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功人士故事

成功人士故事

时间:2022-02-10 20:15:29

成功人士故事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1

不论是谁,都想成功;不论是谁,都想寻找实现成功的最佳路径。于是,有些所谓的经典“故事”,便粉墨登场。只是,到了后来,有的人在频频撞了南墙以后,才觉得有受骗上当之感。“‘故事’变‘事故”,乃此之谓也。

有个读小学的孩子,尽管平日说话做事显得很机灵,可学习并不用功,于是,学习成绩不免受到影响,有一次竟还考了不及格。对此,孩子的家长不以为然,依然很自信,自信孩子智商高,以后一定会赶上去的。因为放任自流,缺乏与学校沟通,缺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正确引导,孩子成绩每况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的自信,源于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智商高”?后经了解,原来,他听信了爱因斯坦孩提时的“故事”。

殊不知,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该是以讹传讹的产物。真实的情况是: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学习不好,长大后同样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也难怪,有识之士直言不讳:“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事实不会告诉你,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西雅图的社会名流和金融精英,是他们给儿子促成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啊,当人们听完许多关键细节被故意忽略后的不厚道的“故事”后,有可能会出现“事故”――因为人们听信之,“以为从此以后自己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即使偶遇失败,也是一时的困惑,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一个人的成功,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人士要重新复制自我都不可能,遑论后人一定能复制成功。真正能够复制成功的,便是自我悟彻、自我把握、自我努力。

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有的潜心科研,有的将科研与商业结合,但基本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最终走向辉煌,名利双收。而美国一本知名杂志对各界成功人士的调研同样表明:在天赋、智慧、机遇、能力、勤奋、斗志、毅力等十几个成功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奋。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不要太相信聪明,相信取巧和走捷径,只须在乎自己的判断,在乎勤奋、毅力等“大道理”。“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2

王引萍(1962-),女,陕西彬县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

赵静(1990-),女,河北承德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儒林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后期士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它假托明代故事,展示的却是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它以士人为描写对象,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士人形象,这些士人形象身上折射出了清中叶士人追名逐利的士风、淡泊名利的士风、空疏不学的士风、寡廉鲜耻的士风和沽名钓誉士风。

关键词:《儒林外史》;士人形象;士风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杰出的儒林小说,历来受到批评家们的重视。鲁迅先生评价该书“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讥讽所向,尤在士林”①,士是该书的主要描写对象。它“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为止。其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②小说成书于清中叶,反映的是清中叶的社会现实,作者为避文字狱,因而假托明代故事。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士人形象的分析揭示其所折射的清中叶士风。

一、《儒林外史》中的士人形象类型解析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士人形象,本文根据其主要特点大致分为五种类型:执著功名的士人、漠视功名的士人、知识匮乏的士人、道德沦丧的士人和附庸风雅的士人。

(一)执著功名的士人

小说中执著功名的士人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他们执著功名的同时又深受其毒害,一个为之悲极而泣,一个为之喜极而疯。

1.悲极而泣的周进

周进是一个经历了百般挫折仍执著于科举考试,谋求功名的士人。他出场时己六十多岁,但屡试不第。到后来,当他有机会进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积攒的悲苦便倾泻而出,“一头撞在号板上”,接着又“伏号板哭个不住”,直哭到口吐鲜血,被人抬出了贡院后,仍“伤心不止”。当他听说有人愿意资助他纳监进场时,他便急忙答谢:“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并且立刻爬到地下给人磕头。可见他执著功名又深受其毒害。

2.喜极而疯的范进

范进同样是一个热衷功名的典型士人,他从20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30多年中考了20多次,到54岁还只是童生。后来,范进参加乡试并有幸中了举人,大半生的渴望突然变为现实,范进竟然喜极而疯。当他看到“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的报帖时,不禁“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笑道:“噫!好了!我中了!”说完便“往后一交跌倒,不省人事”。热切盼望的这一天出乎意料的到来,屡遭挫折的范进在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下竟然喜极而疯,可见其对功名的渴望之切。

总的说来,周进和范进一个久试不第,悲极而泣;一个一朝得志,喜极而疯,属于执着功名的士人。

(二)漠视功名的士人

小说中淡泊名利的士人以王冕和杜少卿为代表,一个洁身自好,一个漠视名利,他们都保持着清高的节操。

1.洁身自好的王冕

王冕不求功名、洁身自好,是漠视功名的典型士人。他出身贫寒,但坚持自学、修身、明道。“年纪不满二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吴王要征聘他出来做官,他便连夜“拜辞了母亲”,逃往会稽山中。他不贪富贵,不肯接受朝廷的征聘,选择隐逸山林,是因为看清了客观政治环境的险恶,正如他母亲说的那样“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下场”。当他看到明朝礼部议定的八股取士之法,便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王冕有着儒家的理想人格,痛恨士林风气的污浊,但又无能为力,只好摒弃功名,归隐山林,洁身自好。

2. 漠视名利的杜少卿

杜少卿视功名富贵如浮云,他拒绝科举,不攀富贵,辞却出仕的机会。安徽巡抚李大人推荐他去应试朝廷的征辟,常人一定会将其视为无上的荣耀而感激涕零,但杜少卿以“庭鹿之性,草野惯了,近又多病”为借口推辞,此时的杜少卿经济困窘,但也不愿为稻粱谋而改变初衷。他不愿做官,因为他对仕途政治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选择淡泊名利,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

总的说来,王冕和杜少卿漠视功名富贵,不出仕为官,洁身自好,属于漠视功名的士人。

(三)知识匮乏的士人

小说中空疏不学的士人以张静斋和马纯上为代表,一个不懂装懂,一个孤陋寡闻,他们都缺乏基本的知识。

1、不懂装懂的张静斋

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曾做过知县,但他缺乏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范进和张静斋一起去高要县打秋风,他们叙谈时,有如下一段对话:静斋道:“想起洪武年间,刘老先生……”汤知县道:“那一个刘老先生?静斋道:“讳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进插口:“想是第三名?”静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读过的。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就如‘雪夜访普’的一般。”他们谈论的是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张静斋是明朝举人,竟然不知道刘基是元朝末年的进士,也不知道本朝的取士之法是明太祖和刘基共同制订的。其历史知识如此匮乏,却偏要故作博学。

2、孤陋寡闻的马纯上

因科场不利而从事于八股文选编工作的马纯上,“补凛二十四年”,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八股文行家,他却不知道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小说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在请仙判断功名时见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像是请仙的意思,便走过去看。当马二先生听见有人说到李清照和朱淑真时,马二先生道:“这些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李清照、朱淑真都是宋代有名的女词人,马二先生竟然生发出“这些甚么人?”的疑问,可见他文学常识的匮乏。

总之,张静斋和马纯上一个不懂历史,一个不知名人,连基本的历史常识和文学常识都缺乏,属于空疏不学的士人。

(四)道德沦丧的士人

小说中道德沦丧的士人以严贡生和匡超人为代表,一个卑鄙,一个忘恩负义,他们都背离了基本的伦理道德。

1.卑鄙的严贡生

严贡生是一个卑鄙的士人形象,他不仅鱼肉乡里,还讹诈乡民。在第五回中,严贡生家的一头小猪走到邻居王二家,王二慌忙把猪送回严家,严贡生硬逼着王二买了小猪。当猪在王二家养大后,错走到严家,严贡生又把猪关起来。王二的哥哥王大去严家讨猪,严贡生却索要银两。王大因此和严家争吵,却被严家人殴打致残。他不仅地敲诈邻居,还阴险地诈骗船家。严贡生替儿子到城里迎亲,在回家的船上,他为了不付船钱,故意设下圈套,把云片糕放在甲板上等船家来吃。当他的阴谋得逞后,他便以船家偷吃了他治病的名贵药材进行讹诈,最后赖掉了船钱,可见其贪婪自私和恬不知耻。

2.忘恩负义的匡超人

匡超人是一个典型的忘恩负义的士人。匡超人与马二先生结为兄弟,而且马二对他有恩,但当别人讥讽马二时,他不但不为马二说话,而且和别人一起讥讽。他在杭州生活艰难,全仰仗潘三的帮扶,但当潘三有难时,他不但不帮忙,甚至不肯去狱中探望。匡超人的以上种种行为是典型的忘恩负义。匡超人的行为与儒家的道德仁义背道而驰,然而匡超人本人却心安理得,没有半点自责,可见其已经堕落成麻木不仁的忘恩负义之徒。

总之,严贡生和匡超人完全背弃了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礼义廉耻,属于小说中道德沦丧的士人。

(五)附庸风雅的士人

小说中附庸风雅的士人以杨执中和权勿用为代表,一个自命风流,一个装模作样,他们矫揉造作,故作风雅。

1.自命风流的杨执中

杨执中在科举考试失败后便产生了做高人名士的想法,以作为心理补偿。高人名士首先要有学问,于是他“便袖口内藏了一卷(书),随处坐着,拿出来看”;到处“说什么天文地理,经纶匡济”,仿佛自己“真有经天纬地之才,空古绝今之学”。在卖弄学问的同时,他还装出一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模样。在娄氏兄弟面前,故意将自己辞掉沐阳县儒学教官的事迹大肆渲染,使得娄氏兄弟肃然起敬。为博虚名,他故作风雅,沽名钓誉。

2.装腔作势的权勿用

权勿用标榜道德学问,并在名教所最推重的守孝尽礼上大做文章,居丧百日后前往拜会娄家公子时,他故意模仿古代名士,穿一身白孝服,头戴孝帽。去娄府的路上,他的孝帽被卖柴的扁担横挑了去,大出洋相。在娄公子的席宴上,他装模作样地说“居丧不饮酒”。杨执中说他刚才荤菜肴馔照吃不误,他连忙进行狡辩,颠倒黑白地说,“葱、韭、芫荽之类”蔬菜才是居丧必戒的“五荤”,鱼肉等肴馔不算荤菜,吃了不算背礼。可见其哗众取宠,装模作样的姿态。

总的说来,杨执中和权勿用为博虚名,装腔作势,故作风雅,属于小说中附庸风雅士人。

二、从《儒林外史》管窥清中叶士风

《儒林外史》塑造的士人形象个性鲜明,前文所述的五类士人形象分别折射出清中叶士人追名逐利的士风、淡泊名利的士风、空疏不学的士风、寡廉鲜耻的士风和沽名钓誉的士风。

(一)追名逐利的士风

清统治者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懂得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来控制社会思想文化,确立了“崇儒宗道”的基本国策。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用儒家的四书五经命题,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同时达到笼络文人,维护统治的目的。科举考试坚持“择优取士”的原则,这就给广大士人进入官场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士人以读书为业,谋生能力缺乏,因此都较为贫寒。贫寒的士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一旦“中试及第”,进入仕途,就可获得荣华富贵。清代中叶,有很多的老生宿儒一生痴迷八股,风烛残年仍然上场应考,从血气方刚的少年到举步蹒跚的老者,他们把一生都耗于科场,参加科考取得功名是他们一生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士人形成一种追名逐利的士风。小说中的周进和范进执著功名的程度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其反映的正是清中叶士人追名逐利的士风。

(二)淡泊名利的士风

清中叶,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用儒家的四书五经命题。八股取士制度规定以四书五经为基本考试内容,目的之一在于让考生“代圣贤立言”,身体力行孔孟之道,养成德才兼备以供朝廷之用,八股取士制度与读书人的堕落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大多数读书人视八股文为猎取个人功名富贵的工具,背离孔孟之道。有着儒家理想人格的士人将“内圣外王”作为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痛恨士林风气的污浊,但又无能为力,他们只好选择摒弃功名富贵,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一时期的士人形成一种淡泊名利的士风。王冕、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等人都保持着儒家理想人格和节操,淡泊功名富贵、拒绝出仕作官。篇尾的“市井四奇人”,虽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各有所长,也不肯用一技之长博取功名富贵。上述士人折射的正是清中叶士人淡泊名利的士风。

(三)空疏不学的士风

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富贵无疑是最大的梦想,因此读书人几乎都是奋力投身科举。清代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仍以儒家《四书》、《五经》作为主要考试内容。到了清中叶,科举考试尤其注重头场的《四书》文,如果头场没考好就没有考中的希望。如乾隆九年(1744)谕云:“从来科场取士,首重头场《四书》文三篇。士子之通与不通,总不出《四书》文之外。③”清代科举考试这一专重头场《四书》文的风气使应试的士子们只读《四书》、《五经》,其它的书几乎不看。科举考试内容单一、范围狭窄,造成了士人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人在《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中消磨终生,造成其他领域知识的匮乏,这一时期的士人形成一种读书空疏不学的士风。小说中的张静斋和马二将一生之精力消磨于八股科举中,造成读书范围狭窄,连基本的常识都缺乏,反映的正是清中叶空疏不学的士风。

(四)寡廉鲜耻的士风

嘉庆初,洪亮吉曾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④,后来龚自珍更为明确地将之概括为“士不知耻”。李祖陶在《与杨蓉诸明府书》中更是对这一时期的士人风气做了准确的概述:“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神。见鳝而以为蛇,见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与人心世道,实有关系”。⑤ 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腐朽和衰落,加上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也慢慢失去了束缚力,士人的道德开始沦丧;同时,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商业繁荣,市民从商之风兴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上升,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渐以金钱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产生趋利忘义的世风。这一时期,士大夫们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节操和道德品格,趋向重利忘义,形成寡廉鲜耻的风气。小说中卑鄙的严贡生、忘恩负义的匡超人都是这一时代造就的典型,他们就是清中叶寡廉鲜耻的士风的缩影。

(五)沽名钓誉的士风

隋唐以降,主要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但荐举、征辟等办法一直相辅而行。到了清代,统治者兼容并收,如设置孝廉方正科、博学鸿词科,推行荐举征辟制度,笼络有声誉的名士。在科举制度中,也有贡举、优行等含有举荐因素的名目。这种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品行本来就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这种制度性的缺陷就为假名士蒙混过关提供了条件,从而诱发了形形的假名士的滋生。他们装模作样、附庸风雅、沽名钓誉,通过名士这条“终南捷径”,谋求“异路功名”,高则可平步青云,应诏为官,低则依附权贵,充当幕僚或帮闲,并从中获利。这一时期的士人形成了一种沽名钓誉的士风。小说中的杨执中和权勿用沽名钓誉、装腔作势,以他们为代表的士人折射这一士风。

三、结语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儒林外史》所反映的正是作者吴敬梓所处时代士人的生活状况与人生追求。作者通过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士人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出了清中叶追名逐利的士风、淡泊名利的士风、空疏不学的士风、寡廉鲜耻士风和沽名钓誉的士风。这些士风体现了极富时代特色的思想文化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古代士风与文学研究”(2011SDJ005);北方民族大学2014年文史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儒林外史》中士人形象和士风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敬梓.儒林外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4] 李汉秋.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蕴[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

[5] 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6] 高翔.雍乾士风简论[J].清史研究,1995(05)

[7] 姚文钦.<儒林外史>士阶层的道德批判[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06)

[8] 余冬林试析<儒林外史>中“名士”之心态[J].山花.2009(20)

注解:

① 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487

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4

③ 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3

人神恋故事中经济动因的揭发,给了我们如下启示,首先,一些被现代人视为爱情故事的作品,其产生往往并不是由于浪漫而美丽的爱情,更强大的动力来自于现实的功利目的。其二,这类貌似爱情故事的作品与真正的爱情故事之间,并不是没有可能区分,它们必然在某些细节上表现得有所不同。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几个传统意义上的人鬼恋故事。

一、《搜神记》中的人鬼恋故事

《搜神记》卷十六中集中记载了几个人鬼恋的故事,它们分别是《紫玉韩重》、《辛道度》、《谈生》和《卢充》。我们先来看《紫玉韩重》故事:

吴王夫差小女,名曰紫玉……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重学于齐鲁之间,临去,属其父母,使求婚。王怒,不与女。玉结气死,葬阊门之外……(重)往吊于墓前。玉魂从墓出,见重……要重还冢……重感其言,送之还冢。玉与之饮 ,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临出,取径寸明珠以送重……重既出,遂诣王,自说其事。王大怒曰:“……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趣收重……王妆梳,忽见玉……玉跪而言曰:“……重从远还……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冢,愿勿推治。”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

我们首先就会发现这段传说的男主角的身份是一位“有道术”者,这就必须研究一下,这段传说是不是有自神其术的目的在。在这个传说中矛盾的解决完全取决于紫玉再现对夫差说明真相,这一情节乃是客观叙述中最具有神秘性的事件。夫差乃至于读者相信这场恋爱的存在,关键就在于死者的再现。而使亡者再现,恰恰是方士可以掌握的一种方技。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是方士少翁为汉武帝招致已亡故的李夫人[5],《汉书·李夫人传》载:

夫人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鬼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

又据《搜神记》卷二载:

汉北海陵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亡妇,死不恨矣。”道人曰:“卿可往见之。若闻鼓声,即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之。

由此我们知道,按照当时方术水平,不但能招致亡者,而且还可以使其与生人互相对话。所以,紫玉韩重这一传说产生时的初始目的有可能是自神其技。但是,无论此一传说的本意为何,按照文本中的面貌,由于故事并不明言紫玉的再生是由于方术显灵,所以它显然已经不能取到神化方技的作用了,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个较为典型的爱情故事来看待,反映了人们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向往。

以后几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全是书生,它们与方术无关,显然不是用自神其术就能解释的。我们将这几个故事摘抄一下:

陇西辛道度者,游学至雍州城西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度诣门下求飧。女子入告秦女,女命召入。度趋入阁中,秦女子西榻而坐……即治饮馔。食讫,女谓度曰:“我秦闵王女,出聘曹国,不幸无夫而亡。亡来已二十三年,独居此宅,今日君来,愿为夫妇。”经三宿三日后……女即命取床后盒子开之,取金枕一枚,与度为信。乃分袂泣别……未逾数步,不见舍宇,惟有一冢……视其金枕在怀,乃无异变。寻至秦国,以枕于市货之。恰遇秦妃东游,亲见度卖金枕,疑而索看,诘度何处得来?度具以告。妃闻,悲泣不能自胜。然尚疑耳。乃遣人发冢,启柩视之,原葬悉在。唯不见枕。解体看之,交情宛若,秦妃始信之。叹曰:“我女大圣,死经二十三年,犹能与生人交往,此是我真女婿也。”遂封度为驸马都尉,赐金帛车马,令还本国。

汉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之言曰:“我与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后,方可照耳。”与为夫妇。生一儿,已二岁,不能忍,夜祠其寝后,盗照视之。其腰已上,生肉如人,腰已下,但有枯骨。妇觉,遂言曰:“……与君虽大义永离,然顾念我儿,若贫不能自偕活者,暂随我去,方遗君物。”生随之去,入华堂室宇,器物不凡。以一珠袍与之。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后生持袍诣市,睢阳王家买之,得钱千万。王识之曰:“是我女袍,那得在市?此必发冢。”乃取拷之。生具以实对,王犹不信。乃视女冢,冢完如故。发视之,棺盖下果得衣裾。呼其儿视,正类王女。王乃信之。即召谈生,复赐遗之,以为女婿。表其儿为郎中。

卢充者,范阳人。家西三十里,有崔少府墓。充年二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猎戏。……忽见道北一里许,高门,瓦屋四周,有如府舍……进见少府,展姓名。酒炙数行,谓充曰:“尊府君不以仆门鄙陋,近得书,为君索小女婚,故相迎耳。”……充既至东廊,女已下车,立席头,却共拜。时为三日,给食。三日毕,崔谓充曰:“君可归矣。女有娠相,若生男,当以相还,无相疑,生女,当留自养。”充便辞出,……别后四年,三月三日,充临水戏,忽见水旁有二犊车……而充往开车后户,见崔氏女与三岁男共载……女抱儿还充,又与金鋺……充后乘车入市买鋺。高举其价,不欲速售,冀有识。有一老婢识此,还白大家曰:“市中见一人乘车,卖崔氏女郎棺中鋺。”大家即崔氏亲姨母也……语充曰:“……可说得鋺本末。”充以事对……赍还白母。母即令诣充家,迎儿视之。诸亲悉集。儿有崔氏之状,又复似充貌。儿、鋺俱验。姨母曰:“我外甥三月末间产。父曰:‘春暖温也,愿休强也。’即字温休。‘温休’盖幽婚也。其兆先彰矣。”儿遂成令器。历郡守二千石,子孙冠盖,相承至今。其后植,字子干,有名天下。

此事又见于《世说新语·方正》: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

刘孝标在此条下详引《孔氏志怪》以注陆机“鬼子”之讥所自出。《孔氏志怪》所载此事虽与《搜神记》有详略之异,但大致情节基本一致。据此,卢充乃范阳卢氏之先祖。卢嘉锡考证说:孔氏名约,字慎言,在干宝之后,至迟为晋末时人。同一事而干宝与孔氏先后互载,可知当时已盛传[6]。

应该说,心理学的解释对这几个故事是不适合的,在正常的心态下,与鬼婚恋决不是人们的愿望。比较一下这几个故事与紫玉韩重故事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与紫玉韩重故事一样,这三个故事都有赠物这一情节单元,而且这种赠与总是单向性的,即鬼女赠凡男,而非情人定情时通常采用的双向赠物。而所赠之物又往往极为贵重。辛道度所得之物为一金枕,谈生所得之物为一珠袍,卢充所得之物为一金鋺。与神女恋故事中神女所赠之物不同,成公知琼赠弦超之物为诗与织成裙衫两副,并为之注《易》七卷。杜兰香所赠之物仅为三枚大如鸡子的薯蓣子。难道是鬼女比神女精神境界为低,更注重物质享受,有意识地多给爱人以实惠吗?似乎不能这么解释。

与紫玉故事不同的有以下几点,紫玉与韩重乃是早已结识的恋人,而这几个故事中的男主角与他们的恋爱对象在生前素不相识。除了他们自己,谁也无法证明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其二,与紫玉故事相比,都增加了一重要情节:售物。一般来说,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之后,对爱人的赠与之物就该无比珍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出售。但与珍视情感的恋人的通常表现不同,这些书生在收到爱人的定情之物后无一例外地很快在市场上出售。其三,就在他们出售之时,无一例外地都被原主发现。

类似这样的故事,我们有必要将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人物的叙述相区别。人物的叙述,尤其是男主角的叙述,往往只有他本人和亡者在场,没有旁观者的证明,我们理应持一种存疑的态度。记录者的叙述有些反映了此一事件的客观部份,值得我们重视。按照客观的叙述,事件的进程大致如下,书生售物----被墓主发现----书生叙述此物由来(此节乃是人鬼恋之主体部份)----重开墓冢----书生得释。因此,至少在客观上,书生叙述的美丽爱情故事成了书生免罪的根据,具有使赃物合法化的功能。问题是,这种客观功能是否正是书生主观上希望产生的效果?也就是说,所谓人鬼恋故事,是否实际上是如夫差所说的,不过是“发墓盗冢,假托鬼神”之神话,其目的是避免惩罚?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书生采用这种做法极有可能。 二、汉晋时期的盗墓之风

谈生故事的产生时代是汉朝,辛道度和卢充故事的产生时代都是晋朝。这段时期正是盗墓之风盛行之时。由于当时的厚葬之风,使盗墓成为获取厚利的一条捷径。赤眉掘西汉帝后坟墓,董卓掘东汉帝后及公卿大臣坟墓,都收得财宝无数。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载:“太和四年(230)……及孟武母卒,欲厚葬,起祠堂,太后(文帝郭皇后)止之曰:‘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至西晋末年的五胡之乱,更是大规模的发掘冢墓。靳准作乱,发掘刘元海、刘聪墓[7]。刘曜葬父及妻,“二陵皆下锢三泉,上崇百尺,积石为山,增土为阜,发掘古冢以千百数。”[8] “勒及季龙并贪无礼,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不可胜纪,而犹以为不足,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9]慕容皝入丸都,“掘高句丽王钊父利墓,载其尸并其母妻珍宝,掠男女五万余口,焚其宫室,毁丸都而归。”[10]慕容儁“夜梦石季龙啮其臂,窹而恶之,命发其墓,剖棺出尸……鞭之,弃于漳水。”[11]汉朝有些贵族宗室,竟以发掘冢墓为乐,如汉广川王去疾,“国内冢藏,一皆发掘”[12]。除了类似有组织的大规模发掘,值得注意的是民间的小规模盗掘也比皆是,太康年间是一段短暂的承平期,但此时同样盗墓不断:

初,太康二年(281),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十余车[13]。

(刘)表死后八十余年,至晋太康中,表冢见发。表及妻身形如生,芬香闻数里[14]。

乱世时期就更是如此,据《搜神记》卷十五记载:

汉末,关中大乱,有发前汉宫人冢者,宫人犹活。既出,平复如旧。魏郭后爱念之,录置宫内,常在左右[15]。

魏时,太原发冢破棺,棺中有一生妇人。将出与语,生人也。送之京师。问其本事,不知也。

《晋书》卷一百三《刘曜载记》载:

(光初年间)上洛男子张庐死二十七日,有盗发其冢者,庐得苏。

然而,这种民间的发墓掘冢在当时是一种颇为冒险的行为,如果被发现,面临的惩罚是严厉的。按照唐律,发墓而未及棺椁的,役放;发及棺椁的,处于绞型[16]。魏晋时期,对盗墓者的判决则是弃市。据《搜神记》卷十五载:“汉建安四年(199)二月,武陵充县妇人李娥,年六十岁,病卒,……娥比舍有蔡仲,闻娥富,谓殡当有万金,乃盗发冢求金。以斧剖棺。……会为县吏所见,遂收治。依法,当弃市。”然而,盗墓所得的赃物要出手,必然会有被发现的可能。这时候,逃脱惩罚的唯一希望就是假托鬼神,编造神话,以求一逞。这类例子,在中古时期并不罕见,我们先来看唐朝的两个案例:

贞观元年(627),李勣爱女卒,葬北邙。使家僮庐于墓侧。一日,女子忽诣家僮曰:“我本不死,被大树之神窃我,今值其神出朝西岳,故得便奔出。知尔在此,是以来。我已离父母,复有此辱耻,不可归。幸尔匿我,我能以致富报尔。”家僮骇愕,良久乃许。遂别置一室。其女或朝出暮至,或夜出晓来,行步如风。一月后,忽携黄金十斤以赐。家僮受之,出卖数两,乃民家所失。主者执家僮以告。洛阳令推穷其由。家僮具述此事。及追取,此女已失,其余金尽化为黄石焉[17]。

这是一桩很明显的盗窃案,案中的女贼采取的正是假冒鬼神的作法。再来看《法苑珠林》中“王志”一条:

唐显庆三年(658),歧州人王志,任益州县令,考满还乡。有女美,未嫁道亡,停县州寺中累月。寺中先有学生,停一房。夜初见此女来,妆饰华丽,欲伸缱绻,学生纳之,相知经月。此女赠生一铜镜,巾栉各一。令欲上道,女与生密共辞别。家人求此物不得,令遣巡房求索。于生房得之。令遣左右缚此生,以为私盗。学生诉其事,非唯得此物,兼留上下二衣。令遣人开棺检之,果无此衣。既见此徵,于是释之。问其乡里,乃歧州人,因从父南任,父母俱亡,游诸州学问,不久当还。令给衣马,装束同归,以为女夫,怜爱甚重[18]。

稍有理性的人都能一眼看出这位书生确系窃犯,因为他既有盗窃的动机:父母双亡,远离家乡,需要还乡的资金;又有盗窃的物证。然而,就凭一个人鬼恋的故事,就轻易得释,并被“怜爱甚重”,可见此类故事在一些神鬼信仰强烈的昏庸官吏中间确有其明显的作用。萧殷士,唐朝名士,即便是他也差点放跑了盗墓贼,而且,这群盗墓贼还并非是有意假托鬼神,只不过是由于一次偶然的巧合,《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二引《集异记》载:

兰陵萧殷士,为扬州功曹,秩满南游,济瓜州渡。船中有二少年,熟视颖,相顾曰:“此人甚似鄱阳忠烈王也。”颖士即为鄱阳曾孙,乃自款陈。二子曰:“吾识尔祖久矣。”……俟及岸,方将问之,二子忽遽负担而去。颖士必谓非神即仙,虔心向嘱而已。明年,颖士比归,至于盱眙,方与邑长下帘昼坐,吏白云:“擒获发冢盗六人。”登令召入……旅之于庭。颖士惊曰:“二人非仙即神。”[19]

如果是萧殷士审理此案,这两人无疑就逃脱了惩罚,说不定还有意想不到的赏赐,志怪小说中又多了一桩神奇故事,然而,真相如何呢?

邑长即令先穷二子,须臾款伏。左验明著。皆云发墓有年,尝开鄱阳公冢,大获金玉,当门有贵人,颜色如生。年方五十许。须发斑白,僵卧于石榻,姿状正与颖士相类,无少差异。昔舟中相遇,又知萧氏,固是鄱阳裔也。岂有他术哉!

确实,一切神奇故事说穿了都很简单,同样,人鬼恋故事中的一部份也只不过是盗墓者为逃避惩罚而编造的神话罢了,如果选择年轻女子的坟墓,在盗墓时注意保持墓室及尸身的完好,做到不野蛮发掘,在当时神鬼信仰流行的背景下,完全可能凭藉神话逃脱惩罚,并有意外之收获。《搜神记》中人鬼故事的主角都是书生,他们生活贫穷,偶而需要靠盗墓维持生计;富有知识,熟知如“紫玉韩重”这类的历史故事,完全有可能模仿它编造新的神话[20]。 三、人鬼恋故事在唐朝的发展

这类遁辞如果被揭穿,那么盗者伏法,在历史上留不下半点痕迹;如果得逞,那么就成为神奇的爱情故事而为后人津津乐道,其真实的创作意图永远不为人知晓,它开始沿着文学的固有轨道独立地发展,这就必然会产生结构、细节上的改变。一些与盗墓有关的情节单元如出售定情之物、为物主发现、最后得释等显然不再需要。而幻想总是建筑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在其结构、细节的变化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出现实影响的痕迹。东晋以后,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沿江许多重要都市如建业、江陵、襄阳等空前繁荣,刺激了酒楼妓院的兴起,倡妓歌女大量出现,对于贵族、书生、商人来说,受到意外诱惑的机会也显著增多。时至唐朝,纵洒狎妓更成为文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后期人鬼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现实。我们来看《太平广记》卷三百二十六引《玄怪录》中的一个故事:

长孙绍祖,常行陈蔡间。日暮,路侧有一人家,呼宿,房内闻弹箜篌声,窃于窗中窥之,见一少女,容态闲婉,明烛独处。绍祖微调之,女抚弦不辍,笑而歌曰:“宿昔相思苦,今霄良会稀。欲持留客被,一愿拂君衣。”绍祖悦怿,直前抚慰,女亦欣然曰:“何处公子,横来相干?”因与会合。又谓绍祖曰:“昨夜好梦,今果有徵。”屏风衾枕,率皆华整。左右有婢,仍命馔,颇有珍羞,而悉无味。又饮白醪酒,女曰:“猝值上客,不瑕更营佳味。”才饮数杯,女复歌,歌曰:“星汉纵复叙,风霜凄已切。薄陈君不御,谁知思欲绝。”因前拥绍组,呼婢撤烛共寝,仍以小婢配其苍头。将曙,女挥泪与别,赠以金缕小合子:“无复后期,时可相念。”绍祖乘马出门百余步,顾视,乃一小坟也。怆然而去。其所赠合子,尘埃积中,非生人所用物也。

与《搜神记》中的人鬼恋故事相比,这里增加了男女调情的一系列情节,那位鬼女所赠的定情之物也成了“非生人所用”之物,无经济价值。很显然,长孙绍祖与鬼女的艳遇,乃是轻薄文人纵酒狎妓生活的写照。然而,与《游仙窟》等作品不同,女主角的身份是鬼女而非神女,这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类婚外性关系的态度。在结构上,这类作品把夜间的狂欢与天明时发现真相的惊愕与“怆然”,构成对比,以取得奇幻的效果。这种心理上的急转直下,显然使这类作品有警世的社会功能。如果说,这一故事中作者的态度较为隐蔽的话,下一则故事就更有典型意义:

河东裴徽……天宝中,曾独步行庄侧,途中见一妇人,容色殊丽,瞻靓艳泆……徽有才思,以艳词相调,妇人初不易色,亦献酬数四,前至其家。邀徽相过。室宇宏丽。入门后,闻老婢怒云:“女子何故令他人来。名教中宁有此事。”女辞门有贤客,家人问者甚众……须臾,张灯施幕,邀徽入座。侍数人,各美色,香气芬馥,进止甚闲。寻令小娘子出。云:“裴郎何须相避。”妇人出,不复入。徽窃见室中甚嚣,设绮帐锦茵,如欲嫁者,独心喜欲留。会腹胀,起如厕,所持古剑,可以辟恶。厕毕,取剑坏纸,忽见剑光粲然,执之欲回,不复见室宇人物。顾视在孤墓上丛棘中,因大号叫。家人识徽,持烛寻之,去庄百余步,瞪视不能言,久之方悟耳[21]。

类似故事试图通过艳遇后的可怕后果以警戒世人,以此达到维护纲常、检束士行的作用。尽管人鬼恋故事与神女恋故事极为相似,但神女恋故事对这类婚外艳遇通篇都表现出津津乐道的态度,因此就无法具有节制并规范社会行为的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结构、细节上的变化,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态度,并将完全改变故事的功能。

[1]小南一朗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第266-268页。

[2]参见陈槃《战国秦汉间方士考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7本,1948年。

[3]《抱朴子内篇》卷二十《祛惑》。

[4]实际上,除了杜兰香和成公智琼故事外,《搜神记》中的另一个故事即卷四的“河伯嫁妇”故事也属于自神其术的类型故事中的主角为一“道人”,亦即方士,以行医为生。从河伯女那儿得到的神方以及作为河伯女婿的身份,显然能提高其声名,扩大其影响,招致顾客,培养信仰。从河伯女赐其金瓯、钱十万这一细节中,隐隐透露出他靠这一神话和方技而暴富的事实。

[5] :据《史记·封禅书》说招致的是王夫人。

[6]见《世说新语笺疏》,第301-3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7]《晋书》卷一百二《刘聪载记》,2679页。

[8]《晋书》卷一百三《刘曜载记》,2692页。

[9]《晋书》卷一百六《石季龙载记下》,2781页。

[10]《晋书》卷一百九《慕容皝载记》,2822页。

[11]《晋书》卷一百九《慕容儁载记》,2841页。

[12]见《西京杂记》卷六,又见《搜神记》卷十五。

[13]《晋书》卷五十一《束皙传》,1432页。

[14]《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裴注引《世语》,216页。

[15]此条又见《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顾恺之《启蒙》、《博物志》卷七,《述异记》卷下等。

[16]见《唐律疏义》卷十九。

[17](《太平广记》卷三百二十八引《孙相录》,陈校本作出《潇湘录》

[18]《太平广记》卷三百二十八引。

[19]此句《太平广记》通行本据明抄本改作“二人者亦在其中,颖士大惊”,今据谈恺刻本。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4

关键词:唐代 进士 咏事诗

唐代进士试诗是唐代科举常考之体,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唐代进士试诗,对于了解唐代科举制度、唐代格律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唐代进士试诗数量较多,宋人李防等的《文苑英华》保存了唐代应试诗四百五十余首,对唐代应试诗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量唐应试诗集注的出现表明清人已将应试诗作为独立的诗体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进行论述,分析其特点,探讨历史事件与此类咏事诗的关系。

一.唐代进士试诗概述

唐代取士多因隋制,分为制科和常科。制科即以天子之名,征召各地知名人士,由州府举荐至京都应试,以选拔非常之才。考试时间不确定。其科目有辞藻宏丽科,博通坟典科,洞晓玄经科,军谋出众科。一般以试策为主,但其中少数科目也试诗,《册府元龟》记载,天宝十三载,玄宗亲试制科举人,其中辞藻宏丽科除问策外,试诗赋各一首。制科试诗赋,自此开始。《文苑英华》“省试诗”中也收录部分制科试诗,比如公乘亿《春风扇微和》诗,《唐诗应试类释》于此诗前标注“制试”二字。常科即岁举之常选,其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算、道举、童子举、开元礼。进士科是诸科中最盛者,尤为世人看重。《唐摭言》记载,缙绅虽已位极人臣,若非进士出身,亦谓终身憾事。唐代进士由尚书省主试,初由吏部课试,据《通典》载,开元二十四年,始由吏部移贡举于礼部,由礼部侍郎负责贡举,后遂为定制。进士以试诗赋为主。《唐摭言》载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加贴经与杂文,文之高者放入第。此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据《唐音癸签》记载,唐进士初仅试策,调露中,始试贴经,贴经通,方可试诗赋,后改为先试诗赋,诗赋通者,始得试策、试贴经。可见,唐进士始重策、经,后乃重诗赋。进士试诗因由尚书省主试,亦号省试诗或省题诗。

二.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

唐代进士试诗依据描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咏事诗、咏景诗和咏言诗。所谓咏事诗是以事为题者,咏景诗是以景为题者,咏言诗是以经史言典为题者。而咏事诗根据所述事件的性质和发生时间可分为朝廷时事诗、朝廷常事诗和前朝故事诗。

(一)写朝廷时事的咏事诗

唐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唐朝廷时事,或写皇帝神仙,神化皇权;或写对臣子的抚恤,歌咏圣恩;或写四边之事,称美帝功。

首先,有些进士试诗以皇帝与仙人为题,比如《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元二十九年,玄宗夜梦玄元皇帝告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之地。于是,玄宗使人求玄元皇帝像于山间,迎置兴庆宫。《册府元龟》亦载,天宝四载,陈希烈奏太清宫道士萧从一五更时欲于殿上焚香,忽见紫云徘徊,移时不散,所报非常,言圣寿无疆。玄元皇帝者,谓太上老君。唐以李氏出自老君,所以崇尚道教。高宗乾封元年诣老君庙,追尊为玄元皇帝。应见,谓灵应显著,屡次显身。《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为天宝四载进士试诗,《文苑英华》存有三首,即殷寅、李岑、赵铎各一首。借老君之名,将皇帝神化,宣扬皇权神授,皇朝绵延无疆。

此类诗题还有《主上元日梦王母献白玉环》《方士进恒春草》等。《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姜抚通仙人之术,开元末向皇帝进奉常春藤,常春藤生于太湖中,皇帝派遣使者至太湖,寻得常春藤,以赐朝中老臣。宰相裴耀卿奉觞祝愿圣寿。恒春草即常春藤,《方士进恒春草》即以此事为题。以上诸诗皆写皇帝与仙人,通过对皇帝的神化,来歌咏皇权神授,称美太平盛世。

其次,有些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取材于皇帝对臣下恤念恩抚之事,以表现皇恩浩荡。魏文贞公即魏征,宋人尤袤记载白居易为翰林学士时曾上书奏事,认为魏征身为太宗宰相,尽心辅佐,以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对魏征的子孙,朝廷应重加优恤,以劝勉群臣。而权臣李师道竟然掠夺魏氏宅邸,希望皇帝诏令有司,以官钱将宅邸赎还,将其还给魏氏后嗣,以激劝谏臣。宪宗深以为是。其后有司将此事作为诗题试进士。陈彦博《恩赐魏文贞公诸孙旧第以道直臣》即是此类进士试诗。类似的还有《恩赐耆老布帛》表现朝廷对老臣的体恤抚慰。如《御制段太尉碑》。段太尉,即段秀实,字成公,性情仁义耿直。建中四年,朱作乱称帝,段秀实斥之以狂贼,以朝笏击朱之面额,遂被害。后朝廷追赠太尉,谥曰忠烈,朝廷又诏祭祀,旌表段氏门闾,皇帝亲自为其铭写墓碑。《新唐书・段秀实传》载有此事。进士试诗即以此事为题。此类诗还有《敕赐三相马》《御题国子监门》等,皆以朝廷对臣下的抚恤为题,表达感念皇恩之意。歌颂皇恩浩荡,治世清明。

再次,通过歌咏边功称美皇威的时事型咏事诗,如《西戎献马》诗。《新唐书》载贞观中,回纥骨利遣使来献良马十匹,太宗号为十骥。大历年间,进士试诗以此事为题。此类歌咏皇威的咏事诗还有《西戎即叙》,以武后时武威军总管王孝大破吐蕃事为题,即叙谓就序意。《太常观阅骠国新乐》则取材于德宗时事。《新唐书・南蛮传》载贞元年间,雍羌舒难陀献其国乐。白居易有诗记其事曰:“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 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纩不塞为尔听”。此类诗着重表现朝廷边功,进而称美皇威。总之,取材于朝廷时事的咏事诗,或神化帝王,或歌咏皇恩,或宣扬皇威,皆是以朝廷为中心,以巩固皇权为目的,将进士试诗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写朝廷常事的咏事诗

朝廷常事主要是指节令活动类,写朝廷常事的咏事诗指的是与节日或者节气变更相关的进士试诗。每至节日或节气变更之日,朝廷往往举行盛大的朝会活动,元日引见就是朝会活动之一。元日,本义为吉日,自汉以来以正月初一为元日。唐初,应试者被当做元日的礼品由各地州府向朝廷进奉。王溥《唐会要》记载,长寿二年,刘承庆上书建议各地贡举人于元日引见,应列在地方特产之前,作为充庭之礼,武后许可,为历朝所遵行。《唐会要》载,开元中,大臣萧嵩奏称:宸仪应肃穆庄重,众人不得轻睹,应于大殿两厢备羽扇,皇帝将出时,所司以羽扇遮挡,待皇帝坐定,即可撤去羽扇。退朝时,亦应以羽扇遮挡。《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即以此为题。描写元日朝会活动的盛大场面,体现出皇家庄重严肃、肃穆威严的气象。

中和节亦是唐时重要节日。《旧唐书・德宗纪下》记载,德宗贞元五年,根据李泌建议,朝廷下诏废除正月晦日的节日,同时将每年的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合称三令节。于中和节之日,内外官署休假一日。进士试诗《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即以此事为题。中和节之日,皇帝恩赐公卿尺,谓之裁度,又赐百官金钱,宴于曲江,而士庶也在这一天以刀尺相赠送。进士试诗《中和节诏赐公卿尺》,即指此种风俗为题。

冬至亦是唐时朝会之日,如进士试诗《南至日隔霜仗望含元殿炉香》,此“南至日”即指冬至。此诗写冬至之日举子们于含元殿前朝会的场面。冬至朝会之时,部分朝臣须朝拜皇帝,祝贺圣寿,进士试诗《长至日上公献寿》即写此事,“长至日”亦谓冬至。此外,司天官往往于冬至日登台书云物,以辨吉凶否泰,如《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分”谓春分秋分,“至”谓夏至冬至,“启”谓立春立夏,“闭”谓立秋立冬。分至启闭,天地之大节,阴阳之分。节令之时,除朝会、献寿、书云物外,宴会亦是必不可少的,如《上巳连清明游宴》,皇帝于节日也要恩赐朝臣,如《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群臣,取顺畅祥和之意。这类进士试诗写节日或节气变更之际的朝廷活动,如朝会、献寿、游宴、赐新火、书云物等,是朝廷中的常事,歌咏皇朝繁荣,称美皇德,体现了唐时的节令文化。

(三)写前朝故事的咏事诗

有些进士诗题取材于经史子集的事典,写前朝故事。《山鸡舞石镜》即以魏武事为题。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载,山鸡爱惜自己的羽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欲山鸡鸣舞,不得。公子苍舒命令于山鸡前放置一面大镜,山鸡鉴形而舞,不知停止。《异苑》本是志怪小说,所记之事多为奇谈怪论,因此山鸡映水、舞镜之说本不可信。但是后人却借此事附和出许多诗文。南朝陈时的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进士试诗有《山鸡舞石镜》。

唐人偶以小说家事命题,如《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汉书》无此事,疑为小说家事。进士诗题《齐使开笼飞去所献楚王鹄》取材于战国淳于髡事。《史记・滑稽传》记载,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王,中道,鹄飞去。淳于髡携空笼见楚王,造诈成辞,言因不忍鹄之饥渴,令出笼饮水,不料飞去。淳于髡自道欲自刎谢罪,恐人讥刺楚王重物轻人;欲另买鹄而代之,又不想欺罔楚王;欲奔赴他国逃亡,又痛齐楚两国不能通好。所以只得服过谢罪。楚王称其为“信士”。

诸如此类以前朝故事为题材的进士试诗还有《越裳献白雉》,取材于周成王时,越裳国来献白雉之事。《花发上林》取材于汉武开上林苑之事。《亚父碎玉斗》取材于鸿门宴事。《黄鹄下太液池》取材于汉故事,《汉书》载汉始元元年,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唐进士试诗中,与朝廷时事诗和朝廷常事诗相比,前朝故事诗出自经史子集,皆有出处。有司出此类题目,一方面是考察应试举子对前朝故事本事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借前朝祥瑞之事为朝廷歌功颂德。郎《七修类稿》卷二十四记载,唐代礼部试诗赋,并非皆有出处,有些诗题是有司以己意立之,对于这类诗题,举子皆允许进问,谓之上请。在唐进士试诗的三类咏事诗中,朝廷时事诗题即是以己意立之,可能是允许上请的。朝廷常事诗题取自朝廷定制,前朝故事诗题取自典籍,则可以不上请。

三.唐进士试诗中咏事诗之评价

首先,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尤其是朝廷时事诗,具有实时性和新闻性的特点。唐时,由于媒体尚欠发达,所以时事传播具有较大局限性。朝廷时事有时并不能及时周知天下,而进士试诗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时事传播的作用。《唐会要》记载,大中十年,礼部侍郎郑颢进诸家科名记十三卷,从此,放榜后,记录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所司逐年编次。分发各州府。所试诗赋题目亦天下周知,诗赋题中所涉及的朝廷时事亦流布各地。当然,其实时性和新闻性是有很大局限的。

其次,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多以歌功颂德为主,时事型咏事诗或神化皇权,或歌咏圣恩;或称美帝功。常事型咏事诗借节令活动,表现皇朝繁荣,颂扬皇德。故事型咏事诗借经史子集中的事典赞美皇朝统治。应试者都有金榜题名的愿望,因此在试诗中,会迎合主司与君主的好尚,以期得到朝廷的肯定。沈德潜评进士试诗,认为应试者往往患得患失,为了得中金榜,不得不罗列溢美之词。因此,歌功颂德思想在咏事诗中乃至整个进士试诗中都是是非常普遍的。

最后,关于进士试诗中咏事诗的评价角度的问题。如果从诗的角度来看,此类诗歌的思想和形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佳作极少。但是,如果以文化角度来评价,此类诗歌在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则具有独特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l]李:《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宋刊配明刊本,1966年版。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5

摘要:世界性的影视娱乐蓬勃发展,而迪士尼动画更是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通过本篇论文想要清晰的了解为什么迪士尼动画能够经久不衰。本文介绍了迪士尼动画历年来的作品,经验,获得成功的原因。值得中国动画去学习借鉴。

关键词:铅笔稿检测(动画检验);多层拍摄技术;声画同步(声画双片拷贝);花木兰;白雪公主(共五个词)相应的英译文;

作者简介:夏靖,女(1987-),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单位:吉林艺术学院城市艺术学院08 级影视动画专业,职称:学生,学历: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9-0126-02

引言:迪士尼全称为The Wait Disney Company,取名自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总部设在美国伯班克的大型跨国公司,主要业务是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PAn imation Studio),惊奇漫画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 Lnc),试金石电影公司(TouchstonePictures),米拉麦克斯(Miramax)电影公司,博伟影视公司(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好莱坞电影公司(HollywoodPictures),ESPN体育,美国广播公司(ABC)都是其旗下的公司(品牌)。

创新

迪士尼一直坚持创新的传统。现在的迪士尼品牌可是说是华特・迪士尼本人的代名词,创新可以从他创作动画开始,迪士尼的重大贡献似乎都基于他的创新精神,他率先预感到了有声电影的魅力,深刻认识到了声音对于动画的魅力。率先创造一步声画高度吻合作品《蒸汽机威力》,后又建立科学的技术机制,把动画工作流程系统化,分工明确,各个系统彼此独立而又有机联系,因此成为至今没有改变的动画生产机制。迪士尼精益求精的动画制作理念对于员工的技术水平是一个严格的考验,因此铅笔稿拍摄测试应运而生。后来引入色彩技术系统用在《花儿玉树》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迪士尼动画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着他的动画技术与动画理念。先是手绘动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偶动画《圣诞夜惊魂》,真人动画《南方之歌》,电脑动画《玩具总动员》。在别人没有想到时,迪士尼已经做到了。从无声动画到有声动画,再到彩色。再到主题公园,游戏。电影。这些无不体现迪士尼的创新精神。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迪士尼也在不断的尝试,不断地挑战。

品质

迪士尼不断努力达到高质量标准进而做到卓越,在迪士尼品牌的所有产品中,高质量都是必须得以保证的。迪士尼始终关注他所设计的所有角色,仔细研究角色的动作,表情和手势以及行为。每个角色都需要有自己的性格,其姿态与纹理活动相一致,身体与骨头,肌肉以及关节相协调。正因为迪士尼的精益求精,才会有那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几十年来,从米奇,米尼,高飞,布鲁托,到今天的《海底总动员》中的小丑鱼,《星际宝贝》中的史蒂奇。《木偶奇遇记》中的比诺曹。这些或勇敢,或乐观,或智慧的小家伙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珍藏着各自的回忆。因为这份回忆使的童年快乐而美丽。这份快乐超越了年龄和国界。人家说现在的家长和孩子有代沟,但我敢说在谈论迪士尼动画的时候不会有代沟一说。1978年,当“米奇”老鼠迎来自己50岁“生日”的时候,它的名字被刻在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并因此成为星光大道名人榜上第一位“非人”明星。

技巧

迪士尼的动画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高超的技艺是功不可没的。从最初的手绘,到真人演绎再到现在的高科技电脑,是迪士尼动画每一部都称之为经典。动画从本质上就不应该拷贝复制现实,动画强调艺术家对事物的敏捷观察、捕捉及再现信息技巧。迪士尼为了表现纵深感和距离感发明了多层拍摄装置,他不是为了复制现实,而是再造现实。表现中国木兰从军的故事。它是以中国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但故事却引申出许多不一样的东西。里面有神话龙须这个搞笑,滑稽的角色,因为有他故事才更加精彩有趣。还有那个吉祥物蚱蜢,总是在关键时候起作用。这部以中国故事为蓝本,结合迪士尼的高超技术水墨动画,充分表现中国经典而又不失迪士尼的动画风格。

情感

迪士尼的每一部动画都会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耐人寻味,给人带来无尽的欢乐和享受。通过看每一部作品我们深切体会其内涵引发观众对于世界思考以及思想背后信念和价值观。迪士尼各种形式的动画。它优美的艺术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高雅的审美趣味,都让我们对他的作品流连忘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动画艺术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还原自己直接感受到的情感或间接认识到的情感生活。没有情感的表达就不会吸引观众。迪士尼第一部长篇动画《白雪公主》表达对善良的赞美,对爱情的追求。中国元素动画《花木兰》表现勇敢,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这些我不是牵动观众看下去。这些积极的情感感染着观众,也让创造从事这项繁杂,劳累工作的人感动着,希望着。

乐观

迪士尼的作品总是传达着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花木兰》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爱丽丝梦游仙境》告诉我们拥有童真能够让我们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事情。而《小鹿斑比》教会我们怎样在逆境的生活环境中勇敢的、努力地生存。我喜欢看迪士尼的动画片,在动画中我可以忘却烦恼,进入一种忘我的空间,那里的世界是奇幻,美丽的,它是你的梦。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没得到满足的愿望的以在动画中实现。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梦是本能欲望的满足”、“梦执行的是快乐的原则”。迪士尼动画就是这样的感觉。你看所有的迪士尼动画都能在动画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得到一份好的心情。获得对生活的希望。我想这是迪士尼动画获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回到童真中去。他带个人的事希望。

尊重

迪士尼尊重我们大家每一个人,迪士尼的乐趣是基于我们自己的体验,并不取笑他人。就像我们最近看的《花木兰》,经过迪士尼工作组五年运作,特意到中国长城写生取景,写故事才会有那么充满中国元素的动画。故事取材中国诗经中女扮男装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想我们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你看过这部片你又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中国的图腾,龙的象征,毅力的长城无一不代表中国的伟大绚丽。但他却用轻松幽默来表达木兰对于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这部影片让世界的人们了解了中国的古老文化,体会到了伟大古国的魅力。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最近新看的《功夫熊猫2》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国宝熊猫。了解中国的功夫。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份尊重就值得我们为迪士尼骄傲。

音乐

迪士尼的另一没所在在他对音乐的运用。领先于时代动画巨作《幻想曲》,作为一部非常独特的动画影片,是影坛首次讲将音乐和美术完美结合的一次完美尝试。它是一部可以“听的动画”并且是“看古典音乐”。他的艺术成就至今无任何一部音乐片可以超越!《幻想曲》的音乐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绘画型音乐、叙事性音乐、抽象音乐。第一部分,影片图解的第一首乐曲是约翰・巴哈的“D小调卡塔和赋格曲”,这是一种“纯音乐”。开篇就展示了如诗如画的画面。最后一部分是《荒山之夜》和《万福玛利亚>>两部分。前者是莫奈尔斯基于1806年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谱写的协奏曲。后者是舒伯特创作的一首著名乐曲。几首音乐交相呼应,构成了完美的“音乐故事片”。如今这部影片是动画史上“永远不会随时间消逝的瑰宝”还有耳边回响《狮子王》的《生生不息》,《花木兰》的《真情自我》,《美女与野兽》的《爱在蔓延》……那一首首历久弥新的主题曲成为迪士尼动画魔力不可多么巨大。

理念

迪士尼动画的魅力不仅于此。除了在他的影片寻找自己的梦,还可以在主题公园中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穿着迪士尼的品牌的衣服鞋子,帽子、手表。迪士尼已经形成了迪士尼动画王国。在这里能找到你想在动画中得到的。在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我想忘记迪士尼都难。现在迪士尼动画王国正在向中国进军,上海迪士尼乐园(Shanghai Disneyland Park),是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向来是全球建造成本最高的主题乐园之一。上海迪士尼乐园也在此规划中,乐园主体工程于2011年4月8日正式破土动工。

数量

在当今国际动画界,迪士尼动画拥有难以撼动的地位――除了作品非凡之外,另一个原因是那浩如烟海的巨大数量。1937年的《白雪公主与七矮人》,1940年的《幻想曲》。1951年《艾丽斯梦游仙境》1953年《小飞侠》、1990年《救难小英雄澳洲历险记》、1991年《美女与野兽》、1992年《阿拉丁》2006汽车总动员、2007料理鼠王、2007仙履奇缘3:时间魔法、2008小叮当/廷克・贝尔等等115部作品。可以说迪士尼是伴随我们成长的。

小结

当我从小看着迪士尼动成长的时候。我就在想中国的动画什么时候能够也想迪士尼一样。能够在世界动画界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几年动画行业逐渐被重视起来。许多动画新星正在不断用涌现出来而中国动画在老一辈革命动画家的带领下已经让国际上有了知名度。中国动画要进入国际市场,一定要继承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中国动画将是独一无二的。

参考文献:

1、《亚太动画》约翰A兰特2006年5月第一版

2、《电影理论基础》陈小云主编2009年9月第一版

3、《动画概论》贾否著2010年8月第三版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6

论文关健词:魏晋南北朝 佛教志怪 僧侣 士人 传布

论文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志怪小说创作进入高潮。佛教志怪的编撰者,主要是佛僧与信佛的士大夫。而佛教志怪的传布,亦主要有赖于僧侣与士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思想的大解放和大量佛经传人中土,佛教志怪小说的创作也进人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创作的佛教志怪小说达10多部。这些佛教志怪的编撰者,主要是佛僧和信仰佛教的士大夫;而佛教志怪的传布,亦主要有赖于僧侣与士人。

佛僧对于佛教志怪的内容,是非常熟悉的。那么,僧人如何将这类志怪故事传播到士大夫中间去的呢?据典籍所载,两晋南北朝,僧人与士人交游成风,这种交游,无疑为僧人们传播有关佛教教义的故事,提供有利的机会。僧人与士大夫在切磋佛教教义之时,将一些与教义有关的故事带到了士人中间。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和陆果《系观世音应验记》证实了这一点。据张书所载,向张演提供这类应验故事的,主要有惠严法师等;据陆书所载,向陆果提供应验故事的僧人主要有释慧期、道聪、僧显等。僧侣们将这些流传各地的、内容包括各阶层的应验故事带进士人的官府或家庭,从而促进了佛教教义,也促进了佛教志怪在士人中间传播。

僧人们又是如何将这类佛教故事传播到下层民众中去的呢?对于大多数文化程度极低,或根本就没有受教育的下层民众而言,玄奥的佛教教义是毫无意义的,这些高深的义理只有化作粗浅的道德说教,才能进人民众的生活之中。据蒋述卓先生《中古志怪小说与佛教故事》一文,早期佛教僧人的传经并无原本所依,全靠背诵,许多经是在宣讲时才由中国僧人或居士记载下来的。僧人的传经自然也包括讲述故事,借故事的生动形象,以打动听众。据慧皎《高僧传·唱导》载:“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疾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而“杂序因缘”、“傍引譬喻”则不能不关涉具有生动情节的故事。唱导所贵有四,即“声辩才博”,而所谓“博”,便要求“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因而对于典籍的谙熟是十分必要的。从上文所引《高僧传序》已看出,僧人们对于志怪小说是了如指掌的,这也是他们“博”的表现,而“博”自然是为宣传佛教服务的。据慧皎云,宣传佛教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因人而异:“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这种根据不同接受对象而设教的办法,是有意味的,也反映出宣教者的良苦用心。僧人对于“凡庶”和“山民野处”者的设教,推究进来,所谓“指事造形,直谈闻见”和“近局言辞,陈斥罪目”云云,正该包含着关于报应、轮回以及应验之类的故事,而这些内容正是志怪小说的主体。为了加强宣传佛教的效果,自然要求此类故事的情节生动细致而可靠。

从陆果《系观世音应验记》所保存的资料看,佛教志怪在士人中间的传播,是与这些信仰相同的士人相互间的切磋佛教教义密切相关的。东晋谢敷编撰了一卷《光世音应验记》,送给了同样信佛的傅缓一本。这其中的应验故事,有的是谢敷从僧人那里听到的,有的则是从具有同样信仰的朋友那里听来的,如“徐荣”条,“荣后为会稽府都护,谢庆绪闻其自说如此”。而且,有些故事是谢敷、傅缓等一起听到的。因而,谢敷编集《光世音应验记》以赠傅缓,有互相勉励之意。而后来傅亮将这些故事追记到自己编撰的《光世音应验记》中,也是要“以悦同信之士”。张演编撰《续光世音应验记》的目的,也是要“传诸同好”。而陆呆编撰《系观世音应验记》也出于同样目的,他在此书序文中日:“神奇世传,庶广飨信。……如其究定,请俊飨识。”因而,这些志怪故事集在信佛的士人间传抄,是可以推想的。陆果《系观世音应验记》第63条“彭城抠”故事,有陆呆的补语:“果抄《宣验记》得此事,以示南颊州别驾何意”。清晰地交待了陆果抄录刘义庆《宣验记》之事。而类似的抄录行为也在其他信佛的士人中发生,如王淡的《冥祥记》,抄录傅亮《光世音应验记》五条和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一条,陆果抄王淡《冥祥记》或王淡抄陆果《系观世音应验记》十七条,即是明证。

不仅具有同样信仰的士大夫间相互抄录志怪之书,而且士人们之间也相互传讲此类故事。陆果《系观世音应验记》第16条“杜贺救妇”条后云:“果以齐永明十年作临汝公辅国功曹,尔时在姑熟识游,问其何起事佛见?答:‘少作将,本无信情,泰始初为黄县,随诸明兵攻沈,在其军中。亲睹司马氏事,乃知圣神去人,极自不远,迁妇送心,明见感激。从是不敢为罪,实由此始’,说此语时,尚追磋叹,不能已已。”这大约是发生在陆果任功曹的官府里的事。类似的传讲在《系观世音应验记》里还有,第40条“彭子乔”最后言:“义安太守太原王淡,果有旧,作《冥祥记》,道其族兄琏识子乔及道荣,闻二人说,皆同如此。”这就是说,陆果和王淡是有密切往来的,这也就是陆、王书中有如此多重复故事的原因。看来,陆、王之间既有教义的切磋,亦有故事的传讲,而陆书的这则故事,正来自王瑛。可以推想,此类的传讲行为在信佛的士人中间并不罕见。

陆果《系观世音应验记》第34条“张会稽使君”云:“张会稽使君讳畅,字景微,吴人也。知名天下,为当时民望,家奉佛法,本自精进。宗元嘉末,为荆州长史。孝建初,征还作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于是憔王承相在荆州,自启解南蛮府,留使君为持节校尉,领已长史带南郡如故。寻荆州作逆,使君格言谏之。垂相则欲见害,有求得免。垂相性疑,左右是用,虽以谏见全,而随众口,每有恶意。即梦见观世音,辄语:‘汝不可杀张长史’。由此不敢害。乃至垂相伏诛,使君亦系在廷尉。诵《观世音经》,得千遍,钳锁遂寸寸自断。于是唤狱司更易之,咸惊叹以为异。少日便事散。此果家中事也。”据《南史》卷四八、《梁书》卷二六载,张畅乃是陆果外祖。陆果云“此呆家中事”,看来,在张氏家族和陆氏家族中,传承着此类的应验故事,自然是世家大族信仰的缘故。这种由于共同的信仰,而在贵族家庭内部传承的故事,反映了佛教志怪传布中重要的一个侧面。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谆谆告诫其子孙“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勿轻慢也。”并以许多“可信”的应验故事,诲喻后辈。而在北魏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中,亦充斥着不少报应、灵验故事。这些故事,今天看来,无疑都是志怪小说之属。从此一角,我们又可洞见志怪故事在当时家庭与市井传布的另一情形。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7

苏教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的西汉飞将军李广射技高超、智勇双全、廉洁爱士,却因命途多舛而被迫自刎。那么,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下面结合选文谈谈笔者的浅陋见解。

文章第一段结尾借汉文帝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话的翻译是:“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说呢!”汉高祖打天下时代需要有谋略的勇士,“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说呢!”则说明他作战勇敢,有勇有谋。“你没有遇到好时候”说明他生不逢时。李广所处的年代是国家统一的汉文帝时代,课文旁注:“明代凌约言说:‘汉文帝惜广不逢时,自以其时海内又安,不事兵革,广之才无所用耳。’(《史记评林》引)”意思是:汉文帝惋惜李广生不逢时,汉文帝自认为当时国家安定,不从事作战打仗事务,李广的才华没有用武之地。在这样安定的时代,汉文帝根本不会重用李广。如此可以得出结论:李广未得其时,未遇明主。

以上是从侧面来说他的悲剧原因,文中不少地方正面塑造了他的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形象。

“广家世世受射……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李广擅长骑射,跟从皇上出行,有有冲锋陷阵和格斗猛兽的事情,说明他不畏凶险,勇猛。在上郡战役中李广杀射雕者,解鞍惑胡骑,充分说明他射技高超,镇定从容,指挥若定,智勇双全。雁门之战“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李广假装死了,瞥见旁边有一个胡人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于是纵身一跃,推开胡人少年,夺取少年的弓箭,边逃边射箭,最终得以成功逃脱。在自己受伤被抓的情况下,它能够冲破重重追捕,矫健的逃脱,不得不说他有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

除此之外,李广身上还有一些美好的品德。“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李广廉洁爱,有士较高的俸禄却家无余才,说明他不贪财,他还讷口少言,说明他为人质朴,士兵们没有全部吃,李广不吃,说明他与士卒同甘共苦。“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他待兵宽缓,深受士兵爱戴。

正因为他能够廉洁爱士,不贪钱财,同甘共苦,可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士兵们都追随他,正如书中所说“爱乐为用”。

李广是如此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廉洁爱士……他的身上有着如此多的美好品德,正如文帝所说:“假如让你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说呢!”我们知道,高祖是夺政权打天下,需要有勇有谋,技艺高超、智勇双全的人。李广如果处在这个时代屡立战功,封个万户侯是不在话下的,而武帝的“武皇开边意未已”,他的开疆拓边政策可以说与高祖时代有许多相似之处。课文8、9、10三段,后两年,武帝时期,李广立功的时候到了吗?被封为万户侯了吗?

第8段“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天子认为他老了,不愿意让他出征。第9段“……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皇上认为他老了,运气不好,不让他单独面对单于。公孙敖刚丢失爵位,大将军卫青想报答他的恩情,就故以调走李广。在向导故意迷失道路,耽误李广救援得情况下,李广自甘承担一切责任,说各校尉没有罪,是他自己迷失道路。诸校尉真的就无罪,是他自己迷失道路的吗?由文中可知,诸校尉不是真的就无罪,是向导受指使故意迷路,耽误时间。可最后李广没说其他话,承担了一切罪责,恰好对应课文11段“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的性格。李广从小到大和匈奴大小作战七十余战,现在很有幸跟从大将军出来攻打单于兵,但是大将军卫青却故意调离李广军队走与会绕远的路,迷失方向。在问责时,李广因自己岁数大了,不能再面对刀笔吏的羞辱,他的心死了,绝望了,于是引刀自刭了。体现了他在身不逢时时体现出的忠贞刚烈性格。

综上可知,李将军有勇有某,智勇双全,射技高超,指挥若定,廉洁爱士,身不逢时忠诚刚烈……可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于是,我们便能得出李广悲剧的根本原因。

李广的许多优秀的品质多是对下不对上,可以说他不会也没有经营好与政权高层的密切关系,因此,他就不会被重用。而汉武帝迷信,嫌他“数奇”,运气不好,不敢重用也就成立了;而卫青的私心和排挤和落井下石,最终把李广推上了绝路。这是人为的悲剧。而这些原因最根深蒂固的当时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这是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司马迁写此文的用意之一,寄寓了他对李广深深地同情,正如明代茅坤所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将军,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泣可涕。”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淮安中学。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8

[关键词]危机管理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71-03

危机管理是指移转或缩减危机的来源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对危机冲击的反应,完善修复,以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损害的管理活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显医院建立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因此急诊科运用危机管理尤为重要。应对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是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危机、危机管理的内涵及构成

1.1危机的定义、特点

危机是人生活中的偶发或突发事件。关于危机的定义,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在管理学中的危机是指一个组织或机构遇到一个突发事件,使组织管理者无法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使整个组织由于突发事件而陷入了紧张、混乱、无秩序的状态,甚至是瘫痪的过程[1]。按照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构成危机状态有几个很显著的特点: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双重性。危机是连续发生的常态。

1.2危机管理的内涵,构成

危机管理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2O世纪6O年代提出的。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首先被用于外交和国际政治领域。危机管理就是为应付各种危机情景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员工训练等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对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mt)下的定义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1]。罗伯特•希斯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认为,危机管理包括管理者考虑如何减少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员工应对危机局面、如何从危机中很快复原。这4个方面构成了基本的危机管理。对此的通用说法是危机管理“PPRR”模式,包括:危机前的预防(Prevention)、危机前的准备(Preparation)、危机爆发时的应对(Response)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Recovery)[1]。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修正为缓和(Mitigation)、预防、反应和恢复的MPRR模式[2];也有人根据危机的发展过程将危机管理分为3个过程,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 [3]。医院护理危机是指能够对医院正常运营或声誉造成潜在破坏的事件,它常常会带来较大损失,影响医院的形象和经营。护理危机管理是一种超前的管理,它所管理的对象大多是虚拟的,对护理管理者来说,能有效地防范和处理危机,就能为医院、科室赢得信誉和效益。护理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4]包括预防控制原则,及时主动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患者至上原则和积极沟通原则。

2急诊护理存在的风险

急诊科的工作任务重,护理管理中易存在薄弱环节病情危急患者多,护理工作有时难以面面俱到,若责任心不强,易引起差错、事故;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医疗纠纷较多,使急诊科工作人员思想负担较重,从而造成急诊医疗工作骨干队伍不能稳定;还有部分医院领导对急诊科重视不够,极大地挫伤了急诊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急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常受到威胁,易造成医护人员难以安心工作,危机意识薄弱,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护理工作质量不高。故急诊护理工作仍待改进。

2.1急诊护理工作中事故发生的原因

根据分析,把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为:(1)护理知识不牢固;(2)缺乏正确的护理技术;(3)工作责任心不强;(4)护理伦理上的问题;(5)护理管理上的问题。

2.2护理事故分为4类

(1)生活上引起的事故,包括饮食、排泄、清洁、环境等;

(2)治疗上引起的事故,包括注射、输血、给药、药物管理等;

(3)对患者管理不善引起的事故,如自杀、无故离院、食物中毒、患者跌倒等;

(4)院内感染。

要求每个护士要懂得事故分类、发生的原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引以为戒。

3护理危机的管理对策

3.1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科学的危机观不仅反映了医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也是策略化处理护理危机的保障,只有重视护理危机,才能对护理危机的征兆具有敏感性。目前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教育护理人员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让护理人员认识到危机管理不只是医院管理者的事,也不仅是护士长的职责,而是护理人员都应参与的事。尽管危机很难预料,但大多数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预兆、有过程的口引。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来促进和强化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以纠正危机是百年不遇的偶然事件的错误认识和由此造成的预见性及危机意识的缺乏。

3.2加强危机的预警意识

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3大特征[5]。78%的危机是因管理不当而引起的,只有14%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而几乎所有的危机发生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预警信号。所以管理者要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6],运用木桶原理将所有可能会对工作造成危机的薄弱环节一一列举出来[7],考虑其可能的后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千万要注意避免对某信息熟识而导致的忽视、麻木,由此而引发的医疗投诉较为常见.

3.3强化全体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和准备工作

美国著名咨询顾问史蒂文•芬克(Steven rink)在《危机管理》中指出:危机就像死亡和纳税一样是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为危机做好准备,另外在为危机做准备时留心任何细节,忽略任一方面代价都是昂贵的。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注重环节质量管理,优化各种流程: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危重症抢救技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普及危机管理知识,提高整体对危机的把握能力.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注意避免危机是百年不遇的偶然事件的错误认识和由此导致的预见性及危机意识的缺乏。

3.4制订详细的行动程序,并模拟演练

医院建立紧急应急小组,制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程序、各危重症抢救程序、危重患者护送程序、重大突发事件请示汇报制度等.加强各种安全设施的投资.不断维护和改进硬件。演练各种预案,避免人员、设备和后勤保障的危机。

3.5危机的处理控制

3.5.1信息管理针对危机来源及时接纳各种信息.

要求护理人员平时任传递信息时做到“5Wl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什么(what)、为什么(why)、谁(who)、以及如何(how),并且保证传递渠道通畅。魏加宁管理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除了正规渠道、官方信息外,还一定要有非正规信息渠道。

3.5.2危机评估、快速反应

经过危机的有效整合、分析,管理者可通过头脑风暴法、统计审查、暗示分析和现场调查来确认危机,尽量量化评估危机⋯ 突破惯性思维的局限,灵活应变,不断对处理危机的决策做出必要的修正,决策方式可以从平时的“民主决策”切换为战时的“权威决策”,遵循快速反应原则。

3.5.3沟通策略

危机发生时,组织须确定沟通理念.适时适当适宜地有效沟通.通过坦诚、诚恳的态度.告知社会公众已经认清了问题并采取了确实的措施。事实表明,那些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奉行顾客利益至上理念,强生公司因为几十粒被污染的“泰诺”胶囊将价值上亿美元的药品全部从市场上收回,降低了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在医疗纠纷处理中,针对家属的疑问和问题,由科领导或是由患者信任的医务人员出面,实事求是、诚恳、耐心地向家属介绍医疗诊治情况.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同时积极组织力量处理,将不良的医疗后果降到最低程度,并经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对患者提 的医疗问题形成比较缜密、严谨的书面意见,因势利导,避免进一步的危机。

3.5.4媒体管理,维护“恰当”的形象

外界对危机的看法依赖于他们所收到的信息,管理者必须处理好对危机情境的威胁和积极贡献的关系,适当时抢占先机向媒体靠近.统一口径向公众传递信心,切不可以“无可奉告”隐藏信息,更不要同媒体发生冲突,而应保持公开和诚实,保持态度、行为和行动的一致性来维护和提高“积极”的形象。

我们通过采取护理危机管理对策,运用以下一些方法如预防控制原则,建立应对小组,培训护理人员,注重细节管理等,达到了以下的效果:

4效果

4.1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士训练有素,冷静从容面对各种护理危机,有效采取应对措施,向患者讲明事实真相,主动承担责任,争取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圆满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评价,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连续5年护理工作实现零投诉。

4.2提高了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自2006年实施护理危机管理以来。护士能够运用护理危机管理预案有效处理危机事件,与医师配合积极、主动地采取公开、坦诚的方式进行与患方沟通,尽可能将危机在科室内解决,护士因经历此特殊事件而学习到处理事件的技巧,医师对护士的素质及应急能力感到满意。

4.3持续改进护理管理制度 危机后要对问题进行总结,防止同样或同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对于非本院发生的危机事件也要注意从中吸取教训,及时发现危机的隐患,及时纠偏,防患于未然。护理管理者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整改,真正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才能让危机转变为契机。

5体会

5.1努力加强危机前的预防与准备

(1)树立危机意识,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必须随时具备危机意识,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制定种种策略去克服或是降低风险,从而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危机管理制度和体系。只有做到了这点,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沉着冷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预防与控制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经济的办法。但不幸的是它往往被忽略,而造成这样的原因正是由于危机意识的薄弱,使人们不能居安思危,不能认识和预见到各种不确定与风险的产生。(2)正确理解危机管理,危机永远与机遇并存,危机本身就蕴藏着机遇的成分,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就是要“将危机转化为获得成功的机遇”。每一次危机既可能是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拯救、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成功的机会,便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危机带来的是挑战,也是机遇。

5.2建立风险监控组织

科室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主管护师组成危机风险管理小组,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检查,每月对科室潜在风险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特别是危重抢救患者,制订出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发生,对重点岗位、重要环节、重点人群加强护理风险教育,组织护理人员经常进行法制、法规教育,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增强法律意识.学习相关护理预警预案,定期进行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使护理人员明确角色责任和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5.3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健全制度

严格管理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包括:(1)每月对护士进行有关防止医疗事故的教育。(2)对医护人员进行防止事故的意识调查。(3)从事故的角度来分析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4)以院内护理事故为实例,在护士例会上进行讨论,找出防范措施。会议主要从防止事故的角度来讨论有关护理上的问题。通过剖析护理差错事故总结教训,使全体护理人员从中得到警示,并根据讨论的结果,提供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与对策,从而达到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护理的目的。(5)年底做出年度反省,提出今后的工作目标。严格执行标准护理操作程序,并将预防医疗事故的有关知识打印成册供护士学习,要求护士在学习后写出个人体会。

5.4 将护理风险管理纳入急诊科的目标管理

(1)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在排班上尽量做到满足护士的要求,以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充足又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注意新、老护士搭配。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各种仪器上均将操作程序写清楚,方便按程序正规操作。为防止各种遗忘性差错,建立交接班前的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2)培训专科护士,提高急救水平,选派护理骨干到省市急救培训班学习、进修,对在职的护理人员进行持续的急救护理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是防范护理纠纷,减少风险的根本。(3)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加强抢救设备检查、维护,保证急救设备、药品、器材齐全完好,建立标准的规范化抢救程序,急诊工作24 h连续应诊是急诊科重要特点,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加强请示汇报,遇有大批外伤、中毒、特大交通事故的患者及涉及法律问题或发生重大医患纠纷的患者,要及时逐级汇报。(4)危机率的把握。要求每个护士在工作中主动进行事故边缘登记以便了解隐患,及时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事故隐患登记的内容包括:发生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发生的、怎么发生的、发生的原因、今后如何预防等内容。(5)分析、评价。对科室发生的护理事故及原因登记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防止事故的对策,护士长从管理者、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存在的隐患,组织护士进行讨论、分析,使护士对存在的隐患有共同认识。

总之,通过危机管理,控制护理风险发生,将风险降至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把危机变成推动科室发展的契机,从根本上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急诊科只有加强应对危机的管理.才能变危机为转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佳慧,魏薇萍.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7,8(2):87~88.

[2]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 王成,宋炳辉,金英,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

[3] 朱建军.企业管理的三个过程[J]. 企业管理,2001(9):1~2.

[4] 罗琼,沈莉,钟勤.医院护理危机管理及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2006,6(3):53―54.

[5] 何雪峰,向焱彬,陈俊国.浅谈医院的危机管理[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1):80-81.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9

在《道士下山》里,导演陈凯歌仍旧端着艺术范儿,但高贵的头颅还是向商业低了一分。整部影片无论是商业还是艺术都显得失控,大道理沦为说教,亦缺乏逻辑性足够的情节支撑;人物关系缺乏铺垫,角色塑造让人难以信服;功夫打斗的量倒是够足,特效加持的超级大招却让武林高手个个变成“复联”英雄。即便如此,该片票房依然坚挺,上映两日即过1亿元。艺术上的”里子”丢了,至少商业上的"面子"保住了。

很难相信这是一部陈凯歌作品。他此前的电影即便有过争议,但还是有足够能力营造出有层次、有张力的剧情。但《道士下山》在剧情层面接近全盘崩溃,影片生硬乏味、不知所云,不单徐皓峰原著中的生动鲜活不见踪迹,还莫名其妙多了一种怪诞气息。《道士下山》的三段故事中,第一段故事是民国版的“武松杀嫂”,第二段是恩怨简单的同门相残,第三段则以复仇为主题。后两个故事基本依靠打戏撑场,文戏被挤占殆尽。观众在电影中丝毫感受不到剧情上的韵味,只能在一些符号化的事物上寻找阐释,这对于陈凯歌电影来说恐怕是第一次。

《道士下山》讲了不少大道理,但从片中角色的行为、心态和命运来看,却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正面价值观――善良正直者,最后都难得善终,比如范伟和郭富城。倒是那些作了恶的人,影片却总在帮他们找托辞,比如林志玲放任吴建豪害死范伟,是出于她对吴建豪纯粹的爱;元华残害同门,是为了确保“儿子”房祖名能接掌门之位。人伦和武德,在这些私欲面前仿佛随时可以抛弃。王宝强扮演的小道士在进入花花世界之后,更是变成欲望综合体,见了烧鸡就要抢过来吃,见了美貌女子就动心,见了高手就想拜师,还忤逆师命一门心思要寻仇。片中的许多角色都像小孩子一样简单任性,对自己的欲望全无节制,成为毫无理性气息的存在。

再看动作戏。《道士下山》的打戏虽然设计得热闹而华丽,但欠缺基本的功夫片逻辑,陷入了表面过得去、实际很失控的境地。原著里高手出招的威力极大,非死即残,甚至不出招、单凭散发出的功力气场,都能让低手动弹不得。出于可以理解的商业化需要,影片设计了繁复的打斗过程,但高手过招的伤害度却值得商榷。往往是炫酷大招频出,中招力度也够狠,但打完双方都跟没事人一样生龙活虎。影片的功夫动作亦无风格可言,好似周星驰《功夫》式的吊威亚+好莱坞超级英雄式的特效打斗混搭。“太极门”几位高手的打斗场面里,根本看不到“太极”功夫的影子;“猿击术”最快最强的秘技,竟是练成了会躲子弹的“快银”……看起来陈凯歌要想玩转商业和功夫,恐怕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10

1、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

2、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

3、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4、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5、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6、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

7、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

8、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

9、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

10、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故乱将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

11、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

12、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13、统率将领的办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

14、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

15、上行虐,则下急刻;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16、用兵的要义,在于注重礼节,厚给俸禄。注重礼节,智谋之士便会前来投奔,厚给俸禄,忠义之士便会视死如归。

17、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18、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

19、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20、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21、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22、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

23、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24、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25、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26、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

27、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28、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29、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30、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

31、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32、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33、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34、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

35、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36、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37、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38、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

39、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灵,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40、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41、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42、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43、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44、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45、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46、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47、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48、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

49、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

50、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51、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52、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这个目标没有不实现的;与众人憎恨的敌人相同,这个敌人没有不完蛋的。

53、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54、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55、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56、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57、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58、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

59、事物的本末没有显示出来之前,一般人是难以认识其本质的。天地运行的玄妙规律,可以通过万物的变化表现出来。

60、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61、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62、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63、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64、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以,令主失忠。

65、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66、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67、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68、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

69、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70、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

71、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

72、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

73、夫志,心独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11

《勇敢的心》观后感

看了《勇敢的心》,我有点感触。

《勇敢的心》讲的是一个叫做华莱士的苏格兰人带领他的族人们对抗英格兰,去取得自由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华莱士游历多国回来与一个女孩相爱了。可是,英格兰国外下了一个初夜权的旨意,害了许多的人。华莱士的女朋友被士兵们侮辱,幸好华莱士赶到,与士兵对抗。但最后,华莱士的女朋友还是被杀了。这是华莱士起义的导火线。华莱士是一个重情的人,不然他也不会为了女人而做出这样的大事。我感觉这有点像陈胜,吴广起义,兵器也不精良,却硬是起义了。后来,华莱士因为误中敌人计谋,被人骗去了敌人的大本营,被人活捉。我觉得这有点像毛泽东去和蒋介石西安谈判那种情况那样,只不过毛主席没事,华莱士却死了。

看了《勇敢的心》这部电影的作战,我感觉有点像《斯巴达三百勇士》,华莱士有点像三百勇士的领袖,沉着,冷静,同样的,最终,他们还是死了。他们的起义最终大概没成功,毕竟,领袖死了,兵又不够别人厉害。有一点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一次打仗时他们要向敌人挑衅,露屁股什么的,被敌人用箭射死了不少。这些牺牲我觉得有点亏。但是他对付骑兵那一段我觉得很精彩,那样的战术真的很厉害,有点像《斯巴达三百勇士》受温泉关的战术那样有效。但是,这场战役后,有起有伏,最终失败。领袖是很重要的啊。我还有一点不太明白,可能是我不仔细看吧,我不清楚王妃为什么帮华莱士,而且还好像是爱上了他。同时,华莱士好像也不那么专一,对王妃也是有爱的。

《勇敢的心》这部电影教会了我们勇敢,勇敢的心可以助人成功。华莱士就有勇敢的心,所以他才敢起义。我想陈胜,吴广也是有勇敢的心的。

成功人士故事范文12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超然于社会其他各阶层之上,素为国人敬重,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则有一种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孟子・尽心上》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尚志”就是崇尚节操,努力建造精神家园,具有改造社会、造福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换言之,士在人群之中,乃是能志道、明道、行道之人。

古时候的士,原是贵族出身的武士,他们不仅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有“食田”(《国语・晋语四》)的生活保障。而且在政治上也相对独立,能制约和限制王权,如:西周末年的国人暴动致使厉王流于彘。又如,春秋时代的卫懿公好鹤,引起士人不满,士人均日:“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左传》闵公二年)结果,懿公死,卫大败。可见,士有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他们所行之事,乃是出于“自由”意志,他们会自己决定效忠于谁,当王贪婪暴虐时,他们就会起而抗之。故而,士是一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

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是灵魂人物,有理念和信仰,常常具有一种宗教承当的精神,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读书人而已。今日的知识分子,虽近似古代的士,其实并不相等。今日所谓的“知识分子”,只是接受高等教育,从事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工作,劳心而不劳力者,他们虽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却难以真正承担起“社会的良心”的批判功能,亦缺乏一种大无畏的宗教牺牲精神,因此,知识分子要真为士,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要自我激励,时刻警醒的。如何自我期许为士呢?《论语・泰伯》篇曾子所说的话,最值得我们效法和称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认为,要当一个士,必须要有两种涵养功夫,一是弘,一是毅,弘而不毅,固难持久,毅而不弘,则气量狭窄,所以弘与毅两者均不可偏废。既弘且毅,才能“任重而道远”。所以朱熹肯定“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四书章句集注》)。“弘毅”二字,原本就有博大的意蕴。弘者,广大也,这里包括了两层涵义:一是眼光的远大,一是心量的博大。《朱子语类》云:“所谓‘弘’者,不但是放令公平宽大,容受得人,须是容受得许多众理。若执著一见,便自以为是,他说更入不得,便是滞于一隅,如何得弘?须是容受轧捺得众理,方得。”说的便是“士”必须要有远大的眼光,由此远大的眼光而有远大的理想。所谓“心量的博大”,是指“士”除了要有远大的眼光外,还要有恢弘的心灵,“仁以为己任”,面对世间一切人、事、物,皆当依其仁心,具有道德责任感,公平果决。这种态度,即陆象山所谓“宇宙内事,即己份内事,己份内事,即宇宙内事”的态度。士对一切无所舍弃,无所逃避,而所负的责任,亦是至为重要而无限的,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所以曾子理想中的“士”可以说是社会的中坚,灵魂人物。他们充当精神的向导,引领世人为实现正确的价值理念而奋斗,甚至可以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具有“见危致命”、“杀身成仁”的气概。从这个层面上说,孔子、曾子观念中的“士”更接近道德标准上的“君子”概念。

“士”除了要“弘”,也需要“毅”。毅,强忍也。不如此,则遭遇逆境,极易灰心而失去斗志,故“士”须有“毅”的修养,才能“任重道远”。那么,如何涵养“毅”的功夫呢?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有一定的自觉,且有信心与希望,否则仅仅只是一个苟安苟活的人,不但无法实现理想,还无法面对自己的存在,如果转而求得他人的承认,则已开始成为他人精神上的奴隶,士之独立人格没有了,自不能“任重道远”。所以士当既弘且毅。曾子以此论士,正所以自述其志。

那么,如何才能造福百姓,改造社会,实现“仁以为己任”的理想抱负?只有进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政治领域,换句话说,必须出仕。曾子并不反对做官,但曾子认为士人在仕与不仕之间,应有自己的原则与操守,在进与不进、仕与不仕、退与不退之间,决定的因素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义”字。义利之间,是荣辱之所在,士必须持身有所遵循,做事有所执守。以“义”为理想的追求。是故“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役其身”(《大戴礼记解诂・曾子制言中》)。这是曾子终生贯彻的。曾子认为,具备辅佐幼君、摄国政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有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的志节,“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视死如归”(《春秋繁露・竹林》)。对于不义之处则避之唯恐不及,义之所在,则不顾一切完成,就算是牺牲生命也绝不辱没、违背道义,若是所知正确,所言得当,所行为正道,则应具有守死善道的担当精神。所以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这种“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大丈夫气概,是对“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最好诠释。

只要能严格按照道义,崇尚节操,坚持独立人格,即可成为一恢弘刚毅之人,即便遇到艰难险阻,打击迫害,也能泰然处之,为实现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勇往直前,做一个永不退缩、自尊、自信、自强的人,士要有这样的决心与涵养。一个合格的现代知识分子,也应以此来自我期许。