才会具有个体的特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同时,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校非常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也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指导等。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标准,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佛山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佛山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于2014年成立,总部单位设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9月,成立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园区校企合作联盟,首批102家企业加入第一届理事会。2014年12月,成立佛山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包括44所院校、18家行业协会及128家企业成员单位。自基地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活动。

(一)政、校、行(企)参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政校协同模式:政府是人才培养的领头羊、保障者。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政府举办,服务于区域性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政府是协同主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应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结合地方经济的现状,指导并参与高职院校的建设,使其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领头羊,决定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方向,而且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者。它担负着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调动各协同主体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了摸清佛山市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佛山市教育局牵头部署,联合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对佛山市第二、三产业(涉及17个行业)进行调研,形成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含1个总报告和17个分报告),为各高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佛山市政府出台《佛山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及工伤保险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佛山的协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2.校企协同模式:深度合作,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是人才培养成效的直接检验单位,所以校企合作成效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离开了企业的参与,人才培养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佛山职业教育技术基地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不仅与国家工业园三水园区建立了合作联盟,而且聚集全市企业的力量,成立了佛山市校企合作联盟,共有两百多家企业参与,并且成立了6个校企合作共同体。各共同体在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围绕推荐毕业生就业、安排学生实习、企业员工培训与鉴定、校企共同开展项目合作、共建专业与课程及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自2011年来,有近3000人次的学生赴一汽大众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并有500多名学生入职公司;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一汽大众、中美玩具等10家企业进行数控编程与加工、维修技术等各类培训,进2014年累计培训5500人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尔城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合作申报2014年顺德区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直流无刷电机的节能型空调新风系统控制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三水合成公司共同开发了《快速成型》等3门校企合作教材。

3.校校协同模式:搭建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如何建立一条像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成才通道,是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专家关注和改革的重点。佛山职业教育技术基地从实践上摸索着开辟出一条路子,搭建起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技能人才培养递进架构。佛山职业教育基地不仅组织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三水区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市内7所省重以上中职学校或技校共同参与,选择7个与佛山产业密切联系的专业实行“2.5+0.5+2”中高职贯通分段培养,而且还组织佛山市高职院校与佛山科技学院进行“3+2”、四年制应用本科联合培养,开展学制衔接、分段教学试点,探讨“高级专业技能+本科综合素质”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本次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了中国教育报的“搭建立交桥,职教快步跑”专题报道。

(二)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为抓手,创新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只有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了,教学改革才能落实到每一堂课上,才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1.邀请著名专家进行讲座。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了我国著名高职专家姜大源教授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基本问题与课程开发”的专题讲座。姜大源教授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两个质的属性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引Ы淌Υ痈源上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及发展方向;并邀请了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渠川钰教授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与考核》讲座,教授结合他们学院的实际案例从微观层面探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教师觉得教学改革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有据可依。

2.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邀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培训基地的专家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全体教师进行了两期共8天的培训,并对培训教师进行了两批次测评。培训专家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抓手,结合一门门具体的典型课程(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就课程设计理念、重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进行了详细和具体的培训。培训结束后,他们对受训教师提交的作业进行了悉心的批改和指导,并对作业合格的教师进行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截止到2015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共有60多名教师通过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

(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只有建立有利于突破不同协同主体所属要素之间的壁垒,形成有利于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活力的体制机制,才能保障各协同主体的利益,才能持续合作,才能不断出人才、出成果。

1.成立协同创新组织机构。佛山职业教育基地自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后,对其组织架构、章程、联盟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进行了制定,并组建了佛山市机械装备行业等6个校企合作共同体,为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做好基础的组织准备。

2.改革内部管理制度。以前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管理制度具有条条框框式的刚性特点。现在,政府、企业(行业)都是人才培养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所以师资配备、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管理制度与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都会存在矛盾与冲突。所以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大力改革,是推动协同人才培养的根本。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现有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的基础上,制定了《学分银行试行办法》,并进行了试点。在园区企业订单班、员工成人学历教育、现代学徒制学员范围内试行,实行学分累积,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学生完成学业时间从固定学习制度改变为弹性学习制,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更好地将学生学习与园区企业的生产周期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园区企业。

(四)搭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1.市级协同创新平台。佛山职业教育基地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佛山推广基地,成立了佛山市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旨在为企业创新产品进行反求加工、快速成型、快速模具加工等方面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与数字家庭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依托国家工程中心成立佛山数字家庭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数字家庭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同时,学院获批“佛山市工业机器人技术科技创新研究与应用平台”等4个科研创新平台,获得市财政支持建设经费260万元。

2.校级协同创新平台。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三水区、南海区、高明区、禅城区、佛山市科技局等11个政府部门、行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9个校企协同创新机构。比如在园区校企协同联盟的领导下,与园区管委会协同,与园区行业企业共同建立了园区产教合作中心(它是联盟理事会下属的园区校企合作实体结构,主要包括园区人力资源发展中心、园区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和园区中小企业混合云计算服务平台)和4个二级合作学院(三水合成快速制造学院、长安福特汽车服务学院、爱康光伏技术学院、海尔物流管理学院)。

协同创新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打造品牌的重要途径。佛山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成立两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抛砖引玉,希望给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江平,谢晓轲.高职院校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提升社会 服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职教论坛,2014,(2).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 意见(教技〔2012〕6号)[Z].

[3]胡献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广西 社会科学,2014,(2).

[4]乔玉香,安立龙.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 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

[5]肖坤,夏伟,卢晓中.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J].高教探索,2014,(3).

[6]刘岚.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 中国市场,2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